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技术化范例6篇

科学的技术化

科学的技术化范文1

【关键词】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 科技名词 规范应用

一、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内外科技交流日趋频繁,尽快实现科技名词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我国科技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紧迫任务。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指出:“统一科技名词术语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之一。”“统一科技名词术语,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和行业之间的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图书文献的编纂、出版和检索,科技情报的传递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①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教育委员会、新闻出版总署曾联合发文,就贯彻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明确提出3项要求:一是各新闻单位要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名词统一的重要意义,并带头使用已公布的名词;二是各编辑出版单位今后出版的有关书、刊、文献、资料,要求使用公布的名词;三是凡已公布的各学科名词,今后编写出版的各类教材都应遵照使用。②

同时,出版物数字化是国际出版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科技名词术语的规范化是出版物数字化的重要基础。为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纳入出版物质量检查和重要评奖活动之中——使用科技术语不符合规范的,每处计1个差错。可见,国家对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术语是相当重视的。

二、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中科技名词应用的失范现象

学术性科技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其责任是义不容辞的。事实上,学术性科技出版物对已公布的规范科技名词的应用情况一般都较好。那么,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中的科技名词是否需要规范化呢?答案是肯定的。

目前,我国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大致有3大类型:一是少儿科普类出版物(除图书外,报刊如《未来科学家》《少儿科技》《小爱迪生》等)。二是教学教辅类出版物(除图书外,报刊如《中学化学》《物理教师》《小学生数学学习》《小学生数学报》等。这类出版物虽未被划归为“科技出版物”,但其内容涉及理科知识,故也应视为科技出版物)。三是大众普及类出版物(除图书外,报刊如《科学大众》《健康指南》等)。全国这3大类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总量很大,不要说林林总总的各种图书,仅报刊就有数百种之多(有独立CN刊号的),涉及数、理、化、天、地、生、农、医等诸多学科。

目前,我国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中科技名词术语不规范的情况比较严重。例如,不少涉及数学学科的少儿科普出版物和教辅学习出版物仍将“单数”和“双数”与经审定公布的规范名词“奇数”和“偶数”混用;将不规范的“正方体”与规范词“立方体”混用;将“质数”与规范的“素数”混用。不少大众普及性科技出版物仍将“公里”与规范词“千米”混用,将“公斤”与“千克”、将“维他命”与“维生素”混用,等等。

这类失范现象还包括数字书写和标点符号书写的失范。例如,国家标准规定,统计表中的数值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年份应使用完整的公元纪年(例如1991年,而不是91年或一九九一年)③,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用间隔点标示④,等等,然而不少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并未严格按此标准执行。

三、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中科技名词使用失范的成因

1、对规范应用科技名词术语的意义认识不到位

不少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的编辑人员认为,学术性科技出版物因需参与国内外专家同行交流、提高出版物(主要是期刊)被二次文献的收录率和引用率或真正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所以其科技名词必须规范;而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则是面向少儿读者和大众读者的普通读物,没有必要像学术性科技出版物一样认真严格。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语言文字的形象、生动、有趣或通俗易懂,更多考虑的是迎合读者口味、满足读者需求,而忽视了自身肩负的引导和提升读者的责任。

2、编辑人员知识欠专精或陈旧老化

非学术类科技出版物多存在一人编辑多个学科或编辑人员知识陈旧老化的现象。一些少儿科普出版物因人员有限,常一人编审数个学科的文稿,且认为属科普知识,多不外送专家审稿。一些出版单位则聘用退休人员为编辑,其中不少人知识已陈旧老化,多未掌握新公布的规范科技名词,仍然按自己熟知的名词术语编审稿件。编辑人员业务素质的欠缺使之难以发现文稿中科技名词失范的问题。

3、文体的多样性增加了科技名词规范化的难度

学术类科技类出版物的文体格式比较统一固定,一般都以论述性文体为主。科普类出版物的文体则比较多样:既有论述性文体,也有大量记叙性和描述性文体,包括故事、散文、对话、杂文甚至诗歌。文体的多样性虽然提高了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尤其是科普出版物的可读性,但在客观上却增加了其科技名词规范化的难度。

