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管理与实务范例6篇

水利水电管理与实务

水利水电管理与实务范文1

时值岁末,工作十分繁忙,水利部召开这次政务内网暨综合办公系统试运行总结会,体现了部党组对水利信息化建设和推进电子政务应用的高度重视。今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水利发展与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再过三天,我们就要迈入新的一年。我参加这次会议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借这个机会来看望大家、感谢大家,向大家致以新年的问候;二是更多地了解水利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的进展情况,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使水利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在新的一年里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明年1月1日,水利部政务内网暨综合办公系统将正式运行,这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大事。电子政务不但改变了公务员的日常办公方式,提高了办公效率和质量,降低了行政成本,而且还将改变政府的管理模式,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行政效能。刚才,顾浩同志通报了试运行的情况;刘宁同志宣读了对水利部政务内网暨综合办公系统应用与管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扬的通报;规计司、海委、水利信息中心作了交流发言,分别介绍了他们的做法和经验;胡四一同志对推行电子政务,加快信息化建设,进行学习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讲得都很好,我完全赞同。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推行电子政务的重大意义

第一,推行电子政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国家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非常重视。党的十七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深刻阐明了信息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推进信息化,政府要先行。推行电子政务,带动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是加快国家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第二,推行电子政务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要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环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贯彻这一要求,必须以建设法治型、服务型、廉洁型、效能型政府为目标,以政府行政工作为导向,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依托,逐步形成与时俱进的新型政府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行政能力、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公共服务、改善工作质量、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促进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使机关运转更加规范有序、工作更加公正透明、办事更加高效便民。

第三,推行电子政务是加快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的要求。近年来,水利部党组以中央水利工作方针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水利工作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新思路,要求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以水利的信息化带动水利的现代化。水利信息化是创新和提升水利工作的重要手段,是强化水利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推行电子政务,对提高防汛抗旱保障能力,水资源的调控配置能力、水利工程的自动化水平和水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对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加快水利的信息化,实现水利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二、充分肯定推行电子政务的显著成效

近几年,我部电子政务建设抓得紧、抓得实、抓得好,克服了很多困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基本建成了水利部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专网网站。水利部网站先后4次在政府网站评选中获奖。近两年来,部机关和各流域机构从无到有建成了政务内网,实现了与因特网的完全物理隔离。目前,7大流域机构已经有5个流域机构与水利部实现了互联互通,另两个流域机构也在加快推进这项工作。水利部专网网站已经建成,为国务院和其他部门领导了解水利工作提供了新的窗口。

第二,电子政务的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在行政办公、防汛抗旱、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农村水利等重点领域得到了应用,部机关和各流域机构采用“统一开发、分别部署”的模式开发了综合办公系统。目前,部机关综合办公系统试运行工作已经结束,日常政务工作基本实现了网络化、电子化处理。海委、淮委、珠委、松辽委和太湖局的试运行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公文运转基本实现了无纸化。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进展顺利,规划计划、人事劳动教育、国际合作与科技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稳步推进,网上审批和纪检监察系统的开发应用也已启动。

第三,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用平台已在部机关和各流域机构部署完成,为电子政务应用提供了更加完善的软硬件环境。身份认证系统已在部机关和部分流域机构进行了部署,网络安全体系初步建成。部机关政务内网与流域机构政务内网的加密传输方案也已通过国家密码管理局组织的审查。

三、切实解决推行电子政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电子政务既是对传统办公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目前,我部在推行电子政务方面,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部分单位对电子政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有些司局和直属单位的领导对电子政务不够重视,没有把推行电子政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工作进展明显滞后。有的单位政务内网部署范围小,影响了与部机关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办公。有的单位尚未充分认识政务内网的重要性,将配置较高、性能较好的计算机都用在了外网,且用在外网的计算机多,用在内网的计算机少,致使内网机器无法做到人手一台。据统计,部机关司局和接入内网的在京直属单位共发放了673个密钥,目前只有474台内网机器在使用。

第二,综合办公系统的应用程度不一。部机关部分司局领导干部不带头使用。有的司局的领导干部根本没有用过,有的司局领导自己不使用内网办公,让司秘代劳。还有个别司局,司长带头使用,但处长不用,让借调交流工作的人员代劳。

第三,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整体开发应用水平偏低。电子政务还没有覆盖到水利业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向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还刚刚起步,电子政务在水利业务领域的整体应用水平还比较低。

第四,网络安全和病毒防护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隐患。网络安全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有的单位尚未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网络安全保密制度、措施和责任不落实,监督管理不到位,非法入侵还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防范。目前,计算机病毒较为猖獗,交叉感染频繁,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计算机病毒防御体系,切实提高病毒防范能力,切实保障网络安全和计算机运行安全。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安全体系建设,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第五,系统维护和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系统维护管理的任务重、要求高,目前信息系统维护管理的人员少、力量弱,维护管理的制度规范尚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流域机构的运行维护经费,还没有纳入正常的财政渠道。财经司要积极做好工作,争取在*年解决。

四、着力做好推行电子政务的各项工作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对电子政务工作的领导。各单位一把手要对本单位电子政务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要负全责,要把电子政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加大力度,狠抓落实。部机关全体公务员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电子政务工作。部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作用,科学决策,加强协调,深入研究电子政务工作的重要问题和重大事项。

第二,要高度重视和着力做好电子政务工作。要加大对电子政务工作的投入,重点保障应用系统开发建设和资源整合的资金投入。各流域机构要尽快按照部里统一规划,加快政务内网建设,尽早与部机关政务内网互联互通;政务内网建成以后,要积极推行网上办公应用,并与部机关实现协同办公。关于内外网机器配备不合理的问题,各有关单位要立即进行整改,优先保证内网的使用。机器数量确实不够的,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确保每个公务员人手一台内网机器。包括那些老化的机器,该更新的要更新。

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公用平台和综合办公系统。要根据电子政务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结合试运行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不断优化设计,完善功能,创新管理,使政务内网内容更加丰富,操作更加便捷,运转更加高效。要继续深入推进部机关和各流域机构政务内网互联互通的应用,尽快实现电子公文交换、远程办公。总之,一定要把政务内网和综合办公系统建设好、使用好、管理好、维护好、更新好,使之充分发挥作用。

