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创业范例6篇

公益创业

公益创业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创业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原因

第一,公益创业成功率高。一般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大约只有2%-3%,主要是因为他们所创办的小企业要面对市场中已存在的大量既有企业的竞争,市场法则是逐利的,面对这样的现实,新创企业的存活率很难有大的提升。相反公益创业创造社会价值,提供公共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不直接面向传统市场中的企业竞争,其成功率远高于传统商业创业。

第二,公益创业能缓解就业压力。相对国内公益创业,就美国而言,公益领域就业比例可以占到总就业11%,而公益创业在我们国家还是空白,可以大量解决就业人口。2009年4月的一份调查显示,87.0%的人认为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在实践中增长学识和社会接触能力,66.7%的人认为能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所以,用公益创业带动就业,其实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而且它能够极大地激发个体和民族的创造力、创新力,推动国家的发展。

第三,小政府、大社会将是未来趋势。随着公民社会建设口号的提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从温饱中走出来的人期望参与公益慈善,去实现个人、组织的社会责任,去满足在其他领域得不到心灵慰籍。公益,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另外,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淡,缺少人情世故等,需要通过公益来帮助其树立健全的人格。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方式

第一,开展志愿公益活动。这也是Johnson.S混合模式中所提到的营利企业开展社会福利性质的商务活动,还包括营利企业基于提高企业形象承担社会责任而开展的社会活动。如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开展的“烛光行动”、“教师责任行活动”、“西部支教活动”等都属于开展的公益活动这一类。这在高校里就体现为各种社团或者组织开展的活动。举湖南大学为例,学生会的诚信伞、FLY的支教活动、以及各种有组织的志愿活动也属于公益创业。

第二,创办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市场部门)之外的一些志愿团体、社会组织和民间协会。如红十字会、中国慈善总会、李连杰壹基金等。这应该是公益创业中比较好理解的一种类型。狭义的公益创业主要就是指这一类。但是即使是创办非营利组织,也可以应用商业机制和市场竞争来产生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实现公益创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经营所得不是为个人谋取利益,而是将所得造福社会。

第三,创建兼顾社会利益的营利性企业。社会企业就是狭义上的公益创业,介于传统慈善和实业之间。单纯的慈善行为,钱捐出去后确实可以满足一定的需求,但对这些慈善企业来说捐出去用掉了,钱的生命也就完结了。而把它变成社会企业之后,这个钱就可以无限次地循环下去,社会企业也会持久地存在下去。与慈善捐款相比,社会企业的救助效率更高。滴水恩创业孵化有限公司、中国公益创业网等都是属于社会企业模式。

第四,产学研混合型。典型的如湖南大学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联想公益创业计划项目、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等。公益创业不应仅仅局限于指物质资本投入产出,还包括智力资本、人力资本等投入产出。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政策扶持

第一,高校毕业生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的,可比照灵活就业困难人员享受不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对参加创业培训的,可按规定给予创业培训补贴;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年主营业务收入5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3年内免收和暂停各类收费,并按照企业实缴地方税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最高补贴额度为2万元。

第二,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公益创业起步比较晚,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或社会组织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开发相应的公益创业培训课程及教材,提高公益创业的实效性。目前,部分省市已经逐步开放了对少数类型社会组织的登记审批,社会组织可以到民政部门直接登记,解决“找业务主管单位难”的问题,有利于公益创业的实质性推动。

第三,民政部门和相关企业可以设立大学生公益创投基金,为好的公益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优先采用他们的公共服务产品,也可鼓励民众通过设立相关公益基金的方式,吸引大学生创业。对于属于公益创业的社团和非营利组织等,政府相关登记部门和金融财税部门应在手续办理和贷款税收等方面予以扶持和鼓励。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公益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全程服务。

四、大学生公益创业要走创新之路

第一,公益创业充满创意,有益又有趣。大学生应该用创新理念承担社会责任,整合各方面资源实现多赢。就像淘宝卖猪肉这个公益行动本身就是极具创意的,如果能利用网络平台来做公益创业其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型的运作模式了。

