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型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案例型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案例型论文

案例型论文范文1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性学科,公共管理类课程主要包括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经济学、政治学、公共行政学、公共部门决策理论与方法等课程。公共管理是以政府组织为主体的公共组织,运用公共权力,整合社会资源,为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活动的总称。所以说公共管理是基于公共管理实践和管理经验所形成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公共管理学科试图通过公共管理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尤其是对公共管理问题的实证研究,找到公共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来解决公共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公共管理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只局限于知识传授、理论讲解“满堂灌”现象和单一的教学方法,以及理论脱离实际和缺乏科学的情景性、实战性、现场性等,不能胜任公共管理教学。公共管理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知识传授、价值引导和能力提升的“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通过对公共管理学科的特性分析,可以看出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方法应该突破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逐步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专题讨论法等。

二、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法实施方法与步骤

案例教学是一种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较为简单易行且实用的培训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师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法学院在教学活动中,逐步使用案例教学法。20世纪20年代初,哈佛大学商学院对案例教学的成功运用和实施,使其成为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学方法、走向成功的教学模式。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在公共管理教学活动中,大力推广案例教学,60%的课程都用到了案例教学法,学生在两年时间里能学习100——140个案例。案例教学是教师通过案例的展示,组织学生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学习案例,通过分组讨论,总结等环节,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所以说案例教学不是简单的打比方,案例教学不是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不是做游戏、不是讲故事。在公共管理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运用实际的例子、案例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公共管理的相关概念、原理。在这个层次上运用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案例材料加深同学们对公共管理概念、原理的理解。例如:(1)讲述什么是“协调”概念的举例(2)讲述什么是公共政策的举例(3)讲述什么是政策过程的举例。在这个层次上使用案例教学,不需要召开讨论或互动,不要交流。但是要求老师讲述的案例必须与公共管理的概念、原理相一致;老师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素材,而且能够将实践素材与所讲述的概念、原理有机融合。第二个层次是理论运用的层次,即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层次上运用案例教学。在这个层次上的案例教学,就需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需要模拟场景和区分角色,需要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在这个层次上进行案例教学的步骤是:案例选择与明确教学目标、预习分发和熟悉案例材料、分组和动员、小组讨论、讨论汇报、小结。因此在这个层次上的案例教学需要时间长、耗费时间多、不一定是全员参与,还有大量的观摩者、案例具有模糊性,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会产生一定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安排问题,参与案例讨论者与观摩者——上课人数多于所需案例讨论参与者的关系问题。

三、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公共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建立理论与实践的纽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应用型二本院校的教学中,讲授法教学占很大比重,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不强,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很少,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但案例教学主要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公共管理问题,所以说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案例讨论中,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究的热情,提出关于案例问题的具有个人独特见解的解决对策。所以说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创造力。

(二)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主要目的是解决公共管理中的实际案例,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分组动员、小组讨论,讨论汇报、小结等环节,主要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公共管理问题,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化为对知识的体会。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公共管理的模拟情境,训练学生能够在课堂短时间的学习中,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靠批评性思维技巧和能力来提出自己的观点。所以说案例教学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而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理论传授是不能实现的,而公共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真实的公共管理实例,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分析和案例中设置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学习了如何应用公用管理的原理解决案例中的公共管理问题,即如何通过组织、沟通、协调、激励来完成管理的目标,如何配置人力资源,最大限度的调动组织员工的积极性等。

四、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大部分在应用型二本院校,传统教学方式占很大的比重,案例教学没有被大面积推广,所以说案例教学在应用型二本院校的有效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一)适合应用性二本院校教学的高质量的案例素材较少

由于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大部分教材都是翻译或引进国外的比较有声誉的教材。所以在大多数案例素材都来自国外发生的事件以及以此事件为基础所形成的案例。由于过别的差异、国情及文化传统不同,所以大学生很难从国外的案例来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很难进行角色模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也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由此可见我国缺乏高质量的本土化案例素材,严重制约了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推广。

(二)典型案例陈旧,缺乏实效性

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我国的大部分教学案例较为陈旧,如在公共政策学中,课本上的教学案例较为陈旧,部分案例都是十年前发生的真实事件。国内出版的公共政策方面的案例选编,大都缺乏一定的实效性,部分案例比价陈旧,篇幅过长,针对性不强,没有充分考虑到所用案例与学习者之间的相关度。部分案例情节和知识背景过于复杂,涉及知识点较多,由于学习者知识储备不足,面对案例无处下手,逐步对案例及案例教学丧失兴趣,因此不能真正达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三)部分教师长期热衷于讲授式教学,不胜任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老师课前要认真备课,选择、编写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又要制作相关的案例视频或动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组织课堂教学,又要对案例进行分析,对各小组的回答进行较为准确的点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应用型二本院校,大部分公共管理学科的老师比较重视讲授式教学方法,从事案例教学的能力不强。对案例的分析、讲解不到位,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影响到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五、提高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尊重公共管理学科特征,树立案例教学的理念

按照公共管理学科教育的经验和惯例,以问题和案例为基本导向,展开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案例分析以及社会实习,构成了其教育和培养方式的基本特色。由于公共管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要使大学生更好的掌握公共管理知识,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应用性二本院校老师首先应该遵循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和学科本身的规律,树立案例教学理念,重视案例教学的作用,不断进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二)建设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库

美国大学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和案例教学库的建设,如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就搜集了1300多个教学案例,供学生在学习期间使用。要建立案例库和数据库,作为高校老师,首先要处理好高校与地方政府组织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关系,获得更多的关于政府公共管理的第一手资料,为编写高质量的案例提供丰富的素材;其次要把有丰富案例教学经验的老师组织起来,成立案例编写组,专门负责公共管理教学的案例编写工作;最后应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典型、符合应用型二本院校实际教学需要的公共管理的案例,组织专门老师负责编写、整理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制作影像资料或视频资料。

(三)加大应用型二本院校师资培训力度,逐步推动教师队伍转型

要想逐步扩大案例教学在应用型二本院校教学中的比重,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思考如何将学生培养成适应职业和公共生活的需要的职业人。教师在这种模式下更可能是一个导演、主持人、编剧、评论家,甚至制片人或者好观众。因此首先应使教师逐步转变教学理念,重视案例教学在学生能力提升和素质形成方面的要作用。教师应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大量使用案例教学。要想进一步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应该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鼓励应用型二本院校老师到国内重点高校学习、进修、参加学术研讨会,不断提高案例教学的水平。如果条件允许,积极鼓励教师到国外学习,研究案例教学。

(四)配备案例教学设施,实现小班上课,营造良好的案例教学氛围

案例型论文范文2

关键词:会计专业硕士案例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改进路径

会计专业硕士(以下简称MPAcc)自2009年开始招收以来,由于培养理念、学生指导方式以及培养时间的灵活性等特点,受到了社会广泛青睐,学生招生规模也因此急剧扩大。但由此也带来学生指导上的困难,特别是学生毕业学位论文的创作方面。根据MPAcc最新培养方案,学位论文一般为研究报告、案例论文与案例分析报告。因此,分析案例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路径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案例研究对会计专业硕士的重要性

(一)培养方案中规定MPAcc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参与案例学习、研究与开发活动。案例研究与开发活动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参与的案例开发工作情况或科研成果评定成绩,学生取得相应学分,提高学生对此的重视程度,并且毕业论文类型一般要求应采用案例分析、调研(调查)报告、专题研究、组织(管理)诊断等。鼓励学位论文选题与实习实践、案例开发内容相关。以各种方式向学生传达案例研究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MPAcc毕业学位论文要求也有相关规定。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遵循“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指导原则。通过案例教学、案例开发、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会计实务,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使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形成会计硕士人才培养学术型与应用型并重的格局。

(三)专业学位论文,需要体现专业学位特点,突出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学位论文应当体现学生已系统掌握会计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具备综合运用会计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会计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用价值。

