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法律培训范例6篇

人力资源法律培训

人力资源法律培训范文1

一、当前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对国土资源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的思想认识不足。

当前,许多地方领导对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工作思想认识不足,认为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工作是一项软任务,搞得好坏无关紧要,少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领导认为宣教工作投入大,见效慢,抓与不抓差距不大,还有的热衷于轰轰烈烈造声势,总是应付一下就算完事,认为只要进行过宣传,发放过资料,讲过课就完成了任务,没有真正去考虑这项工作到底使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提高了多少,干部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法律宣传等实际问题,导致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工作流于形式。

(二)国土资源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形式单一。

几年来,我们在教育培训上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致使学习的同志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能有效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削弱了教育培训工作的吸引力,影响效果。教学者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讨论,不能达到良好效果的目的,不利于各级领导干部更好的掌握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基本内容。

(三)国土资源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缺乏专业队伍。

基层国土资源部门缺乏专门的宣教机构,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中主要采取国土资源部门干部职工自行组织的讲授人员,参与宣讲的干部宣讲经验不够丰富,整体的宣传素质也不高,往往是照本宣科。有些宣讲干部对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准确,甚至存在理解偏差,往往对干部群众提出的疑问不能正确解答。

二、抓好宣传教育培训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对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有效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是党中央明确指出的。中央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县(市)乡(镇)村级干部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的通知》,目的就是通过开展宣教活动,使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水平不断提高,乡(镇)村基层干部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的观念意识不断增强。乡(镇)领导干部和国土工作人员要在学法、守法上作表率、当模范,做到依法行政。基层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要增强其使命感,避免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工作流于形式。要不断深入到基层,了解具体实际情况,注重教育的实效。要把国土资源普法重点放在增强基层群众的权利义务观念上,即从维护基层群众权益的角度,促使他们增强国土法律意识。

(二)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

在国土资源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中,一是要在宣传教育培训的对象,内容上有重点,在手段、方式上要有创新。宣传培训的内容要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和通俗性、要从基层干部群众的需要出发,增强基层乡镇,村干部的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意识,激发他们参与国土资源管理的积极性。二是要采取生动活泼、简而易懂的形式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积极采用案例式,互动式等培训方式,重点宣传与干部群众生产生活和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能动性,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确保教育培训收到预期效果。

(三)提高国土资源宣传教育培训的宣教队伍综合素质。

宣传教育是国土资源工作的“形象工程”,宣传教育工作的创新不仅是全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有力举措,也是落实国土资源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更是国土资源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直接体现。因此,要加大宣教干部队伍培训力度,培养一批熟悉国土资源法律,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宣教人员,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长期化、制度化、有效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核体系。

人力资源法律培训范文2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3-0074-05

一、研究背景及调研样本特征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大决策。党中央、国务院认识到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并着手布局全国范围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工作。2003年9月19日农业部、劳动部、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2004年4月由建设部、农业部、教育部等六部委共同组织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正式启动。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把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科教兴国和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道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并把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重中之重。

“十五”期间,江苏省就实施了“5112”教育富民工程,即通过职业教育与成人文化技术培训,转移500万农村人力资源,培养100万农村致富骨干,重点推广1000个农村科技致富示范项目,培训200万下岗(失业)转岗职工。[1]2004年2月,江苏省有关部门制定了《2004-2010年江苏省农村劳动力培训规划》。[2]2006年4月江苏省农林厅了《关于全面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通知》,同月,江苏省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制定了《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券管理使用办法(试行)》,随后江苏省教育厅制定了《江苏省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以确保江苏省农村人力资源培训规划的健康、良性发展。

在此大背景下,在2011年2月至7月期间,本课题组对江苏省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现状进行了调研。课题组采用发放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召开小型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对课题涉及到的实证性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选择的调查地点涵盖苏南、苏中和苏北三类地区,共发放调查问卷1650份,回收问卷1512份,其中有效问卷1442份。调查问卷共设计89个问题,内容涉及江苏省农村人力资源的基本信息、培训现状、培训需求、培训效果评估等方面。调查数据的录入、统计和制图利用统计类专业软件SPSS16.0完成。

根据调查获得的样本值,作者划分了变量区间,并进行了频次分析和样本特征的描述性统计。从1442份有效调查问卷看,农村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二、调查内容及数据

1. 培训地点。问卷显示,有52.8%的被调查者参加过培训活动,其比例高于全国水平(48.9%)3.9个百分点。[3]受训人员的37.9%和31.6%是在大城市和县城接受培训,在乡镇和本村接受培训的比例较少,分别为20.5%和10%。乡镇和本村的培训主要是农业技术方面的现场指导培训,在大城市和县城的培训大多数是非农方面的培训,具体情况见表2。

2.培训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在种植业所列内容中,粮食、苗木花卉的培训内容最高,水果、特种经济作物的培训则最少,具体情况见表3。

养殖业接受的培训内容包括猪、牛、羊、鸡、鸭、水产养殖、特种养殖及其他等内容。调查显示,水产、猪及特征养殖的培训较多,羊、牛养殖的培训则最少,具体情况见表4。

非农培训内容包括农产品加工贮藏、餐饮、建筑装修、机械家电维修、美容美发、保姆、服装裁剪、驾驶、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及其他等内容。调查显示,机械家电维修的培训比例最高,达到了20.4%;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培训其次,为16.7%;保姆、农产品加工贮藏的最少。具体如表5所示。

其他类别的培训内容包括农村政策、市场信息、健康保值知识、方针政策、电脑知识及其他等内容。调查显示,电脑知识的培训较多,达到15.3%;市场信息培训为15.0%;方针政策的培训较少,为8.1%,见表6。

