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医学论文范例6篇

航空医学论文

航空医学论文范文1

会议邀请函格式

一、寄信人地址、日期。二、收信人及其地址。

三、尊称:Dear X X X。

四、正文:发出邀请,要真诚而渴望。说明邀请的目的及有关信息,有相关的资料随信寄出。

学术会议邀请函格式范文五、落款。

学术会议邀请函适用范围

这是对知名的学者、教授发出的邀请其前来参加学术会议的信函。信中一定要写明邀请参加学术会议的时间、会议内容,需要与会者做的工作,以便对方有备而来。另外,参加学术会议期间的食宿、交通等费用问题如何解决也应交待清楚,一般都会有专门的参会指南,不要忘记附上。

学术会议邀请函惯用例句

(1)The Academic Contbrence on British a nd American Literature sponsor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will be held in Beijing on 2nd July 2001.

我们定于2001年7月2日在北京大学举行英美文学学术会议。

(2)I am writing today to invite you to our university next summer between May to June to take part in a meeting.

我写信正式邀请您在明年5、6月间来我校参加一次会晤。

(3)If you have any paper or.toples on which you would like to give talks,please inform us as soon as possible for the program is being finalized soon.

如果您有要宣读的论文或发言的论题,请尽早来函告知,因为会务准备工作不久将结束。

(4)We will pay your hotel accommodation a nd meals,but you will be responsable for your airfare.

会议免费安排食宿,往返机票自理。

学术会议邀请函范文

由中华医学会航空航天医学分会暨空军飞行人员健康鉴定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首届飞行人员健康鉴定学术会议暨空军飞行人员健康鉴定研讨会定于2003年10月16日至18日在贵阳市召开。会议期间,将举办全国飞行人员健康鉴定研讨班(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编号:2003-16-01 012)。中华医学会航空航天医学分会委员会和《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工作会议也将同期举行。来自总后勤部、总装备部、陆海空三军、民航总局及各航空公司的科研院所、大学、医院、基层航医室的从事飞行人员/航天员选拔体检与健康鉴定的航空航天临床医学工作者和医学管理者的代表将参加这次全国性的临床航空航天医学界的学术盛会。会议特邀 作为协办单位参会。会议的主办单位将向与会的单位和代表推介国内外有关医药企业,促进科技学术界与企业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发展我国载人航天和航空事业贡献力量。本次会议诚征医药企业参会交流并作为协办单位提供资助经费,将为企业提品推介宣传合作项目如下:

一、合作项目

1. 为挂名协办企业代表提供开幕式或闭幕式10分钟发言。

2. 会议宾馆门前或宴会厅悬挂祝贺布标。

3. 会议优秀论文及专题报告奖1项冠名。

4. 会议论文摘要集刊登企业及相关产品宣传资料(宣传资料印刷成本费由企业承担)。

5. 企业派1名代表免费参会(会议提供食宿费)。

6. 本次会议将向资助企业颁发资助证书。

二、资助经费额度及相应项目

1. 资助3万元人民币的企业可获得合作项目1~6的推介宣传商机。

2. 资助1.5万元人民币的企业可获得合作项目3~6的推介宣传商机。

3. 资助5000元的企业可获得合作项目4的推介宣传商机。

航空医学论文范文2

通讯作者:王军

【关键词】 航空医学; 鉴定训练; 模式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44

航空医学鉴定训练工作一直是航卫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高性能战斗机的广泛使用并在局部战争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对飞行员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军一直沿用的航空医学鉴定训练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目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的需求,因此,探索与构建新的航空医学鉴定训练模式已成为空军战略转型建设的新趋势和新任务。

1 高性能战斗机“三高”特点对航空医学训练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1.1 高性能战斗机对飞行员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中高载荷,且持续时间长,反复出现,载荷增长快,对飞行员的心血管贮备能力和反射与适应状态提出了严峻挑战[1]。高角加速度,特别是与持续高过载联合作用,对飞行员前庭功能、空间定向能力和植物神经功能状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4%~10%的军事飞行作业失误是由空间定向障碍所致。高度复杂的座舱仪表信息、夜间及复杂气象条件下的飞行对飞行员的特殊视觉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三全”(全天候、全天时、全方位)和“两长”(续航时间长、作战半径长)的飞行特点对飞行员的飞行耐力和体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1.2 高性能战斗机对飞行员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性能战机所具有的高认知负荷对飞行员心理、智能和人格特征提出了较高要求;高强度和高耐力的飞行任务对飞行员的情绪管理、放松训练和表象训练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飞行中的应激状态更是对飞行员的心身状况和调节提出了更高要求。

