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康复护理范例6篇

病人康复护理

病人康复护理范文1

关键词:晚期癌症病人;康复护理;护理程序

癌症是影响人类生命最主要的疾病之一,近些年来其发病率日趋提升,死亡率位居第二位。因为一些因素,很多恶性肿瘤难以尽早被患者所发现,因此延误了根治最佳时机,很多癌症患者因为恐惧心理,年龄偏大,或因经济原因拒绝实施手术、放化疗等有效治疗方式。

1.临床资料

15 例晚期病人,其中,5例肺癌,4例肠癌,2例胆囊癌,2例胃癌,1例癌,1例鼻咽癌。其中男性患者为9 例,女性为6例,年龄在平均62.14 岁。此组患者均为晚期恶性肿瘤并多脏器远处转移。

2.护理

2.1.多层次精确评估患者情况.

患者入院后收集其相关资料,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评估内容有病变恶性等级,病人诊断,生活自理能力,目前最不适症状,对疾病掌握程度,病人对疾病的态度,心理情况,家庭经济背景还有家属及社会支持系统等。用以对患者相关的情况,制定有效且系统的护理与治疗手段。

2.2.心理护理

通过相关的临床实践与分析总结出:心理治疗性干预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十分重要,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命,而且还能够提升患者的生存品质,因为肿瘤病人从确定诊断开始,一直都处在一种希望和绝望的负面情绪中,所有病情变化以及治疗并发症都可能造成其情绪上的改变,病人容易出现孤独、压抑以及沮丧等负面情绪。所以尽可能多和病人沟通,第一时间向病人解释病情的改变,疏散病人心理症结,使病人有战胜病魔的勇气,在心理护理环节要用安慰、关怀以及鼓励性的语言,且多去倾听病人的倾诉,认真听取病人的感受,给予同情、并理解病人的痛苦,还要鼓励病人消除其负面的心理。

2.2.1.癌症晚期病人的心理十分复杂,其表现分为几个阶段,分别为:否认、愤怒、妥协、忧郁、接受。每一个阶段没有衔接性,持续时间长短无规律可循。对于病人的性格与情绪的改变,对病情恰如其分的解释,要让其接受治疗与护理,降低其焦虑以及悲观的负面情绪。

2.2.2.语言技巧在护理中的意义。语言不但是医患感情沟通的媒介,同样也是医术与人道的体现。好的语言“能够治病”,不好语言“能够致病”。要用自己的真实感受,用温暖的,理解关怀的话语对待病人。还要注意非语言的交流方式,比如:摸摸病危病人的额头,与病人握手,为其擦拭眼角的分泌物,让病人从心理上得到慰藉。

2.2.3.人性化护理。构建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基本理念,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护士要细致、耐心全面的服务,从看似简单的小事中让病人感到人性化的关爱,全面体现临床护理的作用。尽可能让病人选择所熟悉、所信赖的护士为其进行护理。

2.2.4.家属的心理安慰。癌症晚期患者问哦整个家庭带来很大的影响,精神支柱的逝去,平静生活的失调,让家属在心理上很难接受,身体虚弱的人还可能会引发疾病。所以病人家属的心理疏导是十分必要的。除了必要的同情,还要让家属面对现实。病人生命的逝去是家属的解脱,身为家属也尽心尽力了,且尽可能满足家属提出的有利于患者的一些要求。

2.3.疼痛护理.

疼痛是癌症病人最多见与最难忍受的症状,一般疼痛比癌症带来的死亡更让患者畏惧,而癌痛的出现率很高。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有新发癌症病人一千万之多,死于癌症的人数在 六百万以上,癌症确诊时与癌症中期30~50%病人有中度到重度的疼痛,晚期癌症病人70%有剧烈疼痛感,严重影响病人的睡眠以及生活品质,癌症病人承受着疼痛之苦,怎样帮助病人降低疼痛,提升起舒适度,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是临床护理的一项核心内容,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且受心理、生理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影响癌痛较为理想的控制措施也是多层次的。运用护理程序能够随时掌握病人疼痛状况,护士参与疼痛治疗:用疼痛评估表对患者实施疼痛评定。记录疼痛治疗状况进行行为疗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人的疼痛感;设置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确保病区安静、清新、整洁、对伴发呕吐病人第一时间更换床单,除去异味,为病人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操作轻柔将病人放于其舒适的,家属积极进行配合,降低病人对医院陌生感。兴奋以及愉快的心情能够提升痛阀;转移与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护士和病人沟通,听音乐,引导患者有规律的呼吸;皮肤刺激:实施冷敷及热敷、按摩;健康教育:让病人了解疼痛机理和疾病之间的联系,药物止痛的必要性,非药物止痛的一系列措施等,让病人对疼痛有科学的认知态度;观察用药后副作用且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降低副反应程度,尤其是呼吸、恶心、睡眠情况、呕吐等实施密切观察[2]。

