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笔记范例6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笔记

大学生思想政治笔记范文1

一、课前预习,多想问题是学好政治的基础

预习好课本内容能为听课打好基础。预习要带着问题去看书,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教材内容,把教材中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段落画出来,想一想本课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会出现一些什么问题……这些都是课前应该多想的内容。例如初二法律在谈到“依法制裁侵犯公私财产的违法犯罪”时,就会涉及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征”,八年级下册第七课“国家依法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内容,还涉及九年级第八课“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依法行使公民权利”等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师在课前引导学生多想问题,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更有效地听懂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调动他们学习政治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专心听课,做好笔记,积极思考,多问问题是学好政治的关键

即专心看(书、黑板、屏幕)、听(老师讲解和同学们发言)、记(记好笔记)、积极参与(积极动脑,和老师形成零距离互动),还要考虑预习时所确定的听课重点。看、听、记、参与等形式都必须动脑,这是衡量专心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这些做不好,就不可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

学生听课要紧跟教师的讲课思路,把握教师如何分析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要主动思考,寻找答案。还可利用课本的练习、“相关链接”等栏目促进思考,帮助深化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长期坚持下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整体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做好课堂笔记是课堂听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记记忆法是强化记忆的最佳方法之一。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一份永恒的笔录,可以克服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学习和复习资料。同时记笔记能充分调动耳、眼、手、心等器官协同工作,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为了学好政治课,必须记笔记。

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思考问题,这点实际上也不难。大家都知道,政治出题不外乎三类大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思考问题时,多从这三大方面来考虑即可。

上课是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开放性考试也带来了开放性的教学,课堂上留给学生的时间更多了,这就更需要多问。学生可以问自己,问同学,问老师,其中最重要的应是问自己——自问自答,实在不懂才去问老师或同学,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问”还要联系时政热点,多角度多层次地问。

三、做好练习和作业是学好政治的必备条件

练习和作业是提高思维能力,复习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题速度的途径。有的学生上课时明明听懂了,但遇到题目却不会做,考试成绩也不理想。这就需要学生加强平时练习和作业的训练,注意掌握各种不同题型(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和论述题)的解题方法,通过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达到训练和巩固检验自己,从而提高成绩的目的。

对于教师不要求交的练习,学生如果有时间还是要做的,自己先思考一下,简单写答案要点,然后再对照参考答案,一定要分析自己所写的跟参考答案有什么不同,从中学习答题技巧。如果时间实在有限,也可以在看题后先自己思考一下应该用哪些知识点来回答(即打腹稿),然后直接去对照参考答案。当然这种方法肯定没有前面的方法好,不过这也是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比较好的办法了。

四、课后及时复习是学好政治的保障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但考前的“临时抱佛脚”作用不大,特别是对于初中课程,由于内容比较丰富,更需要重视平时的复习。学生复习时需要做到精读教材,回忆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和要点,多看参考书以补充知识。复习并不是只复习一次即可,而是要循环复习,这样才有利于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大学生思想政治笔记范文2

论文摘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由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和任务决定的,又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必然要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是紧密相连的。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能力是掌握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本文着重谈谈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高考政治试题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考查,这是教育体现知识经济的创新要求,这对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探索开放性教学模式;注重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旨在促进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自学能力是指个体对相当明确的目标进行学习,并达到所学目标的主观条件。具体的说,自学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独立进行阅读,理解其精神实质,积极主动地从各方面获取知识,有不断提高自己知识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的能力。目前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基本形成自学能力的条件,他们在学习上的兴趣性、积极性、自觉性明显增强,观察力、注意力、思维、概括、理解、分析、记忆等心理机能进一步发展,开始能领悟各门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并且,他们为探究新知识已经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既是需要,又有可能。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对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自主学习的动力。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就学科而言,学生一般对理科颇感兴趣,对文科文史感兴趣,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利用兴趣的迁移性特点,从旁的学科入手,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思想政治课中来,并在此过程中揭示马列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性,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热情。

    学生对数学很有兴趣,于是可以在高中《思想政治》第一册(哲学常识)前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数和形这些抽象概念的来源,使学生们认识到无论“数”还是“形”都来源于客观的物质世界,数学这门极其抽象的研究量的科学产生于人们的生产实践,而这种认识观点就是哲学中唯物主义,数学中的每一个原理都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哲学道理。学生对物理也有兴趣,我们可以用牛顿研究“第一推动力”的悲剧,说明正确的哲学理论在科学世界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对于这样的教学,学生们觉得很新鲜,不枯燥,有收获。

    学生需要是多方面的,有近期的也有远期的,学生最主要的需要应该是升学、就业、成才。我们要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有助于升学、就业、成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课程的性质及学习的意义。用科学理论来武装学生的头脑,让学生明白,学好《思想政治》课,就能使自己拥有了“哲学(智慧)头脑’丫‘经济头脑”和“政治头脑”,这不仅能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而且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都与《思想政治》课有关,从而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变成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增强社会责任感来深化和提升这种需要,这样学习就有了真正可行的动力。

