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项目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益项目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益项目的理解

公益项目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公益项目;公众参与;参与机制;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6)04-0058-04

农村公益项目的投入严重不足,尤其在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情况更糟糕,同时那些已经建成的项目又难以发挥预期作用,甚至在建成后就没发挥过作用。农村公益项目的短缺和低效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这与“农民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的发展目标不相符,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的关键是缺少公众对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益项目的全过程的参与,即公众参与公益项目的机制缺失。

1.公众参与农村公益项目的利益所在

公众参与指通过利益相关群体的民主协商,通过他们的积极参与决策过程和专家的辅助作用,使利益相关群体中的普通群众真正地拥有自我发展的选择权、参与决策权和受益权。公众参与强调在整个项目过程中项目的利益相关者间能建立起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使所有利益相关者在决策过程中都可以介入,为项目做出自己的贡献,并分享项目带来的利益[1]。农村公益项目中公众参与指项目的利益相关群体对项目全过程的参与。农村公益项目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项目方、投资者、管理者、农民、村干部等,其中农民是项目的主要目标群体,是主要和直接利益相关者,所以农民的参与对项目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社会公众参与决策过程对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发现项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公众参与有利于问题的发现,问题的发现和确认是进行决策的第一步,同时又是关键一步。对政府或项目主管方来说,在繁杂的问题中发现和确认一项重大决策并非易事,其中难度最大的莫过于保证获取问题确认时所必需的、充分的、准确的信息,信息的真实性是正确决策的基础。公众参与农村公益项目尤其是项目选择阶段的参与对获取准确、全面的信息非常重要:一方面,社会公众直接面对各种问题,最了解情况,传达的信息较为全面和真实;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直接与专家、项目方交流,从而为政府或决策者获得信息提供捷径。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问题,如男性和女性关注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看法就不同;穷人与富人关注的问题也不同。

(2)有利于决策者视野的拓宽。公众的参与可以为政府或项目方扩大看问题的视野,发现他们没有关注到的或许对他们来说很小,但是对项目的成功或对项目目标群体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政府或项目方更多的关注项目是否能够获得审批或是否能够如期上马或完工,但是项目的目标群体更多的是关注项目的实施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或给他们带来什么不利影响。不同的目标群体对项目的期望和需求也不一样,只有让项目的目标群体参与,才可能充分了解项目的目标群体的看法,才能够对项目做较为全面的评估,对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早发现,采取措施来避免或削减不利影响。在进行项目选择、规划、实施、管理时,如果将所有的经济政策和政治政策上的目标都考虑进去,这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十分广泛,可能超出技术专家或政府官员的知识范围。项目地的农民一般具有相当丰富的乡土知识,有时对决策非常有用,公众参与到项目中可以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及不同于技术专家或政府部门的全新观念及思维方式。

1.2有利于项目目标群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公众参与作为一种新的项目管理理念,一种新的项目运作方法和工具,是对科层组织的一种补充。科层制是一种具有明确的行动模式,具有正式的、按照合理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结构,理想地说,这个结构中的每一系列行动都与组织的目的有着功能的联系。科层制也许是社会中最理想的解决问题的机构,但是与由公众由于兴趣、共同利益等关系组成的具有强烈的群体认同感的公众群体相比,科层组织存在许多局限性。科层组织可以有效的处理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的程序化的重复性的工作,但却不能使每个人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层组织的短处正是公众群体的长处。公众群体与科层组织的互补关系,使得公众参与科层组织制定决策成为必要。让公众参与进来,政府官员、项目方就会因此而获得对需求和计划的清楚表达,公众根据自己的需要,说明自己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专业人员也许可以处理表面的问题或满足已经发现的公众需求,但是生活在各种问题中间的公众却能够较好地击中问题要害。公众参与的这种作用是科层组织中自己无法实现的。所以,真正的关键不是是否相信公众有能力决策,而是要制定一种参与机制,保障公众参与权的实现。公众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后,他们对项目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如积极参与、主动贡献资源等,这些都会对农村公益项目的顺利实施,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具有很大帮助。

1.3有利于农村公益项目的顺利实施

(1)有助于项目目标群体――农民能力的提高。参与是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有助于人力资源的发展。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目标群体(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如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运用各种参与式工具的能力等,为公益项目的后续发展和后续管理提供保障。当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项目的多方面,必然增加相互间的协助与相互冲突,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学习如何组织和处理纠纷,同时也增加处理问题的技巧和管理协调的能力。这些都能建立项目目标群体的自信心和能力去处理其他事情。通过这样的参与过程,群众从“依赖”外界到“独立”运作自己的组织,控制自己的生活,而这对自身发展有相当的影响,这也是公益项目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新农村。

(2)有利于协调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公众参与有利于各种关系的协调,项目的开展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内外关系的协调,这样可以保持高效的内外信息交换,有利于项目在积极、和谐的环境中开展,保障项目的良好完成。农村公益项目具有多个利益相关者,他们有着各自的需求和对项目的不同期望,在项目的整个周期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会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公众的参与有利于矛盾双方友好协商解决问题。如项目征地拆迁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矛盾,如果采用参与式的工作方法,让被拆迁户参与拆迁补偿政策和具体措施的决策,充分听取被拆迁户的想法和要求,这样在拆迁过程中就可能减少矛盾的冲突,能够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缩短工期,节约成本。如果没有公众的参与,在拆迁过程中会遇到很大阻力,有时甚至会使矛盾进一步激化,不但造成工期延误,有时还会影响社会安定。

1.4有利于农村公益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公众参与是实现项目效果持续性的有效途径。大量资料表明:没有预期受益者的参与,所设计和实施的项目的失败率很高。相反,如果项目从开始就考虑让项目的预期目标群体参与,使用当地的资源和技术,该项目会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事实上,参与作为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构成要素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承认。过去,在农村公益项目中,项目的目标群体仅仅被看作是受益群体,他们对项目没有发言权,一切听从政府或各种援助机构或专家学者的安排,被动地接受外部的援助,群众的参与主要体现在劳力和少量资金的投入。受益者不是公益项目的主体,他们被动地接受来自外部的施舍和帮助,因此他们对于项目缺乏主人公的责任感。缺乏项目目标群体的参与,项目的可持续性受到考验。

2.公众参与农村公益项目的参与机制

目前,我国并没有文件或法律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的权利,只有环境评价的一些文件中有关于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权力,但缺乏与之匹配的操作程序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如对哪些项目需要实施公众参与,公众参与的内容、程序,公众在项目中的权利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没有做到“有法可依”,更缺乏对项目方组织公众参与的约束,即没有“违法必究”。在这种情况下公众的参与权是很难有保障的,尤其在偏僻的农村,这种参与的实现更难,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农村公益项目的参与机制。

2.1公众参与机制的基础与前提:赋权

赋权是公众参与的前提。赋权的核心是项目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再分配,简言之,即增加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穷人与妇女在项目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分权的目的不是将决策推向更低层,而是将决策权交到那些最靠近事态,对事态最了解的人员或组织手中。美国规划理论家Sherry R. Arnstein认为如果没有权力的分配,公众参与只是一种形式主义,并且公众也不能真正地影响发展项目[2]。通过对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对传统的社会弱势群体参与农村公益设施项目的赋权,使得目标群体对公益项目能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主人翁意识,这是实现公众参与及公益项目的可持续性的根本前提。对政府和项目的管理或执行机构来说,首先,赋权给项目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放大他们在决策过程中的声音来实现参与,不仅仅强调目标群体参与项目的实施过程,更重要的是参与对项目的方向和内容的决策即参与决策过程;正如S•R•安斯汀所指出的[2],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不但包括被告知信息、获得咨询和发表意见等法律赋予公众的最基本权利,而且还包括公众对项目整个过程的参与和控制。其次,在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内部,对其中的“精英(包括社区的正式和非正式领导人)”来说,赋权给穷人和妇女(或称为“社会弱势群体”)或“社会边缘化的群体”,通过充分听取穷人和妇女的意见和放大穷人和妇女在项目决策过程中的声音来实现穷人和妇女对项目的参与。这一过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尤其在贫困地区,穷人和妇女不仅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被边缘化,而且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中也被边缘化了。赋权给穷人和妇女的过程是重新唤回穷人和妇女对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的自信和重建自尊的过程,这对构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增加社会资本至关重要。

