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与农副产品范例6篇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范文1

关键词:太阳能干燥 农副产品 现状 展望

能源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大,能源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从环境保护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课题。太阳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最引人注目、开发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清洁能源,可以说,未来全球能源的主流就是太阳能。

太阳能干燥是指利用太阳辐射能、利用太阳能干燥装置进行的干燥作业。具有干燥周期短、干燥效率高、干燥产品品质好等优点。实践证明,太阳能干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发展农村经济,节约常规能源,避免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改变落后的生产加工方式和农民致富都将起积极作用。

我国干燥作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广泛领域,同时也是我国的耗能大户之一,所用能源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12%左右。物料干燥过程造成的污染常常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干燥技术的节能与环保问题十分重要。利用太阳能进行干燥作业能有效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一般农产品要求的干燥温度比较低,大约在40~55℃之间,这正好与太阳能热利用领域中的低温热利用相匹配,这不仅能大大缩短干燥周期,显著提高产品质量,还不会破坏其食品的营养价值。因此应用太阳能干燥农副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太阳能干燥装置的分类

太阳能干燥装置按接受太阳能及能量输入方式来分主要有四种类型:温室型、集热器型、集热器――温室型和整体式。此外,根据热空气的流动方式,我们还可以把太阳能干燥装置分为自然循环式和强制循环式。

1.1 温室型太阳能干燥器

温室型干燥器的结构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相似,温室即为干燥室,待干物料置于温室内,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温室内的空气被加热升温,物料脱去水分,达到干燥的目的。温室型干燥器一般都设有排风装置,排去含湿量大的空气,缩短物料的干燥周期。由于这种干燥器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在山西、河北、北京、广东等地的农村被广泛应用。尤其在山西省,建成了10多座这种类型的干燥器,面积超过1000m2,用于干燥红枣、黄花菜、棉花等。

1.2 集热器型太阳能干燥器

集热器型干燥器是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与干燥室组合而成的干燥装置,这种干燥器利用集热器把空气加热到60~70℃,然后通入干燥室,物料在干燥室内实现对流热质交换过程,达到干燥的目的。干燥器一般设计为主动式,用风机鼓风以增强对流换热效果。这种干燥器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可以根据物料的干燥特性调节热风的温度;②物料在干燥室内分层放置,单位面积能容纳的物料多;③强化对流换热,干燥效果更好;④适合不能受阳光直接曝晒的物料干燥,如鹿茸、啤酒花、切片黄芪、木材、橡胶等。

1.3 集热器――温室型干燥器

温室型太阳能干燥器结构简单、效率较高,缺点是温升较小,在干燥含水率高的物料时(如蔬菜、水果等),温室型干燥器所获得的能量不足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物料干燥至安全含水率以下。为增加能量以保证物料的干燥质量,在温室外增加一部分集热器,就组成了集热器一温室型太阳能干燥装置。物料一方面直接吸收透过玻璃盖层的太阳辐射,另一方面又受到来自空气集热器的热风冲刷,以辐射和对流换热方式加热物料,适用于干燥那些含水率较高、要求干燥温度较高的物料。

1.4 整体式太阳能干燥器

整体式太阳能干燥器将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与干燥室两者合并成为一个整体。装有物料的料盘排列在干燥室内,物料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起吸热板的作用,空气则由于温室效应而被加热。干燥室内安装轴流风机,使空气在两列干燥室中不断循环,并上下穿透物料层,使物料表面增加与热空气接触的机会。在整体式太阳能干燥器内,辐射换热与对流换热同时起作用,干燥过程得以强化。吸收了水分的湿空气从排气管排出,通过控制阀门,还可以使部分热空气随进气口补充的新鲜空气回流,再次进入干燥室减少排气热损失。

2 太阳能干燥农副产品的优势

(1)节省燃料;

(2)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缩短产品的干燥周期;

(4)提高产品的质量;

(5)提高优质产品成品率;

(6)投资少,回收期短。3国外太阳能干燥农副产品的研究现状

利用太阳能干燥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展开,主要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国。太阳能干燥的推广应用大部分在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如南非、乌干达、菲律宾、泰国、印度、孟加拉国及中国等。泰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推广使用一种太阳能干燥器烘干谷物,在非收获季节,还可以用于干燥胡椒、辣椒、咖啡豆、小虾等,全年都可利用。印度研制了太阳能与烟气联合的谷物干燥机,日干燥能力为650~1000kg,也有每小时干燥能力为375kg的太阳能谷物干燥机;还有用于干燥胡椒的太阳能干燥房,效果很好。此外,印度在烟草和马铃薯等农作物方面,也在推广太阳能干燥。印度尼西亚的太阳能干燥多数为温室型,也有用木屑作燃料加热水作辅助能源的组合干燥装置,干燥对象主要是谷物等农作物。

据相关资料报道,国外已建成一批采光面积超过500m2的大型太阳能干燥器,其中美国4座、印度2座、阿根廷1座,这标志着太阳能干燥在世界上已经进入生产应用阶段。由于全球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近十年来太阳能干燥技术的应用有较大的发展。国际太阳能干燥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太阳能干燥对象以谷物、烟草、水果等农副产品为主,其次是木材。

(2)太阳能干燥的发展方向是提高太阳能干燥装置的热效率和降低成本。

(3)注重实用性,尽量使用廉价材料。例如以干沙做吸热体,用塑料薄膜做透光材料。

(4)许多国家对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推广应用都有相应的鼓励和扶持政策。例如在瑞典对节能干燥技术有15%的财政资助。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对太阳能干燥实行免税、减税、补贴、无息或贴息贷款等优惠措施。