二、会计专业硕士案例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案例剖析不深,理论与实务。“两张皮”理论与实务导致案例“两张皮”脱节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案例论文研究中,无法根据所学理论的指引去关注要研究的问题、搜集相关证据。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单一,导致案例偏离理论或者找不到理论的踪影,将会计理论基础当作案例中的摆设。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专业硕士的学制较短导致缺乏理论修养,案例数据搜集大多来源于网络二手市场,数据不可靠。MPAcc更侧重案例法教学模式,对于案例的运用没有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知识输入为主,没有激发学生自己的主动思考能力,案例分析不深入,有时只是针对具体的案例,没有引导学生去发掘掌握分析方法。博士研究生学制4-5年的训练尚且不能具备完全独立的科研能力,目前我国的专业硕士一般学制2.5或者2年,时间上的限制,短期内难以快速提升理论修养。学习时间有限、课程的设计又存在重复现象,类似课程的开设加大了学习负担,没有提高学习效率。专业硕士学生存在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授课模式不同,培养出的学生却没有明显的区分,导致总体对专业硕士的理论知识的掌握降低了要求,没有扎实、系统的理论体系,案例研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偏向学术型,但又因为时间限制,没有学术型研究生学习的系统和深入。

(二)自我调查案例与数据保密的权衡。自我调查案例研究能够获取一手数据,但是由于学生的综合实践分析能力薄弱,大多数MPAcc专业学生是应届毕业生,社会工作实践经历匮乏,实践能力相对较差,主观能动性以及科研积极性有待提高,对于公司的运行方式与管理体制并不了解,分析的案例与实际脱轨。学校对于自我调查案奖励程度不足,仍然以国内外过去的经典案例为教学主要内容。在进行案例论文研究时,还存在另一种情形,大多数案例发生后的过程解决方案是商业秘密,存在行业间的竞争关系,并不希望公开披露供外界分析研究。自我调查案例代表性不足,数据商业机密又会阻碍案例的研究,二者如何在案例研究中进行取舍是问题所在。

(三)负面研究与自我保护。案例分析大类分为经营成功的经验分享以及经营失败的教训启示,供以后借鉴学习。在进行负面研究时往往会出现枪打出头鸟,少数服从多数等现象,但是真理往往掌握在那些少数人手中。在进行案例研究的过程中,可能从表象中看到了本质,由于处理的方法不恰当,反而遭受到外界的攻击,这样的事例时有发生。比如中国广州鸿茅药酒事件,中国神酒“鸿茅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帖子传达了谭秦东对鸿茅药酒的作用的个人观点,这是对企业经营产品质量的负面信息传达,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例如向相关部门举报自己检查发现的问题。最终以损害商品声誉罪,该事件导致跨省抓捕的广州医生谭秦东遭遇了97天的牢狱之灾,对其个人影响深远。2019年12月26日中国中药协会致歉公告,由于鸿茅药酒事件,撤销对鸿茅药酒的表彰。反映了当时质疑的言论并非造谣,由于处理方式不当,导致当事人以及案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进行案例研究过程中,矛盾冲突无处不在。

(四)研究主题与研究对象不吻合,新颖、典型性不足。专业硕士案例论文重在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运用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形式呈现结果。由于实习实践的时间较短,甚至有一些学生没有实习经验,选择的主题与后期进行论文撰写过程中搜集到的具体企业不符,或者是关联性不强,无法直接获取数据,只是截取一些二手数据,研究主题与研究案例脱离,论文就不够深入,论文质量不高,并不能够提供合理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符合MPAcc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但是案例教学比重仍然较低,优质案例缺乏。对综合性多案例研究较多,单案例研究较少。在培养过程中可能因为成本问题,选择采用自行开发的质量不高的案例,没有加大案例开发的资金、时间投入。案例分类不明确,对问题分析没有针对性。盲目追随热点话题,案例论文的选题缺乏个性,重复度较高,案例选择单一导致羊群效应撞车现象,热点案例过分扎堆。近3年将目光过多投向混改并购方向。另外一种情况是话题陈旧,反复写经典案例,缺乏创新性,经典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过多关注前人研究过的概念,反映出对新知识新理念的认知匮乏。例如盈余管理话题,2019年硕士论文将近600篇包含该关键词。

三、MPAcc案例论文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衔接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两个方向寻求解决方案,二者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的。在知识传授方面,加强院校师资力量,通过对老师的在职培训与离职深造,扩大青年教师与国外知名商学院交流机会,注入更多新的教育理念,提高专业的教学技能。严格要求学生的课程考核内容和毕业设计,重点考察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相关协会激发学生参加相关证书考试和知识竞赛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程设置,扩展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实习方面,有力解决学生实习公司分散问题,对实践活动的应付心理,统一化管理学生的实习基地,真正将校企合作模式用到实处,与对口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高质量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将毕业论文与实习经历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从而能够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更好的发现自己的就业方向、适应社会的需求。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综合运用到案例分析中,从案例论文中让学生更专业。课堂上与课外引进与时俱进的优秀案例让学生去思考,要灵活运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才达到设置相关毕业要求。

(二)加深自我调查。加强自我调查案例研究占比,需要改革培养模式,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无缝衔接,本科后期加入社会实践环节,在进入职场或者专硕的学习都有利处。MPAcc加强实践创新锻炼,实习的过程中深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整个过程当中,不仅仅是做财务,整个财务管理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理论框架,能够通过实习得到解决。想要突破数据保密的弊端,转向自行开发案例需要具备相应的研发团队,自我开发的案例具备相应的时代背景,具有时代性,很多经典案例可能已经过时,不再适合当下的教学。解决人才短缺问题需要给予教师一定比例的兼职时间,培养懂案例教学又懂案例开发的人才,支持和鼓励师生自我调查案例的开发与研究分析,加大奖励力度。如果教师与学生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在运用自我调查案例教学时,能够对案例分析得更清晰全面,有助于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为毕业案例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增强培养案例研究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进行案例研究之前,需要分析研究提出的问题,会对研究的企业造成的影响,不能盲目进行发表所谓的正当言论,要依靠法律保护自己,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的解决方案,让自己的导师或者更专业的人员进行评价。正如提到的鸿茅药酒事件,医生在发现鸿茅药酒存在问题时,借助专业监督检验机构,出具有说服力的报告,最终的影响力和后果也会截然不同,处理问题需要冷静思考,做到保护自己的同时,又能把问题解决掉。

案例型论文范文3

关键词:行业;协同;毕业论文;工程实践;教学管理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工作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时间最长,持续时间跨越两个学期;其教学环节最多,要历经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评审和毕业答辩等若干环节;其培养和考核的内容众多,既要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要锻炼学生的科研素养,还要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要符合行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中最综合、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既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考核和运用,又是对学生掌握的点知识、线知识和体知识的综合考量[1],最能衡量学生综合水平和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2]。基于提升毕业论文质量,强化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是共识[3]。

一、行业协同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体系对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毕业论文作为对本科生走向行业岗位的最后一个培养环节,具有承前(综合学生知识和能力体系)启后(对接行业需求)、开启职业生涯的作用。构建行业协同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体系,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行业推动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内生动力来看,教育部自2004年《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到2010年国家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再到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大力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直至现在推进“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我国一直在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贯穿上述政策链的核心关键之一,是要求高校重视行业需求,加强与行业融合,促进行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高校落实国家政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行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都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综合性的人才培养环节来落实。从行业加大人力资源储备、促进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外部需求来看,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未来行业将更加需要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以气象行业对气象探测人才的需求为例:按照该行业的相关人才发展规划,至2020年我国将建立一支近1.5万人的综合气象探测(综合观测)人才队伍。气象探测技术是将大气科学和电子信息科学的理论知识同相关工程技术紧密结合,该行业要求其人才队伍必须在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方面具备复合型、应用型特征,而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需求,也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综合性的人才培养环节来承载。

