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直接投资优缺点范例6篇

吸收直接投资优缺点

吸收直接投资优缺点范文1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特点 效应 对策 建议

一、加入WTO以来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

1.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扩大。2001年我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468.78亿美元,而2012年累计达1117.16亿美元。尽管受经济危机等经济波动因素的影响,2004年、2009年和2012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略有下降,总体来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

2.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发生变化,外资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分布也进一步优化,金融、零售、通信设备等吸引外资比重均有所增加。2001年我国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111.78亿美元,占总比重的23.9%,而2012年吸收497.8亿美元,占总比重的44.56%,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3.外资来源地有所变化。亚洲国家和地区仍是我国外资的主要来源,但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华投资额有所增加。2012年全年对华投资前十位依次是香港、日本、新加坡、台湾、美国、韩国、德国、荷兰、英国和瑞士,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91.4%。亚洲十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957.37亿美元,同比下降4.76%,美国实际投资31.3亿美元,同比增长4.5%。欧盟对华实际投资61.07亿美元,同比下降3.8%,我国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良好的区位优势吸引着更多国家来华投资。

4.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结构有所改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时间早、开放程度高,有较为先进的技术水平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加之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仍是外商投资较为集中的地区。而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加强政策引导和改善投资环境,我国中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比重有所上升。2012年,中部地区吸引投资增速同比增长18.5%,,高于同期全国22.2个百分点,东部和西部地区增速同比降低4.2%和14.3%,分别低于同期全国0.5个百分点和10.6个百分点。①

5.外商直接投资方式趋于独资化。2012年我国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4925个,其中外资企业占81.6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总金额的77.1%。而2002年1-10月,新批设立外商独资企业达18049家,占新批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65.3%。

二、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负面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给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然而外商直接投资也给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1.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受到影响。一些地区片面地追求外资数量和规模的扩张,缺乏对所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盲目地重复引进,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投资效益的降低。

2.对我国经济自造成冲击,影响我国国家安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外商投资进入我国相关行业的限制减少,而一些跨国公司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对我国经济稳定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同时由于凭借着先进技术和管理,其抢占我国国内市场和谋求技术、市场垄断对我国企业特别是一些我国还不成熟的行业和领域带来了巨大冲击。

3.不利于我国区域经济和产业均衡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条件好,资本收益率高,资本的逐利性使大量外资流向沿海地区,从而造成外商直接投资地区不均衡,不利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近几年外资大量进入服务业,易形成经济泡沫,使产业结构发生扭曲。

4.对环境和资源的负效应。我国人口众多且资源总量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吸引了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和污染严重、资源消耗高的产业向我国转移,如塑料、电镀、造纸、制鞋等,不符合我国建可持续发展要求,给我国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5.外商投资企业的非国民待遇给我国内资企业的冲击。我国加入WTO以来给予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以国民待遇,加之我国为吸引外资以弥补我国经济建设的资金缺口而给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优惠政策,使其与我国内资企业相比有更低的生产经营成本和较强的竞争力。

三、减少外商直接投资负效应的对策和建议

1.注重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的提高。结合我国实际的经济建设项目和资金需求情况,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避免盲目地重复投资和建设。注意把握国有企业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和领域的重要作用,维护我国经济自和国家安全。

2.完善外商直接投资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和产业导向。鼓励外资流向我国中西部地区,同时改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加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给予中西部地区较为优惠的政策,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鼓励外资流向我国急需发展的产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制定与我国经济建设长期发展规划相一致的目标,减少高污染企业,节约我国资源,多投资环保产业,维护我国生态和谐。

3.逐步取消外商直接投资的非国民待遇,使其和我国内资企业处于同等的竞争地位。

4.贯彻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使我国的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娜,韩秀丽.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负效应及其对策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2006,(4)

[2]袁伟,贾建华.我国吸收FDI的特点及趋势分析[J].江苏商论,2011,(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吸收直接投资优缺点范文2

发展不均衡的表现

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至今,无论是吸收外资还是对外投资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始终位列发展中国家前列,2002年和2003年更是两度成为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但是若将我国近年来吸收外资额与对外投资额进行对比,却不难发现二者的严重失衡。1991-2004年14年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差距基本上呈逐年拉大态势,从1991年相差39.96亿美元发展到2004年的570.10亿美元,后者是前者的14倍以上。

另外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设计的衡量一国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相对规模大小的统计指标计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2003年已高达35.6%;而对外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始终徘徊不前,2003年仅为2.6%。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与庞大的吸收外资规模相比,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严重滞后,这种长期以来“引进来”与“走出去”发展极不均衡的局面若不尽快扭转,必将引发一系列深层次的经济矛盾,从而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也再次昭示我们,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当前对外开放工作的一件大事,必须认真对待,妥善安排,以期尽快收到实效。

政府方面的缺失

实行对外开放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要向国外开放我们自己的国内市场,另一方面也要同时开拓国外市场。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好比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缺一不可。然而长期以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更重视“引进来”,在吸收外资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外资管理与服务体系。反观“走出去”方面的相关工作却严重滞后,尤其是面对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对如何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更是缺乏科学准确的判断和举措。

一、主观认识不足

1.在“走出去”对“引进来”的推动作用方面认识不够。片面认为“引进来”是拿来主义,是将外国的钱用在自身建设上,有利于国力增强和经济水平的提升;而“走出去”则是送出主义,是将本来就不充裕的国家财富用在了外国的建设上,长此以往会造成资本流失和国内产业空洞。上述认识的错误根源就在于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引进来”与“走出去”,将二者看作两个互不相干、各自为战的经济行为,而没有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走出去”表面上是资本的流出,实质上却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整合,有利于企业实力的壮大、经营管理体制的完善和竞争力的增强。而对外投资一旦取得成效,反过来又可以对国内进行再投资,从而形成资本的双向流动和双赢。

2.在“走出去”对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意义方面认识不够。决不能仅仅将“走出去”看作是资本逐利性的具体表现,还要看到它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改造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只有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积极“走出去”,才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预留出空间,才能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从而符合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态势;此外,“走出去”也为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契机,通过对外投资带动国内产品出口和质量、技术含量的提高。

