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农产品品牌范例6篇

创建农产品品牌

创建农产品品牌范文1

论文摘要:农产品区域品牌已成为农产品品牌经营的最佳选择,是提升区域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内涵及其特性,总结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原则: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底蕴,产业集聚,龙头企业带动及政府扶持,产品差异化营销等;提出相应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培育对策: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标准质量体系等。

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产品品牌引起广泛关注。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现代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区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中国农业是分散经营,缺乏规模效益,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最佳选择,再加上区域农产品本身所积累的区域普遍认知和区域独特的地理和人文渊源烙印,不仅能够提升区域农产品竞争力并促进本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将农产品生产的资源优势和特定区域优势转化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更易发展成为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品牌。

一、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内涵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指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以农业产业化为载体,以某一行政或经济区域为核心,通过创建区域内统一的全方位系列化优质农产品核心与龙头品牌的行动,带动广大农业企业和农民增强区域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区域的经济]。一般认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具有以下特性:

1.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

农产品品牌是在传统的优质农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它必需要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如西湖龙井以优质茶叶为物质载体。形成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物质载体的优质农产品的基础是某一区域的特殊气候、纬度、温差、土壤、水分、传统工艺、人文历史等众多因素。在长期的发展中,这些因素赋予了区域特色农产品天然孕育的差异性及相对的资源稀缺属性,使得该区域的农产品和其它的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独特的特征,从而易于形成比较优势。

2.具有产权模糊性

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实际情况看,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一种集体性的公共品牌,具有产权模糊性。从历史的角度看,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并不完全是经营主体培育的结果,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就决定了在该区域内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为所有的该种农产品经营者共同拥有,区域性品牌的权力边界模糊,产权不明晰。产权归属的模糊性使得“搭便车”的行为时有发生,容易导致逆向选择而形成“柠檬市场效应”。

3.具有名牌效应和消费从众性

农产品区域品牌往往具有广泛、持久的品牌效应,是非常有价值的地区资源。成功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消费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信息源,不仅能帮助消费者区分同类农产品及服务,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更能深度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名牌效应能引起消费者广泛的从众行为,即“羊群效应”或“羊群行为”,比如人们习惯于像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经济人在信息不完全、未来不确定的环境下具有从众的偏好。

二、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模式及其构建模型

1.形成模式

目前,我国区域性农产品品牌种类丰富,然而理论界对区域性品牌形成模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名牌带动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政府经营管理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和区域形象提升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这四种模式是现阶段比较科学合理的归纳与总结。

笔者认为,在培育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时,可采取“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产业集聚”的路径为突破口,分别通过这两条主线来最终实现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成功创建。通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以农业企业集聚形成的完整的产业链为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形成区域内的强大的农业产业竞争优势。这种模式比较常见,且适用范围广,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提供了一种思路。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模式时要将上述几种模式综合分析,才能合理地分析地方区域品牌的形成,更好地应用于地方区域品牌的构建与培育。

2.构建模型

一般认为,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协会组织运营是较理想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构建模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营造良好的环境。对于我国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建区域性品牌要将区域品牌的形成流程与区域品牌的支持系统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形象的三明治模型_3]。在政府推动与行业协会支持下区域品牌的培育能够科学合理的发展,并能够很快的构成产业集群优势形成区域品牌经济,这对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也同样有一定的适用性,如图1所示。

三、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及历史人文因素的差异,各地区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时必须做好农产品品牌的舍取,要站在区域长远发展的高度,综合评价各个农产品品牌的现实基础、发展潜力等,理性地做出选择,从该区域内的特色农产品巾将那些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农产品品牌筛选出来,作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重点培育。具体说来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底蕴原则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要聚焦品类和品牌的核心利益点,必须以区域文化底蕴为基础,充分挖掘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须秉承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内涵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突显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核心价值,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农业生产经营者整合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源,集区域资源为一体而形成的,富有深刻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内涵既包括该区域特定的产品特色,也包括以特色农产品为载体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及各种隐性文化,可以说区域性品牌是该区域文化的象征。素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而著称的西湖龙井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就是西湖龙井茶的核心利益点。因此,龙井茶不仅仅是茶的价值,更是罕见的龙井茶文化艺术的价值,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2.产业集聚原则

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指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依托农业产业化并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形成规模经营并取得规模效应,获取集聚优势,为区域品牌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以“安溪铁观音”为例,90年代以来,安溪茶叶产业集群发展迅猛,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加t企业达数百家,大小茶叶加]二企业数千家,且带动了上下游关联企业集群的快速发展,种植农业、茶机工业、保健品业、运输业、包装业、旅游业、会展业和其他服务行业,还延伸到安溪区域外,约有5万家茶叶经营商店遍布全国各地,全县逾70万人涉及茶行业。

3.龙头企业带动及政府扶持原则

从国内成功地区的经验来看,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必须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政府的扶持,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为区域性品牌的成功创建奠定基础。

首先,通过龙头企业的纽带作用而使分散的农业企业与农业大市场实现对接,从而发挥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吸引力,树立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统一形象,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产生。如前所述,“羊群效应”在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有领路的“头羊”决策正确,才能带动羊群整体的正确决策。因此,理性地利用和引导“羊群行为”来创建区域品牌可以获得良好效应,这就需要重点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增强区域品牌的市场推广度。

