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范例6篇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范文1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青岛市民营经济呈现出规模膨胀、质量提高、作用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发展主要体现为十个特点:

第一是发展速度较快。98年以来,我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以年均4.5%和25.7%左右的速度增长。2002年与1998年相比,私营企业增加了1.9万户、18.5万人,分别翻了1番、增长了87.9%。到今年6月底,个体工商户已达20万户,私营企业达4.5万户。

第二是规模实力逐步增强。民营经济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经从1998年的13%提高到2002年的26.3%,总量达399亿元。全市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则从98年的63万元提高到目前的91万元,总额从154亿元增长到374.46亿元,增长了1.4倍。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规模私营企业达1528户,其中千万元以上的517户,过亿元的5户。私营企业集团从无到有,达77户,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私营企业已超过40户,免冠行政区划名称的私营企业集团2户。

第三是效益、贡献提高。2002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454亿元,销售总额6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11.6倍、6.4倍和5.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已占全市总量的52.98%。五年来,个私经济税收平均以30%的速度增长,共完成64多亿元,其中2002年完成20.87亿元,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两成。在就业方面功不可没。1997年以来,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吸纳从业人员近25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万多人。民营经济成为实施“再就业工程”重要渠道。

第四是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目前,全市个体工商户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12:87,私营企业为1:43:56,与98年相比,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个体工商户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私营企业则呈现出二、三产业并重的局面。部分私营企业在生物技术、新型材料、电子技术、精细化工、医药等领域形成一定优势,IT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等行业和领域也都有私营企业涉足。私营投资公司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79户,私营信息咨询服务业发展迅猛。

第五是品牌意识逐步增强。涌现出一大批品牌和企业,带动了企业产品质量和社会形象的提高。目前全市私营企业已经拥有5件省著名商标和36件青岛市著名商标,有15种产品被评为青岛市名牌产品,大大提升了我市的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私营企业“守信用、重合同”单位已达289户,占全市“守重企业”总数的26%。

第六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了明显提高。目前,全市科技型私营企业已达1162户,比1997年的512户翻了一番。私营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比例明显提高。

第七是外向型经济有一定发展。1998年至2002年间,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私营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294家,占全市获权企业总数的30%。2002年私营企业(不含私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外贸出口3.9亿美元,同比增长74.7%,高出全市平均增幅58.1个百分点。私营企业累计利用外资4.85亿美元。

第八是园区等载体经济渐成气候。全市已建民营经济园区100余处,入园私营企业占全部入园企业的近四成。市场总数达915处,专业村390个,专业镇16个。其中,欧美、红领等10个私营企业园区初见雏形,吸引大批个私业户向园区、市场和小城镇集中,形成了良好的集聚效应。

第九是地域之间发展各有特色。从个体工商户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等数据情况看,截止到2002年底,五市及城阳区占当地个私经济总量的六成以上,而私营企业仅占总量的四成左右,显示出私营企业向市区集中的特点。其中市南区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各项指标增幅均居榜首。从生产制造业占私营企业总数的比重情况来看,即墨、平度、胶南、胶州、城阳、莱西分别占到76.38%、70.85%、61.86%、58.41%、54.33%和47.13%,生产制造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市区则以贸易、餐饮、房地产业为主。显示出服务业向市区集中的趋势。

第十是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进一步优化。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构建政策体系,切实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扶持引导,强化监督管理,保证了民营经济的正确发展方向,民营企业政治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到去年年底,先后有90余人被选为县级以上人大代表,240余人被选为县级以上政协委员,在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中,已有90%左右建立了党组织。

二、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纵向比,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发展较快;但横向比较,特别是与南方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无论是发展速度、经济总量,还是企业规模、科技含量、外向度,还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环境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权重偏低。2002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99.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6.3%,低于全省29%的平均水平;而浙江、广东、江苏等地民营经济的比重均在50%以上,温州甚至达到90%;即使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经济外向度非常高的深圳市,民营经济的比重也达到了40%。民营经济总量偏小,强势民营企业过少,是造成我们经济发展落后于南方先进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重要原因。一定程度上讲,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城市经济发展的后劲就会乏力,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就会面临巨大困难,实现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可能落空。

二是规模实力偏弱。我市民营企业整体规模较小,缺乏主业突出、发展后劲足、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我市的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不及广州市的1/2,甚至达不到全国102万元的平均水平,显示出平均规模实力不强。从单体来看,广州市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私企有16587户,是我市的2倍多。我市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民营企业只有40余家,过十亿的仅1户,广州、温州等市均有一批过五十亿甚至过百亿的大型民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相应的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就难以产生。温州民营企业拥有4件驰名商标,我市现有的6件驰名商标中没有1件是民营企业;西安、成都、宁波等市均有民营企业上市,我市民营企业上市一直未实现零的突破。

三是外向度不够。2002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出口3.99亿美元,同比增长74.7%,高出全市平均增幅58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其它经济成分的增长,显示出活力强劲,潜力巨大。但由于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基数太小,远远没有形成对全市外贸出口的强力拉动。而广东、浙江等地区的增长速度达到100%以上,宁波市去年甚至达到了5倍。去年全市私营企业出口额仅占全市出口总量4.7%,而同期全省为16%,浙江省出口的70%以上由民企创造,温州更是高达95%。

四是企业档次较低,产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我市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则集中在技术简单、投资不大、易于模仿、便于进入的服装、鞋帽、食品、日用小商品等有限几个传统行业,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竞争能力弱,抗风险冲击能力较差。而江浙一带在IT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物流等领域均打破限制,允许鼓励民资大规模进入。据了解,目前民间资本已占上海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的一半,全上海整个高速公路网投资中,七成左右直接来自民间资本。

制约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还不够宽松。一是政策不平等的问题。不少企业反映与公有制经济甚至外商投资企业的政策不平等,有关优惠政策不能同等的施加于民营经济。二是政策滞后的问题。我市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27”条和“23”条等政策出台于98年和99年,随着形势发展和上级相关政策的调整,有些内容已经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三是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仍有不少单位行动迟缓,部门之间撞车的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四是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慢、拖、扣”现象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出台的政策得不到落实,不但挫伤了民企发展的积极性,而且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二)行政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在。一是行政审批不规范。一些办理前置审批的部门,审批标准不统一、条件不公开,期限无承诺、收费无依据,手续繁琐。二是执法行为不规范。个别部门存在对一般违章行为不择而诛、简单处罚现象;检查过多过滥,企业疲于应付,影响正常生产经营。三是行政服务不规范。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仍旧存在。

(三)“三乱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关于阻碍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8%的企业认为是三乱,成为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第一,收费项目“杂”且“多”。大部分民营企业要应付30多个部门,上缴50余种税费,其中大部分是各种收费项目;少数区市收费种类多达70余种,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不合理收费。第二,收费负担重,甚至费重于税。第三,收费标准不统一、依据不公开。

