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互联网的技术范例6篇

学习互联网的技术

学习互联网的技术范文1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互联网技术整合的可能性

基于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笔者认为将当今发展迅猛的互联网技术与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整合,或将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笔者从二者相关性的角度对互联网的特点进行如下分析:

1.开放性、综合性――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平台,它拥有关于自然、社会、自我以及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为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研究、探索、实践的丰富材料。

2.探索性、实践性――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等软件为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研究、探索、实践的辅助工具。

3.互动性、协作性――基于网络技术的互动学习平台,特别是基于Web技术的协作学习平台,为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交流、协作和项目(活动)管理工具。

互联网为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提供了可能。互联网既能满足儿童好奇与探索的天性,也能为以问题为中心的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小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起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以信息查询为中心的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与过去相比较,小学生现在的学习方法,更加强调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在互联网与数字化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语文学习的材料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课本”、“教材”,它已经扩展到更为广泛而丰富的领域,尤其是网络领域。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多种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以信息查询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以生活探索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上述研究性学习的模式都可以实现与互联网技术的整合。而以信息查询为中心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则能使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得到更有效的体现。

首先,使语文学习主体拥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其次,由于互联网信息更新快,通过网络获取信息非常迅速;再次,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的语文学习有着很强的、大范围的互动性。在这种资料丰富、更新迅速、互动性强的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学习成了一种互动行为,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阅读和语文学习,可促使小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信息查询的能力。

建立适应小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网络环境

在小学阶段,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并依据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要素,建立一个适应小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1.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知识源泉――网上资源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语文学习方式。那么这些“资源”从哪里来?最为快捷有效途径之一是从互联网中获得。但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而小学生的信息搜集、判断和处理的能力还比较有限,所以,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小学生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梳理,为所研究的主题做一定的信息组织工作:其一,建立教育专题网站,教师通过建立语文教育主题网站作为指导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知识库。其二,建设校园网教育教学资源库――网络资源的组织和建立应该注意适应小学生学习特点,使得资源成为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的结合体。另外也有一些商业的教学资料库可供选择。

2.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工具软件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搜索引擎,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最为有效便捷的工具软件,常用的搜索引擎有百度、Google等,利用它们小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他们需要的几乎所有的资源。其次是E-mail、论坛和聊天室,这些交互性非常强的工具可以让小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请求指导、进行交流。另外,目前还有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Web3d)的网络虚拟实验环境也可以提供一些学生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情景。

学习互联网的技术范文2

1.1移动互联网学习的定义

关于移动互联网学习,目前尚未给出准确的定义,因此,本文通过结合移动学习与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尝试给移动互联网学习下一定义。移动学习的概念,概括而言是指一种通过运用移动计算设备,以达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是移动计算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技术嫁接的产物,代表着学习的未来[1]。而移动互联网主要是指第三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它通过高速数据传输,可同时传送声音和数据信息。综合两者特征,本文给出的概念如下:移动互联网学习是指利用现代数字化通讯设备(如智能手机,移动电话、掌中电脑等),让学习者摆脱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

1.2移动互联网学习的特点

第一,从性质方面来说,移动互联网是一种数字化的体现,移动互联网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一般的学习不同。第二,从技术层面来说,移动互联网学习的技术基础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第三,从学习方式来说,移动互联网学习是通过移动设备实现的,因此具有移动性。第四,从学习容来说,由于移动互联网包含丰富的信息,所以移动互联网学习的过程也是信息筛选的过程。基于对移动互联网学习定义和特点的分析,不难看出其与一般的学校教育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特别是其不受时空限制,具有移动性这一特征,与体育教学所追求的灵活多样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如此说来,移动互联网学习的运用对体育学习的影响不容小觑。

