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礼仪基本知识范例6篇

茶艺礼仪基本知识

茶艺礼仪基本知识范文1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的亲近与需求愈来愈强烈。在推广当代茶文化的事业中,专业茶艺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过上世纪末至今二十余年的发展,茶艺馆馆主们逐渐摸索出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运营体系。同时,对于茶师―这个茶艺馆内的重要岗位,我们也渐渐有了成熟的岗位要求和标准:数代先贤赋予茶的深厚文化底蕴,不但要求茶师有过硬的职业水准,更要有和谐的文化积淀。优秀的茶师要充分认识到,茶除了能带给我们益身的效用,还有“同修太和,内外养静”的修心功用:即是全心全意地泡好一杯茶,与爱茶的人分享。借此,就与大家谈谈我对优秀茶师应具备的职业修养的认识。

一、茶师的专业素质

“茶师”,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工作岗位,从业者必须满足企业对该岗位所需专业技能的诉求―也称为茶师应有的专业素质。和静园的茶师们在正式加入企业前,都要经过一个学习期,期满考核后方可决定是否留用。在学习期内,预备茶师们要潜心研读各类茶知识,实际泡茶、行茶、讲茶……如此这般,保证了企业的出品标准,这也是养成茶师扎实基本素质的必经之路。

首先,培养一名优秀的茶师要从最基本的知识抓起:应知晓各茶区基本情况,了解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等工序。茶叶的产出过程是茶品质形成的根本,只有熟知做茶工艺等常识之后,茶师才能对茶的基本品质特征了然于心。

“器为茶之父”,茶器是茶席方寸间与茶师配合最多的伙伴。所以接下来茶师们要了解基本的茶器知识:如五大名窑的特征、历史地位、适宜茶类等。只有充分了解,才能为茶选到更匹配的器皿,为茶增分。

第三个学习要点就是茶师泡茶的功夫了。和静园倡导茶师在泡茶时要平衡四要素:置茶量、水温、时间,还有最重要,茶师的心。前三要素一直是茶界致力追求的专业技能要点,毋庸置疑。这第四点的坚持,来源于我们相信:当茶师将一颗善心、一颗和美感恩之心融入到泡茶过程中时,这杯茶就一定是与众不同的―会因为厚厚的情感而有更多顺滑无碍与甜美纯真。

二、茶师的职业形象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礼记・玉藻》

在掌握专业技能后,茶师的职业形象也是企业需要用心思量的。企业对职业形象的塑造,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明确对仪容、仪表、仪态的要求。

和静园对茶师仪容仪表的要求是:干净整洁、简约端庄。每日正式上岗前,有专人负责对所有人员的仪容仪表进行检查督促:女生必须化淡妆;要将所有长发束起,不允许散发、碎发、裸妆上岗,不允许佩戴戒指、手镯等过于夺目的首饰,不允许喷涂带有刺激性气味的化妆品等等。种种要求,都是为了保证茶师可以自如地泡出茶之真味。

在刚开始实施这些规定时会遇到一定阻力,但当一切逐渐成为所有企业成员的习惯后,便都释然了:大方雅致的妆容有利于茶师更有自信地投入工作,同时也表达了对客人的尊重……就这样,冰冷的条文也因为有了对自我、对他人的温暖关照而融化。

除了妆容,我认为个人的着装也非常重要:衣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和价值取向,而且从外在形象上,也能感受到一定的职业素养。秉承这样的理念,和静园的茶服是邀请专业老师设计的、有中华文化根脉延续的改良汉服。我们认为,有意识、有选择地将理念与文化注入企业中每一个细节的做法,对于树立企业形象、实现建立企业内部和谐有机的文化系统很重要。

仪态是在仪容仪表之外,更自然发于心、践于行的个人呈现。良好的仪态不但能更好地烘托和谐的氛围,更能让企业的气场与众不同。在茶师接受仪容仪表标准的培训时,仪态的训练要与之并重。和静园将站、立、坐、行、鞠躬等日常行为姿态的训练都纳入到对茶师的训练中。训练后,舒展、自信的仪态,可以给茶师带来更多从容,也让茶师与客人的互动更加自然灵动。

说到培训,可能很多人脑海里映出的更多的是训练、背诵、考试等等单方面的知识“写入”。在和静园,我们更偏重对员工情志的培养:通过背诵国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等)、举办茶人时间、感恩例会,及对员工个人常态化的关怀等活动培养员工积极正向、充满感恩的情志与思维方式。企业的这些举动都是为了让正向能量真正发于员工心底,让温馨的人文关怀真正延展到席间、延展到每位员工对客人的交流与服务中去,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发展方向。

三、茶师的茶礼修习

孔子言:“不学礼,无以立。”中国几千年历史沿袭中,不同时代的价值观也许会变化,社会度量的标尺也许会移转,但我们始终未曾改变对仪礼的执着。我们一直追求的,是君子对自然、对万物始终怀有的敬意与感念。

在茶中,茶礼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静园要求茶师们做知礼、懂礼、行礼之人,并将礼融会贯彻于服务的始终:从来客入门那一刹那,便在知客对您的九十度鞠躬中;在路遇时,和静园人侧身微笑致意;置身席间,和静园人会向您双手递上我们精心的出品,更重要的是奉上对客人的真诚感念;周延至茶席前,礼敬也流露于茶师对茶具的关照,杯杯盏盏,一丝不苟;送客出门,和静园人要目送客人转过街角,才起身回返。这个传统也被称为“幸福的转角”:无论客人何时回望,总有我们的温暖致意……行礼之人,必有敬人之意。有礼有敬,一切就不匆忙、不冷漠,企业的整体气息里就有了值得回味的文化触感。

