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应用培训范例6篇

物联网技术应用培训

物联网技术应用培训范文1

关键词:物联网;一体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3-0139-02

Abstract:The paper giv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of internet of things. The study is suitable for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course of internet of things, which is supposed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skills, hence to realize the teaching goal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ethod

物联网是目前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嵌入式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网络、分布式计算、移动计算等技术的基础上,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联接起来,通过无线网络采集实时动态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应用范围覆盖面广,人才需求旺盛。应用型高校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高素质的物联网方面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核心,强化系统设计和软硬件编程能力,使学生具备专业核心竞争力。

1 物联网专业课程特点

物联网专业包括了物联网传感技术、物联网接入技术、物联网网络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等[1]。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技术、高级嵌入式技术(A8+linux应用开发)、ZIGBEE技术应用及无线网络、物联网信息安全、Linux系统开发、云计算、嵌入式Linux系统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等[1]。

物联网专业核心课程涵盖了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的软硬件课程。这些课程涉及面广、实操性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决定通过教学必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抑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应用型本科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要求,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有效手段。

2 物联网专业课教学现状分析

物联网是新兴产业,物联网专业的创建时间短,涉及多个学科,物联网专业教学也处于摸索阶段,对本院物联网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偏重理论

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充分理解这一培养目标,没有围绕这一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同时由于惯性思维和自身能力的限制,仍然按照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而不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学生也习惯于死记硬背而不善于应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培养的学生,只注重对知识被动机械地记忆存储,不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差,走出校门也只是“半成品”。

2) 教学过程单向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教师授课时只注重理论的讲解,比如程序设计类课程,大多数教师都是按照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体系来开展教学,重点讲解语法、概念、规则,这些内容多抽象,难以理解,多数学生不能及时消化,而教师为了赶进度,只能按部就班的继续讲解新的知识,学生累积的问题越来越多,却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自然失去了兴趣。

3) 理论与实践错位

目前很多院校理论课和实践课是分开的,在授课过程中基本都是先讲理论,后安排实践,且由于实验设备不足,实践课时远低于理论课时,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间隔时间也比较长,学生上实践课的时候,很多知识都已经模糊甚至遗忘了,教学效果当然差。

4) 实践环节相对薄弱

理论课堂上教师主要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很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理论课没有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机会,比如嵌入式类课程中,多数要用到单片机、开发板之类的硬件设备,很多教师讲解的时候都是纯讲理论,而不会现场实物演示,学生听得一知半解,更别提动手操作了。

3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思

1)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质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由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他指出“教、学、做”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体的,“做”是核心,教学都要围绕“做”来开展[2]。简单地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其实质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为重点,整合教学资源,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真正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有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2)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要很好的实施“教学做一体化”,需要以下几个条件:配套的教学场所、高技能的教师队伍和比较详实的教学实施计划[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要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保证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获得职业所需必要技能[2]。

① 建立适合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大学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它的教学指导思想是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各种教学手段,培养生产服务于一线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应用型大学的课程体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物联网的知识体系和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物联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设计、开发、维护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能力,包括物联网节点能力、网关能力、传输网络能力和数据中心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集中体现在培养这些核心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电路基础、数据库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联网概论、传感器技术、物联网网络技术(无线通讯)、物联网上位机开发、RFID技术应用、物联网中间件技术、智能设备应用开发(基于Android平台)、物联网产品管理与维护,实践实训课程包括:物联网认知实习、感知层组建综合实训、物联网上位机开发实训、智能设备应用开发实训、无线传感网组建实训、物联网项目综合布线、物联网技术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

其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需要专业基础课程知识作为支撑,因此,依据专业核心课程来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了物联网应用层、通信层和感知层三个层次,关键技术涵盖传感技术、接入技术、网络技术、应用技术和安全技术的主干课程,结合实践实训课程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的核心技能,比如专业核心课程中传感器技术、物联网网络技术(无线通讯)、RFID技术应用等课程的学习,以及实践实训课程感知层组建综合实训,能使学生初步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中数据采集层(感知层)设备的使用和调试;通过物联网网络技术(无线通讯)与物联网项目综合布线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初步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中数据传输层设备的使用和调试。实践实训课程模块是根据物联网技术发展方向和特点,以“岗位驱动”的模式建立相关的核心课程、实训项目,以项目实训入手,让学生们快速地进入角色,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可以直接进入实践岗位。