2.2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保障机制

首先,法律上明确公众的参与权,做到有法可依,同时通过完善制度、举报制度和质询制度在有关法律法规中的作用,切实为公众提供可靠的参与渠道,使公众能够有效地使用司法和行政程序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最终实现真正的参与,即有决策权的参与而不是简单的参加。其次,参与权的实现还需要明确公众参与公益项目的内容、程序和方法,即将公众参与权落到实处。第三,明确参与资金的来源,为公众参与提供资金保障。参与是需要花费一定成本的,就项目本身而言,应该将组织公众参与所需要的费用纳入成本进行规划。

2.3建立公众参与的信息交流机制

参与式农村公益项目本身便是一个及时获取信息并做出相应反馈和调整的动态过程。信息交流是公众参与的核心。决策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另一方面,通过咨询机构和大众信息网络的建立,使公众能够及时、适当地获得有关的资料信息,以便参与有关的决策及监督过程。信息交流机制包括信息和信息反馈,即要做好公众参与工作,要做好发展项目信息的和收集,并准确及时地处理反馈信息。

(1)准确、及时的信息。信息知情权是公众行使决策权力的基础,知情权是指公民和社会组织收集、知晓和了解与项目本身和项目实施所涉及的有关政策的有关的信息的权力[3]。只有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有关的真实信息,他们才有可能参与到决策中来。因此,扩展公众的知情权,公开各种可靠的信息是公众参与决策的关键一环。信息要遵循全面、及时和真实的原则。只有让公众及时、准确地了解拟建项目的概况,及拟建项目的有利、不利影响,公众参与才能顺利的进行。信息的方式和渠道以及用语要符合受众的特点,农村,可以召开村民大会、在村里张贴公告、通过村广播的形式进行公布。这些途径较容易为大部分村民接受,且成本较低。利用报纸就不太合适,因为农民的文化层次往往较低,一般没有订阅报纸的习惯。信息的语言要尽量简单化和通俗易懂,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还需要考虑特殊群体的需要,如老人、儿童、残疾人他们如何获得有关信息。

(2)正确处理反馈信息。反馈信息处理是公众参与的重要环节,也是公众参与工作成功与否及能否有益于提高项目成功率的关键所在。及时公布信息的处理结果,对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重要。公众对于他们提供的信息是否得到重视非常关心。当他们的建议被采纳或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会增加。反之,则会影响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反馈信息的处理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去伪存真、去粗求精原则。在保证信息完整性的前提下,去伪存真、去粗求精[4]。公众参与的反馈信息一般具有系统性差、差别悬殊、数量大的特点。因此,反馈信息的处理,首先应在保证其完整性的前提下去伪存真、去粗求精。第二,一视同仁原则。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反映问题,只有全面的掌握他们的意见,才能发现存在的不同问题,对每一个参与者才是公平的。特别要关注弱势群体提供或反馈的信息。第三,区别对待原则。由于项目涉及的因素的复杂性及公众参与者的知识水平、阅历、对项目的态度、价值取向、承受力(受益或受害)及受影响程度等因素,他们对同一问题的反馈信息存在很大差异,并且公众对问题的看法也会随时间而改变。因此,应区别对待公众反馈信息,赋予不同权重。第四,及时性原则。公众反馈信息应及时处理,并及时将反馈信息处理结果体现在项目的相关决策中。如公众在项目初期提出的问题到项目的后期才予以考虑,一方面会造成有些问题已经无法解决或解决的成本很高,另一方面会极大地影响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有时甚至会引发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

2.4建立参与式人才的培养机制

参与的中心是人,参与不是参加,参与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参与到项目的决策、规划、实施、监测和评估中去,农村居民一般文化程度较低,必须加强对参与者的能力建设,增强其参与能力,使参与变得可能。

(1)参与能力建设的内容。首先,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让项目的目标群体意识到项目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应当看作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他们的参与不仅仅是劳动力的投入,而是发自内心的为项目出谋划策,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其次,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他们比外来者更了解当地社区的情况,只有用自己的观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维护和发展自身的经济利益;另外,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使其适应市场的变化。当然这可能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它与参与者的素质提高有直接关系;最后,还要进行必要的专业技术培训。

(2)强化培训,提高参与能力。培训主要包括对项目有关工作人员培训和项目目标群体的培训。通过对政府和项目的有关工作人员培训,加强他们对参与的了解,促进他们观念的更新;提高他们自己在工作中运用参与式方法和能力。通过对目标群体的培训,可以有助于目标群体在项目中发挥作用,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等。参与能力的培训主要包括对参与式方法的认识、参与工具的使用、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决策的能力的培训等。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主要培训他们的参与式观念、参与式工作方法和工具的选择和使用,及其组织和管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工作人员要结合实际工作,编写适合中国公众的参与方面的培训材料。另外,培训要具有性别敏感性。如果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女性,培训的时间和地点的选择都要考虑女性的多重角色。培训的讲授要通俗易懂,最好能够边干边学,这样效果更好。农村女性一般文化层次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半文盲,对理论讲授的理解能力较差,也无法记笔记,经常是“课上没懂,课后全忘”。所以针对农村女性的培训最好请当地的老师,能讲、能听懂当地方言,与女流比较容易。在教学方法上,应将课堂讲授与现场示范教学相结合,还可以应用图片、幻灯、录像、电影等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出一批具有性别意识和有参与项目决策能力的女领导者,以便她们在公众参与中发挥带头作用,同时还可以有利地维护和争取女性利益。

公众参与农村公益项目可以提高农村公益项目的成功率,缓解农村公益项目投入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和谐新农村的建设。为达此目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参与权的真正实现,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包括公众参与保障机制、公众参与的信息交流机制、参与式人才的培养机制,其中赋权是公众参与机制的基础与前提。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的公众参与研究;项目编号: 05SJD630026。江苏省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公益项目的公众参与研究: 项目编号: 0104003401。

参考文献:

[1]黄海艳.发展项目的公众参与研究[D].博士论文,2004,(5):11-25.

[2]宋伟,夏南凯.城市规划的成本效用分析[J].规划师,2003,(4):63-65.

[3]郝瑞彬,郑祥民.试论公众参与环境决策[J].重庆环境科学,2002,(1):2-3.

