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的艺术手段范例6篇

戏曲表演的艺术手段

戏曲表演的艺术手段范文1

戏曲电视剧是在戏曲与电视这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品种,尽管有着自己的独立特性,但在更多层面上还是这两种艺术形式的整合和融合,还是受到戏曲文化和电视文化的双重影响。

(一)戏曲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戏曲艺术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表现范围非常广阔,举凡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宗教、伦理、道德、习俗等各个领域,几乎都是它的艺术再现的对象,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内容。而且,戏曲艺术还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文学、音乐、舞蹈、曲艺等各个艺术门类,都被其融入自身,因此戏曲艺术还具有非常充分的表现形式。这样一种有着强烈的开放性和吸引性的文化形态,是处于经常性的变化和发展之中的。这些特点使得戏曲的社会影响力远大于其他艺术种类,具有更高的艺术地位,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总是能通过自我机制的调整实现艺术的更新,从而找到发展的契机。这种可变性和适应性对于戏曲电视剧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戏曲文化具有全民性,它以不同的方式或方法满足社会各阶层的审美需要。”[3]戏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通俗艺术,是以全社会为欣赏对象、以通俗化为标志的大众艺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性。戏曲艺术的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戏曲电视剧的艺术基调,即群众性和通俗性,而这也正是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的突出特点。除此之外,由于各地区存在方言也即语言差异,不同地区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必然各有特色,中国戏曲现在仍存留有三百多个剧种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以剧种方式而存在的戏曲文化的多样性,使得戏曲电视剧成为了一种带有鲜明地域文化色彩的电视艺术,也使得它的丰富和多样成为可能。

(二)电视文化的影响

孟繁树先生认为,“所谓电视文化,可以概括为伴随着电视这种新的社会传播媒介而出现的一种现代的文化生活方式。这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其浸润所及,几乎遍布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3](40)电视文化的普及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视文化具有极其广泛的内容,任何社会文化进入这一传播媒介体系内,都要按照电视运行也即视听的规律和要求来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等电视化处理。而在电视化的过程中,综合性是需要遵循的一条重要的原则和途径。在电视艺术领域的各种艺术样式中,都可以看到综合性特点的体现。戏曲电视剧作为电视艺术综合性的表现,其创作也必然要自觉地顺应这种艺术的自身规律。

二、戏曲电视剧追求“中和”之美

“戏曲电视剧是由戏曲与电视剧进行联姻而产生的,既不同于戏曲又有别于电视剧的一种电视艺术的新样式或新品种,它具有独特的审美品格和作为一种新艺术的质的规定性。”[3](28)戏曲电视剧既没有因成为电视艺术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而完全丧失戏曲艺术的审美品格,也没有将戏曲表演的种种艺术模式完全搬上电视荧屏,而是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对于“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这不但是戏曲电视剧的审美价值的核心,也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根本标志。

(一)中和戏曲舞台的虚拟性与电视荧屏的真实性

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就是舞台时空的流动性,或说是虚拟性———戏曲舞台的时空特点是假定性大,舞台的时空并不需要借助景物造型来表现,而是依靠演员的表演,通过唱词和适当的动作来交代周围的景物和环境,即所谓景随人走和景在人身上。这种程式化的表演具有写意性,它可以以桨代船、以鞭代马、以演员生景。舞台的变幻,环境的迁转,时间的流变都依靠演员的表演来实现,以唤起观众对时空的联想,产生艺术感受。这是戏曲舞台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应该说,这种表演方式,在舞台风格的总体范畴中是合适的,是能为人们的审美情趣所接受的。观众在观看舞台上的戏曲表演时,心中明确知道这种虚拟化的种种表现特点,演员的演和唱相得益彰,与观众的审美诉求完全一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戏曲电视剧的制作需要借助电视手段来实现,需要将舞台表演转化为荧屏再现,往往是选用实景(或是搭景)的,是立体的,有很强的真实感。这样的环境设置与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虚拟、假定性极强的表现形式就出现了矛盾和冲突。这时,如果再完全采用舞台表演的虚拟化的技巧和方式,就显得不合适了。比如,当演员在宽阔的大河前以桨代船,在蜿蜒的山道上以鞭代马,在真实的房屋前假装扣门,或是仅仅走一个“圆场”,就代表地理位置的变化,而身后的背景始终未变,那么电视机前的观众,在审美意识上是不能接受的,只能产生一种不伦不类的滑稽感。受电视剧制作技术手段的影响,戏曲电视剧表现时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为将戏曲舞台上时空的虚拟表演与电视剧表现的实景相统一,戏曲电视剧中的具体表演方式必须做相应的变化,以求通过表现力丰富的电视化手段,结合戏曲的艺术特点,使戏曲电视剧成为富于生命活力的新样式,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不产生阻隔和障碍,进而达到良好的审美诉求。

