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过程分析范例6篇

案例教学过程分析

案例教学过程分析范文1

[关键词] 高校;教学案例;师生互动

[作者简介]黄杰华(1970—),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管理学。(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案例教学博弈分析与师生互动模式研究——基于信息认知视角”(JXJG-11-3-24)阶段性成果。

什么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特征,如何通过师生互动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和理解。

教学案例(Case Method)起始于1870年,当时由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发现的,后来在郑汉姆(W.B.Doham)当时任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的不断推广下,迅速从美国传播世界各国,由于此方法通俗易懂,因此被认为是未来教育学成功代表的方向。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将教学案例引入于教学之中。

案例是指在现实生活中真实而又具有一定说服力并可作为典型事例供读者参考,且通过此件事可以让读者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教学案例虽然出现的形式是以写作为主,但它和论文、教案、教学设计和实录又有着不同之处。譬如:论文一般是以议论为主导,从抽象到具体对某件事情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说明;而案例主要是通过某一个故事,针对此事来阐述说明道理;一个是在教之前已产生了,另一个是在教之后才出现的;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师生互动是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的一种转变,它能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创新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1]。

一、教学案例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与探讨

1.教学案例法也称为教学实例法,它是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的,由教师运用具体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生思考、探索。教学案例一般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案例的核心部分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老师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反复讨论教学方法,师生之间不断的交流及对事情的正确认正,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为能更好更有效的将教学案例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首要前提就是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疑难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勤于研究新观点新认识。其次,就是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且要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能力。最后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是占主导地位的,自身对事物的认识要有高度的清晰度。

3.教学案例是实现课堂内外互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传统的教学内容的一个改进和扩充。为让学生在学习对案例的发生有更强更好的理性和感性认识,就要让学生学会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带领学生进行课外调研,将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变成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堂实验,让同学们用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来激发他们认识世界和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2]。

二、教学案例师生互动的博弈分析

1.博弈论的含义

博弈论自1928年由冯·诺依曼认证以来到如今已具有悠久的历史了,它作为当今一门脍炙可热的学科,在各种领域中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它的研究分析和探讨 。现今的博弈论已发展到了各个领域,譬如:教育学、国防军事战略、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社会学、生物学等等学科中,博弈论主要是根据信息分析和对能力的判断使研究者利益能得到最大化的一种理论决策[3]。

2. 高校教学课堂中的博弈论

博弈论需要具备几个条件:参与者、行动、信息、效用、均衡等[4]。博弈论根据它对事物的假设不同也可分为二种,一种是合作博弈,另一种是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一般来说是指参与者对博弈者的行为通过某种契约进行约束,使合作者不致于偏离合作的轨道,而非合作博弈者是因为参与者之间没能有任何可约束对方行为的一种策略,这样就会出现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双赢或多赢,并违背合作原则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5]。教师采取教学案例的目的是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案例来拓宽自己的视野,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合作博弈[6]。

在教学案例中,教师积极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并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讨论乃至辩驳,在此过程中学生作为独立思考的主体参与,与非合作博弈强调的个人理性相一致。非合作博弈论是以追求个人利益为主要目地。但是在教学案例的课堂上,非合作博弈论又是另一种情形,它是指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任何人可以自由地对对方的观点提出质疑和反问,不存在一个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协议[7]。

3.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这一领域中,教师和学生是课堂中的主角。课堂并不是指一个空洞的物理空间,它主要是反映出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种心灵的交汇。正如中国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曾经就说过这样的话:“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教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从这翻话中能深深的体现出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不是一个单一的主体他们的地位是双主体[8]。

(1)师生互动首先要学会相互尊重,情感沟通

教学能力的强弱和业务水平的高低不单单取决于教师本人,从根本上来说是对师生关系所处位置的一种取向。教师要想获得学生的喜爱与信任,首先是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关心和尊重,师生只有生活在相互尊重、和睦融洽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勇于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和他们独到的见解,充分释放他们的正能量。