二、构建行业协同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体系面临的问题

1.学校与行业协同合作的框架不成熟。构建与行业协同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体系,除了学校自我革新之外,行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关键因素。相较于欧美一些国家从法律制度和政策利益等多个维度,对行业(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做出的规定和引导,国内的行业(企业)并没有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法律义务和社会公义[4]。单纯地从经济利益方面考量,行业同学校协作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并不能对其产生较好的直接收益,反而会增加额外负担。同时,在高校未同行业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大批量培养的人才对行业并不具有不可替代性,行业也并未因此获得自身急需人才,因而行业参与协作的动力不足。所以,如何找准切入点,与行业建立协作框架是问题之一[5]。2.高校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有局限。许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对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重视不够。一方面,高校引进人才多强调高学历、高职称,许多引进来的教师本身并无行业实践经验;同时,高校的绩效考核制度大多重论文、轻实践,无法引导教师投入精力来增强工程实践能力,纵然有高校引进了“双师型”教师,久而久之,在上述大背景下,其个人发展重心慢慢也会与行业实践脱节。另一方面,因为高校对引进人才的诉求集中在学历、论文和纵向项目等方面,来自行业一线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与之不相适应,所以制约了行业人才向高校的流动[6]。现有师资队伍实践能力提高有限,外部行业的新鲜血液难以注入,成为制约高校教师队伍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显得尤为突出。3.毕业论文研究对象不贴近行业生产实际。从来自某地方普通高校2018年本科毕业论文的一项调查中,采样分析了4522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数据。调查表明:论文中明确研究对象来自行业(社会)实践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21.36%;论文中明确是在行业(社会)实践中完成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38.46%。这从侧面反映出,作为强化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培养环节,毕业论文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与行业实际脱节。4.与行业协同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欠缺高效的信息平台。许多高校和行业合作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推进乏力,既有上述的协作框架不成熟、行业缺乏动力等原因,也有操作层面上的缺乏管理平台和沟通渠道等原因。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既需要长时间(跨度两个学期),又需要面对多个主体(学校、行业、导师、学生等),还有多项重要指导和考核环节(开题、中期检查、评审、答辩等),其日常的指导、监督和沟通工作更是繁复。如果缺乏一套运转顺畅的协作机制以及高效的信息管理平台,很多工作开展起来都难以为继。这种管理不畅,也成为制约高校与行业协同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成效的问题之一。

三、与行业协同开展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提升人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途径

1.立足行业构建协作框架。高校在构建协作框架时,应优先选择直接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协作共建,而非面向单个企业寻求合作。一方面,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具有更加全局和广阔的发展视野、具备更加宏观的掌控和布局行业发展战略的能力,能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精准地嵌入整个产业链中,这既避免与单个企业合作的局限性,也能提升毕业生在更加广阔的行业空间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学校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达成框架性合作关系后,受益于其领导力和影响力,高校将更易于在行业内部署人才培养战略、更平滑地在具体项目中与业内企业对接,利于人才培养工作的落地实施。同时,立足行业的协作框架,整合行业力量,更易获得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及有利资源,对推动行业积极参与协作有显著作用。2.共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高校中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不足的问题,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显现尤为突出,成为依托毕业论文工作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短板。因此,在毕业论文这一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专门聘请一批来自行业的兼职指导教师,显得尤为重要。相较大部分校内指导教师,行业一线的兼职指导教师具有更直接的行业实践经验、更加敏锐地对行业前沿和发展趋势的观察能力以及更加符合行业实际需求的关键工程实践能力等,这些经验和能力都是希望通过毕业论文工作重点培养的,恰好也是许多长期在高校教学的指导教师所缺乏的。因此,学校在部署毕业论文工作时应该广泛地推行“双导师制”,即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和一名行业指导教师,二者协作共进,相辅相成。由于行业指导教师的兼职身份而无法全职投身学校教学,故为使双导师制能持续有效运转,应该对校内外指导教师的职责做出明确分工:校外指导教师主要负责训练学生了解行业技术前沿、熟悉行业生态、掌握关键知识和提升实践能力等;校内指导教师则更多关注学生构建理论结合实际的知识体系、掌握工程技术基础、遵循论文撰写规范、按时参加相关的教学和考核环节等。3.构建各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工程实践案例库。要使学生掌握能在行业“落地生根”的工程实践能力,其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应来源于有实际价值的工程对象,并尽量在行业工程实践的大环境下完成论文的研究撰写工作。为此,应建立起基于实际工程的毕业论文研究选题工程案例库,规范和引导论文选题工作,切实体现毕业论文对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建设案例库有多种渠道,一般采用如下几种:查阅和搜集与专业相关的工程案例资料,构建工程案例库;实际进入工程现场,获取现场第一手资料,构建工程案例库;选取与工程相关的科研项目,构建工程案例库;应用现代化网络功能,构建在线工程案例库;等等[7]。通过构建工程案例库,学生可以更早了解行业的发展方向、接触实际工程,高校和行业也可通过对案例库数据的长期跟踪,进一步归纳、提炼,借以掌握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核心内涵。构建本科毕业论文工程案例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原则[8]。4.与行业协同建立“一平台、两协作、三通道”的高效信息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协作框架、建立行业指导教师库和构建行业工程案例库,理论上可以较好地保障毕业论文工作对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然而,毕业论文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主体,教学内容众多,综合性的指导、培养和考核的环节繁杂,所以有效地建立协同机制、高效地推进协同管理,是提升毕业论文质量、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保障。探索建立“一平台、两协作、三通道”的毕业论文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一平台”是指一个平台,囊括了与行业协作开展毕业论文指导的全部管理与考核内容。“两协作”是指在一平台基础上,学校与行业协作、校内与校外导师协作,按照平台设置的各项流程和功能,分工协作完成各项培养工作。“三通道”其一是指建立从设置导师库、案例库,到论文选题、中期检查、评审和答辩等的全环节的管理通道;其二是指建立跟踪、监督各环节工作进展以及考核状态等全过程的监控通道;其三是建立学校、行业、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等的全方位沟通通道。通过平台,学校和行业在平台上交流数据、完成管理工作,校内外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平台上完成论文的教学、考核等。通过建立平台,学校和行业能协同推动有关工作,校内外指导教师能及时沟通指导方案和论文进展,学生能及时接收指导意见。尤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将原本分散到指导教师和学生个人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了管理流程和信息的整合,将所有毕业论文的培养工作都纳入统一的平台中,所有的培养环节和指导、考核数据流转都有迹可循,从而改善以往与行业协作的落实主要依靠教师个人而不便于实时跟踪、监督的局限。通过多年的积累,平台的各项数据还有望为高校开展对毕业论文各级各类的评估评审提供宝贵的大数据支撑,对改进教学有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与行业间建立协作共赢、通畅高效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体系十分重要,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适应行业需求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现状基础上提出的构建协作框架、共建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工程案例库、搭建“一平台、两协作、三通道”管理机制等措施,将为高校与行业协同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陶旭晨,余承海,陶庭先.基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研究[J].轻工科技,2015,31(01):158-159.

[2]乔永民,李爱芬,韩博平,赵建刚.关于生态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思考[J].生态科学,2010,29(2):579-581.

[3]党亭军.中国近代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重庆高教研究,2015,3(01):89-93.

[4]周宝玲,解媛媛,靳佳萍.借鉴国外经验提高我国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8):120-121.

[5]白非,万圆.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内涵、路径与关键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85-90.

[6]姚旭.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6,(05):80-82.

[7]王巧焕,张卫民,吉植强,罗跃.构建本科毕业论文“工程案例库”的思路研究———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02):160-162.