二、制度建设滞后

1.“走出去”与“引进来”相比,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不配套。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引进来”方面,优先考虑的是制定和完善引进外资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而对外投资的立法却始终空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日益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和规定,对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进行规范,但还远未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对外投资管理仍处于不成熟阶段。

2.对外投资项目核准程序仍不顺畅。按现行规定,不同类型和金额的对外投资项目要经过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及地方相关主管部门的核准,需要企业报送的相关材料虽然按最新规定有所减化,但仍相对繁杂,企业还是很难在短期内备齐;若想得到中央外贸发展基金、进出口银行政策性贷款、出口信用保险、援外优惠贷款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则要更费周折。另外,国家和地方的外经贸主管部门之间还存在相互牵制的问题,令企业无所适从。

3.对外投资促进体系尚不完备,投资保护机制缺乏。企业从事跨国经营,往往面临着较大的政治、经济风险和竞争压力。为鼓励企业“走出去”,发达国家政府往往通过提供优惠的政策,建立必要的对外投资保障体系和保险制度,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措施来保护本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目前,我国政府的对外投资促进体系还不完备,在对外投资政治、经济风险担保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上还几近空白。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几乎是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独自承担对外投资的政治和经济风险。

4.对外投资信息服务尚不完善。毋庸置疑,企业在收集各国投资环境和市场信息方面的手段是十分有限的,且成本高昂。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的应尽之责,全面、系统、准确、及时地向国内企业提供对外投资相关信息是政府具体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一环,本应大有作为。然而长期以来,外经贸主管部门在为企业提供外国政治法律环境、投资贸易环境及文化风俗等信息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

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全球化战略意识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手段

我国企业还普遍缺乏全球化战略意识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手段,在经营理念和方法上都无法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仅仅满足于占领国内市场,“走出去”意识淡薄,即便是一些有实力和比较优势的企业也未将对外投资列入企业的发展规划。多数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机制不活、管理不善,未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先天制度缺陷,难以肩负起“走出去”的大任。

二、对外投资战略不明确,投资规模较小,投资地区分布不合理

首先,我国很多企业缺乏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极不明确,有的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有的则是一种随机行为,缺乏科学论证。一些企业不善于利用国际投资方面的法律、会计、资产评估等相关信息服务,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对境外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也考虑不周全,结果往往造成投资的失败。其次,尽管近年来境内投资主体实力有所增强,境外企业的平均投资规模有所扩大,但总体上多数境外企业的投资规模仍然较小。据商务部统计,3439家样本境外企业的平均投资规模为965万美元,其中资源开发类企业规模最大,而制造业企业的平均投资规模还不足百万美元。再次,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尤其是香港地区。截至2003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80%分布在亚洲各国,其中绝大部分又在香港地区,对欧美国家的直接投资仅占总量的3.3%。投资过于集中增加了经营风险,不符合投资市场多元化的要求。

三、缺乏对外投资资金和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

我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自有资金不足,而国家的信贷支持力度又不够,其他融资渠道也相当闭塞,从而使得开拓国际市场困难重重。除了一些列入国家投资计划的资源开发和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得到政府资金支持外,多数项目的资金要靠企业自己解决。有些境外企业虽然有着很好的销售市场,产品技术和质量也能达到当地较高的水平,但就是因为资金短缺,不能扩大生产规模。同时,企业进行跨国经营需要大批高级的金融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法律人才,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外语,还要通晓国际法和国际商业惯例,而我国企业恰恰缺乏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瓶颈已经成为当前制约企业“走出去”的明显障碍。

政府推进的基本思路

一、统一制定“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二者间的融通互补

不能孤立地制定“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要紧密结合“走出去”,有目的有选择地“引进来”,为将来作好铺垫和准备。实际上这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取长补短”,即通过吸收外资给我们的弱势产业注入营养,使其快速成长壮大,逐步拉近与国际水平的距离;二是“精挑细选”,即不是盲目地引进外资,而是甄别筛选,将有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能够迅速形成产业优势的项目吸纳进来;三是“虚位以待”,即将具有比较优势但在国内已经失去市场发展空间的产业转移出去,预留出空间吸引外资,以达到产业升级改造的目的。

二、积极探索“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互动模式,形成内外联动、先出后进、先进后出的交互发展局面

让“引进来”与“走出去”互动起来,变隔离式发展为交互式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先“引进来”提升自身实力后“走出去”,也可以先“走出去”通过增资扩股再将外资“引进来”,尽量消除“引进来”与“走出去”泾渭分明的思维定势,形成国内与国外整合式经营、资本国际化运作的新局面。特别要强调的是,不要只认为“引进来”之后才能“走出去”,实际上“走出去”之后也完全可以“引进来”。要注重境外企业的生存状态,努力塑造境外企业的良好形象和产品信誉,通过境外企业这个窗口向外国公司间接展示国内母公司的吸引力,最终将外国资本“引进来”,形成资本的内外循环往复流动。

三、在继续加大“引进来”力度的同时,不断更新完善“走出去”的投资国别产业指导目录,并给予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商务部门应深入剖析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积极跟踪各国投资和产业发展政策,紧密联系国内产业发展现状,在已推出《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一)》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完善、及时更新,使之真正起到导向作用和辅助参考功能。伴随目录的推出,国家也应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配套,使之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努力提高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可能通过“走出去”达到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目的,并且避免重蹈日本等国国内产业空洞化的覆辙,从而赢得国际分工中相对有利的地位,在更大市场范围内获取生产资源和经营收益。

四、整合外商投资促进和对外投资促进,双管齐下,在统一的投资促进制度框架下开展“引进来”与“走出去”工作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投资促进工作以往主要是招商引资,即“引进来”,投资项目洽谈会基本上是引资项目的对接,而很少有“走出去”项目的参与,这种差别待遇,极不利于“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投资促进本身就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促进资本流入,二是促进资本流出,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投资促进。因此,必须改变只重视外商投资促进而忽视对外投资促进的状况。各级政府都应成立一个班子一个框架的投资促进部门,在投资促进活动中给予二者平等地位。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投资促进部门就会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的国际资本流动概念和全局意识,行之有效地开展既符合国际市场发展趋势又有助于国内经济增长的双向投资促进活动,从而真正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统筹发展落到实处。