(四)“融资难”成为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一是融资渠道狭窄。民营企业创业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个人积累,在吸收外来资金中,大部分靠民间借款,这种半明半暗的借贷关系缺乏法律保护,引起了相当数量的民事纠纷。二是银企对接差距大。商业银行多考虑资金的安全,对民营经济贷款存在抵押担保难、跟踪监督难和债权维护难等问题。结果是民营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服务。三是“两证”难办,抵押难成。民企担保主要以土地、房产作为抵押,但不少区域因为国家政策或者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办理土地证、房产证困难,使贷款受阻。

(五)人才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38%的企业认为是人才问题,仅排在资金问题之后。企业反映,人才“招不来、用不上、留不住”。究其原因,一是人力资源市场发育不充分。现有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主要是提供一般性的、初级的或通用型人才,有自己专门市场定位或网络专门人才的中介机构比较少,劳动力供求双方缺乏有效、便捷的沟通渠道。二是民营企业用人育人的机制没有形成。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过多的考虑成本和眼前利益,挖人才的办法想的多,自己培养人才的措施太少。家族化的管理,封闭了人力资源的引进,削弱了企业发展的后续力。

三、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废除或修订体现所有制差别和不适应民营经济特点的政策,构建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平台。要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解决民营企业在申请立项、进出口、用地、职称评定、办理证照、收费以及科研项目申报、政府专项扶持资金使用、进出口配额和出口退税等方面与其他类型企业的非国民待遇问题。要深化政府“五项工程”,优化政务环境。改进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探讨建立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增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主动性、自觉性,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定期组织民营企业对各部门服务情况进行评议。减少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限,实行审批项目时间限制制;全面清理和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不合理收费。要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行为;加强对执法、司法人员的教育培训,严肃查处执法不公,贪赃枉法的事件。

(二)突出重点,大力抓好民营经济园区建设和外向型企业培育

认真抓好民营经济园区建设。总体要求是完善规划、强化功能、打造品牌、招商引资。对全市现有和规划筹建的各类民营经济园区建立台帐,实施动态管理,有针对性的强化分类指导。在继续完善青岛私营(民营)工业园等市级园区建设的同时,重点扶持和促进市内四区异地设置的经济园区建设,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和产业协作,促进市内四区经济发展和个私经济质量规模的提升。要认真培育欧美、红领、巴龙、金王、德意利等重点私营企业园区,通过企业园区发展带动上游、下游产品,关联配套产业,推动企业作大、作强。要进一步完善各级民营经济园区功能,认真兑现招商引资时承诺的各项优惠政策。要强化服务意识,为民营经济依托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大力培育外向型私营企业。要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到国际市场上去经风雨、见世面,求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帮助私营企业申办外贸经营权的服务力度,指导帮助其尽快创造条件获权。要抓好民营外贸企业队伍、贸易方式、出口市场和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外贸出口量的显著增长。各区、市要引导私营企业与外商开展合资合作,通过吸引国外投资带动私营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管理技术水平提高和出口总量的扩大。要认真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扩大出口的各项优惠政策,对私营企业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三)加大服务力度,引导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1、加强资金支持力度,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建议借鉴深圳、广州的作法,以资金支持为突破口实现民营企业数量的大发展。一是加强引导。引导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定位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层面上,提高对民营经济信贷支持的比重,对规模大、后劲足、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重点企业给予倾斜政策支持。有关部门在为民营企业办理“两证”时,应事实求是区别不同情况,设身处地为民营企业着想,给予优惠,率先办理。要指导帮扶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做好上市培训,加强协作配合。二是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要逐步建立私营企业信用评估机制,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和效益最大化。以信用创建为载体,实行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整合税务、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业务信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建立“红、黑、灰名单”,利用信息平台定期向社会公示,弘扬诚实守信的信用观念。要充分发挥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信用评估功能,密切银企联系和借贷对接。三是进一步完善担保体系。政府出资组建的各级贷款担保机构要逐步建立规范的公司制,按照市场化方式运做,进一步简化手续,强化服务,提高效率。要积极促成按照互利互助原则、由私营企业自愿入股组成的民间互助型联保机构或担保机构。

2、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关键是提高私营企业决策者的水平。一是知识水平。要大力创造条件,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外贸、法律等知识讲座或培训班,组织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在提高他们知识水平的同时激发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管理水平。要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爱才、用才意识,实现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靠完善的制度约束人,有效的机制激励人,丰富的文化凝聚人,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民营经济竞争力。三是经营水平。尤其是骨干企业,应当关注其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决策,对明显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决策应尽量劝阻,对可行的决策应积极联系专家进行缜密地论证,项目一旦上马要尽最大努力进行扶持,确保项目成功。

3、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以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多元化为目标,有重点、分层次地引导民营企业跳出家庭经营、家族式管理的束缚,加快实施企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控股、参股、兼并、联合和产业协作组建企业集团,探索走产权多元化和资本社会化的路子,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机构,推进企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加强民营企业园区建设和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及时帮助其建立党工团组织,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一起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国退民进改革。

建议各国有企业主管部门要提高企业改制信息的透明度,加强政企对接,收集和汇总改制项目等信息,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向民营企业和社会,搭建信息沟通平台,推进民营经济向国有经济退出的一般性竞争领域投资发展。大胆放开投资领域的限制,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或者有投资能力的个人以独资、参股、控股、合作、联营和特许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的投资与经营;支持民营经济投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区服务等社会事业的建设。要高度重视、扎实做好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登记注册和重新规范工作。凡是改制为自然人控股的国有、集体等企业,要纳入民营经济的登记范围,档案、注册号、数据库按民营经济管理;此前已经改制为自然人控股但仍以国有、集体企业名义存续的,要集中时间进行重新规范,工商、税务、海关、外贸、统计等部门要在规范的基础上将其纳入民营经济统计范围。

(五)加大典型骨干企业扶持力度。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范文2

2001年元月,受马洪同志委托,我同几位经济学家(王振中、张承耀、桁林)一起到上海市青浦区,就民、私营经济的发展,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研究。调查中我形成一个看法,私营经济开发区,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民营经济的一种好模式。

我国民营经济的重新起步和发展,已经出现了几种成功的模式。

第一种是温州模式,它是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以家庭工业为起点的模式。它的背景是人多地少,单靠农业不足以维持生计。加上这里的小商品经济在历史上就较为发达,能工巧匠多。因而只要不加以打击和限制,个体私营经济就会自然地产生和发展。“”在台上时曾把温州作为资本主义复辟的典型对待,但它还是不时地冒了出来。说明它有发展的必然性。改革开放以后宏观控制的环境有所放松,个体私营经济便自然地发展起来,势头非常之猛。所以温州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在我看来有三个特点:起点低,自发性强,活力无穷。起点低指它全部是个体户、家庭工业起步,自行积累,开始时甚至假冒伪劣盛行,但经过整顿和加强管理以后,就很快转为企业化经营阶段,以质量、品种取胜;自发性强,指它开始时并不是政府有意引导搞的,完全是一种谋生和逐利的驱动,因而一开始就围着市场转,市场需要什么搞什么,市场不需要的它也能开发出市场,因此人们有时说它是体制外经济,与计划经济无关;所谓活力无穷,指它产权清晰,动力机制特别强,又彻底面向市场,注意技术开发,紧跟世界潮流。现在它已经上了一个个的台阶,达到相当的规模经营。并且产生出一批真正的企业家。我认为温州模式是市场经济规律自发作用的结果。

