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数学计划范例

学习数学计划

学习数学计划范文1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数学教学,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提不起兴趣,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学生缺乏有效参与。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功能,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进行圆柱、圆锥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化软件的绘图绘画功能,演示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先画一个长方形,然后沿着长方形的一边旋转形成圆柱,通过旋转过程的演示,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圆柱的形成过程,从而进一步了解圆柱的特征。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尝试演示圆锥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中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在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起到了一个辅助引导的作用,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亲身实践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了解了形成原理,自然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会更加容易,课堂的效果也会更好。

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优势,结合课堂讲授的内容,与小学生进行积极互动。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小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程度,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在探究过程中收获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比如在讲解《位置与方向》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内容为寻路、描述位置与方向的视频。用这一视频文件的播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视频中的问题。之后,借助小学生都熟悉的平面图,在互动中提出问题。比如,教师可以扮演问路者,就平面图中的内容寻问学生某地的位置与方向,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师生互动之余,教师再将课堂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与自己的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体验学习数学知识的有趣和快乐。

三、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的作业方式,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作业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是检验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的有效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起着巩固知识的积极作用,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种方式,更是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主要途径。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新型的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层出不穷,如:“班班通”“和教育”“作业盒子”“一起作业”“班级优化大师”等,为学生在线作业提供了方便,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有效完成作业,减轻作业负担,提高作业的主动性、实效性。同时,利用信息化软件的大数据、学情分析报告功能,有效反馈学生作业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从而有目的地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利用信息化软件,搭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交流平台,让学生共同参与、互相促进,互相取长补短。

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微课和微博、微电影一样,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的预习环节中,使用微课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预习的重点,从而大大提高预习效率。例如,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预习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先将预习内容制成微课,并通过网络群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微课的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并对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标记、整理。到了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发现一些学生对于“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如何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内容存在理解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重点讲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利用微课还可以优化课后复习。教师可以将授课过程中录制的知识点归纳视频,典型例题的讲解思路微课,上传到信息化学习平台上,供学生随时复习、查阅、再现课堂实景,更好地消化重难点,及时复习巩固知识。

五、运用互联网优势,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学习数学计划范文2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探讨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要让学生们能够将学习到的技术知识在运用到实践中才算是学好了小学信息技术。而要达到这一个教学目标,学生们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将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情况。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们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教学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上采用生活化教学是老师们的教学创新改革,也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当今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掌握信息技术是这个时代的人们不必可少的日常技能。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要从小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需要老师们结合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和个人特点,做好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指导。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就是构建起了生活和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桥梁,是更配合小学阶段学生们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慢慢转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们创造了更简单易学的教学过程和更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目的是通过这样的简化,确保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展开,提高学生们对于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丰富有趣的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个人学习信息技术的认识和实践运用的能力。

二、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方法

(一)结合生活经验

由于小学生们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对于信息技术中许多词汇和概念都半知半解。这时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就可以结合生活经验为学生们进行讲解。要注意的是,因为老师们的人生阅历更丰富,要选择更简单的更贴近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在分享生活经验的过程中向学生们传递有价值的信息,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完整了教学计划。此外,除了老师主动讲解生活经验,还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提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人,给学生们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学习《智能楼道灯——红外线传感器》这一课时,就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列举一些生活中运用到红外线传感器的事物,再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发表学生在日常生活时对这些红外线传感器的看法。通过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就很容易对红外线传感器有了比较清晰的运用形象认识。再从对楼道灯为什么会自动开这一生活经历切入讲解,能够迅速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

(二)采用案例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的课本在编撰时用词简洁精准。所以阅读起来较为缺乏趣味性。身为老师在教授信息技术的时候不能照本宣科,这样会是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变得枯燥无味。采取生活化教学可以试着引用一些有趣的课外内容、生动的教学案例来理解课本知识。老师是学生们学习上都指路人,要设法更好的引导学生们,采用案例教学,可以是学生们更清晰的了解到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提高对于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设计版面》这一课时,可以通过一个制作电子小报的案例向同学们展示WPS与设计版面相关联的功能。像页面设置之类的设置选项较多,如果只通过老师口头讲解,学生们可能会在知识记忆上产生混淆。但通过电子小报的设计案例,将运用到的设置选项相对应的效果都展示给了学生们,降低了学生们的理解难度,提高了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

