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分析范例6篇

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分析

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分析范文1

【关键词】 精神卫生;压力;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1-1334-03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Life Stress i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WANG Hai-Jun*, LIU Jun-Guang, CHEN Jing. * Division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10019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life stress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in schools. MethodsSix hundred and fourteen students in a county senior high school in Hebei province were sampled by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The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Middle School Student Mental Health Questionnaire" and self-designed life stress questionnaire.ResultsAltogether 52.4% of investigated subjects had mental disorder, mainly being mild. The stud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 had higher objective life stress and subjective life stress than the healthy students. The six kinds of life stress were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cluding the stress of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others' expectation, study burden, parentag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fellowship (P

【Key words】 Mental health;Pressure;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

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心理具有成熟与幼稚、独立与依赖、自觉与盲动等诸多矛盾并存的特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一方面他们承受着学业、高考竞争的压力,肩负着家长亲朋的殷切期望;另一方面,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生理上的成熟可能会引发各种心理冲突。调查发现,北京32%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

近年来有些学者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提出生活压力可能影响心理健康[2]。因此,该研究通过对河北省某县高中生进行调查,进一步研究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与生活压力的关系,以期为学校心理卫生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典型调查的方法,选择河北省某县的一所示范性中学,有5 000余名在校寄宿生,近年来学生高考成绩在河北省处于领先水平。在该中学高二、高三年级中随机抽取10个班,共调查669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614份,有效率为91.78%。其中男生302人,女生312人;高一学生372人,高二学生242人。

1.2 方法 调查问卷主要由3部分构成,包括个人基本情况、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生活压力问卷。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级、文/理科、城市/农村生源、是否班干部、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身体健康的自我评价等。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为王极盛教授编制[3],共60题,包括10个因子: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10个因子分别由6道题组成。每道题采用5级计分法,即无为1分,轻度为2分,中度为3分,偏重为4分,严重为5分。如果心理健康总均分或因子分

生活压力问卷,是参考相关文献自行编制而成[4],涉及13种生活压力事件,分别属于6类生活压力:他人期望、学习负担、学业成就、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压力。询问近6个月内有无发生过生活压力事件,若发生过为1分,未发生为0分,累计总分即为客观生活压力水平,若发生过生活事件,则询问主观生活压力水平,“无压力”为1分,“较小压力”为2分,“一般压力”为3分,“较大压力”为4分,“非常大压力”为5分,累计总分即为其主观生活压力水平。分数愈高表示主观生活压力愈大。

在班主任配合下,调查人员组织学生利用自习课以无记名方式填写调查表,并当场收回。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要求受测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认真填写。

1.3 统计分析 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数据,然后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分析发现,有322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占52.4%;其中以轻度为主,有43.49%存在轻度心理问题,8.31%存在中度心理问题,0.65%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即心理障碍)。10个因子都有一定比例学生存在问题,其中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强迫、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焦虑;对于10个因子的重度心理问题,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焦虑、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敌对。见表1。

2.2 高中生生活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2.1 客观生活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用生活压力事件的累积数量表示每人的客观生活压力的总体水平。614名高中生在近6个月内都有2个及以上客观生活压力事件。根据心理健康量表总均分将所有的学生分为心理健康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心理健康组的客观生活压力水平为(8.00±2.20),有心理问题组的客观生活压力水平为(9.61±1.85),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趋势χ2检验,随着生活压力事件的增多,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有升高的趋势(P<0.001),提示客观生活压力水平对心理健康有影响。见表2。

2.2.2 主观生活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有心理问题组的主观生活压力均值明显高于心理健康组,分别为(2.58±0.68)和(1.82±0.70)分(P值

2.3 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除了生活压力外,考虑其他因素可能影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包括性别、年级、文/理科、生源地、是否单亲家庭、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班干部、身体健康的自我评价、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将这些因素和他人期望、学习负担、学业成就、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6个方面的主观生活压力水平作为自变量,心理健康量表总均分作为因变量,用后退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班干部、身体健康的自我评价、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和各类生活压力均与心理健康有关(P值均<0.05),男生、非班干部、身体健康自我评价较差、对待心理问题态度不积极、各类生活压力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均比较差。见表4。

