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市场调研范例6篇

建筑业市场调研

建筑业市场调研范文1

不同学者对产业绩效内涵的界定不同,我们认为,产业绩效就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共同作用产生的经济效果。以梅森和贝恩为代表的哈佛学派,认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单向因果联糸,即“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以施蒂格勒和德塞姆茨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指出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源于市场需求和技术管理水平的进步,企业效率决定市场结构和产业绩效。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强调其他因素的作用:唐要家(2004)、徐志霖(2005)、王继平(2005)等,侧重体制因素的影响;高辉(2004)、张伟(2004)等,通过考察产业规模和资本结构来研究产业绩效。实际上,产业绩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产业的自身特点,使得产业结构、企业行为及产权结构等各种因素,在决定产业绩效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二、中国建筑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分析

(一)市场结构

1、市场集中度分析

反映市场集中度的指标有勒纳指数、市场前N家企业集中度(CRn)、赫芬达指数(Ⅲ指数)等,考虑到资料取得与处理的简便以及实际中的应用范围,本文选用CRn指标对我国建筑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分析。根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数据》(ENR)统计,中国前十大建筑承包商的国内营业额为403.23亿美元,以1美元兑,8.276元人民币的汇价,折算人民币3337.13亿元。按2005年27745.4亿元的建筑业总产值计算,前十位的占12.02%。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中,CR4

2、产品、服务差异及进入壁垒

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提高市场地位、设置行业进入壁垒的重要手段。在建筑业中,产品和服务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资金实力、管理能力、工程质量、员工素质、服务水平、技术实力等方面,因此不同层次的建筑企业才能满足市场上的多元需求。通过扩大产品差别程度,我国建筑企业可以构筑一道无形的非价格壁垒,有效对抗市场上的激烈竞争。然而,现阶段我国建筑业的产品和服务差别并不明显。虽然一些大型建筑企业尝试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及对目标市场的重新定位,巩固并提高自己的市场地位,但仍有许多建筑企业受传统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的束缚,忽视产品和服务的差别化,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动力。建筑业的进入壁垒,包括市场性壁垒和政策性壁垒。在市场性壁垒上,首先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建筑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很低,缺乏必要的资本和技术壁垒;其次,我国建筑企业规模小、分布散,几乎不存在由于规模经济所自然形成的进入壁垒。在政策性壁垒上,长期以来不合理的产业管理体制造成的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形成了建筑业地区间、部门间的高政策壁垒和地区内、部门内的低政策壁垒并存的局面。

(二)企业行为

企业行为作为市场结构到产业绩效的中间环节,受到市场结构影响或制约,但它又直接影响了整个产业绩效。市场集中度过低,产品差别化程度不高,进入壁垒低的市场结构,造成了我国建筑业供给总量严重过剩,企业往往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导致行业内的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阻碍技术进步以及产业绩效的提高。因此,根据产业组织理论,要提高中国建筑业的产业绩效,必须调整建筑企业的市场关系和组织形态,增强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能力。

(三)制度因素

产业经济的运行必须依赖于一个特定的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对产业绩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SCP研究范式是以市场经济为研究背景,忽视了计划经济以及从计划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转型经济体制对产业绩效的影响。因此,许多学者试图通过添加更多的体制方面的约束,从而弥补传统SCP模型的不足,如刘小玄(2003)在对我国产业绩效的研究中,以转型经济为背景,突出强调了产权因素在决定产业绩效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任何关于绩效的研究,都必须放在相应的市场结构框架内,否则会导致与产权结构理论假设不同的难以解释的结果,同样,任何关于市场绩效的研究,离开产权结构这一重要因素,则会产生与一般市场结构理论相背离的很大误差。

我国的经济转型就是一个市场竞争领域不断扩大和竞争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与计划经济相伴随的国家所有权从工业行业中逐步退出,代表市场经济体制的非国有所有权的进入和迅速成长。在我国建筑业中,虽然非国有经济已经逐步进入,但国有经济成分仍然占有绝对比重。根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计算,2003年我国国有建筑业企业的总资产相当于集体企业的2、58倍,外商投资企业的25.66倍。国有建筑企业由于产权不明晰等原因缺乏效率,存在着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不利于产业绩效的提高。因此,如果采用产值利润率为衡量指标,我国建筑业的产业绩效远远低于其他工业企业。

(四)产业绩效

1、产业绩效的度量

产业绩效研究产生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选取的度量指标不同,因为产业绩效既包括利润、收益等可以直接衡量的因素,又包括产品质量、技术进步等难以量化的因素。产业绩效衡量指标主要有以财务指标和市场势力指标。以贝恩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主张使用财务指标;而勒纳等学者则倾向于市场势力指标。考虑数据收集上的诸多困难,本文使用财务指标中的产值利润率来衡量我国建筑业的产业绩效。

2、模型的假设、构建及回归结果

本文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建立起的我国建筑业产业绩效模型,以该理论一个最基本假说为前提,即价格、边际成本与经济利润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市场结构。

为了检验我国建筑业中的产业组织和产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模型为:π=aO+al*CR+a2*EF+a3*PR+ω,其中π表示产业绩效,CR代表市场集中度,EF反映企业行为,PR说明以产权为主的制度因素,中是包括企业规模和风险、市场需求变化等许多不确定因素在内的随机误差项。本文采用1995到2003年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其中,建筑业产业绩效n用产值利润

率来表示;市场集中度用前十家建筑企业的集中度CRl0说明;用人均利润来代表建筑业企业的经营效率,从而反映企业行为EF;PR表示建筑业中国有经济的比重,用于度量产业的产权结构。1使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为:π=4.285+11.392*CR+3.577*EF-3.366*PR+ω,R2=0.96,F=129.64经过统计检验,CR、EF、PR的参数估计均为显著,而且该模型拟合良好。

