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机械论文范例6篇

汽车机械论文

汽车机械论文范文1

【关键词】《汽车机械基础》 课程体系 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51-02

根据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树立21世纪新型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以提高职业核心技能为重点,树立正确的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我院对《汽车机械基础》这门课进行了专门的课程体系改革,效果较好。

《汽车机械基础》是汽车类专业主干技术基础课程。目前,我院汽车工程系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和“汽车电子技术”两个专业均设置此门课程,该课程与其它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衔接紧密,是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训和毕业实训及今后就业参加工作所必需的汽车机械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技术基础课程。

一、课程基本情况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包含机械识图基础、汽车常用工程材料、静力学基础、构件承载能力分析、汽车常用机构与零部件、液压传动、汽车机械基础实训等多学科方面的理论知识,形成完整的汽车机械维护、保养等汽车技术服务系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体系。该课程一般在第一学期开设,确保与后续课程衔接得当,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起到主要支撑及铺垫作用。

我院进行“汽车机械工基础”课程建设设计的理念与思路可归纳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即:“一条思想主线、两个基础建设、四项突出改革”,此课程设计充分体现该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为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奠定必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1.一条思想主线:以汽车常用机构与零部件为主线,将机械识图基础、汽车常用工程材料、静力学基础、构件承载能力分析和液压传动与汽车常用机构与零部件有机结合,突出“宽、精、新、用”思想,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生产第一线技术岗位所必需的汽车机械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应的基础操作技能。

2.两个基础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体系两个基础建设,改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编写或修改适用本体系的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料文件。

3.四项重点改革:①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与情境教学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企业见习实现课堂教学现场化;②进行汽车零件测绘、汽车材料硬度测试、减速器拆装及结构性能分析及液压元件拆装及控制回路组建技术实训,进行基础操作技能的培养;③出版适于高职高专的规划教材《汽车机械基础》,编写适用于实习条件的《汽车机械基础实训指导书》;④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按教材体系教师分科目进行授课,应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提高授课质量。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汽车机械方面所涉及的机械识图基础、汽车常用工程材料、静力学基础、构件承载能力分析、汽车常用机构与零部件、液压传动等各个学科方面必须掌握和了解的理论知识及生产实际问题,具有能够在理论上进行分析、在实践上进行解决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满足企业生产第一线所必需的专业基础需求。

二、教学内容调整与改革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针对汽车行业岗位能力要求来确定,内容实用,并适应当前汽车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不但有利于学生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还考虑了能力培养与训练,此外,机械创新方面教学和实践有利用于学生素质的拓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建设突出“宽、精、新、用”思想,教学内容以岗位实用为标准,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深入浅出简洁明了,够用为度。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生产第一线技术岗位所必需的汽车机械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应的基础技能。

1.“宽”——《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涉及多学科教学内容,将机械识图基础、汽车常用工程材料、静力学基础、构件承载能力分析、汽车常用机构与零部件和液压传动各方面理论知识有机统一,形成完整的汽车机械系统知识体系,体现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完整性、充实性,奠定汽车类专业现代机械技术基础,满足企业生产第一线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该课程除进行汽车方面机械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包括相应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汽车零件的测绘能力、硬度机的使用及测试技能、传动机构及零部件(机械和液压)的拆装能力培养。

2.“精”——尽管《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涉及较“宽”的教学内容,知识内容繁多,但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对传统内容进行削枝强干、教学内容合理取舍,每一学科只涉及汽车方面的有关理论知识,减少烦琐理论推导,以“必须够用”为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简明精练。

3.“新”——根据重新编写的《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材,在知识内容方面,体现一个“新”字,如“机械识图基础”部分中的所有制图规定均采用最新的国家标准;“汽车常用工程材料” 部分介绍工程材料牌号和国际计量单位的最新标准以及汽车采用的最新工程材料。