第四,要大力推动各项电子政务的应用。全体公务员要把综合办公系统作为基本的办公平台。领导干部要带头进行网上办公,并积极推动本单位网上办公。要将领导干部是否带头推行网上办公与干部年终考核结合起来。要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搞好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公开,规范信息管理,及时更新信息内容,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可用性和时效性,使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作用。要加快完善规划计划、人事劳动教育、国际合作与科技等管理信息系统。农村水利司等业务司局任务量大面广,必须加快专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通过水利专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管理手段,进一步推动水利管理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行业管理能力和水平。

第五,要切实加强水利信息安全与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软硬结合、科学管理的原则,把技术手段、日常管理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依靠技术、管理、人才、制度等多种手段,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系统和病毒防护系统,增强信息安全的防护能力。要认真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网络。要健全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周密制定各种应急预案,提高对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和防范的能力。要加强计算机病毒的防范,重视灾难备份建设,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要在年度财政预算中保障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经费。部信息中心要继续发挥技术支撑保障作用,履行好网络安全维护职责,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水平。

水利水电管理与实务范文2

关键词: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做好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是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是维护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进程。

一,正确把握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产生于整个水利基本建设全过程,是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提出、可行性研究、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到竣工验收、试运行(使用)等过程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计算材料等不同形式与载体的各种历史记录,是现代化水利水电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宝贵财富。这些看似五花八门,不同专业互相交叉,而实际上它是围绕着一个工作项目勘测设计进行的,所形成的科技文件材料之间既以不同的工作阶段相区别,又以总体程序和内容紧密衔接 反映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的垒过程,各个设计阶段、各专业互相渗透,缺一不可。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在勘测设计过程中,这种有规律的自然形成的科技文件材料具有一定的成套性。我们要在“立足档案,面向社会,增强社会档案意识,为发展我国档案事业服务”方针的指导下,结合水利水电生产、科研活动的特点,加大对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管理和利用的宣传力度。一是构建宣传档案工作重要性的平台,开展信息咨询、编制专刊、举办讲座、科普画廊等活动,借助广播、电视、网站等宣传媒体进行宣传,二是把档案宣传工作纳入目标管理,更新观念,强化意识,用现代水利水电思想、现代管理思想武装水利水电科技档案工作,大力宣传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的重要性,形成领导重视、大家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并真正把水利水电科技档案利用工作摆到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努力将水利水电科技档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其在现代水利水电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 加快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制度化建设

水利水电科技档案要做到收集完整、整理有序、甄别正确、保管有方,都需要严格的档案管理,同时要使每一个工程的档案资料在今后的利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档案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档案的管理工作,着力做好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制度化建设。

(一)夯实基础,提高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科学化管理水平

收集、归档、整编、保存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只有做好这些基础工作,才能提高科技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一是实施科学的“流程控制”方法,对科技档案进行收集、整编。利用先进的管理软件将整个水利活动统筹起来,使档案管理在设计过程之初就反映在设计文件和每一张设计图纸上(包括纸质和电子文档)。二是采用科学规范的标准,严把档案归档的质量关。档案文件应采用耐久性强的载体材料,保证文字清楚、图样清晰、图表整洁、签字盖章手续完备;三是纸质文档要根据《科技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整理(gb\t1182-2000),图纸按照《技术制图复制图的折叠方法》(gb\t10609/3-1989)要求统一折叠。四是竣工工程图必须加盖竣工图章,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也必须加盖其专用章再归档。五是优化硬件设备,提升档案库房的保管环境。为提供先进的档案保管环境,应注重加强档案室硬件建设,配备必须的设备,延长库房存放期,防止档案过早老化,泛黄、变脆、发霉,确保档案处在最佳环境而保证档案不受损害。

(二)与时俱进,加快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进程

作为水利工程单位,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是必然趋势。一是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和网络系统,实现档案系统内部的连接与地区网、国内网和国际互联网的连接,形成高效管理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管理系统,达到档案管理自动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二是积极推进科技档案数据库建设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通过对纸质、录音、录像、照片或其他类型载体档案的数字化工作,使档案资料更加便于研究和利用,提高档案检索、内容查询功能的实用性、快捷性、多样性,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存储海量化。三是严格按照《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 8 894-2002)和国家档案局6号令《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文件要求,全面收集、安垒管理、有效利用水利档案,使档案管理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

(三)完善制度,加强水利水电科技档案规范化管理

一是作为水利水电科技单位应该根据国家《档案法》、《水法》、《保密法》、水利部的《科学技术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法规为准绳,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如《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科技档案借阅制度》、《科技档案保密制度》、《科技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等,对水利水电科技档案资料的收集、立档、管理、利用、安全保密等方面都作严格的规定,明确水利水电科技档案工作的权利和义务,并严格按照执行,使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从产生和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对它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安全性负责。二是建立科技档案统计台帐,做到帐实相符;建立查阅、借档案利用效果登记表,做到查阅、借阅有登记,利用效果有记载。三是规范档案业务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档案分类大纲、整编规范、保管期限,使档案业务工作井然有序。

三、重点突破资源,服务和人才瓶颈

档案工作是一门管理科学,无论是档案的收集、整理、还是保管、检索,这些管理都只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利用才是根本目的,如果不充分利用档案,任其沉睡百年,其结果只是一文不值,所以我们应在利用上做文章,为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发挥其应有的经济作用和社会作用。

(一)整合信息资源,激发水利水电科技档案活力

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是开发利用档案的重要部分,同时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目前信息资源的“孤岛”现象已经很难满足服务的需要了,整合资源为一体,是今后档案事业的发展方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是加强规划。通过完善各科室、各部门、各单位的分工协作,积极组织他们参与此项工作。二是优化整合。针对水利水电科技档案是水利活动真实、完整、准确记载的规律性,根据每个主题要求,收 集整理工程资料,归纳分析,积极挖掘档案内在价值,总结规律或借鉴相关材料、技术等,编辑多专题、多形式的编研成果,对档案进行提炼,使档案信息不断增值,使分散的档案信息资源得以整合。三是将整合的资源信息与电子网络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方式,以确保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后,能够以有效手段为本单位、本系统和社会提供便捷、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提高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的利用效率。