4 国内太阳能干燥农副产品的研究现状

随着全球常规能源日益紧缺和人们充分利用新能源的意识不断增强,国家通过大量投入,把太阳能干燥与利用列入我国科技攻关计划,使该项研究发展较快,除了开展如杂粮类、果品类、蔬菜类以及木材的太阳能干燥试验和应用研究,

还进行了如中草药、茶叶、鲜花植物叶片、食品(如鱼、腊肠等)、天然橡胶、污泥等物质的干燥工艺的研究和干燥设备的开发与研制,并得了一些科研成果,有的已经将这些新技术投放市场,进入了技术应用的推广阶段,取得了较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从太阳能干燥装置的规模而言,我国的太阳能干燥装置多数是采光面在200m2以下的中小型,尤其以小型居多。目前已知最大的太阳能干燥装置是采光面积为650m2太阳能腊味干燥装置,其次是620m2大型太阳能干燥示范装置,以及采光面积为500m2的湖南省东连县糖果厂的太阳能干燥装置。

我国有较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约有2/3的国土年辐射时间超220小时,年辐射总量超过5000MJ/m2。全年照射到我国的太阳能相当于目前全年的煤、石油、天然气和各种柴草等全部常规能源所提供能量的2000多倍。近20年来,中国太阳能干燥的应用研究和其他太阳能热利用一样,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小试到较完善生产试验而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各种类型的太阳能干燥装N200多座,总采光面积近20000m2。太阳能干燥已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干燥作业。在这些项目中获得科研成果奖的有11项,其中获部级科学进步奖2项,获省、部级和中国科学院成果奖、科技进步奖和贡献奖7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 太阳能干燥农副产品发展前景

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出口的大国之一,农产品资源丰富,物种多样。各地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纷纷将本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及开发利用前景的农产品作为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现有的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从而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直接影响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品干燥是产品加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艺过程,采用常规能源干燥农产品,投资大,需消耗大量能源,以致农产品成本增高,并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采用太阳能干燥农副产品能节约常规能源,避免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改变落后的生产加工方式。因此我国应用太阳能干燥农副产品,发展前景广阔。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范文2

关键词:农副产品 流通体系 可持续发展 产销一体化

引言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得到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新型流通格局,但在流通主体、组织规划、物流技术、信息畅通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实现农副产品流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农副产品流通渠道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调控力度,实行产销一体化模式,建立信息平台,建成农副产品流通数据库,实现三农的增收,确保流通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大宗农副产品流通体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现代流通体系是大宗农副产品销售的重要平台,随着我国对大宗农副产品销售渠道的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渠道丰富,层次多样,类别繁多,主体广大的新型格局,但在实际的流通体系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流通主体组织缺乏、规划缺失、方式落后的问题

农副产品的流通主体多为中小型企业或农村合作组织,批量小,规模小,流动大,多而分散是其主要特点,流通的主体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指导,农村合作组织虽然数量较大,但规模偏小,实力较弱,覆盖面窄。各省市的农副产品协会多为指导农业生产,真正进行组织流通的很少,农民也很难直接进入销售市场,因此农民在农副产品的流通上没发挥出积极作用,各省市农副产品协会的作用也没有完全发挥。

流通主体组织缺乏的现状,直接导致了批发市场的规划缺失,目前,各省市的批发市场缺乏统一的规划,虽然陆续建成了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基地,例如北京的新发地、岳各庄等。但是批发市场内的布局缺失,经营农副产品的商户和品种过多,经营不规范,甚至出现无照经营,无摊位经营等情况,这些都无法确保农副产品的食品安全。

流通主体组织的缺乏与规划的缺失,间接导致了农副产品经营方式的落后,发达国家的农副产品销售多以超市为主,能占据全部销售量的70%-90%,而我国只有东部沿海地区以这种销售终端为主,其他欠发达地区还是依靠传统的流通销售方式,连锁经营的方式也发展缓慢,只占农副产品全部交易量的10%。

(二)冷链物流与基础设施配套严重滞后的问题

我国生鲜农副产品在流通等环节的损失在25%,而发达国家只有5%,高额的流通损失主要在于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与基础设置配套的严重滞后。近年来,批发市场、农副产品加工厂、物流中心不断完善,从设备设施到人员素质都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仍显落后,主要体现在网店少,物流体系不协调。我国自然村落较多,难以形成大面积商圈,造成了物流成本的提高。再有就是缺少大型冷藏设备,存储设施落后,物流标准较低,尤其是农副产品的保鲜条件差,冷链物流与保鲜物流等先进技术使用欠缺,造成了丰产不能丰收的现象。

(三)信息传递不畅通与电子商务人才欠缺的问题

农副产品在我国广大地区流通的特点是,交易频率高,交易规模小,现金结算为主,大部分的农副产品交易采用现货交易的形式。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在于我国农村的网络信息建设欠缺,信息平台缺失,并且缺少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据统计,七成农民不知道生产后的农农副产品出路在哪里,大量蔬菜水果烂在田间地头的现象时有报道,由此可见,我国大宗农副产品的信息体系还很不健全。