4.“用”——注重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调基础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突出用实际问题来进行分析和解决理论问题。如:通过对汽车典型机构和零件的分析,引出静力学基础、构建承载能力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再来指导汽车常用机构和零件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根据采用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适宜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涉及多学科的教学内容,故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根据不同学科的特殊性,采取适宜灵活的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手段并配合有传统的黑板教学手段,以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如:在讲授“机械识图基础”课程中,投影理论内容采用实物教学(立体模型或真实汽车零件),设计合理的投影方法。对绘图方法与技巧部分,采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进行理论性内容较多的“静力学基础”和“构件承载能力分析”部分讲授时,针对汽车典型机构及零件,进行理论知识的引入及理论结论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通过项目的引入驱动,相应理论知识的支撑和分析,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提高该部分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任课教师在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实物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课上通过启发、互动、案例分析和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大幅度提高了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气氛良好,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改进。

2.课堂讲授教学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为了加强学生必要的感性认识,在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到汽车实训室参观汽车零部件等,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对一些典型的汽车传动系统、结构特点、设计方法等进行现场讲解,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随着教学时数的不断减少,课堂教学的内容及范围受到限制,因此,对部分易于自学的内容安排学生自学。为了便于学生课外自学,我们制作了在线学习软件,将教学素材上网。学生可以在网上学习有关内容,演示电子教具,观看虚拟零件的结构,观看工程实例。这些软件为学生自学提供了良好的开放式学习环境和条件。

汽车机械论文范文2

关键字:大断面隧道;机械施工组织;排队论;成本分析;出渣

中文分类号:U455.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隧道工程的施工呈现机械化、多样化和高效率等特点。出渣的快慢直接影响隧道掘进的效率 [1,2]。在大断面公路隧道掘进出渣过程中,无轨运输较有轨运输在提高效率方面更具有优越性和灵活性。当前,大型施工机械台班费用较高,合理的进行机械台班施工组织和优化配置对缩短工期、节约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2问题的提出

一般由多台装载机配合若干台自卸汽车联合作业,组成无轨运输线路。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自卸汽车排队待装,或装载机等待自卸汽车,造成窝工和机械台班浪费。从排队论理论知识,从实际出发,进行综合改进,较准确的确定装载机与自卸汽车配合数,并对出渣工艺的成本进行分析。

3模型建立与计算

假定一台装载机在单位时间内的装车数为μ,每装一车的平均时间为,自卸汽车单位时间的到达率为。

(1)

在下列模型论述中,表示装载机空闲的概率;k表示自卸汽车的数量;n表示自卸汽车到达等候装载数量,表示稳态时系统中有n辆自卸汽车的概率;。

3.1 基于(M/M/1)系统工作状态

1代表有一台服务台数,根据排队论理论可知[3]:

.........

,其中 (2)

由正则条件知:

作者简介:孙燕霞(1987-),女,山西忻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现代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重庆,400074。

(3)

3.2 基于(M/M/c)系统工作状态

M/M/c理论指系统中最多可以有c辆自卸汽车同时被装车。令,对所有n

(4)

代入模型后,则该模型的全部指标可表示为:

(5)

(6)

式中,所有的,m为自卸汽车的上限数量。[4,5,6]

3.3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本文主要采用以下几个重要的经济技术指标进行评价。

3.3.1装载机利用率

(7)

3.3.2自卸汽车利用率[3]

,表示在自卸汽车数量确定情况下单台空闲时间期望值:

(8)

3.3.3单个台班装载机的台班空闲费用损失

,表示装载机的台班费用。(9)

3.3.4 n辆自卸机车每台班的空闲费用损失

,表示自卸汽车的台班费用。 (10)

3.3.5两种施工机械联合作业的空闲费用损失[3]

(11)

两种机械联合使用的最优方案是:。

3.3.6机械台班使用费综合利用率[7]

(12)

式中机械台班使用费总额;

3.4案例分析与计算

某大断面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山岭隧道,断面135㎡。现场数据统计知,当一台装载机装进行装渣时,装满一辆自卸汽车所需时间平均为6min;两台装载机共同装一辆自卸汽车所需时间平均3.67min。两种情况下的自卸车单位时间的平均到达率为2和3。一次出渣所需的平均时间为5小时和3小时。这里自卸车数量以3辆作为下限,15辆为上限。