3. 培训组织者。培训组织者主要有政府部门、用人单位、私人培训机构等,其中用人单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如表7所示。

4.培训费用。调查显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平均花费为1010.22元。超过一半的农村人力资源人员的培训费用在100元以下,1000元以下的占到了75.3%,具体分布如表8所示。大部分农村人力资源培训费用较少,近千元的平均培训费用表面上显得较高,其实是由某些较高的数据“拉升”的结果。

针对“政府有没有减免培训费用”的问题, 32.5%的受训者回答享受到了减免,平均减免146.01元;67.5%回答没有减免。对于培训费用问题,调研中发现很多人对具体的花费并不是完全了解,尤其是免费参加的培训――如政府部门提供的技能培训、政策培训,所在企业提供的入职培训、上岗前的技能培训等。受训者对费用的判断更多地是从自己“支付”的角度思考,并不是培训的真正费用。

5. 培训券及使用。江苏省自2006年开始安排专项培训资金,以培训券的形式发给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力资源,让农村人力资源用培训券充抵培训费,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工种。[4]培训券将选择权放到了农村人力资源手中,既能满足需求,也更具效果。

有959 位被调查者回答了“您是怎么用培训券的”问题。结果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培训券使用率低,真正使用者仅有11.1%;二是培训券的知晓率低,有超过一半的人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

6.培训方式。培训方式以课堂集中讲解、现场技术指导及多种方式结合三种方式为主,占到了78.2%,详见表10。

三、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现状的分析

1.培训开发活动的法律依据不足,法律效力不够。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法制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现行的文件主要有六部委制定的《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原则意见》《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培训资金管理办法》《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培训项目检查验收办法》,此外各省也制定了一些相关文件。这些文件主要是行政部门的文件,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无法可依、效力不足的问题,并且大部分文件仅从宏观上规定了一些培训的要求和指导性原则,缺乏有效的实施细则,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2.社会的培训供给与个人培训需求的错位。调查发现,培训的供给和农村人力资源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培训的有效供给不足、培训供求错位是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随着农村人力资源的职业分化,培训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培训内容,而是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的发展趋势,除了农业科技知识外,对各种职业技术、营销管理知识、政策知识、法律知识、创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也有需求。但目前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内容和层次并不能有效满足这些需求,使得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与农村人力资源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对称性。表现在:一是在总体内容上表现为农业技术培训与非农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不平衡。把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简单地看作是职业技能培训,对第二、三产业领域内相关职业技术的培训较多,围绕农业(包括种植、养殖)技术推广而开展的培训则相对要少得多;二是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的资格培训较多,而对于更高级别的技能培训缺乏有效供给。

3.个人培训需求滞后于区域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固然要重视个人的培训需求,但是,完全依靠个人需求来提供培训供给也存在着严重缺陷。根据课题组的调查,由于农村人力资源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受亲戚、朋友、邻居的影响较大,还有人受传统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培训需求的内容大多集中在传统的培训内容方面,如,机械家电维修、美容美发、厨师、驾驶等。农村人力资源个人的培训需求与区域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匹配,并没有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笔者认为,存在此类问题的原因:一是培训机构不能及时、有效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变化调整培训内容,而只是根据自己拥有的培训师资、培训设备提供培训内容;二是部分培训机构较差的培训质量、部分工种较高的培训价格及职业技能鉴定费用等客观因素,抑制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需求,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源潜在培训需求向现实培训需求的转化。

4.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经费投入规模和投入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江苏省为例,2003年江苏省全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贫困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补贴,人均培训补贴只有100元,从2007年开始,普通农村人力资源人均培训费用提高到300元,2010年,贫困地区人均培训费用提高到500元,在苏北很多地方,加上地方配套资金,费用在500元以下的培训,参加者基本上可以免费。[5]尽管国家对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与农村人力资源的实际需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即使按人均培训补贴达到500元算,技术含量稍高一点的培训,培训费用都需要上千元,以当前的补贴力度来刺激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需求仍有一定的难度。

课题组在调查中还发现另外一种问题:上级政府部门要求当地政府对来自辖区外的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培训,但上级政府不提供相应的培训资金(上级政府部门要求经济发达地区自筹资金),所以当地政府就没有动力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培训,即使有这种类型的培训,也很难保证质量。

5.缺乏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培训管理机构。当前,对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管理处于“多头领导”的状态。中央一级的主管部门有农业部、人保部、共青团、财政部、教育部、全国总工会、扶贫办、全国妇联等。省级政府部门除了农林厅、人保厅、财政厅、教育厅、共青团、工会、扶贫办、妇联外,还设立了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阳光工程办公室等培训工作的协调机构。这么多的部门来管理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仅仅是协调各部门主张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率自然会受到较大影响。再加上部门职能差异,在财政补贴费用、考核指标、培训部门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标准也不统一。一方面导致培训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培训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高昂的行政成本与培训的低效率,使政府有限的财力与农村人力资源培训需求旺盛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提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开发水平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法律法规。许多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制定了相关法律。韩国政府先后于1980年11月、1990年4月颁布了《农渔民后继者育成基金法》和《农渔民发展特别措施法》,为培养农业后继者和专业农户提供了法律保证。英国于1982年颁布了《农业培训局法》,后来又对其进行了修改和补充。管理的法制化是这些国家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事业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保障。[6]由于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尚处于启动阶段,有必要建立全国性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法律――《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法》,用基本法律的形式规定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制度及评估制度,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制度的完善,使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的评估获得法律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评估工作的单项法规。国务院应对原有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原则意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管理办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检查验收办法》的管理范围、管理对象、管理机构、管理流程等内容进行修订和完善,同时提高单项法规的法律效力,以法律的形式规范,这样更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管理。