师生互动中情感的交流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其所学知识及学科的一种认可, 常言说得好“亲其师重其道”,学生对其学科产生共鸣时学习的效率无形中就得到了一定的提高[8]。

(2) 师生互动其次要启发学生敢于探究创新、积极参与

近年来,西方在教育方面使用一种较为流行的“头脑风暴法”取得不错的成效,中国在实践教育中引用了此方法,发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就是在教学中通过某例案促使学生自己探究迷津,开动大脑,并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可以提供多种解答方式。正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利用这一教学方法应遵循的规则是:禁止批评;倡导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研究;鼓励畅所欲言;奖励各种发明创新,对同一个问题能提出多项不同的见解,开发思维方式,提高洞察能力;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使其拥有自主选择和参与的权力;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的问题向教师提出质疑,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予到教学中来。

(3)师生互动产生的效果

师生互动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博弈,但它是在多种情形的约束下产生的一场博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微妙的,不存在谁是赢家谁是输家,因为它们之间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对立,当双方对立到一定的程度时,它们会去寻找一种平衡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9]。

笔者对于影响师生互动的因素,在此作出以下揣测:

1.多数学生对教师有一种敬畏之情,这与千百年来的尊师重教的传统有密切关系,形成学生固有思维形式。

2.学生课前没做好预习环节,缺乏交流互动的基础。

3.部分教师形式性的互动使学生缺乏积极性。

4.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呆板缺乏亲和力。

因此学校要获得双赢的效果就一定要建立一个宽松、和谐、平等、自由的氛围,只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师生间情感自由的交流来提升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独立的创造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精密的研究能力以及坚定的实践能力等等,才能让学校、教师、学生在共同的利益下获得双赢[9]。

案例教学过程分析范文2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以告知学生已被发现的规律为主要方式,虽然在新授课中有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互助合作的过程,但真正的一些有价值的知识形成过程还是被老师所忽视。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缺乏了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学生受已有知识和自主能力所限,在自学和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可能还是无法发现一些知识真正的形成过程,而是浮于表面的接受书上已有的结论;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估计过高,以为学生能自主探究出结果(某些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能知道结果),但忽视了结果产生的过程;其三,有的知识点过于抽象,很难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难。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往往由于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上的误差,而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误。比如,在小学数学《角的认识》一课中,某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学生通过前一天的预习,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知道本课将要学习“角”。在课堂上,教师首先介绍了什么是“角”,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身边的角,说出角的特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了身边的很多角,但是他们的眼中真正的“角”是一个三角形,譬如课桌的一个“角”,并且很多学生对于视觉和直观意义上的“角”也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认为角就是个三角形,所以该老师在接下来引入角的组成时遇到了很大的阻碍。

2.2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

通过笔者近几年的教学观察和实地调查,以及与同事的交流座谈发现,导致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2.2.1小学生自学能力有限

学生年龄偏小,他们正处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期,自学能力很有限,除个别能力较强的学生能领会课本知识的本质与内涵外,部分学生对于自学内容的理解一般来说是不到位的,他们的学习还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辅助来完成。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方面的指导。

2.2.2教师忽视了“角”的抽象性

“角”是客观存在的,但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附着在物体上,角的概念是人们为了研究方便从实物上抽象出来的。因此在讲授这个抽象概念时,需要老师将“角”从它的附着体上分离出来,也就是将实物表面存在的角抽象出来,譬如以课件、比划、语言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在理解什么是角的时候才不会把“角”与“三角形”搞混。

3.教学案例探析

3.1成功案例描述

在讲授《认识平角与周角》一课中,某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学生通过前一天的预习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知道本课要学习“平角”与“周角”。该老师首先与学生复习了角的构成―顶点、两条射线。借助活动角向学生依次展示了锐角、直角、钝角,当角的两边叉开更大,直至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这个角我们称之为“平角”。随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平角,同时画出一条直线,并让学生对比上述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回想刚才活动角变化过程,又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带箭头的弧线表示的是“角的一条边不动,另一条边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半周所成的角是平角”。周角的讲解也随之展开。