    二、加强指导是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把培养和提高能力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突破口。

   1、坚持平时训练,掌握自学的一般要求

    阅读能力是自学的首要能力,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中,要适量的安排阅读并进行一般指导。首先,“读书要用笔”。阅读时用笔在书上作各种帮助记忆和理解的符号,动笔在书上作旁批、眉批,动笔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其次,“读书用多问”。学问即学又问。注意表扬提问题的学生,并将学生提出的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交大家讨论。再次,“读书要多思”。古人说:“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惘”。要求学生动笔,实质要求学生动脑。动笔则不能不思。不思则无问,也无法问,思考得深才能有价值的问题。

    2、认真组织课内和课外阅读,精心设计课堂讨论和讲授

大学生思想政治笔记范文3

[关键词]金色笔记; 多丽丝・莱辛; 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2 ― 0090 ― 02

多丽丝・莱辛作为英国著名作家,其作品因深刻性、丰富性与哲理性而备受关注,尤其是其作品中对独立女性的精神世界及其各种困境而更受到女性主义者的关注。她的《金色笔记》〔1〕更是荣获了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评语为“以具有史诗般磅礴气势的女性经验,以怀疑的精神,强烈的使命感,透视心性的想象力,审视分崩离析的现代文明。”〔2〕《金色笔记》包括一个独立故事与五本笔记,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自由女性”,而“黑”、“红”、“黄”、“蓝”四种颜色的笔记分别象征了安娜生活的四个角度:作家生活、政治生活、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这四种不同的颜色使安娜的生活始终无法统一,处于一种精神分裂状态之中。最后《金色笔记》总结了安娜的生活,意味着她分裂的生活整合之后得到了统一。〔3〕莱辛的《金色笔记》被视为女性解放与成长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她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了更好地解读《金色笔记》,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莱辛的《金色笔记》进行一番探讨,以求可以为读者解读莱辛的作品提供一些新角度或新思路。

一、莱辛创作中的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这一思想反映在文学批评中就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女性主义批评逐渐融入了现象学、社会学、阐释学、现代心理学、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义等理论之中。英国作为女性主义文学源头,这类文学的发展离不开英国资本主义的繁荣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在19世纪,英国文坛涌现了很多优秀女性作家,像简・奥斯汀、乔治・艾略特与勃朗特姐妹等,这些均为英国女性文学的奠基者。进入20世纪以后,伍尔夫提出“双性同体”一说,而且将其用于写作,这一举动奠定了世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基础。同时伍尔夫的这一理论对英国文坛,世界女性主义学者、批评家影响很大,其中就有多丽丝・莱辛。莱辛结合自身经历去理解女性之苦,并将女性自由思想融入到作品之中,启发社会各界的思考。

莱辛的女性主义思想集中反映在《金色笔记》之中。《金色笔记》包括由一个故事和五本笔记。五本笔记分别是黑、红、黄、蓝、金五色,这五种笔记分别象征了安娜生活的不同方面。黑色笔记代表安娜的非洲之旅,期间经历了种族冲突、殖民主义等问题。红色笔记象征安娜对斯大林政府从满怀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这记录了她的政治信仰。黄色笔记记录安娜的爱情破灭经历。蓝色笔记记录了安娜的精神危机过程。金色笔记则是安娜对人生的一种哲理性总结。〔4〕女主人公安娜与好友摩莉都是有独立意识的自由女性,但是她们都有离婚遭遇,有一样的信仰,都批判男人。虽然安娜与摩莉衣食无忧,然而在一个男权社会之中,都有婚姻、家庭、政治、社会等各种困扰。所以,这些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都渴望并积极去寻求解脱的方法。

二、独立女性追求自由途中的困境

(一)政治理想破灭

安娜与摩莉等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都是具有政治理想的,但是她们的理想最后都以失望告终。安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将共产主义作为自己一生的终极信仰,也将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与行动指向。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与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安娜为之付出了毕生心血。她认为加入党组织是很有人生意义的,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她的政治理想很难完成。最后,安娜还是退出了党组织。她的生活有陷入了迷茫之中。作为一个独立女性,在追求政治理想这条道路上,荆棘遍布,安娜遭受了无数磨难。然而,现实与理想落差太大。安娜的共产主义理想最终归于失望。