公益项目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精益项目 管理体系 电力企业

精益管理项目是指在特定周期内,于一定范围内由相关的组织和人员采用精益管理方法论,通过完成相关的活动和工作,并采用一定的管理评价,达到既定目标的管理改善项目。在精益管理体系中,精益项目是其主要载体,承担着精益管理的价值实现、业务流程问题,解决和人才培养等主要功能。而对精益项目的管理则是对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管理,实现对项目实施过程和质量的有效控制。确保项目的实施过程和结果符合精益管理要求。

电力企业精益项目管理体系主要由项目选择、项目推进与管控、项目后评价与推广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一、项目选择

精益管理项目是否成功,项目选择至关重要,选择恰当的项目是精益管理成功实施的基础。

1、项目选择原则

在精益项目选择的过程中,要遵循关键性原则,即通过公司及部门的运营管理战略、目标分解、重要问题来确定改善的方向和领域。同时,要寻求目前运营表现与顾客要求、行业标杆、技术极限等相比有较大差距的方面,通过项目实现根本性、大幅度改善。另外,项目选择需要面向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即待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尚不清楚或改善方案并非显而易见的。最后,项目要有可实现性,所需支持资源可以有效满足,难度适中,经过努力可以实现。

2、项目选择流程

项目选择的流程主要由项目池的建立、年度项目选择和立项评审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3、项目选择方式

电力企业在推进精益项目开展过程中,需制定一套自上而下确定精益管理工作布局与提高效率、消除浪费相结合的项目推进机制。自上而下的进行项目实施推动有利于在电力企业本部层面进行精益管理布局。在本部层面,可借助咨询顾问的力量,制定精益管理总体规划,并选择部分项目进行重点实施和突破。另一方面,自下而上的项目发起与实施则是指基层单位根据自身需求,经上级部门审批后开展的项目。

4、项目泉源

精益改善项目来源于业务问题和管理问题,以解决企业运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其来源于经营的各个层面:电力企业本部主要来源于国网战略、经营目标、年度重点工作、价值链整体优化、同业对标差距、经营关键问题等等;基层生产运营单位及本部职能部门来源于公司战略目标分解、公司指派的重点工作、基层/部门绩效指标、运营管理流程等;而对现场作业班组及职能科室而言则来于源作业流程、绩效指标跟踪、业绩对话、内外部客户投诉等。

组织在快速发展中,往往各个层面都存在问题,如何识问题,既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问题,又需要一个能够暴露问题的机制,比如同业对标、绩效指标、目视化流程看板等,这些方法都有助于辨识出企业运行中各个层面的问题。

5、项目实施优先排序

企业永远在有限的时间内,依靠有限的资源实现管理目标的达成,因此电力企业需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挑选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配置合理的资源进行优化、改进,以体现突出重点、解决关键问题的总体思路。

精益项目的确定可用九宫格(见图2)的方式筛选。在九宫格里面,根据难易程度和改善潜力将项目问题分为五类:第一类问题是首选问题,可以立即开展;第二类问题是考虑开展的项目,应做好工作计划和前期准备,规划时间节点;第三类和第四类问题依次完成;第五类短期内不予以考虑。

6、项目厍建立与立项评审

所有筛选后计划实施的项目,均进入精益项目库,并按相应分类进行管理,目前无法实施的潜在项目也进入项目库进行项目储备。

申请精益项目之前,需要在内部对这些项目议题进行一轮初步评估,识出优先级高的议题,优先立项。项目建议人需要对项目KPI和项目范围作出定义,以《项目建议书》形式向本单位或上级单位精益推进主管部门提出立项申请,由精益推进主管部门协调有关委员会进行立项评估,以确定被评估的精益项目是否可立项。一旦立项成功后,项目进入本部精益推进主管部门或基层精益推进主管部门的项目库,接受统一的管控。

二、项目推进与管控

目前,精益管理项月的推行在国内电力企业还没有实践先例,为了控制风险和成本,上海电力精益项目的实施采用了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

1、项目试点推进及试点宣传

项目试点运行是企业精益变革跨出实质性的第一步,它要求在准备充分、论证正确的基础上,能极大地包容任何问题的出现,并获得高层领导的重视和积极参与,使管理者和基本员工充分沟通,提出各种建议,达成变革共识。

(1)项目试点的选择。选择项目试点是电力企业高层领导和精益推进主管部门首先应该深入考虑的问题,试点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后期精益变革的推进进程,最重要的是影响整个公司的员工对精益导人所持的态度和支持程度。项目试点应具有典型性,能体现公司目前比较关注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使试点取得的成效更具有代表性。

(2)试点成功的主要保障。试点成功实施需要各方资源的支持,主要的保障要素包括高层管理者的参与支持、培训与辅导和建立激励制度等三个方面。在试点实施过程中,高层管理者是试点所需资源及时到位、进度按计划进行、试点项目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而在企业踏上精益之旅的最初时期,往往存在项目经验不足和对新工作方式不熟悉等问题,因而培训是企业变革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实施培训和辅导的同时,也应为试点精益项目设定可量化衡量项目效果的关键指标(KPI),制定具有挑战性的项目目标,并将其与试点单位领导和管理层的绩效直接挂钩。

(3)试点成果的宣传。通过各项精益举措的实施,试点项目后期在运营体系、管理系统、员工理念和能力三个方面都应取得突破和改善,电力企业需通过试点成果的展示和宣传来推动全公司开展精益变革的高潮。成果宣传工作有多种形式,如通过展板、简报、企业报、网络等多种形式对试点成果进行全方位宣传;举办表彰大会,对试点单位和试点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公开奖励;开展试点成果经验交流会,探讨精益变革取得成功的要素以及变革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等。

2、精益项目整体推进

电力企业精益管理项目的整体推进需要有统一规划,在试点单位实施取得成功以后,项目组应通过项目回顾,总结出项目最佳实施方式及相关成果,根据电力企业的需要和计划,逐年稳步推进。

以电力企业抢修试点项目为例,上海电力将试点取得良好成效的举措归纳出五类推广类项目和七类推荐类项目,上报给推进委员会。推广类项目由电力公司生产技术部等专业部室组

织对推广类举措的审核,最终方案则由生产部等专业部室审核完善,在各分公司的专业条线推广实施。除了抢修项目以外,电力公司大物流、综合生产计划项目均采取了类似的模式,使电力企业各级单位均能分享试点项目取得的显著效益。

3、精益项目管控

项目管控机制的有效运作对精益项目的分层次管理、考核和支持、提升项目实施效果和影响范围等具有重要作用。

(1)项目分类。为了便于项目管控,根据实施的层面、涉及的流程与范围、管理的层次等原则,可以将项目划分为多个大类,以上海电力为例,精益项目分为公司本部级项目、分公司级项目两类,如表1所示。

(2)项目推进五步法。项目组开展项目实施活动应按照精益项目“五步法”实施路径(准备、诊断、设计、计划/实施、固化完善)的步骤进行,各阶段的具体内容如图3所示。

(3)项目组内部沟通机制。各项目组应按准备阶段制定的计划安排开展项目,并确定项目组内部的沟通机制,如每周组织一次项目组成员研讨会,每两周召开一次双周例会讨论项目实施事宜等,并作好纪录。

(4)项目实施阶段工作管控。项目实施各个阶段管控的主要内容:准备阶段,召开项目启动会,明确项目开展目的、项目组长和项目里程碑;确定项目组全职成员和兼职成员;确定项目沟通机制和工作制度。诊断阶段,项目组长组织召开项目汇报会,召集领导(明星)和专家确认诊断的有效性、具体工作方向(思路)、指标设定的正确合理性。设计阶段,项目组长组织召开项目汇报会,召集领导和专家确认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流程和制度规范突破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把关。计划/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制定方案实施计划、方案推进实施、方案优化。固化完善阶段,主要包括方案实施的控制、标准化与固化。

(5)项目固化及实施跟踪。项目方案提出后,经试点验证可行有效,则需要加以固化。项目固化是精益项目成果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一般需要形成操作规范、制度并建立KPI考核机制。对项目进行实施跟踪是解决设计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执行力不足等问题的重要方法。电力企业应坚决杜绝项目方案初期效果好、执行佳,但随着时间推移执行力度降低,最终流于形式的情况出现。精益推进主管部门须监督方案的实施,并在方案实施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要求执行人员汇报改进后的成效,组织力量解决实施过程中碰到的新问题。

三、项目后评价及推广

精益项目在初步实施结束之后,需要对项目成果进行全面的回顾及评价,以确定是否达成既定目标并总结经验。若项目成果具有普遍的适用范围,可将其在电力企业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推广,进一步拓展项目影响范围,促使项目成果价值最大化。

1、项目验收及评价

项目组将项目开展后的效果、作为常态管理的制度和文件、项目人员的能力评估及资源使用状况、项目实施后仍未解决的问题等进行汇总,由各精益管理推进委员会根据权限对各自负责范围内的项目进行验收,给出评估系数,并对项目的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出最佳实践及相关成果,提交给精益管理推进委员会,作为推广备选项目。