(三)营造虚拟情景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时候,除了有生活经验、课外案例这样比较“真”的教学,还可以模拟一些情境。虽然情境是虚拟的,但也是生活化的。学生们可以想象自己身在其中,老师在情境中和学生互动,让学生思考在这样的情境中应该怎么做。用这样的方法调动起学生们的好奇心,让学生们有动脑思考的空间而不是被动听讲,在思考的过程中将学习的信息技术融会贯通。例如在教学《插入照片》这一课时,以教会学生们用多种方法在WPS文档中插入图片并调整属性为目标。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营造一个虚拟情景来让学生们进行重复的图片插入练习。可以用“欢乐马戏团”这样一个有趣的主题,让学生们在学习技术操作后自行选择马戏团的动物和玩具等图片进行文档插入,并调整每一个动物到适合的大小。最后评比出最好看的“马戏团”。在这样的虚拟情景中学生们不仅完成了练习,还能在过程中获得游戏乐趣,使学生们对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够一直抱有热情。此外,老师们还可以通过动画课件、GIF图片、flash视频等方式像学生们展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这些虚拟技术展示的情境都非常简单直接的通过视觉和听觉刺激学生们的感官,在教学时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们对课堂教学产生直观的、深刻的印象。

(四)增加实践操作

开设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们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对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有一定的认识,更是为了让学生们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用信息技术解决一定的生活实际问题,也为将来学习更深的信息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从这样的教学目的出发,要为学生们增加更多的动手机会和更大的操作空间,在上完课之后就可以布置一定的小练习,结合课上所讲的信息技术,让学生自我发挥。例如在学习完《剪贴图形》一课后,学生们已经能初步应用复制、粘贴、旋转、翻转等基础操作。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就可以给学生们布置图形制作的作业。用矩形、圆形、三角等等图案,运用我们所学习的基础操作来组成一些有趣的图案,可以像大风车、四叶草这样的对称图形,也可以是自己设计的特殊logo。不限制作业的具体制作图案,为学生们留下了自我想象发挥的空间。将自己的想法用学习到的信息技术展示给大家,对学生们而言是很有成就感的事。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练习可以不断地树立学生们的自信心,提升学生们的个人能力水平。

三、总结

从前文的举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和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契合的。学生们的生活和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可以让学生们意识到信息技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意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主动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之中,成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主导者。

参考文献

学习数学计划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游戏化

通过观察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我们可以发现,我们需要学生拥有计算能力,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计算活动,而这一点很难实现。对于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很枯燥,数学活动中的计算训练更是令他们厌烦,小学生往往不愿意参与计算训练。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计算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呢?如何才能实现计算训练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我们就要促使计算活动游戏化。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拥有计算能力。本文中,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活动游戏化进行了分析。

1解读游戏化教学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游戏化活动,自然与大多数人理解中的游戏并不相同。在小学数学计算训练中,我们实现游戏化教学,不仅仅要有趣、具有娱乐性。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拥有思维,促使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课堂张弛有度,满足小学生的天性需求。如在笔者看来游戏化教学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游戏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并提高教学质量。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需要事先对学生的喜好和学习能力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使用不同的游戏,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带领学生巩固复习在游戏中掌握的知识内容。游戏化教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学生在这一教学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游戏化教学能够为教学增加趣味性和多样性,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们构建情景课堂、我们自己设计游戏活动,其实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学生看来,枯燥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因为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为容易产生思维疲劳,所以小学生本来就容易分散的注意力更难集中起来。因此,在进行游戏化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们的活动中来,让学生全员参与游戏活动。比如,在教学《小鸡吃食》一课时,就可以利用“抱团”的游戏让学生对10以内的加法进行回顾。教师组织学生在教室中央围成一个大圈,学生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绕圈走,当教师喊出具体数字时,学生需要根据教师喊出的数字迅速抱在一起,例如,教师喊4,那么就要有4名学生抱在一起,多余的学生则视为游戏失败。在这个游戏中,学生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并且迅速在心中完成计算,该游戏不仅能够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计算教学中,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能够对以前学习的加法知识进行回顾,并且大大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增添了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和热情。