全方位提升企业的实力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跨国经营管理体系

企业要走出国门,参加全球竞争,没有一套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体制是不行的。企业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健全和完善自身制度建设,加强内部结构治理,提高反应速度和运转效率,节省运营成本。要学习和借鉴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 建立产权明晰化、管理科学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对等化的公司制度,同时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规范企业的投资经营行为,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跨国经营管理体系。

二、组建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以全球 500 强为代表的跨国公司是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角。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同时遭遇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可以说,国际竞争的大格局和大趋势,要求我国企业必须形成合力,优势互补,尽快改变个体实力薄弱的局面。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发展前景良好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尤其是一些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虽然这些企业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但毕竟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所以,应该继续鼓励企业打破所有制、地区和行业界限,按照市场规律在自愿的基础上兼并或组合。

三、民营企业应发挥优势,成为“走出去”的主力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营企业已经初具规模,一些企业不仅是行业的领先者,还享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完全具备对外投资的基本条件。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发展起来的,不怕市场竞争,在管理体制、用人机制、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市场洞察力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与国有企业相比,它们“走出去”更能适应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从而实现从输出制成品到输出生产制造能力的根本转变。

吸收直接投资优缺点范文3

关键词: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外商直接投资;区位优势

中国从1979年开始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截止2002年底,累计合同利用外国直接投资8280.91亿美元,累计实际使用外国直接投资金额4479.23亿美元.从1983年到2002年合同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金额年均增长率为21.92%,实际使用外国直接投资金额年均增长率为23.77%,远远高于中国这一阶段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

2002年,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首次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这一年,中国合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金额达到828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19.6%,实际使用外国直接投资金额达到527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12.5%。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O以来出现的改革步伐的加大,中国利用外资的规模将进一步增大,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将进一步深入。本文引用用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我国引进外资的前景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展望。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里丁大学的邓宁提出的。他认为以往的理论只能对国际直接投资作出部分解释。并且它们无法将投资理论与贸易理论结合起来,客观上需要一种折衷理论。邓宁建立的所谓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厂商理论、区位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进行兼容并包,并吸收了国际经济学中的各派思潮,包括海默以来诸人的思想,创立了一个关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非股权转让三者一体的理论——通论。

通论认为,企业欲对外直接投资需要三种优势:

1.所有权优势

它包括来自于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占有生产的优势、生产管理上的优势、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由于多国经营所形成的优势。

2.内部化优势

企业通过扩大自己的经营活动,将优势的使用内部化要比将优势的使用外部化更有利。这种外部化是指通过与其他独立企业进行市场交易。企业使其优势内部化的动机是避免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保持和利用企业技术创新的垄断地位。市场不完全可分为结构性的与知识性的。前者指竞争壁垒等障碍;后者指获得生产与销售信息很困难或成本很高,因而在技术等无形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领域,以及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领域,企业对其优势实行内部化,避开外部市场机制不完全,可以获得最大利益。因而企业将其优势内部化的能力成为企业进行竞争的关键影响因素。

3.区位优势

如果企业所有权优势与内部化优势皆有,那么,对该企业而言,把这些优势与当地要素,即区位因素结合必然使企业有利可图。而这些因素是指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及东道国政府对外国企业的鼓励或限制政策等。要素禀赋一般指东道国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市场容量等。

区位优势具体表现为:东道国市场的地理分布状况、生产要素的成本及质量、运输成本、基础设施、政府干预范围与程度、各国的金融制度、国内外市场的差异程度,以及由于历史、文化、风俗偏好、商业惯例而形成的心理距离等。企业从事国际生产必然要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它决定着企业从事国际化生产的区位选择。

由此可见,企业必须同时兼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才能从事有利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如果企业仅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而不具备区位优势,这就意味着缺乏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因此企业只能将有关优势在国内加以利用,而后依靠产品出口来供应当地市场;如果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内部化优势,则说明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难以在内部加以利用,只能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如果企业具备了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所有权优势,则意味着企业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前提,海外扩张无法成功。

因此,一定意义而言,外国直接投资的实现就意味着投资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者最佳结合的实现。

我国引进外资,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中国利用外资经历了一个从数量小、范围窄、限制多的试点阶段逐渐发展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的格局。引进外资的数量从每年的几亿、十几亿美元,发展到每年几百亿美元;引进外资的地域从少数的沿海城市和特区扩展到所有的地区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不断扩大。目前,除个别关系国际民生的行业和一些特殊的产品外,几乎各行各业都已向外商开放;投资的外商来自 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1992年为界,此前为引进外资质量较差阶段,此后为利用外资改善阶段。

20世纪80年代,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较差,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外商的直接投资是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发达国家为了转出过时的产业和技术,为了延长其产品价值链而进行的商业投资行为。如果没有东道国投资环境的改变以及东道国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没有东道国外资政策的吸引和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的激烈市场竞争,跨国公司不会主动地把最先进的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正是由于区位优势的缺乏,导致了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实现的限制,外资进入我国的水平不高。

进入90年代,特别是1992年,中国出现了经济发展的春天。邓小平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时发表了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深远的“南方谈话”。我国出现了第二次利用外资的高潮。以摩托罗拉公司为代表的高技术项目进入,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欢迎,吸引了一大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中国利用外资结构开始得到显著改善。

自从1995年以来,中国实际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已经结束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长阶段,进入平稳增长时期,一些年度甚至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九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仅达到1.6%的水平。2001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了14.9%的恢复性增长,预计“十五”时期正增长趋势仍然有可能持续,达到年均5~10%的稳定增长水平。

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从有利因素来看:一、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环境为投资企业提供了更为优越的“区位优势”。

1、世界范围的资本活动由于受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将会进一步趋于活跃,国际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为这些资本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手段;

2、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其结构调整对投资、尤其是外国投资的需求将会继续扩大;

3、中国加入WTO,市场经济秩序和投资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为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及其企业长期战略决策创造了良好预期,而且随着服务贸易领域的逐步开放,外商投资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带来了最大的变化是,市场进一步向外界开放,首先向投资者开放。市场开放不光体现在单纯的市场准入方面,我们加入世贸组织,在服务贸易领域等每个行业都有具体的时间表,有具体开放的条件,这是具体的市场准入的承诺,同时,更重要的一点,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能够符合世贸规则的,符合国际投资惯例投资的运营环境。