(二)爱情遭遇挫折

同样,在爱情道路上,安娜也是遭遇了失败。

安娜爱上了迈克尔,并想与之共度一生。爱情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安娜与迈克尔交往的五年过程之中,她却从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女性变为一个毫无主见的小女人。她迷失了自己并屈服于男权主义,她对此感到十分痛苦。安娜的独立意识与女性主义思想逐渐在美丽的爱情生活之中被磨灭了。随着安娜不断陷入爱情与家庭之中,面对女性独立意识与女儿、情人之间的选择,安娜作为一个女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女儿与情人,还总是替情人着想。但是这一切并没有能够挽回自己的婚姻与家庭,迈克尔还是无情地指责与抛弃了安娜。在一个男权社会中,安娜的爱情最终灭亡了。

(三)工作遭遇性骚扰

本来,作为独立女性,安娜与摩莉等女性应该能够在工作领域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但是事与愿违。安娜与摩莉等女性都是具有自由思想的女性,她们对于问题比较前卫,没有传统伦理道德的条条框框约束。但是安娜她们所追求的与保罗、迈克尔等男性追求的性发泄完全不一样。安娜与摩莉渴求灵肉结合,而不是一时的发泄。但是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这中灵肉结合的根本不存在。仅仅是男人发泄的一种工具而已。小说中,查理与摩莉离婚以后竟然还打扰摩莉的生活,更可耻的是,查理还对安娜有性要求。除了婚姻生活之中的不幸,安娜摩莉等人还要面临社会男性骚扰,例如乘地铁公交之时陌生男子的“咸猪手”。所以,在一个男权中心主义社会,安娜与摩莉等独立女性,很难寻得真爱,甚至还要面对情人背叛、社会男人骚扰等问题,这些使得自由女性备受折磨。

(四)精神备受折磨

离婚之后安娜一人抚养孩子,她成了一位是很有名气的作家。她思想上进,收入丰厚,也没有婚姻困扰,她俨然成了一位真正的独立女性。但是真实的安娜还是一个精神处于挣扎状态的安娜。她被深爱的迈克尔抛弃之后,变得郁郁寡欢,对生活缺乏激情。她的精神世界失去了任何“牵挂”,结果,她陷入了自我幻想之中。而且,安娜精神世界毫无束缚的状态令她陷入矛盾,精神近乎崩溃,得了“写作障碍症”。于是,为何获得解脱,安娜不得不看心理医生。她花了十年时间治疗“写作障碍症”,然而效果不佳。这令安娜痛苦至极。最后,马克斯太太为她找了一个方法,告诉她把写作当作一种发泄,而不是一种工作。但是她仍然没有摆脱这种疾病,只能通过笔记舒缓精神压力。

安娜的好友摩莉,与安娜经历了几乎相似的遭遇,也因为婚姻不顺心而走向单身,丰衣足食,还有精神需求与信仰。摩莉与查理结婚后,由于“男主内女主外”的原因,两人常常发生矛盾,最后两人还是离婚了。虽然安娜与摩莉等均为独立自由的新女性,然而,她们却不能真正地当好一个家庭的母亲。安娜女儿简纳特与安娜沟通存在阻碍,最后离开母亲去了寄宿学校。摩莉儿子汤姆感受不到家庭关爱而自杀未遂,最终双眼瞎掉。安娜与摩莉等自由女性都期望儿女可以理解自己的生活理念,长大成材,但是事与愿违,两人的子女反而与自己的关系更加疏远。总而言之,安娜与摩莉等自由女性可以自由的选择生活,但是却无法完全解决精神问题。

三、独立自由女性的真正出路

女性要真正获得解放与自我发展,仅仅坚持与男权主义斗争是不够的,还需要真正全面认识自己在两性中的地位,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肯定与自我回归。

(一)独立自由女性之自我反思

莱辛是根据个人自身经历而塑造了安娜这一小说形象的。换言之,安娜探索与反思女性主义及其存在状态与生存困境,实际上是莱辛个人对于女性主义的研究与思考。安娜在政治上是信仰共产主义,但是参加了非洲反殖民组织与共产党之后,她发现实际情况与共产主义理想之间的差距过大,所以她的政治理想开始动摇。自己心爱的男人不仅不能为她带去安慰与幸福,反而令她备受折磨。安娜连续遭遇了政治理想与美丽爱情的挫败之后,她自己开始深刻反思自己的人生。她第一点反思了“何为自由女性”,独立自由女性没有给自己的人生带去独立、自由与幸福,反而令她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与烦恼之中。她反思的第二点是女人可用女性标准去衡量男人,女人要独立,婚姻或爱情的失败不仅仅是男人的责任,而是两个人的问题。但是,女人也不适合过分地独立与自由,女人不可能完全不需要男人。这些是安娜对自己的人生遭遇给出的反思,其实也是作者的反思。

