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市场研究范例6篇

风电市场研究

风电市场研究范文1

【关键词】风力发电机;理性;控制策略

1、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源问题将会成为未来人类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同时可再生能源结构会成为未来能源的倾向之一。现如今风能作为一种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备受人们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风力发电将会成为未来最具潜力的新能源之一。国家的科技人员都一直着力于风电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国家发改委更是制定了《乘风计划》与《光明工程》计划。全球的风能约为2.74×109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

我国风能资源总量约42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约3亿千瓦。目前东南沿海是最大风能资源区,风能密度为200W/M2~300W/M2,大于6m/s的风速时间全年3000h以上就可取得较大经济效益。

2、风力发电在中国现状

2005年以后,我国风电企业数量实现了逐年翻番式的猛增,风机制造商瞬间由二三十家增至百余家,结果这种过度的发展导致了众多问题,乱象丛生。此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11年8月,国家能源局宣布收紧此前归属地方核准的“5万千瓦以下风电项目”审批权,目的是通过限制项目审批来遏制地方政府冲动,缓解风电产能过剩的风险。此后,国内风电产业步入深度调整期。经过这两年的洗礼,风电行业,尤其是风机制造业,进行了全行业大洗牌,小企业纷纷倒闭,大企业也开始关注自主研发,打造自己的主力机型,利用高原风机和海上风机等战略找准定位,部分企业开始趋于成熟。风电行业在度过前两年的调整期后,目前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调整。目前地方经济亟须项目拉动,有业内人士担心会出现“一放就乱”,一些地方为了完成考核突击上项目,一些部门因为权力加大后滋生腐败,出现权力寻租等情况。

更多的业内专家则指出,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弃风、技术成熟度不高、产能过剩等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在此背景下,风电场开发投资收益预期始终不明朗,直接影响到风电开发商上马新项目的热情。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弃风电量约200亿千瓦时,是2011年弃风量100亿千瓦时的一倍。为缓解弃风限电问题,国家能源局去年底至今年初连发数份文件,以期进一步加强风电并网和消纳的相关工作。国家电网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总投资超过94亿元的国家风光储输工程,正是为解决并网消纳难题而建设的新能源接纳工程,它能让风电、光伏发电与储能发电相结合,搭配成像火电一样稳定的电源,再并入主网。系统运行一年半以来,已经累计接纳新能源发电近4亿度。

3、风力发电的困难重重

风电三大巨头先后公布了第三季度财报。与两年前的赫赫战绩不同,三季度的惨淡财报使三巨头全部陷入尴尬的境地。华锐风电第三季度单季营收仅有5.48亿元,单季亏损高达2.8亿元,创造了最新的单季营收和净利润新低;金风科技第三季度营收24.6亿元,净利润为负3243.88万元,为2008年以来的首次单季度首亏;明阳风电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8.6%至7.878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下降94.4%至502.98万元。而就在两年前,风电三大巨头连续上市曾一度创造了风电产业的神话。

“难”似乎成了最近风电行业的唯一的话题,近期公布的中报显示,华锐风电2011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3.2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滑29.45%;净利润为4.91亿元,同比下降幅度超过60%。金风科技201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1.94亿元,同比下降17.61%;报告期公司综合毛利率21.24%,同比下降约3.4%。除了这些刺眼的数字之外,2011年以来不断发生的风机脱网、倒塌、起火等生产事故更是成为了行业不景气最直观的注脚。

然而,这一切似乎只是刚开始,上半年发生多起风电脱网事故,电监会因此要求风电机组必须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这使得整机企业不得不在每台风机上增加十几万至几十万不等的改造成本。更麻烦的是,这些事故也使得风电项目审批核准难度加大。按照之前的核准制度,我国5万千瓦以下的风电场项目由省发改委核准即可,无需上报国家能源局,结果地方大量上马5万千瓦以内的风电场项目,或将大项目化整为零规避审批,从而导致地方风电场项目与国家新能源开发整体规划冲突。中长期发展目标竟然在几年内就全部完成,同时也造成与电网整体规划不协调,进而造成大量风电机组无法接入电网的浪费现象。

终于在年中之时,能源局收回了地方省级政府的风电核准权。能源局第一批拟核准风电项目为2883万千瓦,而当初申报上去的项目却超过5000万千瓦,约一半的项目被能源局砍掉。如果按照以前的核准制度,那些被砍掉的项目有很多会被地方发改委放行。

4、发展风电需要理性

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位列世界第一,但上网电量却不足总发电量的2%。在无法短时间内解决风电并网问题的情况下,北方地区的风电大省开始尝试用风电来提供冬季供暖能源,从而加大风电在生产地的消费量。

风电并网问题由来已久,由于风电的经济性难与煤炭等常规能源抗衡,且跨区输电能力不足,因此,在远离负荷中心的风能资源丰富的三北地区,风电场普遍存在不能按照设计能力发电的问题,也就是被称为“弃风”问题,而这个问题在最近两年变得十分严重,大量的风能资源被浪费。

为解决该问题,除了加大跨地区输送电力的办法,近年来,各方还尝试各种途径加大风电场当地消纳风电的能力,但成效甚微。而风电供暖则是最近获得管理层和企业较大认可的一种方式,在经过两年的试点示范之后,国家能源局和地方政府、风电企业开始推动扩大这一模式的尝试。风电产业要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风电产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首先,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技术结合的创新体系。对开展试点的企业应对其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研发项目,专利申请,产品品牌,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量化的指标。

第二,正确处理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关系。采用自主研究开发和引进消化国外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是实现提高竞争能力的较好途径。、

第三,加强风电创新能力建设,建立风电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共同对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完善和提高,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和管理程序逐步做到资源有效利用。

第四,加速风电技术人才培养。中国风电行业发展比较迅速,但与国际风电行业的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国内的风电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对外依赖性强,虽然风电成本已下降很多,但相比火电成本的优势在短期内并不会明显突出,风电行业的发展还有很多的阻碍因素。现在,随着技术进步和环保事业的发展,风能发电在商业上将完全可以与燃煤发电竞争。

【参考文献】

[1]周春平,孙瑶廷,白旭.当今世界风力发电最新动向[J].发电设备,2001(3).

[2]赵洪杰,马春宁.风力发电的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9).

[3]孙涛,王伟胜,戴慧珠,等.风力发电引起的电压波动和闪变[J].电网技术,2003(12).

[4]迟永宁,刘燕华,王伟胜,等.风电接入对电力系统的影响[J].电网技术,2007(2).

