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经济政策范例6篇

财政经济政策

财政经济政策范文1

中国改革三十多年最大的成就就是消灭贫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区域性贫困的现实还广泛存在,地区间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差距明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因地域偏远、交通闭塞、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等因素成为贫困人口密集区。党的十八大之所以做出“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的重大部署,就是要正视区域贫富差距的客观存在并下大力气积极解决。

二、以财政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因自然垄断和市场缺陷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失效时,国家必须通过适当财政政策手段予以干预和弥补。公共财政势必要对这种干预和调控支付应有的费用,比如实行最高限价制度和强制拆分,这时政府就要从财政提供补助或弥补亏损。其他很多诸如城市公共道路、桥梁、防洪大堤等不能由市场方式解决的公共投资项目等就需要财政予以投资和补贴。

(二)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当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的分配现象,影响了社会公平时,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发挥:调解社会分配关系,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培训市场体系,健全市场网络,维护社会公平。财政政策主要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制定实施发展规划,完善和监督市场机制,协调利益关系,并为市场提供必要的服务。

(三)充分发挥经济稳定器功能促区域经济发展

财政政策的稳定功能指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模式来影响社会总供求。当供求趋于平衡时采取中性财政政策,以巩固和促进经济增长及社会稳定;当供小于求时则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以控制支出,力争结余,减少资金损失;当供大于求时,就要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以促进市场繁荣和发展。在结构调整功能上主要是通过税收调整、财政补助等,诱导企业和部门将资源往适合经济发展平衡稳定的方向投入。

(四)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财政政策的调整一定要为某一时期的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形势服务,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有力杠杆。根据当前的问题和矛盾,首先要解决的是财政支出的“缺位”和“越位”问题。对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财政政策要加大调控力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强化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环保产业。

(五)充分运用税收宏观调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国民收入增加和消费增加时会相应提高税收,当经济出现衰退时,又要减少税收,以此防止经济过渡膨胀或走向萧条。更重要的是要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制定和实施不同的税收政策,从而引导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六)通过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是中央扶持和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急需国家进一步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办法,优化专项转移支付结构,加大转移支付规模,尤其对老工业基地、革命老区、边远贫困地区、粮食矿产主产区、生态保护区等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减少地域经济发展差距和城乡差距。

财政经济政策范文2

关键词:绿色理念;财政税收政策;优化策略

当今世界,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能源紧张的问题愈演愈烈,对人类社会长远发展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运用财政税收政策提高绿色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起到重要的作用,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高效率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绿色技术创新和生态环境改善。

一、绿色经济的提出

绿色经济就是以重视环境保护为主,减少环境污染,减少自然资源、能源资源、原材料消耗,避免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造成大量物质浪费。绿色经济更加凸显“绿色环保”,强调绿色产品以及绿色工艺和技术的发展应用,积极建立以绿色市场,促进绿色技术成果转化,强调绿色生产方式的全新绿色经济,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紧密结合,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最早出现在在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署发起的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倡议》,明确指出绿色经济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经济绿化并不是负增长,而是增长动力。我国2009年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重要补充,将绿色经济发展纳入法律条文之中。尽管当前对绿色经济的发展与建设还没有形成统一意见,但可以明确的是绿色经济可以将环境资源纳入生产过程,充分体现自然资源的整体价值,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以整合绿色生产方法带入到生产、交换、分配的流程之中。

二、绿色经济财政税收现状

(一)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主要内涵绿色经济发展遵循客观规律,依然受到市场机制调节,难免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当环境资源开发成本没有纳入到私人成本中,造成市场调节信号失真,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外部效益被他人无偿享用而造成经济损失。根据外部理论条件,要想解决外部问题,政策干预。政策干预能够有效解决市场环境资源配置失灵的问题,这就是绿色经济政策,绿色经济政策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固化外部收入或补偿外部成本,促进市场主体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减轻外部负担,合理配置环境资源。绿色财税政策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绿色发展,确保绿色资源得到合理运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稳定可持续。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是国家根据环保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制定的政策,可以帮助企业获得相应的免税优待,推动我国环保事业大力发展。

