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专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利专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利专业论文

水利专业论文范文1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认证培养目标

 

按照石河子大学要求,每四年一次进行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同时对培养目标进行全面修订,在四年的实施过程中可进行微调,评价与修订过程由学院、大学两级机构组织专家评审,同时着重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经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水利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水利工程设计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及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农业水利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基本技能。二、结合认证标准,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由学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由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资深教师完成,有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等课程计60余门课。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16.7%,学生在从事农业水利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法律、伦理、经济、环境等各种制约因素;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占总学分的29.8%,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2.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与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其他实践环节等,其中毕业设计(论文)不少于12周,课程实验8〜16学时,课程设计一般安排1~2周。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包含课程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毕业实践教学三部分。课程实验包括物理实验、水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测量学实验、电工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建筑材料实验、灌溉排水工程学实验、水工模型实验、节水灌溉实验、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实验等;课程实习包括测量实习、水文实习、水文地质实习;课程设计包括水文学及水利计算课程设计、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设计、水工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水土保持学课程设计、节水灌溉技术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等;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

 

还包括其他实践环节,如:工程技能训练、科技方法训练、科技创新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结构模型制作大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计划等。

 

3.毕业设计(论文)

 

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占总学分的16.7%,毕业设计(论文)选题90%以上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选题。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题目以所学农业水利工程知识为基础,同时结合生产科研项目开展,进行综合训练;也进行涉及本专业的有关研究热点进行专题研究,主要分为5个方向:农业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节水灌溉技术设计、灌区水利工程设计、灌区水利工程管理与施工组织设计、专业相关热点问题研究(论文)。

 

(2)内容。由水利工程系负责组织毕业设计的选题论证、文献调查、技术调查、设计或实验、结果分析、写作、绘图、结题答辩等,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3)指导与评价。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材料,包括设计选题指南、设计任务书、设计开题报告,反映指导教师指导与管理过程的材料: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记录等齐全。结合生产项目进行的毕业设计(论文),由教师与新疆天业节水有限公司、兵团设计院一分院、石河子市天兴设计院等企业专家共同指导,答辩时有兵团设计院一分院、石河子市天兴设计院、新疆天业节水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参加。

 

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平台建设

 

为了满足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在校内及校外相关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三峡培训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兵团建设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目前形成了灌溉工程实习基地、水文实习教学基地、蓄水引水工程实习基地、科研试验实习基地、水管单位实习基地、设计单位实习基地等10多个实习基地,每年可容纳200人左右学生进行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四、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按照“以人为本、全程保障、以评促建、提升内涵”的原则,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学院主管教学领导负责,由水利工程系进行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材、教案、讲稿审定,同时对课堂理论教学、课程实验、实践等环节进行质量考核。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每4年进行一次调整,每年进行微调;教学质量评价由大学教务处和学院组织实施,分为学生评教、大学督导评教和教师同行评教,每学期评教1次。统筹协调教学管理,抓标准、抓评估、抓建设,构建了教学评价与管理并行的质量保障运行机制。

 

1.教学质量体系

 

科学构建了目标与过程并重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该体系由目标、组织、管理、评价反馈、保障五个子系统组成闭环,通过校院两级管理、两级督导、校院系三级保障模式有效运行,形成良性循环,对各教学环节提供了全面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建立年度考核制度,形成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学校实行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以来,坚持对各院系本科教学工作实施年度考评,形成了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2.教学评估体系

水利专业论文范文2

据网络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128所高校开设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其中A等以上高校仅有19所,诸如清华大学、河海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这些高校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开设较早,课程设置已日趋完善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比如清华大学的水利水电工程本科培养方案给学生提供了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资源、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港口与近海工程、市政工程等多个方向的专业课以供学生选择;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本科培养方案中设有个性课程,其将专业选修课程划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技术型以及跨学科跨专业型三类,并将研究型进一步分为水工结构、水力学、水利水电三大课程模块,这种个性课程的设置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修读.这些院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设置丰富,选择的自由度大,体现了以兴趣为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后起的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开设时间短、经费投入较少、特色不足、社会声誉较低等因素的制约,如果一味照搬这些水利强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同类院校竞争,必定心有余而力不足.学校应该基于全国水利水电人才的需求和自身情况来构建一套具有西华特色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2课程增减及方向划分