(二)中和表演艺术的程式化和电视剧的生活化

王国维曾将戏曲定义为“以歌舞演故事”。这一方面说明了传统戏曲中,故事性也即情节的重要,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戏曲存在的主要方式———以歌舞来表演。中国戏曲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逐渐确定了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式化的表演方式。“所谓程式化,是说传统戏曲的表演语汇都是经过规范的,而且这种被规范了的表演语汇还具有普遍意义,即是说同一个动作既可以在同一出戏中重复使用,而且也可以在不同演出乃至不同剧种中重复全长,因为它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别的动作问题,而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语汇。”[3](62)这种表演方式的程式化和舞台时空的虚拟化是相辅相成的,正是由于虚拟化的舞台时空的需要,才产生了程式化的表演方式;也正是由于表演方式的程式化,才使得舞台时空的虚拟化成为可能。戏曲表演的程式可以表达感情、表现景物,甚至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是丰富的戏曲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表演艺术的程式化不仅要求演员对于固定的程式要烂熟于心并能运用自如,如起霸、云手、跪步、圆场、走边、蹉步、抖髯、甩发等,而且对服装、化妆、道具等其他方面也有比较具体的要求。传统戏曲的服装、化妆、道具等也往往是类型化的,如服装上往往要按照人物的身份、年龄和性格的特点进行分类和规范,为符合人物性格、身份,戏曲界有“宁穿破、不穿错”的格言;戏曲的脸谱、髯口,也都是按照人物性格、年龄特征设计的,而且各个剧种还有理解不一的差异;舞台道具的虚拟、假定性都较大,真实感较差。这些造型元素都具有假定性和夸张性的特点,这和舞台表演的程式化是相适应的。正是这些方面彼此配合,才共同造就了戏曲这一最重要的写意化的特点。而相对于戏曲表演的程式化,电视剧的美学原则却是要求生活化。“生活化是在电视这种大众传媒基础上形成的电视剧的基本艺术特征之一,是一种艺术样式(类型)对反映生活的美学要求。即通过电子技术传播给观众的‘屏幕视像’———电视剧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已经不是什么大众性的通俗性的问题,而是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与民众生活融为一体的生活艺术。”[4]由此可知,对于电视剧而言,生活化这一艺术特征,并不是一种题材内容的要求,而是艺术上的特征规定。这样的一种艺术特征和戏曲表演中的程式化,那种明确的假设性的表演方式是存在矛盾的。戏曲电视剧就是要将戏曲舞台表演的程式化与电视剧的生活化结合起来。为了符合戏曲电视剧的美学原则,为了更好地刻画、塑造性 格各异的形象,一些固定的程式化表演方式,夸张的脸谱、定式的服装和假设性的道具等与戏曲电视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不太和谐的部分,也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和改变,以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然而,如何才能对其做准确把握,既保持戏曲艺术的传统美,又将其与电视技巧相融合,这个问题对于戏曲电视剧的创作者们来说,无疑是有难度的。一方面,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和虚拟性,是展示戏曲独特之美的重要特性,正是由于那极具象征意义的一招一式,才使得观众生发出难以明状的美感享受,这也是传统戏曲长期发展而来的文化累积。另一方面,电视剧的表现手段又要求不得不舍弃或改变某些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否则便仅仅是两种艺术形式的粗浅整合,既不能使传统戏曲经由电视传媒发扬光大,也没能为电视领域增加新的表现方式,这种结合便无价值可言了。

(三)中和戏曲音乐的连贯与电视音乐的节奏

戏曲表演的艺术手段范文2

【关键词】戏曲;旦角;表演艺术;艺术特征

在戏曲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行当艺术发展日益成熟,如京剧四大行当中的表演角色具有各自不同的表演特征,人物的个性与性格也各不相同。这些多样化的戏曲行当角色共同成就了别样的戏曲表演艺术风格。为了从整体上提升戏曲表演的艺术效果,就必须要结合某一行当角色特征,做好其表演艺术的专项研讨。

一、旦角在戏曲表演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在整个戏曲表演艺术当中,旦角这一行当角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在提升整体艺术表现效果方面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本身具有各具特色的表演风格以及多样化的表演流派,相应的表演演唱技艺也多种多样,既可以展现出大众化、生活化的花旦人物形象,也可以将悲剧和喜剧等不同类型的戏曲艺术都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这样更有利于提升整体的戏曲表演艺术效果。由此可知,旦角在戏曲表演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戏曲旦角表演艺术中的基本特征