(二)创新服务机制,强化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的服务效能

对于档案工作而言,服务是立业之本,是发展之源,档案工作的重心已经由重“保管”向重“服务”方向转变,所以在工作中只有提高档案的服务意识,把服务放在首位,创新服务机制,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才能推进档案事业的发展。一是在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上,加大催归档力度,加快归档速度,提高归档率,及时、准确入库,以最快、最好、最垒的档案资料为使用者提供查看、借阅,同时改变以前检索工具简单、不统一、不配套等的不足,充分利用图档管理系统,建立现代的检索手段和电子数据库,形成一个形式统一、内容稳定、功能齐全的检索体系,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二是在服务机制上,档案管理人员要告别“坐等上门”、“看摊守库” 的旧观念和旧习惯,提高主动服务性的理念,本着为使用者着想,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跟踪服务,现场咨询、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技人员有关活动,尽力保持科技档案信息随机供应的态势,为各项工作提供翔实的档案信息。三是建立不同层次的数据库,严格限定利用者的使用权限,并实行档案身份认证和密级双重控制机制,确保档案信息网络传输和利用的安全。

水利水电管理与实务范文3

【关键词】科技档案;共享应用;对策分析

1 前言

近年来,在经济社会信息化和电子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也在不断地发生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推陈出新。科技档案如何更好地促进水利水电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在水电工程中的共享应用,便成为了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课题。笔者试就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与水电工程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谈些粗浅的认识。

2 为什么要实现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与水电工程信息资源共享

2.1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加强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途径

一是确保水利水电科技档案满足业界人士和社会所需的客观需要。作为水利水电工程发展的重要历史记录,科技档案是按照一定规范标准整合在网络系统或者数据库中,档案资源利用者可以很便捷、高效地查询检索的工程信息,不仅是已完工程项目的有力证据资料,同时还能够提供给未完工或者拟开工项目研究和决策工程建设的重要参考价值,从而顺利地实现了科技档案与工程项目的信息资源共享。

二是确保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管理的客观需要。水利水电科技档案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登记、整理、归档、检索、等基础性工作。随着水利水电事业和科技档案管理的逐步发展,现有的管理人员、技术支撑、工作理念等仍然运用传统的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严重地影响了科技档案资料的高效、科学、合理使用。因此,实现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与水电工程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促进水利水电事业发展,也是加强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载体。

2.2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促进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电子化发展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国家档案局和水利部很早就要求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因此,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部门,相继适应网络信息化和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形势,逐步推广了水利水电工程档案存储、传输、查阅的网络化管理,为顺利实现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与工程建设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地方都建设了诸如档案数据库、信息网、目录中心、大型文献中心等水利水电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实现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与水电工程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可参考借鉴的重要实践依据。

3 如何顺利实现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与水电工程信息资源共享

3.1 健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完善的组织领导是确保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与水电工程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建立健全工作机构,负责对档案工程信息资源共享的统一领导,科学规划、精心部署构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确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思路、发展计划和管理标准,落实基层档案管理机构的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约制度,研究协调工程建设和档案管理中遇到的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跟踪监督和规范管理信息共享平台的日常维护、设备更新、资源利用、收费标准等项工作,解决共享体系建设中的人、财、物需求,以充分保障顺利建设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与水电工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档案数据资料共享。

3.2 明确标准,保证共享效果

要实现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真正与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确定科学、统一的标准化模式是关键因素。近年来,面对档案管理日益信息化、科技化、电子化飞速发展的趋势,档案管理行业为了加强对档案资料的规范化管理,相继研究出台了《档案著录规则》和《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等行业管理技术标准,但也只是宏观性地对档案资源的基础管理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对于做好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电子化建设,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照搬照抄、粗糙套用。由于目前尚未有针对专业档案特别是工程类档案资源细化管理的行业标准和业务操作规范,导致水利水电档案管理机构对工程科技档案的管理“政出多门”、“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体系,甚至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电子数据交换格式与档案资源信息检索目录数据库结构千差万别,造成了传递利用、检索查询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不同档案管理机构兼容困难,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制约资源共享的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的“瓶颈”问题。因此,建立健全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与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化、电子化共享信息资源的统一标准,便被提上了重要管理日程。

3.3 创新方法,提供技术支撑

既然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电子化发展已经成为了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要想与科技档案实现资源数据共享,充分利用已完成项目的工程资料档案,在档案管理已经实现数字化、电子化的前提下,就必须得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来实现档案资源的检索、查阅。因此,伴随着当今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普及率的空前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隐患也日益成为档案管理和使用者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水利水电科技档案资源收集、整理、录入、存储、传递、利用时做好安全防范措施,改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的信息加密、权限认证、口令鉴别、备份存储、存取控制、数字签名、安装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等核心技术,切实堵塞安全漏洞,防止网络黑客、数据窃贼、电脑病毒等侵袭计算机,恶意攻击、破坏、更改或者泄露电子工程科技档案数据,避免计算机网络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出现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保证科技档案与水电工程项目的信息资源共享。

3.4 完善机制,培养专业人才

人力资源是实现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与水电工程项目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智力基础和人才保障。一方面,随着水利水电事业的日趋发展和科技档案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很多档案管理者的年龄结构、业务能力、计算机操作水平、职业道德素养与做好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却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如果不及时吸纳讲政治、精业务、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来规范和管理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不仅有悖于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需要,也会影响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的网络信息数据顺利对接,一定程度上阻碍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研究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培训计划,全方位、多层次、分批次地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技能培训,确保档案管理者能够基本掌握科技档案信息数据的整理、录入、检索、查询、输出等网络操作技能,推进档案管理与电子工程信息资源共享进程。

3.5 更新观念,提升服务质量

要教育引导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把服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作为第一要务,把信息资源利用者是否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努力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将科技档案信息资源主动提供给水电工程项目使用者,

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确保信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管理机构要通过科普宣传、印发资料、平台展示、论坛讲座、典型介绍等形式,加大共享机制宣传推广力度,使业界人士和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和了解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与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示范和引导水电工程项目单位自觉咨询、查阅、浏览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信息资料,增强科技档案在水电工程中的科学、合理应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实现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与水电工程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利用,是确保档案资料科学、高效、合理使用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水利水电工程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陈敏.史那.水利工程设计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J].人民长江,2009(4).