茶人有精行俭德之说,说的是茶人的立身处世的标准和要求。资料中对此释意如下:“精行”指行事,指茶人应严格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事,不逾轨;而“俭德”是就立德而说,茶人应该时刻恪守传统道德精神,不懈怠。我认为“精行俭德”也是茶人修行之法。借茶修行,修正我们的行为,修正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说,借茶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到思想言行举止不逾矩,与人来往尚礼有节,直至体会到人与周遭和谐的美好与圆融,便是修成得自在时。

在和静园,可以成为优秀茶师的,是那些不断践行者:他们对出品要求更高一点,笑容更温暖一点,服务更贴心、更用心一点……点点日以继夜的积累与付出,积淀出她们的不同,成了众里难寻的好茶师,好榜样。

茶艺礼仪基本知识范文2

关键词:茶道精神;大学生;人文素养

一、茶道精神的内涵在人文素养中的体现

中国茶道的“四谛”:即“和、静、怡、真”。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内在的人文精神修养、精神素质和基本修养,以及从内在的素质精神外化出来的行为。可以说人文素养体现一个人的内在思维与外在行为。茶道精神的品质渗透到个人的素养形成中,将会提高个人的情怀,增强个人认知,陶冶个人情操。1、茶道精神之“和”“和”是中国的哲学思想核心,是茶道的灵魂;在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关系上,儒、佛、道三家都是提倡“和为贵”,为人不露锋芒,处世无争,从当下大学生行为特点来看,很多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换位思考和尊重他人意识淡泊,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思想有待增强。2、茶道精神之“静”“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修身养性,追求自我,就需要专心一意,成思冥想,在我国社会风气十分浮躁的当下,不少的学生三心二意,既想考各种证,学好专业知识,又想兼职挣钱;既想获得各种奖励,又想不劳而获,成天无所事事,因此,培养学生专心志志的精神素养是很有必要的。3、茶道精神之“怡”“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在这里可以被理解为情趣、兴趣,主要体现为个体应注重培养自己健康的兴趣爱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从各主流媒体的反馈来看,由于情感的不可控性,大学生存在许多异常行为。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缺乏健康的兴趣爱好则是不容忽略的因素之一,所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也是很重要的。4、茶道精神之“真”“真”是中国茶道的终级追求,在本文中主要指向真实。部分大学生为了获得奖助学金谎报家庭情况,为了拿到毕业证、学位证,不惜花重金请人代考英语四级、毕业论文,弄虚作假,这样的习气不仅损害自己,也会影响他人,助长某些行业,扰乱社会秩序,三观有问题的学生走入社会以后,那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所以培养待人真心、说话真诚、心境真实的大学生很重要。

二、茶道精神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中国茶道清神是茶的自然属性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所形成的独特精华。茶道精神涵盖了人们对道德修养的向往,可以培养人的情操,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提高人的人文素质。这些精神的传承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是尤为重要的。1、帮助大学生提高礼仪素养在世风及自由之风盛行的当下,人们很多时候都很随意,很多的大学生更是自我,与老师见面不打招呼;老师走访寝室不让座,无动于衷;与同学交往中,我行我素,经常自我为中心等等,这样的状况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然而中国茶道中有着丰富的礼仪讲究,这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如敬茶礼,是中国古老的礼仪传统。在敬茶礼中,首先必须净手,这是对客人最起码的尊重;其次要净杯,确保茶具的整洁、干净;最后以“凤凰三点头”的手法表达了对客人的欢迎,中国家庭对到家做客的人都是以茶相迎,表示友好、欢迎,这样的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及个人素养的提升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2、帮助大学生修心养性我国的茶道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人们可以通过了解茶文化,提高对生活的感知,从而升华他们的心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茶道精神的传承,对学生的认知都会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尤其对那些存在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一些消极现象的学生来说,更是要加强引导、教育,转变思想,净化心灵。茶道的核心就是品德上的升华,茶道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引入,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是不谋而合,既能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也能让学生修心养性。3、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养茶道中的茶艺,有着严格的讲究。茶艺演示就是一个高雅艺术形态的展示,人们会随着无形的肢体语言的表达而提升思想境界,修习茶艺是有利于人的综合素养提升。无论是演示者,还是观赏者,茶艺表现的韵律都会植入人心,学校经常开展茶艺表演活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扩大更多更好的与他人相处的机会,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实现。

三、茶道精神在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提升渠道

茶道精神在大学生素养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学校是大学生素养提升的基地,学校教育任道而重远,学校可以从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学校把茶文化类型的课程设置为公选课,鼓励学生选课茶道精神对提高大学生人文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开设与茶文化相关的公共选修课,鼓励学生积极参选课程。安排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授课,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茶道精神,茶道精神和茶文化的精髓通过课堂学习而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受到茶道精神的影响后,提高认识、调整心态,以积极、健康、和谐的态度支面对学习各生活。2、学校组织开展与茶艺演义活动,丰富业余生活除了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学校定期开展茶艺演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茶艺通过严格的规律促使人们以高尚文雅的方式表现思想和文化修养,通过细小的动作,把人的身份、修养从行为上表现出来,演示者气定神闲,进退有度,观赏者会心领悟、如沐春风。茶艺演示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生活情趣,在操作或欣赏茶艺演示的过程中,其心绪会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人生得到丰富,生活得到美化,认知得到改变,从而提升人的内在修养。3、学校组织开展茶疗养生讲座,鼓励学生饮茶茶在中医有很多的功效:安神、明目、益思、下气、消食、醒酒、减肥、清热解毒、去痰、通便、益气、降血脂、降血压、抗癌、抗衰老等等,所以,学校可开展品茶与养生方面的讲座,让更多学生了解到茶的功效,鼓励带动更多的学生饮茶,养成良好的习惯,即强身健体,又提高生活品质,增添生活情趣。4、学校组织开展茶文化主题班会,加深学生认知茶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知识,茶的礼仪,茶道精神等是学生增长见识的重要内容,学校组织开展“学茶识,知茶艺,习茶德”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茶知识,知茶艺,习茶德,普及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提升自己淡泊清尚的气度,增强空灵虚静的心境,达修身养性、品人生百味之目的。

