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专业技术个人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利专业技术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利专业技术个人总结

水利专业技术个人总结范文1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全面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结合水利行业实际,现就加强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党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大力实施水利人才战略,紧紧围绕《“*”水利人才规划纲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有计划、分领域、分类别、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开展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增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高水利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2、目标任务。逐步形成以需求为导向,单位负责与个人履行义务相结合,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并落实继续教育的配套政策与规章制度;实行科学化、制度化管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经费投入,加强培训机构、师资和教材等继续教育基础建设;逐步实现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率达100%,基本达到每个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或集中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使专业技术人员得到与科技进步、岗位要求和个人发展相适应的培养与训练,知识结构及时更新,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为促进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水利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开展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

3、大力开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继续教育。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继续教育,着力培养一批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围绕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村水电开发、城乡水环境整治等水利重点工作、重大工程项目和重点科研任务,推出一批创新攻关与培养训练相结合的项目,实现项目、资金与人才培训紧密结合。水利部将以水利青年科技英才和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人选为重点,加强高层次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着力培养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在提高科研成果水平和效益的同时,努力造就一批跻身国际前沿的水利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水利科学家,并通过他们的影响、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优秀的创新团队。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结合水利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及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引进与推广应用等,积极开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

4、加快推进中高级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重点加快实施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是“*”水利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龙头工程之一,涉及水利规划设计、水资源管理、建设管理、水土保持、农村水利、防汛抗旱、水能资源及农村水电、水文和水利信息化、水利移民等9个领域,与水利重点工作密切相关。水利部每年会同人事部举办1~2期示范性高级研修班,带动水利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水利部机关业务司局、直属单位每年围绕水利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技术课题,面向水利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举办20~30期专题研修班。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要从落实“*”规划,推进水利事业发展的高度,按照知识更新工程的总体部署,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措施,狠抓项目落实,加快实施进度,确保完成培训10万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

5、着力普及初级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初级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是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普及初级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为全面落实继续教育工作任务奠定基础。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要以传授知识、提升技能为重点,加强水利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培训,使其夯实专业基础,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水利部将坚持每年围绕水利重点工作,制定并落实面向水利行业举办的培训班计划,及时开展水利工作方针政策、技术新规范、新标准等培训。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要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鼓励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

6、统筹兼顾其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在加强水利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统筹兼顾水利系统现有的经济、会计、政工、卫生、安全、新闻、出版、档案、翻译等类别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国家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有继续教育规定的,按照其规定执行;没有继续教育规定的,水利系统内相应专业的业务牵头部门应积极承担该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组织指导工作,结合本专业特点,分层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实现全员培训,切实提高本业务领域内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三、完善机制,改进内容,创新方法,全面加强继续教育基础建设

7、建立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完善继续教育培训登记制度,对水利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全面实施继续教育培训登记制度,通过培训证书和学习档案,连续记载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基本情况。水利部直属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统一使用《水利行业培训证书》进行培训登记。实行继续教育评估制度,对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的继续教育总体工作、责任目标、活动内容、个人学习效果等实施综合评估;对继续教育培训班实施培训质量评估,考核培训课程和培训组织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实施继续教育统计制度,把继续教育纳入人才工作统计体系之中,对继续教育人数、时间、内容、经费等进行统计。建立完善继续教育激励约束机制,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或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资格的重要条件。

8、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要注意挖掘深度、拓宽广度,以专业科目培训为主导,公需科目培训为补充。专业科目培训要立足水利科技发展前沿,体现专业发展趋势,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水利部将确定部分水利专业培训科目,并印发培训大纲。各地水利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水利工作特点拟定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科目。公需科目培训要立足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启发创新思维。公需科目培训按照人事部统一安排组织实施,各地水利部门可与当地人事部门联合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公需科目培训。公需科目的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国家规定继续教育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9、创新继续教育方式方法。开展继续教育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根据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特点,精心设计培训方案,综合运用集中培训、研讨交流、技术考察、自学研究、特殊培养等多种培训形式开展继续教育,重在学以致用,取得实效。水利部将大力推广远程网络培训,充分运用中国水利教育培训网,开发适应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特点的水利类网络培训课件,不断提高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要积极探索适应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特点的继续教育方式方法,推广研究式、体验式、导师制等培训方式,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量身合体的继续教育服务,对重要、特殊和关键岗位上的人才可以采取个性化方式进行培养。

10、加强继续教育基础建设。按照兼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加快建设一支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按照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水利系统各类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每年应参加不少于1个月的更新知识培训。积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聘任政治素质高、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建立继续教育师资库,实现师资资源共享。组织编写一批高质量的水利类继续教育教材和课程大纲。充分发挥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水利院校、科研院所的继续教育主阵地作用。鼓励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专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培训机构以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和效益果为目的,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或委托办学,建立生产、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协作关系。