风电市场研究范文2

关键词 欧洲 风电产业 自主创新

可再生能源由于清洁、可以再生、本地化生产等特点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从资源潜力、技术水平、产业基础以及对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各方面分析,风力发电是当前除水能之外,市场竞争力最接近传统能源、争议最少、也是最可能大规模发展的清洁发电技术,因而也是全球发展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新能源产业。

不同于对“资源”争夺激烈的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必须立足于现代装备制造技术,才能将风力、太阳能等自然资源转化为可用及可控的现代能源。因而,大规模风能资源的开发,首先需要建立在先进、可靠、经济的风电设备的制造之上。近年来在(可再生能源法)及其配套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我国风电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的代表得到了长足进步,目前已涌现出60多家风电设备整机制造及一大批零部件配套企业,连续两年装机容量增长速度超过100%,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产业繁荣的背后,不能忽视的是,我国还没有完全掌握兆瓦级以上风电机组的核心技术。很多企业为了占领这块新市场,通过引进生产许可证等方式快速上马项目、扩张产能,但产品质量及可靠性问题开始逐步暴露,也没有摆脱某些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这日益成为制约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缺乏长期基础性研发积累、集中匆忙引进技术抢占市场,导致大量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却又出现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的局面,这将严重影响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有针对地解决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当前快速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能源所与国家能源局、中国风能协会组成团,于2008年对新能源发展全球领先的丹麦、德国两个国家的风电产业进行了考察。期间,考察团分别与两国的政府部门、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公共技术研发和试验部门、产品的检测认证和行业协会等进行了座谈,并参观了两国典型的风电整机和零部件制造企业。了解到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这三者在支持新能源的长期研发、培养高端人才、加强公共服务以及促进新技术产化过程中的主要思路。有关情况如下:

一、当前国际风电市场发展的基本形势

发展可再生能源已经是大势所趋。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已经将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应对新世纪能源和气候变化双重挑战的重要手段;许多国家采取了诸如价格、市场配额、税收等各种激励政策,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和支持风电的发展。比如德国和丹麦等欧洲国家采用的长期保护性电价政策,英美等国主要采取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为风电建立稳定的需求市场;美国有些州还采取生产税减免来减少风电开发的成本;荷兰采取绿电交易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和支持风电的发展;也有的国家和地区通过采用电费加价的方式筹集建立公共效益基金,支持风力发电的发展等。

在政策的鼓励下和技术推动下,全球风电产业取得长足进步。风电的成本已大幅度下降,每千瓦时的风电成本由80年代初的20美分下降到2007年的4-6美分。伴随着风电技术经济的改善,全球风电市场也不断扩大。2007年全球风电的新增装机容量约为2000万千瓦,预计在2008年底成为第一个全球累计装机超过1亿千瓦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作为能源领域增长最快的行业,风电产业共为全球提供了近35万个就业机会。欧洲和美国在全球累计风电市场中占统治地位,截止到2007年底,德国是目前风电装机最大的国家,装机容量2225万千瓦,其次是美国、西班牙、印度和中国。2007年,风电在欧洲新增电源中首次超过天然气发电,成为第一大电源;美国新增的风电装机也仅次于气电,位居第二;特别是,2007年欧盟25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在电力系统中的比例已经分别达到了6%和3.5%,其中丹麦高达25%和16%,德国是17%和7%,分别位于世界的前两位。风力发电已开始表现出从“补充能源”朝向“战略替代能源”方向发展的趋势。

二、丹麦和德国的风电产业发展形势

与风电市场的发展规模相似,欧洲是全球风电产业的中心,丹麦、德国则是欧洲风电产业的领头羊。2007年,全球派名前十位的风电设备供应企业中,有5家来自这三个国家,占据了超过全球近一半的风电市场。

丹麦是世界上最早发展风电的国家之一,也是当前海上风电开发最多的国家(累计装机容量为426MW),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风电设备制造商Vestas公司。Vestas公司不仅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且占据了世界28%的风电市场,已在全球几大洲12个国家设立数十个生产工厂,并在包括中国在内的美、英、法、德等主要风电市场的累计占有率都处于前两名的位置。丹麦自身的风电市场非常有限,Vestas公司的99%产品销售额来自其他国家的风电市场,而风电产业却为丹麦创造了2万个就业机会,风电产业已经成为丹麦外贸的象征和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1991年)颁布固定电价法促进风电发展的国家之一。在强有力的政策鼓励下,德国不仅是当前世界上风电市场最大的国家,而且德国公司在全球排名前十的主要风机制造商中占据了4席;此外,在齿轮箱、发电机、精密轴承等风机关键零部件的供应上。德国不仅基本满足了自身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欧洲乃至世界风电市场也占据了相当的份额,表现了强大的制造能力和整体竞争优势。2007年,风电产业为德国提供了8万个就业机会,产业总值达74亿欧元。

可以说,丹麦和德国已经建立了相对成熟的风电市场,以及非常具有竞争力的风电产业链。风电也已经成为代表两国重要的新兴产业之一。

三、欧洲风电产业发展的重要经验

风电产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丹麦、德国风电市场的规模化发展,首先得益于电价、强制性上网等优惠的政策环境。这两国所积累起来的风电产业方面的巨大优势,除了受益于财税优惠等激励措施以及稳定的市场需求外,与这些国家强大的创新能力、工业基础和高素质人才队伍也有很大关系。通过调研了解到,两国风能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除了要依赖优惠的政策环境外,还与国家基础性研究、人才队伍培养和公共体系的设立有着密切的联系。总结

来看,有以下的特点:

(一)部级研究机构在前期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处北欧半岛上、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丹麦很早就重视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并于上世纪70年代成立了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RISOE)。在当时风能技术的发展前景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在政府资助下,RISOE开展了大量与包括风电在内新能源产业相关的基础性研究,组建了专门的学科方向,培养了高端人才队伍,建立有很强技术手段的试验中心,形成具有世界级的跨学科研究能力等。而且,在RIOSE这个纽带的带动下,经过其它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培育,丹麦逐步形成了稳定的风能产业人才队伍。RIOSE还将“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结合起来,促进了技术的推广和向企业的转移,从而很好地发挥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丹麦Vestas公司最初的风电技术即来自RISOE。德国也于2000年建立了由经济部、环境部共同管理的能源研究机构,可再生能源是其重要职能之一,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

当前,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和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企业的研发力量也逐渐强大,这些部级研究机构在促进产业成长的作用上也发生了变化,但这些机构在开展包含太阳能、氢能等其它新能源基础性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工作,本质上没有发生变化。总之,欧洲风能产业的发展历程表明,部级研究机构在促进新兴产业的技术知识积累和人才队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研发公共服务体系

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化必须在开展大量基础性研发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际复杂工作条件,经历大量重复性的测试和试验过程,即应用型研发过程,最终才能开展产品的商业化推广,对跨学科的行业更是如此。风能等新能源产业是跨学科领域的代表。比如叶片的生产。就需要考虑在野外恶劣的环境下工作,要求叶片在一定的重量、刚度和工艺限制条件下,同时保证一定的极限强度及较高的疲劳强度。因而,风电设备的先进和稳定。更需要取决于是否有先进、完善的设备检测和测试手段。

