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内容范例6篇

机电一体化内容

机电一体化内容范文1

手机电视,

你的“长尾”在哪里

手机作为一种人际传播的通讯工具,随着3G技术的到来和受众需求的多样化,与电视整合为一种新的视听媒介――手机电视。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手机为电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扩大了电视传播的范围,真正实现了信息传播的5W,即无论何时(Whenever)、无论何地(Wherever)、无论是谁(Whoever)、无论什么内容(Whatever),能找到对方(Whomever),也就是说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任何信息并联系上任何人。手机电视与众不同的传播模式和自身特点决定了手机电视独特的发展道路,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手机电视的长尾法则。

巨大的潜在受众基数据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2月1日报道,全球上网人数已逾10亿,有1520亿人使用手机,2010年全球手机用户总量有望达到30亿,全球总人口将为65亿左右,手机用户接近其1/3。手机媒体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媒介。

据权威调查公司艾瑞市场咨询的一项报告分析,到2010年,使用手机看电视的全球用户将达到1.2亿人,在中国,手机电视在手机用户数中的渗透率也将提高到5%,届时手机电视的用户规模将超过3100万人。

在针对手机电视的潜在使用行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超过88.8%的消费者选择了“ 希望试试看”,只有4.8%的消费者表示对手机电视没有兴趣。国内的一项调查研究也表明,在国内手机电视认知度只有18.1%的情况下,用户对手机电视的兴趣度却已达到10.4%。这些数据都表明消费者对手机电视的期望值和业务需求还是很高的,并且很愿意尝试使用手机电视业务。

以上各种数据和调查表明,作为一种初具规模的信息传播媒介形态,手机电视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在受众群,一方面是由庞大的手机用户延展出了粘滞性很强的大规模的手机电视业务的潜在用户;另一方面,各种技术的普及和手机制式的完善归一,将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手机电视潜在用户浮出水面。宽广的用户覆盖面成为手机电视的一种核心优势,而这种巨大的受众基数和“长尾”现象颇为相似。长尾理论运用的三个条件是“制造它”、“传播它”和“帮‘我’找到它”,而手机电视更容易满足这三个条件,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手机电视有足够多的用户和受众,越多的人使用手机电视,就会有越多的需求,就越能增加非热门产品的关注度和使用度,而需求又会进一步促进生产,从而呈现出一条“长长的尾巴”。

个性化、多样化的内容需求在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媒的垄断性导致了全国性热门产品的出现,电视也不例外,受众的需求在媒体议程设置的“指引”下仅仅关注热门的节目和信息,非主流节目却被忽视以致销声匿迹。而随着web2.0的到来,我们迎来了分众化、窄众化时代,这种“碎片化”时代带来的是对传统消费模式的挑战,它带给人们的是价值观念的改变和消费方式的多样化,表现为大众消费者向分众消费者的转换,大众化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转换。

新媒体时代手机电视颠覆了传统电视以家庭为单位的收看模式,演变成了一种“个人电视”,更具有私密性。信息接受者的千差万别决定了信息需求也各不相同,手机媒体的出现使不同的受众都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使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和“补偿性媒介”理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手机电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带来的是内容的分众化,受众所需的往往是极度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而手机平台相对于互联网来说是个窄化的信息传播渠道,除非实现高度的个性化定制才能满足分众化时代受众的需求,而正是手机电视的这种极度个性化的内容生产才刺激了手机电视领域内呈现出高度的长尾市场特征。

内容传播成本结构的改变虽然手机电视目前还存在着种类缺乏、价格昂贵、网络速率滞后以及传播制式不统一等技术问题,但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手机具有了新媒体的一切特征:可以实现内容的数字化生产和大规模复制传播;可以实现海量的内容存储,并能方便搜索;可以实现内容与内容之间的互动链接等等,而这三点其实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内容传播的成本结构。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随着收益的不断增多,其成本也会急剧上升。而对于架构在互动数字平台之上的新媒体,手机电视不仅打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而且其内容都是以虚拟或符号的形态存在,时间空间资源不再受到限制,产品的发行成本也不会随着收益的增加出现数量级的递增,内容的和传播完全以数据的形式存在,终端设备的进化导致内容拷贝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信息传播的边际成本为零或接近于零,使得草根也能有机会创造规模化的经济效益。手机电视这种低成本规模化的经济学特征刚好符合诞生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长尾理论,长尾现象的产生正是依靠网络货品陈列空间的无限性、低成本库存加上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才使为数众多的窄众群保持了较高的销售额,而手机电视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手机电视,

拿什么来舞动你的“长尾”