3 .讨论.

此组收治癌症病人全部为晚期、治愈较为困难,且很多病人体质虚弱、生活自理能力丧失,不能够正常活动,病人与家属心理包袱较重。伴随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癌症患者生存期的生活品质问题逐渐的受到关注;一些治疗措施与疾病本身对病人心理、生活等方面的影响,都能够导致患者及整个家庭生活品质降低,此组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疼痛,运用护理程序对癌痛实施相应的护理,达到理想效果,很多癌痛病人不同程度的消除了疼痛,改善了患者一般状况,提升了晚期癌症病人生存期与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病人康复护理范文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87-01

[摘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对促进康复期精神病人走向康复,回归社会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2008年1月-7月期间127例康复期女病人进行了调查研究,心理护理在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康复;精神病;心理护理

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随着精神症状的消失,病情好转,自知力恢复,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有所认识,思想也随着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抽样调查了2008年1月-7月住院的127例康复期女病人,发现有115例有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占调查人数的90.55%。年龄在16岁-60岁之间,其中职员41例,农民29例,单位管理人员15例,学生10例,无业人员8例,单位内退人员12例。诊断:精神分裂症45例,躁狂症25例,抑郁症23例,反应性精神病72例。这些病人常表现自我概念混乱,感知、思维等方面并未完全恢复正常状态,甚至有自杀意念。这些心理状态对巩固疗效可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所以认真观察和仔细分析康复期病人的一言一行,对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稳定的走向康复、减少复发,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对患者各种心理状态的分析

1.1环境改变性焦虑:多发生于恢复了自知力的病人,她们首先会感觉对医院环境不适应,特别是性格内向的病人,更觉得没有亲人、朋友、同事的陪伴,感觉焦虑、孤独和寂寞,医院特殊的设备、结构、治疗、护理及各种检查,使病人失去了自主与控制的权力,也造成了病人的负性心理,而且目前精神病医院条件有限及封闭式管理,病人有时不分病情轻重的住在同一个病房,加重了恢复期病人心理压抑和烦闷。对一些疾病发作期病人的兴奋、伤人、毁物等行为,格外感到紧张、巩惧,产生不安全感,因此焦虑不安,迫切要求出院,以脱离陌生的环境,恢复往日的生活。

1.2被遗弃心理:部分病人因疾病反复发作,出现生活懒散,不讲卫生,自我照顾能力降低,严重的有自伤、伤人、毁物等危害家庭和社会的行为,常常使家庭和单位反感、讨厌、害怕而被送进医院后撒手不管,长期不为探视,致使病人产生思亲之情,整日期待着能和家人及友人团聚,可是期待成了失望,因此使病人产生了家人、朋友和社会遗弃的心理。

1.3自我价值失落感:由于世俗及偏见等原因,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知缺乏,对疾病的相关因素不了解,精神病人得不到家人及社会的支持与同情,导致许多精神病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甚至遭到歧视,受到讥笑和虐待。病人出院后不安排工作或不能调换工种,导致病人生活遭遇困难、挫折和干扰,使病人自感前途渺茫,对日后的生活缺乏信心,临床上有的病人表现出忧郁,情绪低落,拒绝检查和治疗,拒绝进食,甚至伺机自杀等。有的表现出仇恨、敌视周围的人群,对社会的不满做出一些如毁物、伤人、谩骂,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1.4内疚感:有的病人认为因为自己多次反复住院,造成家庭和国家的经济损失。自己不能为家庭减轻负担,不能照顾家庭及子女,更谈不上为国家创造财富,原来的社会角色中断,产生了自我认同的迷失,病人往往了出现自责自罪、自伤,甚至自杀行为。