水利水电管理与实务范文4

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为适应农业合作化农村用电需要,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农村水电的发展。1953年在省水利厅设置了专管机构,1956年在崇庆、灌县(现都江堰市)分别举办了全国和省的农村水电训练班,为我省培训了第一批建设农村水电的力量。1958年成立了水利电力厅,设置了农村电站处,编制20人,主管水利和农村电站工程建设及管理工作。1965年水电厅设立农村电力管理处(下设农电试验室),编制50人,主管农村电站电网建设与管理以及地、县属地方电厂(站)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1978年农村电力管理处改为地方电力管理处,1983年编制增为160人。1991年2月1日,省编委以37号文批复水电厅:“为了加速我省地方电力事业的发展,加强地方电力行业的建设与管理,经省政府领导同意,撤销四川省水利电力厅地方电力管理处,成立四川省地方电力局,为你厅直属事业单位。”代厅行使地方电力行政职能,一直延续到现在。

四川素称“千河之省”,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位居全国第一位,理论蕴藏量1.43亿千瓦,可开发量1.03亿千瓦,其中农村水电资源可开发量2532万千瓦,遍布全省各地,主要集中在盆周山区深丘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

1963年四川省委为了支农转轨,实行农业技术改革,解决盆周山区丘陵地区农田灌溉用水问题,制定了“以机电提灌为主、提蓄结合、综合利用”的水利建设方针。1960年代以来,我省使用水利投资和采取“国家投资1/3、地方投资1/3、社队投工投料1/3”的“三三制”办法,动工兴建了24座总装机达10.5万千瓦的骨干水电站和配套电网。为发挥地方丰富的水能资源优势,自力更生开发农村水电,解决当地生产生活用电问题,既提供了新鲜经验也奠定了扎实基础。

改革开放后,中央领导同志通过对四川电力改革的考察,在今都江堰市向邓小平同志汇报,允许小水电自建、自管、自用,就可以解决农村用电,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小平同志说:“中央、国务院给个政策,群众、国家都得利。这就是搞活,就是解放思想。”1982年12月20日,国家水利电力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行文,印发了《关于积极发展四川省小水电的若干规定》,并要求全国参照执行。四川以农村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水利部和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地方、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广大职工的艰苦努力,我省以农村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发展农村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有力地推进了四川地方电力的发展,60%以上的县、70%以上的乡主要由地方电力供电

在小平同志的倡导下,国务院决定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农村水电资源,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电气化。我省一直把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开发农村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作为实施“治水兴蜀”战略的重要内容来抓。

发展农村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有力地推进了四川地方电力的发展。到2005年底,我省地方电力发电装机达到680万千瓦(其中农村水电631万千瓦),年发电量256亿千瓦时(其中农村水电239亿千瓦时)。同比占全省电力工业总量的1/3以上。110千伏以下高压输配电线路超过15万公里,低压线路60万公里,同比占全省电力工业总量的60%-70%以上。全省181个县(市、区)中,有170个县开发了农村水电,有113个县主要靠地方电力供电,占63%;全省近5000乡(镇),有3669个乡(镇)主要靠地方电力供电,占73%。

截至2005年底,四川省水利系统有省级水电集团公司2户,市(州)电力公司10户,县电力公司146户,独立发电企业80户,以及数量众多的乡村小水电企业。绝大部分市〈州〉县国有地电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其中乐山电力、明星电力(遂宁)、岷江水电(阿坝)、西昌电力(凉山)、爱众水电(广安)5户市(州)企业股票发行上市。我省市(州)县地电企业大都是当地税利大户,每年创税利10余亿元(税、利各约占50%)。全省地方电力经营性总资产达到300余亿元,从业员工20万人(其中农村电工6万人)。

在全省电力格局中,地方电力的供电面占60%-70%以上(60%以上的县、70%以上的乡),地方电力的装机和电量占30%以上。四川的地方电力体现了“电源是基础,电网是关键,服务‘三农’是宗旨,与主网联网运行,供需直接见面”的基本特征。四川的电力工业反映了大小电网并举共存、和谐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践表明,地方电力是电力工业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对于四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全省建成104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65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

“七五”至“九五”全国共建成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653个,四川建成104个,占17.4%,超额30个县完成了国务院下达的建设任务。“十五”全国建成新时期水电农村电气化县410个,四川建成65个,占16.3%,超额5个县完成了国务院下达的建设任务。“七五”至“九五”初级电气化建设和“十五”新时期水电电气化建设,均主要在盆周山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丘陵大县开展。

已建成的104个初级电气化县中,有三台、广安等13个人口超过百万的丘陵大县,有九寨沟、甘洛等37个民族自治县,有兴文、渠县等26个国定贫困县和高县、马边等25个省定贫困县。15年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消灭”了无电县,解决了1500多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已建成的初级电气化县的年人均用电量、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上实现了五年翻一番,十年翻两番,十五年有的翻三番。

新时期建设水电农村电气化县,是在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的基础上,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建设提高水平的农村电气化。到2005年12月,有65个县实现了国家《水电农村电气化标准》规定的要求,通过了省政府组织的验收。通过新时期水电电气化建设,建成的65个县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361.77亿元,增长57.12%;县财政收入60.69亿元,增长51.08%;人均年用电量658千瓦时,户均年生活用电量592千瓦时;乡通电率100%,村通电率99.53%,户通电率99.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69元,比基准年净增614元;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0.48%,比基准年提高12个百分点;医疗卫生保健及文化教育设施拥有率增长明显,家用电器普遍进入山乡家庭,有效改善了盆周山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人民群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民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加速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与此同时,随着代燃料户的增加使各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65个县平均森林覆盖率达到37.06%,比基准年提高了5.99个百分点。