首先是透明度原则。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吸收外商投资上,不会再制定内部的文件、内部的政策规定。凡是要外商做的,都是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体现。一年多来,清理了整个的涉外法规两千多件,这里直接涉及到外商投资就有五六百件,外商可以很直接很方便了解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政策规定。

第二,关于国民待遇方面。国民待遇也是世贸的重要原则。按照中国做出的承诺和世贸本身对国民待遇的的要求,对于跨国公司或者说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在整个操作方面中国给予他们国民待遇。对于过去不符合国民待遇的做法,都在按照世贸的要求取消了。中国对国产化的要求,或者说过去硬性外汇平衡的要求,企业内外进出口比例的要求,生产的产品进出口比例的要求,这些硬性的规定,中国统统取消了。大家看到,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应该说更方便了,应该说市场更加向跨国公司进一步开放。

据惠州日报报道:12月8日,电影产业界期待已久的《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浮出水面。根据规定,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武汉、南京7大试点城市的中外合资电影院中,合营外方在注册资本中的投资比例最高可达75%。这对外资投资中国电影市场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业内人士分析,新规定的出台将进一步鼓励外资投资到中国的电影市场。

4、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结构调整导致的失业、下岗,将使中国继续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也将长期存在,从而吸引跨国公司的生产和加工基地继续加快向中国转移的进程;

5、十六大及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次会议进一步放宽利用外资政策,鼓励跨国公司并购重组国有企业,在今后时期内,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6、奥运、世博、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带来的难逢商机,是极具潜力的市场,对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商务部官员在日前举行的二00四年中国行业报告会上表示?加入世贸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市场进一步开放。可以说?加入世贸后?中国吸引外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据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三日电,这位官员分析?中国加入世贸十五年谈判最难的是市场准入?如今?中国正积极调整进一步开放市场。他指出?中国政府按国际规则修改法规本身就是市场开放过程。据介绍?一年多来?中国修改二千三百件涉外法规?调整或者取消不合规则的条款?以前吸收外资的一些做法如今也用法规的形式加以体现。取消关税壁垒也为市场开放服务。分销?电信?旅游等业已纳入准入行业。这些都为外资更好地进入中国提供了方便。

外资企业已经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数据显示?去年在全球投资锐减的情况下?中国吸收外资五百二十七亿美元?居全球首位。目前在华开业投产的外资企业达二十三万家?外资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百分之五十四?在出口最多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两大行业中?外资出口比例分别高达百分之六十八和百分之八十五。

另有数据表明?目前外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百分之二十七?产值占百分之二十九。中国吸引外资税收占工商税收总额的百分之二十点五?是所有税收中增长最快的。

商务部官员指出?外资企业也为中国二千三百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可以说?外资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今后?这一支柱的比重还要更大?领域还要更广?形式还要更多样。包括国有制在内的众多企业都欢迎外商投资进入。

二、投资企业为了更好的发挥其“内部优势”,将增加投资力度。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产生,长期积累形成的“三资”企业生产设备和技术也将面临不断更新、改造、扩充的需要,现有企业的增资将继续构成外商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未来时期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不利因素:

1、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不能排除出现局部区域、甚至世界范围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至少目前以美国经济为首的西方经济尚未表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这将严重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

2、许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趋势大大加快,区域内投资的增长将远远超过面向区域外的投资,而中国所处的东亚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形成多边经济共同体的区域,因而面向这一地区的投资和本区域内部投资自由化的进程有所放慢;

3、世界各国吸引外国投资的竞争将明显加剧,不仅发达国家会利用资本市场和金融手段完善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等优势,加快吸收购并方式直接投资的速度,而且发展中国家也会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通过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市场开放换取外国的技术和资本。这将为中国吸收外资带来巨大竞争压力;

4、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外资优惠政策的逐步清理、取消,外商投资的收益预期将明显回落;新出台的新税法将统一内外企业所得税,可能导致部分潜在外资撤离。

5、目前年度中国经济总量和新增外商投资总量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规模,相应的增长速度将会表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

可以预见,吸收外资快速增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基本结束,今后将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

今后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会有以下变化和特点。

第一,外资企业将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的“区位优势”不仅包括资源和地理条件等自然禀赋变量,而且也包括投资软硬环境、市场因素、劳动力因素、聚集效应等后天形成的区位变量,影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方式的区位变量主要有转轨变量、外资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等其他变量。显而易见,这些区位变量除了基础设施等内含自然禀赋变量外,基本都属于后天形成的区位变量。外商直接投资方式独资化趋势的主要成因即在于此。

一是国内投资环境日趋完善,投资风险降低,合资企业优势效应弱化。随着时间推移,外国投资对中国的环境越来越熟悉,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在华经营的经验,以合资企业方式降低风险的必要性在下降,外资企业所占比重自然会迅增加。二是随着中国外资政策的变化,外资的市场准入领域放宽,外资企业可以进入更多的领域。三是市场竞争加剧,跨国公司为了加快技术更新换代和新产品的引进,摆脱合资企业的束缚。四是合作企业双方在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分歧,当中方的行为可能影响其整体发展战略时,追求企业的控制权就成为外方的必然选择。五是外方为了实现其全球经营战略,需要在全球进行其资源配置。研究表明,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中,实现公司全球一体化战略性投资在不断增加,跨国公司也越来越多地选择控制性更大的外资企业。六是进入的企业所拥有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其更希望通过企业内部化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通常认为大型跨国公司更具有企业优势,因此自1994年后随着大型跨国公司蜂拥而至,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外资企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

第二,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实现直接投资的形式逐渐增多。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多种多样。它包括建立子公司、建立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合同协议、交钥匙工程等等。跨国并购的方式对投资企业和东道主企业是目前情况下比较理想的双赢模式。目前跨国并购迅猛增长已成为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一个重要趋势,跨国并购、特别是设计大型跨国公司、巨额资金和公司重大改组的并购是经济全球化最明显的特点。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从这一角度来看,“绿地投资”虽然有利于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产业,尽快提升一国的经济结构档次,但是它不能使存量资产得到优化调整。而且新增设备和技术形成新的生产规模后,还会造成原有生产能力和生产员工的更大过剩,形成对原有产业结构的巨大冲击。如果不调整产业结构,就会加剧经济结构矛盾。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压缩和优化存量资产。在市场经济中,最好的方法是通过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劣势企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于中国国内缺乏有资金、技术实力的企业,难以对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的重组,所以吸收跨国公司并购重组国有企业,是新形势下的理想选择。而对于某些跨国公司而言,选择并购中国国有企业,实现所有权的转移和技术改造型投资就是其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在区位优势已存在下的最佳实现。