3.2成功原因分析

2.1.1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中年级的学生通老师的引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通过自学,可以了解和掌握课本所提供的知识要领。但由于,课本的二维性,它展示给学生的依然是静止的结论性的知识。但学生可以对其中的一些过程知识产生疑惑,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2.1利用教具,展示过程

“活动角”作为学习角的相关知识的重要辅助教具之一,经常被老师应用于教学当中。一个简易的活动角可以将课本上静止的角的大小变化过程,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多媒体直观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对平角和周角的画法以及表示方法上,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另外,在运用展台的展示功能认识平角和周角时效果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的整体认知学习。在《空间与图形》内容的教学中,教具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学生们设计出易制作、易操作的教具,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活跃起来。

3.2.2适时提问,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

当学生通过自学,对所学内容大体了解,但还不透彻的时候,老师应该充当敲开知识本质大门的引路人。例如在本案例中,“带箭头的弧线”,只有是预习过本课的学生都看到了,但为什么平角上要画一个这样的符号,多数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不会意识到。老师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而学生最终通过回顾、思考、讨论,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数学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教授给学生一些前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知识内容,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探究新知识,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在老师适当的引领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与同伴的讨论所得到的结论给他们的印象更深,同时也更利于对知识的了解。

4.对知识产生过程的思考

4.1过程性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数学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教授给学生一些前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知识内容,还要领会学生如何探究新知识,在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在教师适当的引领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与同伴的讨论得到的结论给他们印象更深,同时也更有利于对知识的了解。本课的教学,从挖掘工作的生活场境入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角,从而来复习角的知识,进一步研究角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注意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习惯。在研究学习中对于平角、周角的认识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得用对活动角的操作来感受各种角的形成,进而形成一个新的角的特点讨论,来认识平角、周角,掌握其特点。我感觉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自然,并变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的很好把握。

4.2质疑习惯的培养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这句话应用在数学中是最恰当不过了。回眸数学的发展史,其每一次进步无不伴随着一个个猜想、证明、验证等一系列过程。勇于质疑、大胆猜想是极具价值的数学品质。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案例教学过程分析范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保险学”;案例分析法

一、“保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保险学”是一门以应用为导向的学科,对人才的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并重。然而,在目前高校的“保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导致其教学仍旧停留在以传授式教学、试卷类考试为主的传统模式上,没有紧跟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进行调整。

(一)教学资源限制

高校现阶段的“保险学”课程安排主要以保险基础知识为主,包含基本的保险理论、保险合同、三大险种等基本知识以及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方法,知识容量比较大。然而,目前课程的学时安排及教材选择并不能满足对该课程较为深入的讲授和学习。学时比较短、课本知识比较浅显导致任课教师不能充分对其中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部分进行进一步的讲授,也不能安排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使课程教学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任课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目前从事“保险学”教学的教师,学历、职称层次比较丰富,上至教授、下至助教都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但其中有保险业从业经历的教师少之又少。针对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有从业经验的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是进行单纯课本理论的灌输,无法使学生从应用性的角度掌握保险学的实践知识,不能很好地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作用。

(三)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保险学”课程的考核形式,仍多以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卷面考试形式为主,仅以考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对于“保险学”这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来说,不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相关的应用与实践能力,使这门课最终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上。

二、案例分析法在“保险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分析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保险学”作为一门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应用性及实务性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对于这门课的理解就较为粗浅,很难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相联系,对于以后指导实践并不会有太大帮助。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理论知识,也需要结合一定的案例来体现书本知识的指导实践意义。因此,在“保险学”的教学过程中推广案例教学法,对学生、教师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避免单方面的理论灌输

高校的“保险学”课程教学,多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理论知识的讲解一直占较大比例。但从笔者对教学过程的观察来看,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很高。单纯的理论教学,教师单方面进行理论讲授,很难引起学生的积极回应。一堂课下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刻,最终可能导致学生不仅没有学到理论知识,而且实践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选取合适的对应案例,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避免单纯理论灌输带来的负面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对保险实务有所了解并锻炼其相应的实践能力。