2、项目推广

经精益指导委员会审批,具备推广价值的项目即可进入推广阶段。项目所在单位依项目推广实际发生区域及推广范围大小选定推广负责人,并制定推广计划。公司精益推进办公室依照推广计划负责对推广计划实施工作的跟踪监控,全面掌控各项目的进展状况,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项目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向指导委员会报告实施情况。

3、项目的持续改进机制

各推广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按照“计划一执行一检查一/改进”(PDCA)的循环进行持续地完善,不断消除在推广过程中的障碍和差距,并根据能力建设要求对项目相关人员进行分层次的培训,培养出能适应新流程稳定运行的员工队伍,从而保证新流程能够稳定运行并不断完善。电力企业主要通过营造精益氛围、激励项目实施、推动员工自主改善、提供信息交流平台等方式来建立公司的精益管理持续改进机制。

4、项目激励

公司将各单位、各部门精益管理的开展情况纳入关键绩效考核体系(KPI),形成公正、公平与公开的考核机制,将激励措施与实际考核结果紧密挂钩、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机制相结合,为持续改进提供动力支持。各级精益推进主管部门应跟踪已结项目对绩效的支持和持续改善情况,公司定期进行项目质量评比并结合精益评估,对优秀项目、优秀组织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各单位也可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必要的项目奖励。

四、结语

电力企业精益项目管理体系的建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需要在大量精益项目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积累项目经验和教训,深入挖掘精益思想的精髓,将其规范化、体系化,才能构建出合理科学的精益项目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孙杰:刍议全面精益管理体系在企业中的构建与应用[J],现代财经,2006(3)

公益项目的理解范文3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more and more urba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adopt PPP mode, many of them belong to quasi-infrastructures. Some of the quasi-infrastructures in PPP projects reflect the low efficiency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which reason is the level of project governance. 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governance evaluation index of the quasi-operational infrastructure in PPP. Then it use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actor analysis method for index optimization, finally determin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quasi-operational infrastructure in PPP.

关键词:准经营性;PPP目;项目治理水平

Key words: quasi-operational infrastructure;PPP project;project governance level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029-05

0 引言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是政府和社会资本进行工程建设的一种模式,以特许权为基础,由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达成的一种伙伴关系,从而达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双赢模式[1]。PPP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其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协调,而利益相关者动态平衡双赢却难以维持,据统计,从1990年至2013年,PPP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收益和成效甚微,有些甚至被暂停或取消[2],如何在制度层面和顶层设计层面促进利益相关者关系和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关于准经营性PPP项目治理研究较少,特别是缺乏项目治理水平指标体系的研究。本文旨在寻求准经营性PPP项目治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为准经营PPP项目治理水平的提高提高依据,优化准经营性PPP项目发展进程。

1 准经营性PPP项目治理水平只指标体系概述

1.1 项目治理水平内涵界定

“治理”这一理念在政府、公司等领域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政府治理和公司治理等理论体系。但是,项目治理这一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才被提出来,目前为止对其理解仍然存在分歧,也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对于项目治理的定义,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是Turner、Renz、Bekker等学者的界定,Turner认为项目治理是利益相关者之间设定一整套关系,并提供一种结构,通过这种结构,设定项目目标,确定实现该目标以及绩效实现的方式[3]。Renz认为项目治理是一种反映企业伦理的方式,针对复杂的环境下的项目,进行战略性指导、综合管理以及整体控制的一个系统过程[4]。Weaver认为项目治理是公司治理的子集,从公司治理的领域关注项目活动,包括项目组合的指导、项目发起人地位和项目管理的效率等方面[5]。国内以严玲对项目治理的定义最具代表性,定义项目治理是一种制度框架,在这种框架下,体现了项目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权、责、利关系制度的安排[6]。从上述学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项目治理的思想主要是从公司治理演化而来的。结合不同学者之间的定义,本论文给出的项目治理定义:为了实现项目目标,构建一套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的体系,它规定了项目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从而在项目交易中建立一种秩序,并通过这种制度来维持这种秩序,使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并维持项目交易中一种良好秩序的过程。定义中不仅包括项目在项目契约组织形成时建立秩序的过程,更包括在项目建设管理全过程来维持秩序的过程。

根据上述项目治理的概念,本论文认为项目治理水平是过程行为,规定了政府部门、社会资本、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的划分,使利益相关者关系得到协调度与预期相比的有效性,并通过一系列措施来维持这种良好的秩序的效果。

1.2 建立准经营性PPP项目治理水平指标体系必要性

现如今,许多的PPP项目未能正常进行,例如杭州湾跨海大桥PPP项目,社会资本陆陆续续出让股份或者撤资,截止目前国有资产占到总资产的80%。这都涉及到项目前期制度设计是否合理,合作效率高低的问题。PPP项目中,政府与社会资本直接的合作机制如何建立、融资结构如何安排、控制权如何配置、收益如何分享、对项目的管理者如何激励和监督,这些都影响到PPP项目是否成功。需要我们从项目治理的角度来对项目进行分析,从制度层面来解析项目成败的原因。

当前关于准经营性PPP项目治理的研究有限,特别是评价机制的缺失,随着越来越多的项目进入运营期,以及大量的PPP项目均是准经营类,如何以项目治理为立足点,以项目治理水平指标体系为出发点,提高准经营性PPP项目的运营效率成为关键。

1.3 准经营性PPP项目治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特殊性

与经营性基础设施PPP项目相比,准经营性基础设施PPP项目治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性:

①经营性基础设施PPP项目的收益已大于或者等于市场平均水平,政府不需要对项目进行补贴,但是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的收益不足以弥补成本或者低于市场的收益均值。为了激励社会资本参与进来,保证社会资本的的合理收益,政府应对项目进行补贴。因此,准经营性基础设施PPP项目治理评价的需要对政府补贴机制、政府对社会资本的激励程度等进行评价。

②准经营性基础设施PPP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政府为了满足公众的需求,保证公众的利益,控制项目的收费价格,以致于项目的收益不高。因此,准经营性基础设施PPP项目治理水平评价指标会体现出较强的公益性,比如价格监管机制等。

2 准经营性PPP项目治理水平指标体系理论分析

2.1 准经营性PPP项目治理水平评价目标

准经营性基础设施PPP项目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关系更加复杂,利益纠纷瓜葛更多,此时的“利益”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是个复杂的多指标体系。准经营性PPP项目治理评价的目标应定位于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这些都强调效用、利益和价值的实现,它们本质上是相通的。价值创造是一切组织的和核心目标,而项目本身没有价值,其价值来源于项目目标的完成,当然这里所谓的项目目标包括各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各利益相关者目标的实现也就等同于其利益的实现,由此可见。准经营性基础设施PPP项目治理评价的目标就是达到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的协调和利益的趋同,从而最终实现项目价值。

2.2 准经营性PPP项目治理水平评价主体

如果由政府主导进行准经营PPP项目治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重点会放在社会资本满意度上,而忽略了政府本身项目治理水平高低,也不能完全反应准经营性PPP项目治理的真实水平。

准经营性PPP项目治理应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这样才能平衡PPP项目众多的参与方和利益相关者诉求。国外,如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通过成立专门的PPP管理咨询单位对PPP项目进行监管。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引入第三方进行项目治理评价,并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准确性,设置独立的PPP项目监管部门,细化到每个行业,每个项目均设置监管部门。因此,准经营性基础设施PPP项目治理水平评价的实施机构安排第三方机构进行是最适宜的。

