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资金需求量范例6篇

流动资金需求量

流动资金需求量范文1

关键词:营运资金 营运资金需求 财务报表 逻辑关系

传统意义上对三大基本财务报表之间内部逻辑关系的认识基本是建立在对会计要素的不同定义方式之上,即按照时间维度将企业的资金运动划分为静态与动态会计要素,从而建立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损益表)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了反映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提高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判断和分析,又进一步引入了现金流量表,从而构成了现代财务报告的完整体系。但是,一方面由于财务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等原则所导致的固有缺陷使得这种本原逻辑关系并未在会计规范和实务中得以忠实贯彻(谢德仁,2001),另一方面如何从财务的角度,特别是在收付实现制(即现金制)下重新审视企业的三大报表也逐渐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因此本文拟从财务学的角度重新定义三大财务报表,并勾勒出它们之间新的逻辑关系。

一、财务报表的本质:一种理财观

过去我们对公司财务报表的本质认识过多地停留于会计领域,如何从财务的角度看待这三张基本报表就成了财务学的使命。从财务活动的本质考察财务报表,我们不难得出以下共识。从投资与筹资的角度看,公司实际上是一组被投资于各种不同形态的资金使用(Use of funds),这些被使用的资金是公司从一些地方筹集得到的,即股东权益和负债,也就是公司的财务资源(Finan-cial resources),将使用资金和财务资源联系在一起的是资产负债表,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将资产负债表看成是某一时点上公司所拥有的不同资源以及公司使用这些资源,也就是转换为经营资产的状况。通过利用这些资产,公司的各种项目得以正常运行。收入或费用是用来解释公司利润的,或收入或收益是如何产生的。利润表记载了公司某一固定时期内公司的收益和特定支出。利润表是用来反映公司的盈利或亏损情况的。公司聚集了一定数量的资源,并且按照经营的需要形成一定的资产,通过经营公司的资产就会产生相应的利润,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现金流量,公司净现金流量的一部分被用来回报股东或投资者,另外一部分则继续留在公司内部,成为所谓的自身融资(Self financing),用于公司的再发展。在下一个会计年度,公司的资源会相应增加,公司的资产数量也随之增加,随着公司经营效益的逐步提高产生更多的经营利润和净现金流,增加的净现金流的一部分又重新投入到公司中来,这样的良性循环将周而复始。反映上述现金流动状况的就是第三份报表,现金流量表。

因此,财务管理从本质上看是对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管理:(1)公司资产结构(Financial structure)――资产负债表。这里的问题包括公司所使用的类似于“鸡尾酒式”(Cocktail)组合的资源是否正确,这些资产的组合是否令人满意。(2)公司盈利能力(Profitability)――利润表。相应的问题有如何评估公司的盈利性,如何具体计算公司的盈利能力。(3)资产流动性(Liquidity)――现金流量表。相应的问题包括公司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有多少,如何提高净现金流量。导致财务管理趋于复杂的原因是我们必须同时考虑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事实上,通过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对财务报表的内涵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参见图1):财务管理的真正本质是公司如何拥有最佳资产结构,从而使公司资产具有盈利性和流动性。

二、净现金流量(net cash flow)的重新定义

财务报表体系,特别是三大基本财务报表是企业理财活动的最终反映,这些信息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报表使用者回答了企业短期财务措施和长期经营战略的实现情况。认识到财务管理活动与三大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从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看,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相对显得支离破碎,没有能够很好地将这三大基础报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那么如何做到从财务角度将三大报表有机联系起来呢?我们的分析从资产负债表开始,其切入点是净现金流量,通过对净现金流量进行重新定义,从而建立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重新定义净现金流量之前,需要对以下两个重要概念进行界定:营运资金(Working capital)和营运资金需求(Working capi-tal requirements)。传统上对营运资金的定义大致有如下三种:(1)“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也称净营运资金;(2)以流动资金来表示营运资金,称为总营运资金;(3)把营运资金解释为营运资本,即企业垫支于流动资产上的资本(杨雄胜,2000)。

我们将营运资金定义为长期可得资金与长期所需资金的差额(如图2所示),营运资金代表公司在经营周期内长期可利用的资金或资本。这是营运资金的惟一定义。“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不是定义,而且容易令人产生误解,让人们以为营运资金受日常交易的影响,从而造成不良影响。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营运资金是公司长期经营政策所导致的净财务收入。营运资金并不是每天变化的,而是与公司长期决策相关的战略安排。采用同样的方式,可将营运资金需求定义为周期性需求,也就是公司经营周期所需要的资金与周期性资本,即公司经营周期中需要的资金与所产生的资金之间的差额。转换到资产负债表上,营运资金是与公司经营直接密切相关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部分之间的净值。营运资金需求指的是,公司日常经营所需的资金,也就是说公司经营周期内的资金需求。

营运资金和营运资金需求可以表示为:

营运资金=永久资本-净固定资产(扣除折旧)

营运资金需求=(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净其他应付款)

注:长期负债+股东权益=长期(永久性)资本

这里没有考虑流动资产中的现金以及流动负债中的短期负债。营运资金需求可正可负(如超市业务的营运资金需求一般为负)。营运资金需求大于零,表示公司对营运资金的需求量,小于零则表明公司营运资金的剩余。

三、财务报表逻辑关系的重构

(一)资产负债表:营运资金与营运资金需求之间的对话在重新定义了营运资金和营运资金需求之后,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就可以被视为是营运资金与营运资金需求之间的对话。营运资金是公司在经营周期内所产生的资金,而营运资金需求则是公司在经营内所需要的资金,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公司净现金流量。当营运资金大于营运资金需求时,公司净现金流量为正,当营运资金小于营运资金需求时,公司净现金流量为负,此时公司就需要对外进行短期借款或票据贴现等业务。由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所以我们可以得出:

流动资产(现金、可流通证券以及短期投资)-短期负债(短期借款、票据贴现和其他短期利率债务)=公司的净现金流量。

那么,能够全部阐释资产负债表的公式为:

净现金流量=营运资金-营运资金需求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资产负债表的三种主要评价:(1)该公司表明公司的资产流动性是公司(长期)战略(短期)经营政策所带来的结果。一般来说,从公司旧有和全部的信息评价公司没有意义,因为没有必要全面去衡量一个公司的现金状况,只要比较一下公司的流动资产和短期融资,就能直接快捷地得出公司的现金流量。但是,在公司进行计划和长期预算方面,利用该公式进行分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果可以预测公司的营运资金,为此需要制定投资计划来反映固定资产未来的变化以及融资计划来反映永久资本未来的变化;如果可以预测营运资金需求,例如将营运资金需求和销售联系在一起,就可以预测该公司的未来净现金流量。(2)资产负债表的基础公式表明营运资金的重要性不在于其本身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营运资金与营运资金需求之间的关系。一家拥有较高营运资金的公司也会陷入财务危机,因为该公司的营运资金需求可能更高;相反,一家公司的营运资金很少,甚至一些超级市场的营运资金是负值,只要该公司的营运资金需求比营运资金少,或者营运资金需求负值大于营运资金负值。(3)营运资金变量与营运资金需求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动态发展的,而非静态,许多变量的变化都将被考虑到这种关系之中,而非固定的一些数据。公司资产流动性被再次证明是影响营运资金和营运资金需求的政策产生的直接后果。对营运资金产生影响的政策包括关于投资与撤资的战略决策、股票发行与股票回购、发行长期债券、职员退休计划、影响公司留存收益水平的分红政策等。影响营运资金需求的政策有改变存货数量的经营政策、应收账款政策、应付账款政策以及其他应付款政策等等。公司的营运经理无论是在生产方面,还是产品销售采购方面每天都影响着公司资产的流动状况,这就是为什么营运资产需求问题非常重要,长时期控制公司资本需求的水平和波动对于公司资产流动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营运资金需求是公司内部各种动态功能部门之间的冲突协调产生的结果。销售部门为了提高销售量,通常提高应收账款的数量,生产部门为了避免生产过程中断,往往保持较高的原材料或者在生产过程中保持较多的存货,采购部门为了保持与供应商的良好关系,往往尽快支付供应商货款或者为了获取回扣而订大量的货。

(二)利润表:潜在的现金来源 利润表反映公司的盈利情况,即一段确定时间内公司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收支概括,可以从中看出公司所产生的利润或者发生的亏损。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和费用的发生与现金收支之间产生了一个重要的时间差,因此,我们在利润表上所看到的利润或者收益只是潜在的现金,而并不是公司实收的现金(斯科特・贝斯利等,2003)。

但是,我们要对这里的“现金流量”概念要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净利润加上折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金,而是反映了“潜在的”现金。由于权责发生制原则,只有在非常严格的条件下公司的净利润才会是现金。此外,公司净利润是在某一特定时间点上(例如会计期限的末端的)一种会计衡量标准,而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动态的流量。同样,折旧既不是现金,也不是流量。一般人很难想像,一家公司拥有大量现金流量的时候也会陷入严重的流动性财务困境。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倾向于将净利润加上折旧称为“内部产生的资金”,或者称为“公司经营产生的资金”。如果一定要使用“现金流量”这个名词,那么一定要加引号,或者称之为“潜在的现金流量”。毕竟从长期来看,净利润加上折旧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它可以用来测量公司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

(三)现金流量表:一张被拓展的资产负债表 现金流量表体现公司资产的流动性,它可以显示公司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三种层次的现金流量,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看清公司所产生的全部现金流量。我们从公司内部资金这一概念入手,在传统上它被狭义地定义为现金流量。它有时为正,而且数目比较大,但是如果公司经营行为促使存货和应收账款增加,应付账款却保持同样的水平,最后就会造成公司现金量的减少,而并非增加。

在表2中,公司经营产生的现金流量是财务管理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术语。该术语通过公司日常经营行为现金流量的状况来预测公司的运营能力,以此也可以用来评估公司生存能力以及长期成长能力。如果一段时期以内公司经营现金流量比较低,或者更糟糕是负值,这就表明公司没有能力履行财务职责,或者无法提供确保公司有效经营以及将来滚动发展的资源。公司经营现金流量是公司长期成长的发动机。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两种会计方法之间的基本区别,也就是传统会计方法和更多地以财务为中心的会计方法之间的差别。举例来说,公司去年产生了1000单位的现金流量,也就是公司内部资金。但是,公司的存货由于某些原因积压,另外由于公司客户所面临的困难导致公司应收账款增多了许多,即很有可能公司产生了1000单位的营运资金,同时公司的营运资金需求在同一时间也可能增加了1000单位,这样公司实际的现金流量其实为零。更进一步,假设同一时期公司的营运资金需求增加了1300单位,现在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就称为-300单位。这意味着公司必需尽快寻找外部融资渠道,然后认真研讨公司投资等战略决策以及债务偿还等财务上的义务。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是负值的时候,就像是人们要靠借钱来购买每天所需的食品一样,如果人们为了长期需要而借钱,例如购买住房,那么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为了短期需要而借钱,即满足营运资金需求,那么这样的生活就不会长久(斯科特,贝斯利等,2003)。

公司经营现金流量为公司的投资计划提供最基本的资金来源,公司在资本经营计划中需要现金,在收购别的长期资产例如在其他公司的投资等类似行为时,也需要现金。不过,有时候公司也会通过撤资而获得一些现金。在公司投资行为之后,财务调整之前,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如果为正值,可以表示公司所有的现金,如果为负值,则为公司所需的现金。

到此时,需要考虑公司长期的财务政策,主要包括长期债务偿还计划、新的长期融资计划(如长期商业借款或发行商业债券等)、公司股票发行计划以及股票回购计划,同时还要考虑公司红利发放计划,公司红利发放对留存收益有直接影响,留存收益是公司利润中再投入公司的部分,从而也影响到公司的财务需求。所有综合考虑的结果就是公司的总现金流量。公司总现金流量等同于公司净现金状况的变量。净现金状况变量在前面定义为流动资产变量与短期负债变量之间的差额,流动资金变量包括现金、可流通证券、其他短期投资,短期负债变量包括短期商业银行借款、票据贴现以及其他带利息的流动负债。到目前为止,大家可以看到,现金流量表实际上是一张拓展的、更具操作性的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公