是否可提供公共服务的研发平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应用性研发能力的一个标准。因为这种可提供大量公共性试验检测服务的设施或机构,在新兴产业起步初期,是不可能靠商业化的方式运行起来的。欧洲的风电产业除了有先进可靠的技术、完备的供应链、专业细致的分工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依靠政府的力量建立了大量这种可以提共公共服务的技术平台,比如模拟实际风况的试验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价、风电设备零部件测试中心等。丹麦和德国拥有欧洲最多、最先进的试验风电场,以及叶片等零部件测试机构,这些机构的服务对象甚至面向所有的欧洲和其他地区的客户。这些公共试验设施和机构,为各个风电企业的原型试验、性能改进、材料试验等研发活动提供了场所,避免了政府支持某个具体企业而形成技术垄断,还减少了产业发展初期基础施的重复性投入,降低了企业创新初期的研发成本,同时也为风电机组的检测和认证等提供了技术手段,为风电设备的市场准入提供了技术保障。在产业发展成熟后,通过转让或私人入股,这些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也逐步商业化运作,减少了对政府投入的依赖。

(三)建立了完善的风电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

新兴产业发展初期,产品的质量通常参差不齐。这就必须制定一定的技术标准,并形成进行产品鉴定的能力。欧洲作为风电产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也是最先制定设备技术标准并实行了产品认证制度的地区。丹麦政府十分重视风电标准和检测认证,支持RISOE开展标准体系的研究,建立风电设备及零部件测试认证能力。德国政府也在风电产业发展早期委托德国船级社(cL)建立认证体系。两个国家开始都规定,只有通过认证的风电机组才有资格得到政府补贴,激励了企业参与认证工作。RIOSE以及GL都承担了各自国家风能产业最初发展的质量控制。风电设备认证制度既保障了风电设备的质量,也简化了政府对风电项目开发建设的管理。例如,在德国建设风电场项目,如果项目采用的机型是经过认证的,政府不再对项目安装的机组逐一进行安全检查,总体上降低了管理成本。

事实上。无论是部级研发机构,还是人才培养、公共服务体系以及认证等体系的建立,都是相互关联,并互相促进的。比如部级研究中心为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打下了基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可以为产业化的研发工作提供帮助,还可以成为认证工作的技术手段,而认证的标准研究来自于部级研究机构的成果,所有这些工作的实现最终培养了这个行业的高端人才队伍。由此可见,基础性研发、公共的服务工作,对于一个新兴产业的起步,特别是人才的培养,发挥着不可缺失的作用。

三、促进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化石能源资源日益枯竭、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中的大背景下,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竞争,已经是新一轮国际能源领域竞争的焦点。谁掌握了可再生能源的装备技术,谁就拥有了未来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主动权。我国主要通过优惠电价、特许权项目招标、“风电机组70%国产化率”等方式促进和保护国内风能产业的发展,促进了风电装机量和风电机组产量的快速增加。但是我国风电产业整体上处于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创新”的关键阶段,须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未来全球竞争中屹立不倒。面对风电等新能源产业的企业兼并、产业整合趋势,我国除了要从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着手外。还应当在“科技立国”的发展战略下,创造有利于提升企业实力的政策环境。

通过这次考察,提出促进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应加强新能源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人才队伍的培养和聚集至少需要20到30年的时间。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在发展风能等新能源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才队---伍基础,但许多技术人员来自与新能源相近领域的专业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技术学习和培训;很多大型企业主要利用自身相关技术租工业基础,通过联合设计或引入战略合作的方式培养风电开发和制造技术队伍,因而造成整个行业的高端技术研发、技术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都大量缺乏。技术瓶颈的解决必须依靠人才,而人才存量不足以及后续人才队伍培养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结合国家创新团队、创新能力建设的任务,将人才培养作为未来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着力培养具有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的决策型技术人才,以及专门的高端技术研发人才,包括国家层面的总体技术研发带头人、企业层面的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中坚技术力量,为我国的新能源产业的健康、自主发展提供人才队伍的支撑。

(二)加大对团队和公共技术研发能力的培养

虽然新能源人才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我国研发体系制度息息相关。当前我国基础学科的建设

有两种不利于长期人才培养的模式:一种是采取高度依托个体专家的学术带头人制度,而没有着眼于长期稳定研究团队的建设,使得人员的变动对基础前沿研究的影响很大,研究成果也没有稳定团队的承继;例如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我国还没有长期支持和投入的部级风能、太阳能或生物质能研究实验室。因而也无法从战略角度把握这类领域的前睹性技术;二是国家对研发的支持方式仍主要是一次性投入,许多国家工程中心和研发中心都没有长期的、连续性的投入,导致这些机构无法为国家基础性研究提供公共服务;例如,北京太阳能研究所、新疆金风国家风能工程研究中心等,后来都为生存走了服务于自身企业的道路,丧失丁基础研发和公共服务的根本职能,因而也成就不了丹麦RISOE之类的一流科研朝构和人才培养基地。

新能源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其可持续发展需要有长期、坚实的基础研究做支撑;欧洲的风能产业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我们必须加强对部级研究机构的长期投入,构建起部级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机构,整合国内现有的技术资源,协调开展基础性和公共性技术研发,并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发挥政府和企业、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纽带作用,并同大学教育等培训结合起来,共同承担起人才队伍建设的长远任务。

(三)加大对公兵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

欧洲的发展经验已经表明,一个成熟风电产业的发展,风电设备测试中心、试验风电场等可承担公共技术服务的机构和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当前处于产业发展初期,由于市场前景广阔,几年内就涌现出60多家整机和几百家零部件企业。但由于风力工况非常复杂,风电设备的技术集成性很高,国内企业的经验和技术积累都还不够,在初期企业缺乏对测试工作的大量资金投入,缺乏公共性的测试平台等一系列原因,国内大量新下线的机型在缺乏野外测试的情况下仓促推向市场,使得风电机组产品的质量大打折扣,影响了机型的使用效果,造成实际故障率很高。特别是当前高度依赖进口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更加需要通过公共平台的建立,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并打破上下游企业间的猜疑,开展更加广泛的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才能尽快突破技术瓶颈,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因而,建议尽早建立部级风电公共试验平台,建设叶片、电机、齿轮箱和传动系统试验和测试设施,为国内风电企业自主研发特别是首台机组的测试、验证提供技术条件。无论是试验风电场还是其他传动系统的公共试验平台,其建设和运行可以采取“国家支持建设、股份制共管运作,以电养场”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丹麦试验风电场所采取的“国家投资、租赁服务”的运作模式。