(一)台步技巧的艺术特征台步是戏剧领域当中最基本的一种程式,也就是所谓的“走身架”,是旦角等不同行当角色表演中最基本的一种脚步行动艺术。在戏曲人物形象塑造期间,台步技巧的运用是否得当会对形象塑造以及整体表演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但是不同行当角色人物形象的台步具有不同的表演特征,并且旦角人物的性格、年龄与环境等相关因素也会对台步的具体表现产生直接影响。比如,正旦这个角色,以中年女性表现为主,相应的台步要展现出稳健这一表演特征;闺门旦角则以年轻少女形象为主,台步表演中需要展现出温柔、细腻的艺术特征,并且本身的步距也相对比较小;武旦角色以女将角色为主,台步表演中需要展现出流畅、迅捷、灵敏、刚劲等基本特征。此外,在不同地区的戏曲表演中,旦角台步也会展现出不同的表演特色,如琼剧当中旦角台步中包含着南方地区的一些风格与特色。基于此,对于戏曲旦角表演者而言,需要对相应戏曲项目本身的社会环境特征以及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等进行充分分析,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台步,展现台步表演艺术特色,力求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戏曲艺术魅力。

戏曲表演的艺术手段范文3

关键词:戏曲文化 艺术形式 戏曲现象 未来发展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戏曲艺术,既关乎人类的物质文化,也关乎人类的精神文化。戏曲的发展,在今天来说却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研究。

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在世界艺坛上独树一帜,融合表演、演唱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在舞台上为观众展示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戏曲文化的发展史见证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影响很广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统称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

今天的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精髓的提升,是无数表演艺术家苦心钻研发展凝结成的博大精深的体系。中国戏曲经过800多年的沉淀与创新,历经产生、发展、繁荣等多个阶段,在12世纪才形成了初步完整的体系形态,至今保存较完好300多个戏曲剧种和数以万计的精彩剧目使得戏曲文化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形式,至今仍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演,呈现出勃勃生机和经久不衰的魅力。中国戏剧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运用歌舞的形式来再现和升华生活,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形式是在不断地吸收和借鉴诗歌、音乐、舞蹈、绘画、说唱、杂技、武术等多种姊妹艺术的技术上相互融合发展而来,并在宋代的南戏和元代的杂剧中得以初具规模。充分发挥了时间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的长处,在戏剧性的基础上想制约,互为衬托,共同为塑造人物、叙述情节、表现人生的服务。

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具有别具一格的表演形态:唱、念、做、打。唱念用以塑造音乐形象,做、打用以塑造形体形象。唱居首位,讲究字正腔圆,一气呵成,不同行当所用音乐不同,念白比唱更难:“千斤话白四两唱”要求咬字准确,富有旋律并通过夸饰的语音突出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做:戏剧舞蹈、动作表演、特技等贯穿始终,无处不在,戏剧舞蹈是主要内容,具有独特的神韵。打:打有一整套套式和路数,表现两军对阵和持械格斗,精彩纷呈。 很强的程式性和虚拟性;程式指舞台的基本动作和套式如:生旦净丑的穿戴类型,脸谱划分,唱法分类,程式化一方面是类型化,另一方面是虚拟性是戏曲反应生活的基本手法,戏曲要在有限的空间演绎一段完整的人生故事,从而反应深广丰富的生活内容,须运用虚拟手段创造出舞台艺术的真实性才能给人以无限的空间自由感,虚实相生,以虚带实,贯在传神,戏曲在观念上的写实再现与表现现象上的抒情写意,同强调模仿追求实镜的西方戏剧大异其趣。

从古至今,戏曲一直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活动,对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和思想、认识等产生了巨大影响。戏曲艺术的主要原则是以观众为中心,兼具思想性、群众性和娱乐性。只有站在观众的角度为观众服务,才能使戏曲艺术有更广阔的市场并得以进一步发展。同时,戏曲中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使观众在欣赏剧目的同时能够感悟到其中的哲理和真谛,从而对自身思想给予提升和教化。另外娱乐性也是戏曲艺术应具有的属性,雅俗共赏,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启发和教育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使观众喜爱戏曲艺术,这也是戏曲文化特有的魅力和特性。

当下,一些戏曲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有些戏曲单位为了能够在戏曲会演中获奖,不惜动用重金,花费大量的时间排练会演剧目,舞台美术等艺术原则被大量的破坏,且只追求大制作、大手笔的浮夸奢华,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的盲目投入,使得原本极具亲和力的戏曲艺术变成了包装在风光外壳下的空洞形式,忽视了与观众的交流和互动。可想而知这样的剧目脱离观众,其结果是会演结束便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这种劳民伤财的做法只会使戏曲艺术更加被人民所排斥,使戏曲艺术走向衰亡。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和瑰宝,作为戏曲艺术工作者要视保护其生存和发展为己任,不断思考和探索,为戏曲艺术的献计献策,共存共荣,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万事万物的生长都要有适合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戏曲艺术也不例外。戏曲艺术要发展就必须培养自己的观众群,有需求才有市场,只有形成良性的供求关系,戏曲艺术才能进入良性的运转阶段。但是人们对某一种艺术的审美偏好,需要不断地积累和较长时间的培养和熏陶。

