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文化论文范例

汽车文化论文

汽车文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体验营销b;数字媒体;丝绸之路;众泰汽车

1引言

众泰汽车试驾活动,是一项利用大量数字传播,极富体验精神、人文情怀的活动。一方面这是国产汽车自主品牌“数媒+”的全生态设计:借助数字媒体打造线上线下互动系统,打造体验营销的生态价值链;另一方面这又是国产汽车自主品牌“体验+”的全场景营造:借助实体场景的驾驶向受众展示全方位的驾驶体验,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汽车性能;更为精妙的是,这还是国产汽车自主品牌“文化+”的全品牌塑造:响应国家顶层战略的“一带一路”倡议,众泰T600重走古丝绸之路,彰显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崛起之荣耀。“一带一路”通过线上数字媒体营销与线下场景营销相结合,实现线上媒体更新,线下同时记录的情况;邀请知名论坛博主参与,在知名汽车论坛刊登旅行日志,营造了地空联动、全网营销的盛况,体现了众泰汽车在数字时代顺应浪潮建立了数媒口碑体系。

2文献综述

2.1体验营销策略相关理论

由于体验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美国学者BerndSchmitt在他所写的《体验式营销》一书中将不同的体验形式称为战略体验模块,并将其分为五种类型: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体验营销的6E组合策略就是指根据顾客角度的体验营销可以分为六个部分:体验、情境、事件、浸入、印象和延展。美国学者唐•舒尔茨等人在《整合营销传播》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接触点传播的概念,接触点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企业和品牌的看法,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喜爱程度和忠诚度。美国学者TomDuncan将品牌接触点定义为顾客有机会面对一个品牌信息的情境。Schultz和Barnes提出了关键接触点的概念。企业需要找到各个关键接触点,特别是顾客与商品直接接触最高的接触点,才能更好的实现消费者体验。针对本论文的研究,品牌接触点的第二种层次与体验营销密切相关。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体验,从踏入门店的一刻就开始了,然后存在于消费者与产品接触的所有时刻。门店的环境为消费者提供了空间,消费者在门店内的每一秒构成了体验的时间。将空间和时间的最小单位成为时间点和空间点,这些点即体验接触点。

2.2文献评述

体验经济成为未来经济趋势的前提下,体验营销的讨论也是当今营销学的热点。国外对于体验营销的研究较早,目前关于体验营销的理论、框架、实践等已做到基本完善和成熟。国内对于体验营销的研究要晚于国外,并且相当大的比例都主要在于体验营销策略的理论研究,对该课题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缺乏有力的数据和事实证明,这也是相关研究资料及文献不多的原因之一。针对汽车企业进行体验营销策略的研究尚不多见,且不够深入。当今现状是消费者在关注汽车本身的同时,越来越看重购买体验与消费体验,因此汽车品牌在营销传播中可顺延这一趋势,实施体验营销,通过切身体验,在受众心中留下鲜明的印象。

3数字媒体时代众泰汽车体验营销策略组合

3.1感官营销策略组合

体验营销策略组合主要是以消费者需求为目的出发,充分激发消费者感官体验。“众行中国”的七季试驾活动中,消费者不仅能切实的体验到众泰T600的驾车感受,还能在自驾游的旅途中观赏到旅途绝妙的美景、品尝到地道的特色美食、呼吸到乡间清新的空气、聆听到夜晚宁静的天籁之声,同时还能让人们远离喧嚣嘈杂的城市,放松心情,减轻平时的工作压力。这种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可以让试驾员们心情愉悦、精神振奋,购买的欲望也进而被激发。(1)视觉:超级试驾员们用“视觉盛宴”来形容第一次与众泰T600的邂逅,用“简直太棒了”来赞扬车内的全景电动可开启天窗;(2)听觉:超级试驾员们用“最大的惊讶”、“扎实的隔音”、“静音效果控制很好”来赞美众泰T600的静音特点;(3)嗅觉:在“众行中国”的试驾游中,车内置有负离子空气净化系统和花粉过滤器在嗅觉对于试驾者们也是有着别具一格的吸引力;(4)味觉:超级试驾员们在试驾旅行中可谓品尝了大半个中国的美食,比如第一季丝绸之路的西安特色小吃、第二季高原行的云南民族美食、第三季问茶之道的茶都香茗、第四季海南行的热带风味水果等;(5)触觉:超级试驾员们用“握感很不错”、“软硬适中”来形容众泰T600的触觉舒适度。

3.2情感营销策略组合

众泰T600通过“众行中国”试驾活动,培养了超级试驾员“细腻”、“深刻”、“释放心情”的情感。

3.3思考营销策略组合

在自驾游的试驾过程中,最能给消费者带来想象、联想、思考空间的就是消费者真真切切驾驶的汽车。例如,在第七季活动中,一位试驾员这样分享:“经过了这次的‘众行中国’试驾活动,我对众泰有了一次深入的了解,我认为国产汽车开始关注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努力的找到自己深的创新点而不是一味的抄袭进口汽车,汽车的外观和质量也改变了很多。”

3.4行动营销策略组合

在“众行中国”中,首先,众泰通过在其官网上“预约试驾”的小窗,来吸引潜在消费者成为“众行中国”的试驾员;其次,“众行中国”的目的地也十分考究,例如丝绸之路、高原行、问茶之道等等,均是与中国文化和自然风光有关的特色景点,而非商业化的地区,无形之中增添了旅行的意义;最后,旅行的结束并不是“众泰之行”的句点,试驾员们还分别撰写了各自的试驾旅行游记,刊登在“众行中国”的官网主页上。不仅如此,众泰还特别邀请了汽车之家知名的论坛博主参与“众行中国”试驾游活动,并且知名试驾员会在汽车之家论坛刊登其旅行游记。此举不仅可以吸引这些知名论坛博主的粉丝们关注“众行中国”系列活动,也可以让浏览众泰官网和汽车论坛的网友们进一步了解“众行中国”。

3.5关联营销策略组合

每一季“众行中国”的主题设计既指明路线,又隐喻文化和环境,同时关联众泰T600的性能,还塑造了品牌的“人格”特征。第五季“畅游青海”,以更复杂和严苛的“世界屋脊”环境为品质背书。

4数字媒体时代众泰汽车体验营销策略评价

4.1体验效果评价———具有主题性的产品与线路开发

试驾活动使消费者在亲身使用过程中,更清楚直观地了解了汽车的特点;同时,不同于常规试驾,它又是一种充分考验汽车性能的场景化试驾体验———众泰将试驾地点选在了青海、西藏、海南、罗布泊等不同地区并冠以不同的主题,力图创造出不同的场景。这项独具特色的试驾体验活动使消费者对企业以及车型都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其次,通过“众行中国”自驾游的体验方式建立起与顾客的情感维系。在众行中国的旅途中,众泰为试驾者做好了种种贴心周到的安排,包括规划路线、安排饮食和住宿、组织团队活动等等,给试驾者留下了难忘的驾车体验,这无疑能吸引每个爱车爱生活的消费者。

4.2情境效果评价———具有亲和性的场景和平台营造

众泰通过“众行中国”系列试驾活动,通过不同的主题设计,带领消费者穿梭于不同场景之中。“众行中国”第一季主题为再走丝绸之路,营造了一种重温灿烂文化的场景。第二季主题为高原行,试驾者探访了泸沽湖,感受了高原的民族情的场景。第三季主题为问茶之道,营造了从黄山出发,历经武夷山,最后探访福建茶文化场景。第四季为海南行,带领试驾者感受了南国风光,体验阳光沙滩这样的惬意的场景。

4.3事件效果评价———具有匹配性的兴趣和特别设计

为了实施好事件策略,“众行中国”在活动前进行了充分地消费者调研与活动定位。这些特性,都在“众行中国”的系列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首先,“众行中国”的活动是探究汽车性能及试驾地文化之旅,不同于普通的试驾活动,它更像是一场自驾游活动,与消费者自发性游玩的需求相契合;其次,汽车的安全性、配置都可以通过在不同地区、不同路况下的试驾得以充分了解;最后,驾驶的乐趣也可以通过试驾者的感受有所参考。此外,每个季度的不同主题调动起试驾者的不同情绪,一带一路、问茶、探险……这些关键词是试驾活动事件的概括,也无一不吸引和刺激着试驾者的感官,使其充分感受到活动的特别设计。

4.4浸入效果评价———具有有效性的流程与活动开展

“众行中国”每一季试驾之旅都有独特的主题,通常会将试驾地区的地域特色与时下热点有所联系。例如,第七季主题为“勇闯罗布泊”,众泰T600运动型SUV驶入无人区,使热爱运动和冒险的自驾游爱好者充分地融入其中。

4.5印象效果评价———具有传播性的媒介和平台选择

众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与宣传手段。首先邀请记者、媒体试驾,将试驾日志通过连载的形式在汽车论坛、社交网络或是相关的微信公众号上,每日更新、图文并茂,吸引力许多汽车爱好者。数字时代,网友可以在汽车之家、太平洋汽车等各大国内大型汽车论坛上搜索到“众行中国”的相关试驾体验日志,也可以通过手机登录社交网络浏览超级试驾员的试驾体验。此外,最新一季的“勇闯罗布泊”更是拍摄制作了活动短片在网络上,以旅游纪录片的形式将沿途风貌、汽车性能、驾驶感受记录下来,观赏性更强。

4.6延展效果评价———具有时空性的营销与客户保持

2014年开始,“众行中国”活动以丝绸之路开展第一次“众行中国”体验试驾活动;2015年再从厦门到杭州体验茶文化,之后南下海南岛、勇闯罗布泊等,无论是寒冷荒原地带还是酷暑山海陆地,众泰众行中国活动为T600在不同属地、环境下的驾驶体验,纵横中国画出完美版图。“众行中国”活动至今已举办7季,通过不同的主题,试驾者有机会在不同路况的地区中行车。结束后,参与体验的消费者或媒体纷纷在汽车论坛或社交网络上分享试驾体验,将自己的感受传播给数以万计的读者。可见“众行中国”活动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地点上、传播对象上,都做了很好的延展。

5结束语

汽车文化论文范文2

探索研究未来汽车展示设计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及在当今信息时代的特征变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以及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对汽车设计展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思路的更新也为现在展示创造了更宽广的上升空间,同时也丰富了其手段和技术.

关键词:

汽车设计;新媒体;动态化展示

1研究背景

新技术的发展促使出现了新的设计方式,原因有很多,大致总结如下:第一,随着众人对视觉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有时候更希望看见对自己有益而且能使自己身心愉悦的正能量,而忽视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载体是广大设计师能展示汽车动态,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第二,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品牌的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而此时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载体模式推动了汽车的动态化展示.随着新媒体、互动传播等新兴名词在人们之间流行传播,企业也开始研发新的方式来传播正能量,为创造和维护品牌形象增添光彩.第三,一些动态展示成功案例引起了设计师的重新思考,他们认为,应该在汽车设计中增加更多的动态模式,这样,品牌的内容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本篇文章就是在设计师和公司都能对新媒体熟练运用的情况下,综合分析了如何对汽车动态化展示进行合理运用,所以设计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这种设计将会综合运用新旧媒体.

2汽车设计概述

1934年由克莱斯勒公司所生产的“气流”型的小型汽车已然成为了汽车发展史里面的第三个时期的重要性标志,“气流”型小汽车是布里尔(CarlBreer)主任工程师从1927年参照空气动力学的原理所设计出来的一款小汽车,使用流线型设计出来的形状可以有效的降低汽车在高速运转时遇到的风阻,因为它的科学基础在飞机火车和轮船以及汽车等等交通工具上得到广泛的运用,为了保证它的舒适性和可靠性在产品的机械性能以及产品的结构方面都加以精心的设计.设计者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为的就是能够达到车身的一致统一使汽车的造型不断的往前推进,经由光滑的车身和后倾的挡风玻璃使发动机罩的双曲线很好的相关联起来整体感的加强也是借由脚踏板与挡泥板的流畅线条来完成的,不过这种型号的汽车在销售方面遭到了失败,即使耗费了将近七年的时间采纳使用了很多的新成果同时发动了极大规模的广告来宣传都无疾而终,广大消费者认为太过标新立异根本没有办法接受,也正是由于这款汽车的设计失败对德国后来的“大众”牌汽车外观形成了极大的影响.