(四)尽快建立国家风电设备标准、检测和认证件系

风电市场研究范文3

目前,我国风电配套输电线路都是由当地电网公司负责投资建设,由此带来投资主体单一化、投资效益低、投资缺乏积极性等一系列问题。这使得风电配套电网建设滞后,风电电量难以及时外送到负荷中心消纳,风能资源富集区“弃风”问题严重,从而极大地阻碍了风能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利用。然而,可以看到,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电网投资运营主体多元化。在市场环境下,任何相关利益主体(电网公司、潜在的风力发电投资商、高电价区的电力用户等)在有监督机构的管制下都能够对风电配套输电线路进行投资,使得电网的投资运营推向商业化。在市场环境下,虽然风电配套输电线路的投资决策可涉及多个利益主体,但是这些主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利益关系。例如,潜在的风力发电投资商不仅需要关心本地的电力价格及需求情况,还需要考虑高价区电价、电量的变化特点,而这两个因素受到配套输电线路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影响;而配套输电线路投资主体的投资成本、投资收益也要受到风力发电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影响。因此,由电网公司或是由风力发电商来进行风电配套输电线路投资将给各个市场主体带来不尽相同的利益格局,从而影响各市场主体的行为策略,最终影响风电配套输电线路的投资效率。因此,采用非合作博弈方法来对各利益主体行为策略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风电配套输电线路投资决策模型,对不同投资主体主导下,风电配套输电线路的投资容量进行比较,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内容。

风电配套输电线路投资博弈

1.基本假设:博弈论是系统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情况下的决策均衡的理论。本文采用非合作博弈理论来研究风电配套输电线路投资决策问题,需要进行以下假设:(1)市场中各利益相关主体都是理性的,知道博弈的规则,以追求个体最大利益为目标;(2)本文研究以市场中各利益相关主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暂不考虑系统可靠性;(3)电力是一种商品,其价格受产量影响,是电量的一次线性函数;(4)市场中各利益相关主体都可以成为风电配套输电线路的投资主体,本文目前仅研究由风力发电商投资及由电网公司投资这两种情况;(5)输电线路建好以后,输电容量始终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且在不同区域之间输电不存在线损;(6)风力发电商的发电容量充分利用,所有发电商都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的调节自己的出力,无机组出力约束,且单位成本是固定的,所有发电商的边际成本都为0;(7)参与配套输电线路投资决策的主体没有资金约束。

2.多方非合作博弈风电配套输电线路投资模型:根据假设,市场中各利益相关主体都是理性的,在电力市场环境下,风电配套输电线路的投资决策问题是一个非合作博弈问题。设存在甲、乙两个市场,两个市场已有输电容量为t的输电线路连接,甲市场的发电成本及电价都高于乙市场。甲市场现由常规发电商A垄断,其发电边际成本为恒定值cA。乙市场现有常规发电商B,其发电边际成本为恒定值cB,且乙市场风能资源较为丰富,正准备投建发电装机容量为qW的风电场W,建设风电场W的单位容量投资成本为cW(以每度电摊销的容量投资成本计),其发电边际成本为0。假设甲市场和乙市场有相似的需求曲线,逆需求函数为(其中a、b为市场需求系数)p=a-bQ(1)当风电场W建成运行后,常规发电商B与风力发电商W将在乙市场中进行古诺竞争,确定自己的发电策略;通过投资新建输电容量为x风电配套输电线路(单位输电容量成本为cT,以每度电摊销的容量投资成本计)可以将廉价的风电大规模地输送到电价较高的甲市场,常规发电商A需要根据风电的落地电价、输送电量调整自己的发电策略,满足其利益最大化;风力发电商W不仅需要结合甲、乙两个市场的市场状况进行发电决策,还可以参与风电配套输电线路投资,以实现其总体收益的最大化;此外,电网公司T可以投资建设风电配套输电线路,以利用两区域市场电价之差,获得相关投资收益。设甲、乙两市场电价之差为η(η=p甲-p乙,其中p甲为甲市场电价,p乙为乙市场电价)。由此可得风电配套输电线路投资的参与约束η-cT>0(2)即当甲、乙市场电价差满足以上约束条件时,配套输电线路投资主体才有利可图,才能保证其投资积极性。从而,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收益函数如下:首先,常规发电商A的收益函数为UA=(p甲-cA)q甲A(3)常规发电商B的收益函数UB=(p乙-cB)q乙B(4)式中q甲A———常规发电商A在甲市场的售电量;q乙B———常规发电商B在乙市场的售电量。风力发电商W的收益函数Uw=r1(η-cT)x+(p乙-cw)qw(5)根据假设(6),风力发电商W的售电量可以用qW来表示;电网公司的T的收益函数UT=r2(η-cT)x(6)上述等式中r1、r2为0-1变量,分别表示由风力发电商投资建设风电配套输电线路及由电网公司投资建设这两种情况(r1+r2=1)。甲市场和乙市场有相似的逆向需求函数,其价格均由售电量确定,甲市场的售电量为常规发电商A的售电量与乙市场输送到甲市场的电量之和,根据假设(5)可得甲市场的售电量Q甲=q甲A+(t+x)(7)乙市场的售电量为常规发电商B与风力发电商W的发电量之和减去输送到甲市场的电量,即Q乙=(q乙B+qw)-(t+x)(8)令gi=[gi1,gi2,…,gin]为电力企业i的一个纯策略,G=[gA,gB,gW,gT]为所有电力企业的纯策略组合。则多方非合作博弈风电配套输电线路投资模型的下标准纯策略模型为:U={UA,UB,UW,UT;G}。如果存在唯一纯策略纳什均衡解G*,则该解满足所有U*i≥Ui(9)如果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解或存在多个纯策略纳什均衡解,则需要进一步求解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设电力企业i有nm个纯策略{gi1,…,gij,…,ginm},并以概率分布(混合策略)λi=(λi1,…,λij,…,λinm)(∑nmj=1λij=1)随机选择第j个纯策略,电力企业i在某混合策略组合(策略剖面)λ=(λ1,…,λi,…,λn)上的收益是该剖面上的所有可能纯策略组合的收益期望值,即Ui(λ)=∑n1j1=1∑n2j2=1…∑nmjm=1giλi(10)在所有策略下,如果存在λ*使得Ui(λi,λ*-i)≤Ui(λ*i)(11)λ-i表示除电力企业i以外的其它电力企业的混合策略组合,则称λ*是该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p#分页标题#e#

求解算法

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的求解是一个组合优化问题,混合策略以概率的形式表现,要求算法有无限的搜索空间。禁忌搜索算法从一个初始可行解出发,选择一系列的特定搜索方向作为试探,并且具有记忆功能,对已进行的优化过程进行记录和选择,避免了搜索陷入局部最优,能有效求取大规模组合优化问题的最优解或次优解,但是对初始解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本文借鉴文献[9]提出的改进禁忌搜索算法来求解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改进禁忌搜索算法以所有电力企业的混合策略收益与纯策略收益之差最小为优化目标[9],即mindfit=∑ni=1max[Ui(gij,λ*-i)-Ui(λ)](12)式中dfit———个体适应度。本文采用遍历法结合改进禁忌搜索算法对多方非合作博弈风电配套输电线路投资模型进行求解。首先形成策略空间,并根据式(2)列出的约束条件剔除不可行策略。然后采用遍历法根据式(9)求取纯策略纳什均衡。如果有且仅有一个纯纳什均衡解,则算法结束;否则通过改进禁忌搜索算法求解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算例分析