(二)独立自由女性之自我肯定

作为独立自由的女性,安娜却逃避自己身为一名女性的现实。她认为婚姻是自由生活的阻碍,她说离婚方可解放女人,让女人获得自由快乐的生活。但现实是,安娜离婚之后,表面上,安娜自由了;可是她却被逼到了现实生活、政治理想、爱情等的死角。最后,安娜与摩莉等自由女性不得不回归传统,回归主流。安娜在婚姻福利中心安心上班,替婚姻有问题的女性解疑答惑。而摩莉也选择嫁给了一个富商,从新寻找家庭的温暖。从这里看来,莱辛是让女性用于自我肯定,自我悦纳,让她们正确认识自己,再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幸福。

(三)独立自由女性之自我回归

在《金色笔记》中,莱辛其实为我们道出了一个道理:我们的人类社会包括男人与女人两类人,两性关系不是依赖关系,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尊重。男人与女人之间相互理解与关心,才能实现双方的自由、快乐与幸福。所以,莱辛是向我们指出创造和谐的男女关系才能使得男女双方获得独立与自由。只是,我们社会要真正实现男女关系和谐,仍然是任重道远的。其实,从安娜与索尔的关系中,女性主义思想还是存在一丝希望的。总之,如果女性要想真正实现独立与自由,“性战争”解决不了问题。恰恰相反,女性要真正自由,还是需要以两性之间的互相理解与沟通为基础的。

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如想坚守自我价值与独立人格,不仅要直面残酷的现实,还要与现实的不公残忍斗争。这就要求女性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与内心,以两性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为基础,再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独立与自由。

〔参 考 文 献〕

〔1〕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M〕.陈才宇,刘新民,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高永红.《金色笔记》和谐主题阐释〔J〕.东岳论丛,2010,(8).

大学生思想政治笔记范文4

一、政治课堂笔记本的建立和记笔记的技巧

(1)笔记本要从一而终,注意完整性。有的同学做笔记非常随意,今天用这个本,明天用那个本;今天记书上,明天记本上,甚至一本笔记本上各种科都有,笔记记得乱七八糟,复习时东翻西找,影响了学习效率。因此,笔记本要选一个较厚点的、硬皮的,要从一而终,注意完整性,并且要好好保存,以备复习时用。

(2)政治学科笔记的格式。政治学科笔记用的纸张,每页左右都要留出一定的空白来,不要把一页纸写得满满的。建议把笔记的一页最好用一条竖线格式分为两部分。其中左面占2/3,右面占1/3。较大的栏内记老师讲的内容,较小的栏内记自己的想法、问题等。两栏内容之间要有对应,这样便于对照复习。

(3)对重要的部分可以通过缩格、上下留空、加画重线或改用其它颜色的笔等标记来突出。用语要言简意赅,常用词语可用代号。写字要快,字迹能够看清就行。注意听课与看书结合,有些内容可直接在书上批注。

二、记政治课堂笔记要注意把握时机:宏观构建微观补充

学生要协调好记笔记与听课的关系,这是提升课堂质量的重要的环节。如果有内容没记下来,要暂时放弃,课堂上跟住老师是第一要务,下课再问同学和老师。以避免有时记笔记就跟不上老师讲的,听老师讲的就记不好笔记。有的学生企图把老师的话全记下来,追求笔记的完整性,注重形式,结果这些学生上课的主要任务是记笔记,听课倒成了次要的。最后导致课堂上听不明白,笔记记了一大堆,课后又没有时间去看笔记,最后束之高阁,没有多大意义。因此,学生在做笔记时应把握好时机:一个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要抓紧时间抢记;二是老师讲授重点内容时,要挤时间速记、简记;三是下课后,要尽快抽时间去补记。

三、政治课堂笔记需要记的主要内容

(1)记预习时发现的问题、体会,自己掌握不好的旧知识。课前预习对于做课堂笔记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预习,能让我们先对知识网络和重、难点有大致了解,特别是哪些地方还有疑问,先掌握部分知识,形成一个课堂笔记的框架,这样在课堂上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能有效地解决“听”与“记”的矛盾。

(2)记教学过程中教师整理总结的知识体系,难于理解的重点及难点以及自己悟出的重要体会;记课堂上没有解决的疑难,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或结合点,容易发生错误和混淆的概念。

(3)记老师讲课时推导知识的思路和过程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可以学到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独特见解。

(4)记书上没有的典型例题与典型解法,记规律,记课堂小结和老师更正补充的内容。有些内容,分散在各节之中,甚至在课外书籍中,是老师在查阅大量参考资料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出来的。对课本上落后于现实的知识,老师往往会进行更正补充。这些内容往往是重要的考点,是真正有价值记的东西。

(5)对联想、发现的问题,心得体会,要及时记。这些都是思维的火花,是有价值记的内容。书上有的知识、次要的知识和一看就懂的内容不需记。如果什么都记,势必影响听课的效率,得不偿失。

