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内容范例6篇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内容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内容范文1

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1、事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程。虽然我们河北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提前并轨,但随着全国统一并轨制度的推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我们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部门不但要履行社会保障的责任,同时还要承担起对60岁以上老人的社会化服务与管理职能,如此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若无完整准确的个人资料记载,即安全有序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我们整个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部门的工作就会陷入困境,就会影响到下一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

2、事关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一个参保人从办理参保手续到离退休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要经过诸多环节。在办理参保手续时,首先要采集个人信息,并作为最原始的资料存入个人档案,其后要不断缴纳保险费、划拨个人帐户、计算利息等。当新老农保制度进行衔接及居民与职工养老保险进行流动时,还要办理保险关系转移和基金的转入转出等手续,这些详细资料的个人档案记载,就成了今后支付社会保险待遇的重要依据。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参保人的切身利益。

3、事关经办部门的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实际上是对业务工作进行有序的梳理和有效的归纳。对已完成的业务工作进行回顾整理、总结,从中找出经验教训,将对正在进行或进一步开展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借鉴和推动。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各项统计数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服务,提高办事效率。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

1.涉及面广。从数量上看,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我国有2/3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加上城镇居民,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涉及的对象群体之庞大,是其它保险所无法比拟的。从内容上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涉及符合参保条件居民的参保登记、保险费收缴、基金划拨、个人账户管理、待遇支付、基金管理、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诸多工作环节。而由此产生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档案资料必定是构成复杂,数量巨大,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群体,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

2、变动性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服务对象为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他们一般没有固定的单位,工作变动较大,户籍流动性强(特别是女性群体因结婚迁移户口)。特别是近几年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很多农民进城务工,常年离家在外,且工作单位又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城乡居民的这种工作及户籍的流动性使其养老保险的建立和缴纳问题也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从建立到利用也就经常处在变动之中。

3、政策性强。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自愿参保,自由选择参保档次和缴费水平。与之对应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必须适应、尊重不同参保群体的多样性、差异性和流动性。其参保人基本信息、参保时限、缴费水平、待遇水平、待遇发放等内容,与每个参保人的切身利益息息有关,与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密不可分。

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意识薄弱。个别基层领导对档案工作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认为档案管理不能给单位带来效益,对居民保险档案的管理缺少相应的软硬件投入,人员配备、经费不到位的情况,在各地普遍存在。有些乡镇社区没有专门的档案室,该归档的档案没有归档,档案随意保存,防火、防盗、防潮等安全防范措施缺失,存在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部分经办业务人员也存在概念不清,认识不高的问题,认为当前的工作都忙不过来,没有时间去整理那些数量巨大、工作环节繁琐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

2、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偏低。基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档案管理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兼职,即使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数也是从其它专业改行的。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缺乏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现代档案管理技能,档案管理手段和方式落后,档案工作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3、缺乏专业的管理标准和规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由于刚刚起步,且因管理的对象不同与其它社会保险档案,所以管理上缺乏统一标准,造成各地管理办法不统一,管理的规范和水平也不一致。哪些资料需要整理归档,如何进行整理归档;哪些资料不需要归档,如何销毁;哪些资料需要分类、分级管理;哪些资料需要集中统一管理,如何管理;客观上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和工作秩序,亟需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

4、手段落后,管理水平偏低。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面启动和业务量的逐步加大,有的经办机构实施了档案的微机化管理,但由于软件、硬件、人员没有实现有机结合,有的缺乏相应软件,有的缺乏专业人才,因而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大部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仍然延用过去手工操作的陈旧管理模式,效率十分低下,查找资料费时费力,搞数据统计更为艰难,直接影响了工作的进展。

