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政策变化范例6篇

财税政策变化

财税政策变化范文1

(一)投资结构

投资结构影响着国民经济资金分配关系[1]。投资结构具有多层次性和复杂性,涉及领域众多,根据不同标准可由各种分类,例如:投资分配结构、投资时期结构、投资来源结构等等。通常情况下,投资比例变动便会对投资结构产生影响,改变投资结构配置。因此,调节投资结构比例是优化投资结构的主要手段。实际上在经济发展中投资结构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如国家想要对投资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就要以投资结构变化规律为准绳,结合发展目标才能达到优化目的。

(二)财政税收政策

财政税收政策是我国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现经济目标,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由于我国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税收,因此,财政税收政策往往根据国家意识制定,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政府偏好。在财政税收政策的调控下,资源配置最能体现政府意图。财政税收政策实施目的在于弥补市场自然调节缺陷,合理引导资源配置,避免社会资源浪费,促进社会资源最优化利用和最优化配置,确保资源配置合理性,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二、投资结构与财政税收政策的关系

投资结构的优化包含投资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在当今任何一个国家中税收都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财政税收政策自然对投资结构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的投资结构必须建立在有效实施财政税收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难看出这二者间的关系,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程度越高,二者间的关系联系越紧密。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和历史来看,尽管投资结构受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但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依然是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所以财政税收政策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及企业最为关注的焦点。财政征税政策的调整对投资结构毫无疑问有着巨大影响力。优化投资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财政政策的多年完善下,虽然投资结构已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从我国投资结构发展现状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投资结构仍存在不合理问题,投资结构升级改革速度缓慢,结构明显不平衡,优化投资结构的财政税收政策势在必行。

三、优化投资结构的财政税收政策建议

(一)结合我国投资结构发展情况

在财政税收政策调整时,我国财政部应成立若干技术项目组和多个技术专家工作组,对当前我国投资结构发展现状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进行试点实验,结合我国市场需求实际情况以及投资结构发展状况,合理优化财政税收政策,以保障政策可行性及可操作性,真正发挥出财政税收政策对投资结构的引导作用。如果是特殊政策变动,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征求国内企业意见,并在意见接受后,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反馈意见,以确保财政税收政策的正确性,避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2]。另一方面,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调整政策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外国先进经验的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生搬硬套。

(二)加强对经济结构实地考察

想要保障财政税收政策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使其发挥出最大引导作用,在优化和调整时,就应针对调整内容,开展国内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进行实地调研,直接听取报表编制者、监管者、审计师等各个方面的意见,以保障财务税收政策符合我国国情,这更有利于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以及投资结构合理优化调整,这样的财务税收政策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原则,又保障投资结构合理性及科学性。

(三)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经过调查得知,目前我国财政政策不仅税收政策存在问题,其相关联法律法规同样存在问题,并不够完善。一些问题在相关财政政策中进行了详细规定,但在财政税收政策中却没有涉及,甚至存在严重冲突,使二者内容相互矛盾[3]。这十分不利于财务税收政策的实施和进一步调整,为了适应财政税收政策调整和优化。我国应对其相关法律法规做出调整,进一步完善,为财政税收政策实施创造有利条件,最大化发挥财政税收政策职能,以实现更好的引导投资结构优化。

四、结束语

财税政策变化范文2

邓力平

在当前国内外较为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如何继续有效地运用包括积极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调控手段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其中宏观税负水平的合理确定则是关系到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运用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对宏观税负的确定既是一个实证问题,又须进行认真的理论分析。在确定宏观税负水平的适度合理标准时,不仅要考虑到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和动几,还要考虑到国际经济因素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应对当前世界新一轮减税浪潮所引发的国际税收竞争的挑战。本文从应对国际税收竞争挑战这一特定角度入手,讨论我国目前适当调整宏观税负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以此出发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谈一点看法。

一、辩证地看等国际税收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家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国政府在运用宏观政策管理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变化的社会、技术、经济等方面的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国际税收竞争,它的存在使得国家自主改革税收制度和运用税收政策的能力遇到新的挑战。国际税收竞争的一个直接效应就体现在对一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影响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世界税制改革普遍采取减税政策和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税收竞争趋势有直接的关系,国际财税理论界也加强了对国际税收竞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因此,必须对国际税收竞争的这些影响深入加以分析。