② 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实践能力

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分界线逐渐淡化,课堂教学既包含理论,又融合了实践操作,对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培养或引进理论与实践双结合的教师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物联网专业建立时间晚,对口的专业教师少,尤其需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应用型高校应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增加教师培训渠道,如:(1)校内培训,对缺乏物联网专业知识的对口教师进行集中培训;(2)国培省培,委派教师参加全国全省各地物联网专业教师集体培训,了解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交流物联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校企合作培训,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交流学习,了解企业的实时需求、运作模式和新兴技术,参与企业研发,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提高专任教师专业素质,使他们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教学功底,又有过硬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③ 安排理论实践结合的教学活动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强调理论教育以实用和够用为原则,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实操的能力,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都需要有所转变,首先教学内容应该有的放矢,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理论不能脱离实践,理论知识的安排必须围绕实践技能展开,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重点,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其次教学形式应该从理论课偏多转变为理论实践结合,打破理论课、实验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教师可以边讲边演示,学生也可以边听边操作,用实际操作强化所学到的理论知识[4]。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改变了过去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状态,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连贯、自然地衔接起来,教学、演示和训练同步进行,教学方式灵活,课堂生动,突出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领会消化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因材施教。

④ 设计多层次的实训教学体系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中的做还体现在安排与课程配套的实训环节。分析物联网专业的课程特点,优化整合其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确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实验实践、综合实训实践和创新设计实践,每个实践层次都有各自的实践环节,如: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大学生创新项目、物联网设计大赛和毕业设计等操作。

⑤ 创建灵活适宜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检测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考核强调对教学实施的全过程的考核。对每个学生在教学做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进行实时跟踪,突出技能训练的过程控制。同时,不拘泥于传统笔试的考试形式,增加考试内容和方法的灵活性,考核以实际动手操作方式为主,更客观、更全面地衡量每个同学的综合技能及学习效果。

4 总结

通过对物联网专业教学特点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准则,研究适合于物联网专业的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结合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综合技能,从而实现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廖丽嵘.应用型高校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5(9):67-71.

[2] 朱大虎,王晓平.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理论观察,2011(3):11-132.

物联网技术应用培训范文2

一、前言

物联网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2012年2月,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产业发展,人才先行,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然而,处于政策高地中的物联网,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巨大压力,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应被提上议事日程。五年制高职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理应加快建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步伐,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承担物联网产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二、物联网概述

1. 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的。物联网在业界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在“十二五”规划关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明确提出“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

2009年1月,美国总统对IBM首席执行官首次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给予了积极回应,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武器,使“物联网”概念开始走入大众视线。此后,不到一年时间,美、欧盟等都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并启动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地球”“物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性区域战略规划。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中科院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所时,提出把无锡建设成“感知中国”中心。自此以后,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关注。同时,江苏、上海、北京等地纷纷出台物联网发展规划。

2. 物联网体系结构

物联网包含信息流的采集、传输和处理多个环节,主要划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大部分,涉及计算机软硬件、通信、计算机控制、传感、电子等多方面技术。从物联网产业结构上主要包括服务业和制造业两大范畴。物联网制造业以感知端设备制造业为主,又可细分为传感器产业、RFID产业以及智能仪器仪表产业。物联网服务业主要包括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应用集成服务业以及物联网应用服务业四大类。

三、物联网专业人才需求

物联网作为国家的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无论是在基础研究、产品开发、设备制造、系统集成领域,还是在行业应用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据研究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到2015年,这一数字预计将攀升至7500亿元。各地政府也纷纷上马物联网相关项目,而这些项目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数年内我国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将呈几何级数增加。

从全国来看,“十二五”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主要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工业、智能农业、环境监控与灾害预警、智能家居、公共安全、社会公共事业、金融与服务业、智慧城市、国防与军事,等等。这些领域的人才,都是目前或未来3~5年市场人才缺口比较大的领域。

四、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

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我国物联网的人才培养却还处于初始阶段,还远远不能满足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需求。物联网人才的培养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1. 物联网人才培养现状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2010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专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除了本科院校设置物联网专业外,目前,近百所高职高专院校设置了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五年制高职尚未有物联网专业。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很多学校把物联网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一个专业方向办学。客观地讲,由于物联网相关标准的制定还正在完善,物联网企业实力还不够强大,物联网专业建设思路还不够清晰、人才培养定位还不够准确和学生及家长对物联网认知的还有偏差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目前物联网专业的学生人数并没有想象中的多。这直接影响了物联网人才的培养进程,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物联网产业的普及和各行业的应用。