2心理护理

根据以上不同的心理状态,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

2.1坚持精神支持疗法,增强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促进病人对环境的适应,改善医院工作人员的服务质理和服务态度,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及医护人员建立友谊和良好的医患关系,随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病人创造一个整洁、安静、舒适、安全的修养环境,实行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管理,为患者提供宽松的生活和人际交往的空间,减轻并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

2.2对有被遗弃心理的病人,要给予充分支持与关心,体谅和安慰患者。利用信件、电话帮助病人与亲人或单位取得联系。另外要对家属或单位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宣传精神疾病的科普知识,使家人与单位对精神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争取得到社会、家庭对病人的支持和同情,使病人的同事、朋友、亲人能在节假日按时探访病人,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被遗弃的心理,使病人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进行康复训练,早日回归社会生活,恢复自我角色具有积极的作用。

2.3对有自我价值失落感的病人,应详细了解和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鼓励病人参加工娱疗活动,指导患者进行轻松有趣的活动,促进和保持患者的工作能力和健康心理状态,减轻和消除患者内心的痛苦体验,培养生活乐趣,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使其重视内在力量,;加强自信心,重新认识人生价值,消除病人的轻生念头,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病人康复护理范文3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141-01

脑血管意外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发病率、病残率和复发率高,大多数病人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生活难以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负担。一般认为,脑血管意外的功能恢复,在其发病后的前3个月内,特别是最初几周内恢复最快,6个月内基本达到最大恢复,发病2年后基本不会再有明显变化。我院对56例脑血管意外病人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4例,女22例,年龄48-73岁,脑梗死31例,脑出血20例,其它5例。

1.2 结果 治愈36例,好转18例,无变化2例。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障碍的康复护理 因病情急,瞬间发生肢体瘫痪、失语等打击,病人缺乏心理应激,难以接受,造成烦躁易怒、意志消沉、悲观等情况,给康复带来不良影响。针对病人的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要及时疏导,耐心解释,要关心体贴病人,与病人进行沟通,保持乐观心态。避免谈论与患者有关的刺激言论。向患者家属宣教健康知识,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运动障碍的康复护理

2.2.1 被动运动训练。被动活动关节,上肢做肩外展、外旋,前臂后旋及指关节屈伸运动;下肢做髋关节内外旋,膝关节屈伸,踝关节背屈及足趾的伸屈运动,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运动幅度由小渐大,每个关节3-4次/ 天, 5-10遍/次。

2.2.2 自我运动训练。指导患者健肢主动运动和健肢协助患肢被动活动。

2.2.3 坐起训练。如患者病情稳定,可让其慢慢坐起,先抬高床头30度开始,每天适当增加,训练10天后,经靠背坐起,有一定耐力后改为不用靠背独立坐起,患者能坐稳后可开始进行站立训练。

2.2.4 站立训练。患者首先在帮助下扶支持物站立,并多次重复直到最后徒手站立。由坐位自己起立,起立后先俯身向前,然后挺直躯干,两下肢分开,先健侧后患侧,轮流支撑体重,站立时间可由几秒逐渐延至几分钟,在此基础上可练习前后摆肢体,为行走做准备。

2.2.5 行走训练。当患者能站稳10-15min而无疲劳感时可开始步行训练。步行时先原地踏步,再向患侧移动重心,护士辅助患肢膝关节支撑重力,后迈健肢,完成一个步行周期,反复训练直到独立行走。

2.2.6 上肢训练。活动腕、肘、肩关节,活动弧度由小到大,锻炼时间由短到长。主要以恢复患者的日常动作为主,练习用手抓握物品、洗脸、刷牙、梳头、穿衣服等。

2.3 言语障碍的康复护理 部分患者可出现失语,心理愿望及要求无法表达出来,从而不能有效的配合治疗和康复。因此,康复要采取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由简到繁,由少到多反复练习,让患者看表情、口形、动作、比喻、图画、物品等,向患者提问题,让患者家属与其交谈等方法,诱导患者发音说话,训练应使手臂动作与大脑思维逐渐协调,尽快恢复语言功能。