2 飞行员医学训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军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和装备高性能战机以来,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积累了较好的航空医学训练经验和方法,形成了以离心机训练为主体的航空医学训练体系,建立了场站、联勤医院空勤科和疗养院、航空医学研究所的三级训练模式[2],初步制定了航空医学训练的方法和标准,但是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飞行员及各级医训人员在思想上不够重视 与空勤医疗和疗养相比,飞行员及各级医训人员对航空医学训练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思想上仍停留在只要身体健康无病患就可以飞行的基础上,重“医”轻“训”和重“养”轻“训”的状况仍存在,没有充分认识到航空医学训练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2.2 缺乏统一的航空医学训练教程及标准 目前的航空医学训练仍是依托各地的现有条件,自行组织航空医学训练,缺乏统一的训练方法,这就使得各地训练效果参差不齐。且目前仍没有制定出规范的训练教程,也没有确定量化的训练标准,以致对训练结果无法做出精确判断,使得航空医学训练工作不能完全适应高性能战机对飞行员的要求。

2.3 航空医学训练设备相对陈旧落后 目前的航空医学训练设备仍比较落后,缺乏大量仿真设备,特别是缺乏针对高性能战机的专项航空医学训练设备,医训人员难以采集真实情况下的各项数据。同时,难以进行场景再现和回顾,从而使得医训工作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不能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论证。

2.4 医学训练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航空医学训练工作与普通的空勤医疗工作不同,是一个在健康飞行员中“优中选优、优中创优”的工作,是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工作,需要有较强的航空医学知识背景,因此,对从事航空医学训练工作的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而目前无论从场站还是到鉴定训练中心,这样的专业医训人员尚比较缺乏。

3 对策及建议

3.1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航空医学训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新时期高科技战争的需要以及高性能战机不断的列装和其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一定要高度重视航空医学训练,要把航空医学训练工作提高到和空勤医疗及疗养相同等的地位,纳入飞行员的日常工作中,成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各级航卫保障部门和飞行部队要进行科学组织和管理,定期评估和审核,充分认识航空医学鉴定训练工作在提高航卫综合保障能力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

3.2 注重实际,积极制定有效实用的航空医学训练教程和标准 要立足现有,特别是针对高性能战机的特点,科学合理运用医学知识,根据不同的机种和不同飞行任务做出不同的医学训练要求,除目前开展的体能训练和离心机训练外,要特别注重加强飞行员的其他专项航空医学训练。尤其是在空中黑视、错觉、晕厥、特技飞行呼吸不适、加速度性肺不张、抗缺氧、抗负荷、前庭功能稳定性、应激状况下保持良好的心身状态等方面,要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航空医学训练教程和标准,为医学训练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3.3 转变模式,着力构建新型的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体系 2009年空军收回5家疗养院并改制为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形成了场站、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航空医学研究所三级鉴定训练体系,这是航卫保障体系模式的新突破,对完善航卫保障体系,深化联勤制度改革,提高航卫保障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可以将体能训练和一般仪器训练安排在场站完成,鉴定训练中心定期完成较复杂仪器训练、相关心理训练等基层保障力量无法完成的航空医学训练科目,航空医学研究所完成离心机医学训练工作并对基层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带,形成系统化、科学化、多层次、多水平的航空医学鉴定训练模式,充分发挥这一新型航卫保障模式在改善飞行安全、提高部队战斗力等方面具有的重大作用。

3.4 加强投入,大力抓好专业人才培养及专项设备研发 航空医学鉴定训练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研用结合的工作,可以依托航空医学研究所和第四军医大学等单位,加强解决航空医学训练中实际问题的攻关科研能力[3],不断培养高素质的专业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人员,为科学开展鉴定训练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此外,一方面需要在航校、场站、鉴定训练中心等单位普及一般医学训练设备,同时要根据高性能战机的特点,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引进和研发先进的专项航空医学鉴定训练设备,为做好新形势下鉴定训练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

参 考 文 献

[1] 武留信.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专项医学选拔与训练[J].航空军医,2002,30(1):36-39.