3 讨论

614名高中生中有52.4%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轻度43.5%,中度8.3%,重度0.6 %,在强迫、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焦虑这5个因子方面心理问题比较突出。以往调查报道,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在10%~30%之间[5];北京中学生32%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本次调查的高中生有心理问题的比例高达52.4%,原因是该中学是河北省示范性高中,精英云集,可能竞争较为激烈,学习负担重,而且父母的期望相对较高,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这与刘超正等[1]在示范性中学中的调查结果类似。虽然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中轻度和中度占很大比例,但也不容忽视,如不及时进行心理调节予以缓解,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因此,在学校卫生工作中应高度重视重点/示范性学校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客观生活压力和主观生活压力水平都高于心理健康学生;来自学业成就、他人期望、学习负担、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这6方面的生活压力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生活压力事件的增多,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有升高的趋势。由于高考是高中生所要面临的重大生活事件,所以与高考相关的压力(学业成就、他人期望、学习负担、师生关系)会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有影响[6]。高中生尚未完全独立,心理还不成熟,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父母,因此亲子关系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高中生对人际交往一方面渴望,另一方面由于同学间激烈竞争的存在,他们又想回避,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同伴关系成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2]。

多因素分析发现,男生、非班干部、身体健康自我评价较差、对待心理问题态度不积极、各类生活压力大的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可见生活压力能否引起心理问题还与其他因素有关。男生比女生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可能是因为女生的心理平衡能力高于男生,面对挫折和烦恼时,女生比男生更善于发泄[1]。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可能本身心理素质比较好,且有较多社会工作的锻炼,所以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小。身体健康的自我评价与心理健康有关,原因是身体健康自我评价差的人有可能确实身体状况无法适应繁重的学习任务,或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卑,而自卑心理调整不当也会产生心理问题;身体健康自我评价好的人,相对体力充沛,且比较自信,出现的心理问题较少。以什么态度对待心理问题以缓解生活压力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主动缓解心理压力者,较少有心理问题;而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者,较多有心理问题,这与Steiner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因为消极应对和逃避会导致更多的问题。

在调查中,有些学生还反映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重视,没有相关的咨询和指导,以至于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往往求助于朋友、同学和家长。Smith等[8]研究也显示,在出现心理问题后仅有33.3%的学生能获得有效帮助。

因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压力密切相关。学校卫生工作者应加强认识,同时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并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4 参考文献

[1] 刘超正, 李冠凤, 李彩霞. 示范性中学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6, 26(4): 25-28.

[2] 方双虎, 胡海燕. 高中生生活压力、应对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宁波大学学报, 2007, 29(2): 30-35.

[3] 王极盛, 李焰, 郝尔实.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社会心理科学, 1997,13(4): 15-20.

[4] 方双虎, 胡海燕. 高中生生活压力基本特点研究.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5): 420-422.

[5] 张敏, 王振勇.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 (4): 226 - 228.

[6] 李英华, 孟宪鹏, 庞静, 等. 北京市东城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健康教育, 2007, 23(3): 173-176.

[7] STEINER H, ERICKSON SJ, HERNANDEZ NL, et al. Coping styles as correlates of health in high school students.J Adoles Health, 2002, 30(5): 326-335.

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分析范文2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2-0004-06

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者应包括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兼职心理咨询师以及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的人员,必须是经过规范严格训练的、具有专门技能、知识和相应素质的人员。[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是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综合心理品质。培养优秀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关键,是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用的理论、方法大多移植于欧美国家,普遍采用咨询辅导模式,以心理咨询来取代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却忽视学生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因而造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功能狭隘化及其工作者职业角色模糊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通过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调查,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专业素养的认知,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培养措施,培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完善的专业素养。

一、方法

(一)研究目的

编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调查问卷,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施测。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安徽省淮北市、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等多个城市进行取样,被试主要包括中小学校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及中小学生。对芜湖市、合肥市、蚌埠市的部分中小学校长进行开放性问卷调查,形成面向中小学生的初试问卷。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3份,问卷回收率为85.8%。初试问卷调查采用随机取样的方式以合肥市、淮北市、蚌埠市等地的中小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2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正式问卷的数据收集是在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等地共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

(三)研究材料

本研究自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调查问卷,包括开放式问卷、初试问卷和正式问卷三部分。正式问卷采用五级计分制。

(四)研究程序

1.编制问卷

搜集相关文献,编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开放式问卷、初试问卷及正式问卷。

2.问卷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分别检验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3.正式施测