式。在前面我们将该公式定义为:

净现金流量(或总现金流量)=营运资金变量-营运资金需求变量

总现金流量需要认真细致地进行分析,如果总现金流量很大,这可能是一个较好的信号,表明公司拥有强大的能力可以创造一些现金;但是这也可能是一个负面信号,暗示着公司并未投资新资产和新技术以提升公司未来的生产力,甚至更糟的是,这可能预示着公司已经将“传家宝”卖掉了,从而使公司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或者预示公司长期负债显著增加,损害了公司健康的资产结构,从而使公司不仅面临较高的商业潜在风险,也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在将来可能为公司带来严重的商业危机或者困难。另一方面,如果总现金流量在某一特定时间点上比较低,甚至是负值,这显而易见是一个负面信号,表示公司已经缺乏产生现金的能力,但这也有可能预示其他的一些信息,比如公司或者正在重整公司的资产,重新调整公司经营方向进入更为有利可图的领域,或者已通过支付过多的长期负债以调整公司的资产结构从而为公司拥有较好的未来财务状况做准备。

在公司经营现金流量层面的财务分析就比较简单,公司经营现金流量越高,表明公司经营状况越好,公司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自由度和灵活度就越大,而不必受到财务上的约束和限制。增加经营现金流量意味着两件事情:(1)通过提升公司赢利能力增加公司内部资金;(2)通过存货管理、信用政策管理和供应商付款管理,提高营运资金需求的管理效率。在此反复强调,财务管理的目的是将“现金慢流”(Cash slow)变成“现金流量”(Cash flow)。

现金流量表说明,只有当营运资金需求的各种变量,如新资本开支、撤资、长期债务偿还、新的长期借款、股票发行和回购以及红利发放等都等于零的情况下,总现金流量才等于公司内部资金字面上,也就是术语中和现实中我们所谓的现金流量。不过,这的确是一个过于特殊的情况,不可能是对公司现金流量进行广泛全面分析的基础。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公司一般营运资金需求也在增长,公司资本投资额也相应增加,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清楚地看到公司内部资金、经营现金流量和总现金流量之间巨大的资金差距。在通货膨胀较高的时期,公司的营运资金需求也持续增长,这就不难理解一些拥有大量公司内部资金赢利的公司会逐步面临现金枯竭的危机。如果我们将流动负债中的净变化,即新的流动负债用来偿付旧的流动负债加入总现金流量的同时,减去流动资产的净变化,而非现金的净变化,即可流通证券、其他短期投资等,我们就可以得到资产负债表中现金科目的净增长(或者净减少)。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张完整的现金流量表(如表2所示)。至此,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通过现金流量在数量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流动资金需求量范文2

1.国内流动性的概念。

国内所说的“流动性”属于货币供应量的范畴,只不过社会各界尚未认清这一事实,对流动性的衡量指标还没有达成共识,而是各自凭经验选取一个或几个经济指标来判断流动性水平。如此一来,对流动性的认识偏差也就在所难免了。当务之急是要统一认识,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评判社会流动性的惟一标准,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公开表明这一观点,以便于社会各界能够在同一平台进行对话交流。

需要指出的是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问题,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所反映出的社会流动性差异悬殊,这也是引起流动性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最宽的货币口径为M3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即银行体系中的货币量,这也是可用的最广义的流动性指标。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实际意义上的流动性逐渐超越银行体系货币量的范围,演变成为一种“总体流动性”。

国外很多央行顺应这一趋势,已经将货币口径扩展至M4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这里的流动资产包括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等具有相当程度流动性的有价证券。,以更全面地反映社会流动性状况。日本央行在2000年6月修订的广义流动性指标中,包括了M2、存托凭证(CDs)、银行债券、金融机构商业票据、政府债券等10个组成部分。韩国央行于2006年6月修订了货币供应量口径,最新的广义流动性指标——总体流动性(LiquidityAggregates)在M3的基础上,补充了政府和商业机构发行的流动性工具,包括国库券、地方债券、公司债券和商业票据等内容。

事实上,国内流传的“总体流动性”说法指的也就是这种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只是由于统计方法的滞后,缺少对总体流动性进行严格计算的统一标准,才导致社会流动性评价结果的参差不齐。为适应金融发展的形势需要,中国人民银行有必要尽快公布一个更为广义的货币口径,特别是确认短期流动资产的种类。在这一点上,可以参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0年出版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MonetaryandFinancialStatisticsManual2000)。

2.国外流动性的概念。

国外央行的流动性概念是指由流通中现金和银行系统准备金构成的基础货币,中央银行是流动性的唯一供应者。由于流通中现金主要取决于社会公众的持有态度,因此从政策意义上来说,央行关注的流动性仅指基础货币中的准备金,国外央行通常都将准备金等同于流动性,至少在政策分析中是如此。为直观显示流动性的实际内容,我们以一个简化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为例加以说明。

注:对市场的净债权是央行与金融机构的交易余额,也即货币政策工具的余额,包括公开市场操作、融资便利以及到期票据的余额汇总。

表1中负债方的第(6)项即为国外央行关注的流动性。根据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原理可得如下恒等式:流动性=准备金(6)=净国外资产(1)+对政府的净债权(2)+对市场的净债权(3)+其他科目(4)-流通中现金(5)(I)

其中(1)、(2)、(4)、(5)项基本上处于央行控制以外,例如净国外资产(1)由汇率制度决定,对政府的净债权(2)由财政制度决定等等,因而称此四项为自发性因素(autonomousfactors)。第(3)项则是央行可以主动控制的因素,通常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加以运用。