[2] 徐珀,安瑞卿,陈立明.联勤体制下的航空卫生保障问题[J].航空军医,2006,34(1):24-25.

航空医学论文范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59例均为男性飞行员。年龄20~40岁,35岁以下者36名,飞行时间30~3800h,1500h以下者34名。飞行机种包括运输机3人,轰炸机7人,歼击机49人。均述在飞行中出现鼻窦区疼痛。飞行下降或俯冲过程中出现者47例,飞行上升时出现者9例,飞行上升和下降时均出现者3例。轻者为一过性钝痛,重者为刀割样剧痛,有的伴有鼻分泌物增多、流泪及不适。疼痛位于额窦区者35例,上颌窦区者21例,筛窦区者3例。专科检查:鼻腔以慢性炎症改变为体征者51例,中鼻甲和/或下鼻甲肥大者36例,筛泡肥大者1例,鼻中隔偏曲者14例,鼻息肉者2例。X线影像学检查:呈额窦炎者34例,上颌窦炎者19例,筛窦炎者3例;11例可见单侧、单发、大小不等的鼻窦囊肿,额窦囊肿4例,上颌窦囊肿7例。

1.2 医疗保健及鉴定原则。疗养期间采用对因性预防治疗。根据不同病情体征分别酌情予以中药鼻腔薰喷、药物鼻甲注射、鼻甲电熨、鼻窦置换、鼻部理疗,以及抗生素、血管收缩剂、免疫类药物等局部协同治疗。同时进行航空性气压损伤防护知识宣教、方法指导及心理护理。经疗期疗程医疗保健,原有的鼻腔和鼻窦炎症全部呈静止状态,鼻甲肥大治愈33例,好转3例,治疗后低压舱检查,55例鼻窦气压功能正常,4例鼻窦气压功能欠佳。医疗鉴定鼻窦气压功能正常中有2例患有上颌窦囊肿,囊肿直径>1.5cm,歼击机飞行员,考虑如让其继续飞行,当飞行处于低气压时可能会引起囊肿压迫症状,出现头痛,影响注意力分配而致飞行操纵失能;亦可使囊肿破裂,鼻流囊液对戴面罩飞行不利,结论飞行暂不合格送院治疗后结论。4例鼻窦气压功能欠佳者(包括鼻息肉并筛窦炎l例,鼻中隔偏曲并鼻甲肥大、额窦筛窦炎1例,上颌窦囊肿并上颌窦筛窦炎l例,额窦筛窦炎并额窦囊肿1例)结论飞行暂不合格,送院治疗后结论。凡经疗养医疗保健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和气压功能正常者,均结论飞行合格,体检本中作详细记录,以利协助航医健康保健。

1.3疗效结论随访。通过疗养医疗保健及心理治疗,飞行员归队飞行训练普遍正确应用了抗御航空性气压损伤的有效自我保健方法。1例额窦囊肿保守治疗的飞行员,1年后再次出现航空性额窦气压损伤,影响飞行送院治疗后飞行合格。2例鼻中隔中高位偏曲,1例上颌窦囊肿,1例额窦囊肿保守治疗的飞行员1年中先后2次以上出现航空性鼻窦气压损伤表现,送院治疗后飞行合格。l例鼻息肉2年后出现鼻窦气压损伤送院手术后飞行合格。其他经医疗保健治疗结论飞行合格的飞行员,归队飞行训练提高了耐力,未再发生航空性鼻窦气压损伤现象。