我们的文化教育工作者和戏曲艺术工作者们要义不容辞的担负起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积极主动地努力培养自己的的观众群体,做好普及和提升戏曲常识的教育,使得喜爱戏曲的观众们有更好的环境来了解戏曲,从而更加喜欢戏曲。对于培养年轻的观众要更加用心,包括少年儿童们的欣赏情趣,培养欣赏国粹的耳朵“从娃娃抓起”,构建出传统艺术教育的发展体系,由专门的教师来开设选修和必修类课程,在艺术类学生中开设戏曲欣赏课程和演唱课程,由剧团和定点学校开设戏曲试点学校等等很多措施的结合,这些都会推动戏曲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这样做的好处不仅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出贡献,更是凝聚民族魂、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戏曲表演的艺术手段范文4

【关键词】戏曲艺术;艺术情境;流行文化;戏曲元素

徽剧传统戏曲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能够在舞台上再现作为艺术人物的客体与经典艺术情境。为促进现代戏曲艺术的发展,编导人员必须根据观众的艺术鉴赏需求,调整戏曲的场面构成,控制各类主要的舞台表演要素,革新表演套路,降低观众理解戏剧主题的难度。

一、现代戏曲文化的发展状况分析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戏曲文化受到西方戏剧、电视媒体、网络流行文化的冲击,传统戏曲的知名度下降,戏曲信息传播速度较慢,无法满足多数观众的艺术鉴赏需求,戏曲演出市场开始出现萎缩现象,全新的文化娱乐手段与信息化工具开始普及应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步走向多元化、丰富化的发展道路,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逐步缩减,观众减少,门票销售难度提升,观众市场的资源被电视媒体、网络新媒体平台分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民众的娱乐方式趋向于多元化,传统艺术的戏曲与现代观众的欣赏之间出现了障碍。现代戏曲必须融入信息化传媒体系之中,通过多个社会宣传渠道,投放高质量的戏剧节目,突出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不断进行探索和革新[1]。进一步促进戏曲与影视的深度结合,不仅能使戏曲艺术以影视的方式传播,同时还能把戏曲艺术更好地传承与保存下来,采取措施重点强化戏曲表演的影响力与社会知名度,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二、戏曲电影化的主要路径与基本形态

(一)包含传统戏曲元素的影视作品

为弘扬、宣传我国徽剧戏曲文化,提升传统戏曲艺术的知名度,部分国内艺术家开始在流行的电影或电视剧中添加富有民族艺术气息、带有古典风格的戏曲元素,如唱腔、戏曲旋律,并在配乐中使用传统戏曲如昆曲、山东大鼓的音调,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欢迎与喜爱。个别国内电影、电视剧开始在传统戏曲故事中取材,在拓展创作思路的同时,让影视作品具备更为突出的艺术性与民族文化风格,让更多观众通过鉴赏影视作品中包含的各类戏曲元素,领会古典艺术文化的特殊魅力,以现代社会普通人的审美标准作为价值取向,满足了多数观众的艺术鉴赏需求,促进了戏曲的影视化发展进程。古典戏曲可借助更为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媒介即影视作品发展自身,传播具备思想深度、富有内涵的戏曲表演要素与艺术元素,适应时代变化。戏曲影视化更能够让百姓从生活中去接受。在传统的大型剧场以及临时搭建的表演场所演出是单向性的、缺乏互动渠道的表演,仅能面向观众讲述完整的故事情节,无法给观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2]。通过将戏剧元素融入现代社会的影视作品之中,可丰富影视作品的艺术主题与观众的审美渠道,此类影视作品可在不同场所、不同平台上播放,极大地提升了现代戏曲文化的曝光率与知名度,使其深入到每家每户,面向作为个体的观众灌输古典戏曲文化思想与创作理念,让更多的人去熟悉了解和喜爱戏曲,同时也传播了我国古典戏剧文化。