四、加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1、广泛宣传,强化管理意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宣传渠道,提高每一位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社会保障意识,加大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加大资金及人力投入,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人员匮乏、资金短缺、库房紧张等现实问题,为建设和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创造良好氛围和有利条件。积极组织经办工作人员学习档案知识,提高档案意识,树立依法管档的观念,增强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程序。依据《档案法》和新出台的《社会保险法》等法规政策,制定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分类大纲和保管期限。对每一类档案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依法建档。对各门类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移交、存档等要有一个明确的程序,做到既符合工作进程,又符合档案管理要求。平时工作中形成的文书材料、业务报表、台帐、图表、会计帐簿等,要及时立卷归档。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内容范文2

关键词 城乡居民 企业职工 养老保险 对接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现行制度的对比

第一,保障模式不同。城乡居民实行的是个人账户模式,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统账结合的模式。第二,资金来源渠道不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保费来自于政府、集体补助和个人缴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保费来源于企业和个人缴费。第三,缴费基数不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政府补贴由政府制定,集体补助由集体制定,个人缴费则实行分档按年定额缴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缴费基数以本人工资和不低于社会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第四,缴费比例不同。城乡居民个人分档按年定额缴费,个人所缴、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全部计入个人账户;企业职工的缴费比例为缴费基数的28%和20%,其中12%进入社会统筹,其余部分计入个人账户。第五,领取待遇年龄不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男性女性均为60周岁达到退休年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女性为55周岁达到退休年龄。第六,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同。城乡居民养老金计发办法是基础养老金由政府制定,个人账户养老金为个人账户累计额除以139;企业职工养老金计发办法是基础养老金每缴一年计发比例为1%,个人账户养老金为个人账户累计额除以139。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对接的内容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对接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城乡从业人员进城务工时,其养老保险关系如何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对接;第二,已经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城乡务工人员在返乡时,其养老保险关系如何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接。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的对接办法

首先,已经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城乡进城务工人员,其养老保险关系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对接,可采用以下几种衔接办法:办法一,折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达到规定退休年龄后,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计发办法享受养老金待遇。办法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累加,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金额补缴差额费用,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达到规定退休年龄后,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计发办法享受养老金待遇。办法三,封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重新参保缴费,达到规定退休年龄后,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转移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并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计发办法享受养老金。

其次,已经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但未达到规定退休年龄的城乡务工人员在返乡时,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接,可采用以下办法: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视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储存额转移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达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规定退休年龄后,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计发办法享受养老金。

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对接的相关配套措施

(一)加快养老保险对接制度的制定。

制度覆盖是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实现对接的前提条件,当务之急是要抓紧研究制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对接办法。建议采取折算、补差、封存等方式,妥善处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对接问题,确保参保人员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之间的流动,推进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二)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两个险种对接的难易和复杂程度。一般来说,统筹层次越高,险种间对接难度和复杂程度就越小,统筹层次越低,险种间对接难度和复杂程度就越大。因为统筹层次的提高,统筹区域内的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程度就越高、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就会减小、养老保险基金便于统筹调剂,从而便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相互对接。

(三)完善信息系统网络化建设。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内容范文3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规范化管理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作为开展广大群众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在档案设立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进行审查,同时在后期管理工作中也需要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文件,所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具有较强的法律效力和说服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作为城乡居是养老保险工作的延伸,是维护城乡广大居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建立,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社会保障工作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而且还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更好的实现对社会繁荣和稳定的有效维护。但在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制定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内容不一、层次杂乱等现象的存在,给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所以需要加强对其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能够更好的满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需要。

二、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现状

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加快了改革的速度,特别是在当前我国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下,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处理更加高效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受到广大居民的青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作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依据,在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不仅管理较为混乱,而且信息统计缺乏全面性,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内容繁杂的问题发生,在档案统计过程中需要记录的信息量较多,这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实现带来了较大的制约作用。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由于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所以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加快推动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流程熟练掌控,特别是对于一些纸质的重要档案,不仅需要确保其具有科学合理的排序,同时还要做好纸质档案的保存和维护工作,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档案,需要做好备份处理,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作为一名城乡居民养老档案的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对档案备份、保存熟练掌握,而且还要对相关记录及需要查阅的知识做到扎实、熟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确保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管理,就必须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全面覆盖,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实施:一方面,对适龄老年人以及去世老年人的信息进行增补。科学规范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需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因此,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最基本的档案管理是最为可行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也正因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灵活性欠缺这一制约因素,所以对于养老保险的相关档案单位和档案管理人员则需要不断及时的对档案信息进行补充和修正,切实落实每一位参保人员的生活状况,做到对参保人员信息随时可查询,信息随时可归档的系统化管理。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而且拥有巨大的人口基数而就整个社会结构而言,老年人所占的比例逐年扩增,这就要求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做到关键信息上的无缺失以及老年人养老保险数据库的系统化的要求。

