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范例6篇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范文1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基本问题;宏观经济学

什么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为指导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整体情况所进行的实证经济。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产生的背景是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是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而诞生的专业性术语和知识体系。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将统计学和经济学融合到一起。但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出发点却与两个知识体系完全不同,其具体表现出来的是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存在和作用。

在计划经济阶段,单纯使用统计学就可以衡量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但是当我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原有的统计学就不能准确地衡量出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但是原有的统计方式也并没有完全被取代,而是调整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所以说,经济体制改革催生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同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特点

1.实证性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建立在现实客观的基础之上的经济分析方法,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特征:一是从现实出发,分析经济运行规律;二是以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为约束,也就是说,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所使用的统计变量是有时间下标和空间范围的;三是依据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与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进行的分析。

2.综合性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综合性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总量综合,是指宏观经济总量、结构、经济关联度的综合;二是数据综合,是指总括性数据、结构性数据和关联性数据的综合;三是方法综合,是指统计方法、逻辑方法和辩证方法的综合;四是学科综合,是指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综合。

3.假定性

从现实出发进行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不能排除微规因素的影响,但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宏观经济,一般把微规因素作为条件假定不变,这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一个特点。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

虽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和发展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统计分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发展和实践当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在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演变而来的,没有实际经验可以借鉴,可以说它的发展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的探索前进当中难免会犯错误。其次国民经济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特征,想要对国民经济进行既整体又分层次的分析,是一个很困难的难题,这就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方向

面对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自身的缺陷以及国内外经济的不断变化,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必须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才能继续更好地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建立科学的信息数据搜集整理体系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大背景,所以只有建立科学的信息数据搜集整理体系才能运用海量的数据进行更佳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这对于进行更全面的国民经济分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想要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发展时代下的大数据,就必须从政府各部门的信息数据做起,必须大力发展政府公共数据共享平台,让这一个数据基础作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基石。一旦数据平台搭建完善,全国的信息可以共享,那么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就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更加准确地衡量出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2.以创新型国家为目标的统计分析

2006年,我国提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这就说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必须以创新能力为重要内容。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即便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必须不能一成不变。事实上,科技统计如何融入经济统计并且让创新分析能力建立在经济体系中成为核心要素,是分析研究发展上一个大的发展方向。

3.产业结构分析和金融统计分析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近些年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要核心内容。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统计分析将是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此之外,金融统计分析也十分重要。因为金融体系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金融改革和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必须要进行金融统计分析,保证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准确性。

五、结束语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这当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功不可没。但是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必须充分完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这样才能让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继续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本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23~33.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范文2

[关键词]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经济发展;解决措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019

[中图分类号] F2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035- 02

0 前 言

宏观经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了解并掌握我国宏观经济最新趋势很有必要。在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开始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也提升了人们生活质量。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作为其中重要指导方,其运用领域不断扩大,但受到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部分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克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合理判断分析,从中找到方法和策略将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控和解决,是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1 关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具体概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经过两种知识体系发展而来,即统计学知识体系以及经济学知识体系。这两个知识体系的相互融合,并遵循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过程,能够根据相关数据资料,得出科学的国民经济运行,并对发展过程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进行验证。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三个非常大的发展阶段:第一大阶段主要将其重心归纳为国民经济,并将统计指标划为关键点,以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情况为依据,对经济进行分析探讨;第二阶段为国家经济审核体系完善期,核心经济指标确定,宏观经济分析中的科学统计得到优化;第三阶段为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相辅相成阶段,形成新局面。上述内容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分别占有地位,其职能依次为分析过程的关键内容与重要基础、对研究问题做出定性认识以及统计局在年初做好上一年度的经济统计分析。以上三个工作内容能够解释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并科学预测经济发展态势,针对经济制度或者运行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管理建立。

2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逐渐增多,在促进经济预测准确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2.1 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因素导致缺乏创新思维

受到工作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在分析过程中,其缺乏统计过程的创新思维,统计分析方式较落后,在分析时不能很好的遵循统计原则,使得统计分析结果存在误差。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统计分析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但实际运行时,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局限性无法准确把握大数据时代特征,导致构建出的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无法准确预测经济趋势。

2.2 市场机制被弱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步入到了高收入的阶段,实行投资补息、国债技改等政策,扩大了投资规模。但与此同时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没有上升的迹象,经济增长速度呈现一种下滑的趋势,使得市场机制本身的推动力被弱化。