第二,与传统创业相比,公益创业首先是更强调创新的理念和方式;其次就是体现一个公益性。这就使得公益创业更容易获得全社会的支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不直接面向传统市场中的企业竞争。在项目选取上,一是要善于区分可为和不可为,尽量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划清不可为的界限。让别人去做你们不能做的事情。二是不要老想着做强做大,因为公益领域还很不成熟,可能要注意做精、做深,只有这样这个组织才有发展。

第三,公益创业的商业模式。借鉴商业运作的模式开展公益项目,强调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自造血”能力,因而本身是一种创业教育的新形式。与一般的创业教育形式重点强调盈利以及回报等有所不同的是,这一赛事强调为公益而创业。“创业”的目的是为了让“公益”可自身维持、可不断发展,乃至促生有影响力的非营利机构。

参考文献:

公益创业范文2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益慈善已经从个别人的行为发展到人人都愿意参与的事业,每年捐赠的物资价值由十年前的不足100亿元发展到了现如今的年超1000亿元,慈善事业涉及的范围也由过去的养老助孤触及到更宽广的范围。

在我国慈善事业大发展的前夜,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经济》记者采访了黑龙江省阳光健康服务基金会秘书长刘子齐,请他以黑龙江省阳光健康服务基金为例,简要介绍今后公益基金的发展走向,解开慈善事业的运作面纱。

黑龙江省阳光健康服务基金会是由多位黑龙江省人大代表、国内知名企业家、律师联合发起成立的黑龙江第一家专注于健康服务的非公募公益基金会。刘子奇介绍说:“我们是由指导单位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和民政部双向管理的,以‘阳光公益,人人有益’为愿景,以‘帮助、参与、传递’为价值理念,通过整合政府、企业、媒体等资源,通过设置专项基金、承办展会、搭建人才平台、做一些草根活动和慈善捐赠公益创投等形式,为百姓提供医疗健康服务,为大众创造绿色生活环境,为青少年搭建健康成长平台,不断推动中国健康公益事业蓬勃发展。”

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引起大众的关注,原因是认证身份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郭美美,在其个人主页上大肆“炫富”――开豪车住豪宅,更有网友爆料称她是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的女儿,由此引发大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甚至引发了整个公益事业的舆论危机。对此,刘子齐说:“郭美美事件所反映的问题并不是社会舆论中所表现出来的样子。从基金会的管理角度来看,基金会需要每年进行年审和备案,如果年审和备案不通过就要取消基金会的运营资质。所以说,并不是某个人在基金会其日常消费来源就一定是基金会,就认为基金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他进一步解释说:“其实这件事情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首先作为基金会的从业人员,我们要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虽然平日开销不会来源于公益组织,但也要注意我们的行为影响和公众形象。其次,从管理角度来说,我们需要严格遵循基金会的管理条例和管理办法,每年做财务审计、法务审计和会计审计,对捐赠人做到公开透明,让所有捐赠人随时拥有监督权、管理权和问责权。”

2016年初,多个公益大事件相继发生。2015年4月到5月间,清华大学王明教授与民政部合作成立了公益慈善学院;同年9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成立了公益慈善管理专业;不久,比尔・盖茨等基金会也在深圳成立慈善学院;2015年10月14日,民政部了《关于鼓励实施慈善款物募用分离,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慈善组织积极作用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到了联合募集、募用分离、公益创投等一系列信息;随后,2016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了慈善法,并将于9月1日开始执行。“这是经过很多年努力才得以完成的事情,所以从国家和政策形势的角度来看,国家对慈善方面已经开始重视。我认为中国的公益事业属于刚刚起步阶段,仍然拥有很大发展空间。”刘子齐说。

据刘子齐介绍,他所在的黑龙江省阳光健康服务基金具有“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和“(省级)免税资格”的双重资质,在省内上千家非营利组织中排名前十。该基金主要关注生命健康、环境健康和青少年成长健康领域,服务内容多样。“对于企业来说,他们的目的是根据市场需求来设计产品,但对于公益组织来说,其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所以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全方位的,包括普通百姓、政府、媒体、学者等。具体包括生命健康方面的工作,例如餐饮、医疗等;还有环境健康,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青年成长健康,包括成长中的心理疾病、协助青年创新创业、青年公益组织的扶持等。”刘子齐说。

