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范例6篇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范文1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新农村建设 信息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包含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等多方面,涵盖了“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发挥信息化功能,用信息技术装备相关领域,使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以开发和应用,利用信息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全面进步。信息化对于促进农村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绍兴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 信息化平台建设。近几年绍兴县建设了三个农业信息化应用平台。(1)绍兴县数字农业平台。绍兴县农业数字网包括文件公告、农技110、政务公开、当前农事、农业专家库、农技资料、农家乐、农业企业等十几个栏目,通过网站可以了解到绍兴县农业信息,包括农业新闻、农业气象、企业动态等等。(2)农民信箱平台。绍兴县积极推广应用“浙江省农民信箱”,到目前为止,农民信箱注册用户数54000余户,建立县级机关部门联络室14个,村级联络点390个,农产品买卖信息3万余条。(3)万村联网平台。万村联网依托网站集群设计技术,分为新农村、农业企业、农家乐等模块,为需要建立网站的行政村、农业企业、农家乐提供自助建站服务。该系统解决了新农村信息化落地难、信息滞后等问题,便于农业企业建立网上形象,探索经营模式的创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2. 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1)信息化组织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人、财、物的投入,而且涉及到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习惯的变革,任何一个工作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信息化的进程。因此,绍兴县成立了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农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19个镇街成立了农业信息化服务站,302个行政村,47个社区建立了信息服务点。(2)信息化制度建设。制定了《绍兴县农民信箱村级托管站服务制度》,加强信息的采集、管理,加强对农业信息员的管理。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强信息的管理,同时还把信息工作及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列入考核,使信息管理工作走上正规化道路。

3. 信息员队伍建设。信息员队伍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有力帮手,根据县镇村三级网络服务系统建设的要求,绍兴县组建了一支县、镇、村三级网络信息员队伍,村级信息员由行政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的工作人员组成,并对他们进行培训,信息员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绍兴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结合绍兴县实际情况,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认识问题。根据调查绍兴县大部农村地区虽已经普及电视、广播、手机、电脑等信息化产品,但大多都是用来娱乐,只有少数人利用信息化产品来查询资料、支持农业生产,不少农民还不能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2. 人员问题。当前,农业信息人才比较缺乏,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人员素质不适应需求。既懂农业科学技术,又懂得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还很少,制约着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搞信息化的专职人员少,专业化程度不高,提供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

3. 信息问题。信息的质量不高,对市场有预测性和前瞻性的信息少,全方位反映农业生产作业的高层次信息也少;信息采集标准不够规范,采集面不够广;信息资源库存量偏少,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4. 资金问题。从农业信息中心到镇级信息服务站再到村级信息服务点都缺少资金保障,信息的采集、人员培训、软硬件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但现在投到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资金还不充足。

三、以农业信息化促进绍兴县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 加强信息化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信息化认识程度。对于乡村基层干部群体,可以采用专题培训、讲座、业务考核等方式;对于农民工群体,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实践、技术指导等方式;对于普通农民,可以进行宣讲性培训,向他们宣讲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获得科学种植、农产品销售、劳务信息、子女教育、法律知识等方面的信息,让他们感受到信息化给生产与生活所带来的作用。

2. 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健全镇、村级信息服务组织体系,给予资金、相关技术服务和设备支持,确保每个行政村、居委会都有农村信息服务点,同时在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基地、种养殖户等中发展农村信息服务点;帮助农业企业建设网站,推进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

3. 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信息服务机构有专职人员,财政每年要提供配套资金,农技人员信息服务要列入岗位考核,创新信息服务手段和信息服务模式,为绍兴县农业信息化发展多做贡献。

4. 加强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建设。重点在种养殖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干部中发展农村信息员,壮大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加强对信息员进行信息采集和处理、农业科技、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培训。

5. 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经过几年的推广应用,绍兴县建立了一批农民信箱村级托管站,在村级托管站的基础上,把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一方面可以使村民享受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其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便利;另一方面为农业信息化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

绍兴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走出了一条以信息服务站为基础,以点带面,创新农业服务模式的新路子。农业信息化的实施,在为农民致富提供信息,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力推进了绍兴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信息化;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8-0005-05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成绩,信息化基础明显改善。“十二五”时期,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将更加优化、需求更加迫切,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面临重大机遇,任务也十分艰巨。

国外在推进农村信息化过程中,非常注重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如加拿大政府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整合来自各个部门的农业法规、政策、标准、灾害、经营管理及农产品供求趋势等信息,通过互联网上建网站、电子邮件、报纸、电视、电话、派专家到农场解答问题、培训等多种渠道无偿向农场主、乡村居民、农产品经销商和加工企业等提供。各类农产品协会也有专业人员负责收集和处理信息,并通过门户网站集中[1]。国内信息资源整合有不少理论性论文和成果,但涉及农村信息化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不多,主要是以整合学术期刊、涉农网站数据为主,规模小且很少形成可提供资源服务的信息资源库,使得信息没能起到增值作用[2,3]。因此,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为了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信息质量,就必须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4]。可以说信息资源的整合程度直接关系到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1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5]

经过多年不断地投入和发展,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来看,农村信息化建设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1.1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尽管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但由于一直以来国家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非常有限,使得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村网络覆盖率、用户带宽、终端有效使用率还比较低,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对落后。