2.3 准经营性PPP项目治理水平评价时点

准经营性PPP项目治理水平评价的时点的设置会影响到指标的建立。PPP项目有六个阶段,分别是识别阶段、准备阶段、采购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和移交阶段。由于转经营性基础设施PPP项目特许经营期较长、一般是为20年-30年。因此本论文的评价客体是准经营性基础设施PPP项目,时点是从项目识别到项目运营阶段,即是项目的后评价。因此准经营性PPP项目治理指标设置要考虑性项目识别到项目运营结束的所有阶段。

3 准经营性PPP项目治理水平评价指标设计

3.1 治理水平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本文沿袭了国内项目治理研究思路,借鉴公司治理评价的内涵,公司治理评价的内涵是以公司治理内涵为核心,以公司治理原则为评价指引,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性、公司运营的合规性、各层级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履行情况、主要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保障、信息披露及时性与完整性以及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情况作出评价。在这种评价逻辑中,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因此,对于PPP项目治理的评价应包含治理结构的安排状态以及治理机制的实施状态,其治理目标是PPP项目利益相关者权、责、利的分配情况。

项目治理评价就应该将项目利益相关者纳入到统一平台,而不是将利益相关者单独切割开。这一点与公司治理的内涵是一致的。但是,PPP项目治理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相比于公司治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复杂。其一,由于“项目”比“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更加的多,评价的横向展开范围更加广。其二,PPP项目注重的是交易秩序的安排,比公司治理“独善其身”的目标更加全面。PPP项目治理的指标相比于公司治理评价指标更加的复杂。PPP项目治理评价的指标的选取,需要借鉴公司治理评价的指标体系选择,选择PPP项目治理结构、PPP项目治理机制(契约治理层面、关系规范层面)。

3.2 项目治理水平指标体系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本文从项目治理结构、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三大视角来得出准经营性基础设施PPP项目治理水平评价指标。首先本文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PPP项目治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再根据准经营性项目特点,综合得出准经营性基础设施PPP项目治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PPP项目治理结构主要是以项目权利分配为核心的内容,项目权利分配主要是PPP项目各参与方股权分配情况。具体的指标体系见表1。

项目治理机制成为一种固化的契约关系,需要与之匹配的契约治理机制。通过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契约治理分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大方面,内部治理着力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之间的制度安排,外部治理则是外在制度的安排。基于契约治理视角的准经营性基础设施PPP项目按照问下文献检索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利益分配、风险分担、激励水平和政府监管,具体指标见表2。

对于关系治理角度,严玲首先提出将关系治理纳入到项目治理体系内,认为项目的关系治理主要在信任、承诺、沟通和合作四个方面体现出来。具体的结合准经营性PPP项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见表3所示。

3.3 项目治理水平指标体系最终构建

对于准经营性PPP项目治理水平构建的指标,由于个人主观选取的因素,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待考量,需通过问卷调查,对指标进行优化处理。本问卷涉及的调查对象是从事PPP工作的专家学者或者具有PPP工作经验的人群,因此本问卷是是网络发放问卷和线下发放两种同时进行。本问卷了200份卷,回收了178份问卷,去掉不合格的17份,剩余161份问卷,问卷回收率161/200=80.5%,符合要求。

本文运用SPSS20.0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问卷整体和各维度的信度均在0.7以上,表明问卷信度是处于可信区间。

将指标X7、X17、X21、X28、X38删除后,信度得到明显的提升,具体对比结果如表5,因此删除这五项指标。

本文运用SPSS20.0对问卷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所示,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2969.291,伴随概率值0.000

在前置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对所有指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定义了特征根大于1为标准,通过最大方差旋转以后,结论见表7,根据计算结果显示,所有36个指标总共抽取了6个公共因子因子,符合了特征根大于1的标准,解释总方差的贡献率累积达到64.276%,说明众多指标的6个公共因子能够较大程度综合反映评价指标的总信息量,与上述将研究将准经营性治理水平分为6个维度符合。

由于原成分矩阵中载荷系数差异较小,不能清晰的反映出公共因子所包含的变量信息,为使公共因子在不同变量上的载荷系数呈现出显著性差异,需对原成分矩阵正交最大化旋转。旋转后的成分矩阵中,载荷系数趋向于两极化,以便于对各因子作出合理的解释。

准经营性PPP项目治理水平经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如表8所示,本因子负荷表中可以发现,指标X36对本因子的的负荷量为0.477,说明对本因子的解释程度不高,故删除该指标。指标X39对本因子的负荷量为0.477,对因子4的负荷量为0.412,说明该指标对本因子解释不足且存在交叉解释的情况,故应删除该指标。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笔者对准经营性PPP治理水平的指标进行了修正:

①根据问卷信度检验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分析,将指标X7、X17、X21、X28、X38、X36、X39删除。指标删除后指标体系更能精确地反映治理水平。

②准经营性PPP项目治理水平指标体系分为6个维度,分别是权利配置、利益分配、风险分担、政府监管、利益相关者参与。

经过修正,得出准经营基础设施PPP项目治理水平的最终指标体系如表9所示。

4 结论

本文借鉴了公司治理评价的逻辑,构建了准经营性PPP项目全过程的项目治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采用文献查阅法初步构建了准经营性PPP项目治理水平的初步指标,再通过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得出了准经营性PPP项目治理水平的最终指标体系,分为权利配置、利益分配、风险分担、激励水平、政府监管和利益相关者参与6个维度33个指标。

参考文献:

[1]郭鹰.基础设施投资领域PPP生态演化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2008,7(4):6-9.

[2]王守清.特许经营项目融资(BOT, PFI和PPP)[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Turner J R. Towards a theory of project management: the nature of the project governance and project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6, 24(2); 93-95.

[4]Renz,P.S.Project governance:implementing corporategovernance and business ethics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M].Heidelberg: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2007:1-231.

公益项目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定向增发 融资 A股市场

一、背景资料

自股改以来,我国证券市场迎来了重大发展,与此同时,再融资市场也得到了长足进步。随着定向增发项目的增长,对于影响定向增发参与收益因素的研究也日渐兴起。市场的参与角度也各不一致,有基于盈余管理的分析(李升高,2011),亦有对控股股东决策动机及特征的解析(杨靖、许年行、王琨;2011),还有从公告效应(王敏,2011)出发进行分析。本文对上市公司做了初步分类,就项目融资企业,从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盈利能力和趋势、成长性和趋势、产能利用情况、非融资现金流情况五个维度来考量项目融资公司的属性。对样本在关键时点的收益情况做了讨论。结果表明对于重大资产重组企业,事前参与能获得相当的相对收益,而项目融资这主要受基本面情况影响。不同于一般逻辑上的判断,大股东参与的增发项目在预案日及解禁日后走势均相对较强。

二、中国定向增发的发展情况及业务流程

随着股改的进行和《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的实施,其发展也进入了井喷阶段。在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再融资的利益逻辑在于:公司融资后向大股东购买资产,而由于其所持的为非流通股权,资产交割后的盈利能力与大股东的相关度大为降低,流通股东的利益则很有可能随着资产收益情况的恶化而受损。

随着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大股东在定向增发中注入资产而获得的股份因在3年锁定期后即可上市流通,故而其有将较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以博取解禁后二级市场的流通溢价。再融资市场也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圈钱市场。2006年5月8日正式施行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在《公司法》、《证券法》的基础上,对上市公司证券发行做了更为精细地规定。《办法》的出台,促使了定向增发在上市企业再融资手段的占比呈上升趋势。

普通的定向增发通常需要经历董事会决议,预案公告、股东大会通过日、发审委审核通过日、增发公告日、解禁日五个流程。

董事会决议,预案公告:其通常规定了发行种类、发行时间和安排、发行对象、发行价格和定价方式(定价基准日)等内容。这一时点较为重要,因为定价基准日一般是预案公告日,故该意向一般是保密的,同时投行一般会提前参与预案讨论过程并与机构沟通。