公益创业范文3

青年已经成为公益创业的主力军,中国青年公益的创业环境和公益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也牵动人心。已经走入第五个年头的青年恒好公益创业行动了2014年度的青年公益创业成果,并首部《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近八成公益创业者盼资金支持。

1.在校大学生最活跃

《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报告》邀请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等在内的10家公益组织机构的相关专家,根据对国内144名公益创业青年的调查问卷撰写而成。这也是中国首部公益创业报告。

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是我国开展公益创业活动最活跃的群体。65%的公益创业青年想挑战自我,59%的公益创业青年想回报社会,33%的公益创业青年想学以致用,30%的公益创业青年为了解决就业。公益创业组织普遍规模较小,启动资金规模大部分都在10万元以下,受访的144家组织中有113个人员规模都在30人以下。

公益创业组织小微化、创业主体弱势化、创业行业层次低、市场化运作效率低、可持续发展性不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邓汉慧教授认为,这是现阶段青年公益创业存在的问题。

邓汉慧表示,公益创业区别于商业创业,公益创业的激情来源于社会责任,她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公益创业中。邓汉慧指出,社会企业面临几大困境:一是资金的延续性;二是因为收入低,面临优秀人才的流失;三是有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志愿者失灵问题,公益创业的模式还需创新。

2.期盼政策关注+资金支持

公益创业者期盼着政策的关注和资金的支持。公益组织获得资金的一个渠道是政府采购。可是公共关系建立、产品招标都挺麻烦的。我们的产品明明很好,就中不上标,没有办法。曹军在会讨论环节说。曹军是一位视障者,卖掉房子创业,研制出一款能让手机说话的应用技术。

公益创业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创业;意义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状

在国家积极鼓励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的大背景下,尽管大学生公益创业和公益创新活动种类多样,但仍存在“遍地开花”且“小而嫩”的状态,社会影响力较小、持续时间不长等问题。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一,大学生公益创业受工商条件、企业性质和融资方式等国家政策的限制。第二,大学生公益创业受市场竞争和法律体制的考验。第三、大学生公益创业受学校创业教育缺位的影响。第四、大学生公益创业受个人自身因素的影响。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实意义

(一)公益创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党的十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意味着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是落实建设新型国家战略的需要。大学生公益创业除了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可以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的确不失为一种有效缓解当前“超难就业季”的举措。

(二)公益创业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新方式。公益创业需要具备三大要素:充满公益使命感的人,具备奉献精神的团队,注重模式创新的理念。公益创业征途上只有时刻谨记公益使命感,才能全身心地服务于公益;只具备奉献精神的团队才能更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样就会更好地为公益梦想拼搏;只有从不忘记对创业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无限的效益。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俗称的“90后”,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惯于父母、长辈的溺爱,自我意识极强,对同学和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却不高。于是如何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责任教育就势在必行了。恰恰,借助公益创业成功典型事例作为公益创业教育的示范教材,依靠榜样的力量,对唤起大学生内心的责任感,引导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敢于担当的新一代“接班人”起到积极作用。

(三)公益创业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新途

径。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性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一名大学生就业涉及到不再是仅仅是其个人本身,更受到家人、亲属、朋友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力量更易引导很多大学生将就业意向寄希望于收入稳定、一线大城市、薪资较高、福利待遇好等条件上,从而就出现了职业理想、创业理想乃至创造力的发挥与培养的扭曲甚至相背离的局面和结果,最终就会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社会现象中又“贡献”了一份负面力量。

三、促进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对策分析

(一)认真落实政策,积极扶持公益创业。各地应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多方面给予支持,从而使公益创业成为更多人的就业选择,为缓解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作出更突出的贡献。公益创业的项目资源很多,就地域特色为例,创业者可以抓住民族优势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二)寻求社会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者在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基础上,更要学会积极运用社会上的现有技术和新技术,并积极主动寻找技术支持,这将能够降低相当大的技术成本,更有利于将科技公益创业变为可能。

(三)做好创业教育。学校要整合校园现有相关资源,拓宽公益创业途径,要让学生们了解创业、熟悉创业,消除对于创业之路的未知认识,理性地看待机遇和风险的并存,培养正确的创业观;要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在创业方面的基本知识,尽可能多地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