艾瑞市场咨询预测20072008年手机电视产业处于商用起步阶段。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消费观念和习惯的改变,手机电视业务市场将会逐步成熟,同时给产业链各环节带来巨大的商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会极大推动中国手机电视产业的发展,未来几年手机电视市场将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艾瑞预测2008年手机电视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23亿元,到2010年预计手机电视市场规模将达到59亿元(图2)。

由此看来,我国手机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利润空间,如何探索一条适合我国手机电视业务的发展道路至关重要,而仅仅凭借手机电视便携的移动性和互动性等新的传播模式是不足以改变消费者长期建立起来的收视行为偏好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手机电视要获得长远发展和丰厚的利润,要认识到手机电视的“长尾”给其带来的内容创作模式和信息消费模式的创新,发掘出手机电视“长尾”中的潜在受众还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个性化的定制手机电视内容制作的个性化不仅是由手机媒体这个窄化的信息传播渠道所决定的,更主要的是由信息时代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所决定的。手机电视要吸引“长尾”用户,不仅要做到应有尽有,建立足够长的“尾巴”,还要注重细分受众,建立个性化的内容定制服务,这才是手机电视巩固其竞争优势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手机电视确立非广告盈利模式的坚实基础。

个性化定制的概念,主要来自近年来风靡于互联网的RSS技术,即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意为“简单信息聚合”,其目的是通过建立网际通行的内容数据规格标准,来促进站点与站点之间的内容共享,并方便用户对来自不同内容源的内容信息进行统一订阅。不过,目前手机电视个性化的内容定制服务在全球范围内仍没有完全开展。理想的个性化内容定制服务,是指各类拥有不同收视偏好的电视受众都能够以合适的价格获得符合时间长度、传播时间等个性化要求的相应内容产品。

需要注意的是,手机电视节目内容的个性化定制并非要面面俱到,因为在目前的情况下,过于个性化的内容缺乏共享性,手机电视业务还需要在继续关注热门文化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人群力求节目形态创作的分众化。据艾瑞市场咨询研究数据发现,手机用户希望在手机电视上看到的内容中,新闻、电影、娱乐和音乐是用户首要选择的电视节目类型,用户的提及率均在60%以上,另外用户希望能够通过手机看电视剧、天气预报、综合节目和体育等节目类型(图3)。

用户贡献内容与传统电视相比,手机电视性能的低下、较小的屏幕以及待机时间的短暂,使得手机本身注定成为一个较窄的内容浏览渠道,这也使得手机电视不可能照搬传统电视内容。内容是灵魂,没有内容,手机电视就谈不上发展,手机的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内容为王”的经营策略上来。在新闻资讯方面,手机电视还是需要搭建自己的内容创作团队进行手机电视节目的创作。

但在移动新媒体时代,作为数字内容消费者的手机用户,同时也是数字内容的生产者。多媒体手机标准配置的提高,使得一个普通的手机弹指一挥间成长为重要的数字内容生产工具。中国目前有4亿手机用户,这些数以亿计的用户们在一夜之间都具备了采集、制作、加工、上传、分享、交流各种原创数字内容的能力。这个由量变走向质变的过程最终将导致移动新媒体产业的巨大变革,用户创造内容(UGC)将会走上前台,并且从此占据无比重要的地位。而这种用户贡献内容的创作模式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手机电视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资费,扩大用户,增大利润空间。

社区型手机电视手机电视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集合了网络的互动性,我们在强调手机电视自身内容质量的同时,更要注意多为用户营造一个社会化的交流空间,尽可能地提高业务黏性。在这种社区化的电视模式里,互动特征不仅局限于人与终端机器界面的互动,更在于通过数据传输网络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有益互动。在这个社区里,受众不再是被动收看电视的人,而是可以选择适当的参与程度,并且还可以在其中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在手机电视的后台也可以通过数据挖掘系统对每一位用户的兴趣爱好进行智能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向用户有针对性地推荐其他的内容。总之,运营商不仅需要学会如何进行内容产业的经营,更要学会如何把看似一盘散沙的媒体受众通过社会化网络凝聚成一个整体,并从中获取更大的商业价值。

机电一体化内容范文2

“电力拖动”课程对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电气传动类课程在机电专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机电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电路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在电气技术方面的素养,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要掌握电机这种特殊机械装置,必须掌握磁路结构(铁芯)、电路结构(绕组)及电动机的运行特性,还要具备机械和力学知识。通过学习“电力拖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空间分析能力和构思能力。