2.3 出口难以为经济增长起到大的作用

自从2012年以后,净出口已经没有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实际贡献率,相关文献显示净出口不仅没有带来增长甚至还出现负贡献率得现象。分析其原因发现是由于出口量以及进口量减弱,且都出现衰退迹象。在这种条件形式下,经济增长更多的是靠内需,只是从当前来看,投资消费的增长速度跟以往的年份比起来明显放慢了步伐,影响着出口、跨过企业的积极性。

2.4 消费需求低迷且国民收入分配悬殊较大

很多居民收入主要是用来消费可增长平缓,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国民收入悬殊较大、资源分配非常不合理,其收入增长跟政府收入增长比较起来要慢,所以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很协调,因此供需矛盾突出。

3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建议

3.1 深化中小型企业生产模式改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型企业存在一定的劣势,其主要劣势为融资困难,在贷款项目上存在较大阻碍,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政策支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经过简化银行贷款手续流程及降低银行贷款门槛,为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与资金支持。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制度体系为中小型企业出台科学的发展优惠政策。帮助中小型企业制定适合其发展的方案,不断推进其发展,引导其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深化中小型企业生产模式改革不仅助于企业的发展还是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融合多种统计方式提升工作效率

基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传统的统计方式已经无法准确把握大数据的特征的发展趋势,因此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顺应时展潮流,对经济信息进行多方面的分析。通过融合多种统计方式,进一步加深政府部门对宏观经济的掌握和了解程度,提升统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以便更加及时地预测经济发展态势。

4 结 语

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和相关单位应不遗余力的加强对宏观统计分析的支持力度,制度相关政策,及时地预测经济发展态势,从而让我国经济能够更加稳定也更加良好。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惠.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探讨[J]. 财经界:学术版,2015(8):18.

[2]李伟. 探索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 现代营销,2016(1):8.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范文3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基本问题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21-02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现在本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常见。随着其应用范围的扩大,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正常发展。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它的发展的过程进行研究,并对它具体的产生过程、发展过程以及在中西方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探究。我们只有对对该体系的形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才能使得它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

作为产生于中国的术语名称,宏观统计分析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了―个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统计学和经济学这两个知识相互交融的体系,实际上是可以分为分别以经济学知识体系以及统计学知识体系为核心的两种发展着的根基。在这两个根基的发展之下,统计学与经济学两门学科都被包含于内,但在实际上出发点不同也往往意味着学科在社会上的地位的不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中大多是将经济学作为的核心进行发展,也就是计量经济学。

现如今的计量经济学,无论是从数理经济学(教学运用)模型估计与测验还是经济理论,都是以经济学知识体系作为推动力。仅仅将统计学看作是一种手段,在整个计量经济学占有了一定的比例,并没有注意到统计学的实际地位。但在实际上,统计学已经被计量经济学的独立方法论基本取代。

但是,纵观历史的发展,我们不能将计量经济学等同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后者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实践而产生并获得发展。计划经济盛行的时候,统计作为计划管理的直接工具,在一个较为科学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下,实现了国民经济运行系统的平衡与长久发展。这是一个科学的思想,并在当时计划经济时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因此而获得立足之地,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国家保留了统筹兼顾、优化管理、量力而行等科学思想,并将其看做我们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宏观管理的理念,并逐渐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目标。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历程

2.1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历程

在统计学的发展史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内容将统计学作为了核心知识体系,也具有其清晰、独特的发展脉络。笼统地说,我们可以用三个发展阶段来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进行概括。

在最初,也就是第一阶段,经济学家围绕着国民经济重要统计指标,对国家实力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该统计分析的发展进程的第二阶段是国家的经济核查系统的完善。许多与该体系相关部门的分类逐渐细化,也使该体系逐渐获得了完善。另外,在这一时期,统计科学设计思想实践这一方面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核心指标的确立、指标体系以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形成以及对国民机构部门的细化都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科学统计体系不断进行充实。通过对于统计的科学应用,使得资源配置的效率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也因此将经济危机的影响降至最小。第三阶段,也就是现在所处的阶段。经济统计的领域逐渐形成了将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自觉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共同发展的局面,也由此拥有了进补的契机,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段。现代的统计作用因为计算机数据库的生产方式的优化以及对数据的处理、分析的日益快速、高效而更加重要。