2.加强宣传,激发参与培训意愿。各级政府培训部门和相关领导要以各种形式、各种途径不断宣传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活动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的重要作用,引导农村人口深刻认识参加培训的意义。要积极开展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阳光工程,组织科技人员入户,通过举办农业科技现场会、科技知识讲座、发放音像资料、普及农业科技,来提高农村人口参与培训的意识,唤起人们的培训需求,激发人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3.创新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工作机制。首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各级地方领导要站在战略高度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培训问题,强化领导,建立常设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组织协调机构,编制规划,制定政策,保证经费,落实人员,还要建立监督机制,保证落实,最终通过政府推动、引导、示范、组织作用的发挥,使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实现精心规划、周密部署、循序渐进、稳妥推进。要努力形成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应积极宣传参加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是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有可能改变命运的重要机遇,进而形成农村人口重视培训、积极参加培训的良好氛围。其次,努力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社会协同”格局。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不仅依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同时,更多的是依靠各种社会培训力量的广泛参与和社会联动,在规范性行动和志愿性行动并存的情况下,形成一种互相协同、密切联系、高效运转的培训系统,从而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功效。社会培训力量包括用人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培训机构、非政府组织等,还有个体的参与。在这种格局下,党和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培训进行全面统筹管理,用人单位作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目标单位,也是培训的实施单位,其参与起到关键性作用;而相关事业单位,包括职业技术学校、成人教育学校、事业类培训机构等,具备较好的培训条件,它们的参与同样非常重要;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和有关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体,都在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中担负一定的职责,发挥相应的作用。第三,加大政府监管力度,保障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市场有效运行。政府应承担整个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市场的监管职责,可以尝试建立以身份证为基础的农村人力资源档案信息数据库,发放农村人力资源就业信息卡,包含农村人力资源身份资历、职业培训等方面的信息。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力资源职业技能信息平台的建设,向农村人力资源公布培训的相关信息,包括声誉良好的培训机构、反映良好的培训课程、高素质的培训教师等。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培训机构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对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办学能力、师资状况、教学效果实行综合评价,使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社会认可的培训机构能够迅速脱颖而出,发展壮大。

4.动态调整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内容。根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动态调整培训的内容,使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

建议加大引导性培训的力度。可以把引导性培训作为参加技能培训的必要条件。可以参照就业要求制定按专业分类的技能培训准入标准,这样对农村人力资源正确选择培训专业和职业有指导性作用,必要时还可进行培训选拔测试。对于培训时间,可以按照专业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员的学习表现和发展潜力分别确定。

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要注意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及由此引发的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变化,引导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需求,促进其逐步与区域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要注意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针对区域发展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变化,加强中长期研究,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机构逐步调整结构、增加供给,实现政府、培训机构在培训供给方面的分工协作。

5.完善多元化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投入机制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必须拓宽投资渠道,构建多元化投资体系,完善政府主导、企业支持、个人自愿、社会参与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投入机制建设。[7]

政府是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投资主体,应强化其主要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专项资金的规模,提高补贴标准。应将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纳入各级政府的发展战略和投资计划之中,明确各级财政支出中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经费的比重,加强和监督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各级财政要把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用于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经费要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加大投入力度。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订单等形式激励他们培训在岗农村人力资源,可以借鉴国外做法,开征企业培训税,在实现培训社会化的同时,让企业对劳动者的使用付出必要的成本。

人力资源法律培训范文3

关键词 优质教学资源;“一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诊断;实践技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6-0041-04

以提高人才培B质量为中心,推进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从课堂教学入手,把教学质量落实到课程、落实到“一课堂”,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要义。

一、法律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资源短缺

法律职业是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很强的社会职业,法律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法律职业技能的学习。法律类高职人才面向基层法律服务一线,面向特殊的社会问题和社会人群,如调查取证、侦察、审问、讯问、罪犯矫正、诉讼调解等,其工作岗位职业群的非生产性、非物质性等特点,对有效解决好在法律类高职教育过程中实施实践育人提出了有别于其他类型高职教育新的挑战与要求,校内生产性实训资源匮乏是文科类、法律类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共性的瓶颈性难题[1]。因此,针对法律职业人才从事审判、侦察、法律服务、监所管理、司法行政等各种法律工作实务的需要,在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实训之前,以虚拟实训和真实案例为主体,建设适用于法律高职教育特性特别是实训教学体系的专业性优质教学资源库[2],是深化法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解决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环境及实操性技能培养难题的一个有效突破口。

(二)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在法律职业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以知识灌输为特征的教学法[3],主要表现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即以注重知识传授的课堂讲授为主,注重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自主学习较少;以注重知识再现的传统化考核方式为主,注重能力培养的过程化考核方式较少。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近些年来,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教育也尝试了模拟法庭、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诊所式教学等方式方法,对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有一定成效,但真实、鲜活、优质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模式方法滞后的总体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虚拟技术为支持,搭建基于优质法律专业教学资源网络共享的学习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迫在眉睫。

二、以优质教学资源推进“一课堂”教学质量的设计思路

法律职业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律职业技能,其难点就在于实践教学。除去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实训环节,课堂实践教学是法律职业教育校内实训操作训练的基本教学模式,受制于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条件(包括“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训基地设施、实训教材、实训项目等)三大因素。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很难产生课堂吸引力,就无法吸引学生学习。理念和方法之外,最为基础的则是实践教学资源问题。为破解上述难题,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从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为突破点,坚持立足政法行业需求,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之路,深化拓展“校政企行”合作新模式新机制,以职业岗位需求的逆向分析法为逻辑起点,以“能学、辅教”为基本定位,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为建设思路,着力建设资源丰富、功能完善的法律专业教学资源库,借助网络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在如何提升一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实践探索。其基本设计思路如下:

(一)优质资源平台设计

破解法律高职课堂教学难题的首要任务,是建立适应法律职业教育特点、真实丰富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和虚拟实训环境,为“一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仿真模拟实训、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优质教学资源平台设计重点,在于坚持高等教育共性要求的同时,深入探索如何体现从职业需求出发的教育、在行动中学习的教育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教理念,有效解决好引入思维导图与知识技能树的关系、教学设计与系统化设计的关系、教学和课程改革成果转化应用与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关系等,做到有效、管用。在法律职业教育领域,没有来自行业实践的真实判例、典型案例、工作流程、典型工作任务的优质教学资源作为基础支撑,任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都是不彻底的、难以为继的。

学校借助背靠中共北京市委政法委员会、全国司法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公、检、法、司等政法行业的先天优势,协调全国25所政法高职院校和27家行业企业,汇集司法行业一线丰富的第一手资源,如真实判例、典型案例、审判流程、应用性研究成果等优质特色资源为基本内容,按照专业核心课程、实习实训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培训课、公共基础课五类课程分类建设标准,以“智慧职教”网络平台为技术支撑,以导学、导做、辅教、助训、可评功能要求为重点,共建、共享基础资源19000条、特色资源500条,开发网络学历课程19门、微课400个、培训课程10门,探索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平台+课程内容分类改革+信息化教学”三合一在线学习交流互动平台,为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方法改革提供优质教学环境。

(二)诊断方法设计

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上,把“一课堂”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主阵地,把“一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坚持问题导向,有效解决“教”与“学”方式方法的革命性变革问题。

学校采取以优质教学资源信息化倒逼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和学习模式、学习方法创新的思路,通过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教学督导组现场督课评课、学期教学检查、学生网上评教、教师评学、社会评教和走访座谈等多种方式,从策略、技术、师资上为解决问题、提升质量提供坚实支持和保障,以真课堂(真实教师、真实进度、真实学生)为现场,以分类课程标准引领课程建设,侧重于制约“教”和“学”的关键环节,如真实判例模拟训练、实案跟踪参与、实训操作、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基于资源平台的自主学习和“教学做训评”一体化等问题,抓教风、抓质量、抓效果,形成全过程、常态化教学质量保证机制,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目标效果设计

在目标任务设计上,以“一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为根本,以优质教学资源为支撑,突出“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力求做到教师可以找到想要的教课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库的学习、考评等完成整个教学环节,达到破解法律高职实践教学难题,促进优秀教学成果在“一课堂”教学中得到转化应用,探索形成具有体制性、机制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三、以优质教学资源推进“一课堂”教学质量的初步成效

以优质教学资源推进“一课堂”教学质量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媒介,整合政法行业和社会真实、鲜活、前沿、优质的教学资源,创新和优化课堂教学软件环境。通过破解长期困扰法律类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资源匮乏的难题,倒逼传统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改革,调动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真正发挥“一课堂”教学在教书育人上的主阵地作用。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实践探索,学校以优质教学资源推进“一课堂”取得明显效果。

(一)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破解了法律高职实践技能培养难题

产教紧密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整合司法行业(产业)、政法单位(企业)、全国法律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秘书专业委员会、北京市速录协会及法律实务类和文秘速录类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类型多样、层次合理、资源丰富、功能强大、开放便捷、全国一流的法律文秘专业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利用碎片化资源构建结构化课程,进行创造性组课、建课、授课,以及学生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个性化、自主性学习、师生互动和后续发展提供基本素材,以满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政法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法律职业人才的当前及未来需要。

在侧重点上,优质教学资源主要类型以大量虚拟软件、虚拟场景、虚拟实训实习项目、网络课程、数字化教材、教学课件等可视资源和在线交流平台为主,文本、图片等资源为辅,把真实生活中无法呈现的法律职业工作过程、工作情景进行虚拟再现和仿真训练,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法律职业岗位技能训练,有效破解了法律类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资源匮乏的难题,实践教学比例大幅提升,实训效果明显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素质显著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极大提高。同时,将优质教学资源整合,为法律职业人才成长提供自主学习和后续提升平台,填补了目前国内法律大类和文秘速录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空白。

(二)提升法律高职信息化教学水平,带动了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高职教育信息化,是推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质量评价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条主线,对职业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专业优质教学资源立足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以现代高职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虚拟技术为支持,集结大量多媒体教学资源,搭建在线交流平台。提供教学资源网上学习、互动交流、在线浏览、智能查询、及时传载、在线测试等强大的“能学、辅教”功能,扩展法律高职教育教与学的技术手段与空间范围,使教师可以非常便捷地个性化搭建课程、组织教学,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测评,带动法律高职教育“教学做训评”一体化教学模式、过程化考核方式、自主化学习方式变革。加强师生交流、丰富教学手段、提高管理效率,有效提高了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学生在线学习的能力和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促进了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管理方法学习方式的现代化。

(三)完善课程分类建设指标内涵,形成了课堂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体系

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改革,最终都要落到教育质量特别是课堂教学效果上,其实现的主要媒体――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具体的课程上,因此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改革创新与课程重构是一个同步的过程。通过多年持续跟踪、调查研究、实践探索、总结改进,不断完善改进专业核心课程、校内实训课程、校外实习实训课程以及公共课程、选修课程等五类课程分类建设标准,实现了课程建设与教学标准有据可依、有规可循;通过深入课堂,分期分类推动“一课堂”教学质量诊断评价,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做”一体化、考核方式改革、教学基本文件更加规范,课堂教学的吸引性、形象性、启发性效果大幅提升;通过边建边改,专业教学资源库借助网络平台,在“一课堂”应用中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四)教学质量诊断纳入绩效管理,选树了一批教学骨干和育人标兵