四、政治课堂笔记的课后整理和使用。

(1)由于课堂时间紧,一些内容可能漏记。课后要及时对笔记进行整理、归纳、补充,使笔记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既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又能使笔记干净整洁、有条理,还是一种很好的课后复习方式,使我们的复习更有针对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综之家

(2)切忌抄别人的笔记。有的学生比较懒,自己在课堂上不愿做笔记,下了课去抄别人的笔记。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不利于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一定要记住:笔记要自己写,自己做的笔记对自己才有意义。

(3)经常对照笔记,对老师讲课的内容,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便于运用。这是一种很有效的?W习方法,能够减缓对知识的遗忘。

大学生思想政治笔记范文5

一、结合多彩的生活,提高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有的同学感觉政治课比较枯燥,所以,对政治课缺乏学习的兴趣。其实,理论都是对具体问题的总结和升华,都存在着抽象、枯燥的问题。中学政治课有些内容比较生动有趣,有些内容的确比较枯燥。对政治课缺乏兴趣,其中重要原因是同学们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学习中受实用主义的影响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学科的误解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旦尝到了学习政治科的甜头,就能改变部分同学中存在的感觉政治课枯燥的问题。

比如在列举我们的民族文化时候,我们结合本民族地区的特点,介绍少数民族文化。如“风花雪月”够美好的了吧?可是“风花雪月”在我们苗族地区却是丧葬歌的歌词,其内容是――

《风花雪月》

风啊,风啊,人生好似一春风,

一日无常至,何曾得见风。

人有亡,风有散,人亡风散一场空。

花啊,花啊,牡丹芍药与新茶,

一朝严霜至,何曾得见花。

人有亡,花有谢,人亡花谢一场空。

雪啊,雪啊,万里千山空至白,

一朝太阳现,见山不见雪。

人有亡,雪有化,人亡雪化一场空。

月啊,月啊,自古有圆还有缺,

十五方才圆,十六月又缺。

人有亡,月有缺,人亡月缺一场空。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它是那样的优美和灿烂。学生对此怎么会没有兴趣呢?

二、科学掌握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一般学习方法

(一)预习。预习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预习是无师自通的桥梁,是思维习惯形成的助推器。从近期效应看可以增加上课的目的性,提高时效性;从远期效应看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就形式而言,预习可以分为课前预习和阶段性预习、粗预习和精预习等。

(二)专心上课,积极思考。即专心看(书,黑板,屏幕)、听(老师讲解和同学的发言),积极参与(积极动脑,和老师形成零距离互动),还要考虑你预习时所确定的听课重点。看、听、参与等形式都必须动脑,这是衡量专心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这点做不好,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知识。

做好课堂笔记是课堂听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科学地做笔记也是检验是否能调动多个学习器官听讲及听课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笔记可以为同学们提供宝贵的学习和复习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帮助很大。

(三)课后及时复习。之所以要及时复习,是学习的反复性特征的要求;爱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先快后慢规律也要求及时复习;及时复习还可以使知识的漏洞得到及时弥补,使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提高,使思维的深刻性得以发展。

三、牢固掌握所学概念和原理的基本要求

有些同学说,老师上课讲到的概念和原理虽然听懂了,笔记也记了,但总是记不住学过的概念和原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同类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只靠死记硬背,不仅记起来困难,而且只能形成短时记忆,不能形成长久记忆。大家知道学习知识懂是基础,记是手段,用是目的。在真正弄懂的基础上要想牢固掌握概念和原理必须做到:

(一)运用记忆技巧。例如,将关键词提炼出来着重记忆,最后将其他词汇补充完整形成完整记忆。如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的关键词是:“调节……分配,刺激……提高,促使……分化。”

(二)要做到及时复习和定时复习。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时间与遗忘的数量成正比,因此对待遗忘最好的良药就是及时复习,趁热打铁;定时复习,巩固记忆;经过多次复习后,知识即可成为长久记忆。

大学生思想政治笔记范文6

马克思并不是本来意义上的人类学家。他在自己的全部理论遗产中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专门的人类学著作。虽说他对人类学的兴趣在他整个一生中都以不同的方式持续着,但似乎没有迹象表明,他的长期而多方面的努力,是矢志于一门与其他人类学相区别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建设。

同时,谁也不能否认这样一条客观现实:马克思全部的理论活动都与人类学传统及其发展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思想渊源联系。比如,早在大学时代,他就在斯特芬斯教授讲授的人类学课程的正规训练下,接受过康德、黑格尔哲学人类学思想的传统教育。后来,他又在费尔巴哈哲学人本学的强烈影响下,向一切旧传统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过程中,他一刻也没有忽视过从人类学的经验材料中吸取有益的思想营养。《资本论》第一卷问世以后,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于人类学研究,写下了阅读摩尔根、梅恩、柯瓦列夫斯基、拉伯克和菲尔等人所著人类学著作的大量笔记,而把他当时作为最主要任务的《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写作,修订和出版工作放到次要或第二的位置上,直至生命的终点。