高职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制定机电类专业教学计划过程中,参照了本科或专科院校机电类专业的“电力拖动”课程体系。如高职院校的自动化专业开设“电机与电力拖动”课程,数控、设备维修与管理、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这些课的先修课是“电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等,后续课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原理与应用”、“机电一体化系统与设计”等。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开设的“电机与电力拖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又以电机学和电力拖动的传统内容为主。由此可见,高职机电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顺序与普通大学机电类专业课程开设方式差异较小。这对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带来一定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教学课时较少和教学内容繁多,学生很难熟练掌握电机与电力拖动的课程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课程体系中较少涉及电气传动方面的新技术,这不利于培养社会急缺的机电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

高职“电力拖动”课程体系改革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改革高职“电力拖动”课程体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要培养高端技能型机电专业人才,首先应加强专业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突出人才培养的“技能型”特征。其次,在电气传动技术方面,首先要巩固传统核心知识的教学,再以企业实际要求为依据,适当提高知识层级,补充新内容,以突出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特征。

当前编写的高职《电力拖动》类教科书,似乎遵循淡化理论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大刀阔斧地破旧立新,实际上这只是传统教材的压缩饼干。如很多《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材,将传统的《电机学》、《电力拖动》、《电气控制基础及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拼凑在一起,又要求在一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还要安排大量的实习,实际理论教学课时不足以前的三分之一。在这种教学安排下,教师不可能深入浅出地讲授教学内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难顾及教学效果。在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和教学进度快的情况下,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多少知识可想而知。笔者认为,在学时少和教学效果打折扣的要求下,要整合教学内容,必须明确两点:一是整合知识内容不是简单地堆砌和拼凑;二是压缩课程也不是把教材中的相关性较小的内容和公式推导简单地删掉。教材编写者必须在充分理解课程设置的目的、功能及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以达到的教学目的为依据,对相应知识内容重新“熔化”和“铸造”。在整合课程中应该做到两点:一是必须突出核心、主干内容,突出课程的知识主体,也就是要保留传统教材中的经典和精华内容,不能因为某些重要内容的公式较多、论证较繁复,而以“淡化理论”为由将其删除;二是在整合那些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时,不能为了整合和压缩,把本无关联关系的教学内容生拉硬扯地凑合在一起。目前,“电力拖动”类的“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许多教科书和一些学校制定的课程标准都出现了“多、杂、散”的问题,把多门课程的内容全部纳入一门课程,课程内容面面俱到,十分庞杂;大部分教材中融入了机床电气控制的知识,牵强附会,课程内容之间缺乏内在逻辑关系。笔者认为“电力拖动”基础教学应侧重于电机及其拖动性质和整体运行特征,只须简单介绍拖动与电气控制之间的关系,没有必要介绍具体的设备电气控制系统。因此“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电气控制章节只须介绍低压电器、基本继电接触控制单元的内容就可以了,甚至可以不介绍电气控制的内容,可以把这些内容纳入其他的课程之中。

机电一体化内容范文3

1引言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是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涉及机械学、电子学和信息科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新兴交叉学科[1]。该课涉及知识点量多面广,其内容融合了机电一体化相关概念、机械机构、执行元件、计算机技术、单片机和PLC控制技术、检测传感装置、可靠性设计、典型案例分析等诸多内容,是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的综合应用,其在培养学生的机电产品设计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许多行业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社会对机电一体化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故作为高校还需在培养机电一体化复合型技术人才方面进行不断改革和探索。

2课程存在问题

受陈旧教育观念的影响,《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以前多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导致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现场,实践环节偏少;该课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内容抽象苦涩难理解,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导致该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该门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系统设计思想,培养学生在调查研究、创新和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能力,最终让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相关理论、方法和规律,具备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能力。该教学任务单靠理论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由于该课知识点量多面广、各章节连贯性差、知识跳跃性大,所以老师在理论课堂上,最好以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系统为指引,将不同章节有跨越的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否则学生会感觉到知识点很零散难以掌握。此外,该课程各章节内容又相对独立,有些内容学生在相关的课程中已学习,比如单片机、传感器等。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加注意,讲课时仍不分轻重主次,所有内容一视同仁,这将给学生造成吃剩饭的感觉,甚至弄不明白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让学生获得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本训练才是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在不断压缩理论课时、提倡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体制下,短时间内要求学生获得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本训练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通过改革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2,3]。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3教学内容的改革

