中国画书法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画书法教育的必要性

本文作者:杨娅萍 单位:云南省保山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

高等院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不仅是重在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中高级美术教育师资,同时也将为博物馆、青少处宫等机构提供优秀的人才。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必须一手抓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提高,一手抓专业技能和艺术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中国画基础教育作为本专业中重要的教学环节,除了让学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外,还应让学生关注与之相关的其他艺术门类,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其中书法这门传统而古老的艺术,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熊秉明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并且“书画同源”也暗示着这一姊妹艺术的密切关系。因此,本文试从书法与中国画的渊源关系、书法教学对中国画基础教育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书法教学的改革思路诸方面进行探讨。

一、书法与中国画的渊源关系

1.书画艺术具有共同的渊源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在创作过程中所采用的工具是以毛笔、墨汁、宣纸(或绢)和水为基本物质基础的。尤其是毛笔和宣纸的发明和使用为我国所独有,独特的材质会产生与之相应的创作方法,而独特的创作方法又最终导致作品风格的独特性。毛笔最大的特点是软,运用这种工具要表达或刚或柔的线质,中国人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各种方法,如“永字八法”就是其中的典型。正如东汉著名的书法家蔡邕所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从中国的文化渊源来考证,无论是新石器时代半坡类型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还是殷墟的甲骨文,它们使用了同一种工具—毛笔。时至今天,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书画创作所使用的这种工具基本上没有变异过。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十分强调“笔法”,笔法其实无非是正确的执笔和用笔的方法。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记载:“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此亦非难,近取诸书法正与此类也。故说者谓王右军喜鹅,意在取其转项如人执笔转腕以结字,此正与论画用笔同。故世之人,多善书者往往善画,盖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①

这正是强调书画笔法之同源。可见,正确的用笔方法对书法和绘画都具有重要意义。各种艺术门类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舞蹈、音乐、戏曲,在传统教学中,其传授技法特点之一便是沿用程式化的方法。程式都源于生活,是生活中的客观现象逐步转化为艺术样式所持有的特定的概括手段。诸如人物的各种描法、山石的皴法、屋宇的界画法、树叶的各种点法、花鸟的各种勾勒向背法无不是前人观察生活、再现生活的结果。清初编绘的《芥子园画传》从山水、人物、花鸟不同的画科反映出前人用笔、写形和构图等技法,虽然《芥子园画传》中缺少写生的方法,但程式化的技法运用为初学者提供了借鉴的范本。中国书法的传统教学中有“永字八法”,一旦初学者掌握了这些技法后,他们往往还要观照自然,深入生活。我国古代优秀书法家们,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观“夏云突变”,观“壁坼”等,把这些新鲜的东西融入于传统技法,书写者通过点画形态上的变化和调整,产生出千姿百态的形象,幻化出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在篆、隶、真、行、草五体书中,不同书体基本笔画的书写是不同的,但遵循规律和程式化的书写方法是一致的。

一幅完整的书作,包括点画、结字、行气、布白、题款、钤印,以及装裱布置与周围环境协调等。虽然题款和钤印只占据篇幅较少的位置,却是书法作品整体组成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涉及整体上轻重与均衡的问题。与题款紧密相连的就是印章的使用,书作中由于用印,对比强烈的一点红色,不仅具有一定的装饰美,同时起到打破呆板、调整章法气韵的作用。唐朝、五代时绘画中的名款,无非说明作品为谁的手迹,以便于当时或后世的观者了解,免得“见马为韩,见牛为戴”。至宋、元以后文人画较为兴盛,绘画中的题款更普遍,赵孟父子及元四家的绘画中均有款书、钤印,除名章外,还出现书画“闲章”。题款、用印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既增强了绘画的意味,也增强了画面形式的美感。自元、明、清以来,几乎每一幅绘画都离不开书法款识,书法与绘画的完美结合,使中国画这一民族传统艺术日臻完美。