1.2各涉农部门对自有专业信息资源实行部门管理,部门之间信息交换不畅、缺乏共享

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受到多个部门的广泛重视,多头并进、多措并举,为信息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条块分割、各行其道的局面,缺少有效的统筹和协调。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与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组织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各级政府的重视力度、统一规划与有效管理是农村信息化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农村信息化工作是一个涉及多部门行动的综合工作,为了保证农村信息化工作持续稳定进行,制定合适的方针政策、组建专业的信息化领导队伍十分必要。

1.3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投入分散,缺乏对农村信息的有效组织和管理,信息供给与需求对接困难

农业生产具有高风险性,产前、产中、产后都有大量的信息需求,而当前网络以及广播电视所提供的信息未能与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嫁接和整合,体现不出农业的地域性;虚假信息四处传播,甚至由此产生了伤农、坑农事件,网络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受到质疑;信息更新不及时,传播缺乏实效性,与农事结合不紧;信息内容空泛单调,难以指导实际生产,这些都是信息缺乏有效组织和管理的体现。

同时,信息供给与需求的对接存在困难,目前在很多农村地区,农业信息还是以单向传播为主,仅局限于把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却无法把农民的需求及时反馈回来,各种定制类信息服务比较薄弱[5]。同时,由于农民对信息需求的涉及面越来越广,现有的服务方式又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庞大的农民群体对于更精细、更适合当地农业实际的信息需求,出现信息细分与农民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此外,农村信息的时效性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信息收集、分析、整理和的能力仍然较弱,网站信息内容更新慢,过时信息多,即时信息少。

1.4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民信息化意识薄弱,农村信息化人才匮乏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实体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存在误区,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从而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还有的政府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内容认识不深入,把信息化建设单纯理解为计算机的操作,往往认为计算机软硬件的配备就意味着信息化建设的完成,没有意识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些不完整、不全面的认识导致农村信息化建设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民群众对农业信息的需求愈加迫切。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增强信息意识仍是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村信息化进程一定程度上要取决于农民信息意识和经济实力的增强[6]。但我国对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村信息化人才缺乏;且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要动员其在信息化基本设施上进行投入很难,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2农村农业信息化资源整合总体目标

为了提高一个地区甚至整个国家农业信息系统的使用,提升农村用户的信息获取和信息实践运用能力。通过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现代的信息网络,结合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对涉农信息进行深度开发,形成贯穿整个农村生产经营、政务管理、公共服务及生活消费过程的信息资源,通过统一的农村信息化平台以多样化的形式为农村信息化主体服务,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在最大范围内的广泛共享[7]。

3信息资源整合原则

3.1标准化、规范化原则

网络上众多的信息资源和数据库中的丰富资源之所以无法通过一种方式全部访问,主要是它们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规范,格式、技术接口、输出标准等方面的不同,让我们面对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却无能为力。信息资源整合就是要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内容、形式和与其相关的技术进行整合,并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尽可能宽广的范围内方便地使用已经进行了二三次整理和加工的信息资源。因此,标准之于信息资源整合是前提和基础。

3.2共建、共享原则

由于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管理松散、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不足等,让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面临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出面,建立统一协调的、布局合理的管理体系,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为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创造条件。

3.3信息安全原则

农业信息资源中的部分数据会涉及到国家机密、国家安全,需要绝对的安全,但是农业信息资源又需要一定程度的开放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于是产生了开放与安全的矛盾,因此,我们需要在安全和开放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既要保证用户方便地使用这些信息资源,又要保证这些资源处于安全状态。可通过网络安全区域划分、中心数据库摆放、防火墙利用、加强内部监控与审核、第三方认证等方法来保证信息的安全。

3.4可扩展性原则

信息资源整合涉及的内容和规模庞大,主体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信息资源整合的内容和技术也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所以在整合之前一定要科学规划,保证整合后的平台在将来升级时体系结构稳定,不需要进行大的改动[8]。

4农村农业信息化资源整合内容

4.1支撑平台整合

包括硬件资源、系统软件资源、与数据采集和传输有关的资源及其他应用体系。

4.2数据资源整合

数据资源整合就是要将多元、异构和分散的涉农信息,以标准数据格式进行规范化设定,采用统一技术管理手段进行数据库的重组,形成一批有影响的、实用性强的信息资源数据库,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查询等服务,从而实现数据共享。

4.3应用系统整合

以信息资源数据库为依托,对已有的各类应用系统进行整合,通过应用系统数据的整合展现,既能保护现有数据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同时也为后续应用系统提供接口,实现功能集成。

5农村农业信息化资源整合框架

根据信息资源整合的总体目标、原则和内容,构建了信息资源整合的框架[9,10](图1)。农业信息资源整合要依赖于相关法律体系的保护、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信息描述标准的确立和与农业信息收集、加工、处理相关的各部门和机构的紧密配合。所有这些都可以列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环境范畴。只有这些环境营造好了才能推动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按一定的流程顺利开展。至于信息资源整合各层级工作的开展,都与一定的信息技术相关联。51信息资源整合环境研究