2.2 西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

虽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这一名词并没有作为一个术语正式出现在西方,但是西方的许多经济学家与统计学家仍对这一现象做出了研究。早在一六七二年,统计学家、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对那个时代的国民收入总量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在此后,需求与价格函数关系的量化研究也横空出世并逐渐获得了获得完善。从而逐渐实现了分析与统计这两门学科了交织的密切发展。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凯恩斯开创了国家经济核查体系,使该体系正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并在此后的数年间由后人对此不断充实、不断发展。后来由里昂惕夫创立的资金流量表以及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也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应用与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这些理念的出现,毫无疑问,都推动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经济政策、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体现和应用,客观上也促进了人类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2.3 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仅中国中央人民政府,以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等院校也纷纷采用了前苏联的国家统计方法以及统计学正式的授课系统。统计也作为直接应用于国名经济计划的制定以及检查的工作,并在国家各部门、企业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逐渐成为了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总结与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

紧接着,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一九八二年,任教于厦门大学的钱伯海教授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学》得以出版。钱教授还将马克思社会在生产理论与我国实际计划经济理论结合,借鉴了国家经济物质平衡表的理论研究,综合了平衡统计的理论思想,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学建立了起来。与此同时,将国民经济运算过程中的信贷、外汇、财政以及物资进行平衡分析,这也就是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第二个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也在不断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并开设了用于指导如何进行统计知识以及统计数据综合运用、研究我国实际的经济问题的课程。因此,第三个阶段应当是以人民民大学为起点,各个高等院校竞相开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课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不断完善的阶段。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经济循环制表”的综合指数监测的方法被引进到我国的经济统计分析课程中,替代了原来使用的无主题的综合统计分析。也由此开始了我国经济运行的检测体系以及综合方法的研究。在一九九一年,随着宏观经济专题问题的逐渐扩展,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真正使得我国主要财经类院校开始重视并将其纳入课程进行讲授与研讨的关键事件,应当是一九九二年《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一书的出版。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确立统计在宏观经济实证分析研究方向、知识体系中的核心、轴心地位,并将这种趋势不断发展。将现实条件同我国实际发展的课程系统相结合,我们不难看出,要想使统计这一学科的重要性获得提高,并且使统计数据等相关内容获得深刻地使用,就必须要实现其自身的独立发展。

三、结语

时至今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仍处于发展过程之中,上述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与发展的研究也只是相关研究中很少的一部分。在实行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有一个很强大的数据信息基础作为数据支持,也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系统等与统计专家进行密切合作,以实现统计事业的大发展,并更好地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5:23-34.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范文4

一、财务经济监控与预警:一般原理分析

财务经济监控与预警的一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财务经济指标的选择

财务经济指标的选择就是从复杂的财务经济过程中,选择能够反映财务经济运行中主要方面的运行特征和各个方面关系特征的财务经济指标,这些指标主要由现行会计系统提供。财务经济景气状态在性质上的差异会表现为数量上的差异。不同景气状态下单一变量和综合数量指标的取值和走势均有所不同,因此,不同景气状态下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特征和变动倾向也有所不同。财务经济过程种类繁多,关系复杂,不可能—一进行观察,而且—一观察结果也不会有助于人们对总体运行特征进行把握。所以,监测系统中只包括反映财务经济运行特征的指标。

(二)财务经济变量的预处理

各个特征变量的具体观察值有其产生的客观条件,也存在着观察误差的可能性。财务经济监测所依据的是财务经济变量循环波动相互之间关系的稳定性,财务经济过程受季节性变动的影响也不利于反映变量之间的稳定关系。所以,有必要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如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依据逻辑关系选择的指标进行筛选,经过筛选后的财务经济变量作为特征变量。对特征变量的预处理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对极端值的剔除和修正;时间序列的季节调整。

(三)景气状态数量特征的确定

根据历史经验划分各个时期所属的景气状态,确定不同景气状态的数量特征。景气状态的划分是数量分析和经验分析相结合的产物。根据特征变量的历史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把景气状态相同的时期合并为同类,这样处理就是把各个历史时期分为若干个不相同的类别,然后计算每一类各特征变量的取值范围和集中趋势、离散程度,从中找出各类之间差异显著的数量特征,以此作为确定具体时期景气状态归属的依据。

(四)财务经济景气状态的评估

利用建立的预测模型对财务经济运行状态进行估计,并结合状态变量的数值,对其所属的景气状态进行评估。

二、基本构思:对几个问题的讨论

如前所说,宏观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是以指数的形式,从宏观的角度,综合反映财务经济状况的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它是整个经济监控预警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财务经济的一种晴雨表,其主要功能一是监测,二是预警。所谓监测是指通过反映财务经济运行特征的指标对财务经济运行过程进行观察,对观察结果进行识别,判定观察到的财务经济过程特征属于何种景气状态以及预示着何种景气状态;所谓预警是指预报财务经济运行过程将要走向的景气状态。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财务经济监测与预警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财务比率的设计和选择