3汽车设计展示

为了达到人们对汽车设计的要求就要将设计给人性化了在需要展示的空间上的使用就得拥有一份保障,在通常情况下在需要确定展示的空间的尺度最重要的根据就是明确的处理好汽车和环境以及我们人类这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经由对数据的综合统计与测量得出的一个具体的数值,尺度关乎着可以容纳的空间的大小通常以所测量出的比较大的数值来作为汽车设计的重要根据,在给汽车设计展示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就是先要对在某个环境展示空间中人们所处的位置的行为和状态是设计者在最先需要了解的.随着工业革命的来到汽车类产品的销售已经从它的出现到发展被用作是汽车产品销售的重要手段之中的一个,而有关汽车的设计展示历史则已经有了上百多年的历史了,每个行业的生存与各个行业的发展把工业设计认作是一种较为基本的方法,在随着经济不断的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工业设计已经占据了尤为重要的位置了,几乎全部所有的汽车公司把汽车产品的设计以及研究开发用作是一项颇为有着关键性的任务同时也是为了让汽车在维持着健康发展和稳定发展的决定性的意义.假如设计展示形式和色彩的利用在不具备照明光源的情况下一切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在有照明光源可使用时便可以让展示的汽车更加具有魅力利用不同的灯光打造出各异的环境氛围,同时把照明光源加以利用还可以把阴影部分处理的更好,合适的照射角度可以让立体视觉效果达到更好,不过在展示照明的过程中灯光的亮度和灯光的照明度以及光源的角度和光源的投射方向都在立体感的塑造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4国内外研究现状

4.1国内外研究成果

然而相关研究也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深入研究.大量有关动态展示的文献资料和书籍中的论文显示,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动态展示的发展.据统计,自2007至2013年不断出现一些关于动态研究设计的优秀学术论文,比如:2009年4月《包装工程》中,作者为朱琪颖,标题为“标志设计的动态化发展研究”文章中写道:随着新的技术手段以及艺术观念的变更,一些企业经营手段的变换、数字媒体的应用和品牌意识的增强,现代标志展示设计的设计理念、视觉语言、变形手法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开始由平面化、静态化向多元化、静态化转变.动态设计是一个综合了多媒体、多手段、多形态的整体,而不是一个孤立独存的数字制图中的点、线、面状要素.随着一些国外动态展示成功的案例的呈现,为我们创造了更多的实践资料和实习经验.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日本某设计师为当地广播电视台设计标志,他的设计的整体是个六边形的元素,而且这个六边形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节日、庆典随意的组成各种各样的样式、形状,但是万变不离其综,虽然外表千变万化,但其核心形状不变而便于识别,所以人们不会因看到形状改变而感到困惑.这种设计就像儿时我们玩的七巧板一样,那七块板可拼成许多图形,体物肖形,随手变幻,深受世人喜爱.另外,音乐博物馆的动态标志设计,将流动的音乐形象的表现出来,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4.2动态化展示概述

动态化展示主要通过产品部件、产生原料合成的动态展示,这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的动画技术为基础再结合了具体产品的特点进行设计的.计算机动画主要通过画面实现一定形式的旋转、缩放、移动、律动、层动等形成图形动态的展示,这能够直接的展示产品的主要内容,也能够表展产品的生产使用流程,丰富大众对产品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效果的认识,提高受众群体了解的趣味性.动态化展示主要是通过数字化、多媒体技术,通过最新的动画技术,结合产品的特殊图形数字,通过多种技术吸引参观者,最后实现人机相互的展示形式.这种动态的展示系统主要是一个综合型的平台,一般主要包括了大型环幕、弧度屏幕、球形屏幕、互动镜面以及触屏等,这里融合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组合,通过被展示对象的特有背景、价值,通过动态化得科技展示实现品牌的价值提升,还能带给观展者视觉、听觉方面的震撼.

4.3动态化展示的优势

具体来说当前汽车动态化展示中的环保主要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第一就是通过高科技的生态化建筑支持的汽车展示,整个展示空间的设计就是以环保为主题,所以的空间材料都是由环保材料所构建的,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能量.例如,世界上最开始产生的生态化展示厅就是福特公司设立的.动态化展示主要体现环保特点是第二个,因为展示主要通过数字化、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展示,对展示空间的设计要求更为简单,还有通过3D技术实现汽车内部构建的三维图动态展示,也可以减少使用实际成品进行静态展示所带来的成本消耗,而且很多结构展示都是损毁了本来车辆,展示后并没有进行再利用的价值,所以动态化得展示可以减少实物展示所造成的不环保性.最后,通过交互体验技术,客户能够通过互动展示平台进行汽车外貌的观赏,能够更好的方便客户进行选择.

5新媒体技术在汽车设计动态化展示的应用

第一,通过AutoCAD进行平面图的设计,汽车展示的二位平面图是最为开始的阶段,这里需要考虑到汽车展示的主题感官能动性、技术功能等需求.绘图的时候把非主要结构通过使用AUTOCAD进行删除,同时考虑到具体的展示的规划路线,汽车展示需要尽量的体现其中的装饰设计图、立面图、截面图、平面图、细节部分的详图等.第二,通过3DMax作为汽车实景的搭建系统,一般的汽车销售展馆都会进行三维模型的搭建,这也就是汽车体验的可视化技术,通过与3DMAX的相使用的GO程序渲染,通过进一步的适用V-Ray渲染器,可视化的效果得到更大的增强,这些技术一般运用在建筑表现图、人体肌肉骨骼的、室内效果图、室内汽车模型等展示有着独特的作用.第三,就是把Unity3D适用于进行汽车展示的实际场景漫游设计,这里通过3DMax以FBX的文件格式导入到其中,再进行下步的贴图工作,可以增加产品阐释的打光效果,以实现汽车动态展示的实景漫游交互设计,这里主要包括了界面的规划设计、汽车漫游行走.交互设计分析以及视频导入等.这里的初期基于GUI的插件进行交互体验界面的设计,这里相互设计包括了用户体验情感的交互、体验行为的交互以及背景界面的交互;还可以通过汽车展览厅中的设置专门的开启按钮来进行视频介绍的开机,通过视频程序性的介绍具体车辆的功能信息与配置信息,为潜在购买者或是已经购买车辆的消费者进行资讯的分享与相关维修保养知识的普及,这里还能够融入不同汽车品牌的独有设计创意,可以通过对虚拟汽车4S点的虚拟体验作为更为专业、细化的设计.第四,基于Kinect进行具体运动实感的设计分析,一般新款车辆进行展示的过程中,这个设备可以结合手势动作,例如,体验用户举起右手车辆就可以向右边形式,左手运用对应左面形式,身体的前倾和向后都会让模拟车体的前进与后退.因为具体的虚拟体验当中,动态展示设计都会根据目标设计对象进行较为精确的估算参数值,设计具体的运动情况以及位置坐标信息,不会出现设计目标产生相互干扰的情况,例如增加的手势交互功能,能够通过体验着的动作进行系统的映射,让体验者的手势替代鼠标键盘.一些动态展示成功案例引起了设计师的重新思考,他们认为,应该在汽车设计中增加更多的动态模式,这样,品牌的内容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本篇文章就是在设计师和公司都能对新媒体熟练运用的情况下,综合分析了如何对汽车动态化展示进行合理运用,所以设计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这种设计将会综合运用新旧媒体.

作者:柳永春 李娟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AlanDix,等.人机交互[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赵云川.展示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朱慧.中国元素在汽车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1(22).

汽车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技术咨询;汽车制造业;补短板;降成本;增创新;供给侧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意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补齐产业链短板。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创新动力在于科技,科技服务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供给侧改革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科技服务业也为供给侧改革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途径。[1]供给侧改革强调的是市场化,高端咨询服务是将科技服务以平台管理的方式相融合,使科技服务市场化,以充分发挥并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促成双方或多方供求之间的交易,推动技术升级、产业变革。高端咨询服务是依靠智力成果、大量聚集智慧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智慧工程。所谓高端咨询服务,是针对社会生产经营需要,独立的第三方,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运用各种学科专家们的群体科技知识、经验、智能、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的服务平台。[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颁布,汽车工业作为我国重点投资和发展的产业,从技术引进到合作、从国产化开发到自主创新,迅速缩短了与世界汽车工业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我国汽车制造业积累了一定的开发经验,生产管理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

“十四五”阶段,是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企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未来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为趋势的汽车“新四化”,将重塑汽车工业的格局。新时期、新形势,迎来的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环境中,传统汽车制造业必然要加快转型步伐,实现“补短板”、“降成本”,“增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以顺应时展。现代咨询服务业正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的能力。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高端咨询服务平台可以参考过往产品失效案例,为制造业的 FMEA 潜在失效分析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并有针对性的提供合理有效的控制计划,规避开发风险,在产品设计或开发验证阶段通过测试数据分析,找到问题根源,及时提供有效整改建议,避免反复验证浪费时间和资源,进而提高产品质量及项目完成效率,降低开发成本及客户抱怨机率。使高端咨询服务业更有效地渗透于整个产业价值链、科学研究等各领域,充分发挥高端咨询服务在供给侧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高端咨询服务业与汽车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可以降低企业流通成本,实现共享式发展,从而弥补企业技术短板,构筑企业竞争新优势,对促进供给侧改革并达到二者双赢的目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3]以汽车制造业中的零部件企业为例。当企业在产品设计或开发过程中遇到非常规问题时,可能涉及人、机、料、法、环等方面更深层次的研究领域,受企业内部资源限制,独立解决这类问题比较困难。目前的行业现状是,企业内部单独培养相关专业的技术团队,对人才技术经验要求较高,团队培养周期长且耗资大;与高校联合进行产学研合作,双方常因存在文化差异、经验背景不同、各主体间目标不一致等问题,对于问题的出发点及紧迫感存有分歧,导致技术问题攻克受阻;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只深耕于测试领域,业务领域较窄且深度不足,没有研发、生产、物流、存储等行业的技术背景,对于材料的性能、零件的设计、样件的生产及包装存储等方面都没有足够的经验,所以无法给出专业的失效分析和有效的整改建议。因此,一个可以整合高校、研发机构、制造工厂、检测机构等各环节的高端咨询服务平台,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高端咨询服务平台还可以集合高校中的高端人才,通过对其研究方向及所着手的项目课题进行充分解析并掌握,作为人才储备的一种形式,将人才信息进行数据化分类统计。当企业有技术难点需要攻克时,平台对信息进行分析匹配,确定关键领域的高校人才,达到快速促成产学研合作的目的。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以专业的服务质量,有效化解校企双方的文化差异和意见分歧,并积极跟进完成情况,提高效率。每一个被攻克的技术难关都值得被记载并作为一种技术资源收录进技术平台数据库,并以的形式向社会公开,借鉴思路。高端咨询服务平台通过这样的运营方式,不仅可以弥补制造业的技术短板,同时也可以化解产学研合作体社会化服务差的弊端,从而促进校企合作,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受环境污染、石油危机等大环境影响,汽车新能源及轻量化制造成为当前汽车工业的紧要任务。新的技术、新的材质、新的组件构成、新的供应链,甚至是新的回收报废体系,这些对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时代赋予汽车制造业的重大使命,企业应当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一是技术创新方面,企业可以通过高端咨询服务快速获得新技术新经验,为企业注入新鲜活力,解决创新能力不足和创新效率低下问题。二是结构调整方面,新形势、新要求,企业需要向创新性企业转型,从追求数量的增长到质量的增长,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力,以达到具备快速应变市场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高端咨询服务提供的技术支撑,使市场、研发、生产、供应链等各个环节的技术经验协同发展和进步,快速攻克技术难关,化解转型面临的风险,从而促进企业结构优化,重塑企业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达到新的企业形态。三是资源配置方面,企业之间的竞争必然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但人才战略的实施也必然会引起企业人力成本的攀升。通过高端咨询服务既提高整个区域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防止科技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又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水平,还能对人才技术增长能力起到激励作用,从而优化生产要素配置。[4]

二、总结

汽车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文化传播;内在关系;应用研究

从人类文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设计与文字就成为文化传播最为主要的两种方式,然而千百年来文字之于文化传播的作用广为共识,设计之于文化传播的作用却饱受忽视。随着视觉设计的兴起,设计之于文化传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凸显和认可,也渐渐走向文化传播的舞台中心,与文字一同承担起文化传播的重任。视觉传达设计作为当代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本质意义就是文化传播,文化传播为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注入灵魂、赋予生命,任何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从其本质上而言是不具备任何意义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从其表面上看就是色彩、图像、文字等的组合,但也正是在不同的组合式样之间展现出不同设计者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和其想要表达的文化传播内容。不同形式的视觉传达设计都在不约而同地利用文化传播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在不约而同地行使着文化传播的责任。

一、视觉传达和文化传播概念内涵

1.文化及文化传播内涵

文化的概念所呈现出来的样貌是缤纷和繁复的,所有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可以统称为文化,其是与人类历史融为一体的。文化本身就具有传播的属性,任何社会交往活动都是主体之间文化彼此传播的过程,可以说文化存在的意义就是传播,而传播的过程又推进文化本身的不断演进和传承。

2.视觉传达及视觉传达设计内涵

视觉传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诞生的那一刻,但作为一门学科被系统性研究和定义却是从20世纪才刚刚开始。视觉传达设计作为承载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历经千年,却如初生之旭日一般逐渐绽放其光芒。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到来,以图像为主要内容的视觉传达设计,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及传媒技术的支持下,正逐渐成为当代人类传播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人类世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每一天都在接受各种各样承载着不同文化理念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侵袭[1]。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不仅仅是精美的图像,也不仅仅是美丽的色彩,而是设计者内心世界所认同的文化剪影。越是优秀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越能深刻地反应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而其也往往是由于这种突出的代表性而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进而成为能够传承下去的佳作。

二、视觉传达设计与文化传播的共性

1.社会性

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而人除了具备自然属性之外,更多体现的则是其社会属性,文化虽然也包含着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明,但通常状况下所提到的文化都是指人类在体现社会属性时的创造性产物。视觉传达设计是人类文化创造和传承的方式之一,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深刻的社会属性烙印。文化传播作为文化存在的最为根本的意义,其本身是依赖于人的社会属性而存在的,人只有在表现社会属性的过程中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播。

2.创造性

创造性也是文化传播和视觉传达最为显著的共性之一,视觉传达设计属于设计的范畴,而设计的本质就是创造,这是任何一个设计者所应遵守的最为基础的设计准则,也是一名设计者道德操守的底线。文化本身并不具备创造性,因为其本身就是被创造出来的,但文化传播却具备创造性,人们通过文化传播完成社交活动的同时也是对文化的一种再创造,而基于传播产生的文化演进过程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一种创造性行为。

3.目的性

目的性可以说是视觉传达设计和文化传播之间最为明显的共性,视觉传达设计者需要通过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来表达内心的文化认同,评判一部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标准之一就是其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表达。既是如此,可以清晰看到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就是倾诉和表达,其目的性可见一斑。文化传播的目的性同样非常明显,任何形式的文化传播其最终目的都是被接受和被认同,所有文化传播者都希望在其文化传播活动中得到一种共鸣[2]。

三、视觉传达设计中文化传播的特点

1.大众性

视觉传达设计虽属艺术范畴,但最为主要的应用则是向大众传达某种价值理念,蕴含于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之中的文化内涵也同样是旨在面对广大受众群体。如公益广告之中所蕴含的公益文化所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的大众,呼吁大众认同公益广告之中的价值理念和思想精神。消费品广告面对的是潜在的广大消费者,将产品所承载的企业文化、流行文化、时尚文化等进行传播。另外从视觉传达设计表现形式来看,其大众性特点也十分明显。如今人们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视觉传达作品,人们无时无刻都在接受来自不同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传播而来的文化。

