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知识要素范例6篇

内部审计知识要素

内部审计知识要素范文1

[关键词] 知识审计;社会网络分析;关键成功要素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010

[中图分类号] F239;G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024- 05

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审计(Audit)作为一种职能在企业战略制定、业务经营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监督、评价与鉴证作用。当前,审计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较大程度的拓展,在诸多审计类型中,管理审计(Management Audit)是颇为重要的类型之一。而知识审计(Knowledge Audit)作为现阶段企业管理审计业务与内容的重要延伸,已经引发国内外学者与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与深入探讨,基于不同研究视角对其展开研究,涵盖知识审计的方法,流程,策略、架构以及模式等方面[1]。知识审计作为审计与知识管理的交叉研究领域,贯穿于企业知识活动的全过程,不仅能够促使企业更好地认知自身所拥有的各种知识资产状况,还能对企业知识战略、环境、人员等进行全方位审查,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诊断性和预测性的审计报告以及呈现持续改进的路径。众多研究成果表明,知识审计既是企业知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知识管理项目的首要步骤[2-3]。但企业知识审计活动的开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知识审计的作用呈现与效果发挥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基于审计本质原理,立足于企业知识活动的实践,从整体、系统、全方位视角探讨企业知识审计的关键成功要素,以促使现代企业深入了解知识审计在知识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促进企业审计资源的合理分配,有利于企业知识审计活动的有效开展以及知识审计效率与效益的有效提升。

1 企业知识审计的内涵与作用

1.1 企业知识审计的内涵

对于知识审计的内涵,很多学者与研究机构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界定,但还未形成统一、一致的观点。Debenham & Clark(1994)[4]认为,知识审计是一种计划性文档,是对特定领域内的组织或个人所拥有的定性或定量知识的一种结构性预览。Liebowitz 等(2000)[5]强调知识审计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项目的关键部分之一,用于明确哪些知识是需要的,哪些知识是可用和缺乏的,谁需要这些知识,如何将这些知识加以利用等问题,主要用于获取各种内隐知识,通过有计划的流程设计与检查,针对组织内部的专业领域与组织外部的顾客需求,进行系统调查与分析。Paramasivan(2003)[6]强调知识审计的过程性,包括对企业信息和知识政策、知识结构和知识流的学习。同时认为知识审计将关注:组织的知识需求,拥有的知识资产或资源位于何处,知识存在哪些差距,组织中的知识流动情况,知识流动中存在的瓶颈,即人员、技术和流程是支持还是阻碍知识流动。Perez-Soltero 等(2006)[7]认为,知识审计被用于提供组织知识“健康”程度的调查,是一种发现(Discovery)、核实(Verification)、验证(Validation)的工具,提供事实发现、分析、解释和报告,内容涵盖企业知识政策、知识的结构以及流动情况,同时还可以审查知识来源和使用情况:知识是如何被获取、存储、分发、共享和使用的。国内学者奉继承、赵涛(2005)[8]认为知识管理审计是管理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管理责任机构或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知识管理的管理活动和对象资源为主要审计对象,查明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促进知识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与知识管理相结合的活动。杨光、梁战平(2008)[9]认为知识审计是对组织知识资源的科学系统的考察和评估,以明确组织拥有或缺乏哪些知识,如何得到或运用这些知识,从而实现组织实现特定目标或长期发展提出合理建议,以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以上各学者的界定中可以看出,知识审计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开端,贯穿整个知识管理过程,并对实施过程提供持续反馈。同时对企业的知识资源、知识政策、知识结构和知识流等进行系统、科学的考察和分析,揭示企业已有的知识(知识基础)与缺乏的知识(知识需求),让企业充分了解自身的知识能力、现有的知识资源以及知识管理活动,并提出诊断性和预测性的审计报告。

1.2 企业知识审计的作用

依据Robertson(2002)的观点,知识管理可以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利益:提供合理性;提出一致的语言;勾勒出一些过程;提供一种清单;提供思想的来源,以及解释非技术的方面,为了更好地发挥知识管理的效率与效果需要进行知识审计[10]。

Wiig(1993)[11]指出,知识审计可以识别:信息过载或信息匮乏(Information Glut or Scarcity);避免“重复发明的循环”(reinventing the wheel)以及“过时信息”(out-of-date information)的大量使用,以及在特定领域中如何寻求专业知识等。Debenham and Clark(1994)认为,知识审计可以在特定领域指出知识的范围、特征和结构;为知识处理的战略方案提供有意义的数据输入;在企业内部识别相关的知识库,并描绘出知识库主要知识的定性和定量特征,同时给出有效评价。Capshaw(1999)[12]认为知识审计将提供如下产出:评价当前在知识使用和交流的水平,企业的知识管理倾向,识别和分析知识管理的机会,缩减潜在的问题范围,评价在企业内部知识价值的感知。Paramasivan(2003)指出,知识审计能够识别核心知识资产的拥有者、使用者、用途以及关键特性,结合知识管理评价作为一种基准用于开发知识管理战略。需要进行知识审计的情况通常表现在:管理者和员工感到“信息过载”症状;很难快速发现关键的信息和知识需求进行决策;信息和知识的有效来源经常被意外事件所阻碍;信息获取行为跨越不同的部门很难产生;需要考虑信息系统或信息管理投资的价值问题;组织需要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等。国内学者冯静(2003)[13]认为,知识审计是实施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是企业知识战略的需要,以及应对信息超载、重复劳动等现象的有效方法。

由此可见,知识审计对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审视、评估与评价企业知识能力,知识资源以及知识管理行为,将帮助企业确定,哪些知识需要被管理,如何更好地进行管理,进一步明确知识优势与劣势。另一方面可以使得知识在企业中更加可视化,有利于促进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效率性和效果性。

2 企业知识审计的关键成功要素识别

关键成功要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是由William Zani教授于1970年提出,他在管理信息系统(MIS)模型开发中使用了关键成功变量,这些变量是决定MIS成败的关键要素。John Rockart 教授后将其提高到MIS的开发规划战略层面,并运用到MIS的战略规划之中。随后,关键成功要素法的应用领域不断得到扩展,从最初的数据分析与业务分析领域,逐渐扩展到涵盖卫生健康在内的各类产业等领域(James and Friesen,1995)[14]。关键成功要素法是企业根据总体目标,通过分解其目标,识别企业的关键成功要素与核心竞争力,以及这些要素的性能指标,然后,根据这些要素确定企业资源分配的优先级别。而关键成功要素是企业实现一定的目标所不可缺少的业务、技术、资金以及人力等要素,是由产业、企业、管理者、环境以及突发因素等形成。

2.1 企业知识审计关键成功要素的识别思路

当前学界对于关键成功要素的确定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理论研究设定类别框架,再依据既定的类别进行识别;二是通过收集一定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识别出的各个要素依据分析结果进行分类,再对各种类别进行命名;三是将二种方法进行结合,即先设定分析框架,通过对文献进行综述以识别大量的成功要素,再通过统计分析将其重新分类,以验证分类的合理性。基于完备性角度,为确保关键成功要素在识别过程中不会忽略某一类要素而导致识别要素体系不完整,本文将采用构建分析架构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促进成功要素的识别,并确定出关键成功要素。

首先,为了更好地识别成功要素,本文通过检索专业数据库,如SpingerLink,EBSCOhost,ProQuest,IEEE Xplore,Elsevier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时间界限截至2014年底,以关键字段“knowledge audit”、“knowledge management audit”以及“知识审计”、“知识管理审计”等进行主题、摘要、关键词以及内容的多轮次搜索,同时还以手工检索进行补充完善,形成以期刊为基础的文献库。其次对研究文献展开内容分析,选择含有审计流程、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和审计案例等的文献,进行研读、分析和整理出成功要素,同时进行编码,形成研究数据库;再次进行文本分析,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编码后的成功要素进行研究,采用内向程度中心性指标进行判别,选择出关键成功要素。最后,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知识战略、审计目标,以及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具体实践,咨询专家进行研判,以最终确定出企业知识审计的关键成功要素。