四、加强领导,营造氛围,加大投入,保障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任务的落实

1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水利部门要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要把继续教育纳入人才工作的总体布局进行统筹考虑,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任务明确、人员到位、经费落实的要求,进一步健全继续教育工作机构,充实工作力量。企事业单位要根据继续教育任务需求配备相应工作人员,具体负责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等工作,保证继续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各级水利社团和中介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广泛联络和动员会员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

水利专业技术个人总结范文2

一、目标任务

根据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和水利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在*年至2010年间,通过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大规模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活动,使水利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树立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技术水平,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素质优秀的水利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水利系统继续教育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和服务体系,为全面提升我国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素质提供有力保障。

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通过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使水利系统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率达到100%。重点在水利规划设计、水资源管理、建设管理、水土保持、农村水利、防汛抗旱、水能资源及农村水电、水文和水利信息化、水利移民等9个领域培训10万名紧跟水利科技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二、实施原则

(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新时期治水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素质、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紧密结合各专业技术岗位的实际需要和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需要,紧跟水利科技发展前沿,以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统筹规划、分类实施,分专业领域进行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优先培训急需紧缺领域的技术业务骨干,带动整个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四)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和管理方式,建立完善继续教育制度体系、课程体系、培训机构网络体系,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五)按照归口管理、分工协作、分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级人事部门和水利部门在知识更新工程中的作用,整合各类培训资源,落实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各项任务。

三、主要内容和方式

(一)开展公需科目和水利基础科目的培训

按照人事部的统一要求,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公需科目的培训学习。同时,结合水利行业工作实际,开设具有水利特色、突出创新能力的基础性科目,由专业技术人才根据实际情况选修。水利基础科目分为水利综合知识和水利法律法规两大类。水利综合知识主要包括中央的水利工作方针、水利部党组的治水思路及其实践、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水权与水市场理论、水旱灾害及防治、国内外水利发展概况及先进发达国家水资源管理经验、我国水资源基本状况、水利建设主要成就、水利面临的主要问题等内容。水利法律法规包括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可再生能源法、立法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河道管理条例、水利产业政策等法律、政策规定的主要内容和要求。通过实施水利基础科目培训,使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拓展学识,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培养提高学习、实践和创新的整体能力。

(二)分领域开展水利专项继续教育活动

根据水利各专业领域的发展和人员知识更新的需求,紧跟水利科技发展趋势,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专项培训。

1、规划设计领域:包括水资源规划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流域和区域水利概况;水利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程序及要求;环境评价、水工程规划同意书、水土保持方案、水资源论证和资本金测算方案等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方法;各种水利规划设计项目编制规范、规定和办法;国际先进的水利规划设计理论、理念和方法等内容。

2、水资源管理领域:包括水资源概论,水资源评价,水资源管理体制,水资源管理法制,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需求分析与节水、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管理,水资源管理经济运行机制等内容。

3、建设管理领域:包括水利建设管理的政策法规、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新理念;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政策法规、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质量与安全评价;监理法规、监理理论、合同管理;造价理论、造价管理体系、投资控制;工程管理理论等内容。

4、水土保持领域:包括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理念、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水土保持规划编制的内容与要求,水土保持数据采集、传输、分析、汇总的技术与方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关键技术,各水土流失类型区的综合防治技术;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水土流失监测技术与方法等内容。

5、农村水利领域:包括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业节水灌溉、泵站技术与管理三个方面,具体包括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灌区现代化管理、改造技术、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信息化建设、量水技术等;农田灌溉方法与技术、田间节水技术与工程管理、渠道防渗工程技术;泵站更新改造技术、新理论与新技术、泵站计算机监控技术及泵站电器设备新技术等内容。

6、防汛抗旱领域:包括防汛抗旱与经济社会发展、防汛抗旱"两个转变"理念及实践、我国防洪减灾历史与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国内外防洪减灾先进经验、防汛抗旱新技术新材料及应用、防洪减灾法规制度建设、洪水资源管理、洪水风险理论、洪泛区规划与管理等内容。

7、水能资源及农村水电领域:包括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方式及特点,水能资源开发的经济评价和环境评价,河流综合利用与梯级开发,水能资源的开发许可和市场化配置,我国水电开发的设想和部署;农村水电的发展趋势和战略,农村水电站管理,农村配电网建设与管理,电力通信系统,农村水电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农村水电建设、运行管理及其相关科学决策方法论,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等内容。