在电力市场化的推进下,随着风电装机的迅速增长,有必要研究不同投资主体投资风电配套输电线路的决策问题。本文假设华北某电力需求较大的省份作为甲市场,内蒙古东部某风电装机容量较大的省份作为乙市场,按照上述多方非合作博弈风电配套输电线路投资模型分别对电网企业及风力发电商作为风电配套输电线路的投资主体的投资决策进行算例分析。

1.电网企业投资风电配套输电线路:在此情况下,电网企业T首先需要决定输电容量的投资量x,常规发电商B和风力发电商W在乙市场进行古诺竞争,常规发电商A决定垄断收益最大化的发电量,电网企业T获得甲乙两市场的电价差。此时,r1=0、r2=1,式(5)、式(6)可分别简化为UW=(p乙-cW)qW(13)UT=r2(η-cT)x(14)电网企业投资风电配套输电线路的情况下,涉及的利益主体有常规发电商A、常规发电商B、电网企业T以及风力发电商W,其收益函数分别是(3)、(4)、(6)、(11),是一个有4个博弈主体的多方非合作博弈风电配套输电线路投资模型。参照本文第3节所描述的算法,采用枚举法搜寻纯策略纳什均衡解,枚举个数为500。如果没有找到纯策略纳什均衡解,则通过改进禁忌搜索算法求解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取最大迭代次数为5000,最优值保留迭代次数为50,搜索长度为50,领域解数量为12,禁忌表和频率表长度均为8。电力企业的相关参数及市场需求参数如下:a=950,b=0.1,cW=400元/(MW•h),cA=250元/(MW•h),cB=210元/(MW•h),cT=100元/(MW•h),t=1100MW。不妨设投资时间维度为1小时。使用Matlab7.0软件计算出电网企业投资风电配套输电线路的情况下各利益主体的策略,见表1(表略)。

2.风力发电商投资风电配套输电线路:在这种情况下,风力发电商W承担配套输电线路的投资,同样常规发电商B和风力发电商W在乙市场进行古诺竞争,常规发电商A决定垄断收益最大化的发电量,风力发电商获得甲乙两市场的电价差。同时,风力发电商决定为甲市场输送多少电量来满足其发电和配电网投资的联合收益最大化。此时式(5)及式(6)中的r1=1、r2=0,式(5)简化为:UW=(η-cT)x+(p乙-cW)qW(12)风力发电商投资风电配套输电线路的情况下,涉及的利益主体有常规发电商A、常规发电商B以及风力发电商W,其收益函数分别为式(3)、式(4)、式(12),是一个有三个博弈主体的多方非合作博弈风电配套输电线路投资模型。

3.分析:从表1及表2(表略)的对比中可以明显看出,由风力发电商投资风电配套输电线路提高了市场效率。由风力发电商W投资建设风电配套输电线路的输电容量是电网企业T投资的1.4倍,即由风力发电商投资建设风电配套输电线路会带来更大的投资量。发电成本较高的常规发电商A的售电量下降,取得的收益也下降了许多;发电成本较低的常规发电商B的售电量上升,收益增加;作为清洁能源发电商的风力发电商W的售电量增加,收益增加。风电配套输电线路输电容量的增大有利于清洁能源的输出、消纳,增加清洁能源发电商的收益,也有利于发电成本低的常规发电商获得更多的收益,促进发电成本较高的常规发电商技术改进,降低发电成本。

结语

风电市场研究范文4

我国1983年山东引进3 台丹麦Vestas55kW风力发电机组,开始了并网风力发电技术的试验和示范。 1986年,新疆达坂城安装了一台丹麦 Micon100kW风力发电机组, 1989年安装了 13台丹麦 Bonus 150kW 风力发电机组和在内蒙古朱日和安装了5台美国 Windpower 100kW风力发电机组,开始了我国风电场的运行实验和示范。

“七五”、“八五”期间,国家计委、国家科委都开列了研制并网风力发电机组的重点攻关项目。电力部建设我国风电场的宏伟设想以及黄毅诚部长“风力发电应成为电力的一支方面军”决策极大地鼓舞了我国风电场建设的士气和制造发展风力发电机生产技术的热情。

根据国家计委已经批准立项和正在申请立项的情况,在“九五”后三年,我国风电场建设将以60~100MW/年的规模高速发展。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很好地总结过去的工作,客观地分析我国风电场的潜力和市场形势,从而较科学地作出规划并制定相应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风电场现状

(1)装机容量分布

截止1997年底,我国风电场的总装机容量为166 500kW,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东、辽宁等10个省区。

(2)各厂家的市场占有率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国并网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尚处于200kW级机组实验阶段,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甚大,同时远远落后于我国风电场建设的要求。特别是我国资金短缺,尚不能在风电场建设方面大量投资。因此,这一市场目前基本上是由外国占据着,主要由丹麦(占有67%)德国(占有21%)和美国(占有11%)的厂家占据着;比利时和瑞典也有少量机组,但未成气候。虽然国产机组的装机容量占到1%,但由于质量方面的问题,大多不能正常运转。

(3)风电场运行情况

我国风电场运行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以内蒙古为例,1996年4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14475KW,总发电量2254万kWh,年平均单位装机发电量为1557kWh/kW,综合容量利用率为17.8%,而目前世界先进水平可达50%左右。影响这一指标的主要因素有:

风力资源

机组运行可靠性及人员维修能力

机组发电效率

电网吸纳风力发电量的水平

据统计,我国目前风力发电的成本为0.42~0.72元/kWh。在没有优惠政策及补贴的前提下,尚无法与火力发电竞争,不具备商业性开发的条件。但正在迅速接近火电成本,前景良好。

(4)奖金投入

风电场建设投资 我国用大约10年时间使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到166.5MW的水平,总投资约17.5亿元,综合单位投资1.05万元/kW。其中,利用外资(主要是利用国外政府贷款)约85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1亿元,占总投资的41%;国内投资约10.4亿元,占总投资的59%,其中外汇716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 5.94亿元,配套人民币约 4.5亿元。

并网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投入。

迄今,我国并网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投入主要来自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七五”期间投入约300万元;“八五”期间投入700万元,比“七五”增加2.3倍;“九五”期间计划投入约2000万元(尚未到位),比“八五”增加2.86倍。实际到位投入约1000万元,占风电场建设总投入17.5亿元的0.57%。

二、我国风电场建设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 我国从“七五”开始着手风电场建设,经8年的努力,建起了19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到166.5MW的水平,占全国电网总容量的0.07%。从1996年开始,我国风电场建设出现跳跃式发展的态势。1996年新增装机容量22350KW,是“八五”年均装机容量的3.5倍;1997年新增装机容量108800KW,是1996年装机容量的4.87倍。