2.1课程设置差异及原因

水利专业类的高校均依据“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规范》来指导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但与知名高校相比,我校水利水电工程的选修课程开设不够全,学生修读选修课的选择面窄.对比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和河海大学,我校在发展基础课程群中未开设大学化学B、现代生物学导论、土木水利专业导论、随机数学方法、环境学基础、水利科学技术史、水利水电概论、计算方法、工程数学等选修课程;专业与服务课程群中未开设专业英语、水法规及技术规范、建设项目评估、工程软件应用、渗流及其控制、土工计算原理及方法、大坝安全概论、模型试验理论及方法、工程泥沙及河流管理、灌溉与排水、房屋建筑学等选修课程.可见,我校在发展基础课程和专业与服务课程中,必修课内容和知名高校一致,而在选修课程开设的种类、数量上差距很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办学经费限制、办学经验不足、选课学生数量不足和生源质量差异.基于此,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不能照搬水利强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我校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当增设一些实用性强、适用性广、可学性高的课程,而减掉部分不适合我校本科生学习的高难度课程.

2.2课程的增设和替换

增设的本专业课程在数量上比知名高校少,在功能上十分实用且修读的难度适中,既符合我校的实情,又留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让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避免了课程太难、学时太短造成的学生学不懂,不愿学的局面,适合本专业大部分学生.2.3课程方向划分与大多数专业一样,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出路多样化.笔者认为应该为不同毕业意向的学生从工作和读研两大方向为学生量身定做课程模块,满足各方向学生的发展要求.其中读研方向又可以细分为水工结构、水力学、水电等方向。

3课程的衔接及调整

笔者作为西华大学2012级本科生,体验过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并咨询过本专业的学生,发现部分课程的衔接存在问题.其中建筑材料和材料力学,工程水文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地基处理和土力学,水利工程经济、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和水资源规划等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最为明显.建筑材料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土力学、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课程都需要用到该课程的知识,将其放在第五学期是不恰当的,若放在第四学期与土力学课程同步,并紧接着第三学期开设的材料力学,建筑材料所学知识便能够在以后的课程中得到运用;工程水文学作为本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水文分析和计算的能力,需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水力学课程为其作铺垫,而目前工程水文学开设在第五学期,距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开设的时间较远,既不利于学生串联知识,又占用了大三学年学习专业课的宝贵时间.可将工程水文学的开设学期改为第四学期,与水力学同学期不同周进行教学;土力学也是本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土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中与土体相关的稳定、变形和渗流等问题的能力.地基处理课程则是土力学的延伸,所学内容很多涉及土力学,因此地基处理放在第七学期开设也是不合理衔接,建议将地基处理改为第六学期开设,与土力学开设时间靠近;水利工程经济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作用是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工程经济分析基础.该课程目前在第六学期开设,位于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之后,而水资源规划及利用又会大量涉及经济分析问题,所以建议将水利工程经济开设学期改为第四学期,这样该课程向前既有数学基础课程作铺垫,往后又可为水资源规划及利用、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此外,信息检索B是一门学习如何从信息集合中找出需要信息的课程,可以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搜索能力,是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好助手.学生越早学习越有好处,建议改为第二或第三学期开设.

4增加实践课时

笔者通过亲身体验并对比本专业的专升本学生发现,我校本专业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不及专升本的学生.这在本专业进行工程测量实习和应用工程软件时表现得十分明显.排除专升本学生十分优秀的因素,笔者通过查阅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课程设置方案发现,其中实践教学在总学分中所占比重高于我校,笔者认为,为了提高我校本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以在微调学生毕业总学分的基础上,适度压缩某些专业课程的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实践学时,做到课内学时减量而优质,课外学时加量而夯实,使课内与课外兼顾,理论与实践协调.这类课程有:建筑制图B、水电工程测量、运筹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工程软件应用.基础办公软件和工程软件的运用也是学生的短板,很多人在大学结束都不能熟练运用各种基础的办公软件,更不必说工程软件了,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从课程设计和实习入手,也应该在平时的课堂和作业上下功夫.信息化的今天,熟练掌握office软件已是对大学生的最基本要求,除此之外,专业软件如autoCAD制图软件、岩土计算软件、流体力学软件、lingo软件也是本专业学生必须学会的,建议在加大这些软件的应用学时的同时在作业中练习软件使用,避免目前大部分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的窘境.