一方面,国际税收竞争尤其是恶性税收竞争的目的在于吸引非居民税基,把生产要素与经济活动引向本国。优惠的税收措施将会影响跨国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经营地点的选择,从而使富有流动性的资本、金融及其服务业从高税负国转移到低[文秘站:]税负国。如果各国都竞相参与减税竞争而未受到任凭约束,流动性较强的经济活动将从各国税基中消失。进而,国际税收竞争会扭曲税负的分布,引发新的不公平。在现代社会中,税收不仅是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补偿,同时也是作为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财力。因此,在经济活动国际化的背景下,各国必须确保税收收入的相对稳定。如果不是通过减少财政支出来弥补上述税基受侵蚀造成的财政损失,则只有对流动性弱的生产要素及经济活动课以重税。显然,这种税收负担的转移降低了税收制度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利用包括减税在内的税收竞争手段参与国际竞争属于一国。一国有权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课税安排,包括其税收优惠措施的设置。尤其是在全球资本市场已基本形成,各国货币政策运行受损的情况下,税收政策更是成为各国实现短期稳定和长期结构调整的重要工具。因而,主动减低税收负担参与国际税收竞争,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同时防止本国资本外流,发展国内经济,也是提高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手段。研究发现,那些选择通过向其他企业和公民征收较少税收收入进行竞争的国家里,经济增长得更快,而选择由高税收筹集资金的大政府和更多服务的国家,其经济增长就要慢一些。可以说,国家之间合理的税收竞争已成为一国有效分配资源的可选择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适度国际税收竞争也将有利于税收中性原则的贯彻。通常认为,高税率、歧视性的课税范围和不规范的税制内容都将作用于经济,影响纳税人的决策和行为,从而破坏税收中性。而在税收竞争潮流的冲击下,各国纷纷实行了一系列扩大税基、降低税率的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税收对经济活动包括对劳动、储蓄和投资的扭曲作用。如果基于全球视角,将全球视为一个共同市场,税率的降低带来的全球性税负减少从整体数量上削减了税收的额外负担,从而使资源配置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优化,提高了国际经济效率;扭曲作用的削弱还源于税基的扩大。税基的扩大拓宽了税收政策工具调节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歧视性课税范围对纳税人经济行为的诱导作用。

因此,必须坚持对税收竞争进行客观、全面、辩证、发展的理解:税收竞争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下国际税收关系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这是税收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但过度的税收竞争将反而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因而走“税收竞争----税收协调”之路是未来国际税收关系应取的趋向。简言之,坚持国际税收竞争的辩证观是考察宏观税负问题的重要也发点。

二、当前国际税收竞争新态势

当前国际税收竞争已出了不少新动向,而这与国际资本流动新特点与国际经济形势日趋严重这两方面密切相关。最近几年,国际资本流向最突出的特征是全球资本持续、大规模流入美国,导致美国金融市场长期繁荣,并为美国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但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出现了许多变化。美国近年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所谓“新经济”乐观氛围下带来的股票市场价格上扬开始了价值回归的过程,金融市场动荡不断。欧洲国家的经济受制于各国自身经济结构上的深层次矛盾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有确定性而增长乏力。日本则由于“泡沫经济”的破灭而陷入长时期的衰退,对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来说,金融危机造成的阴影还未退去,出口乏力和内需不足依然严重。

在这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市场也面临着新一轮的调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在谋求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国际资本,刺激国内投资和需要,拉动经济增长。而税收工具则成为各国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重要组织部分。当前的世界经济正在引发新一轮的大规模减税运动。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下,税收竞争已成为提升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就发达国家而言,其减税的主要目标是刺激国内市场消费和投资,振兴经济。美国国会于2001年第5月底通过了今后10年内减税1.35万亿美元的法案,其重点是削减个人所得税。在全部减税金融中,个人所得税占近65%。这一减税法案希望不仅能拉动消费而且将对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加拿大在2000年的财政预算中制定了一个五年的税收计划,这项计划将减税580亿加元。其主要措施包括降低税率与其他减税的措施,期待在未来5年内使加拿大公司税率与西方主要工业国税率大体持平。法国在2000年9月开始在今后三年中采取一系列减税措施,减税总额估计高达1200亿法郎。减税涉及到个人所得税、公司税、汽车印花税、石油内部产品税以及社会保险分摊费等五个税种。德国在2000年5月通过了一揽子措施来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税的方案,规定到2005年为止,每年削减450亿马克的税收,以此来促进德国的经济增长。而日本也于近期考虑采取包括减税在内的各种措施,以刺激低迷的股市和增强消费信心。

就新兴市场国家与地区而言,其减税主要是为了吸引外资流入,以解决金融危机过后经济重建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供给的巨大制品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资金的问题。东南来国家的减税和税收优惠的实施力度尤为强劲。印尼政府在2000年提出了以税收优惠为核心的新 的外资政策。新加坡对生产和研究开发领域的设备投资采取了减税政策,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外资企业的税负。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政府吸引外资的新政策也基本上是围绕新一轮减税的竞争而展开的。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如巴西、匈牙利、俄罗斯等也纷纷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减税和税收优惠政策。发巴西允许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而制定自己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州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外资提供高于联邦政府确定的优惠政策等。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现代世界市场经济所固有的供求矛盾的加剧,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在进行新一轮的减税改革,一求吸引外资,二求刺激国内经济。这种减税运动客观上造成了国际税收竞争的加剧。这说明,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税收政策越来越成为政府对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但必须注意的是,这种减税是和税制规范和优化结合在一起的。税收中性、收入公平分配以及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等多重原则之间的有效结合日益成为各国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过程中所致力实现的目标。