第二种是苏南模式。这种模式带有计划经济的某些特点,但又不在体制内在运行。所谓计划经济的特点,是指它开始时还是坚持集体所有制,以社区组织为主体创办乡镇企业,以发展地方工业,改善人民生活为目标,因此它比温州模式起点要高,主要是调动了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积极性,能较快实现规模效益,共同富裕的要求。所谓它又不在体制内在运行,是指它同样是围着市场转的,与计划经济无关,市场缺什么就搞什么。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初期,当市场上物资紧缺的时候,它很有活力,能够无限扩张,国家的控制对它并没有什么效力。但这种模式不及温州模式产权清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企不分的问题。所以,当市场上物资供应出现好转的时候,它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许多企业发生亏损,无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近些年来苏南模式开始了制度性大改变,主要是把一些亏损的小企业转制为个体私营企业,或者租赁、承包给个人经营,或者改为股份合作制,从而又焕发出青春。这些形式,我认为都是民营。民营包括私营,但不要同私营等同起来。苏南民营经济的模式无疑地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可能其它一些地方农村要走苏南的道路。

第三种就是现在我要说的上海青浦模式。这是有别于前两种民营经济发展道路的、适合大城市发展民营经济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产生背景是:上海原是个工业大城市,原来国有经济的比重占绝对优势,商品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人才济济,但改革开放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把改革国有经济作为重点,计划经济仍然严格控制,所以私营经济在城区内发展空间较小。不说别的,民间投资者要在市区内找一块空地都很困难。这是上海市私营经济发展起步晚的主要原因。直到九十年代初,上海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少于天津市,而且少于北京市。但是,个体私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是中国经济的活力源。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不使个体私营经济有较快较大的发展,就无法尽快改变和完善地区的所有制结构,也不可能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新体制,甚至不利于国有经济的改革,更不能使地方经济建设获得更大的发展速度。上海市领导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以后,上海市便凭借思想解放的东风,毅然采取了在郊区各县建立民营经济开发小区的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大胆地吸引民间投资,引导个体、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私营经济的发展。1992年青浦县“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的成立,就是进行这种试验的先行者。这一招果然有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使这一部分类型的经济成分,以空前的速度 发展起来。到1999年底,一共在郊区建立了八十个私营经济开发区,单是青浦区就有35个。从而使上海市私营经济的总户数,一下子跃进到138100多户,比1995年增247%。在三大直属市中,稳居首位。而上海市民私营经济的大发展,主要是依赖了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建设。

(二)青浦小区模式的特点是“政府搭台,私企唱戏”

青浦原是上海市西郊一个县,1999年11月改为区,有20个镇(现改为12个镇),人口46万,绝大多数为农业人口。1992年以前有国有企业10家,乡镇集体企业 1800多家,个体工商户不多,私营企业不到300户,并且绝大多数是自然人企业。但是自从1992年起在该县的蒸淀镇率先建立起“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以来,由于县委、县政府不断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很快就在全县建立了35个私营经济开发区,有的是一镇一个开发区,有的是一镇几个开发区。到1996年底,全县私营企业一下发展到15477户,投资者3.2万人,雇工10.5万人,注册资本101.54万元。1997年、1998年又发展私营企业1万多户。后来经过整顿规范,到现在共有35个开发区,私营企业总数达到2.4万多户(其中有限责任公司2.l万多户),投资者4.4万多人,雇工11.5万多人。并且出现了注册资本100万元至500万元的私企4697户,500万元以上的843户。乡镇企业绝大多数已经转制为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135O户,注册资本20亿元。由于民私营经济的大发展,到2000年,全区工业产值达到370亿元(1992年时只有40亿元)。上缴给国家的税收近10亿元。在上海的市区中名列第四位。农民年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所以,上海市民私营经济的发展数青浦,而青浦又数“富民小区”,青浦模式也可称为“富民模式”。只不过现在又出现一个“赵巷新城小区”,在私营经济发展的数量方面已经超过了“富民小区”。

青浦模式的特点是:政府出面组织,划定一定区域,提供配会服务(政府各有关部门如工商、税务、城建等,都在这里办公),建设厂房和一些基础设施,吸引上海市和外地的私营企业家来这里投资办厂、设店。所以,我把青浦模式概括为“政府搭台,私企唱戏”。青浦模式较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特点有三:起点高,发展快,效益好。

所谓“政府搭台”,主要是由政府向农民征地,划出一定区域的范围,组织企业滚动开发,主要是建设厂房、道路等,这可以称之为硬件。同时政府又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和信息服务,以及教育群众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这可以称为软件。

有了民营经济发展较好的环境条件,也就有了吸引力,加上广泛的宣传和广而告之,本地和外地的民间投资者,便会大量地涌入。至于企业如何建设,如何经营,如何管理,这就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了,政府并不干预。所以说是“企业唱戏”。现在,在青浦区的投资者,不仅有青浦区的农民,而更多的是上海市区的投资者,还有不少是温州、海南、广东、苏南的私营企业家,山东、安徽、福建、东北的民间投资者。我本人还碰到一个原来在山西太原经营食品的私营企业家,我问他为什么来青浦办厂,他说这里条件好,特别是上海这个大城市交通便利,交易面广的优势,很多地方比不了,在这里眼界开扩,技术力量雄厚。可见青浦吸引民间投资者的优势,应包括上海这个大城市的地位和优势。从外地到这里的民间投资者,绝大多数是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的私营企业家,素质相对较高。例如温州的“得力西”电器集团,等等。

所以,我对青浦的模式是充分肯定,高度评价的。为什么如此?因为它符合生产力标准,符合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三个有利于”。这并不是说它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地方,例如开发区的组织者、办事机构,究竟是开发企业,还是政府,其职能应如何界定,就很值得研究,值得规范。但这些终究是次要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民私营经济的好模式和好经验,这个模式和经验,无疑地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三)创办私营经济开发区的优势和好处

在大城市的周边地区建立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好处,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创造和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气候。现在制约民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投资环境和条件。招商引资要以好的环境条件为前提。投资环境好,能赚到钱,人家才愿意来投资;投资环境不好,人家就不愿意来,没有别的办法。投资环境状况,不仅关系到能否做到双赢,重要的是能否实现“人和”。对开发区来说,除了要对投资者采取热情欢迎的态度,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以外,还要引导当地群众和外来投资者搞好与各方面的关系,不能见钱眼红,犯“红眼病”。

(2)购买和划拨土地,建设厂房等设施,有利于民间投资者一到来,就很容易地解决设厂办店所需的土地、厂房、设立办事机构等问题,有利于为投资者提供综合和配套服务。只要你愿意来,就可以很容易地注册落户,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以上海富民开发区来说,它现在总体规划1平方公里,共占土地1500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整个开发区分4个小区,包括生产区,商贸区,外贸高科技园区,住宅生活区。只要外商来投资,很快就可以进入角色。