在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中,坚持把“一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建设标准和教学诊断结果同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同教师聘期考核与校内岗级聘任相结合,同教师评优评先相结合,通过把教师“一课堂”教学质量纳入教师校内岗级聘任指标,形成以绩效为导向的“一课堂”教学质量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大力加强专兼结合教学督导队伍建设,调整补充教学督导人员,为课程建设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

在此基A上,大力加强“一课堂”教学质量建设活动奖励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通过在全校选树15%~20%左右的“精品一课堂”和教书育人标杆,进行大力宣传推广和表彰。同时,改进学期教学检查制度,试行把学期教学检查、数据平台、“一课堂”教学质量与学校教学质量奖相结合,加大对教学质量建设的奖励力度,引导和激发全校教师积极参与“一课堂”教学质量建设的热情,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氛围,整体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明显提升。

参 考 文 献

[1]冯军,王静.法律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2011(17):167-168.

[2]赵凯东,窦琳琳.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应用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6):153-155.

[3]王冰路.当前我国法律职业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3(4):27-29.

Research and Countermeasures on Promoting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with High-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The Case of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tical and Law

Li Wei,Xing Yanming

Abstract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is the cor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a classroom is the main position to achieve the training of knowledge, quality and skills of student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laws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is an effective trial for enhancing the eff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o regard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 and quality of a classroom as the fundamental, high-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as the support and the information teaching platform as the carrier, so a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as well as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人力资源法律培训范文4

关键词:新时代;教育培训;法律制度

一、引言

教育培训行业自在市场上出现以来,一直保持着蓬勃发展的趋势。当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反应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就在于人们对高质量高水平教育的需求增加。学历教育通过学校所提供的是一套基础性的、适应能力不强的教育,而教育培训则以其灵活性、高效性的教学吸引了广大群众。教育培训作为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性教育,对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教育培训繁荣市场的背后,受逐利心理的影响,一些关于教育培训行业的“负面”新闻报道频繁出现,大量的“无证无照类”的培训机构被查处、受培训者与机构之间频繁爆发“服务纠纷”问题,如培训教师资质不合格,这些问题大大损害了受培训者的合法权益。一方面,受培训者寻求不到合适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关于教育培训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存在很多缺漏,司法、执法部门就没有一部可执行的法律规定,再加上行政管理部门责任不明确而相互推诿,使得教育培训行业的问题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因此加剧了教育培训市场内部不正当竞争现象,整个教育培训市场一片混乱,急需治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必要对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法律制度的缺失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规范教育培训市场,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培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继续发挥其好的作用。目前我国关于教育培训法律制度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数学者主要是从经济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于教育培训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如胡天佑的《我国教育培训机构的规范与治理》,李一凡的《教育培训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有些期刊和论文则是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进行研究,例如:杨清的《教育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初探》,张静的《教育培训机构“虚假承诺”的法律规制—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视角》等。然而,这些研究并未深入涉及到法律制度层面,笔者主要从教育培训行业法律制度层面来分析教育培训行业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议。从而希望能够为当下我国教育培训行业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

二、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培训出现的原因

新时代背景下,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教育方面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即当下传统的教育—学历教育提供的教育存在科目众多、课时繁杂、时间地点的安排不能照顾到一些的特殊群体,不能够满足社会群众追求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等问题。因此在这样的矛盾下,教育培训行业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为我国的朝阳产业。作为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教育方式,教育培训以其灵活性、服务范围广泛等特点受到了社会群众的欢迎。[1]不同于传统的学历教育,它的服务对象不只局限于学生的课外辅导,而且对于社会各个行业,如司法、经济、艺术等方面都有涉及。抓住了当下社会群体对知识、技能的渴望,同时又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灌输,同时改善了传统教育科目繁琐,耗时大等缺点,关注“针对性”的教学,设立“专门技能”课程的培训,这样的专门培训更加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这里我们所说的教育培训与学校教育不同,学校教育即学历教育,是指由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即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而教育培训指的是非学历教育,它以满足公众的兴趣、技能、文化等某个专项的需要为目的,主要存在于教育培训机构、国际夏令营、留学中介、学生课外辅导、考研以及公务员培训、幼儿早教机构、教育机构等。它的形式灵活,培训的周期短,上课的时间地点安排上的优势更能满足当下社会公众的需求。[2]

三、教育培训面临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

教育培训行业近些年在市场发展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他们以满足大众追求完美生活需要为目标,制定了一系列为大众服务的形式灵活的课程。同时,高效利用互联网进行课程开发,吸引了一大批消费者,整个市场的营业份额逐渐扩大,获取了高额的利润。教育培训行业遍地开花,并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二)问题