大宗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中的改进措施

大宗农副产品流通体系中的问题不少,在现有基础上查疏补漏是关键,减少农副产品的流通损失,提高农副产品的交易效率,是改进流通体系建设时应重点考虑的。

(一)多元化流通主体与提高流通现代化的改进措施

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流通主体,逐步提高参与企业和市场组织的程度,改造农副产品现有的流通形式,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把现有的中小型企业或者农村合作组织,实行现代企业法人制度,并且加大推进流通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实现国家管理,企业控股,面向广大农村的市场经济实体。将农村合作组织培养成当地的新型企业,大力发展以企业加工为根本,以配送中心为依托,以商品流通组织为基础,并且培养农户积极参与的新型模式,既“加工-配送-流通-农户”的新型农村合作组织,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不断完善农村合作组织的服务能力,使流通的主体在农副产品的现代流通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大力发展多元化流通主体的同时,还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改造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检验检疫系统和仓储运输设备,这将有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农副产品批发网络,并且能够形成一定的准入制度,可以参考各行业现行的经纪人准入标准,实行年度考核,不断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适应现代化的农业流通需求。

流通主体的改进更加有利于农副产品流通方式的改进,可大力推广信誉好,速度快,科学化强的连锁企业经营,推动连锁超市或便利店的大力发展,形成超市、专卖、连锁的一体化现代流通方式,将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与连锁企业进行一对一的链接,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减低运输成本。并可以重点推出订单业务,提前进行销售预定,建设可以统一采购、集中送货的物流体系,以城市为中心,依托县乡的产品资源,形成农副产品的现代化流通格局。

(二)物流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合理规划的改进措施

现代的物流体系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保障与支持,从包装、运输、流通、搬运到实时的信息处理与采集,都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提高产品的流通效率、减少农副产品的损耗势在必行。同时要进行流通体系的标准化研究,确保规范统一的流通规则,对农副产品的流通程序实时监控,提高生产、销售、供应等环节的效率,形成竞争优势。在发展物流技术的同时,应配合农村的交通规划,合理进行路网设计,建立物流基地,不断完善农副产品的流通运输条件,拓宽运输网络,提高运输效率。

(三)信息平台与流通数据库建立的改进措施

随着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建立完善的农副产品信息平台,进行市场信息的实时交换,广泛建立流通数据库已经变得可以操作和实施。信息平台的建立要以服务农村为根本,整合农村的机器、人力、天气、市场等全方位的信息,并通过涉农网站,鼓励第三方进行流通资源的整合,形成三方的交易平台,使农民、企业、信息平台都从中受益。并可依托当地政府进行农副产品的电子商务建设,可实行B2B的电子商务模式,完善多种在线交易,形成电子商务的农副产品销售平台。

实现大宗农副产品流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流通体系改进措施的提出,是为了减少损耗,提高流通效率,而要实现大宗农副产品流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从法规建设,调控力度,销售模式,农民创收等方面加以完善。

(一)加强法规建设保障流通体系可持续发展

在农副产品的流通体系法规建设中,首先要加强食品安全的法规建设,从法律建设到市场监督,确保把食品的安全放在首位,尤其是在流通过程中的食品安全保障问题;其次是建立相关的垄断制度,避免“蒜你狠,姜你军”这类问题的出现;再次是建立应急储备机制,确实保障农副产品价格,保障农民利益;最后是加大惩戒力度和监督管理,对于失信的企业要从严从重处罚,大力发挥消费者的监督作用,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加大对农副产品市场的监管,防止农副产品价格过快上涨,努力降低经营成本,使流通体系得到合理合法的保障。

(二)加大调控力度促进流通体系可持续发展

在农副产品的物流体系中,重点在于产销的平衡与产品价格的稳定,针对农副产品经常出现的“一年多,一年少”现象,比如,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称:“2013年世界粮食总体平稳,全球谷物产量将创新高,在全球谷物库存得到补充的同时,将导致新一季谷物价格下跌”。遇到产品丰收,可通过产品储备机制进行调控,努力实现产销一体化,让农户受益,为流通体系打下基础,既要减少流通成本,缩短产销距离,又要避免垄断市场出现,严厉打击欺行霸市的行为,通过调控力度的加大,稳定流通体系的市场谈判能力,提高流通体系的规模。

(三)提升销售模式利于流通体系可持续发展

农副产品的销售要争取实现产销一体化的形式,产销一体化即可减少中间环节,又可减少经营风险。首先,产销一体避免了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的分离,减少了多余的环节,生产后直接销售,随时生产随时销售,减少了农副产品制假售假现象的出现,并使生产目的明确,销售渠道畅通。其次,产销一体避免了经营风险,一体化的销售模式有利于抑制市场价格的波动,确保市场供应,使农民与流通企业共担风险,共享利润。例如,黑龙江省的望奎县,在2010年就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经营,农副产品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使用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通过标准生产与品牌延伸,带动了流通企业的生产链条,实现了增收的目标,望奎县的黄麻子、土豆、白芸豆、瓜菜等产品,通过产品经销公司的牵动,顺畅打入国际市场,而且黄麻子、土豆等产品还销往全国10个省,40余个市县。销售模式的一体化让流通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也使流通体系得以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农民创收实现流通体系可持续发展

实行产销一体化的根本目标,还是在于促进农民的实际收入增长,农民的积极性直接导致现代流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应将促进农民创收放在现代流通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首。“十”后,三农的增收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在2020年前如何较大程度的提高三农收入,也是重大的国家课题。

实现三农的增收,首先在于提高农业合作组织的改造,使农业合作组织充分服务于农。建议直接进行农民与连锁超市的对接,减少流通环节,减低流通成本,使消费者、连锁超市、农民都可实现增收的目标。其次提高农业的直接补贴,继续扩大农业补贴的范围,逐步取消特产税,减免农村义务教育费用,加大农村医疗保障,使农民的收入多元化。最后是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农村现代化机械的使用效率,提高农村网络信息的普及化,确保农民的积极性,促进现代流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可持续的农副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城乡的协调发展,可有效提高产品流通,增加三农收入,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多元化流通主体,现代物流技术的研究应用和信息平台建设等改进措施得以完善后,还要进一步加强法规建设,加大调控力度,提升销售模式,促进农民创收,实现农副产品流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欣.基于产业价值链的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2(18)