采用自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调查问卷,对安徽省内的183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调查。

4.数据分析

所得数据运用SPSS19.0进行处理,因素分析运用LISERL8.7软件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编制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开放式问卷

103名中学校长回答开放性调查问卷问题:“你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结果见表1。

根据表1结果,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结构的假设模型,由三个维度十项内容:专业知识(从业资格、知识丰富、学习能力)、心理健康素养(包括身心健康、自我控制、观察敏锐、协调能力)、人格特征(热爱学生、亲和助人和为人师表)构成,并编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调查问卷》。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中小学生进行施测,回答结构性调查问题:“请说明下列十个题项的重要性:非常重要(5分),比较重要(4分),一般重要(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为了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 首先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09,Bartlett球形检验发现p = 0.000,表明适宜对数据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提取,并进行正交旋转,结果见表2。

表2结果表明:在因素1上,身心健康、自我控制、观察敏锐、协调能力有高负荷,可命名为心理健康素养。在因素2上,从业资格、知识试丰富、学习能力三项有高负荷,可命名为专业知识。在因素3上,热爱学生、亲和助人、为人师表有高负荷,可命名为人格特征。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我们使用LISREL8.7对中小学生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3)表明,初始模型拟合指数十分理想,同时根据各因素所含特征的意义对个别因素命名(见图1)。图1表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结构的研究模型包括:心理健康素养(身心健康、自我控制、观察敏锐、协调能力),专业知识(从业资格、知识试丰富、学习能力)和人格特征(热爱学生、亲和助人、为人师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的3因素模型的各拟合指数见表3,结果表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结构的研究模型拟合指数良好。

(二)问卷信效度检验

1.问卷的信度检验

在先导性研究中信度系数在0.5至0.6之间就可以接受。本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表4)表明问卷各项信度指标良好。

2.问卷的效度z验

经过检验,本问卷各因素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05~0.593之间(见表5),表明本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正式施测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描述统计

183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回答问卷调查问题:“请说明下列十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重要性:非常重要(5分),比较重要(4分),一般重要(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分数越高,表明此项专业素养越重要。对被试在问卷中的回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十项专业素养重要性的认识状况。

可以看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专业素养十项内容的评价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5分,得分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为人师表、观察敏锐、知识丰富、亲和助人、热爱学生、自我控制、学习能力、从业资格、身心健康、协调能力。

对183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否具备以上十项内容的专业素养进行调查,回答问卷调查问题:“请说明您是否具备下列十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题项后面有从是到否四个等级的答案,请选择最适合您的选项”。对被试在问卷中的回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自身专业素养认识的总体状况(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通过对183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否具备以上10项基本素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86.3%的人具有从业资格证书(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心理咨询师证书等等);55.7%的人认为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29.0%的人认为一般;47.1%的人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32.2%的人认为一般;72.7%的人认为自己对学生具有足够的爱心,14.8%的人认为一般;37.7%的人认为自己能够做到为人师表,31.7%的人认为一般;39.3%的人认为自己能够做到亲和助人,26.8%认为一般;35.0%的人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42.1%的人认为一般;51.4的人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26.2%的人认为一般;26.8%的人认为自己身心健康,36.1%的人认为一般;48.1%的人认为自己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29.5%的人认为一般。综合看来,近80%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认为自己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专业知识以及稳定的人格特征。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还运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探究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十项内容之间的相关情况(具体结果见表8)。

根据心理测量相关理论,各个题项之间的相关则应在0.10~0.70之间,这样才能保证各题项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能较好地反映所要测量的内容。经过检验,本问卷各题项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00~0.668之间,表明这十个题项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且能较好地测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因素分析

为了更好地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十项内容进行归类,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被试判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十项内容重要性分数进行因素分析。表8和表9是采用方差极大法对因素负荷矩阵旋转后的结果。

根据因素分析理论,项目的筛选是根据项目因素负荷值和共同度来确定的。项目负荷表示公共因素与该项目的相关程度,项目在某个因素上的负荷越大,表明该项目与此因素的关系越密切。如果项目因素负荷值大于0.40,则说明该项目与此因素的关系密切,本研究也采用这一临界值作为项目筛选标准。