若装载机的实际生产率为,为准备工作与结束工作需要的时间,每次爆破循环装载机总装渣时间;转载机斗容量为3m³,机械台班基价为1222.49元;自卸汽车的货箱容量为10 m³,载重量为8t,机械台班费为763.17元,每台自卸汽车循环工作一次需要的时间为。

下面进行相关的计算分析:

1)从现场数据统计进行装载机数量的确定:

可以看出,选用两台装载机进行同时作业可以有效地缩短出渣时间,机械台班对隧道整体的施工成本来说影响很小。故选择两台装载机进行同时装渣作业。

2)对于自卸车数量的确定,主要提出以下两种方案进行分析对比来确定合理数量:

方案一:两台装载机看作一个服务台,装载同一辆自卸汽车()。

方案二:两台装载机看作独立服务台,各自装载一辆自卸汽车()。

将相应的统计数据带入两种方案后,计算结果列于下表一。

表一 两种理论计算结果

可知:应用方案一进行隧道出渣,选用6辆自卸汽车,两种施工机械联合作业的空闲费用损失为706.59元机械台班使用费综合利用率为88.623%,此时配用的自卸汽车没有台班损失,有利用减少成本费用。应用方案二进行隧道出渣,选用7辆自卸汽车,两种施工机械联合作业的空闲费用损失为911.740元,机械台班使用费综合利用率为88.292 %。

从两个方案得出的结果知道,在该隧道出渣中设置6—7辆自卸汽车,机械空闲损失费用较少,机械综合利用率最高。

4隧道出渣设备成本分析

引用对比分析法[7,8],通过对、等相关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其差异性,以便有效的进行成本控制。

通过对计算数据的观察,上述技术经济指标都是随着装载机与自卸汽车的配合数量而发生互逆变化,,、的变化具有稳定性,两个指标如下图一、二所示进行分析。

图一 空闲费用损失Cs折线图

图二 综合利用率Kz折线图

由图一可知,随着自卸汽车台数的增加,方案一中的费用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在n=6时达到最小;方案二的费用呈递增趋势。但自卸车辆较少时(n≤6),两者差距较小,随自卸车辆增加,方案一费用较方案二增势幅度较大,即方案一在自卸汽车不断增加时会造成严重的机械台班空闲费用损失,不利于成本控制。

由图二分析知,随着自卸汽车台数的增加,两方案都曾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但随着自卸车数量增加,方案一中的消减迅速,必然会增加机械台班的空闲损失。但总体上,方案二在利用率变化方面较方案一稳定,相关应用单位承受的风险也就比较小。

经过上述综合分析对比,我们通过综合分析施工作业过程中各方面的因素,可知方案二更符合实际需求。

5结论

在大断面公路隧道出渣过程中,采用两台装载机配合七辆自卸汽车进行作业,可以合理的完成洞内出渣作业,此机械配置符合实际要求。

两种方案在自卸汽车数量较少的情况下,为使机械设备空闲损失达到最小,则选用方案一进行装渣作业;若配备自卸汽车数量较多时,综合考虑风险大小及系统的整体抗损失稳定性,选择两台装载机分别作为服务台进行装渣作业。通常为不影响施工作业进度,自卸车数量安排较为充足,所以选后者是合理的。

隧道施工出渣作业中,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如每循环出渣量、运输路线和运距、运输工具类型、道路路面情况及其运输物的性质等。在双洞爆破和出渣中,应尽量使两洞避开同时出渣的情况。本文建立在满足单洞出渣作业的情形下的机械配置,配置满足双洞出渣机械数量,会造车出渣机械的闲置,成本会增加一倍。所以在爆破时间间隔短的情况,会导致另一洞掌子面工作闲置,此时应及时安排其他工序作业。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德武. 隧道[M].中国铁道出版社.

[2]宋秀清,刘杰.隧道施工[M].人民交通出版社.

[3]赵金生,陈延志,张新力.隧道出渣无轨运输线倾卸车台数控制模型研究[J].现代机械,2002,2:70-72.