3让学生融入生活

小学生并非没有生活体验,而我们开展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理论知识、相关技能,在生活中解决各种问题。在开展小学数学计算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借助生活体验构建相应的情景。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了解生活,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成为主动型的学习者。如在《小小商店》一课中,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完人民币的面值额度之后,可以在教室中举行“跳蚤市场”的模拟购物游戏,教师首先让学生在小纸片上写出与人民币面值数相等的数字作为自己的“钱”,总额均为50元。然后将学生按照个人意愿分为卖家和买家,卖家需要把自己喜欢的文具或其他物品摆放在课桌上并且为其制定好价格,作为买家的学生排成一队紧贴墙壁站在教室外,等到教师说:“跳蚤市场开市啦”,买家便从教室外鱼贯而入,开始在教室内进行自由购物,学生在购买过程中可以杀价,买家将“钱”交与卖家,卖家也需要进行找零,最后看看哪位学生能够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多的东西。在模拟购物的游戏中,学生不仅对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找零和付钱过程中完成一连串的加减运算,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该游戏中建立起正确的金钱观。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笔者建议,在开展小学数学计算训练活动时,我们要注意借助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模式。通过群体氛围,让学生拥有参与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有价值的一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通过小组活动改变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教学完《有几只小鸟》后,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对凑十法的掌握情况,就可以利用“计算接力”的游戏。教师让学生按照座位分成不同的小队,每一列学生为一队,教师将事先编写完成的相同的计算题卡发放下去,每一队的第一名学生开始计算,每完成一道题目之后将题卡向后传,学生依次完成,如果最后一名学生计算完毕但是题卡没有完成,将重新交回第一名学生再进行计算接力,直至题卡中的题目全部计算完成,比一比哪一队的学生算得又快又准。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构建游戏化的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实现数学学习目标。养成学生的计算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生成数学学习兴趣,成为可创新、可探究的数学学习者。

参考文献

[1]单燕红.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学习数学计划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城乡规划;教学体系;大数据

0前言

2014年,大数据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6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研发应用,壮大数字经济”,2020年3月,在考察杭州城市建设时指出,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大城市也可以变得更“聪明”[1]。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加之“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城市运营管理新理念的提出,社会对能够开发和利用大数据的专业人才需求呈增长趋势。城市是人口、产业高度聚集的物质空间,是最大的人工构筑物,也是大数据的产生地与集散地。未来,大数据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运营管理离不开既熟练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又具备深厚空间规划设计能力的复合型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这将倒逼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体系重新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信息技术应用在城乡规划专业

中的重要性分析自学科创立以来,城乡规划专业即“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解决具体城市问题,这需要应用科学相关领域的技术方法辅助。特别是当今大数据及智慧城市时代,计算机云计算、数学模型、统计学在城乡规划领域的运用,为城乡规划决策提供了强大的客观依据,促使城乡规划学科向科学迈进了一大步[2]。

1.1信息技术应用显著提升城乡规划专业调研效率与质量。城市大数据类型多样,如人口、用地、产业、交通、绿地等数据。城乡规划专业传统的收集资料方法主要有现场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而现代城市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有机体[3]。依托上述方法得到的城市数据,已无法客观描摹、精准反映现代城市的建设发展和运营管理现状,由此推导出的城市相关信息也严重滞后于城市事实。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弥补上述缺憾,借助计算机技术、依托城市数据“大脑”,可以快捷高效获取相关数据,真实刻画城市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环境,显著提升调研效率与质量,为准确认识、科学规划、有效管理现代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1.2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城乡规划专业综合分析能力。城乡规划编制准确性的根本目标,要求城乡规划专业不断提升综合分析能力。规划设计人员除了具备传统的定性分析能力外,还应掌握对城市基础库、行业系统等数据平台的海量数据的精确提取、量化分析方法,为规划设计方案提供数理支撑,建构预测模型、优化城市布局等。近年来,各类规划和设计的编制、评价与管理过程中,大数据在前期研究、方案预测与动态评价等方面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4]。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分析,将切实提升城乡规划专业的综合分析能力。