(3)有利于国家对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的引导和统一管理。可以减少投资者的盲目性,也可以减少投资者的负担。例如在许多地方对个体户、私营企业的乱摊派、乱收费问题,在上海私营经济开发区就基本上不存在,或相对要规范得多。

(4)有利于提高宏观的、整体的经济效益。因为把企业办在同一地域,有一些公用事业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使用。也有对于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开发区建立起来以后,一些服务事业也会带动和发展起来。

以上是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创办和建立私营经济开发区的优势和好处。而只要民私营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和较高的质量发展起来以后,必然会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大发展;必然会改善区域内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必然会使地区财政收入状况大大改善;必然会使当地居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并且必然会使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上一个个的台阶,缩小大城市与周边地区农村的城乡差别。现在,上海青浦区与市区之间已经基本上连结起来,青浦区的面貌大为改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城乡一体化。我归结的这几大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有大量的实践为据的,有充分的事实可以说明的。

(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若干认识和政策问题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民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的障碍。如果这些障碍能得到顺利的解决,它的发展还会快,还会好。

(1)意识形态的障碍,包括公有、私有的传统观念,公有是社会主义的,私有是资本主义的,这个问题并没有在我们一些干部和领导人那里解决。例如上海市的私营经济开发区,开始时一律冠以“民营”、“私营”的字样,名正言顺,实事求是。但后来一律把民私营经济的字样去掉了,怕什么?就是因为有人不喜欢。这对吗?好吗?我看是不对的,不好的民营、私营有什么不好呢?社会主义能缺少这一大块吗?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范文3

我局本期末实有私营企业户数为1096户,注册资本111607万元,雇工人数10495人,投资者人数1794人,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23%、32%、22%、25%;本期新开业户数为149户,注册资本15846万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加37%和32%,注销53户,比去年同期增加121%,注册资本638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6%,因未参加上年度年检而被吊销执照31户,比去年减少57%;户均注册资本为101.84万元,比上年同期提高2%。以上数字表明,我辖区的私营企业继续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无论是企业户数、注册资本、雇工人数、投资者人数还是户均注册资本、新增户数都呈现大幅度增长,特别是上规模的大中型私营企业增速明显加快,私营企业的规模和效益也进一步提高。我辖区的私营企业发展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1.私营企业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发展,公司制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占企业总户数的75.6%,其次是个人独资企业占22.5%,再次是合伙企业占1.9%,统计表明,私营有限公司早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组织形式,但个人独资企业以设立成本低、退出容易、经营灵活等特点仍然为许多私营企业经营者所青睐,尤其是化肥等农资市场放开以后,成为农资经营者的主要经营形式,我辖区的个人独资企业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形式,包括私营有限公司,但由于个人独资企业与有限公司相比,其社会地位、风险承担、管理制度上存在着诸多缺陷,不可能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组织形式;合伙企业所占私营企业比重不大,但今后相当一段时间这种经营形式因经营者的需要仍将存在。

2.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和优化,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企业不断增多。本期制造业共有300户,比上年同期增长近10%,占私营企业总数的27%,成为私营企业中仅次于批发零售业的主导行业;除制造业外,其他如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服务业等都有较大幅度提高,其中增幅较明显的有建筑业、房地产业,提高幅度分别为36%和70%,主要原因是我市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不断深入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给我市的市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留下了很大发展空间,一些建筑商、房地产商应运而生,使得这两个行业得以较大幅度提高;下降较明显的行业只有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主要原因是我市的供热企业经过整合,一些分支机构被合并,供热企业功能更加完备和利于管理。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范文4

一、我区外向型私营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区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论述以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及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内党发[2001]1号),个体私营企业获得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空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从1999年1月,国家外经贸部颁布《关于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自营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至今,私营企业积极进军外经贸领域,成为我区对外开放和外经贸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区私营企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

(二)企业数量增加,实力增强

(三)外贸进出口额快速增长

(四)生产经营领域不断拓宽

(五)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六)在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区外向型私营企业在扩大对外贸易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截止2002年底,我区境外投资项目11个,占全区境外投资项目的33.3%,投资额336.3万美元,占全区境外投资额10.6%。鹿王集团分别在蒙古、马达加斯加、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公司5个,投资额累计1543万美元。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分别在马达加斯加、蒙古、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公司7个,投资额累计196万美元。

二、外向型私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区私营企业在外经贸领域已经显示出强大活力和勃勃生机,对自治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全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私营企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甚大。

我区外向型私营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沿海发达地区、江浙一带相比,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差距甚大。沿海私营经济已率先完成了第一次资本积累,正在进行以技术创新为主的二次创业阶段。浙江省2002年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量的三成,成为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上海市有外贸经营权的私营企业已增加到2000家,2002年出口额同比增长了6倍,成为上海外贸出口的一个新亮点。我区私营企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虽然呈现出良好态势,但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企业数量仍然偏少,进出口总量仍然偏小,真正形成规模和实力的大集团、大公司不多。2002年私营企业进出口占全区GDP比重仅5%,私营企业出口总额仅1.3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15.3%,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不大,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

调研中私营企业反映较多的问题就是资金筹措困难。私营企业一般都是通过自筹资金办起来的,家底原本不厚,加上贷款受到种种限制,因此很难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从私营企业资金筹措的主要来源看:70%以上的企业靠自身积累、民间借贷和内部职工筹措,只有30%左右的企业靠银行贷款筹措。筹资融资难是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据资料显示,私营企业贷款满足率仍然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处于最难获得贷款的部分。私营企业常常因出口退税滞后,占压大量流动资金而无法进行原料收购,组织正常的生产运营,有时会出现有出口订单而不敢接、产品有市场而无力生产的现象,严重制约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规模小、进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低。

(四)外经贸专业人才匮乏,企业管理较为落后。

由于缺乏外经贸专业人才,许多私营企业对国家对外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国际贸易规则、惯例了解不多,对产品报关、出口退税、外汇结算等业务操作规程知之甚少,虽然产品在国际上有市场,企业却无法组织正常的对外贸易活动,常常通过委托别的外贸公司或临时聘用一些熟悉外贸业务人员开展相关出口业务,无形中增加了生产运营成本,从长远看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除鄂尔多斯、鹿王、华蒙金河等一些大企业外,大多数私营企业在管理模式上还未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有的还延续着家族式管理、生产队长式管理和小作坊式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意识和发展眼光,常常注重追求短期效益,缺乏开拓长期稳定国际市场的意识,很难适应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

(五)信息不灵,结构调整步伐缓慢。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经济已经逐渐迈入成熟阶段。在如此发达的信息社会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企业信息更新是日新月异的。而我区大部分私营企业自创业之始即存在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上的不合理,很难和外贸联系在一起。这种先天性不足,客观上造成企业只会生产,不会核算,只顾销售,不计成本。企业由于缺乏获取信息的方法、渠道和手段,使企业难以把握相关技术,在新经济浪潮面前,传统产业升级缓慢,产品雷同单一,在全国叫响的知名品牌不多,缺乏市场竞争力,整体经济质量不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六)发展环境仍不够宽松。