案例型论文范文4

1.实践教学

美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很高,关键在于其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能与社会需求有良好对接。在毕业前一到两个学期,学生可自行联络目标企业、公司等用人单位进行实习,老师也会带领学生到金融企业进行集中实习,将校外实践和校内课堂更好地联系起来。由于我国特殊国情,教育改革尚未完成,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我国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亟待完善。

2.教材多样性

美国教师喜欢选取多本厚重的金融学教材,并且在授课时只讲其重点章节,其他章节由学生自主学习,以课堂提问为主,类似于现在在我国兴起的翻转课堂。而在中国,教材一般选取的都是较薄、较简单的教科书,而且只有指定的一本教材。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按照授课计划、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按指定教材章节上课,忽略了其他相关参考教材的可取之处。

3.科研能力的培养

美国高校金融学专业老师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基本形式是论文或调研报告。对论文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要求极高。如:对数据的查找能力、对图表的编辑能力、对结论的创新性以及自我观点阐述的逻辑性等,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抄袭处罚力度较大,一旦发现学生论文有作弊行为,后果极其严重。由此,学生在不断地写作论文过程中增强了写作能力、提升了科研水平以及对诚信的认识更为深刻。在我国大学本科写的最正规的论文是毕业论文,由于在学习专业课时没有经过完整的论文写作过程极易产生学术不端行为。

4.案例导向型教学

案例导向型教学方式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美国大学选课灵活,班级规模较小,实行案例教学效果明显。小组讨论实施效果较好,每名小组成员各自分工、自主并积极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协同合作。案例导向型教学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我国案例教学体现于案例作为篇章引言,老师在授课时很多时候忽略对案例的讲授,仍然是教师主动讲授,学生以被动听课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思考。

二、对美国金融学教学方法的经验借鉴

针对于我国当前金融学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借鉴美国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

1.继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

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检验理论教学的效果,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攻坚阶段,为社会输送其所需的人才亦是检验实践教学成功的方法之一。如何继续做基础调研,发掘、预知社会对金融学人才特质需求,是高等院校在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完善教学体系的基础。

2.丰富考核体系,细化、规范评分标准

我国高校应在教学评价环节做出适当改革,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参照美国考核体系贯穿教学始终,把最终成绩定位为学习全程。如:课堂表现、出勤率、阶段性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演讲、论文或调研报告等等。丰富的考核形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敢懈怠,也使得授课教师能够严于律己,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断鞭策自己进步,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发展。

3.教学方法多样化,增加课堂魅力值

案例型论文范文5

关于MPA教育入学形式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MPA教育入学形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入学标准和入学考试制度,涉及入学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分值权重和生源问题等方面。王海燕[4]通过历史回顾和国际比较,对我国MPA招生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发现MPA招生考试宣传力度不够、招生考试偏重分数、复试形式化、生源不稳定、相关政策不配套等问题;提出初试可借鉴工程硕士GCT考试模式,由综合性考试向单科考试转变,同时侧重于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的实践能力,在复试中加大复试权重;突出各校专业学位的优势与特色,进一步扩大招生自主权;另外,在生源的数量和质量的研究上,“依托地方政府组织部或人事部门,将MPA教育培养与地方政府公务员培训计划相对接,将MPA招生培养嵌入公务员生涯教育体系”。

关于MPA教育培养方式的研究

朱立言是国内最早研究MPA教育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围绕高层次、实用型的培养目标,应重视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灵活性,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性,强调应用性,在学位论文中切忌脱离实际的空论。随后,国内学者围绕培养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等对MPA教育培养方式进行了研究。

朱立言最先提出,MPA教学对象的专业领域差异很大,课程设置上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处理共同课、专业课、选修课之间的比重系和学分分配[5]。后续研究者也多是围绕专业课和选修课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娄成武、杜宝贵分析了美国MPA教育和中国MPA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在课程总体结构上,核心课程占据核心位置,专业社会实践所占的比重明显少于前者,在方向必修课的设置上,存在划分过细的特点。在选修课程的安排上数量过少。在教学内容上,重学轻用,重教轻学[6]。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后续研究者提出,MPA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当考虑科学性、系统性、应用性、开放性原则,处理好核心必修课与方向选修课的关系[7]。同时,现今公务员道德缺失日益严重,也有学者提出,应把行政伦理学(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MPA课程设置的全过程[8]。

国内的研究基本上聚焦于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实践基地等实践性教学方式的研究上。乐章等对我国MPA案例教学出现的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提出教学方法单一,MPA教育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师生互动的场面并不多[9]。我国十分重视MPA教育中的案例方法的有效运用,但国内所采用的案例或者照搬国外案例,或者结构与内容都较为简单,分析机械化,缺乏实用价值的本土化案例,成为教学的主要障碍之一。围绕案例教学的开发,余为恒,赵海涛提出,应借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的做法,“组织专业人士对公共管理领域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收集整理,编撰适合MPA教学的案例库;鼓励学员参加公共管理项目,在参与的同时积累第一手资料,组织学员编撰案例,从而充实MPA教育的案例库”[10]。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的灵魂。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要熟谙政府管理实践,善于案例教学[11]。丛梅从教育主体缺失的角度出发,提出在MPA教育教学过程中,论述了教师发挥自身主体性、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以及贯穿行政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如果教师的主体功能得不到发挥,将阻碍MPA教育,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使用、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的改革发展[12]。杨士秋提出,要使专职教师取得实际经验,同时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可大力支持教师参与政府课题研究,选派教师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以及聘请政府官员和公共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3]。卢文刚提出“三三制”组合:一部分教师来自管理学院,一部分来自校内其他院系及校外优秀教师,一部分来自党政国家机关及非政府公共部门[13]。

由于我国MPA教育评估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邓征、周志忍总结了美国MPA教育的认证和评估标准,提出通过评估推动MPA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评估应着眼于产品而非规划,评估认证主体的多元化,一致性与多样化的均衡[14]。孙多勇、王瑞从MPA的培养目标及与教学科研型研究生的共性和差异入手,结合国内外MPA发展,分析确立了MPA学位论文评审指标的基本原则:MPA学位论文应体现专业学位特点,有其特定的质量要求,即MPA学位论文与学术型论文的质量要求处于同一层次,但又各有侧重;MPA学位论文要体现应用性、专业性的特色。同时构建了MPA学位论文评审的指标体系,包括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理论与方法、应用性、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等[15]。杨思留等提出“毕业论文是专业学位教育的最终环节,也是专业学位教育教学质量的检验工作与质量结果控制。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也最终体现出口的控制上即毕业论文环节”[16]。卢文刚提出“安排论文预答辩”、“双盲评审”制度[13]。

研究形成的共识及存在的问题

案例型论文范文6

骨干教师在成果提炼时存在着成果的理论基础薄弱且以经验型成果多、理论型成果少等具体问题与困境。为此,培训者设计了“教师论坛”“自选导师”和“主编面对面”三个工具,针对教师成果提炼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干预,帮助他们进行凝结式的成果提炼。凝结式成果提炼应遵循自下而上的教师成果生成规律以及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研究者自主性的原则。

关键词:

骨干教师;教研成果;凝结式提炼

根据钟祖荣教授对教师发展阶段的划分,市级骨干教师处在“发展期”和“创造前期”,其在教学上的特点是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但还不够系统深入;其发展诉求是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和思想,开展教育研究或实验,全面提高教改和教科研能力。针对这一诉求,笔者在2015年语文市级骨干培训班特别应用了凝结式成果提炼策略,即在培训过程中以成果提炼为目标,在为教师提供专时专用的写作时间保障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教师论坛”“自选导师”“主编面对面”等契合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内在规律的干预手段,帮助他们将成功的教学经验、散在于日常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智慧凝结为可视化的成果。实践表明,凝结式成果提炼策略在帮助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的困境