2.非线性

长久以来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是语言和文字,这种方式之下的文化传播具有很典型的线性特点,各种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的传承都在体现着以文字为主的文化传播方式的单一性。另外受地域限制,文化传播范围相对有限,且由于文字传播的特点,人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并不具备交流的实质性。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传媒技术、互联网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图像、声音、视频等为主的信息传播方式正成为当下最为普遍的文化传播方式。视觉传达设计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大特点就是打破既往以文字为主的文化传播方式的单一性,让交流范围更广,也更加真实。在信息时代,文化传播呈现的态势是网状式的,任何人既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制造者,也是接受者。每个人都生活在多维空间之内,扮演着无比复杂文化传播关系网中的一员。

3.开放性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世界文化交流程度不断加深,也让各种不同的文化趋于一同,这一点在视觉传达设计之中体现得极为明显。以传播范围最广的广告为例,许多跨国企业的广告都是世界性的,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人们都能够接收得到,而且也能够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说明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可以广为不同文化群体所接受和吸纳。另外,作为艺术门类的一种,视觉传达设计本身具备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这种已经深入到生活的艺术形式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和交流欲望,设计者越来越追求大众的理解和认同,也越来越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广为传颂。而这一诉求也决定了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必须具备开放性,能够容纳更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同时也能够满足更多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内心需求[3]。

4.直观性

以文字为主的文化传播方式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许多事物的文字描述并不能够做到精准生动,再加上受众群体理解能力、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等不同,极有可能会造成文化传播过程的失真。而视觉传达本以视觉为主,视觉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人们可以从其看到的图像和色彩之中很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并且以非常准确的方式进行传播。然而这种直观性也受一定的限制和影响,每个人对于同一幅画面的理解是不同的,对于同一种色彩搭配的感觉也是不同的,由于这些不同,必然会造成受众群体在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过程中出现不同的结果。但即便如此,直观性依然是视觉传达文化传播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只是设计者要在设计过程中做到换位思考,根据具体设计目的和设计内容来斟酌直观性特点的发挥,在艺术性和直观性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

5.多通道性

多通道性特点可以说是视觉传达文化传播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当今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如果有一天人们的生活中不存在这些视觉传达作品,人们反而会不知所措。传统意义上的传播方式以报纸、挂历、平面广告、路牌等为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所接触的网络世界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视觉传达设计,人们已经习惯从种类繁多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中选择能够满足自己精神或者是物质需求的作品,或者是作品背后的商品和文化产品。

四、视觉传达设计中文化传播的应用策略

1.共同经验域的合理使用

文化是视觉传达设计的生命,视觉传达设计的使命是文化传播。文化传播具有双向性,只有在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产生了共鸣,文化传播才真正具有意义。承载着文化传播使命的视觉传达设计同样具备双向性的特点,任何一部视觉传达设计作品都需要被理解、被认同。这种被理解和被认同往往需要借助一座“桥梁”,而这座桥梁就是设计者和接受者共同拥有的文化经验,即所谓共同经验域。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效果与彼此双方重合的认知空间是成正比的,双方在文化经验方面重合得越多,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也愈加容易,也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彼此的认同。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文化传播,设计者想要让自己的设计理念、文化内涵及艺术思想被人们所接受,就要想办法利用彼此更加容易理解、沟通的元素来保证文化传播的畅通无阻。设计者需要明确设计作品所针对的人群,分析目标人群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审美理念等,选择适当的文化内容作为桥梁,提高作品的认可度[4]。

2.尊重文化认知的差异性

不论何种文化传播的形式,都不应当是一个自说自话的过程,需要交流和沟通,这也意味着在视觉传达文化传播过程中,设计者应充分尊重受众群体文化认知方面的差异性,在赋予作品以文化内涵和艺术思想时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文化品位、审美趣味、审美标准等,不能在设计过程中以自我艺术的追求为主,要充分考略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传统。如针对年龄较小人群的设计,就要注重颜色选择的多样化,在色彩搭配方面也要多以鲜艳的颜色为主,在图像设计方面也要尽量凸显活泼、激情洋溢等。而针对年龄较大人群时则要注重文化格调的提升,避免过于流俗,在色彩的选择方面也要多以稳重的颜色为主,在搭配方面也要尽量避免多色调搭配,以免在配色方面显得凌乱,构图同样也是如此,力求简约而寓意广远。除了针对受众群体的文化差异性之外,设计者还要根据设计作品的主要内容来进行差异性处理,如汽车类的广告,此类广告主要针对的是男性群体,这时设计者就要根据不同汽车种类和用途,凸显男性所需要的产品价值之所在,让男性受众群体感受到个性化的汽车文化。

3.兼具通俗性和高雅性

艺术需要做到雅俗共赏,任何一门一味追求高雅的艺术都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人们所淡忘,而一味追求通俗的艺术也将逐步泯灭掉自我的个性而被世人所遗弃。视觉传达设计属于艺术范畴,自然也需要遵循这一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原则,视觉传达的文化传播亦是如此。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不仅仅在传播文化,同时也在引领着文化发展的方向,引导着正确的价值取向。对设计者而言,其作品之中的文化一定不能如山巅之莲般曲高和寡,亦不能如市井俚语般俗不可耐,这样一方面限制了这门艺术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在文化传播方面自缚脚步。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人们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艺术品位、文化内涵、价值取向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广告为例,如今缺乏审美观念和审美品位的广告已经无法打动消费者,更无法勾起消费者购买的欲望。而往往寓意很深、内容较为丰富、艺术品位较高、审美情趣不俗的广告更能为消费者所接受,其所代表的产品也更加容易被消费者认可。然而过于高雅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在认可度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障碍,因为视觉传达设计虽然也属于艺术范畴,但却与油画、国画等书画类艺术品存在明显差异,其服务的人群也不相同,因此,设计者在创作时还要充分兼顾作品的通俗性和高雅性,让视觉传达文化传播的过程更加顺畅。

五、结语

文化是视觉传达的生命,文化传播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使命,从视觉传达设计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其就与文化和文化传播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从属性的角度来看,文化传播包含视觉传达设计,每一次的设计都是一次文化创造的过程,而本身这种创造的过程就兼具传播性质,任何不具备文化传播性质的视觉传达设计都是无意义的,而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也是不存在的。在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厘清文化传播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内在关系,认清文化传播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共性和视觉传达中文化传播的特点,以此为基础探寻视觉传达设计中文化传播的有效策略,从文化之中汲取这门艺术发展的源源不竭的动力,也让文化传播的内在驱动力带动视觉传达设计生生不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妮妮.贡布里希的视觉艺术观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2]何蕾.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4).

[3]褚衍俊.“泛媒介”语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形态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14.

汽车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可持续;室内环境;人文

1传统室内环境设计中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

在室内环境设计领域,人文可适当地理解为深厚的文化性和带有广泛意义的人性化的设计要素,也在说明人是设计中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文在室内环境中的研究早已有之,并且国内外对传统室内环境的人文内涵研究产生了很多成果,都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可持续理念向室内环境的注入,使室内环境的绝大部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人文理论在难以再适合于表达可持续室内环境的人文特质,比如我们的室内设计都是讲求以人为本,但以人为本的方式在可持续室内环境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革命性的进步。但作为室内环境这一领域范围内的研究,传统室内环境的人文观点仍有一些是本课题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可持续室内环境的人文思想是对传统室内环境的一种扬弃。例如,钱丽竹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解析》(2011年)一文中指出,室内装潢的主要目的是让在其中的人感觉舒适、自然,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或工作的人感到舒心、愉悦,只有将人贯穿于设计的始终才能完成一项完美的作品。钱丽竹[1]文中的“自然”是指人感受的愉悦和自由自在,这是对人类情感的关怀,也是可持续室内环境所应有之义,可以作为研究结果的借鉴,可持续还使“自然”富有更广泛的含义,使“自然”显得更加真实、更加自然而然。吴美芳在论文《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人文情结》(2003年)中,以人类征服自然的传统思想为依托,解释了现代技术手段的进步以及对建材领域的不断拓展,使建筑室内环境向人工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建筑室内环境可以摆脱自然因素的限制,充分满足人们对舒适度的要求。并以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型购物超市这种购物模式为例,说明了技术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情感化室内环境感受。吴美芳[2]文中对高新技术的未来展望,是可持续室内环境的技术观念的一个反映,智能化是可持续室内环境的高技术路线,它的目标之一就是高情感化。诸如此类的文献,都说明可持续室内环境的人文思想是对传统室内环境的一种批判性继承,有新的观念融入,对一些人文提法有新的解释,也有少部分的保留,特别是在人性化和高情感化的人文关怀的研究中,传统室内环境的研究成果对可持续室内环境领域的研究能起到些许参考和借鉴。

2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人文研究现状

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产生已逾半个世纪,目前国内外对可持续室内设计实践方面的理论研究产生了一些成果,如已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论文有周浩明的《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理论》(2011年),SianMoxon(英)的《SustainabilityinInteriorDesign》(2012年),洛丽•丹尼斯(美)的《绿色室内设计》(2012年),路易丝•琼斯(美)的《环境友好型设计:绿色和可持续的室内设计》(2014年),SusanM.Winchip(美)的《SustainableDesignforInteriorEnvironments》(SecondEdition)(2011年),PilatowiczG.(美)的《SustainabilityinInteriorDesign》(2015年)等。同时产生了不少成功的设计案例,如美国新墨西哥州陶斯县的土船住宅,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eruBan)设计的纸质住宅,让•诺维尔(JeanNouvel)设计的法国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所,英国赫特福德郡的BRE未来办公室等。相比较于可持续室内环境的设计实践及相应理论,人文方面的研究明显落在了后面,呈现出发展失衡的态势。只有部分设计理论的文献对人文方面稍有涉及,并且数量较少。代表性的成果有:(1)周浩明的《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理论》(2011年)一书中的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五部分,和第九章第一节的第四部分,概述了可持续室内环境的审美特性;在第九章第一节的第一部分,周浩明阐明了他对可持续室内环境的人本观的个人看法,周浩明认为应本着“以自然为本”的思想来重塑室内环境的人本观念;在第二章第二节的第四部分论述中,指出可持续室内环境应该具有动态的可适应性,整个生命周期要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第六部分还强调了要鼓励大众参与可持续的设计过程,可以更全面地符合使用者的期望,更好地营造一个属人的可持续室内环境。(2)梁丽娜、高金锁的论文《可持续发展观念与可持续室内设计》(2003年)中,提到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应蕴涵着平等、发展、公平和民主原则等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应能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使资源、环境、人、社会、经济五大系统相互协调,共同进步[3]。(3)古佐夫斯基(美)的《可持续建筑的自然光运用》(2004年)一书中的第七章,阐释了自然光与环境、社会、精神、心理愉悦之间的生态联系;第八章阐释了自然光可以改变我们的行为,并提高我们的生态意识。(4)布莱恩•爱德华兹(美)的《绿色建筑》(2005年)一书中的序言三,谈到如何以生态伦理的观点来把控技术;以及建筑空间对本土传统的保护等所能负担的社会责任;并认为室内环境应该吸取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文明的传统和文化精华,以西方现代化科技结合东方传统思想来寻求出路。(5)郝琳在《建筑先锋•绿见未来》(2014年)一书的绿见未来的理论部分,用永续设计的理念,为我们预测了未来建筑空间可能为我们提供的生活方式,他认为好的设计应该是可持续的,未来的永续建筑是看重匠艺的传承(文化)、自然的保育(环境)、产业的变革(经济)、人的生活(社会),通过高科技和智能化,永续的目标是把庶民、人文风物、自然生态升华为“无心”的日常氛围。(6)林宪德(台)在《绿色建筑》(2011年第二版)一书的第九章第一、四部分,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了营养能量向上层传递时的急剧减少,着了保护环境和有效资源,降低熵值,提倡我们过简单的生活方式,住宅、建筑、城市都不能太过复杂,一句话,越简单的建筑系统越是好的可持续性的。在第九章第三部分,论述了适宜技术的社会价值和可持续意义,用现有的材料、技术、施工、设备水平下,发挥最大的地球环保功能,并且保护了当地的传统工艺的活力,使地域文化传承发扬;还借用生态经济学大师舒马赫的观点,论及了“适宜”这一人文性概念:不应该一味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消费标准、价值体系,否则会更加依赖富裕国家而不能自拔,发展经济应当适可而止、追求效率或生产力应适可而止、使用非再生资源应适可而止、细密分工应适可而止、以科学方法替代常识也应适可而止。(7)大卫•伯格曼(美)在《可持续设计要点指南》(2014年)的最后部分,“可持续设计的未来”中,分析了可持续暂时不被人们认同的原因,因为新生的可持续策略具有异于传统的形式,让人产生陌生感,有的思想进步人士又害怕人们异样的眼光,而对可持续望而却步。就像早先的汽车设计成马车的模样,是用熟悉的形式,慢慢让人们接受新事物。大卫•伯格曼认为“透明的绿色”手法在建筑和室内空间中具有可行性,生态元素依然在那里,只不过没有那么明显,当可持续设计不再有一个样子,它就不再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不再是一种宣言,不再针对一些特殊的(少数的)群体。但他也指出“透明的绿色”会失去生态化策略对人们的教育意义。(8)来增祥在《可持续发展与室内设计——兼谈绿色室内环境的营造》(1998年)一文中点出了可持续室内环境具有社会性、历史、地域文化性,可持续发展除了涉及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能源等所谓“硬件”的经济技术领域之外,同样也还与社会文化、历史文脉等“软件”因素有关,例如对风景名胜和文物的保护,对地域文化和地区人文景观延续性的重视等等。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对环境的尊重和沟通,对资源的节省和珍惜,在技术上除了运用高新科技手段外,也乐于采用因时、因地制宜的“适用技术”。同时还指出可持续室内环境是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回敬,可持续发展从哲学上可与我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相沟通,这里的“人”——可视为自我或群体,“天”——是否可认为是除自身或人群以外的客观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天人合一是人与物的共生,人与环境的“对话”、沟通和融合[4]。(9)DanielJauslin在论文(2012年)中引述了三位建筑师对可持续美学的看法和谈论,并指出可持续设计的美学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它能在何种程度上得以实现,现在还上不清楚,但自然美学、生态美学在未来的可持续设计中必定有相当的发展空间[5]。(10)GrazynaPilatowicz在论文《SustainabilityinInteriorDesign》(2015年)中指出:致力于建筑环境可持续的努力不仅要集中在建筑系统性能和保护资源上,还应当是基于对人的身体和心理精神需求的理解,这才是一个优良的环保设计决策的必要出发点[6]。(11)YaserRezapour等在论文《CulturalAspectsAnalysesinSustainableArchitecture》(2012)中研究了可持续建筑与文化、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认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才能促成可持续的社会,可持续的社会才能产生可持续建筑;可持续建筑应该作为一个文化背景来建立我们最佳的可持续文化,可持续建筑内涵着可持续文化,它对可持续社会的形成有重要作用[7]。