(二)包含完整戏曲节目的影片

通过制作涵盖多个戏曲节目的综合纪录片或摄像节目,可起到促进影视文化与戏剧文化深入结合的作用,推出全新的戏曲文化载体,迎合新时代戏剧媒体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普及的时代潮流,能够让更多年轻的观众接触到祖国优秀文化。编导人员可使用摄像机摄录完整的戏曲节目表演过程,并做好后期的配音、剪辑工作,为舞台上戏曲演员的个人动作与造型添加特效,以更为逼真、现实的画面修饰整个戏剧节目,描绘出多头并进的故事情节,展现人物内心变化轨迹,提升戏曲文化对观众的吸引力。高质量的戏剧电影可极大地推动现代戏曲文化的发展,拓展戏曲文化的传播路径,丰富了现代电影艺术的类型,更好地传承、宣扬了古典戏曲文化。戏曲制作者将戏曲节目进行影视化处理的活动,渗透着导演与演员们对戏曲文化思想的深刻分析与理解,与传统的封闭式戏曲表演模式相比,经过影视化改造的戏曲节目能够面向观众展现更为详实的剧目文本、丰富的舞台表情与独特的表演动作。通过正确添加特效或配乐,可全面、立体地体现演员们多元化的情感和对艺术思想的领悟,将精彩的舞美装置、表演技巧、区域戏曲文化和剧作的思想蕴含呈现在观众眼前,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期待,拓展其艺术鉴赏视野,促进了现代戏曲文化的发展与演化。

(三)电视戏曲节目

戏曲表演者可顺应时代潮流,在电视媒体上投放戏曲节目,与电视台进行合作,定期直播具备一定文化特色的戏曲表演活动,面向观众与戏曲爱好者推出包含不同类型戏曲表演艺术的高质量节目。电视媒体的受众规模较大,资讯投放量较多,戏曲编导人员可根据节目表演需求与观众的要求,对戏曲主题、艺术表现方式进行调整,播放包含广泛题材、类型多样的特色戏剧节目,降低观众的艺术鉴赏难度,例如针对鉴赏难度较高的京剧可使用纯正的普通话配音,用普通的电视剧电影的音乐去代替唱腔,扩展现代戏曲文化的受众规模。

三、现代戏曲电影化创作的缺陷与不足分析

(一)缺乏具备竞争力的精品戏曲节目

进入新时代以来,带有戏曲元素、包含丰富古典戏曲文化的影视节目获得了我国人民群众的喜爱,艺术界认可了这一复合型的艺术形式,在电视媒体上投放的戏剧节目质量较高,制作精良,吸引了大量青少年观众。然而部分戏剧节目的持续时间较长,例如《牡丹亭》《桃花扇》等戏剧节目完整演完需要消耗六到八个小时时间,只能由电视台的剪辑师进行分段切割处理,分成不同阶段播放,此类播放方式导致艺术感染力下降、无法形成突出的艺术氛围[3]。相对狭小的受众群体对于戏曲产量的需求,不能在短时间内促进整个戏曲行业走向影视产业化,戏曲进入影视作品、转化为电视节目只是扭转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与演化路径,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戏曲艺术热度下降、社会关注度不足的实际状况。

(二)表现手段单调,缺乏层次感

戏曲艺术在新时代演变过程中暴露出的结构性矛盾与缺陷,主要表现为门票销售量的快速下降和受众群体的缩减,体现了新一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与陈旧的戏曲表现形式之间的矛盾。为促进我国现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戏剧编导人员应当从传统戏曲、现代戏曲、影视戏曲等入手,寻找贴近现代观众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力求创作出适应时代与人民需要的戏曲。现代徽剧戏曲文化存在表现形式单一,艺术渲染方式陈旧僵化,缺乏现代化修饰元素,仅能在舞台上再现经典艺术形象与情境,无法基于现实进行富有新颖性的艺术创造等问题。部分现代戏曲节目主动迎合庸俗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潮流,缺乏独特的价值理念内涵,艺术鉴赏价值下降,导致观众大量流失。

四、戏曲电影化创作的路径研究

(一)把握戏曲特性,制作高质量戏曲节目

为推动我国现代戏曲艺术的影视化发展进程,必须调整节目制作方式,使用现代化的影视剪辑与制作技巧,将具备一定思想深度、风格突出的新剧目转化为影视节目,让电视传媒成为现代戏曲文化的载体,对戏曲进行影视化处理。编导人员可使用影视剧的创作手法,重构戏剧节目的制作流程,把握戏曲的民族特性与古典艺术属性,调整戏曲中不同段落的时空结构,让虚拟化的艺术表演转变为富有真实感与立体感的动作,缩减戏曲节目中唱腔的长度,压低表演成本,发挥影视化戏剧节目的特殊优势,遵守影视作品的创作规律,采用画面渲染、特效修饰、灯光照射等技巧,完成影视化戏剧节目的制作。戏曲文化工作者可以对传统优秀戏曲进行现代化改编,将一些现代元素融入戏曲中,从而最大程度上吸引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凸显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含蓄美、婉转美,保证影视化戏剧节目的主题、表现手法、内涵能够深入契合古典戏曲文化精神。