其次,由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代表着一个区域的整体形象,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来说,政府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在区域性品牌的创建过程中扮演引导者、服务者兼管理者的角色,其中,政府对产业的引导与扶持是最重要的。政府引导主要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规划,以此引导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并创造一个有利于区域农业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制度环境,从而推进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

4.产品差异化营销原则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产品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进行农产品的差异化营销势在必行,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更应进一步开发出差异化的农产品。农产品差异化的途径有多种,包括功能差异化、外观差异化、销售季节差异化、价格差异化、营销概念差异化和品牌形象差异化等,通过实施产品差异化,将差异性转化为农产品区域品牌优势。如农夫果园就是通过营销概念差异化来打开市场的,它独辟蹊径地选择混合果汁作为突破点,因为市场上的果汁一般都是单一的口味,最多含有两种果汁,都不是混合型的,这个概念和以往的果汁产品截然不同。农夫果园正是凭着差异化营销赢得了目标消费者的青睐,成为果汁市场新宠。

5.建立标准体系原则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首先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应包括从田头到消费这一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具体标准的制定,可依据或参考国家标准,或参考各地的优质农产品地方标准。通过建立标准体系,能有效避免因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产权模糊不清而带来的品牌声誉风险,从源头上有效地防治区域性品牌的各种危机。

创建完整的标准体系中,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是最重要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以优质的农产品打人市场,区域农产品具有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这是区域品牌创建成功的关键要素。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能为农业生产者提品质量控制的参照体系,使农产品的生产有标准可依,以优质的农产品取胜,能赢得更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象。

四、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培育对策

由于各地的地理、人文等实际情况不一样,采取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培育模式也不一样,因此培育对策也有所差别,但总的来说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是最有代表性的:

1.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

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首先必须明确品牌定位,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突显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定位应以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区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确立品牌定位。区域品牌蕴涵了具有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内涵,加上农产品的品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农产品的品质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着力发掘各地区独特资源优势,深层次挖掘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文化内涵,使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代表区域特色,便于推广。

2.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龙头企业能利用区域性品牌这个公共物品获取品牌溢价,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反过来也以其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及品牌忠诚度增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品牌效应,便于提高区域性品牌的形象和品牌的核心价值,并带动区域内其它产业的发展。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必须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3.建立标准质量体系

农产品质量是区域性品牌创建的基础,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以及独特的栽培和生产方式确定适合该区域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针对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质量标准体系,实现区域农业由数量扩张型增长转变到质量优化型增长。陈宪泽以安溪铁观音为例提出了“四位一体”的质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以地理标志为核心,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达成公司与农户之间的良好运作,发挥地理标志的统领作用,集地理标志、公司、合作社和农户为一整体,采用利益风险分配机制,从而有效地提高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据此,我们可以类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四位一体”的质量管理模式,如图2所示。

创建农产品品牌范文2

关键词: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运营;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B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已经从过去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从过去以生产环节为主,转而向全链条客户服务等方面延伸。作为产品的质量、服务、技术、知名度等各方面的信息载体,作为客户选择产品的重要依据,品牌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的关键。尤其是在食品行业,由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关注度的大幅提高和危机事件的持续发生,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原本分散独立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和稳定供给的需求,人们对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上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大企业品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但中国食品消费市场空间巨大、食品行业规模较为分散、食品供应过程中环节协同度较低的实际情况大大制约了消费者这一需求的满足。因此,以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环节一体化战略联盟为基础的品牌体系创建与运营势在必行。

本文以供应链管理、经济机制设计和品牌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分析和决策分析等方法,通过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创建与运营的经济学分析和关键因素解析,构建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创建与运营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旨在为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品牌体系创建与运营以及品牌体系化管理等方面研究奠定基础,为实现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创建、管理和经营目标,进而支撑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支撑和案例借鉴。

一、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创建与运营影响因素效用分析[HS)]

依据品牌体系的概念界定和机理分析,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围绕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创建与运营的三个核心目标——价值增益、风险减损、成本节约[1],归结影响核心目标的构成因子、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具体见表1-表3。

1.构成因素。根据品牌及品牌体系的概念界定与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JP2]系创建与运营的系统框架分析,影响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创建与运营的构成因素包括品牌文化、品牌信用、品牌体系结构、子品牌价值和品牌契合度等五个因素。

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基于客户需求而形成的产品特征与特性的总和,产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品牌价值和品牌信用的大小,影响品牌体系对客户的吸引力,进而影响品牌体系增值能力;产品质量的改变主要与主体的技术工艺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高低有关,可以通过技术改进创新和精细化管理来实现,易于改变。

二、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创建与运营的影响因素关联分析[HS)]

根据它们对其他因素或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关联关系的强弱不同,又可以将这些影响因素划分为强关联影响因素和弱关联影响因素。其中强关联影响因素是指那些对其他因素影响力较高的因素,弱关联影响因素是指那些对其他因素影响较低的因素。一般而言,强关联因素变化后对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创建与运营的影响效应较大,而弱关联因素变化后对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创建与运营的影响效应相对较小。结合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创建与运营三类、十八个影响因素,根据因素的强弱关联程度来进行划分:

第一,强关联因素,包括品牌文化、品牌信用、子品牌价值、市场份额、消费者感知、主体关系协同度、品牌经营能力、信息对称完备性、组织模式、供求关系、质量信用环境、市场需求特性、企业实力等因素,改变这一类因素可能带来的关联效应较大,也就是说改变这一因素会带来其他多个因素的同时变化,从而放大这一因素对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创建与运营所可能产生的效应。

第二,弱关联因素,包括品牌体系结构、品牌契合度、产品质量、稳定供给能力、品牌投入能力等因素,改变这一类因素可能带来的关联效应较小,也就是说这一因素对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创建与运营的影响,多体现为自身对体系的直接影响,而在关联影响效应放大方面的作用较少。从影响因素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敏感度角度出发,根据影响因素所受到关联影响的大小,可以将影响因素划分为相对稳定性因素和相对易变性因素。对于相对稳定因素而言,因素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变动性较小,因素状态一旦确定后不易于改变;而对于相对易变性因素,因素改变需要的成本和代价较低。

第三,相对稳定性因素,包括品牌文化、品牌体系结构、品牌契合度、产品质量、稳定供给能力、品牌投入能力、组织模式、供求关系、质量信用环境、市场需求特性、企业实力等因素,这一类因素由于一旦确定后不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而改变,因此稳定性较好。

第四,相对易变性因素,包括品牌信用、子品牌价值、市场份额、消费者认知、主体关系协同度、品牌经营管理能力、信息对称完备性等因素,这一类因素易于受到其他因素变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动,稳定性较差,发生风险的概率相对较高,是管理和控制的重点

创建农产品品牌范文3

准确把握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发展方向

掌握基本内涵。要充分明确由政府(政府部门)或非盈利机构管理的质量边界清晰和标志监管严格的公用品牌(质量标识)对企业品牌的支撑作用,坚持走依托公用品牌战略性资源推进企业品牌发展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捷径。要充分发挥我国政府管理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三品一标”)等农产品公用品牌作用,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依托“三品一标”品牌发展企业品牌,引导企业品牌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走向国际化。要充分运用现代品牌要素改造提升地方传统优势农产品产业,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区域品牌农产品经济。

理清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以特色农业资源和产业为依托,以创新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着力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美誉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河南农产品品牌。以农产品品牌化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品牌大省转变步伐,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产品品牌品质和价值链,增加有效供给,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品牌强农兴农之路。

把握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充分依靠市场手段动员要素、激发活力,主动适应城乡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依托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地域文化、产业特色和发展基础,进行有效的品牌定位、形象塑造和传播,大力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创建培育一批具有中原特色的国际化农产品品牌。

坚持企业主体。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品牌意识,依托农业公共品牌创立和培育自身企业品牌,形成公用品牌支撑企业品牌、企业品牌丰富公用品牌的良好格局,广泛拓展品牌农产品消费市场,积极打造以品牌价值为核心的新型农业,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农业经营主体。

坚持政府引导。加强政策体系建设,加大财政和金融扶持力度,完善品牌培育机制,创造有利于发展品牌的社会环境,营造依法诚信经营氛围,努力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和保护品牌建设的良好格局。

坚持质量效益。围绕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品牌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夯实工作基础。大力推进公用品牌认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通过公用品牌认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品牌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大力挖掘优势资源。深入挖掘中原五千年农耕文化资源和良好的绿色生态资源,大力培育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大力支持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区域公用品牌发展优质、安全、个性化农产品生产,大力推广“区域公用品牌或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企业品牌”的品牌发展模式,构建完整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经济链。

大力开展基地创建。在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开展规模化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稳步推动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示范样板创建。通过示范辐射带动,扩大农产品品牌经济效应。

积极开展农业品牌推进年活动。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品牌创建活动,激发全社会参与农业品牌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各方共识,提振发展信心,加速建设进程,确保农业品牌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认真落实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业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推进机制,协调、统筹全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开展。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农产品商标管理,防止商标恶意抢注和侵权行为。其他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密切协作配合,构建“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格局。各级政府要把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议程,建立工作机制,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具体措施,定期研究品牌建设工作。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

搞好顶层设计。按照“统筹规划、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全面推进”的原则,河南省农业厅牵头负责制订全省农产品品牌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各市、县(市、区)、乡(镇)要结合本区域的产业优势和特色产品,分别做好各自的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形成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品牌布局,做到全省上下联动,目标一致,行动统一。

优化扶持政策。坚持公共财政导向,积极整合现有资金,优化支出结构,大力支持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发改、食药、国土、交通、质监、工商、税务等部门要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主动搞好服务。金融机构要向企业提供以农产品品牌为基础的商标权、专利权等质押贷款。各地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公用品牌农产品生产。河南全省农业生产经营投资项目,要投向获得农产品公用品牌认证的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各级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场等,申报和评价过程中都要把获得农产品公共品牌认证作为前置条件。各类涉农培训,都要把农产品品牌创建纳入教学内容。切实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品牌创建意识和拓展能力,促进品牌农业发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完善“省长质量奖”评选办法,扩大品牌农业在“省长质量奖”中所占比例,推进河南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影响力提升。