财务比率的设计和选择是建立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的重要前提。预警离不开监测,监测离不开财务比率。财务比率的经济内容就是财务经济过程的数量特征和财务经济过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特征。因此,建立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必须首先在分析系统的环境、目标、结构。功能及其与整个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科学设计、合理地选择宏观财务比率。

财务经济指标的选择应遵循灵敏性、超前性和稳定性原则。灵敏性是指被选择的财务经济指标要能够比较灵敏地反映财务经济运行的主要方面;超前性是指被选择的财务经济指标应当有一定的先进性;稳定性是指对被选择的财务经济指标的变化幅度进行不同状态划分后,划分的标准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应特别注意的是,计人财务经济指数的宏观财务比率不在于数量的多寡,关键是要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所谓相关性,是指宏观财务比率与财务经济现实之间内在相关的一种特性,这种内在的相关性是确保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具有科学性的先决条件;所谓可靠性,是指宏观财务比率本身应当是如实的、不偏不倚的、可以验证的,这种自身的可靠性是确保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重要基础。

为了保证宏观财务比率具有科学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构成财务经济指数的主体财务比率,应包括有关财务经济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四个方面,以便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综合反映财务经济状况。具体地说,评价债权人所关注的资产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应选择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评价投资者所关注的盈利能力和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应选择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和资产保值增值率;评价国家和社会所关注的社会贡献能力,应选择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

(二)财务经济指数的制作

为了分别反映国民经济整体和各行业的财务经济状况,财务经济指数应包括宏观综合财务经济指数和宏观分类财务经济指数两大类。

宏观分类财务经济指数的制作。应当分制造、商品流通、金融、房地产等行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作为“样本”,采用适当的权数,将各个“样本”的财务比率相加,得到行业平均财务比率,再选定一个行业平均财务比率的基期数,将以后各期的行业平均财务比率与基期数相比,计算出百分数,便可得到以后各期按行业的宏观分类财务经济指数,据以反映各行业的财务经济状况。建立宏观分类财务经济指数的方法有加权平均法、几何平均法等等。分类财务经济指数除采用基期数表现形式外,还可采用当期数表现形式。

宏观综合财务经济指数的制作。综合财务经济指数的建立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一种是在分类财务经济指数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合理的权数,将宏观分类财务经济指数相加,从而得到综合财务经济指数,据以反映国民经济整体的财务经济状况。另一种是在国民经济整体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作为样本,直接建立宏观综合财务经济指数。

财务经济指数的制作有三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1、样本的确定。国民经济中的企业千姿百态,纷繁复杂,决定了财务经济指数的制作需要从为数众多的企业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样本,通过这些企业的财务经济状况来反映国民经济整体的财务经济状况。因此,样本的选取就显得十分重要。

2、权数的选择。无论是建立分类财务经济指数还是综合财务经济指数,都存在着一个权数选择的问题;权数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指数的科学性。可供选择的权数有财务比率的重要性程度(计分确定)、被选取样本的资产规模等等。

3、综合评价。计人财务经济指数的财务比率往往具有不同的量度,这就使财务经济指数的宏观综合评价变得比较复杂,不过,这一计量问题在计量经济学界已经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从我们要建立的这一系统考虑,似乎最佳的选择是,用多目标规划的原理进行综合评价。其思路是:把各种不同量度的宏观财务比率通过一定的函数关系转化为同度量指标,然后再将这些同度量的指标加权平均,得出一个综合指数,并用这个综合指数去评价综合经济效益和财务能力。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来源于“系统工程”和“多目标规划”。

现实地看,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立应有计划地逐步进行,首先可考虑建立上市公司财务经济指数,这是由于上市公司的财务资料相对比较规范、完整,且容易取得。由于上市公司数量较多,可以先建立“100家上市公司财务经济指数”(简称“财务100指数”),据以反映上市公司整体的财务经济运行态势。当条件成熟时,再建立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完整的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

(三)系统的运行和调控

1、财务经济指数的主体和时间。分类财务经济指数应由国家统计局、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综合财务经济指数应由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共同,上市公司财务经济指数应由国家统计局、财政部会同中国证监会共同。的时间应当按月至少按季定时进行。

2、财务经济指数的运行轨迹和合理界限。财务经济指数在长期的运行中客观上会形成一个合理的数量界限,这一界限是判断财务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指数的运行轨迹一旦偏离这一界限,就发出了财务经济的预警信号。