2.2 企业知识审计关键成功要素的识别过程

依据上述研究思路,本文在各类学术文献数据库搜集整理出30篇研究文献(如图1a所示,括号内为要素数量),通过分析统计出196项要素,基本涵盖知识审计全过程要素,如审计目标、审计流程、审计团队等。在此基础上对196项要素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如图1b所示),并利用内向程度中心性指标进行判别甄选出成功要素。整体网络的平均值为5.676,标准差为3.829,最大值为21,最小值为1,网络中心性达到23.56%(如表1所示,仅列出高于平均值的要素)。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可以看出,有些成功要素已经得到认可,如审计结果(21),策略建议(15)、准备与计划(14)、知识库(10)、知识地图(10)、数据分析(9)、再审计(9)、深入调查(9)、明确审计目标(8)、确定范围与重点(7)、数据评估(7)等。因此,通过程度中心性指标的综合考量,基于企业知识审计目标,在咨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出企业知识审计的关键成功要素。

3 企业知识审计的关键成功要素解析

依据上述成功要素的识别过程,并对成功要素进行分类,将其划分为组织承诺、审计流程、审计团队以及审计方法等类型,具体如图2所示。

3.1 组织承诺

组织承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与员工的支持。高层管理者在影响知识审计成功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15],主要是高层管理者的价值观是影响企业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同时还影响着组织变革的方向,向员工传达出知识审计的重要性,创建有利于增进知识转移或共享,以及创新的企业文化,也清晰地了解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源以及重要性程度,其学习与搜寻新知识的意愿和行为也影响着员工对知识资源的重视。在知识审计过程中,高层管理者需要对审计目标、审计团队、审计进展以及例外情况等进行充分认知、持续关注且长期支持,并使得知识审计成为企业的一种规制。此外,知识审计必须是以人为本且以员工为中心的(People-Centred & People Focused),需要得到员工的广泛参与。在企业中任何员工都会创建、获取和分发知识,每个员工的显性付出或潜在贡献必须被认知到,因此,在实施知识审计行为或流程时任何员工都不能被忽视。同时,还考虑到知识具有个人化特性,员工当听到知识审计术语时,可能认为自身将要被审计,关于他们知道什么或不知道什么。可能会产生较强的抵触情绪或不配合行为,建议在进行知识审计时,可以用知识评价(Knowledge Assessment)或知识盘点(Knowledge Review)等代替知识审计的称谓(Thomas,2005)[16],以提高员工的响应程度或参与积极性。

3.2 审计团队

企业知识审计团队要由不同的专家构成,如企业战略制定者、财务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知识分析家、知识产权专家以及市场营销专家等,虽然多部门组成的知识审计团队,可能会出现一些意见分歧,但需要团队成员对审计的原因和目标达成一致。因此,在团队构成方面,知识审计团队可以由来自企业内部不同职能部门的专家所构成,以确保审计过程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较为理想的情况是,团队成员应该来自组织的不同层级,以确保企业战略和使命的认知,以及对企业客户、供应商以及日常业务(包括产品、技术、服务等)的了解。为了配备具有专业技术、人力资源、研究方法等的团队,成员应该包括企业不同的职能领域,同时也可邀请对企业隐性知识具有良好认知以及具有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的人员参与(Tiwana,2002)[17]。在知识结构方面,一是团队成员需要具有良好动机,思想开放和专业能力,才能保证知识审计流程的有效实施。团队成员需要识别知识资产,觉察到重要的知识和信息流,注意到绝大部分知识是非正式、隐性、个人和模糊的。二是团队成员需要了解企业的战略愿景、业务流程和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应该详细了解业务流程和核心知识资产,以及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绩效。三是团队成员应该了解知识管理和知识审计的基本原则、知识审计目标和流程,掌握一些知识管理工具和技术,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领导与协调能力,能够激励其他员工并使其自愿加入到知识审计之中。

3.3 审计流程

为了确保审计目标的达成,需要制定合理有效的审计流程,主要体现在审计准备、数据收集、审计评价以及结果呈现等方面[18]。在审计准备方面,主要有初始会谈,将会同高层管理者进行,收集数据了解目标审计领域的环境、文化和结构,同时针对企业的特定需求,确定有效的审计方法;目标领域调查,审计人员通过文档或参与式观察了解目标领域,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业务实践;界定范围,审计人员与企业高管进行沟通,确定审计范围与识别需要进行审计的目标领域;设置目标,审计人员依据企业需求确定审计目标。在数据收集方面,主要有会谈关键人员,以帮助和支持审计活动,会谈记录将对审计主题提供有价值的线索;识别知识需求,识别每个被审计领域的知识需求,应用知识子库以及知识子网络分析了解这些领域的实际状况;深入调查,通过调查问卷、面对面会谈等途径,了解目标领域的既有知识以及缺乏的知识。在审计评价方面,主要有识别所存在的问题并排序,如使用知识网络分析识别知识流的瓶颈,差距分析将被用于分析知识差距,综合评估可行性与成本有效性做出有效决策等;确定解决方案,提供各种解决方案并进行方案排序,综合考虑成本、适用性与标准等;提出策略建议,选择适合的解决方案,并制定详细的执行计划;在结果呈现方面,主要有审计结束时需要提交审计报告,包括审计目标,审计范围、结果分析,策略建议等;审计报告将以电子文档或文稿等形式提供给利益相关者;依据经批准的建议和新的知识管理计划制定具体行动方案。

3.4 审计方技

在审计方技方面,主要包括知识需求、知识流、知识库以及知识地图等分析技术。知识需求分析主要是针对企业战略目标,围绕当前以及未来所开展的事务,明晰当前拥有以及未来需要的知识,如对显性与隐性知识的需求、对核心知识、先进知识和革新知识的需求等,以促进知识与战略的动态链接[19]。知识库分析是对企业知识进行统计、索引以及分类,主要包括显性与隐性知识库两个实体。显性知识库包括对企业文件、数据、资料等的统计与归纳,以促进知识访问、知识利用等。隐性知识库包括员工经验、技能、学习经历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等。知识流分析主要分为人员分析(Person Analysis)、过程分析(Process Analysis)以及系统分析(System Analysis)。知识地图是企业拥有知识的导航器,是企业知识的明晰化,描绘企业内部知识来源、流动、约束以及流失等动态特征,同时还描绘企业知识存量、结构、功能、方位以及查询路径等静态特征,以促进知识重用、转移与共享。

4 结 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拥有的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而这些知识位于何处,被谁拥有,缺乏哪些知识,如何更好有效利用等成为企业日益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自身知识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企业需要进行不断进行知识审计,并将其作为企业的一种规制[20]。本文基于审计基本原理,利用构建分析架构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出成功要素,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利用内向程度中心性指标甄选出关键成功要素,主要表现为组织承诺、审计团队、审计流程和审计方法等方面。组织承诺主要包括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以及员工的支持;审计团队包括团队构成以及知识结构;审计流程包括审计准备、数据收集、审计评价、结果呈现;审计方法包括知识需求分析、知识库分析、知识流分析以及知识地图。这些关键成功因素有效地确保了企业知识审计目标的达成,有助于企业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高知识审计的效率性和效果性,促使审计价值最大化。在此还需指出的是,企业知识审计的关键成功要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企业发展阶段、知识资源状态、竞争态势以及业务领域等的不同呈现动态变化。

主要参考文献

[1]Noraini C P, Laleh T,Rusli A. A Survey on Approaches in Knowledge Audit in Organizations [J]. Asian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2012,2(5):1-8.