跨国公司并购国有企业可以比新增绿地投资更快地收回投资,实现赢利目标;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国有企业的经验曲线和无形资产,如工人的生产操作经验、管理经验、营销渠道、品牌等,大大地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并购国有企业,还可以实现跨国公司的有效控制,减少合资中的矛盾和冲突,迅速提高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特别是可以使进入中国市场较晚的跨国公司实现后发竞争优势。中国目前以并购方式引进的外资只占5%,通过并购方式吸引外资的潜力十分巨大。

第三,中国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比例将有所上升。

尽管中国西部比中国东部落后,增加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难度,但随着中国开发西部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西部特有的某些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中草药、水利、旅游等,具有着自身的区位优势。

第四,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速度明显加快了。

特别大的跨国公司,有些公司在加入世贸前还只是投资一些中小型的项目,或者说试探性的项目,但是最近这几年,很多跨国公司投资的规模都相当大,很多项目谈了十几年,也都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尘埃落定,进入世贸以后它放心了。不管石化也好,IT也好,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很多项目都是几亿美元几十亿美元的大型项目,成批的设立,跨国公司投资规模明显扩大。

第五,跨国公司投资的项目技术含量显著提高。

经过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特别是最近几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越来越从生产加工型向研发型进行转变。跨国公司设立的研发中心显著上升,现在已经设立了四百家研发中心,设立的势头很猛,而且很多研发中心的研究,不光是应用技术的开发,甚至基础性的研究也放在中国进行。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技术含量、技术档次比以前显著提高。

第六,跨国公司投资的产业聚集效应越来越凸现。

在北京和沿海地区,跨国公司投资的项目,越来越形成了产业带、产业群体。以北京为例,诺基亚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搞了星网工业园。围着手机一个项目配套的企业几十个项目,形成几十亿美元的投资项目,投资一个产业群体。不光IT产业这样,化工产业也是这样的。上海的跨国公司形成的化工园,戴尔等很多跨国公司的项目都集中设在这些区域里,整个投资、整个物流配送、产品上游、下游连动效应非常显著,也形成了区域性的产业带。

第七,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显著增加。在北京、上海、广州,很多跨国公司纷纷设立一些地区总部,整个亚太地区的业务重心逐渐向中国转移,指挥中心也在向这里转移。

第八,跨国公司的本地化趋势越来越突出。不管是在企业内部的中层管理人员,甚至高层的管理人员,跨国公司本地化现在形成一种自觉的效应,而这并不是政府的硬性规定。

第九,投资性公司也在快速发展。最近这两年,特别是加入世贸以后,中国为投资性公司赋予很多特殊的政策,有很多跨国公司纷纷设立投资性公司,目前投资性的公司已经有230多家,重量级的跨国公司在华都设立了投资性公司。

参考文献:

[1]王玉荣.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宏观经济变量的相关分析[J].国际商务,2003,(6).

[2]: 中国外资网.

[3]薛荣久.国际贸易.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4]张锡嘏,唐宜红.国际贸易.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吸收直接投资优缺点范文4

关键词:科技发展;税收;优惠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完善现行各项政策,加速科技产业发展已忧为当务之急。其中税收优惠政策的完善将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以税收优惠政策加速科技发展。

一、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不足

(一)优惠政策多而泛,目标不明确。我国现有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多是以通知、规定等方式零散的,且对内外企业不同,显得多而乱,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如对生产型外商投资企业,无论其产业项目是否属于国有鼓励发展的,也不论该项目在种类、利润和风险上的差异,一律给予基本一致的优惠。优惠政策目标的不明确,相对减弱了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的吸引力。

(二)优惠方式单一,削弱了政策效果。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方式以直接优惠为主,基本上限于税率优惠和定期减免。这种直接的税收减免侧重于事后利益的让渡,而对事前行为缺乏必要的引导。相比较而言,国外对科技事业的优惠方式多种多样,且多以间接优惠为主。间接优惠方式主要是税基减免,侧重于事前优惠,能够促使企业自觉进行技术创新。单一的直接优惠方式必然削弱税收政策的实际效果。

(三)对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少,不利于科技业的投资和创新。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主要是企业所得的优惠,相比较而言,对个人的所得优惠很少。由于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是一种风险投资行为,缺乏必要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难以吸引广大投资者进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而科研人员在转化成果时获得的股权形式的奖励,在分红或转让该股权时仍需缴纳个人所得税,也不利于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以所得税为主的优惠,整体缺乏力度。我国的科技企业税收优惠以所得税优惠为主,这虽然与国际通行做法一致,但就我国的实际来看,与其他国家相比税收整体优惠力度不够:

1.税收负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国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将重点体现在我国不是以所得税为主体的国家,流转税作为双主体税种之一,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使得企业在税收优惠中得到的好处不多。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则不同,他们以所得税为主体,所得税的优惠给企业可以带来真正的实惠,极大地鼓励了科技产业的发展。

2.科技产业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目前的优惠政策涉及面窄。我国所得税优惠政策是以已有所得为前提的。而科技产业的特点是投资风险大、周期长、很大一部分企业会处于暂时亏损或微利阶段,这些企往往得不到优惠,进而可能形成“亏损(微利)――不能享受优惠――缺乏科技投入――进一步亏损(更微利)”的恶性循环,扼杀企业的技术进步积极性。

3.生产型增值税桎梏着企业科技进步的步伐。科技进步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知识附加值,会相应增加企业所承担的流转税负担。而我国目前不仅缺乏必要的流转税优惠政策,而且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时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造成重复征税,反而加重了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税负。另外,我国实行的又是不完全增值税政策,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负担,影响了科技投入和研发新产品的积极性,越来越不适应科技飞速发展、产品中直接材料成本比重不断下降而间接成本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