(I)式中最右方所有项目都可视作“流动性供给”,反映央行向金融市场投放基础货币的情况;第(6)项则可视作对应的“流动性需求”,反映央行从金融市场回收基础货币的情况。当投放到金融市场的货币持续超过回收至央行的货币时,流动性过剩现象就出现了,反之则为流动性短缺。在流动性需求不变的条件下,资产方任一自发因素的增加(减少)都会导致流动性过剩(短缺),为填补流动性的供求缺口,央行需要采取反向的政策操作调整第(3)项内容,减少(增加)流动性供给直至供需平衡。例如国际收支在某段时期内出现大量盈余,由此引起资产方(1)项的持续增加,从而导致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在不改变流动性需求的前提下,央行就要在金融市场出售债券或者其他冲销措施减少第(3)项的流动性供给,以抵消自发性供给因素的影响。

3.流动性的层次。

根据货币当局的决策需要,可以把流动性分为两个层次:基础货币作为初始流动性是第一层次的流动性,货币供应量作为最终流动性是第二层次的流动性,依货币口径的差异还可对流动性层次作进一步的细分。

基础货币可以由央行直接控制,主要用于货币政策操作决策。而货币供应量M2只能由央行间接控制,主要用作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至于更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出央行的控制范围,适合作为社会资金充裕程度的衡量指标,反映全社会总体流动性的水平,主要用于央行对宏观金融形势的判断与决策。

二、流动性的供给

在界定流动性的概念之后,本节将对其供给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于理解流动性的形成机制。遵循国外央行的研究惯例,我们只考察央行资产负债表,剖析作为初始流动性的准备金供给因素。

1.净国外资产。

净国外资产也就是央行的外汇储备,对流动性供给的影响依赖于该国汇率制度和国际收支波动程度。在实行固定汇率制或者管理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如果国际收支变动较大,央行为了维持目标汇率就必须经常干预外汇市场。当本国货币面临贬值压力时,在无冲销干预的情况下,央行需要回收本国货币以交换净国外资产,结果便是基础货币的收缩。当然,央行一般会采取冲销措施以抵消外汇干预对流动性的影响,例如购买政府债券之类的国内金融资产以补充流动性。

在很短的时期内,央行可以明确知晓净国外资产的变动情况,因为外汇结算的现金流一般都会滞后两天左右。但面对长期性的国际收支失衡,央行在流动性预测和管理上便有些力不从心。然而,在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下,央行没有干预外汇市场的义务,资产负债表中的净国外资产项目得以保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从而避免该因素对流动性的冲击。

中央银行净国外资产的变动往往会对流动性供给产生重要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影响,这也是东亚国家、转轨经济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国家大多推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鼓励国际资本投资,同时又缺乏足够的汇率弹性。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引起外汇储备上升,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就是净国外资产的持续增加,从而导致长期性的流动性过剩。

2.对政府的净债权。

对政府的净债权主要来源于央行财政账户上的现金流入或流出,无论是资金流动的规模还是资金流动的波动性,财政账户对流动性供给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各国央行的流动性管理普遍受困于这一因素。在持续流动性短缺的欧元区中,政府存款一直是央行资产负债表中波动性最大的部分。而在持续流动性过剩的立陶宛,2001年将财政账户由银行体系移入中央银行之后,流动性管理的难度便大大增加了。

财政账户变动的原因各异。对于一些具有季节性规律特征的政府消费和税收收入来说例如政府工资支出会在规定的某一天集中完成,企业税收也会在会计年末(一般为一月)进入财政账户。,央行可以事先做出精确预测并采取相应的对冲措施稳定流动性供给。然而,当政府临时性的大规模支付发生时,央行可能被迫对其提供融资,由此产生流动性供给的被动增加,严重制约了流动性管理的效率。

为缓解财政账户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冲击,欧盟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明确禁止中央银行对政府借款。而在另一些国家,央行甚至有权根据需要将政府部门的资金转移到商业银行项下。就我国而言,财政库款随机变动对流动性供给的影响仅次于外汇储备,如何协调财政收付与央行流动性管理之间的矛盾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仿效英格兰的做法,由财政部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收付日历清单,以便于央行预测该项目下资金流动的情况。

3.流通中的现金。

流通中的国内货币是央行外部持有的钞票,它的随机变动直接导致流动性供给的波动。尽管通货量每天都在变化,但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银行系统会在周五提供大量钞票给公众用于周末消费,周一又会从商业机构回收大量钞票,每逢一些重要节日也会出现流动性需求的季节性波动,这种可预测的短期流动性变化相对较易管理。

至于通货的长期变动趋势则要视宏观经济的主要指标而定,特别是国内生产总值、私人消费以及作为机会成本的利率和通胀率。同时还要考虑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对通货的影响,例如自动取款机、信用卡和电子银行等等。

4.对市场的净债权。

就中央银行而言,对金融市场的净债权是最重要的流动性供给因素。因为前几项因素都是自发形成的,对央行的政策意义不大,而这一项不仅是央行可控制的,并且也是货币政策调控的重点。

从第一节中有关资产负债表的介绍可知:

对市场的净债权=公开市场操作+融资便利+到期票据

(Ⅱ)

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和融资便利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调节银行系统准备金和社会流动性的主要途径。而到期票据则是前期货币政策操作的结果,属于自发性的流动性供给因素,但与其他自发因素又有区别,到期票据的变动是可以完全预期的。

结合等式(Ⅰ)和(Ⅱ)可得:

流动性=准备金=(净国外资产+对政府的净债权+其他科目-流通中现金+到期票据)+(公开市场操作+融资便利)(Ⅲ)

(Ⅲ)式第一个括号中的内容可称之为“自发性的流动性头寸”,第二个括号中的内容可称之为货币政策操作的“政策性头寸”。两类头寸共同决定了央行供给的流动性水平,这也是国外央行进行流动性管理的基本依据。

三、流动性的需求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准备金)需求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两部分,影响流动性需求的因素主要有法定准备金制度、货币支付体系的效率、央行融资的制度安排等。