创建农产品品牌范文4

要理清工作思路。今年3月8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从“固本安民之要”的高度来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要求围绕“需求导向”和“供给质量”,主攻农业供给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强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我们要深入贯彻书记的指示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认识农产品品牌建设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树立河南绿色生态形象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品牌工作。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以特色农业资源和产业为依托,以创新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着力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美誉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河南农产品品牌。以农产品品牌化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品牌大省转变步伐,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产品品牌品质和价值链,增加有效供给,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品牌强农兴农之路。

要把握基本内涵。农产品品牌建设就是要把传统意义上的农产品赋予品牌特征,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我国农业经济现实决定了农产品品牌建设必须走公用品牌(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相结合的道路。我们必须充分明确,由政府(政府部门)或非盈利机构管理的质量边界清晰和标志监管严格的公用品牌(质量标识)对企业品牌的支撑作用,坚持走依托公用品牌战略性资源推进企业品牌发展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捷径。要充分发挥我国政府管理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以下简称“三品一标”)等农产品公用品牌作用,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依托“三品一标”品牌发展企业品牌,引导企业品牌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走向国际化。要充分运用现代品牌要素改造提升地方传统优势农产品产业,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区域品牌农产品经济。

要坚持基本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基本原则。因此,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充分依靠市场手段动员要素、激发活力,主动适应城乡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依托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地域文化、产业特色和发展基础,进行有效的品牌定位、形象塑造和传播,大力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创建培育一批具有中原特色的国际化农产品品牌。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品牌意识,依托农业公共品牌创立和培育自身企业品牌,形成公用品牌支撑企业品牌、企业品牌丰富公用品牌的良好格局,广泛拓展品牌农产品消费市场,积极打造以品牌价值为核心的新型农业,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农业经营主体。必须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政策体系建设,加大财政和金融扶持力度,完善品牌培育机制,创造有利于发展品牌的社会环境,营造依法诚信经营氛围,努力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和保护品牌建设的良好格局。同时,我们还必须坚持质量效益。要围绕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品牌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要找准工作重点。农产品品牌的内涵极为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品牌创建涉及方方面面。我们必须找准工作重点和着力点。一要大力挖掘优势资源。深入挖掘中原五千年农耕文化资源和良好的绿色生态资源,大力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大力支持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区域公用品牌发展优质、安全、个性化农产品生产,大力推广“区域公用品牌或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企业品牌”的品牌发展模式,构建完整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经济链。二要大力推进公用品牌认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通过公用品牌认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品牌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三要大力开展基地创建。在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开展规模化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稳步推动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示范样板创建。通过示范辐射带动,扩大农产品品牌经济效应。

创建农产品品牌范文5

关键词:农产品;区域;品牌;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已经迈入了“过剩经济”时代,消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当消费者步入超市或上网购买农产品或农业加工产品时,会面临诸多来自不同企业或区域的同类农产品,此时消费者将如何选择?毫无疑问,大部分消费者在选择购买农业产品时,会依据其之前的认知做出判断,而认知的主要依据是品牌,包括产品本身品牌和产品的产地区域品牌。对农产品而言,产地区域品牌往往是消费者选购产品时首先考虑的决策要素,因为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存在着基本认知假设,即农产品的品质与产地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拓展农产品市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有效路径,而研究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生成机制,将会为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一、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内涵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涉及农产品的产地、品种、种养殖过程、生产加工、产地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多个构成要素,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区域产业构成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消费者心智认知中所形成的影射。农产品区域品牌至少包括产地名和产品名两个品牌组成要素,如云南普洱茶、西湖龙井、宁夏枸杞等农产品区域品牌。农产品区域品牌以产地行政区域划分,可以分为国家行政层面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和地区行政层面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国家行政层面如法国葡萄酒、荷兰花卉等农业区域品牌,地区行政层面如云南文山三七、昭通天麻等农业区域品牌。农产品区域品牌也存在跨国家、跨地区行政的区域品牌,如地中海橄榄油区域品牌横跨欧洲多个国家。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往往历时较长,品牌形成始因可能是源于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历史传承工艺、习俗民间传说、特别消费需求等因素,经过岁月沉淀,最终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注册成功,所以农产品区域品牌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一定区域排他性,其品牌使用权受到法律的保护,通过产地地理标识认证、商标注册认证等法律手段,使非产地的生产企业、农民组织或农户不能使用区域品牌商标。农产品区域品牌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独特性,其表现可能源于产品品质、生产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的独特性或是生产工艺及文化的差异性。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是建立在农业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基础之上,而且拥有一定忠诚的市场消费群体,若缺乏消费者,品牌犹如无源之水,会枯竭或消失,所以品牌是通过消费者认知来表达的。综上分析,农产品区域品牌是以一定区域地理为标识,以农业产业集群为基础,以特色农产品为载体,在消费者心智中所形成的差异化整体性消费认知。