[2]Henczel S. The Information Audit as a First Step Towards Effec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 Opportunity for The Special Librarian[J]. Inspel,2000,34(3/4):210-226.

[3]Jafari A,Payani N. A Systematic Approach for Knowledge Auditing [J].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2013,7(32):3159-3167.

[4]Debenham J,Clark J.The Knowledge Audit[J].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1994,11(3):201-211.

[5]L Jay,R Bonnie,MC Doug,et al. The Knowledge Audit[J].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0,7(1):3-10.

[6]Paramasivan T.Knowledge Audit [J]. The Chartered Accountant, 2003 (10): 498-506.

[7]Perez-Soltero A,Barcelo-Valenzuela M,Sanchez-Schmitz G,et al. Knowledge Audit Methodologies with Emphasis on Core Process[C]// European and Mediterran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EMCIS).Costa Blanca Alicante (Spain),2006.

[8]奉继承,赵涛.知识管理审计的概念、模型与方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7):102-105.

[9]杨光,梁战平.知识审计理论及其案例研究――以XX建筑科学研究院为例[J],情报学报,2008(4):607-617.

[10]Perez-Soltero A,Bario-Valezuela M,Sanchez-Schmitz G,et al.A Model and Methodology to Knowledge Auditing Considering Core Processes[J]. The Icfai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7,5(1):7-23.

[11]Wiig K.Knowledge Management Methods [M].Arlington,TX:Schema Press,1993.

[12]Capshaw Stacie.Find out With a Knowledge Audit, the First Step Towards Knowledge Management [J].Inform,1999,13(7):16-21.

[13]冯静.知识管理实施的第一步――知识审计[J],国外情报科学,2004,22(5):598-602.

[14]Johnson James A,Michael E Friesen. The Success Paradigm: Creat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Through Quality and Strategy [M]. New York:Quorum Books,1995.

[15]Botha H,Boon J A. The Jnformation Audit: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J].Libri,2003,53 (1):23-38.

[16]Thomas T. Ten Steps toward Effective Knowledge Audits[J]. Knowledge Management Review,2005,8(3):1-1.

[17]Tiwana Amrit.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Toolkit,Practical Techniques for Building a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M].NY:Pearson Education,1999.

[18]Levantakis T, Helms R,Spruit M.Developing a Reference Method for Knowledge Auditing[C]//T Yamagchi (Ed.).Proceedings of the 7th Conference of Practical Aspects on Knowledge Management,Vol. 5345. 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erlin/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2008:147-159.

内部审计知识要素范文2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考特・派瑞提出能力素质冰山模型,指出能力素质是组织机构为实现其战略目标,获得成功,而对组织内个体所需具备的个性特征(职业素养、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要求。它与绩效有关联,这些因素的整合引出的是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并可以通过培训等手段得到提高;知识是员工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所需要知道的东西,如:专业知识、技术知识或商业知识等,它包括员工通过学习和以往的经验所掌握的事实、信息以及对事物的看法;能力则是员工为了实现工作目标、有效地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而需要的能力,如:手工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或社交能力等。通过反复的训练和不断的经验累积,员工可以逐渐掌握必要的能力;职业素养则是指组织在员工个人素质方面的要求,如职业价值观、道德、态度等。能力素质框架是将这些能力素质按内容、按角色或是按岗位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可广泛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业务中,如:员工招聘、员工发展、绩效管理以及薪酬管理等。

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于能力框架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基于职业会计师能力素质的概念,全球各主要国家的会计职业团体纷纷都在发展、制定符合自身的能力框架、标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指出,没有完整的胜任能力框架,就不会有适当的会计教育、准入标准和后续培训体系,这对职业会计师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1999年完成全球内部审计胜任能力框架(CFIA),并在2004年加入IFAC。

为了适应国际内部审计行业的迅猛发展态势,找出行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能力,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发起了全球内部审计胜任能力框架(CFLA)的研充其目的是让内部审计人员在处理同内部审计人员知识和能力素质方面的问题时,具备与时俱进的思维。该研究项目历时三年,从全球内部审计行业、内部审计知识行业未来、最佳实务、胜任能力以及胜任能力评估等六个视角考察了内部审计行业。研究表明,内部审计行业存在以下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内部审计未来的角色是什么,谁将是其主要客户?

2 内部审计如何在实务中体现自身价值?

3 从内部审计角色的前景及功能来看,提供增值服务需要何种能力素质?

4 如何评定能力素质?

研究人员评价了当时全球商业环境的变化及其对内部审计行业的影响,指出内部审计实务受与日俱增的变化影响其未来角色由全球及组织机构的变化决定,未来的组织机构有可能整合其所有的风险保障系统,这将影响内部审计的工作方式。内部审计行业的原则、运营以及结构的绝大多数内容都将发生变化。基于研究,他们重新界定了内部审计,认为“内部审计是一个过程,组织机构在这个过程中要确认所面临的风险暴露,并以动态变化的方式理解并恰当管理这些风险。”研究发现,内部审计价值声明阐述了内部审计如何提供服务来增加组织价值。这些服务的潜在价值可根据完成制定目标的能力素质来表现,而既定的目标将有助于实现增值服务的目标。换句话说,内部审计价值声明要与审计专家及专业人员的意见相符,同时要有最佳实务相配合。为此,研究人员开始考虑迎接新挑战所需的能力素质,随后设计出新课程,用以培养适应新角色的实务人员,并在CFIA中指出“胜任能力框架既能为开发新的课程及后续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工具,也能为决定实务人员的能力素质以及验证课程的有效陡提供应用技术。”

总的来说,CFIA使得内部审计未来的实务更加清晰。实务人员可从研究中获得关于内部审计的新看法,这会有助于实务人员预测变化并分析其对组织机构、内部审计行业,以及对职业的可能影响。此外,CFIA概括了实务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能九使他们能成功地提供增值服务,评估能力素质并在执业过程中得到发展。

关于内部审计职能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着重在CFIA的“能力素质:最佳实务与胜任的实务人员”研究模块中阐述。这份研究详细讨论了内部审计的工作实质,以及胜任的内部审计角色的个性特征及其实务人员,它的研究成果“内部审计能力素质标准”可以作为评定内部审计工作业绩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职能的标杆,可以拓展到各组织机构的资源当中,这份研究框定了内部审计教育、培训的框架,可以促进全球内部审计职业界的沟通。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研究小组通过采用综合法,即联系现实的职业任务绩效,来分析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分析胜任的内部审计职能及实务人员。它通过划分内部审计实务领域、界定内部审计职能、描述能力素质单元、要素及绩效标准、列出个性特征以及各关键角色(内部审计新人、胜任的内部审计人员以及内部审计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相应界定出具有竞争力的六项能力素质单元及其所属的27个要素,理论框架图见图1。

如图1所示,理论框架图首先界定受环境因素控制的各个实务领域以及职能定义;其次,界定详细的分任务的能力素质单元和要素;第三,列出业绩标准、有关提示、关键的工作角色,以及能力素质标准的每个要素的业绩标准,同时,列出一系列提示的标准作为评估的指南;第四,工作角色的交互影响对能力要素的要求;第五,疏理工作角色,对内部审计新人、胜任的内部审计人员以及内部审计管理人员这三个角色所涉及的内容进行简要概述。

当然,在运用基于职能的分析方法时,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研究小组同时将三个关键角色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等个性特征联系起来,并将个性特征区分为认知技能与行为技能两大类,其中认知技能由技术性技能、分析/设计技能、评价技能构成;行为技能由个人技能、人际技能以及组织技能构成。