3、财务经济指数的失真、误判及其修正。财务经济指数可能由于某些突发事件或由于“权数垫高指数”的现象而出现失真或者误判,这需要对指数进行必要的修正,以便使指数能够如实地反映财务经济状况。

三、系统有效性的假设与检验途径

财务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选择适当的财务经济指数来反映财务经济运行动态的可能性,因此,建立我国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有其理论上的合理性和技术上的有效性。

(一)财务经济指数能够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

与一般统计信息系统相比,这一特性是十分明显的。用统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建立的模型来解释宏观经济状态或行为时,存在着一定的“残差”(Residualerrors),当引入财务经济指数后,更易于消除随机波动因素,对这一部分残差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因为制作财务经济指数的先行宏观财务比率是在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再加工的基础上建立的,信息的再加工过程实际上是消除随机波动因素干扰的过程,从而有利于提高财务经济指数的精确性,增强财务经济指数的解释能力。

(二)财务经济指数不会出现高频波动

财务经济指数的方差发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一般不会出现高频波动的现象。当我们取若干连续季度或月度的财务数据,计算出财务经济指数,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可以对这一假设作出经验检验。

(三)财务比率的宏观“加总”具有经济意义

这是由于我们可以提供前面已经提到的概念上的理论基础,即用多目标规划的原理,把各种不同量度的财务比率通过一定的函数关系转化为同度量指标,然后再将这些同度量的指标加权平均,得出一个综合指数,并用这个综合指数去评价综合经济效益和财务能力。而且,在合理选择宏观财务比率的条件下,我们还可以证明财务经济指数与其说明的财务经济现象之间具有重要的相关性。

财务经济指数的效力可能在于解释长期趋势,因为它不像价格指数那样具有短期的敏感性。

四、对现存理念的挑战

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赖以建立的信息基础主要是财务信息,财务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为此,有必要对现存财务理念和会计理念进行更新。

(一)对现存财务理念的挑战

人们一般把财务看成是一个纯粹的微观范畴,这是一种误解。由于这种误解,现有财务理论研究注重研究微观财务问题,忽视宏观财务问题。事实上,财务是具有层次性的,微观财务和宏观财务就是财务的层次性在范围上的一种体现。虽然我们对宏观财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将其理解为国家对财务的宏观调控与管理,有的将其理解为宏观财务主体的财务问题,但无论如何,宏观财务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客观存在着的。因此,从建立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出发,也是从财务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有必要重新审视财务的范围问题,确立“财务不仅具有微观属性,而且具有宏观属性”的观点。确立这样的观点,就是要求我们既要研究微观财务问题又要研究宏观财务问题,这对于拓展财务学的研究领域,促进财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就是宏观财务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问题,是微观财务向宏观领域扩展的一种具体表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范文5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分析;经济管理领域;运用

统计应用作为数学的重要领域,在大多数情况下,数据被收集并且通过一定方法在系统中存储,重要策略被记录,并应用于其他领域。随着数据恢复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的逐步集成,大数据的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在财务管理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当今全球化的压力和经济市场的激烈竞争,使用财务管理的统计整合是提高有效管理效率,优化资源分配和科学行为的有效步骤。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数据集成和财务管理水平运用了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在建立大规模数据的经济增长政策时,技术在宏观经济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大数据统计分析的作用正在增加,其在管理中的用途正在进一步扩大。显然,加强对经济发展大数据统计分析技术的使用对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管理效率非常重要。

一、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运用的意义

为响应市场环境和公司治理内容的变化而促进使用公司治理统计数据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宏观经济方面发展有若干规律。为了寻找有关经济发展的规律,强大的数据分析技术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非常重要。一方面,大数据分析统计数据用于从宏观经济发展行业收集数据,对相关行业信息进行实证分析,并调查行业发展和行业问题。使用SPS,Stata和其他数据分析软件,中国拥有最重要的发展法;同时,发现工业发展规律,规范工业发展,开辟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很重要[1]。

(二)企业经营管理方面1.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当前,业务发展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压力主要归因于国内市场经济带来的经济化以及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加入的外国公司的影响。公司必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众市场信息的统计分析将调整生产和管理策略,并为业务发展的战略调整作出有效的决策。2.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诸如运营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和企业资源管理等相关任务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统计分析方法来对丰富的业务操作信息进行分类和汇总,为业务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同时,企业需要不断满足产品和服务生产方向的政治要求。由于需要与相关部门合作,例如运营财务管理、规避财务风险,因此需要建立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以提高决策效率[2]。