三、应对国际税收竞争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持续性

研究当前国际税收竞争态势的现实意义是多重的,这不仅包括我们应积极应对国际税收竞争挑战,合理适度地运用税收竞争政策,也包括应加快税制改革与完善的步伐,合理地确定宏观税负水平。笔者在这里要说明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应结合国际税收竞争的新态势,从税收在我国积极财政政策运用中的内在作用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国际财税背景这一新角度,来研究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问题。

什么是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不少学者都发表了很好的观点,在笔者看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至少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这一政策在执行时效应的最大化,二是这一政策在执行时风险的最小化,三是这一政策的适时调整乃至转换。从总体上说,我国自1998年以来执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在这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或已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加以完善。其一,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是有目共睹的,从中国特定历史条件出发,以发债作为主要形式的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遏制通货紧缩趋势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这既表现在我们对这一政策实施妆对当时形势的准确判断,又表现在我倦该政府执行中对政策取向与政策组合的合理选择。其二,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控制,这几年的实践也已证明是成功的。中央对于这种带有阶段性、应急性特点的财政政策,已经明确指出并充分考虑到这一政策可能带来的财政风险,在发债空间的把握、国债项目建设质量的保证、抑制通货紧缩趋势与防范通货膨胀新苗头并重、短期财政政策运用与财政资源长期可供给性的协调等方面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其三,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是一政策持续成功的重要方面,这几年成功的实践包括了对这一政策力度的控制、具体措施的选择、与稳健货币政策等相关政策的配合等。与此同时,我们对积极财政政策运用与长期财政平衡观的辩证关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并逐步根据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来研究在一一历史条件下积极财政政策的转换问题。

在充分认识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也应看到,从如何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这一特定角度出发,特别是随着积极财政政策运用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现有的政策组合选择中仍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许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完善提出了不同的建议。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完整的财税政策组合,积极财政政策必须充分考虑税收作用。只有充分发挥税收作用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可持续性才是完备的,因此应将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内在化于积极财政政策之中,并结合税收这一内在因素的外部环境变化来调整积极财政政策。应该说,税收在近年来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与宏观调控中已经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为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提供了财力支持,我们实行了鼓励投资与消费的一系列税收措施,出口退税体制的不断改进与运作也收到了良好的效应。与此同时,我们也认识并论证了在一定历史阶段上暂时不采用减税手段作为积极财政政策方式之一的客观性。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从税收角度来考虑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我们要充分注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积极财政政策进行调整的必要性,清醒认识以举债为主要手段的积极财政政策可能积聚的财政风险,认真探讨对宏观税负水平进行必要调整是否会有助于积极财政政策发挥最大效应。

具体说来,适时考虑运用一定减税方式来完善积极财政政策的组合,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前述国际税收竞争加剧带来的外在压力,这一环境变化要求我们要适当降低宏观税负水平。笔者认为,结合国际税收竞争的新态势进行税制改革和适度减税是保证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的重要环节。其一,适当减税将有利于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的更好发挥,税制设置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制度因素,一个良好、有效的减税方案可以增加企业的活力,从而在增加产出扩张经济的同时,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取得动态的同步增长。其二,应将减税和规范税制的改革同步进行。针对我国当前现实,减税有可能在短期进一步加万里我国的财政困难,因此,必须深化税制改革,规范税制,加强征管,有效保证必要的税收收入。其三,考虑到国际税收竞争的压力,适当减税,参与合理的税收竞争可以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地位,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下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减税、规范税制和扩大公共开支相互配合、同步实施的做法将会加强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体现政策工具相机选择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财政安全度,并达到在中长期有效发挥财政调控职能的作用。

在合理适度减税和规范税制改革的具体操作上,一是应减轻企业所得税负;二是加快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的步伐;三是减免高新技术产业税收负担;四是适当降低消费税税率,鼓励汽车和住房等耐用品的消费;五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制,扩大征收范围,实行分类和综合所得税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体系;六是在降低税率和取消个别税种的同时,适时开征一些新税种,加强税收对经济的调控职能。■

参考文献:

1.“‘深化税制改革中的税收负担问题’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税务研究》,2001年第4期。

2.“漂移的金山----国际资本流向新一轮调整透视”,《瞭望》,2001年第7月2日版。

3.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宏观部:“财政政策‘积极’的路还要走多远”,《财政与税务》,2000年第3期。

4.刘溶沧:“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分析与政策评价”,《中国财政理论前沿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版。