3可持续建筑人文研究中的相关研究成果

3.1研究的起步

对可持续建筑领域的人文研究,早在1999年,已经被建筑学者郑光复注意到,他在《环境的建筑未来》(1999年)一文中提出生态性不可以压倒人文性的论点,但在当时似乎未引起太多关注,偏重生态性压倒社会性是可持续建筑研究长期以来的普遍现象。如今,可持续建筑的人文专题性研究已经起步[8]。李海霞、冉茂宇的论文《人文生态建筑的设计思考》(2006年)对生态建筑中的健康生活模式、人性关怀、全球化进程中的地域性保护进行了一些探索,并肯定了生态建筑具有这些人文特征。专题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是赵安启、周若祁主编的《绿色建筑的人文理念》(2010年)[9],该书是国内建筑领域的第一本关于人文内涵的专著。书中提出了构建人文理念的四个基本原则:生态性、科学性、民族性、大众性,还提出了八个基本人文理念:天人和谐、持续发展、安全高效、经济适用、地域适应、节约高效、以人为本、诗意安居,并作出了一定的理论解释,其学术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专题性的学术论文有李国友、刘大平的《“绿色建筑”理念的人文拓展》(2010)和陈柳钦的《从人文视角深化对绿色建筑的理解》(2010年)。李国友和刘大平借助一个实践案例探讨了建筑与自身功能、地域环境及社会、时代背景的关系,以及进行气质、品味、伦理等人文属性的绿色评判可能性。陈柳钦[10]论述了社会生态、经济生态是和自然生态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应该说随着这三部文献的问世[11],学术界于2010年开启了对建筑人文的专题性研究。根据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于20世纪70时代提出了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生态系统,认为社会、经济、自然这三个亚系统是交织在一起的,它们相生相克,构成了人工生态系统的矛盾运动。建筑和室内环境面对这样复杂的系统,其研究应该是社会、经济、自然的全面考虑。在以上三部文献的基础上,对可持续建筑的社会属性仍然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3.2研究的深化

近年来可持续建筑研究领域出版了两本有关人文研究的专业著作。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编写了《城市社区绿色建筑规划社会人文需求技术导则》(2016),从建筑空间多样化需求;公共服务人文需求;交通人性化需求;生态环境健康性需求;社会公平性与公众参与需求等内容给出了设计建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绿色人文学组组织编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技术与人文理念》(2017),梳理了中国传统建筑所体现的八大绿色人文理念,探讨了史前时期、夏商周三代和封建社会中国聚落演化的基本轨迹,并总结了“中国传统民居适应地形(地貌)的绿色营建经验”、“中国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绿色营建经验”以及“中国民居应用地方材料的经验”。刘素芳、蔡家伟的专著《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绿色技术与人文内涵研究》(2019),以现代建筑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关系为框架,从可持续技术、不同气候区的营建经验、各类型建筑的设计方法着手,阐释了材料语言表达,以及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策略,并对绿色建筑人文内涵的基本原则和营造理念做了整体归纳。与之前的研究相比,这三本著作明显更具研究深度,研究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分别在绿色设计准则、方法策略和传统生态智慧方面,对确切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细化的探讨。可持续建筑人文研究的大部分内容和关注重点,其实是建筑所营造的空间和环境。有关可持续建筑的人文研究正在被步步推进,逐渐有细分和深耕之趋势。建筑人文和室内环境人文不完全等同,但是联系非常紧密,具有高度的相通性,上述建筑领域的现有成果,对室内环境设计领域的人文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事实上,从另一个维度看来,在建筑设计领域,乃至室内环境设计领域,国内外近来都有越来越多的设计研究者和实践者开始关注可持续和人文的关系问题,其中大多为世界知名学者。笔者在研究生论文的开题报告(2014)中[14],GrazynaPilatowicz在《SustainabilityinInteriorDesign》(2015)一文中[15],褚冬竹在《可持续建筑——设计生成与评价一体化机制》(2015)一书中[16],陆邵明在《空间•记忆•重构:既有建筑改造设》(2017)一文中[17],ArnoSchlueter、AdamRysanek、韩冬辰在《基于下一代可持续建筑的协同系统设计》(2017)一文中[18],他们都依据各自的工作实情、研究领域、调研资料,纷纷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人文问题的关注,并主张用人文性来丰富建筑和室内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

4结语

汽车文化论文范文6

一、“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思路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思路包括:(1)要通过理论学习来提升实践能力,让学生先进行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活动,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观摩和演示、实验、操作等活动,初步形成一定的实践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汽车检测的能力。(2)要开展实习实训活动,联系企业进行定岗实习活动,让企业内部的优秀工作人员带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具体的实习评价模式。(3)要领学生去优秀的大型企业内部进行参观,并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同时形成项目实践活动,形成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训练。

二、“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过程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要先构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在已经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拓展知识体系,将目前先进的汽车检测技术、检测方法、职业理论等内容融入其中,能够让学生在形成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具备较强专业思维能力、职业素养,提升专业知识的丰富感。其次,要建立课程实践教学基地,校方要与企业进行合作,构建基础设施更为高级的实践基地,这样才有利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有亲自检测汽车的机会,提升检测能力。另外,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要求,制定了具体的专业课程标准,该标准明确了相应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考核方式、评价标准。例如:在进行“汽车动力性能检测”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加速踏板踏下的速度和力度要均匀,且要求重复性良好,取三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若有飞点必须剔除。

三、“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环境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要营造真实工作环境。首先,要提升校外实习的时间比例,这样学生才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参与汽车检测活动的重要性。其次,要开展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活动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模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模拟汽车维修人员参与工作,例如:“加速熄火”为故障案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小组就会先学习相关理论,然后诊断故障,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更为理想。另外,教师还可以模拟企业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在班级内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氛围,因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实践课程教学和企业的生产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因此把企业模式借鉴应用到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具有了可行性。

四、“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1.推行任务教学方法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要推行任务教学方法。第一,要提出整体的任务目标。例如:发动机检测的教学过程中提出整体任务就是:通过外观症状来了解发动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不同的任务来明确发动机技术状况变化的主要外观症状有功率下降,燃料与润滑油消耗量增加,起动困难,漏水、漏油、漏气、漏电以及运转中有异常响声等。第二,要将任务目标进行分解,每个典型任务分解为若干项目。第三,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执行任务过程中的不足和优点,逐步提升实践的工作能力。在推行任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白,任务要有基础和提高之分,如在发动机拆装时,基础任务是每个同学都能够按要求拆装普通的发动机;提高任务则是要求他们拆能够正常运转的发动机,且装好以后发动机要能够良好运转。

2.案例教学方法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要推行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展示各种不同汽车故障的解决案例,然后提供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将案例熟记在心中,这样遇到工作中的相关状况就可以通过案例回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案例教学方法就是为学生累积了工作经验。同时案例教学方式能够使得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学生兴趣更高。

五、总结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实施过程中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更为明确,思路更清晰;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引导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汽车检测技术能力,在理论知识充足的同时,形成独立检测汽车问题的实践经验;实践教学方法的推行必须要构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营造真实工作环境,推行任务教学方法,让教学效果更具实效性。

作者:邹海林 单位:广西机电工业学校

第二篇:易经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一、教学的核心是思维方法

《易经》主要研究宇宙万物的变化,描述的是阴阳转变的系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被挂上封建落后、迷信低俗的臭名,成为被摒弃封杀的对象。而后我们更难以理解《易经》中所包含的精神文化,例如,《易经》中的“有我”和“无我”境界,“无我”境界中的发到自然以及阴阳变化细分系统、易经规律、表现方式,“有我”境界中的人道合一以及自我实现的方式、真理、内涵等,我们都只是理解表面现象,甚至是一头雾水茫然不知,那是我们思维方式太过于机械化或者其他原因。所以,我们要转变思维方式,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运用独特的见解去分析,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投入《易经》的思想模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教学的前提是宇宙观

宇宙观需要用博大的心怀去感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前提。《易经》的变法序列是通过形象来表达的,以观察万物为基础。例如,《易•系辞传》曰:“古者包牺氏(伏羲氏)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可见,通过远近事物的变化来揣测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再构成形象,来透析本质和规律。《易经》不再是简单的去模仿形态,而是拥有自身的思维特点,可以表达万物的客观存在性。用意念来塑造的形象不能真正反应其客观真实性,单纯靠想象捏造只是主观想法,没有客观的逻辑性。然而《易经》通过形象描绘的事物的特征,通过系统、合理、间接的方式来体现。正因为如此,宇宙观对《易经》的重要性更毋庸置疑了,同时宇宙观也成为了教学的前提,但是由于《易经》本身的博大精深文化以及社会因素,使在教学过程中宇宙观更显得难以理解。对此,学生更应该在课前了解中国文化中宇宙观的进程,及其对我们国家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的途径是其结构组成

想要学好《易经》,首先就要从《易经》的组成、内容来学,通过这途径,找到学习方法。《易经》也名《周易》,在东汉郑弦的《易论》中,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的意思。而唐代颖达的《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总之,对《易经》众说纷纭。但是《易经》中的组成部分是不可辨驳的,从内容上来分,可以分为十篇,《象传》(上分别、下篇)、《系辞传》(上、下篇)、《文言传》等等,被称为“十翼”。《易经》中的“阴”“阳”,形似毛笔画勾勒的“一”形状,相拥成圆形。古人用阴阳来表现寒暑、男女、日月、昼夜等相反的概念,这就是所谓的“一阴一阳”。

四、教学的核心的内容的择取

《易经》包含了两个内容,即卜筮和义理,二者相关相连,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在择取教学内容上,教师该学会如何去鉴别知识点,去除不适合学生的内容。当今学生在阴阳八卦五行方面是比较迷茫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避免将这些传授给学生,以免学生消化不了。要提取《易经》中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比如《易经的思维方式》、《易经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等来作为教学内容,但因为《易经》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复杂,教师应该挑重点来说,加深学生的记忆,而不是泛滥教学。

五、教学的目的是加强道德修养

能力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在教师讲课过程中,也应该重视品德的注入,古人视修身养性为生活的一大重点,而学生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易经》包含了对立统一、阴阳互根、阳逆阴顺、此消彼长、物极必反等规律,同时与这些规律数千年沉淀和积累形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等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以及中华文化和谐意识的核心和精髓。例如在乾卦的一个内容:“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亢有龙悔。”这段总共有六个层次,依据人在每个层次生长所具有的特征、社会经验等来建立适当的选择。初九指的是事物的开端,力量薄弱、根基不稳,这时候需要逐渐扩大实力保存实力,再进行下一步的进展,对应的年龄段是二十岁以下,二十岁以下没有自己的雄厚的能力,学会蓄势待发,属“潜龙”;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也就是九二,就要少年当自强,尽心尽力去学习,把握好机遇展现飞龙奔腾;九三被界定为三十至四十的年龄段,已有所成就,这时候需要有沉稳的心态去尽心工作,存在相应的危机感,不放松警惕,每天反思自己并敢于去纠正自己错误之处,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感叹说,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的《易经》,可见《易经》内容的深刻程度。学习《易经》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一,重振国学;第二,可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对于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四,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第五,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琼 单位:辽宁省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方法

一、课程设置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食品毒理学在世界各个国家的高速发展,结合我国国情的实际情况与需要,首先在预防医学专业开设了《食品毒理学》的基础课程。此后,伴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消费者对加工食品的需求不断提高以及相应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开始高度关注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管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食品毒理学的研究需求急剧扩大。截止到2005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及备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等学校已经到达67所。

二、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专业层次不同

食品毒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药理学、免疫学、现代生物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卫生毒理学、分析化学、遗传学、病理学及流行病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运用临床研究、试验研究和实际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各类毒物质进行全面研究的作用机制,属现代医学方面的范畴。目前,在我国主要是本科医科学校的防预医学专业,农业和商业院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及高等职业院校的商检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检验)等相关专业开设食品毒理学课程,食品毒理学的基础课程开设因学生专业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除了学习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外,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食品毒理学教学偏重于食物中潜在的有害物质或食品添加剂的毒性亦或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来源等内容;预防医学专业的食品毒理学多侧重于毒理机制、评价程序及管理等方面的教学;而高职高专等院校中食品毒理学则侧重于各种食品中常见毒性物质的分析。这样一来,与医学专业及药学专业的学生相比,我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动物实验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对理论知识的领会也不尽如人意。

(二)教材版本多样化

随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设置,当前出版的《食品毒理学》及类似教材的版本也相继增多。有些教材还是沿用了编写预防医学领域毒理学教材的思路,重点对每阶段毒理实验的具体设计和管理与评价进行了描述,对于食品专业的学生来说,教材的适用性收到了限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专业培养要求。因此,选用合适的教材对于食品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可喜的是,近几年随着教材的编篡工作不断加强,笔者自己也参与到新教材的编写工作。我校目前使用的是单毓娟主编,我校参编的《食品毒理学》教材,这本书与食品专业特点结合相对来说更为紧密,学生更容易掌握里面的内容。