2移动互联网对体育学科知识学习的一般影响

2.1移动互联网对体育学科知识学习有利的影响

2.1.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课堂教学以传授程序性知识为主,而移动互联网以传播事实性知识为主。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使得学生极为苦恼,学生想学的在学校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也就理所当然的求助于移动互联网[2]。伴随着移动网络功能的日益增多,学生可以用手机连接到互联网,从互联网上了解丰富的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处于主动地位,学习只是以自我为中心,可以遵循自己的兴趣、个性去接受信息,拓宽视野,有着较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也提高学生收集体育信息的能力,为以后体育研究型性学习的发展打下基础。2.1.2拓宽了学生间的交流范围和打破了师生间的交流阻碍。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使信息互相传递变得更便捷,学生通过QQ等聊天工具,进行学习交流,交流的人群不仅是自己熟悉的朋友,也有陌生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交流,通过浏览周围的网络状态或者分享自己好友的信息,让自己或者他人通过你的状态获取更多的信息,结交更多的朋友,这样循环,互相交流,社交范围也越来越广[3]。对于师生间交流最大的阻碍就是角色平等问题,通过移动互联网这个平台,师生不再是课堂中的角色,两者角色地位有所改善,学生通过QQ博客等形式向老师报告体育学习的情况和遇到的困难,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不敢提问、害怕的心理,从而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教师的体育学习的评价方式不再以口头和书面为主,而是以数字化为主,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将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反映出来,学生任何时候都可以查阅出与自己相关的评价,突破了课堂交流这个限制,并且对于学生的疑惑,老师可以迅速的给予答案,这样更容易帮助学生体育的学习[4]。2.1.3缓解了体育的学习压力。体育的学习不论是在技能学习,还是备战各类考试,还是参加各种级别和类型得到比赛前的训练都有一个承担运动负荷、累积疲劳和消除疲劳的过程。消除疲劳的方法很多,目的在于愉悦心情放松身心。移动互联网中的在线音乐和在线电影功能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听音乐和看电影来放松的机会和可能,能愉悦心情放松身心,从而对缓解疲劳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2.2移动互联网对体育学科知识学习的不利影响

2.2.1互联网信息的五花八门,杂乱无章,错误信息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由于移动互联网信息库的强大,很多错误的信息也在其中,有关体育的错误信息也比比皆是,学生没有经过筛选信息,错误地选用信息,导致对体育的相关认识的不正确,从而学习的是错误的东西,对以后体育其他技能形成、理论学习起了阻碍作用。2.2.2影响学生身体健康。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多的电子产品运用也越来越频繁,而电子产品的一个很大的威胁就是他的辐射。长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代表———手机,会导致学习者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还会使学习者的眼睛和大脑处于过度疲劳状态,降低对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发育是极其不利的,严重时还会引起学生生理上的头晕、烦躁、厌食等多种症状,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导致体育学习的不利影响。2.2.3过分沉迷于网络,造成体育学习的假象。由于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系统学习的时间远远小于上网时间,导致学习低效,并且有不少学生抱着不会就上网学习的想法,在课堂上不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和动作示范,使得听课的质量严重下降,更错过了与教师最佳互动的时机,而课后却因为没有头绪而不知道从何学起,从而造成了学习效果的下降。并且移动互联网学习利用零散的时间是优点也是缺点,随时随地进行的学习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对移动互联网学习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学生的体育学习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影响学生系统的体育知识体系的建构,出现体育学习深度浅薄化的趋势[5]。

3移动互联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特殊影响

3.1移动互联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有利影响

3.1.1有利于体育运动技术的规范化。传统的老师的技术动作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不难理解有些技术动作在完全具备了最基本的技术环节的同时也允许带有运动员的个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大多都是自己专业课老师的特征,就像平时在训练中动作一出手,大概就能辨别出是哪位老师的学生。而对于现在移动互联网在体育专业学生中的使用,也改变了这一现状,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找到上传的标准技术动作的视频,在那些视频中每个技术动作的每个技术环节都被分解并一一的分析,一些要求标准动作的运动项目得以规范化。3.1.2有利于复杂技术动作的学习。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中的某个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视频教学,领会完成某个技术动作时哪块肌肉需要动员,哪块肌肉需要抑制,并且还可以通过调节视频播放速度,把完成的动作放慢速度以便能够透彻的学会技术动作。并且在休息时进行分析,观察每个技术环节有没有准确的完成,自己在完成技术动作时是不是全身协调有力地完成,并且可以随着训练时间的增长把所有的视频放一起进行比较,看看自己在完成领会动作有没有得到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3.1.3有利于刺激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游戏是带着娱乐性质的,移动互联网中的体育游戏功能,能刺激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这些游戏中有些是模仿现实版的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也感受着竞技体育带给我们“视听盛宴”,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去尝试新的运动项目,从而促进学生体育运动项目的全面发展。