5结语

水利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农业水土工程 研究对象特点 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00-02

水土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耕地逐年减少,水资源日趋短缺等一系列问题造成的粮食减产、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水土环境退化、土壤荒漠化等一系列与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紧密相连的资源环境问题,正在制约着当前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如何促进我国农业水土工程研究发展和研究人员培养成为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 农业水土工程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是研究水、土运移规律与持续高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是合理利用农业水土资源,创造良好的农业水土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科学。作为以地学、生物学、气象学为理论基础,以工程学为技术基础的应用科学,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在我国曾先后被称为“农田水利”和“农田灌溉”,国际上普遍采用“水土工程”名称,我国于1990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定名为“农业水土工程”。

农业水土工程是在农田水利工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最早把西欧水利科学技术介绍到我国并在《农政全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农田水利有关问题,这是我国关于农业水土工程的最早著作。随着农业生产的进步,农田水利作为一门科学逐渐形成,不断完善,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主持兴建了泾惠渠等关中大型灌溉工程开启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农田水利科学。我国关于“农田水利”最早的解释出现在李仪祉先生的《农田水利之合作》中。30年代中期李仪祉的《农田水利讲义》和沙玉清的《农田水利学》,对“农田水利”作了进一步科学地概括,形成了我国农田水利科学的初步体系。4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农业水利”一词。50年代以后,原苏联的影响起着很大作用。80年代以来,欧美的影响又逐渐增长,一些专家认为可以用“灌溉排水”来代替“农田水利”[2,3]。

早期的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只是从水的角度出发,以水为出发点。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认识到“水、土、作物”三者是紧密相关的,应该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能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近20年来,我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围绕我国西北及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诸多方面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中国农业水研究中心。2003年武汉大学的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河海大学的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也为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4]。东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了农业水土工程专业。

2 农业水土工程研究对象的特点

农业水土工程的研究对象是以降水(灌溉)―土壤水―作物水―光合作用―干物质量―经济产量的转化关系和高效调控作为研究主线,从水分调控、水肥耦合、作物生理与遗传改良出发,探索提高各个环节中水的转化效率与生产效率的机理。就属性来说,其属于自然造物占主导地位,并受人为因素影响,是一种具有工程意义的自然过程,是人类农业生产历史产物,其形成受人类农业生产科技进步支配。同时,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又赋存于农业工程系统中,保持着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

农业水土工程从根本上是以水的转化效率和生产效率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目的的动态研究过程。农业水土工程领域具有多学科相互交叉、各种单项技术互相渗透的显著特征。包括水利工程学、土壤学、作物学、生物学、遗传学、材料学、数学和化学等多学科有机地结合。农业水土工程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手段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研究对象的复杂。农业水土工程既要研究工程技术,又要研究包括农业水文学理论,流体力学与水力学理论,土壤物理学与土壤水动力学理论,地表物质(水分、溶质、泥沙)迁移与能量转化理论,植物水分生理与抗逆性生理理论,农业气象学理论,农田生态学理论等。必须将相关理论与农业水土工程的核心理论与技术相结合才能够推动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发展。

(2)研究手段的复杂。为解决复杂现实的工程问题采取的实践手段复杂多变,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不断改进研究手段,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研究手段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应用,包括计机技术、核技术、信息技术、红外技术、遥感技术、电测技术、示踪技术、现代工程技术以及先进的灌排技术与设备的应用等,同时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系统工程学、模糊数学、应用随机过程、系统动力学、信息论控制论、预测学与技术经济学等方法,借助这些技术与方法,才能从整体上考虑水―土壤―作物―大气之间关系,实现地表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的定量描述,才能科学地确定其调控方案使该领域由单纯的实验性质变为一门有较严格的理论基础和定量方法的科学[5]。

(3)农业水土工程系统是开放性的。在其演化过程中不断地有新学科的加入,这又影响着系统的演化行为。

(4)系统具有时间属性。包括工程时间尺度,自然演替时间尺度,工程时间尺度既要关心其工程运营期间的稳定性,又受到自然演替时间尺度的限制,水―土壤―作物―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与传递属于短时间的尺度问题。对于不同生长期的水―土壤―作物―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与传递又属于长时间的尺度问题。