8、水文和水利信息化领域:包括水文监测新仪器、新技术;水质监测技术与应用,水质信息处理与评价;水文站网规划、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洪水预报技术;国内外通信业务新技术、新方法,水库、蓄滞洪区、山洪预警、应急通信相关技术;信息化建设;气象新技术与新领域;水资源预测预报新技术、新方法;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等内容。

9、水利移民领域:包括水利移民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水利移民工作方针、政策,国内外水利移民实施概况及管理经验、水利移民面临的主要问题;移民安置的规划设计、实施管理、监理、监测评估、信息管理、移民统计、库区建设基金项目管理和资金的稽查审计及典型移民安置案例分析等内容。

(三)主要方式:

1、研修培训。人事部和水利部每年在水利系统举办1~2期选题新、层次高的高级研修班,并纳入人事部"653工程"整体培训规划。水利部每年选择1~2个专业领域举办专业技术人才示范性高级研修班;水利部机关业务司局、各流域机构和直属单位每年面向水利系统专业技术人才举办20~30期专题培训班。各地水利部门会同人事部门根据本地区水利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在本地区内有计划地组织举办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

2、网络远程培训。大力发展水利远程网络教育,依托中国水利教育培训网等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远程教育手段,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继续教育培训,进一步扩大培训覆盖面。

3、工作实践培训。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结合重点工程,重大科研项目,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实践锻炼,推进项目、资金、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建设。对重要和特殊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才,采取业务进修、特殊培养、学术交流、技术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

4、在职自学。根据专业技术人才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个性化的自选科目,进行在职自修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方式

1、人事部、水利部共同负责制定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实施办法,中国科协参加;统筹规划和领导各项活动的开展并进行监督检查;举办示范性继续教育活动。水利部组织制定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科目指南和培训大纲。

2、地方各级人事部门会同水利部门负责制定本地区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实施办法;制定本地区相应制度和规定;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本地区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活动;组织举办本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培训活动。

3、水利部人才资源开发中心、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利教育协会等单位承担编写制作培训教材、开发培训课件,承办水利部示范性专业技术人才研修班等工作。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积极承担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活动,按照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要求,在培训实施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二)制度建设

1、实行统计登记制度。委托水利部人才资源开发中心,按照人事部实施"653工程"的统一规定,利用"中国水利人才网"对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参加"653工程"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登记和管理,并将统计结果及进展情况定期报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

对参加人事部、水利部主办的高研班并经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统一颁发《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对参加水利领域"653工程"培训并经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由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司联合颁发《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证书》。

水利部直属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参加上述"653工程"培训的学习情况应记入《水利行业培训证书》,各单位人事(教育)主管部门每年年终应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情况记入本人学习档案,并统计本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学习学时达标情况,并把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学习培训情况与上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评优评先有机结合起来。地方各级水利部门根据当地人事部门对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的要求做好培训登记工作,并将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学习学时达标情况列入年度统计内容,健全完善各项机制,保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顺利实施。各继续教育主办单位或专业技术人才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应做好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登记,建立完善培训档案。

2、建立项目论证制度。水利部各流域机构、直属单位要组织专家对拟开展的"653工程"的主要项目、科目指南、培训大纲、教材课件等进行评估论证。"653工程"重要项目要及时报人事部和水利部,并在人事部网站、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网、中国水利教育培训网和中国继续工程教育网以及中国人事报、继续教育杂志上公开。

3、建立质量评估和监督检查制度。由全国"653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对"653工程"水利领域的培训开展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估。人事部、水利部不定期地对水利领域"653工程"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施教机构要积极配合,及时反馈"653工程"运行的情况和问题,按照要求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施教能力与水平。

(三)服务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健全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水利部将组织编写、开发适应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特点的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课件及培训教材。各地区和有关培训机构在组织实施培训过程中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培训需求,选择并开发出具有地方特点的培训课程。认真抓好师资(库)建设,逐步建立起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师资队伍。组织专家、专兼职教师进一步开展继续教育理论研究,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

(四)经费

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关于职工参加继续教育经费保障的相关规定,落实教育培训经费,并重点向"653工程"项目倾斜。

人事部继续教育专项经费对水利领域"653工程"重点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对纳入人事部整体培训规划的高级研修班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水利部将对每年确定的示范性高级研修班予以一定的经费支持。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要积极拓宽继续教育经费渠道,大力筹措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施教机构开展面向社会、学员自愿参加的培训活动,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可以根据培训项目和类型,按照当地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向学员收取一定的费用,要尽量降低培训成本,节约高效地完成知识更新工程各项工作。所有收费培训项目须报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司审批,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五)其他

1、水利专业技术人才每年参加包括"653工程"在内的各类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时间累积要求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