3、实证结果分析

该实证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基本建立的背景下,市场结构、厂商效率和产权是影响产业绩效的三个重要因素。首先,以市场集中度为代表的市场结构,与产业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说明当前我国建筑业集中度过低的市场结构已经严重阻碍了产业利润和产业绩效的提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建筑产品的施工技术和生产工艺较简单,对企业的起始资本要求低。因此,缺乏适度的行业进入壁垒,难以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造成大量分散经营的中小型企业充斥市场,市场集中度低,恶性竞争导致产业绩效低。其次,企业效率与产业绩效的显著正相关关系,验证了芝加哥学派的效率观点在我国建筑业的适用性。这表明相对于达到规模经济,我国建筑企业更加重视通过效率的提高,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取得更好的产业绩效。但现实中,我国许多建筑企业倾向于减少工人、提高劳动强度,而不是通过技术创新、改善管理以达到提高效率和控制成本的目标。因此,虽然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业绩效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效率的提高,然而,这仍然属于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只有积极实现以创新为核心的增长模式的转变,才能在建筑业产业绩效上实现质的飞跃。第三,度量产权因素的国有经济比重与我国建筑业产业绩效的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制度因素在产业绩效决定中的重要作用。产权明晰化的目的在于使企业的成本、风险的承担者之间尽可能地对称,使成本收益内在化,最大限度地解决企业提高效率的内在激励问题。然而我国国有建筑企业中的所有权缺位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低于民营企业及股份制企业。因此加大力度推行产权改革,对于提高整个建筑业的产业绩效,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一)组织创新是提高我国建筑业产业绩效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1、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激励机制

建筑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企业自主研发为主的方式,以日本为代表;另一种则是欧美各国普遍采用的,企业与社会的研究机构相结合的研发方式。我国可以借鉴日本及欧美模式,结合特殊国情,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建筑业产、学、研分工协作的创新体系。创新体系下各个创新主体间的利益不同,因此,技术创新关键在于协调创新主体的利益矛盾,解决创新的激励机制问题。加强我国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首先应该建立政府基金资助制度,鼓励相关机构通过技术创新获得市场优势;其次设计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规则措施,保障技术创新企业的相应权益。

2、推行管理创新,提高人员素质

组织创新需要相应的组织管理变革作为支持。管理创新的实质是通过改良资源配置以达到帕雷托最优,实现组织目标。研究表明,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对企业的创新,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组织创新,提高产业绩效,必须推行管理创新,而管理创新的重点,就是提高人员素质。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很大比例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参差不齐的文化素质,极大阻碍了建筑业的管理创新。提高人员素质,需要建筑企业加大对员工的科学文化和专业技术培训力度,还需要政府在税收和费用等方面予以必要扶持。