3.2移动互联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不利影响

3.2.1运动量的减少运动风险的增加。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使得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进行手机游戏、阅读、聊天等,无心思进行体育运动,不利于体育专项技能发展。在课堂中不认真听讲,而是私下手机上网,课堂注意力下降,使本来就具有风险的动作在完成过程中更容易出意外,影响教学质量。3.2.2抑制了一些需要创新运动项目的学习。一些需要创新、有新意的运动项目如艺术体操、健美操等,在这些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寻找相关视频或图片,在动作的创编环节因为网上有现成的,就不思考套用,动作都大同小异,不能突出学生对该运动的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风格特点,该运动项目的学习就大打折扣。3.2.3危险动作的盲目尝试。有些极限运动项目具有刺激、冒险的特点,同时危险性也较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观看,对视频中华丽的动作和刺激的情感体验都很感兴趣,盲目的去尝试,不了解该运动的特点,从而导致受伤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

4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体育学习的策略

4.1以户外体育运动的学习为主,移动互联网学习为辅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运动为手段的教育,它强调的是身体运动,而长时间的利用移动互联网学习更多的是强调脑力。而体育的学习必须以大量运动为基础,所以户外体育运动在体育学习中是必须放在重要地位的,然而在运动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这时就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个媒介搜索相关的资料帮助解决问题,然后再到户外进行身体练习。将户外体育运动学习和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体育学习相结合,在满足学生基本的体育运动之外,还充分地让学生了解更多体育运动的知识。

4.2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不仅是在学习前人的动作,还要将自己的特色发挥出来,在学校的体育学习中,教师应该多让学生在不改变基本动作的前提下去创编技术动作组合,多提出相应的创新理念,周期性的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一层不变重复的动作组合进行批评和要求学生修改。

4.3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对防止一些极限运动项目盲目学习,教师要提醒并制止,告诉学生不能盲目模仿,让学生了解每项运动项目都有它的危险性,每项运动项目都不是看到的那样简单。

5结语

学习互联网的技术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设计;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C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5-0154-02

引 言

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的移动互联网已经在社会中实现了普及化发展,我国的网民数已经高达8.67亿人左右,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对于互联网的使用已经从PC端进步发展到移动终端,在线教育也实现了PC端到多媒体教学和移动教学的进步发展。将互联网技术与教育事业进行结合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是提高教育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内涵与变革趋势

(一)“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_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现代教育的事业的改革发展,“互联网+教育”是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的教育形式。“互联网+教育”的教育模式具有高效便捷、传播方便的特点,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中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的好帮手。“互联网+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含量,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勇于探索的行为习惯。作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物,互联网教育能够推动传统教育制度的改革发展,其创新内涵是教育信息化与应用技术的两方面发展,因此“互联网+教育”的改革重点不是在于学习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建设,而是如何彻底推动实现教育制度的改革。“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发展主要主体不再是信息技术支持人员,而是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因此这种现代产物和传统教育的结合体,不仅是对教育事业的推动发展,同时对互联网信息技术使某种意义上的颠覆。

(二)“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趋势

现阶段互联网技术已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开始渗透发展,其中信息技术与教育事业的结合发展,促使教育领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在2016年我国政府的工作报告之中,明确指出“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计划,并明确了该计划的主要内涵,即互联网+教育二智慧教育,从而实现全面教育和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目标。各级省市的学校单位应将“互联网+教育”计划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内容,推动智慧教育的发展,并通过信息科技带动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解决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难题,也是我国跻身世界教育强国行列的重要途径。再具体的结合途径中,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帮助学校建设实现信息化教育的校园网络平台和网络学习平台,实现校园之中宽带网络普及覆盖,以及信息资源人人共享的良好学习氛围。与此同时要完善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教育的公平化和信息化发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将优质的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良好优秀的社会主义发展事业的接班人。