二、完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的措施

(一)制定以项目优惠为主的科技税收政策。建议国家科技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尽快联合制定《科技税收优惠法》,规定可享受优惠的研究项目或研究开发行为,确定基础研究或前期研究、中间试验阶段和产业化阶段的优惠标准。严格标准认定,逐步缩小内外资企业、高新区内外企业科技税收优惠的差距,并最终达到统一政策。

(二)增加间接优惠方式,提高政策效果。

1.扩大加速折旧的适用范围。在原有的基础上,明确规定企业、科研机构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可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高科技产业的环保设备、国产软件的购置和风险酱的投资实行“期初扣除”的折旧方式,允许在投资当年就扣除50%-100%。

2.扩大费用扣除标准。对企业用于技术研究、开发与实验的费用及企业推广高新技术培训费允许税前列支。原有研究开发费用扣除标准,规定只要是研究开发费用超过上一年一定比例的企业,无论是否盈利,都可享受150%的税前扣除优惠。企业因当年亏损或盈利部分不足以抵扣规定扣除额的,可以往后结转。

3.实行科技发展准备金制度。对部分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如信息产业等,允许企业按销售额或投资额的一定比例在税前提取科技发展准备金,准备金要在规定时间内(如3年)用于研究开发、技术更新和技术培训等方面,也可弥补万一的亏损,化解科技投资风险。若逾期不用或另作他用,则应补税并加收利息。

4.给予投资税收抵免。即在折旧额以外,还根据机器设备的先进程度,投资类型按一定比例抵免当年应税所得。其相当于在不影响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前提下国家变相为企业拨款购置先进机器设备。

5.延长补亏年限。可将亏损弥补年限延长至6-8年,减少企业由于投资于高领域而蒙受的损失。

(三)加强科技工作者、投资者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一方面,对任何个人知识产权转让所得或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予以低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提高从事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全部科技工作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标准,可以对他们的技术援助费收入、版权费收入等免征或减征个人所得税。以此来激发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另一方面,对个人投资于成本费用技实际发生额在应税所得税中扣除外,个人所取得的股息、红利或分回利润等,实行优惠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大力支持个人对科技产业的行为。

吸收直接投资优缺点范文5

关键词:招商引资;伊春;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86-03

招商引资对于伊春市来讲是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伊春市因区位、资源、科技等方面的劣势,在招商引资竞争大格局下,处于相对不利的局面。近年来,伊春市狠抓招商引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成效比较显著,但也存在一定问题,表现出以下的特征:外商投资企业总量萎缩,年新增户数减少。户均投资规模不大,独资企业增长趋势明显优于合资合作企业。外商在伊春市的投资领域比较狭窄,投资格局没有大的突破,伊春市产业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外向型企业少,普遍存在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外商投资企业出资率逐年提高,但总体投资规模较少。外商投资企业存续时间短,普遍有“短视”观念。

一、伊春市招商引资存在的难点

(一)客观因素

1.缺乏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对外资吸引能力低。由于伊春市所处区域距发达地区较远,产业层次多为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当地居民收入水平低,产品内销困难,外运成本较高,对外资吸引力较低,吸收外资所占比重小。我国国情是截至目前外商有75%以上的资金投资仍在东部沿海地区;在欠发达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占当地总产出的比重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和东部地区的水平,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项目也相对较少[1]。这些现状对伊春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是不利的。

2.缺优质项目的“生产能力”。伊春市虽在努力中,仍难以推出产业关联度强和聚焦效应明显的大型优势项目。近三年,伊春市共推出了一百多个项目,项目开发包装水平和质量有了长足进步,但除了对项目进行格式化介绍外,还普遍存在着市场能见度低、操作性差、实用性不强、计量分析不准确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与投资商谈判的筹码和效果。

3.缺项目“营销能力”。当前,伊春招商项目推介形式多样化不够,储备的客商资源较少,没有强大的资源后盾,又相对缺乏必需的宣传推介平台,部分依赖“参会”推介,存在一定的被动招商情况。

4.缺“售后服务”,直接影响签约项目履约率。项目签约后,缺少必要的硬件设施保障和优质的软件服务。与发达地区相比,硬件先天不足,没有区位优势,交通物流不畅通,基础设施落后,都是制约项目推介和落实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有聚焦效应、起导向作用的工业园区因地方财力匮乏,难以达到招商基本要求。

(二)主观方面

1.政府代替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该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起主导作用,但由于伊春市区国有企业机制不活,民营企业较少,不能发挥骨干作用,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动力不足或素质不够,不能在招商引资实际工作中唱主角。政府代替企业成为招商引资的主力,外商直接投资整体战略动力不足。招商引资政策的透明度问题也影响外商对其直接投资的信心。目前伊春市招商引资的政策透明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许多外企对伊春市的政策不了解,一些新政策的实施缺乏过渡期和连续性,给企业做年度预算和正常经营、增加投资产生不利影响。

2.招商引资的思路落后,服务意识不强。伊春市虽对招商引资非常重视,但是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思路落后、人才缺乏的问题,使一部分人认为能引进外资就不错,在引资工作中存在着“重招商轻管理、重签约轻落实、重承诺轻兑现、重宣传轻服务”的现象,特别是存在重数量、轻质量、不管好坏,先引进来再说的思想。各个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经验上交流不够,不能共享已有资源,阻碍招商引资工作深入开展。

个别部门的服务意识不强,招商之后损害企业利益的事时有发生,影响外资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一些单位和企业在与外商合作过程中不守信用、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导致外商投资项目资金到位率不高,开业率偏低,并引发一系列与管理松懈有关的问题。这种做法从长期来看,它有可能最终成为制约伊春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伊春市招商引资难题成因深入分析

(一)资本的逐利本性是招商引资难的首要原因

从宏观上来讲,资本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要素,其本性是追求最大化的利润,利润多少是其是否进入某一领域的决定性因素[2]。外商投资首先考虑的就是能否获利。伊春市要发展,如果缺少可以使资本盈利的条件,外商是不会来投资的。

(二)伊春市产业结构供给与外商投资要求难以衔接

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经济素质的重要表现,各地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出口竞争、国民收入的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目前伊春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一是林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偏高但基础薄弱,森工产业关联度低;二是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三是产业技术水平低,产品缺乏竞争力;四是高科技产业所占比重小,发展慢,就整体而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五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面对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伊春市的产业结构与外商投资对产业层次的要求难以衔接。