公益创业范文5

中国有着发展慈善公益的巨大的空间,同时也处于这一事业迅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30年,社会财富的积累,已经为公益事业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高速的增长也带 来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中国的基尼系数连续10年超过警戒线。

慈善公益作为公民收入的再次分配,对铸造和谐社会毫无疑问有巨大的帮助。

应该看到,随着中国对于社会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公益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中国的慈善公益道路上还有许多坎坷、艰难和险阻,而且很多困难是超出我们预想的。这不仅是因为现在还有制度上的缺陷,人才的缺乏,更重要的是社会上对公益慈善事业的认识还有很大的差异,并存在很多误区。

当然也必须承认,目前的慈善公益的队伍也有一些害群之马。“郭美美事件”虽然是坏事,但是由这个事件带来的公益慈善的大讨论,应该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契机。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要起决定作用,同时也第一次把社会治理纳入了文件的语言体系。这说明中国经济转型的同时,社会也在转型,公益慈善事业也在转型。客观来说,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然而我们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因为社会、经济、技术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转型是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

对中国来说,转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益慈善要从政府主导转型为民间为主。公益慈善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应该不再以政府为背景的公益慈善机构为主要力量,并转变为民间为主的众多社会公众参与的事业。与此同时,要由官办机构垄断的市场向统一的募捐和公益服务自由竞争的市场转型。

第二,要从过去传统的富人参与、施舍式的公益慈善,转型为人人参与的公益事业。公益事业不应该是少数富人的行为,而要成为大众普遍参与的公民行为。

第三,传统的个人行为,包括数量众多的个人志愿者的自发行为,应该向组织化、制度化,特别是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转型。

第四,过去分散、单一的各自为战的模式,要向专业、高效、透明、联合的方式转型,同时要转为慈善家、企业家、政府、媒体、媒介的跨界模式,这样才能充分地整合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都成为参与慈善公益的力量。还有一个转型是要从过去的道德高地走出来,进入公众的日常生活。

这些转型正是中国慈善公益现在面临的课题,怎么转?唯一的办法就是创新。

新经济时代决定了要用新的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当矛盾解不开,障碍绕不过的时候,一定用创新来突破。可以这么说,创新是当前公益慈善事业转型发展的一个最关键因素。

首先观念需要创新,只有观念的创新才有行动上的自觉。公益慈善不应被仅仅看成是民政事业的一部分,而应该将它视作国家发展议程中的战略组成部分。

另外,慈善公益不应该简单看成少数富人向弱势富人的财富、资源转移。应该看作是普通大众都能参与的社会集体行为。

要意识到,公益慈善不是少数人的给予,而是众多人的参与,公益事业也应该学会如何提升参与感。

此外,我们还有许多的制度需要创新。慈善事业在制度法律上,还有很长的路,比如说如何完善公益慈善的统计体系,如何建立公益慈善的税收减免制度,如何界定公益慈善的财产权,以及股权捐赠免税的问题,慈善信托的问题等等。

此外,政府应该给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鼓励公益慈善组织的去行政化;重视对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开放对公益机构管理成本的一些限制,形成吸引人才的体制,否则,公益慈善事业将后继无人。目前,在美国200多所高校都有公益学科,但在中国的高校却是寥寥无几。

再有,技术创新也很重要。慈善公益不能只停留在过去的模式――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公众和企业自发地献爱心。在常态下,就应该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加公益慈善事业,无论他们贡献的大小,都是公益参与者。在这方面,互联网技术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互联网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维方式,也在某些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同样,通过互联网,也可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去。

当然还有一些创新也很重要,比如文化的创新,要考虑如何让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地参与公益,让公益成为社会的普世价值观。

拿我所在的壹基金来说,过去三年在上述的转型和创新中进行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首先是树立“尽我所能,人人公益”的理念。从最开始一人一天一块钱,到后来的通过与银行发行联名卡,刷一张卡可以捐一块钱。现在还在逐渐利用移动支付的手段来提高人们的参与度。这不仅是一块钱的问题,这是让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作公益的乐趣和意义。2014年前十个月,壹基金的捐款人数已经达到1.3亿人次,公众的捐款已经占总收入的60%。