开发农村水电、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电气化,结合江河治理兴水办电,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的优势和功能,发电、防洪、灌溉、水保、供水相结合,以水发电,以电养电补水,以电兴工促农,以电代燃料和治理水土,统筹协调资源、环境、生态、扶贫和电气化建设,为农村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增强了造血功能,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为又好又快推进我省盆周山区深丘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关系调整,逐步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三)以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为主题,实施资产战略性重组,地方电力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早在1960年代,四川实行国家投资1/3、地方投资1/3、社队投劳投料1/3的“三三制”办电,就提出以投资比重划分股份,按股分利,国家、地方获得的利润,不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作为“以电养电”资金,用于继续发展小水电,这既是我国“以电养电”政策的来源,也是新中国建立后我省地方、群众实行较为明确的股份制办电的开始。1990年代四川明星电力(遂宁),继乐山电力股票上市后,作为处理遗留问题而紧接着股票上市,就是由于实行“三三制”办电长期保持股份制性质获得的结果,成为“三三制”办电的典型代表。

我省地方电力推行股份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60年代实行“三三制”办电到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以前。1970年代末期明确按股份制性质成立的遂宁电力公司,标志了我省最早的比较规范的股份制地方电力企业的出现。第二阶段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至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前。这期间股份制被广泛推广到地电企业,有42户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占国有地电企业总户数的14%、发电装机总规模的40%,并不断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四川省也是全国电力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第三阶段是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这时,四川水利厅党组针对地电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低,竞争实力薄弱,处境被动,不利于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省委的“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的战略和水利部党组关于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的思路,走股份制集团化道路,全省培育了11户实力比较雄厚的水利“百龙”企业,进一步规范了原有的股份制企业,重点抓了全省性的四川水利电力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组建,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全国水利系统率先成立的四川水利电力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按照《公司法》和四川省地电行业“以电养电”政策规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自愿、择优、平等、互利的原则,由14家股东单位的省、市、县三级水利地电国有资产出资组建而成。于1998年4月8日揭牌营运。1998年6月,国家动员启动农网建设改造,同年8月,由于产业集团公司具备融资载体、投资主体和开发经营实体的综合功能,同时实行以进入资本市场为切入点的经营方针,因而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在全国水利系统首先被国家计委批准为承贷主体,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农网建改资金的“一省两贷”。经过5年的营运,到2003年底,完成农网投资81亿元,其中国债资金24.4亿元,全面完成了国家计委下达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任务。产业集团公司得到发展壮大,全省113户市、县地电企业与产业集团形成了农网资金投放与承接的关系,包括农网资金在内,产业集团可控可涉资产规模达到200亿元,成为地电行业的龙头企业,被列为全省企业集团资产规模10强、综合实力30强。

为巩固农网建设改造成果,确保水利地电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四川省水利厅提出了“对省级水电集团公司实施授权经营”的申请。2003年8月,四川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第五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四川水电产业集团的母公司--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10月,《四川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关于授权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经营四川省地方电力省级国有资产的批复》,同意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授权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投资、经营、管理全省地方电力省级国有资产。2004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省地方电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通知》规定,省国资委是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的出资人,省水利厅是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的行业主管部门。12月17日,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以国有独资企业进行工商注册登记,注册资本24.4亿元,授权资产130亿元,首期实施授权经营资产81亿元。2004年12月30日召开成立大会,正式挂牌营运。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地方电力产权改革初见成效。到2005年底止,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已与宜宾、三台等8个县(区)政府签订了《资产组建协议书》,其中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宜宾长源、三台永安等5户重组后的电力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自1997年底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思路以来,在全国实施农村水电资产战略性重组中,四川地方电力跨出了三大步:一是组建省级水电产业集团;二是省级水电产业集团实施全省水利系统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实行统贷统还;三是四川省国资委代表省政府授权省级水电产业集团母公司--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经营四川水利地电省级国有资产,统一行使所有者代表职能。-系列重大举措,为推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运作平台,创造了新的运作机制,打下了新的体制基础,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四川水电产业集团子公司、母公司的组建和营运,实现了四川水利地电产业和资本经营质的飞跃。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行以行业为主导、以产业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的“三位一体”改革,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在农网建设改造上,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农网资金的“一省两贷”,为克服全国水利系统水电当时面临的严重困难走出了新路子,为冲破电力垄断体制的严重影响,推进全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05年底,全国尚存的240余个自供自管县中,四川有113个,约占47%,对于坚持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方向,推进输配分开,增强地方独立配电公司的实力、活力和后劲,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电力市场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农网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城网改造顺利实施

我省水利系统一、二期农网改造获得国家计划投资81亿元。无论投资方向、力度、强度都创四川地方电力发展史上电源电网投资之最,为新时期发展地方电力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实际完成投资84.3亿元,超额4.1%完成了计划投资任务。全面超额完成了国家安排的110个县(区)115个项目的任务:完成35千伏及以上高压项目412个(超额完成10个),改造农村用电户752万户(超额完成59万户);完成了农村管电体制改革工作,实行了农村用电管理“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实施农网改造改善了地方电力网络结构,提高了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降低了农村到户电价,平均每千瓦时下降0.15元,5年累计减轻农民负担13.8亿元;同时推动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四川建成的65个水电电气化县,紧密结合农网改造进行电气化建设,完成电网投资近50亿元,基本形成了安全、经济、可靠供电的配电网布局,开拓了农村电力市场,扩大了农村用电面,提高了用电水平。

实施农网改造过程中,我省率先实行了“全省加价2分钱均摊、建立还贷资金”的农网建改还贷政策,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农网建改资本金比例扩大为50%的政策,促进了全国“一省两贷”省(区、市)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工作,为贫困山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我省水利系统县城电网改造实施县98个,涉及16个市(州),计划投资24亿元。各相关市、州、县围绕任务目标,确保工程质量、资金安全,争取政策突破,积极、顺利实施。

(五)开创农村水电新领域,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胜利完成

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是解决山区农民燃料、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抉择和有效途径,对于巩固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建设成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川是农村水电大省,也是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任务最重的省,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是生态建设的迫切需要。2001年以来,我省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4次调整修订,完成了《四川省小水电代燃料工程15年建设规划》,规划范围为资源与区位分布基本一致,急需解决生活燃料和能源问题的退耕还林还草区、天然林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包括98个县、800万户、3000万人口。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上述地区100余万户约400万人口的生活燃料和能源问题,但仍有近700万户、2600万人口主要以木柴、秸杆等作为生活燃料,严重威胁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建设成果的巩固。15年规划目标是:新增代燃料居民户380万户,到2015年累计达到500万户。力争到2020年,使累计800万户、3000万人口的生活燃料和农村能源问题基本全部解决。