4、一些编校人员工作缺乏科学严谨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四、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上述3大类型的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术语的意义,应与学术性科技出版物的应用同等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更为重要。这主要是因为:

1、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也应“从娃娃抓起”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科技的明天,要规范应用科技名词术语,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无疑也必须“从娃娃抓起”。所以,对于非学术类科技出版物,特别是少儿科普类和教辅学习类出版物科技名词术语的规范应用问题,同样应引起出版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而绝不可掉以轻心。

2、出版物应规范应用科技名词术语

原国家科委等联合发文提出的要求之一就是“凡已公布的各学科名词,今后编写出版的各类教材都应遵照使用”。少儿科普类和教辅学习类出版物的读者主要是少年儿童。这些读物都是“准教材”。教学类出版物也相当于教师的教材参考书,是教师的“教师”。如果这些出版物不能规范应用科技名词术语,就会误人子弟,特别在当今升学考试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甚至会毁人前途、误人终生。

大众普及类科技出版物虽其读者对象多为成人,但成人既是某一领域的建设者,也是监护和辅导孩子学习成长的家长。他们对科技名词的掌握是否规范同样会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少儿对规范化名词的掌握。

五、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的基本思路

1、思想认识上要高度重视科技名词的规范应用,并形成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编辑作风

编辑人员要时刻绷紧“规范化”这根弦,切实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引导、教育和提升广大读者尤其是少儿读者的责任,认识到自身在我国科技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使命。同时,工作中必须严格要求、高度负责,真正做到“铁肩担道义,妙手‘编’文章”。

2、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编校人员的业务素质

认真扎实把握科技名词的规范化用法(包括通用性的和专业性的),是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的基础和关键。掌握的途径主要包括积极自学和参加培训。全国科技名词委员会与新闻出版总署曾多次联合主办“规范应用科技名词培训班”,取得了较好效果。类似培训班应经常举办,为广大科技编辑提高业务素质提供机会。

3、正确处理科普文章文体多样性与科技名词规范化的关系

科普类出版物固然需要重视文体的丰富多彩和语言的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的基础之上,因为科技名词的科学和规范是一切科技出版物的生命和灵魂。科普出版物应在确保科技名词规范应用的基础上,追求文章形式的丰富多彩和通俗易懂。

4、建章立制,加强管理

一是出版单位内部要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并切实执行。科技名词的规范应用虽属比较微观独立的编辑技术问题,但能否真正做到,还与出版单位平时管理的规范与否密切相关。出版单位应就科技名词的规范应用建章立制,包括奖惩制度、审读督查制度;要经常自查自纠,奖优罚劣,将编辑人员是否规范应用科技名词作为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检查监控,将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中科技名词的规范应用,作为出版物质量评估的重要项目,从外部促进这些出版物加强科技名词的规范化。

总之,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的思路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重视、掌握、应用、督查。做到这些,则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科技名词的规范化应是举手之劳。

参考文献

①钱三强:《数学名词》[S].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②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关于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的通知》,1990-6-23

③国家技术监督局,《出版物数字用法的规定》,1995-12-13

④国家技术监督局,《标点符号用法》,1995-12-13

科学的技术化范文2

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整合不能减少课堂的思维容量,不能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主体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但在许多课件的设计中出现了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的现象。课件制作很“精美”,使用了艺术文字、三维图像、动画、VCD 等多媒体手段,但课堂的思维容量明显不足。一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往往只是多彩的画面、好听的音乐和有趣的动画,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却很低。

在化学课堂中信息技术只是化学教学的一个必要补充,它虽然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帮助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行高效率的训练,但它却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及时解决一些意外情况,同时还要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内容。因此,教师是不可替代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弱化,更不能替代教师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有些课件的“设计”下,教师成了机械的鼠标操作者和陌生的文本阅读器。学生只能获得来自设计精巧的音视频媒体中的有限信息,无从获得来自教师的充满智慧和爱心的无限信息,这于教与学来说都是有缺陷的。