2、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的人事部门要把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参加"653工程"培训的情况作为职业能力考核的内容,并和人员的岗位聘用与工作使用结合起来。

3、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开展水利领域"653工程"的宣传工作,对在"653工程"中有突出表现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宣传表彰。

五、实施步骤

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从*年起到2010年逐步推进。

(一)启动阶段(*年上半年)

部署实施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工作,拟定科目指南。除结合人事部公需科目培训要求,组织开展信息化和知识产权培训外,结合水利工作实际开展水利综合知识和法律法规基础科目的培训。

(二)全面实施阶段(*年下半年-2010年上半年)

每年重点选择1~2个专业领域和3~4门基础科目,辐射带动其他专业领域,开展一定规模的更新知识培训,稳步推进整个水利系统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工作。建立完善工作制度,建设一批优秀课程和教学资源,扶持一批优质的施教机构,做好阶段性总结评估和经验推广工作。

水利专业技术个人总结范文3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指标体系研究

农业科技园区与专家大院的实践结合已有五年多时间,大大增强了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扩散能力。为了全面

客观地反映园区专家大院建设的进程,本文通过指标体系研究对园区专家大院的实践进行监测和评价,以有效地

指导园区专家大院实践。

一、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内涵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是一种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它拓宽了传统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它的内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一种创新。它采取首席专家负责制,创新了运行机制;它采取多元化融资机制,鼓励专家技术入股、带资入股,与企业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创新了融资机制;它坚持市场化和产业化导向,创新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依托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优势,整合了“科技、市场、企业和农户”四大要素,在农业科园区与农户之间构建一个相对稳定和互动式通道,加快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尽快向生产转化,实现了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变。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是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重要场所,专家将多年来研制的科技成果通过专家大院应用于农业生产,促进了教学、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是集农业科研、试验、示范、推广于一体,服务于农业和农民,实现了产、学、研结合,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与农民的对接,为园区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指标体系的功能与原则

(一)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指标体系的功能

1、评价功能。通过设置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个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工作完成的情况,园区专家大院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做出评价。

2、决策功能。通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不同类型园区专家大院效益和发展水平,为制定和调整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政策提供依据。

3、预测功能。通过对园区专家大院指标体系分析,对影响和阻碍园区专家大院健康发展的因素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提出化解风险的措施。

4、监控功能。利用建立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农业科技园专家大院的评价,以便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园区专家大院进行有效的动态监督管理。

(二)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指标体系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考虑指标的量化和获取数据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重视指标体系在实际评价工作中的运用效果,保证指标体系便于操作和计算。

2、科学性原则。从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建设目标出发,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园区专家大院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情况选取指标。

3、可比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应具有统一的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和统一的量纲。

4、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结合原则。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把一系列能反映园区专家大院的构成和水平,又具有不同功能特点的指标,依据其内在关系,形成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层次分明、内容完整的指标体系。

5、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相结合原则。指标体系既能反映园区专家大院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期的现实状况和水平,又能反映园区专家大院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

6、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指标体系尽可能采用定量指标,对能反映园区专家大院效益情况的一些制度、管理和环境等因素但不容易量化,则用定性的方法加以描述,在具体评价时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其定量化处理,使其具有可比性。

三、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一)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计算、分析、评价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水平。通过上述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内涵以及其指标体系的功能和原则,分别选取6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构成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反映出来园区专家大院的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二)主要评价指标的含义与计算

该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结合上表具体主要指标含义与计算如下:

1、园区专家大院建设是反映专家大院人才和资金投入情况,包括6个二级指标。第一,园区专家大院建设投资规模是指园区专家技术研发、推广等投入资金;第二,专家大院建设面积是专家大院住宿、实验室等建设的面积;第三,专家大院科技投入总额指园区专家大院从建院开始到2007年的科技投入总额度;第四,园区专家大院引进专家人数指园区专家大院从科研院校引进的专家人数;第五,园区专家大院高级职称人员数指园区专家大院常驻的副高职称以上的人员人数;第六,园区专家大院专家所占专家大院总人数比重(%)指园区专家大院专家的人数与园区专家大院的所有人员的比率,反映了园区的科技带动作用的强弱和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园区专家大院专家所占比重 = 园区专家大院专家人数÷园区专家大院职工总数×100%。