(二)建立数字化戏曲节目资源库

为促进我国现代戏曲文化的发展,给戏曲编导人员创造优良的艺术创作条件,可着手建立包含各方面戏曲表演资源与多种形式的创作素材的数据库,保证此类戏曲资源库中包含不同形式的数据与资料,如文字、访谈视频、节目表演录像、动画等[4]。戏曲编导人员可在线登录网站并搜集自身需要的戏曲资源,查询研究现代戏曲艺术的学术著作并加以分析、研究,拓展自身的创作路径,采用最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戏曲数字化资源库可通过常用通信软件或本地局域网连通其他用户所使用的数据终端,传输海量的行业信息与数据。

(三)革新戏曲表达方式

为面向新一代观众展现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特殊魅力,戏曲节目编导人员必须在戏曲中融入西方戏剧艺术表现技法,采用全新的艺术理念表达手段,在西方式的音乐剧舞台上呈现我国传统戏曲创作理念与思想,突出戏剧表演的艺术性。编导人员可用时下的眼光去分析、研究、编辑历史剧或其他类型的古典戏曲剧目,而针对新创作的现代戏剧节目,可在其中融入现代人普遍持有的人本主义观念与艺术思想,使之带有较为鲜明的时代气息。拍摄场所也应将演播室的人工舞台与外景地实景拍摄相结合,在弘扬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将戏曲知识潜移默化地灌输给新一代观众。通过革新戏曲表达方式,可推动现代戏曲艺术的发展,为编导人员提供宽广的艺术创作空间。

五、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戏曲创作与表演的具体环境,为促进戏曲电影化创作的发展,编导人员应当不断进行探索,革新艺术表现形式,借助电视媒体或互联网等传媒平台,传播先进的戏剧表演理念与创作思路,使古老的徽剧传统戏曲艺术紧跟时代步伐,为保护和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作出贡献,为开发更新的戏曲传播样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付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影视剧艺术创作中的作用[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9,(9):298.

[2]黄健君.影视配乐中戏曲音乐元素的运用与传播[J].当代电视,2019,(9):49-51.

[3]章新强.影像戏曲元素化传播的现实需求与对策[J].戏剧之家,2019,(14):204-206.

戏曲表演的艺术手段范文5

一、戏曲舞台表演的真假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我们大家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真实的,就是“真”。我们的艺术家如果没有了生活,也就无从谈起什么艺术创作。“假”是材料,是手段,有了生活,有了材料和手段,才能创造或表现成为一种能给人以真实感的“真”,也就是能够创作出有血有肉的艺术作品。从艺术角度上讲,“真”就是“假”,“假”就是“真”。人们往往以真和假的概念去衡量一件事或一个物。比如一朵鲜花长的非常漂亮,有的人看了就会说:“啊呀!这朵花就像‘假’的一样,不是真的吧?”这是一朵真花,为什么要说它是假的呢?就是因为它太完美了,无可挑剔。人们是在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欣赏这朵花的,所以用“假的一样”来形容这朵花。反则,人们用不同材料做出一朵非常漂亮的假花有的人看了又会说“啊呀!这朵花太漂亮了,就像‘真’的一样”。人们还是用艺术的眼光欣赏的这朵花,用“像真的一样”来评价它的完美性。虽然这朵花是假的,但观者欣赏它,喜欢它,也就接受了它。由此可以肯定,这朵花达到了艺术创作目的。同样我们在舞台上表演的故事,反映的是社会生活,如果不作艺术处理,只是照本宣科,欣赏者往往会怀疑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如果我们把故事用艺术手段加以处理,人们会用“太真实了,太感人了!”,给予高度的评价。

二、在戏曲舞台表演中的“真戏要假做,假戏要真做”的理论

“真戏要假做,假戏要真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表演的故事情节是真实的,你必须用“假”的手段来对待这个真。我是学短打武生的,演武打戏比较多。说起打,只有敌对双方才能打起来,这种情节是真实的,但敌对双方的表演者不能在舞台上真砍实杀地打起来,否则就头破血流伤亡惨重。所以就要假打,点到为止,用我们戏曲的程式、套路去打。这样不就成了假的了吗?但是我们还有一个“假戏要真做”。有同志会说:“不是不让在舞台上真砍实杀吗?怎么又要真做啦?”“真做”不等于真砍实杀,这里的真做就在于一个“做”字,就看表演者怎么“做”,这个“做”就是“假”,是手段是艺术,戏曲程式、套路,就是我们的艺术手段,用艺术手段去处理这个真戏,就是真戏假做。表演者再用戏曲程式、套路去打的时候,要带着敌对的情绪(这里还要强调,表演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感受到对方就是你的敌人,要和对方比个高下,拼一个你死我活。这样才能创造或表现成为一种能给人以真实感的“真”来,用真实感情去对待假戏,这就是假戏真做。武戏是这样,文戏也是如此。