农业信息资源的来源、分布都较广,而涉农部门和信息机构之间相互联系的深度不够,信息安全和信息标准的相对滞后都是导致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困难的重要因素。要处理好由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构建起法律保障、信息安全、信息标准和信息部门都发挥作用的环境,推动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深入开展和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5.2信息资源整合层级研究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由基础层、数据层、标准层、服务层和应用层五层组成,不同层级承担不同的任务,每下一层级都是上一层级的基础。基础层的整合应统筹当地的网络环境以及不同系统、不同部门建成的信息场所与设施,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传输通道和接收终端,实现资源与网络设施的对接。数据层包括文本、数值、图片、视频、音频等不同类型,主要负责数据的描述和数据格式的转换、处理,它在整个整合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用统一的标准采集和传播各种不同的农业数据和信息,避免因标准不统一导致信息无法共享,同时保证农业信息的时效性。服务层主要是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应用层通过导航、门户网站的方式向用户提供简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6农村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技术体系

整合的技术标准、内部的层次关系,总体上划分为以下5层。

(1)物理层:是系统运行的硬件、软件环境,解决如何为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支撑环境,支持应用系统的运作。

(2)基础层:是位于物理互联的网络协议之上,用于标准化、规范化描述数据,为更上层的数据交换提供基础支持的标准、规范。基础性协议标准又可依性质划分为数据描述层和数据访问两个层面。从这一层总体来看,这些基础的标准、规范大多数都不是专门为解决资源整合的问题而制定的,主要是从信息组织、跨异构数据库的互连、互访用途出发的。但是,它们却为更好地实现资源整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对于特定的应用,也可以在这个层次进行整合。

(3)数据整合层:数据层整合旨在屏蔽各数据源异构性,使得各数据源之间能够进行数据的交换与交互,令用户可透明地访问多个数据源,感觉上却像是在操作异构单一的数据源。要实现数据整合,必须对数据进行跨数据源的收集、组织、处理与集成。数据层整合协议的重点是解决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数据交互。

(4)功能层:整合主要重组和扩充数字资源系统的已有功能,或者建立新的功能。分布式对象技术是目前解决功能互操作的主流技术,分布式对象技术的作用就是将存在于网络任何地方、能被远程应用以方法调用的形式访问的实体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较大的组件,通过这个组件为更上层的应用提供系列的服务。

(5)界面层:是最接近用户的高级层次,主要实现表示层面的整合,使得服务用户能够通过统一的界面,同时享受到不同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

7小结

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与城市差距越来越大,而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本文首先阐释了我国农村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然后从信息资源整合目标、整合原则、整合内容入手,构建了信息资源整合框架,详细阐述了农村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技术体系,对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龙熹,于慧梅加拿大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管理[J]世界农业,2003,3:29-32

[2]方东权,吴天吉,李翠霞“三农”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4):277-278

[3]杨玉建,仝雪芹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农业信息智能体整合系统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2011,9:15-17

[4]Zhang Y J,Zhang L W,Xu L Y Development and policy proposals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A] In:Zhao C J, Li D L, ed. Computer and Commputing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Ⅱ[C] Springer-verlag US, 2009,1977-1988

[5]张博,李思经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12(3):62- 66

[6]薛亮,方瑜 农业信息化[M]北京: 京华出版社,1998,1-30

[7]杨军喜,朱晓飞 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五大问题[J]信息化建设,2009,4: 25-26

[8]张永金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与整合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2008

[9]王亚秋,王瑞亨省级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原则和模式[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0(2):216-218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村经济发展;作用

一、引言

如今我国各地区的贫富差距仍然较大,一些农村可能还在温饱阶段,而我们的社会已经不满足于小康社会,已经逐步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型,这样发展的严重不均衡,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加落后。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农村。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人民对于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农村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缩小贫富差距,而且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推动力。中国农业要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农业信息化的道路。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为了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农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它不仅仅可以促进农业增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还可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推进农村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有利于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

农业信息化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促使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方式的改变。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农民可以利用网络了解关于农业生产的各种信息与技术。农业信息扩大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使他们不再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抵制消费,而是由注重物质文化生活的消费,向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的转移。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现代信息化的时代,捕捉信息的渠道很多,信息化的建设就是信息来源的渠道之一,没有信息化的建设,到达农村的信息就是迟缓的、过时的,农民就无法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就无法掌握经济市场,和生产经营的主动权。如此农民就会丧失机遇,陷于被动,从而遭受经济损失。如果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就能快速抓住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的农业生产创造条件。农业信息化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以及为他们的经营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方法。

(四)有助于促进农民走进社会市场

以前农村的生产基本上是自产自销,没有与社会市场连接,缺乏市场信息观念。对于社会市场信息不灵通,导致价格制定不合理,造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大起大落。但是随着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民不再盲目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了管理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加快了农业的全面发展。

(五)有利于推动农村农业的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现在农业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农业信息化也被普遍运用于农业生产。农业信息技术的出现,带给了农民一种新的体验,这种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使农民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弥补了原先农民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的缺乏。它促进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之路。

三、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阻碍

(一)基础设施落后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保证,完善的基本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我国一些农村经济发展之所以缓慢,就是因为基本物质条件太差,比如道路交通不完善,交通网络结构单一,水、电、通讯不健全等,这些都是导致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低下,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进入农村之前,不少地方的农民都是依靠传统的耕耘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也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传统工具,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三)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作为我国资源的宝库,农村具有较强的潜在资源优势。但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资源的开发力度低,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因此造成了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从而无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村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低

我国农村普遍现象是农村较为封闭,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也难以引入,农村市场无法与外部市场接触,农村产生的经济难以推动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