5.安体富:“税收应在宏观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税务报》,2000年第4期。

6.邓力平:“经济全球化、WTO与我国税制改革”,《税务研究》,2000年第4期。

7.邓力平:“经济全球化、WTO现代税收发展”,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8.邓力平:“经济热点都与税收有关”,《中国税务报》2000年3月20日。

9.邓力平:“当前研究税负问题应考虑的几个因素”,《福建税务》,2001年第3期。

10.邓力平陈涛:“当代西方国际税收竞争理论评述”,《亚太经济》,2001年第7期。

11.邓力平陈涛:“研究我国宏观税负的国际背景”,《亚太经济》,2001年第4期。

12.陈贺菁:“关于税收竞争的若干思考”,《税务研究》,2001年第2期。

13.R.Gropp&K.Kostial:“外国直接投资与公司税收入:税收趋同还是税收竞争”,《金融与发展》,IMF,2001年6月。

财税政策变化范文3

本文作者:王日新工作单位:龙口市财政局

近年来很多经济危机和金融风险事件的出现,暴露了财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也暴露了财税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还存在很多问题,我国的财税政策的制定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我国现行财税政策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很多的不足,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有关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力度不够。也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这样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的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因此导致了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财税政策与经济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1、合理的财税政策可以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合理的财税政策,可以有效的增加经济系统的运行速度和效率,可以有效的增强经济工作人员的信心,以及经济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我国的经济环境变化很大且日益复杂。财税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财税政策的科学合理与否,能够促进或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不断发展又需要财税政策进行合理调整。财税政策是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一种最为有效的经济杠杆。一般说来,在任何经济体制中,只要存在价格机制,其核算、刺激、分配和调节等职能便要同时执行。财税政策能够调节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之间的配置比例,从而促进或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财税政策能够通过它的调控政策,调节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由于财税政策能够通过自身的变动,制约或刺激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引起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动等,进而会促使某一个行业的发展和衰退,因此财税政策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种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竞争激烈,破产、兼并、重组的现象时有出现,这更需要科学合理的财税政策的跟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合理的财税政策使得经济保持正确轨道发展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进而加快经济系统的运行速度,使得整个社会得以有序的运行。2、合理的财税政策可以保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如果一个国家有合理的财税政策,那么会减少政府部门的营私舞弊以及贪污现象的发生,可以保证和保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通过财税政策可以加强整个社会系统其它方面的合理运转,从而施加正向的影响。从财税政策的价格机制来说,一方面财税政策可以通过价格波动来调节供求态势;另一方面财税政策所采取合理的价格又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杠杆。同时,财税政策联系着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财税政策导致某一经济因素的调整都会引起不同部门、地区单位、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另外,财税政策联系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是重要经济信息的传递者。在生产领域,财税政策变化提供了生产成本、盈利、劳动耗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情况变化的信息。财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中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就是: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关系,由于财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很多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也是受影响对象,所以合理的财税政策,可以有效的增加整个社会群体的向心力。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

1、完善财税政策的相关管理机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保证。良好的财税政策管理机制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有序运营的根本保证。不仅对于经济系统如此,对于任何社会系统的有序运行也是如此。如果财税政策有健全的管理机制,那么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稳定发展,也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财税政策管理机制包括两个方面:“软”因素和“硬”因素。软的方面强调财税政策的制定必须以本国的国情和发展状况为中心,在财税政策的管理机制形成的过程中,必须切实考虑到社会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硬的方面要求财税政策的制定过程必须有严明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制定不能单单的表现在纸面上或者口头上,必须将这些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无论是制定人员还是财税政策的实施人员违反了规章制度,都要受到相应处罚,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财税政策才能更大程度的提高经济发展的绩效。2、夯实财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财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对于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财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包括很多方面,对于财税政策的制定来讲,包括财务的理论基础,法律和政治的理论基础,虽然不同的理论基础侧重财税政策制定的不同方面,但是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客观性和公正性,因为国家政策必须做到客观,才能保证整个社会体系的有效运行。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财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就不会取得良好的经济发展结果。要完善财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加强政策制定人员的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通过对财税政策的详细描述,发现财税政策对经济发展有很多方面的影响,为了提高经济运营的效果,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很多改进措施,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文化体系,加强财税政策制定的制度完善,以促进社会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财税政策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才能使国家的经济得到长久发展、科学发展。

财税政策变化范文4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财政税收政策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十二五”将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攻坚时期。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必由之路。而目前主要是运用以财税政策手段为主的经济手段,从财政税收政策体系,财税政策工具的顺利实施角度来做好基础的配套措施。

一、经济发展方式与财政税收政策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跨越式的发展,自“九五”计划就提出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两种转变方式,而“十一五”规划中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的战略重点。从我国自身资源、能源消耗变化历程的角度进行纵向比较来看(表1),改革开放以来有大幅度的下降,这证明“九五”计划之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得了一定成效。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