(5)存在着控制性条件。从水分调控、水肥耦合、作物生理与遗传改良出发,探索提高各个环节中水的转化效率与生产效率的机理。可以利用植物本身生理功能调节和挖掘植物本身的节水潜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作物水分信息采集与精量控制灌溉技术,提升传统节水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利用现代新材料技术,解决节水设备与产品研发中的材料与工艺问题,提升节水农业关键设备与重大产品的技术水平;推进常规节水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定量化和集成化,促进其大规模的应用,充分挖掘其节水的效果;在高效利用常规水资源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劣质水、天然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潜力[4]。

3 农业水土工程专业教学不足及对策

通过对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现代高校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分析可知,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存在严重不足。现针对存在的不足,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3.1 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脱轨

本科阶段各专业划分明显,即使存在交叉也多是专业基础课上的共享。例如农田水利专业就很少涉及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等农业水土工程研究生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要等到研究生阶段才能够接触,这就导致问题的出现,如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的基础课程没有学习,影响这两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各相关专业本科生都可以报考,导致研究生知识结构不同,偏农学的本科生报考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虽然在土壤学,植物学,生态学方面基础较好,但是水利和数学等就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为偏农学的本科生在本科阶段数学学习要求相对较低,水利方面的知识更是难以接触。农业水土工程专业是以水分在土壤―植物―大气中的运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期达到农业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在这个系统中,水分由土壤向植物的运动规律起关键性作用,农田水利专业本科生从事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在知识储备上占优势,建议农田水利专业的本科生报考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同时加强农田水利专业本科生农业生态系统及植物生理生态相关知识的学习。康绍忠在1993年建议在有条件的高校试办农业水土工程专业本科班[5],这将大大提高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质量。

3.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作为科研人员,研究生指导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和研究内容是不同的,甚至一些导师没有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不足,从而影响了学生直接参加科研课题的机会。这一差别不但在各高校之间存在,在同一所高校或研究机构内部区别也很大,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建议全国统一设立专门的研究生科研基金,用于研究生的培养。另外,各高校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区别很大,1992年康绍忠在他的文章中提出应在农业部所属教材编审委员会下设立农业水土工程专业教材编审小组,讨论全国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教材的统一编写问题及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这一举措有利于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3.3 学生掌握学科前沿不充分

学生从本科阶段进入研究生学习,学习方式需要有一个转变过程,现行的本科学生教育模式过于强调已有知识的传授,缺乏对未知领域的开拓和思考,本科灌输式教学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制约其思考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研究生阶段只有主动探索性学习才能够完成相应的知识储备,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过渡时间较长,开始进入探索性研究阶段还没有完全掌握本领域的前沿。我国部分院校存在2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时间过短,研究生质量在时间上难以保证,建议农业水土工程硕士研究生采取3年制培养方式。我国大部分高校文献检索能力有限,教师和学生不能获得本领域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建议各高校加大对文献数据库建设的投入,或者进一步促进资源共享,为研究人员提供方便。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粮食危机问题,要求在高等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培养适应时代需要、高水平的农业水土工程学科人才,为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安全等重大战略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熊运章.中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探源[J].西北高等农林教育,1994(增):155-158.

[2] 熊运章.中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发展[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22(增):1-5.

[3] 熊运章,康绍忠.中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及其发展预测[J].农业工程学报,1996,12(4):6-9.

水利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 区域特色 工程教育认证

“全面深化改革、创建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大讨论活动是强化改革意识,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推进校院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进程。水利工程系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极结合专业区域特色,极践行工程教育认证工作。

一、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发展的区域特色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创办于1960年,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特色专业,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优势。办学近50多年来,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拥有较为完善的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机制,为国家和地方水利工程行业的研究机构、设计院(所)、施工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并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兵团建设,水利先行(1960~1995)

农业水利工程是石河子大学前身兵团农学院创院之初的4个专业之一,具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1990年,获批农业水土工程硕士学位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以“立足兵团,服务新疆”为指导思想。在此期间,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培养了本专科学生1000余人,其中80%以上的毕业生都留在新疆,扎根兵团,建设兵团,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新疆,特别是兵团水利事业的领导者和骨干力量,为兵团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突出特色,发展壮大(1996~2007)