二、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的运用

利用大数据的统计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对促进行业发展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如何获取有关复杂数据管理的重要信息,在业务流程和管理方面为公司制定有效的决策是重中之重。关键在于掌握财务管理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并使用大数据统计分析技术来分类和提供业务流程管理,隐藏的规则以及来自异常数据点的大量信息。为了应对突发情况,管理人员需要制订正确的决策计划。本文主要讨论宏观经济应用管理领域的统计数据分析方法,以及业务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和管理的六个方面。如:

(一)宏观经济方面关于宏观经济产业的运作和发展有若干规律。为了找到宏观经济发展方法,统计分析技术对于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查潜在的经济危机很重要。当前,不仅学者,业务经理也开始了解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并开始通过统计分析来发现工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学习工业发展的原理。为了找出答案,我们选择了相关的影响因素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采取措施提高工业发展效率。

(二)企业运营管理方面通常,在日常工作程序和工作相关领域中存在某些特定的业务管理和操作规则。另一方面,通过将统计信息应用于业务的运营和管理,公司可以通过分析大数据的统计信息来获得规律。这将帮助公司节省一些资源,避免重复的任务并节省公司的业务资源。如果该政策是从科学的统计评估阶段得出的,则情况与正常情况不同的企业高管应仔细考虑潜在的风险。

(三)企业营销管理方面企业需要建立大型数据管理系统来收集有关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交易信息。因此,消费者的热点必须与受管理的信息系统对齐,以使其隐藏在协同交易信息中。确定消费者对需求的偏好并确定消费者需求。公司的主要产品和服务根据消费者的喜好运作,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替代市场上的非反应性产品和服务。同时,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企业领导者可以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并为消费者创建新的热点[3]。

(四)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应用管理统计信息。它通过审查有关生产过程和运营的统计数据(尤其是财务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帮助评估相关活动,例如商业投资。财务管理是开展业务必不可少的部分,这对于减轻公司的财务风险和提高公司资源分配的效率至关重要。通过统计分析对商业经济数据进行分类和分析,可以为高管、投资者和其他相关利益相关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将统计应用于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并使用统计分析技术结合公司业务管理部门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提高效率。人力资源管理很重要,人才基本上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部门保留相关的人力资源是业务发展的关键。回归站评估法用于预测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动态分析法用于根据状态预测人力资源的变化。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提高业务资源的效率。

(六)企业风险管理方面使用统计分析技术对业务流程中的大量业务信息进行分类和分析,发现隐藏的规则和数据差异。重要的是,业务主管需要进行预测,做出正确的决定,解决事件并发现潜在危险。意思是如果统计数据分析有些奇怪,则需要找出业务流程中具有的某些规则,因此业务主管需要寻找更多异常条件,尤其是财务管理,要注意关注状态的变化。另一方面,对公司财务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是公司规避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完善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

管理领域运用的措施在本文中,我们将了解如何从六个方面分析大数据的统计数据:宏观经济活动、业务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人员。这被认为是财务管理数据大规模统计方法的一种改进。必须在三个方面进行现场应用:

(一)社会宏观经济层面尽管存在宏观经济法则,但根据过去的经验,由于缺乏安全可靠的数据和分析方法,宏观经济法则的分析则一直被认为是伪科学。大数据分析技术提供了探索宏观经济法则的机会,大数据技术使用数据创建系统,而使用许多信息技术的科学分析是宏观经济法研究中的重要一步。特别是,某些行业使用行业信息和对经济趋势预测的全面分析来帮助识别和克服复杂的工业发展挑战,可以提高宏观经济发展效率。

(二)企业经营管理层面在公司上载和数据受限的情况下,企业很难优化管理功能以提高性能[2]。由于业务经理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受到限制,因此很难断定业务开发操作和管理流程是否存在问题。统计分析技术可用于计算和评估每个关键决策或业务战略适合性的有效性。如果由于大数据分析技术而导致预期的数据销量存在矛盾,该公司可以调整其总体战略并进行业务变更以优化管理理念。

(三)行业与行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鸿沟无论是快速消费品行业、食品行业还是大型公司,其经营理念和经济结构在公司治理方面都存在根本差异。统计数据分析技术使公司能够了解整个行业的消费者需求的性质,分析社会经济状况,能够了解共同的业务条件和业务发展情况,并优化或区分劣质产品。在某些情况下,此更改是提高产品价格的高级更改,如果消耗量和消耗品减少,则可以降低产品价格。产品必须能够升级以满足顾客需求。产品行业、食品行业或大型行业具有不同的经营理念和财务结构,还在进行公司管理。但是,各个行业的业务方向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换句话说,公司开发了产品的功能并使产品的功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对于公司而言,通过优化生产结构并提供更多定价和功能来说服更多消费者也很重要。