二、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特征

(一)品牌的地域性

农产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地域性。其主要表现:一是气候环境的地域性,区域其降雨量、热量、干湿度等气候因子存在差异性;二是自然环境的地域性,不同区域的土壤和植被、空气质量等自然环境存在差异;三是自然资源的地域性,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有其独特的禀赋性,如种植资源、品种结构等;四是人文环境的地域性,不同区域其历史文化习俗、消费习惯、传承加工制工艺、专业人才结构等呈现出差异性。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等密切相关,因此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地域性是其首要标识和特征。

(二)品牌的独特性

农产品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塑造了各区域农产品的独特性,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了不同的品牌心智认知。农产品区域品牌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农产品自然环境的独特性。不同的地理、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影响会有显著的差异性,如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往往与其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相关。二是农产品品种资源的独特性。有些植物资源及动物物种可能只适合在某区域生长,或是原产于某地,这样形成的农产品区域品牌无疑具有排他性的竞争优势。三是农产品生产人文环境的独特性。区域品牌往往具有区域历史文化的植根性特征,如历史传承的农产品加工工艺或生产中融入的历史文化等。不同的农产品可能使消费者产生不同的品牌认知,从而形成农产品区域品牌认知的独特性。

(三)品牌的共享性

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即使用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只要是农产品产自于同一区域均可使用该区域品牌,而且往往经过地理标识保护认证,可以受到法律保护。品牌共享性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性是品牌的溢出效应,使区域内的农业生产者或企业受益,包括产品制作工艺、原产地、产品品质等声誉共享,将有助于区域的农产品生产者拓展消费市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负的外部性是如果区域内发生负面个案农产品事件,如食品安全问题、质量问题等会波及整个区域,使区域品牌美誉度受损,影响区域内其他产品生产者利益。由于区域品牌的公共产品属性,会出现“搭便车”现象,因此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与单个企业品牌的创建有着本质差别。

(四)品牌的持久性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区域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系统性成果,由于时间的持久性,形成了内在的耦合发展机制和演进规律。区域品牌一旦形成,会形成发展惯性,产生累积和磁场效应,驱动相关生产要素向区域聚集,反过来又促进和提升区域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个体企业品牌由于其作用因素较为单一,具有较大的品牌发展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可能由于企业中的某个生产要素发生变化,如领导者更替或产品质量事故,对企业的品牌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导致企业品牌消亡。农产品区域品牌在发展过程中,同样也会面临品牌发展风险,如区域内部品牌构件要素所产生的风险,或是外部市场竞争对手所带来的市场竞争风险。但由于区域品牌生成机制的复杂性和利益相关群体的广泛性,其内部具有较强的纠错动机和机制,成就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稳性和持久性。

三、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生成机制

(一)产业集群发展是区域品牌生成的基础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某一产业发展为主导,聚集众多主导产业企业、配套产业企业及相关服务机构在内的集群发展现象。产业集群发展是区域品牌存生成的必要条件,区域品牌依附于产业集群发展,两者密不可分,互为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核心是其产品相对于其他区域内同类产品具有比较竞争优势。而农产品的竞争优势是产业链和产品价值链相关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产业集群发展在区域内容易形成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显著的外溢效应和协同效应:一是通过集群发展,使产业信息、生产技术、专业知识在集群内企业中快速传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二是通过产业集群发展,有效降低交易费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集群内企业运营效率和生产效率;三是通过集群发展,形成集群内部压力机制,集群企业通过互相之间的良性竞争,促进其提升管理效率和创新能力,最终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四是集群发展容易提升市场公众形象,形成品牌传播累加效应,因为集群内每个企业产品消费者的拓展都在为区域品牌创建助力;五是通过产业集群发展,容易获得政府重视,赢得更多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同时吸引外部资本,为区域品牌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运营环境和财务资本。

(二)产业龙头企业品牌创建是区域品牌生成的引擎

企业是产业的构成主体,也是区域品牌创建的核心力量,龙头企业发展对产业及产业内的中小企业具有带动效应。区域内企业品牌与区域整体性品牌是互为助长的关系,而且企业品牌创建对区域品牌打造起决定性作用,尤其是龙头企业品牌作用更为突出。龙头企业在区域内具有人才、管理及资金优势,而企业品牌创建是建立在一定管理及投入基础之上的。龙头企业通过自身企业品牌创建对区域品牌的带动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区域品牌推广。龙头企业在进行品牌宣传推广时,同时也在为农产品区域品牌作宣传。由于农产品的地域性,农产品的产地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重要构成要素,所以龙头企业在进行品牌宣传时,也在同步宣传区域品牌。二是农产品区域品牌运营人才培养及输出。由于龙头企业相对实力较强,具有品牌管理人才培训及聘请专业品牌管理咨询机构的能力和财力,使龙头企业品牌创建在区域中形成标杆,区域内其他企业则会纷纷效仿,甚至是挖走龙头企业品牌管理人才。三是带动区域农产品市场拓展。龙头企业往往是区域产品新市场开发的排头兵和先遣部队,当龙头企业在新市场立足并形成一定品牌认知后,区域内其他企业会追随其涌进该市场,向各层次及细分市场渗透,提升区域产品在该市场中的占有率,反过来又提升了区域品牌的知名度。