(三)实践教学环节欠缺

动物试验是食品毒理学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也是食品毒理学实验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院校和专业食品毒理学都表现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欠缺,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与医学院校自己所拥有的教学实践基地相比,农林院校的食品毒理学专业的学生就缺乏实践环境。例如,由于农林院校未开设有关实验动物学的课程,关于实验动物解剖、染毒方法的操作、动物设计等基本实验项目开设的很少。即便在医学院校,因为食品毒理学的实验周期设置的比较长,所以大部分院校对实验教学内容也进行了简化。我校在这方面的情况表现得更为突出和严重,目前,急需要扩大食品毒理学教学实验室,同时,必须要重视该课程的基础建设与投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四)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的知识水平是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食品毒理学的发展与生命科学的发展紧密相连。教师自身也要具备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作为授课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修养和综合素质,要广泛学习和阅读最新文献,同时加强对基础学科的理论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融会贯通,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中。

三、教学方法

(一)理论教学

我校将食品毒理学这门课程设置为2个学分,共计34个学时,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凸显,若想面面俱到,就需将教材内容满堂灌输给学生,极易使学生知识思维混乱。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教材大纲讲授之余,及时补充各种与食品毒理关联的最新科技动态和发展趋势,向学生展示本学科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科的一些前沿内容并让他们看到令人振奋的学科前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既大大提高了学生听讲效率,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进而学生普遍对所授内容予以好评,提升了讲授效果。

(二)专题讨论

在完成教学大纲任务的前提下,适当利用一些机动课时组织安排食品毒理学的专题讨论。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组织学生对文献资料进行学习,指导学生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并将资料发给他们,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另外,还要根据课程教授进程,形成专题学习小组,每组同学做好PPT后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并开展课堂讨论,很多同学在讨论中表现得都很积极,大部分拿到资料的学生都能认真完成任务。通过这种互动式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和完成任务后的成功喜悦感,也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布置课外小小论文

本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通常要布置课外小小论文给学生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吸取国外老师授课的特点,加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科技文献,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和阅读文献,结合课堂所学的食品毒理学关键知识点和当下热点的食品安全问题,自己选题写一篇小小论文,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论文字数不要求太多,但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这样的探索,让老师能够看到一些同学身上平时发现不到的闪光点和想法,同时也加深了对学生的了解,学生也更愿意与老师交朋友,积极和老师讨论一些问题,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四)结合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大赛

结合我校目前开展的大学生创新活动,积极鼓励和帮助一部分同学参与项目申报,根据食品毒理学的授课内容和当下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让学生组队,然后和老师一起想办法、查找相关的书籍、进行试验设计。与此同时,老师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并督促学生按照设想逐步完成研究内容,遇到困难时与他们进行讨论。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实验室技能训练,学生的实验动手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升,在每年的研究生面试中很多学生能取得好的成绩也与这样的科研实践关系紧密。通过把这样的实践活动年年延续下来,充分发挥和调动了我校本科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的热情,培养了他们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食品毒理学》作为食品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以培养学生掌握食品毒理学相关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为目的,为学习其他食品相关专业课程和了解我国现有食品安全法规及标准打下良好基础。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个课程的重要性,才能在学科建设方面给予重视,这样,课程的改革才会有充足的力量。另外,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要不断深化和改善,才能适应食品学科发展的整体规划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食品专业优秀人才。

作者:唐俊妮 陈娟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四篇:新课程高中音乐教学方法研究

一、高中学生心理的发展

1.高中学生心理的特点。

高中生正在处于人生当中的朝阳时期,他们不再像小学生和初中生那样稚嫩,开始对社会以及生活中的一切产生好奇。对世界的认识已经由感性转为理性,开始产生实践的渴望。他们正在走向成人化,他们渴望知识,渴望交际,在一点点的摸索中,体会快乐。高中学生的心理大概有以下特点:第一、抽象性逻辑思维能力加强。随着对事物本质的不断认识,使他们的思维概括能力增强。第二、情感更加丰富多彩,逐步趋向深刻而稳定。第三、随着高中生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他们对事物也有了独立的见解。第四、高中时期学生的认知情况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

2.高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特点。

音乐是一种优雅的文化形式,它与民族、道德、人性等息息相关,又包含着情感、文化等。高中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已经趋于成人的水平,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认知也在逐渐提高。高中生正在渴望通过音乐来了解人生,来获取生活体验,来接触文化。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够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高尚的情操。高中生从自身对认知的角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包括对音乐种类的喜好、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以及对音乐创作者的崇拜与追求,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

二、普通高中音乐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特点及内容

1.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针对高中音乐课程提出了以下几种基本理念:第一、在音乐欣赏中提高高中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并以此为核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第二、全体同学一视同仁,但是不埋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及意识;第四、在多元化音乐种类的教学过程中不忘弘扬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使学生增强爱国情操。

2.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特点。

音乐课在众多课程中是一种必修课程,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讲,应当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核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发展成为爱好。音乐课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弘扬民族文化。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特点为:第一、高中音乐课程在设置时应当给学生提供选择性的空间,注重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同时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能力和水平,能够不断的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第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修养。高中生的音乐文化修养是指学生对音乐中体现的民族性、时代性等人文方面的理解,以及对音乐的表达形式、音响、种类等方面的认识。其目标是为了提高高中生的品味以及文化素养,并使高中生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与满足。第三、使学生在“比较”中体验和欣赏音乐的美好,而不是被动的欣赏与理解。让学生能够在音乐的比较中学会对音乐的判断、鉴赏以及学会对音乐作品的价值欣赏;第四、通过对音乐的学习让高中生能够拓宽探索其规律性和逻辑性的思维方式,让高中生更深入、准确的了解音乐的抽象性特征。

三、现阶段高中音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音乐课程的重视度下降。

音乐课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从孩童时期一直陪伴着学生的成长,从学前教育中儿歌的学习到高中时期对音乐欣赏的学习,音乐课贯穿了整个学生时代。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高与知识难度的增加,音乐课程正处于逐渐被缩减的状态。在中国这个应试大国,学生在步入高中之后不得不跟随应试教育的大河,开始对考学科目的研究与学习,也给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状态就使得音乐课程逐渐被忽略,成为不必要的学习内容,大多学校都将音乐课程更改为应试科目的学习,音乐的教育与培养不再是学校课程规划的重点,甚至有些学校直接取消了音乐课程的安排。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无疑对高中音乐教育的开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多样化。

在大多数高中课程中,音乐课依然是在开展的状态,但是限制了课程的课时安排。作为教师,首先不能从自身放弃了对音乐课程教育的机会,应时刻要求自己,从自身开始提高教学知识的储备量,开拓思路,丰富课堂内容和形式,将枯燥的乐理知识讲解转变为组织简单的课堂活动,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对音乐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将高中音乐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了解以及加深对乐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从高中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上改善当前高中音乐教育的质量。

3.高中音乐教学的目标不明确。

大多学校在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指定时并不明确,造成课程教学质量的下降,以及无法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教学,以至于难以达到新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音乐课程的要求标准。另外,有些学校使用的教材与课程内容不符合,导致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下降,最终造成高中音乐课程教学成为了形式化教学。

四、新课程观下高中音乐的教学方法及策略

1.充分发掘音乐资源。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学校教育设施的配备变得更加齐全。在现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很多学校都配备有钢琴、手风琴等教学设备,甚至有些学校在音乐教室配备了多媒体电脑设备。在图书馆,也为学生准备了乐理知识的图书以及音像材料,使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方式获取关于音乐的资料。高中音乐教育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以外,还可以发掘更多的教学资源,例如,可以在课间休息时使用校园广播对学生进行音乐的熏陶,或者在食堂增加音乐播放的设备。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与音乐有关的课外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知识,有利于学生音乐领域能力的拓展,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

2.教学方法多样化。

兴趣是决定动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高中音乐教师应当研究的课题。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激励法等方式以及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如在课堂上播放一段经典音乐,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音乐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思维得到开拓。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其他科目的知识,如与音乐有关的人文科学知识、历史知识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审美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感知与创造能力。音乐的教学使美育的重要载体。要想使高中生能够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就应当先用音乐的魅力去吸引他们。高中的学习过程是漫长而枯燥的过程,这个时期学生的心智趋于成熟由还未完全被控制,因此容易因考学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并有较强的情绪波动。音乐恰巧是可以使人得到放松的方式,教师可以在适当情况下播放一些舒心的音乐,在高中生的心理和情绪得到缓解和放松的同时进行审美引导,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产生共鸣。此外,在高中音乐教育的教材中,所使用的音乐作品大多都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经典。通过对不同风格的音乐欣赏,如:蓝调、古典、浪漫、流行等,领略不同风格的音乐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并在欣赏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以及对作品的鉴赏与判断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对音乐的学习,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并使学生能够陶冶情操,精神得到升华。

五、结语

总而言之,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音乐课程教育中应当注重教学的方法及策略,充分了解高中生的学习心理,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还应当结合自身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对教学形式及课堂内容灵活掌握。因此,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高中音乐教师就应当熟悉学生的基本状况,针对性的制定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观下,高中音乐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应当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部分学生的抽查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及共性特征,也要求高中音乐教师能够洞悉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以及专业的业务水平,这样才能在学生提出个性化问题时做出合理的解答。在高中音乐的课程教育中,新课程观还要求课堂主体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担任着传授乐理知识,安排教学进度的工作,在新课标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够对音乐的学习产生兴趣,并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作者:叶璐莎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第一中学

第五篇:高校法学课程逆向教学方法

一、传统法学教学方法利弊评析

从世界范围来看,传统法学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即以讲授法为主要形式的大陆法教学方法和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的英美法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主要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要方式,辅之以问题解答、阅读辅导和论文写作指导,并以学生是否完全接受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教学方式。其课堂讲授内容多以系统的介绍整个法律制度结构为主线、详细讲解法律概念、性质和特征等基本法律知识,因而这种教学方法通常具有四个明显特点。(1)讲授法注重法学知识讲解的系统化和体系化。系统化和体系化是大陆法系国家制定成文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其目的是避免法律规则间的冲突和保证法律体系内部逻辑性的统一。因此,教师在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体系的内在要求系统地讲解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和法律文本的具体规定。这样的讲解更有利于学生们系统地了解法律基本原则、基本精神和基本框架。(2)讲授法注重法律素质的培养和法律精神的传播。法学教学是以培养法学研究型和实务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因而法律规范的学习和分析,法律价值的理解和判断,以及法律精神的领会和传承应成为法学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这些教学内容的实现不仅有利于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法律精神的弘扬和传承。(3)讲授法注重教学者理论功底的加深和法律素养的提高。法学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对法学理论和实务知识的讲解和分析,指导学生依据法律逻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完全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师理论功底的深厚和知识广博的程度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任务的完成。(4)讲授法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采用。这种方式对教学环境和物质条件的要求不高,可以在教师数量不足和法律实践场所不足的情况下开展,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法学的发展,传统的讲授法已经很难单独应对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渴望和社会对法学人才的要求,讲授法的劣势逐渐显现。例如:讲授法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案例分析法。

为应对讲授法的弊端,案例分析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讲授法的不足。案例分析法是源于英美法系国家的教学方法,其逐渐受到各国高等学府的重视并应用于法学教学实践之中。该方法是通过分析和研究现有案例,指导学生将法律规定适用于案例的解决过程,从而使学生掌握案例分析、逻辑推理和法律适用的技能。其具有如下四个主要特点:(1)案例分析法是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该方法要求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案例展开,进行介绍、分析、讨论和讲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案与法的融合中感受和理解法学理论的含义和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并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文本解决具体案例。(2)案例分析法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引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应体现在教学策划、案例选择、信息提供、课堂组织和讨论评判等一系列活动中。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案情、评论案情、共同讨论和相互辩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自发地和自愿地参与其中。通过上述的引导行为和激发行为帮助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自主完成案情讨论、案情分析、法律思考和法律适用等活动,而教师只是在这一过程中予以细心的指导,并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案例分析和得出正确的结论。(4)案例分析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能力是案例分析法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重点培养学生理解法律、适用法律和评价法律的认知能力,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陈述观点,解释缘由和观点论辩的语言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然而,案例分析法同样具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①案例分析法过度侧重于案情分析和法律适用,忽视法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学会依据法律推理得出案件可能的裁判结果,但是为什么法律如此规定和法律背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则很容易被学生所忽略。②案例分析法在实践中还依然是讲授法的辅助手段,案例只是理论知识讲解后的辅助性解释工具而已。对此问题,许多学者建议将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有效结合,使学生在理解法学理论的同时学会分析案例和法律适用技能,这样做既兼顾了理论学习又兼顾了法律实践。然而,如何很好地运用这一混合方法一直是学者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对此,逆向教学法的出现为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二、逆向案例教学方法的优势和实践

逆向教学法是美国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专家GrantWiggins和JayMacTighe于1999年率先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是从教学目标逆向入手,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和开展教学活动,最终指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方法。换句话说,课程只是实现既定学习目标的手段,而教学则是将注意力集中于特定主题,使用特殊资源,选择特殊学习指导方法,最终达到既定学习目标的过程。在具体教学中,逆向教学法不是由理论讲解到案例分析的顺向教学方式,而是先引入案例分析再进行理论讲解的逆向教学方式。其教学过程由三个阶段组成:(1)明确预期的教学目标;(2)确定教学目标需达到的证据;(3)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

1.逆向教学法的优势。

(2)逆向教学法首先进行的案例分析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这种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精心地选取典型法学案例,并为之后的案例解析所需理论的学习奠定实例基础。那么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法律学习是以了解案例具体情况为主,进行独立的分析和思考,并形成基于理性判断而得出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享受美好的探索乐趣,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在伦理、道德和法律之间迂回游走,在快乐的探索中完成理论学习的铺垫工作。(2)逆向教学法鼓励学生基于各自的判断依据展开讨论,相互攻辩,在激烈的交锋中辨别是非曲直。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学生们通过讨论和辩论发现各自观点的不足,在相互学习中逐步提高对案情所涉及法律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同时,相互探讨和相互辩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和渴望获得真理的想法。(3)逆向教学法有利于教师通过启发式和探究式的讲解帮助学生解开谜团,帮助学生把对案情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的理解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将分析案例所需的法学理论和法律条文予以详细讲解,使学生们能够将自己原有的认识与这些法学理论和法律条文相比对,从而理解法学理论的含义和法律规定的合理性,最终实现法学教学的预期目标。