二、基于“互联网+教育”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基于认知主义的程序性教学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程序性的教学模式奠定了计算机在教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发展模式。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课堂中,实现程序性的教学模式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事情。程序性的教学模式能够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内容从“教”转为“学”,充分发挥学的作用以及地位属性。在程序性的教学活动之中,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相互对话从而获得知识,因此计算机能够成为教学中的辅助教学工具。在程序性教学之中,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作用知识被部分替代,能够更好的帮助学习者进行知识的认知,通过新媒体技术刺激学习者的积极学习反应。但在程序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教育中,应建立教学反馈机制,从而使教师更加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和情况,帮助学习者建立适合和具有实效性的学习计划。人力资源管理的学习内容涉及范围较广、知识量较大,因此学生在学习之中会存在知识符合现象,而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教学活动能够实现教学信息的结构优化分解,从而减少信息知识的超量负荷。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互联网教学模式

对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络技术以及在社会之中开始了普遍化的发展趋势。在教育领域之中,新的教学模式也已经诞生,即基与互联网技术的多媒体教学模式。首先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工作之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内容量和教学难度较大,而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活动相结合能都促进课堂教学的进步发展。其次,Web2.0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互联网教育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该学习模式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问题作为知识构建核心,从而规划处更具层次和实效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从而切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相关教育学者将互联网教育还定义为虚拟焦旭方式,在这种虚拟的教学模式中,交换成为学习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本质属性中来看,虚拟教学空间中的教学模式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连接的学习交流过程,并且这些信息的交流和互换是由人力资源教师和学习者为主体。

(三)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移动学习模式

随着社会的数字化普及发展和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中推起了在线学习的热潮。由于移动学习方便快捷以及内容丰富多样的特点,从而使移动学习成为现代化教育之中的全新数字学习模式。移动学习并不是数字化技术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对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简单延伸和扩展,而是将可移动性以及情境性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课堂中充分实现。而移动学习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移动学习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之中教师可以利用移动学习的移动便捷性将人力资源管理学习内容推送给学生,并且是网络传递的方式到无线通讯的转变。第二阶段之中要重视在学生通过移动技术进行学习时,学习内容的实效性和自适应性,通过移动设备扩展学生的知识学习范围以及心智模型,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最后阶段是指对移动设备的智能化发展阶段,在这个学习阶段之中,学生通过生活实际环境以及社会实践进行学习,从而通过移动学习感受情景学习的效果。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移动在线学习模式能够使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更加符合现代化的教育需求。

三、基于“互联网+教育”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实践的基本途径

(一)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之中,教师的知识讲述不能做面面俱到。而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可在把握教材中重点、难点内容的基础上,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丰富性和便捷性,将互联网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优秀案例进行展示,帮助学习者真实的感受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性质,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工作主旨。其次,互联网平台之中内容丰富且样式较多,教师可将名家讲座、视频音频等内容通过对媒体技g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从而丰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并且实现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密切结合。例如在学习面试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将张晓彤讲师关于面试知识和礼仪的相关讲座视频进行播放,从而更加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互联网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的内容和环节,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实现人力资源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开发多媒体课件创建网络平台

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战略之下,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创建网络在线学习交流平台,能够切实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教师要按照国家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将教学内容和练习题以及测试题放置在班级学习交流群之中,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和全面,并且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其次,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社会教育资源的投资发展,帮扶高校创建网络在线学习平台以及交流平台,使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学习,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以课前复习、课后预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互联网平台之中还可以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学生在学习之中遇见困难可以通过交流群向教师和其他学生求助,从而进行能力弥补和资源共享。

(三)运用实训软件和沙盘模拟补充实训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能力要求较强的学科,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专业综合实践的环节涉及较少,实践教学施舍以及学生实训岗位设置不够完善。“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背景下,通过实训软件的应用以及沙盘模拟训练能够有效的弥补实践教育不足的弊端。在引进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软件时,要以具有趣味性和实效性的软件为主,其次要重视软件之中的具体内容设置安排。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工作质量分析、职员招聘、职员素质测评、业绩考核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因此要培养学生对测评软件以及管理系统的使用能力。其次,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模拟训练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训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力资源管理适用性人才。