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前提问题。它迫使我们似乎不得不处于非此即彼的两难境地:要么坚持肯定说,首先解决名与实相统一的问题,也就是说,这种人类学必须是马克思本人的,或者起码是以马克思为根据的,而不是徒有马克思的空名,更不是随意强加的;要么坚持否定说,首先对马克思与人类学传统的渊源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客观后果作出总体的合乎逻辑的解释。

然而,我们却在这种互不相容的对立关系中,看到了二者互相联系的统一关系。正因为马克思没有人类学著作,当现实呼唤它的时候,建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才成为必要。又因为马克思与传统人类学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建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才出现可能。

事实上,外在的、经过改造的人类因素实际上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内部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谁也无法将它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厦中排除出去。马克思大量使用人类学材料,一方面在于为《资本论》的研究和写作服务,系统阐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则在于补充和发展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两点,恩格斯都作过明确的说明,而且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中作过出色的发挥。据此,人们常常把《起源》当作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代表作。应当说,这个观点在当时的条件下,不是没有道理的。可是在现在,在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发表后,还要坚持这一观点,就不那么合乎时宜了。

首先,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中写有重要的批注480多条,而《起源》中则仅仅使用了13条,说明《起源》远远没有囊括笔记中的丰富思想。用恩格斯自己的话说,《起源》只是“稍稍补偿”了亡友的遗愿。其次,马克思在其人类学笔记中第一次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线论原则,从而完成了单线论与多线论的有机统一;而恩格斯在《起源》中则仍然坚持原有的单线论理想。再次,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一般指的是他在1879——1882年阅读摩尔根等人所写的摘要和批注,一共五个笔记。事实上并不止这五个,至少还应该包括阅读毛勒、哈克斯特豪森、莫尼等人同类著作所写的大量笔记。请看以下统计资料:

1868年,马克思开始研究毛勒的《马尔克制度、农户制度、乡村制度、城市制度和公共政权史概论》。

1873年,马克思着手考察了俄国公社土地占有制的历史,阅读了尼·卡拉乔夫的《古代和当代俄国的劳动组合》以及其他相关著作和专论。

1876年,马克思又阅读了毛勒的《德国马尔制史》、《德国领主庄园制度史》和《德国乡村制度史》。

1876——1878年间,马克思还阅读了哈克斯特豪森的《俄国土地制度》、乌蒂塞诺维奇的《南方斯拉夫人家庭公社》、卡尔德纳斯关于西班牙土地所有制历史的著作以及克雷马齐的《印度法和法国法比较》、索柯洛夫斯基的《俄国北部农村公社史概要》等。

1879年,马克思仔细研究了柯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第一册。

1880年,马克思潜心研究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

1881——1882年间,马克思又搜集和阅读了大量的人类学著作,其中包括梅恩的《古代法制史讲演录》、拉伯克的《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莫尼的《爪哇,怎样管理一个殖民地》和菲尔的《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社》等等。

宽而言之,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还应该包括他在50年代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时所写的片断、70年代中期写给《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以及写给女革命家查苏利奇的信等。

仅就这些决非完善的统计资料看,马克思人类学笔记所涉及的内容,无论从时空方面,还是从基本理论倾向方面,都是《起源》所不能比拟的。虽说《起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它永远也不会成为阻碍建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事实根据。

谈到建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有必要首先提到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劳伦斯·克拉德怎样立论的问题。因为他不仅通过艰苦努力,按照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收藏的原件,于1972年编辑出版了《卡尔·马克思文化人类学笔记》一书,而且在该书的长篇序言中第一次从人类学的角度描述了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发展过程。他写道:

马克思在1841——1846年间阐述了一系列哲学人类学的观点,其中与晚年文化人类学笔记密切相关的论点有:关于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相互关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关于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异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在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生产人本身(《德意志意识形态》和《神圣家族》),以及用人的具体化反对人的抽象化(《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随后,由于他的著作愈益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他在1848年期间的革命活动,以及他关于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谈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的结论,使得他对人类学的研究从哲学方面转到了经济学方面。于是,他在不列颠博物馆里对人进行了纯经验的研究。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他始终不渝地回顾这个主题,特别是在1879——1882年间,他更加紧了这方面的研究。尽管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进程中发生了从哲学人类学向经验人类学的转变,但他研究的人类学主题一直没有变;他晚年的文化人类学笔记不仅是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中有关论点的补充,同时也是对他在1843——1845年期间所持观点的发展。