随着教育培训行业在市场上的快速发展,市场份额的逐步扩大,整个教育培训行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是,在繁荣景象的背后也滋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近些年来,我们可以从很多新闻报道中看到,多地教育培训机构老板卷款逃跑、受培训者学费退还困难、培训机构与受培训者之间的“服务纠纷”增加等现象。这些现象使得受培训者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国家也开始重视教育培训行业方面的治理,如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等。这就对我们研究教育培训行业相关问题提供了规范性文件的基础。1.教育培训机构数量众多,品质良莠不齐,大多数资质不合格由于教育培训特殊的行业特点,准入门槛低,市场监管较为宽松,这就让很多小型的实际上不具备创办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趁机而入。这些培训机构的加入使得教育培训机构数量猛增,机构之间的利益受到侵犯,一些不合理的竞争行为开始出现。从而导致整个教育培训行业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下降,使参加培训者的利益受到损失,同时也引发了参加培训者因合法利益遭受侵犯而“诉求无门”的难题。[3]2.乱收费”现象和“虚假承诺”现象增加教育行业是一种长期投资行业,因此,在整个教育培训行业中,采取的是一种“先交钱,后服务”的模式。许多培训机构往往利用这种经营方式,在培训的过程中收取一些不合理的费用,例如“咨询费”、“服务费”等。同时,因为是“先交钱,后服务”的经营方式,也滋生了一些“培训机构卷款逃跑”、“学员退款难”的问题。教育培训市场竞争激烈,许多教育培训机构通过虚假宣传培训成效、师资力量强大、承诺“包教包过,不过退款”的方式来增加生源,同时利用一些不合理的合同条款来获取收益,这些都是“虚假承诺”的具体表现。[5]3.“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培训成效高低不平从而影响行业公平竞争由于教育培训市场的准入门槛低,在培训教师资格要求层面不像学校教育一样严格,要通过专门的国家资格考试,取得一定的资格条件才能上岗。教育培训行业是“针对性”的教学,它的目的就在于在最少的时间内利用最低的成本提升培训成效。在这样的市场背景和需求下,教育培训行业对培训老师的关注点就在于“是否有能力”、“是否能够节约成本取得高效培训效果”。所以,大的教育培训机构就会通过高额薪酬聘请能力强的培训教师以及一些学历教育中的教师,吸引了大量的顾客和带来了高效的培训效果,造成“教师资源垄断”问题;[6]而一些小型的培训机构因为能力有限,于是通过多种手段,例如虚假包装师资,虚假宣传来增加生源,欺骗消费者。这些行为会影响行业间的公平竞争、加剧不正当竞争、影响学历教育中学校教学效果。

四、教育培训行业问题出现的原因

当前教育培训行业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外观层面来看,是整个教育培训市场内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导致的。但是不应局限于这些表面现象,我们应当从深层次的方面进行分析,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缺失、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受培训者的法律维权意识低等因素是诱发教育培训行业问题出现的原因。其中最值得探究的应该是相关法律制度方面的原因。

(一)教育培训行业机构设置方面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针对教育培训市场中培训机构数量众多,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根源就在于我国目前针对教育培训机构设立登记法律制度规定的流程和申报程序复杂。教育培训机构实质上是“姓商不姓教”,在我国基本上都是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民办学校。[7]所以它的设立登记一般是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要到教育行政部门领取审批登记表,写明情况,经过审批机构审批,再申请正式设立报告等一系列复杂流程,审查合格后才有权依法从事教育培训工作。这就导致机构设立登记这块由于程序复杂,而许多教育培训机构又不愿意在这方面花费众多时间和成本,因不具备相关创办条件,未取得许可证明,而无证经营。

(二)教育培训行业“服务纠纷”解决方面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教育培训行业“服务纠纷”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一些“胡乱收费”、“虚假承诺”的行为所引发的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解决方面。针对这些“服务纠纷”,目前只能够依照我国相关的《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寻求解决途径,但是仅依照这些法律规定,不足以对培训机构的各种失信行为产生有效的法律约束;而且考虑到诉讼程序复杂和成本高、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监管责任的相互推诿,使得受培训者难以寻求到有效途径维权,另一方面也会使这些教育培训机构继续“为所欲为”,最终导致整个教育培训市场的混乱。

(三)教师资格条件方面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对于教育培训行业的“师资质量问题”影响培训成效高低不平所引发的内部不正当竞争加剧,学历教育学校内部教学混乱的现象,主要存在以下两大原因:首先,针对“师资质量问题”引起培训效果高低差异,进而加剧行业内部不正当竞争、损害受培训者合法利益的问题,根源就在于教育培训行业教师资格认定没有一个合格的准则。我国现行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只规定了学历教育中教师任职条件,需要通过专门的国家资格考试以及一些严格的程序审查,而对于非学历教育层面的教师任职资格上并没有任何规定。于是整个教育培训行业的教师数量急剧增加,培训教师的水平差异明显,这就致使教育培训行业“教师资源垄断”现象的产生,加剧了行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另外,针对大规模的公立学校教师受高薪酬诱惑去培训机构兼职,影响公立学校教学效果的问题,也在于当前《教师法》中对教师工资和待遇的规定不能满足教师需求所致。[8]

五、教育培训行业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通过上述相关方面法律制度问题和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增强受培训者法律意识的基础上,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同时配合行政管理部门的有效监管,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构设置方面的法律制度

面对教育培训市场门槛准入低、设立登记渠道漏洞多,致使机构众多、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以保障教育质量为中心,简化《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关于教育培训机构设立登记流程,严格审查机构创办的资格,控制培训机构的数量,让机构设立登记上能够有法可依。[9]

(二)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行业纠纷有效解决的相关法律制度

针对教育培训行业出现的“胡乱收费”,“虚假承诺”现象,我国目前只能依据相关的《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经济法》进行调整,但是这些法律的调整不能给受培训者带来满意的结果。由于法律对此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制,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就没有统一的法律适用依据,受培训者因权益遭受损害提出诉讼赔偿几乎无法可依。面对这种现状,有必要加强教育培训服务方面的立法,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行业收费标准,严惩“虚假承诺”的行为。另外,对于受培训者因法律程序复杂,维权通道难行等问题而无法诉求的状况,可以针对这类消费者设立快捷简便的法律维权通道,简化法律程序,使得受培训者简便快捷的获得赔偿。