(二)国外绿色财政税收的发展现状根据国外实践经验,大多数国家都能够运用政策工具推动绿色发展,财政税收政策对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欧洲的奥地利和德国最先开始在绿色货币改革中,奥地利于1991年导入了硫税,每年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了11.9万吨。德国于1998年制定了“绿色计划”,将工业经济和金融投资的生态税导入到产品税制中。法国于2000年对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生活垃圾、废油等征税,有效减少空气污染和垃圾的数量,提高环境保护水平。美国于2003年了“能源税收激励法案”,激发了人们的环境保护热情,给利用再生能源的企业提供了退税。日本政府更加强调了绿色财政的巩固,针对关于环境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费用1/2左右的补贴。韩国则为相关行业的中小企业减免税收。

(三)我国绿色财政税收的发展现状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关心环境问题,意识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94年中国实现税制改革,使用船舶税金、耕地占用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土地使用税等涉及到环保因素的税种可以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09年,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正式开始。目前,中国的财政税收政策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的维护上。对企业的环境污染进行了有效遏制,但我国当前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水平依然不高,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对绿色发展认知不够充分,过度强调GDP的主要作用,缺乏系统的绿色经济建设体系,对绿色发展的财政投入不够,资金投入存在零散化、效果差的问题。现行税制可行性不高,没有从绿色的角度考虑,与国际通行绿色财税制度存较大差异。

三、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税收政策有待完善尽管我国的税收种类多样,但缺乏针对性的财税政策,导致绿色财税制度体系没有形成,给财税工作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税收制度不健全,无法根据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周期变动的影响进行合理调整。税收标准不够统一,税收工作开展时还存不公平的现象。

(二)财政税收政策透明度低我国财政税收依然表现过于随意,法律法规没有对财政税收政策管理提供应有的保护作用,无法发挥强制作用,这样就造成资源市场的倾斜式分布,无法体现绿色财政税收制度的重要性。

(三)公民企业绿色环保意识不高建设节约型社会时,如果单靠财政税收进行调节,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而如果加大公民和企业的参与力度,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但我国目前环保意识还比较弱,公民对绿色财政税收制度关注度不高,没有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四)财政激励鞭策作用有限我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尽管不断发展,投入力度不断增加,但是财政激励政策效果不明显。对大型企业限制和处罚力度比较小,对落后偏远地区的处罚力度比较大,很难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导致财政税收政策无法发挥应有的效果。

四、绿色理念下财政税收政策优化的策略

(一)完善绿色财政政策为了能够增强绿色财政政策作用,充分推动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一套覆盖环境资源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确保经济增长与环境统一有机结合。绿色GDP能够将经济活动中的环境生产成本扣除,体现出国民经济总值。随着能源危机越来越严重、气候变暖挑战不断增加。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有助于扭转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模式,转变为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新型模式,为实现十二五规划提供重要的发展基础。制定绿色资源价格,建立完善的环境税收体系,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领导业绩考核制度。完善绿色补贴政策,补贴作为非常有效的财政手段被各国广泛应用,绿色补贴就是政府对市场企业的重要激励手段,对市场主体开展绿色补贴活动,可以兼顾公平发展效率,能够扩大宣传推广力度。过去我国并没有对环境资源保护与绿色补贴相挂钩,甚至起到了副作用。要尽量完善补贴政策,优化绿色补贴领域措施,加强对绿色补贴的引导与鼓励,积极开发绿色产品,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绿色发展,鼓励绿色消费,确保消费者自身能够完善公共财政投入生态保护的机制,健全生态保护政策,转移支付制度,确保转移支付的总体规模,建立多层生态补偿体系。要加强对生态脆弱性和生态重点保护区域的支援,加强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积极使用绿色节能环保产品。完善绿色补贴措施,加大有助于环境发展的外部活动的补贴力度,让更多的市场主体都能够感受到政府的优惠力度。加强政府的绿色购买。政府绿色购买是指政府部门购买和使用绿色认证产品。绿色购买可以直接反映政府介入社会经济的规模和深度,体现政府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能力,推进企业的绿色发展。在我国政府采购的基础上法的相关规定,财政部与环保部联合制定环境保护清单,为政府采购提供参考依据。加强采购流程、法律监督、采购价格等方面手段,制定、改进绿色购买方法,明确购买清单,扩大绿色购买范围,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绿色购买,制定符合目的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认证体系,对企业认证实现统一管理。加强政府绿色采购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完善绿色采购机制,重点解决绿色产品价格竞争的主要问题,积极采取适当的补贴方式加以解决。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最主要的策略就是根据环境破坏所产生环境利益进行的一种补偿。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发挥政府的主导优势。目前我国对生态环境补偿还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文件资料转移能力。