(三)注重现代化科技的应用

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的要求已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比例加大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迫切。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不仅是现代信息社会对老年人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同时也是档案管理者在将来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必然努力方向。因此,就需要要将电脑、网络管理等高科技管理手段应用到广大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工作中来,依靠电脑来取代手写,以网页管理来代替布告通知,运用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来减少人工送件,从而更多的解放人力物力,将其应用到更需要的场合中去。

四、结束语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是广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重依据,一旦档案管理工作发生差错,则会给对社会中需要领取养老补助人员的切身利益带来较大的影响,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所以需要做好基本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和乡政府自身的优势,更好的将社区管理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功能更好的发挥出来,以便于更好的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发放工作。由于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具有公益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所以在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量工作中也需要严格遵循相关法律程序进行,确保档案信息的采集和管理的公正性和层次性,做好后期的核查工作,以便于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更好的维护广大城乡居民的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林全玲.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兼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J].社会科学家,2011(04).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内容范文4

关键词:社保基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1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县级基金管理存在问题

(一)基金筹集效果未达到最佳

一是每年存在断缴保费的参保人,不能实现应缴尽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缴费,由于人员流动性导致的缴费不便、就业的不稳定变更参保险种、基层经办人员工作疏漏未及时报扣等原因每年有部份参保人断缴保费,东川区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以来,这部份的人群大致占参保比例的5%左右。

二是大部份参保缴费人员选择最低档次缴费,较大影响了基金筹集额。传统观念影下,认为农村养老大多依靠土地和子女,多数人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选择最低档次缴纳保费,即使有能力缴费的都不会选择高档次参保缴费。从东川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期间的统计显示,每年参保缴费的80%以上人群选择100元/年的最低档次参保缴费。

(二)基金安全存在隐患

一是收缴保费过程中现金收缴环节的控制不当会引发基金安全事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分散,点多面广,有的边远山区没有银行网点,年老病弱参保人自行到银行缴存保费比较困难,靠代办员收取现金。代办员在收取现金过程中,未自觉使用统一保费收据,参保人也没有索取收据的意识,有的代办员收取保费后不及时存入专户滞留手中,致使基金安全存在隐患。

二是县级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建设不够完善,基金安全管理有风险。有些经办机构人员设置不合理,对任用财务不员的任职资格、职业水准等把关不严,使用无“会计从业资格证”人员担任出纳会计;有的经办机构未完全实行不相容职务不相容岗位分离的相互制衡内部机制。存在经办机构负责人兼任会计出纳、财务人员兼任系统管理、出纳兼任费用审核和稽核等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可能导致侵占挪用社保基金等事件发生。

三是乡镇村经办人员稳定性差和文化层次低,基金运行可持续性难以保证。一些乡镇经办人员和村代办员稳定性差,经常随村两委改选而变更,经办业务中不按规范操作,随意性大,不及时申报到龄领待人员,或不经核查就将已死亡人员、退保人员、已缴费人员重复报来扣款,或参保人已缴费却不及时报扣造成参保人断缴费等现象屡屡发生,极大影响参保人切身利益,造成参保人积极性下降。