三、对我国内审行业建立能力框架的启示

通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胜任能力框架的建设,发现它与各国职业会计机构所采用的胜任能力方法相似之处很多,而内审能力框架已经在很多国家有了成功的实践。在所有国家中,新西兰的方法被公认为具有开创性意义。新西兰的经验说明了职业会计机构如何将各大利益相关方集中在一起,推动职业胜任能力方法的开展,以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它的借鉴意义和经验在于:

1 让所有利益相关方尽早参与到会计师职业教育模式讨论中是很重要的。

2 会计职业机构应当有一个清晰的愿景和使命。

3 要清楚地界定职业会计师应当具备的职业胜任能力。

4 在某些情况下,政府部门要担负起规范整个会计师行业的责任,政府的责任主要是为职业会计师教育指明发展路径。

内部审计人员若要达到执业上的胜任,实现整个行业的执业化过程,应具备同其职业相关的一般性知识、具备开展各项业务/任务相关的各种技能、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并要界定内部审计职能与工作的职业方法。当然,前提基础是运用有效的方法建立能力框架、标准,为内部审计行业的职业资格互认、后续教育培训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内部审计知识要素范文3

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最终要表现为一定的成果。这一成果的具体形式就是审计判断绩效。良好的审计判断绩效不仅是高质量审计工作的基础和源泉,还是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积极追求的目标。同时,审计判断绩效也是衡量审计判断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确定审计人员责任的基础。因此,研究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审计判断绩效的评价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审计判断绩效及绩效函数

(一)审计判断绩效的涵义

什么是审计判断绩效(AuditJudgmentPerformance)?最为典型的当属Libby(1995)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他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与一定的判断标准相符。显然,此定义是对一个好的判断绩效的定义,并不是对审计判断绩效的一般定义,因为审计判断绩效可能好,也可能差。笔者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结果与一定的标准的相符程度。这里所说的标准包括效果性和效率性两个方面,一个绩效好的审计判断要同时满足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两方面的要求,既要有质量上的保证成本,又不能过高。修正后的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是符合一般的业绩定义的精神的,是以审计判断的效果性或效率性作为指标或标准来界定审计判断绩效的。然而,在审计实践中,审计判断的效果性和效率性是比较难于确定的,从而也就导致了审计判断绩效的计量是比较困难的。

(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

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最多的是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inhorn和Hogarth(1981a)以及Libby(1983)提出的等式(1)表示的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函数:

绩效=f(能力,知识,激励,环境)(1)

从等式(1)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审计判断绩效受审计人员的能力、知识、激励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此后,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关系。Bonner(1990)研究了经验和审计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Frederick(1991)研究了经验和知识之间的关系,Bonner和Lewis(1990)研究了知识和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Libby(1995)指出,由于知识被其他三个因素及经验决定,因而绩效与四个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知识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知识=g(能力,经验,激励,环境)(2)

以此公式为基础,Libby(1995)构建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模型,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这一模型被认为是比较完善的模型。大量的研究都是以此模型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为基础的。在上述两个公式中的环境因素都包括了任务的因素。

笔者认为,等式(1)和知识的前因和后果模型基本上勾勒出了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框架,也与Campbell(1990,1993,1996)提出的绩效行为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我们也认为Einhorn和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绩效的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性和脉络,比较零散;二是有些绩效影响因素不恰当;三是对环境因素理解得太窄。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部分集中在第一个因素,对后三个因素,尤其是环境因素研究比较少。

二、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审计判断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因此,审计人员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最为直接的因素。任何一个审计判断的都是针对一定的任务(客体)的判断,因此,审计判断任务就构成了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又一个因素。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审计人员判断看作一个由审计人员和审计判断任务系统构成的系统。由于系统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审计判断环境同样会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和审计环境的函数。审计人员因素也称为审计主体因素,是指由审计人员拥有的并带到工作中去的因素;审计任务因素是指需要审计人员作出审计判断的项目;审计环境因素也称系统因素,是指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所有的审计判断主体、审计判断项目之外的因素,它们不受审计判断主体的影响。据此,审计判断绩效函数可以表示如图。(图见11期杂志)

根据以上我们对主体因素的界定,影响审计判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Einhorn与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中的前两个因素知识和能力属于主体因素。但用这两个因素概括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是不全面的,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审计判断主体因素应包括:性格、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经验、努力程度。

(一)性格

性格是个人在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人格心理特征,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影响的反应而形成的一定的态度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性格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此,它同样能够表征个体判断绩效方面的差异。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性格进行了分类。如A·培因和T·查理按照理智、意志和情绪哪一种在性格结构中占优势来把性格分为理智型、意志型和情绪型三种。H·A·威特金按照两种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把人分为依从型和独立型。

在经济学中,根据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把人分为风险偏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厌恶型三种。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判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判断错误的风险,但承担的风险的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对待风险的态度。如果一个风险偏好者进行审计判断,其判断结果往往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从而进一步把其本身、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置于高风险的境地。风险厌恶者在进行审计判断过程中往往会设法使审计风险降到最低,从而导致审计成本上升、效率下降。应该说以上两者的审计判断绩效都不好,但就两者比较而言,后者的审计判断绩效强于前者。因此,我们认为风险中立者,或者考虑审计效率的风险厌恶者,具有取得良好审计判断绩效的基本素质。

(二)知识、技能、经验、记忆

一般来说,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但对个体来说,知识是指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显然,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个体已经获得的知识。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由人们所知道的事实组成,这些知识一般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它可以采取抽象和意象的形式;程序性知识是指人们所知道的如何去作的技能,此类知识很难用语言表达。比如,许多人都会骑自行车,但却讲不清这种知识;许多人能流利地说本族的语言,但却说不清语法规则。在审计判断过程也是如此,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虽然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但却说不清审计判断是如何做出的。因此,程序性知识也就是智力技能,即完成各种智力程序的能力。显然,程序性知识是长期实践逐步积累形成的。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判断,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审计判断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审计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无论在哪个国家,要成为胜任的审计人员,就必须首先通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因此,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既是对要成为从事审计业务的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是否具备从事此项业务的基本知识的检验。同时,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判断还需要具有程序性知识,也正是这些程序性知识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审计人员的个体的判断绩效的差异。因此,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都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但后者影响更大。

在Einhorn与Hogarth以及Libby绩效函数中,把能力(Ability)作为审计判断绩效的变量。这里所说的能力不是指普通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而是指完成信息编码、检索和分析任务的能力。这一定义是从信息加上角度出发的。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能力相当于技能。技能是人在活动中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稳定的、复杂的动作方式系统,这里的动作是广义的既包括外显的实际操作,也包括了内隐的智力动作。技能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动作的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但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因此,Einhorn,Hogarth和Libby绩效函数中的能力应属于智力技能范畴,而智力技能就是程序性知识。

一些研究审计判断的西方学者(比如,Libby,1995等)把经验作了更加广泛的定义,认为经验是包括第一手和第二手与任务相关的能够提供在审计环境中学习的机会的广泛的境况。根据此定义,经验不仅包括亲自参与完成实际审计的境况,也包括复核其他人的工作、收到上级人员的复核评论、收到结果的反馈、与同事讨论其他审计、阅读审计指南和培训。此定义存在以下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把经验界定为可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是不恰当的,各种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只能是为增加经验提供了条件,或者说是积累经验的过程,但不等于是经验本身,经验应该是这一过程形成的结果;二是过于宽泛,包括了学习间接知识和获取直接经验的境况,很难划清知识和经验的界限,也不能体现经验的实践性的特征。因此,我们认为审计人员的经验应界定为:直接通过实践形成的技能,或者说是技能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它通过技能的形式影响审计判断绩效。Marchant(1990)也指出,间接经验形成一般知识,直接经验形成具体知识。依此就可以比较好的解释为什么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能够作出正确的审计判断,因为它们具有比较高的技能,而这些知识又需要长期的审计实践的积累。