股东大会通过日:董事会择日将预案提请股东大会审批。

发审委审核通过日:公司在预案批准之后,开始接触机构投资者。如果能顺利通过证监会审核,则在拿到审批后六个月内组织发行。

增发公告日:上市公司公告增发以及股票上市。

解禁日:有锁定义务的股票在锁定期后解禁上市。 三、定向增发的投资逻辑

我们将上升公司再融资动机简单地分成三类:财务结构改变额融资、资产及相关资源地重组、未来发展的需要。以此为出发点,我们有如下判断:市场对于特定性事件的反应较强烈,而投资者往往有强烈地动机去追逐事前介入的可能,而对事后的投资机会(至少是统计上的)则较少关注。

如此,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把握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投资机会。

统计上市公司预案日的属性以指导筛选现有企业从而把握事前机会。我们用几个简单指标描述公司增发前属性: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盈利能力和趋势、成长性和趋势、产能利用情况、非融资现金流情况。简单的来说,我们认为,1、5反映了企业要钱的急迫度,2、3、4反映了企业要钱的合理性。认为公司质地优良、行业前景向好、产能不足同时现金流紧张的公司和除现金流紧张这点相同外其他“反过来”的公司是最有理由要钱的,一个是再创辉煌、一个是换个行业赌一把。个人感情来说当然更喜欢前者,并且其也更好把握 。

预案日后的机会。“好公司”在预案日后还存在介入机会以博取相对收益。

针对破况下的回补及有自然人及投资机构参与的增发项目的解禁日后机会做了相应讨论。

在指标选取上,我们最初选取的公司以自2005年以来的披露增发公告的79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基础,我们将公司增发的类型划分为项目融资、财务融资、借壳上市、资产相关四大类(划分的依据主要出于样本规模及项目属性的考虑)。对于资产相关类公司,考察指标主要为置入资产质量。具体量化指标上,我们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且摊薄后的ROE衡量盈利能力,以ROE作为置换资产质量的衡量标准(考虑到指标的易得性,我们未选取从股权投资者角度来看相对更具合理性的ROIC。在成长性的衡量上,我们以营业收入增长率为指标。

据此,我们将初次划分的四大类公司做了进一步的细分。对项目融资公司,我们分成ROE上升、ROE下降、成长上升、成长下降、双升、双降、双升且非融资现金流正、双升且非融资现金流负、双降且非融资现金流正、双降且非融资现金流负等子样本集以观察市场对指标的敏感度。

关键时点前后的周期为30天。同时,预案日前后以绝对收益作为统计基础。解禁日前后则以相对收益作为统计基础。

通常的认识中,股价的走势一般受来自于两方面的合理作用。一者是来自市场的无形之手,另一者则是来自定向增发参与者基于利益博弈之下的有形之手。考虑到此一层面的因素,我们加入了大股东是否参与对相对收益的影响。我们将定向增发的参与者分成大股东和机构、自然人两个部分。划分的原因在于大股东在预案日前持有筹码,其具有事前影响股价的能力,同时,其对于公司的了解程度要大于场外人士,一般来说,大股东掏出真金白银支持公司的未来项目普遍说明其对公司前景的看好。无疑,市场的反映会相对积极,而由于市场的有效性,其消息面会提前反映在股价上。另一方面,在机构、自然人的角度看,对其意义较重大的则是解禁日,其无疑有使解禁日股价上涨的强烈“愿望”。而大股东在解禁日则不一定有资金的需求,其对股价的渴求就相对较弱。

(我们的数据基于算数平均,考虑到β值较低的银行类股票纳入统计范畴可能使得其波动较实际大。)

四、结论及分析

在预案公告日,相较于项目融资、财务融资,市场在T+1日对于资产类再融资项目的反映是极其剧烈的,这也直接导致了资产类项目事后参与的价值大为降低。结论也表明财务融资类企业在增发上市之前的几个关键时点前后有意外的表现,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财务融资类增发企业处于募集资金的需要有股价一定诉求。对于项目融资企业而言,市场更倾向于考虑基本面因素。考虑到简洁性,我们没有把非融资现金流状况对相对收益的影响单独纳入。但是从统计结果来看,市场更偏好非融资现金流为正的企业。

股东大会日与预案日相隔较近,故而结果也类似。同时,可以发现,相较发行前的特定时点,发行日前后获益的机会较小。以30日为时间窗口,并不存在发行日后的参与机会。但是具体分项的相对走势和此前一致。我们仍保留项目融资看基本面,资产相关看资产质量的观点,其实质都是对或有资产的价值评估。

对于解禁日时点,我们采取了近似的估计,以小非解禁为准,即除借壳上市外的增发项目,我们以12个月作为锁定期,借壳上市类企业以36个月作为锁定期进行近似统计。单从统计情况来看,解禁日前后并不是一个较好的参与时点。同时,我们发现两个样本均给出了同样的结果:即借壳上市类企业存在解禁日前的参与机会,而资产类企业则存在着事后的参与机会。

由于项目融资企业在解禁日前后的表现均不佳,我们为方便起见亦未将细分项目放入。但是就具体收益来看其恰好与之前的时点相反――ROE、成长性下降的企业走势相对较强,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经营情况良好的企业在解禁日前经历了一波上涨,故对解禁显得较为敏感。这也与我们之前报告中对此类企业的长期走势判断所一致。

我们将增发企业按照大股东是否参与分为两类。在预案日、解禁日两个关键时点对其相对收益进行分析。检验发现大股东参与的增发项目能取得相对收益。

较此前的逻辑在解禁日前后的收益有些许不同,大股东参与的增发项目在预案日及解禁日后走势均相对较强。可能的解释与之前的逻辑起点是相同的,即大股东的利益于增发前实现,机构的利益则实现于解禁日后,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在解禁日后二级市场承受的资金压力要大,故而走势相对较弱。

通常,根据常理,我们会认为自然人参与的定向增发项目或多或少会涉及到诸如利益输送等灰色问题。事实上而言,市场对于自然人的参与也是持支持态度的,可以发现,在预案日前后,有自然人参与的定向增发项目,其收益率要高于其他类型的定向增发项目。

但是,在解禁日之后,尽管站在自然人的角度上其具有很强的抬高股价动机,但是其事后的表现令人大跌眼镜,不仅在解禁日前无明显相对收益,解禁日后的走势也远弱于无自然人参与的企业。从这个角度来看,其所涉及的利益输送并不明显,至少以解禁日的动机来看是不受支持的。

两项结合起来看,反而是机构投资者参与的定向增发项目其解禁日后上涨动力强劲。这亦有两方面的理由,首先,机构有于解禁日后落袋为安的动机,其次,由于机构投资者往往处于信息弱势地位,其参与定向增发项目可能会涉及相关收益承诺,这也对股价起到了支撑作用。

在我们屡屡感慨市场对于新闻性事件有着不可理喻的疯狂时,稳扎稳打地公司似乎只有在定期公告时才能扬眉吐气一番。顺着这个想法,我们将考察期沿着增发公告日延伸,对扣除非经常损益及摊薄后ROE、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上升的企业进行考察

以普通三阶段增长模型作为企业内在价值的衡量标准。

P0=D0∑tat=11+ga1+r+∑Tnt=T+1Dt-1(1+gt)(1+r)t+

DTn(1+gn)(1+r)Tn(r+gn)

我们认为在要求回报率r一定的情况下,成长性ga、gn对公司价值有极高的弹性。而公司的内生增长率等于ROE(1-b),从理论上来说ROE即解释了很大一部分的企业增长源泉。经筛选出来的优秀企业能一直保持住其盈利能力,而其回报也是可观的,其增发公告日后1年和2年内相对沪深300指数的收益率分别高达26.5%、40.62%。

参考文献:

[1]李升高.关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前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中国总会计师 2011;7

公益项目的理解范文5

第二条设置乡村公益项目应遵循的原则:

㈠必要性原则。设置的乡村公益项目。而一家一户又干不了干不好的公共事务,政府应该承担的公共服务责任。

㈡可行性原则。设置乡村公益项目。

㈢可能性原则。设置乡村公益项目的范围、内容和经费标准。确保市乡财政拨付的兴办社会事业的资金用途不变、额度不减、并逐年有所增加。

㈣可操作性原则。设置的乡村服务项目要做到便于实施、管理和考核。

㈤“以钱养事”原则。乡村公益要按照“以钱养事”要求。通过公开采购,实行合同化管理。

第三条乡村公益项目的设置。分别编制本行业到乡(镇、街道办事处)乡村公益事业服务实施方案和公益项目服务指南。项目服务指南应明确乡村公益性项目的具体服务要求、统一指导价格、考核验收标准及本行业规范的服务合同样本,报市政府审查批准。

第四条根据实际。市现阶段设置的乡村公益项目有:农业农机公益技术服务、畜牧技术服务、水利水产服务、计划生育医技服务、广播电视服务、文化体育服务、乡村乡村道路养护服务、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

第五条乡村公益项目的申报、审批方式:乡(镇、街道办事处)根据服务项目立项的条件要求。认真做好服务项目的申报工作;市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做好审查、批准实施等相关工作。市行业主管部门在审查时,要对乡(镇、街道办事处)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必要性进行调查核实,对符合申报条件和要求的项目,应予批准执行。

第六条乡村公益项目应随着乡村生产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报市政府批准执行;市财政相应调整经费预算。

第七条乡村公益项目实施前。要将服务项目内容、经费标准、责任人、承办人等项目信息予以公示。

第八条乡村公益的责任主体是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村公益要通过公开采购的方式进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九条乡村公益合同期限按行业特点确定。合同一经签订即生效。

第十条乡村公益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服务工作的任务和目标要求、服务费标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考核兑现的制度和违约责任等。市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服务项目要求。由乡(镇、街道办事处)根据样本和实际情况制订正式合同文本。乡(镇、街道办事处)可以对合同样本的内容进行补充、细化,但不得随意删减或更改合同文本的主要内容。

第十一条乡村公益项目的发包。乡(镇、街道办事处)需发包的服务项目和劳务合同文本确定后。会同市行业主管部门,统一时间地点,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参加,举行所有服务项目的合同发包活动,并现场签订合同。合同一式四份,由乡(镇、街道办事处)与项目承包服务组织签订。项目所在村的村(居)民委员会作为服务受益方群众代表,市行业主管部门作为合同鉴证人,要在合同上签字,并报市乡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财政局备案。

确保资金专项用于乡村公益事业。参与承包的服务组织应提供本组织章程存档。组织章程应含有服务经费的分配内容。

第十二条乡村公益合同采取“分类管理、逐级签订”制度。由乡(镇、街道办事处)与服务组织签订公益项目合同和固定项目合同。

第十三条参加乡村公益的人员。并事先取得乡村公益资格证书。市行业主管部门要会同市人事局采取定期进行业务考试和业绩考核的制度,认定参加乡村公益人员的资质,发放《恩施市乡村公益事业执业资格证书》实行一年一审。

第十四条乡村公益合同签订后。培训的对象为乡(镇、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和乡(镇、街道办事处)负责对乡村公益项目进行跟踪管理、考核监督的人员及承担服务项目的具体服务人员。

第十五条乡村公益经费来源:

㈠市乡财政原用于乡村公益事业的经费;

㈡乡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中专项用于乡村公益的资金;

㈢上级财政对乡村公益的补助资金;

㈣上级拨付的其他乡村公益资金;

㈤乡(镇、街道办事处)自筹的乡村公益资金等。

第十六条乡村公益经费按乡村人口、耕地面积、农业生产规模和乡村发展水平计算。

第十七条乡村公益经费按项目实施进度分段予以拨付。剩余30%资金由市行业主管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级组织、服务对象共同检查验收签字后,由市财政部门凭签章的检查验收通知单,采取国库集中支付的制度直接拨付到承担服务项目的乡(镇、街道办事处)财经所的乡村公益资金专户,财经所根据乡(镇、街道办事处)意见,直接拨付给承担服务的服务组织。

滚存到下一年度继续用于乡村公益工作。对因未达到服务考核要求而扣拨、扣发的服务经费。

第十八条市乡财政要建立乡村公益事业经费专户。

第十九条严肃财经纪律。乡(镇、街道办事处)必须严格按照服务合同标的和考核结果支付“以钱养事”劳务报酬。对违纪克扣、平分、截留和贪污挪用乡村公益经费的由市财政局在年终决算时追回克扣、平分、截留、挪用的经费,并追究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直接责任人的纪律责任;对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市直相关部门要建立简便易行、便于操作的跟踪管理规程。认真落实对服务人员服务状况的跟踪管理,督促服务人员记好服务工作日志(日志上要有服务时间、地点、内容、过程、效果和见证人)实行“三卡(表)即农民签字卡(表)村干部签字卡(表)乡(镇)签字卡(表)管理制度,对提供的每一项服务都要服务对象在农民签字卡(表)上签字,并由乡(镇、街道办事处)责任人和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对农民签字卡(表)内容进行抽查,由村干部在抽查登记卡(表)上签字,作为服务合同考核兑现的重要依据;合同考核后,乡(镇、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要在合同考核结算卡(表)上签字,交由乡(镇、街道办事处)财经所按考核结果支付服务报酬。

第二十一条乡(镇、街道办事处)乡村公益工作责任人和服务承办人要做好有关资料的登记、收集、保管和移交工作。全部移交到乡(镇、街道办事处)存档。

第二十二条市乡两级都要建立乡村公益考核制度。切实加强对乡村公益的管理。乡村公益的考评考核体系分为两个层次:

市行业主管部门参与。市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乡村公益目标责任和考核制度,㈠由市政府对乡(镇、街道办事处)乡村公益目标责任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估。考评的主要内容为乡村公益的组织领导和各项服务的目标责任落实情况。考评工作由市乡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督办,年末进行考核评估。

市行业主管部门协助。考核制度要在服务合同中予以明确,㈡对合同承担主体履行服务情况的检查考核工作以乡(镇、街道办事处)为主。根据不同服务项目,按季节或环节进行检查,半年一小评,全年一总评。考核时,应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以接受服务对象的认可程度和笔录情况为主要依据。考核评估采取“听、查、看”方法进行(听”即听取乡村公益工作的情况汇报,听取群众的意见;查”即检查服务人员服务合同的落实情况,随机抽查样本;看”即看服务人员的工作日志,看“三卡(表)签字等原始资料记录)考核评估要深入实际,实地查看。

第二十三条严格实行奖惩兑现制度。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严格按照乡村公益合同考核结果兑现服务费。更不得支付给未从事服务工作的人员。对因服务不到位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扣除或扣发服务费,并承担相关经济责任,原则上在下一年度不得再从事乡村公益。

第二十四条加强对乡村公益工作的领导。市乡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要定期或不定期研究乡村公益工作。组织筹措公益资金,并将乡村公益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市直有关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

其主要职责是搞好调查研究,市乡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实施全市乡村公益的日常工作。不断完善乡村公益的方法措施,加强对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市直有关部门的检查督办,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认真组织考核评估和结账兑现工作。

要认真履行职能,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市直相关部门。切实加强对乡村公益工作的领导,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分管负责人要具体抓,工作人员要一件一件抓落实。要及时研究服务工作的重要事项,落实服务经费;加强平时的跟踪管理,认真组织好年中的检查督办、年末的考核兑现工作。

第二十五条明确做好乡村公益的责任。

㈠乡(镇、街道办事处)责任。乡(镇、街道办事处)乡村公益的责任主体。做好乡村公益项目申报、项目公开采购、服务合同签订和对合同进行跟踪管理、考评考核、兑现结算等工作。要把乡村公益的责任落实到人,并建立三级负责制。