2.孟雷.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3.1

3.石树文.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四个重点[J].商业研究,2010.6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范文3

为加快实施新疆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推进农业从生产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型,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提出的对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及另两地区的新疆农副产品入市情况进行调研的要求,新疆调查总队首先联合北京市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采取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以调查问卷所设项目和列出52种新疆农副产品为内容,对北京市以下4种对象进行了调查走访:

---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以及经营有新疆农副产品的商户。对交易额排名前10位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管委会作了调查,并在每个市场中挑选3家经营新疆农副产品的商户再予以调查。

---经营有新疆农副产品的大型超市以及经营有新疆农副产品的商户。对北京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北京物美商业有限公司、北京家乐福商业有限公司等3个经营新疆农副产品的大型超市管委会作了调查,并在每个超市中挑选2家经营新疆农副产品的商户再予以调查。

---新疆驻京的主要办事机构。对7家新疆各地驻北京办事机构作了调查(经济普查名录库中共有20家办事机构,其中4家专营化工机械产品,9家虽经区人民政府驻京办事处协助仍联系不上)。

---北京市政府中涉及农副产品交易的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对北京市发改委、农业局、商务委员会、工商局、地税局、质检局和卫生局等7个部门进行了走访。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新疆农副产品在北京前10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登陆率为60%

20**年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表明,北京市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有359个,年成交额为900.4亿元,而前10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年成交额达755.7 亿元,占总成交额的84%。它们是:京丰岳各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心、大洋路农副产品市场有限公司、八里桥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有限公司、锦绣大地玉泉路粮油经营有限公司、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有限责任公司、盛华宏林粮油批发市场有限公司、大红门京深海鲜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昌平市场服务管理中心和顺鑫石门农产品批发市场有限责任公司。调查显示,20**年这10大市场中有6个市场销售了新疆农副产品,由此可见,新疆农副产品在北京农副产品交易额占八成的市场平台上的登陆率为60%。

二、20**年登陆北京的新疆农副产品

20**年登陆北京的新疆农副产品主要有以下26种:香梨、苹果、葡萄 、甜瓜(含哈密瓜、伽师瓜)、杏、葡萄干 、核桃 、红枣 、杏干 、巴丹木 、枸杞 、番茄酱 、葡萄酒;羊肉、风干肉(肠)、鱼 、石榴、瓜脯、蜂产品、番茄红素、辣椒酱、熏衣草精油、果蔬饮料、玫瑰花类、茴香(孜然)、蘑菇。

在本次调查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和三大超市中,只出现了前13种产品,说明这13种产品在20**年已置身于北京市社会化的市场平台中。而在所调查的7 家新疆各类驻京办事机构中,20**年不仅有前13种产品的销售,而且也分别出现了后13种产品的销售。可见后13种产品登陆于北京是依靠新疆各类驻京办事机构的自荐自销方式来实现的。因此,从拓展产品销路的角度来看,新疆在北京设置主要农副产品专营或综合直销机构是一个很奏效的措施。

三、本次调查的市场和超市能够列出份额的新疆农副产品

前10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6个经营有新疆农副产品的市场中,有1个不能全面掌握本市场内新疆农副产品进货情况,有5个市场填写了20**年购进新疆某种农副产品占同种产品总购进量的比重。为简化起见,现将这5个市场所列产品的比重作一简均,其结果为:葡萄干48%;香梨40.2%;杏干20%;番茄酱16%;核桃10.2%;红枣8.2%;甜瓜6.2%;苹果6%;葡萄0.04%。

再将3个大型超市所列比重作一简均,其结果为:香梨15.6%;甜瓜15%;葡萄干10%;葡萄4.3%;苹果3.5%;杏、核桃、红枣均为0.17%。

通过调查可知,进入北京社会化市场平台的新疆农副产品基本上是干鲜瓜果,其中香梨最受欢迎,葡萄干、甜瓜紧随其后,接下来是苹果、葡萄和杏。此外,新疆葡萄酒品质优良,其名声正逐渐兴起,市场前景看好。

四、各市场、各商家欲增加进货量的新疆农副产品

在调查的5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和3大超市中,有6家认为香梨是畅销产品,并有3家欲增加进货;有4家认为甜瓜畅销,并有3家欲增加进货;有2家认为葡萄干畅销并均欲增加进货;有2家表示苹果畅销,并有3家欲增加进货;有2家认为葡萄畅销,并有3家欲增加进货;有2家认为红枣畅销,并有1家欲增加进货。

在上述市场和超市所调查的21家经营新疆农副产品的商户中,有4家认为葡萄干畅销,并均欲增加进货;有2家认为香梨畅销,并有5家欲增加进货;有3家认为甜瓜畅销,并有4家欲增加进货;有3家认为番茄酱畅销,并有1家欲增加进货;有2家认为苹果畅销,并有6家欲增加进货;有2家认为红枣畅销,并欲增加进货;有2家认为核桃畅销,并有3家欲增加进货;有1家认为葡萄酒畅销,并欲增加进货。

五、新疆农副产品进入北京的渠道和方式

本次所调查的7个新疆单位驻京办事机构中,有4个是与新疆产地生产方直接联系购进新疆农副产品;有2个是新疆产地的经营专营店,自产自销新疆农副产品;有1个是通过中介机构从新疆购进新疆农副产品。也就是说,这7家驻京办事机构都是以从新疆直接进货的方式为主,只有2家又增加了辅助进货方式,即还从北京农贸市场购进新疆农副产品。