(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所选取的案例都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把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案例拿到课堂上来,能够让学生更好体会到保险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讲授保险合同投保人、受益人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一些与学生自身相关的案例,使学生成为保险合同的当事人,设身处地体会投保人、受益人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更好地理解相关保险知识及其运用。

(三)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还能够通过某个案例串联起较多的知识点。对于大部分保险案例来说,无论是有关财产保险的案例还是有关人寿保险的案例,或是和保险原则及保险合同有关的案例,亦或是关于保险公司运行及监管方面的案例,它们都不是独立的、隔离的,每个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是前后关联的。案例教学法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一次性地将不同章节分散的知识点有效地贯穿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一次案例分析中强化不同部分的知识点,达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目的,避免了学生学习中容易造成的间断性和片面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四)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案例教学实际上也就是现实情景在课堂上的模拟,它一方面使学生明白保险在现实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遇到的保险问题,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结合实际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分析。通过实际案例来解读、强化理论知识,对于推进培养保险学背景的应用型人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要求

1.明确案例教学的目标

(1)通过具体案例,培养学生对保险实务知识点的分析梳理能力,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熟练运用于实际案例的判断与解析。(2)在实务能力要求较高的部分,如在保险合同的订立、保险合同纠纷、保险理赔等方面,配合案例营造与实战相近的背景与氛围。(3)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使学生能够多方位地从保险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等角度根据不同的案例锻炼相应的思路。

2.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否将案例合理有效地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适应并满足教学需要,案例的选择十分重要。首先,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既能代表保险业中发生的大多数情况,又能突出体现相关的保险学知识内容。其次,案例的选择也要具有先进性和时效性。由于保险的特殊性,相关的知识和法规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中,所以在选择案例时,要特别注意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保险环境的更新与变化,不能出现所提供案例和实际不符的问题。再次,案例的选择也要注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分析性,能够使学生产生不同意见进而激发讨论,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若是选择那些观点特别简单直白的案例,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一致结论,就会使案例教学的形式大于作用。最后,要多选择那些综合性强的案例,尽可能多地包含所学的知识点,使学生更容易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综合判断与分析能力。

3.注意案例分析教学的组织形式

首先,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对案例教学组织形式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需要针对涉及不同知识点的案例,对教学过程和背景设置进行调整。同时,也要丰富案例分析教学的形式,例如模拟场景、案例重现等,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案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指导作用,使案例分析与教学知识点更好地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案例分析教学的作用。其次,案例分析教学的中心环节就是对案例的分析、梳理及讨论。在实施案例分析教学法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安排好案例分析教学的讨论流程。这个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四步,分别为提出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和总结案例。核心环节就是分析案例和讨论案例,进而得出有关案例的最后结论。在分析案例和讨论案例环节:首先,老师应将学生分成小组,使其围绕案例进行资料查阅以及小组讨论,经过讨论得出本组的汇总意见;其次,要求每个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讨论并积极发言,使不同小组的意见得到充分的交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对每个小组的结论以及全班范围内进行的讨论进行梳理和评判。教师要注意在这个环节既要肯定学生有价值的见解,鼓励学生的积极发言与讨论,也要在此基础上指出学生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在以后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取得进步。

四、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注意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始终要明确理论教学是基础,“保险学”的主要课程内容由保险基本理论知识、保险业务种类、保险市场及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等几部分组成。其教学内容决定了理论知识始终是“保险学”教学的基础,案例分析教学是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为增强教学效果的实用性和实践指导性所采取的辅助性教学方法,注意不要本末倒置,不能过分强调案例教学的使用而削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二)增强授课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

要实现实务教学的目标,首先应保证授课教师具有保险业务相关的社会实践经历。笔者建议,高校应为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提供深入保险公司和保险监督机构的社会实践机会。这样,授课教师参与了保险社会实践,有了第一手的社会实践经验,才能游刃有余地组织相关的案例教学,也才能使教学过程更生动灵活,更有针对性,对学生也更有吸引力。