这些问题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而农业信息化的到来,解决了这些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从而加快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四、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农业信息化可以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在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我国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如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重点关注农村经济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的实施不可避免。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农业生产各方面的条件和机制都不够完善,而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逐渐缩小贫富差距,让农村的经济发展一步步走上正轨,改善农民生活,从而逐渐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二)农业信息化可以提高农民收入

我国的传统农业模式正在慢慢转向信息化农业模式。以往农村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落后,使得自然灾害容易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而农业信息化的引入,改善了农业就业结构。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农业信息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有效的避免了自然灾害等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也就是在农业信息化的带动下,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了。另一方面,从整个社会来说,农业信息化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效率提高了,所得到的回报也就更多。

农民收入的提高也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业信息化减少了市场交易的风险。农业信息化结合了生产、分配、消费等各个方面,它连接了买卖市场,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也避免了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纠纷,从而提高了农民收入。二是促进了农业经营模式的改善。以前农民都是通过自身的经验来生产产品,经营管理也没有系统的方式。然而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向农民传输科学知识以及农业生产的相关信息,使他们的经营管理规范化,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加快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农业信息化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村信息落后的问题,信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业生产技术传递给农民,使农业生产科技得到发展和推广。

(三)农业信息化可以发展农村的市场经济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农业成本高,投入大,效率低,科技含量低,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消费观念低下,相对落后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制约着农村市场的经济发展。农村生产的产品量大时,即使低于城市多倍的价格销售,仍然解决不了大量积压产品,农村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使得产品没有销路是农村市场经济难以发展的原因之一。我国在几十年的农村改革中,农村市场经济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让农民进一步了解了社会的需求,供求走势,价格行情等,有效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四)农业信息化可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让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科技等方面逐渐拉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以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 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途径

(一)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和矛盾,如果没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资金支持,农民对农业信息化难以信服,特别是一些思想封闭,技术落后的农村。没有政府扶持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就会像一盘散沙,没有企业化经营的管理人员,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划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农业信息化要真正地走进农村并被作用于农业生产等方面是很难的。

(二)需要培养农村信息人才,以此来推广农业信息化的应用

原本农民的文化程度都不高,他们因为农村的落后、种种因素和不利条件而无法接收良好的教育,这些原因使得农村人才匮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农业信息化对农民生活有诸多的好处,农民无法把它运用到生产农业事业中,那么农业信息化只是一场空谈。所以培养农村信息人才极其重要,有了这些专业的信息人才,农业信息化才能发挥它最大作用,农民也才会因此而受益。培养农村信息人才不仅是为了传播农业信息化的功能,也是为了激励农民工提高信息意识,自觉的关注信息和利用信息,培养他们使用信息的习惯和调动他们依靠信息的积极性。

六、结语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实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但是只有坚定不移的走农业信息化的道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才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相信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下一定会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民,王树进,倪浩.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2006(01).

[2]隋艳颖.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J].北方经济,2008(08).

[3]刘俊伟.农业信息化建设再弄错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期刊论文[J].农民致富之友,2011(14).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新农村;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024 文献标识码:A

1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新农村信息化的基本思路[1]

1.1推进信息化从根本上改变新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

信息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广泛应用,推动新农村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民广泛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进行数字化的数据处理、农田作业、农业管理;采用大量智能化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力求促使传统复杂的农艺操作技术和工序实现机械化、智能化和自动化,促使大型、复杂的农业机械和设施的操作越来越简单、方便、舒适;采用信息化技术使每个农业劳动力能够同时驾驭和操作更多农业机械设施,从而推动农业机械化装备程度不断提升和强化,实现新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每个环节的机械化装备,推动大型化、高功率、易操作的农业机械装备比重迅速上升 。

1.2推进信息化从根本上提升农业劳动效率

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民应用信息技术,促使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大大提高,使新农村人均经营土地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1.3推进信息化促进新农村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手段来维持或者提高农业单产。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技术的相互融合和互相促进,有效地维持或者提高新农村农业的单产水平。

1.4推进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农业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民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并据此安排生产,避免盲目生产导致的价格剧烈波动和买难卖难问题。充分利用通信联络高度便捷和互联网络的全面普及,大量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信息的收集与,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物流产业的高度融合,有效地提高了市场透明度和协调性,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减少了交易环节和交易成本,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推动新农村普遍实行订单生产。农民能够方便地通过互联网、手机、电子商务平台等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超市、集贸市场以及其他农产品消费者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确保农产品的顺畅产销和价格的基本稳定,有效地促进新农村农业生产与市场的对接,避免产量的大起大落和价格的剧烈波动。

1.5推进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民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较早地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产品质量提升和监管中。帮助农民利用计算机专家系统等技术决策最佳种植方案和农药、化肥、除草剂最佳使用方案,利用精准农业技术等提升农药、化肥、除草剂的使用效率,防止滥用、过度使用而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帮助农民利用二维码、RFID 等信息技术建立了完整的农产品追溯体系,从源头开始,对农产品生产、收获、加工、储藏、运输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与管理,保证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性和营养性。

1.6推进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民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帮助农民利用农业补贴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和劳动条件等挂钩,对农药、化肥 (特别是氮肥)、除草剂等化学品的使用品种、使用方式、使用数量等作出了严格的限制性规定。农业生产者为获得政府补贴,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化肥、农药等的使用效率,减少使用数量。特别是精准农业、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应用,实现施肥喷药的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化、减量化,有效地减少肥料、农药浪费和过度使用,大大降低了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内容