3.1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必须、够用”为原则,选取优质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理论依据,一方面所选教材必须具有系统性,全面讲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不仅要有由易到难的入门引导,而且要兼顾总体内容的提升;另一方面,所选教材要紧跟时代步伐,能及时把最新技术和学科前沿知识引入教材,要有新内容、新技术,这样学生自己会感受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能力为根本,制定面向实践的课程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内容量多面广而理论课时少的情况,故要依据教学大纲,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进而实现授课有据可依。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注意首先必须对机电一体化的概念、体系结构等内容进行透彻讲解,因为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建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框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章节知识点主次要明确。量多面广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最明显的特点,在如今压缩的短课时内若所有内容都依次展开介绍,必将导致所有内容如蜻蜓点水一晃而过,学生对内容的了解也只是走马观花。由于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已学过可编程控制器、微型机与单片机技术、接口技术和机械测试技术等机电方面的课,而机械方面相关知识则相对较弱,故在授课时重点要放在机械及机电结合的知识点以及典型先进的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上,而机电系统电相关部分可简单介绍,以免重复介绍。另外,授课时要注意引入新技术、新发展、新应用等相关内容,把数控加工中心、智能机器人等新产品应用要尽量穿插到课堂中,通过引入新技术新产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2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根据《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内容抽象、综合性强这一大特点,我院新建立了FMS柔性加工制造系统实验室。该柔性自动化生产线教学设备由自动化立体仓库码垛机单元、工件检测及自动喷涂单元、自动化输送线系统单元、CCD形状颜色检测单元、上下料搬运机器人单元、数控车床加工单元、六轴并联加工单元、六自由度串联机器人分拣及装配单元及系统总控共9个单元。该系统涉及到工业现场的实践应用,几乎包含了机电和工控领域所有方面的基础知识,如伺服驱动、PLC控制、传感检测等多种技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机电产品学习环境。通过完成系统故障检测、站点间联网程序控制等,使学生以前学过的许多专业知识在这里得到全面认识、综合训练和相互提升,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现在国家每年都举办各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比如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以致用。通过搭建如机械人、智能硬币分拣器、智能车等机械模块,完成其电机驱动、传感器的选择和安装以及电路板的设计、制作、编程和调试。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而且这将使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理论认识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教学与科研活动相结合。工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胜任当前就业需要的素质,更要有发挥潜力所需的能力。高校教学改革实践表明,科研训练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经验,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研究型人才的有效途径[3]。我院各专业自2010年开始实施专业导师制,每个学生均配备有专业导师,因此日常学习中,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书本内容,更要注重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坚持教学内容与培养科研素质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科研理念,使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学术科研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4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内容繁多、枯燥、抽象等特点[4],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方式单一。比如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可采用实物展示、动画演示等形式。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系统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可用环环相扣的实例为诱饵,采用案例教学法,从系统观点出发,加入学生讨论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老师并及时给予点评和讲解,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机电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可结合科研成果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着重从方法和思路方面加以讲解,注重理论教学与机电工程应用相结合,并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向学生展示那些工程领域和已得到广泛应用的机电新产品。另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可建立课程学习网站提供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开放教学环境如慕课的引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宽知识,方便灵活不受时间限制,同时还可解决授课学时不足的问题。

5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是检验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单纯的理论考试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该课程经改革,采用如下考核方式:考核成绩=理论考试成绩(70%)+资格审核(20%)+平时作业(10%),理论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资格审核类似于课程设计,三人一组,一组一个题目,满分100分,资格审核成绩低于60分不能参加理论考试,资格审核的目的是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和动力,最终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资格审核通过答辩的形式进行,采用本教学组两、三名教师组成评审组对学生设计的作品进行评审,资格审核的最终成绩由指导老师结合评审组意见和各小组上交的书面报告最后给出。这种考核方法不仅能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全面地反映学生应用该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并且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提高。

6结束语

根据《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探讨,在理论教学上采取制定面向实践的课程教学大纲,选取优质教材、精选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中,采取教学与工程实践、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活动等相结合,多方位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实践证明,通过从教学改革,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得到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得到很好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贾茜,汪木兰,刘树青.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21):61-62.

[2]丁继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5,(12):32-33.

[3]赵江铭,杨杰伟,白国长.《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1,(25):168.

[4]姜培刚,盖玉先.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机电一体化内容范文4

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要选择合适教学场所

选取教育教学的场所对于机电一体化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这也就要求学校必须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一体化进程的培训基地,通过实施机电一体化教育教学方法,将包括考工以及实训等等内容在内多种学科进行融合,要求中等专业学校自身必须要具有相应硬件的条件,特别是对于多媒体教学设备需求量来说,学校只有营造出很好的职业教育教学的氛围,形成一个和日后工作环境类似的教育教学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起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而帮助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更早接触到实际工作岗位之中。

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要建设实习基地

校内外的实习已经成为了为机电一体化学生提供必要实践帮助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形成一种良好的校内网实习条件,才能够有效保证我国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能够提前做好面对社会竞争的准备。要求中等专业学校必须要根据学校自身一体化建设实际的需求来建设好校内的实习基地,配备和其所开设专业相匹配的机电一体化教育教学设备,这一类设备必须要具有一定专业性和先进性,能够对教育教学内容实施一定的补充。