克拉德这段不足500字的精彩文字,至少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丰富内容:第一,他郑重地提出了马克思整个理论活动中人类学主题的一贯性问题。从一般意义上讲,这一论点是应该肯定的,因为它基本符合马克思理论活动的事实。较之前苏联理论界长期对这一问题所采取的回避态度,就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应当说,前苏联学者最有条件首先提出这一问题。早在十月革命后的第三年,列宁就派梁赞诺夫到国外搜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手稿,其中就有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梁赞诺夫当时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些笔记的巨大理论价值,只是从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方面作了肯定的评价。时过20年即1941年,苏联人才在《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9卷中第一次用俄文公并发表了关于摩尔根著作的摘要。之后,1958——1962年间,他们又先后在《苏联东方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柯瓦列夫斯基著作的摘要。1964——1966年间,他们又用俄文在《亚非人民》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菲尔著作的摘要。至此为止,他们中不只是少数专家,甚至一般学者都可以根据上述材料研究马克思理论活动中的人类学主题了,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直至1975年,当他们逐步认识到过去那种孤立地研究笔记的做法已经越来越脱离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潮流时,他们才在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中收进了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为全面把握这个主题及其在总体中的地位提供了现实条件。

不可否认,在马克思的理论活动中,除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政治学说等主题之外,的确还存在一个人类学主题问题。考察这个主题,对于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对于在现代条件下批判“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对于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正是在这一点上,我对克拉德是相当赞许的。

第二,克拉德把马克思的哲学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其他理论全部归结为人类学,即把马克思主义全部人类学化的做法,我是不赞成的。因为违反了起码的常识。试想,一个思想家,他的理论研究如果仅仅局限于一个主题,那么,他的思想必定是贫乏的。更何况,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知识的百科全书呢!

第三,克拉德在这里所使用的偷天换日、李代桃僵的方法,也是我不能赞成的。众所周知,克拉德所列举的马克思在1841——1846年间阐述的哲学人类学的若干观点,正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重要观点;克拉德所列举的马克思关于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的结论,使他对人类学的研究从哲学方面转到了经验方面,正是马克思自己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讲的从哲学研究的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关节点;克拉德所列举的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里对人进行纯经验的研究,似乎表明马克思进行的就是纯粹经验人类学的研究。或者说,马克思当时的理论创造,不是人人皆知的《资本论》,而是经验人类学了。可见,劳伦斯·克拉德用张冠李戴的手法编织出来的人类学故事是多么难以服众啊!

同劳伦斯·克拉德一样,其同胞斯利坦·戴蒙德也把整个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类学,只不过是一种具有革命良知的人类学。进而,他又把它同哲学人本学混为一谈,再也顾不上伪装冠冕堂皇,甭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非马克思主义了。

法国学者M·戈德里埃、E·特勒、C·梅雅苏等人力图把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学“结合”起来,要么用人类学去填补马克思主义的“空白”,要么为人类学提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其实,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本来就有的组成部分,这里根本谈不上什么“结合”,只是有一个返朴归真的问题罢了。

意大利学者德·马尔丁诺和阿·西勒斯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是一种相互翻译的关系,他们力图建构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是当代文化人类学和葛兰西的“实践哲学”的混合体。这种打着马克思的旗号,实则远离马克思的所谓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我们见得还少吗?因此,我们不能不处处同它划清界限,防止它从内部扰乱我们阵线。至于那种通过马克思、恩格斯人类学思想的比较研究而制造“马恩对立论”的努力,其目的和意图,人们就会看得清楚多了。

我们同时也看到,并非所有的研究者都赞同劳伦斯·克拉德的观点:

英国学者莫里斯·布洛赫就不赞成关于笔记的人本主义“复归论”解释。他在《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一书中分析马克思对人类学所抱浓厚兴趣的原因时说:第一,他想从人类学中得到一些确实的证据,证明他们发现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起作用的那些一般历史原则是自古以来一直起作用的原则;第二,他希望人类学为他们提供一些与19世纪资本主义的习俗制度形成鲜明对照、甚至完全对立的例子。布洛赫认为,马克思转向人类学研究,与其说是要关心前资本主义社会本身,不如说是要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析,他在自己的全部著作中都在设法证明资本主义大厦所赖以建立起来的那些概念(国家、财产、婚姻家庭、劳动、贸易乃至资本本身等等)并不是基于人性、逻辑或上帝这类非历史现象的不可动摇的东西;他转向人类学,就是要证明这些概念的随意性、暂时性和相对性,只有在这些概念及其虚伪的永恒性被揭穿之后,才有可能作出令人满意的政治分析。

前苏联学者伊·列·安德烈也夫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世界历史过程规律性的原理来分析这些笔记,更多地强调这些笔记所勾勒的原始社会理论的现实意义。他认为,这些笔记与《资本论》及其他专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规律和矛盾的著作截然不同,这是马克思一生创作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马克思晚年的学术兴趣发生了转变,开始专门研究原始社会的社会结构,这些结构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特别是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对它们的摧残和破坏,以及实现对社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客条件的过程和前景。他指出,在人类历史上看起来好像早已成为过去的阶段,对人类某些特殊地区来说,却正是极为现实的东西,是现代政治和社会经济过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笔记坚持把世界历史的规律性运用于根本不同于西欧的历史条件,这就扩大了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的具体应用范围,尤其是使它的方法论原则得到了富有成效的具体化。