同时,我国作为一个税收大国,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可以说是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程(见表2)。中国现今的财政税收体制是在1994年“分税制”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现今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税收管理原则。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十二五”将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攻坚时期。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必由之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决定因素正处于快速变化之中,这些变化的累积,已经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一种客观必然的趋势。而财政税收政策与经济发展方式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财政税收政策决策和执行的基础,也是财政税收政策作用和实施的对象;同时,财政税收政策作为政府配置资源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优化结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首先是引导作用。通过财税政策的实施和适时调整,依靠财税收支规模、结构和方向等政策调整引导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牵引社会资本的合理投向,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从而实现经济低成本、高效率的增长;其次是推动作用。财税政策的实施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即经过财政预算支出结构优化、税收体制完善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等来加速推动和保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如加大财政对城市环保的投入及实施城市环保产业的优惠税收政策等,都将对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二、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财政税收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在“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后,在十七大报告中被改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用于“十二五”规划中。发展方式转变,是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扩大到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到生产要素结构这三个领域,更强调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个人、城乡、区域间的利益关系、国民公平待遇关系等。那在当前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与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财政税收制度也应该随之变

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有了很大改变,但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仍存在的许多困难。第一,我国经济依然是粗放型的,从全国来看,不少地方偏重于税收的增长和GDP增大,求数量而忽略质量的提高;第二,节能减排问题突出,目前国家在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社区环境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然而总体生态环境问题仍不容乐观。经济与环境发展的不协调,导致环境质量下降。而环境质量的下降又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潜在制约的因素,如果不加治理环境污染,经济增长至峰顶之后必然会有滑坡现象,造成城市经济萎缩;第三,现代服务业短板,从总体上看,服务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总体规模小、服务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滞后与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第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劳动力素质也有了相当提高。但总体来说,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约,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竞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根据之前学者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处理得到的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相关系数(表3)可知,未来经济发展中,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信息经济是带动和促进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服务经济的发张的动力。因此,当“十二五”期间我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时候,靠经济增长已很难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发展方式转变已刻不容缓,过去那种经济增长“一俊遮百丑”的标准将成为历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不断完善,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能够基本保证国家政权的正常运转,缓解财政方面的压力。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由于财政税收体制方面的不完善,也在财政税收管理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第一,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违法违纪行为经常出现虽然说现今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一直都在法制化下运行,但是相对于税收管理体制,国家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再加上税收管理人员受到一些业务以及行政因素的影响,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责任心缺乏,并且违纪违法事件的发生;第二,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民主管理不完善虽然说近年来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并且我国的机构改革也是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但是这样的改革似乎给财政税收没有带来太多的好处,而是让地方的财政税收管理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削弱,并且也让整个财政管理体制中的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降低;第三,责、权、利没有完全理顺,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在现今的财政管理体制中,有很多的改革措施有着明显的过渡性。就像是有的地方在财政管理体制中虽然说实行了税收收支两条线的管理,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也仅仅只是将财政税收的收入资金跟支出的资金简单的划分开来,并且再加上在申请一些专项的资金的时候还需要很多的审批的手续,这样就直接影响到了资金的使用效益,让财政税收管理的责、权、利没有得到实际的统一。以上这样的财政税收中存在的问题势必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趋向

(一)完善财政体制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财政体制的实质是各级政府之间的收支分配关系。从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讲,财政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主要是适当调整各级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关系,进一步调动各级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应在目前实行的分税制基础之上,保持体制政策相对稳定并增强可预期性,保持一个收支适度、相对稳定、可以合理预期的财政体制将有利于地方的安心发展。同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淡化GDP、财政收入总量等指标在综合考核中的影响,并且鼓励地方走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色政策。

(二)完善税收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税制改革已经成为当前的社会共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税制改革作了原则性描述:“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从总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来看,我国应该完善增值税政策,尽快在全国正式施行消费型增值税,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与此同时,要完善地方税体系,改革资源税政策。近几年,房价调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如果房地产泡沫出现继续加大的趋势,全面实行房产税的可能性就会更大。房地产税的改革,需要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各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对于民生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也是“十二五”期间关注的焦点,这就要求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关系,预计资源税将对中下游制造业和消费市场造成影响,需求弹性较大的中游制造业可能承担更多的税赋,同时还涉及到中央和地方对资源税分配和资源管理的权利和义务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焦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张扬伟.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对策探究[J].财经纵横,2012.