2. 五年制高职物联网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

物联网产业体系涉及面广,应用需求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需要大量专门人才。而物联网专业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控制以及软件工程、管理工程等多个学科相融合的综合性专业学科,因此,在一个专业内要学习整个物联网相关知识是不现实的。在《中国RFID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0)》中指出,物联网95%技术问题已解决。目前,最为紧缺的物联网人才不是高精尖人才,而是应用和服务人才。本科院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更偏重于技术的研发以及项目的承接,而高职院校则以物联网技术的实际操作与应用为重点,因此,从目前的市场需求和就业面来看,高职院校培养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更具优势。五年制高职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与当前物联网的专业人才吻合度高。五年制高职的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这就必须分析物联网产业的岗位和与之匹配的职业能力。根据物联网体系结构和五年制高职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与企业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要科学地建立物联网职业岗位与能力要求对应表。

五、江苏省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物联网人才培养

江苏省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二个高职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省级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软件技术专业是无锡、南通和上海软件园核心企业的输送基地,主要培养紧贴市场需求的IT类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借助系部已有优势专业的教学资源,一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结构合理、专兼融合、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已经初步具备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条件,形成了学校专业建设的亮点与特色。从2010年开始,物联网应用技术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

1. 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

一流的实训基地是高职校人才培养的基础。目前,物联网专业方向已经建有物联网文化体验中心、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实训室、“西元”综合布线实训室、“思科”组网工程实训室、软件ITO实训室、嵌入式技术实训室、华远科技装机工场、数字艺术创意实训室、多媒体制作实训室等多个实训室。一流的实训条件,保障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应教学项目课程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学校加强基地软环境建设,校企共同设计和开发教学、实训项目,共同编写实训指南,引进企业标准和企业文化,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室更加接近企业工作环境,能更好地开展以单元项目、真实项目为情境单元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及项目实践,培养学生从初学到熟练职业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校内实训过程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2. 强大的师资队伍

师资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江苏省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物联网方向任课教师结构合理,人员素质高,观念新,专业能力强。

3. 稳定的校企合作

近年来,信息技术系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现代服务业的办学方向,积极探索产学对接、校企共赢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先后与十余家信息类企业建立深层次校企合作关系。其中多家为上市企业和规模较大的行业内知名企业。

4. 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制定的物联网应用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定位准确,面向职业岗位需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的提高。课程设置匹配岗位能力需求,坚持“学做”结合,突出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当然,五年制高职刚刚设立物联网相关专业,说明五年制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还刚刚起步,发展壮大继而形成规模还要有个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六、结束语

物联网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2012年2月,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产业发展,人才先行,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然而,处于政策高地中的物联网,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巨大压力,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应被提上议事日程。五年制高职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理应加快建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步伐,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承担物联网产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物联网技术应用培训范文3

关键词:物联网技能大赛;中职人才培养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中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在职业教育领域已经达成共识,特别是对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这类新兴专业,各院校的物联网相关专业均处于摸索阶段。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自2014年开始招生,专业建设步伐急需加快。学校从2013年开始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物联网技术应用大赛,2016年取得三等奖,通过组织培训以及参赛的成效,发现技能大赛对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一、大赛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物联网技术应用大赛的宗旨是:通过竞赛引领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满足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快速增长的人才需求;促进社会对物联网应用技术相关职业岗位的了解,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水平。

通过竞赛,进一步促进专业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法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引导专业教学方向调整,以适应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及高度关注物联网应用技术的趋势,进一步促进物联网技术(包括自动识别、网络传输、应用开发等)的普及。

大赛更强调培养中职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能力,这一点是中职人才培养相对缺乏的因素。物联网专业从大赛的备赛和取得的效果中受到启发,建设周赛、月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3个层次循序渐进、依次提升的大赛体系,分别与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相对应,全过程、全方位地对学生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培养。