[4]丁礼建.隧道出渣设备最佳配合分析[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2.8,15:54-57.

[5]曹宏铎,赵奎生,邢克宣.排队论在土方工程组织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0.10,19(5):485-487.

[6]郭垂江.运用排队论确定装卸机械合理数量[J].铁道货运,2006,(12):37-40.

汽车机械论文范文3

关键词:汽车机械基础 Pro/Engineer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40-01

Pro/Engineer是美国PTC公司推出的CAD/CAE/CAM集成软件,在机械行业被大量使用,是目前工程技术人员使用的最广泛的三维CAD软件之一[1]。它具有强大的零件建模、机构运动仿真和加工仿真等功能,能十分方便的制作《汽车机械基础》中涉及的各类汽车机械零件、汽车运动机构动画。作者把三维造型软件Pro/Engineer引入《汽车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利用Pro/Engineer制作虚拟教学模型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型一直是重要组成部分,是辅助教学较有力的工具,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在全国职业院校都提倡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学模型依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汽车类专业教学模型因其价格昂贵、易损害、不便携带等缺点,无法带入教学课堂,日益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Pro/Engineer软件能提供很好的三维建模技术,可以方便地制作适合我们教学的三维汽车零件虚拟模型,并实现整车虚拟装配,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的展示给学生,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来认识各种机构原理及汽车机械零件,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辅助教学的目的。例如,在讲解绪论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机构和机械零件在汽车上的应用,利用三维制图软件Pro/Engineer十分强大的三维建模和装配模块,并进行整车零件的拆装,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通过反复练习虚拟装配(见图1),在汽车整车拆装时(见图2),加深学生对汽车构造的了解,为以后进行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利用Pro/Engineer突破教学难关

在《汽车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教育对象多是普通高中考上的学生,涉及到汽车的机构原理、机械零件均比较抽象,纯粹的理论讲解无法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并掌握知识。在教学各环节中引入Pro/Engineer软件制作虚拟的汽车机械零件,并通过模拟仿真实现现实中的常见机构运动,可以使教材中的机构原理具体化,在教学时只需要在多媒体上运行即可,不用到实训车间现场讲解,很容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由于是虚拟化制作,制作成本便宜,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在讲《凸轮机构》时,我首先以凸轮机构的模型引入,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东西,然后找学生演示各类凸轮模型,参与教学。随着机构的演示,学生的多种感观被调动起来,并且对直观的模型产生极大兴趣。这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凸轮机构的组成、各类凸轮机构的特点及应用场合、从动件的基本类型”等问题,通过模型,给予讲解。最后演示汽车发动机的配气机构原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其运动特点。

3 利用Pro/Engineer进行汽车零件的拆装

汽车上大概有上万个零部件,它们之间的装配关系也比较复杂。Pro/Engineer有着十分强大的三维建模和装配模块,可以实现汽车整车零件的建模和装配,引入Pro/Engineer软件,不仅让学生熟悉汽车零部件的构造,而且熟悉各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汽车机械基础》课程中,在讲解轴系零件、轴上零件的固定,轴、轴上回转零件齿轮以及键连接之间的关系时,利用软件操作这些零件的装配过程,使学生更直观的掌握了键连接,轴的结构,轴上零件的固定等相关知识。利用Pro/Engineer软件建立的由轴、齿轮、键装配的汽车后轮驱动差速器装置,学生通过练习可以对先前学习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很好的达到了教学效果。

4 利用Pro/Engineer扩展汽车相关专业知识

《汽车机械基础》虽然包含了较多的汽车零件和运动机构原理知识,但对整个汽车工业来说,大多数知识均没涉及到。Pro/Engineer提供了很多汽车设计模块,基本涵盖了汽车设计的各个行业,包括汽车零件设计,汽车零件钣金加工,成型汽车零件用的模具设计,关键零部件的数控加工、汽车整车结构优化设计等,简单来说,Pro/Engineer软件几乎涵盖了汽车设计、零件加工及装配的各环节,通过课堂进入Pro/Engineer软件即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也点燃了学生学习汽车专业课的热情和兴趣。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一个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把Pro/Engineer软件引入《汽车机械基础》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较好的满足上述学习要求。