2.逆向教学法的运用。

逆向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可借《民法学总论》课程为例加以解释。例如:教师准备讲授公序良俗原则时,可以依据这个教学目标选取一个现实的并且社会争议较大的借腹生子案例,并将详细的案情提供给学生,使其对案情有所了解。然后,鼓励学生们进行思考和讨论借腹生子是否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要求和法律规定的问题,并让学生将形成的观点予以表述。那么,当不同的观点出现后,学生们自然会对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观点进行反驳。当然,如果在对方观点依据充分且分析合情合理的情况下,学生也会认可和接受不同观点。这就由自行探索和学习的阶段进入到相互学习的阶段。最后,教师可以就这个问题认真讲解借腹生子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社会伦理和道德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可能造成的危害性结果。之后,顺势引出公序良俗原则,通过解释该原则的含义明确指出借腹生子虽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予以禁止,但其违背了公序良俗原则的基本要求,因而属于违法行为。

三、结语

逆向教学法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方法在设计方式上相逆的教学方法,其强调以教学目标为起点和归宿,视教学为目标达成的手段,致力于对教学思路的核心环节进行改进和创新。如果探究该方法的本质,逆向教学法实际上是传统教学方法中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的结合,是一种混合教学方法。只不过这种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的顺序由传统教学的顺向教学转变为逆向教学。其由教学活动的终点起步,基于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合理安排案例分析和理论讲授的过程和阶段。在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自主参与和主动求知,最终全面掌握法学理论和实务技能。

作者:顾成博 高凛 单位:江南大学法学院

第六篇:国际金融学课程引导式教学方法

一、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手段落后,“灌输式”仍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把记忆当作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目前,国际金融学教学仍然是教师主讲为主,教师依据国际金融学的教学安排和要求自行讲授每节课内容,在讲授中,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在课堂上很少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传统的讲授方式,使学生经常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应用能力欠缺,教学效果不佳。

2.学生在学习国际金融学过程中,教学资料较少,缺乏案例型和便于自学的学习资料,导致学生在预习和复习课程的过程中,难于理解课本上的知识。

3.在国际金融学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是单纯上机进行模拟炒汇,在实践环节中缺乏对各种外汇交易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虽然对实践和实验环节很有兴趣,但学的内容却很少,只是单纯学会了炒汇的基本操作,可外汇交易的水平和灵活利用各种传统和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国际贸易、投资、风险规避水平仍较差。

4.双语教学仍处于教师主讲,而且以“翻译课”为主。在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中,很多学生感觉课堂上比较吃力,感觉教材的英文程度较难,感觉现有的补充资料理解也很困难。在上课中,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英语学习和翻译中,而无法把精力放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消化和理解上,导致双语教学效果并不好,学生学习兴趣不大。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表明,现在采取的一般的教学方式不适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影响到上课学习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本文提出了“引导式”教学方法,期望通过国际金融学课程“引导式”教学方法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国际金融学的知识。这种“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国际著名大学的经济相关课程授课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应用前景广阔。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引导式”教学是美国专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经过不断的改革和优化,现在提出来的“引导式”教学的基本原理是:教师改变以往传统课堂上,以教师为主讲的授课方式,而是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教师首先按照教学要求整理好预习的资料,并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介发给学生,事先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然后在上课的时候,教师主要通过各种引导方式,如问题引导、案例引导、热点新闻引导等方式,提出一些问题,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多思考,多发言,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美国著名学者AsliDemirguc-Kunt在1998年提出,“引导式”教学方式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使学生能真正掌握课程的知识。我国“引导式”教学方法开展得比较晚,但是有些专家也开始进行了研究,朱尔茜(2013)提出教师们在金融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各种金融的最新案例,让学生课堂上进行大量讨论和发言,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新鲜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周剑雄等人(2012)提出教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情境来设计引导式问题,特别设计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和新闻问题,使学生能认真思考,努力寻找答案,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李寒梅(2013)提出在大学教育中,根据课程设计多种生动有趣的案例,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

三、国际金融学“引导式”教学方法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1)提高学生国际金融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素质,通过理论教学的“引导式”教学,使学生比以往更能熟练掌握国际金融学理论体系和相关原理。

(2)提高学生国际金融的实践素质,通过实践教学和实验的“引导式”教学,使学生炒汇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能灵活使用各种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进行投资,规避风险。

(3)灵活采取各种引导式教学方法,使学生高效地学习国际金融相关知识,增加课堂的活跃度,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4)通过双语教学引导式设计,加强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增加英文精读、课堂英文互动,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锻炼英文听、说、读、写的能力。

(5)改革考核方法,使学生不再以一张卷子来论分数,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

2.国际金融学课程“引导式”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

(1)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不同的引导方法进行教学:一是“问题引导式”和“案例引导式”教学方法。所谓“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提出问题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引导式”是教师提出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的模式。其具体步骤是:第一,教师课前认真备课,结合内容设置要思考的问题和案例;第二,教师课堂讲课,提出问题和案例,请学生思考和讨论;第三,请学生发言和修正;第四,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提高。二是“兴趣引导式”教学方法。对学生广泛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外汇市场”、“外汇风险”等,可以由学生自己查找案例和资料,并自己对找到的案例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国际金融学“兴趣引导式”教学根据课程的不同章节,设计有趣的题目,比如国际金融市场章节可以设计国际股票市场是怎么发展的,有哪几个重要市场;在学习“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危机”时,可以设计让学生自己阐述欧债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机理等等。学生还可以分组对各种有意思的题目进行分工和讨论,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和安排工作,最后要每组派代表利用幻灯片和各种素材进行讲解。有的时候,对于比较简单的章节,还可以安排学生自学为主,自己准备课程,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三是“热点新闻引导式”教学方法。国际金融学作为与国际经济形势和实践关系非常密切的一门课程,许多热点的国际金融新闻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要密切跟踪国际金融新闻和信息,并把这些国际金融新闻融入到各个章节的引导教学中。比如,在讲述“国际收支”时,教师选择一些重要贸易伙伴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的新闻,让学生们了解国际收支情况;在讲述“外汇与汇率”时,教师可以选择有关影响汇率因素的不同新闻,让学生们判断汇率的变化走势;在讲述“国际金融市场”时,教师选择国际金融市场的新闻,比如国际主要股票市场的信息变化、欧洲债券市场的每周情况、国际金融期货市场的新闻等,让学生们结合这些新闻,对国际金融市场变化进行判断,使他们更加了解国际金融市场;在讲授“国际资本流动”的时候,结合欧债危机和其他国家货币危机的新闻,让学生讨论和评价各国政府处理货币危机的方法。总之,每天,通过各种媒体的国际金融新闻数不胜数,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经常关注国际金融新闻,并结合课堂的各个章节,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评价和预测。四是“视频引导式”教学方法。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视频录像,有关于国际金融方面的视频非常多,既有生动有趣的纪录片,比如“货币”、“华尔街”,还有各种各样的访谈节目,比如“一周财经新趋势”、“财经正前方”等,在国际金融课堂上,应适当按照章节安排选择一些视频给学生们播放,比如在讲授外汇和汇率制度的产生、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章节,选择给学生课上播放一些时间短的视频,课下以作业方式让学生自己看一些时间长的视频,课堂上让学生们进行交流、讨论或谈感想,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国际金融学的实践知识。学生通过观看生动有趣的录像,对国际金融基本知识都能全面了解,枯燥的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等知识,通过视频引导就能全面了解和掌握。

(2)教师要准备好引导式教学的资料。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的精神,认真钻研教材,然后对教材内容进行“剖析”,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地方可以设疑,哪些内容枯燥乏味,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独特的自我设计,设计出相应的教学资料、讲义和习题,更重要的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带有争论性的问题和案例(以视频形式),并全部上传到网上,要求学生预习,并对主题、问题和案例进行思考。

(3)在实践课和实验课中,教师也应采取“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实践课和实验课之前,教师也应把相关课程资料、问题、实验设计资料和案例传到网上,在学生充分做好预习基础上,按照教师设计的实验内容进行基本的外汇、期权和期货操作,重要的是还要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案例设计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设计出案例中涉及的外汇投资、风险规避等方面的解决方案。

(4)双语教学的“引导式”教学方法设计。双语教学比较有难点,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些困难,但是必须改革以往灌输式,以翻译为主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应重新选择或编写一本国际金融学英文教材。现在选择的是英文原版教材,难度较深,重新选择一本相对简单的教材,或者在原版教材基础上编写一本教材,在系统介绍国际金融学本身的同时,英文相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对学生非常重要;第二,教师必须准备大量的相关英文、中文资料,并且英文资料要简单易懂;第三,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和案例,让学生认真预习;第四,在课堂上,要与学生多交流,多互动,真正展开讨论,而不是单纯地翻译。

(5)按“引导式”教学特点,设计考核方法。“引导式”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上也需要重新设计,具体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分数、笔试成绩、实践教学的成绩。第一,平时成绩。平时成绩要占到总成绩的30%-50%,这是由引导式教学的特点决定的,平时成绩包括课堂上回答问题情况、分组讨论情况、案例分析情况等,教师要严格记录每一个学生平时成绩,做到有据可查。第二,笔试成绩。这部分成绩主要是通过试卷试题的完成情况来给分,但考试的内容也侧重于国际金融学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侧重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第三,实践能力的考核。这部分主要通过国际金融学的实验考核来完成,通过在实验课中,学生国际金融学的实验表现、模拟外汇交易操作的分析能力、盈亏情况、学生对外汇风险规避方法的运用情况来给成绩。

四、国际金融学“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方案

1.设计国际金融教学中文和双语教学的“引导式”教学方法,根据各个不同章节和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式、案例引导式和兴趣引导式等教学方法。

2.对国际金融学的理论教学进行“引导式”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国际金融理论的重点和难点,并要配上简单易懂的案例,并且不断补充相关的最新国际金融理论,编写教学资料和习题库;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中,选择或编写一本更好的英文教材,并编写相关教学资料和习题库。

3.设计国际金融实践和实验环节的“引导式”教学方法,并设计实验内容、实验问题、案例,并且在实践和实验环节中实施“引导式”教学方法,编写实验教材,制作实验模拟软件。

4.根据“引导式”教学的特点,改革考核方式,详细设计。

5.在上课的实践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相关资料进行修改和纠正改革思路。

五、结论

“引导式”教学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值得研究和应用。通过将“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教师们通过设计各种不同的“引导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学习中,可以通过分析问题和案例来学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金融、贸易、经济问题的素质。“引导式”教学方法对于加强学生课堂的主动性、趣味性,加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以及实践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罗丹程 宋连成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第七篇: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方法

一、实施该方法的重要意义

第一,可以推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引入这样一种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可以改变过去由专业教师单独讲授的“一言堂”模式,变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不仅可以采用主题发言、小组汇报的形式,也可以由不同观点的同学提出疑问供大家讨论与争鸣,使课堂氛围变得活泼有趣,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此外,作为一种“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它的实施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检查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情况,掌握每个学生对研读资料的分析水平,同时对于教师本人来说,每一次的经典阅读也是一次新的学习之旅,必将积累不同的学习感悟,发现更多前人的思想闪光处,无形中逐步夯实了教师自身的专业体系,拓宽了教师自身的专业视野。第二,逐步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目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呈现两种不良状态:一种是虚心向学,苦下功夫,但学习效果不明显;另一种是平日不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临阵磨枪”,这两种学习状态与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严重偏离。而究其原因,问题均出在学习方法上。笔者通过与班级学生课下访谈得出结论,结合教学过程采取经典研读,可以适当地施予学生压力,并且能通过集体讨论、辨析和教师总结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有助于课程学习效果的持续提升。

二、实施该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整体优化。依据教材编写教学大纲以完成基本教学为基础,经典文献的研读为辅助,做系统化的设计,整体遵循“形散而神不散”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做到课堂讲授和课外专题研读、研讨相结合。第二,知识容量大,视野开阔,覆盖面广。在总体教学框架中,各主题内容的覆盖面力求宽泛,尤其注重选择有代表性的前沿理论。第三,突出重点,详略有度。

三、实施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及考核指标

具体步骤:首先,由任课老师指定经典文献、经典书籍或者经典公共问题评论等材料,要求全体学生认真进行阅读与思考(阅读周期通常为一周);其次,采用随机抽取方式,每次抽取若干名学生,作为每次经典研读学习讨论课的指定发言人,根据相应的评分要素进行考核。再次,发言过后,评委及观众可进行提问,提问应由讲述者回答,其他人有独到见解也可回答。若论辩交锋情况出现,视其回答问题的观点正确、逻辑层次、深刻程度、流利度以及最终有无解答提问者的解答等方面酌情加分。最后,每位同学在经典研读讨论课上,需要上交一份此次规定经典研读内容的读后感或读书笔记。考核指标:第一,读后感演讲:(60分)1.仪态仪容:服装是否正规、得体,妆扮是否自然、得体,台风是否自然、大方,肢体语言是否简洁、得体。(5分)2.语言表达:普通话是否标准,感情是否丰富,语意是否清楚,语言组织是否符合逻辑,用词是否准确,演讲是否能完全脱稿连贯流畅表达。(10分)3.主题内容:演讲内容是否完整、丰富,演讲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内容是否具有趣味性。(10分)4.逻辑结构:演讲是否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清晰完整、符合逻辑。(10分)5.分析结论:经典研读材料分析的是否有结论,结论是否深刻独特,并体现个人独特视角,能否引起他人共鸣。(20分)6.时间安排:详略是否得当,时间控制是否得当(是否超时)。(5分)第二,读后感写作:(20分)1.内容:对于经典材料主题内容把握是否准确、完整,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5分)2.结构:结构是否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清晰完整、符合逻辑。(5分)3.感悟:研读的感悟是否深刻独特,并体现个人独特视角,能否引起他人共鸣。(10分)第三,论辩交锋与创新:(20分)1.问答:所提问题是否新颖独特,是否具有说服力,随机应变能力如何;论辩过程中把控全局的能力如何,小组协调程度如何。(10分)2.创新:演讲内容、演讲形式等方面的闪光点;任何独到之处都可加分。(10分)