1.法定准备金。

在实行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家,商业银行都会持有一定比例的央行存款作为法定准备金,这部分准备金以有偿或无偿的形式存放于央行账户。如果央行按市场利率或其他利率予以付息,那么法定准各金的成本就依赖于银行存款的覆盖范围,例如商业银行外币存款可能不进入准备金的计算公式。因此,法定准备金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央行的准备金制度,并且随着货币政策调控的需要而有所变动。

尽管法定准备金的调节手段具有见效快、要求低的优势,但因其对社会流动性和商业银行经营会产生巨大冲击而较少采用,实际操作中更多地利用其他微调手段调节短期流动性需求,所以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需求相对较为稳定。

2.超额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是准备金账户中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作商业银行的缓冲工具,以应付央行货币供应的未预期变化。由于这部分准备金的持有是商业银行自主决定的,因而也被称为“自由准备金”(FreeReserve)。由于很多国外央行不对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于是,保留超额准备金就产生了等同于隔夜利率的机会成本。一般情况下,当隔夜利率下降时,银行系统的准备金需求就会上升,反之则会降低需求,具体的变动幅度要视准备金需求的利率弹性而定。

准备金制度安排对利率弹性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在对法定准备金提供平衡工具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可以从中获取缓冲资金以满足清算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超额准备金的预防作用,准备金需求也因此具有了较高的利率弹性。相比之下,如果缺少这种制度供给,准备金需求的利率弹性就要低得多。由此可知,准备金制度安排的弹性越高,央行流动性管理所需的干预活动就越少。

3.支付技术。

虽然持有准备金的成本很高,但商业银行出于预防性的考虑还是要保留一定的准备金余额,因为他们无法确认未来的收支情况,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货币支付系统的运行效率还很低,银行不得不持有大量的缓冲准备金以确保日常流动性管理的安全性。随着技术进步提升支付系统性能,银行可以在更低的准备金余额下满足更大规模的支付需求,对央行的准备金需求也将会逐渐减少。

4.央行的融资安排。

央行提供给商业银行的融资支持对准备金需求也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例如在出现金融危机或政府管制的时候,商业银行无法保证随时从央行获取所需的贷款,那么他们就会持有很高的准备金余额以防范这种风险。在央行承诺给予必要的融资支持或者降低融资成本的条件下,支付风险的弱化就会促使银行减持准备金余额。

此外,如果央行能够提供给银行机构有效的融资工具,也会减少银行的准备金需求。1999年10月,毛里求斯央行引入回购协议和融资便利取代以往惩罚性的高利率工具,银行系统的准备金需求便随之大幅降低。

四、结论

通过对中外流动性概念和供求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经验结论:

一是国内外有关流动性的说法本质上都是货币的概念,只不过存在层次上的差异。国外通行的流动性是指基础货币,而国内所说的流动性则是指广义货币。国外央行是从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角度来讨论流动性,而国内各界是从货币政策调控结果的角度来讨论流动性。此外,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央行修订货币口径,纳入短期融资券、商业票据之类的短期流动性资产,以更全面地反映总体流动性状况。

二是流动性管理中要加强对自发性流动性头寸的预测和控制。尽管央行对净国外资产和财政账户等自发性因素的变化难以预测,但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协调仍然可以减少其变动的不确定性。例如外汇储备管理制度的改革,要求财政部等政府部门提供资金收付的时间表等等。

三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银行系统的准备金余额。由于银行系统的准备金余额存在较大的机会成本,同时也增加了流动性需求的不确定性,应当从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设计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银行系统的准备金余额,尽可能使之趋近于零。例如加快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建设,提供融资便利,健全存款保险制度等等。

参考文献:

[1]张红地.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Simon,T.Gray.CentralBankManagementofSurplusLiquidity[R].BankofEnglandLecture,2006.No.6

[3]JoeGanley.SurplusLiquidityImplicationsforCentralBanks[R].BankofEnglandLecture,2006.No.3

[4]RKannan,IndranilSenGputa,SiddharthaSanyal.LiquidityMeasuresasMonetaryPolicy\[J\].EconomicandPoliticalWeekly,2003.October4,PP.4251-4259

[5]IMF.MonetaryandFinancialStatisticsManual\[R\],2000

流动资金需求量范文3

关键词:企业 现金流量 财务状况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78-01

近年来,现金流量愈来愈受到企业管理人员、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的关注。如:某企业利润表中反映出企业有一定的获利能力,表中利润是正数,资产负债表也表现出企业财务状况尚可,但企业实际运行资金缺乏,困难重重,甚至到了破产的境地。相反,有些企业利润表上反映出亏损的局面,但却不缺资金,企业日常运行平稳,在调整了企业经营战略后很快就扭亏为盈,摆脱了困境。由此可见,利润并不是决定企业未来发展命运的唯一指标,不能仅仅凭借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来判断企业的资产管理和财务运行状况,而应该结合企业现金流量状况进行分析。现在,国内外一些大型企业,每个月都要编制现金流量状况表,每时每刻关注着现金流量,以便及时调整经营决策。

一、经营活动净利润现金部分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的关系

经营活动净利润现金部分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共同点均是由经营活动产生。其区别是:经营活动净利润现金部分,是按权责发生制核算的净利润中调节而来的,求的是净利润中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是按现金收付制确认计算得来的,它不仅包括经营活动净利润现金部分,还包括未构成净利润但属于本期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如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预收账款的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减少、预付账款的增加、待摊费用增加等项目。由此可见,经营活动净利润现金部分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后者大于前者,它们的关系是包含关系,即:

净利润(按权责发生制)=投资活动净利润+筹资活动净利润+经营活动净利润。

经营活动净利润=经营活动净利润非现金部分+经营活动净利润现金部分。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按收付实现制)=经营活动净利润现金部分+收付实现制下不影响损益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二、现金流量的分类及简要分析

现金流量按经济性质分为三大类: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一般情况下,若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为正数时,表明企业产品有市场,能够及时将货款收回,同时,企业的付现成本和费用控制在较合适的水平上,相反,则表明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销售可能存在问题,回款能力差,或付现成本较高。若投资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为负数,则表明企业可能采取了扩大生产,或参与了资本市场运作。相反,则表明企业资本运作收效显著,取得投资回报或变现部分投资等。若筹资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为正数,表明企业通过银行及资本市场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要时刻关注筹集资金的投资去向。相反,则可能表明企业自身资金周转进入良性循环,企业债务负担已经减轻,但也有可能反映企业银行信誉已经丧失,资金筹集出现困难。