2003年12月30日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启动会议在小平同志故里四川广安举行,我省首批7个县(项目)的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胜利启动。经过两年艰苦努力,到2005年底,广安、天全、珙县、九寨沟等7个县试点项目区,开创农村水电新领域,园满完成了小水电代燃料试点任务。新增发电装机1.62万千瓦,发展以电代燃料居民1.81万户、6.82万人,户均年代燃料用电1700千瓦时,平均代燃料到户电价0.23元/千瓦时,有效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0.54万亩、保护森林植被面积44.08万亩,每年减少薪材消耗4.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1万吨,同时还减少了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排放;形成了“政府扶持,企业运作,农民参与,低价供电,保护生态,改善生活”的体制与机制。小水电代燃料解除了农民砍柴烧柴的辛劳和烟薰火燎,减轻了农民负担,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珙县麻塘村村委主任何亚先替本村农民算了一笔账:按一户4口人,以年用煤3.5吨算需支出700元,以烧柴算年需耗薪柴7000公斤,耗工时70个,折算支出也约700元左右;用电替代,按户均年代燃料电量1700千瓦时算,电费才356元。项目试点区老百姓说,用小水电做饭、取暖,不再砍树烧柴,群山叠翠,四野漫绿,山更美了,水更净了,天更蓝了,草更青了。

(六)加强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促进地方电力改革发展

早在1960年代我省就制定了《四川省农村电站管理工作试行条例》。1970年代初期,四川以农村用电安全管理为重点,带动发、供电安全管理,促进贯彻方针政策、完善体制和加强组织基础和物质基础工作,并初步建立了从省到区、乡的农电管理体系。1978年制定了《四川省地方电力管理试行条例》、《四川省社队电站管理试行条例》。1979年提出了《地电企业改革经济管理试点意见》,1980年提出了《扩大地方电力企业自试点的实施意见》和《四川省地方电力供用电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1982年,提出了《四川省地方电力并网管理暂行办法》。1987年,提出了《关于加强四川省地方电力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1990年,提出了《四川省地方电力建设与管理试行办法》,并会同财政厅、体改委提出了《关于完善地方电力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施意见》。

1983-1985年各地普遍开展了地电企业的全面整顿。1985-1986年,完成了全省性的地电企业“工业普查”工作。自1986年起,结合推进企业改革,全面开展了“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工作。1986-1988年,省水电厅会同省标准计量局先后了四川省地方电力系统水电站、火(热)电厂、变电站、送电线路、配电线路、配电台区、计量室、调度室等8个《标准化管理条例》。1989年,经省加强企业领导小组批准,省标准计量局了《四川省地方电力工业省级先进企业标准》和《四川省地方电力工业火电厂省级先进企业标准》。1991年,提出了《地方电力企业管理工作考核试行细则》。1995年四川省水电厅、经贸委、安全生产委员会、劳动厅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地方电力企业安全、文明生产达标活动的通知》,在全省地方电力生产企业中开展安全文明生产双达标活动,通过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肃认真的作风,全面强化管理基础工作,不断提高地方电力企业安全、文明生产水平。

通过“扩权”、“整顿”、“普查”、“升级”、“双达标”和行业管理,各地普遍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转换经营机制,逐步由生产型管理向开拓经营型管理转变,并以标准化管理为龙头,带动计量、定额、规程制度、信息档案、基础教育、班组管理、现场管理等各项基础工作,促进整个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增强了以电养电、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主供电的能力。

继1956年在我省举办了全国和四川农村水电训练班后,接受水利部的委托,自1980年开始到1988年止,在我省连续举办了四期全国小水电企业管理训练班和五期全国小水电企业经理、厂(站)长国家统考培训班,为全国和四川培训了省、地、县和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共700余人,为全国和四川培训了参加全国统考的经理、厂(站)长、科(股)长、后备干部共800余人。通过抓领导者、管理者的培训,抓头头、头头抓,带动了行业职工教育培训和企业全员培训。同时,在此基础上,水利部与四川合建了水利部农村水电成都培训研究中心。1986年我省率先于全国同行成立了四川省地方电力企业管理协会。行政、协会合办了《地方电力管理》杂志,其前身是《地方电力简报》和《技术通讯》,从1977年3月创始至2004年下半年转为水利部主管、水利部水电局与四川省地方电力局合办的《中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现《中国水能及电气化》)杂志,已有整整27年历史。“培训”、“协会”、“杂志”对加强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促进地方电力改革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进入新时期,我省地方电力行业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优质服务为宗旨,加强行业和企业管理,促进地方电力改革发展。通过坚持开展安全、效益双达标活动,成效更加显著。全省有13户地电企业进入四川省电力工业企业“双十强”行列,有12户地电企业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优秀企业。

1998年下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水利部的关怀、指导和中央有关部委的支持下,经过艰苦努力和辛勤工作,我们经受住了由于电力垄断体制严重影响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通过认真学习贯彻和宣传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指示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坚持独立配电公司方向,实施资产重组,实施“一省两贷”,实施农网城网改造,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等等,终于使不断营造、扩大电力垄断的错误倾向和做法,得到遏制,全省地电企业在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快发展方面继续取得好成绩。截至2005年,全省地电企业普遍执行定岗定员标准,推行企业思想、组织、队伍、方法、手段现代化,实行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实施创业再就业、转岗不下岗、分流不失业,效率成倍增长,提高了企业素质,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和行业创新能力。

近年来,投资开发水电的积极性日益增高,呈现出可喜局面,但无序开发现象十分突出,出现了一些“无立项、无设计、无验收、无管理”的“四无”水电工程,造成严重危害。四川省水利厅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成立了涉水事务领导小组办公室,连续下发了《依法加强水电开发涉水事务管理的通知》、《关于做好地方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及防洪度汛的通知》,并加强对在建工程施工安全和防洪度汛工作的管理。同时,认真按照水利部要求,对装机在500千瓦至25万千瓦的“四无”水电站开展了拉网式清查,清查出自199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水行政主管部门水电管理职能被削弱,所发生的“四无”水电站共有128座,已造成多起事故,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清理“四无”水电站,为依据《水法》、《电力法》赋予的职责,切实加强水行政主管部门水电职能机构建设,行使水能资源统一管理,行使从前期工作到投产运营全过程的有效行业管理,杜绝“跑马圈水”无序开发,引导和激发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正常有序开发经营农村水电的积极性,打下了良好基础。