2.4 出院以后的康复护理 脑血管意外容易复发,出院指导应嘱病人避免情绪激动,消除不安、恐惧、愤怒、忧虑等不利因素,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和纤维素的食物,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避免重体力劳动,注意劳逸结合。康复训练过程艰苦而漫长,需要信心、耐心、恒心,做到持之以恒。定期测量血压、复查病情,及时治疗可能合并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

3 讨论 脑血管意外偏瘫后引起功能障碍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早期康复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病人后期的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早期康复护理及训练可极大地帮助和加快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坚持不懈的肢体功能锻练,可促进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与肢体之间神经通道的建立,能使病人最大程度地恢复社会生活,提高生存质量。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在病情稳定后48-72h就开始进行康复护理与训练[1]。脑血管意外患者接受及时的康复训练后,可实现中枢神经功能重塑。可能机制是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着代偿和功能重组的自然恢复能力,这种自然恢复能力是由于大脑病变区域水肿的消退、血肿的吸收、颅内压的下降和部分坏死区边缘神经细胞“休克期”的过去所致[2]。护理人员对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及训练要抓住一个“早”字,在病人关节僵直、肌肉萎缩前就进行康复训练,根据康复进展情况及时调整运动量。偏瘫病人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的康复护理必须强调以基础护理为保障,注意医护和护患之间的协作,使偏瘫病人得到系统规范的整体康复护理,护士的督促及心理疏导需贯穿于整个康复过程中。

参考文献

病人康复护理范文4

【关键词】呼吸内科;康复护理;体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45-02

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一般病程较长,且病情易反复发作,严重患者短时间内可进入危险状态,对常用药物治疗反应不佳,很可能令病情恶化,甚至呼吸衰竭致死[1]。在呼吸内科对患者的护理中除一般的基础护理外,应重视其稳定期的康复护理。康复护理近10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已不局限和满足于急性危重症时的抢救成功,而是通过全面的康复医疗措施,使患者症状改善,呼吸运动效率增加,促进患者的恢复[2]。对2011年7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48例呼吸疾病的患者,采用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后,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1年7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呼吸疾病患者4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61岁,病程5-28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22例,慢性阻塞性肺炎6例,慢性支气管炎12例,支气管哮喘4例,支气管扩张患者3例,肺癌患者1例。其中42例患者康复出院,5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1例患者死亡。

1.2方法

1.2.1康复护理思路

1.2.1.1康复护理目的在呼吸内科住院的多为老年患者,且多为慢性疾病,病情易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因此,对有呼吸疾病的患者在稳定期实行康复护理,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的质量,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和缩短住院时间,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呼吸功能,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或恐惧感,增强患者的心理健康。

1.2.1.2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同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呼吸系统疾病的有关知识,包括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等。使患者和家属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配合治疗。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步骤指导患者做循序渐进式的呼吸功能训练。健康指导患者戒烟,避免接触一些激发物,指导患者在稳定期的饮食调养和氧疗。

1.2.2具体护理方法

1.2.2.1呼吸功能的训练①腹式呼吸:指导患者每日锻炼腹式呼吸,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在吸气时尽量使腹部隆起,呼气时使腹肌收缩,腹部凹下,胸廓保持不变,每日做5次,每次约十分钟。学会仰卧位,再学习俯卧位、侧位、坐或站姿,以至患者在参与活动时均会腹式呼吸。其作用可加大膈肌运动幅度,加大了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增进肺功能使痰蓄积的机会减少,可避免发生桶状胸畸形,还可以减轻因呼吸引起的胸痛。②缩唇呼吸:先用鼻子吸气,在吸气的同时舌抬起顶上颚,身体稍向前弯曲,吸气末稍作停顿,然后口唇撅起,收缩成吹口哨状,将肺内气体缓慢呼出。呼吸一次保持在8-9次/min,吸、停、呼的时间比为1:1:2。呼吸时要按节律进行,能延缓呼气气流的下降,大大提高了气道内压,有利于减缓气道的动力压迫,防止小气道过早陷闭,有利于功能残气的排出,改善肺的换气和通气功能。③增加呼吸量的运动锻炼:指导患者刚开始做吹羽毛运动,慢慢增加羽毛的距离,然后做吹蜡烛运动,把蜡烛放在距离患者5寸的位子,教导患者吹偏蜡烛即可,重复练习,并视患者的情况渐增加距离,直到距离为35寸为止。当距离能达到最大距离后可进一步改为吹瓶子,用三支橡皮管和两支玻璃连接两个装有半瓶水的瓶子,教病人用腹式呼吸吹瓶中的水,将水从一个瓶子吹到另一个瓶子,主要通过它来锻炼腹肌的力量。最后吹气球运动,通过渐增气球的大小,锻炼肺的换气功能,有利于功能残气的排出,达到增加呼吸量的目的。