二、课件制作要适用、适时、适度,教学节奏要适当

1.课件要适用,是指课件内容和教材内容要有机融合,而不是生硬地掺和。在实践中,很多“课件”未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还是以讲授型为主,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只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人性化,但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没有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独立思考结合起来,没有帮助学生把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理解中形成个性化的见解,建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的课程整合,应该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运用多种媒体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进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手、脑、眼并用,使学生真正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同时还要积极探求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寻求最佳途径,这样就一定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爱学。

2.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一定要根据学习目标和意图而定,如果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深入研究教材,忽略学科特点,那就得不偿失了。

3.在使用方法和技巧上,适时和适度地穿插课件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件不在多,更不能滥,不必节节用课件,而是要精、要巧、要美、要恰到好处。

4.教学节奏要适当。掌握教学节奏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由于多媒体呈现信息的速度快,教学中容易不自觉地加快教学的速度,忽视对学生思维节奏的考虑,造成学生的知识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上,没有理解这个问题,下一个问题又来了,最终使课堂教学变成“走马观花”式的教学。

三、电脑模拟不能取代科学实验,亲身实践才能感知科学真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既能让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能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就是能够模拟宏观或微观的基本变化,再现实验的具体过程。可以这样说,几乎所有化学演示实验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较好地模拟出来。在课件中,将演示实验百分之百地模拟化,表面效果是既节省大量教学时间,又让学生在音乐、动画等气氛中轻松完成了记忆。这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但长此以往,对学生个体智能的健康发展却是非常有害的。具体原因,阐述如下:

1.在科学性上,电脑模拟无法替代科学实验。尽管多媒体技术几乎可以将任何化学变化的过程逼真地模拟出来,但这毕竟只是模拟,科学是需要用事实来说话的,模拟的与事实是否相同呢?其实未必。许多科学实验,其现象是相当复杂的,绝不是课件演示的那么简单,如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学生只有通过真实的实验,才能感知实验中的各种真实的变化。

2.在趣味性上,电脑模拟无法替代科学实验。科学实验往往伴随着物体的运动、发光、发热、颜色及形态的变化,有时甚至是爆炸等极端现象,在完成教学的同时,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许多学生喜爱上化学课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化学课堂上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实验,如果简单地用影片似的课件演示替代实验,其趣味性必将荡然无存。

3.在能力培养上,电脑模拟无法替代科学实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最有效途径。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运用全部的感官去观察、感知实验的现象,而后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处理,探究变化的过程和原因。这其中的许多现象,如放热、吸热等都是课件难以真实描述的,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分析、探究。何况,计算机模拟完全是按照老师的意志、知识水平进行设计、制作的,这种实验的结果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结果。但现实中的许多外因都会对实验的现象与结果产生影响,从而使实验产生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的出现,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科学品质的良好契机。同时,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由学生亲手完成整个实验的过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途径,分享成功的喜悦。而同样的实验,若换成演示课件,学生所体验的就仅仅是鼠标的点击了。

可见,违反以真实的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原则,只热衷于计算机模拟实验,忽视实验本身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四、投影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二者结合才能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把各种媒体信息加以整合,展现给学生生动形象、富于启发性、促进思维的画面。但这决不意味着传统板书被淘汰的时代的到来,相反,传统板书的某些作用是屏幕所无法替代的。

1.在很多教学环节中都离不开黑板,特别是方程式的书写、计算过程的正确演示、解题过程的逻辑推理等,板书的作用都强于简单的投影,因为这些知识的掌握注重的是过程的掌握,而不是结论的掌握。

2.传统的板书过程往往是老师思维过程的再现。教师讲授过程的一步步板书,实际上就是在一步步书写着自己的思维过程,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示范作用;同时,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主干知识也要提纲式地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对整堂课的脉络才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若这个过程也用屏幕来替代,多媒体系统也就成了名不副实的电子板书,也就无法展现教师教、学生学的思维过程,这样教学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3.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思维不可能完全吻合,因此,课堂教学需要随机应变,需要机智教学。当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顺序与课堂设计不相符合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有时甚至要对设计好的板书进行调整。一般说来,板书除了包括教师备课过程中设计好的相对固定的部分外,也包括上课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况临时书写的即时性部分。而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在上课过程中难以即时修改,缺乏应变性。