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技能大赛是对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水平的全面检阅,同时也是对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特别是教师能力素质的检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一个集电子、通信、计算机、传感器、嵌入式系统等多学科的新兴专业,因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融合多学科门类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师资团队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大赛组织之初,我们就把利用大赛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深厚、专业技术精湛教师队伍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因此,这几年在大赛的带动下把青年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到不同的训练项目中协助企业工程师参与指导,边指导边学习。一大批教师在大赛中知识面得到拓展,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技术得到更新。同时,企业兼职教师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三、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全国职业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大赛从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全面考核,涉及了物联网认知知识,如传感器、RFID技术、串口服务器、Zigbee技术等;物联网技术实操性知识,如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布线、网络设计连接配置、软件系统部署维护等;物联网技术开发型知识,如.Net客户端开发、.Net Web端开发、Android移动端开发、无线传感网WSN开发等。

大赛结束后,将大赛的培训项目与课程进行整合,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改革。比如,“智能农业、智能家居、智能商超实训等课程”依托大赛项目智慧社区中的部分案例作为教学项目,以实际产品为教学载体,把工程要求、企业技术融入教学。

在教学中以实际产品为教学载体、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把工程要求、企业技术融入教学。在教学中,将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项目为中心,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一切由教师说了算变为学生质疑探索、讨论、研究,过去的纸上谈兵、空讲理论变为真刀实枪做产品。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创新,大赛的培训过程就是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改革的练兵场和试验场。

四、优化实训基地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务必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实训基地是完成实训教学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技能的主要场所,在专业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起步较晚,实训基地的建设还在规划阶段。根据技能大赛的比赛模式、赛题内容以及要求,对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进行了调整;依托部级示范学校建设,及时完善实训基地的软件和硬件,主要针对课程体系中硬件安装、网络组建的核心技术开展实训教学。将技能大赛中关于Zigbee组网的相关要求融入平时的实训教学中;根据大赛试题中PC端开发以及移动端开发内容、形式,以智慧农业、智慧超市和智慧社区为主要情景建设物联网开发综合实训室。

五、构建开放的大赛平台

由于大赛的周期长、项目多、任务重、要求高,客观上需要构建一个开放的平台。在组织过程中,我们保证了参赛学生的来源是开放的。选手报名不限专业、不限年级;教练员队伍的组成是开放的,教练员的选聘不限专业、不限教学部、不限学校制,有计算机专业教师,也有供用电专业教师,有学校专任教师,也有企业工程师,还有大赛经验丰富的兄弟院校教师。

这样一个开放的教学研究平台一方面有利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另一方面促进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在训练交流中学校的专职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合作,师生共同参与实战训练,做中教,做中学,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项目的开发能力。而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兼职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学方法以及教案制作规范性等方面均得到提高。

总之,职业技能大赛的社会影响力以及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物联网应用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在进行专业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的引领指导作用,积极开展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训室建设,促进物联网专业的快速发展,提高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想.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我院专业建设的作用[J].青岛交通科技,2015,(6).

物联网技术应用培训范文4

关键词:高职;物联网;专业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2-7267-04

物联网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围绕物联网技术链和产业链的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构建物联网技术应用型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已有100多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联网专业。

1 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互联网产业发展快速,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出现,物联网将是继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络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目前,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物联网的研究探索。最近几年来我国政府也高度关注物联网的发展,2009年总理在江苏、上海视察时提出要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并提出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感知中国中心。当前要重点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从而使物联网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化社会的引擎。

从长远来看,物联网产业发展方向主要面向各个行业应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等行业市场成熟度较高,这些行业传感技术应用已相当成熟,政府投入力度大,已经在我国许多城市进行规模化应用,产业的市场前景广阔,这些行业将会成为未来几年物联网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家庭、个人等应用领域的智能传感技术应用则需要较长的时间的推广,技术、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大多数产品还处于试验阶段,需要较长的时间都会大规模应用。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5万亿。

2 物联产业人才需求

目前,我国已将“物联网”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国家发展战略为我国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契机和推动力。

物联网已开始应用到我国各个经济领域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各种新的应用需求,给物联网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物联网产业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产业链长,涉及信息技术、系统集成、通信网络、自动控制多个领域,需要整个系统软硬件的配合。正是因为如此其带动性强,会带动微电子、软件、信息技术的诸多领域发展。从发展看会带动成千上万亿产业的发展。物联网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相关行业的大量人才。