参考文献

[1] 董国耀,李莉.关于图学教育改革与发展[M]//面向2l世纪的图学教育.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汽车机械论文范文4

汽车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下构建的新课程,它融合了《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液压传动》等多学科的课程,具有内容多、教学课时少的特点,中职学生基础差、起点低,学习起来有很大难度。这门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这门课的掌握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职业能力,以坚持“应用”为主,“必需、够用”为度原则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并与项目化教学中的内容进行适当联系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

1.以岗位需求来培养学生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主要面向“汽车后市场”,培养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本专业的实践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能从事汽车维修、检测、车辆改装、汽车技术管理、汽车营销、评估、保险等,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

1.1职业素养

1.1.1能自主学习汽车新知识、新技术,具有对知识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和提高的探索精神。

1.1.2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1.1.3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1.1.4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1.1.5能从维修案例中寻找共性举一反三,不断积累汽车维修经验。

1.1.6具备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认真、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具备安全操作意识、品质管理意识。

1.1.7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本课程所学的知识技能,将来毕业后能胜任岗位要求,又能适应汽车运用与维修市场的变化和发展需要。

1.2技术能力

1.2.1掌握机械制图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并可根据图样进行汽车零件的检验,修配,进行总成和部件的正确拆卸和装配。对绘图能力的要求可相应降低。

1.2.2掌握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及汽车运行材料的分类、品种、规格、使用特性、牌号和发展趋势。能识别常用金属材料牌号、初步具备分析非金属材料特性和应用状况的能力及提高材料性能的方法。掌握选择、使用汽车运行材料的技能,能对在用油的质量进行监测评估。

1.2.3掌握各种机械传动,如四杆机构、螺纹连接、键连接、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凸轮机构等在汽车上的应用以及它们的运动特性、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

1.2.4掌握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了解汽车常用的液压回路、液压元件,初步能分析汽车液压元件常见故障。

1.2.5能够正确使用各种维修工具、量具。

2.以行动导向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

2.1教学内容

学生学习汽车机械基础,是第一次真正接触汽车结构,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第一个环节。针对学生和课程的特点,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普遍规律,确定采取先分析认识汽车机械总体构造,再以汽车作为一种机械组成部分,以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传动系统、汽车行驶系统、汽车转向系统及汽车制动系统的工作任务来设计学习情景,选用汽车发动机、底盘的典型机构或装置为载体,安排项目来组织教学过程。

2.2教学方法

传统的《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方式大多是“灌输式”。教师讲解,学生认真学习,但效果并不理想。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起点低、基础差的特点。为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在课程组织和安排上,要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采用项目教学法,开展自主学习,以汽车结构认识实训导入知识学习,提出理论问题,并通过汽车结构实例分析来解决理论问题,形成以“明确项目任务—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评估”5个环节来组织教学,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汽车机械基本维修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将传统的教学内容糅合到完整的汽车机械中,建立学生整体的汽车机械意识,每一个知识点都以具体汽车机械结构为依托,做到教、学、做结合,加深对专业认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

2.2.1明确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比如汽车上有很多常用件采用键连接,曲轴与曲轴皮带轮之间的连接方式是什么连接?在拆卸曲轴皮带轮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让学生了解键的相关知识,并且让学生有正确选用键的相关知识。

2.2.2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参考资料,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比如让学生查阅维修手册,按照维修手册规定准备这个项目所需的工量、制定操作工艺流程,培养学生查阅技术资料的能力。

2.2.3做出决定。根据各小组确定的曲轴皮带轮拆装的计划,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案,最后由全班讨论,确定本项目的最佳方案。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也能学到很多知识。

2.2.4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重点考核学生对工量具的使用是否正确,操作工艺是否合理,动作是否规范。

2.2.5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各组结果差异的原因。

汽车机械论文范文5

关键词:学科竞赛 创新能力 培养 机械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04-02

培养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1]。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以及2012年湖北省教育厅、财政厅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都明确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要求。先进装备制造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如何培养机械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是目前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2,3]。