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必须要通过将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作为主导来实施培训工作,对实习计划进行设计,结合所学的内容以及社会实际技术的需求来开展,有准备并且有机会地为学生提供实施分步时间的条件,进而提升学生整体操作技术以及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要建设特色课程

机电一体化教学课程内容的确立和其在实施各个阶段中的任务进行紧密联系,在其和企业实施深度耦合的过程中,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相关人员和专家实施一定的调查,通过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进行描述,经过综合、整理、归纳以及分析,提出在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每一个不同阶段工作的任务进行确立,将工作的内容以及工作的任务有效转化成为学习领域中课程的内容,通过对工作过程中各个级别和各个阶段工作任务进行使用的频率以及难易的程度来实施准确的分析,确定一个适合不同层次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安排以及内容安排。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教学中,必须要坚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以及面向现代的发展方针,从实际角度出发,将教育教学培养目标以及改革思路进行确定,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体系,使得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其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互适应。

机电一体化内容范文5

关键字 广电产业 内容产业 erim 系统 创意模式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reative problems and the reasons of china’s television and broadcasting industry in content. and it suggests a systematic creativeness mode of television and broadcasting industry called erim.

key words television and broadcasting industrycontent producterimsystematiccreativenessmode

2006年我国传媒业收入占gdp的1.45%,然而美国传媒业收入占gdp的比例在2005年已经达到3.43%。①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11.20]由此可见,我国传媒业对gdp的贡献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针对这种差距,有学者提出了我国传媒业追赶世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即“在初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之后,再赶上像美国这样一些传媒发达国家的水平,最后成为世界传媒产业强国,引领世界知识经济发展潮流。”②笔者认为,我国传媒业要实现上述目标离不开广电产业的支持,因为广电业在传媒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广电业发展的关键又在于其内容产业,创意又是内容产业的核心和灵魂。WWW.lw881.com然而,目前我国广电内容产业创意所需的各种要素被肢解,从而导致同质化、低俗化现象日益严重。为此,笔者认为,系统化构筑我国广电产业创意模式便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我国广电内容产业创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

(1)同质化。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广播找到了以其伴随性优势与汽车结合的出路。各地广播台纷纷改名为汽车电台、交通广播等,播报路况消息。但信息相似,播报方式相同,无法形成竞争力。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也非常严重。譬如,我国各省市广电集团都设有经济、教育等专业频道,但专业特色不鲜明,栏目设置雷同;各电视台的自办节目互相模仿,形式单调、内容撞车;国产剧跟风现象比比皆是,且同一部电视剧被多个电视台反复播放。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在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二、八套以及少儿频道播出后,又先后在全国31个省市台多次重复播放。这是资源被过度争夺的表现。

(2)低俗化。2007年8月开始,先后有十家广播电台因播出低俗、违规节目被国家广电总局责令停播。国家广电总局也连续叫停了《第一次心动》和《美丽新约》等电视节目,因为此类节目画面格调低下、缺乏内涵。2008年2月,国家广电总局又为保障涉案剧的健康发展通知。可见我国广电内容的低俗之风盛行。

2.原因分析

(1)客观因素。首先是传统体制的制约。广播电视肩负着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公共信息服务功能以及自身经营功能。但目前我国行政权力仍是这三种职能中的主要控制力量。这导致资源垄断、市场封闭,与发展广电创意所需的自由、多元化的竞争环境相矛盾,严重制约广电内容产业创意的发展。其次是创意人才匮乏。目前上海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但是在纽约,该比例达到12%,伦敦为14%,东京为15%。③北京的一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状况研究显示,认为创意人才非常缺乏和比较缺乏的管理者占82.9%。④与国内其它省市地区相比,上海和北京更具人才优势,但其创意人才资源仍十分缺乏。由此可见,我国熟悉广电特性的创意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2)主观因素。首先缺乏创意意识。广电内容的创意特性发展不足,从根本上说欠缺创意意识。其次是躲避风险。创意产业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产业。广电产品的创意在推向市场后,能否获得预期效果,是未知的。因此许多广电从业人员选择放弃创意以避免承担失败的责任。中国广电产品的同质化、低俗化,“背后是一种产业初级阶段的小本经营时期的短平快,追求风险最低,成本最低的所谓效益”。⑤再次是自身惰性。广电产业没有形成对创意行为的激励机制,如果成功的创意不能赢得职业上的肯定或带来经济上的奖励,就很难激发创意行为。

三、我国广电内容产业创意发展的要素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广电内容产业要发展创意,必须包含以下要素:

1.环境要素(environment)