(三)强化案例分析在考核中所占比重

案例分析教学法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在课后作业加以体现。毕竟课堂教学的学时安排有限,在课堂上进行了案例教学之后,在课后作业中也要布置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学生的案例分析作业也能反映出学生对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与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有所侧重。同样,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与考核方式也密不可分。教师应对学生的成绩构成方法进行改革,改变原来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模式,将案例分析中学生的平时表现纳入考核要素中。比如将平时案例教学中的作业和课堂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构成,或者加大案例作业占最终成绩的比例,或者将期中考试设计成专门的案例分析形式,对学生的综合表现打分,并入到期末成绩中;也可以加大期末试卷考题中案例分析题目所占的比例,这样不仅能够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同样考查了学生对相关案例的判断与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过程分析范文4

关键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学生自制案例

《财务管理》作为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特征明显的课程,其很强的实践性对该课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各种公式、模型的理解、接受、灵活运用程度。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同传统的理论教学相比,更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注重能力的培养;《财务管理》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自学、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但在我国目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案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改革案例教学,发挥案例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现状

案例教学在我国《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已经开展十多年,基本内容与流程已经形成,为设计案例课程、组织课堂案例教学、进行分析评价。在案例教学开始之前,课前需要设计案例课程。案例教学课程设计的第一步需要确定教学目标,《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一般是按模块进行,需要根据不同模块教学内容,选择相对应的教学目标;然后选择合适的案例,即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从课外根据企业实际选择有针对性、能让学生深入思考的案例。组织课堂案例教学,一般流程为:案例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案例呈现案例讨论分析总结。其中案例引入主要通过与学生打招呼、布置阅读材料、介绍趣闻轶事、介绍本次课的教学活动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则需要在案例呈现前将问题提供给学生并让学生围绕问题边看案例边进行思考;案例呈现一般采用人物角色扮演、互动式电脑模拟、互动式影碟播放、录像小品等新型的案例呈现形式将案例告知学生;呈现案例之后则需要进行围绕创设的引导性问题进行案例讨论,一般是按照讨论开始讨论高影响力问题提出备选方案讨论实施策略的流程进行,讨论中允许结论不一致,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最后进行分析与总结,以强化前述内容,并对案例讨论中的长处与不足进行讲解,提示后续的案例,下发参考资料,为下堂课的教学提供准备。在案例教学完成之后,还必须进行案例教学的评价,一般需要从学生、教师、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对学习成果的评价,主要依据有案例分析测验、案例分析报告等;对教师评价应以自评为主,同时建立管理者、同事、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一般从教师教学和教师素质两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分析;对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案例材料质量、案例讨论效果进行评价。

二、《财务管理》课程中案例教学存在问题

(一)案例选取问题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案例选取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财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而案例的收集、加工、整理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分析,而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实践经历不足和时间精力限制等问题,在教学中一般使用案例教材等间接案例材料,这些案例的目的性、时效性、典型性都很突出,但缺点是学生对案例的背景缺乏了解,不能很快融入案例情景,对案例所处环境的不熟悉导致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研究不能有效的符合实际。此外,在《财务管理》案例中,多为示例性案例,研讨性案例比较少。示例性案例多为某个知识点的实践应用,多有明确的结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研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有限。

(二)学生参与问题

案例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分析和讨论,观点碰撞,形成多元化的结论,但在实际过程中,却普遍存在沉默、搭便车、偷懒现象。在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堂案例讨论中,经常遇到大多数同学沉默,习惯作为旁听者和接受者,而不愿意表达自己观点,老师成了课堂的主角,这种局面非常尴尬,最终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在案例教学的团队协作中,经常还出现部分同学承担大部分工作,另部分同学搭便车;此外,由于《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多为经典案例,很容易通过网络等手段找到相关分析资料,这样部分学生偷懒,不去自己分析,直接借用别人观点。

(三)其他问题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比如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开展案例教学、授课人数多、教学场所不合适、课程时间有限等,这些也都对《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质量产生了影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案例资料的间接性使得学生很难融入案例情景,对问题所处环境和约束条件认识不深,间接导致学习者对问题不够明确;教学实施中的问题直接导致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欠缺。所以合理选择案例资料和科学组织教学实践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