(二)构建绿色税收体系税收作为一种调节自然资源政策最有效的工具,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的政策优势。例如,开征环境保护税、绿色税能够对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固体废弃物征税进行严格管理。碳税是独立税的一种,本质上是环境税,不能把碳排放作为污染物来明确。总结起来,环境税以“谁污染谁纳税”为原则,制定环境污染和社会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环境资源进行合理调控,既可以有效减少资源浪费的情况,又能够增加财政收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环境保护工程之中。开征环境税是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手段,是改善我国社会环境的重要选择,环境税,发展,还要对现有实现税收绿化,结合中国新税制改革,将现有环境影响因素纳入税收体系,增强现行税收绿化水平。实施绿色税收,全面研究税收的税率、税收机制,充分保护环境而不影响可持续发展。还应该对现有的税收体系重点从资源消费等方面予以解决。加快资源改革力度,做到既保护环境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还应该对现有税收体系绿化进行分析,尽量减轻企业的负担,避免重复征税。不要过高估计环境税,这样有效保证企业发展水平。对企业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给予相应的减免政策。政府可以实施奖励政策,推动企业引进或投入国外先进的环保技术。给予税收政策优惠,鼓励企业积极转换,投资绿色生态生产。

财政经济政策范文3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发展;作用

总体来说,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完善和发展阶段均对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分开来说,财政政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促进我国经济、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本文按照以上两种思路剖析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具体如下。

1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1相互促进

首先,财政政策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法律保障和发展方向,经济发展获得明确的目标和动力,自然会有所提升;其次,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对财政政策的影响也非常大,通常情况,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财政政策走势越好,利益分配也更加均衡,社会也会更加和谐、稳定。

1.2相互依存

首先,制定财政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平稳、健康、快速、可持续化发展,这也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因此财政政策要以经济发展为依托,突显其社会价值;其次,经济发展离不开财政政策,国家的一系列财政经济手段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方向,所以经济发展离不开财政政策,可以说,财政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1.3相互协调

首先,随着财政政策的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方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虽然社会的整体经济走势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家的财政政策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推动着财政政策的不断完善和优化,同时也为财政政策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两者在发展道路上相互协调。

2综述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1财政政策的制定阶段

财政政策在制定阶段就已经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作了科学、合理、详细、完整、具体的评价,所以财政政策在制定初期就影响着未来的经济发展走向,更可以让整体的经济发展态势获得一个好的“开端”,避免发展过程中产生诸多不可控制的情况。

2.2财政政策的实施阶段

财政政策的实施阶段是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难的阶段。这一阶段中,文字性的规定将落实为具体的经济手段和市场调控方法,借助市场经济的内部调节和政府的“第二只手”的作用,实现市场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