(二)体制创新是提高我国建筑业产业绩效的必要前提和保证

1、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要转变对建筑业的管理职能,首先要制订相关政策,引导、调整市场良性发展,促进分层有序竞争态势的形成。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宏观调节上,进一步加强建筑市场管理,使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贯彻落实到位。其次,政府还要尽量创造良好条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引导企业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资产结构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建筑业市场调研范文2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加速,各类新建、拆除、开挖工程与日俱增,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1],建筑垃圾已成为继生活垃圾之后的重点关注对象。本课题组受国家住建部委托,对上海、杭州、深圳、重庆、长沙、武汉、宜昌、西安等城市建筑垃圾管理部门开展了调研工作,对建筑垃圾产生、运输、处理环节的管理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 1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现状分析 1.1建筑垃圾产生量 根据8座城市调研结果,城市建筑垃圾产生量皆呈逐年大幅增长趋势。以上海为例,2008年、2009年、2010年建筑垃圾产生量分别为3500万t、4000万t和4400万t,年增长率在10%以上。所调研城市政府部门对建筑垃圾(或称为建筑渣土、工程渣土)的统计范围主要是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物,部分城市还将泥浆纳入其他建筑垃圾统计范围。2010年,课题组调研的其他城市的建筑垃圾产生量分别为杭州2000万m3、深圳6000万m3、长沙1500万m3、重庆1000万m3、武汉1059万t、宜昌180万m3、西安3500万t。 1.2建筑垃圾管理模式 根据《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筑垃圾主管部门为各地环卫主管部门,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或者建筑垃圾运输单位具有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权,建筑垃圾处置实行收费制度。 1.2.1组织机构 调研城市主要以区级环卫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的具体管理工作,市级环卫主管部门负责协调管理。建委、公安、规划、国土、海事、水务、物价、质量技监、房屋、环保、民防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建筑垃圾管理规定。 1.2.2建筑垃圾处置核准 《建设部关于纳入国务院决定的十五项许可的条件的规定》规定了建筑垃圾处置核准的行政许可,部分城市建筑垃圾主管部门核准权限中不仅拥有该项行政许可,还包括建筑垃圾运输企业资质许可及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所许可等,管理依据为当地地方法规。例如武汉市城市局核准武汉市建筑垃圾处置证、建筑垃圾运输企业资质许可证,上海市于2006年正式启动建筑渣土运输服务企业资质审批工作。 1.2.3建筑垃圾运输管理 在所调研的城市中,上海、西安、武汉实行建筑垃圾运输市场准入制度,对清运车辆及其驾驶员实行资质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未进行建筑垃圾运输市场管理的城市,因其车辆流动性较大,无牌无证、超高超载、沿途撒漏和乱排放情况难以控制。 1.2.4建筑垃圾收费管理 各地对建筑垃圾处置收费制度执行情况各不相同。由于《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中没有明确建筑垃圾收费标准依据,因此各地收费标准不一致,部分城市定的标准过高执行难度大,有城市按建筑垃圾性质分类收费,也有城市取消了建筑垃圾处置收费制度,如上海、杭州、深圳、长沙等。 1.3建筑垃圾末端处理 根据调研结果,城市建筑垃圾末端处理主要以场地之间相互调剂消纳、回填为主,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低。例如武汉市60%建筑垃圾通过工地之间调剂消纳,35%在社会消纳场消纳,5%随意倾倒。社会消纳场以简易填埋为主,资源化处理设施大部分是小型简易制砖企业,工艺相对简陋、污染较大。2010年8座城市建筑垃圾终端处理设施统计见表1。国内规模较大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有:深圳市塘郎山建筑废物综合利用厂,年处理能力100万t;邯郸全有生态建材有限公司,年处理能力40~50万t;都江堰(德滨)地震建筑废弃物产业化处置示范工程;年处理能力为100万t等。建筑垃圾资源化主要产品为再生实心砖、再生空心砖、再生骨料、再生路面砖、再生墙体砖、再生混凝土砂浆等。建筑垃圾制砖一般工艺为分拣-破碎-成型-养护,工艺的关键环节在于前端分拣,可以直接影响到建筑垃圾再生砖的质量。 2城市建筑垃圾各环节存在问题 2.1产生环节 2.1.1建筑垃圾产生量统计困难 目前各城市建筑垃圾统计口径皆有差异,包括建筑垃圾的范围、统计部门、统计方式等,无法得到定性定量的标准数据,为后序管理、执法带来难度。例如重庆市目前可以得到建筑垃圾产生量的部门有城管(统计市政道路运输的建筑垃圾)、国土管理部门(统计土地整治产生的土石方)、建委(统计建筑工地产生的土石方),这3个部门统计的建筑垃圾产生量有交叉,不能完全精确地得到重庆市的建筑垃圾产生量。城市建筑垃圾统计泥浆、装潢垃圾等成分没有完全统一计量。 2.1.2源头管理处于被动状态 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和市场的无序化,各地对建筑垃圾的管理尚处于被动状态,在建筑垃圾产生环节,要减少偷倒乱倒行为,通常需要监管人员去施工现场蹲点阻止,管理相当被动,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 2.2运输环节 调研大部分城市建筑垃圾运输市场存在大量资质不达标运输企业,运输全过程出现的各类违规现象屡见不鲜,如渣土运输车辆不采取全密闭方式,抛撒滴漏现象影响城市的整洁,扬尘污染大气,黑车偷倒乱倒,占用农田、道路,渣土运输车辆屡屡肇事,影响社会稳定。 2.3处理环节 2.3.1消纳场所选址难 市区已少有低洼地或者空地供使用,最近的可选地也在30km以外,运输距离超出了一般能接受的15km左右。大部分城市的建筑垃圾运往农村低洼地、废弃池塘,类似这种临时消纳场所,靠民间自发形成,消纳信息滞后,收费没有统一的标准,并且一般没有采取安全、环保措施,存在隐患。#p#分页标题#e# 2.3.2资源化水平低、产业化难度大 建筑垃圾绝大部分用来回填,再生利用市场没有形成,下游产业仍在示范性的探索之中。部分城市利用建筑垃圾制砖,由于成本高,价格比同类产品贵,在目前缺乏政府扶持的前提下,销路和前景不被看好。在所调研城市,也出现不少小型的民营建筑垃圾制砖厂,由于制造工艺及配套工程相对简陋,成本相对较低,虽然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在短时间内可以维持一定的利润,但由于产品的可靠性未知,前景不被看好。 3建筑垃圾管理政策建议 3.1统一计量口径,制定减排标准 建议各地政府,制定相应的建筑垃圾允许产生数量和排放数量标准,将其作为衡量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并为未来提出建筑垃圾资源再生利用率、建筑垃圾规范处置率等指标奠定基础。 3.2建立建筑垃圾综合调控管理信息平台 建议各地将建设项目招投标信息、建设工地开工信息、建筑垃圾处置手续及各类行政许可受理和核发信息、运输企业管理信息、处置场地管理信息等,通过同一平台或是对接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透明化政务,改变某个部门“单打一”的局面,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建筑垃圾的产生情况,引导建设单位、建筑垃圾受纳场、综合利用生产加工企业通过建筑垃圾综合调控管理信息平台加强建筑垃圾的交换利用。随着建筑垃圾管理的深入发展,逐步充实内容,完善功能,不断提高整体水平。 3.3成立综合整治执法管理小组 建筑垃圾管理部门人力有限,各部门职责不明确,相互推诿责任是建筑垃圾管理环节被动、无序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建议各地建立综合整治执法小组,市容环卫、建委、城管执法、国土、规划、交警支队等为该小组成员,通过综合整治执法小组的检查,加强建筑垃圾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加强管理的主动性。西安市政府2010年成立了建筑垃圾清运市场秩序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了15支联合检查组(每区至少1支)。综合整治小组工作开展近1a来,通过各区(开发区)、职能部门的齐抓共管,有效联动,西安市建筑垃圾清运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3.4制定、完善政策法规,强化建筑垃圾管理 只有少部分城市设立建筑垃圾运输市场准入制度等,执法依据为当地地方法规。建议通过修订政策法规,制定并实行建筑垃圾运输市场准入制度,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以及建筑垃圾特许经营规章,规范建筑垃圾收运、处置市场,强化政府管理。同时,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使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在税收、土地、信贷、供电价格等方面享受优惠。 3.5建设示范工程,带动建筑垃圾“三化”的开展 国内城市在建筑垃圾资源化环节研究起步较晚,资源化处理可作为示范工程的屈指可数,大部分企业缺乏政府的支持,规模小且工艺简单,产品质量不能保证。建议通过建设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资源化处置厂和资源化产品利用示范工程等,总结经验,探索适合国情的建筑垃圾处理新模式,带动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的开展,彻底改变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低的现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降低建设成本。 3.6加大力量,研发资源化技术 建筑垃圾与天然骨料相比,组成成分波动大、性能波动也大。再生骨料的孔隙率大、吸水率大、堆积密度小、压碎指标值高和坚固性差的特点导致再生产品强度低、收缩大、碳化快、抗冻性能差和抗氯离子渗透性差。建议加大研发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通过改造国内现有再生骨料生产的破碎工艺、筛分工艺、除杂工艺等,攻克多道破碎、筛分、输送工艺的有效组合和搭配技术研究,研发再生骨料品质性能提升技术,同时研究不同原料组成、不同级配对再生混凝土、砌块性能的影响,攻克再生混凝土、砌块强度和耐久性提升技术,推广高性能再生混凝土、砌块制备技术。 4结束语 城市建筑垃圾收运、处理处置问题已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次调研的城市皆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建筑垃圾管理的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且已将建筑垃圾处理处置设施纳入到城市规划中,较以往有了大的进步。目前国家住建部正在组织编写加强建筑垃圾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建筑垃圾管理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期望通过政府的政策制约和支持,以及企业的创新和自律,使我国的建筑垃圾管理规范化、有序化。