(1)构建职能分层的广电创意体制

我国广播电视应改革“三合一”体制,进行职能分层。首先,管理机构与经营机构分层,将各地的广电局与广电集团分离。广电局集中精力于政策制定、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独立行使管理职能;广电集团则独立进行经营管理。其次,广电集团内,也实行分层的职能管理:选择一批媒体重点进行宣传工作,承担喉舌职能;其他大部分媒体独立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独立经营,使政策宣传、公共信息服务、商业经营这三种职能合理并存,而不是互相混淆干预。这样分层的体制解除了束缚创造力的障碍,为广电内容产业的创意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2)设立专项广电创意风险基金

如上文所述,部分广电从业人员因害怕承担风险而放弃创意。若预先设立一定的风险资金,使创意行为得到保护,可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国广电集团可拿出部分资金设立专项创意风险基金,与专业的担保公司合作,激励其支持广电创意的发展。

(3)建立与时俱进的广电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我国目前已经形成包括《著作权法》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广电管理部门应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广电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并保证这些法规的更新和完善的速度赶上广电技术变革的脚步,为广电内容产业创意的发展奠定法律基础。

广电集团可在旗下设置专利事务所或知识产权工作部,为集团提供知识产权咨询、专利申请等服务。

(4)树立全民创意的广电创意意识氛围

观念的改变往往能为物质活动带来巨大动力。广电内容产业要发展创意,就应转变观念,从上到下树立创意意识,形成全民创意的积极氛围。

政府应制定相关战略目标,成立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机构;建造如城雕、音乐喷泉和文化街区等文化艺术性高的公共空间,营造公民创意生活环境。学者应致力于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广电创意领域的研究,通过学术报告和文献成果,将这一概念传播给公众。广电从业人员更应看清创意对该产业的重要性,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吸取国外优秀经验。普通公众也应积极参加各种创意论坛和创意征集活动。

2.资源要素(resource)

(1)培养复合型的广电创意人才

笔者认为,广电内容产业发展创意,最需要的是精通广电业务、拥有创意才华,又能将这些广电创意有效运营、带来经济效益的三重复合型人才。

①高校教育

中国传媒大学2003年开设国内首个媒体创意产业专业。该专业原先按艺术类招生,2007年开始按普通类招生。我国也已经有一些综合性高校开设此类专业。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已开始重视创意对传媒人的作用,创意也逐渐成为传媒人的一种基本技能。但目前该专业的课程大多只包含媒体技术、节目设计制作等,笔者认为还应开设经营管理类课程,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营能力结合起来培养。

②人才引进

当不同国家的人才聚集在一起时,各种文化能产生1+1〉2的效应。除自己培养外,我国应在全球范围内努力吸引创意、广电、经营人才。在人才的交流中能实现文化的共享和互补。

(2)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处于文化产业核心层面的广电产业要发展内容,离不开传统文化。我国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许多经典的故事都可作为广电内容的题材。另一方面,我国广电内容产业要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必须要有本国的创意品牌。而我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创意品牌。

奥运期间,北京电视台和北京卡酷动画卫视播出了动画大片《福娃奥运漫游记》,该片从历史的角度对体育项目进行诠释,用成语对竞技故事进行点评,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我国广电业者应清楚认识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在进行内容创作时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

3.产业要素(industry)

优秀的创意内容通过生产、制作、播出和经营的环节,才能形成产业并带来利益。

(1)推进创意内容生产、制作和播出的数字化

广电内容的数字化是指节目的前期采集(摄录机、演播室、转播车)、后期制作(编辑)、发送(播控系统)、传输(卫星传输、有线传输和微波传输),到接收和显示(数字电视机)全过程的数字化。⑥

广电数字化是一场由技术升级引发的产业升级。从传者角度看,广电内容生产、制作和播出等各环节的数字化,可缩短创意产品的创作过程,降低创意成本,提高创意质量。从受者角度看,随着数字化的进程,受众对广电内容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这对创意内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创意内容的延伸经营——拓展产业价值链

当富有创意的广电内容被生产、制作和播出后,有效地延伸经营可以形成更长久的经济效益。

①衍生产品

开发广电内容的衍生产品有两种途径:一是拓展到实物空间,如图书、音像制品、品牌商品开发等;二是数字化在线收费,如在线游戏、在线视频点播等。对衍生产品的开发可以形成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条,为创意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

仍以《福娃奥运漫游记》为例,尚在试播阶段,其图书前5册的销量已突破百万,音像制品目前已发行30万套。继推出普通版同名图书和音像制品后,《福娃奥运漫游记》又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制作了珍藏版图书和音像系列,包括2008奥运贺岁版、亲子阅读系列小说版、益智迷宫版、魔幻拼图版和配有普通话、英语、粤语三种配音以及中、英、法、韩、日五种语言字幕的dvd金装版。⑦