四是基金流失难以杜绝,多头领取养老金,死亡人员领取养老金等现象仍有存在。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仍未统一,由不同部门管理,不能及时排查出同时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重复领取待遇的参保人,造成重复参保重复领取养老金现象;一些县级经办机构生存认证工作流于形式,由乡镇经办员或代办人一手操作,生存认证形同虚设起不到相应作用。而且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现行死亡退保每人600元丧葬怃恤,已经不能成为驱使死亡家属办理退保的积极因素,都抱有侥幸能拖则拖迟迟不来办理退保手续。

二、提高县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基层经办人员培训和管理。县级经办机构在城乡居养老保险每一项新政策出台后,及时组织乡镇村经办人员政策培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运行以来,已经历养老金调整、新农保城居保合并、财政配套提高等各项政策的调整,这些政策出台后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将新政策新内容培训贯彻到各经办人员让老百姓及时了解新政策;县级经办机构在乡镇经办人员变更后要及时组织新人业务培训,避免业务不熟影响经办工作,还可以通报一些行业内发生的基层基金安全事件,起到警示和增强法制意识作用。

二是加强基层网点设施建设,提供便民服务措施。县级经办机构加强与合作银行沟通协调,在边远地方增加银行网点或POS机,方便参保人存入保费。在无法增加网点或POS机的地区,请银行工作人员约定时间,走村入寨集中为边远山村参保人缴存保费手续。对于文化层次稍高可使用现代网络的参保人群,提倡利用网络银行、手机APP、智能POS机等多形式将款项存入自己参保存折。通过各种措施方便参保人将保费缴存入参保存折,全面实行保费收缴由银行代扣代缴,杜绝由个人收缴现金方式。

三是县级经办机构稽核部门加大基金稽核监管力度。采取与公安数据共享对接方式,及时发现已死亡销户,但迟迟不办理退保的参保待遇领取人;每月待遇发放前与职工养老保险部门核复参保领取待遇人员,尽可能减少重复领待情况发生;每年至少认真开展一次生存认证,对乡镇村组上报的生存认证结果,随机抽取一定比例人员现场核实,对于重度残疾、高龄、重病等行动不便的参保人,主动提供上门核查服务。

四是加强县级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建设。在组织机构控制上,县级经办机构要根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环节和流程合理设置了内部机构,部门、岗位人员分工中严格执行不相容职能、不相容岗位分离、相互制衡内部机制;基金财务控制上,按照治衡性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出纳、稽核岗位。对任用财务人员任职资格、职业职守等严格把关。银行印鉴、财务章分开保管,基金收支执行初审、复核、审批三级控制制度,待遇发放等大额资金支付要填写《社保基金支付财务审批审核单》。

五是建议增加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投入力度。适度提高缴费最低标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设置最低档次为100元/年,是为了降低门槛,达到广覆盖目的。目前广覆盖目的已基本达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已有较大提到高,为有效提高基金征缴额,可以提高最低缴费档次;提高死亡怃恤金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死亡人员家属及时办理退保手续积极性;养老金发放标准形成定期增长机制,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挂沟,增加养老保障力度,让更多符合参保条件的城乡居民自发积极的参与进来;适度提高提缴费财政配套水平,形成多缴多配,低缴低配,断缴不配的机制,鼓励更多人群选择高档次缴费档次续保。

参考文献: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内容范文5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

养老保险关乎每个家庭的利益,如果家庭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就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做好所有与养老保险相关的工作都十分重要,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养老保险档案,档案记录了被保险人的基本信息以及在保险中所能够享受到的权益,一旦管理不当,很多信息丢失,会增加保险单位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这也影响了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