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目前在校学生近2000人,其机械工程为省级重点特色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专业为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近年来,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着力推进学科大类平台建设,对学科竞赛尤为重视,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创新教育的实施,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

1 依托学科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措施

1.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创新要求和形式也不同[4]。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建设理念,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实习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中充分体现机械、汽车的交叉融合,即将机械、汽车、电子、控制、计算机等学科交叉融合在一起,以汽车行业为背景,以汽车制造业来体现机械行业的先进制造技术,借助东风汽车股份公司、国家汽车检测中心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重点在机电一体化、数字化制造工艺、机电检测技术等方面联合打造专业特色。逐步形成包括汽车产品设计、试验检测、制造工艺、生产技术、管理经营、售后服务等方向的专业结构体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达到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

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理念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襄阳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需要的“一线工程师”。制定了三个原则:(1)坚持培养目标规格符合地方用人单位的需求;(2)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统一而突出应用能力;(3)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共性培养和个性发展。学院逐步完善并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夯实办学基础,同时加大创新与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行“双证书”(学历证+职业资格证)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定期召开用人单位、毕业生、教育专家和我院专业教师参加的专业建设研讨会,使人才培养方案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完善。

1.2 完善学科竞赛制度

学科竞赛需要得到政策保障、学校软硬件设施的支持、学科竞赛的制度支持等等,才能最大地发挥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热情和主动性[5]。为了保障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对学科竞赛进行有效的管理,把学科竞赛作为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使学科竞赛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学院出台了《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项目管理制度》,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项目,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专利保护,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创新的热情,完善和巩固学科竞赛的教育成果,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院为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团队及个人免费提供实验场地、设备以及技术等服务。开展较好的学科竞赛项目,学院鼓励向更高更深的层面发展,对学科竞赛中的成果进行上报,学生可取得创新学分,并且学科竞赛项目可作为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继续进行;经学院专家评审组审核鉴定后可获得毕业论文(设计)学分,参与竞赛指导的老师记入一定的教学工作量。

1.3 加强指导队伍建设

高水平竞赛指导队伍是将学科竞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效结合的保证[6]。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采取了如下措施来加强学科竞赛的指导队伍建设:(1)设立了专门的学科竞赛指导小组,为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指导和技术支持;(2)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和具有竞赛专长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派遣教师参加学科竞赛培训,加强与其他高校竞赛指导教师间的经验交流;(4)制定青年教师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到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进行学习、考察等;(5)支持指导老师根据学科竞赛需要开设相应选修课,强化基础知识,介绍科学发展最新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学科竞赛的认识;(6)对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的教师,在进修、聘级和评优等方面要从政策上加以扶持。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学院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为学院的学科竞赛构建了一个优秀的指导教师团队。

1.4 构建实践创新平台

实践教学需要适应学科竞赛的需要,学科竞赛也有效地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7]。学院根据机械类学科竞赛需要,引导地方机械行业的优秀企业、科研院所参与,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竞赛指导老师,建立学生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基地。2012年,学院引进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研究团队并建立“湖北文理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车用新能源汽车控制装置联合实验室”;2012年“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文理学院分中心”落户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同期学院与华中科技大学等五方共建“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2012年,湖北文理学院牵头、华中科技大学等七家单位共建“汽车零部件制造装备数字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此外,学院还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与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汽车监督检验中心(襄阳)、襄阳宇清、湖北新火炬等几十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与襄阳市进出口质量监督检验局共同筹建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汽车零部件检测重点实验室”,与湖北蓄电池质量监督局共同筹建部级技术中心“部级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这些单位不仅为学生提供平时的学习、实验机会,同时还可协助学校进行赛事组织、赛前培训等重要工作。这是深入开展学科竞赛的基础条件,同时也为学科竞赛构建了灵活的实践创新平台。