被认为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事物的反映。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心理学家Hogarth(1985)指出,一个好的记忆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好的判断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些研究人员(Pumlee,1985;Moeckel和Plumlee,1989;Frederick,1991)研究了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并指出:在完成一个具体任务期间,在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记忆对决策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记忆与经验、技能等要素是什么关系?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它们是把记忆作为导致不同经验差别的原因来看待的。大量有关记忆的研究是在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新手之间进行对比。有的研究(Frederick,1991)表明,经验的审计人员存在着一个图表式的记忆结构,对内部控制优先回应,而新手只能根据线索回应;也有的研究(Choo和Trotman,1991)表明,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能回忆起更多的与持续经营假设不一致的信息。我们认为,记忆既是形成经验的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在形式。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审计人员的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程序性知识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智力技能是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记忆既是经验的形成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容。当然,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也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雇员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个体内部因素(能力和性格等)、个体的外部因素(所受的教育、培训、经历等)的函数。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如图。(图见11期杂志)

(三)动机和努力程度

动机是激发个体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因此,审计人员的判断绩效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动机的影响。正因如此,一些绩效评价的研究者(Campbelletal,1993)把动机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原因。我们并不否认动机在绩效中的作用,但把它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因素是值得商榷的。

在影响审计判断的绩效的诸多主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努力程度是一个主观性最强的因素。在一项审计判断中,审计人员努力和不努力、努力程度大小都会导致审计判断绩效的不同。努力应该是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来自于审计人员的动机,动机越强努力程度也就越高。一个特别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比一个不太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绩效要好。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努力程度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动机通过影响努力程度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审计人员的动机受需要和激励两个因素的影响。努力程度除直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以外,还影响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与其陈述性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成正向关系。努力程度、动机、需要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如图。(图见11期杂志)

三、审计判断绩效的任务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任务因素

我们认为,任务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任务的特点不同,对审计判断绩效影响是不一样的。Hogarth(1985)指出,审计判断的正确性是个体特点和任务环境结构的函数。任务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任务的复杂性、任务的重复性、任务的规范化程度、任务的类型和任务质量等,其中前两项受到了广泛关注。任务的复杂程度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如表。(表见11期杂志)

从上表可以看出,任务越复杂,其不确定性程度越高,需要的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也就越强。因此,比较而言,复杂程度越低,或者说任务的结构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取得好的判断绩效。审计人员不断重复的参与同类审计项目有利于积累丰富的审计经验。

(二)环境因素

Libby和Lufut(1993)指出,审计判断的环境因素包括:判断指南和技术辅助工具、多层组织的背景、责任关系、连续的多期的判断任务以及为了得到一个好的绩效的相当程度的货币激励、时间压力等。无疑上述环境因素都会对审计判断绩效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基本上局限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范围比较窄。事实上,审计人员做出审计判断不仅要受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事务所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行业状况和社会环境等。因此,我们认为,环境因素应包括影响审计判断主体和客体的各种环境因素,既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环境因素,也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之外的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包括多层组织背景、责任关系、激励和时间压力、组织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一般包括被审计单位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由于有关环境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多,这里不再具体展开分析。

内部审计知识要素范文4

【关键词】 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需求框架

一、内部审计职业面临的新变化、新挑战

(一)内部审计职业的新变化

21世纪的内部审计职业开始走向深层次的专业化(Professionalism),并且随着内部审计定义和职责范围的拓展而不断发展。根据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最新定义,内部审计的最新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内审服务由确认服务向确认与咨询服务并举转变;第二,内审的目的是为企业增加价值;第三,内审关注的重点是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流程。与新定义相对应,IIA又提出了内部审计作业的定义:一个部门、分支、咨询小组或者其他从业人员提供的独立、客观保证和咨询服务,其目的是改善组织的运营并增加组织的价值。内部审计作业通过提供系统、完整的方式评价和改善组织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流程等的效率,从而有助于组织实现目标。内部审计的这些新变化会对内部审计职业和内部审计人员产生什么影响呢?

(二)内部审计职业的新挑战

内部审计和内部审计作业的新定义对于内部审计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内部审计师既要帮助客户开发优秀的业务系统并提供客观的评价、鉴证等确认服务,又要为同样的系统提供咨询建议,并尝试在两者之间找到不同组合的平衡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一方面是协助经理及其团队;另一方面是为公司整体服务并经常向独立的审计委员会进行报告。因此,内部审计将在公司治理、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变得不可替代,也将越来越受到公司权力机构、高级管理层的重视。

结合我国内审发展现状,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将面临三大挑战。第一个挑战是专业知识与管理能力的更新与提高。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控制度的完善、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也应从审查和监督向评价与咨询方向拓展,因此内审人员在企业中的定位也应从以监督为主的角色向以评价与监督并重的“参谋”、“助手”等角色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内审人员不仅要通晓财务及审计知识,还应熟悉企业战略、目标和计划,精通公司各项相关业务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通过实践积累管理经验与能力,具有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以适应并完成内部审计提供咨询服务的新变化。

第二个挑战是内审人员风险意识的提高。随着新的内部审计的关注点转向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内部审计也转变为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与以往内审发展的各阶段相比,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对内审人员的要求和挑战更高。IIA1999-2000年度主席约翰逊(Howard Johnson)认为,在风险导向阶段,内审人员除了具备广博的知识并有强烈的求知欲之外,还应当化被动为主动,主动确认,分析风险,寻找问题所在,寻找服务机会,力求让自己提供的服务具有前瞻性和弹性,公平表达,并与组织内部各单位及各阶层管理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第三个挑战是沟通和人际交往协调能力的提高。新定义对于内审的定位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因此内审人员的工作不光是为了寻找问题,更要能够帮助企业带来价值增值。因此内审人员在保持原有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上,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善于协调组织内部各方之间的利益,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

这些新的变化与挑战,无疑对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新的要求。现实是,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数量相对有限、知识结构单一、技术不精。而面临的任务却复杂多样。那么,如何更好地调动并发挥内审人员的专业能力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实现价值增值,成为越来越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目前我国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概念框架、专业胜任能力的相关研究还很少,不利于指导内部审计人员的实际操作。没有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评价、培训和考核标准,不利于提高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更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本文将在阐述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结构与内容的基础上,构建需求框架,通过构建专业能力需求框架,可以为企业聘用、评价优秀的内审人员提供一种思路和标准,并对现有企业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与培训提供方向。

二、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结构阐释

(一)专业胜任能力内涵

专业胜任能力(Competency)是David Mc Celand于1973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胜任能力是个体所拥有的导致在某一工作岗位上取得出色业绩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这种能力有助于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庸者区别开来。它不同于专业能力(Capability),后者仅是用来表现能力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价值、道德和需要展现专业胜任能力的态度。

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界定,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了很多国际标准和准则。比如1999年的《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框架》(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Internal Audit,简称CFIA),其中讨论了使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称职完成任务所应具备的属性,包括两种类型,即认知技能和行为技能,前者被细分为技术技能、分析设计技能和鉴别技能,后者被细分为个人技能、人际技能和组织技能;2004年颁布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Standards for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Internal Auditing,简称SPPIA),其中包含有《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Internal Audit Code of Ethnics),它不再对内审人员行为规范进行简单罗列,而是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要求和行为规则,其中基本要求包括正直、客观、保密和胜任,行为规则是对基本要求的细化;2009年又颁布了《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Practices Framework,简称IPPF),其中的“职业道德规范”是根据2001年内部审计新定义调整的,并确定为“强制推行部分”。

我国对于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3年制定颁布了《内部审计准则》,在一般准则中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遵循职业道德规范,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并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2003年内审协会还参考IIA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颁布了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结合我国道德文化观念和我国内部审计实际情况制定了11条规范。但是目前,我国针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法规还很欠缺,相关框架还没有形成。