②关联业务

高附加值是创意产业的一大特征。我国广电产业应努力形成以主业为支撑,相关多元化产业共同发展的创意新格局。

目前我国广电产业业的实际业务包括:音像出版业、报刊业、互联网业;以电视购物为核心的贸易业务;演艺业(如依托广电媒体平台形成的各种艺术团);运营电视拍摄制作基地等。可建立广电创意产业集聚区,将相关产业的工作室和公司集中在同一个区域内,形成多元文化生态和创意服务产业链。

4.评价要素——设置广电产业创意指数体系(index)

笔者认为,广电集团应该建立创意指数体系,评价其内容产品的创意水平。该指数体系应包括环境指标、资源指标和产业指标。

四、我国广电内容产业创意发展的机制分析(mechanism)

仅有上述要素,广电内容产业的创意模式还是静态的,只有引入一些机制,才能使各要素发挥作用,使该模式系统运作。

1.作用于环境要素——协调机制

广电内容产业涉及广电节目及其衍生产品如音像制品、图书、网络游戏等等,因此我国广电内容产业的管理权既归属于广电总局,也归属于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同时,因为广电内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它所在的环境各要素的支持,所以也涉及到经济、法律等各部门。这样多层次的管理,难以协调和规范。笔者认为应对环境要素引入协调机制,可单独设立一个更高层次的协调小组,协调各部门对广电内容产业的管理。我国台湾地区把创意产业管理纳入其经济部产业辅导中心,其中创意影音产业由该中心的新闻局负责,这样就可以由该部门出面协调其它部门间的关系。有效的协调机制使各环境要素和谐地相互配合,为资源要素的发展创造支撑环境。

2.作用于资源要素

(1)激励机制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科学、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20-30%,而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让员工把另外70-80%的潜能也发挥出来。⑧因此只有建立合理而完善的激励机制才能使人才这个核心资源发挥作用。激励机制应包括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两部分。

广电产业的物质激励除工资、奖金、福利外,也应包括股权。广电集团可通过股权形式给予创意人才一定的经济权利,使他们能以股东身份参与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给他们更多的归属感。

广电产业的非物质激励主要是培训制度。我国广电集团可以学习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sph),在当地的学校挑选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设立专项奖学金供其出国深造,等其毕业后为集团服务;当创意人才进入集团时,开设培训班为其进行系统的培训;对进入集团后工作出色的创意人才,也应定期提供培训和晋升的机会。另外,广电集团可效仿惠普、苹果等企业,对员工的工作时间、工作进度以及服装等方面不加规定,这种弹性和自主权也是对创意人才非常有吸引力的激励。

(2)保护机制

近年来,许多饱含中国文化的内容资源被国际传媒掠夺并成为我国文化内容产业的强大竞争对手。《花木兰》、《功夫熊猫》的巨大成功已向我国文化资源的保护敲响了警钟。建立健全文化资源保护机制,一方面应抬高外国媒体的市场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应加强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并降低维权成本。

3.作用于评价要素——反馈机制

创意指数体系得到的结果必须及时反馈回已形成的各要素中,才能达到不断改善的效果。广电集团可定期产业创意发展评价报告,也可采取专题报告、简报、开会和发内参等形式,使政府和从业人员能准确把握广电内容产业的创意现状,随时发现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将上述机制引入已有各要素,广电内容产业的erim系统创意模式形成。见图1:

如上图所示,政治、经济、意识、法律四大要素在协调机制的作用下为广电内容产业的创意发展提供了基础环境;人才要素通过激励机制发挥智慧和才干,传统文化要素通过保护机制树立内容品牌,形成了我国广电内容产业创意发展的核心资源;通过内容生产、制作、播出的数字化和经营的不断延伸,广电内容的创意真正形成了具有规模的产业;创意指数通过反馈机制不断对现状进行评价,保证广电内容产业创意的健康发展。各要素和机制共同作用,就形成了erim系统创意模式.

五、结语

目前我国的广电内容产业,正是由于环境不优化、核心资源未形成、产业不够壮大以及评价指标不明确,才会产生上文所提到的问题,与先进国家形成巨大差距。因此笔者在此提出构建广电内容产业的erim系统创意模式。该模式的建立,能帮助广电内容产业形成规模经济,从而实现传媒产业的三阶段战略目标。该模式的系统化水平发挥较低时,可实现第一阶段“初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当系统化水平发挥最大效果时,有助于我国传媒产业达到战略目标的最高阶段,即“成为世界传媒产业强国,引领世界知识经济发展潮流。”

注释

1 李本乾 媒介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r].

2 李本乾、李彩英、周娉芬.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路径、目标及措施[j].新闻界,2006(1):22-23,39.