“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个理念看起来很美,但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在对100名北京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关于教研成果提炼所遇困难的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教学任务繁重、工作琐事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坐下来提炼成果等是骨干教师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理论基础薄弱、缺少发表渠道也相对比较突出;而书面表达对语文骨干教师来说并不是突出困难(认为有困难的人占39%,没有困难的占61%)。骨干教师已有的成果现状是怎样的呢?笔者对2015年北京市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中23位学员的原有教研成果进行整理分类后发现,骨干教师已有教研成果呈现出“一多一少”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教学经验描述类、教学设计类成果多,分别占全部成果的43.5%%和30.4%。二是有理论支撑的教研成果少,如借助一些理论观点解释教学案例,或对语文教学有比较系统的阐释和思考的案例分析与教学论文,则仅分别占21.7%和4.3%。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的提升是骨干教师教学成果提炼所面临的更深层的困境。基于此,笔者在语文市级骨干培训班特别应用了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为骨干教师提供专时专用的写作时间保障,通过设计具体的干预工具,帮助骨干教师突破成果提炼困境,促进经验型成果向理论型成果的提升与转化。

二、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在骨干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一)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理论依据

骨干教师的成果提炼有怎样的自身规律?吴欣歆在《“金字塔”模型:破译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密码”》一文中指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即从最原始的经验积累出发,逐渐从沿着现象探寻理论,走向依据理论分析现象;逐渐从感性的判断发展为理性的分析,进而在经验、现象、理论之间建立联系,建构教学理论,形成教学信念。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正是遵循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下而上的内在机制,尊重教师自身教学经验、教有所长的兴趣点,促进其教学成果凝结固化与外化。本次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目标定位就是针对上述教师成果的原有发展阶段,设计相应的干预工具,帮助教师成果升级。

(二)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具体干预工具的设计

为了达到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升级的目标,本次培训专门设计了“教师论坛”“自选导师”和“主编面对面”三个干预工具,针对教师教研成果提炼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干预。“教师论坛”组织骨干教师通过讲座以自己擅长的口语表达方式向同行介绍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教学经验进行初步的梳理与提炼,形成讲座提纲、幻灯片等成果。“自选导师”针对理论补给的个性化需求,让教师自主选择论文指导教师,在导师帮助下形成有理论支撑的总结与案例。“主编面对面”则邀请杂志编辑介绍杂志的特点,鼓励教师根据杂志的具体定位发表自己的成果,帮助教师祛除杂志的神秘感和距离感。

(三)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干预工具的运用

1.“教师论坛”———先讲后写

“教师论坛”遵循的是“先讲出来,再写出来”凝结机制。骨干教师将自己在某方面的成功教学经验、教学设计、课例进行梳理,制作成讲稿或幻灯片,向全体学员做微讲座。通过论坛交流,教师们一方面对自己已有的成功经验与做法进行了梳理,另一方面通过与同行切磋碰撞提升写作动机,拓展写作思路。论坛的直接成果是讲座的讲稿或幻灯片,拓展成果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应的教研论文。“教师论坛”推动了骨干教师成果凝结过程,A老师在做了“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的讲座后一个月就将同题论文初稿交给了指导教师。B老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方面经验独到,其讲座“考据、揣摩、文化浸濡———中学文言文学习”得到同行们的高度认可。B老师在讲座基础上撰写了论文《词语考据与专题研习———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论文获得项目优秀成果奖。在23个微讲座中(每人一个),直接从讲座中提炼或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形成的论文共有16篇。

2.“自选导师”———理论补给

“自选导师”是骨干教师通过聆听专家教授讲座,选择与自己教学领域相关的讲座教师为论文导师,在导师帮助下从理论上对自己成功课例或某一领域的成功经验进行解释,进而凝结成果。专家讲座在本次研修中被赋予双重功能:一是作为拓展理论视野的手段;二是为成功的教学案例或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的手段。通过聆听讲座,自主选择论文指导教师,迈出成果凝结的第一步;成果凝结的下一步即在指导教师的陪伴下撰写及修改论文。C老师曾经让学生以一名战国时代的新闻记者身份,选择站在秦国、燕国、齐国等某一诸侯国的立场上,写一则有关荆轲行刺秦王的新闻。学生们的热情高涨,作品别具意趣。这是一次成功的读写练习。听了“叙事学理论浅析与应用”讲座后,C老师很受启发,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依据叙事学理论提供的叙述者立场、叙述视角转换等概念框架总结出该练习背后蕴含的读写知识能力训练点,并在后续成果中阐明了这类读写训练对学生领悟读写知识,提升读写能力的意义。Z老师是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手头积累了一批成功的教学设计与案例。此次研修,Z老师希望自己在成果凝结中有所突破:我想把自己那些比较满意的案例总结概括一下,提炼出符合教育学规律的特色。指导教师认真归纳、提炼Z老师发过来的教学设计,发现其对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设计很有心得,可以作为提炼成果的一个线索。经过反复打磨,多次修改,最终完成了论文《从学生的疑点走向教学重点》。Z老师说:“通过这次论文撰写,我突破了自己的瓶颈,懂得如何提炼自己的教学设计的路径了。”

3.“主编面对面”———动机唤醒

许多语文教学期刊是一线教师的良师益友,但在这些期刊上发表文章却常令教师望而却步。因此,设计与杂志主编的面对面活动,邀请语文期刊编辑介绍杂志的定位、专栏的特点,帮助教师祛除杂志的神秘感和距离感,也就成了笔者帮助市级骨干教师凝炼教研成果的一个重要工具。从编辑角度给予的具体写作指导建议则能有效帮助教师突破写作瓶颈,唤起骨干教师凝结成果的主动意识及发表欲望。H老师由于担任行政管理工作,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一直作为原始积累沉默着,“主编面对面”活动有效地撬动其专业思维,唤醒了他的发表动机。H老师的《鲁迅〈忆韦素园君〉三则注释的补注》这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就这样在尘封中被唤醒,并顺利发表,成为H老师的显性成果。Z老师在教学中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并随时做了记录,但是要使自己的文章达到期刊发表的水平,Z老师感到有差距,但又说不清问题出在哪里。通过编辑老师用具体案例说明,Z老师理清了自己文章需要改进的问题,诸如标题含混、表义不清楚,需要换成醒目的具体的标题;文章思路缺乏内在逻辑性,行文需要以现象陈述———问题分析———理论提升———问题解决这种符合认知规律的逻辑展开等。有了上述具体指导,Z老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很快就变成显性成果。培训结束后,S老师利用寒假,结合自己给高三学生改议论文的经验撰写了《议论文论述跑题现象例析》并投了稿,送完这届高三毕业生,利用暑假,S老师又开始思考上述问题,打算进一步修改文章。培训虽然结束,但是很多老师像S老师一样开始走在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路上。

三、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成效

(一)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有效解决了骨干教师教研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的困境

在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工具的干预下,培训结束时23名骨干教师每人形成一份教研成果。将结业成果与原有成果对比分析,我们看到,结业成果中经验型成果比例和理论型教学成果比例发生了巨大转变,由原来的经验型成果占主导转变为理论型成果占主导。其中,有理论支撑的案例分析在结业成果中所占比重升幅最大,由原来的21.7%上升至65%;理论建构方面的教学论文成果也由原来的4.3%提升到9%。而以经验描述、教学设计为主的教研成果则由原来的约74%下降至26%,经验描述型成果全部升级为上一层级成果类型。可见,本次培训中运用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有效解决了骨干教师教研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转化的困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工具对处在“发展期”阶段的骨干教师效果显著

数据显示,经过干预,骨干教师教研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转化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有理论支撑的案例分析”,而对语文教学进行理论建构方面的“教学论文”虽然有提升,但不够显著。这一现象引起培训者的思考。一方面教师原有成果中“经验描述”类成果数量比较大,在下一级没有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很难跳跃到更高一层级的成果类型。这也从侧面证明教师成果提炼路径是遵循自下而上的规律。另外,本次培训班中,新晋级为市级骨干的学员占总数的80%,这些市级骨干教师主要还处在钟祖荣教授所定义的“发展期教师”,其在教学上的特点是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但还不够系统深入,其在教研成果提炼方面,需要经历由经验向理论发展的过程。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凝结式成果提炼工具对处在“发展期”阶段的市骨教师提炼成果的效果显著。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凝结式教研成果之所以能取得比较好的成效,主要原因,一是由匡正转向陪伴———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扭转原来的论文指导方式。以往的成果指导是基于结果的修改,指导教师主要是在文字、结构、论文规范上做指导。这种指导是匡正式的,不能深入了解文字背后教师的想法。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方式是培训者在论文指导中基于对教师教学经验的理解,通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凝结为讲座,来了解教师的教学经验,提供建议,进行碰撞,是基于陪伴的过程式指导。二是由经验总结转向观点提炼———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破解骨干教师成果提炼中的难点。骨干教师提炼成果难点在于如何将经验凝结成观点,原有的成果或者仅停留在经验描述上,或者观点与经验之间脱节。指导教师帮助骨干教师在经验与观点之间搭建恰当的桥梁。一方面通过帮助骨干教师梳理成功教学案例,提炼成功经验,并提炼出符合教育规律的原理。另一方面通过新理论、新知识的介绍,丰富教师原有的教学经验,使教师的做法有了理论或原理的依据。