财税政策变化范文5

关键词:营改增;财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4月21日

自2012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工作以来,“营改增”的范围现已扩展至全国除了生活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的大部分行业,到2015年底全行业已陆续完成“营改增”试点,这意味着营业税将退出历史舞台。随着“营改增”涉及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营改增”给企业带来的财务管理难度变得更加的复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将不断加大。如何适应“营改增”带来的财务管理影响、如何应对“营改增”下的财务风险控制问题,成为当前企业财务分析探究的主题。

一、“营改增”带来的财务管理变革与挑战

(一)“营改增”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整体定位。“营改增”是基于保证基本财政收入基础上,对宏观经济和社会不公平等现象进行调节,以减轻企业的税负。“营改增”后,企业最为关心的是自身的税负是增是减?企业会计人员则更关注新税种下如何正确计算税款和核算涉税业务?如何做好税改后的纳税筹划?由于企业的会计核算准则与税法在目标取向上存在差异,“营改增”后影响企业财务运营的各项因素又较多,加之企业主体的财务分析水平和沟通能力以及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水平会有一定偏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整体定位产生偏离,很难达成企业制定的有关财务决策,难以通过企业的财务目标去有效满足“营改增”的有关要求。

(二)“营改增”衍生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营改增”作为一种结构性的减税良方,旨在减少企业的重复纳税,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新鲜的活力循环,真正为企业主体解决有关税收降负。但结构性减税措施是“有增有减”的,不是“只减不增”,因而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税负变动、纳税筹划,催生了“营改增”企业对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由于“营改增”的税收政策调整,企业的会计处理也有了新的要求。营业税原先只是对营业额进行直接征税,核算上只需增加一个会计科目,会计模式比较简单易懂。但增值税是采用抵扣模式进行核算的,其应纳税额等于销项税额减进项税额,会计科目需要增加多个进行核算,会计处理难度大大增加。因而,在报税、抵缴税款的事项上“营改增”企业业务核算呈现出新问题,会计处理也更易产生额外的财务风险,例如,企业主体还没有全面领悟“营改增”的纳税变化,也不清楚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有的企业甚至违规操作抵扣。而增值税在计算应纳税额时需准确核算各类收入,会计核算不健全,申报数据的混乱和不准确,被税务机关从严征收带来的税收风险等,都会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

(三)“营改增”带给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改变和挑战。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大中型企业财务部门内部专门设立了税务会计,对于设立专业的税收筹划管理会计寥寥无几,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缺乏。而在管理中熟悉“营改增”的业务人才更是缺乏,对税法理解深度不够,“营改增”管理的专业性比较差。税收政策的调整、税制更替的衔接、纳税业务的处理和会计核算的转化都对财务人员产生了不小的难题。财务人员的原有会计素质可能会曲解国家的税收政策,从而使得财务核算违规,产生纳税申报差错风险。有的财务人员认为企业少缴的税越多就是越好的纳税筹划,或通过税负转移给消费者的方法进行财务管理,专业化水平比较低,非但不能给企业主体受益,相反会增加有关财务管理风险。

二、“营改增”对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的影响

(一)“营改增”对企业管理风险的影响。企业在执行“营改增”的税收政策调整过程中需要明确有关规定和要求,由于企业主体对税收新政策的熟悉有一个学习领会的过程,因而对于涉及到的“营改增”业务核算可能存在不少操作误差,从而增加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管理风险系数,也带来了一定的管控难度。“营改增”企业尤其在应纳税额、会计报表和税款缴纳的会计处理上带来了计算风险与难度。“营改增”之后,企业对税率存在多种选择考虑,给企业财务核实带来了管理风险。

(二)“营改增”对企业财务分析的影响。增值税虽然不在利润表上反映,它与营业税在账务处理上使用的记账方法也不同,但企业的财务分析数据会通过增值税对企业会计报表数据和财务结构的影响受到改变。由于增值税与营业税在会计账务处理上有一定的不同,例如企业利润率的分析,影响因素是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根据会计核算原则,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核算的金额是包含营业税的含税收入,而“营改增”后剔除收入变动影响,不含增值税的主营业务收入减少将会使企业利润率上升,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分析数据。同样,实行“营改增”后,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原值入账金额、累计折旧将逐渐减少,营业税的消除使企业的期末余额递减,导致企业资产和负债金额短期内会有所下降,同时提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营业税金及附加以及企业相关成本费用以此减少,使得企业利润相应增加,对企业财务分析产生影响。

(三)“营改增”对税收政策调整风险的影响。实施“营改增”是为了调整产业结构,进行行业性的整体结构性减税。作为结构性减税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是能够减少税收负担的,由于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同,也有部分企业可能出现税负增加的情形,例如公交运输业的实际税负还是有所下降的,而其他运输业的税负却可能提高。对交通运输服务业一般纳税人来说,原先适用的营业税税率为3%,“营改增”后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1%,假设运输企业没有大规模的固定资产采购,企业的过路过桥费和人力成本等不能抵扣项目占总成本较大,那么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也就不大,导致部分运输企业的税负不会降低反而会升高,因此税收政策调整给企业带来增加税负的风险。