2 讨论

2.1 病因分析。从本组资料看,飞行员航空性鼻窦气压损伤多发生于歼击机机种年轻飞行员。究其原因,与年轻飞行员对空中飞行活动缺乏经验,对航空性气压损伤知识及能力匮乏有关。本文统计59例航空性鼻窦气压损伤者中有41例患有鼻窦炎,有8例有感冒或感冒未愈飞行史。由此可知,飞行员航空性鼻窦气压损伤最常见的诱因为感冒,而鼻窦炎则是原发性航空性鼻窦气压损伤的主要病因。不难预料,鼻窦患有炎症,肿胀、肥厚、增生的黏膜组织及分泌物,可使鼻窦功能障碍,难以适应飞行中气压急剧改变的刺激,不能适时顺应调节窦内外压差,致使窦内形成相对负压,随之产生气压损伤的一系列病理改变。此外,本组鼻科学检查有鼻甲肥大者36例,鼻息肉者2例,筛泡肥大者l例,鼻中隔偏曲者14例。由此表明,影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的阻塞性鼻病是飞行员继发性航空性鼻窦气压损伤的主要根源。这是因为鼻阻性病变可改变甚至妨碍空气通过窦口由高压向低压内外自然交流。在飞行急剧下降时,外界气压高于鼻腔内气压,压迫肥大的鼻甲、筛泡、鼻息肉,使之如活塞样堵住窦口,空气不能进入窦腔,窦内外产生的较大压差不能获得平衡,即出现气压损伤性症状。笔者分析,鼻中隔偏曲造成航空性鼻窦气压损伤,是因为鼻中隔偏曲,两侧鼻腔的通气宽窄不一,鼻腔结构代偿性病理改变,引起窦口鼻道复合体狭窄或阻塞,导致鼻腔鼻窦功能障碍所致。需要指出的是飞行员航空性鼻窦气压损伤亦来自于鼻窦囊肿的影响,鼻窦患有囊肿,在飞行快速上升处于低气压时,鼻腔内的正压可将囊肿推向窦口,发生窦腔内机械性阻塞,使窦腔内外压力平衡受阻,即在飞行上升过程中出现气压损伤症状。如果鼻窦囊肿同时有鼻甲肥大,则可在飞行上升时发生窦腔内阻塞,还可在飞行下降时,肥大的鼻甲窦腔外阻塞窦口,造成飞行上升和下降时均出现气压性损伤症状,应当引起注意。

航空医学论文范文4

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带着两名航天员在众人瞩目下飞天。从2003年杨利伟“神五”成功飞天,到2016年的“神十一”腾空而起,13年间,中国已经培养出两批共21名航天员,其中已有11人“飞天”,其中至少已有6人晋升为少将。

“我长大一定要当一位飞行员,飞上天空对宇宙进行探密!”相信不少人在年幼时曾许下“长大后当一名航天员”的愿望。在中国航天事业阔步向前的背景下,中国孩子到底要经过怎样的历程才能成长为一名航天员呢?

过硬的身体素质

要成为航天员,首先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为航天员在进入太空或返回地面的过程中,要克服航天器飞行时的力学环境、太空的物理环境和航天器的狭小空间环境等特殊环境下的重重困难,适应这种环境的考验,航天员的身体和综合素质十分重要。因此,有幸成为航天员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载人航天活动对于航天员的生理和心理均有严格的要求。航天医学专家根据航天任务及其对各类航天员不同的要求,制定相应的选拔项目、内容和标准化。一般包括基本资格审查、临床医学检查、生理机能选拔、心理选拔、特殊环境因素耐力和适应性选拔等。航天员的选择标准和条件在各个国家基本相同,特别是身体素质的要求是一样的。

现代航天员的训练

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经验的不断积累,现代航天员训练和准备越来越科学和规范,能够“有的放矢”。

航天员培训的内容,除了航天理论和基础知识培训,也要进行增强体质的体育锻炼、航天特殊技能训练,并进行适应特殊环境的训练和飞行模拟。

由于航天员在执行任务中要经受巨大的噪声、振动、冲击、超重和失重等各种恶劣环境,并且还要在这些恶劣环境中保持头脑清醒进行工作,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首先要进行增强体质的训练。训练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前庭器官平衡机能的稳定性、心脏和心血管系统的舒缩机能、人体对低压缺氧环境的适应能力等。