(三)政府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生成的助推器

由于区域品牌的公共产品属性,存在收益和使用的非排他性,所以区域内企业缺乏创建区域品牌的内在动机。即便是区域内企业欲创建品牌,也仅是立足于自身品牌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一个整体品牌,企业品牌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二者的品牌创建路径和方法有实质性的差异,因此需要地方政府在区域品牌的创建中发挥统领作用。政府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中主要功能体现在:一是政府通过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研究机构、学校等相关产业配套机构引入和设置,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二是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招商引资政策及相关产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区域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营造条件;三是通过农产品地理标识认证保护,制定区域农产品生产工艺及标准,建设食品安全管控体系,颁布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制度等,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保驾护航;四是通过制订农产品区域品牌规划,定期举办区域农产品交易会、展览会,组织区域企业外出参展,建设交易平台,制作统一的农产品区域品牌推广形象,通过国内外主流宣传媒体向外进行一致性的品牌传播,提升农产品区域品牌影响力。

(四)市场消费者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生成的前提条件

品牌是建立在消费者基础之上的一个概念。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企业的价值源于企业之外,顾客是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同理,消费者也是产业存在的前提,一个区域的农产品如果没有消费者,农产品区域品牌便无从谈起。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影响力是随着市场消费群体数量的增多而获得提升的,是伴随市场消费者认知、认可而得到加强的,品牌的创建实质上是一个消费者持续拓展的过程,因此市场消费者是品牌生成的提前条件。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要围绕消费者需求,以消费为中心来进行规划设计。一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即产品能满足现实与潜在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求。产品只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才可能为消费产品“买单”,企业和产业投入才可能转化为产出。二是形成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差异化认知,即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认知,因为市场中会存在不同区域品牌的同类农产品,欲得到市场消费者认可,区域农产品要能体现出差异化的品牌竞争比较优势。三是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一个优秀的品牌必定是建立在一批忠诚消费群体基础之上的。消费者的忠诚度是品牌发展的基石,培育消费者的忠诚度,关键是产品要能带给消费者与众不同的消费体验及物超所值的消费回报,并与消费者形成互动性、互惠性的长期战略型发展关系。

参考文献:

[1]王中.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出版社,2012.

[2]李亚林.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研究――以湖北省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孙丽辉,等.区域品牌形成与效应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创建农产品品牌范文6