所调查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超市和其中的商户,他们购进新疆农副产品的渠道则是多样化的,包括与新疆生产方直接联系进货、通过中介机构从新疆进货、作为新疆生产方的专营店自产自销、从北京市有关农贸市场进货等方式,这些进货渠道的作用相互之间是不可替代的,各有各的现实必要性和优越性。

六、外阜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的基本手续和要求

北京市发改委、市农业局、市商务委员会、市工商局、市地税局、市质检局和市卫生局表示,北京欢迎优质且有信誉的外地农副产品进京,政府部门会加强对外地农副产品在京经营的服务力度,对外地农副产品进京入市与本地农副产品一视同仁,没有特殊限制要求。但无论外地还是本地农副产品入市均需符合较严格的质量要求、卫生标准和市场管理规定。

北京市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管委会根据《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完善北京蔬菜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北京市工商局关于有形市场的十三项管理规定》、《关于加强入市商品备案登记制度的通知》、《市场商品进货检查验收制度的规定》等法规制度,具体负责对进入市场的农副产品及经营者的检验、审核,并最终决定其有无入市的资格。

一种农副产品要取得北京市某个市场的销售资格,该市场管委会审查、把关所要求的程序一般为:一是出具产品产地证明。要求提供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主体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出具的基地证明,未经认证的产品由县一级政府出具或委托有关单位出具产地证明;二是出具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以及产品标签、标识。一般由生产基地的经济组织或县一级政府及委托有关单位出具;三是首次进入市场的经营者必须办理营业执照,向市场管委会交纳店面摊位费。若是经营食品者要与市场管委会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并遵照产品送检制度,即每年至少一次要接到市场管委会下达的《送检通知书》,将食品送达指定的检测机构,接受品质检测,若食品不合格将被下架停售;同时执行商品进货的备案登记制度,对所经销的商品的进货情况,包括将上述1、2两种证明和供货方的资质证明及进货合同、委托书等内容填写《商品备案登记表》,交市场管委会备案,以使管理部门实施商品责任的全程追溯。

若只是想让产品进场而人不进场,就委托该市场某个经营商户将产品和上述备案所需的证件材料交于该经营商即可。

加工并销售农副产品的企业要取得北京市的经营资格则需要办妥并出具工商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税务登记证、经营资质证、进货凭证、产地证明、产品标签和标识、qs证明(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证明)、产品质量合格证、质量检测报告、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进京证。

进京的动物产品企业除了要准备出具上述证件外,首先要经过产地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的审核和推荐,填写进京动物产品企业申请表交北京市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的审核通过后,由北京市农业局予以备案认可。这其中要求动物产品企业具备相应的加工规模(禽类产品企业要求年屠宰量达500万只以上)、其产品为非疫区生产、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并且能够派出检疫员等条件。

若是企业要进入北京某个市场经销产品,要将上述各证件内容备案于该市场管委会,一旦出现问题管理部门一查到底。

七、新疆农副产品进京入市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主要问题有:

1、产品运输成本高。

新疆农副产品运输成本较高,流通环节过多成为市场商户反应最突出的问题。市场商户认为,新疆至北京路途遥远,产品包装费用昂贵,同时产品采购运输销售的物流体系不够完善。

2、货源不稳定、供给缺乏保障限制了新疆农副产品的销售。

有商户反映,在产品旺销的时候反应机制不灵敏,货源弹性不足;产品生长受气候影响大,有时候产品质量缺乏保障。

3、新疆农副产品品种较为单一。

有部分市场商户反映在北京销售的新疆农副产品品种较为单一,在此次调查表中所列的多数产品在北京市场没有销售。

4、市场门店费、摊位费等费用较高,销售成本大,商户希望政府能够提供一定补贴。

5、产品价格过高是市场的普遍共识,而运输成本高、货源不稳定、供给缺乏保障是造成产品高价的综合原因。

6、产品包装简陋。包装的简陋会使消费者产生误解,降低了新疆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位;不利于宣传、树立品牌形象,同时也给超市的商品储存、摆放、结算带来不便,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疆农副产品在超市中的推广,使得超市推广、销售功效未得到完全体现。

7、存在假冒伪劣现象。

假冒伪劣现象严重是众多市场商户遇到的一大难题,共有4家市场商户将其列为销售活动的首要障碍。他们认为,假冒伪劣产品破坏了新疆水果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扰乱市场正常经营秩序。

8、缺乏规范的产品标准

超市普遍反映新疆农副产品虽然品质极优,但是产品的分装、规格等级划分都相对随意,未形成严格规范的标准。

建议: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保证货源充足,适销对路。建议产品供给方加大种植面积,形成规模效益。

2、疏通物流渠道,提高运输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大力发展产品直销店,有效降低运输流通成本。

3、加大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新疆驻京机构希望政府能够搭建平台,在拓宽销售渠道方面加大对经营者的支持力度。

4、改进包装方法,提高包装质量,使产品既便于贮存,又有利于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5、树立销售新思路。鉴于新疆特色产品种类众多,可以考虑组合成礼包出售,拓展礼品市场。

6、建立可靠信誉和品质保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打击假冒伪劣,从产地源头抑制不合格产品出疆。