1.2.3氧疗稳定期缺氧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对其进行长期的氧疗可改善呼吸困难,改善患者的睡眠情况,提高患者的对运动的耐受能力。因此,在患者出院时,指导患者可采取家庭式给氧,家庭氧疗每天8h。患者在外出活动锻炼时,应携带便捷式液氧罐,在运动时进行吸氧能降低运动时产生的高乳酸血症。

1.2.4饮食的调养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大多会出现营养不良,主要由于呼吸负荷加重或呼吸效率减低使呼吸功能增加,使能量消耗增高,同时患者的饮食摄入不足,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因此,需调整患者的饮食提高摄入量,加强患者的营养补充,以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呼吸功能的目的。

1.2.5生活指导告诉患者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是致病的因素之一,吸烟能引起咳嗽、咳痰、气急等症状和呼吸功能的减退,患者生活的环境没有很好的通气设施,也可引起呼吸道症状,诱发疾病发生。因此要劝告患者戒烟,患者居住的地方要保证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避免接触激发物。

1.2.6心理护理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多为慢性病,病情反复,久治不愈,病人常会产生焦虑心理,情绪容易激动、顽固、不合作,甚至有攻击[3]。因此,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引导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消除患者不良的应对方式,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结论

呼吸内科的护理工作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一切要从患者者的需求出发,除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外,做好患者的康复护理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康复护理,改善了患者的呼吸功能,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和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呼吸疾病患者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孔彬,冯琼.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8):334-335.

病人康复护理范文5

1 观察要点

首先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如抑郁、焦虑、狂躁行为、外表淡漠等,以便对症处理,对言语障碍的患者要注意体态语言、手势、眼神的理解,满足其需要,注意饮食护理,以及药物的副作用。注意观察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思维、注意力、理解力、复杂操作能力,以便制定正确的训练计划,定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功能评定,并注意其有无癫痫的发作及时作好防范。

2 一般护理

2.1心理护理 对有情绪、行为障碍的患者,应多与患者交谈,并应用行为矫正疗法对患者进行系统脱敏治疗,使患者学会放松自己,逐步的消除焦虑、恐惧与抑郁,应鼓励患者多与病友接触,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树立对生活的兴趣和增强其战胜残疾的信心。

2.2皮肤护理 对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长期卧床的患者,应每2h翻身一次;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垫一软枕或海绵垫等;应经常保持病人床铺平整、干燥、无皱褶;经常用温水擦洗皮肤,经常给病人按摩受压部位皮肤,大小便浸湿后随时更换,供给病人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吸收的半流质食物,改善病人全身营养状况,以维持正氮平衡,提高机体抵抗力。如果出现局部瘀血、红肿等早期褥疮的症状,首先寻找受压因素,解除压迫,防止进一步恶化。

3 功能恢复

3.1肢体瘫痪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注意保持各关节的功能位置,维持合理体位,以利于颅内静脉血回流,预防关节挛缩和足下垂。对于肢体瘫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树立耐心和自立自强的信心,让病人了解锻炼会使肢体肌肉不萎缩,关节韧带不强直有希望恢复生理功能,坚持运动,运动量由小到大,运动范围由近到远,由被动到自主运动,直到完全恢复。只有依靠自身长期不懈的锻炼,循序渐进最终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1]。