(四)“营改增”对税收优惠和涉税风险的影响。“营改增”政策规定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根据“营改增”有关政策,纳税企业需看清增值税优惠的前提条件。纳税人符合规定的特殊收入,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相应的申报程序和备案手续之后可以享受有关税收优惠。“营改增”企业在享受税收优惠的时候必须注意有关税务风险,主要是一些纳税人没有按照税收规定办理享受优惠条件的必备程序和手续,使企业主体丧失了税收优惠的享受,无形之中给纳税人增加了一定的税收负担。有些企业通过采用简单的会计处理去套用税收优惠政策规定,忽视从生产经营上下工夫,这样的税收优惠存在着不小的政策风险。还有一些企业因为没有准确划分并分别单独核算增值税项目与营业税项目收入,税务部门在审核企业报税资料时,对发现的混合业务进行再次核定其增值税收入,企业的应税销售额受到税务部门的重新计算确定,使得纳税企业在业务上处于被动状态,使企业的税收负担加重,而且还增添了企业的涉税风险。

三、适应“营改增”变革的风险控制对策

(一)提高财务风险管控能力。会计核算科目的变动会加大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营改增”改变了企业的会计核算科目,以前缴纳营业税时只需要在计提和缴纳环节中进行会计核算,改征增值税后,需要在“应交税费”下的“应交增值税”科目下增设“进项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等科目,会计科目变动及业务处理流程的改动使财务会计报表更加复杂化,会计信息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因而需要企业采取相关措施完善企业财务报表。另外,由于增值税发票与普通发票的不同,企业相关人员应当有效进行发票管理,合理使用企业增值税发票,制定内部条例,提升企业财务风险的管控能力。

(二)改变财务分析变化的应对方法。“营改增”实际上是税种的一种转变,把营业税应征项目改为缴纳增值税,这一税制政策调整直接影响了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写,因此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应考察的内容需要包括资产负债率、毛利率和净利润等财务指标,在分析各项财务指标的历史比较和同业比较的变化过程中,有必要将“营改增”带来的财务影响单列出来进行表述,并考虑“营改增”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全面动态地分析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发现“营改增”带给企业财务分析指标各项变化原因,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更为具体的会计信息,供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与管理。

(三)把握税收政策的税收减负筹划

1、学习税收政策,合理规避企业税负。企业财务人员需要经常学习财税部门的最新政策动态,领会“营改增”操作的内在实务要领,了解税收新政策给企业带来的企业经济效益和财务管理风险问题,及时做好增值税应税服务税收优惠的准备工作,力争给企业带来更大程度的政策优惠,并防范“营改增”政策带来的企业财务风险,合规降低企业的税负。

2、有效把握纳税时间,合理规划纳税筹划。“营改增”后,企业的税率、纳税时间的灵活性都有所变化,需要企业在做好纳税筹划的同时,充分把握好纳税时间。由于增值税的纳税是一环扣一环的,客观真实的增值税明细账显得特别重要,在日常销售和采购环节,按增值税专用发票计提税额时,需注意原收入成本费用在会计账务处理上的差异性。企业需要审视“营改增”带给企业经营、财务等方面的影响,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合理的纳税筹划,尽量选择会计制度健全、有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能力的企业进行交易,以增加进项税额,降低增值税税负。

(四)提升财务人员业务处理能力。对于“营改增”的基本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财务人员应学习法规文件,吃透要求,健全财务核算,加强业务培训,熟悉“营改增”的全部内容,了解国家的优惠政策调整。尤其对于混业经营业务,财务人员要加强对适用税种税率、征收起点、计算办法、进项税抵扣等方面处理能力的培训,积极应对财税政策,按规定办税,降低和规避企业涉税风险。同时,财务人员还要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应纳税额的计算及会计核算的变化等带来新的考验,抓住契机搞好税收筹划,尽量给企业带来结构性减税的优惠待遇,不断完善企业的纳税管理与财务核算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涉税风险。

综上所述,“营改增”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转型的税制改革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随着“营改增”的全面推出,“营改增”给企业带来的市场拓展优势、市场竞争机遇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企业只有在熟悉“营改增”相关财税政策的基础上,主动预警,应用各项措施防范各种不确定财务风险,减少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务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尚希.营改增风险何在[J].西部大开发,2014.4.