除了上述标准外,还要根据以下标准确定最终因素数目:(1)因素的特征值大于等于1,即因素的贡献率大于等于l;(2)因素必须符合陡阶检验;(3)抽取出的因素在旋转前至少能解释2%的总变异;(4)每个因素至少包含三个项目;(5)因素比较好命名。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83份有效问卷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有三个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且能解释总变异的62.706%。

最后对十个题项进行主成分因素分析和正交极大方差旋转,得出最终的因素负荷矩阵。心理健康素养(身心健康、自我控制、观察敏锐、协调能力),专业知识(从业资格、知识试丰富、学习能力)和人格特征(热爱学生、亲和助人和为人师表)。

可以看出,最终得到三个因素共十个项目,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62.706%。接下来就要对这三个因素进行命名。从结果看,与问卷编制时的提取的因素和题项基本一致,因此三个因素命名如下:因素一命名为心理健康素养(身心健康、自我控制、观察敏锐、协调能力);因素二命名为专业知识(从业资格、知识丰富、学习能力);因素三命名为人格特征(热爱学生、亲和助人和为人师表)。

三、讨论

本研究主要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指标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与分析。对该问卷的三个维度和问卷总体分别计算了内部一致性系数,结果显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688以上,由此可见本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在结构效度方面,本研究对问卷结构效度的检验运用了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可知,模型的各个拟合指数均符合统计学要求,并且各个因子之间都有中等程度以上的相关,达到了良好的拟合效果。为了更进一步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本研究还运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根据心理测量相关理论,问卷各个题项之间的相关应在0.10~0.60之间,这样才能保证问卷各因素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能较好地反映问卷所要测量的内容。经过检验,本问卷各因素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00~0.668之间,表明本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四、结论

(1)自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问卷包括十个题项,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心理健康素养、专业知识和人格特征,能较完整地显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结构状况,且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其专业素养十项内容的评价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为人师表、观察敏锐、知识丰富、亲和助人、热爱学生、自我控制、学习能力、从业资格、身心健康、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分析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生 养生锻炼 课程体系

一、大学体育课程安排实际情况

大学体育课程为每学期16周,每周1次课(2学时),即每学年共计上32次课,64学时。由于受到法定节假日、雨雪天气等不可抗因素的影响,学生实际上体育课每学年平均在24次左右,每学期平均12次课,总计24学时。

二、目前大学生健康基本状况

学生的体育技能、科学锻炼的知识常识非常匮乏。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与1985年相比,2010年大学生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2.72厘米和1.29厘米[1]。天津市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近视和肥胖仍是主要的健康问题[2]。而针对此问题我们重新设置了课程结构和模式,由5次理论课和实践课组成,作者认为仅仅靠单纯的实践课的锻炼不能达到增强大学生体育技能和锻炼习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作者还认为若要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科学锻炼的知识,只有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认识能力,端正体育教育目标,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启迪学生自觉,指导和支持学生自主体育,实现体育和德育、智育、美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和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科学锻炼的常识。

三、本次研究主要内容

(一)通过对本校一、二年级不同专业9个班级(其中女生一年级2个班)大学生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实际调查分析大学生健康状况特点。

(二)通过(男生班)一学期试点班与对照班的教学效果对比,分析证明新课程体系模式的优越性与可行性。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结果(纵向)分析

1.试点班(3个班,83人)生理健康原始状况与一学期后的生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

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依次是精神失常、气机紊乱、脏腑失调。我们还发现: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好转。

2.对照班生理健康原始状况与一学期后的生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

对照组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也是精神失常。通过对比得出,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

3.试验班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测试结果与对比分析

从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班大学生男生身体素质成绩1000米和引体向上测试成绩均不及格,总体评价只有69.516分。通过对比明显可以看出1000米和引体向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其他身体素质也有很大的提高。

4.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测试结果与对比分析

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对照班大学生男生身体素质成绩1000米和引体向上测试成绩均不及格。通过对比数据可以看出1000米和引体向上都没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其他身体素质也无明显提高。

(二)女生(新生2个班,不同专业)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发展特点与趋势的分析

新生原始生理健康状况测试结果。对照组大学生(女生)心理健康方面较突出的问题是伤精耗血,脏腑失调,精神失常较为严重。通过对比表中各项对比得出,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