4.对于化学教学而言,其学科覆盖面广,知识点分散,若不能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难点,必将使学生无法抓住学习的主流,从而无法建立起知识网络体系,化学将成为各种知识信息的简单堆积。教师在板书的过程中,往往可以通过更换不同颜色的粉笔、利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或圈圈点点来突出重要知识点。优秀的教师其课堂的要点,常常能直观地反映在其板书的圈圈点点上。相反,在屏幕上,教师很难用其个性化的符号即时描述,也难以对需要强调的文字进行圈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五、人机对话无法落实“三维”目标,直面交流才能产生灵魂碰撞

随着教学手段的网络化,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为拓宽,交互型的网络教学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参与的机会。然而,人机交流仍然无法完成所有的信息交流过程。

1.传统的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是一种畅通无阻的交流,一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全部需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流,实际上就是给信息交流设置了一种障碍。而信息技术应该是一种工具,而不应是一种障碍。

2.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流是多向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可以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绝非单个学生与机器的交流所能替代的。

3.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和学习,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不加控制的以BBS、网络来替代讲授,实际上是以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来替代语言、感情的交流。缺乏情感交流的教学,就像一片荒芜的沙漠,是无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只有在融洽的课堂中,那些眼神的交流,形体语言的暗示,言语灵性的碰撞,合作交流的乐趣,才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

科学的技术化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现代化技术

计算机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我国教育、企业等领域广泛运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推动下,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实现现代化应用,来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所需。

1 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1 计算机操作人员业务技能有待提高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加深,全球交流与合作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计算机科W与技术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而加入计算机行业的人员也逐年增加。计算机技术作为高科技的一种,对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有较高的要求,除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相应的经验做支撑,加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瞬息万变,对于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对较差的人员来说,会大大增加其操作和应变的难度,尤其是在现代化领域中的运用,会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从目前来看,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还停留在初步探索的阶段,有待深入和进一步研究。

1.2 计算机信息安全存在较大问题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处在一个透明公开的环境下,信息和数据在传输和交流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管制,容易受到病毒和黑客的攻击,导致信息安全问题出现。在现代化应用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应该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然而在这方面,我国并没有相应的政策对其做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这对社会舆论环境和个人隐私起到非常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计算机是一种高科技,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而对广大民众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而且随着技术不断更新,不法分子的行骗方式更是花样百出,给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带来很大的危害。

1.3 计算机体系发展不完善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基础阶段,因此在现代化运用上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呈现出多样发展的局面,种类也越来越多。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存在较多竞争的现象出现,在受到不同利益的制约下,这种竞争的关系会逐渐恶化,最终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道路上形成较大的阻碍。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化运用的具体对策

2.1 提高计算机操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实现计算机现代化运用的时候,计算机操作人员应该以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熟练的操作经验做支撑。尤其是在教育行业,由于我国整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平比较低,更需要专业性和操作性强的技术人才来对从事计算机学习的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工作。在培训期间,应该充分考虑到培训内容的操作性和难易程度与现代化运用相匹配,确保培训所学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同步,满足发展中的基本要求。其次,计算机操作人员在实践应用上应该针对具体的问题以及技术重点进行深刻的钻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协助下,使计算机操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较快提升。另外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化运用中,应该采取正确的操作方式,避免因为不正当操作,引起系统瘫痪或者更严重的后果,只有在计算机操作中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正确的方式,才能保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现代化运用中发挥更大的效果。

2.2 改善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

身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给社会生产与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利的影响。在现代化运用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能为企业带来很多实惠,在企业生产、销售、财务管理等部门都有其突出的作用,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带来经济的增长,是现代企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网络的普及运用改变了人们很多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比如人们在网上消费越来越频繁。在这种形势下,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就变得尤为重要,需要相关部门针对这类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同时个人也应该规范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避免在现代化运用中出现漏洞,从而给病毒和黑客带来可乘之机。

2.3 完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体系

在现代化运用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体系的完善,能有效保证计算机技术保持良性的发展,避免恶性竞争的产生。因此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首先应该从计算机技术研发人员着手,注重人员的素质培养,在实际的工作中树立他们正确的理念和价值观,同时注重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他们能够保有相同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通过广大计算机技术研发人员的努力,并在一个共同目标的驱使下,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能够满足社会和广大用户的需求,在确保质量和性能的前提下,积极改善服务理念,真正实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整个体系的进步,更好地运用于现代化的方方面面中。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通过计算机技术与服务的进步,能够在现代化领域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同时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将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时振坤,余纯武,杨民英.浅谈计算机技术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应用[J].读天下,2016(20).