三、戏曲舞台表演中对文戏的人物关系处理

如在戏剧中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夫妻、儿子、女儿、兄弟姐妹等,都是真的。对于扮演者来讲又都是假的,因为扮演者们都是同事。但表演起来必须做到真戏假做、假戏真做。如果你把假的当成真,真的你又当成了假,那就乱套了。比方说夫妻关系,剧本规定是真的,但有些夫妻之事,你就不能在舞台上真实地表现出来,要用假的手段加以处理,去达到真的目的。比如潘长江演的小品《十五分钟》,在剧中与当警察的妻子临别时,要和妻子亲吻,长时间没和丈夫相聚的妻子,也想和丈夫热烈拥抱。这时妻子拿起大衣,连同丈夫一起蒙住,这时观众见到的只是大衣下方的四条腿,丈夫两只脚尖用力翘起,给观众一个他们在大衣里热烈拥抱和亲吻的想象。这就是真戏假做,而且做的很真。

戏曲表演的艺术手段范文6

    一、戏曲演员对舞台角色的创造

    在戏曲的世界里,戏曲演员对角色的创造就是塑造舞台上典型的艺术形象。戏曲演员要创造一个好的舞台角色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戏曲演员的舞台表演以及舞台创造是根据演员思维或气质的不同、审美情趣上的不同、爱好性格的差异、生活经验的不同等原因,其舞台创造的效果也就多种多样了。一个戏曲演员的艺术风格决定了其对舞台的创造,决定演员艺术风格的因素有对艺术普遍规律和对知识结构的把握,以及演员自身对从事专业的理论修养、文化修养和思想品格修养等。通过一个优秀戏曲演员的精湛演绎,赋予个性鲜明的角色人物出现在舞台上,这些角色带给观众很多认识价值。通过舞台表演,我们可以看出优秀演员的优秀品格和对戏曲剧本、人物角色的独特的理解与卓越的见地。所以,对于戏曲演员来说,需要不断地总结生活积累,提升自身的品格、生活、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修养,认真研究、品味剧本,尽可能地深刻体会戏曲舞台角色的历史生活环境和心思感情,将其更生动地展现在舞台上。例如:现代社会的戏曲演员们只能够通过、借助相关艺术门类中的有关描述、历史遗迹、他人转述或有关历史资料来对传统古装戏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面貌进行研究、分析,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情感中,最后完美演绎。这个过程就是戏曲演员的间接生活积累。但是,不管是间接生活积累,还是演员现实生活中的直接积累,这些积累只是戏曲演员表现人物生活内容和塑造人物形象的素材,戏曲演员还需要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以及历史的知识宝库中发掘戏曲艺术的智慧灵感。这时因为从古至今人物的性格千差万别,戏曲演员不能仅仅局限于一般生活积累与体验。戏曲演员的舞台创造不仅仅是对人物角色的成功演绎,更离不开配角演员、工作人员的配合以及服装、道具、灯光、、音乐、舞台美术等。所以,经典舞台的创造是职业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

    二、戏曲演员创造舞台角色离不开流派、行当与表演程式

    在戏曲的舞台上,戏曲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演员的表演以及情节和场面所表现出来。演员应树立好的艺术形象,对剧本及其主题思想进行深刻的分析、研究与理解,才能在舞台上给观众展现出精彩的、有内涵的戏曲艺术。戏曲演员要想真正把握住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将其充分地表现出来,就要认真研究戏曲主题思想,并遵循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否则,就会失去艺术形象的意义了。

    戏曲表演形式有其严整的程式,程式性在戏曲中广泛运用,它是表演的基本固定形式。戏曲既取材于生活,又夸张于生活,既反映了生活,又有别于真正的生活形态。戏曲演员的专业分工造就了行当,行当程式与流派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戏曲演员分别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通过不断创造、借鉴与学习,最终形成自成一派的流派,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流派标志着戏曲表演艺术的成熟性,流派的产生经过了漫长的创造过程。艺术源自于生活,戏曲舞台的艺术形象同样也源于生活,但是,戏曲要根据戏曲舞台逻辑来塑造艺术形象,而非直接照搬生活原型来处理艺术。戏曲演员在进行舞台创造时,应按照规定的情境,具体调整姿态、节奏、幅度。要达到在高技巧中追求美感,在鲜明的节奏中追求灵动,在强烈的夸张中追求神似,在严谨的规范中追求自由。戏曲表演百花齐放,不同的曲种有不同的行当,不同的行当有各自不同的唱腔和动作程式。例如:京剧就由原先的生旦净末丑发展为现在的生旦净丑。行当程式不仅仅包含了某一类戏曲人物的性格、职业、身份、年龄、品德等内容,还用可以来表示人物的心里特征。三、戏曲演员的舞台角色创造要演绎出不同的性格特征