三、学生自制案例教学的引入

(一)学生自制案例教学

学生自制案例教学法是指学生自己完成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从案例编写到教学评价,同传统案例教学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案例资源丰富,案例情景熟悉。学生自制案例主要来源于学生参加的一些学术性竞赛活动或生产实习过程,如“挑战杯”创业策划大赛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虚拟企业的财务管理,此外在生产实习环节也可有针对性的搜集实习单位的财务、会计等方面的典型问题来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些资料来源丰富,涉及投资决策、存货管理、筹资管理、企业运营、内部控制等多个方面,而且由于学生全程参与,掌握第一手资料,案例构建相对简单,对问题所处环境也比较熟悉,能够更容易融入案例情景,明确案例问题。第二,通过学生自制案例教学,将学生能力培养从案例分析阶段扩展到案例编写、分析阶段。其中案例编写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能力的锻炼更胜于案例分析过程,尤其是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策划大赛的一些案例,如某位同学将“挑战杯”创业策划大赛项目制作成案例,该项目是氯碱厂废料为原材料,采用自主研发的硫酸钠精制工艺加工硫酸钠产品,该案例详细介绍了技术和产品优势,并通过调研做了市场前景、初始投资、产品定价、成本构成及期间费用分析,由此做了10年的预算,然后通过计算现金流量,进而计算净现值、内含报酬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最后还针对该项目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相应风险控制分析。学生在案例编写过程中,进行了大量调研和不断修改,涉及知识点包括投资、筹资、利润分配、全面预算管理等理论,而且还包括了管理学、法律、市场营销等内容。学生通过全程参与,对企业设立、经营所涉及知识大量涉猎,通过案例编写,能够使学生对所涉猎的知识系统化,认识更加深刻,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也能得到锻炼。第三,学生参与的主动性高。由于案例多来自于学生自己的亲身参与的各种比赛,学生更愿意将其自己的想法进行展示,此外,将创业计划竞赛项目同案例教学结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听取意见,也是学生完善自己竞赛项目申报书的良机。

(二)学生自制案例教学的设计思路

案例编写。案例编写是学生自制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首先需要由学生提出案例主题并交由老师审核。审核通过后学生进行案例的编写。学生在案例材料中需要提供案例的来源、背景资料、设计的依据(包括核心问题、拓展问题、知识背景)等资料。教师给予指导和咨询,并对案例设计的问题进行把关。教学实施。学生自制案例教学的实施有两种自问自答型和我问他答型两种模式:前者是学生自己回答自己所提出的问题,除需要提供案例背景资料外,还需要提供案例分析报告;后者是由案例制作者提供案例资料,其他同学进行案例分析并写出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制作者对案例分析进行提问和评价。教学评价。评价主体是全体师生,评价客体是案例从编写到分析的全过程,主要对案例资料的详实性、案例分析的科学性、涉及知识点的广泛性、组织分工的合理性和对其他同学的启发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财务管理》学生自制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问题

(一)正确处理教师、学生的角色分工

在学生自制案例教学法中,要注意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教师主要是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整个教学过程虽全程参与,但应主要负责审核、引导和评价,尤其是在案例制作中,要对案例资料进行把关,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问题的科学性。

(二)多种教学案例结合使用

在案例教学中,注意学生自制案例与其他案例的结合使用。受限于知识储备和调研能力,学生自制的案例往往只适合《财务管理》课程一部分内容的案例教学,如投资决策分析、存货决策等,像资本运作等涉及较多法律、政策等外部环境因素及企业内部问题,难度较大,学生自制有较大难度,则需要运用原有案例进行案例教学。

(三)科学组织,合理分工

成功的案例教学需要学生的全程积极参与,才能对学生起到启发、锻炼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进行科学的组织,对同学之间进行合理的分工,保证绝大多数同学能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多采用点名发言、相互点评等方式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罗真.财务管理专案例教学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5(12).

[2]杨冬云.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会计之友,2008(09).

[3]陈榕.教师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J].财会月刊,2007(01).