7、超市建议严格规范产品标准。

八、当前有利于新疆农副产品进京入市的四个途径

(一)积极申办20**年北京市新疆商品大集。为了给各地名特优产品进入首都市场搭建桥梁,20**年北京市将举办17期外地商品大集,每期都由一处地段繁华、交通便利、有实力的北京大型商场(或商业设施)承办,由北京市商务委员会支付场地费,每期一般举办两周。从今年已经成功举办的6期情况来看,现场销售火爆、签约形势喜人,同时还引起了媒体和市民的强烈反应。目前新疆尚未参与,建议新疆有关部门可以与北京市商务委联系举办一期新疆农副产品大集。

(二)参与并不断扩大与北京的农超对接业务。20**年7月,商务部、财政部和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是试点城市之一。农超对接是我国农产品流通方式的重大变革,是适应农产品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的现代流通模式之一。农超对接通过推动超市利用自身在市场信息、管理等方面优势参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提供生产技术、物流配送、市场信息咨询、产品销售等一整套服务,将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地联结起来,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条,发挥流通带动生产的作用,对于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积极组织此项活动,举办了多次展销会、洽谈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议新疆农副产品企业与北京超市多联系,将更多的农副产品介绍给北京市民。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范文4

1 农副产品包装的好处

1.1 农副产品包装是营销产品的重要手段。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优秀的产品缺乏正确的营销手段。很难取得销售成功。农副产品给消费者的印象通常是低档的商品。一些农副产品销售者也这样认为,所以他们一般不注重农副产品的包装。权威资料显示,有50%~60%的消费者是受包装影响而产生购买欲望的。如果对农副产品进行精包装,不但能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还能够提升农副产品的档次,从而提高产品的价格,赚取更多的利润。

1.2 农副产品包装能提升消费者对农副产品质量和档次的认可。产品包装直接针对产品。既是农产品质量的有机组成部分,又能兼起品牌商标、广告宣传等作用。产品外包装的品牌标识是产品和企业无形的广告宣传,有助于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提升产品在消费者中的认可程度。利于产品的销售,如金华火腿、富士苹果等品牌凭借优质的产品和精美的包装赢得消费者的好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健康,绿色果蔬、有机食品等农产品的销量与日俱增。而人们对此类产品的识别和质量的确定往往是通过包装上的各种认证标识。

1.3 良好的包装便于对农剐产品的储存和运输。农副产品中果蔬粮食类多为季节性商品。内类水产类为不易存活、不易保鲜的商品,所以农副产品的储存和运输尤为重要。商品包装在从商品生产领域转入流通和消费领域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优质的外包装不光具有美观性。更能保护产品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保持品质和营养,如从美国引进的MAP鲜肉包装膜,具有降低整个商品成本、降低物流费用、延长鲜肉保质期等作用。

2 农副产品包装的弊端

2.1 农副产品包装不规范导致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精美的包装能够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不法商贩正是抓住消费这一消费心理。对普通甚至劣质农剐产品进行精美包装,以与实际不符的价格售予消费者。获取高额利润,对消费造成欺诈行为。

2.2 农副产品过度包装导致经营、消费成本过高。在包装设计时,往往会出现包装与内装物品价值不相称的过度包装现象。经营者利用夸大包装装饰功能的方法从消费者身上取得更多的利润,迫使消费者支付额外的巨额包装费。在短期内,企业盈利可能会有明显上涨,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伴随着商品过度包装愈演愈烈之势。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价格浮高现象。价格浮高反过来刺激了商品过度包装,如此恶性循环,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商品过度包装助长奢侈浪费、畸形消费等不正之风,不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相悖予发展循环经济的宗旨。

2.3 农副产品包装材料的不安全性。随着包装行业的发展,包装材料的种类与包装的工艺手法也在不断增加。面对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包装,人们选择产品时对包装的考虑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农副产品这类食品的包装安全性受到人们更多的重视。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暴利,不考虑消费者的健康安全,使用一些低成本的商品包装。有些包装不能隔绝不卫生因素的污染,有些包装会与商品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有毒物质,对消费者人身安全造成伤害。聚氯乙烯是一种制作塑料包装的材料,但多数聚氯乙烯是有毒的,不能用于包装农副产品,但其价格低廉,所以很多商家用聚氯乙烯塑料包装农副产品,却不考虑后果,给消费者造成伤害。

2.4 农副产品包装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由于农副产品的包装大部分是以纸箱和塑料制品为主,其中纸箱浪费了大量的木材,已造成森林水土流失。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浪费大量资源,包装工业的原材料如纸张、橡胶、玻璃、钢铁、塑料等,所使用原生材料均来源于术材、石油、钢铁等,这些都是我国的紧缺资源。

3 解决农副产品包装的途径

3.1 应充分发挥包装对农副产品的促销性、美观性、适用性等有利方面的作用。20年前消费者购买农副产品是直接从农民手中购买或自己收获。但如今可供选择的购物场所覆盖了从便利店,超市,自由市场,百货公司,到Internet。消费者对农副产品的选择更从简单的满足其食用功能。到包括对味道、颜色、营养价值、保质期、美观性、趣味性、安全性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产品的包装应兼具科学性、保护性、方便性、现实性、美观性等优点。

3.2 节约资源,适度包装。在提升我国农副产品的消费档次,兼顾高档农副产品包装的精美性和新颖性的同时,注意节约成本。避免过度包装,造成资源的浪费,将低碳消费理念引入到对农副产品的包装行业中,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3.3 对农副产品包装时采用环保材料。针对我国农剐产品包装易污染环境的问题,应充分发挥商品包装的环境友好性原则。严格要求在包装设计时,尽量选取可回收、可再生或可降解的包装材料。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范文5