建筑业市场调研范文3

关键词:建设工程经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建设工程经济的发展现状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建筑行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显著改善了人民生活。据相关数据,2001年以来,我国与建筑业密切相关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持续在15%以上的高位运行,建筑业总产值及利润总额的增速也持续在20%左右。2013年开始,我国建筑行业总产值同比增长速度渐缓,但仍处于较快的发展进程之中。一个工程项目的完成离不开巨大的资金消耗,因而持续繁荣的建筑行业逐渐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国家也逐渐加大了对建设工程经济的研究力度。合理分析工程经济效果和投资所获效益的过程即为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分析工作,其可通过研究项目成本为建设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新时期对建筑行业提出了建设工程经济必须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二、建设工程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

1.建设工程经济能够迅速拉动市场的需求。兴建国民基础设施对大众的消费意向有着引导作用,这正是建设工程经济拉动市场需求的主要体现。此外,这些基础设施对于加快城市化建设及现代化进程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建设工程经济能够有效带动周边行业的兴起。具有自身独特特点的建设工程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其发展同建材行业、冶金制造行业、水电行业等也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建设工程经济的发展也可带动这些周边行业的兴起,市场经济也将会因这些行业的发展而更加活跃。

3.建设工程经济维护了市场经济的稳定增长。良性的建设工程经济发展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发生大规模金融危机时,稳定的建筑行业可通过吸引大批量的家庭资金有效缓和并抵御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危机,从而使整体的社会经济以更加稳定、健康的态势发展。

三、建设工程经济同市场经济协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节能环保长期性战略的缺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对各行各业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措施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中包括建筑行业。建筑工程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同生态环境平衡密切相关,其环保效力与整个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壮大直接相关。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低碳环保建筑的比例相对较少,建设工程经济无法同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保持协调一致。

2.价格同价值不一致。市场经济的发展需严格遵循“商品价格围绕实际价值上下波动”这一市场规律,但房价持续攀升成为我国建设工程的主要发展趋势,房地产开发商、炒房团持续炒作是最根本的原因。房价长期居高不下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原则,长此以往必将引发泡沫经济等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四、建设工程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1.合理控制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建设工程经济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大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需注意的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并不是盲目地降低房地产商品的价格,而是依据市场实际变化及价值规律进行调整。政府在实际调控过程中,应尽力避免房价出现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房地产价格与其价值应始终保持正常的波动范围。于我国政府而言,除需将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外,还需定期对建设工程经济进行评估和指导,进而为建设工程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有效维护市场秩序。

2.加大对建设工程经济的金融监管力度。除合理控制房地产价格外,我国政府还需加大对整个建筑行业市场的金融监管力度,以保证建设工程经济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范围需涉及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开发进程、贷款规模、还贷能力等内容,只有对建筑行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才能推动其同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才能对其借贷项目加以严格控制,银行才可通过正常运转的借贷业务实现资产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对建设工程经济的金融监管还要求政府大力推动银行的改革,有效规避建筑行业高风险借贷对银行的影响,降低金融风险。

3.以激励政策促进建筑行业的经济转型。在促进建设工程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建设工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应以市场经济为基准,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前文所述,当今时代,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越来越强,随着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劣及资源的逐渐减少,国家相继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市场经济需积极相应国家号召,并制定出长期的节能环保战略目标。与此同时,建筑行业也应坚持节能环保战略为发展导向,以提升同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基于此,国家应及时出台一系列的激励政策,鼓励建筑行业朝低碳经济的趋势发展,并给予一些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的企业一定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如对环保型住宅建设进行优惠税收等。这些激励政策必然可促进建筑行业的经济转型。

五、结束语

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工程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合理运行息息相关,因而建设工程经济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十分有必要。现阶段,我国建设工程经济在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价格同价值不一致、节能环保长期性战略缺乏等诸多问题,建筑行业无法同市场经济准则相适应。对此,我国政府与建筑企业应积极应对,并在大量经济研究基础上寻找出解决对策,以加强对建设工程经济的调控,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生强.建设工程的经济风险及防范[J].东方企业文化,2012,23:217+205.