学习互联网的技术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信息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研发和利用的互联网和大型数据库系统,使得信息传播与网络资源运用越来越广泛,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质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在继续教育中正确运用互联网系统,革新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理念等方面,不仅可以提高继续教育的价值,还可以促进继续教育向信息化、科学化、有效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正确运用互联网系统来优化继续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

1“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的特征

1.1从技术表现形式来看,“互联网+”时代的继续教育呈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的特征。1.1.1数字化的继续教育。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互联网技术广泛引用,知识的传递、处理、获取已经逐渐向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的数字化知识信息处理具有保真性好、存储安全、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等特点。在继续教育中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知识的获取、处理、教授,可以使继续教育具有数字化特点。1.1.2网络化的继续教育。在继续教育中利用互联网技术就是将教育活动至于网络环境中,通过网络获取教育资源,开展多样式的教育活动,提高继续教育水平。所以,互联网技术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使继续教育具有网络化特征。1.1.3智能化的继续教育。与传统面授教育不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继续教育与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克服传统教育形式,通过构建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对继续教育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和监管,促使继续教育智能化的展开。1.1.4虚拟化的继续教育。互联网技术在继续教育中应用还有另一个作用,那就是充分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建立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因为互联网技术能够将文本、图形、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综合在一起,形成数字化的资源库,供教学人员及学生应用。1.2从组织方式来看,“互联网+”时代的继续教育呈现开放性、共享性、协作性、交互性的特征。1.2.1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继续教育。“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是相辅相成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改变了继续教育传统模式,使继续教育更注重开放式教学模式应用,同时注意教育资源共享,以便学生能够在继续教育中获取更多知识。1.2.2交互性和协作性的继续教育。“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继续教育提供了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服务环境,这使得继续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展开,更好的解决学生的问题。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创造了继续教育平台,供学生交流与协作,通过探讨知识、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所以,“互联网+”时代的继续教育具有交互性和协作性。

2“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发展

基于以上对“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特征的了解,笔者认为继续教育信息化发展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更新继续教育的理念

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的延伸与扩展,是以成人为教育对象,以更新和提高专业和职业技术为主要取向的学校后教育和培训。以往所开展的继续教育灵活性较强,但同时它也受场地、师资、时间、专业特征等多方面的影响,使继续教育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但互联网的融入与应用,真正意义上改变了继续教育的理念,将继续教育与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革新了继续教育。对于继续教育理念的更新,主要表现在为:2.1.1主动性和个性化的学习。互联网中含有大量教育资源,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网络化学习,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学习热情,有针对性的、主动的进行知识学习。2.1.2开放性和多样化的学习。互联网所更新的继续教育理念,不是单一的,是全方面的。因此除了树立主动性和个性化学习理念之外,还提出了开放性和多样化学习的理念。要求学习者能够以互联网为平台,灵活运用互联网来进行多样化的知识学习,并为学习者创造开放的学习空间,促使学习者之间沟通、交流,更好的吸收知识。

2.2优化继续教育的功能

基于互联网而开展的网络化继续教育活动,需要构建网络化学习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展继续教育活动,能够增加教育功能,促使继续教育效果更佳。基于互联网所优化的继续教育功能具体表现为:2.2.1信息交流功能增强。根据继续教育实际需求所搭建的互联网平台,其最大的优势是信息获取、信息更新、信息收集更快更全面,共享给教育机构、学习者,促使教育机构更好的调整继续教育工作,学习者可以更好的学习知识。2.2.2科学更新教学内容功能增强。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中,基于互联网的继续教育,将根据所掌握的社会信息、企业信息、学习者信息等,科学合理的调整和规划教学内容,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教学方案,促使继续教育活动有目的的展开,提高学习者水平,促使学习者可以更好的发展。

2.3拓展继续教育的价值链

基于互联网的继续教育,改变了继续教育理念、优化了继续教育功能、丰富了继续教育内容、扩大了继续教育范围,这使得继续教育的理念价值、功能价值、实用价值得到了新拓展,相应的继续教育的价值链得到了拓展。为推动继续教育更加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继续教育,使其与社会、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网络化、智能化、科学化的开展继续教育活动,能够满足广大学习者的需求,更好的教育学习者,促进学习者吸收更多知识,同时推动继续教育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王秋楠 刘 莉 单位: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罗新东.以体制创新推动继续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战略转型[J].教育与职业,2015(11).