2、园区专家大院经济效益指标是反映园区专家大院进行技术推广带来的经济效益状况的指标,包括四个二级指标。第一,单位面积年总收入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的区域当年总收入与其实际面积之间的比率。单位面积年总收入=园区的年总收入÷园区的总面积。第二,单位面积年利税总额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的区域当年利税总额与其实际面积之间的比率。年利税总额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的区域在一个自然年度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提供服务所缴纳各种税金和实现的全部利润的总和。单位面积年利税总额=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年利税总额÷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的区域总面积。第三,园区专家大院人均创利税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当年实现的利税总额与园区专家大院实际职工人数之间的比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人均创利税 = 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当年实现的利税总额÷园区专家大院的实际职工人数。第四,园区农民年均纯收入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范围内的农民的当年(2007年)人均收入,收入越高,说明园区专家大院的经济效益越好。

3、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这是反映园区专家大院的科技推广的情况,主要反映园区专家大院建设发展对周边地区的科技推广作用,包括4个二级指标。第一,年度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数指园区专家大院当年(2007年)实际引进的新品种和先进技术的数量,数量多说明园区专家大院科技发展潜力大,对技术推广区域农业经济的带动作用后劲足。第二,自主开发项目数(项)指园区专家大院当年(2007年)自主开发并通过自筹资金加以实施的项目数,数量多说明园区专家大院科技发展潜力大,对区域的带动作用后劲足。第三,专家大院承担科研项目数(项)是指园区专家大院承担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的数量总和。第四,专家大院技术推广面积(公顷)是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所覆盖的区域面积总和。

4、园区专家大院示范带动能力。这是反映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社会效益情况的指标,包括四个二级指标。第一,年带动农民致富人数指园区专家大院当年实际带动农民致富的人数。人数越多,说明园区专家大院的带动作用越强。带动农民致富的标准是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大于当年非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二,培训农民人数。指园区专家大院当年实际培训农民的人数和次数。培训人数和次数多,说明园区专家大院对区域农业技术推广和传播的作用贡献大。第三,吸纳农业人口就业人数指当年(2007年)在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从事劳动(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农业人口的数量。吸纳的农业人口的数量越多,说明园区专家大院解决农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能力越强,对周边地区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越大。第四,专家现场指导次数指专家到现场示范,次数越多说明该专家大院示范带动能力越强。

5、园区主导产业培育。这是反映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情况,包括两个二级指标。第一,园区累计龙头企业个数指截止到2007年底,园区专家大院从建院起进驻龙头企业(包括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总数。第二,园区主导产业产值是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主导产业当年的产值总和。

6、园区生态效益指标。这是反映园区专家大院带来的生态效益状况的指标,包括两个二级指标。第一,无公害(绿色)生产比重。指当年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农业环境保护情况和农产品安全性状况,比重越大越好。无公害(绿色)生产比重=园区年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值÷园区年农业总产值×100%。第二,有效灌溉面积比重。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有效灌溉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间的比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有效灌溉面积比重 = 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有效灌溉面积÷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土地总面积×100%。

参考文献:

1、李忠国.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4(11).

2、刘艳辉.建立支撑体系 提升整体活力[J].中国农技推广,2005(3).

3、刘国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1(3).

水利专业技术个人总结范文4

甘肃省劳动力素质状况

分析与评价

整体文化程度不高,人力资本含量偏低人力资本的投入即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指标。2007年甘肃省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平均年限为7.04年,比全国的少一年;15岁以上人口的53.66%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9.17%,接受过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的占13.51%。数据表明,甘肃省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人力资本含量不高。

再从全省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指标来看,甘肃省文盲比例还比较高。2004年全国统计资料显示,全国15岁以上的人口文盲比率为10.32%,西部地区为13.23%。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文化程度结构不合理 2006年甘肃省所有从业人员中,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63.23%、14.79%和21.98%。三次产业的人口素质总体文化程度偏低,专业配置不够合理,与产业的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不相适应。

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5.54年,严重影响了第一产业的人口顺利转移、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04年,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难以实现产品升级;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仅占21.98%,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1.22年,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素质结构只适应传统服务业的需要,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受到了制约。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更底,城乡劳动力素质二元性明显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人口较多,文化素质偏底的问题尤为突出。2007年,文盲或半文盲占其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28%,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1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7.0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4.83%,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还不到5%,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低于7.3年的全国平均水平。

甘肃省城乡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仅二元性较强,而且城乡的差异性非常突出。甘肃省城乡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差为3.6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年;城乡居民受教育比为0.7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4倍;二者均低于青海、,居全国第3位。

劳动力技能整体偏底,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 通过对企业技术工人的实际技能水平了解和调查显示,在全省城镇企业职工总数108.6万人中,技术工人63万人,占职工总数的58%。而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约占60%,具有中高级以上技能水平的约占40%,具有高级以上技能的不足10%,而全国高级工比例为24%,经济发达国家则达35%以上。