(三)伊春市招商引资的良性循环机制尚未形成

伊春市政府、企业和群众在招商引资工作方面尚未形成合理的社会分工。政府是招商引资的主体,其实是违背投资的市场经济规律的;企业缺乏自主招商的积极性和能力,缺少与外资可以相互对接的投资项目;群众在认识上和行动上还有一定距离,认为招商引资与己无关的思想仍很严重。因此,招商引资的良性循环机制尚未形成,导致招商引资推进较难。

三、伊春市扩大招商引资的机遇分析

(一)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转移为扩大招商引资提供可能

当前,伊春面临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大批转移的机遇。伊春市产业发展和结构开放调整,不能一味模仿,应根据市场全面开放形势,结合本地实际,建设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从国外看,密切关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机会,加速工业化进程,争取与国外企业的合资合作;从国内看,随着伊春市商业氛围和投资环境逐步改善,东部地区部分产业转移为投资合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传统优势和新兴产业对外资具有吸引力

伊春市的产业优势包括如生态农业、森林产业和旅游产业等,投资企业将伊春市作为投资地,可降低商务成本;东部地区商务成本升高,民营企业考虑到产业升级和战略布局,可逐步转移基地寻求发展机会。伊春市现有土地资源相对宽松,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伊春市木制品的精深加工作为五大接续替代产业之一,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发展前景极其广阔。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生存环境,所以,产品的质量、美感、实用、环保就是吸引消费者重要条件,在下一步招商的工作中,重点在于“精”、“深”加工,多做研发调查,靠质量技术占市场求发展,将传统产业做大做强。

(三)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为伊春市招商引资提供了有利条件

要充分利用国家拉动内需,化解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政策、省委、省政府继续实施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部署,支持资源转型城市发展等政策优势,抓住经济转型试点、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天保工程延伸、国家和省支持林区棚户区改造以及国家开始实施的小兴安岭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重大机遇,充分认识到伊春市的经济发展资源优势和生态效能,作为新时期招商引资工作的重大机遇和招商工作的重点。

四、促进招商引资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制定规划,统领伊春市招商引资工作

伊春市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具有明显的计划功能和指引意义。招商引资是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主引擎,必须把它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来抓,应在“十二五”规划的正确指引下,制定《伊春招商引资发展规划》,利用内资外资的政策导向,调整产业布局、规模和质量,在今年招商引资总额实现100亿元的基础上,2013年―2015年,每年分别实现200亿元,5年内招商引资总额累计实现1000亿元。

(二)狠抓项目开发,改变项目结构和提高项目质量

加WKW0AZMA快项目建设,积极谋划一批基础设施、产业、生态和社会事业建设等优质、优势项目,建立项目库,特别是要突出组建投资过亿元的优势产业大项目。认真分析全市矿产品、水电、绿色食品、森林加工等优势和特征,充分整合支撑有规模有效益的项目。比如伊春市最具特色的优势资源是旅游资源,成长性最高的新兴产业是旅游经济,所以旅游业是优化经济结构的必由之路,始终要突出旅游招商,打造吸引人的精品旅游项目,继续依托自然条件打造长期发展的、分布合理的城市公园和森林公园。从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升伊春市的城市品牌,吸引更多高层次的人才和企业来此聚集。

(三)加大项目推介宣传力度,开发有品牌效应的项目

第一,继续完善招商引资信息平台。(伊春招商网http:///cate_child.php?pid=11&cid=178)按照标准化、系统化、数据化、动态化的要求建立招商项目库,对项目的推介实行动态管理,畅通投资商和招商者之间的信息联动渠道。以实实在在的投资收益吸引已投资商和新投资商来伊春市投资,形成良性互动。第二,拓宽思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针对投资商的需求和本地实际,积极探索招商引资的多种有效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经实践证明并广泛运用的方法有:组团招商、传媒招商、主题招商、借助中介机构招商、展览招商、文化招商、旅游招商、以商招商、以友招商、顾问招商、学术招商、联合招商、招商、小分队招商、打工招商、上市增资招商。同时,要结合亲情吸引、人格吸引、政策吸引、成本吸引、资源吸引、市场吸引、人才吸引、环境吸引、配套吸引等途径做好招商引资[3]。

(四)建立招商引资高位推进机制

落实重大引资项目总协调人制度、重大项目推进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制度。原则上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由县(市)区(局)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协调;亿元以上的项目由市级分包领导负责协调;招商引资特大项目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协调人,做到重大项目信息亲自掌握、亲自研究,重大问题亲自过问、亲自落实。

实行招商引资联席会议、无偿代办和联审联批制度。对于伊春市推进的重大项目,每月要召开一次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推进联席会议,由各项目分包领导召集,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健全招商引资责任代办和跟踪服务机制,对引进的项目从立项审批、注册登记到开工建设、竣工验收、生产经营等各环节手续,明确负责人,全程引导、代办、协调。

(五)优化投资环境,营造招商良好氛围

第一,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积极争取投资时限长、利率低、重点投入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多种形式利用地方民间资本,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稳固。重点搞好交通、水电、通讯、仓储等基础设备的建设,为客商投资提供场所。

第二,优化管理环境。规范政府职能,规范行政审批功能,提高办事效率,加大投诉案件查处力度,对外来投资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建立企业周边环境定期排查和登记台账制度,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优化服务环境,建立外商服务中心,召开外来投资企业座谈会,认真解决反映的问题。

(六)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要聚集高精尖人才进入招商第一线,需要政府选调精干人员充实招商队伍;二是要面向全国引进人才,纳入招商核心部门;三是培训人才。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招商引资工作人员外出参加各种形式的招商活动,融进招商浓郁氛围,结识广大商界朋友,熟悉实际操作技能,学习招商引资本领,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四是管理人才,需要落实责任捆绑,强化目标管理,确定工作年限。

(七)注重实效,搞好招商引资工作成效管理和系统评价

对招商项目进行经济、环境与社会的综合评价是衡量招商引资成效的重要方面。招商项目评析必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正反经验总结,充分认识招商形势,客观评价招商成果,坚定招商信心,抓好以往招商活动成果的落实。对已开工项目做好协调工作,加快进度。对招商引资工作要严格实行“两查两评”制度。“两查”就是对重大签约项目进展情况,一查影响项目落地的关键环节,二查影响项目建设的关键部门;“两评”就是对重大招商项目合同履约率、开工建设率、资金到位率、建成投产率进行综合考评,对市直有关部门履行职责、服务支持项目落地建设情况进行考评,对考评结果实行“月通报”、“季督办”,年终兑现奖惩。

招商引资是伊春市城市转型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伊春市正处在优势资源开发期,经济结构调整期,对外开放形成期,提速发展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各种矛盾的凸显期及巩固“十一五”规划成果和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进一步树立进取意识,知难而上,迎难而上;另一方面伊春更要切实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伊春市的招商引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张平平.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7,(10).