3.2语言功能锻炼 护理人员可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训练方案。口语的训练是从提高听理解力开始,如准备一些图片,说出单词名称,让病人指出相应的图片。随着病人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可适当增加图片量,这样通过反复刺激可激发大脑语言功能代偿,使病人做出反应,然后从单音字训练开始,逐步向简单句子过渡,可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功能恢复,经常收听广播、音乐对训练听力、语言发音有一定帮助,逐渐恢复日常用语的表达能力。

4 其他康复治疗方法

作为整体康复的综合考虑,病情稳定后,可对脑部及瘫痪肢体进行物理治疗。对脑部病灶的理疗,有利于脑部病灶的吸收,消散及侧支循环形成,改善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常采用碘离子直流电导人法和超声波疗法,对瘫痪肢体的理疗可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降低肌张力,促进功能恢复延缓和防止肌肉萎缩,常用超短波治疗痉挛肌,电刺激疗法中频电疗法、水疗等均有一定作用。针灸对肢体瘫痪和语言障碍有一定疗效。除体针外还可应用头针、电疗等,按摩、气功等对瘫痪肢体也有一定效果[2]。

目前,对肢体瘫痪的治疗还未找到更理想的方法,颅脑损伤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及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是非常重要的,病人的康复是一个缓慢而艰巨的过程,康复护理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肢体瘫痪病人的康复护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对康复护理的正确认识问题。同时还需要人为资源、经济资源、设备条件和家庭、社会的广泛支持以及病人、家庭、医师、护士的相互配合,才能使病人在身体状况、个体活动水平和社会参与水平上获得最大程度的恢复。

参 考 文 献

病人康复护理范文6

脑出血已成为中老年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其发病急,变化快,病程长,危险性大,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突发的肢体瘫痪,失语等不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负担,而且也使病人本身遭受极大痛苦。过去由于认识不足,只重视抢救生命,忽略了病人康复护理,以至于病人形成废用手、废用脚、甚至废用脑,形成永久性的残废。如何降低致残率,尽可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给医务人员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近年来国内学者主张在发病后 ,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是指病人神智清楚和基本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时)进行康复训练。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把握住时机做康复训练。这样不但降低致残率,也能让患者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经济负担。由于患者的康复期大部分在家庭度过,对病人出院后的功能训练、合理饮食、控制血压、心理护理等方面的正确指导将是一个高强度的系统工程。所以我们作为社区护理工作者将如何协助患者做好康复期的各项护理工作至关重要,本文是自己几年来在社区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共同道参考。

1.功能锻炼和运动指导及语言训练

1.1脑出血后的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后遗症,要通过功能锻炼及适当的运动,改善机体的循环和代谢,以促进病体的康复。要做到有计划、定时、定量加强瘫痪肢体的被动活动与主动锻炼,患者病情稳定即可开始协助病人被动运动,第一周发病起3~7天,病人清醒时床上行肢体轻度运动。每日3~4次,每次10~15分钟。第二周8~14天加大床上肢体被动运动,每日5~6次,每次20~30分,配合针灸,理疗、按摩、心理等措施。第三周15~21天,肢体自行活动,不能活动者被动活动。每日7~8次,每次30分,第21天,无论机体恢复如何,都要进行离床活动早活动的原则。应根据病情和耐受程度,循序渐进。幅度由小到大。动作缓慢柔和,由轻到重。次数逐渐增加,范围逐渐扩大。各种动作均达到最大限度不引起疼痛为止。

1.2床上活动的方法,为防止患肢发生痉挛屈曲,应保持患肢的正确姿势,侧或仰卧位,头部抬高15~30度。上肢活动的方法,侧或仰卧位,自主运动用健侧的手活动患侧的上肢、腕、手、各指的伸曲画圈牵拉运动。将肩、肘、腕关节置于头顶,尽量抚摸对侧的耳部,被动运动,护理人员站在患侧肢体的一边,一手握住患侧的手腕,另一手置于肘关节的略上方,将患肢行上下左右,画圈伸曲运动。手部的各关节较难恢复,应较其他关节增加训练的次数和时间。一手握住患肢的手腕,另一只手分别做各指的运动。或一手握住患肢的四指做前后左右画圈运动。下肢的活动方法,坐或仰卧位,自主运动用健侧的手或前臂的力量或足带动患侧的小腿,足各趾的画圈活动或向前扳动足尖;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的踝关节,另一手握住膝关节的略下方,使髋、膝关节伸曲,内外旋转,内收外展。足的运动:一手握住踝关节,另一手握住五趾,行伸曲旋转活动,也可一手握住足弓部,另一手做趾的活动。