建筑业市场调研范文4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实地调研

0 引言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各类建筑物是人类生产及生活的物质载体。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建筑物的物质寿命和功能寿命之间的差异,使得旧建筑的再利用日渐成为建设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1][2][3]。为了对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现状进行更好地研究,课题组采用网络调查、现场及档案馆查询、实地访问、观察记录、勘察测绘等方法,对包括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沈阳、成都、武汉、青岛、天津、中山、大连、珠海、吉林和温州在内的22个重点城市进行了调研。

1 实地调研情况

1.1 东北地区

选择东北地区的沈阳市作为调研城市,具体调研项目如表1所示。

其中沈阳铁西重型文化广场,其前身是沈阳重型机器厂,始建于1937年。当其迁至开发区后,铁西区委、区政府决定将部分原厂区划为公共用地,建设一座集城市景观、休闲娱乐、抗灾避险等功能于一体的市民广场,即铁西重型文化广场,图2为铁西重型文化广场核心建筑“持钎人”主题雕塑。

图2 铁西重型文化广场核心建筑“持钎人”

沈阳市铁西区作为中国的“鲁尔”,进行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改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从2003年国务院颁布11号文件,掀开了铁西区新的篇章,到2013年,铁西区的搬迁改造按照“东搬西建”和“退二进三”的思想,进行了十年,涉及企业倒闭、搬迁或重组。保留下来的一小部分,如铁西重型文化广场,主要进行合理改造和重新利用。

1.2 西南地区

对西南地区的重庆市进行了调研,具体调研项目如表2所示。

四川美术学院的坦克仓库艺术创作中心在进行改造前是闲置多年的军事产品仓库,2004年,四川美术学院筹建团队对其进行改造,如今已成为一个集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中心为一体的公共艺术机构,如图4所示。

图4 坦克仓库艺术创作中心

总体来看,重庆市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改造情况比较少,如重庆501艺术基地和四川美术学院的坦克仓库艺术创作中心。这两个旧工业建筑(群)在改造前都是仓库,其结构空间大,并且处于校区附近,便于其改造为创作中心。为艺术家和学生提供了创作和学习的空间,也有效保留和保护了旧工业。重庆501艺术基地的涂鸦改造,为改造旧工业的外立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1.3 京津地区

1.3.1 北京

北京具体调研项目如表3所示。

798艺术区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2~4号院的798厂大山子艺术区,前身为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三分厂;751北京时尚设计广场与798艺术区相连,其前身是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正东电子动力集团;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北京东四环慈云寺桥以东700米处,在进行利用改造前,是在北京工业发展史上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京棉二厂”;位于丰台区首钢二通厂内的首钢二通动漫游戏城项目,则是在首钢二通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建立的。各项目分别如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

北京是全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工作成效显著的城市之一,北京的工业建筑遗存具有良好的再利用条件。一方面,解放后建设的大型企业多,工厂规模大,利于发挥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工业建筑质量高,便于长久再利用。特别是2008 年北京奥运会前一批污染严重、能耗高的大型企业被迁出北京,大量的工厂闲置。这些厂区大都规模巨大,厂房及构筑物结构坚固,空间高大,再生利用潜力巨大[4]。

1.3.2 天津

天津具体调研项目如表4所示。

“6号院”的前身是英国怡和洋行天津分行仓库,因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台儿庄路6号而得名。“6号院”体量较小,共三层,其首层层高为7 米左右,其他楼层层高为3米左右。在利用改造时,仅根据入驻企业的需求对其内部空间进行分隔,主体结构未进行改造。

通过对天津调研项目的分析发现,由于天津市对工业遗产的认识不到位,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近代工业遗产在城市开发中已陆续拆除,天津近代工业遗存很少,对厂房的改造基本为创意产业园,改造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且规模非常小,改造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明显。

1.4 珠三角地区

主要对广州市的TIT创意园、太古仓码头、信义・国际会馆,深圳市的F518时尚创意园、华侨城东部工业区、南海意库和中山市的中山歧江公园进行调研,具体调研项目如表5所示。

通过对珠三角地区的调研发现,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其对旧工业建筑(群)的再生利用改造较为成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新旧工业交替情形也日趋明显。较其它地区而言,珠三角地区在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改造的方式多样化,且带来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调研情况分析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规模化的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面临着搬迁、停产、破产和倒闭,这就造成了大量工业建筑(群)的闲置[5]。由于这些旧工业建筑(群)普遍存在着布局分散、场内凌乱、用地比例过高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成为城市更新中急需改造和清理的主要对象之一[6]。由于经济、技术及价值观念等因素,我国在城市的开发过程中对旧工业建筑多采取拆迁方式,国外盛行的旧工业建筑改造性再利用的思路,在国内规模较小,方法也不够完善,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7]。

(1)改造项目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城市。我国己经实施的再生利用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沈阳、重庆、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这些城市原有工业基础雄厚,加之城市建筑步伐较快,产业结构调整矛盾突出,因此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的实践从自发行为逐渐走向规范化管理,成为国内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的先导城市[6]。

(2)改造项目规模不大且功能单一。国内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的规模一般不大,多为单幢建筑的改造,但近年来由于我们国家受欧美对旧工业厂区再利用的启发,在一些大城市也出现了涉及整个厂区的旧工业建筑群的改造。同时,改造项目中大多数被改造成建筑设计、媒体制作、广告策划等创意产业园区,其次就是主题公园、博物馆和旅游开发,功能比较单一。