② 位于我国内陆的新疆、内蒙古,装机容量名列前茅,装机功率占全国装机容量62%。起步早、当地领导重视、中央部委支持是取得可喜成绩的主要原因。

③ 沿海地区的广东、辽宁、浙江紧跟其后,占到了全国装机容量的28%。

④ 海南、河北、甘肃、福建、山东、吉林等省正在起步。

⑤ 我国目前的并网型风力发电机市场主要由丹麦(占有67%)、德国(占有21%)和美国(占有量1%)占据着。国产机组仅占约1%,且由于技术问题,可靠性很差,大多不能正常运转。目前,占我国风力发电机市场10%以上份额的有5个厂家:丹麦的Vestas(占有24%)、Micon(占有23%)、Nordtank(占有15%)、和Bonus(占有14%);美国的Zond(占有10%);两个德国厂家Nordex和HSW,分别占有5%和3%。国产机组在我国风电场建设中无立足之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发进程大大落后于建设步伐、研究开发经费严重不足(已投入使用的仅约1000万元)、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仅占风电场建设总投资的0.57%),使我国科研部门无法向生产部门提供技术支持;风力发电成本目前在我国为0.42~0.72元/kWh,尚不具备商业性生产的条件;我国的生产部门不可能自主投入开发有关技术,只有拱手让出市场,无竞争能力。

⑥ 到1997年底,我国风电场建设总投资约17.5亿元,综合单位装机容量投资1.05万元/KW。其中,利用外资约85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1亿元,占总投资额的41%;国内投资约10.4亿元,占总投资的59%,其中外汇716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94亿元,配套人民币约4.5亿元。通过建设项目引进的技术仍局限于制造塔架、基础件的低水平技术上,令人遗憾。

⑦ 我国风电场的运行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很大差距,综合容量系数还不到20%。

综上所述,我国风电场建设经13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出现了跳跃式发展的大好局面。但我国并网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生产大大落后于风电场建设步伐,需迎头赶上,以尽快改变国外机组一统我国市场的局面。我国风电场的运行管理尚处于落后水平,原因是多方面的,应科学地研究分析,落实改进措施。需认真反思并研究引进外资的政策和策略,以保证在大力发展我国风电场建设的同时,加速实现风力发电机国产化进程。

三、中国风电场建设发展预测和建设

1、发展预测

(1)高速大规模发展

政治条件:1995年初,国家计委、经贸委、科委联合发表了《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1996-2010)》,“乘风计划”、“双加工程”已经并将更有力地推动我国风电场建设的高速发展。

资源条件: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理论储量16亿KW,实际可利用2.5亿KW,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新疆、甘肃、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都具备建设风电场的资源条件。

电网潜力:折算系数按0.42计,目前我国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仅占我国电网总容量的0.07%,其中新疆、内蒙古、广东、辽宁、浙江、海南、河北、甘肃、福建分别占所属电网的1.53%、0.094%、0.028%、0.024%、0.012%、0.24%、0.006%、0.004%、0.006% 。

1996年,我国电网总装机容量为23654万KW,风电场累计装机容量为57700KW,容量比为0.024%,与相关电网的综合容量比仅为0.038%,发展空间巨大。

假设到2000年我国电力总装机容量比1995年增长1.4倍,到2010年比1995年增长2.3倍;如果风电场总装机容量到2000年占电力总装机容量1%,到2010年占电力总装机容量1.5%,则2000年风电场累计装机容量应达到770万KW,到2010年风电场累计装机容量应达到1900万KW。如果发展到这一步,我们或许才可以说风力发电真正成为我国电力的一支方面军了。

(2)科学规划,良性发展

高速大规模的发展只能立足于商业性开发,依赖于补贴是不现实、不可行的。换句话说,只有当风力发电的成本低于售电价格时,才具有商业性开发的可能。

影响风力发电成本的因素有:风力发电机组成本、机组进口税、基础及配套设施、使用寿命、风力资源、运行可靠性、电网吸纳性、年维修/管理费、税金等。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风力发电成本为0.42/kWh左右,已接近新建火电的价位。现列举几种优惠政策对风电成本的影响。

减免增值税对降低风电成本的作用最大,可降低成本49.88%,使风电成本降至0.21/KWh。风是洁净的无成本的可再生能源,减免增值税是完全有理由的。制定减免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增值税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

实现风力发电机组国产化60%(2000年目标),预计可降低风力发电机组成本15%,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前提下,可使风电成本降至0.375元/kWh。如全部实现风力发电机组 国产化,预计可降低风力发电机组成本30%,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前提下,可使风电成本降至0.332元/kWh。为此,国家必须加大科研开发投资力度,在目前条件下以风电场建设投资1.5~3%的比例支持我国的风力发电技术科研开发和国产化是适宜的。其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降低风力发电成本,还将推动我国风力机产业的形成,利用我们的优势走向国际市场。

风力资源的优劣直接影响风力发电量,从而影响其发电成本。在同样条件下,年均风速7m/s的风电场的发电成本比6.5m/s的下降8%左右,7.5m/s的下降14%左右,8m/s的下降近30%,而年均风速6m/s的风电场的发电成本比6.5m/s的上涨11%左右。因此,认真做好风资源评估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风电场的投资效益。

风电场的综合容量系数反映的是机组性能、可靠性、风资源可利用性、电网吸纳性、维修/管理水平。也影响发电成本,但不如前面三个因素大。在目前水平基础上提高15%,可降低成本9.07%。

(3)各省发展潜力分析

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福建由于风能资源丰富,售电市场良好,上网电价较高,筹资能力较强,必然将以较高的速度发展。以建设能源基地为发展战略的内蒙古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优越的资源条件,也将高速发展并形成较大规模。新疆、甘肃、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将进入规模发展的新阶段。

2、建议

⑴ 发展风力发电是我国改善能源结构,减少排放,保护环境的需要。从长远利益出发,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由于全球大气污染日益严重,而我国因发展需要,火电装机正在大上,从缓和外国压力的角度也应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我国应在发展计划中明确风力发电的发展目标。考虑我国国情和世界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以电网容量的2~3%,即2500万KW至3800万KW作为2010年发展目标是适宜的。

⑵ 国家应以建立风力发电的市场化机制为基本出发点,建立、健全、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认真研究引进外资、吸引内资的策略。当前,应首先创造条件,使风力发电的成本降下来,具有上网竞争力。首先减免增值税是合理的、最有效的,也是可行的。

⑶ 必须加速国产化的进程。保证科研开发的投入为风电场建设投资的3%以上。鼓励合资、合作多种方式引进技术。创造宽松环境,支持、鼓励国内企业参与竞争。

⑷ 组织对现有风电场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探讨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增加效益的实际措施。