为了带动农产品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提高全省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早在2005年,山东省就制定了《山东省名牌发展规划》,正式颁布了《山东名牌农产品认定管理办法》。此后,随着山东农业品牌战略的稳步推进,农业品牌发展工作逐步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在此推动下,烟台苹果、龙口粉丝、章丘大葱、胶东海产品等一大批知名品牌破土而出。农业品牌建设硕果累累。截至目前,山东省至少已有500多家企业生产的600多个农产品获得了“山东名牌产品”称号,品牌效益已经显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山东作为我国农业大省,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明显地域优势和特色的名牌农产品,但却缺乏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这是山东农产品大而不强的原因所在。 一、面对品牌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力,仙东省名牌发展规划》确定了8项措施以确保品牌战略的实施。在这8项措施中,科技创新是主要手段。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品牌培育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品牌战略的发展潜力和后劲,争取在各个优势产业都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进而实现由“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的跨越。农业品牌培育工作在名牌战略实施之初就已经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品牌培育工作已成为山东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农业名牌的培育上,山东省锁定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品作为发展目标:即以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为主。大力推进名牌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的产业化开发;以发展优质、无公害的名特优新品种为重点,创建品牌农业特色基地;强化苹果、桃、梨、核桃、板栗等鲜果的生产管理,提高质量,扩大出口;加快水产良种的繁育推广,发展生态型、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逐步形成了扇贝、海带及珍稀海产品的强势地位。。 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但却是一个品牌小省,到目前为止,全省一共只有12个地理商标,在数量上不到浙江的l/3,也不如河南等省份多,其销售量不到全国l,20的市场份额。这一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思考。 二、山东农业品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品牌意识淡薄,国际市场的拓展及其出口贸易的增长不尽理想 (1)传统观念尚未彻底消除,农民品牌意识较为淡薄。由于受到目前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的影响,部分农民的小农经济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不少人都习惯了粗放式经营,尚未形成精品农业、效益农业的观念,创品牌、树形象的动力明显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不少农民市场理念淡薄,缺乏挺进国际市场的创新精神与品牌意识,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及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深受影响。 (2)品牌建设相对滞后,缺乏J必要的统筹协调。首先,品牌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领导,各地争抢申报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农业品牌建设的快速推进。其次,品牌建设的重点不突出,效益不理想。尤其是具有强劲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少之又少。这与山东农业大省的地位极不适应,致使国际市场的拓展及其出口贸易的增长受到严重制约。 2.农业技术刨新相对滞后。农业品牌的内在品质与国际竞争力不过硬,难以顺利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 (1)多数农民技术创新能力十分有限,农业品牌及其整个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与内在品质难以根本提高。由于多数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不理想,其技术操作与创新能力都十分有限。结果,严重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晶牌及其整个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与内在品质的根本性改观。 (2)农业品牌内在品质的相对不足。严重影响了国际知名度的提升及其绿色贸易壁垒的突破和出口贸易的增长。自2004年以来,国外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设置的壁垒日益增加,质量标准不断提升,由于内在品质不过硬,农产品出口屡遭封杀,山东不少出口企业和农民由此蒙受了惨重损失。 3.品牌基地建设相对滞后,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突出。 富有强劲竞争力的知名品牌的培育不理想 (1)农业品牌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产地生产环境尚未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许多农业品牌基地建设起步较晚,交通、通讯、产地环境与农产品质量检验与控制等配套设施都不尽人意,对肥残、药残和动植物催生剂、添加剂的控制还未完全到位。由此,严重破坏了基地土壤结构、污染了地表甚至地下水源。影响了产地生产环境的根本性改观。 (2)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突出,公司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现代农业品牌培育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由于失去了高水平龙头企业的强劲带动作用,公司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现代农业品牌培育体系自然难以充分完善,高效率的农业品牌培育机制难以建立起来并高效运转。久而久之,品牌培育力度严重欠缺,富有强劲竞争力的知名品牌难以破土而出。 4.品牌建设的资金投入不理想,整个农业品牌的申报与认证工作有待加强 (1)由于农业建设资金投入不够,致使一些品牌建设难以如期完成。在农业d&牌建设中,不仅各级政府的专项资金投入十分有限,而且不少农业企业、生产基地和多数农户家庭的投入也很不理想。这不仅影响了基地建设的推进和龙头企业的发展,而且还延缓了山东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历史进程,进而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和农业品牌建设的正常推进。 (2)品牌申报与认证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到位,国际合作起步迟缓。其一,各级政府对农业品牌申报与认证工作的支持还十分有限,一些地市县乡还未建立起严格而便捷的品牌申报与认证制度。其次,农业品牌的申报、培育与奖励基金还相对有限,财力物力的支持力度还有待提高。 5.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相对滞后,现有的农业经营机制尚不适应农业知名品牌的培育及其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 #p#分页标题#e# (1)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相对滞后,对国际市场的反应不甚灵敏。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时间较长,农业结构调整机制不甚健全,种植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依然尚存。有的农民习惯于小生产方式,对国际市场供求变化的反应缺乏必要的灵敏性,农业品牌的培育受到了严重影响。 (2)现有的农业经营机制不健全,尚不适应农业知名品牌的培育及其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由于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处于相对分散状态,农业经营机制极不健全。结果,各市县乡村之间的利益关系难以顺利协调,无法在全省范围内打破区际界限,集中优势资源进行规模化经营与制度创新,推动农业知名品牌的培育及其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 三、发展山东农业品牌的对策思路 1.加强领导与协调,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品牌意识,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强势农业品牌开拓国际市场的新战略 (1)加强对农业品牌建设的统一领导与宏观管理,重点扶持知名农产品品牌的发展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加快农业品牌的培育及其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必须尽快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农业品牌建设及其农产品出口工作领导机构,加强统一领导、内部协调与宏观管理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及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要加强引导,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全方位提升山东农业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努力构建强势农业品牌。 (2)大力加强农业品牌的宣传推介工作,以丰富的文化内涵铸造农业品牌的强势地位 首先,各级农业部门都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新闻媒体等部门的协调配合,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推介当地农业品牌,扩大山东农业名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次,进一步加大市场推介力度,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最后,大力加强品牌文化建设以丰富的文化内涵铸造农业品牌的强势地位。由此,尽快打造一批富有影响的地理标志,全力铸造山东农业品牌的强势地位,推动国际市场的全面拓展。 (3)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名牌意识 当今世界,品牌是农产品进人市场的“准人证”,是打入国际市场的“绿卡”。因此,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确保出口贸易的稳定增长,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名牌意识。为此,各级政府、龙头企业和各种协会组织、农业合作社、技术服务单位等都要加大宣传力度,对创农业名牌的企业和协会组织给予大力支持,全方位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名牌意识。 (4)培育品牌发展载体,以强势农业品牌拓展国际市场 首先,要培育品牌发展载体,制定农业品牌发展规划。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是争创名牌农产品的主体,各地市都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结合本地区实际,采取综合措施,着力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作为强势农业品牌发展的载体,加强日常指导与督查,确保山东强势农业品牌的成功构建。 其次,完善农产品出口政策体系。面对国外的贸易壁垒。 各级政府部门必须积极合作,形成共同推进农产品出口的合力。