1.食品安全的概念及内涵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ISO22000-2005中对食品安全的定义是这样规定的,食品安全(foodsafety)是指食品在按照预期用途进行制备和(或)食用时不会伤害消费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5,6]其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5-6]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可持续安全问题。食品数量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生产本民族基本生存所需要的膳食数量。要保证食品数量安全就要求人民必须既可以买得到又能够买得起维持其生存生活所需要的基本食品。食品质量安全主要指所提供的食品在营养,卫生等方面能够满足和保障人们的健康需要,食品质量安全涉及到食品是否受到污染、是否有毒,以及添加剂是否违规和超标、标签使用是否符合规范等问题。食品可持续安全问题主要是从发展角度要求食品获取需要注重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食品安全的成因

对于食品安全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诸多研究。如美国农业经济学家Kinsey教授认为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总体上可以分类为以下六个方面:[5-10]土壤、水和空气等农业环境资源的污染;农副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化肥和生长激素等,致使有害化学物质在农副产品中残留;农副产品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中违规或超量使用添加剂(防腐剂);新原料、新技术等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科技进步对食品安全控制带来新的挑战。我国的部分学者也从食品生产、加工到销售供给链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如柏振忠、王红玲等研究认为导致食品不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过程和加工过程中的食品不安全因素,以及生产经营者在食品中掺杂使假和包装容器对食品造成污染等几个方面。陈兴乐等从政府规章、管理制度等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对影响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析,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府监管投入成本过高、部分监管人员责任心不强、监管体制与机制不到位、监管信息不畅通以及监测与预警机制失灵等几方面。孟菲、段玉峰等从生产角度分析,认为农药、兽药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环境因子。王婷等认为食品安全必须要加强对农副产品源头的控制。王志刚、周洁红通过对不同特征的个体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认知程度以及消费行为特点等进行分析,认为“收入、对绿色食品的了解程度、消费者对安全的忧虑度以及对健康信息的关注度”等是影响消费者选择食品安全信息管制方式的重要因素。徐晓新认为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是食品生产过程和流通环节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完善所致。刘为军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可以归纳为表征因素、过程控制因素、制度因素三个方面。综上可知,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复杂多样,从田间到餐桌,食品安全受到生产、加工、储运等各个环节的影响。首先,在生产环节会受到土壤和水源污染导致的种植业、养殖业的污染,以及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大量滥用植物生长调节素、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大量使用激素、抗生素等等引发食品安全隐患。其次,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也会受到生物性、化学性污染以及滥用添加剂等而引发食品安全隐患。对于诸多影响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加工、流通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监管等问题,可以通过提高行业门槛、加强产品标准制定以及完善立法和监管制度等措施加以解决。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真正解决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重点还在于追根溯源。食品安全不从源头保障,一切都是徒劳。笔者认为,这个源头在于农副产品的生产环节,包括最上游的生产环境(土壤、水、空气等)和农副产品的种植、养殖环节。因此,为农副产品生产的源头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监管条件,既是有效改善食品安全的当务之急,也是有效控制食品安全的长远之计。

二、食品安全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食品安全最基础和最有效的保障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其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10,1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力推进,可以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向高效益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流动与集聚,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因此,从本质上讲,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我国农业以及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打破了原有利益主体相互分隔的格局,促使其演变成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体,从而形成了从食品源头的生产(种植、养殖)、储运、加工到销售全过程的相互促进机制,进而推动我国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转变,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提供了最基础和最有效的保障,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前提

从农副产品生产环节来看,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小”与“散”制约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加了农副产品安全生产风险。农副产品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农副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对于保证食品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表明,我国以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为典型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我国农业的迅速崛起、农民收入的提高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我国农地资源的稀缺和人口众多的人地矛盾,均田承包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造成了我国农地使用的过度细碎化和农地经营的超小规模化。这种超小规模化的生产状态不仅加大了农业生产和收割的难度,减低了农地的利用效率,制约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专业化和精细化生产的发展,而且可能造成同一品种在不同人家种植、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质量不一样,严重制约了农副产品标准化的推行,增加了农副产品安全生产风险。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提升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保证,从而可以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3.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农副产品生产的安全监管创造了有利条件

建国以来,我国长期主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分散小规模生产,使得农民对农副产品生产与企业对食品加工的环节相分离,非常不利于政府食品安全的全程跟踪监管,从而导致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成本过高。现阶段,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比较低,广大农村生产的原始食物产品,容易导致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的多头监管与协调矛盾等诸多问题。虽然在一些地区推行了“公司+农户”的模式后,食品加工企业与广大农户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关系,但二者之间的契约关系仍然比较松散,并非完全唇亡齿寒的依存关系,企业也难以将产品质量标准延伸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政府管理部门而言,一方面,质检部门负责监督和处罚企业加工环节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但却没有权力去直接监管农户的生产环节中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从而容易造成对食品安全问题责任的相互推诿。另一方面,农业管理部门对分散的农户进行食品安全监管却又不到位,最终造成无法实现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有效监管,同样增加了食品安全生产风险。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促使农业标准化生产,这就要求在农业生产工程中使用统一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农副产品具有统一的质量标准,为监管部门的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效降低了农副产品安全风险。