(七)坚持两手抓,开展文明服务窗口创建活动,为地电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1990年代中期,我省就在水利系统地方电力行业中,开展创建文明服务窗口试点。1998年,经过试点推广到全行业全系统,并制订了作法、措施、考核、验收标准和奖励规定,纳入年度目标管理。极大地推动了水利系统地电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五”期间,全省有12个市(州)水利(水务)局、50个地电企业被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有14个县(区)水利(水务)局、160个供电所(厂、站、部门)被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有70名地电职工被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有18个地电企业被评为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有27个供电所(厂、站、部门)被评为职业道德建设先进集体;有47名地电职工被评为职业道德建设楷模个人。2003-2004年度四川有6个地电企业被水利部授予全国农村水电行业第一批文明服务示范单位称号,有11个供电所被授予文明服务示范窗口称号,有11个地电职工被授予文明服务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3月在四川名山举行的全国水利行业变电站值班员技能竞赛全国决赛,四川15名选手全部进入全国总决赛前30名,8人进入前10名,2人为第一、二名,在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的3人中两名是四川的选手。

在创建文明服务窗动中,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树立干部、职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意识,把“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作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在“强化管理、降低成本、优质服务”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以用户至上的思想、礼貌文明的形象、优质服务的行动,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用“三个代表”的要求来衡量党风、行风,并将两个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推动我省地方电力的改革与发展。

事实强有力地表明,地电企业通过创建文明服务窗口,职工更团结,队伍素质提高了;企业管理上台阶,事故减少了;电价透明,电费好收了;服务更周到,用户满意了。真正为地电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强化基础工作,保障安全生产,提高电能质量,减少费用开支,降低农村电价,开拓电力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人民地电为人民”的宗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四川水利系统地电行业开展创建文明服务窗动,受到水利部的关怀、支持和重视,将四川的经验介绍推广到全国农村水电行业。

(八)结尾

走过的历史表明,四川是全国农村水电第一大省,农村水电资源、发电装机、年发电量、年利用小时、地方电网供电范围,均居全国第一。是中国特色农村电气化建设的主要发源地,是自建、自管、自用“三自”方针和“以电养电”政策的诞生地,地方电力股份制、集团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率先成立省级水电产业集团公司,率先实行农网建改资金“一省两贷”,地电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全国同行关注,是长期被全国同行誉为出经验、出政策的小水电之乡和培养行业人才的基地,对全国水利系统水电和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水利水电管理与实务范文5

关键词:水利水电;档案管理;创新发展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ydropower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he information capacity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file contains more and more abundant,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archives great value in use has been more and more social knowledge and discovery. How to timely,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use the vast resources, better for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terprise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produc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o provide timely, accurate, comprehensive services, has become an urgent task for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archives.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file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目前水利水电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资金、条件、人员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有些水利水电单位没有健全或完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也有些单位虽然建立了相关规章制度, 但在实际工作没有严格执行。这就造成了档案归档方式随意性较大,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测绘成果衍生产品(如水利枢纽布置图)的使用与保密管理制度执行方面,问题较难解决,使水利水电档案的安全性受到了威胁。

1.2 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管理基础工作薄弱。长期以来,多数水利水电单位没有把水利水电档案管理工作与现代化工具有机的结合起来,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化软件与档案发展不同步, 缺乏完备的目录和索引, 这样就造成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周期长、工作量大、效率低。

1.3 档案归档材料不完整,质量不高。由于档案管理与水利水电科技活动相互脱节, 归档的水利档案材料缺少关键性技术材料等核心技术内容,不能体现水利水电档案的价值。如有些水利水电档案归档的计算书、设计文件修改通知书较少, 影响的档案的完整性与档案的利用;有些重要批文为复印件,没有原件,不仅影响了档案的验收,并使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可靠性、法律效力都大打折扣。

1.4 档案保管环境不能满足档案保管与发展的需求。由于受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使一些水利水电单位所建立的档案库房达不到相关规定标准要求, 缺乏必要的设备和安全设施(如:恒温、恒湿、防光、防尘、防虫、防火等),这将不利于水电档案的安全保管,直接影响水利水电档案的使用寿命。

2 实现水利水电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对策

水利水电档案的有效管理是充分发挥水利水电档案作用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为了适应新时期水利水电档案管理要求,提高水利水电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健全水利水电档案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对水利水电档案管理实施起到规范性、指导性的作用,针对目前水利水电档案管理制度建设现状,首先,加强水利水电档案的宣传。在水利水电单位内部定期开展信息咨询、讲座举办、科学普及等活动,让水利水电工作者认识到水利水电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其次,要建立岗位责任制。档案管理岗位责任制是增强档案管理人员责任心的有效方法,在整个水利水电系统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实施按“谁主管,准负责”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到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建立健全测绘成果资料的保密制度、计算机管理制度。建议水利水电勘测设计行业单位如果还没有配置计算机的,要主动与当地区国土资源厅和保密局联系,配置好设计部门所需要的计算机等系列保密产品,并在与业主签订合同时,双方签订保密协议,以防因泄密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2.2加强水利水电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现代技术应用的重要体现。水利水电档案管理信息化具有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贮自由化、资源共享化等重要特征。结合以上特征在水利水电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严格执行电子文件制作程序;二是统一电子文件处理格式;三是合理选用档案信息化管理软件;四是加强电子档案安全存储。

2.3 执行国家有关“同步管理规定”,把工程项目文件管理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列入工程项目负责人的职责范围。在下达设计大纲时,就要同时明确项目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要求;并可考虑建立相应的经济手段,如对阶段性完成的工程档案,应3个月内完成归档,在年尾产值核算时,如果没有档案部门归档证明,该工程工作量不作结算;对该工程项目负责人当年奖金也暂缓发放等,目的是为了保证科技档案的完整与准确,使之能真实地记载和反映科研生产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2.4 优化水利水电档案管理环境。水利水电档案管理环境是水利水电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主要通过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来优化。首先是改善硬件设施, 然后逐步建立起档案专用库房,配备必需的气体自动灭火装置、吸尘器、空调、除湿机、加湿机、紫外及臭氧灭菌装置等设备。另外,还应加强档案信息化硬件的配置,要补配电脑、复印机、扫描仪、电子档案防磁柜以及专业档案管理软件等信息化软硬件设施,以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