有些地区、有些部门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在思想认识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太适应,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还不敢放手发动、放开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我区乌盟有很多从事肠衣生产外销企业,长期以来,肠衣一直按照农畜产品对待,享受13%的增值税率。从1998年开始,国家把肠衣加工企业作为工业品加工企业对待,将肠衣产品类推为工业品,增值税率相应提高到17%。之后河北、新疆等肠衣主产省区从扩大开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及保护地方民族工业的角度出发,仍将肠衣产品作为农产品对待,仍实行出口征13%退13%的零税率政策,而我区则实行征17%退13%的差额税率政策,不仅使我区肠衣生产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很多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直接影响了我区肠衣产品的出口,而且使更多在乌盟投资兴办类似肠衣产业的投资者望而却步。此外,在出口企业征收所得税方面,今年呼和浩特市金川开发区、二连浩特市也出台了各自的征收办法,出口企业反响较大,是否可行还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

尽管私营企业进入外经贸领域时间很短,但其所做贡献之大,生命力之强是勿庸置疑的。外向型私营企业就像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优点与缺点同样明显,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呵护。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发展外向型私营经济的认识。

(二)进一步改善外向型私营企业发展环境。

同时,应切实加强对私营企业的监督和管理,督促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统计等各项制度,自觉遵守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公平竞争,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法律法规。

(三)加强对外向型私营企业的财政与金融支持。

在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扶持外向型私营企业发展同时,自治区设立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资金在使用上应适当对外向型私营企业予以倾斜,每年安排一定比例担保资金。同时应借鉴广东在扶持私营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的成功做法,尽快建立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贴息资金,鼓励各商业银行扩大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规模,缓解私营企业出口退税难问题。从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资金,设立自治区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广东省从2003年起连续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2500万元),资助外向型私营企业参加各类国际展销会,采用国际标准,申报国外知识产权,建立国外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开展进出口业务培训等。要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要求和国家有关部署,积极探索适合市场需要和我区特点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模式,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外向型私营企业提供担保,鼓励企业之间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性融资担保。对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从事担保业务的收入,按照国办发[2000]59号通知的有关规定办理,3年内免征营业税。

(五)继续放宽外向型私营企业的生产经营领域。

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放宽外向型私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领域。除国家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资开放的领域,都要积极引导私营资本加快进入。鼓励和引导外向型私营企业投资我区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扩大我区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份额,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积极探索和推进在电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旅游和体育等领域引进私营投资。依托我区口岸优势,扶持有实力、有条件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我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参与对俄蒙的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大力拓展俄蒙市场,进一步扩大向北开放。

(六)加强外经贸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外向型私营企业管理水平。

人才是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人才匮乏是制约外向型私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外经贸、税务、海关、商检等管理部门应协同配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外向型私营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引导企业全面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熟悉世贸组织规则,严格按照规则行事,进一步提高企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规范企业的进出口经营行为。要提高企业管理者运用世贸组织规则规避国际市场风险的意识,引导企业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0环保认证、出口信息体系等工作,使企业通过高质量的产品、良好的信誉和规范的经营行为拓展国际市场。同时,要积极引导外向型私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内部管理机制、经营机制、人才机制和创新机制,充分借鉴国外企业先进管理经验,运用现代管理模式,使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范文5

一、今年以来我市民营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实施优先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全民创业战略,确立全民创业年,学习浙江经验,迅速掀起了全民创业热潮,全市民营经济实现超常发展。在宏观环境发生变化的新情况下,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坚持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相统一,富民方针与强市目标相协调,发展城市与振兴农村相统筹,项目招引与环境建设相同步,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相兼顾的发展要求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我市民营经济在经济总量和发展格局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解放思想、强化服务,聚焦民营经济发展

一是全民创业掀起高潮。去年底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召开的一系列及其重要会议上部署加快和优先发展民营经济。市委九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专门邀请了部分民营企业家代表参会,把优先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作为市委对全市经济工作总体要求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市政协十届二次全委会议上市委陈书记要求把全民创业作为主要发展举措,全市上下定位新目标,落实新举措,在更高的层面上狠抓全民创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年初的《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重点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优先发展,民营经济的超常发展被摆上尤为重要的位置。全市十万人全民创业动员大会后,全市上下联动,迅速掀起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投身参与到全民创业的高潮。市主流媒体强势宣传,全市上下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迎来了新一轮大发展的春天。全民创业动员大会后的短短三个月内新增个体工商户8160户,私营企业846户,新增注册资金15.4亿元,实现了超历史的发展。

二是鼓励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7号文件和市委市政府2号文件精神,落实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全民创业的若干意见》的三十二条政策措施通过各部门进一步完善配套实施意见、以各种有效形式向企业和百姓传递。《**全市民营经济目标体系实施意见》将民营经济的各项主要指标首次纳入全市年度主要考核范围,进一步加大了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督察考核力度。这些文件的出台和实施为我市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一大批勇于创业、创大业者得到实惠。

三是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今年相继成立的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市民营经济投资发展服务中心、市民营企业投诉中心、市职业培训服务指导中心、干部创业服务指导中心,为重点投资商、重点企业及重大项目直通卡服务的内容和办法更加明确,为直接服务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作保障。在加强引导、建设社会服务体系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在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方面,全市担保机构已达9家,累计担保总金额近5亿元。今年新成立的**信元担保有限公司,成为苏北最大的民营控股商业担保机构,在成立两个月的时间内就为民企提供贷款担保1500余万元,发挥了其特有的积极作用。在引导行业组织建设方面,市浙江投资企业商会、药品零售业商会等一批行业组织在为民营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人才引进、法律咨询服务和以商引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市组织、计划、工商、商会等各有关部门单位组织承办的中国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企业家论坛、省“333”工程苏南企业家东陇海产业带投资考察、苏南企业家苏北行等投资考察活动,为让更多经济发达地区民营企业了解**、投资**积极搭建了服务平台。

四是行政效能明显提高。根据市政府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要求,各部门配套措施相继出台并加以实施,切实开展加强和提高机关效能建设,全力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市行政审批中心为民营企业设立服务组,开辟了民营企业注册登记快车道,并成立10个项目审批代办服务组,为民营企业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二)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数量扩张加快和质量提升的双重景象

一是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新增注册企业、注册资本增长加快。截止今年9月底,全市新增私营企业1982户,同比增长29.5%;新增个体工商户16053户,同比增长70%;平均每月新登记私营企业近200户,新增个体工商户超千户;累计全市私营企业近万家,个体工商户达5.6万户;个私经济新增注册资本25.3亿元,同比增长91%,累计注册资本近百亿元,达到96.7亿元。其中今年私营企业新增注册资本22.37亿元。