五、总结

为建立更好满足目前大学健康教育,提高身体素质,改善不良健康状况的体育课程体系模式。作者通过一学期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实践对比,从大学生健康问题特点、体质健康标准(8项)和3项基本身体素质发展状况等方面,对本校一、二年级不同专业9个班级(其中女生一年级2个班)大学生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实际调查分析大学生健康状况特点发现:

(一)对照组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精神失常。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对照组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同时,对照组大学生(女生)心理健康方面较突出的问题是伤精耗血、脏腑失调、精神失常较为严重。通过对比得出,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对照组不论是男学生还是女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

(二)实验组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和对照组的情况相似,依次是精神失常、气机紊乱、腑失调。

通过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健康问题特点、体质健康标准和基本身体素质得出,通过一学期时间的养生锻炼体系课程的教学,学生的各项身体状况都有好转,且变化明显。综上所述,实验结果证明实验班(养生锻炼)课程体系模式优于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模式,实验班课程体系模式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分析范文4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心理问题 教育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

贫困使大学生内心产生了一种挫折感,从而导致自卑、过分敏感、焦虑、抑郁、自我封闭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等诸方面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而成为“物质”与“心理”双重贫困学生。

2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因素是多样,如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影响、高校教育的缺乏、自身心理素质的软弱等。作为贫困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者,本文着重从学校教育与学生自身素质方面进行分析。

(1)学校教育的影响:大学校园内的同学会、同学生日等名目繁多的聚会越来越多,这些不良的校园文化氛围对贫困生来说无疑困难很大。另外,高校教育工作者和贫困生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得较少,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咨询分析涉足也较少。

(2)自身心理素质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不少贫困生自我评价偏低,自我认同的偏差往往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使他们在思索自身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时,难以正确认知。

3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对策

3.1学校角度

3.1.1关心贫困大学生的物质需求,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1)加大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要解决心理问题,主要解决经济贫困问题。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旨在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因此各大高校应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及各项管理制度,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国家、省的相关救助贫困大学生的政策,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及各项管理制度。

(2)建立多渠道的扶贫机制。首先应为贫困生开通“绿色通道”,进一步加大奖学金力度和拓展覆盖面,探索设立助学基金和专项奖学金,同时设立学生勤工俭学指导部门,建立学生勤工俭学基地或合作单位,广开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3.1.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引进和培养高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服务。高校应加强引进和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有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疏导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使贫困大学生“有苦有处诉”。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多渠道开展。学校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选修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通过心理咨询、专家讲座、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与途径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贫困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3.1.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息息相关,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同时,应积极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特别对服务于贫困生的社团,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3.1.4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

辅导员应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辅导员在充分了解贫困生心理、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对他们的“心理贫困”问题要予以特别关注。也通过自助、助人、服务社会等模式将他们的个人需求与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鼓励贫困生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积极走向社会、参与实践,从实践中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在锻炼中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信精神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从而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

3.2学生自身角度

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贫困大学生应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观察世界,用平和宁静的心态思考问题,以乐观豁达的情怀对待生活、对待暂时性贫困。

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贫困大学生应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并充分发挥其纯朴、上进、能吃苦的优势,进一步增强自己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磨练自己的意志和抵抗困难的韧性。同时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还能密切与其他同学的关系,增进理解,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赵海信.贫困大学生心理个性分析及对策[J].理论月刊,2001(7).

[2] 程森成,夏江敬.贫困大学生不良心理个性分析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04).

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分析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身心健康;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08-02

一、前言

近年来大学生体质令人堪忧,某些身体素质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更甚者是全社会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关注成为焦点,而对大学生同样重要的心理健康,却没有受到同等的重视,且没有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因此,从身心整体观角度来寻找解决途径是有必要的。为此,本文通过SCL-90量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同时编制专家问卷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因素。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南京三所本科院校——河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大一、大二、大三在校学生。采用整体抽样方法,有效测试学生人数共3643人,各年级人数和男女生比例合理,均无重大疾病。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采用SCL-90症状效果自评量表为心理测量工具和自编专家问卷《压力影响因素问卷》调查表。其中,SCL-90量表共有效调查3643人。《压力影响因素问卷》共调查2133人,回收2133人,有效回收率100%。

2.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等查阅了相关文献及著作50余篇(部)。

3.数理统计法。通过办公软件EXCEL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SCL-90自评量表的调查结果(如下,表1)。