茶艺礼仪基本知识范文3

当然,六月,还是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季节。当天真无邪的少年儿童与清芬隽永的茶相遇时,便会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张力,给满溢古韵的茶注入了一股鲜活的灵魂动力,使之焕然一新。由此应运而生的少儿茶艺,蕴藏着小荷般初露峥嵘的蓬勃朝气。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虽历千年而日久弥新,这正是无数默默无闻、孜孜不倦的茶人前赴后继传承与发扬的结果。茶艺,承载着茶道的思想与精神,是中华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上世纪70年代末,台湾率先推出了茶艺。进入80年代后,在日臻兴盛的茶艺带动下,少儿茶艺趁势而起,并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甚至还流行着“学茶的孩子不会变坏”的说法。确切地说。它是以茶为载体,通过音乐、诗词、书画、器具、语言、动作、仪态等具体形式来展现表达茶文化的内质,进而发挥传承茶文化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的逐渐频繁与深入,茶艺这一门古老的泡饮技艺和饮茶艺术在中国大陆开始勃兴,茶艺场所如雨后春笋般迅猛涌现,经过20年的宣传与推广,绽放了许许多多姹紫嫣红的中国茶艺之花,少儿茶艺便是其中的一朵。

茶艺“童子军”

01 少儿茶艺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1992年8月,一支以小学生表演茶艺为主体的“苗苗茶艺队”在上海宋园茶艺馆组建,并表演了“西湖龙井敬老茶”,率先迈出了中国少儿茶艺的第―步。此后,在上海茶学界、教育界的支持下,少儿茶艺推广到17个区县近300所中小学,并将其列入中小学探究性、研究性课程。在上海少儿茶艺成功经验的启示与带动下,杭州、北京、深圳、西安、昆明等一些大城市以及产茶省的城市也纷纷效仿,相继举办了一系列少儿茶艺的活动和开办了一些少儿茶艺培训班,培养了一支强大的茶艺“童子军”。

茶艺,从娃娃抓起

“少年强则国强。”这是100多年前国学大师梁启超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向中国少年儿童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呐喊。少年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一个民族的希望。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置否的共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是需要几代人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经久不衰地传承下去,而少年儿童正是文化传承的未来中流砥柱。同样,代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茶文化,要传承和发扬,也要靠他们。

“创办少儿茶艺的初衷和创办心馨茶艺的初衷是完全一致的。我希望通过茶艺培训让更多的人爱茶、了解茶、珍惜茶,而茶文化的传播就需要遍及各个领域和年龄层次,少儿就是一个非常重要和特殊的群体。”深圳心馨时尚茶艺培训机构的刘星星老师说。在她看来,少年儿童既是家庭的未来,也是国家的未来,中华茶文化要传播要普及,就应从娃娃抓起。

西安秀秀茶艺培训中心的陈秀琼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达了她的担忧:“现代文明尤其西方文明的高速发展,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这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的中国正在渐渐流失掉一些传统的东西。茶艺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整个行为过程就处处体现了传统文化。我创办少儿茶艺,就是想通过茶艺这种形式,培养少儿在礼仪行为、品行态度等方面的感知。为他们小小的灵魂灌注人性的美和艺术的美。”的确。之福、人类之福。人们如能体验茶艺生活,则能促进社会善化,形成“富而好礼”的社会。“茶艺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我创办少儿茶艺,就是想通过茶艺这种形式,培养少儿在礼仪行为、品行态度等方面的感知,为他们小小的灵魂灌注人性的美和艺术的美。”陈秀琼说。

从可乐世界回归茶世界

综观悠悠千年的中国茶史,茶自古就是中国人的民族之饮和健康之饮。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就认识到了茶的保健功效,如唐代陆羽《茶经》里关于茶“荡昏昧”之功效的记载等等。此外,在历史上,中国茶还传播到海外。深刻地影响了许多国家的生活方式,并形成一群极为忠实的消费群体。如今,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可见,茶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及其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然而,反观国内,19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琳琅满目的国外饮品、洋快餐也随之蜂拥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如以可乐、雪碧、咖啡等为代表的饮料,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洋快餐等,都不约而同地瞄准了少年儿童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并以不同的方式来,很大程度上就导致了少年儿童们对茶这种传统国饮以及茶文化的陌生,甚至因为茶味的苦涩而厌弃茶。。快餐文化的盛行,外来文化的入侵,让我们的少儿对中国优良的传统茶文化知之甚少。”刘星星老师说。对此,中国茶道表演艺术家吴雅真老师呼吁,中国的茶艺及茶文化教育极有必要在广大少年儿童中推广开来,引导孩子们识茶、喝茶、爰茶,让他们“从可乐世界回归茶世界”。这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回归,因为茶有着可乐、咖啡等饮料根本无法比拟的保健功效,对少儿的健康成长有着更积极的作用,而且还是精神层面的回归。使孩子们通过茶艺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解并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寓素质敦育于茶艺