(三)建立健全教师资格方面的法律制度

人力资源法律培训范文5

一、培训班举办基本情况

此次国土资源管理所干部培训活动共分组织动员、教育培训和全面总结三个阶段,整个培训活动得到了各县区局、全市所有基层所、市委党校的大力配合与支持。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培训开展有条不紊。全市国土资源系统高度重视此次基层所干部培训活动。接到省厅通知后,市局及时进行研究部署,并向市政府分管领导专门汇报。按照市政府领导指示,专门成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全面负责培训班组织筹备开展等工作。培训期间,市局领导亲自主持培训班开闭幕式,部分领导亲自授课,分管宣传副局长全程督学,对晚上自学、内部交流和培训考试都进行巡查督导;培训办公室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在对培训人员、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培训师资、培训方式等内容进行多次研究基础上,及时制定《**市乡镇国土资源所管理干部培训实施方案》,对两期培训班进行全面部署。同时,认真做好教师联络、地点安排,教材订购,学员手册制订等工作,对培训期间学员吃住等相关事项均作了细致入微的安排。各县区局也非常重视,每批培训均由各自分管领导带队,并全程参与所有教学活动。为扩大培训影响,我们还特意邀请**电视台、**日报等新闻媒介进行深度报道。在全系统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培训活动各项工作均按计划有序进行,切实做到了有条不紊。

(二)课程精选,方式多样,授课学习有的放矢。我们围绕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严峻形势和我市呈现出的显著特征,结合基层所工作实际,在深入调研和充分征求意见基础上,科学制订培训教程。授课老师中既有大学教授、省厅业务处长,也有市局领导、党校教授以及市局业务尖子,大都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与较高的理论素养。每位授课老师课前均拟定教学提纲提前发放给学员,实现教与学无缝对接。每期培训第一场都由局党委书记、局长唐建章作《当前国土资源管理的形势与任务》工作报告,围绕“形势怎么判、职责怎么看、工作怎么干”三个维度展开,明确当前基层所干部要当好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员、土地矿产资源管理员、土地整治战斗员、地籍管理登记员、执法监察督查员以及矛盾调解员这“六大员”,重点做好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服务保障项目建设、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以及党风廉政建设五大问题。分析报告提纲挈领、旨深意丰,使基层所干部对本次培训学习有了较为明确的学习方向。业务新政等课程讲解内容丰富、授课方式多样、讲授语言精练,如规划修编、耕地保护业务授课援引事例针对性强,矿政管理、地灾防治图文并茂,法律法规讲解逻辑严谨,执法监察实务讲解幽默风趣,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课程新颖,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浅出、以情动人。在确保授课质量同时,狠抓个人自学。培训期间每晚由各县区分管领导督促学员对白天所学内容进行消化,组织大家围绕工作热点、难点进行深入交流,并形成学习交流报告。培训结束前还进行培训闭卷考试,各县区局均将考试成绩纳入个人年终考核体系。通过老师导学、个人自学和考试促学,培训学习质量得到有力保证、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三)加强管理,严格纪律,培训实效得到有力保证。良好的管理水平是培训质量有力保证。历年来,我市国土资源有关培训活动始终高度重视组织管理工作。此次培训,我们专门制定了《学员手册》,对培训日程、学员名单、学员座位、学员须知、作息时间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所有同志一律以学员身份和谦虚态度参加学习,自觉接受培训办公室和党校的管理。整个培训期间实行封闭式管理,任何人无特殊情况不得请假、不得缺课、不得外出、不得私自会客;课堂上自觉关闭通讯工具,严禁吸烟,不得随意更换座位,严格遵守课堂纪律。每节培训课结束后,培训办公室都对上节课纪律情况进行通报。各县区局也重视纪律管理,狠抓课堂纪律。整个培训期间学员们严格遵守党校各项规章制度,认真遵守课堂纪律,没有发生一起意外事件,得到了市委党校领导、授课老师以的好评。

教育培训往往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际效果一时无法看出。但从各县区分组讨论、课后交流、考试应答、多方反映等方面看,此次培训活动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归纳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深化对当前国土资源管理新政策、新思路、新态势的认识,视野更加开阔;二是进一步明确了国土资源所工作职责,奋斗目标更加明确;三是进一步明确当前国土资源管理所工作的特点和重点,工作针对性更强;四是认清自身的不足与差距,找到了学习的方法和路径;五是掌握了一些工作的技巧与窍门。

二、几点工作体会

全市国土资源所管理干部培训从发动动员到全面总结前后持续近一个月时间。一个月时间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干部培训是一件非常必要和紧迫工作,更是一项需要精心筹谋、深入调研、精心组织的重要工作。要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坚持“实际、实用、实效”这三个原则必不可少。1.开展培训必须要立足现实。教育培训要结合干部队伍素质现状和教育培训工作实际,在深入调研和充分征求各地意见基础之上,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尤其是教师选择、课程制定、培训方式都要经过充分研究才能确定,必须要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2.开展培训必须要按需施教。教育培训要注重干部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突出干部急需的知识培训,努力改善干部知识结构。要紧密联系各地当前正在开展的重点工作,设计培训课程和内容,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如徐建洪处长讲解各乡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就围绕当前全市各地乡镇规划修编推进中的几个棘手难题展开,时效性、针对性都很强,效果就非常好。培训方式不要拘泥于某一种程式,有效果才是最高标准。3.开展培训必须要严格管理。一套规范严谨的训制度是培训取得效果的前提和基础。要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考勤纪律、督学考学、质量评估制度,依靠严格制度来规范培训工作,才能确保培训工作“管得牢、搞得活、推得开、收得起”。