二是发展质量明显提高。1—9月,全市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89.41万元,同比增长36.7%。截止9月底,累计全市注册资本过百万元的私营企业1472户,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139家;分别较上年末增加430户、54户。企业组织结构得到逐步改善,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超过5000户,占到全市私营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运良好,前三个季度实现销售收入40.11亿元,同比增长40.87%,实现利税3.17亿元,同比增长42.15%,均大大高于全市规模工业的平均增长幅度。目前,全市获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有90家,比上年同期增加60家,占全市外贸经营企业总数的82%。截止9月底,全市民营企业出口0.86亿美元,同比增长75.35%,增幅比全市高出47.3个百分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家,在承担部级科技攻关项目、转化科技成果、实施部级、省级科技项目,推进企业创业、建设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情况表明,我市民营经济已逐步走上了规模化、科技化和外向化的发展轨道。

三是贡献份额不断增加。1—9月,全市完成民间投资97.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5.13%,首次超过国有投资比重占据主导地位,同比增长43%。民营经济在全市GDP中的比重由上年底的34.6%提高到40.5%,提高了5.9个百分点。新浦区、海州区、东海县和连云区的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值都超过50%以上,分别占本地区GDP的86.3%、61.9%、56.1%和50.6%。1—9月,全市民营经济入库税收3.39亿元,同比增长44.13%,高出全市税收增幅11.6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上缴税金同比增长83.9%,在全市税收贡献份额逐步提高。至9月底,全市城镇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达18.13万人,比去年底新增就业人数2.5万人,占全市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1.3%,比去年底提高了约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社会就业、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改制企业和外来投资民营企业逐渐成为我市民营经济两个重要增长点

一是改制后的骨干民营企业带动作用充分显现。使得我市民营经济在苏北乃至全省的影响力迅速增强。随着国退民进步伐的加快,恒瑞医药等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国企相继改制,使得我市民营企业队伍从质和量上迅速壮大。在今年8月底揭晓的**年度中国民企500强排名中,恒瑞医药以年销售额105035万元列第268名,进入全国制药民企前十强,在江苏省入选的112家民营企业中恒瑞制药排名第63位。今年9月份,恒瑞医药和康缘药业同时进入全国百强药业,恒瑞医药列第49位,康缘药业列99位。在今年中国民企核心竞争力调研中,市工商联组织推荐的恒瑞医药、鹰游纺机、东方电力等9家年销售入1.2亿元以上的规模民营企业,抽样调查显示,这些企业规模大、产出多、效益好,**年度的营业收入平均年增长率27.9%,增速最快的企业达到85%;税后净利润平均增长率为35.35%,单个企业最高增幅达80%;缴税总额与目前全市私营个体企业的纳税总额相持平。这些骨干民营企业在我市民营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在统计上还没有统一,这些企业的注册资金、企业户数部分指标已进入工商局的归纳统计口径,但是税收、利润、经营业绩有的还未能及时纳入民营经济发展统计口径。目前民营经济的实际贡献份额和比重要比公布的统计数字大的多。)

二是来连投资民营企业的参与发展是全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又一重要增长点。今年以来,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各县区招商引资工作,特别是招引民资民企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配套措施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效果十分显著。来连投资民营企业增长速度呈超常发展态势。截止今年9月底,短短9个月的时间,全市吸引国内民营投资项目1242个,是去年全年的1.14倍,累计投资57.15亿元,是**年全年2.24倍。外来投资民营企业发展也迅速壮大了我市民营企业队伍,扩大了民营经济的总量,成为全市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批已经落户我市的来连投资民营企业也连连增资扩股,新进入来连投资企业规模也趋于扩大,并向市县各类园区聚集,形成新的招商吸引力。目前,这些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来连投资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市民营经济中最具活力、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我市民营经济新一轮大发展中,取得了较好业绩,但是调查中我们也看到,目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横向发展趋势分析,发展压力大。近几年来,兄弟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纷纷通过高目标定位、定压力措施等方式各显神通,你追我赶,竞相发展。我市民营经济在横向比较中仍呈现出总量小、增速慢,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从私营企业数量上看,2002年我市私营企业数量占全省总户数的比重为3%,**年为2.4%,今年1至9月,则为2.3%,私营企业数量在全省所占的比重处于逐渐减小的趋势;从发展的速度看,南通市2002年民营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在全省13个市中排在第5位,去年下半年南通市委提出争创全省民营经济第一大市奋斗目标,市(县)区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民营经济,实施目标速度过堂讲评,层层加压。在私营企业数增速、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增速、净增个体工商户、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速、民营工业销售收入增速、民营工业实交税金增幅等方面实现了在全省6个第一。今年1—9月份,该市比去年新增私营企业2.2万户,新增注册资金250.67亿元,分别相当于其去年底私营企业累计户数和注册资金总额的81.6%和89.8%。在今年我市向私营企业总户数突破一万家冲刺进程中,同是东陇海产业带上的徐州市已于9月份实现了私营企业总户数突破2万家的总量。而和我市县区数相差不大的宿迁市,私营企业数和注册资金在2001年落后我市的情况下,经过近两年发展已超过我市,今年1—9月,宿迁市私营企业数已达到10218加,同我市的差距进一步扩大。根据今年6月第六次全省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1年宿迁市私营企业营业收入的中位数是135万元,远远低于我市的200万元,但2002年一年时间翻一番多,已略超过我市280万元。至去年底,在私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规模上,宿迁私营企业销售中位数净增加100万元,增加了近三分之一,达到400万元,而我市则净增加20万元,增幅只有7%,为300万元。

(二)、从思想解放程度来看,仍有较大的潜力。年初的全民创业动员大会掀起了解放思想、全民创业的新高潮,全民创业动员大会后的三个月内,全市平均每月新增私营企业282家。但是7月到9月,全市新登记注册企业增幅确呈逐月减少的态势。新增私营企业户数和注册资金8月份比7月份分别减少了21%、22.5%,9月比8月分别减少了11%和6.4%。这一走势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这虽然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大背景有一定直接影响,但与有部分部门在铁本事件后,在为民企服务上存在顾虑和误区,加快发展的思想有所松懈,创新的勇气不足,主动热情服务程度不够也不无关系。调查中反映铁本事件后少数部门的办事热情与全民创业大会后有一定变化。另一方面,在全市上下全民创业热潮中,机关干部带头作用尚需进一步强化和彰显,尽管市里出台了相关的鼓励政策,实际情况中,机关干部特别是市级机关干部真正能离岗创业的为数还不多,多数人对离岗创业仍有诸多思想顾虑。百姓创业的针对性引导还不够,创业门路、创业办法还不多,创业的担心还不少,百姓创业的勇气还不大,创业激情还不够。

在操作层面上,具体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如何把握服务大企业与鼓励扶持小企业,引进外资和民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优势资源、传统产业,扶持外来投资企业和发展原生型民营企业等方面的关系上,还存在着种种认识误区,因而时有工作力度、工作导向、工作责任上顾此失彼现象的客观存在。对基础性、长远性,切合我市发展实际的工作对象的工作目标和关注程度不够。