1.5 建立激励机制

为保障学科竞赛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积极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赛,必须为学科竞赛制定专门的激励机制[8]。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结合专业特点,重点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智能汽车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南区港澳特区机械创新设计制作大赛等活动。学院成立了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活动办公室,负责组织领导各种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对相关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学院还设立专项竞赛奖励基金,给予竞赛获奖同学和表现突出者一定奖励;同时把竞赛得奖和相关论文、专利作为评定奖学金和保送研究生的申请条件。学院一方面可以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物质奖励,另一方面,把竞赛成果与职称评审、职务聘任、年度考核挂钩。这些措施既是对指导教师所做工作的充分肯定,又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指导学科竞赛的积极性。

1.6 营造校园创新氛围

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非常重视校园创新氛围的营造,加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重要性的宣传。做好学科竞赛的组织工作,扩大学生的参与面,鼓励学生跨学科和多学科联合参加竞赛。结合机械类专业的特点,学院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以加强领导,主要负责组织领导各种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对相关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制定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学生课外实践与创新活动实施细则》,由于政策措施得当,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有声有色,譬如定期举办“蓝图杯”制图竞赛、发动机拆装大赛、数控编程大赛、车工大赛、电子竞赛等多种形式,组织“制图协会、汽车爱好者协会、机器人协会、机械创新设计协会”等科研型社团,通过这些带有浓厚专业特色的学生活动和协会组织,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近几年来,学院的学生在中南地区港澳特区大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创新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中多次获奖,毕业生在襄阳独特的汽车行业背景和汽车大工程环境的熏陶下,以其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而深受社会欢迎,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

2 结语

开展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学科竞赛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引导和推进的作用。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需要把日常教学、实践环节、课程建设等教学环节与学科竞赛进行有机结合,推动机械类专业课程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依托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逐步实现培养机械工程领域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柏连阳,蒋建初,盛正发.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8):65-67.

[2] 谢红梅,冯吉吉.构建机械学科竞赛项目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109): 61-62.

[3] 李宁.基于科技竞赛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6):70-72.

[4] 郭庆,魏莹莹,赵中华,等.以学科竞赛为支撑构建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交流平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 130-133.

[5] 王喜鸿,王良成,周密.论以学科竞赛促进理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J]. 实验室科学,2011,14(4):1-6.

[6] 刘谦,申天恩.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科研训练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3(3): 64-65.

汽车机械论文范文6

关键词: 车辆;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广泛使用,不仅影响了车辆的运输行业和汽车行业,是我们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也对农业和国家的防御装备现代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车辆工程范围从原来的力学,机械设计,材料,流体力学和化学机电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计算机,电子技术,测试计量技术和控制技术,这不仅是相互渗透,也进一步与医学结合,生理学和心理学。它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学科,包括多重的高科技和工程技术领域。

关于机械工程发展,在许多研究机械工程史著作中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机械工程史、近代机械工程史、现代机械工程史。

机械始于工具。公元前3000年以前(史前期),人类已广泛使用石制和骨制的工具。搬运重物的工具有滚子、撬棒和滑橇等,如古埃及建造金字塔时就已使用这类工具。公元前3500年后不久,苏美尔人已有了带轮的车。史前期的重要工具有弓形钻和制陶器用的转台。弓形钻由燧石钻头、钻杆、窝座和弓弦等组成,用来钻孔、扩孔和取火。埃及第三至第六王朝(约公元前2686年~前2181年)的早期,开始将牛拉的原始木犁和金属镰刀用于农业。约公元前2500年,欧亚之间地区就曾使用两轮和四轮的木质马车。叙利亚在公元前1200年制造了磨谷子用的手磨。

公元前600~公元400年的古罗马称为古典文化时期,这一时期木工工具有了很大改进,除木工常用的成套工具如斧、弓形锯、弓形钻、铲和凿外,还发展了球形钻、能拔铁钉的羊角锤、伐木用的双人锯等。广泛使用的还有长轴车床和脚踏车床,用来制造家具和车轮辐条。脚踏车床一直延用到中世纪,为近代车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约在公元前1世纪,古希腊人在手磨的基础上制成了石轮磨。这是机械和机器方面的一个进展。约在同时,古罗马也发展了驴拉磨和类似的石轮磨。