(3)改造项目政策法规及标准不健全。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过程中土地性质变更、规划许可、原有房屋产权变更缺少明确的政策法规;目前还没有一个获得公众认可的一个关于旧工业建筑保护价值的评价体系,致使工业遗产调查、认定、保护等一系列工作难以开展,在判定其保护价值的时候会有考虑不周等现象,不利于充分发挥其价值。

综上所述,我国旧工业建筑(群)的再生利用是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有效合理利用资源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精神。同时,企业的顺利改制无疑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闲置的旧工业建筑(群)若能得到充分的再生利用,会在带动区域经济、增加社会效益、提高国民收入等方面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3 结论

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在建设领域的切实体现。在国外,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已是建筑师普遍涉及的业务之一,在这方面的方法、模式己经成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旧工业建筑(群)的再生利用己成为国外许多国家旧建筑改造的主导模式。我国对旧工业建筑(群)的再生利用大都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改造规模不大且功能单一。应该看到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广阔的发展前景,大力提倡对旧工业建筑(群)进行再生利用。

参考文献

[1]胡英,姜涛.旧工业建筑的保护和改造性再利用―沈阳重工机械厂矿山设备车间再生模式[J].工业建筑,2010,40(6):48-51.

[2]陈伯超,张艳锋.工业区改造过程中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与关联[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0(1):39-42.

[3]史逸.旧建筑物适应性再利用研究与策略[D].北京:清华大学, 2002.

[4]刘伯英,李匡.北京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体系研究[J].建筑学报.2010(12):1-6.

[5]马新蕊.陕西“三线建设”述评――兼论全国“三线建设”[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3.

建筑业市场调研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TV523 文献标识码:A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离不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但由于以下因素的限制,使得体系不健全,无法满足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需求:

(1)推广体系不完善,没有认真把握各方面的因素,过于注重新技术的研究,而对于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不足,譬如政策、教育、市场等方面,未能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方面,科研部门和地方政府单位,没有建立起技术研究方面的长期合作关系,未能在技术层面上给予建筑单位适当的质量管理指导,使得建筑企业选择的技术不适合具体工程的质量管理。另一方面,建筑企业没有主动搜集关于新技术的信息,很多新技术面世一段时间后,被其他建筑企业所应用,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才逐渐被本企业所重视。

(2)建筑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的主体不明确,这一点主要是因为长期受到传统经济的影响,很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受到了政府的行政干预,以致在市场化的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没有认识到新技术的推广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企业进入市场之后,新技术的推广模式一成不变,效率低下。笔者认为,建筑企业是建筑生产活动的主体,追求的三大目标是质量、进度和成本,新技术的采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工程施工效率,降低工程成本,另一方面是提高质量管理的科技含量。

(3)新技术的推广服务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建筑质量管理需求,建筑行业的技术市场,包括专业的技术协会、技术中介、非政府推广服务组织、科技企业等,但这些都是我国目前建筑行业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体系的薄弱环节,与国际先进的国家相比,差距甚大。长久下去,建筑企业的新技术只能局限于模仿,难有突破性的发展。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建议

2.1建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的新机制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技术具有公开性的特征,放眼建筑市场,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层出不穷,但真正适合本工程进行质量管理的新技术手段,需要在分析本工程质量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并结合新技术手段的特性,进行因地制宜地应用。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的新机制,作为新技术适时应用指导性原则。首先政府要加大力度推广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新技术,作为重点项目来抓,确保资金和相关政策的到位,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打造优质的政策平台,而建筑工程企业应该借助政府的政策力量和资金支持,配合推广质量管理的新技术,发挥质量管理新技术研究成果的效应。其次是针对那些推广难度比较大的新技术,一般情况下其推广费用高,而且风险大,需要发动国家相关机构辅助推广,而针对那些具有高推广效益,而且可操纵性强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可发挥市场本身的调节功能,并鼓励其他的推广主体参与推广,以形成多元化的推广体系。最后是将政府推广和市场推广两种模式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解决宏观调控方面的技术共享,另一方面按照市场运作的法则,建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政府的引导之下,建立符合市场化要求的多元化立体模式。笔者认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体系,应该结合外部宏观环境的政策、法律、政府机构等,建立现代化的推广体系,为避免重大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奠定基础。

2.2明确质量管理推广体系的主体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的部门很多,在推广的过程中,出现重复推广的现象,这不仅仅是推广资源的浪费问题,对于推广效率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在这些推广部门当中,真正能够担任推广职责的部门基本没有,很多推广问题的解决,一般都需要借助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但这对于新技术的市场化来说,不利于长久性的发展。因此,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的推广主体,必须建立在政府相关部门授权的基础上,同时具有技术研究能力和推广能力的综合性组织结构。这种机构的形成,一方面是建筑院校、科学研究单位、技术推广部门等展开多元化合作,针对一定区域内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技术需求,联合进行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这样就能够避免技术推广与管理需求之间的脱节。另一方面是推广项目以市场为枢纽,采取具体措施联合建筑企业、技术科研单位、教育机构等,以激励的方式,协调参与各方的利益关系,鼓励多个主体的联合参与。