[4]权英淑.论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实施障碍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3).

案例教学过程分析范文5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VF程序设计课程 应用

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使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VF程序设计课程是大多数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计算机课程,能否学好VF程序设计课程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主干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也直接影响到今后的程序设计能力。VF程序设计课程要求学生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掌握计算机语言的基本知识和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内容,熟练掌握可视化编程的基本方法,为今后学习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缺乏良好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就会与实践脱节,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VF编程语言基本语句、语法和一些细节的分析,“学”围着“教”转,其后果是学生机械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理论知识,在学习时感到内容枯燥难学,学过之后又不能用程序设计有效解决实际问题,限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为了提高VF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效益,我们急需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基于这种状况,我尝试在VF程序设计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方法,改革常规教学方式,紧密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精心策划和指导,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以人为本,张扬个性,教学过程注重挖掘人的潜能、开拓人的思维、增强人的自信、锻炼人的能力,它的有效实施能较好地培养起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科学态度,并使学生在程序设计时充分表现出参与精神和主动合作倾向。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必须注意案例教学法不同于其它教学法中的案例分析。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案例―理论―案例,案例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色

案例教学法分案例讲解与案例分析两种方法。

1.案例讲解法

案例讲解用于通常的课堂教学中,一般是在理论知识讲授之后辅以案例讲解。对于有些应用性很强的教学,放弃逻辑展开,而直接用案例讲解来教学,有时反而可以收到更加良好的效果。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案例讲解法的关键,在选择时教师可以遵循典型性原则或相似性原则。

2.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也叫案例讨论,其目的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在给定目标的前提下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这个特点来看,很明显的是案例讨论的着眼点在于讨论分析,通过讨论、分析希望得到的不是该案例的标准答案,而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三、案例教学在VF教学中的应用

VF程序设计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设计案例,设计教学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在案例设计上,教师要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从有利于学生理解、吸收的角度设计案例,而不一定要按照教材上知识的逻辑结构来设计。设计案例有如下几个原则,案例选取首先要“精”,选编案例不可面面俱到,要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基本理论和常用算法进行选择和编写,进而通过案例教学,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其次,案例选取要“实”,从实际生活出发,既要体现教学目的和要求,也要反映实际生活的需求,结合学生的专业引入典型的工程项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和程序设计的实用性。最后,案例选取要“深”,所选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按照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将案例分为两类:课堂教学案例和课外讨论案例,不同类的案例设计的侧重点不同。

1.课堂教学案例

由于课堂案例教学是以案例展开的,案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及质量的好差,所以案例要精心设计,注重VF程序设计课程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例如在学习基本控件时,我针对采油工程专业的学生,设计一个简单采油信息管理系统的案例。在课堂案例教学中,我根据案例学习的目的,通过问题陈述先引入相关的知识,突出重点、透析难点,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指引完成案例的途径,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案例的分析讨论中来。

2.课外讨论案例

课外讨论案例是教师为学生准备的由学生自主学习并研究分析的案例。学生在学习课外讨论案例之前已经具备所需的基础知识。学生以自组团队的形式自主安排时间和地点进行案例的学习、研究、分析和讨论。在课外讨论案例实施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能力、知识、性别等相关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彼此相互合作,互相激励,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完成整个小组的共同目标。例如在学习和掌握了VF的基本控件后,我让学生实现一个成绩管理系统。依据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过程,首先让学生进行此系统的需求分析,然后讨论和研究具体实现方法。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丰富和重构,从而达到巩固和创新的目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培养了主动探索的创造精神。

教师可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和成果及时地进行分析点评,在点评分析过程中,既要肯定学生的表现和成绩,也要针对其不足之处给予建议。通过这样一种“学习―实践―反馈”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更快、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VF程序设计课程的内容,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案例教学法不但解决了计算机基础课课时少、知识点多、课堂效果差等问题,而且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计算机应用能力。

总之,教师在创设“案例”时,要经过精心挑选、仔细推敲,这样才能为学生构造出有一定难度的,具有代表性的操作性案例,让学生在完成“案例”中形成自主学习、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团队精神的学习氛围。学会全面掌握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促进与帮助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英魁,许爱中.浅析案例教学法在VFP课程中的应用[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6):76-77.