2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体系现状及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体系现状。安徽科技学院城乡规划专业于2008年设立,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专业培养、教学体系均趋成熟。专业教学体系的建构脱胎于《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目前,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培养体系由实践教学、课程教学两个环节组成,后者又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方向教育、个性化拓展教育五部分,其中属于信息技术应用课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城乡规划中的地理信息系统2门课设置于专业教育平台,讲授的信息技术软件主要有计算机制图与表现技法(AutoCAD、Photoshop、Sketchup)、地理信息系统(GIS)。

2.2城乡规划专业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安徽科技学院城乡规划专业信息技术应用课程现状的深入分析,总结出以下三个问题。2.2.1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任课教师专业背景多元,“专业性”有待提升因师资力量等原因,目前承担城乡规划专业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的教师专业为设计艺术学、生态学等背景,缺少既具有城乡规划专业知识、又精通信息技术知识的专门授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性”不高。2.2.2信息技术应用课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按照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评估标准要求,城乡规划专业制订了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大纲,大纲要求学生了解借助专业软件绘制规划设计图纸的相关知识,掌握CAD、GIS的基本知识,具备计算机操作的必要技能。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CAD制图技能和GIS分析方法,即掌握信息技术,并熟练运用于城乡规划设计实践中。当前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方法采用的是理论讲授和上机实验的单一方式,而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薄弱问题,单纯的理论传授和上机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2.2.3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存在局限性,与专业核心课程衔接度差笔者所在学校的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先于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的设置,期望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后,更好地将其运用到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中去。但事实是“学完即忘、学而不用”,在高年级的规划设计实践课上,部分学生的设计作品,制图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能力远未达到要求。究其原因是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内容设置脱离城乡规划专业课课程应用能力要求,与专业核心课程衔接度差。

3城乡规划专业信息技术应用教学体系重构内容

针对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将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重构教学体系。

3.1精心筹建专门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团队。基于在城乡规划专业设置信息技术应用课程的初衷———服务于城乡规划考虑,将筹建一支兼备城乡规划和信息技术应用知识的专门教学团队,在任课教师引进、遴选、进修、业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制订完善的师资培养计划。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交流沟通计算机辅助设计、城乡规划中的地理信息系统2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共同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课程的授课质量。

3.2以问题导引为授课切入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理论讲授-上机实验”单一形式为“问题导引—理论讲授—专业小结—上机验证”复合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的缺陷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即“老师教什么我学什么”,学完上机实验交个作业即算完成学习。而复合式教学方法变被动为主动,由学生在课前总结自己在专业绘图能力、图面分析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引,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知识的解析,再融汇专业知识小点,促进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应用知识的综合吸收,最后通过上机实际操作验证之前的环节,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路径。

3.3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性,学以致用以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大纲中10门专业核心课为对象,分为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道路与交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生态与环境规划6个主模块,并将CAD、GIS课程中的理论内容、上机实操、程序设计等进行“子模块”划分,6个主模块的规划设计、分析绘制通过相应的子模块得以实现。通过建立一一对应的结构关系,强化了学生在设计课中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能力、学以致用的同时,也搭建起学生进一步认知专业的框架体系,加深对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解。

4结语

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专业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城乡规划从业者的技能要求和发展趋势[5]。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高校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应主动求变,厘清教学目标,强化教学方法,致力于将信息技术更好的应用服务于城乡规划设计,为大数据时代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运用信息化让城市变得更“聪明”[N/OL].

[2]孙昌盛,张春英,胡聚山.城镇化新常态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建构[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1):17-21.

[3]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吴莞姝.基于城市大数据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350-352.