[2]E-learning: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发展的新途径[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6(5).

学习互联网的技术范文5

关键词:素质教育;移动互联网;学习生态圈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6-0085-03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与应用多样化,有关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已成为当前教育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研究如何搭建高校素质教育学习型网络,提高素质教育中大学生的信息观念和意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素质教育,增强高校素质教育的时效性具有深远意义。

一、高校素质教育与移动互联网

1.高校素质教育内涵

高校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大学生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而当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还未能做足做透,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状况也是良莠不齐。

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今后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提高国民素质,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历史的使命和时代的重担需要大学生强化自身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2.移动互联网基本特征与应用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的,可同时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图像、多媒体等高品质电信服务的新一代开放的电信基础网络,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了移动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是整合移动和互联网优势的“升级版本”。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平板电脑的热销,“移动改变生活”已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广告词,移动互联网正快速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移动互联网应用最早让人们接受的方式,是从短消息服务开始的。目前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应用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移动上网。移动上网是智能终端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能,它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应用,即公众服务和个人信息服务。公众服务可为移动用户实时提供最新的天气、新闻、娱乐、交通及股票等信息。个人信息服务包括浏览网页查找信息、查址查号、收发电子邮件、发微博、写博客等。第二,移动办公和移动学习。随着智能终端设备处理速度的加快和移动带宽的增加,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的移动办公、移动商务、移动购物、移动学习将变得越来越普及。第三,移动娱乐。通过移动互联网,利用智能终端可以随时随地地看电影、听音乐、语音通话、视频互动等。

二、移动互联网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

从移动互联网在我国快速发展伊始,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就开始关注移动互联网发展和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2010年,山东大学杜亮指出,“创新3G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精心设计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工作的能力,主动加强移动互联网信息监控及舆情分析工作,积极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校园网络文化体系”;2011年,天津科技大学周慧分析了大学生移动上网行为,归纳和总结出3G时代大学生信息行为和变化特点,提出了3G时代如何引导大学生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养的对策与建议;同年,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曾又在《现代商贸工业》第1期发表“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分析探讨了移动互联网对思想教育工作造成的影响,开拓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2012年,南昌教育学院刘小青等深入分析了3G时代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势及原因,综合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国外关于移动互联网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起步比较早,研究成果也较多。如美国的Pew Research Center的Maya Simon等在2000年的一项研究中指出,大学生把移动互联网作为课外学习的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然而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作弊;国外的达芬奇计划――从电子学习到移动学习,该项目从制作适合于智能手机和移动学习的一系列课程开始,并将这些融入到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舒适的学习环境,它解决了在智能手机上开展移动学习课程面临的所有问题;国际远程教育界的宿儒戴斯蒙德・基出版了《The future of learning: From eLearning to mLearning》,该书详细论述了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到移动学习的发展,该书无论在远程教育领域还是移动学习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人们对于移动设备教育应用的高度关注。

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功能性强、使用便捷又深得大学生喜爱的移动互联网正在逐渐地被用于高校的素质教育中,这就要求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善于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一新兴的网络媒体,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理论、体制、方法的创新。

1.加快高校素质教育与时俱进,构建高校移动互联网学习生态圈

高校移动互联网学习生态圈的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生态圈建设、利用“人人网”等社交网络形成学习圈、通过网上开放课程协作学习和自动调节与更正。

采用“智能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教学平台+视频资源”的学习型网络创新模式,构建新型的大学生移动互联网学习生态圈雏形,并利用人人网等成熟社交网络平台,认识更多的有相同兴趣的人,和更多的人成为同学,形成大学生素质学习圈,共同探讨交流大学生在道德观念、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人际交往、情感问题、生活习惯、社会化等方面的认识。

同时,利用大学生移动互联网学习生态圈中的素质教育开放课程以及优秀的教学资源(包括空中课堂、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模拟素质教育基地、在线学习系统、素质教育自我测评体系等),学生可根据各自的水平,按各自的速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通过学习圈内部协作发挥集体协同效应,通过圈内互相影响发挥群体聚合动力,高效率地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并通过相应的评价激励体系和信息反馈体系自我调节与更正,形成健康向上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学习环境平台。