2.3财政政策的完善阶段

即使再精细的财政政策都有不可避免的漏洞和不足,因此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就成为了今后财政政策的完善方向。如今,我国的财政政策以“平、顺”为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因此在完善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不能靠“堵”,而要靠“疏”,让市场经济在和谐社会中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2.4财政政策的发展阶段财政政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内部规律相符,因此在财政政策的发展阶段,必须要立足于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做好合理规划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财政政策的实操性和稳定性,将财政政策的健康发展作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深化落实改革举措,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3试论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各项作用

3.1对我国经济的作用

(1)财政政策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引导作用:在我国,像西部地区等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要实现快速、平稳发展,就必须要紧跟财政政策,在财政政策的引导下深入落实经济发展措施,始终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新一轮财政政策改革下积攒力量,促进经济的发展。(2)财政政策对经济发达地区的推动作用:在我国,像北京、上海、广东、深圳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其经济水平已经赶超某些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属于国际型大都市,其经济发展不只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影响,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很大。这些地区的财政政策相对完善,我国也始终以这些地区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3.2对世界经济的作用

(1)“一带一路”推动沿线国家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我国财政政策的发展是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助力,是维护我国与沿线国家经济利益的重要保障。(2)继续深入推进世界经济的和平、稳定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股新生力量,继续深化改革我国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政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正向推动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3.3财政政策的核心作用

(1)指向性作用: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指向性作用,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勾画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壮丽蓝图。财政政策的指向性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2)使经济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旦经济发展失去控制,则会对社会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经济发展必然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即控制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在“保质”的基础上求“保量”,在“保量”的基础上求“效率”。

3.4财政政策的其他作用

(1)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财政政策的好坏是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首先,一个好的财政政策可以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经济必将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一个好的财政政策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保证经济发展不偏离轨道;最后,一个好的财政政策必然会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2)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一个好的财政政策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财政政策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财政政策也越来越合理、完善,新一轮财政政策改革下,其必然会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4新时期如何贯彻落实我国的财政政策

4.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切跟着党走”才能真正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财政政策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政策,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我国经济的腾飞离不开党的领导,也必须服从党的领导。

4.2严格贯彻落实我国的财政政策

一个好的财政政策只有严格贯彻落实,才能发挥其真正的社会价值。在科学发展观下,我国需要进一步严格贯彻落实财政政策,继续深化改革,将制度创新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持之以恒,艰苦奋斗,攻难破难。

4.3以集体利益为主,努力兼顾个人利益

贯彻落实财政政策必然会触及到个别人的利益,这是不可避免的。面对此种情况,要始终坚持以集体利益为主,同时要努力兼顾个人利益,始终让最多的人享受财政政策的好处,让最多的人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当然,这需要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配合和支持各项经济改革措施。

5结语

综上所述,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这不仅涉及我国国内的经济发展,也涉及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鉴于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还提出了几项贯彻落实我国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虽然只是笔者的浅见,但仍希望可以为我国进一步改革财政政策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晴,高明月,刘春燕.试论财政政策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J].现代交际,2016(23).

[2]符小玉.论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经贸,2017(8).

[3]冯志强.试论财政政策对粮食经济的作用[J].经济视野,2014(6).

财政经济政策范文4

1.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1.1稳定性

在中囯的宏观调控和其他政策的支持下,中囯的GDP增长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10%左右,并且长期保持稳定的趋势。但是,随着囯内经济市场投资行为与消费者行为的不平衡加剧,中囯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大幅波动。目前,一些行业受到高价值货款的影响,表现出生产能力小而盲目扩张的矛盾局面,可能导致未来经济市场产品发展问题。与此同时,虽然中囯的绿色生产模式已经做了很长时囘,但许多企业仍然采用高消耗、高污染、高负荷的传统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甚至是不可修复的破坏性影响,不利于中囯经济的可持续了健康发展。因此,囯家必须进一步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加以调控。

1.2公平性

经济发展既要兼顾发展水平也要兼顾社会公平,公平性是中囯经济健康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中囯正致力于通过政策支持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例如对低收入预期居民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教育扶持等多项社会保障服务。但与此同时,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缺乏内部控制,内部员工和工人无法充分享受到中囯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整个囯家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不利影响。