四、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应遵循的原则

(一)凝结式成果提炼应遵循自下而上的教研成果生成的规律

“自下而上”是指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论生成的路径,“教师论坛”“自选导师”“主编面对面”三个成果提炼工具设计与实施的背后遵循的是由经验到理论的路径。“教师论坛”尊重教师自身教学经验、教有所长的兴趣点,发挥教师善于表达的优势,将教师的教学经验凝结为讲座,帮助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经由“自选导师”,挖掘成功经验背后的理论依据,在经验与观念之间搭建恰当的桥梁;最后再经由“主编面对面”,促进其教学成果凝结固化与外化。这是一条由经验向理论提升的自下而上的路径,也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专业化发展路径。

(二)凝结式成果提炼应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自主性

首先培训成果目标定位并没有统一硬性规定一定要写哪一类,而是以教师为本,基于教师原有的成果基础,促进其向上一级成果类型发展。其次,“教师论坛”的选题及最终成果撰写的选题都依据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及教有所长的兴趣点。再次,本次培训改变了以往培训中随机分配指导教师的做法,采用“自选导师”的方式,而“自选导师”的前提是教师通过聆听讲座,主动思考自己成功的教学实践经验与讲座者理论之间的契合点,这是促进教师成果凝结的关键一步。

作者:卢杨 单位: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案例型论文范文7

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基本模式的构建

按专业方向开展的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培训是一种新的培训理念,也是读者培训服务的一次全新尝试与探索,需要在吸收以往各类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深化和创新,主要是由各专业的学科馆员根据专业需求分别设计符合本专业研究方向的培训内容和方案,针对相应专业的读者进行培训,并最后给予效果的评价和进一步改进。而培训设计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也将对培训项目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为此,笔者在参考了一些相关培训设计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基本模式。专业需求分析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对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及电子资源的需求情况往往是与其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紧密联系的,因此在制定培训方案前,图书馆员必须首先对本校所有学科的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了解,在研究学校的学科专业的基础上,最好能与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沟通,找准专业定位,把握本专业的资源需求状况。总之,明确专业研究方向是开展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基础,在培训时最好能使读者带着研究课题查找资料,做到有的放矢。

培训内容设计培训内容的设计要结合专业研究方向的特点来展开。一方面需要对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源进行精选和推介,重点介绍与专业有关的电子资源的相关收录内容及其利用技巧,将图书馆现有的电子资源中与本专业研究方向联系紧密或者相关度高的内容进行分类整合,统一抽取并融入整个培训内容中,此外可着重挑选几个专业性强的数据库进行重点推介,这也是体现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特点的最重要一环。另一方面,为了使读者更深入了解电子资源应如何与自身专业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可以选取几个本专业方向的利用电子资源进行研究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同时穿插一些专业领域的文献研究方法,结合数据库操作技巧和统计功能等为学生在本学科领域内或跨学科的研究中提供一些启发思考与创新思路,进而深入探讨数据库在学术科研中对于提供文献保障和启发研究思路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培训效果评价在对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进行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需要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从前来参加培训讲座的人数以及学生和专业教师的反应等来评价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电子资源使用量的统计数据来观察和评价。

上海外国语大学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开展

目前上海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上外”)图书馆的读者培训采取了多种形式开展,包括本科生的新生入馆教育、面向全校的文献检索公选课,以及相关数据库专业人员作的电子资源系列培训讲座等等。为了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各类电子资源的推广力度和利用效率,面向更高层次和需求的读者进行更有专业针对性的电子资源使用培训,根据以上培训设计思路,“上外”图书馆开展了由学科馆员按专业方向分专题讲解图书馆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系列培训讲座,并陆续推出了语言学、文学、新闻传播、国际关系、经济管理及其他人文社科等方向的专题图书馆资源利用培训。这些讲座主要由图书馆相关专业的资深学科馆员担任主讲,除介绍图书馆文献和服务之外,重点结合各个专业方向开展电子资源数据库的使用培训和现场演示,指导读者更为有效地查找和利用论文写作及学术研究所需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强大的文献保障,培养其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科研能力。以下结合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基本模式及“上外”开展的实践,以“上外”新闻传播学专业为例,尝试结合其学科特色和相关资源进行培训方案的设计,探索专业方向电子资源培训的新思路,以期为此类培训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从而提高图书馆电子资源培训质量和信息服务水平。新闻传播学专业需求分析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师生而言,其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新闻素材的需求,即各类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材料,这主要集中在图书馆的中外文报纸和相关网站上;二是对学术文献的需求,包括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文献,这主要可以从图书馆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图书和学位论文中获得。同时,由于电子资源具有比纸质资源内容更丰富、更新更迅速、检索更便捷等诸多优势,因此,新闻传播学专业方向的资源利用培训应当主要从报纸、期刊、图书以及学位论文这四种类型的资源展开介绍。

新闻传播学专业培训设计培训的内容主要根据专业需求和文献类型等展开,一方面对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源进行推介,重点介绍电子资源的相关收录内容和演示其利用技巧;另一方面结合有关研究案例来深入探讨数据库在学术科研中对于提供文献保障和启发研究思路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图书馆相关资源介绍及其利用学科馆员在对专业定位和学科方向有了明确的把握之后,就需要对图书馆现有的相关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找出与之相关度最高的各类文献,并有重点地将其推介给该专业的学生加以利用。由于图书馆文献种类繁多,笔者主要从资源类型入手加以分类介绍,重点介绍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与新闻传播学联系紧密的电子资源数据库及相关功能。报纸。报纸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载体形式,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与其具有极高的相关度。因此,在进行该专业方向的资源利用培训时,报纸这一类型的资源应作为首选的推介对象。就中文报纸而言,培训主要推介了CNKI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对于检索和利用国内主流的报纸媒体资源十分方便和全面。就外文报纸而言,则首推Lex-isNexis学术大全,可深入搜索世界范围内的众多报纸内容,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与研究的必备数据库之一。另外,Factiva新闻数据库也可一站式访问大量的新闻资讯,时效性强,检索方便。由于这两个数据库的使用技巧性较高,培训时应重点介绍和演示其检索利用的具体操作流程。

期刊。鉴于电子期刊的学术性和便捷性,培训过程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善加利用电子期刊资源。就新闻传播学专业期刊而言,重点推介了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EBSCO的传播学与大众媒体数据库,基本涵盖了中文和外文的重要新闻传播学类期刊资源,对于利用中外文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具有很大作用。此外,人文社科类的期刊资源对于新闻传播的学习和研究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由于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它的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密切相关,因此,要搞好新闻传播学的学习和研究,还必须注意相关人文社会学科文献资源的利用。培训时可适当推介如SAGE人文社科库(包含有Commu-nication&MediaStudies学科专题)、ProQuestRe-searchLibrary等相关资源。对于外文期刊数据库的快速查找和定位,培训中需强调图书馆的“外文期刊导航”功能。利用该导航读者可以按照学科分类和专业方向查找和定位所需电子期刊资源,从而极大地节省读者的检索时间,并使资源得到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p#分页标题#e#