2.1推进精准农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集卫星定位、自动导航、遥感监测、传感识别、智能机械、电子制图等技术于一体的精准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信息化高新技术与复杂农艺技术深度融合的典范。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田作业拖拉机全部装备了卫星定位系统,田间耕作、播种、收获、施肥、施药等机械全部加装了电脑控制系统和软件应用系统。可根据不同地块的地形地貌、肥沃程度、土壤墒情、作物种类等采取不同的作业方案,确保最佳效果;而且在同一地块内;根据不同位置的土壤情况实现自动化耕作、精量化点播、变量化施肥施药。帮助农民自动全过程收集地块不同位置的产量、地力、商情、作物长势等信息,存储或者传输到数据中心,以便制作成不同地块的产量电子地图,地力电子地图,酸碱度电子地图,氮、磷、钾分布电子地图等,为农业机械精准作业提供依据。

2.2推进智能农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以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农业在新农村中发展。帮助农民使用专家系统开展辅助决策和作业管理。

2.3推进物联网技术发展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以自动感知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在新农村中得到广泛应用。帮助农民使用机械上加装很多感知作物高度、密度等指标的传感器;农民使用传感器、无线视频设备等对新农村进行全方位无线监控和管理。

2.4推进农业数据资源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注重和加强对新农村的基础数据建设。围绕新农村的产前、产中、产后不同阶段,建设了大量基础性数据库并积累了丰富数据资源,为政府决策、科学研究、生产经营等提供了有效基础支撑。

2.5推进信息服务渠道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借助信息化手段推进建立便捷、高效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开发建设权威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网站或者综合信息服务平台[2],免费为农民、农业科研工作者提供政策、科技、天气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信息。推进建设网络化的农业经济评价系统,任何农民都可以把自己的投入、产出等经济数据输入系统,确定经营水平和状况。通过商业化模式推进有影响力的农业技术专家团队和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民能够及时通过网络或者手机获得这些机构的相关信息服务。

3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基本要点

3.1 紧密依托政府支持政策[3]

信息科技类企业从事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信息科技类企业面向农村提供信息服务,需要有政府政策支持,促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信息科技类企业按照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建立健全网络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开发高质量的新农村信息资源,使新农村信息化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3.2 充分利用健全网络体系

信息科技类企业对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利用健全网络体系, 实现新农村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

3.3 因地制宜地建设[4]

信息科技类企业对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结合相关经济主体实际需求,采用相关经济主体愿意接受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对新农村进行信息化建设。

3.4 紧密联系产业化的方式推进

信息科技类企业需要根据新农村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产业进行推进。

参考文献

[1]郭永田.英国农业、农村的信息化建设[J].世界农业,2013(02).

[2]卢丽娜. 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的关系[J].中国信息界,2007,(07).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范文5

职业教育

信息化 作用

论文摘要:新农村建设中,职业教育特别是涉农类专业从理论上讲庄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在赣州市农业信息中心筹建工作中一些调查发现,虽然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人才培养,促进农户增收,开展技术培训与服务、直接支援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存在作用发挥不足的现象。新农村建设需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和技能,需要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这些都要依麓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结合我校的职业教育以及本市的新农村建设,谈谈如何扩展职业教育和农村信息化在农业培训中的作用。

我校作为市级农业培训的龙头基地,在本市的农业培训中起着重要作用。近两年的时间里,利用本校的师资力量、教学经验和实训设备实训基地等资源,通过各种培训,使得各类农民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对农民增收、农村建设、农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在培训过程中,存在着培训时间短、集中培训效率低等,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以扩展职业教育和农村信息化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建立我市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

把我市各类职业学校的软硬件资源、师资队伍、专业培训资源、实训基地资源等一并纳人资源库,统一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每个职业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和精品专业,统一纳人资源库后,就不会造成重复建设。在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和技能、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时,可以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有选择的从资源库内调用培训资源,如师资专家、专业培训课件教材、实训基地等,这样有助干农业培训能结合各个职业学校特色,保持培训技能的先进性。wWW.133229.cOM建立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既整合了职业教育资源,又更好的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既降低了农业培训成本,又提高了各个学校的资源利用率。

2建立我市的农村信息化网络体系

据统计,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的促进下,本市的电信宽带已经覆盖了95%以上的自然村,在农村基层的信息化网络建设逐步完善的同时,农业网络资源的缺乏使得基层的信息化水平得不到提高。在筹建赣州市农业信息中心的工作过程中,调查发现,各地都扶持农村家庭购买电脑已经接入宽带,但是农民上网后,难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技术培训资源、市场行情资源等。所以,如何完善网络体系是农村信息化水平提高的基础。在成立赣州市农业信息中心的基础上,整合我市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统一服务平台,开发傻瓜式客户端软件,通过各种煤体,把各种资源快速的送到农民手中。如:可以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风络,把专家培训视频播放给农民观看,通过手机短信平台,把市场行情、病虫害防治等信息发个农民,通过互联网,把各类专业技能培训课件教材给农民学习使用,通过各个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使得农民可以在家读中专、大学。深人研发智能化服务产品,研究和开发适于农村市场和农民需求的智能化产品,包括应用软件、多煤体光盘、智能化终端等。这些产品应具有智能化、傻瓜化、实用化、平民化、多元化的特点,即在技术和设计上科技含量高、在使用上简单便捷、在内容上能解决当前农民急需的技术问题、在价格上低廉、在形式上多样化,真正做到为民所急、为民所想、为民所用。完善农村信息化网络体系,从两端解决农村信息流通不畅和缺乏实效性的问题。