[2]赵秀峰.浅谈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J].电脑与电信,2016(10).

[3]叶津凌,王小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浅析[J].信息化建设,2016(02).

[4]曾萍.计算机信息技术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8).

作者简介

梁丰(1988-),男,山西省太原市人。太原理工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科学的技术化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现代化应用;探究

引言

计算机是科学技术发展到极高水平的结果,是横跨信息科学、材料科学、数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以计算机研究应用为中心的一系列科学技术受到人们的广泛且高度的重视。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开发应用。我国在这方面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并且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部分领域的成就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就整体而言,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高,距离国外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加强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充分开发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提高计算机技术发展利用效率,是当前我国计算机科技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1 计算机技术应用简介

现代社会,计算机以其超高速度的运算效率、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人们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处理的速度,降低了工作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在海量数据运算处理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将工作人员从繁琐的数据处理中解脱出来。此外,以数字形式保存的数据和信息,更加方便读取和保存。和传统的纸质载体相比,数字形式的信息储存方式容量更大,体积更小,更加方便储存和使用。在数据传输方面也远远超过传统纸质形式。另外,纸质材料随着时间延长会逐渐老化、破损,从而造成信息的丢失。使用计算机技术的数字信息以磁盘和光盘为载体,保存时效极为久远,更加有利于信息的管理。使用。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各种应用技术,极大地拓宽了计算机的使用范围,人类社会的多数任务,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的方式进行。甚至可以说,现代人类文明与计算机技术已经以一种极为紧密的形式结合到一起,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2 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时至今日,计算机科学技术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计算机科学起步时间较晚,至今不足百年,和现代社会丰富的社会活动类型、复杂的工作条件、庞大的数据处理要求相比,还有很大距离,在许多方面还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下面就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进行讨论。

2.1 计算机应用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计算机科学及应用技术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计算机工作人员虽然在学校中接受过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知识技术教育培训,但由于计算机科学及应用技术发展太快,每隔几年就会有大的发展。计算机工作人员如果不能一直保持学习状态,很容易和计算机发展水平相脱节,知识技能老化、陈旧。虽然有的企业会给本单位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计算机业务知识技能培训,但数量少、规模小、深度和系统性不足,无法满足计算机工作人员再学习的要求。总体来说,我国计算机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普遍不高,影响了工作的高效高质开展。

2.2 计算机信息安全

计算机在信息处理、储存和传递方面具有其他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以后,更是成为深入社会各方面的“信息神经”。人们在享受到计算机技术带来的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面临计算机技术所带来的信息风险。计算机技术是柄双刃剑,通过计算机技术,不法分子可以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计算机信息进行非法窃取乃至更改、损毁。每年因为计算机安全事故导致的经济损失难以计数。除了经济损失外,在特定环境下,比如电力系统、交通指挥系统等,计算机能否正常安全运转,对于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也有着巨大影响。

2.3 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体系不够完善

计算机的发展离不开应用领域的引导。不同领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快慢,往往取决于该领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由于人们对于计算机应用的不同要求,使得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过于集中,整体发展缺乏系统性,从而制约了计算机学科的健康发展。

3 现阶段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主要方法

3.1 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

计算机能否充分发挥出应有功能,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操作水平影响很大。面对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计算机使用者必须想法设法紧跟计算机发展步伐,不断提高自身操作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将计算机技术的设计效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解决问题。