“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对于孩子,每一个家长总是总是寄予厚望。我一直认为中国茶文化的教化能力非常强,我身边的朋友对此也都有同感,有的甚至还直接向我提出要让孩子来学习茶艺。”刘星星笑着说道。在她看来,少儿茶艺是把素质教育寓于茶艺中的。它可以让孩子在学习茶艺的同时。思想也得到良好的熏陶,使道德素质教育不再教条,让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推广少儿茶艺,使孩子们以茶学礼、以茶会友,避免误八不当场所,让其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陶冶性灵,净化心灵,并培养将来积极服务社会的态度。”范增平满怀信心地说道。

的确,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融合、沉淀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如茶界泰斗张天福提出的中国茶礼“俭、清、和、敬”、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在学习茶艺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此外,茶艺还可以让孩子们发展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等。“从选茶就能知道茶的品性,这也犹如看人品。如外观、内质、个性等,还有茶具的配置、茶席的布置等,都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和特点。”陈秀琼说。

02 学的不仅仅是荼艺

“通过茶史教育,使小茶人了解灿烂的民族文化,体验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茶礼教育,使小茶人敬老爱幼、礼仪周全;通过泡茶训练,使小茶人养成凡事自己动手、热爱劳动的好习惯;通过各种茶会、茶艺表演,使小茶人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和口才有很大提高;通过茶事活动,使小茶人懂得惜情惜

缘……”上海的一名小学老师如是说。看来,少儿学茶艺不仅仅是停留在“艺”的层面上,还有一些近乎“道”的内容。

学茶,学做人

做人、做事、做学问。相信,这是许多老师,不分学科、年级,都会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向学生们教授的思想观念。茶圣陆羽在1000多年就曾说过:“茶。性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的本性,清淡平和,清俭质朴,最适合那些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精行”,即茶人应该严格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事,不逾矩;“俭德”则是茶人应该恪守传统道德精神,不懈怠。“精行俭德”这4个字很精辟地概括出了茶与做人的关系,即学茶,要先学会做人,以心平气和的态度。与人为善。“事实上,学习茶艺并不是首要目的,学做人才是最关键的。没有学好如何做人,就算茶泡得再好、再规范,都是徒劳无功的。”吴雅真老师说。

她还给记者讲了这么一则故事:她曾培训过一班职专的学生,在一次用餐结束后,有名泡茶泡得还蛮不错的女生,毫无遮掩地咧着嘴剔牙,而当时还有一名德高望重的导演在场,这令她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由此看来,学做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学好茶艺的。因此,少年儿童阶段,正是人生的刚刚起步阶段,即蒙学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从学习茶艺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这才是开展少儿茶艺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在。

学茶,学礼仪

范增平认为,品德是人类文明的象征,礼是品德的表现。学礼是品德教育的基础,应该从日常生活上做起,‘以茶学礼’即是从生活上着手。是最适切的方法。因而。

“在少儿茶艺的课程设置中,我们以茶为媒,将‘与人为善,以礼待人’的处世之道诠释在茶艺操作和日常行为规范之中。让孩子们懂得‘续茶时先人后己’的谦让之礼,‘敬茶尊长者’的长幼有序之礼,‘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自我修养之境等。”刘星星娓娓道来。昆明的高级茶艺师培训师廖燕芝也认为,在少儿茶艺教育中,要以茶艺礼仪作为切入点,让孩子逐步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周遭事物,即“以礼敬人、以礼敬己、以礼敬器、以礼敬水、以礼敬茶”。

另外,在当今人民生活水平都普遍提高的情况下,有不少孩子尤其是城市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生长在“众星捧月”的优越生活环境中,是父母们眼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因此,在陈秀琼看来。优越的生活条件很容易造成男孩的“骄气”和女孩的“娇气”,这也将给他们性格的塑造带来不利的影响。然而,

“茶艺却能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正确认知的能力和亲情感知能力,借助学习茶的泡饮方式与技巧,让孩子懂得礼仪,完善人格,并且让他们在亲情的关爱下,知道如何回报,而这种被认可的回报,就会鼓励孩子在价值观、人生观上的正确认知。

学茶,学动手

茶艺是一门综合的生活艺术。其关键就在“艺”,即技艺、技巧。茶艺表演的全过程,是一个表演者的语言、动作、神态、姿势、举止与茶、水、茶器、泡饮环境相协调的过程。少儿茶艺的表演主体是少年儿童。,必然也是要依据不同的茶类而遵循一系列泡饮程式的。

“通过茶艺的训练,培养并提高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动止有方,虚静结合’,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拓展出一种悉心静气、仪态合度的能力。”陈秀琼说。诚然,培训茶艺,就是要培养孩子们学会如何静下心来去泡好一壶茶,在泡茶的过程中慢慢学会动手做事的条理性和规范性。对此,范增平也给记者分享了台湾幼儿教育家吴廷英女士的教学案例:为了追求真实感,吴女士给孩子们准备了成人茶艺用的器具。刚开始时,孩子们不是水弄撇,就是把陶壶盖弄缺、茶杯弄碎。很无奈。后来,她就改变了教学方式。不断提醒他1门要爱护茶具,别让它们“受伤”。经过练习。碰撞声减少了,桌面也由一滩滩的水慢慢变干燥了。原本心浮气燥的孩子开始慢慢沉淀下来,进入了茶艺世界。

03 孺子如何习茶

少儿茶艺,虽然也是中国茶艺百花园中娇艳的一朵鲜花,但是因少年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特点迥异于成人,决定了少儿茶艺在教学方式上有别于成人茶艺。因此,廖燕芝认为,少儿茶艺教育应注重趣味性,内容感性多于理性,甚至在教学语言上也要符合孩子们的习惯与需要。另外,有茶文化专家还认为,少儿茶艺教材的编写、少儿茶艺的创编乃至少儿茶具的开发上也同样要适合少儿的特点,并考虑到发挥他们爱玩的天性。