3培养懂农业的信息化人才

在筹建赣州市农业信息中心的工作过程中,调查发现农村懂得使用电脑和互联网的人特别少,有子女在外读大学、中专的农村家庭还能或多或少使用电脑和互联网。所以,如何使得农民掌握使用电脑和互联网是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的瓶颈,有了网络,有了资源到了农民手中才是最主要的。从2009年开始巅州市农业技术员三定向培养在我校开始招生,这对农村基层农业技术队伍壮大补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如何使得农民使用信息化平台掌握更多的技能,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个人认为一方面可以对定向生进行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使其成为既懂农业技术又懂电脑的技术员,在毕业参加工作后,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农村;另一方面,可以支持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中专生到农村去发展,最好能每个乡镇有一名电脑技术员,既能帮助农民查阅所需资源,又能教农民掌握计算机技能。在发展职业教育基础上要大力支持毕业生本地就业创业,提高农民受职业教育的比例。通过各方面的信息化生力军的深入,增强农民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分层重构;信息化建设

农村信息化是当代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它主导着未来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新产物,农村信息化的本质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创新网络,进行农业信息的获取、集成、转化及应用的过程,即把农业科技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农民手中,从而实现农业生产、交换、管理及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同时不断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升级。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加大农村信息资源的获取及利用程度,努力缩小信息上的“数字鸿沟”现象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选择。

陕西省作为国家重点扶植的农业大省,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程度并不高。其主要问题在于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不足、区域农业信息交流网中存在结构洞[1]约束、有效市场信息供给路径少、科技信息资源的转化与应用效率低下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陕西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和经济综合实力的提高。为此,本文在对近年来陕西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基本现状及突出矛盾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基于农业科技创新需求来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研究,并运用分层思想重构陕西农村信息创新网络优化流程。期望通过突破信息交流网中的结构洞限制,实现农业信息网络的结构升级,并以此为引导平台,积极寻求农业科技信息创新转化路径,这将对促进陕西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陕西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陕西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是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实现农产品成果转化及带动农民经济发展的引导平台。陕西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地处西部,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8%,但其农业的科技化生产及经营程度并不高。“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企业面向“三农”实际,大力开展“信息入村”工程,加强涉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信息化工作已取得长足进展。

近年来,陕西全省的信息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其发展总指数由2005年的0.598提高到2010年的0.70以上,在全国排名第九,西部排名第一。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陕西省已经形成拥有3.8万个移动基站、超过5000万门交换机容量、485万个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其中,电话用户3300万户,总普及率达到87.72%;100%行政村通电话,73%的行政村通宽带;超过30万家企事业单位接入互联网,互联网普及率超过34%,位列西部第二。在外部网络拓扑系统方面,强化顶层设计,覆盖省、市、县三级的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体系(即两网、两中心、一平台)框架已经确定[2]。

此外,陕西“信息入村”工程在各级政府的长期努力下也取得一定进展。目前全省累计建成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27914个,覆盖100%的行政村;完成35033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已覆盖100%的县区,初步实现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还建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接收站23377个。在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应用历程中,“白河模式”作为信息入村工程的典范,是以“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站为支撑,以“农业信息网”为载体,以“农业110”服务为标志,以农业信息综合应用为目的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3]。此模式已成为全省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必要途径。此外,还建成了以“陕西省农村经济信息网”、“陕西兴农网”、“杨凌兴农网”等为代表的各类涉农信息综合性网站,并依托“陕西农业网”,建成了农产品市场网、种植业网、畜牧兽医网等一批农业专业信息网站。而各电信运营企业所推出的“电子农务”、“农信通”、“信息田园”、“农家乐”等农村信息服务项目也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更新了农民的传统观念。

(二)陕西信息化网络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陕西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在工作体制、信息网络开发与利用、信息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网络覆盖能力也大大提高。但与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省份和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相比,其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建设资金不足、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等突出问题。

1.基础建设薄弱、资金投入不足

陕西省的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收入困难,一部分区县往往依靠中央转移支付的资金维持工作运转,因此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4]。根据2007年全国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分析,陕西省对农业投资的金额与对农业投资金额最高的山东省相比,相差2137.41亿元;即使与对农业投资相对较低的福建省相比,也相差212.55亿元。此外,由于农村信息网络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致使部分地区的信息收集、整理、传播工作困难。而网站基础设施的薄弱,限制了科技信息进一步深入农村的可能性,进而制约着农产品科技成果转化率及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等。

2.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存在结构缺陷

尽管连接省、市、县、乡四级农业部门的信息服务网络已经建成,但部分跨村级的信息服务设施建设仍存在结构缺陷,制约着农业信息向基层乃至普通农民的传播。加之信息交流缺乏政府的必要宏观指导,造成各信息管理部门权力分割、信息封锁,大量的科技创新知识封闭在部门内部,使知识信息资源交流共享率偏低,从而形成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多,而农民获取的需求信息少的“二元矛盾”。例如,陕西省的苹果产量约占全国的20%和世界的8%,猕猴桃产量居全国第一,而且杨凌高新农业产业示范区拥有大批农业科技、教育机构精英,但由于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存在信息交流约束,屡有出现渭北地区苹果滞销、周至的猕猴桃滞销、关中的西瓜滞销及阎良的芹菜滞销等事件。这也阻碍了农业科技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优势的道路。