再从人才状况来看,2006年末,全省共有人才总量134万人,人才在社会总人口中的占比率仅为5%。全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68.28万人,占总人口的2.6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94个百分点,远低于东中部地区。而在全省的科技人才中,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占13.5%,因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低。

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约为46.6万人(不含非公有制企业),从职称结构看,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占总数的5.3%、31.6%、53.8%;从学历结构看,研究生、大学本科、大专、中专以下学历等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占总数的0.92%、21.15%、42.34%和35.59%。高级职称和研究生学历的人才占比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省有两院院士1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89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2人,省部级优秀专家47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65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18人,部委学术带头人55人。以上合计仅占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0.64%。

甘肃省劳动力素质结构不适应现代经济增长模式的需求

人力资本投入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 甘肃省的教育投入从1990年的3.33亿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15.72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56%,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13.04%)3个多百分点。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甘肃省存在着过量低素质的劳动力,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和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差距更大,而甘肃省在教育投入方面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劳动力素质提高的速度相对缓慢。

目前在主要发达国家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80%左右,远远超过了物质资本的贡献率。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5%,甘肃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到30%。

劳动力素质偏低制约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结构性失业问题较为严重 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新兴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所需要的素质较高人员供不应求,现代制造业、服务业所需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阻碍产业升级,提高创新能力的瓶颈了。大量劳动者由于劳动素质偏低,一部分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劳动者由于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低或者适应性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从而引发结构性失业问题日趋严重,甘肃省的失业问题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失业特征。

自主创新能力差,技术研发水平和技术成果转化率低 甘肃省科技人才短缺,劳动力技能素质较低,技术创新基础较差,研发能力不强。目前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是模仿创新,专利技术主要以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为主,而发明专利所占的比重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比如在知识创新的主要阵地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目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10%。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29%。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要成员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50%,国民收入增长中60%―70%是以技术与知识为基础的,美国技术与知识的增长因素更占到80%。

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劳动力的技能素质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单位产值能耗的重要因素。2005年,甘肃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2.49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1.22吨标准煤高出1倍;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6730千瓦时,是全国平均水平2750千瓦时的2.4倍多。目前,甘肃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不到全国平均水平33%,而发达国家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更是达到60%以上。甘肃省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矿产资源总回采率仅为3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甘肃省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十分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转变,这与劳动力技术素质低下,高技能劳动力稀少密切相关。

提升劳动力素质,

推进甘肃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推进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在人才培养方面,转变传统的以正规学校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围绕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增强多样化的国民教育供给,尤其要增强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的供给能力,提高学校及社会教育机构在高级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积极性、能力和水平。同时应加快与甘肃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相协调的重点学科和重点大学建设,为甘肃产业创新提供教育和人才保障支持。

在教育体制方面,应将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市场化制度创新,逐步形成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为辅的新体制,提倡多形式的联合办学,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也十分必要。同时,应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等制度的改革,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调动起劳动者学技术和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的保障体系 首先,要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增加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职业教育优先于社会的发展,即财政对教育支出增长的比例要高于财政总支出增长的比例。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金融信贷支持,鼓励企业及社会各界和个人投资兴办职业教育,重点建设一批中等职业学校、高职学院和培训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其辐射功能。保证在“普九”的基础上优先发展职业教育。

其次,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

水利专业技术个人总结范文5

硬件设施

学院地处以“蓝天、碧海、金沙滩”闻名的新兴海洋特色城市山东省日照市,占地面积94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1.2万余人。学院按照“追踪技术发展、创设真实环境、营造企业氛围、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训基地建设理念,建设有92个设备先进的校内实验实训场和10个“校中厂”,集学生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对外技术开发与生产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德技双馨、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学团队。学院现有教职工858人,其中专任教师533人,具有副教授及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8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288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比例达86%。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1人,全国水利职教名师2人,省部级优秀教师5人,山东水利“3131人才培养工程”5人,山东勘察设计大师1人,山东水利厅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2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

专业建设

学院开设了涵盖水利、土建、制造、电子信息、财经、旅游、艺术设计传媒等12个专业大类的50个专业。其中,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2个;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7个;山东省省级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2个;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8个。学院构建了以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等10个重点专业群为核心的特色专业骨干体系。

就业工作

学院不断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统筹力度,建立了规范化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构建了完善的职业发展规划教育体系。学院坚持多措并举,注重实效,不断提高学生顶岗实习后的就业比例,促进毕业生全面高质量就业。学院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创业教育,构建完善了一年级学生有目标、二年级学生有特长、三年级学生有行动的创业人才成长体系。近年来,学生的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校企合作