1.3离床活方法,初离活动时,先在床边静坐片刻,做几次深呼吸,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缓缓站起,双人搀扶患者两臂,试图慢慢向前迈步,协助人员一脚放在患肢的足跟部,帮助向前迈步,护理人员要密切配合,不要急以求成,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并知道正确的行步方法,3~4次每日,每次15~20分,或视病情恢复的程度决定行走的时间和次数,逐渐减至单人搀扶或扶单拐行走,直至独立行走。

1.4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锻练是训练患者的自理能力,包括大小便、洗漱、进食、如厕、穿衣、洗澡等项。刚开始时护理人员应给与全部或部分协助,以满足患者生活需要。随着运动功能的改善,护理人员的协助应该逐渐减少。在训练时耐心引导,对患者的微小进步都表示肯定与鼓励,以增加患者的信心。使其主动参加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达到部分或全部自理。目前,脑出血患者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以取得共识。早期肢体康复作为脑出血患者康复的第一站,要把握好时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1.5对失语或语言不利的病人, 要耐心细致地一字一句进行练习,先从简单的单字单词练习。鼓励病人大胆与人交谈,(1) 运动性失语: 字- 词- 短句; (2) 感觉性失语: 用手势、表情来表达用意; (3) 命名性失语: 用物品反复教病人说出其名称。另外可让病人跟着预先录制好的标准语进行逐字逐句的语言再训练, 但要注意防止病人过度疲劳。每日上、下午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语言训练, 逐步恢复语言功能。

2整体护理

2.1心理护理:由于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毫无精神准备,缺乏心理适应,有的老年人担心给子女增加负担,亲属在治疗心理疾病方面起着巨大的精神支持作用。在工作中,指导家属注意加强与病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使患者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同时向患者介绍康复知识和护理计划,说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告知只要经过顽强锻炼,所有症状都可在1~3年内逐渐改善,使患者在建立积极心态的基础上,通过肢体、语言训练,不仅逐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而且有助于建立脑的侧支循环,促进脑功能的康复。嘱家属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室内光线、温湿度适宜,地面防滑。医护人员应尊重患者的人格,态度和蔼,满足病人的合理需要,使其情绪稳定。

2.2饮食方面:指导病人进行必要的食疗,可以供给机体足够的营养,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改善脑循环。不食刺激性食物嘱病人戒烟酒,应限制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等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内脏肥肉等,因为这些食物中所含饱和脂肪酸可使血中胆固醇浓度明显升高,促进动脉硬化;可采用植物油,如豆油、茶油、芝麻油、花生油等,因其中所含不饱和脂肪可促进胆固醇排泄及转化为胆汁酸,从而达到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推迟和减轻动脉硬化目的。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因其中含维生素C和钾、镁等。维生素C可降低胆固醇,增强血管的致密性,防止出血,钾、镁对和因管有保护作用。可多吃上结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虾米等,碘可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每日食盐在6克以下为宜,因食盐中含有大量钠离子,人体摄入钠离子过多,可增加血容量和心脏负担,并能增加血液粘稠度,从而使血压升高,对脑出血病人不利。

2.3控制血压防止再出血;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可加速或导致脑小动脉玻璃样变或纤维样坏死,它使血管内膜大为削弱,促使形成夹层动脉瘤,继而破裂出血。

在恢复期预防脑出血再发很有意义。发作次数越多,每次的后遗症加起来预后就更差,死亡率也大大增加。为防止再发,应使血压保持在18.0/11.5 kPa左右,坚持正确服用降压药,不可骤停和自行更换,亦不宜同时服用多种降压?药。应避免血压骤降或过低致脑供血不足,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以免使血压骤升骤降而危及生命。定期检查有无心、肺等并发症。

2.4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