三、存在的不足

人力资源法律培训范文6

一、培训班举办基本情况

此次国土资源管理所干部培训活动共分组织动员、教育培训和全面总结三个阶段,整个培训活动得到了各县区局、全市所有基层所、市委党校的大力配合与支持。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培训开展有条不紊。全市国土资源系统高度重视此次基层所干部培训活动。接到省厅通知后,市局及时进行研究部署,并向市政府分管领导专门汇报。按照市政府领导指示,专门成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全面负责培训班组织筹备开展等工作。培训期间,市局领导亲自主持培训班开闭幕式,部分领导亲自授课,分管宣传副局长全程督学,对晚上自学、内部交流和培训考试都进行巡查督导;培训办公室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在对培训人员、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培训师资、培训方式等内容进行多次研究基础上,及时制定《**市乡镇国土资源所管理干部培训实施方案》,对两期培训班进行全面部署。同时,认真做好教师联络、地点安排,教材订购,学员手册制订等工作,对培训期间学员吃住等相关事项均作了细致入微的安排。各县区局也非常重视,每批培训均由各自分管领导带队,并全程参与所有教学活动。为扩大培训影响,我们还特意邀请**电视台、**日报等新闻媒介进行深度报道。在全系统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培训活动各项工作均按计划有序进行,切实做到了有条不紊。

(二)课程精选,方式多样,授课学习有的放矢。我们围绕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严峻形势和我市呈现出的显著特征,结合基层所工作实际,在深入调研和充分征求意见基础上,科学制订培训教程。授课老师中既有大学教授、省厅业务处长,也有市局领导、党校教授以及市局业务尖子,大都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与较高的理论素养。每位授课老师课前均拟定教学提纲提前发放给学员,实现教与学无缝对接。每期培训第一场都由局党委书记、局长唐建章作《当前国土资源管理的形势与任务》工作报告,围绕“形势怎么判、职责怎么看、工作怎么干”三个维度展开,明确当前基层所干部要当好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员、土地矿产资源管理员、土地整治战斗员、地籍管理登记员、执法监察督查员以及矛盾调解员这“六大员”,重点做好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服务保障项目建设、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以及党风廉政建设五大问题。分析报告提纲挈领、旨深意丰,使基层所干部对本次培训学习有了较为明确的学习方向。业务新政等课程讲解内容丰富、授课方式多样、讲授语言精练,如规划修编、耕地保护业务授课援引事例针对性强,矿政管理、地灾防治图文并茂,法律法规讲解逻辑严谨,执法监察实务讲解幽默风趣,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课程新颖,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浅出、以情动人。在确保授课质量同时,狠抓个人自学。培训期间每晚由各县区分管领导督促学员对白天所学内容进行消化,组织大家围绕工作热点、难点进行深入交流,并形成学习交流报告。培训结束前还进行培训闭卷考试,各县区局均将考试成绩纳入个人年终考核体系。通过老师导学、个人自学和考试促学,培训学习质量得到有力保证、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三)加强管理,严格纪律,培训实效得到有力保证。良好的管理水平是培训质量有力保证。历年来,我市国土资源有关培训活动始终高度重视组织管理工作。此次培训,我们专门制定了《学员手册》,对培训日程、学员名单、学员座位、学员须知、作息时间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所有同志一律以学员身份和谦虚态度参加学习,自觉接受培训办公室和党校的管理。整个培训期间实行封闭式管理,任何人无特殊情况不得请假、不得缺课、不得外出、不得私自会客;课堂上自觉关闭通讯工具,严禁吸烟,不得随意更换座位,严格遵守课堂纪律。每节培训课结束后,培训办公室都对上节课纪律情况进行通报。各县区局也重视纪律管理,狠抓课堂纪律。整个培训期间学员们严格遵守党校各项规章制度,认真遵守课堂纪律,没有发生一起意外事件,得到了市委党校领导、授课老师以的好评。

教育培训往往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际效果一时无法看出。但从各县区分组讨论、课后交流、考试应答、多方反映等方面看,此次培训活动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归纳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深化对当前国土资源管理新政策、新思路、新态势的认识,视野更加开阔;二是进一步明确了国土资源所工作职责,奋斗目标更加明确;三是进一步明确当前国土资源管理所工作的特点和重点,工作针对性更强;四是认清自身的不足与差距,找到了学习的方法和路径;五是掌握了一些工作的技巧与窍门。

二、几点工作体会

全市国土资源所管理干部培训从发动动员到全面总结前后持续近一个月时间。一个月时间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干部培训是一件非常必要和紧迫工作,更是一项需要精心筹谋、深入调研、精心组织的重要工作。要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坚持“实际、实用、实效”这三个原则必不可少。1.开展培训必须要立足现实。教育培训要结合干部队伍素质现状和教育培训工作实际,在深入调研和充分征求各地意见基础之上,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尤其是教师选择、课程制定、培训方式都要经过充分研究才能确定,必须要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2.开展培训必须要按需施教。教育培训要注重干部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突出干部急需的知识培训,努力改善干部知识结构。要紧密联系各地当前正在开展的重点工作,设计培训课程和内容,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如徐建洪处长讲解各乡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就围绕当前全市各地乡镇规划修编推进中的几个棘手难题展开,时效性、针对性都很强,效果就非常好。培训方式不要拘泥于某一种程式,有效果才是最高标准。3.开展培训必须要严格管理。一套规范严谨的训制度是培训取得效果的前提和基础。要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考勤纪律、督学考学、质量评估制度,依靠严格制度来规范培训工作,才能确保培训工作“管得牢、搞得活、推得开、收得起”。

三、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