风电市场研究范文5

关键词:电力 供需 改革建议

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的基础工作,长期以来,人们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提出了大量的预测方法。文中综合讨论了传统负荷预测中的年度预测、月度预测和短期预测的特点、成熟方法,分析了传统预测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电力市场的迅猛发展,电力系统中预测问题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在电力市场环境下,传统的负荷预测实际上已经转变为电力市场需求的预测。从负荷预测转变为需求预测,绝对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更新,而是对预测问题认识的深化。传统的负荷预测把用户的需求看成是刚性的,电力部门单独从供应者的角度设法去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而电力市场需求预测则站在市场的角度看待用户的需求,存在什么样的交易市场,就会提出什么样的预测要求,并且所有的预测总是围绕某个市场展开的,这种预测往往要为确定市场的竞价空间提供基础数据。不仅如此,从市场需求预测扩展开去,还提出了对电价、风险等进行预测的新问题。因此,电力市场中的预测问题是传统负荷预测的大幅度扩展。

1传统负荷预测的分析与定位

从市场的观点去审视传统负荷预测,可以发现传统负荷预测具有如下特点:

a.以总量预测为主,一般不区分用户、不进行市场细分;b.以计划性预测为主,很少考虑市场作用;c.以刚性预测为主,一般不考虑弹性,特别是电力需求的价格弹性;d.以外推预测为主,一般不进行市场调查;e.以主观预测为主,许多预测方法中较少考虑其他领域因素的影响。

2用户侧开放对预测提出的新要求

从综合资源规划的角度看,用户积极参与电力市场,其身份已不再是单纯的“用户”,而是作为一种资源进入电力市场。例如,用户通过可中断负荷的参与,相当于为电力市场提供更多的备用容量。因此,电力市场中对用户侧的分析成为一个迫切的要求。以下简要分析用户侧开放对预测提出的新要求。

2.1基于用户调查的电力需求预测

电力部门面对用户侧开放的电力消费市场,首先应该进行深人的用户调查。就调查的组织、方法、内容、结果分析进行了叙述。根据这些调查结果,可以设计不同的预测方法,例如,基于神经网络的用户需求预测卿〕。这方面研究主要针对中长期预测进行,研究重

点是:研究可调查的数据范围;针对不同大小的用户,设计规范的调查表格;调查数据的量化分析;以调查为基础的预测方法研究等。

2.2考虑用户管理措施影响的预测

电网峰谷差日渐加大、调峰问题日益突出,是电力系统所面临的迫切问题。采用适当的用户管理措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当考虑用户管理措施后,预测问题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研究直接负荷控制吻、需求侧管理等措施对预测的影响,特别是对系统移峰填谷的效果分析,是提高预测精度、提高全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的关键。将改变生产班制、改变上下班时间、调整用电曲线等措施通盘考虑,建立综合模型,是考虑用户管理的预测方法的研究重点。

2.3用电意愿曲线的建模与预测

用电意愿曲线,即电量一电价曲线,表示在使用某数量的电量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相当于发电侧市场的报价曲线,也称为电力需求曲线。这是电力市场的一个基本观点,即认为用户的需求不总是恒定的,需求一般随电价变化。电力需求曲线的趋势是:电价上升,用电数量下降,它反映了用户的支付意愿。在用户参与电力市场后,该曲线的调查与预测非常重要。可以从用户调查人手,分析用电情况;根据调查所得到的用户数据拟合曲线的基本特征,选用数学模型进行参数辨识,从而得到用电意愿曲线。

3发电侧市场对预测的新要求

各国所推行的电力系统改革,大都是首先开展发电侧市场的竞价。发电侧市场中,预测工作是对传统负荷预测的继承和发展。在保留了传统负荷预测的大部分内容的同时,发电侧市场突破了“负荷”这个分析对象,提出了许多新的内容和要求。

3.1发电侧市场中预测工作的重要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如果发现预测的偏差较大,机组出力的安排不满足要求,将在实时运行过程中尽可能通过调度手段进行调整,由于厂网不分,因预测偏差较大所引起的运行费用的增加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市场环境下,负荷预测工作的重要性就显得更为突出。负荷预测的误差直接影响购电计划合同的履行。例如,日前市场中负荷预测偏低,将导致在实时市场上购买昂贵的高峰电力;日前市场中负荷预测偏高,将导致更多的机组在日前的预调度计划中组合进来,由此会支付过多的容量成本和启停费用川,从而影响电网企业的经济效益。研究表明,对于某个装机容量为10GW的系统,预测误差降低1%,可节省年运行费用160万美元。因此,必须加倍重视发电侧市场中的预测工作,努力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和效益。

3.2电力市场风险预测与评估

上述电价预测方法都是确定性的,预测结果是每个交易时段的市场价格。为了进行市场风险决策,进行电价的不确定分析非常必要,包括以概率密度函数给出的电价概率预测方法以离散电价点给出的不确定电价预测方法等。不仅如此,还要对市场成员未来可能面临的风

险做出事先的估计。此时,预测已经不单纯是根据历史规律进行延伸和推测,而是建立在一定的模拟和评估的基础之上。实际上,文中所给出的电价不确定分析与预测方法,都是在电力市场环境下模拟机组竞价过程得到的。传统电力系统规划中的各种生产模拟方法,可以在市场环境下的电价预测与风险预测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困。由此评价考虑电价不确定性的购电计划的风险,进一步扩展为考虑电力与煤气等在不同价格预测下的竞争风险问题。电力市场化的运行要求研究实用化的中长期和短期风险预估方法。引人金融领域的一些分析手

段,可能成为将来的研究方向。

3.3可用输电能力预测

输电网开放后,可用输电能力或可用传输容量(ATC—available transfere apability)是电网运行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也是电厂进行报价决策的依据之一。提前估计电网未来的ATC,对于电厂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特点进行策略性报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文中提出了ATC的预测问题,将各条线路的ATC作为随机变量处理,进行概率性预测,最后给出各线路期望的ATC,供市场成员决策时参考,以降低参与市场的风险。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的研究。

电力市场中的预测问题是传统负荷预测的扩展和升华。文中初步探索了电力市场中的预测问题的特点、内容和方法。本文认为,未来对电力市场中预测问题的研究,应随着时代的发展,根据新的情况和需求,期望能够提出新的预测内容。例如,在负荷预测、电价预测之外,应研究还有什么新的预测内容、用户的市场行为如何预测等。

参考文献:

[1]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2009年)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信息部 二〇一〇年一月六日

风电市场研究范文6

关键词:电厂财务风险;传导载体

中图分类号: F25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由于电厂其独特的行业特性,我国电厂行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这也加大了电厂产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如果电厂没有对财务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评估与控制,盲目扩张其业务,有可能使大量的应收账款难以收回,不能取得预期的投资报酬率。然而财务风险并未得到电厂管理者的充分重视,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探讨电厂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财务风险传导的载体,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厂财务风险及其传导涵义