表是1500年前开始制造的。重要的改进是用螺旋弹簧代替重物以产生动力,此外还加了棘轮机构。机械式钟表创造的成功,不仅为现代文明所必需,也推动了精密零件的制造技术。机械式钟表后来又得到全面改进,如单摆式时钟取代了原来的天平式时钟。1676年英国为格林威治天文台制作了摆长不同的两种精密时钟。怀表采用双金属条,解决了平衡轮的温度补偿问题。

在欧洲诞生了工程科学。许多科学家,如牛顿、伽利略、莱布尼兹、玻意耳和胡克等,为新科学奠定了多方面的理论基础。为了鼓励创造发明,意大利和英国分别在1474年和1561年建立了专利机构。17世纪60年代出现了科学学会,如英国皇家学会。英国于1665年开始出版科学报告会文献。法国约于同时建立了法国科学院。俄、德两国也分别于1725年和1770年建立了俄国科学院和柏林科学院。这些学术机构冲破了当时教会的禁锢,展开自由讨论,交流学术观点和实验结果,因而促进了科学技术以及机械工程的发展。

在1750~1900年这一近代历史时期内,机械工程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飞速的发展,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1847年,在英国伯明翰成立了机械工程师学会,机械工程作为工程技术的一个分支得到了正式的承认。后来在世界其他国家也陆续成立了机械工程的行业组织。

机械工程的发展,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起着主干作用。如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纺织机械的出现和使用,使纺纱和织布的生产技术迅速提高。蒸汽机的出现和推广使用,不仅促进了当时煤产量的迅速增长,并且使炼铁炉、鼓风机有了机器动力而使铁产量成倍增长,煤和铁的生产发展又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蒸汽机用于交通运输,出现了蒸汽机车、蒸汽轮船等,这反过来又促进了煤、铁工业和其他工业的发展。汽轮机、内燃机和各种机床相继出现。

其中动力机械技术的突破,促进了各技术领域的突飞猛进。第一台有实用意义的蒸汽动力装置是英国的T.钮科门于1705年制成的大气式蒸汽机,曾在英国的煤矿和金属矿中使用。1712年制成的钮科门蒸汽机,它的蒸汽气缸和抽水缸是分开的。蒸汽通入气缸后在内部喷水使它冷凝,造成气缸内部真空,气缸外的大气压力推动活塞做功,再通过杠杆、链条等机构带动水泵活塞运动。1765年瓦特制作了一台试验性的有分离冷凝器的小型蒸汽机,1781年他又取得双作用式蒸汽机的专利。1776年瓦特与M.博尔顿合作制造的两台蒸汽机开始运转。到1804年,英国的棉纺织业已普遍采用蒸汽机作为生产动力。

19世纪中期,内燃机问世。第一台在工厂中实际使用的内燃机是1860年法国的勒努瓦制造的无压缩过程的煤气机,其基本结构与当时的蒸汽机相差不多。1862年,法国A.E.B.de罗沙提出四冲程循环的基本原理。1876年,德国N.A. 奥托制成四冲程往复活塞式单缸卧式煤气机,比勒努瓦的煤气机效率更高,功率更大。1878年,英国D. 克拉克制成二冲程作出了重要贡献。1897年他制成第一台压缩式点火式内燃机(柴油机),使用液体燃料,按四冲程原理工作,热效率高于当时其他任何内燃机。早期的压缩式内燃机的转速比较低,进入20世纪后内燃机的转速大幅度提高。

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世界开始进入电气时代。中心发电站迅速兴起,大功率的高速汽轮机应运而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30年间,机械工程的发展特点是:除原有技术的改进和扩大应用外,与其他科技领域的广泛结合和相互渗透明确加深,形成了机械工程的许多新的分支,机械工程的领域空前扩大,发展速度加快。这个时期,核技术、电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迅速发展。生产和科研工作的系统性、成套性、综合性大大增强。机器的应用几乎遍及所有的生产部门和科研部门,并深入到生活和服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