(三)、从我市民营企业发展金融环境看,融资难的矛盾仍比较突出。在66家民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我市有51家被调查企业集中反映对发展资金有需求,难以得到及时解决,占被调查企业的77.3%,与全省抽样调查企业64.4%的高需求比例相比还要高出了12.9个百分点。今年初银企合作中金融部门与民营企业达成的152个贷款项目,实际落实率还不足60%;1—9月,全市私营企业和个体贷款数2.02亿元,比年初还减少1975万元。实地调查中看到相当部分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因流动资金短缺而不能满足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进行正常运作,企业积累较慢,进一步扩大生产的能力受到制约。也有少部分外来投资民营企业,对我市金融高风险区的情况不清或估计不足,有的为了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取得当地优惠政策,一味扩大生产规模,导致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在市场好的情况下,建成的生产线也只能开一部分或断断续续的开;许多县区的主要负责同志为解决企业的贷款,常常带着企业老总亲自奔波于市县也难以解决,而原生型企业二次创业资金大多来源于自身原始积累和民间借贷,小企业更是难上加难。长期以来,我市一直带着省金融高风险区的帽子,市国有银行放贷审批权限上收,县区银行则根本就没有审批权限。加之信贷规模偏小,而金融部门也勉为其难。虽然我市目前民营企业担保机构已有9家,但是其担保基金总量偏小,与我市民营企业发展资金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能满足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宏观调控大背景下,银行紧缩银根,民营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五)、从软环境建设上看,近年来,各地规范行政执法和加强服务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取得了很大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工作不到位和“越位”、“缺位”的情况。从66家民营企业“企业最关心的问题”的调查结果看,转变政府经济管理的服务和工作效率,贯彻落实宪法中明确有保护私有财产的规定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信用体系规范市场秩序等,分别是民营企业最为关心和关注的问题,高居第一、二、三位。在实地考察中,县区政府和部分民营企业家反映,在省委省政府7号文件、市委市政府2号文件贯彻落实过程中,一些政策措施一时还难以落实到位,特别是对首查告诫制执行在一些部门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形同虚设反映强烈,表示不理解。行政执法环境建设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善。

(四)从民营经济自身状况看,人才问题的矛盾逐渐显现。近年来,随着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外出劳务人员逐年增多,加上社会对企业人才的社会培训内容导向还更多的关注向外输出,本地民营企业特别是外来投资民营企业对当地劳动力供应的期望值偏高,劳动力的素质与其要求有一定的距离。调查中,许多企业反映缺乏有一定技能、素质较高的熟练劳动工和企业中层管理人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和进一步扩大发展。服装、电子、木材加工等行业熟练技术工人不足,许多企业生产员工还不能与投资的生产线规模相匹配;许多商业企业反映受当地环境的影响,员工在思想观念、业务、技术培训工作中的难度较大。其形成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企业内部管理者管理要求与未经岗前应聘职工的差异和矛盾,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针对本市区熟练用工和提供就业前针对性的培训、就业指引仍需加强,注重向外输出,疏于本地就业服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上同样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成为更为重要的企业人才缺乏的一个方面。在经营管理人才使用上,多数私营企业还囿于家族管理,不愿聘用能人,抽样调查显示,有37.9%的企业对将来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安排没有考虑过,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希望自己的子女或亲属接班,有28.5%的企业希望将来选择职业经理人管理自己的企业。

三、进一步加快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在全省各地民营经济竟相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要以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认真落实市委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掀起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全民创业新高潮,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民营经济发展,着重解决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更快、更好的发展民营经济。

(一)以更大的声势持续推进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

在当前我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应注意把握从我市实际情况出发,学习萧山、南通等经验,优先发展民本经济,推进富民经济。注重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上解放思想、统一认识。

一是把富民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始终如一地坚持富民优先方针,大力实施利民富民工程。牢固树立“抓民营经济就是抓发展”、“抓民营经济就是抓富民”、“抓民营经济就是抓中心”的思想,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毫不动摇地把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现超常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毫不动摇地落实既定政策措施、加强服务,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主流媒体要强势宣传,把党和政府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宣传到家到户,持续正面宣传创业者、经营者的成功典型、奉献事迹,进一步营造创业者在法律上有保障,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发展上有方便,经济上有实惠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抨击社会上对于私营企业经营者的不公指责和非议,大力表彰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纳税、就业先进民营企业典型,宣传党和政府对民营企业、企业经营者的关心、支持,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在引导激发全民创业中,当前注重抓好干部带头创业示范带动作用,努力营造一种让人放心、宽心、舒心创业的环境,使其放下顾虑、放手创业,勇于创业,激情创业,真正形成催人创业、逼人创业的浓烈氛围,再掀全民创业新高潮。同时也要加强对百姓创业指导、培训方面的工作和载体培育。

二是瞄准更高的目标定位,采取更得力的组织措施加大民营经济发展。要学习南通、萧山等地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成功经验,2005年以至今后三至五年内,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就要立足赶超,应瞄准苏北各市中的领先者,确定我市民营经济赶超发展新目标。围绕服务以工兴港、以港兴市、以市带农的发展策略方针,及时调整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制定快于全省民营经济平均增速的目标,明确目标实施责任主体。加大实施组织化力度,实施更严格的考核标准、更科学的考核办法,来确保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进一步明确考核导向,把对外资、内资招引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对民企民资招引的组织化程度,建议利用外资不再实施考核一票否决。在狠抓项目招引的同时,也要注重优先培育和扩大本地百姓的创业主体,进而形成取之不竭的项目招引、招商引资的载体。

三是在重点抓推动顶天立地骨干大企业、工业大项目,促其发展提高的同时,要引导面广量大的各级组织和更多层面的人以更多的精力关心、支持、服务、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和小项目,特别是创业初期的小企业、二次创业者的小项目,配套的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的创业环境,大力发展原生型民营创业主体,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轨迹就从小到达,今天的小企业就有可能成为明日的大集团。从长远发展、持续发展、富民强市的内在要求出发,把铺天盖地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

四是在鼓励突出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及项目的同时,应优先发展能充分依据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的传统产业,在发挥产业优势中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在传统产业的持续发展中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关部门要注重引导创业者根据我市市情选择进入产业。注重引导创业者选择那些技术含量不太高,便于制造和模仿的产业,这对于刚刚步入市场的创业者很重要;选择那些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不高的产业,才能符合我市目前还以从农村获得剩余劳动力的实际情况;还要注重选择那些启动资金不多且周转快的产业和容易进入市场的产业。这方面的引导、宣传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五是进一步规范改制企业的法律意义和衔接手续。改发办、工商、民经、统计等部门应把调查和强力推进摘掉当前我市仍戴着红帽子实为经营者控制资产和收益的改制企业工作与当前老大难企业改制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摸清情况,分类指导。