四、实施该方法后取得的效果

笔者在自己所授课程《公共政策学》实施该教学方法后,取得了如下的效果:第一,这种教学方式处于初步尝试阶段,从第一次实施效果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能够按照具体的任务要求认真进行课下准备并完成读后感,但是在课堂上形成激烈交锋的时段较少,这说明在平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不断培养学生深入思辨、开展论辩的能力。读后感整体完成的质量较好,学生态度较认真,但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形成个人独到的见解,并在课堂上勇于阐述个人的观点。第二,根据问卷调查的简单统计,学生普遍认为能够从课堂内、外经典研读的交流与思考中学到很多东西,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活跃思维思路,拓展视野,提升能力,为以后的学业深造做铺垫。学生对于经典研读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认识,认为采用过经典研读教学方法的老师比较清楚经典研读的目的及其意义。第三,根据问卷调查的最后一个开放式问题(你对专业课老师的授课还有哪些更好的建议),将两个年级学生的建议汇总如下:1.期望授课教师更多地与学生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2.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理论研修或带领学生开展外出实践。3.加强文献研读与拓展思考,多结合社会时政、实事进行分析,和学生交流、交换观点与思想。4.课堂形式应更为丰富多彩,可以案例教学、经典研读、课外实践、课程讲座等多种形式相互穿插于课堂之中等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五、个人小结与反思

首先,与课程同步的、紧密相关的经典专题材料的选择问题。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自己广泛地进行阅读,从中挑选出适合学生阅读实际的文献。程度过高,学生即使按老师要求去读了,也有可能对知识一知半解,不能真正读懂,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程度过低,又有可能达不到研读的目的。因此,经典材料的甄选可在后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挑选出适合的文献并建立学科经典资料库。其次,从哪个年级开始实施经典研读的方案?对于大一、大二年级的本科学生,接受的课程几乎都是大学通识教育课,此时进入专业书籍/文献的研读是否适当。有老师认为从二年级开始就应该进入高要求高水平的经典研读,那么,往后的专业课是否能继续地保持和跟进,是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沿用这样的方法,有的著作在二年级某门课上就提及或有部分学生课下已经读过了,那么以后在专业课课堂里还有没有必要介绍,或者介绍多少?这些问题还需要在教研活动中继续交流与思索。最后,授课方式的系统化设计,包括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设计、考核办法等问题。如何在规定课时(课时较紧)的前提下,既保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又不脱离基本的教学框架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如何与教材结合,如何与考核方式相配套?这样教的教学广度和难度是否会超出教学大纲要求,老师能否驾驭?这样教,学生能否适应?等等。

六、结语

汽车文化论文范文7

汽车专业的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对汽车方面专门用途英语的需求将愈发明显,大城市尤为突出,但是现如今,职业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状况令人堪忧,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授课环节和教师培训方面也存在很大问题。从专门用途英语教育发展现状出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寻求专门用途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专门用途英语教育;现状;问题;发展方向

一、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所处的层次较低,其录取生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普通高招录取的高中毕业生,虽然经过了高考严格的选拔,但是此类学生多数是高中教育阶段的后进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自律意识差。二是中职院校对口生,此类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和学习自律意识较第一类更差,加之中职教育阶段偏重专业课程,导致学生对像英语这样的基础文化课不重视、没兴趣,一个没有活力和互动的课堂单凭授课教师自己是难以支撑下去的。

(二)高职院校在专门用途英语教育方面意识淡薄

首先,高职院校的传统优势在于职业技能的习得,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偏重于专业技能课,忽视基础知识课程。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企业用人门槛逐步提高,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英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备受青睐,这样的企业用人条件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在这样的教育框架下,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汽车专业为例,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于汽车专业知识,汽车推销、维修和检测动手实习能力,而英语课程的周学时大多不超过4学时,且都是理论课堂,抛开课堂效率,学生每周的学习时间寥寥无几。其次,高职院校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方面缺乏专业的教材。在全国范围内,数千所高职院校之间还存在层次差异,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在A院校使用效果良好的教材,B院校的学生不一定受用。现行英语教材多适用于大范围的通识教育,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不适用于低层次的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致低落。现行英语教材的普遍特点是专业词汇偏多,以词汇记忆为主,缺乏场景模拟和口语实践练习,偏重英语知识的填鸭式灌输,忽视了英语使用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材既增加了教师授课难度,也很难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再次,专门用途英语的授课模式不能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上面已经指出,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在高中教育阶段成绩一般甚至后进,这部分学生大多厌倦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和军事化管理模式。一朝进入大学校园,轻松的管理模式会让大多数学生失去学习压力,零压力零动力,学习主动性将直线下降。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已经不适用于新型人才的培养,传统授课模式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对缺乏自主意识和自律性差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在这样的模式下授课是很难完成知识传授的目标的,更何况新型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知识储备,还要提高其实践能力。最后,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教师培训体系。由于专门用途英语的特殊性让很多学校在开设课程和选择授课教师的过程中很是为难。以汽车英语为例,若授课教师的选择侧重于英语专业,授课过程中会在汽车专业知识上凸显短板,若侧重于汽车专业,多数汽车英语教学的课堂会变成了汽车专业知识的复习课,失去了英语教育的氛围和环境,学生们很难从课堂上汲取知识来满足日后国际化市场的需求。因此,如何培养一批稳定的、专业的教师队伍,形成一套系统的教师培训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forSpecialPurpose,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国内形势发展的一门新型学科,由于其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受到了语言学者和实业家的青睐。ESP教学在中国兴起的较晚,最早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当中。20世纪后期,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并加入WTO,在各行各业与国际间的合作交流逐渐增多,ESP教学也得到迅速的推广,电气通信、法律、医学、汽车等行业都开始对相关人才的追捧。近年来,国际间关于专门用途英语教育的研讨会每年都在不同的国家举办,中国也成立了专门的中国ESP研究机构,2016年第五届中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讨会在云南昆明举办。如此发展趋势和人才选拔要求迫使高职院校不得不做出革新,将ESP教学引入课堂。

(二)因材施教,活跃课堂氛围,改革考核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薄弱的英语基础是授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不能一味地按照教材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要充分考虑学生基础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职业院校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英语教育中的实践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职生在英语方面最大的缺陷是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引导学生开口表达比单纯的背单词要重要。以汽车英语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酷爱汽车的特点,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爱好,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介绍自己喜欢的品牌、车型,模拟推销和维修检测场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还能大量的储备相关知识,扩展知识面,此外,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迅速活跃课堂气氛。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计量方式,但是不能作为单一的标准,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采取了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的综合考核方法,但很少有院校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上有系统的考核模式。卷面分数只能作为理论学习成果的考核标准之一,实践能力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更重要,要把考核重心放到实践能力考核上面。授课过程中采用任务型教学的教师可以将任务完成情况做为考核标准之一,并形成系统的记录,学期末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和大纲基本要求进行更全面的集中实践能力考核,将两种考核方式按照一定比例核算后计入期末成绩。例如,汽车英语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会安排学生模拟场景练习,或者开展团队教学,如,安排三五人一个小团队并给予任务,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集中备课,最终推选出一人进行班级授课,团队其他成员可进行协助。这些授课方法可用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还能记入平时任务考核。年终考核可使用命题论文、集中答辩的方式,或者安排较大规模的情景剧竞赛,团队评分加个人评分综合计算。

(三)精心选择和设计教材

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任课教师在教材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合理的建议,一本通篇都是单词记忆和语法讲解的教材对任何层次的学生都没有吸引力。条件允许的话,任课教师团队可以根据本院校学生情况自行编写教材,这样不仅能将本学院的教学方向和重点完美呈现,又能充分地融合学生情况,为学生量身打造属于自己的课本。

(四)完善课程设置,改用新型授课模式

英语在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中的地位一直很尴尬,按照专业课还是基础课划分,是很多院校都会面临的选择。传统意义上的英语课程大多可以按照基础课的课时量设置,但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如若按照传统课程设置将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理论学习加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该课程的优势。另外,在授课环节上,需要授课教师根据所在院校的设施条件和学生基础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最佳境界。多年来,我国一直呼吁素质教育,要求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从以老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避免其成为只会写不会说的英语哑巴。以汽车英语教育为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学习者的姿态呈现于课堂,当然,课前仍需要做足汽车专业知识的准备,但是课上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来做传授者,老师做聆听者。通常情况下,学生们很乐意将他们过去习得的汽车专业知识讲给老师听,学生们在讲解的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远远多于填鸭式教学所灌输的。

(五)完善教师队伍培养模式

首先,要保持授课教师团队的稳定性,这对教师队伍培养十分重要。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教师队伍的培养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知识的积累和时间的沉淀。其次,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团队组成既要有英语专业教师也要有相关专业教师。以汽车英语为例:教师队伍中必须囊括汽车专业教师,两个专业的教师各有所长,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任何一方的不足都会造成专业性的缺失。最后,要形成完善的培养模式,定期对团队教师做英语和汽车专业双向培训,并不定期吸纳新人。邀请其他院校知名专业教师到校公开授课或者做讲座。积极选派团队教师参与国内外专门用途英语研讨会,亦可小范围举办或者召开专门用途英语的研讨和学习。鼓励教师培养学生带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模式激发老师和学生们的进取心,使其在备战过程中享受到知识迅速膨胀所带来的愉悦感。另外,要形成合理有效的奖惩机制,鼓励革新,将一切理论付诸于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善。

三、结语

专门用途英语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所处的尴尬境地不是一时半刻所能解决的,需要多方面协作才能逐步改善———社会用人标准的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理念的革新、学生对专门用途英语就业前景的深入了解和憧憬、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形成,各方面缺一不可。

作者:姚帅 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汽车文化论文范文8

一、中兴事件的前因后果

(一)中兴通讯公司在美国市场屡次被限

其实早在2012年10月8日,中兴通讯公司就被美国众议院的情报委员会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建议阻止其在美国开展投资活动[4]。2016年3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以中兴通讯公司秘密向伊朗出口产品为由,对中兴通讯公司进行了出口管制。由于中兴通讯公司遭受美国出口管制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中兴通讯公司从美国进口产品的周期受到了极大影响,到货的时间长短就存在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中兴通讯公司整个供应链蒙受了非常巨大的损失[5]。整整一年之后的2017年3月7日,中兴宣布以8.92亿美元(约62亿人民币)罚款的代价,与美国政府达成和解。而中兴通讯公司2011~2015年的净利润一共加起来也不过是59.85亿元。相当于这五年都白干了[6]。再加上2018年4月16日来自美国商务部的芯片禁令,中兴通讯公司在短短五、六年时间内就连续三次遭到了美国政府的行政禁令,而且美国政府一次比一次下手还要狠,一次比一次更加不讲道理。

(二)中兴以外中资企业在美国市场同样被限

2005年8月3日,由于美国政府的行政干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退出对美国优尼科公司的收购计划[7]。2008年,华为曾经试图联合贝恩资本对3Com公司进行并购,但却以国家安全为由被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否决[7]。2010年8月,华为尝试与美国电信商Sprint公司进行电信领域合作,却被美国政府以或对美国公共和私人部门客户构成重大风险为由禁止参与合作。2010年10月,华为试图收购美国3Leaf公司的专利技术,却再次被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2012年9月28日,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签发总统令宣布禁止三一重工在美国进行风电投资项目。可以说,中资企业的发展随着自由贸易的步伐越走越大,可是在原本应该享受自由贸易的美国市场却遭受到了来自美国政府的连续多次不间断的野蛮干涉。

(三)中资企业在美国市场被限的主要原因

凡事都有因果,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近十年来,美国政府对中资企业表现出来的野蛮行政禁令,折射出的其实是美国在面对日益强大的中资跨国企业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自信与畏惧感。2008年9月15日由于次贷危机加剧而不得不宣布破产的雷曼兄弟公司在美国引爆了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从那以后,与全球市场疲软相向而行的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包括美国市场)的投资开始急剧增加,中国也由此取代了美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尤其在通讯技术领域,中资企业从3G时代的跟跑、到4G时代的并跑、再到即将到来的5G时代以华为、中兴为首的中国通讯公司终于实现了技术领跑。这也许正是昔日霸主美国所不愿意面对的残酷现实,这才以莫须有的借口宣布了芯片出口禁令。客观地讲,虽然中资通讯公司在5G技术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但是目前市场上各种硬件的芯片却大多被美国公司所垄断。美国政府宣布的芯片出口禁令对于中兴通讯公司无异于釜底抽薪,而美国不惜牺牲自己芯片市场份额为代价企图把中兴扼杀在5G时代的摇篮里,由此可见美国政府是真的急眼了,非常害怕中国企业在5G时代全面领先。

(四)中兴事件对于中国科研发展的历史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各行各业中一直弥漫着一种“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思想。回首过去的这些日子里,在此思想下催生了一件件让人印象深刻的事件,现在依旧历历在目。1980年9月26日,中国的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成功实现了首飞。由于后来轻信了与美国麦道航空公司的所谓合作,放弃了运10的自主研发,导致中国的第一次大飞机研发胎死腹中。直到30多年后的2017年5月5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在浦东机场首飞成功,中国的大型喷气式客机的研发才重新步入正轨。上世纪90年代初,联想公司曾经在公司发展战略上面临关键的抉择。时任联想董事与总工程师的倪光南认为,联想应该对标英特尔“芯片”技术,全力研发“中国芯”,坚定走技术路线。而柳传志则认为,联想不应该在研发上浪费钱,芯片造不如买,对于企业利润才是最重要的。最终倪光南出局,联想ASIC芯片等项目中止,联想从此走上了专注贸易加工的不归路。中兴事件再次给中国敲响了警钟,有望扭转过去几十年“造不如买”的思想,从而达到对独立自主搞研发思想的高度统一,促进中国各行各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市场稳步迈进。