以“趣”善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已经是老生常谈。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特别是刚刚上学的低年级儿童,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和新鲜感。兴趣对于少儿开展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老师的启发、引导方式和教学艺术。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因而。上海市黄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张吉敏表示,少儿茶艺的培训要从少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兴趣诱导为主。茶道思想以及杨心的道德内涵可以通过隐性的方式让少儿体验,外显的教学方式则提倡“玩”,以“玩”唤醒兴趣,入门后再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其实践。整个过程是“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式的,以此启同心智。达到以茶育人的目的。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有多年茶艺培训经验的廖燕芝则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道来:“利用大量的图片和小故事作为教学的根本,牢牢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促进理论知识的记忆。随之,带着孩子品饮各类茶叶,切实感受茶香、茶味。紧接着就让孩子亲自动手,操作泡茶程序。在经过反复、递进的学习实践后,将与茶相关联的文化内容逐一图示讲解,如茶诗词、茶楹联、茶歌舞、茶书画、茶典故、茶习俗等等。让孩子们通过实实在在的动手、动脑的过程把茶文化的内涵吸收消化,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需要“引”力

当然,少年儿童因年龄尚小。心理发育还不甚成熟,和成人相比,他们的注意力更容易分散,喜欢的事就很积极地去做,不喜欢的事则心不在焉。对此,廖燕芝认为,少儿茶艺教育须加强教师与孩子的互动,不断吸引孩子的学习注意力;成人茶艺培训侧重调动学员的思想注意力,学会倾听和思考。

“在上课时,可以多让孩子动手或参与,设置互动环节,以此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7―15岁的孩子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正常为15分钟左右,在上课和休息的安排方面也需要进行特殊调整。”刘星星说,孩子的自制力相对成人来得更弱,因而在课程时间及进度的安排方面需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亲子“助”教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父母亲榜样的力量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而父母的赞扬和鼓励是其成长进步的精神动力。

据范增平介绍,在台湾,少儿茶艺多是有家长共同参与,一起享受茶艺。与生活结合紧密。吴雅真也认为,少儿学习茶艺,应当是配合亲子活动的,也就是让家长也参与到茶艺活动中来。因而。在培训课程设置中,刘星星表示,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强,但是也非常容易忘记,可以尽量安排生活中能用得到、容易被身边人关注和肯定的内容,同时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对孩子的变化和进步及时肯定,可以让孩子产生更大的兴趣,这对于他们掌握茶文化知识、熟练冲泡技巧是大有裨益的。

记者手记

诞生于90后的少儿茶艺,至今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发源地――上海,基本已经进入了中小学的课堂,成为少年儿童拓展素质教育的课程,收效甚著。同时,孩子们也通过学习茶艺,感受到了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非凡魅力,在锻炼了心智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修养。此外,记者还获悉,为了迎接今年的上海世博会。河北省茶文化学会秘书长舒曼老师还创编了少儿“世博茶艺”,意在少儿茶艺借助世博会的舞台推向世界。

茶艺礼仪基本知识范文4

关键词:高职学生;茶艺;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98-02

一、引言

茶为国饮,自神农以来,滋养着世代炎黄子孙。在当今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条件下,她越来越受到中外茶人的青睐,可以之养身健体、敬客会友、寄托精神、创业营生。饮茶之热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职业——茶艺师。茶艺师既是饮茶热的产物,又是饮茶热的“加速器”。她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作为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技术人员,为茶和顾客搭起了一座温馨而有品味的绿色之桥。

升温的市场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鲜血液,很多大专院校都开设了茶艺专业、茶艺课程和茶艺师的培训项目,如何培养茶艺人才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当前茶艺从业人员,在稳定性、整体素质、技能的全面性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

二、茶艺人才培养的目标

根据《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茶艺师职业定义为:在茶艺馆、茶室、宾馆等场所专职从事茶饮艺术服务的人员。分设五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茶艺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人际交往能力、形体知觉能力,有较敏锐嗅觉、色觉和味觉,有一定美学鉴赏能力的茶饮艺术服务人员。五个等级的茶艺师,在礼仪与接待、茶艺准备与演示、茶事服务与销售、茶艺馆布局与设计、茶会组织与管理、茶艺管理与培训等六项指标内容上有五个不同等级的要求。

三、茶艺行业人才的需求

1.茶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刺激茶艺人才需求量的上升。中华茶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茶文化对人们来说既是物质层面的给养,又是精神层面的享受。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们对文化层面消费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茶饮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和功效,受到人们的青睐,茶文化休闲产业也在近几年热起来,茶叶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及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茶馆、茶楼、茶坊、茶会所等纷彩呈现,所有这些又刺激了茶艺人才市场,要求茶艺人才在质和量上都有稳定的保障。

20世纪90年代,高职院校一些新专业如茶艺专业、茶学专业应运而生,旅游专业和一些休闲类专业也开设了茶艺课程。教材和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

2.茶艺人才技能要求。对于茶艺人才,2002年6月国家制定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茶艺师的职业技能要求主要体现在:具有丰富的茶叶基础知识和茶文化知识,得体的接待礼仪,娴熟的茶叶冲泡操作技能,丰富的调配茶水饮料技能和经验,能揣摩顾客心理,适时推介茶叶和茶具,进行茶事服务。对于茶艺技师和高级技师,还要求能在以上茶饮服务能力基础上,对茶艺馆进行设计和布置,能进行茶艺的编创,对茶艺馆进行技术管理,并能开展对初、中、高级茶艺师的培训,能提升茶馆的社会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根据以上内容,高职院校对学生茶艺技能的培养应该包括:茶文化知识、茶叶相关知识、茶具相关知识、接待礼仪、茶艺冲泡技能、文化艺术等。丰富的茶叶基础知识和茶文化知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茶栽培、茶加工、茶贸易知识,还体现在茶采购、茶贮藏、茶艺沏泡技能、茶水饮料调配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茶艺文化艺术也是多方面的,如乐器表演艺术、插花艺术、装饰设计艺术、服饰艺术、茶饮调配艺术、语言艺术、管理艺术等。另外,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茶艺英语也成为茶艺重要技能之一。