1 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养老保险档案是城乡居民权益的一种保障,因此需要管理人员提高重视程度,从档案材料的收集到档案的生成,必须遵循法律,相关部门要依据法律的相关规定进行审查,以此确保每个城乡居民的基本权益不受到伤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后期管理十分重要,为了确保其具备基本的法律说服力,在其管理过程中,必须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管理,依据国家下发的法律文件来执行。档案管理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水平的高低,因此做好养老保险档案工作,对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次,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资源,对其进行管理,也可以说是对社会资源的管理,而且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还涉及到多方面内容,做好该项工作,对整合其他社会资源具有一定的作用,为更合理有效的利用社会资源提供了帮助;最后,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不得不说,目前我国的在城乡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层次不分明,涉及到的内容不统一,如果现有的状态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建立规范化的制度规范,不仅可以保养城乡居民的基本权益,对维护社会和谐也有一定的作用,因为人们的权益得到了保证,彼此之间矛盾就会减少,这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养老保险档所拥有的社会性、公益性的特点,就要求当前我国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必须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程序,做到档案信息采集公正,档案管理有层次性,后期核查实时快速的优点。

2 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现状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家各行各业的发展,而且随着我国对内改革的逐渐深入,各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包括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从管理理念到管理方式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比如从纸质化管理时代逐渐的电子化管理时代,管理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是值得称赞的方面,但是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还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比如管理不够科学合理,管理环节不明确,因此处理业务时,显得十分混乱;此外,信息数据统计不够全面,很多信息数据的收集以及整理工作都不够科学,致使管理中,有关信息数据统计片面,甚至丢失数据的情况也是有发生;另外,没有统一的管理平台,也是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存在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致使繁杂的档案管理工作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缓解,再加之,信息记录侧重点不够明显,上述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以此尽快让我国的城乡居民档案管理走向正规化以及现代化。

3 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若干建议

3.1 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针对我国现阶段的档案管理混乱的现象,就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建立一套全面的支撑制度,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对需要进行规档管理的流程十分熟悉,对于那些重要的纸质档案的管理要排列有序以及做好保存和维护等工作,对于那些极为重要的档案资料还必须做好备份处理。工作人员还要求熟练掌握最基本的档案备份、保存以及相关记录、查阅的知识,从而为维护好整个档案资料的完整以及确保整个档案管理的安全性。

3.2 实现全面覆盖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管理,就必须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全面覆盖,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实施:一方面,对适龄老年人以及去世老年人的信息进行增补。科学规范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需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因此,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最基本的档案管理是最为可行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也正因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灵活性欠缺这一制约因素,所以对于养老保险的相关档案单位和档案管理人员则需要不断及时的对档案信息进行补充和修正,切实落实每一位参保人员的生活状况,做到对参保人员信息随时可查询,信息随时可归档的系统化管理。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而且拥有巨大的人口基数而就整个社会结构而言,老年人所占的比例逐年扩增,这就要求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做到关键信息上的无缺失以及老年人养老保险数据库的系统化的要求。

3.3 注重现代化科技的应用

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的要求己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比例加大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迫切。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不仅是现代信息社会对老年人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同时也是档案管理者在将来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必然努力方向。因此,就需要要将电脑、网络管理等高科技管理手段应用到广大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工作中来,依靠电脑来取代手写,以网页管理来代替布告通知,运用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来减少人工送件,从而更多的解放人力物力,将其应用到更需要的场合中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养老保险档案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做好其管理工作,实际上,就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整合,为了做好该项工作,城乡社区以及相关地方政府都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做好养老金的发放工作,并且选取的科学的方法来管理档案,以使城乡中的每一个居民都能够老有所养,这对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林全玲.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兼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J].社会科学家,2011(4).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内容范文6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情况明显严重于发达国家,而且农村老年人口高于城镇。为此,本文从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内涵出发,描述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的现状与意义,分析实现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可行性,设计其可行性的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

[关键词]养老保险;一体化;可转移个人账户

1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内容

1.1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内涵

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制度,是指一种不再以户籍制度的划分为社会养老保险准入的标准,意味着城乡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的机会平等。

1.2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内涵与城乡养老保险的现状

标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很大差异,形成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二元结构。城乡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方法上和参保人数上存在差异。农村居民保险主要依靠国家财政和地方拨款,城镇居民的资金筹集方法是多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另外由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目前,相比较城市而言,我国农村的保障水平较低,主要方式是自我养老,覆盖面也比较窄,养老模式也不统一,普及程度也较低。过去十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与坚持,我国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已经逐渐步入正轨,并且已经取得初步成果。