2.3拓展新技术推广的服务方式

为了优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拓展多种推广的服务方式,使得推广体系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在推广服务方式的选择上,要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调动推广主体积极性:一方面是技术科研人员与建筑企业联合推广的服务方式,这种服务方式的前提条件是建筑企业确定自己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的具体所需,与建筑院校、科研机构等技术科研单位签订技术指导合同,稳定双方的合作关系。采用这种服务方式,可以在一定从程度上解决由于技术缺失而造成的质量管理技术能力薄弱的问题,两方的结合又能够确保各自的利益,实现共赢。另一方面是以建筑技术咨询服务公司为推广的主体,建筑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质量管理工作如果遇到技术性的难题,可以委托建筑技术咨询服务公司进行专业化地解决,这种模式的成本高,但效率高,工程质量管理的任何疑难杂症,基本都可以通过这种专业化的公司协调解决,建筑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任务量,适当地借助这些公司的力量,提高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含金量。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新技术具有针对性的特征,即需要根据工程现场工程质量管理的实际需求和基本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推广,但由于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新技术推广的主体不明确、新技术的推广服务方式单一,未能在技术层面上给予建筑单位适当的质量管理指导,使得建筑企业选择的技术不适合具体工程的质量管理。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健全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建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的新机制,为新技术适时应用指导性原则,并明确质量管理推广体系的主体和拓展新技术推广的服务方式,要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调动推广主体积极性,建立现代化的推广体系,为避免重大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文杰.试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及新技术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24):24-25.

[2] 文英兰.关于如何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的探讨[J].城市建设,2010:212-213.

建筑业市场调研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 专业内涵 知识体系 全生命期管理

一、引言

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主要由建筑经济与管理或者建筑管理专业演变而来,在国际范围内其英文名称大多为Construction Management。比如,英国皇家建造师协会(CIOB)自1980年推出建筑管理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建筑技术、建筑环境、专业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并把CM课程作为CIOB特许建造师教育框架的基本课程。李世蓉教授,作为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协会2009~2010年度的全球主席,在CIOB内部发起了对建筑管理内涵及边界进行重新定义的专题研究工作。

在建筑工业化、专业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建设项目本身以及建筑技术、投融资模式、采购方式、运营维护方式等的巨大变化,使得工程管理的内涵和边界变得十分模糊。姚兵(2003)提出建筑管理学应包括建筑工程管理学、建筑业产业管理学和建筑企业管理学三部分内容。成虎(2007)提出工程管理是对工程全生命期的管理,包括对工程的前期决策的管理、设计和计划的管理、施工的管理、运营维护管理等。仁宏(2007)提出工程管理虽然起源于土木工程领域,但是工程管理的内涵和范畴已经显著扩大,凡是与技术管理有关的领域都是工程管理工作的基本范畴。新形势下,如何界定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及其知识体系是本文的研究课题。

二、工程管理的内涵

(一)泛工程管理的概念

1.工程

工程,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如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冶金工程,机电工程,化学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工程的内容包括对于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和研究,设备和产品的设计制造,工艺和施工方法的研究等。其中,工程有时特指建设项目,如三峡工程。有时指一种事业,如希望工程。

按照用途的分类,可以分为住宅工程、公共建筑工程、土木工程和工业工程。

2.工程管理概念

工程管理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工程预期目标的过程。尽管工程管理最早起源于土木工程领域,然而,工程管理的内涵和范围已经显著扩大,逐渐渗透到国防、航空、交通、石油化工、采矿冶金、信息等各行各业。如今,工程管理既包括工程建设实施中的管理,也包括重要和复杂的新型产品的开发管理、制造管理和生产管理;还包括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管理,以及企业转型发展的管理,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和战略发展的研究与管理。因此,凡是与技术管理有关的领域都是泛工程管理的范畴。

(二)教育部工程管理专业内涵

1998年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时,原管理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四个专业(或方向)归并为工程管理专业,并下设“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承包”和“物业管理”五个方向(见图1)。教育部工程管理专业学科门类属于管理学,隶属于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与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作为该学科下设专业之一。可以看出,教育部所设立的工程管理专业并不能涵盖“泛工程管理”内涵,它并不包含“工业工程”等管理内容。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工程管理专业也并不等于单纯的建筑管理“Construction Management”,它还包括房地产经营与开发等内容。截止至2008年4月,包括本科目录外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程造价、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国内高等学校中已有283所设置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有些院校完全没有工程背景,比如一些财经院校开始的工程管理专业,但多数都立足于土木学院、建筑学院的工程专业开设。因此,国内的工程管理专业多数可以归类为建筑工程管理,即狭义的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三、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框架知识体系

本质上说,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属于一门综合交叉学科,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科学的性质和研究方法为主要特征的专业门类。按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研究对象分析,其知识体系可以包括建设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管理、建筑产业管理;按照建筑工程管理所涉及学科知识分析,可以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建筑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等)、法学、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等。

(一)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工程建设法规是调整国家管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公民在工程建设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调整范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工程建设管理关系,如国家建设行政管理机关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第二,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工程建设协作关系,这种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如建设单位(发包人)与施工单位(承包人)之间的关系等;第三,从事建设活动的主体内部劳动关系,如订立劳动合同、规范劳动纪律等。从立法层次上,可以分为法律、行政法规、地方建设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四个层次。

工程建设标准是工程建设的技术基础,是建设工程管理的技术依据,受各项建设工程法律法规的约束。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作为建设工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组成或支撑,共同构成了建设工程管理的制度体系。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推荐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加入WTO之后,我国也将逐步完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其基本原则是:

(1)对直接涉及公众基本利益的安全、卫生等技术要求和直接涉及国家长远利益的环保、节能等技术要求,按照指令性模式制定技术法规,强制执行。

(2)对不直接涉及公众基本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的技术要求,以及为保证实现技术法规强制性要求而采取的途径和方法等,按照陈述性模式制定技术标准,属于非强制性技术文件,推荐自愿采用。