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高职茶艺人才

2006年以来,教育部16号文件等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从理论和实践上为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扫清了道路,指明了方向。高职茶艺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茶艺服务人才,为了完成这个目标,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培养的途径,为社会培养适应茶业经济的高级人才。

1.优化教学团队,提升教学水平。茶艺服务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教材和师资力量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许多教师还需要进行系统的、高质量、专业化的培训学习。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茶艺师国家标准和茶艺相关资料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教师可定期到专业培训机构集中培训学习,到各个茶艺馆、茶会所实践学习,多与茶艺一线服务人员交流沟通学习,不仅要学习茶叶、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和茶艺技能,还要增加人际交流、服务礼仪、茶楼经营管理等课程。还可以聘请茶馆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日常的教学。只有不断优化茶艺教学团队,提升教学水平,才能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

2.构建与职业资格相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至关重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茶艺师技术领域和岗位要求,参照茶艺师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尝试以茶艺馆工作的过程为主线,重组茶艺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培养高技能型学生和企业的要求,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3.改革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成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而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培养高技能茶艺服务人才,就必须强调校内学习与茶艺馆等工作场所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

另外,积极参与各级技能文化节和茶艺技能大赛,让学生通过舞台展现,现场表演,锻炼胆量,锻炼茶艺技能,增加茶艺表演的经验。

4.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茶艺服务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茶艺本身,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文体素质。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金都管理学院为例,开展了针对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的琴棋书画培养工程,既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强化了学生的琴艺、棋艺、书法、绘画技能。很多有这些才艺的同学,在2013年中华茶艺技能竞赛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茶艺的教学活动和组织竞赛,都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茶席创新到茶品创新,从茶具创新到解说词的创新,创新可以无处不在。今年,本人带领学生参加浙江省茶艺技能竞赛,所编的创新茶艺“缘定今生”新娘茶,在传统茶俗的基础上进行茶艺表演,增加了一些创意元素,如茶席布置,以时尚暗纹提花的米色桌布为底布,桌布中间衬上一块42cm见方的传统婚礼用大红锦缎,色彩温馨、鲜亮、喜庆,又不失时尚感,桌角盛开的百合,既象征了新娘新郎纯洁的爱情,又暗示新婚夫妇百年好合,白头偕老。茶艺解说词也注入了同学们的努力和创新,如以“春秋天合,凤凰佳得”喻赏茶,以“冰清玉洁,凤凰戏水”喻洁具,以“凤穴求芽,水晶送祥”喻投龙井茶、置冰糖,象征新娘新郎的爱情冰清玉洁,甜蜜美好。

六、结语

身为一名茶艺教师,本人不断探索茶艺课课程的改革与创新,2013年完成校本课程《中华茶艺》,经常参与和企业如杭州紫萱度假村、青藤茶馆的合作,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文化节和茶艺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际上岗工作能力。本文的研究,再一次为课程改革与开发、提升教学水平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万绪.茶艺师职业技能标准的提出与茶艺人才的培养[J].茶叶,2001,(1).

[2]姜春红.项目教学法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

[3]付帅.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3).

[4]黎晓霞.高职、高专院校茶艺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2).