财税政策变化范文6

关键词: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财政税收政策;政策优化

1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

1.1社会生产力水平

城市经济增长受社会生产力影响严重,并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当城市经济不断的发展进步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受起影响也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城市在不断的发展扩大中能够吸引大量工作人员选择,投入到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去,实现通过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来促进成功是经济增长。社会生产能力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容纳程度,各个企业的生产能力等,是综合评价经济支撑的有利基础,对于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经济资源运用形式,也可以将社会生产力作为衡量标准,分析当前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内容,通过协调社会生产效率来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支撑,进而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丰富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发展规划的风险抵御能力也会得到明显提升,从而实现通过城市生产力水平提升来促进经济增长转变目标的实现。

1.2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城市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也是关系到经济增长方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开展的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计划中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帮助提升经济发展规划的稳定性,并促进经济发展计划能在其中得到更全面的落实。将科学技术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这种产业结构也更加的合理,符合当前的发展规划。科学技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是十分大的,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充分运用科学技术也能帮助促进产业结构更加的科学化,从而进入到更理想发展状态下,经济发展的资源也能得到均衡利用,从而促进财政税收政策更加的完善。

1.3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是城市等级提升的体现,因此通过提升人口素质可以帮助促进城市经济增长转变计划更快速的落实实现。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由传统方式向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进行,城市的群众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工作也能快速的完成,并且城市运营中群众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也会增强,这样有利于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在经济转型中也能得到基础保护。人口素质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是相互促进的,通过经济全面发展来促进人口素质整体提升,从而实现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配合进行。

2城市经济转型与财政税收的关联

城市经济转型是财政税收的基础,关系到经济转型是否能够高效的开展,对经济转型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展开探讨,最终的转型下效果更符合城市发展建设需求。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相互发展,共同促进,对于发展期间所能够遇到的问题,在制定经济转型计划过程中会重点的探讨研究,这种共同协调发展的关系还体现在经济体系规划层面。根据财政税收情况能够准确的判断经济收益情况,并从政策方面进行宏观调控,确保所开展的经济建设计划能够与城市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3财政税收政策对经济转型的作用方式

3.1深入发掘城市经济发展潜能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无限的潜能,财政税收政策作为鼓励政策,能够帮助发现城市经济发展以及转型过程中的更大潜能,从而实现经济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性计划,所应用的各项经济开展体系需要与政策紧密的结合,使政策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这样的经济体系在转型过程中才更稳定,能够抵御市场经济环境下所产生的风险因素,进而实现宏观调节控制目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需要一个控制体系,这样才能够帮助发现市场竞争模式下存在的风险因素,更好的利用政策资源帮助解决。城市经济体系发展转变中,也体现了出了市场环境下的经济发展模式稳定性,以及政府财政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由此可见制定合理财政税收政策的重要性,合理利用财政税收政策,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城市向更大规模发展的目标。

3.2优化财政税收政策

财政税收政策是要与经济发展模式相互结合的,想要在城市经济增长方法转变中发挥作用,首先要确定一个合理的发展模式,对税收政策及时的优化更新,继而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发现其中存在不合理的内容要及时整改。保障政策体系的服务性能,同时在此基础上帮助完善体系内需要优化的内容,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及时转变,更要建立起经济模式与收税体系之间的联系性,在转变过程中充分发挥财政税收政策的作用法,发现问题技术的优化解决,为管理计划开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经济模式,城市建设规划也能得到全面落实。要严格打击偷税漏税行为,确保财政税收的公平公正性。政府财政部分拥有稳定的税收来源,城市发展过程中也能进行合理的资金投入,从而确保经济发展能够更稳定的进行。

3.3改进税收政策税收政策

要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互结合,观察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企业是否有能力承担税务,通过税收政策改变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撑体系,这样市场风险才不会影响到最终的财务稳定性。加大对收税政策的宣传力度,使不同企业在发展中均能够了解经济体系所带来的优化作用,并为管理计划开展打下基础。税收政策改进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从而实现企业对城市发展的贡献作用。改进后的收税政策,应用过程中要确保其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协调作用,进而实现城市的全面改革发展。对于当前比较常见的政策不合理内容,改进后要进行一段试运行,对应用后的效果进行检验,观察是否适应,根据所得到的调查结果又针对性的改进优化政策体系,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稳定的进行。改进增值税。可以结合其他国家的实践,对外销产品免税,或者调整流转税金额。若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通过高新计税设备,则对其实施减免,使其在国际市场更有性价比。最后,改善管理服务。对城市范围内符合产业化经营的企业、民企进行税收减免;注意对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各项税收优惠如营业税优惠。在政策改进过程中要对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以免造成负面影响。

结束语

我国经济转型正处于最关键、最重要的时期,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深,应当发扬过去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经验,吸取教训,逐步改变经济转型中的各种问题,要发挥财政税收政策的统筹力量,在实践层面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人口素质,为调整政府的经济提供参考和保障,以减少经济转型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向集约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政策研究———基于对云南省产业结构发展发展状况的调研[J].中国集体经济,2016(3):92-93.

[2]冼少强,陈庆雄,丁孝智,等.促进“互联网+”经济发展模式的税收政策研究———基于广东省肇庆市的实践探索[J].肇庆学院学报,2016,37(6):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