(五)独立自主才是科学发展的硬道理

中兴事件爆发后,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在引进高新技术上不能抱任何幻想,核心技术尤其是国防科技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改革开放之前,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宝贵思想,中国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创记录地完成了“两弹一星”的自主研发。改革开放之后,面对外国技术封锁,中国独立自主研制出了一大批国之重器:中国空警-200、量子通讯技术、北斗导航系统、第四代隐身战斗机J20、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国产航母等。“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说:“感谢国外对我们的技术封锁,逼得我们必须走出一条自力更生之路。”不仅是中国的军用领域,在中国的民用领域同样如此。2008年以前,中国“红外探测器”全部依赖进口,美国严格禁止对中国出口。2009年开始,高德红外开始致力于国产研制与批产化。2014年,高德红外完成了国产自主红外芯片的研发及批量化生产,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成立了不少汽车合资企业,然而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走在了世界前列的却是从2004年开始自主研发新能源技术的比亚迪,就连汽车工业的老大哥奔驰也跑来中国主动寻求与比亚迪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合作。无数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是科学发展的硬道理,一万年也不会过时。只有这样,才能把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摆脱被别人掐脖子的危险处境。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升级中国的产业能力,占据高端产业链,掌握话语权与定价权。

二、中国引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中兴之痛”

中兴事件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引发巨大的社会思潮,在于这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偶然发生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件能够引发中国人痛定思痛的去从根本上解决类似问题的催化剂。中兴事件的发生虽然本质上已经超越了单单的一个商业行为,但是其背后所产生的威慑程度才是需要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世界五百强企业能够被一个政府禁令威慑到其生存,根本原因还是太过于依赖于国外的核心技术,自身的研发水平跟不上企业高速发展的步伐。不仅在中国的企业之间,在中国的高校当中同样也存在着类似的“中兴之痛”。目前高校的教育科研对于国外科技期刊数据库的依赖程度非常高。此现状是多种情况综合产生的。有中国高校学术界“崇洋媚外”的心理因素造成的,有中国自主科技期刊数据库建设相对国际化程度不够高的客观因素造成的,也有中国高校的职称与论文评价体系重洋轻中的体系因素造成的。笔者对目前近20年里中国引进国外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整体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对国外期刊数据库的数量、价格、合同条款和服务分别进行了总结归纳。

(一)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引进数量

目前来讲,中国各大高校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建设经费超过了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这种现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无法有效改变。而与美国公司在芯片产业的垄断地位相似,在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行业美国公司也长期保持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美国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美国EBSCO公司、美国ProQuest公司、美国JohnWilley公司、美国CengageLearningGale公司、美国JSTOR公司、美国LexisNexis公司等[14]。根据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2017年的统计数据,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从1997年引入到中国开始的前几年发展较缓慢。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引进的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开始急速增长。直到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这一增长趋势才开始逐渐放缓。2010年中国政府的“四万亿”措施见成效,中国引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数量又引来小高峰。到2016年为止,整整二十年时间内,中国引进的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数量从1个增长到了140个,涨幅非常惊人。

(二)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垄断价格

由于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目前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中国在购买这些产品的时候不得不被迫接受高定价。2016年中国引进140个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花费了近13亿人民币,平均下来,每个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年使用费高达一千万人民币[14]。这个价格还仅仅是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当年的访问与使用下载费,第二年要想要继续使用的话必须续费,而且这个续费的费用还在以近10%的涨幅每年递增。值得注意的是,10%的年涨幅不仅远远高于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约2%的年涨幅数据,更是超过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近7%的年涨幅数据。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年涨幅都是非常不合理的。但是短期来看,中国高校面对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这种高定价与高年涨幅的“双高”不合理窘境难以改变。

(三)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霸王条款

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在与中国各大高校签订具体商业合同的时候存在许多不合理的霸王条款。这也是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谈判专家组与这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进行谈判的重点内容之一。[14]目前在中国有各式各样的高校一千多所,类别繁多,包括985大学、211大学、普通本科大学、独立本科大学、高职高专学校。这些高校的经费情况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样的985高校拥有雄厚的经费,而一些高职高专学校的经费就少得可怜。同样的,由于中国目前的特殊国情,客观存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区域发展程度不统一的状况,一些偏远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相对比较欠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往往倾向于以中国发达地区高校的985高校的购买价格为标准,来推广给中国的其他地区的高校,不情愿考虑地域差异与高校类别不同的区别。除此之外,中国高校在购买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时候没有选择,基本上只能以包年包库的方式进行购买,无法按照具体使用量或下载量来付费。

(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糟糕服务

根据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的统计,高校图书馆对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服务有很大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交流培训、平台使用、售后服务这三大方面。首先是交流培训的问题。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往往是只关心签合同卖钱,卖完等于完事,缺乏长期面向高校开展专业的培训活动,即教在校师生如何使用数据库,尤其是宣传、推广、培训活动这些做得不够到位。其次是平台使用的问题。根据高校图书馆的反映,有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平台响应较慢。比如工程索引数据库(EI)在访问的时候体验较差,服务器很不稳定,经常出现无法访问或响应速度极慢的情况。最后是售后服务的问题。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售后人员经常出现变动,导致很多时候不能对访问使用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部分中小规模高校反映的访问使用问题在半年甚至一年之后才能得到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方面的反馈,明显不被重视。

三、有效解决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建设中的“中兴之痛”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兴事件注定成为本世纪的一件标志性事件,此事件的影响也必然异常深远,其背后的真正博弈不仅仅是公司与公司的对抗,而是处于上升期的中国与处于衰落期的美国两个国家之间的对弈。最终的胜负不仅关系到通讯技术行业、芯片行业等高科技行业的发展与格局,更关系到中美两国各个层面产业链的再平衡,甚至关系到中美两国之间的国际关系与地位。这也是为何在最近多次强调目前世界正处于近百年未有的历史重大变革当中[15]。总书记说的比较委婉,直白一点的意思就是:此役之后,中国将重新主导世界的发展与国际秩序。在此激烈斗争的背景之下,中国科学研究的信息化资源体系建设的高地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需要去争夺的阵地。针对目前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在中国垄断地位的情况,中国的各类高校、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也必须有所作为去改变这一不合理的不利现状,团结一致、努力奋斗。笔者也尝试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决上文所提到的问题。

(一)团结壮大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

聚沙成塔,众志成城。中国各类高校如果有意向购买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应该积极加入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迅速壮大组织规模,团结一心,一致对外,争取更大的话语权与谈判权。中国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曾经在2016年高调在美国投资建厂,却由于水土不服等原因被美国工会搞得很没有脾气。假如中国的高校能像美国工会这样团结在一起,相信一定能够让曾经趾高气昂的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们头疼一阵的了。

(二)加大与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的谈判力度

毫无疑问,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已经发挥了非常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值得肯定,而在有些方面依然可以有更大的谈判空间。首先是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价格。目前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价格的年涨幅平均在10%左右,但是数据库每年进行更新的数据量并不能保证比上一年增加10%,甚至有的数据库更新量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因此10%的价格年涨幅并没有实际的数据支持。数据库合同方案应该充分考虑普通本科、高职高专学校、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优惠折扣力度。更理想的一种订购方式是所有加入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的高校作为一个整体来采购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然后各大高校根据实际的访问使用量来按比例分摊订购费用。其次是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付款方式。由于目前有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存在无法正常访问、平台响应时间较慢的问题,可以采用扣除小部分购买费用作为服务押金的方式,在完整合同年执行完毕之后根据数据库平台的访问服务实际情况支付尾款。最后是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售后服务。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应该提供长期、稳定、有效的售后管理服务体系,及时完善数据库平台的统计数据,向高校用户开放统计数据的后台查询权限,为高校的师生提供多种方式的专业培训来指导如何更加科学有效便捷地使用数据库。

(三)优化中国的高校论文与职称评价体系

世界上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国家。一个是迷之自信的印度,一个是迷之不自信的中国。著名国家安全战略专家金一南教授前不久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的讲座中表示:“当今的中国社会存在一种崇洋媚外的不正当风气,而这种风气在学术界尤为突出”。在当今中国高校的论文评价体系当中,同一篇论文,在外文科技期刊上发表所获得的收益远大于在中文科技期刊上发表。正是这种不平衡的论文评价体系,让中国的学者们纷纷热衷于紧跟外文科技期刊的研究热点、使用外文科技期刊的方法论来研究中国的问题、甚至为了达到外文科技期刊的发表要求而在其他地方做牺牲。这种削足适履的学术氛围必然造成学术界崇洋媚外的风气。高校里的职称评价体系同样如此,许多高校在评选教授的条件中硬性要求必须有留学或者访问学者的经历。如此可笑的评价体系岂不是让中国本土培养的伟大核物理学家于敏再世也无法评上教授了?霸权在手的美国到处喊“美国优先”而毫无违和感,那是因为“美国优先”代表了美国本国的利益。在中国高校里面喊“美国优先”却是为哪般,难不成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这四个职称称谓当中有三个含有“教”字,讲师的中心词也是“讲”,而高级职称当中的教授与副教授除了要“教”之外还要会“授”,正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两千多年前,孔子等诸子百家游学四方,宣讲自己的学说,从来没有忘记“教”与“授”的重要性。而在当今的职称体系之下,不少高校的教师不学无术,只会溜须拍马,甚至连课都不愿意教,却凭借取巧发论文、蹭课题,堂而皇之评上副教授甚至教授,不能不说是目前教育行业极大的悲哀。“论文至上”指导思想下的中国高校的确在论文数量上出现了大爆发,甚至发文数已经雄踞世界之首。然而这么多论文当中有多少是东拼西凑、模仿抄袭、为了论文而写论文的“垃圾论文”呢?也许我们从最终的论文—成果—应用转化率上可以得到答案。人的行为是因目标变化而改变的,在这个中华崛起的最关键时期,中华民族自信应该在教育界形成普遍共识,早日优化中国高校的论文与职称评价体系也就势在必行。在2018年5月28日的两院院士会议上的讲话高屋建瓴,为中国的科技自主创新与制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曾经说过,中国要走向富裕、走向发达、走向现代化,必须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最近在考察烽火集团有限公司的时候也再次强调“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国之重器必须靠自己”。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根本法则,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这条路必须走。目前三大老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均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是中国知网,仗着在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比较垄断的地位,学着外文期刊数据库那样每年都在疯狂涨价,年涨幅达到10%左右;而在期刊内容建设与服务上面却有点不思进取,平台界面的操作性与导航分类等实用性功能依旧大而不精。重庆维普与万方从市场格局上有效打破了中国知网的市场垄断,在内容上也收录了不少中国知网没有收录的期刊,填补了缺口与空白;与高校合作的价格保持稳定,没有像中国知网那样每年都肆意涨价;某些操作界面的友好度与实用性超过中国知网;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重庆维普与万方的收录期刊有不少存在的现象等学术不端正行为;此外在某些数据比如影响因子、某些描述比如是否为核心期刊的归纳总结上存在低级错误。笔者认为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这三家期刊数据库商业化氛围过于浓烈,而学术化氛围有待加强,距离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针对万方收录中某些期刊存在的圈钱行为,笔者有两个有效解决方案。以万方收录的《青春岁月》为例,此刊物为旬刊,每年发36期,可是每期杂志居然厚得像一本书一样有近300页。此刊物大部分收录的论文都是两页甚至一页的快餐文。高校可以加强制度建设来杜绝此类现象的大量存在:(1)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对于无法提供对公汇款凭证的不予报销。(2)规范学术评价机制,对于一到两页的快餐文不予认定科研成果。值得肯定的是,目前中国部分顶尖高校与中国科学院已经在这个方向上进行了有效探索,纷纷建立了大数据知识资源中心、知识服务平台及服务体系。北京大学推出了“开放研究数据平台”、复旦大学了“社会科学数据平台”、武汉大学建立了“中国高校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机制与平台”、中国科学院创建了国际专利检索服务平台,融合了汤森路透国际专利数据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涵盖108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超过9000万条数据。此外,中国科学院还设立了中国开放获取科研知识云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平台(ChinaXiv)。在这场战役当中,国家的意志与力量不可或缺。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的要求。同年9月,部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配合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这是一项由国家投入的公益工程,由国家免费向公众提供学术资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已经在国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00家研究机构落地使用,有力促进了中国优秀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有力推动了文化“走出去”。

(五)建设高质量的中国科技期刊

就像拥有大量优质的商户支撑起了走向世界的淘宝,在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时候,不应该忘记建设高质量的中国科技期刊,因为没有大量优质的中国科技期刊就不可能建成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所以,中国的顶尖高校可以尝试带头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大学科技期刊,让中国的一批优秀学者们在中国的大学科技期刊上就能发表具有较高学术声誉的论文。复合材料研究方面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创刊于美国和加拿大等国,8年前录用自亚洲的稿件只占15%,该数目至2015年却达到76%;1999年中国发表了19936篇SCI论文,其中38%发表于中国期刊,2016年中国发表了290600篇SCI论文,其中只有8.8%发表于中国期刊;亚洲地区已经超过欧洲地区和北美地区,成为世界上学术贡献最多的区域,而中国的贡献在亚洲地区又是最多的。但让人感叹的是目前中国没有出现顶级科技期刊。试想一下,如果中国人在国外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很大一部分能够转向投稿在中国的顶尖科技期刊上,那么,国外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必然下滑而中国顶尖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必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此高质量的中国科技期刊的建设目标当中,北京大学等中国一流高校走在了前列。北京大学已经开始建设并运营“北京大学期刊网”,承担北京大学各种学术期刊的出版、保存、展示与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