三、将三类现金流量结果组合后综合分析

如果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也为正数,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负数,则可能表明企业已步入成熟期。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都已产生现金回报,并有能力偿还债务或向投资者支付报酬。

如果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正数,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正数,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负数,则可能表明企业仅仅依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能满足企业正常运转及扩张的需求,需另外筹集资金。

如果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负数,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也为负数。则可能表明企业依靠经营活动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来回报投资者,同时满足企业扩张的需求。

如果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正数,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也为正数,则可能表明企业目前正常经营活动已出现问题,主营业务活动需调整,需通过筹集资金来满足日常经营活动及企业产业调整的资金需求。

如果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也为负数,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正数,则可能表明企业需依靠筹集资金来满足企业产业调整或扩张的需求,弥补经营活动的现金不足。

如果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正数,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负数,则可能表明企业需依靠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来弥补经营活动现金短缺及偿还债务的资金需求。

如果三项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均为负数,则表明企业只能依靠前期积累来维持日常经营活动,偿还债务。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稳定的现金流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由于现金不仅仅是企业偿还债务,支付股利,进行各种投资的保证,而且是评价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财务弹性、企业赢利能力、抵御风险等及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依据。现金流量还有助于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客观评价,弥补了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的不足,更有助于对整体财务状况的把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财务会计报告[M].企业会计制度讲解

2.苏奇木.分析筹资流量,提高筹资效益[J].上海会计,2001

3.陆德明,李红霞.谁在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J].上海会计,2005

4.陈选娟.股份公司财务报告的理解和分析[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4

流动资金需求量范文4

关键词:房价;刚性需求;流动性过剩;保障性住房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市场提供的特殊商品——房子——已经变得和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人们对于高昂的房价充满着不解与无奈,巨大的刚性需求、过剩的流动性,这些看似并不相关的变量实质上构成了我们国家房价形成机制中的基本因素。

一、 中国房价构成因素

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不可估量的市场潜力,这种体现在每个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市场潜力自然也会体现在房地产市场上。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基于中国巨大人口而产生的对房屋的刚性需求构成了房价的基础性因素。

首先,中国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为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未来5年至10年,我国将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5%至60%。目前,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为26.65平方米,按照城市化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将新增1000万城镇居民来计算,至少需要新增2.6亿平方米的住房供给。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巨大的增量刚性需求使得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平衡被打破,房地产的需求曲线受城市化进程推进的影响而向右移动,在供需重新达成平衡的时候,飞涨的房价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成长起来的80、90后一代相继进入购房年龄,这个群体即将或者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的劳动力的中坚力量,他们对房屋的需求也自然不可忽视。有房屋需求预期并不直接影响刚性需求,形成刚性需求的是其对于房屋的现实支付能力,而普遍存在的父母为期购买房屋的“跨代消费”现象提高了部分“刚性需求”的现实支付能力,构成了其实际的增量刚性需求。

另外,中等收入家庭的改善性需求一定程度上也是“刚性需求”。中等收入家庭在首次置业之后,随着收入的进一步改善以及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住房条件已不能满足需要,二次置业成为大量中等收入家庭的必然选择。因此,基于上述原因,刚性需求将一直是构成我国房价基础性因素。

如果说仅仅有巨大的刚性需求,中国房价或许并不会上涨得如此之高,如此之迅速,在刚性需求的基础上,真正推高中国房价的因素应该是当前中国经济中过剩的流动性。数据显示,2002年之前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小计均超出投资额20%,2003年以后超出率超过30%且逐年上升,2006年提高到38.7%,比2002年提高13.6个百分点。有30%以上的超额资金追逐房地产市场,自然导致房价大涨,房地产投资过度增长。2005年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合计超出额为5488.6亿元,2006年上升到7497.7亿元,分别占全社会投资口径资金超出额的94.4%和92.0%,即流动性过剩绝大部分为房地产吸收。

那么这些过多的涌向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究竟从何而来呢?

首先,中国经济在经历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的发展之后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增长的路径,而经济的这种快速增长在客观上要求要有增量的流动性的支持。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基于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济运行中因为交易增多和投资机会增多带来的交易动机和投机动机的增强必然增加对货币流动性的需求增加。同时,高速运行的经济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的预期,从经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的持有流动性的预防性动机也会增加。

另外,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的总体走势是呈下行趋势,美国、欧洲、日本等传统的大型经济体纷纷采取降低利息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方式来增加其经济中的流动性,以刺激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因此,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跨国资本流动活跃,而中国以其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成为了广受国际投机者的投机对象,大量国际过剩资金涌入了我国。这一点,从我国近年来GDP增速和外汇储备增速的巨大差异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两个增速的差距部分就反映了国际资本涌向中国的事实。

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曾经说过,在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资产的一种形式并不能很好地保护人们的财产权利,理性人的选择将是将流动性的货币资产转化为真实的非金融资产。布坎南的话很好地解释了在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人们投资房地产市场的保值增值动机和投机动机,而这种来自国内外的大量流动性向房地产市场的涌入将不可避免地推高房地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总体价格水平。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刚性需求构成了当前中国房价的基础性因素,而过剩的流动性则是推动中国房价快速增长的外生性客观因素。

二、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浅析

在当前我国的具体情况下,由于人口众多贫富差距大的国情,实施大政府行为来直接保障人民对于房屋的所有是相当必要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国家已经在根据具体国情采取措施了,在“十二五”规划中,主席明确提出了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要求。保障性住房——不论是廉租房、公租房还是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一方面满足了房地产市场上巨大的刚性需求,二来由国家而不是开发商来进行房屋的建设减少了投机性质的过剩流动性的流入,使得房价能够维持在一个理性的水平上。

