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石位手术中手术室优质护理论文

截石位手术中手术室优质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行截石位手术的患者,入选患者均无静脉栓塞、心脑血管疾患,同时排除下肢外伤史、脊椎外伤史以及下肢局部皮肤损伤。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1.2±3.8)岁;手术持续时间52~83min,平均手术持续时间(63.2±12.1)min;22例为椎管内麻醉,18例为全身麻醉。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63.4±4.1)岁;手术持续时间53~82min,平均手术持续时间(66.4±11.8)min;21例为椎管内麻醉,19例为全身麻醉。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麻醉方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案,包括截石位体位护理、血压、心率及脉搏等生命指标监测、饮食指导、健康宣教等。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手术室优质护理方案,具体内容如下:①术前访视。术前应对患者展开细致、全面的访视,根据既定访视流程、方法以及指引,确保评估结果的合理性与全面性。②术中护理。手术室护士应积极迎接患者,以真诚、亲切的态度以及温柔委婉的话语与患者沟通交流,缓解其焦虑情绪,并引导患者快速熟悉手术室环境,平复心情,做好迎接手术的准备。此外,应告知患者术中仪器设备监测可能发出的各类声音、麻醉效果以及因麻醉产生的感觉,以免患者因不适感而出现突发事件。③术后护理。手术完成后不可急于搬动患者或将其下肢快速平放,而应轻拍患者小腿肌肉,同时观察其心率以及血压波动,引导患者做被动屈膝运动,3~5min后可将另一侧下肢放平。此外,在复苏过程中患者可能伴有神经兴奋性症状,对此,护理人员应予以密切监护,以免患者躁动而发生坠床事故。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肢神经、血管受压情况、皮肤压疮发生率、足背静脉怒张发生率、下肢运动感觉异常情况(包括足外侧、足背以及小腿外侧位置丧失感、皮肤麻木以及针刺感)。

1.4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两组护理满意度,具体内容涉及护理工作人员操作技术、服务态度、患者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否与体位放置、麻醉以及手术积极配合,问卷满分为100分,>90分提示为满意;60~90分提示为一般;<60分提示为不满意。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对于手术患者而言,手术本身也属于一种应激源,其术创程度往往与患者生理及心理反应成正比。患者一旦产生过激反应,则会对其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还会导致手术耐受力以及机体抵抗力的降低,不利于麻醉与手术的实施。特别是截石位体位导致患者隐私部位完全暴露,加之患者对麻醉以及手术方式不甚了解,对于医护人员和手术室环境较为陌生,因此经常出现焦虑、羞耻以及焦躁恐惧等负性情绪,患者在此情况下处于严重的心理应激状态,导致其手术依从性减弱,不利于术中配合。从临床角度分析来说,截石位是为了确保患者适应手术需要而做出的一种强迫姿势,具有较高的体位摆放要求,同时难度也相对较大,一旦摆放不当则会造成软组织挫伤、大腿根部皮肤以及血管神经受压。此外,患者下肢悬吊时间过长也会导致血液回流障碍,继而引发麻木、酸痛、肿胀以及瘀血等合并症;腓骨小头受压则会引发腓总神经受损。在重力影响下,患者头高脚低位时双肩部以及头枕部负担较重,术后多发酸痛不适,甚至出现压疮。临床研究表明,在流体静力学效果下,长时间截石位会导致心脏输出量改变,手术结束后若未合理摆放下肢体位则会造成突发体位性低血压。所以临床护理人员面临着更为专业和严格的要求。在护理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人本理念,从患者角度出发,不断提升个人护理技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手术室优质护理方案,分别从术前、术中以及术后对患者展开全方位护理,有效避免了膝关节按压、腓骨小头挤压以及腓总神经受损的现象,同时也规避了传统截石位体位导致双下肢悬吊引发血液回流障碍以及根部皮肤受压的问题。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护理满意度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截石位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室优质护理方案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护患关系。

作者:李爱红 钟巧婵 曾志霞 单位:东莞市清溪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