2.书画艺术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书法最基本的特征是抽象性。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中国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它本身具有抽象性、符号化。第二,书法所构成的图形要素是点、线、面,这些元素在视觉要素中是高度的抽象。书法的另外一个特征是表情性,它更接近于音乐。正如唐代孙过庭所说:“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②书法是感情的表达与流露,是与天地之心相合的,一旦脱离相应的情感,就失去了作品的本质美。在篆、隶、真、行、草各种书体中,从其产生到形成,都有一个从质到文,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渐进的过程。中国画不同于书法的最突出之处还是在于“图形”。可以说,自秦汉以来,画的功能莫过于此。无论是唐宋时的周肪、韩干、李唐、赵佶等,还是那些绘制敦煌壁画的无名画工,都是以形象性为标准,服务于社会的政治和宗教。他们为了形象的准确,基本是从孩提时代开始,每天花上大量时间进行刻苦的训练,就如当今的美术高考生一样,进行严格的造型训练。只是到明朝中叶,从徐渭、董其昌等人的实践开始,把书法纳入了绘画,从此绘画才真正进入了表现时代和笔墨的时代,但是象形性仍是绘画所特有的特征。

二、书法教学对中国画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

1.书法教学是中国画基础教育的有力补助

纵观中国历代绘画史,中国画从唐中期开始逐步以水墨画取代青绿画风。从水墨写意画的开创者吴道子,到继承和发展水墨写意画的王维,以至宋四家、元四家、明四家、扬州八怪、四僧,近现代的黄宾虹、齐白石、林散之等不仅是国画大家,同时也是书法家。“授笔法于张旭”的吴道子,除了娴熟的造型功夫外,在用线上吸收了张旭草书的飞动笔意。“扬州八怪”中的黄慎,具有颇高的文化素养,能突破传统的束缚,推陈出新,为中国画史上成就突出者之一。黄慎尤其擅长人物画,其写意人物,以草书入画,生动传神。画家林散之,晚年以草书为世所重,对钟繇真书与北碑下过很大工夫,终生临池不辍,故其画也古雅、淳朴。从以上个案我们可以看出书法对于教学的重要性。“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中外艺术家的共识。一幅中国画的内涵不单纯指作品的主题和民族性,还应包括作品本身的意趣、生活气息、真情实感等因素。生活中许多真诚、质朴、动人心弦的形象都是由一些细节组成的。离开生活、离开社会、离开时代就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除了对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培养人文素养外,还应让学生感受生活,深入实践。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捕捉生活的点点滴滴。访村寨,深入民间,逐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这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能为以后的创作积累珍贵的素材。这一点正与“书肇于自然”相同。自然之理乃是习书者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而书法又能体现自然。大自然不仅能直接影响书者创作,而且可以陶冶书者的心灵,更可以启迪书家创作出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本于心”而达到“天人合一”,只停留在观察上或模仿上是不够的,而是要通过感受来体验自然。历代诸多书家深刻领悟了“道法自然”的道理,从中深受启发,并将客观世界的自然生动形象融入书法作品之中。#p#分页标题#e#

2.书法教学应服务于中国画教学的需要

作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原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的潘天寿先生,平生积极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为继承、发展我国传统绘画,提高美术人才的综合素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中国画教育模式中,提出了“三绝”、“四能”的要求,其中一能便是“书法”,这也是他所提倡的“画外修养”之一。笔者首先肯定潘先生将书法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在中国画教育中设置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潘先生继承了黄宾虹、齐白石、吴昌硕等人的思想,提出了中西方绘画要拉开距离,绘画要有民族性等观点。强调诗、书、画、印的全面修养,故其画风才具有雄怪、朴拙的汉唐气象。正如上述所强调“书画同源”,虽然从学习书法中可以深刻领悟到画法之理,但一味把学习中国画全引到学习书法上来,同样会产生本末倒置的不良后果,毕竟所培养的学生是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而不是书法大家。因此,虽然书法教学在中国画基础教育中是十分必要的,但它必须服务于中国画基础教育的需要,应适合培养人才目标的需要。