美国学者唐纳德·凯利指出,马克思从大学时代起就一直以不同的方式保持着对人类学的兴趣,这种兴趣在晚年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最后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马克思加强了对前西方和超西方的各种社会制度的研究,并把注意力从政治经济学转到了一种甚至可能更大的计划上来,这一计划的基础就是英美人类学家们所开创的人类学这门新学科。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未能或许从未打算完成他的《资本论》。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他似乎正在超越一种仅限于经济分析和阶级分析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晚年笔记中的思想,透露了向更大的范畴,尤其是向部落、血缘关系和性特征这些范畴敞开大门的信息;一旦达到这一点,则不仅要把资产阶级所有制问题转向悠久的家庭问题,而且也要把注意力从阶级斗争问题转到两性配偶的终极辩证法。严格地说,即转到新人类学自身研究的问题上来。这决非想表明,晚年马克思是向青年马克思的唯心主义复归,而是想说明,晚年马克思是对中年马克思相对狭窄的、经典的和最容易被庸俗化的唯物主义的超越。版权所有

我们还可以列举若干实例。仅从以上几位学者的观点,就可以看出建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难度了。试问,作为建构基础的马克思晚年笔记是面向历史还是面向现实?是对以往观点的补充和发展还是对以往观点的突破和超越?是向早期观点的复归还是对早、中期观点的修正?是新的历史唯物主义还是新的人类学?

尽管研究者们意见纷呈,各执一端,但有一点似乎是相同的:他们都试图把马克思晚年的笔记放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总进程中来考察。迈出这一步是必要的、重要的。如果仅就笔记本身而谈论笔记,那就会犯梁赞诺夫那样的错误,认为马克思在垂暮之年还摘录他人的著作是一种“不可饶恕的学究气”。在这里,梁赞诺夫不仅忽视了笔记在马克思理论活动中的现实意义,而且抛弃了马克思理论活动的自身的整体性原则。众所周知,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进程中各种丰富多彩的思想观点、政治观点和理论观点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马克思的笔记、手稿和论著的有机统一;(2)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政治学和人类学等多种主题的有机统一;(3)马克思早期、中期和晚年思想的有机统一。在这个整体中,人们不难看出,马克思人类学笔记所阐发或所蕴含的极其深邃的思想肯定不是整体本身。无论怎样说,它也只能说是整体的一部分。同时,它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如同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政治学说笔记那样,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

那么,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呢?这里首先有必要涉及人类学一般。也就是说,要从人类学的总体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内涵。

传统观点认为,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的科学。据说,这个定义源于希腊文“人类学”,是“人”加“科学”的意思。从表面上看,它似乎具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不管什么人类学都可以说是研究人的科学。事实上,它只是研究人的科学之一。许多门类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譬如考古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伦理学、文学等等,都可以说是研究人的科学。因此,我们说,这个过于宽泛的定义在建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场合是不适用的,因为这个定义本身就不科学。

当人们真正把人类学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时,就不再局限于词的构成意义,而是根据它的对象、内容和范围来给它下定义了。由于人类学在各个国家发展的历史状况不同,又由于众多的人类学学派所强调的重点不同,于是,人们对人类学的内涵和外延的描述也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大致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基本规定。

第一种,认为人类学是研究人的体质的科学,属于自然科学,一般称呼它为体质人类学。只是由于人是社会的动物,因而又强调人类学与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种,认为人类学是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过渡的过渡科学,这种观点常常引证恩格斯的桥梁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25页)。

第三种,坚持广义人类学的观点,认为它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它是研究人和人类最全的科学群。譬如有的学者首先把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又把广义文化人类学分为狭义文化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史前考古学;再把狭义文化人类学分为民族学和社会人类学。

在以上三种不同的基本规定中,我以为第三种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因为它基本准确地描述了现代人类学发展的趋向。

根据这种分类法的基本规定,我们就可以用排除法比较容易地确定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基本方位了。首先,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不是体质人类学;其次,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也不是广义的文化人类学;第三,马克思在其毕生的理论活动中曾经涉及到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的若干问题,但这些并没有成为他的人类学思想的主流;第四,从事实上讲,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只是一门社会人类学,或者准确地说,它只是社会人类学之一种,与其他社会人类学相比较,譬如泰勒、马林诺夫斯基等人的社会人类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它是以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理论基础,以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再次生形态的相继发展为其研究对象,以现实的人的自由发展为其终极目标的真正全面的科学的社会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