(二)专业胜任能力结构

根据Mc Celand的专业胜任能力模型(如图1所示),人的专业胜任能力包括海面上的冰山和海面下的深层次部分。海面上是人的显性胜任能力,包括基本行为表现、所具有的知识和一部分能力,海面下是人的隐性胜任能力,包括隐性的能力和职业素养(其中包括动机、特质和自我概念①)。

本文借鉴专业胜任能力模型,构建我国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如图2所示)。本文认为,一个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胜任能力是由四方面构成。首先是动机,动机是指内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程度。之所以将它放到金字塔图的最低端,因为“动机”直接决定了内审人员的工作方向和其他素质具备的前提及可能性。没有工作的动机,其他素质都没有存在的可能,即使存在,也不能最大化发挥。其次是职业道德,这一胜任能力是在愿意从事内审职业之后产生的,它涵盖了内部审计职业中所应具备的道德规范和底线,并制约着后面素质发挥和应用的方向,是后面技能和知识存在的基础,一个职业道德有问题的内审人员即使技能突出、知识渊博,没有了职业道德的规范,也是不具备内审人员的胜任能力的。再次是技能,这是开展内审工作的技术基础,它决定了一个内审人员是不是具备开展各项工作的能力,包括对知识的获取能力,因此它比知识要素更为重要。最后是知识,是一个内审人员应该具备的各种知识的总和,它是在技能基础上获取和拓展的。

内部审计人员的四部分专业胜任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辩证的。动机和职业道德是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保证,内审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是影响内审工作质量的关键,只有具备职业道德的内审人员,才能体现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才能充分发挥内审对于企业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的作用。技能是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核心,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如何更好地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审计工作中、如何通过审计工作整合已知和未知的知识是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技能。因此,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技能,才能够实施审计并提高审计知识的持续获取能力、提高咨询服务能力,适应审计领域拓展的需要。

纵向看图2的四个要素,下面要素是上面要素的基础,而上面要素是下面要素的表象。因此,越接近下面的要素越重要,它构成整个专业胜任能力的基础;越接近上面的要素越综合,它是在下面要素实现之后的表现。研究表明,真正能够把优秀内审人员与一般内审人员相区别的是基础部分,比如第1、2部分。具体结构见表1。

(三)专业胜任能力的主要内容

1. 动机

(1)良好的工作态度

积极进取、追求卓越、有紧迫感、换位思考、相信并鼓励他人、更具活力、积极表达意见并与管理当局讨论重要问题、决心做出非凡成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主动服务的意识

主动与领导和相关部门沟通,加深其对内审人员的重视和依赖,防止被边缘化。

2.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显示个体属于某个专业领域的合格成员所需要具备的职业品性,包括专业行为和道德标准。2009年1月IIA颁布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PPF)中在“职业道德规范”中对内部审计人员规定了四个基本要求,分别是诚信、客观、保密和胜任。这四个要求、原则及其行为规则较好地涵盖了内部审计人员所需要具备的职业道德内容。但是本文认为“胜任”是与技能和知识相关的,因此本文关于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调整为三个部分:价值观、职业操守和职业进取,并包括了IPPF的其他三个要求,具体内容见表2。事实上,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3年颁布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中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要求基本上就是从这几个角度搭建的,并且与我国国家审计署(2003)对于审计师专业品质(包括独立性、客观性、稳健与谨慎、熟练的专业技能、保守秘密和遵守廉政纪律)的规定相吻合。

3. 技能

关于内审人员的技能,IIA1999年的《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框架》(CFIA)中已经清晰地讨论了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称职完成任务所应具备的能力属性,包括认知技能与行为技能(见表3)。

这六种技能很好地概括和诠释了内部审计人员所需具备的能力,具体内容见表4。这是CFIA列出的不同技能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对于实务工作者在识别合格的应聘者、制订培训计划和提拔人员时十分有用。

4. 知识

关于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知识体系,我国一直很重视,并且通过《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实施办法》等法规对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具体审计活动要具备的相关领域知识作了相关规定。如应具备经营管理、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计算机技术等知识。但是,这些规定相对分散和凌乱,没有形成体系。因此,本文根据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知识体系所关注的问题(比如内审的角色是什么、提供增值服务需要何种能力素质等),借鉴陈佳俊、贺颖奇(2009)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相关要求,将职业知识系统划分为四个部分,即职业基础知识、执业技能知识、职业环境知识及经验,见表5。

三、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需求框架构建

我国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主要内容的构建是为了选择、聘用合格甚至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为企业所用,也是为了对现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管理、培训和评价。因此,本文搭建了专业胜任能力的需求框架。

根据图3, 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需求判断源于胜任实务和关键角色。其中胜任实务是个人根据其具备的显性胜任能力体现在实际审计业务操作中的胜任程度,关键角色是个人根据其具备的隐性胜任能力体现在不同角色工作中的胜任能力,关键角色和胜任实务在专业胜任能力标准结构下相互结合,得出内审人员是否胜任的结论。

在这个需求框架中,由于内审人员所处的角色不同,其具备执业能力特性和权力不同,承担的责任不同,完成的任务不同,业绩评价标准和结果也不同。在我国,并没有对内部审计人员按照胜任能力进行测评和分类。但事实上,现实中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被划分为三种类别,刚从事内部审计的新员工、胜任的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管理人员。因此,针对不同阶段的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需求内容也需要有所区别。鉴于此,本文参考针对公共部门的内部审计能力模型构建了如下的评价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可以将内部审计人员划分为五个等级,依据每个等级对内审人员的要求来判断内审人员的胜任能力。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根据内部审计的最新变化以及对内审人员的新挑战,构建了一个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模型,其中包括四个专业胜任能力要素,分别是动机、职业道德、技能和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一个需求框架。

通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模型和需求框架的构建,本文为内审人员提供了一个专业胜任能力的标准,量化企业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培训、评价和考核的操作,并为未来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方向。

我国对于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的相关发展标准还不健全,内部审计要加强对审计职业的规划与评价,因此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势在必行。内部审计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风险管理、内控和服务增值的意识,创新工作能力,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培养内部审计师与企业内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真正成为为企业提供价值增值的专家。

【参考文献】

[1]K.H.斯宾塞・皮克特.内部审计业务纲要[M].孙庆红,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 陈佳俊,贺颖奇.中国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1).

[3] 尹维.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M].中信出版社,2006.

[4] 宋常,刘正均.完善与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思索[J].审计研究,2003(6).

[5] 严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背景分析与框架建构[J].财会通讯,2004(6).

[6] 孙伟龙.增值型内部审计初探[J].财会月刊,2006(5).

[7] 张玉亮.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8] McClelland Davi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28.

[9]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S].2003.

[10]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S].2003.