另外,我们过去把公益慈善机构当作事业单位和个体单位来管理,但实际上管理公益机构和管理企业有相当多的相同点,只是最终的目的有差异。企业追求的是商业效益的最大化,公益事业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但两者都有资源利用最大化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公益慈善组织完全可以用现代企业的发展逻辑来进行治理。公益慈善事业不应该认为是社会的成本中心,只是消耗所需要用的资产,而是会产生难以估量的社会价值。公益慈善机构,应将自身的公益模式融入企业的模式,一方面可以给受益人带来收益,也能够带来商业回报,使企业产生滋生公益事业可持续的动机。

我过去是上市银行的行长,来到壹基金后,我提出要像管理上市公司一样管理壹基金。我们也要思考未来的战略,也要研究竞争的工具和策略,也实行客户经理制,把每一个捐款人都当作我们的客户,把他们当上帝,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像企业管理风险一样,管理募来的善款,在与几百个NGO合作中,控制风险,把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我们也建立了激励和约束机制――当然更多的是文化方面,让员工更自觉地行动。此外,我们也致力于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让公益事业更透明。

公益慈善机构要把参与公益创新当作社会责任,不要错过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需要像企业开发新产品、创新服务一样,创新公益慈善事业的产品和服务。

在转型时代,大家要拥抱新的技术,拥抱互联网,走出自己的圈子,积极促进公益慈善的联合,形成更大的力量。

公益创业范文6

基金成立第二天,本刊记者采访了这位热心中国公益事业的加籍华人伍启伦博士。他告诉记者,这次除了中华生态公益基金之外,还成立了另外两家子公司:深圳市华网商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广西华网商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随着一系列子公司的成立,美国华资国际集团在中国大陆的布局业已蔚为壮观。

为了回馈社会,伍启伦博士努力宣传基金文化,用实际行动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公益事业。如今,他已创办多个国际性社会福利机构,如加中环境保护基金会、世界青年企业领袖基金、华资文化教育基金会,中国银发产业基金会等,并在大陆成立华资中国公益事业促进基金联盟,将公益事业以科学有效的方式向前推进。

“聚焦中国农村公益事业”

伍启伦博士兴致勃勃地说:“我现在关注公益事业,主要是把焦点转向中国农村,建设小康。”在他看来,广袤的农村地区蕴含着最传统、最质朴的中国文化。

伍启伦博士的培育对象是农村的孩子。”他的初步计划是开办一种特殊的农村科技培训学校,地点就设在农村。培训内容包括物联网、使用SNE物联机和平板电脑以及创新做生意的理念,还有潜能开发等等。针对潜能开发,华资集团和德国一个老牌培训机构合作,引入大脑开发以及脑神经培训系统。这些系统在美国和欧洲都曾针对高技术人才培训应用过。这个培训模式已经在华资集团的香港和加拿大培训项目上使用过,效果非常好,并获香港和加拿大政府以及中小型企业基金支持资助。

伍启伦博士透露,现在华资集团在深圳前海特区设立了办事处,正在筹备一个金融商学院,准备邀请国际知名的金融专家来授课。当务之急是培训一大批青年企业精英和教练,再由他们下乡为农村定点服务,传授农村科学化和企业化的管理技术。这样可促进农村的就业和发展。

伍启伦博士计划建立先进的农村网视,让农民及时获得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通过高科技进行学习和娱乐活动。他还打算利用农村网视平台经营教育、培训以及电子商务业务。为进一步满足需求,公司下属的中国网视教育频道将为此提供大量的课程和培训项目。

为了带动中国农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让更多的海外人士了解中国最朴实的传统文化,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借助更多国际华人的努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伍启伦博士还用影视的形式将中国农村的精神风貌传达给海外华人,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2012年11月26日,《天南地北过大年》――2013全国城市春节电视大联欢节目海外发行签约仪式在合肥广电中心举行。伍启伦博士在签约仪式上的演讲中表示:“要凝聚更多华人力量进行投资,要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这次签约后,该剧将由华资集团子公司全球华商国际电视集团通过全球海外华语电视台和国内300多个城市地方台向几千万华人观众播出。