这些体育锻炼强度可是非同小可,比如美国为训练“阿波罗”计划中登月航天员的月面行走能力,让他们穿着几十公斤重的登月航天服每天在沙漠中步行20~30千米;而苏联为准备“苏美对接”飞行,让航天员在一年半中越野跑步200多千米、骑自行车1000多千米、滑雪3000多千米。当然,除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不能忽视,航天员不仅要进行心理适应训练,还要共同训练培养协同性。

要成为航天员,还需要学习许多科学知识。具体包括空气动力学、飞行动力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和宇宙航行学,甚至还有心理学等基础理论;针对具体的飞行任务,还要学习所执行的计划任务书,掌握每项任务的细节,并掌握执行特殊任务时的知识和技术,如舱外行走、航天器的会合和对接、登月相关知识等;此外,为了应付一般的太空疾病,他们还要学习一些医学和航天医学知识以及简单的太空医疗技术。

航天员的太空生活

此次发射的神舟十一号,是我国第六次进行载人航天发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表示,神舟十一号航天员33天的天上生活“丰富多彩、很有看头”,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最长的一次载人航天飞行。

那么,航天员们是如何在太空工作?每天吃什么?遇到疾病又是如何解决呢?武平表示,任务中,航天员将实行每周六天每天八小时的工作制,并且他们在天上是与我们地面执行一样的作息时间。也就是白天八小时工作,晚上要进行休息。

中长期飞行对于航天员在太空生活有哪些不利影响,如何保障航天员在轨健康生活工作?武平回应,随着飞行时间的增加,太空环境对人体带来的不利影响将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心血管功能的减退将会变得更加突出,还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肌肉萎缩和骨丢失问题。

航空医学论文范文5

作者:王建智,葛泽松,王家同,施旺红

【关键词】 急救

【关键词】 飞行员;事故;交通;急救;健康状况

0引言

19971001晚21:20,中国东方航空西北公司飞行部2101/2航班机组一行16人,乘坐一辆“依维克”汽车返回西安休息,途中行至(原)西安咸阳机场专用公路10公里处与一辆大型卡车相撞,车上16名机组人员全部受伤. 我们拟对该起飞行人员地面交通事故进行医学分析,以探讨如何做好飞行人员创伤后的医学救护及心理康复工作.

1临床资料

1.1伤情分析机组伤员16(男5,女11)人,年龄18~50岁. 共有各种损伤30多处,其中头颅伤5处,颜面部伤10处,胸腹部伤4处,腰背部伤3处,四肢及各种皮肤伤约10余处. 在以上受伤人员中有7例骨折,其中颅骨骨折3例,鼻骨骨折1例,上下颌骨骨折1例,颧骨骨折1例,挠骨骨折1例;1例左膝关节韧带断裂伤;轻度昏迷伤员2例,异常兴奋者1例. 对所有伤员入院时均进行了X光片及CT检查.

1.2现场急救及伤员后送事发后飞行部首先得到报告,航医及机场急救中心医护人员立刻赶到现场,制订急救方案,对所有伤员及时进行现场抢救及伤情分类,危重伤员先运往机场急救中心,其余伤员现场救治.

1.3住院治疗16名伤员全部被送往某医院治疗,住院时间: 6~66 d,所有伤员均治愈后出院. 例 ①:伤后确诊为“特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脑挫裂伤(双额),多发性颅骨骨折”. 事发当晚急诊在全麻下行右额开颅探查术,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 术后恢复较快,大部分临床症状消失,经专家会诊同意于术后50 d提前行二期右额颅骨缺损补术. 例②: 为上下额骨、颧骨粉碎性骨折. 入院后先行颅颌牵引,10 d后在强制咬合下,行面中骨折切开复位钛钢板内固定术. 术后4 wk拆除强制咬合,配合功能锻炼,痊愈出院. 病例③: 为右眼睑、鼻根部皮肤裂伤,皮下异物,急诊行右眼睑、鼻根部皮肤清创术. 5 mo后二期行面部异物摘除及皮肤美容术.

2讨论

2.1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医疗救护预案此次事故表明,机场、航空公司以及地方医疗部门相互协同的重要性,同时也暴露出机场医疗救护预案的局限性,因此,应加强民航内部医疗部门之间以及地方协作医院之间的协调配合,在机场与航空公司之间应建立良好有效的机场救护通道,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效机场救护预案,防患于未然.