4.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构建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一个能够连接生产、检验、监管和消费各个环节综合系统。[10]消费者通过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可以了解符合卫生安全要求的食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提高消费者放心程度。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追溯问题食品的来源及出现问题的具体环节。因此,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有效办法。然而,我国农地使用的过度细碎化和农地经营的超小规模化使得农副产品的追根溯源非常困难。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促使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化,从而为食品安全追溯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有效屏障。由此可见,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提升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首先,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促使农业生产经营走向企业化和标准化,从而使每个生产企业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直接对象,这就为食品安全追溯提供了必要的保证。由企业把关食物产品,对生产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规定,起到了直接筛选的功能。再次,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进而促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械化作业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最终从产品源头上减少了因滥用农药化肥以及饲料添加剂等带来的农副产品受污染的安全风险。第三,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又能够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从而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生产者出于生产利润压力进而违反食品安全法规事件的发生。另外,农副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为其进入现代化物流、贸易和销售市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其生产的农副产品的品质也就必然有了相应的保证。

三、农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农村中分家习俗造成了

我国农地经营的细碎化,阻碍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由于我国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为公平起见,一般会根据土地的肥瘦、距离居住地远近等分为不同的类别,采取好坏、远近搭配的方式使每个家庭分配到不同类别土地。在我国农村分家时,原来家庭的土地也会依照土地的肥瘦、距离居住地的远近等标准被分成多个部分,分开的每个子辈家庭将分到不同类别的土地。这样就导致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本就细碎化程度较高的农地进一步细碎化,每个单一地块面积较小,使得农地过于分散,从而形成普遍的“超小型”的土地经营格局,土地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使本已高度稀缺的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限制了劳动生产率、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已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制约因素。实践表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固有局限性已逐渐暴露出来,是阻碍我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和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11-13]

2.农地流转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和基础

要实现农地规模经营,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可耕地,因此,要实现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应从解决农地流转为切入点,从而引导和实现农地的适度集中。即通过农地流转,使分散、零星的地块逐步集中形成一定规模,促进农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为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和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有机衔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从而有效解决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安全、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促进农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和标准化经营,从而提升农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四、结语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范文6

随着全省经济企稳回升。主要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据调查,今年以来。农业生产形势发展良好。夏粮生产稳中有升。今年上半年省内小麦、玉米收购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769%2899%主要蔬菜零售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802%瓜果类价格也较去年有所上升;猪肉价格在国家调控政策措施的干预下止跌回升;下半年粮价还存在波动的可能。农副产品价格合理回升,有助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副产品价格的稳定又直接关系着整个市场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统筹兼顾农业和市场物价,切实稳定农副产品价格,当前确保全省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各地要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充分认识稳定农副产品价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要求,认真落实本地区政府主要领导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从农副产品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深入调查研究,针对突出问题及时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和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农副产品价格基本稳定。

二、加大调控力度。确保农副产品生产和流通

一)政策扶持。保证农副产品生产。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保证粮食和蔬菜种植面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严格的耕地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全面落实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稳定和增加城市郊区蔬菜生产能力。要加大对重点蔬菜和生猪等生产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配套储备设施。认真落实生产扶持政策,切实提高自我供应保障能力。

二)进一步畅通农副产品流通体系。积极培育和完善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农村商品市场和各类批发市场。农副产品主产区和主销区。要加强粮油、蔬菜等副食品门店的建设、服务与管理。要进一步发展农村商业网点,畅通农副产品流通渠道是解决农副产品“卖难”问题的关键。通过加强零售网点、批发市场以及为市场流通服务的仓储、中转、信息网络的建设。要发展和完善农副产品大中型批发市场。城市。把开拓农用生产资料市场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小城镇建设等结合起来。要认真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免收车辆通行费的绿色通道”政策。

三)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探索生猪收购最低保护价格政策和各种积极的措施,鼓励生猪养殖,做好生猪、猪肉储备工作,防止生猪和猪肉价格大起大落。积极运用储备手段调节农副产品供求关系,市场供应趋紧、价格上涨时将储备投放市场,缓解市场紧张的供求关系,平抑农副产品价格。设立价格调节基金的地区,要及时动用价格调节基金,减轻农民负担。提高调控农副产品价格能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严格贯彻执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能繁母猪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对因政策性原因不能调价导致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和因物价上涨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补贴,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群众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

三、加强农副产品价格形势监测和预警预报

一)健全监测网络。密切关注大宗农副产品价格走势、重要生产资料价格动态以及农副产品供应和需求情况。及时掌握和捕捉市场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覆盖粮、油、肉、蛋、奶、菜等主要农副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信息监测网络。掌握生产量、交易量、生产成本、流通环节加价、政府储备、资金流向、库存变动等具体情况。加强市场跟踪调查分析,为农副产品市场供求调控和价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二)制定应急预案。完善稳定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和价格的应急预案。市场发生异常波动时。确保市场供应不断档、不脱销,全省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建立包括价格报告、监测与检查、应急值守及应急协调等内容的主要农副产品价格预警机制。及时组织粮、油、肉等重要农副产品储备、调运。稳定群众心理预期,平抑价格波动。

三)及时信息。并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准确。制止虚假消息传播,全省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收集农副产品、农资市场供求和价格、农副产品疫情信息。澄清不实传言。引导种植户和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发挥好信息引导农副产品生产经营的积极作用。

四、强化农副产品价格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进一步加大农副产品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从严查处价格串通、价格欺诈、价格垄断、哄抬物价、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等价格违法行为。公开曝光重大价格违法案件。对国家加强农副产品市场监管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要充分利用“12358价格违法举报电话,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市场巡查。重点整治农贸市场和超市乱收摊位费及其他各种名目收费。发挥媒体和群众的社会监督作用。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及有可能发生价格异常波动的时期,要及时召开行业协会、主要经营企业、批发市场、超市和商场负责人会议,宣传价格政策,提醒告诫经营者遵守国家法规政策,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控制价格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