三、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中的书法课程改革思路

1.目前我国书法教学在中国画基础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师范院校书法教学的逐渐普及,书法教学在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中也相继开设,但只是在点上开花,尚未在面上结果。联系实际,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师资匮乏,教师专业素质偏差、教学水平低劣等尤为突出。笔者对一些省份高校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一些高校中合格书法教师太少,有很多不是书法专业的教师占据教学岗位。二是聘请社会上有一定书法功底的人担任教师,但在实践中发现,有的教师由于文化水平低而曲解古代书法文论;有的教师由于欠缺专业性训练而讹传古人笔法;有的单拉独奏,不懂如何教人等。三是书法课时短,课程设置不合理,只作为专业公共选修课程,要想让学生在短短一学期里练好书法,无异于天方夜谭,许多学生学习书法刚入门就十分遗憾地告别了书法课。四是一些高校的书法教学效果不理想,尤其是地方高校,总体看来,无疑是许多专科学校趁升本调整课程设置,将原有书法公共选修课,调整为专业选修课或干脆删除于课程设置之外,这对原本就处境不佳的州市院校书法教学无异于雪上加霜。这一系列现象导致了书法教学在州市院校普及不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根据2009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十二项子目录中的第二项《美术表现》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下的1-4和1-5,将书法基础知识、书法艺术语言及艺术表现,篆刻基础知识、篆刻的工具材料、篆刻的艺术语言及艺术表现,纳入课程基本内容中,并强调中国画(书法、篆刻)为必修模块。将中国画(书法、篆刻)列入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必修课内容中,这说明两层含义:一是进一步强调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对中国传统美术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普及,以及对民族艺术的把握和传承;二是重视书法(篆刻)教学对中国画基础教育的作用。与《课程纲要》相试行的是全国试点学校的确立。目前,全国共有21个省(区、市)的48所高校被确定为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学校。作为试点校之一的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第一学期开设篆刻与款识识读公共选修课程,学生可任选,共2个学分36课时;在第二学期开设书法与篆刻课程,作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中国画方向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共3个学分80~100学时不等。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作为试点校之一,将书法、篆刻课程分为三个学年开设,以2∶1的比例分配课时,将五体书和篆刻分段授课。合理有效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不仅培养了学生对书法、篆刻的学习兴趣和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据笔者的初步调研,我国目前的八大美院及试点学校,书法(篆刻)的教学大都由书法专业教师授课,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对规范学生从简单的执笔到灵活自如地书写提供了有力保证,并为今后的国画基础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部分学校仍将其列入专业选修课程。

2.书法教学在中国画基础教育中的具体措施

书法(篆刻)必须作为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若不加强专业改革的措施和力度,则会与全国艺术院校及试点院校相差甚远。基于以上对目前我国书法教学在中国画基础教育中的现状分析,作为州市院校应重视引进专业人才,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地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各级书协,延聘客座教授(资深专业书法家、理论家及专家学者)定期指导或开设书法讲座;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书法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督,逐步提高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书法教学中要让学生遵循科学的学习方法,即符合艺术学科学习规律的方法。遵循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用较少的时间、精力获取较大的收获,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分段式教学方式,将书法(篆刻)课程与中国画教学安排在同一学期,并采取书法先、国画后的教学方式进行。第四学期以篆书、隶书、楷书教学为主,第五学期以行书、草书为主,第六学期以篆刻为主。合理分配课时,使书法教学与中国画教学有效连接。首先要求学生从楷书入手,后期的学习重点,应着重放在对行书的进一步训练上,毕竟这是最适用的书体。也有利于学生在画面上题款。而对于篆书、隶书、草书的教学,教师以强调字形特征和笔法训练为主。在篆刻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篆刻艺术史、篆刻的称谓、篆刻的用途、篆刻的工具、篆刻的种类,并掌握篆刻技法进行实践。教学中应强调临摹的重要性。通过读帖、摹写、对临、背临,乃至意临五个阶段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可采用单字的准确性训练,上下关系、左右关系等的训练,导读分析前人的笔法及一些当下比较科学的教学法。对于有临摹基础的学生来说,习作是作为真正进入书法自由创作的一种铺垫或一个过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集字法”,将原帖中的字进行挑选,并搭配组合成有意义的内容,还可以由教师自己拟定内容(包括名言、警句、诗文等)。

此原则不同于单纯的临摹,通过实践中的理解,发挥易给学生以成就感和高峰体验,在加深审美感受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和能力。结语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素质教育与美育、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要培养新世纪优秀的教育、艺术人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书法教学在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中的开设,将有利于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对中国画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在前进,时代在进步,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制订出“行之有效、科学务实”的书法教学体系,让我们未来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尤其是美术专业人才将汉字书写艺术传统传承下去,这不仅能够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为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而且也将为艺术类学子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意识和造型观念找到一条正确途径。#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