茶艺礼仪基本知识范文5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其来源脱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其组成部分主要由儒释道三家构成。其中,儒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来统治阶级的主流文化意识,亦是茶文化的主体。细观儒家思想之精义,在中国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均有体现。 一、儒家之“仁”与茶人精神 儒家极其看重人格,而且要求从自身做起。儒家的人格思想奠定于孔子的“仁”,“仁”的一大特性就是突出对个体人格完善的追求。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又在《论语•颜渊》中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是孔子仁学中最根本、最具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与伦理原则,仅在《论语》当中就被提到109次之多。以礼达仁,是儒家文化对茶道的最大贡献,这也使得儒家的人格思想成为中国茶人精神的基础。茶的特性为儒家文人所注意,并将其与儒家的人格思想联系起来。儒家正是以自己的“茶德”,作为茶文化的内在核心,从而形成了民俗中的一套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它对人们的思维乃至行为方式都起到指导和制约的作用。 茶是一种文明的饮料,被人们视作饮品中的“君子”。首先,这是由其本性决定的。茶性温,喝茶使人清醒,喝茶可以驱病健身,茶对人可谓有百利而不一弊,故茶自古已有君子之誉。其次,茶的“君子性”还表现在茶的诸种属性上。茶的属性之一是其形貌风范为人景仰。北宋司马光把茶与墨相比:“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陈;茶欲重,墨欲轻,如君子小人之不同。”茶的属性之二是茶作为人间纯洁的象征。茶从采摘烘焙到烹煮取饮,均须十分洁净。正因为如此,人们历来总是将茶品与人品相比,有茶德似人德的说法,这茶德正是寄寓着儒家追求廉俭、高雅、淡洁的君子人格。 古往今来,有识之士一直倡导廉、俭,增加自身的道德修养,而历代文人雅士的品饮活动向来具有内涵深刻优雅的文化情结,因为茶清廉、高洁的品性,茶在养廉、雅志和励志等方面的作用是由古及今的,对君子之风的崇尚心理与饮茶的天然物性被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清茶一杯”寓意深长,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作为中华茶文化的奠基人,陆羽将儒家修身养性、克己复礼的首先追求引入茶文化,将品茶作为人格修炼的手段,他在《茶经一之源》中就认为真正的茶人必须是“精行俭德之人”。可以说,陆羽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实践和修炼“精行俭德”的理想人格。唐人斐汶在《茶述》中也表述得非常明确:“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效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在唐代刘贞亮所总结的茶的“十德”中,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这些都代表了儒家的观点。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进一步综合了前人的说法,总结概括了儒家的茶人精神:“至若茶之为物,擅甄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察。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澹简洁,韵高致静,则非追速之时可得而好尚炎。”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曾说:“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林语堂先生也说:“茶是象征着尘世的纯洁。” 总体而言,孔子与后儒的道德修养理论,一般都坚持首先克己修身,然后推己及人,而及于社会政治的修养路线。品茶一旦上升到了与人格节操相对应的高度,也就是对茶的清淡宁静品格的欣赏十分和谐的统一起来了。儒家将道德摆在首位,必须保持高洁的情操,才能在茶事活动中体现出高逸的中和美学境界。 二、儒家之“和”与茶的社会功能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强调和谐统一的民族,处在春秋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就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体会到“和”的作用。“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范畴,同时也是美学境界。“和”在儒家哲学中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它不但显示了儒家的理想境界,也体现了儒家的艺术情调。“和”可用于自然、社会、人生各个方面,是处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理想中拯救社会的一剂良方。茶之为物,最为高贵醇厚,而茶人茶事也是相应的纯洁平和,茶文化之中更是处处渗透着和的思想,可以说讲究和谐已成为中国茶文化应有的内在特质。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认为茶因禀有山川之灵气,因而能“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可见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如果说“和”可以代表茶性的核心,那么这个“和”充分说明了茶人对儒家和谐或中和哲学的深切把握,对自然与人文统一的追求。儒家认为茶可以协调人际关系,饮茶营造了一个强调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的空间,这正是代表了儒家茶文化真实的理想。茶在民间作为习俗出现,首先是相互交往、互敬互重、增进友谊的象征。饮茶风俗作为睦邻之道,可以从钱塘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中找到相关的记录:“杭城人皆笃高谊,……或有新搬来居止之人,则邻人争借助事,遗献汤茶,……相望茶水往来,……亦睦邻之道,不可不知。”通过清茶一杯,可以更多地审己、自省,清清醒醒地看待自己,认识别人。各自内省的结果,是加强理解,促进和谐,增进友谊。其间蕴含的宽容平和与绝不强加于人的心态,恰恰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之道,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这恰恰又正是最具有现代意识的宇宙伦理、社群伦理和人道原则。 三、儒家之“中庸”与行茶之道 所谓中庸,按儒家创始人孔子自己的解释就是“不偏不倚”“执其两端而折之”。“中庸之为德”这句话出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应该说,中庸思想在孔子和后代儒家那里,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孔子甚至把中庸作为一种君子人格,《中庸•第二章》中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p#分页标题#e# 儒家认为中庸是处理一切事情的原则和标准,中庸之道乃是一种修身之道,是处世做人的态度与方法。有中庸这种善德的人格,处世为人处处得乎中道,恰如其分,可见它是一种不偏不激的高贵的君子人格。在修身律己的过程中,只有保持中庸精神,中言中行,“允执其中”,不走极端,避免“过”与“不及”的片面和偏激,才能把握住“度”,才能造成社会的和谐。生于山野之中,承甘露滋润,其味苦中带甘,茶的这些特性与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相契合。儒家的思想要求我们不偏不倚地看待世界,这正是茶的本性。在漫长的茶文化发展历史中,中庸之道一直是儒家茶人自觉贯彻并追求的哲理境界和审美情趣,儒家把中庸思想引入中国茶道,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在儒家茶人眼里茶代表了中,代表了度,代表了宜,代表了当,代表了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茶人对自身的要求是保持高洁的情操,在茶事活动中体现出高逸的中庸美学境界。茶道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与自然结合的至高的艺术,反映出自然的四时有序,万物和一。 因此,无论是煮茶过程中茶具茶器的使用,还是品饮过程中茶事礼仪的动作要领,都要不失儒家端庄典雅的风韵,正如儒家“中庸”之所谓“发而中节”,符合规范。从这一点看,儒家茶人的行茶之道,被视为一种修身的过程、陶冶心性的方式、体验的途径、格物致知的方法,比之道家的“自然之道”显得更为讲究。从实践的角度看,行茶要取得完满的结果,关键在于把握“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首先,礼茶人必须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不能有偏激走极端,要心平气和,进退有节,待人有礼;其次,在具体活动中也要不偏不倚。例如礼茶的动作,既要突出仪式美,又不过于夸张;选择茶器时融贯美的追求,既讲究了造型与材质,又不失端庄;沏茶过程中,碳火煮水的温度既不过高,也不过低;置茶叶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斟茶时,也依照了同样的原则,不多,也不少,恰到好处。虽然具体的量是因人而异,但基本的中庸之度,却是一致的。 四、儒家之“礼”与茶的礼仪性 礼是中国古代调整人际关系的根本和行为规范,是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每个人都能按照礼的精神自律与待人,整个社会就会处于非常和谐融洽的状态,这就是儒家所以重视礼的原因。由于儒家的重视和提倡,中国人特别看重礼,言行举止都力图讲礼、合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自觉地以礼来要求或规范自己的行为,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体现其礼仪教化,力图通过礼,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因此,中国被世界公认为是“礼仪之邦”。 “茶”作为民俗礼仪的使者,千百年来为人们所重视,民间甚至有“无茶不成仪”的说法。茶使人清醒,所以在中国茶道中也吸收了“礼”的精神,茶道重礼,这和儒家重礼异曲同工。总的来说,茶礼所表达的精神,主要是秩序、仁爱、敬意与友谊。它上达国家间的礼仪活动,下渗入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礼俗,成为相互交往、相互敬重、增进友谊的象征。“敬”是儒家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客来敬茶”,就是儒家思想主诚、主敬的一种体现。其次,敬茶有序,先敬谁后敬谁,必按长幼尊卑顺序。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在饮茶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好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客来宾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示情爱、重俭朴、弃虚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尚礼节和纯洁美德。 在我国历史上,不论富贵之家或贫困之户,不论上层社会或平民百姓,莫不以茶为应酬品。以茶叶相馈赠,在唐朝以前的文献中还记述不多,从《全唐诗》中便能发现馈赠茶叶成为常见的题材,经粗略查点,《全唐诗》关于答谢馈赠茶叶的诗篇,多达30余首,这也多少说明了茶在当时受人重视的一斑。一般平民百姓也用茶来相互请托,互致问候,来表达和睦相处之情。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可见,茶已成为民间礼节。南宋时,临安(现杭州)每年“立夏”之日,家家都会各自烹了新茶,再配上诸色细果,馈送亲友比邻,俗称“七家茶”,这种习俗,直到今日在杭州郊区农村还保留着。 自古以来,朝廷会试有茶礼,寺院有茶宴,居家茗饮更是皆有礼仪制度。比如明代《家常礼节》中提倡奉茶明礼敬尊长,深刻地影响了民间茶礼,深入人民生活之中,并且一直延续下来。受儒家礼教思想影响之深的中国文化,历来主张长幼有序,敬老抚幼。居家生活常以差表示相敬相爱,明礼议论序,向长辈敬茶已成为家里的重要形式。 茶的礼仪性还体现在茶在婚礼、祭祀等特殊的礼仪活动中的地位。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缔婚中应用、吸收茶叶或茶叶文化作为礼仪的一部分。茶的许多特性都暗合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因“茶性最洁”,可示爱情“冰清玉洁”;“茶不移本”,可示爱情“坚贞不移”;茶树多籽,可象征子孙“绵延繁盛”;茶树又四季常青,又寓意爱情“永世常青”。儒家向来有祭祀的仪俗,而我国以茶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时逐渐兴起的。