1.3不平衡性

政府投资是中囯实施的诸多财政政策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政府干预市场过度或投资过度可能导致社会投资和私人投资能力将被削弱,市场竞争环境相对紧张,将导致恶性竞争和高市场准入门槛,不利于中囯经济的均衡发展。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公民收入的不平衡等也会影响到囯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影响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2.经济发展与财政政策的关系

2.1相互促进

财政政策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保障措施和基本发展方向指引。同时,经济发展一旦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内在动力后,财政政策自然会为了更好的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而进一步完善。而且,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是多领域和多层面的,对财政政策也会产生重大影响,促使财政政策制定的更加科学合理,促使财政政策更加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2.2相互依存

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稳定、健康、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这是中囯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因此,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经济发展离不开财政政策,另一方面,财政政策也离不开经济发展,脱离了经济发展谈财政政策就是空谈,脱离了财政政策谈经济发展就是纸上谈兵。财政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经济发展是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使命。

3.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1制定基本的财政政策阶段

在起草财政政策的初始阶段,通过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具体、完整的评估,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之囘的关系,财政政策将以微妙的方式影响囯家经济的未来发展。同时,财政政策可以在整体经济发展中取得良好的开端,并尽一切可能避免囯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许多无}'去控制的局面。

3.2财政政策的实施阶段

囯家颁布的所有财政政策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实施阶段,同时也是最困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文字形式的法律法规逐渐成为具体的经济,财政政策逐渐成为市场调控的手段和经济发展方向的指引者。经济市场的内部调节和政府的第二个作用是实现囯内市场经济的稳定、快速和良好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均衡和较快发展水平。

3.3改善财政政策阶段

由于制定和实施的所有财政政策,都会有不可避免的漏洞和弊端,财政政策实和完善。目前,中囯的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经济发展势头稳中向好。因此,有关部门在修改完善财政政策的过程中阻碍经济监管是不明智的,不建议采取“稀缺”措施,应制定更加优化的,具有前瞻性的财政政策,使得市场经济得以更快更好的发展。

4.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

4.1财政政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落后的中囯西北地区,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在实施财政政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财政政策,在其正确指引下,积累新的发展力量,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的健康快速发展。在北上广深等地区实施的财政政策比西北地区的财政政策更加系统性更加灵活性,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模范带动作用。目前,北上广深作为囯际大都市,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一些发达地区。财政政策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使得我囯的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区域均衡发展。

4.2财政政策影响世界经济发展

近年来,中囯的经济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丝绸之路”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一带一路”沿线的64个囯家的经济领域都得到了深入合作和长远发展。中囯财政政策的稳步发展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推动力和重要保证,为了维护中囯和其他囯家的经济利益,随着中囯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中囯经济”将成为一个不可低估的强大新生力量。财政政策不仅会影响中囯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世界的经济发展。

5结语

总之,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深远的,多方面的,包括影响中囯囯内经济的发展和影响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考虑到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中囯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可通过制定并完善技术创新投资、企业补贴、减税等相关财政政策,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调整市场供给和消费需求,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实现中囯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注释:

[1]耿凯我囯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问题[J]现代经济

财政经济政策范文5

一、经济新常态

在我国经济新型的发展阶段,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的形成原因是因为经济发展的变化引起的,新常态的内涵就是新型的国家经济政策与发展思路。新常态指的是我国经济一种内在的发展趋势,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种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如果对经济的新常态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将会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带来影响,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新常态不仅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种新的机遇和挑战,更是一种新的压力。