《中国物联网白皮书》数据显示,无线传感器网络产业规模将在未来几年内将会快速增长,在2015年达到200亿元市场规模。同样,出自工信部的资料显示,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近年来发展迅速,国内市场对物联网相关产品的需求已越来越多。有研究机构预测,两年之内,物联网所指对象——车辆、设备、摄像头、车道、管道的数量将会突破一万亿大关;10年后,物联网可能会大规模普及,届时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比例将高达30∶1,成为下一个一万亿美元级的通信业务。

行业发展,人才先行,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由于物联网目前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目前从事该物联网方面的人才还比较少。为了在这个物联网产业抢得先机,许多企业和地方政府都在纷纷争取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人才资源。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研究型、技术型、综合型、应用型等不同层次的人才,本科院校较为适合培养物联网技术应用设计研究的高层次研究人才,而高等职业院校适合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

3 物联网专业建设基础

我院电子信息系目前与物联网应用技术相关的专业有主要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软件技术、楼宇智能、应用电子等;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办学优势,在国内教育同行中具有良好声誉和较大影响力,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具备了良好的条件。我院电子信息系响应社会需求,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新专业。

物联网专业建设以突出以应用技术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具备物联网应用实施、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三大领域的核心职业能力,开展了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与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探索适应企业用人需求的“订单”进行式教育模式的机制,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开发了产学结合、重点突出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

4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安徽省重点支持建设的物联网产业,通过与物联网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共进的方式,建设“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技能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以“物联网应用实施、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为核心能力,建设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技能为主线、以项目任务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立满足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导向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及运行管理机制;通过“专业教师下企业、能工巧匠进课堂”建成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探索以物联网应用工程项目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力争在3年内把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的、立足安徽,服务华东,在同类教育中具有带头作用的专业。

5 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

5.1 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物联网专业各职业岗位的岗位职能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结合目前高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特点,分析职业岗位的知识领域,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物联网专业课程开发,形成物联网应用的实施、开发、维护为核心 “三线并重”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导向、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处于“工作过程”中,实现岗位职业技能的训练,并获取一定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胜任物联网应用领域岗位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1)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

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开发教学科研项目,加强与企业合作,走工学结合模式,开展订单培养,结合物联网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能力需求,根据目前高职学生学习特点,探索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课程,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

组织企业专家和教师参与专业调研及课程体系的开发。经充分的社会调研,联合企业,聘请专家,分析研讨物联网应用技术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得到“物联网应用维护、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实施”三个行动领域,对应三个行动领域的职业岗位群为:物联网应用实施工程师、物联网应用开发工程师、物联网应用维护工程师与物联网应用技术支持人员。通过对物联网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紧密结合,构建物联网专业的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表

2)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是专业技能的灵魂,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物联网应用“实施、开发、维护”三个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项目建设小组制定若干主干课程成立课程小组,由企业人员和学校专职教师共同组成。通过对职业岗位行动领域及职业能力认真分析研讨,开发出 “两个平台、三个方向”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分析,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生产性实训、实务专题、顶岗实习等,共同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关键能力(学习能力、团队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创新能力等等),建成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与校企合作企业合作设计课程的教学项目,按项目的工作过程实施课程教学,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遵循职业发展规律。

5.2 课程内容建设

选取若干主干课程成立课程建设小组,每门课程选择一位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课程组由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分工合作。学校专职教师负责进行课程的知识要点、考核方式、教学安排等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企业兼职教师把物联网技术在工作过程中很多的案例进行分析,根据工作需要制订学生能力要求、实训重点难点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标准,并参与课程实训指导;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实施。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合作开发课程及教材,确保学生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得到动态的、及时的更新。

6 课程教学改革

物联网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专职教师为主导,企业兼职教师协助,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逐步实现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是具体的工作,学习的过程与将来的工作过程逐渐融合。学生通过对感知层、网络层及应用层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逐步掌握物联网技术岗位具体工作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同时也培养了人际交流、团队合作等工作过程方面的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最后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由企业按员工标准对实习学生进行工作考核,具有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

1)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建设小组通过分析各个学习领域课程,并对相应的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对职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对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具体情况,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开发出各门相应课程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采用任务驱动式的项目教学。教学项目分为单元知识项目和真实综合项目,课程教学内容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相结合,以项目为导向,使学生学习如同处于“工作过程”一样,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达到学习知识,具备职业技能,培养全面的职业素质。