2.2重视伤员及其亲属的心理反应任何事故的发生都会对当事人及其密切接触的群体造成非常强烈的精神刺激和持久的心理创伤[1]. 此次事故的伤员在情绪的表现上可分为以下三类: ① 部分伤员事发后情绪极不稳定,显得过度兴奋、激动、夸夸其谈;② 自我表现思想膨胀,以自我为中心;③ 表情淡漠、惧怕、抑郁、不善言谈、不愿再提起此事,犹如噩梦初醒一般. 所有这些表现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了每个伤员受伤时的内心活动及心理变化.

2.3慎重处理康复后的复飞与评定本次地面交通事故的伤员,绝大部分是轻伤,参照“GB”《民用航空飞行人员体格检查鉴定标准》及《民航航空空中乘务员体格检查鉴定标准》,采取康复一个,评定一个,放飞一个的原则. 对所有伤愈后的伤病员,都安排康复疗养,并进行地面观察、空中实测,以彻底消除伤员的心理障碍和恐惧感后再评定结论.

2.4预防与对策应重视民航医务人员医疗技术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并应定期进行培训及演练[2]. 航空公司、飞行部队的各飞行保障部门,应建立良好的应急救护观察,不断更新、完善现代化的医疗急救设备;对直接服务于飞行人员的部门,如车队司机等,也应进行必要的现场创伤急救技术的培训;对接送机组成员的汽车司机应进一步加强交通安全教育,以适应现今民航事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航空医学论文范文6

1资料与方法

通过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于立身教授设计的“飞行错觉水平量表”对2001~2008年来我院疗养的歼击机飞行员755人进行飞行错觉调查,通过4个测谎题筛选出无效量表29份,有效量表飞行员情况如下:特级飞行员70人,年龄34~47岁,平均40.1岁;一级飞行员302人,年龄28~45岁,平均35.3岁;二级飞行员113人,年龄24~31岁,平均28.4岁;三级飞行员241人,年龄22~32岁,平均25.3岁。

2结果

1)有效量表歼击机飞行员726人发生过错觉的有704人,发生率为97.0%,凡是量表中各形态各性质各认知水平的飞行错觉调查在“偶尔”“时有”“经常”“总是”框里打钩的即被认为发生过飞行错觉。

2)各飞行等级飞行员飞行错觉发生情况(表1)。

3)各飞行等级飞行员飞行错觉发生率经χ2检验(表2)。

3讨论

飞行错觉是空间定向障碍中最典型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复杂气象飞行中,几乎所有的飞行员都有可能发生飞行错觉,它一直被认为是影响飞行质量和飞行安全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严重飞行错觉会对飞行安全构成较大威胁。飞行错觉的防治一直都是国内外航空医学界的热点问题。

通过本次调查,把数据输入Spss软件统计。由表2可见,歼击机飞行员各飞行等级之间飞行错觉发生率经χ2检验,均无显著差异,说明歼击机飞行员飞行错觉的发生跟其飞行等级无关,其发生具有普遍性,关键在于发生飞行错觉后是否能正确克服它。

预防和克服飞行错觉带来的飞行事故,需要各有关机构多方面的努力,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来减少飞行错觉带来的危害:①加强飞行错觉理论教育。②飞行错觉地面模拟体验和空中模拟体验。③飞行错觉模拟器训练。④仪表空间定向能力训练。⑤改进飞机仪界面,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减少因飞行错觉引起的飞行事故,提高飞行员的训练效果,保证安全飞行,提高飞行部队的战斗力。

参考文献

[1]Holmes SR,Bunting A,Brown DL,et al. Survey of spatialdisorientation in military pilots and navigators[J].Aviat SpaceEnviron Med,2003,74:957-965.

[2]Knapp CJ,Johnson R.F-16 Class A mishaps in the U.S.Air Force,1975-93[J].Aviat Space Environ Med,1996,67:777-783.

[3]徐安庆,于立身.通过空中引发飞行错觉进行预防错觉训练的效果观察[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8,9(2):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