3.农村创新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相对滞后

从陕西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来看,农村的创新资源存量偏低,信息普遍供给不足、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资源分布也不均衡,且时间效应影响了信息的价值性,因此无法满足农民的信息缺口需求。从另一方面讲,各农技信息服务站或涉农部门分割拥有并垄断利用自己的信息资源,使农村创新信息的开发与整合存在滞后性。由于科技信息传递缺乏有效的统筹控制机制,对富平县纳衣村等实施的奶山羊养殖项目造成了潜在威胁。此外,科技信息资源开发程度低将不能满足农民的多种信息化需求,并导致大量创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因而不能发挥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4.农村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创新人才匮乏

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既懂计算机信息技术,又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些创新人才能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分析,从而为农产品市场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5]。然而,农业部门的信息队伍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推进农村信息创新网络建设的要求。据2010年陕西省统计年鉴,农业技术人员只占陕西省地方国有企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0.857%。而在国有事业单位专业创新人才中,农业技术人才仅占4.334%。特别是信息化技术的高难度、高综合、高时效等特性决定着各乡镇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人才更是贫乏。

二、基于网络运行机制的陕西农村信息优化建设思路

陕西农村信息化服务的发展方向直接制约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因此对农村信息服务网络进行优化升级是提升陕西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根本手段。从日益突出的信息网络运行机制的结构缺陷入手,注重满足农户的多样化信息需求,合理配置农业信息资源,打破行业、部门自封闭思想,努力缩小城乡村间的数字鸿沟,从而形成高效的陕西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这是解决陕西农村信息化建设突出矛盾、实现农业产业结构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农村信息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及其理论模型

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以信息服务网络运行机制中存在的结构缺陷矛盾较为突出。概括来说,本质是农业信息网络存在着结构洞现象,即各涉农部门的联接交流及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的间隙或空位,反映出不同群体之间交流关系的缺乏。在图1所示的陕西省某区域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中,3个跨村级联接的局部乡镇服务网络E、F、G具有相同的农技信息服务站D(创新信息源节点)为其提供创新信息;而E、F、G网络中则分布着经济状况、农业技术水平、科技信息接受能力等不同的村部(可称为信息节点)。由于农业信息资源互补的需求,相关信息节点在要素投入、技术信息交流以及农产品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创新互动。首先在乡镇服务网络E的内部,由于信息节点e2与e3、e3与e7、e4与e7以e4及e5与间均存在着局部结构洞,使E内农业信息交流出现障碍,进而限制了各村部农业技术水平的协同发展;而在网络G的内部,4个信息节点联系频度均较高,不存在结构洞,但各村部与D所形成的等效性冗余联接却可能带来大量同质信息的重复流动,造成农业资源浪费。

图1 陕西省区域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交流关系

进一步观察乡镇服务网络间的信息交流状态。网络E和F间只有e3与f1间的弱联接及e7与f4间的强联接关系,这种跨越群体的整体性结构洞会对不同乡镇间的农业信息传递产生一定的束缚。农技信息服务站D与E、F、G间对应的各等效性冗余结构也将引致信息重复交流带来的资源浪费。此外,G作为一个信息“自封闭”网络与E、F间无任何农业信息共享。正是由于上述信息服务网中存在的各种信息交流结构障碍,使得各村部,尤其是处于边远山区的农村没有获取及时有效信息的途径,从而降低了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机会。

(二)陕西农村信息网络优化的建设思路

基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新型农村发展格局,陕西农村信息网络优化的关键在于通过改善各村部间的信息联接关系,来打破网中交流结构洞限制,从而满足各村部的信息缺口需求。上述过程的顺利完成需要有一个引导平台为信息节点提供相互接纳、彼此适应的创新作用环境。此引导平台的基本功能即是农村信息服务网络进行创新优化的建设思路。它集中表现为以网中信息技术发达节点为核心的村部间联接关系的动态调整,同时通过发现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农业信息交流路径,从而实现图1区域信息服务网络的分层级重构。根据信息传播的基本过程及网络分层结构要求,信息创新服务网络的优化机制具体涉及备选信息节点界定、节点筛选的影响因素、信息节点评价与选择等三个基本环节。

(1)备选信息节点界定。即从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中搜寻所有可能的信息节点(村部),并进一步掌握其信息技术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地理位置及农产品科技成果等特征。

(2)节点筛选的影响因素。具有较好地理位置的村部或许能通过多重联接关系获得更多的创新性信息,但未必有充分的能力来吸收并转化这些信息技术。因此,节点选择条件事实上主要涉及信息技术质量与其获取、利用效率两个维度的限定因素,目的是促进各村部根据其自身对信息技术的吸收能力及关联度值,重点进行高质量农业信息接触,并努力将节点的信息获取及运用效率最大化。

(3)信息节点评价与选择。核心节点首先按(1)中设定的约束条件从备选节点中选择出相互交流吸收性能力强的信息节点,将其聚集并放在网络的同一层级,然后在剩余节点中继续筛选直至所有信息节点放置在合适的层级位置中,从而实现信息服务网络的分层创新重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通过调整节点集合及其联接关系参数,进行动态的节点选择与替换。