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概念之分,狭义概念是指电厂由于负债行为而产生到期不能还本付息的风险,广义的概念是指电厂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而使电厂可能产生损失。本文的电厂财务风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导致电厂产生财务损失的可能。电厂财务风险传导,是指电厂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中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导致电厂产生财务风险,其财务风险在电厂中积累形成风险流,当风险流超过一定的阈值时,便承载于相关载体,沿着某条路径,传导至电厂的多个环节,从而使电厂可能产生财务损失的过程。

二、电厂财务风险成因

(一)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是指电厂因受外部客观环境影响而产生的风险。系统性风险影响范围广泛,整个电厂行业普遍都会受到该风险的影响。电厂受国际国内环境影响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承受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与挑战。电厂系统性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法规风险

目前,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为了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国家制定了包括上调准备金率、上调银行利息率等一系列政策。由于电厂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银行贷款来实现筹资的,因而银行利率的上调必然会增加电厂电厂的成本。

2.经济环境风险

与其他行业一样,电厂行业也会受宏观环境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变了传统电厂的发展模式,也加大了其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运输服务是电厂的主要经营活动,油价的飙升大幅增加了运输成本,煤电倒挂煤价已市场化,而电价国家统一调控,对整个电厂行业的经营活动都会产生影响。随着我国电厂市场的开放,外企、民企纷纷进入电厂领域,使得我国电厂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我国电厂兼并、重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加剧,由此不可避免会产生一系列财务风险。电厂差异化很小,势必要通过压低价格、增加技术配置和专业性人才配置,但劳动市场成本加大对于中小型电厂的生存而言是一个挑战,其财务风险必然会增加。

3.金融环境风险

金融市场为电厂的融资活动提供了平台,日益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为电厂的筹资提供了更多途径。我国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日趋成熟,但由于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金融市场上的利率风险、外汇风险和法律风险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电厂融资风险的产生。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我国电厂必须往转型升级的方向发展,这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单凭电厂公司

自身是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由于电厂行业起步晚、自有资金有限、资产信用不足,如果通过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筹集资金明显受到限制,困难重重。

(二)非系统性风险

1.资金管理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电厂普遍存在不经过事先调研就随意投资的现象,这直接会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很多电厂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仅根据相关会计数据来了解电厂的资金情况,而对资金的具体投放领域和使用效果没有深入研究,也没有就此事宜与市场研究人员进行沟通。电厂落后的资金管理方式不仅使资金得不到有效的运用,还会增加电厂的资金负担和运营风险。

2.缺乏财务风险意识

部分电厂管理者缺乏财务风险意识,在未对市场进行详尽分析的情况下,通过购买运输、装卸搬运等设备来盲目扩张市场,造成电厂无法取得预期收益,甚至无法收回本金,由此产生财务风险。再者,部分电厂,特别是供热电厂,过于注重营业收入,给客户提供大量的赊销,这会给电厂增加账面利润,但如果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电厂可能会因为流动资金有限而影响正常营运。

3.电厂服务质量不高

若电厂对运输的产品存在服务质量上的问题,如未按照约定时间到达、运输过程中存在货损、运输单证未在规定时间内送交结费方等,从而造成委托方拒绝履行合同,使

得电厂不能及时收回应收账款,就会使电厂占用其他流动资金,无形中造成了电厂资金困难,进而产生财务风险。

三、电厂财务风险传导载体

电厂财务风险传导载体,是指承载或传递电厂财务系统风险的各种物质,在电厂财务风险传导中起着“媒介”、“工具”、“链条”的作用。没有载体的承载功能,电厂的财务风险就不能得以传导。本文从资金载体和财务技术载体两个方面对电厂财务风险传导载体进行研究。

(一)以资金为载体的财务风险传导

资金贯穿电厂运营的整个过程,在以资金为载体的财务传导活动中,财务风险在电厂的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环节进行传导。

1.筹资风险传导

电厂的筹资风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厂筹集不到运营所需的资金,二是电厂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在经济趋于全球化的背景下,电厂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一些中小型电厂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势必要扩大规模,形成规模效益,扩张所需的资金很难由电厂自身来承担,因而电厂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来筹集资金,这就加大了电厂财务风险负担。电厂主要依靠发电系统设备、仓储设施、交通设备来进行经营活动,这些设备、设施的筹资可以通过借贷、股票发行等融资来实现,而这些高负债的经营方式会加大电厂不能到期偿还债务的可能性,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如果电厂筹集不到足够的资金用于购买所需的设施设备,由此产生的筹资风险势必会通过资金载体传导至投资环节和营运环节,使电厂无法取得预期收益。同时,电厂不能到期还本付息,会使财务风险传导至债务人,耽误债权人的生产或投资计划。

2.投资风险传导

投资风险是指电厂投资后无法取得预期收益的可能性。电厂投资项目收益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投资面临很大的风险。由于电厂本身所处的行业特殊性,其设备、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的投入占了现代电厂80%的固定成本。电厂通过购买各种设施和技术投入来扩大市场份额,电厂扩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费用加大了电厂的资金负担。再者,在当今传统电厂行业转型的大环境下,电厂必须要加大信息化、规范化的投入,以及专业人才的配置,由此而产生的成本必然会加大电厂的资本负担。若电厂在投资阶段无法获取收益甚至不能收回本金,由此产生的财务风险将传导至筹资、利润分配等其他环节,还会通过一定机制传导至相关联的电厂。3.利润分配风险传导

电厂财务目标是电厂价值最大化,其核心内容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因为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潜在投资者。利润分配是电厂财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下一轮财务活动的资金来源,决定着下一轮资本运动的规模。如果电厂的投资者对利润分配感到不满意,可能减少投资额,由此产生的风险将传导至下一轮筹资环节中。

(二)以财务技术为载体的财务风险传导

财务技术包括财务预测技术、财务决策技术、财务计划技术、财务控制技术、财务核算技术、财务分析技术等。电厂财务人员的财务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财务风险的产生以及财务风险的传导。电厂财务人员只有在对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财务关系都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确的财务活动,实现预期收益。如果电厂的财务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的财务技术,就难以分析相关财务关系,容易做出错误的财务决策,从而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目前大多数电厂的财务管理人员存在技能水平不高的问题。另外,目前电厂传统的财务信息采集手段,已经不能做到实时跟踪,单凭财务软件、报表系统也不能确保核算准确。由于财务管理人员财务技术的不足而使电厂某一环节产生财务风险时,很可能以财务技术为载体传导到其他财务环节。

四、结语

电厂财务活动的某一环节产生风险后,将动态地传导至其他环节甚至是关联电厂,因此,研究电厂财务风险传导问题就很有必要。本文界定了电厂财务风险及其传导的概念,对电厂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和传导载体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电厂财务风险传导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若银,张昌霖. 新形势下电厂财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J].中国商贸, 2005,( 11):139-140

[2] 经权财,我国电厂公司财务管理现状及问题浅析[J].电厂研究, 2011, (18):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