[11] 时现.内部审计学[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12] 贝利,格拉姆林,拉姆蒂.内部审计思想[M].王光远等,译.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内部审计知识要素范文5

一、审计判断绩效的涵义

什么是审计判断绩效?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结果与一定的标准的相符程度。这里所说的标准包括效果性和效率性两个方面,一个绩效好的审计判断要同时满足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两方面的要求,既要有质量上的保证成本,又不能过高。修正后的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是符合一般的业绩定义的精神的,是以审计判断的效果性或效率性作为指标或标准来界定审计判断绩效的。然而,在审计实践中,审计判断的效果性和效率性是比较难于确定的,从而也就导致了审计判断绩效的计量是比较困难的。审计判断绩效受审计人员的能力、知识、激励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

审计判断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因此,审计人员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最为直接的因素。任何一个审计判断的都是针对一定的任务(客体)的判断,因此,审计判断任务就构成了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又一个因素。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审计人员判断看作一个由审计人员和审计判断任务系统构成的系统。由于系统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审计判断环境同样会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和审计环境的函数。审计人员因素也称为审计主体因素,是指由审计人员拥有的并带到工作中去的因素;审计任务因素是指需要审计人员作出审计判断的项目;审计环境因素也称系统因素,是指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所有的审计判断主体、审计判断项目之外的因素,它们不受审计判断主体的影响。

影响审计判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审计判断主体因素应包括:性格、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经验、努力程度。

(一)性格

性格是个人在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人格心理特征,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影响的反应而形成的一定的态度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性格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此,它同样能够表征个体判断绩效方面的差异。

在经济学中,根据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把人分为风险偏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厌恶型三种。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判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判断错误的风险,但承担的风险的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对待风险的态度。如果一个风险偏好者进行审计判断,其判断结果往往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从而进一步把其本身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置于高风险的境地。风险厌恶者在进行审计判断过程中往往会设法使审计风险降到最低,从而导致审计成本上升、效率下降。应该说以上两者的审计判断绩效都不好,但就两者比较而言,后者的审计判断绩效强于前者。因此,我们认为风险中立者,或者考虑审计效率的风险厌恶者,具有取得良好审计判断绩效的基本素质。

(二)知识、技能、经验、记忆

一般来说,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但对个体来说,知识是指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显然,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个体已经获得的知识。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由人们所知道的事实组成,这些知识一般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它可以采取抽象和意象的形式;程序性知识是指人们所知道的如何去作的技能,此类知识很难用语言表达。在审计判断过程中,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虽然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但却说不清审计判断是如何做出的。因此,程序性知识也就是智力技能,即完成各种智力程序的能力。显然,程序性知识是长期实践逐步积累形成的。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判断,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审计判断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审计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判断还需要具有程序性知识,也正是这些程序性知识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审计人员的个体的判断绩效的差异。因此,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都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但后者影响更大。

技能是人在活动中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稳定的、复杂的动作方式系统,这里的动作是广义的既包括外显的实际操作,也包括了内隐的智力动作。技能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动作的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但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

经验不仅包括亲自参与完成实际审计的境况,也包括复核其他人的工作、收到上级人员的复核评论、收到结果的反馈、与同事讨论其他审计、阅读审计指南和培训。此定义存在以下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把经验界定为可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是不恰当的,各种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只能是为增加经验提供了条件,或者说是积累经验的过程,但不等于是经验本身,经验应该是这一过程形成的结果;二是过于宽泛,包括了学习间接知识和获取直接经验的境况,很难划清知识和经验的界限,也不能体现经验的实践性的特征。因此,我们认为审计人员的经验应界定为:直接通过实践形成的技能,或者说是技能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它通过技能的形式影响审计判断绩效。间接经验形成一般知识,直接经验形成具体知识。依此就可以比较好的解释为什么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能够作出正确的审计判断,因为它们具有比较高的技能,而这些知识又需要长期的审计实践的积累。

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事物的反映。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一个好的记忆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好的判断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在完成一个具体任务期间,在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记忆对决策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记忆与经验、技能等要素是什么关系?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存在着一个图表式的记忆结构,对内部控制优先回应,而新手只能根据线索回应;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能回忆起更多的与持续经营假设不一致的信息。我们认为,记忆既是形成经验的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在形式。

由此可见:审计人员的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程序性知识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智力技能是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记忆既是经验的形成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容。当然,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也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雇员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个体内部因素(能力和性格等)、个体的外部因素(所受的教育、培训、经历等)的函数。

(三)动机和努力程度

动机是激发个体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因此,审计人员的判断绩效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动机的影响。如此,动机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原因

在影响审计判断的绩效的诸多主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努力程度是一个主观性最强的因素。在一项审计判断中,审计人员努力和不努力、努力程度大小都会导致审计判断绩效的不同。努力应该是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来自于审计人员的动机,动机越强努力程度也就越高。一个特别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比一个不太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绩效要好。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努力程度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动机通过影响努力程度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审计人员的动机受需要和激励两个因素的影响。努力程度除直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以外,还影响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与其陈述性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成正向关系。

三、审计判断绩效的任务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任务因素

任务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任务的特点不同,对审计判断绩效影响是不一样的。任务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任务的复杂性、任务的重复性、任务的规范化程度、任务的类型和任务质量等,其中前两项受到了广泛关注。

任务越复杂,其不确定性程度越高,需要的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也就越强。因此,比较而言,复杂程度越低,或者说任务的结构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取得好的判断绩效。审计人员不断重复的参与同类审计项目有利于积累丰富的审计经验。

(二)环境因素

审计判断的环境因素包括:判断指南和技术辅助工具、多层组织的背景、责任关系、连续的多期的判断任务以及为了得到一个好的绩效的相当程度的货币激励、时间压力等。事实上,审计人员做出审计判断不仅要受审计内部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行业状况和社会环境等。因此,我们认为,环境因素应包括影响审计判断主体和客体的各种环境因素,既包括审计内部环境因素,也包括审计之外的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包括多层组织背景、责任关系、激励和时间压力、组织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一般包括被审计单位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

内部审计知识要素范文6

[关键词]知识经济;内部审计;应对措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调整和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许多企业纷纷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培育内部审计人员,推动了近代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在我国,开展内部审计,实行内部审计制度,其目的在于加强部门和单位内部的管理和监督,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从企业角度看,内部审计是独立客观地监督和评价企业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是为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和实现经营目标服务的,因而也是企业监督评价机制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的形成将是人类社会的又一次的巨大飞跃,这种飞跃体现着进步,而这种进步必然会引起方方面面的变革,以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为目标的内部审计将必然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一、知识经济下的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的区别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是一种正在形成中的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所谓的知识,包括人类文明和发现的所有知识——科学技术、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等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更加密切,从知识到技术再到经济的作用过程大大缩短,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与此相适应的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内部审计的内容不同。传统的内部审计主要是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其审计的重点是其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审查的主要内容是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一定时期内拥有的资产、承担的债务、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真实、合法性;企业占有的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从财务效益审计扩展到人力资源审计、无形资产审计、科技或新产品开发审计、金融工具审计、明细信息审计以及社会责任审计等方面,并将增加金融工具及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等重要项目的报表审计和对报表披露的非财务信息审计。

(二)内部审计的范围不同。在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建立之初,多数企业的领导人员对内部审计及其独立性本质特征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审计就是查帐,并将内部审计机构置于财会部门之内,内部审计仅局限于企业财务会计方面(审查),很少触及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域,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实际上变成了财务会计的自审过程。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不仅突破了过去地域空间对经济交往的限制,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会计主体的外延不断扩大,一个公司可能拥有大量的子公司,而且总公司又有许多的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和关联企业。一个顾客——供应商的松散联盟集团,使得公司的结构和功能具有了很强的变动性。由于空间范围的扩大,使原来的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概念,扩大到虚拟的网络空间,组织结构也由新的横向网络组织取代了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由此使得我们的审计客体——被审计单位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被审计单位,范围变大了,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界定。

(三)内部审计的职能不同。在内部审计产生和发展早期,以查错防弊为主的监督职能是其主要职能。它强调委托人必须对受托人的财务经济活动进行有效地监督,以促使受托人全面有效的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保证单位部门的各项经济活动在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内部政策、制度的正常轨道上运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评价职能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主要是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基础上以履行评价职能为主。经济评价就是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算、方案是否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内部审计的手段、方法不同。传统的内部审计主要是采取事后审计的方式,审计方法是以手工审计为主。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的方式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就地审计等方式将被逐步消失,审计人员不再局限于到被审计单位实地审计,审计主体和客体只需在约定的时间通过媒体见面,这将大大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二是事后审计方式将被适时审计所代替。三是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传统审计最为重视的由会计系统提供线索的方法将发生很大的变化,面对无书面记录的经济业务,审计的重点将由原来的审计线索的审核与查找,转向系统分析过程等。四是事后审计方式已不符合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方法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无形资产的大量投入,使无形资产管理审计日趋重要。在知识经济社会,企业的资产管理由有形资产管理为重点向以无形资产管理为重点转变。企业的专利权、高新技术、商标权、商誉和信息等无形资产在资产结构中的比重上升,价值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如何加强对无形资产的计价和管理,成为企业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内部审计将审查评价企业无形资产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对所取得的每一项无形资产,检查其来源渠道是否合法正当,计价是否合理合规,审查无形资产的使用是否合理有效,有无实现企业的预期经济效益目标,审查会计部门是否恰当地反映了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