案例教学过程分析范文6

关键词:《心理学与自我成长》 案例分析法 问题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24

从大量的研究中得知,尽管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日益多发且多样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了困扰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有些是属于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有些则是与健康相关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日益成为了一门防治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课程。

在课堂教学中,案例分析法已得到广泛运用。结合案例分析对所授知识进行讲解成为了广大教师加强学生知识记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而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教学中,案例分析法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

1 什么是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研究法,于1880年由哈佛大学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并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领域,逐渐发展为了今天的“案例分析法”。[1]在教育教学中,案例分析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评论,使学生接受教育的方法。[2]简言之,即是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

2 为什么需要在《心理学与自我成长》中运用案例分析法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的目的是为了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而学生的自我成长则要涉及到“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等问题,学生需要从自主学习、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压力应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等方面提高认识,从而使个人心理迅速走向成熟,适应大学生活。从中可以看出,前者偏重于理论,后者则偏重于实际。

《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的落脚点应该是放在应用教学上,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来指导个人的大学生活,促进自身全面成长。该课程需要摆脱单纯死板的理论教学,培养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在了解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

因此,案例分析法有必要运用在该课程中。通过运用该方法,学生可以从课堂学习走入实际生活,将心理学的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如何在课堂上运用案例分析法

3.1 通过案例将学生引入所学课程

上课前,学生往往对所学内容存在陌生感和畏难情绪,如何将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入课程是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中,选择的案例往往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或是在此基础上虚构的情节。尽管学生对这些案例背后所蕴含的专业理论或心理知识缺少了解,但是他们对案例本身却能够较为轻松地认识。因此,教师不妨通过一些恰当的案例来引出今天所要讲授的知识,并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案例逐步展开学习内容。

3.2 案例要贴近教学知识要点,并结合案例分析来展开教学

选择的案例首先要适用于课程教学知识点,它的存在是为了服务教学。如 “情绪与心理健康”章节中的“大学生小米一天的情绪日记”这一案例。[3]从教学角度考虑,这一案例与教学知识点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很容易引起师生共鸣。

随后,教师需要结合案例和分析娓娓道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展开联想思考,并逐步引出课程的知识重点。如上述事例中,当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到了负向情绪的普遍性以及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后,还需要结合案例来进一步分析情绪表达方式的合理性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地表达负向情绪,积极表达正向情绪等等,从而将课程的相关内容不断引出。这样,教师用案例来引出所讲课程,并结合分析扩展所授内容,案例的教学价值才会得到最大发挥。

3.3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将学生加入到案例分析的过程中

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如果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于案例的了解程度势必会十分有限,当置于与案例相似的现实情境时,做出的反映以及应对措施难免机械。因此,教师要带动学生加入到对案例的分析过程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3.4 不要过多涉及到学生隐私

在运用案例分析法时,隐私性是一个必须注意的因素,这一点适用于任何课程教学。大学生十分看重个人隐私,他们正处于自我成长与发展的阶段,心理上也具有敏感性特点。在《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中,许多教学内容是基于对学生现实生活的考虑来设置的,而拿来分析的一些教学案例和问题也会来源于学生生活。如果教师在运用这些教学材料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当事人或类似学生的感受,难免会在不经意间伤到学生,甚至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运用案例分析时选材一定要仔细斟酌,在案例中不要过多地涉及到学生的个人隐私,或委婉表达案例意思即可。

总之,对于《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这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来说,案例分析法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在具体应用该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教学的切入和展开、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以及保证学生的隐私性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案例分析法[DB/OL].http:///linkurl=

mqrn-Ghk5IghP7-mGmWEDK-mEyuHJ3gvCV6Tyd049bwUNPpnSV4FyNiWhYIRNDpXJ8VSGJAzmXyzK.

[2]何丽坤,廖冬庭,王永方.论案例分析法在教育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