三、陕西农村信息网络分层创新重构流程

以上述农村信息服务网络的优化机制为基本原理,将图1信息网络的拓扑关系进行分层级创新重构升级。根据网络分层要求及(2)中节点筛选的影响因素,考虑将信息节点间的双向吸收能力αij和γij关联度值作为重构流程中的约束条件,并设定αij、γij的阈值区间均为。在此一般认为,只有αij0.5时,两节点间才有足够的互吸收能力并建立联接关系;γij则界定了信息节点的相似性特征,当γij

与核心节点ei强联接的节点为ej和ek,由此可得E的第一层级为,此时g1=ei,ej,ek,此时

ex=e1,e2,e3,K,en-3。在上述节点筛选过程中,对创新信息吸收能力较强的村部一般趋于聚集并形成相对稳定的联合体(较小层级)。为避免层级间信息交流的冗余性,相邻层级间需要选择一个关联核心节点承担层级间的信息沟通任务,其筛选条件是:

假定由节点承担联接上下层信息交流的责任,进一步在剩余信息节点集合ex=e1,e2,e3,K,en-4中选择与et聚集的节点组成第二层级。以此类推,直至E中所有节点均找到适宜的网络层级位置,即形成了局部乡镇信息网络的分层级创新重构格局。进一步将此分层重构算法扩展到整个区域网络,可将图1中带有结构洞约束的混乱农业信息交流网络重构成图2所示的层次分明、各村部间信息交流充分、非冗余且有条不紊的拓扑结构。

图2 区域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分层创新重构

四、陕西农业科技信息创新转化路径与对策

围绕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的实际发展需求,并根据陕西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以农村信息网络分层级重构的建设思路为核心,注重信息网络为农民服务的优化反馈效果等,是进行农业科技信息创新转化路径与对策设计的关键导向。而积极探索并实施这些农业科技信息转化路径,将有利于企业农户微观经营的科学决策及农产品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

(一)强化政府在农村信息服务中的主导平台作用

陕西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扶助,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落实职责,切实有效发挥各部门在农村信息服务中的主导平台作用。同时要从加大资金投入、制定监管政策、引导企业参与、强化市场运作等方面来推进信息转化工作。首先,政府应把农村信息服务的启动资金和维护费用投入列入财政预算中,并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实行专款专用政策;其次,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扩大投资渠道,加快完善以政府为主导、政企合作等多元农业信息化投融资体制;最后,有关部门要强化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科技信息转化前、中、后相互脱节的管理模式,有效整合分割在不同部门的信息技术、资源及人员,以促进形成省级推进、主抓县域、服务到村、转化到户的农村信息化工作体系。

(二)构建以科技信息转化需求为导向的信息化市场体系

根据陕西农村信息网络重构流程中信息充分交流的优势,努力开展陕西农业生产的市场信息服务。重视农民对科技信息转化的多样需求,加快推进“金农工程”建设,培育和完善农业信息化市场网络基础平台,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经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路径。与此同时,在农业成果向市场化转型过程中,要注意搞好农产品现代物流,推进信息技术转化在农产品运输、销售环节的应用,实现供需对接,积极推动农产品网上交易;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供求与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等。从而加快陕西省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交换和流通速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完善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及整合控制机制

陕西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此过程主要围绕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农产品交易、科技成果转化、农业市场信息的采集与分析、精准农业数据等方面开展。而要想高效地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转化必须注重加强这些资源的充足性、时效性及分布平衡性,因此要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及整合的创新协调控制机制,以不断满足农户对缺口信息的需求。此处可基于Petri网能对信息流程中复杂特性准确描述和控制的思想[6]来进行协调控制机制构建。如:对于信息资源存量偏低、供给不足或信息流量不稳定的情况,可通过Petri网中控制弧权W值调控信息资源库所P中的科技信息分配;当两村部或其资源库间的信息流动整合情况存在时滞性时,利用Petri网中库所变迁构成的控制关系可产生一个自环反馈系统,能及时传递农业需求信息并进行反馈评价,从而可提高信息传递中的时效性。此外,利用着色Petri网还可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信息进行区别利用等。由此,在协调控制机制的帮助下,农村科技信息转化将开辟稳定的信息交流路径,从而实现农产品产销、进出口、库存、分配、外经外贸等涉农信息的共享。

(四)提高农民获取及转化信息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农民是陕西农业科技信息转化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鉴于目前农民获取及转化信息的能力有限,因而政府应当增加对农民的基础教育和信息技术培训,并依托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等,积极开发适合农村特点和农民需要的信息化培训课件、教材,从而建成面向“三农”的信息化培训体系。此外,在培训过程中,应遵循优先选拔示范带动作用强,群众威信高、综合素质好的骨干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学习,并逐渐扩大培训对象范围的原则,着重培养农民的现代科技、市场和信息意识,不断提高农民接受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素质和能力[7]。

【参考文献】

[1]Butt Bonald S. Structure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2]欧阳宇佳.陕西省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总指数排名西部第一[EB/OL]..

[4]张超,张权.陕西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5):14114—14151.

[5]崔岩.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7.

[6]周密,韩立岩.知识流的Petri网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26,(8):2149—2152.

[7]周应萍.对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现代情报,2009,29(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