1分管领导负责制。乡(镇、街道办事处)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时。

2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制。将服务项目落实到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具体负责服务项目的组织实施,对服务人员的服务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服务工作中存在困难和问题,保证服务质量,并负责做好与市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联系工作。

3村干部负责制。村(居)委会要把乡村公益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明确责任,对服务工作进行监督,及时反映和协调解决乡村公益工作中存在问题。

㈡市行业主管部门的责任。市行业主管部门作为管理乡村公益的业务主管部门。

1负责制定各项乡村公益项目的实施意见、年度工作目标和考评制度。指导和监督乡(镇、街道办事处)按时完成合同签订工作,并负责做好项目合同的审核和鉴证工作。

2对乡(镇、街道办事处)乡村公益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督促(乡镇、街道办事处)按时完成年度公益工作目标任务,负责年终对乡(镇、街道办事处)乡村公益目标责任完成情况的考核评估。

3调解乡村公益合同双方的矛盾纠纷。

㈢其他相关部门的责任。市财政部门要按照“以钱养事”要求。加强资金管理,按确定的乡村公益项目和任务,组织资金,建立专户,确保专款专用,并按时间和工作进度及时拨付服务经费,年终按合同考核结果兑现结算。市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要加强乡村公益资金的监督和审计,严禁克扣、平分和挪用。

第二十六条为加强对乡村公益人员的管理。市行业主管部门应牵头负责做好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信息传播和相关职称、资格申报审批等工作。

公益项目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对策

建设项目作为施工企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建设项目管理的好坏,对于企业实现科学发展至关重要。分析目前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加强建设项目管理的方法是施工企业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项目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1、监管不到位,项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受体制和机制的制约,加之市场的不断变化。企业管理层对项目管理的模式仍在探索中,尚未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企业管理层过度依赖项目管理层(项目经理部)对项目实施管理,指导帮助有限,过程审计、财务监督控制不够,管理层的触角得不到有效延伸,导致政令不通,信息不畅。项目管理基本靠项目经理的意志去运作,项目经理的水平决定了项目的管理水平。

2、企业规模扩张与利润不能同步增长。由于企业间以价格差异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的低层次重复竞争,导致建筑行业平均利润水平不断下降。企业管理层更加重视任务承揽,忽视生产管理,对项目产值和进度关心较多,对成本管理重视不够,责任成本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致使企业效益流失严重。{1}尽管企业产值年年上台阶,但利润增长缓慢,企业实力没有得到增强。

3、集团公司和子分公司存在利益冲突。集团公司中标项目分包给所属子分公司承建,双方目标利润按合同约定分享。集团公司对项目下达利润考核指标并通过项目经理部落实,分期上缴,可以确保利润实现;而子公司目标利润则寄托在项目作业层,能否实现存在不确定性。由于双方承受的效益风险不对等,挫伤了子分公司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子分公司对效益预期差的项目减少必要的生产投入,降低了项目生产能力,给施工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加大了现场管理难度。

二、加强和改善项目管理的对策

1.提高企业组织机构效率

根据施工企业建筑项目地域分布广、管理跨度大的特点,管理重心下移,缩短指挥链,使企业管理层更加贴近项目作业层,加快信息传递,减少信息失真,增强企业快速反映能力,实现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的有效沟通。

2.建好项目管理层,实现垂直监管

工程项目的效益关键取决于项目管理,取决于项目经理和项目管理层的素质。首先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公开选拔,竞聘上岗,做到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量德而用。其次,要实行项目经理职业化管理。

还要实现政令通、信息畅,同时发挥集团企业人才、技术优势攻坚克难,为建筑项目提供优质服务。可采取的具体做法是:企业管理层对在建的建筑项目实行区域管理,组建若干建筑项目管理督导组。组长由一名副总经理兼任,组员由预算、建筑管理、科技开发、安全、机械、劳资等部门组成(每个成员应是本业务领域的专家),对建筑项目进行巡回检查督导,完成下列职能:履行监督职能,疏通信息渠道,上传下达各项指令;以专家角色, 协助现场解决疑难问题,开展科研攻关;以协调员角色,负责协调企业管理层和项目作业层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参与建筑项目的绩效考核工作。

3.化解企业内部利益矛盾

(1)在对中标项目进行项目评估编制内部预算时,集团公司要组成专家组深入实地调查论证,全面测算围绕施工将要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定额取费要合理,要充分听取子分公司的建议和意见,努力达成共识。

(2)建筑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确定性因素,引发施工设计变更,导致建筑工程量及投资额调增或调减,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有可能从中受益也有可能受损,集团公司应本着客观、公正、透明的态度同参建子分公司共同分享和分担变更设计所带来的收益和损失。

(3)在编制建筑项目内部预算时要留出一定比例的调控基金,用于项目作业层为满足紧急或特殊生产需要而增加的计划外投入的成本补偿,有效化解企业内部利益矛盾。

4.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约束机制

首先,根据工期长短,将建筑项目划分为若干个考核期,制定阶段性考核目标。对建筑项目进行阶段性考核,同时可选择某个阶段性考核点,对项目进行过程审计,通过过程审计和阶段性考核,对项目管理目标进行再评估,进而确定下一阶段管理目标,改变事后算账格局。其次,改进绩效考核指标,改变以财务指标为主的考核模式,引入非财务考核指标,对项目进行全面考核,把对建筑实体的考核纳入建筑项目考核评价体系中。

施工企业要想保证项目生产经营的良性运转和健康发展,必须发挥好企业管理层调控和服务的两大职能,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调控机制。为此,应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实行严格的审计监督制度。要在管理办法可行、组织制度健全、任务责任明确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在建、竣工、分包项目的审计,对规模大、工期长的项目实行年度和终结审计,以及项目经理调离和项目部解体审计,重点是做好经营责任与效果、经营活动合法性和财经纪律等重大问题的审计工作。

全面推行项目考核制度。要根据项目经营承包合同书,做好项目年度和终结考核工作。对实现经营目标和超额盈利的,要严考核、硬兑现,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对出现项目亏损、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和经营越权行为等责任问题的,要给予相应的经济、行政或法律的处罚。真正形成企业与项目之间的经济责任监督与执行关系,以保证项目高质量、高效益地运行。

5.深化责任成本管理

切实转变观念,强化成本意识。一是要树立“企业管理以项目管理为中心,项目管理以成本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二是要树立集约经营,精耕细作和挖潜增效的观念;三是要树立责任、成本、效益意识,营造企业整体重视,项目部全员参与,施工生产全过程控制成本费用的良好氛围。

建立健全项目责任成本集约化管理体系。体系应包括责任、策划、控制、核算和分析评价五方面内容。一要明确成本费用发生的项目部门、分队(班组)和岗位应负的成本效益责任,使成本与经济活动紧密挂钩;二要分时段对成本发生进行预测、决策、计划、预算等方面的策划,制定成本费用管理标准;三要综合运用强制或弹性纠偏手段,围绕增效及时发现和解决偏离管理标准的问题;四要认真加工和处理成本会计信息,以期改善管理、降本增效;五要按期进行成本偏差和效益责任的分析评价,严格业绩考核和奖惩兑现。

堵住“四个漏洞”,实行“六项制度”。即:堵住工程分包、材料采供、设备购管和非生产性开支等效益流失渠道。实行工程二次预算分割制、材料采供质价对比招标制、购置设备开支计划审批制、管理费用开支定额制、主办会计委派制和项目经理对资金回收清欠终身负责制,杜绝项目资金沉淀和挪用。

综上所述,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施工企业必须把项目管理与任务承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项目的过程控制,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创新要效益,实现企业规模与效益的同步增长,不断增强企业实力,确保企业实现科学发展。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