此外,基于我们国家当前的状况,实行以强制储蓄型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主导,合同契约型和资本市场型为辅助的住房金融制度符合房地产市场发展方向。对商业银行贷款具有替代性作用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上的发展对于将中国房地产业引入一个理性的轨道也将是非常必要的。实行了近20年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使得许多人的住房需求得到了有效的满足,同时这种强制性的储蓄也减轻了人们对于投机性流动性的依赖。根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总额已达到2.73万亿,账户余额为1.42万亿,如果这笔住房公积金能得到合理的运用,那么我们国家的住房金融制度将迈出走向合理格局的第一步。在今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发展中,我们有必要借鉴德国的住房储蓄银行制度和新加坡的浮动式住房公积金制度,通过国家来保障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资金充足与资金安全,并建立全国统一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体系以提高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率。

三、 结语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刚性需求和流动性过剩构建起来的房价决定格局将不会改变,但是对于房地产市场循序渐进的调控将不断进行下去。可以想见,在今后随着保障性住房的普及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健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将在满足刚性需求的同时逐渐将过剩的流动性转移出去,实现房市与房价的理性化。(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 《经济将平稳着陆,货币政策续现适度——2011后三季度中国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与预测》.[J].投资研究. 2011.4

[2]李牧. 《两方退市对美国住房金融制度的反思》.[J].投资研究. 2011.2

流动资金需求量范文5

【关键词】财务管理;现金流量;财务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着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财务管理目标也会发生变化,根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已从“利润最大化”转向“企业价值最大化”。值得注意的是,财务管理目标的设置,必须要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能正确协调企业与各契约方的关系。

一、以现金流量信息进行财务分析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

根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企业价值最大化正是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强调在企业价值增值中满足以股东为首的各契约方利益的财务管理目标模式。所谓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指通过企业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权衡风险与报酬,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企业价值最大化要求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需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现金流量最大化,因此,笔者认为,现代企业管理者进行财务分析时应从以利润利息为中心转向以现金流量信息为中心。

二、用现金流量信息进行具体的财务分析

(一)支付能力分析

支付能力分析主要是将企业当期取得的现金(特别是经营活动取得的现金流入)与各项现金支出进行比较,以分析企业的支付能力。我们知道,股东的分红、股民的股利、职工的工资、管理者的奖金、政府的税收、债务的本息等都要求企业在盈利的同时,必须有足够的现金支付,所以企业实现的利润中是否含有足够的现金流量备受企业内外各方面的关注,唯有在企业有足够的现金支付能力条件下,各契约方才能正确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具体来说,如果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净增加额”为正数,就说明企业本期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了,企业的支付能力就强,反之则较差。但如果现金净增加额太大,则说明企业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金致使资金过多地停留在盈利能力较低的项目上,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获利能力。

1.现金股利支付率。现金股利支付率=现金股利/经营现金净流量,这一指标反映本期支付的现金股利在经营现金净流量中所占的比重,该指标越低,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越强。

2.强制性现金支付比率。强制性现金支付比率=现金流入总额/(经营现金流出量+偿还债务本息付现),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企业的现金流入量应满足强制性的支付需求,即用于经营活动的支出和偿还债务。这一指标能反映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现金偿还到期债务、支付经营费用等。该指标越大,其现金支付能力越强。

(二)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通过举债来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但是举债是以能偿还债务为前提条件的,如果企业到期不能还本付息,企业的生产经营就会陷入困境,从而危及企业生存。企业若在债务到期前不能取得足够的净现金流入,则往往只能以出售资产等其它方式来清偿债务,这大都会对企业获利能力造成严重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因此尽管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方式有多种,但以现金偿还仍是主要的方式。因此,对投资者来说,通过对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可预测企业的偿债能力,有利于其进行决策。对债权人来说,偿债能力的强弱是他们作出贷款决策的基本依据和决定性条件。将现金流量与债务进行比较,可以较好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1.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与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相比,这一指标更能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2.现金到期债务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的债务。本期到期的债务是指本期到期的长期债务和本期应付票据,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独立的到期债务偿还能力,根据该指标的大小可直接判断公司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3.现金债务总额比。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它是评价企业中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预测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同企业的偿债能力成正比。该指标越高,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反之,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弱。

(三)再投资能力分析

1.现金流量满足率。现金流量满足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该指标用来衡量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满足投资活动资金需求的能力。该项指标大于或等于1,说明经营活动的现金收入能满足投资活动中的现金需求,该项指标小于1,则说明经营活动的现金收入不能满足投资活动中的现金需求 ,企业需要另筹资金。

2.固定资产再投资率。固定资产再投资率=购置固定资产支出总额/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该指标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能有多大比例再投资于企业的固定资产。该项指标大于1,说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支出超过了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还需要通过其他渠道筹集一定数额的资金。

(四)获利能力分析

获利能力是指借款人获取利润的能力。在进行获利能力分析时,不仅要分析利润的数量,还要评价利润的质量。评价利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该指标值越大,表示企业利润质量越差。企业的获利能力最终体现为取得现金收入,现金流量仍是获利能力分析的核心。

(五)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各项资产的周转速度所反映出来的资产运用效率,但营运能力分析的最终目的是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企业资产效率越高,意味着企业的资产创造或转换为现金的速度越快,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越强。可见,营运能力分析与现金流量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六)发展能力分析

发展能力分析反映了企业的成长性,即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在传统的财务分析中,企业销售收入或资本积累率的大幅度增长似乎意味着企业拥有强劲的发展潜力。但是,销售收入的增加也许伴随着企业应收账款的迅速膨胀,积累的资本可能由没有现金净流入作保证的利润结转而来。企业未来的发展离不开现金的投入,只有在企业的现金流入能充分满足现金流出需要的前提下,企业才能有多余的现金净流量来扩大自身规模,把自身做强做大,所以说,发展能力也必须高度关注企业的现金流量。

流动资金需求量范文6

一、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

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设立时,基金规模不固定,基金单位可随时向投资者出售,也可应投资者要求买回的一种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工具。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持有者按该资产的价值或接近其价值出售的容易程度。对于开放式基金而言,流动性就是指基金管理人在面对赎回压力时,将其所持有的资产在市场中变现的能力。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是指其所持资产在变现过程中价格的不确定性与可能遭受的损失。