在调查的3643人中有1253人结果呈阳性,占总人数的34.39%,说明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是比较普遍且比较突出的。其中,1253人阳性者中两项及以上因分子呈阳性的人数占70.97%,且每人平均阳性项目数达到了4.44个。上述结果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及“问题多重(相互交叉)性”的特点。

2.三所学校学生《压力影响因素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表2)。

相关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心理压力(精神负担)有一定关系。通过对3007人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精神负担)主要集中在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11个方面:(1)从压力分布来看:“学习”的集中度最高,达60.57%;其次是“就业”和“人际关系”;再次是“经济”、“技能能力”等。无压力者仅占调查总人数的13.66%。(2)除无压力者仅占13.66%以外,其中平均每人有3~4个压力。(3)压力的数量与特点:除无压力者仅占13.66%以外,存在3种以上压力者为58.09%;有4种以上者为45.46%,这表明大学生的压力具有多重性的特点。

上述结果显示,来自于“学习”、就业、“经济状况”的压力最多。本质上,这些压力都是他们在整个大学阶段很难摆脱的现实问题。因此,要想解决大学生的压力问题,就需要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使他们掌握更好地缓解压力的方法与技巧。

“脑力劳动的齐加尼克效应”和现代医学告诉我们,脑力劳动是以大脑的积极思维为主的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紧张是持续不断的,往往是形式上休息了,实际上还在思考并没有休息。这种无意识的心理紧张的压力叫“齐加尼克效应”。学生如果有较大的心理压力,长期用脑过度,精神负担过重,引起能量降低而产生的疲劳不能从休息中得到完全补偿,久而久之,酿成了知识分子最常见的多发病之一——神经衰弱症。神经衰弱症是由于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导致精神活动能力减弱,以容易兴奋和迅速疲劳为特征,其主要表现形式为易疲劳、头昏等,甚至导致机体调节能力的紊乱。因此,大学生健康不能只从体质下手,更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促进心理健康。

四、结论

1.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集中,具有多重交叉性的特点。大一和大二、大三的学生共有且排在第一位的是“忘性大”,这不太符合年轻人生长发育规律。学校有待完善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政策支持及具体实施方案。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阳光体育政策实施的效果提出挑战,学校健康教育也将面临新的课题。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身心健康问题,学校层面要从教学手段、运动方式、运动内容、体制观念、管理、学校硬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作为具体执行部门的学校、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如帮助指导建立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校级学生心理自评网络系统,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成长轨迹,为学生提供自我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孙志强.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0,(03).

[2]陶明达.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0,(04).

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分析范文6

摘要:高职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遭遇种种挫折。研究心理健康情况,给与相应的心理援助和辅导,并提出适用于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及对策,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秀综合素质的有用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 分析

一、心理健康定义及相关研究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测验选择大连高校进行调查分析,本次测验实测1665人,采用测量量表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16PF。测试在2014年11月18日至2014年11月29日进行,以各班级为单位测试,采用统一指导语,统一测试软件,学生在机房进行上机测试,采用普查形式。

三、心理健康研究结果分析

1.整体常模比较与统计

根据SCL-90判断结果,实测1665名学生整体属于健康水平。相对于高校常模统计分析,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等好于高校学生状态。表明大部分学生身体状况良好,人际关系相对和谐,并能够处理好日常情绪。在强迫、焦虑和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方面得分高于普通常模,表明我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执着问题并自我纠结,并伴有相应的焦虑和恐怖情绪,在这些方面有待加强改善。

2.异常情况分析

1665份有效问卷,其中正常1464人,异常201人。得出数据如下:

其中,躯体化、恐怖和精神病性方面相对处于正常水平。在强迫、人际、抑郁和焦虑,敌对和偏执方面得分较高,说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于正常心理状态,身体健康,但是在生活中容易发生人际交往冲突,并对此有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情绪。有待加强和改善。

四、心理健康研究相关建议

1.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需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方式,大学新生入学后不同程度地都会受到些许心理问题的困扰。因此,在入学教育中学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政治思想素质的教育,还要高度重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包括军训、学校规章制度学习等,可以在这其中加入适当的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先安排适应大学生活的心理调适方面的拓展训练,再针对有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组成特殊团体,进行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

2.设置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生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促使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其正视并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异常及时发现并解决,也是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辅导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也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设立相应的公共选修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各种心理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以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其化解心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春燕.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改善大学应对方式及相关因素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教育,2003(4):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