2)教学方法改革

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课程通过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完成教学及技能指导。教学安排上,以专任教师为主导,教学执行上,任务明确,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项目教学、项目实践指导、顶岗实习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等),从而使企业兼职教师形成教师角色意识,形成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良性机制。

3)评价体系的改革

建设课程考核形式多样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多种考核方式的结合,对学生专业知识及岗位能力的评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并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全面的就业能力。

课程的评价体系可以由专业知识笔试、实践技能操作考核、项目实施方案的能力考核、职业资格的考核鉴定、厂商认证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每门课程应根据课程的特点,选择的评价方式可是一种考核方式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

7 师资队伍建设

制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人一案培养计划,通过引进、培养、聘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和台湾相关院校教授作为专业带头人,聘任一批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派遣专任教师到企业中实践、出国进修等途径,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组建一支具有教学、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双师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建立“校企互聘互管”机制,教师下企业锻炼如承担企业科研项目或社会服务项目,需到人事科研处签订相关协议备案,作为晋升高一级职称评审或评先评优的条件之一。兼职教师考核管理纳入企业管理机制;完善教师教师评聘制度、考核制度、奖励制度等。

8 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根据物联网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校内专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满足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职业岗位实习需要的校外实训基地,并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实训基地管理,从而保障“以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尽快实现专业的职业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第一到第四学期学生主要在校内上课,学生课程实践活动安排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练习单元知识项目和企业合作实项目实训,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具备物联网应用实施、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的职业行动能力,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参观、听企业人员讲座及企业人员到校内进行专业知识讲授和实训指导,并要通过信息处理技术员、高新技术等级考试证书等职业岗位认证;第5学期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跟班实习、第6学期再安排学生去校外实训基地真实岗位顶岗实习,进行真实项目开发和社会化服务,以完成真实工作任务为主要教学目标,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指导,培养岗位工作能力,为学生积累更多的职场经验,可以解决更多学生的“工作经历”问题,为学生就业开辟道路。

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企业发展和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与物联网企业深度合作,将企业技术人员、企业项目和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等引入到校内实训基地,与本专业设备、师资进行整合,建立“校中厂”,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的目标。针对物联网应用实施、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三个工作领域,以项目为载体,在现有的综合布线实训室、网络实训室进一步建设与完善物联网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近2年内计划建设物联网综合实训室、无线网络实训室等、单片机等多个实训室,使每个实训室都能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应教学项目课程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并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成集教学、培训、技术支持、技术应用为一体的、具有带动辐射作用的校内实训基地。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首先要保持与行业企业联系,广泛进行资金筹措。建立与自己的规模相当的校外实训基地,以“厂中有校,校中有厂”方式,在企业现场进行主要专业课、实务专题及实训教学,以适应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需要。

9 结束语

物联网专业作为一个多门专业技术复合的新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和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杨从亚.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2] 王晓升,李丽.论高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

[3] 徐峰,尉吉兵.关于高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山东电大学报,2008(1).

[4] 唐俊,赵晓娟.湖南省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现状与改革方向[J].福建电脑,2008(12).

[5] 王红兵.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8(5).

物联网技术应用培训范文5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联网”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掀起了又一次信息产业的浪潮。当前为适应社会对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要,各大专院校的物联网专业应运而生,因此,建立适应物联网专业师资人才培养需求的物联网实验实训室成为联网专业建设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 物联网;实验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Institutions matter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Training Room

SHEN Xiu-hong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5,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the “Internet of Things” Following the computer, the Internet,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set off another wave of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urrent social networking professionals need specialized tertiary institutions of things came into be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dapt Things personnel training needs of Things labs and become the important work of building a professional network.