此外,华资集团还准备投资拍摄以《龙土地》为题的系列微电影,全方位展示中国新农村的发展现状。用公益事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是伍启伦博士的美好心愿,也是他接下来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牵手中国网视”,进军中国市场

伍启伦博士的事业与大陆结缘,还是在2004、2005年的时候。当时华资集团名誉主席夏里斯博士、前美国白宫顾问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人将会影响世界,做事业还是要回中国去。”刚巧有位朋友告诉他,有一个收购美国上市公司的机会,准备收购后进行融资,提议已经退休了13年的伍启伦博士出资收购。

2006年春天,由中国艺术文化普及促进会协办的第一届中国投融资洽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也是伍启伦博士踏上大陆准备施展个人才华的第一步。做了充分的调研和准备后,伍启伦博士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并以美国华资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的身份在洽谈会上做了令人记忆深刻的发言。

主办方下属的“中国网视”(http://)吸引了伍启伦博士的注意,这是中国首家中央级主流媒体视频服务媒介平台。他了解到“中国网视”的理念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主要业务是帮助中国提高海外华人在国际中的形象。伍启伦博士认为这项事业非常有意义,而且该公司的中国直接投资以及电子商务等项目也很吸引人,他很快就决定收购“中国网视”。此次签约的合作也成了那届投融资洽谈会的重要成果之一。

至2006年年底,“中国网视”的收购完成,成为华资集团的下属子公司。与此同时,伍启伦博士收购了一家美国上市公司,改名为“美国华资控股集团”,通过“反向收购”操作,实现了华资集团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融资。华资集团的融资在加拿大还得到了当地知名华商和中国SME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在并购对象的选择上,伍启伦博士表示:“感觉上对民族品牌有意义、能有影响力的项目我才投资,融资就是为了投资中国。中国网视是第一个项目。”

“做事业需要‘借脑’、

‘借势’、‘借力’”

以上成功的合作只是伍启伦博士的牛刀小试。除了中国网视,华资集团还收购了几个企业,包括环保能源科技,物联网技术公司等。伍启伦博士告诉记者,“现在看到有成熟技术但是缺少发展资金的公司,我们就把它收购过来。我们已经收购了三家这样的企业。”

娴熟的资金操作手法、频繁的项目并购活动和广泛的人脉,使复杂的融资操作在伍启伦博士手中易如翻掌。伍启伦博士对20年前香港的并购案例非常熟悉,他认为目前中国的并购活跃程度相当于20年前的香港。与此同时,伍启伦博士认为,大陆商人思维方式也落后香港20年。”他笑着说,“所以现在我在给企业家们讲课,他们都很高兴,因为我把新的思维迅速传达给他们。我很愿意和大陆企业家分享我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在资本运作方式上,他颇有心得,据说“可以谈十天十夜”。

当许多本土企业在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来实现盈利时,伍启伦博士告诉他的合作伙伴如何包装一个企业,通过提高质量和有效营销来打造可信赖的品牌。他的成功还有一个秘密武器,那就是拥有国际化背景的优秀管理团队。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经验,他们能及时定位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障碍,进而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从金融和策略等多方面给予支持。

在谈到如何有效吸引筹集海外资金时,伍启伦博士这样认为,首先筹集资金的第一步不是拿钱,是了解投资者。企业要懂一个“借”字。“企业家很多不是天生有钱的,都是借钱起家,很多上市公司都欠着银行巨额债务。但是我们不借钱,我们现在要借脑、借势、借力,这也就等于借了他人的经验、资源。”伍启伦博士注意到,近年来很多风司投资电子商务都有亏掉的先例,对此他评论说:“我认为他们是为了投资而投资,过于短视。”对于自己在中国的投资,伍启伦博士表示,“我们有一个远期的目标,要承担得起前期的投入,前面坚持住,后面就大赚钱了。说起投资经,伍启伦博士很有自己的一套。比如投资决策,他说:“我做一个投资决定,从不做调研,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进去一看就知道了,这就是做生意的眼光。”

“整合全球资源,

构建华资集团版图”