3.2 做好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

面对无孔不入的黑客,计算机使用单位和个人,要时刻保持警惕,严格遵守计算机安全使用规范。就个人来说,要养成良好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信息风险。对于企业来说,要建立健全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并不断加大计算机安全防护投入,从人员、技术、设备、资金等方面予以加强,制定信息安全措施,确保企业信息安全。此外,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行政单位的监督、管理职能,加大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窃取、破坏计算机数据的行为严惩不贷,确保我国计算机网络事业的健康发展。

3.3 加强计算机网络使用安全宣传教育

使用者的安全意识是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第一重要因素。网络监管部门、网络使用单位,必须下大力气做好计算机安全教育宣传工作。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并不断完善科学、安全的计算机网络使用规范,要让安全意识深入每一个使用者心中,永葆警惕之心,落实好计算机网络使用安全防范措施。

4 未来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方向

计算机是现代社会重要的辅助工具。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计算机技术势必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当前来看,计算机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4.1 新型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

计算机的优势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其非同一般的数据处理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计算机性能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更高性能的计算机的研究开发工作势在必行。量子计算机和纳米技术作为计算机发展中的主流趋势,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4.2 发展智能化计算机

计算机的智能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计算机科学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实现计算机智能化,不仅可以提高计算机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智能化的计算机将摆脱原有的辅助地位,“主动”开展工作,为人类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理想的服务。

5 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兴起,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人们在看待计算机时,既要看到计算机及其配套应用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要注意在使用计算机时所面临的潜在风险。要用科学、全面的眼光去看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使用。要学会利用其优点、长处,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不断地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科研等各方面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宗运,于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探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2):199.

科学的技术化范文5

关键词 科学技术 异化 网络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认为,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然而,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对科技的过分依赖和不恰当的运用导致人的全面异化,人们面临着较之以往时代更加复杂的生存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商品的矛盾、人与制度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等。人们通过科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变成外在于人类的力量,反过来制约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控制人们的活动,弱化人们的力量。正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弗洛姆所说:“在今天,全人类都成了它自己创造出的核武器的囚犯,成了同样是它自己创造出的政治制度的囚犯。”如今,科技对人的异化已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不仅无产阶级成为异化的受害者,社会各阶层成员都成为异化的对象。

1网络媒介产生的交往异化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交往。网络的迅猛发展产生一系列新的交往工具和方式,如QQ、E-mail、微博、和MSN等介入真实的主体间的对话、沟通和交流。人们更倾向于网络上的人际传播而渐渐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真实的临近往让步于虚拟的网络交往。这种虚拟的交往方式通过第三方媒介,离开真实的面对面交往,无法通过对方的语音、声调、服饰、态度、外貌、配饰等判断交往双方的真实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导致了一定的交往失真。“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种黑色幽默式的讽刺,是人们对于网络背景下的交往严重缺乏信任。

交往的真实目的本来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社会联系,增强人的社会属性,使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摆脱个体存在的孤独感。然而虚拟的网络媒介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不仅没有缩短反而加强了,使人们之间的孤独感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加深了。人们对于网络虚拟交往渐渐熟悉起来,对于自己亲近的人因为无暇顾及反而更较陌生了,周围的朋友、邻居、亲人成为陌生人。网络使人们越来越喜欢独处,使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化,使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更远,网络媒介带来的交往异化与人们的社会性本质是背道而驰的,与交往的真实目的是截然相反的。

2新闻媒体导致的思维异化

现达的新闻媒体使信息量激增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手段传递的大量信息无终止地向外膨胀,人们还没来得及对接受的信息消化整理并作出理性的思考就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现达的新闻媒体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过去的、现在的、眼前的、遥远的信息没什么区别。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谈到信息超载造成的“未来的冲击”时所说:“我们在加速社会中变化着普遍速度。我们在迫使人们适应新的生活步调,日益经常地面对新的形势并控制他们。我们在迫使他们在迅速倍增的选择可能性中做出抉择。换言之,我们是在迫使以一种远远快于缓慢演变的社会所必须的速度来处理信息。我们正在使他们中的至少某些人经受认知上的过度刺激,这一点几乎是无疑的。”