新常态一词最早是出现在美国一个探讨经济领域复苏的论坛中,用来总结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经济复苏的过程。在2014年,在河南进行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后来又在APEC的开幕上阐述了我国经济的新常态,主要是通过我国经济新常态下遇到的新形势、新特征、新思维、新举措以及新动力等角度,对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特点、管理理念、背景以及措施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在我国经济的新常态下,会出现许多难题,而这些难题的形成原因,有的可能是因为较长时间的积累造成的,给经济的发展带来压力,但是,我们要有信心,应该看到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的经济还有更好、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经济新常态下的财政政策趋势

在2013年,我国公共的财政收入超过了十二万亿,同比增长了百分之十,在2014年,根据以往公共财政收入的工作报告,我国公共的财政收入有望超过十三亿。可是2012年以前,我国的公共财政收入一直是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自2012年以后,从以上的分析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公共财政收入已经开始走下行通道,公共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逐渐降低,特别是在2013年,中央银行的财政收入是稳定在最低的增长速度上面,有的甚至都没有达到最低的预期标准。在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逐渐变慢的过程中,2014年的财政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目前的财政状况进入了新常态,由原来高速的增长速度变为低速的增长速度。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经济,在经济新常态下需要看到财政积极的一面,不可以失去信心。国家需要制定适合经济在新常态下发展的财政政策,改善我国经济的财政收入状况。财政政策是一个从短期的需求管理下,推进经济结构体系发展的改革,我国财政政策的新趋势,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由积极的财政政策思想转变为稳健的财政政策思想,重新对财政政策进行定位。

因为宏观的经济政策已经不再适合现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所以需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减小我国财政收入的财政赤字,并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姿态,调动更多的可用资源。在经济新常态下的财政政策还要树立并且落实科学发展观,用改革来促进经济的增长,还要用改革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我国的财政政策需要向经济体制方向进行拓展和改革,采用新型的税收制度,推动我国收入分配相关制度的改革,也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在财政政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国的公共服务功能是它的一个重要的着眼点,要做好公共服务功能的建设,推动我国公共财政制度的发展,财政政策是公共财政制度的先导。为了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能够更好的发展,要做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财政政策,对财政政策的决策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进一步提高财政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水平。

财政经济政策范文6

公共财政论认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苏明,2001)。应该说,前两种关于财政的定义各有所侧重,前者突出了财政的社会分配和政府职能,后者强调了政府的活动。而公共财政论则简单明了地指出现代财政的公共性,为建立公共财政奠定了理论基础。明确了财政概念,就可以对财政政策加以研究。财政政策是指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达到一定财政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简言之,财政政策是体系化了的财政措施,它的目的就是实现财政职能。同时,它也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和任务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它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也是国家实施财政宏观调控的过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由于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约,国家不可能大规模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职能服务。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国家,一般都实行简政轻税、预算平衡的财政政策,以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激化,财政政策不仅为实现国家政治职能服务,而且成为政府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按其构成体系可以分为国家预算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国债政策、投资政策、补贴政策和出口政策等七大政策。由于研究数据和技术方法的限制,本文主要是研究前三种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

二三种主要财政政策工具对经济增长促进效应的分析

(一)国家预算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国家预算政策包括财政赤字政策、财政盈余政策和预算收支平衡政策三种形式,笔者主要讨论财政赤字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它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和赤字规模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即向银行透支或借款来弥补财政赤字。出现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收进的货币满足不了必需的开支,其中有一种弥补办法就是向银行借款。可见,财政向银行借款会增加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基础货币,但财政借款是否会引起货币供给过度,则不能肯定。很多人用“财政有赤字,银行发票子”这句话来形容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的关系,而事实上,赤字与货币发行并不一定存在这样的因果关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虽可能与赤字规模的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赤字的弥补形式。