【Key words】Internet of things; Laborato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s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与网络连接,网络对它们进行识别和管理,并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智能处理,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其功能模型图如下图1所示:

针对物联网的国家战略及其迅猛的发展,大量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已迫在眉睫。作为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摇篮的职教院校,物联网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是培养物联网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建立完善的物联网实验实训室,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内容。

1职教院校物联网实训室建设的目标和意义

1.1物联网实训室建设的目标

物联网技术面向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可以使学生掌握有线和无线网络通信理论、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掌握物联网系统的传感层、传输层与应用层关键设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具备在物联网专业领域跟踪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其建设的目标如下:

(1)实训室建设应重视基本应用开发能力培养;

(2)实验环境能培养学生对实际物联网应用项目的整体把握的能力;

(3)有条件的建立宽泛实验环境,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鼓励创新精神。

1.2物联网实训室建设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都在研究与物联网开发的相关内容。国内各大高校也在陆续开设该专业,由于目前各大行业需求量极大,故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在培养阶段,尤其职教院校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安排上不可缺少实训环节。因此,在学校内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实训室,探索开发物联网实训内容对于实现职教院校在该专业的培养体系上的跨越式发展有着实质性的指导意义。同时实训室的建设,将为职教院校的专业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促进传统教学手段向现代教学手段的改变,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内容更为贴近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和专业应用能力的需求。

2物联网结构及其原理

物联网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的功能是完成终端信息的感知与采集,包括感知受控单元和感知网关。感知受控单元由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组成,如温、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摄像头、光传感器、RFID(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标签等设备组成,完成数据采集。上述的数据传送到感知网关后,感知网关将数据发送给终端节点,完成终端节点与承载网络之间信息的转发。

网络层主要是指现在实用化的通信网络,如3G网络仍是目前的主流网络,4G网络现在已经遍布大中型城市。

应用层由各种应用服务器组成,其功能主要是对感知与采集的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和转换,由于系统采集的原始的海量数据杂乱无章,这些数据对于用户来说只有经过筛选、分析和转换处理之后才具有实用价值。

3物联网实验实训室的功能

以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同时满足教学、实验和实训三方面要求,物联网实验实训室应包括以下功能:

3.1基础教学功能

提供学科基础课程实验,进行专业基础、课程设计等专业基本能力培养,满足物联网实验实训室的教学功能,其主要由师生互动系统、在线教学系统、多媒体电子教室三大系统组成:

(1)师生互动系统,学生端通过定制的手持终端跟老师进行实时交流互动,教师端通过相应的接收设备可以实时向学生演示教学内容,在互动的过程中数据能自动记录并实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反馈评测等多种教学功能。

(2)教学在线系统,是指网上教学资源平台。教师可以将教学材料在网上,通过在线教学网站中的相关功能,可以对学生的作业、提问等进行一一解答及沟通,而学生可以随时通过在线教学网站与教师进行沟通,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进行在线完成,并能随时查找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

(3)电子教室,能在物联网实验实训室内进行教学内容的实时演示,可同时监视屏幕和远程控制等网络管理的功能。

3.2实验功能

物联网实验实训室通过实验硬件平台和实验管理平台,完成日常的实验教学管理功能。

(1)实验硬件平台,能够对物联网专业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与自动控制、无线与有线通信、数据处理与应用等内容进行全面的实验。包括无线单片机ARM 7/ARM9开发、物联网网关、无线传感器网络———ZIGBEE,高频RFID,超高频RFID、GPRS通信开发、蓝牙应用开发、gps开发、射频应用开发等。

(2)实验管理平台,能够对实验硬件平台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分类、统计和管理等。主要包括网络数据传输技术、软件技术和数据库存储技术等。

3.3实训功能

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和实验平台,物联网实验实训室能够模拟设计和实现以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超市、智能教学等日常应用为参考的综台系统。

4物联网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三个方面:终端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终端网络的部署和协同等,以无线传感器网络和RFID技术为代表;异构的接入网络基础和核心网络;由中间件、信息开放平台和服务支撑平台构成的应用支撑子层以及物联网应用领域示范系统等。因此,在规划建设物联网实验实训室过程中主要包含以下模块:

(1)感知层实验实训模块

主要涉及智能感知和传感标识等相关技术,包括:多种传感器实训,如温、湿度传感实训、光敏传感实训、运动传感实训、信息采集实训、电机控制实训等各种频段传感实验。

(2)网络层实验实训模块

主要涉及无线通信网关设计、网络协议等内容,包括短距离无线通信实训(如433MHz、2.4GHz)、IEE802.15.4协议、无线自组网实训及Zigbee网络实训、WIFI实训、BlueTooth实训及RFID标签应用实训(如高频、超高频无源RFID)等。

(3)应用层实训模块

主要涉及网络应用接入和智能终端信息处理等技术,包括公网接入实训、设备管理、工业控制实训、安全网络通信实训、物流管理实训,自组网时间同步实训、环境监测实训等。

5结束语

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室建设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它不仅包含了对应课程体系的验证性和项目化的实训内容,还要从硬件、软件、制度、校内、校外等诸多环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加强高职院校网络技术实训室建设不是一时之事,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可谓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的投入和实训室人员自身努力和奋斗。职教院校网络技术实训室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网络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职教院校要明确加强网络技术实训室建设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感,要不断地集思广益,探索和实践出一条适合职教实训室有序发展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卢一,郑燕林.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8-10.