巨大的信息量和纷繁复杂的信息评论让人们措手不及,真实的、虚假的、博人眼球的和有用的信息鱼龙混杂,使人难以辨别信息的来源、真伪,很难做出理性的判断。事实上,新闻媒体已经左右了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甚至对自我的认知,毫无疑问,人们的行为举止、精神信仰、情感态度、审美情趣和思维习惯无一不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体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受到新闻媒体的控制和支配。新闻媒体对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和世界观、思维方式等影响越深刻,思维异化使人们就越不能对膨胀的信息作出自主判断和思考,思维禁锢,丧失理性的批判能力。

3生命科学挑战伦理文化

“克隆援助”机构主席、法国女科学家布里吉特・布瓦瑟利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台采访时称:“我们制造了数百枚晶胚以供试验,但其中只有5个成功存活。现在已经有2个宝宝出生了,另外三个可能会在1月底或2月初降生。”此言一出,举世哗然。人类不仅完成了从克隆羊到克隆人的跨越,也完成延续生命和制造生命的过程。

克隆人侵犯了伦理文化最基本的原则,人是目的而非工具,克隆人被看作产品甚至商品,侵犯了每个个体的独一无二性,侵犯和伤害了人的尊严。母体在克隆复制的工程满足了自己的欲望,但对于被复制的个体却是外来的决定。其次克隆人是无性繁殖,这违背了自然的生殖规则,并且克隆人的身份认证也在大尺度挑战传统的伦理文化。从血缘的角度讲,是被克隆者的孪生兄弟或姐妹,只不过是晚出生些时候,可如果一个妇女将其父辈提供遗传基因的卵子植入自己的子宫内,出生的孩子是怎样的身份,现在的伦理体系无法认定,现时的法律也无能为力。双亲的概念已无意义,这种特殊的身份会在克隆人的心理产生怎样的感受?生命的有限性让人们对生命充满了畏惧感,但克隆人却使人的生命无限延长,从而对人的价值、人生和生命的意义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4机器依赖促成人的异化

机器自被人类广泛使用以来,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探索未知的宇宙和自然奥妙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大提高了人对世界的认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对机器的运用大大简易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机器被运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对于机器的过度依赖却使人类的本能正在渐渐隐抑,人们对于电脑过度依赖,我们的后代还会不会写字,是不是写字最终会成为一门艺术而被标榜起来;远程控制不需要人身的可动性,只需要操纵机器,人类的运动本能正在渐渐退化;自动化机器制造完成后更加使人类地位开始“边缘化”,人们自渐渐退化;智能机器的发展把这种形势推向了顶点,一些自学习、自编程智能机器的出现开始剥夺人类的最后一块地盘――创造性。机器作为人的创造物,开始背离人的需要和目的,成为人难以控制的力量,并反过来控制人、压抑人的发展、危害人的进步,成为一种“反我”的不可驾驭的力量。

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交往更加便利,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却让我们跟亲近的人变得陌生,与陌生人也无法建立信任感,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更远,背离交往的真实目的;新闻媒体带来海量的信息,使人无暇来进行理性的分析,人类逐渐丧失了判断和思考能力;克隆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伦理文化的底线,侵犯了人的尊严,颠覆了生命的价值;对机器过分依赖则使人最基本的能力比如动手能力、运动本能等逐渐隐抑,智能机器的出现侵犯了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的能力,即有意识的能动的活动。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人类本应是科技的主人,科技本应是人类的创造物,科学技术的最本源目的是为人服务,促进人和社会的进步。然而伴随科技发展的却是科技成为异己的力量,成为人类所无法驾驭的力量来抑制人、控制人和危害人。

但是,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科技产生什么影响,带来什么后果,为人所用还是为人所害,都不是科技所固有的,更不是其本身能够决定的。科学技术正在侵蚀我们的每一片天空,导致人的异化,但是只要人类对科技正确地运用把握和超越,就一定能够使科技朝着人类健康和完善的方向发展。人是生产的主体,是科技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所以科技也应该“以人为本”,以人为其存在和发展的目的,从人们的根本利益出发,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科学的技术化范文6