上市融资完成以后,伍启伦博士开始拓展华资集团在大陆的企业版图。中国网视的主要作用就是一个平台,吸引华商来中国发展投融资活动。在这个平台,伍启伦博士通过整合资源,先后成立了美国华资电子传媒控股集团、新媒体商业电视广播集团、全球华商国际电视集团、中国网视传媒集团、中国银发科技集团、华网商联投资管理集团等十多个子公司。伍启伦博士还整合了中国网视、中华海峡两岸企业家联合会、美国上市公司华资实业集团和人类基因变异组织中国区等全球化资源,于2011年11月在香港成立了中国银发产业集团,重点发展老龄产业、基因产业、新能源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物联网产业等国家优先支持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

“生意,就是生生不息的创意”

在投资中国的六年时间里,伍启伦博士带领着华资集团在教育、新媒体科技、环境保护、银发产业等多个领域探索出了创新有效的新模式,并将华资打造成一个具有品牌优势的国际平台。在未来的几年里,华资将投资30亿人民币,继续提升并深化现有领域的服务水平。

如今华资集团版图庞大,但是相比很多经营者的事无巨细,伍启伦博士只负责集团公司的宏观调控。他说,“我一直在创业,每一家子公司筹建,都是由我来主导其架构的。”完成公司业务、人员布局等架构后,伍启伦博士就将该子公司新招募的员工召集起来,亲自面授自己的经营理念。业务进入正轨后,他就全权交由负责人处理。他告诉记者,“明智的企业家要懂得授权,我从不主动关注子公司运营情况。”他说,“有问题需要帮忙,负责人会主动找我。”

事业到了高点,

“急流勇退”、“潜心学习”

为将业务进一步拓展至全球,华资推出华网商联(全球)俱乐部,推行了一项野心勃勃的区域化计划,通过一系列并购极大地拓展了其现有的全球网络。伍启伦博士告诉记者,“我和很多人讲:你做事业到了某个顶点,就要退了,这时候要交给别人去做,而不是自己苦苦撑在那里,除非你有能力把事业带到另一个高点。我现在就教年轻人怎么创业、上市和退出的道理,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很多人不懂,干得很累了也不懂得退出,到后来更变得一无所有,事业失败告终。”伍启伦博士评论说,“中国很多企业倒闭、不成功,原因就是很多老板到了某个顶点,他自己能力已经到了极限了,却还撑下去,他不懂这个道理。”

伍启伦博士28岁创业,33岁才成家,36岁起主动退休,休息了十多年,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两个孩子的父爱:“我们小时候父母太忙了,没有时间陪我们,所以想弥补这个缺憾。”闭关十多年没有做生意,伍启伦博士不断学习。这段时间他周游世界,向成功人士学习,自我充电。他认为:“思路决定出路,改变思路的最好方法就是向成功者学习。”通过不断自我提升,为后来华资集团的成功作了充足的准备。

“投身公益”,“授人以渔”

2011年12月,伍启伦博士创办的SMART SOHO华网商联(全球)俱乐部被CCTV中央电视台《品牌影响力》栏目评为2012年度“最具影响中国企业文化贡献奖”。该俱乐部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集合最多元文化的商会之一。

2012年12月1日,由华资集团主办的“中国商道”世界巡回展香港站开幕仪式在香港洲际酒店宴会厅举行,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国网视总顾问刘吉部长、中联办协调部褚有奇处长、全国人大常委范徐丽泰女士、香港特区立法会陈鉴林议员等多位学者及政商界名人出席。“中国商道”旨在传扬中华文化,并推广以“道德”、“诚信”为本的中国营商之道。

几年奋斗,华资集团旗下的事业遍地开花,公益善举更是深入人心,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赞誉。由年轻人接班计划,把生意授权给年轻人去做,伍启伦博士得以把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放在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上。他建立了多种教育基金和公益事业机构,包括全球华商联联合总会、国际企业家专业研究院、华网商联(全球)俱乐部、华资文化教育基金会、华网多元文化商业联合会、中国商道等等。为了培养更多拥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人才,伍启伦博士多次组织大批全球知名的经济学家与成功企业家,开展各式各样的研究与培训课程。通过演讲、视频、交流会等全方位的教育,使人们获得先进的管理知识、提高思考及沟通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