1996年9月11日,原国家教委以教计〔1996〕35号文件批准由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兵团经济专科学校、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四所院校合并成立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归属水利建筑工程学院,2003年,成功申报农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以“干旱区高效用水”为研究目标,积极开展膜下滴灌研究,目前新疆每年应用膜下滴灌面积已达3000多万亩。2002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石河子大学《关于我校立足西部大开发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践与探索的报告》上批示:“很好。希望你们在有特色的节水灌溉和生态农业方面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为新疆干旱地区的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在此期间,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本科招生规模稳定在2个班,72人/年,学生培养推行学分制试点(2002级开始),培养了本专科学生1300余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师资力量逐渐增强、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培养学生层次渐近完善、培养学生规模发展壮大。

3.深化教改,跨越发展(2008~至今)

2008年12月,石河子大学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由国家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2012年11月,石河子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建设高校。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为石河子大学的教学科研注入了巨大的能量,为石河子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大学和学院的领导下,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多方位搭建学生实践教学平台,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2013年,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科专业名单,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在“深化教学改革,实现跨越发展”目标方面又翻开了新的瑰丽的一页。

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

2013年8月20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我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可以在相关的国家或地区按照职业工程师的要求,取得工程师执业资格,将为工程类学生走向世界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使我国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实现国际互认,提升国内培养的工程师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提升国内工程教育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分专业目标、质量评价、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和管理制度7个指标。认证标准是对工程教育专业的最低质量要求,是办合格专业的最低门槛,过了门槛,专业按着定位自我发展,如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审体系是一种“自我举证,自我评审”的合格达标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仅是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也是高校促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契机。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其社会影响力会得到增强,会吸引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报考,形成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

三、结合专业区域特色,积极践行工程教育认证工作

目前,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得到了整合和提高,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以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成人教育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模式;形成了一支专业水平较高、师资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理念先进、目标明确、规范合理、操作性强;办学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成绩显著。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培养高素质专业性新型人才提供了平台。结合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也进一步完善。

经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水利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水利工程设计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及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农业水利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基本技能。本专业毕业生至少修满198学分,其中理论学分138.5(理论必修学分106.5、理论选修学分32),实践学分59.5(含12个综合教育学分)。同时,毕业生在掌握农业水利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外,应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四、结语

结合专业区域特色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将通过多学科的知识渗透与互补,扩充专业知识面,促进专业教学和研究工程、农业、生态、环境、法律、人文知识的结合,形成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区域特征鲜明,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倪福全,李昌文,马荣朝.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01):164-166.

[2]陈元芳,李贵宝,姜弘道.我国水利类本科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3,(02):25-27.

水利专业论文范文5

一、材料丰富、展示了跨文化背景下的水利工程特色

《水利工程专业英语》一书的结构简洁,全书仅4个章节:“基本概述”“主要河流管理问题”“专业”和“教学附件”,但每个章节下呈现的学习材料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水利工程专业全部领域。在材料表述方面,以具体水利工程知识点为媒介、以专业英文翻译为工具,实现“专业+英语”的跨学科领域融合效果。例如“DrainageNetwork”部分中对“流排序”知识点的介绍,英语表达采用的是科技期刊语体,而在语料加工上对应我国水利工程知识体系,如“一级支流”“二级支流”等词汇只在中国水利工程领域使用,以此保障跨文化背景下语义的一致性。同时,本书所选用的材料来源广泛,如希腊境内的河流侵蚀景观、挪威境内的河流地貌发展动力、阿富汗境内的穆尔加布河等,这些材料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出现,不仅能够为水利工程专业英语翻译特点及技巧掌握提供依据,还能够将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间接地渗透出来,作用于水利工程专业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二、主旨突出、呈现跨文化背景下的英语翻译技巧