(四)企业财务管理层面财务管理贯穿公司治理的整个过程。公司财务管理非常有效,但是存在诸如财务管理的巨大风险之类的问题。对公司财务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是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公司需要管理其日常收入和支出,并进行大规模会计处理。企业可以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来监测财务管理功能并确保标准化业务的财务安全。利用统计分析技术和大数据,公司可以预测潜在的市场和行业风险,以提供最佳解决方案,还可以提供分析大数据的方法,可以跟踪异常并快速发现异常。

四、结语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范文6

经济景气监测,曾被有关经济学家誉为“触按经济脉胳的手指”,在一些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如何结合中国经济波动的特征,利用计算机手段,构建一套反映迅速、监测结果较为准确的景气监测系统需要不断研究,尤其是将这一系统与高层次宏观决策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相联接,、直接作为其子系统,为正确进行宏观决策服务,是本系统构建的最终目的。作为经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立足于数据库、思想库、智囊库的总体规划,将经济月度数据库、景气监测模型和宏观决策办公自动系统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开放式的信息服务系统。

构建宏观经济景气监测系统,以江苏省为例,首要前提是认识江苏经济波动的若干特征,根据自身的经济波动的需要构造适合自己特点的监测系统,而不是照搬已有的模式和方法。江苏是中国资源较缺乏、乡镇工业较发达、加工工业基础较好的经济发达省份之一。江苏经济近若干年来大约每3~4年左右经历一次高涨与衰退的循环,表现为产量或产值的外延性扩张类型。其周期性波动与固定资产的扩张性冲动投资密切相关。当过热的经济增长导致经济结构关系失衡时,隐含在经济运行体制中的深一层次矛盾就显得更加突出,景气循环进入衰退阶段,经过适当的经济调整以后,经济增长又在原有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基础上扩张,而经济整体素质优化和结构优化、技术水平提高的作用不够明显。资源制约下的投资扩张冲动未能根本解决,尽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矛盾略有缓和,经济增一长波动的循环仍难以避免。现行中国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商品经济运行体制。但由于旧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波动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表现为经济循环,而不是古典增长波动,就业波动不明显;利率、汇率波动对市场反映不灵敏、物价波动与经济波动相关度较低,并凡产品的短缺与过剩现象并存,形成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过程有的经济波动特征。

根据上述景气特征,决定了江苏宏观景气监测系统的内在要求和特点,根据本系统的总体设计,形成如下图的系统框架结构。

根据总体设计,本系统要与江苏省月度经济数据库相联系,这个月度数据库是根据现有统计基础和条件,建立一个开放式、多网络的数据库系统。主要搜集和反映有关经济景气状况的经济指标的分月数据,共有指标上百个。由于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的重大影响,为了加深‘对景气循环本质的认识,本系统设计中还考虑加入经济政策背景,以重大宏观政策为模型的背景参考。此外,为了反映省地间经济运行波动的地区差异,系统设计中还考虑将本系统与其他地区的同一系统相互联接,形成一个纵横交叉的空间分布的景气监测网,为政策的宏观决策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景气监侧系统的指标选择

由数据库的建立和背景资料的提供,进一步需要构造宏观景气监测指标,根据全高敏:感性、强影响性、相似性等原则,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经验验证的方法,对现行月度数据库指标予以综合确定‘定性分析主要是以宏观经济景气繁荣或萧条的各个典型的时刻,各指标数值的结果分析以及各指标在经济运行中的可能表现,进行选择和判断的。但由于社会经济运行系统的复杂性,客观上,仍有许多变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求我们补充此定量分析。本系统建立过程中运用时差相关系数法,K一L信息量以及周期图函数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求出各指标值的波动值,进一步分析各时间序列的数量特征,计算先行、同步和滞后指标。区分各经济指标在经济波动中的反映程度。所谓先行指标,是指其指标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预警效果,对景气特征有预感,、其二为同步指标,这类指标主要是其变化与经济周期进程中的转折点同时发生的指标,一般又将此类指标作为经济波动的基准犷其三为滞后指启标,这类指标的变化一般慢于经济周期中的转折点,表现为经济景气处于衰退的典型特征·根据上述定性与定量分析,加之历史数据的经验论证,即选择历史数据序列采用对照基准指标数列的方法进行验证。