应对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形势,还必须从市场准入、出口补贴以及卫生与食品检验等方面对农产品贸易政策进行系统设计,建立合理的关税升级制度,尽快构建起农产品市场准人体系。 2.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提升山东农业品牌的品质与市场竞争力 (1)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在市场经济下,农业品牌的打造,关键就在农业品牌即农产品的品质、形象与市场竞争力上。其中,品质是核心,品质不过硬,其社会形象与市场竞争力必然下降。为此,必须通过一系列倾斜政策,鼓励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相互合作,加快强势农业品牌的培育与发展。同时,大力加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与培训工作,全力提高山东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以此推动强势农业品牌的培育及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加大农业创新资金的投入力度,努力打造强势农业品牌 首先,建立农技推广专项资金,增加农技推广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农技推广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技推广项目,并使该项资金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 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技术研究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 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农业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通过积极有效的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民间组织投资于农业技术研究开发领域,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体系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第三,要尽快形成一个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要充分引入市场机制,按照市场运行手段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形成一个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主体激励机制;由此掀起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浪潮,为强势农业品牌的培育和出口贸易的增长奠定一个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3.加强农业品牌基地建设,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尽快建立强势农业品牌培育体系 (1)加强农业品牌基地建设,净化农业生产环境 农产品品牌生产基地关系到农业品牌培育的成败与否。要培育出富有竞争力的强势农业品牌,首先就要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生产基地,以确保高质量农产品的充足供给。在创办品牌生产基地时,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面净化农业生产环境。 (2)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龙头”作用 首先,要支持创新农业组织形式,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在此,要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公司与农户相结合的现代农业运营模式。其次,政府要从多方面着手,打造一批巨型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其抵御市场风浪的能力,促进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跨越。#p#分页标题#e# (3)加强农业品牌的培育与管理工作,构建起公司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强势农业品牌培育体系 首先,在推进品牌建设上,一要建立企业营销组织机构,以此来推动品牌建设与维护;二要加强研发工作,促进品牌知识含量的不断提高;三要加大品牌传播力度,大力推介山东农业品牌。’其次,各级政府都要更新观念,帮助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对于有市场、有效益,能够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的龙头企业,不管是何种所有制,都要扶持鼓励其发展,并从财政、税收、信贷、科技、市场信息、农田水利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生产基地建设。 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搞好农业品牌的申报与认证工作 (1)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农业品牌申报、培育与奖励基金 现阶段,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龙头企业申报、培育农业品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其投资动力,必须全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尽快建立农业品牌申报、培育与奖励基金。各级专项基金十分有限,必须专款专用,严格把关,充分发挥其补贴与激励效应。 (2)强化特色产业培育,带动山东品牌农产品的申报和认证 为了让农业形成特色,让特色形成品牌,让品牌形成效益,要紧紧围绕着培育果蔬、海产品、油料作物三大主导产业和发展特色品牌农业的目标定位,不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山东特色农产品的集聚。通过建立国家生态示范区、果蔬生产基地、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等活动,带动品牌农产品的申报和认证。 (3)强化注册与认证,提升品牌农业的内在质量 在推进品牌建设过程中,要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开展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严防农业品牌被国外抢注现象的发生。要鼓励企业参与部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搞好优质农产品的申报初选工作。通过无公害基地建设辐射带动全省农业,使山东农业快速向标准化、质量化、效益化方向发展。 5.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经营机制的创新,集中优势资深为强势农业品牌的培育创造条件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质、高效、高产农业 首先,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面对农产品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新形势,必须深入研究国际农业结构的变动规律,积极推进山东农业结构调整及其经营机制的创新。其一,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坚持农林牧渔结构并重、重点发展品牌的原则,确保农林牧渔业的相互协调。其二,适度调减种植业中的谷物种植面积,提高名牌水果、蔬菜的种植比重,加快品牌园艺农产品的发展。其三,在畜牧业结构上,以出口为导向,在优先发展品牌畜牧产品的基础上,各类家禽家畜要比例协调,相互促进。 其次,调整农产品的品种与品质结构,发展高质、高效、高产农业。目前,要尽快建立以质量为首要目标的科研准则,推进以动植物制种为中心的生物技术革命,引进和推广适应本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质动植物品种,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加快经营机制的创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首先,要健全政策体系,推动经营机制的创新。为了加快强势农业品牌的培育,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规划、管理、服务、监督功能,加强财政、信贷和法规制度的支持力度,加快整个经营机制的创新,力争把产业化经营纳入市场化、法制化的轨道。 其次。立足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打造农业一批优势产业集群。要立足海水养殖、食品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充分发挥集群效应,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强势农业品牌的构建与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 (3)集中优势资源加快强势农业品牌的培育及其出口贸易的增长 面对日趋高筑的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为了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长,必须树立精品农业和效益农业的观念,在全省范围内集中优势资源加快强势农业品牌的选拔与培育,强力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以此带动出口贸易的增长,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6.加快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搞好农业环境监溯工作。为强势农业品牌的培育和国际市场的开拓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1)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 首先,要及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广农业资源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生态工程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其次,禁止向农田、草场、林地、渔业水域及灌溉渠道排放不符合规定标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县级以上农业部门应当对用于灌溉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要定期组织监测,防止土壤、地下水和农产品污染现象的发生。 第三,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物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积极采取农业生物技术措施,及时回收农膜等有害废弃物,防止、减少农田污染事故发生。在品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中,要严禁剧毒农药和各种添加剂和催生剂的滥用,杜绝食品污染现象的发生。 (2)搞好农业环境监测工作,为强势农业品牌的培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首先,省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农业等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拟定有利于农业环境保护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其次,农业环境监督检查应实行监察员制度,提高环境质量的国际认可度,为农业品牌的培育及其国际市场的开拓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p#分页标题#e# 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造假行为,全力维护山东农业品牌的国际声誉。在此,首先必须加强农产品的品牌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加大打假保牌力度;其次,坚决根除仿冒造假行为,强化监督管理,对品牌农产品质量进行跟踪监测,全力维护山东农业晶牌的国际声誉,为山东农业出口贸易的稳定持续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社会与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