该书研究主旨是水利工程专业英语的翻译特点与技巧,就“特点”而言,作者研究视域集中于“CommonhabitsofChinesewriters”层面,重点分析中国水利工程技术人才在英文成果翻译上的常见问题,如专业词汇采用“中国式英语”表达,翻译思维存在“先中文、后英文”的割裂性等。通过相关问题的分析,作者强调跨文化背景下英语翻译应遵循“本地化”特点,如文中举例“围垦区”的英文词汇是“Reclamationarea”,但水利工程如果处在荷兰境内,应以“polder”(圩田)表达,这样才能保障英语翻译在跨文化背景下的精确度。就“技巧”而言,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系列翻译技巧提升途径,包括大量专业词汇、例文修改等,最重要的提升途径为“撰写论文”,通过学习、模仿、借鉴国际水利专业期刊论文写作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中国水利专业人才的英语翻译技巧。此外,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大量阅读文本,形式上短小精悍,内容上契合章节主题,可做为一章节学习完毕后临摹练笔之用。

水利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2011年政府了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兴水利、除水害的核心政策。重点强调水利建设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近年来国内的水电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水利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专业类高等院校,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是目前教育者的一个重要议题。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对学生培养的定位为努力培养全面掌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理工兼备的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语言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并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一个或两个方向上具有专长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或研究型人才。本文结合水利水电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从几个方面拟对教学中的改革方法进行简单探讨,为使学生获得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适应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综合性人才。

1 课程建设内容

1.1 教学目标

水电站课程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是水力机械和水电站建筑物两门课程的组合。其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有关水力机械的基本知识、水电站建筑物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水电站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表现,关系到其从事水工建筑设计的能力和设计成果的安危。

1.2 健全课程建设教材

针对水电站课程教学,明确了其在专业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教学计划中的任务,制定出了先进的实用教学大纲及实验大纲。目前,本课程组成员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及学生反馈,编写完成了适用于水工专业及相邻专业的、以“二本”学生为对象的《水电站》教材。教材具有如下特点:(1)理论阐述严谨,文字通俗易懂,图文结合紧密,便于学生自学的特点。(2)从内容上作了调整,遵循“够用”、“能用”、“会用”的原则,适应“三本”学生的基础状况。(3)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增加了与工程实际联系的内容,加强了从实际工程中抽象出来的例题和习题。(4)增加了每一章的小结和思考题。同时推荐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中有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规范、工程设计、毕业设计参考资料及参考书等。

1.3 构建合理的教学队伍

教学课程改革和建设课程体系的主体是教师队伍,具有团队精神、高素质业务能力的教师团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本课程组经过多年积累,已形成良好的教学传统和教学风格。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展,课程组为每位青年教师指定指导教师,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分别采取了后续教育、讲课大赛、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谈论、参与多种教育、教学环节、及时总结等方式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为做到前沿知识及时进课堂,课程组近年来补充了多位青年博士教师,做到了产、教、研结合,保证了教学效果。现在高级教师所占比例为70%,45岁以下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为85%,年龄结构合理。教授两名,副教授3名,讲师两名,教师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均较合理。由于课题组成员在多年教学过程中严格把握教学规律,并配以有效、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每年教学效果评估优良率达90%以上。

2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方法

在进行水工建筑物、水电站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学习之前,学生认识和接触实际工程的机会较少。针对工程实践经验、水电站课程中专业名词多、概念抽象的特点,对以往传统“三元结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尝试。即将课堂教学(一元)、实践性教学(二元)、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三元)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专业知识培养和素质教育、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为一体,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并有助于学生创造智能的开发,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2.1 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课堂教学。为了实现启发式教学,既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习题课和讨论题教学,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们提出从简单问题引出复杂问题;从实验现象引出重要概念;从工程背景引出理论问题;从正面问题引出反面问题。

(2)在课堂讲授中淡化繁琐的公式推导与数学运算,强化定性分析,强化基于基本概念的直观判断,突出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使学生懂得“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性质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3)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得出某些结论。

(4)为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留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去想、去自学、去研究,讲好每一章的结论与讨论,克服过去讲得过多、过细、过全,学生不用思维,不用动脑筋的灌输办法,改变教师“一言堂”,展开课堂讨论,活跃学术气氛。此外还要严格控制课外常规作业的分量,让学生不仅有问题可思考,而且有时间去思考。

(5)对例题和习题加以精选。例题和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有启发性,能举一反三。教师讲例题绝不是为了教会学生“照猫画虎”,而是让学生通过应用,深入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从另一侧面引导学生积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