图书。与报纸和期刊相比,图书类文献资源在数据库中的收录并不十分全面,利用方式上也较之前两者存在一定的不便,而纸本书籍或更能满足读者需求。因此,在进行图书文献介绍和利用的培训过程中,应协调纸本和电子的平衡,建议读者从馆藏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此两种类型的图书资源。对于中文图书的利用,可以突出强调“读秀学术搜索”功能对于查找纸本和电子图书的重要作用,其能一站式检索超星数字图书馆的电子书以及该馆馆藏的纸本书,对于读者而言资源获取率大大提高,是目前查找中文图书的首选方式。对于外文电子书而言,主要介绍Ebrary电子书和MyiLibrary电子书这两个数据库。在这两个库中虽然没有新闻传播学类的专题分类,但其人文社科类图书资源相当丰富,且学术质量也很高,适合读者进行扩展性阅读,开阔视野和研究思路,为跨学科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帮助。这同样适用于其他专业方向的资源利用。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对于专业学习和研究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CNKI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库可下载全国各大高校历届硕博士的学位论文,尤其是本校相同研究方向或相同导师的论文更是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思路、写作方法、格式等各方面起到极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具有较强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对于“上外”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师生而言,除了参考中文的学位论文外,英文的学位论文资源也是极其重要和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来源。ProQuest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了欧美1000余所著名大学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是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外文学位论文信息资源,可以帮助学生们及时了解国外该学科领域的硕博士研究生的最新研究动向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将其引进或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来。因此,这两大学位论文库也是专业方向的资源利用培训不可忽视的内容。新闻传播与文献研究案例举要培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分析新闻传播学相关研究案例,结合数据库的检索技巧和统计功能等剖析在研究方法上的拓展与创新,为学生的学术科研提供一定的思路上的启发与指导,展示电子资源在检索和利用上的便捷性和科学性。以下通过两种类型的案例加以分析。

新闻传播学文献的计量统计研究。该类型的研究主要通过对新闻传播学领域相关专业期刊或学术论文等的文献引证频次或下载数量等信息的计量统计和汇总分析,研究新闻传播学自身的学术发展状况。如“中国新闻传播学高被引论文分析———基于CSSCI、CNKI两个主流引文数据库的研究”一文,分析了新闻传播学学术论文CSSCI、CNKI两个数据库被引证的现状,找出了新闻传播学自1978-2007年30年以来的高被引论文,比较两个数据库的引证特点,并对发现的新闻传播学高被引论文的领域分布、年代分布、期刊分布等数据进行了分析〔2〕。从该实际研究案例中,重点引出对于CNKI数据库引文统计功能的介绍,演示新闻传播学领域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统计和排序功能,从而可以进一步对高被引论文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又如“中美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比较研究———兼谈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一文,选取了中美两国各两份新闻传播学的主流学术期刊(分别为美国《Jour-nalism&MassCommunicationQuarterly》和《Jour-nalofCommunication》以及中国的《新闻与传播研究》和《新闻大学》),通过对其6年间(2000-2005年)所有论文的内容分析,描绘出中美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的概貌并比较其异同〔3〕。

对于此研究案例而言,中外文期刊数据库就能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其检索和统计远比纸本期刊方便快捷得多。结合专业领域与相关案例的分析,介绍数据库的功能特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并深入发掘其对实际研究有意义的功能。新闻媒体信息源检索搜集与统计分析。该类型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如报纸、期刊、图书等)对某一专业领域的报道、阐述、论证等的文献资源,通过专业数据库全面搜集,对其信息源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从而得出该领域的某些结论。如“议程与框架:西方舆论中的我国外交话语”一文,以我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话语为切入点,通过对2004-2008年间LexisNexis数据库中新闻文本的定量分析和定性解读,探索了当代中国外交话语在西方舆论中的角色问题〔4〕。本案例值得借鉴之处是其对于数据库中检索条件的设定,其以LexisNexis学术大全数据库为资料源,选取其新闻库中世界主流报纸库(MajorWorldNews-papers)里的英语报纸为样本范围,对近5年的新闻设置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这样的实际检索案例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数据库的检索限定技巧和研究使用方式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培训方式探讨

培训讲座主要采取PPT课件演示和网上数据库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同时设置现场提问和互动环节来解答同学和老师的提问。多种方式的相互配合与穿插可以使培训效果得到最优化的呈现。PPT课件讲授作为一种多媒体演示工具,PPT已被普遍应用于各类教学培训,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课程和资源利用培训也不例外,其对于教学效果的实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PPT的页面导航层次和内在逻辑结构是至关重要的,有人说“逻辑”是PPT的灵魂,的确如此。PPT也要讲究谋篇布局和创意策划,应能体现培训内容的层次结构和表达出教师的脉络思路〔5〕。如本培训设计分别从新闻传播学的专业需求、图书馆相关电子资源的利用(资源又进一步按照类型进行分类介绍),以及结合有关研究案例对数据库使用和研究思路等进行深入探讨等几个方面展开,层层深入,结构清晰,导航明确,对于培训信息的传递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网络平台演示由于网络数据库的操作步骤连续性等特性,如果仅凭PPT的图表和截屏等方式来展现教学内容还无法达到良好效果,因此必须同时结合网上现场操作演示的方式来进一步呈现。有调查显示,有将近80%的图书馆文献资源检索类课程运用了截屏来讲述教学内容,有的截屏页面数量占了PPT总页数的绝大部分〔6〕。这与网络数据库的应用性特点有一定关系,但并非所有的操作过程和步骤都适合用PPT来展示。一般而言,在重点介绍某一数据库(如本培训中的LexisNexis学术大全)的利用方法和检索技巧时,可以选择在线演示的方式来进行,其操作过程的连续性和动态性更有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整个流程。当然,在线操作可能会受到网速条件影响和培训时间制约,因此,应选择几个与培训专业方向密切相关的重点电子资源数据库加以演示。#p#分页标题#e#

现场互动问答除了PPT课件和在线数据库演示以外,还应留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和老师进行现场提问,这样可以弥补讲座培训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也可以了解相关专业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文献尤其是电子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和现场解答。此外,在培训中还应准备一份专业方向读者利用电子资源的需求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读者的身份、专业和研究方向、最常使用的数据库类型、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利用电子资源的实际需求和目的,以及对于本次培训效果的满意程度和意见建议等,以便于回收反馈信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此项培训工作的内容安排和组织形式。

培训效果评价

案例型论文范文8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农村、了解农民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由于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起步较晚,培养模式大多沿用农学硕士的方式,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模式不适应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需求,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必须从注重学术研究教育过渡到专业学位教育,必须建立一支足够数量和适应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如何根据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师资队伍是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的一大重要问题。

1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笔者2009年11月至12月对湖南农业大学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发放《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问卷483份,回收有效问卷309份,回收率为64%。调查对象包括2005到2008级的各级在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涉及农业推广硕士的所有领域。通过文献检索所收集到的资料,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师资队伍现状进行分析。

2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2.1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师资队伍结构趋于合理,但校外导师高学历高职称比例偏低