二、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形成机理

(一)开放式基金的制度安排

开放式基金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投资者可以随时申购、随时赎回基金。开放式基金的赎回是指投资者将自己先前购买的开放式基金变现取回,即不再对开放式基金进行投资。正是开放式基金的这种制度设计产生了流动性风险。因为基金在经营状况好和经营状况不好时,都可能产生大面的赎回行为,造成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当开放式基金经营状况良好时,投资者会急于赎回基金,来兑现收益。当开放式基金经营状况不佳时,投资者为了避免损失而要求赎回基金。

(二)盈利性与流动性之间的矛盾

盈利性与流动性是开放式基金风险管理的两难选择。如果基金注重流动性,把资金分布于现金和短期投资,虽然流动性很好,但盈利性却很低,基金的收益下降,导致赎回压力增大。如果基金重视盈利性,进行增长性好和收益性高的长期投资,虽然盈利性很好,但流动性降低,使基金在应付赎回方面能力不足,还会使投资者怀疑基金的变现能力而倾向于赎回。

(三)流动性供给与流动性需求之间的矛盾

基金管理人的流动性供给(国际上)主要包括:留存现金、基金资产变现、所持证券的现金股利和利息收入、出售新基金单位的现金流、国债回购、商业银行借款和基金互换。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需求主要是基金投资者赎回和分红派现,后者影响较小而且主动权在基金管理人。在实际运作中,投资者赎回行为的不确定性造成了流动性需求与流动性供给在时点与结构上的不匹配。当流动性供给不能满足流动性需求时,基金就需要将所持资产变现,这不仅会影响基金的投资组合和盈利水平,还会由于资产在变现过程中价格的不确定性而遭受损失。

三、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流动性管理

1 现金需求预测

基金管理人可以结合使用各种方法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开放式基金的可能赎回,并预留出相应的现金来应付赎回。这些方法包括:基金管理人可以根据开放式基金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赎回量,找出开放式基金赎回的规律,以此来确定开放式基金未来时期的赎回量。基金管理人可以参考国外开放式基金发展成熟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基金赎回比例,结合我国开放式基金的发展阶段,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来确定未来时期开放式基金的赎回量。可以根据资金来源、持有动机等标准进行分类,并预测每类资金的可能赎回比例,确定未来时期可能的赎回量。

2 评估流动性风险

在开放式基金风险管理中,已经有一些指标可以衡量流动性风险,也发展出可以计算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计量模型,如VaR模型。基金管理人可以运用这些指标和定量模型来衡量和计算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VaR模型是在一定置信度下,利用未来特定时间内开放式基金面对最大可能赎回而变现资产的最大可能变现损失来刻画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该方法具有简洁直观的特点,能够全面和准确地反映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

(二)资产配置

1 合理选择证券

树立长期理性的投资理念,合理构建投资组合,提高收益,为投资者带来满意的投资收益,能够有效地减少基金持有人的赎回行为,防范流动性风险。流动性对基金所持有证券有两点要求:一是持有期同现余的支付期限相一致,或者有稳定的可预期的股息、利息流入;二是证券本身流动性好,容易以最低成本变现。根据目前我国市场情况,开放式基金要选择流通盘较大、市场认同度较高的蓝筹股作为投资对象,同时尽量避免从众行为的发生,即各家基金同时重仓持有某一只股票。

2 根据资金来源配置资产

开放式基金的来源包括居民活期储蓄、企业闲置资金、居民定期储蓄、券商等机构资金、保险资金和社会保障基金等。以上各种资金来源对流动性的需求由高到低依次减弱。在进行资产配置时,应考虑资金来源的流动性需求和比例。根据流动性将资产划分排序,将不同流动性要求的资金来源分配于不同流动性的资产。各种资金来源的时间性也不相同,应根据时间性来配置资产。长期性来源的资金用于相对较长期的资产上,短期性来源的资金一般用于相对短期的资产上。如居民活期储蓄适合于投在流动性较强的资产下;而保险资金和社会保障基金等长期资金来源则适宜于对长期资产的投资,如高成长性的股票,它们虽然流动性欠缺,但具有很高的盈利性,能够提高基金的盈利水平。

(三)融资制度

当开放式基金出现巨额赎回时,基金资产难以在要求的时间内及时变现,就会产生对临时性资金的需求,需要有相应的融资制度。由于开放式基金的赎回具有很强的阶段性,随着整个股市的变化而变化,融资制度为基金管理人提供了缓冲,缓解了开放式基金的赎回压力,为基金管理人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时间。在开放式基金面对赎同压力时,可以考虑各种融资方式。

1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在中国证监会的《基会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中,“允许基金管理公司进人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从事购买债券、债券现券交易和债券回购业务,回购期限最长为1年,回购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基金净资产的40%。”这为开放式基会提供了融资渠道。

2 向商业银行申请短期借贷

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规定:“基金管理人可以根据开放式基金运营的需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条件,向商业银行申请短期融资。”因此,基金管理人在需要短期融资时,可以向基金托管银行贷款,也可以向其他商业银行贷款,满足对资金的需求。

(四)制度创新

1 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如期权、期货等丰富了开放式基金投资的品种,使基金投资选择多样化;提供了对冲或套期保值的工具,可以满足规避风险和保值的需求,有效地对冲风险,获得盈利;保证了开放式基金既能获得高收益,又能保证流动性。

2 大宗交易机制

开放式基金的特点是分散投资和交易量大。在普通的交易制度下,自基金管理人下达投资组合指令到最终成交的交易过程中,存在着严重时滞。在稍纵即逝的证券市场中,不仅增加了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也提高了交易成本,减少了基余管理人原本已意识到的投资机会。引进大宗交易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开放式基金面临的流动性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从而在资产变现的过程中减少损失;同时它还可以降低大宗交易对市场价格的冲击、提高市场流动性。

3 做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