学习数学计划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改革;教学

1传统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具有的问题

1)重视结果、忽略过程。化学是一项以实验为导向的学科,但因为各类因素的长时间干扰,实验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升,始终都是化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学校的大部分老师课前准备不充分,指导粗糙、重视结果、忽略过程,甚至部分老师思想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思想水平降到了低谷。利用实验提高学生智力、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自然也就成了空谈。2)硬件设施有限,实验体验感差。课堂上的化学实验,通常都是老师在讲台上做,同学们在座位上看,因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并非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实验的具体现象,而教学任务重、时间急迫,既不可能反复演示,也不可能延长观察的时间。还经常因为以下几种原因而导致实验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第一,因试剂或其他不确定因素,而导致实验的无法成功完成;第二,实验反应速率过快,不容易被察觉;第三,反应速率过缓,现象不是很显著,导致学生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第四,有异常气味、污染、具有危险性;还有就是实验器械、药品要求较高等众多问题,都会影响实验的进行。3)动手能力差,不符合规范。因为以往教学内容中说的比做的多,重视成果而忽视过程,造成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着粗心大意的操作过多,严谨细致的操作过少;慌里慌张的操作过多,胆大心细的操作过少的状况。这样不规范的操作,往往会使实验的结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而造成学生对于实验缺乏兴趣,不愿去动手去做,因而出现恶性循环的情况。

2信息技术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优越性

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影像功能、虚拟技术与在线资源,能够将一切因为器材、药品缺少,实验有异味、环境污染,反应速率过缓等众多因素而受限制的实验,进行演示、反复展现,补充其不足之处。1)运用信息技术方法可以改进传统的授课模式。在化学实验课堂上,老师们经常使用的教学模式是引领性的“边讲解边进行实验”,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进行授课,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把实验的过程重新组织,仔细甄选,预先确定好实验的内容和流程,这样一来节省了大量的书写时间,从而加快了课堂节奏,因此节约了很多的学习时间。2)防止了“照单拿药”,展现学生们的主体地位。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没有可移动性,可存储性,加之时间限制,老师在实验的教学过程无法把实验的全部流程及安全事项一一罗列出来。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因为对实验不了解,实际操控又不成熟,大多都是根据实验课本的描述,慢慢进行实验操作的,多数学生在实验中处于盲从状态,只是为了看到实验现象。

3信息技术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摄影、放映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使用。运用摄影、放映技术,对化学实验的全程进行编辑,既为学生展现了实验的全过程,又凸显了关键的实验现象,同时又不损伤实验的实际性;部分实验存在一定的污染性和危害性,在教室中无法进行实验,利用影像教学,既可以保障学生的安全,又可以保护环境,还能实现优良的教学效果。比如:Cl2见光易分解、Cu2SO4晶体的生成等实验可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上进行放映,大大提高了实验展示的真实性。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观察到Cu2SO4晶体的生成过程,不但可以让学生们对晶体的生成有着直接的观察,并加强了对晶体定义的掌握。当同学们看到Cl2在经过几个小时的照射后开始逐渐出现气泡,一天的时间才有大量的气体出现。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感受到实验现象的真实性,更能体验到部分实验反应的缓慢程度,增强了学生们对实验现象的直观感受。2)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化学实验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标准都具有一定的规范,如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不但会造成实验失败,也极有可能引发实验室的安全事故,更会给学生们的带来心理阴影。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使用经典的软件设施,对实验操作失误的后果进行模拟。从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比如:O2的实验室制备实验中,实验完成后应当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撤去酒精灯,如果出现问题,会发生实验的安全事故。为了避免此类状况的发生,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O2实验室制备的软件。在课堂上,可以让同学们进行重复性的模拟操作,如果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计算机则会模拟出实验因失误而造成的后果。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实验的成功率,而且可以加强同学们对正确操作的重视。

4结语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不只是一种模式的改革,更关键的是把信息技术融入到了实验教学当中。适当、灵活地应用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们带来各种感观上的体验,进而可以有效地发掘学生们的创新潜力。

参考文献

学习数学计划范文6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要求有一定的电脑技术的,当下电脑软件的功能越来越人性化,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这一类专业往往注重了软件的学习,而忽视了基础绘画能力的提高。针对这一现象,文章从基础绘画的重要性开始,对基础绘画中素描、色彩的学习所培养的方向观察、造型、创意、色彩修养、审美五方面来分析,掌握具体的学习方向和方法。希望能通过此分析,让设计类专业的同学们对基础绘画有一定的重视,同时对学习基础绘画的方向更加清晰化,学习起来更加有针对性,同时希望能对广大的设计专业的同学有所帮助。

关键字:

基础绘画;学习

当下的艺术设计专业以实用性强、就业范围广,在新兴专业中比较热门而居各高校中的首位。在这一专业中,尤其是针对电脑的操作,软件的升级更加的人性化,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只要把电脑软件学好了,基础差,甚至没基础是没有关系的,短期发展,看起来这完全没有问题,是可以做设计的,长期这样一种状态而言,难成大器。设计的好坏,最终结果会回归到传统的这个问题,那就是基础。要想设计出更好,更加经典的设计作品,就必须得回归传统,从基础绘画入手,培养我们这些方面的能力。

一、学习基础绘画的方向性

设计类专业的同学在大一进校门时都会接触一个阶段的基础绘画的训练,主要以素描、色彩为主。而这些课程在不同的专业已经有了一些方向的转变和延伸,以便能更好的为后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服务。素描,包括人物素描、设计素描两大类,一些专业还会有速写课程,这些都作为一个基础中的基础课程来学习。主要培养我们的造型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及创意思维能力。色彩课程方面,不同的专业倾向点不同,有静物色彩、风景色彩等,主要培养色彩的修养及表现力,为后期专业的色彩认知做准备。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对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的学习及平时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融合在整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了。认识到课程的学习目标,我们便有清晰的画画方向,也会增强我们对基础绘画的正能量,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具体从观察方法,造型能力、创意思维能力、色彩的修养及审美的提高五方面来具体分析学习及掌握的方向。

二、科学的观察方法

培养成创新实用型人才是设计类专业当下的目标。创新实用型人才首要培养的是我们的观察能力,怎么来观察,怎么去认识,影响到你的作品,也决定了日后的创作角度,我们需要用正确的观察方法来观察对象,并且需要培养我们整体观察的能力。因此,观察方法很重要。有了观察能力,我们就能从万事万物中发现事物本身的特点,可以归纳成自己的语言。而观察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我们的基础绘画学习中,尤其是素描的学习。在我们进入大学的时候,很多学生的观察方法是有些误区的。正确的观察方法首先要从整体入手,局部比较,再回归到整体。尤其是画面的安放位置、整个绘画对象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是需要备受关注的,这要求我们在画画时,必须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看到的事实,在画的过程中会训练我们及时调整局部和整体的对比观察,学会同类比较,把我们主观的认识和客观的观察做比较,会发现一些不同于以往认识的元素,提高我们设计类元素的积累,这个训练将会使我们的观察产生一次质感的升华,对后期专业设计的学习会非常有益。

三、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

造型能力是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懂得了观察,不懂得怎么表现出来,也是没有成果的,这关系到傍观者怎么欣赏,怎么能让其他人知道你的想法,这个时候,表达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表现的是不是心中的那个感受,就对造型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了。曾有大师这样评价,在设计领域,设计,软件决定了你的下线,绘画决定了你的上线。作为设计专业的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法能力,掌握一定的表现手法,甚至要求我们挖掘适合自己的个性表现方式。在表现形式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我们便可以站在基础上来做创新。让我们表达自己的创意时更加的心手合一,在表现方式上也能准确自如的表达我们内心世界的想法,成为我们自己的表达语言。

四、创意思维能力

只会绘画的人也许可以从事美工,但会绘画并且会设计思考的人那就是设计师了。创意对我们设计专业是不可或缺的。在专业的基础课程学习中,它将成为一个思维演变的过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是艺术设计专业由基础绘画转向专业设计的过渡,是培养我们创意思维方面的一个便捷的徒手绘画。一般我们不经意间接触的事物,可能会激发我们的灵感,形成有创意的作品。但灵感是稍纵即逝的,因此,在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课程的培养中,根据学生独特的兴趣点,发散我们的想象和思维,培养我们的创意,从一个物体出发,延伸出更多的联想和想象,这种课程的训练会使我们的思维角度大大拓宽,面对不同类别的事物,会有一套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创作出有内涵、有思想的作品。