(二)高科技项目投资,使科技投资评价和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现代企业以高科技产品、高新技术生产为内容的风险投资,在企业投资总额中的比例较大,同时企业承担的投资风险也随之增大。内部审计应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全局性、战略性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应对高科技项目开发方案审查,评价研究开发部门如何就生产能力、执行情况和产出进行衡量,审查销售策略是否真正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愿望。检查项目开发部门对投资风险评估的方法和依据,是否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三)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审计,能促进企业真正合理地使用自己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充分有效地调动不同层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将成为经营审计的重点。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人才的竞争是企业竞争的焦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保证获取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去实现企业目标,并具体从人才发展规划、招聘、选拔培训、评价和激励等环节来配合企业的整体发展,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支出数额大回报也大。内部审计部门应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进行评价,在员工招募方面主要审查填补空缺的时间成本,是否有度量,招募活动是否得到批准,职位信息是否在内部公开,录用前是否进行过测试;是否有录用推荐程序。在工资报酬方面,主要是审查劳动者权益在企业契约中是否有明确规定,有否违反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绩效考核与薪金报酬是否一致。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方面主要审查有无正式培训与发展计划,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及效益。在人力资源效益方面,主要是审查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组织内部人员搭配是否合理,工作是否协调,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在员工保障与工作安全方面,主要是审查企业是否支付了员工的各种就业保险金,有没有发生安全事故,生产部门是否有安全措施以及执行情况。(四)信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信息系统内控制度的审计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先进技术的采用,使企业信息系统变得更加灵敏、准确和及时,但也加剧了发生错误的风险。内审人员应将内控制度尤其是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的充分与适当性列入审计重点,并对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的控制进行检查,审查评价计算机程序自身的正确性,有无保护措施及必要的复原控制,以评价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的有效性。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应采取的措施

(一)关注经济发展走向,树立全面发展的内部审计观。知识经济是以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为第一要素的。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创造知识的速度以及利用知识的能力决定一个国家21世纪在全球市场的地位。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和网上实体的出现,使经济交易、资本决策在瞬间完成。尤其是电子商务使无纸交易成为现实,“网上公司”、“网上银行”及远距离多主体的网上合作体——“虚拟主体”的出现,使知识及其载体人力资源成为这种网上实体的主要资产,如何对这种“虚拟主体”进行内部审计,加强对这种审计线索电子化或无书面记录经济业务的审计,是新时期给内部审计工作提出的挑战。另外,我们还应看到网络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在缩短地区、时间差异,给人类社会带来效益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其中包括金融混乱的风险、经济危机、脆弱的社会结构和政府自的丧失以及分配不公平的进一步扩大,由此会加剧社会的不稳定性。因此,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我们既要认清当前国内外形势,正确理解知识的内涵,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审计观,辩证地看待知识创新和人才创新;既要继承和发展目前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一些知识、方法和理论的研究,又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大对智力资产、虚拟资产、公益资产等的审计创新工作的力度。

(二)掌握先进技术与手段,加大审计信息的了解和反馈工作力度。知识经济是一个多元经济,审计的内容也是一个多元的内容。知识的商品化、产业化、信息化,使电脑管理、网络管理在知识经济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面对电子货币、电子邮件及“虚拟公司”,审计提供的信息也由以前单一的财务信息转向非财务的、非经济的,甚至是物质和精神层上的信息。在这种不确定性信息因素增加的环境下,审计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扩展和延伸,无形之中加大了审计工作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必须依赖于知识经济时代高速发达的信息处理和传送系统,用系统论和信息论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指导审计工作,加大对审计信息的了解和反馈工作力度,尤其是对一些经营业绩信息、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的了解和掌握。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而且还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积累经验,更好地发挥审计作用。同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范围扩展到风险管理领域,直接导致审计工作量的加大,审计成本增加,审计资源的有限性使原有的现场审计、手工审计已很难在成本效益原则下适应内部审计的这一新发展,因此,审计技术的改变是内部审计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

(三)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作弊由手工操作变成了由机器完成,而且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己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舞弊更具有隐蔽性,没有相应知识的内部审计人员是很难完成审计任务的。由此如何识别和评价这些新的内部控制制度,防止和发现舞弊,是对审计人员素质的一种挑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知识,提高获取新技术、手段、方法的能力。我国现已加入WTO,经济将全面融入国际大潮,各个领域在网络经济时代同发达国家间的相互交流与发展的机会将会更多,挑战和风险也将增大。因此,新形势下的审计人员除具备传统业务知识外,还要掌握其他技能,如:不仅要能熟练掌握操作电脑的技能,还要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以适应电子商务等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要有较强的检索信息能力,而且要有将各类知识信息进行新的组合创造出新方法、新思路、提出新创意的能力。因此,审计人员应更新观念,丰富知识,尤其要充实金融、法律、计算机等相关知识,能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巧,为决策者及时提供所需信息,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提高管理技术,改变内部审计工作方法。由于信息需求快捷的特点,使即时审计方法倍受重视。在知识企业中,产品更新快,科技信息和管理信息传递快,内部审计将更加侧重于事前、事中审计,传统的事后审计方法已难适应审计发展要求。内审人员的才智,经验和技巧应能适应企业特殊的经营控制需要,要使用各种适时审计方法对企业采购、生产、广告,开发,环境等活动进行审计。通过提供目标分析、评价、建议以及所查活动提出中肯意见,达到改善企业获利能力和更有效实现本企业的预定目标的目的。知识经济管理加强,使分析方法和协调方法大行其道。在对知识资源管理中,数量因素和质量因素并重,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方法并用,企业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内部审计人员在一个充满个人矛盾的环境中,除了自身声望与正直外,还需得到上司、被审人员的信赖,协调方法尤显重要。在审计工作中,要求内审人员运用交际技巧,处理好与被审人员的关系,使被审人认识到审计是一种帮助,而不是一种威胁。同时,内审人员将利用本身对知识资源相关信息的洞察力,运用分析方法,了解其内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做出审计判断,为企业管理高层对知识资源的积累、取得及使用提供有用的信息。

(五)重视审计工作,优化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在知识经济社会,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加上社会与政府监督体系完善,通过内部审计监督,健全内控制度,防范经营风险,提高企业信誉已成为企业家的共识。股东及经营管理者对内审工作的重视,将进一步提高内审人员地位。现代企业汇集了众多高素质员工,在这种环境中,担任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审人员,必然要在思想、业务素质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在思想素质方面,除了要求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爱岗敬业、为人正直、有责任感以外,更要有优先为他人服务的观念,自身要有良好的声望。在业务素质方面,要求内审人员有深厚的会计审计知识,有经营管理、法律、计算机、语言等综合知识,还要有与人交流的技巧,具备与被审人员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在招聘、选择内审人员时,要有一套严格的考核标准和任职条件规定,同时,为确保内审人员是高素质群体,企业将建立严格的培训、继续教育制度。

参考文献:

[1]李林霞.试析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J].沈阳大学学报,2004,(1).

[2]曾晓刚.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职能[J].经济论坛,2004,(2).

[3]徐慧.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