学院按照“厂中校”、“校中厂”的模式着力打造高标准校内外实训基地。学院先后在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山东水利工程总公司、山东省水利工程局等大中型企业,建成了182个功能完备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了各专业学生校外实训和生产实习的教学要求。开拓了“承接生产加工”型校内生产性实训新模式,使教师与学生兼具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身份承揽实际生产任务,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学生工学交替的实战场所,真正实现了学校与岗位零距离对接。

国际合作与交流

水利专业技术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发明专利 申请 授权 R&D经费 R&D研究人员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54(2011)09-69-03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作为最能衡量自主创新水平和能力的发明专利,国际上通常将其拥有量,作为区分一个国家和地区是以资源型模式还是以创新型模式谋发展的依据。

一、国内发明专利发展状况及其特点

2010年,中国知识产权局受理发明专利申请391177件,授权135110件,授权总量为申请总量的34.5%(见表)。其中,国内申请授权为79767件,占授权总量的59.3%;国外申请授权为55343件,占授权总量的40.7%。

从表可见,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有如下特点:

(一)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保持高速增长,国内专利申请质量明显上升

“十一五”期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年均增长25.7%,年均增长率比“十五”期间下降4.1个百分点。在申请增长率下降的情况下,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1.0%,年均增长率比“十五”期间上升3.6个百分点。授权率提高,表明国内发明专利申请质量明显提升。

(二)国内授权量超国外授权量,授权率低于国外申请授权率

2010年,国内外的发明专利授权量比例接近6∶4。从授权率上看,在中国申请的国外发明专利授权率为56.4%,高出国内申请授权率29.2个百分点。

(三)职务类发明授权占发明专利授权八成以上

2010年,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中职务类发明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76.3%,获专利授权发明占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82.9%。职务类申请授权率高出非职务类9.9个百分点,发明质量明显高于非职务类申请。

(四)企业成发明专利申请主体,专利质量有待提高

2009年,中国知识产权局受理国内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的半数以上;作为衡量国家技术地位的重要指标――PCT专利(专利合作协定),企业申请占七成以上,表明企业已成为我国技术发展的主体。但企业的申请质量不高,2009年企业发明专利授权率为27.2%,低于平均水平。

(五)国内外发明专利质量差距明显

从确定发明创造保护范围的权利要求看,平均每件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有6项权利要求,而国外平均有17项;从反映发明创造技术复杂程度的说明书看,平均每件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有9页说明书,而国外平均有29页。说明,国内外专利质量差距明显。

二、发明专利发展国际比较

2008年,中国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为世界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的15.2%,授权量为世界专利申请受理的12.1%,均列全球第三位。PCT专利申请,2010年度国内获授权12339件,跃居世界第四。比较国内外发明专利受理及授权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

(一)中国发明专利规模发展迅猛,中国市场成为国际专利布局的主战场之一

发明申请量和授权量直接标志着一国在该技术领域话语权的强弱,其它国家在该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多少则标志着国际对该国市场的重视程度。2008年中国专利申请受理和授权量增长速度分别为18.2%和37.9%,居世界各国专利增速之首,成为仅次于美、日的专利大国。而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日益重视在中国市场的专利布局,国外在中国的发明专利申请呈跳跃式上升,2008年达到95259件,仅次于美国,成为国际专利布局的另一主战场。

(二)发明专利发展水平与美、日差距大

尽管2008年中国发起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和获得授权量分别达到全球第三位和第五位,但获授权量与日、美仍差距较大,仅为日本的1/5强,不到美国的1/3。在PCT专利申请领域,2010年我国PCT专利申请数为12337件,占世界总量的7.6%,仅为美国申请量的27.5%,日本的38.4%。可见,我国发明专利发展水平同美、日仍有不小差距。

(三)发明专利国际化程度低

PCT专利和在国外申请的国际专利,能够在国际上有效地实施技术保护,代表本国在国际上的科技地位。2008年,在国外申请的中国发明专利为8902件,获授权量仅2229件,在全球国外申请和授权量排名分别在十名和十五名之外。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PCT年度观察》公布的数据,我国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率明显偏低,仅为0.76个。进入国家阶段率相对较高的国家中,瑞士平均每件申请进入4.2个国家,英国为3.2个,美国、日本均为2.5个,韩国为1.6个。数据表明,中国发明专利国际化程度较低。

(四)职务类申请比重相对较低

职务类发明的比例高低能够说明发明活动组织化程度的高低。2010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中职务类申请为76.3%,而专利强国的职务类申请均在九成以上。在职务类申请比例较高的PCT专利领域,2009年国内发起的申请中职务类申请占77.6%,而日本、德国和美国的职务类申请分别为98.1%、94.5%和92.1%。表明与国外相比,我国发明活动组织化程度低,国内的企业及科研机构未充分发挥机构进行技术开发和专利申请的作用。