2、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的效应凯恩斯主义所奉行的财政政策是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在经济萧条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因此,赤字就成为财政政策中扩大需求的一项手段。财政有赤字,必然扩大总需求,但其扩大总需求的效应有两种,如前分析,一是财政赤字可以作为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总需求水平之上,使总需求扩张;二是通过不同的弥补方式,财政赤字只是替代其他部门需求而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它仅仅改变总需求结构,并不直接增加总需求规模。完全以国债收入弥补的“软赤字”,只要不超出适度债务规模,其扩张效应一般可被控制为良性的,即可以有意用作反经济周期的安排,在经济萧条阶段刺激需求,“熨平”周期波动,一般不致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对我国的经济是有现实意义的;第三,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发行国债是世界各国弥补财政赤字的普遍做法而且被认为是一种最可靠的弥补途径。但是,债务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会随着财政赤字的增长而增长。另一方面,债务是要还本付息的,债务的增加也会反过来加大财政赤字。

3、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一般是指财政赤字对私人消费和投资所产生的排挤影响。当政府因支出庞大产生预算赤字时,一般需发行公债向公众借款。发行公债是国家信用的一种形式。在货币市场上,如果私人储蓄量不变,则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将共同竞争市场上有限的资金。当公众出于对国家债券的高度信任而争购公债,政府在总储蓄的占有上便处于优势。政府发债占总储蓄的比重越大,就会有越多的非政府借款者因筹不到资金被挤出货币市场,加上赤字支出促使利率上升,必然会排挤出一部分非政府投资,从而抵消政府赤字支出的部分扩张性作用。但这种结果并不是绝对的,一方面政府赤字的排挤效应会被政府扩大投资支出所产生的“乘数作用”所抵消;另一方面,“排挤效应”如果与政府有意进行的经济结构合理化调整结合起来,则可以改善资源配置,对国民经济产生有益的影响。

(二)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为解决有效需求的不足,我国主要采取扩大政府财政支出的财政政策,政府支出的结构和支出规模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变量。笔者也将主要从政府支出结构来看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采用以财政支出项目为自变量的柯其分别表示财政支出结构中某一项目支出增加1%时所引起的产出增加百分数,这样我们就用产出弹性来描述财政支出的结构效应以及其对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调节作用。我们以《中国统计年鉴》(2006)我国1989—2005年财政支出职能结构分类统计数据为样本区间。相比较高,而在1996年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最为不利的,税收负担相应较轻,实际该年税收负担为10.3479%,与其他年份相比较低。经过去除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修正后的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呈现出更加紧密的关系,并且高经济增长年份修正后的税收负担较低,低经济增长年份修正后的税收负担较高,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现在我们转入,采用排除非税因素影响后修正的税收负担和税制结构所得到的回归效果比较好,调整的R2为0.317,F检验值为6.115,各回归变量的T检验值均能通过95%的检验,从系数项来看,修正后的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3.866,即表明税收负担上涨1%,经济增长率下降3.866%,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0.6,即税制结构变化1%,经济增长率变化0.6%,影响系数较小。这样的结果与理论上税收负担和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本相符,我国现行税制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从以上数据分析看,在我国现行税制下,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比较小的,修正后的税收负担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这一点与国外的实证研究结果基本相同。从数据看,1994年的税制改革应该说是1983年税制改革的延续,1983年是税制结构和税收负担变化的一个转折点,通过设立所得税,税收负担从1982年的11.25%,猛涨到1983年的18.55%,在随后近10年时间内,税收负担不断降低,最低时为10.167%,通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税收负担才得以不断的提升,到2004年达到18.839%。也就是说通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提高了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缓解了税收占GDP比重一直下滑的局面。另外从税制结构角度看,1983年以前,由于企业以利润形式上缴国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直接类税收,直接税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仅在10%左右,通过1983年改革,建立起所得税体系,直接税收入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上升到50%左右,随后持续减低,尤其是在1994年增值税体系的建立,直接税收入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下降到1983年以来的最低点23.953%,随后几年逐渐升高,2004年达到39.0463%。从求解出的结果看,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1994年起越来越有利,非税环境越来越有利,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逐步体现,反过来说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不断减弱,这种情况在1983年税制改革前也出现过,所以面临新的经济环境,税收作用不断减弱的情况下,税制必须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