【摘 要】学科的综合性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侧重科学领域的化学学科,与侧重技术领域的通用技术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浅谈了化学与新兴学科通用技术之间的联系,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对化学教学中渗透技术素养培养的重视。

关键词 化学;通用技术;技术素养;相互渗透

学科的综合性已被广泛教师意识到重要性,了解学科所具有的综合性,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和体会所学到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生物学科之间都存在着广泛的联系,这里我们来探讨一下新兴学科通用技术与化学之间的联系。

中学化学课在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通用技术课则是在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才首次正式进入国家课程,与“信息技术”一起构成基础教育阶段八大学习领域之一中的技术领域。虽从表面上看,化学与通用技术作为学科课程诞生的时间差了近百年,且两者一为科学领域,一为技术领域,但科学技术本就不分家,化学与通用技术学科本就有强大的综合性,二者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在化学课中渗透通用技术的技术理念,并建立相应的知识网络,有助于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与技术素养。

通用技术在课程中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同学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在化学课程相应内容中注意通用技术理念的渗透,有利于学生各项素养的综合培养。

漳州市高中化学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必修一、必修二还有其他六本选修课本,这边我以必修一为例,探讨一下通用技术理念在必修一书中的体现。

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中渗透通用技术理念的内容有:物质的分类(体现了通用技术中系统的分析:完整的而不是零星地处理问题,全面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辩证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教育),物质的量,进行物质组成、变化的定量研究(方便简洁、注重创造的技术理念),物质的聚集状态,肉眼可以观察到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强下会呈现不同的聚集状态,反应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体现了通用技术中要善于从观察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从而明确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理念),物质的分散系,胶体的应用(体现了技术与科学的综合性,以及安全,无毒害的技术理念);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常见物质的检验,溶液的配置与分析(体现了立足实践,注重创造,系统的分析,系统的设计,优化的技术理念);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科学与人文融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科学与技术的高度综合,安全,环保的绿色技术思想);氯的发现(科学与人文相融合)氯、溴、碘的制备(生产流程工艺,流程的设计和优化,注意提高效率,提高质量,节省资源,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技术理念,绿色环保理念);认识钠、镁单质的生产(科学与技术的综合,注重高质量,高效率,安全,节省资源的生产流程工艺),侯德版—中国化工先驱的介绍(进行人文知识的教育,注重科学与人文相融合);从铝土矿获得铝的方法(生产流程的设计,注重材料、工艺设备和环境),了解铝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科学与技术的融合,注意环保及可持续发展),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立足实践,学会设问);自然界存在的铁、铜单质及其矿石(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铁、铜的冶炼方法(生产流程工艺,立足实践,注重创造,将科学与技术相融合),Fe2+、Fe3+的相互转化(方案的设计、运用常用的创造技法);形形色色的含硅化合物及其产品图(要善于观察日常生活),硅及其化合物的应用(科学与技术相融合的理念),二氧化硅制品在生活中,高科技信息产业中的应用(科学与技术相融合),单晶硅的制备、使用(生产工艺流程,注意提高效率,节省资源,注重创新);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酸雨的危害(环保,绿色技术),硫酸的制备及性质(安全、高效的生产工艺,并注意绿色环保),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案的设计及头脑风暴法,通过对思维者强化信息刺激,使思维的人展开想象,引起思维的扩散,在短期内获得大量设想),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预防和控制氮氧化物对空气的污染(如汽车尾气处理装置,技术与科学相融合,绿色环保理念),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合成氨的生产工艺流程,以高效,高质量、节约、安全、经济为目标,科学的设计流程,科学与技术之间相融合及环保意识),硝酸的性质及生产(生产流程,绿色技术理念)。

科学与技术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化学与技术之间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技术用于化学产品的生产,用通用技术理念及相应知识去改进化学的实验,用绿色环保技术去治理及防范化学物质带来的污染,或在化学课中融入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通用技术思想,都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极其必要的。如今的课堂讲究的是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素养及能力,因此教师已不能再只单一的教授本学科的知识内容,而要在课堂上注重学科的综合性。通用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新的启示,注重学生科学与技术素养同时培养,是新时代教师新的任务及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