农业推广硕士校内导师数据是抽取作物、园艺、植物保护、渔业、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业资源利用等几个领域作为样本得出来的结果,表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校内导师中高学历的比例较高,其中博士学位的78人,占教师总数的53.4%;具有硕士学位的有29人,占教师总数的19.8%;具有学士学位的有39人,占教师总数的26.7%。总的来讲硕士以上学位的占到73.2%;正高职称的人数明显高于副教授占到总数的77.4%,副高占22.6%;师资队伍的主体在41~50岁年龄段,占到52.6%,但是30~40岁之间的比例比51岁以上的小,分别为10.3%、33.5%。这说明校内导师大多是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专家,指导力量相对较强。校外导师的数据是收集2002年度至2009年校外导师数的总和,其中高学历的比例偏低,博士、硕士的比例仅到13.1%、26.8%,即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为39.9%,比校内导师硕士以上学历73.2%要低很多,其本科及以下的比例较大,占到60%;正高职称的仅占到35.8%,比校内导师77.4%低了42个百分点,副高职称所占比例明显较高,比校内导师22.6%的比例高出40个百分点,占到64.1%;年龄结构上40~50岁的中年骨干占到57.1%,50岁以上的占到30.5%,40岁以下的仅占12.4%。可见,校外导师硕士以上学历以及正高职称的比例不大,这说明在选聘校外导师时,对理论研究和学术方面的要求没有校内导师那么高,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应该要更加严格。农业推广硕士任课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的占了52.8%,硕士学历占到26.9%,即硕士以上学历的占到79.7%;正高职称的比例为60.1%,副高职称占到32.6%;年龄结构也较为合理,大多是中年骨干40~50岁之间,占到53.9%,而且50岁以上的比例较小,仅占到17.6%,20~40岁之间的青年教师占到27%。这说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任课教师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较大,有较高的科研究水平。年龄结构中中年比例最大,而且青年教师比例比老龄比例要大,其整体结构是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

2.2“双导师”培养模式已初具规模,但仍需加大力度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实行双导师负责制,采用校内导师与实际用人部门合作培养的方式。校内导师必须是本校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过一届以上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责任感强,指导学生的经验丰富,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包括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选题、开题、学位论文的研究过程以及写作与答辩等等。校外导师必须业务水平高,责任感强,具有高级职称的本行业专家、领导或有较强实践技能的能手,是为适应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目标而配备的,主要为了在专业学位教育培养过程中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技能进行指导,使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结果表明:有194名研究生配备了校外导师,占总数的63%,有115名研究生未配备校外导师,占总数的37%。从表2也可以看出,湖南农业大学2002年至2009年校外导师与硕士生的配备比例为1:1.2~2.0之间,也就是说平均70%的专业学位硕士生配备了校外导师。因为专业学位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再加上专业领域的增加,其生源也正在逐年增加,2009年配备校外导师的比例比以往有所下降,66%的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生配备校外导师,同问卷调查63%的结果基本一致。“双导师”模式培养有一定规模,但仍有30%以上的学生未配备校外导师。

2.3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不高,外聘教师数量偏少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教师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科研能力,但是生产实践背景往往不足。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湖南农业大学有三个月以上农业推广实践经验的教师占到73.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有三个月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为65.4%,湖南农业大学外聘任课教师数仅占3.6%,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零。很显然,教师队伍的实际经验还需加强,外聘任课教师的数量未达到专业学位教育的要求,其比例应该加大,选聘本行业的专家及突出贡献者来校担任授课教师,对提高农业推广硕士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2.4研究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满意度高,学生的工学矛盾较严重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都是在职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教学效果要求高,旨在对其自身有较大的指导与帮助作用。据笔者的调查,湖南农业大学56%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优,36%的学生评价是良,总体来讲86%以上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教师教学效果持肯定态度。但是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招收的都是在职人员,其也有自身的局性,通过调查显示:61%的学生认为自身专业基础对硕士期间的学习有大的影响,在几个主要的因素中占第一位;58%的学生认为工学矛盾也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原因,这说明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应采取针对性的弹性管理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

2.5课程体系基本合理,应增加专业动手能力培养及案例分析的教学内容#p#分页标题#e#

目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专用教材很少,几乎没有。任课教师只可参考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的使用教材,经过教师不断改进,总结与归纳,其课程体系趋于合理。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课程体系是合理的,53%的学生认为是基本合理的,90%以上的学生认为总体来讲符合专业学位的要求,但是仍然有7%的人认为不合理。在考虑课程设计时,69%的学生认为应该关注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课程设计最重要的部分;62%的学生认为农业推广案例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其它主张知识结构、学科前沿与进展、理论知识重要的比例分别为50%、46%、34%。调查结果表明课程体系设计仍需进一步改革,多增加案例分析与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的环节。

2.6教学及考核方式单一,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及考核方式

根据调查显示:59%的研究生认为教学及考核方法有待于完善,78%的学生主张案例式教学,65%的学生主张讨论式,另外主张启发式、自学式、传统讲授式的也分别占到46%、26%、26%。考核方式也应该区别学术型学位教育,应该偏重实践部分的考核,轻化纯理论知识的记忆。目前大多数考核方式是理论考试与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显示60%的人主张多种方法相结合,主张讨论式、开卷式、面试及闭卷式的分别占到48%、43%、40%、12%。由此可见:以案例式为主的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及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适合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这是与学术型硕士学位教育的显示区别,也是培养专业学位人才的重要途经。

2.7研究生对双导师满意率高,导师指导方式需改进

笔者通过对309名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在读研究生的问卷统计,结果发现:对导师工作的评价方面,无论是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满意和基本满意的超过了90%。说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对目前双导师指导总体上是满意的,对校内导师的满意度比校外导师要高。我国目前大多数农业院校导师的指导方式采取单一的师徒式(一对一进行指导),实践证明师徒式的指导方式有很多弊端,不能适应专业学位的发展要求,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4%的学生认为协作式(各学科交叉共同指导)指导较适合专业学位教育;52%的人主张专业式(相关专业联合指导);34%的赞成师徒式。因此,目前应该采取联合指导方式,各取所长,达到共同培养的目的。

2.8校内校外导师各有所长,相互补充,达到联合指导的目的

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农业推广硕士研究方向涉及面广、学科多,学员都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对研究生的培养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对学生培养方面各有侧重。问卷调查发现:77%的人认为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需要校内导师的指导与帮助,占到第一位;其次63%的人认为学位论文写作与答辩需要校内导师的指导;认为课程学习、农业推广实践方面需校内导师的帮助的分别占到28%、27%。在对校外导师的需求方面:59%认为农业推广实践方面需校外导师指导;57%的认为学位论文的研究过程需指导;论文选题与开题方面需指导的占43%。可以看出校内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位论文方面是起重大的作用的,对校外导师的要求,主要是丰富的农业推广实践经验,其次是对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的指导,因为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来自于自身的岗位与实践,校外导师在实践操作方面的经验更为丰富。

3对策与建议

3.1优化师资队伍基本结构,高学历高技能相结合,提升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师资可以聘请高学历、高职称的专家、行业佼佼者来校担任校外导师,应增加青年导师的数量,优化整体结构,培养梯队新生力量,防止年龄断层,做好代际转换和新老交替工作是导师梯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3.2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保证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

3.2.1采用灵活教学及考核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任课教师应该采取以案例式、交互式为主体的多种教学方式,直观地教授知识,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减少死记硬背部分,多进行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使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中较好地结合起来[1]。

3.2.2改革课程体系,保证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课程内容按照相应农业推广领域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实用性,多加入专业实践及农业推广案例,使所开设课程既强调理论,给予学生更多的信息量和学科技术前沿知识,也使其能够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独立从事农业生产专门技术的能力[2]。

3.2.3进行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管理方式,解决工学之间的矛盾。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身都是在职人员,课程学习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对此,首先实行弹性学制,定期集中进行课程学习;利用学校和各教学实习点的软硬件资源,定期进行网上指导等远程教育的方式,逐步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3]。

3.3完善“双导师”指导制,进行多学科交叉指导,实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的

3.3.1建立校外导师数据库,扩大“双导师”培养规模。“双导师”培养模式已初具规模,但仍须加大力度,争取百分之百做到“双导师”指导。建立校外导师数据库,及时地查找导师资料,择优选取优秀导师对专业学位硕士生进行实践方面的指导,真正实现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最终目的。

3.3.2采用联合指导方式,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要在“双导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多导师多学科共同指导方式,进行学科知识的交叉指导,真正培养复合型人才。

3.3.3发挥双导师对学位论文的全程指导作用,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建立校外导师对学位论文的指导机制,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在指导学位论文研究方面的优势。双导师对学位论文进行全程指导,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也是评价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4]。

3.4内选外聘专业人才,加大培训力度,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