2.推进高校素质教育技术、方法创新,提升素质教育质量

高校素质教育一直非常重视教育技术、方法的创新,自计算机与互联网在我国推广应用,高校素质教育便引入了互联网和其他新型的信息化技术,并将其作为教育技术、方法创新的重要手段。目前,各类素质教育网站、论坛、视频学习平台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兴起和智能终端在大学生中的普及,高校素质教育技术、方法应适应移动互联网这一新兴网络媒体的特点,借鉴已有传统互联网环境下素质教育的技术、方法,逐步形成适应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素质教育新技术和新方法,提升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和质量。

3.利用移动互联网新载体,丰富高校素质教育功能

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载体和新兴的网络媒体,在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的功能上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一,利用高校移动互联网学习生态圈,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可避免受到技术发展的影响,利用移动互联网丰富的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世界,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素养。第二,利用移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功能和便捷的移动功能,在智能终端上承载加工过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电子教材,并提供记录用户的行为、聚合各类教学内容,支持相关学习的功能,让师生能进行实时互动交流,拓展教学新空间,增强教和学的互动方式,满足教学和学习需求。

4.加强高校素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移动互联网素养

高校素质教育工作队伍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通过便捷的移动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大量的信息,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这就要求建立一支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过硬,掌握移动互联网特点,能运用移动互联网开展素质教育的高校素质教育工作队伍。

第一,转变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性得到放大,因此,素质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正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人人平等”的现实,实现由素质教育教导者到引导者的转变。

第二,加强对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者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知识培训。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最活跃的人群,同时也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受众体,这就要求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一定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知识,利用移动互联网了解大学生素质教育学习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素质教育工作。

四、结束语

当今的大学生对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新生事物有较快的接受度和认可度,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可移动性的优势能够满足大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的需要,移动互联网对高校素质教育来说,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要认真对待“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怎样培养素质优秀的大学生”这一问题,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对策拓宽学习渠道,规避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主动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黄建磊.信息教育中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7):252.

[2]王海建.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11,6(2):5-8.

[3]郎婧,伍玉林,肖庆生.移动互联网发展对学校网络文化及教育的影响[J].中国教育学刊,2013(S1):1-2.

[4]杨永亮.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J].当代职业教育,2013(4):93-95.

[5]杜亮.3G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0(1):82-86.

学习互联网的技术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英语;对策

一、“互联网+”与“互联网+”教育的含义

“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一种新生态,其核心内涵在于基于互联网和数字信息技术的全民创新和大众创业。

“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内容,辅以课外作业或练习。而基于互联网背景的教学模式则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是以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为平台,构建基于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来实施教学行为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互联网+”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影响

1.对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陆续出现,国内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王丽丽提出以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多元混合教学模式和“微信+移动网络”的多元互动学习环境。周桂芳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现状,提出了完善“互联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对策。另外,许多高校在英语课堂中开始陆续试点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语言教学等教学模式。教师在线上通过网络数字化教育平台学习内容,督促学生进行线上学习,检查学习效果;在线下组织学生将线上学习内容以各种形式输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对高职英语教师角色变化的影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权威地位。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监督者和评价者。教师通过互联网寻求各种教学资源,搭建教学平台,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学习模式更加多元化。

3.对高职学生角色变化的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发现者。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让这一设想变成了可能。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进度,构建个人的学习模块,使学习更加自主化、个性化。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对策

1.将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互融合

针对高职学生英语成绩参差不齐、底子较弱的现状,教师应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手段,建立自主学习平台。比如口语的专项训练,根据主题,设定场景,让学生先模拟句型、对话,然后找出差距再改正。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慕课”“互联网+微课”“互联网+微信平台”辅助高职传统英语教学,构建“教室+语言实训室+网络学习”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2.将移动终端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相融合

高职英语学习注重实用性,而“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通信工具恰恰能为此目的提供优势。教师应借助移动终端,建立学习群,及时与学生沟通,布置作业,答疑解惑。学生则通过内置软件、学习资料,相互交流,进行自主学习。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增强了教学模式的多样性,逐渐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增强了学生学的主动性。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做出相应的对策,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思元.“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创新与实施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