(五)国内发明专利授权率低,发明质量有待提高

同一专利审查制度下,发明专利申请授权率反映发明专利申请的质量。2010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授权率为27.2%,而在中国申请专利的国外发明授权率为56.4%,国内发明专利申请获授权率不到国外的1/2。2008年中国在国外申请的国际发明专利授权率为25.0%,低于美国的41.0%,日本的51.0%,韩国的41.0%。无疑,中国的发明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发明专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促进我国发明专利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仍需剖析我国与世界专利强国之间的差距。通过数据比较分析,中国发明专利事业的发展中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专利授权率低,发明质量有待提高

发明的专利授权率反映发明的质量,中国知识产权局受理的国内、外发明中,国内发明申请授权率不到国外申请授权率的一半,中国在其它国家发起的发明专利申请的授权率远低于其它专利强国,表明当前中国发明人的发明质量有待提高。

(二)核心专利不足,发明专利有效性维持年限短

有效期维持时间长的专利,通常是技术水平和经济价值较高的专利,或者说是核心专利。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维持年限大多集中在3至6年,而国外则集中在5至9年。在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有效期不足5年的(即申请于2006年1月1日或之后)占53.3%,而国外这一比例只有16.5%;有效期超过10年的(即申请于2000年12月31日或之前)只占4.6%,而国外这一比例达到23.8%。以上数据说明国外的申请发明专利的核心技术较多,能够较长时期内维持权利获取收益。

(三)高新技术领域发明专利差距明显

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最新修订的技术领域分类标准,在39个技术领域中,国内在食品化学、药品、材料冶金等15个领域占据优势。在具体技术领域,特别是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如光学、半导体、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国外企业所持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占据优势。从部分高技术领域来看,占据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前十位的专利权人中只有华为、中兴等为数不多的国内企业。国内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规避专利侵权与技术创新的双重压力。

四、发明专利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探究原因,制约我国发明专利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R&D经费投入结构欠优化,基础研究投入低

技术发明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有赖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处于R&D活动源头的基础研究,是许多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必须率先突破的瓶颈。我国在基础研究投入R&D经费仅为总量的4.7%,远低于美国的17.4%,法国的25.1%,韩国的15.7%和日本的12.2%,应用研究投入的比例为12.6%,也明显低于美国的22.3%,法国的39.2%,韩国的19.8%和日本的22.6%。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比重过低限制了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和核心技术突破,导致核心专利数量不足。

(二)科研人才结构不合理,研发主体中高层次科研人才缺乏

高层次的科研及管理人员是提高科技技术发明质量和实施核心技术突破的关键,尽管当前我国R&D人员总量上升到世界第一,但R&D研究人员比重偏低,科研人员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层次科研人员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创新和发明专利的质量。

(三)科研机构重成果,轻专利,诸多科研成果未专利化

当前高校和科研院所追求的是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多出论文,科研人员忽视知识产权经济价值的实现,重成果轻知识产权,导致产学研脱节,科研成果多而知识产权少。以2009年为例,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共有344项,出版专著61441万字,论文118465篇,但获发明专利仅为5807项。表明代表当前国内最高技术水平的科研成果中,有很多没有发明专利。

(四)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运用知识产权能力不强

企业专利意识薄弱,产品生产仍停留在技术模仿的层次,在知识产权人才和资金方面的投入不足,核心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企业的专利工作。此外,企业专利经营能力低,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为专利,或未将专利优势最大程度转化成市场竞争优势,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五)发明人缺乏了解专利信息的渠道,未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进行创新及专利布局

专利授权文本详细记载了解决技术课题的最新技术方案,充分利用专利信息检索,既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和侵犯他人专利,又可以了解和把握国内外最新技术创新水平和动向,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起点和效率,有效缩短技术创新周期,大大节约技术创新成本。但国内诸多发明人缺少获取国内外专利信息的有效渠道,不能有效掌握各国专利制度、保护状况、申请程序、诉讼方式和转化途径等信息,因此在创新活动时多处在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状态,更罔论进行专利布局。

五、建议

面对严峻的现实,必须积极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突破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形成优势,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

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推进中,针对我国当前发明专利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相关部门仍需做好以下几点:(1)把取得科技进步和获得知识产权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做好技术信息交流、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等服务;(3)下大力气破解创新成果产出和转化运用的体制机制障碍,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氛围和环境;(4)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推动企业成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主体,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5)积极开展基础创新、前沿新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创新,推进重大创新技术突破,进一步优化专利分布结构,把专利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而实现我国知识产权创造从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

参考文献

[1] World IntellectualProperty Organization.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DICATORS(2010)[R].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