2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存在的障碍与可行性

目前,我国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还存在许多障碍。第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城乡养老保险的缴费能力存在差异。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这就决定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缴费能力较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缺乏坚固的经济基础。第二,城乡人口比例失调降低了城市化水平。第三,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城乡保障水平的差异。第四,现行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不合理。比如:养老费率偏高加大农民工续保压力等。本文认为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可行性有:

2.1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健增长

财政收入是实现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的经济基础。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较高的财政收入可以保证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提高对农民的补贴额等,从而推动城乡养老保障一体化制度发展。

2.2土地政策的支持

土地流转等政策的相继出台加剧了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养老保障越来越不依靠于农作物收入,而是向工商业转移。多元化收入方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的缴纳能力,也为实现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提供了可能。

2.3农村养老观念的转变

过去,农村一直主张养儿防老,而今天,越来越多的居民希望自身养老。另外,国民素质及国民对社会保险认知度的提升,为构建城乡一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3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制度设计

3.1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要求,该制度包括以下层次。第一层次,加大养老保险的执法力度。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提供款项的模式,即以企业和个人为主,由政府提供补贴,由国家行政部门执行保障和再分配功能,通过加强执法力度等方法,不断提高参保率。第二层次,鼓励企业为在职员工建立企业年金。确切地说,由政府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采用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相结合的原则,以企业提供年金为主,个人提供辅助款项,采用积累制筹资方式。筹资对象为企业在职职工,实行保障和储蓄功能。第三层次,积极发展商业人寿保险的保障。采用自愿形式,由政府提供政策,根据个人的经济能力和偏好选择,采用积累制筹资方式。筹资对象为高收入人群。第四层次,继承家庭养老传统。子女对老人的赡养是体现老人对子女抚养的回报,这种抚养与赡养的循环使家庭养老能够不断延续下去。

3.2重新界定政府在养老保险体制中的职能

政府的直接管理容易造成中国养老保险体系中出现“所有者缺位”的现象。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直接管理养老基金使得政府既是监管者,也是帐户的直接管理者,从而使个人帐户中的积累基金很难得到有效地运作。因此,应该将政府的管理职能特别限制在社会统筹这一部分;而个人账户中的基金部分,应当成立多个基金委员会组织,使其相互竞争从而加倍努力管理好自己组织手中的基金。政府也应当起到监督作用,优胜劣汰。

4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4.1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具体而言,应该使户籍制度由侧重管理控制逐步向信息服务功能转变,相比来看,现行的户籍制度隔离了城乡间居民的身份,而很少发挥户口信息服务功能。因此,应当逐步消除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不同地域城乡之间养老保障水平的一致性,从而彻底改变城乡之间因身份区别而不同的养老保险问题。

4.2建立动态缴费标准制度

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其实就是农村养老保险水平贴近城市水平。建立动态缴费标准制度,以适应农民的缴费能力。针对年收入水平制定相应的缴费标准与享受的对应福利,逐步提高福利水平,最终使农村与城镇实现基本统一。

4.3将农村部分人口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

一方面,通过把进城务工农民、乡镇企业在职员工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来解决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因为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推动城镇化建设,使土地增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继而提高养老保险水平,缩小城乡养老保险差距。推进农保向城保转换,把农民纳入养老保障体系;逐步统一城乡居民养老补贴享受条件和待遇标准,建立健全合理增长机制,稳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4.4建立可转移个人账户

在养老保险账户模式的设计上,建立落在全国范围内转移的可转移的个人账户,使保障金得以累积。而且,必须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不能各自为政。还有,应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一卡通”,一人一卡,一人一户,全国各地均可使用,这样就保证了个人养老保险账户的可转移性。

4.5完善农民工保险关系迁转续接制度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的联网能力,实现农民工保险关系的动态迁转。并通过联网系统随时关注查询农民工的资金状况、动迁状况等,不断提高保险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处理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