经济景气监测指标的选择并非固定不变的,它的选择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经济发展了,系统中的某些监测指标很可能不再具备监测和预警功能,就应及时淘汰,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体制转轨的需要,在统计条件具备时,又可以补充新的监测指标。例如,股价指数、利率、工资、劳动力就业率等指标,由于经济运行中的刚性机制,还难以将其作为景气监测指标,而工业拖欠贷款额、机器设备利用率、商业票据交换率等指标由于统计条件的限制,还难以搜集完整,需要逐步完善之,只有在实践中逐步发展才有可能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平滑连续、稳定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

三、最气信号系统的晚立

构建宏观景气监测指标后,运用历史数据可对景气状况作初步分析。但在宏观上,需要对指标进一步加工,取得对整个经济景气状况的认识。我们知道每个统计指标反映不同方面的间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之处于经济波动的时刻不完全一样,就可能出现指标间评价不一样的结果,如某些指标处于过热状况,某些指标可能处于衰退状态,为了整个经济景气状况作出综合性的判断,我们需要对宏观景气指标体系进行合成。

对景气指标进行合成的方法很多,较常用的有扩散指数,历史扩散指数、合成指数、综合指数等,这些方法在一些国家运用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江苏经济景气波动的特征,这些方法在使用中合成的效果不理想。.根据我们选择的景气监测指标体系,我们尝试着构建景气监测信号系统,运用经验和数理分析的方法对指标进行合成。

具体来说,景气循环监测的信号系统就是在上述景气监测指标中再选出若干个敏感的景气监测核心指标:运用经验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确定预警界限,通过预警界限将各抬标值转化为可以相加的数据库分值,通过分数对不同执行结果的指标进行合成与相加,最后,获得景气动向综合分数,通过分数再转化为形象的红、蓝、黄、绿各种灯区,表示经济景气状况,直观地对景气状况作出料断,以供宏观决策。

四、在系统过立和实施过程中,主要有如下步骤

1.选择经济上较为重要、时序资料可取、平滑连续的经济景气监测指标,最好这些指命标具有一致性或超前性,这样,对景气动向反应能敏感些,根据江苏经济发展的实际资料,我们选择以下十项指标。

2.经X一n软件季节调整,求得时间序列C值。X一11法是美国国势调查局发表的一种时间序列季节调整方法软件,它基于移动平均法为主对时间序列进行季节调整的,运用的这一方法对原时间数列剔除季节波动因素(S)和不规则波动因素(1),取调整后的C序列进行景气分析。

3.对十个指标的C序列进行景气信号判断,确定经济分析和统计分析的结果验证,一般将各指标增长率化分为五个区段:分别定为红灯区、黄灯区、绿灯区、淡蓝灯区和蓝灯区。上述各灯区的经济景气对应含义分别为:红灯区表示经济过热,记景气动向分教为5分,表示宏观上需要采取降温措施,黄灯区属于过热与正常之间的景气状况,记景气动向分数为4分犷‘绿灯区属于经济运行正常状态,说明经济发展稳定,记景气动向分数为3分,淡蓝灯表示经济景气处于正常与萧条之间,有向两边转化的可能,记景气信号分数为2分,蓝灯区表示经济衰退,经济不景气、市场疲软,需要宏观上采取调整措施,以促使经济回升,记景气动向分数为l分。景气信号系统形象、直观、便于使宏观决策者所理解。特别是景气动向分数具有可加性,可对指标进行合成,便于综合。

4.根据指标的经济数据,确定景气监测的界限,如何确定科学合理的景气指标监测的界限,需要研究和探索。在实践中,我们选用工业总产值为一致性基准指标,认真分析历年各指标的变化规律、经专家系统调查,确定各指标的景气判断区间值如表2。如工业总产值以近十年来月度统计数据分析,其增长率以8一16%为正常运行值,划为绿灯区,以超20%为经济过热,划为红灯区,以低于4%为经济过冷,划为蓝灯区。这些判断是根据未来发展时期经济预测和历史数据综合确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各经济景气指标的监测界限会不断变化,需要我们在动态发展中进行调查。

五、系统的运行和使用

以上我们简要介绍了宏观经济景气监测信号系统,这是江苏经济景气监测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此外,本系统还包括有多种经济分析功能,如时间序列的季节调整,对景气指标进行分析运算,K一L信息量法等,还可以预测下一个周期变化的转折点,进行短期经济预测,推断景气循环变化中的未来趋势和变化等等。整个景气监测信息系统形成一个好的宏观经济分析软件,对宏观经济决策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