茶艺礼仪基本知识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051-01

德育常规管理工作是中小学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所学校办学成败的关键和前提。德育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之道。德育要与学科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抓好学科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同时,学校更要抓好德育常规管理工作。

一、精心策划

策划是根据发展需求制订既不能脱离实际又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想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进行细致的调研,精心制订方案,落实责任,并不断地研究总结工作经验,努力完成一个个阶段的目标,最终实现总目标。抓好学校的德育常规管理工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恰当运用策划手段很重要。

(一)通过策划,发挥德育常规管理机构的作用

首先,通过策划,制定调查研究方案,激活德育工作组织管理机构效能。学校德育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德育和教学的校级领导人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政教处、教导处、总务处和团支部等部门负责人和年级组长。为避免学校德育管理机构成为一种摆设,近几年,我校通过策划,要求教导处开学时要设计并进行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学习目的的问卷调查;政教处要设计并进行关于学生思想道德常识、道德观、人生观和集体观等问卷调查。行政领导每周要抽时间到学生中去,观察学生的言语行为、举止行为等。针对调查情况,我校建立了学生个人道德信息卡。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发挥了学校德育管理机构的作用。

(二)通过策划,发挥德育工作制度的作用

一般学校都建立了健全的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并将制度编辑成册,如学校德育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德育课程管理制度、德育活动管理制度等。但所有这些上墙的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被忽略,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为此,我校运用策划手段,进行高定位、高要求、高标准的目标制定工作,激活德育制度的效能。

(三)通过策划,提高班级德育工作实效

我曾经接手一个“差班”,该班学生没有纪律观念,学习目的不明确,很多老师不愿上这个班的课。我对这个班进行了大胆的策划:首先,进行定位目标宣传――“打造一个学校最好的班级”。我通过开主题班会、与学生个别谈话等方式,激发学生奋进的欲望。然后,树立新形象,“让任课教师认可我们”。我要求学生每节课做好上课准备,在课桌上放好教科书与笔记本,端端正正地坐好。让学生在认真听课、做好笔记的同时,向任课教师提问。一段时间之后,这个班级收获了任课教师的认可与赞扬,学生的信心更足了。最后,组织多种文体活动或公益活动,进一步凝聚班级力量,“让全校师生刮目相看”。学校领导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有了从来没有过的成功体验。上下同心,目标统一,该班学生成绩逐步提升。

二、开展特色教育

(一)开展礼仪教学

礼仪教学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我校从坐、站等基本礼仪常识入手,使学生初步形成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良好认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并改正。

(二)开展茶艺文化教学

茶艺文化集哲学、地理、历史文化和艺术为一体,有助于学生提高素质修养。我校开设茶艺课程,教学生制茶、泡茶、敬茶、品茶等知识,并以“以茶敬客”的礼仪教育学生,让学生懂得待人接物要以敬为先。

(三)加强劳动教育

我校的特色教育与本地的区域文化相吻合。我校所在乡镇昭平县走马乡盛产茶叶、甘果、无公害蔬菜以及生猪养殖等农副产品。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对农村的种养活动十分熟悉。我校因势利导,在学校后山开辟了10亩茶园,并以此作为学生实践基地,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劳致富的品质。

三、坚持德育走进课堂

首先,我校树立课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的理念,注重让每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参与的勇气和做事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其次,我校坚持德育必须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的理念,以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的主要阵地,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教会学生学习、做人、做事、与人相处,培养学生追求进步、关爱他人、勤劳肯干、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