五、色彩的修养

色彩在设计类专业中是一个无可替代的设计要素,是表达创意的一个强大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很强的情感特征,有着非常强烈的感染力。我们所面临的专业需要色彩实用性更强,就这一点,就需要我们提高自己的色彩修养,能根据各个不同的领域搭配适合的颜色。针对这一目标,前期我们所学习的色彩及设计色彩课程主要是为后期设计中的色彩搭配服务的,在这一基础阶段,我们主要通过实践练习来认识色彩,提高色彩的修养。认识色彩的特性,比如冷暖、前后、轻重等等关系,感受同种色相下明度、饱和度不同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掌握色彩空间的独特体现方式,掌握各个不同颜色的心里效应,通过了解各个时期派别的特点了解色彩的历程,通过平时的练习来培养、激发自我的色彩情感,培养出具有个性审美特征的色彩元素,提高色彩的修养和运用能力。

六、审美能力的提高(时代审美精神)

具备最基础的艺术素养是我们做好设计的基本条件。同时这一点也直接决定了设计作品的成败。而审美能力的提高,会让我们的艺术眼光更加的敏锐,从而可以从生活中的万事万物来发现美、提取美的元素。而在基础绘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是贯穿于整个过程中的,是通过我们接触的作品背景、评价等等和平时的绘画练习来提高我们的审美的。学习基础绘画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关于构图、色彩的冷暖、明度、肌理、造型、质感等等很多元素,这些元素的运用与经营,手追目思,审美价值就在这些学习和训练中形成。[1]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中西方无数大师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是来自自我内心深层次的挖掘的。正确的观察方法、造型表现能力、色彩的修养、创意思维、审美的意识等等这些都对我们设计的产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这些意识、修养是需要经过基础绘画的锻炼,长期的耳濡目染才能做到的。我们必须理论结合实践同步进行,才能让我们的设计站在一个高的基点上,做出更好的设计。

作者:吴美双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学习数学计划范文7

一、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应用,不仅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对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还能够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社区可以通过自主教育平台开展远程教育活动,共享教育资源。对基层群众中的学习者来说,网络远程教育模式可以方便学习者自主安排学习活动,学习者能够根据个人学习情况,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同时还可以线上与教师及时沟通,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远程教育平台的应用大大提升了社区教育活动的便利性。此外,计算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动手操作,也是领会、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社区教育中计算机课要精讲多练,课程应尽量简单易懂。

二、计算机多媒体功能的应用

在社区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功能创设立体化的教学场景,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如将课程内容制作成图片、音频、动画等,调动和刺激学习者的感官,将学习者更好地带进学习氛围中。学习者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工具,还能够记录学习内容,下载学习资料,进行辅助学习。

三、提问和测试软件功能的应用

大多数学习软件都有提问和测试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方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社区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随时利用课堂提问软件和测试软件检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学习者也可以利用测试软件进行自测,针对自身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复习,进行重点学习和突破,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四、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的应用

学习数学计划范文8

一、应用信息技术营造教学情境,带动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学的导学阶段是其重要的开始,导学活动开展的是否顺利,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程的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这样,就会使课堂教学效率事半功倍。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实践使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被不断的带动起来,进而提升美术教学效率,使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提升。例如,当教学进行到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二年级上关于《难忘夏天》一课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教学的导学阶段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由于本堂课主要就是围绕“夏天”开展的,所以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为学生展示几张关于夏天的图片。比如:开满荷花的池塘、盛夏夜的星空、绿树成荫的森林等,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带动起来。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的回想一下自己暑假的生活,想一想有没有什么难忘的事情,想一想夏天的样子。然后,让学生应用课前准备的油画棒、水彩笔以及剪纸、胶水和剪刀等工具制作一幅自己心中的夏天。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迅速地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对学习的热情,还能够使有效地开展教学导入,进而提升整堂课的教学效率。

二、应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探讨,攻破知识的难点和重点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不大,其身心尚未健全,致使小学生缺乏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倘若教师运用灌输式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教学,那么学生将会很难理解并掌握知识。这也是导致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此,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并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能够攻破知识的难点和重点,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升。例如,当教学进行到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中关于“版面设计”相关内容的时候,由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版面设计构成以及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意识得到提升,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能够根据某一主题自主进行版面的设计。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将不同版面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观看。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一下不同版面的特点,分析每种版面的优缺点各是什么,并引导学生发挥创新能力,合作设计出更有创意且更好的版面。这样,能够促进学生突破知识的难点和重点。

三、应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课外知识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