3 创新水利水电档案管理,服务水利水电事业发展

3.1充分认识档案在水利水电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为了使水利水电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水利水电档案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事业,进一步提高水利部门职工及档案从业人员的档案意识。要制定一系列措施,对水利水电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并根据水利水电档案的特点,拓宽档案收集渠道。水利水电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要重视档案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以及档案利用实例的宣传。同时,要采用多种宣传形式,让工作人员明白档案不是个人的财富,而是整个集体的财富,为完善水利水电档案工作网络,建立水利水电数字档案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2加强对档案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及业务指导,提高其专业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为此,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和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工作的档案人员,是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和应用活力的基础。要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和思想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的整体素质。而很多水利水电档案从业人员都不是专业的档案工作者,对档案管理知识和技能知之不多,而且受培训和指导的机会也不多,致使很多人只能做到简单的档案保存,做不到更合理科学的管理。所以,档案主管部门要及时给予业务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改正。要加强档案业务培训,提高一线档案责任领导和专兼职档案员的档案意识和档案管理的业务水平。档案管理人员参加工程竣工验收特别是竣工初验时,对竣工验收的档案要提出具体要求,严格把好竣工档案的质量关,以确保整个工程档案的齐全、完整、准确。

3.3创新水利档案管理方式、方法,使档案管理真正科学化、规范化。首先,应加快档案管理文档一体化的进程。文档一体化管理要求每一个单位的文件、档案类目设置和划分要准确,文件转换格式要规范和标准,使各类文件管理系统都能和档案管理系统的数据接口紧密衔接起来。水利水电档案部门应改变传统档案工作方式,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让本单位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就将电子文件全文自动上传到档案服务器归档,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其次,加快水利水电档案数字信息化工作。要集中力量把水利水电档案进行扫描转换成数字文件,再利用高级管理软件保存到单位数据库。从而达到档案信息资源方便、快捷共享的目的。要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电子文件有效安全运行和归档;要力求达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规范化,使电子文件的归档、保管、利用等工作实现有序化、标准化;要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为确保档案信息交换与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4 结语

总之,水利水电档案现代化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除了制度、方法、技术、设备等需要考虑的因素外, 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因素, 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为提高水利水电档案管理质量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闵祥玲. 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河南科技. 2013(06)

水利水电管理与实务范文6

【7】电力管理体制的沿革 按:在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同志所写的有关大小电网关系、电力体制改革等文章中,在电力主管部门上,时而出现水利电力部,时而又出现水利部、电力工业部、能源部、国务院电力管理部门等等。使人有些糊涂。这主要是因为国务院的机构调整改革,变动所致。所以提供过去写的《电力管理体制的沿革》一文似有必要。当然除此之外,提供这段史实,供今人研究也有一定意义。 笔者2008年10月23日 李其道 (1996年12月) 为了加强和促进包括水电事业在内的电力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电力管理部门,有过许多次的变化。1949年10月,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设立燃料工业部,管理全国煤炭、电力和石油工业。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撤销燃料工业部,设立煤炭工业部、电力工业部和石油工业部。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调整国务院所属组织机构的决定,将水利部和电力工业部合并组成为水利电力部。197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水利电力部,分别成立电力工业部和水利部。1982年3月国务院决定将水利部和电力工业部合并成立水利电力部。1988年4月,国务院决定撤销水利电力部,保留水利部,新组建由电力、煤炭、石油、核电组成的能源部。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撤销能源部,组建电力工业部,并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电力工业管理体制将实行重大改革,将电力工业部改组为不具有政府职能的经济实体,原政府职能移交国务院电力管理部门。(今注:1997年国家电力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在政府序列中,仍保留电力工业部。1998年九届人大会议通过决议撤销电力工业部,将电力工业的政府职能划归国家经贸委,国家经贸委撤销后划归国家发改委,直到2008年7月底以后,国务院电力管理部门明确为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电力管理部门之所以多次变化,一在如何正确处理水利和电力的关系;二在如何从根本上打破政企不分的高度垄断的电力管理体制。就水利和电力而言,两者关系密切,中央水利、电力两部几合几分,根源都在水电,分则水利和水电人为割裂,矛盾重重,合则重电轻水,削弱水利。水电是水利和电力的结合部,既是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水利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农业、水利、能源三个战略重点。 我国是水资源相对短缺和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水库在防洪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水电站的水库调度不仅涉及电力企业利益,更关系到保障社会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有利于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江河综合开发治理,有利于防讯抗旱统一调度、除害兴利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水利和水电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出发,同时考虑水利部现已具有的职能和机构配置基础,可以相信,随着电力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到位,水电与水利的关系可以得到正确、妥善的处理。就当前来讲,虽然中央水利和电力两部几合几分,但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水利部,经国务院“三定”方案授权,监督管理综合利用水电站和以中小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及农村水电电气化的体制一直没有变。此外,全国有10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许多市县的水利和水电都一直保持着统一管理的体制,其主管部门一直为水利电力厅(局)、或水利水电厅(局),水利(水电)部门对以中小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等的管理,长期实行的是行业管理,而非部门管理,符合政企分开的要求。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实用讲话》1996年12月版) 【8】中国小水电发展简况 李其道 (1988年5月) 一、小水电的涵义 小水电是地方、群众集资举办并经营管理的小水电站及与其配套的小电网的统称。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发展的概念。随着县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地方电力的需求,小水电的涵义在全国有过几次变化。五十年代,一般指500千瓦及其下的水电站和配套送电线路为农村水电;到六十年代,一般指单机500千瓦、总装机3000千瓦及其以下的水电站和配套送变电工程为小水电;七十年代,一般指单机6000千瓦、总装机1.2万千瓦及其以下的水电站及配套小电网为小水电;进入八十年代,一般指单站容量在2.5万千瓦及其以下的水电站和配套小电网为小水电。(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