(二)建立多渠道的融资服务平台,切实解决民企融资难

一是着手建设全市工业企业信用体系。从长远来看要想根本上缓解融资难矛盾,化解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矛盾,改变企业想借借不到、银行想贷不敢贷的现况,真正摘掉金融高风险区的帽子,创建金融安全区,建议市政府加快建立起全市工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议由市政府领导同志牵头,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由政府有关部门和人民银行联合组成的信用行业管理机构,制定实施意见,制定规划,完善工作机制,整合目前已有的银行、工商、税务、质监、海关、商检等自成体系的信用建设管理体系资源,先从工业企业试点做起,信用服务机构按市场化运作的要求,推进我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二是金融部门应积极向上级行争取对我市民营企业的授信倾斜,扩大对我市民营企业信用贷款额度,并将其纳入各银行的工作目标和考核目标,做细基础配套工作。加强银企合作、银政合作的密切度,扩大合作项目总量的同时要认真调研项目,做到位服务工作,确保银企合作项目的成功率、承诺和协议项目贷款金额的落实率,银行也要取信于企、取信于民。

三是继续强力推进全市企业担保机构建设。加快县区政府和有条件的乡镇积极探索政府支持,企业、园区、个人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担保机构建设步伐。扶持扩大商业担保机构建设,采取政策扶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四是千方百计加大引导企业借助外力发展的工作力度,通过引进资金,缓解企业自身发展的资金压力。

(三)突出解决执法环境中的矛盾,认真落实“初犯告诫制”

全民创业和民营经济的超常发展不仅要有优惠的政策措施来引导激励全民创业,还要有相应的措施来维护宽松环境,保证民营企业的发展成长和兴旺。杭州市萧山区在发展民营经济上,认为“先规范后发展,发展不起来;边发展边规范,发展太慢;先发展后规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你不要求它规范,企业为了做大做强并树立社会形象,自己也要求规范”。因此,在对待企业违规违法查处问题上,萧山区采用的告诫制,立足于教育、引导,举报就要去查,情况属实初犯给黄牌警告,给企业六个月时间整改,复查改了就不罚;再犯给红牌警告,第三次才动真格的,这一制度至今还在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借鉴。告诫制的认真贯彻要求执法部门用更多的精力去做引导、教育和服务工作,给初犯、不知情的企业以受教育和改正的机会,因此市委市政府**年2号文件中初犯告诫制的到位实施不仅可以教育经营者守法守规,合法经营,而且也是对执法机关干部职工的教育,有利于执法部门在全局利益中摆正关系,服务大局,十分有利于打造更宽松的发展环境。因此,对不执行初犯告诫制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严肃的教育和处理。

(四)注重企业人才培养,解决企业用工难的实际问题。

一是围绕解决企业用工难,特别是来连投资民营企业用工难已逐步成为企业所在地政府一项重要工作。把为本地企业培训员工人才摆各级党委政府劳务培训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分利用组织现有的各级培训阵地,政策扶持,为我市企业培训输送合格的人才。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范文6

一、各级政府要把民营经济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积极创造公平的市场准入条件和竞争环境,取消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私营企业在信贷、税收、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技改贴息和土地使用等方面,应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二、鼓励民营经济投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新兴服务业、环保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为大工业配套型产业,拓宽经营领域和产业发展空间。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收购、兼并国有企业,允许其参股或控股经营较好的国有企业。

三、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登记注册,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外,其余一律不作为登记注册的前置审批条件。私营公司制企业登记注册,注册资金不足的,可实行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先核发营业执照;以科技成果作为注册资金的,经过评估可占注册资金的35%。私营企业集团登记注册,母公司注册资金由原定的5000万元调整为2000万元,子公司由原定的5户企业调整为3户企业,集团公司总注册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

四、经省级认定的私营高新技术企业,允许技术开发费用在成本中据实列支,并可按有关规定加速设备综合折旧。鼓励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五、在农村兴办的私营企业,可比照享受乡镇企业减征10%所得税的政策;对地方财政和农民增收明显的,可以专项研究,给予重点扶持。对安置城镇各类待业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60%以上(含60%)的新办私营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免征企业所得税3年;当年新安置各类待业人员占企业原从业人员的30%以上、不足60%的,免征企业所得税两年;当年新安置各类待业人员占企业原从业人员10%以上、不足30%的,免征企业所得税1年。对属于小规模纳税人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以实行定期定额核定征收的办法纳税。

六、采取多种教育培训形式,加强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各类急需人才的培养,加快提高民营经济经营者的素质。

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分流的各类人才领办、创办私营企业,允许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各类人才兼职或离职领办、创办私营企业。经批准到私营企业的兼职人员,其兼职收入属于合法收入;离职领办、创办私营企业的人员,3年内工龄连续计算,职称、住房等待遇不变,并可回原单位参加竞争上岗。

鼓励民营经济引进各类人才,实行待遇从优、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积极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关政策,对私营企业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资金,经税务机关同意,可进入企业经营成本;奖励资金应计入计税工资,在缴纳企业所得税时进行纳税调整。

在私营企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国有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享有同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资格。私营企业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由主管部门与人事部门联合组织进行。

七、县以上人民政府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财力情况,创造条件设立民营经济发展资金。资金主要从每年新增财政收入中提取,逐年积累,滚动使用;资金运营产生的效益,作为发展资金的补充。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扶持重点产业、项目开发和技术创新。发展资金的管理使用,由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共同负责。

八、省、市、县建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为民营经济贷款、融资提供信用担保服务。鼓励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社会团体共同出资,建立会员制的互或商业性信用机构,为民营经济贷款、融资和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服务。对纳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并按地市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收取担保收入的单位,其信用担保业务收入,3年内免征营业税。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社会资金,创办民营股份制银行。

九、以提供优惠政策、优良环境、优质服务为重点,积极加强东西合作,主动适应WTO规则,吸引国内外资本到我省投资兴业,与民营经济进行联营合作。对引进资本的中介服务,可以付给服务费,也可以入股经营。私营生产型企业外贸出口,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政策待遇。民营经济与跨国公司联营合作,各级政府应给予积极支持。

十、对新建和扩建的民营经济项目,列入城乡建设用地规划,按照国有土地出让、转让的有关规定办理。民营经济购买、兼并国有企业时,承担原有企业债权、债务并负责安置原企业职工的,经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保留划拨土地使用权5年。允许有条件的乡镇依法划出一定的地段,发展民营经济园区。

十一、以小城镇为载体,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块状小区。进入民营经济小区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职工,可以在小城镇落户,转为城镇户口;其子女入学,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对跨行政区进入民营经济小区的企业,在用地、税收和基础设施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

十二、民营经济依法取得的生产经营场所,受法律保护;因城市建设需要拆迁的,政府有关部门及开发建设单位应在拆迁前3个月公示告知,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妥善的安置和合理的经济补偿。

十三、民营经济的财产权、经营权、专利权及商业秘密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对侵犯民营经济合法权益的行为,各级政府应依法纠正并严肃处理。民营经济应自觉履行法定义务,依法经营,照章纳税。

十四、民营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应主动转变职能,加快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信息、融资、项目、技术、智力开发、政策法规、中介咨询等各项服务。对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应给予必要扶持。各有关部门应积极吸引社会和民间资金,大力发展商业组织,引导社会中介组织围绕民营经济发展提供综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