吸收直接投资优缺点范文6

关键词:能源行业;发展战略;外商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增-0141-02

一、外商投资能源行业基本情况

(一)鄂尔多斯市外商投资企业迅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张

截至2009年6月末,全市共有外商投资企业71家,总投资65.07亿美元,注册资本27.55亿美元,注册外资18.27亿美元,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额7.31亿美元。从近三年情况看,外资流入呈现增长趋势,年均增速达到14.6%。2009年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32亿元,上缴税金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6%和9.3%,其中外商投资煤炭行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增加值的60.21%,利润总额及上交税金分别占到了70%和60%,外资企业中煤炭企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二)煤炭行业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能源资源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外商直接投资煤炭项目近年来迅速发展。2009年上半年,共登记注册4家外商投资企业,其中煤炭项目3个(另一个为医药制造业)。从2009年上半年分行业实际利用外资结果看,煤炭开采利用外资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97.6%,其它制造业的占比仅为2.4%。

二、能源行业利用外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收益率偏低

根据对鄂尔多斯参加外汇年检企业的经营情况分析,2003-2005年净资产收益率(ROE)分别为7.4%、7.2%、6.8%,出现逐年下降趋势,与我国东部地区平均15%-20%的投资收益率相比相差甚远,如果加上没有参加年检的企业,投资收益率更低,据测算平均水平只有6.3%左右。资本天生是逐利的,西部地区投资收益率普遍偏低,外资不愿意到西部投资,尽管西部大开发以后,特别是鄂尔多斯被定位为国家能源基地之后,国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以吸引外资的投入,但是从政策上的优惠到实际赚取的利益之间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风险较大,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政策细节,因此能源行业利用外资并没有出现大的转变。

(二)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单一,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鄂尔多斯是一个典型的资源能源带动经济增长的地区,近几年新建的大中型企业多数属于采掘、能源和煤化工产业,而这些企业在加工链条、技术附加值方面都面临一定的问题,同时受能源价格管理以及市场上产能过剩的影响,不同程度出现利益转移、企业亏损、企业利润率偏低等现象,造成外商企业投资收益率不高。另外,随着煤炭产量及煤炭输出大量增加,鄂尔多斯把与煤炭相关的高耗能产品的生产及深加工、煤焦油的加工、大型发电厂等作为鼓励发展的产业,给予各种优惠电价和各种税费减免,使外资流入的80%左右进入煤炭行业,导致主导产业结构单一,易造成过分依赖煤炭产业而降低其综合抗风险能力的局面。笔者认为,这样的增长结构导致地方政府过度关注优势产业的发展,加剧了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平衡,进而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三)外资投入产业结构不均衡,产业无法形成集群

目前,鄂尔多斯引进的外资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型的项目上,其次是服务业和制造业。其现代工业的建设主要是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动因下发展的,这就决定了鄂尔多斯地区以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为主、中央企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这种特殊的工业结构,导致主导产业及其扩散效应都极其脆弱,制约工业化的持续发展和社会性资本的积累,也影响了外资对本地区即有企业的并购和改制。分析显示,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外商投资产业分布情况比较稳定,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6:65:29,而鄂尔多斯地区90%以上的外资投入到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中95%投入到煤炭电力行业,而需要巨额投资的农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投资较少。一个地区依靠自己的资源优势利用外资的结果,并没有使资源优势完全转化为理想的经济优势,现有的产业结构并不能对外资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因此,外商投资新建的行业和产业,也可能由于缺乏上下游企业的配合及良好的服务,无法形成最佳的产业聚集。

(四)外资投入环境的非均衡发展,增加了宏观调控决策难度

首先,从税收政策方面来分析,从80年代开始,东部发达地区就拥有“两优一免”的税收优惠政策,而西部地区在十几年后才出现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这期间,东西部地区在吸引外资、支持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形成了巨大差距。其次,从支持项目的角度考虑,国家的重点项目投资首先向东部地区倾斜,而西部地区不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大中型项目的开发投资始终滞后,相对的产业发展和资金的配套与东部地区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种非均衡发展模式,形成了一种制度,制约了外资投入的差异性。第三,从鄂尔多斯能源发展模式来分析,在鄂尔多斯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市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吸引下,鄂尔多斯外商投资能源行业规模迅速膨胀。目前外资大量流入能源化工行业,一方面会对国内资本产生挤出效应,加剧国际收支失衡和国内流动性过剩,进一步增加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难度;另一方面也会加剧国内资源紧张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影响我国重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利用外资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对策

(一)路径选择

1.引进来的路径选择。

采取并购的方式引入外资,是国内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鄂尔多斯煤炭、电力、天然气等大型企业很多是国有企业,借助外资,以并购方式对能源行业国企进行技术实力改造,不仅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更能提升中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从引资对象来考虑,目前,鄂尔多斯的引资主要在亚洲的香港、日本和韩国等地区。今后,扩大引资发展绿色能源经济,吸引欧美日跨国公司将是鄂尔多斯利用外资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的是吸引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国际竞争力最强的跨国公司,鼓励其与本地区进行行业联盟,提高国际竞争力。

2.走出去的路径选择。

从利用资本的角度来分析,因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享受东道国的国民待遇,各项经营行为本土化,融资同样如此。现代企业通常是负债经营,只要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负债经营便有利可图。按照会计学原理,负债率在50%―60%对于投资方和贷款方都较为合理,因此,我国境外投资企业可以融资50%-60%。因此,我们的企业,以并购的方式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控制更高比例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