(二)建筑产业管理

广义建筑业指建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及参与该过程的各个产业和各类活动,包括建设规划、勘察、设计,建筑构配件生产,施工及安装,建成环境的运营及维护管理,以及相关的技术、管理、商务、法律咨询和中介服务,相关的教育培训科研等。其产品不仅包括实体建筑产品,也包括了大量服务和知识产权,这是建筑业真实的活动空间。狭义的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包括房屋和土木工程业、建筑安装、建筑装饰、其他建筑业。建筑业管理主要集中在建筑市场管理及行业管理两方面。

广义的建筑市场指建筑产品供求关系的总和,表现为建筑产品、建筑生产活动以及有关机构。建筑市场上的交易物种类繁多,包括咨询服务、勘察、设计、施工、构配件、劳动力、建筑材料、施工机具、运输服务、建筑技术和信息服务等。

1.建筑产品供求机制

建筑产品按照性质可以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多数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都属于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物品,建筑市场买主可分为政府部门和民间部门(企业和个人),政府向来是最大的买主。

从需求的角度看,社会对建筑业需求具有周期性。短期看,存在繁荣与萧条的更替。长期看,建筑业与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密切关系。城市化进程呈现S形曲线,建筑业增长速度呈现倒U型。从供应的角度看,建筑业存在建筑工人技能水平落后、咨询设计人员能力不足、承包商提供融资承包等能力不足、建筑产品供给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2.建筑市场价格机制

建筑市场产品定价存在三种模式,市场定价、计划定价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指导定价。计划价格,政府对建筑产品数量、价格均进行管理,典型的定额计价方法属于这种类型;指导价格,政府对建筑产品数量进行管理,而放开价格,通过市场竞争方式确定;市场价格,政府对于建筑产品数量和价格都放开,全部由市场确定。目前,我国主要采取的是指导定价模式。

3.建筑市场竞争机制

为了确保建筑市场有效竞争,政府需要进行大量工作,这些工作包括:

①政企分开,避免行政权力介入市场。

②避免垄断,维护消费者权益。

③反不正当竞争,规避腐败。

④规范招标投标活动。

⑤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4.建筑市场化准入与开放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采取准入许可制度,即企业资质许可和执业人员资格许可制度,进入我国建筑市场需要具备相应的企业资质和个人执业资格。同时,建筑市场国内开放工作基本完成,并且按照WTO规则实施了国际开放。

5.产业组织与市场结构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建筑市场的组织、企业的行为和这些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它以建筑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组织形态,这些可以归纳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效果。当前,建筑产业及市场结构方面存在的显著问题是垄断和过度竞争问题。

6.建筑质量与安全管理

建筑质量与安全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建筑质量不合格是造成人身伤亡的首要因素。过低的建筑寿命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7.建筑业制度和技术创新

建筑业需要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下大力气突破,利用信息经济学、产权理论等相关研究成果完善建筑管理制度,并在建筑设计及施工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筑能耗偏高是我国建筑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全面推进节能技术、绿色建筑是当前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此外,还需要解决建筑垃圾、建筑施工造成的生态破坏、噪声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8.建筑行业培训与教育

建筑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建筑业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提供基本的固定设施,建筑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切实推动建筑业良性稳定发展是一个基础性课题。完善相关协会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和教育是一项基本任务。

(三)建筑企业管理

建筑企业主要包括建筑施工企业、勘察设计企业、工程监理企业和其他咨询企业(招标、项目管理服务企业)。按照西方分类方法,可以分为承包商和咨询类企业两大类。建筑企业管理主要侧重于建筑承包商(施工企业或者总承包企业)的管理。其内容一般包括:

1.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治理机制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建筑业的一项基本任务,国有建筑企业要通过股份制改革实现科学化管理,实现政企分开并提高竞争力和自负盈亏能力,改善经营生产效率。

2.企业发展战略

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需要确定企业经营业务和发展战略,在经营领域、主营产品、竞争优势等方面打造企业的特色和特点,其中还包括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组织机构等的相应调整。

3.企业经营管理

招投标是建筑企业市场开发以及承揽任务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其日常经营活动还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机械设备管理、质量安全管理、计划合同管理、工程技术管理等。

4.企业生产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管理全部围绕着建设项目展开,所以其管理以项目现场管理为主,强调项目管理方式,强调项目经理责任制和成本核算制。

(四)建设项目管理

建设项目是在一定空间上的技术系统。它由功能面和专业要素组成。比如,一个校区由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实验楼、体育馆、办公楼等组成。而教学楼提供教学功能,它包括建筑、结构、给水排水、电力系统、消防、通风系统、通信、多媒体系统、语音系统、智能化系统、电梯等许多专业要素组成。这些专业要素不能独立存在,他们通过系统集成共同组合成教学楼功能。

1.了解建设项目环境

比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自然环境、其他方面等。

2.确定建设目标

除了传统的目标如质量、费用、时间三者之外,还需要关注安全、环保、与环境协调等因素,并且努力确保利益相关者满意。

3.熟悉工程建设模式

这些工程建设模式包括代建制、项目法人责任制、DBB模式,DB模式,EPC/TurnKey总承包模式,还有以融资为目的的 BT、BOT、TOT模式等。

4.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按照建设程序划分,主要包括决策阶段、建设实施阶段(设计和施工)、竣工投产使用阶段;按照管理主体划分,包括业主方项目管理、勘察设计方项目管理、施工方项目管理、供货商项目管理等。按照管理内容分,包括项目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整体管理等。

四、结论

从学科角度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下设专业,与工业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并列,属于泛工程管理范畴。从我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院校实际情况分析,除部分学校开设房地产经营与开发方向外,绝大多数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对应狭义的建筑工程管理范畴。建筑工程管理主要以建设项目、建筑企业和建筑产业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包括法律法规、产业管理、企业管理和微观项目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姚兵.建筑管理学[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2]成虎.工程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任宏.工程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