[2]林莉,陈丽丽.高校物联网实验室建设规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4):23-24,48.

物联网技术应用培训范文6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刚要》)明确指出,“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本研究以《刚要》为指导方针,依托国家实行“大交通”的行业背景和目前高职院校现有办学条件,将物联网技术与应用高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物流行业发展需要,面向物流行业物联网管理与技术应用岗位,培养了解物联网相关法规和发展动态,懂得现代物流管理相关知识、物联网基本理念和物联网核心技术原理,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应用软件从事物联网系统规划、管理与应用等工作,具备规划、运行和维护物联网的基本能力、物联网项目实施管理能力的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优良、职业道德高尚、操作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突出、专业特长鲜明的高素质高技能物联网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校企融合”专业办学模式

1.建立多方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建立具有职业特色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广泛吸纳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针对行业发展变化、职业岗位需求、职业能力要求对专业发展方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把脉,确保专业建设和发展方向与职业岗位紧密对接。

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培养、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方面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

2.实行柔性化教学改革

聘请高层次专家团队和客座教授,把企业、行业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带入课堂,不断更新和拓展教学内容。以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基础进行深层次的产学融合,实现校企共赢。

与相关行业协会形成紧密互动,在技能证书和员工培训、科研、实习、招聘等方面为行业发展、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三、“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相融合

依托物流行业,根据行业企业物联网复合应用型人才需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行业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及时响应,以需求为导向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深度对接。

2.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相融合

基于物流领域的物联网技术与应用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综合考虑国家物流师职业标准和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职业标准,依据职业标准制定专业职业能力标准。专业职业能力标准包括: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并以专业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设计课程体系。

3.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项目课程。课程开发来源于企业典型工作岗位,课程内容来源于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将教学过程和真实工作过程进行“融合”。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积累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实践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力支撑。因此,不但要在课程内、课程间、学期间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设计课内实践、集中实践、课外实践,还要在课程考核中实行课程内、课程间、学期间专业系列化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合格”考核制度。

四、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物流行业的物联网技术与应用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要充分考虑专业的理论基础和物流行业发展需要,因此课程设置需要整合相关交叉专业的特点,以“宽、专、交”的知识体系为目标,注重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与物流企业的互动合作,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通过职业岗位调研、职业能力探析、职业情景搭建,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构建“物流企业管理与物联网技术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结构主要划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三大类。其中,专业课程根据专业知识学习的承接性和重要性又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突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如图1所示。实践课程为凸显高职类院校应用型本科专业特色,与本科院校物联网相关专业实行“差异化经营”,加大了实践课程比重,将实践课程又分为课内实践课程、集中实践课程、课外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具体体现与本科院校相区别的“理实交互”特色,即课程内部理实交互、课程之间理实交互、课程体系理实交互。

图1 课程体系结构图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政治与国防教育、体育、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思想政治觉悟,对事物有着正确的审美观,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积极向上的精神,对英语、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有较好掌握,并能熟练应用。

2.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三部分。

2.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经济学、管理学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现代物流管理、物联网导论,使学生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

2.2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联网技术原理与应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物联网信息管理与维护、物联网终端设备选配、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嵌入式应用系统、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安全与管理、物流信息技术、ERP原理与应用、二维条形码技术原理与应用、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物联网应用案例、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使学生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需的核心知识。

2.3专业拓展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包括:物流统计、市场营销、运筹学、电子商务物流、物联网英语、管理与沟通等,使学生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知识拓展和能力上升空间。

3.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包括:课内实践课、课外实践课和集中实践课。集中实践课主要包括:管理基本技能实训、供应链业务实训、ERP业务实训、职能仓储管理实训、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实训、车辆调度实训、立体苦点、线、面业务实训、企业物联网构建方案设计等。通过实践课程,使学生具备本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