    对角色进行多种行当塑造是为了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衬托人物性格。戏曲演员在对角色进行塑造时要学会掌握观众的现场效果和舞台,且需要用情、用心地去塑造角色,让角色有血有肉,有情感。情在戏曲表演中有着重要的位置,情体现出戏曲演员的在创作,是塑造戏曲人物角色灵魂的关键所在。情统一了戏曲表演的表现性与再现性,还统一了观众和戏曲演员的情感活动。可以说,没有情就没有戏剧情节的继续;没有情就没有人物思想感情的层次发展;没有情就没有人物性格色彩的丰富变化。还要注意的是,在戏曲舞台上,戏曲演员不能仅仅刻画人物情感而忽略具体的唱念做打各种细节,缺少了这些细节人物形象就会变得不够丰满。因此,为了让观众能够清晰地欣赏到人物情感变化,应在戏中交待清楚表演段落中的情感活动具有的层次。例如:在观众们都熟悉的京剧《白蛇传》里,在总体上看以看出白素贞的情感活动从'游西湖'、'相遇'、'成亲'到'端阳节惊变',有层次、有段落性地体现出所具有的情感,在对白素贞与许仙的难分难舍的感情中,我们可以通过'合钵'和'断桥'看出,表现白素贞救许仙迫切的心情可以从'金山寺'和'盗仙草'看出。图为京剧《白蛇传》选段。

    文章再以京剧《白蛇传》中'盗仙草'一场戏为例,来讨论戏曲演员舞台创造以及角色塑造。在'盗仙草'这场戏中,白素贞腾云飞往载有灵芝草的仙山,但是,鹤鹿二童却不理白素贞的苦苦哀求,处于无奈,白素贞只好与二童兵刃相见;这段戏结尾讲述白素贞成功盗取灵芝草药,战胜了鹤鹿二童。这是白素贞为救许仙盗取灵芝草的一段经历,也是这场戏的情节。戏曲演员在表演时,必须要体现出人物的性格,深刻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转变,就需要抓住戏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在表演这场戏时,

    既有文戏又有武戏,在出场时右手持迎肘,左手扶宝剑,和鹤童对剑,且宝剑带剑袍,并以具有青衣代表性的高拨子唱腔板式为主。这段戏的难度系数较高,不仅仅要表现动作的优美性,做到刚柔并济,在打斗的过程中,双方的剑袍也必须做到互补干扰。为了突出白素贞本是蛇仙这一环节,白素贞角色翻身技巧和迎肘等动作还须表现出蛇的感觉和蛇的特点。表演中的盘旋式寻仙草德尔动作特点要求以腰为轴,在展现动作时,需要注意,迎肘如果使得不当,会阻碍下一个动作。这就需要在实际的练习中多加练习,以便形成默契的配合。这场戏另外的一个难点就是情感的变化快,在一瞬间,白素贞的一系列情感活动表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从身段动作上,还是从情感的变化上都对戏曲演员的表演技巧和能力是个考验。这唱戏难就难在唱念做打皆有,演员在身段动作把握到美、准、稳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拿捏人物的每个情感变化,在情感的表达、演绎上,举手投足和一招一式都要体现出层次感。并且需要戏曲演员认真地对每一句唱腔和每一个身段动作认真研究、分析,否则,通过舞台上演员的表演,观众不能看到人物角色的性格和情感,而只能看到演员的技艺。戏曲演员对舞台的创造就表现在演进观众的心里,赋予人物角色以血肉,让观众跟随剧情而体会戏曲艺术的感染力。

    剧本是塑造形象的基础,也是戏曲舞台艺术构思的基础,无论是新编历史剧还是传统的戏曲,剧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主题。戏曲演员在学习创造角色、丰富舞台创造的同时,要善于根据剧本的中心思想来对人物角色进行研究、刻划。一个戏曲演员如果不能对剧本及其人物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的话,就无法成功塑造出艺术形象,也就无法言及对舞台的创造。

    结束语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为了能满足观众的审美观念,戏曲演员需要跟进时代的步伐,演员不能仅仅满足于某个行当流派,要放宽戏路,在对自身修养和专业能力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为获得新的艺术形象精神不断创造、提炼,融会贯通,采百家之长,摈弃门户之见。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戏曲演员的舞台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何玉人,张庚.戏剧理论及其对二十一世纪戏剧艺术发展的期待与思考[J].艺术百家,2012(1).

    [2]左鹏军.洪炳文的戏曲创作与近代戏曲的创变[J].广东社会科学,2012(2).

    [3]孙玫.非直接的、变异的西方影响--清末"戏曲改良"与日本关西初探[J].艺术百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