3 创意产业突飞猛进,七种人才最为紧缺[eb/ol].(2006-11-07)/article/142/2006-11-07/29263.htm]。

4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状况实证研究[eb/ol].(2007-06-05) .cn/education/zhuanti/07rcfzbg/2007-06/05/content_8346655_2.htm

5 尹鸿.文化?创意?产业:中国电视的三维空间[eb/ol].(2007-03-17).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5802701000atd.html

6 林娟娟.电视内容产业经营论述[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5):26.

机电一体化内容范文6

市场态势:新媒体带来大冲击和大变局

1.广告受冲击

易观国际的数据显示,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为231.7亿元,环比增长28.7%,同比增长31.6%。除此之外,来自昌荣传播的数据显示,2013年下半年,电视媒体广告同比增长11.6%。电台同比增幅降至6.8%,平媒继续下跌,报纸跌幅6.8%,杂志跌幅7.8%。

2.有线网络受冲击

由于互联网电视的冲击,全国有线网络产业收入增长速度下滑,用户不断流失。2012年,全国有线网络产业方面的收入为660.98亿元,同比增长17.24%,第一次跌破20%大关,陷入滞涨状态。用户开始流失,进入2013年更加明显。有线网络所受的冲击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直播星、OTT盒子及互联网电视一体机。

3.市场主体变了

2005年以前,不独中国,全世界的广电行业都没有太多压力。但就在这一年,美国兴起了一个视频网站——Youtube。同年在中国,优酷和土豆分别创立。自那以后,市场开始变化。如今的格局是:优酷土豆暂列行业老大;爱奇艺、腾讯、搜狐为第二集团;迅雷、乐视、PPTV、风行等为第三阵营。从广电一统天下变为市场主体和业态的多元化,提醒电视行业应以全媒体的音视频产业来重新思考未来。

4.商业模式变了

互联网电视既然严重冲击了传统电视市场,那么电视行业就要仔细研究来自互联网的竞争,在商业模式上到底产生了什么变化。来看两个案例,一是“乐视生态”,二是“阿里版图”。

“乐视生态”是一个包括内容、终端、平台和应用的完整生态系统,整个链条环环相扣,实现了无缝连接。在内容方面,乐视自创立之初的撒手锏就是购进正规版权,进行电影、电视剧的网络分销,之后开始独家买断著名综艺节目,再后来就开始做自制节目,直到成立乐视影业直接投资拍摄电影。在终端方面,一开始推出PC端视频网站,接着生产出乐视盒子进入客厅,后来生产出极具价格杀伤力的乐视电视机,目前已经计划生产乐视手机占据移动互联网。在平台上,乐视通过内容海量存储和碎片化切割,实现乐视云视频和CDN备份,提高响应速度,提升了用户体验。在应用方面,乐视通过引进教育(少儿英语)、游戏(360)、电商(京东)、直播(兔子视频)等第三方APP,成了一个全面占领家庭客厅生活的综合应用平台。

再来看“阿里版图”。“阿里版图”的核心理念是用户导向,也就是说阿里巴巴旗下的任一网站、任一APP都是用户入口,用户一旦进入即被牢牢锁住,完成一个商务闭环。在传媒娱乐板块,阿里的主要合作伙伴是湖南卫视,实现了高度的台网融合,湖南卫视观众不论从哪个入口进入,都会被导向阿里的淘宝、天猫、高德地图、美团等平台,通过电视与电商的无缝连接,实现用户的柔性消费。高度定制化的观众互动,芒果网、呼啦、微博、陌陌,任何一个观众社交平台的呼声都有可能左右剧情和节目走向。“阿里版图”的最终目标就是掌控用户入口,实现商务闭环。这对电视行业带来的思考是:内容为王也好,渠道为王也好,说到底是用户为王,掌握用户才是王道。

面对上述来自互联网的冲击,电视媒体需要重新审视行业价值。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是:电视死了吗?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得分层面、分角度来看,无谓的悲观和过分的乐观都是不可取的。

首先,基于无线和有线的电波传输的电视或许将死,但基于互联网的IP传输的电视,也就是互联网电视(含IPTV和OTT TV)风光正好。其次,基于卖广告和有线收视费模式的电视或许将死,但基于用户流量导入和柔性消费模式的电视将横空出世。

总之,判断传媒行业的迭代关系,一看传播介质,二看商业模式。至于客厅电视会不会被互联网电视取代,这是个伪命题,事实上,客厅电视就是互联网电视。

应对之策:版权依然是核心资产

随着视频网站、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等移动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电视媒体传统的依靠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商业模式已经略显疲态。与此同时,也正是由于新媒体的发展,多屏传播的涌现,收视用户分流,才让电视媒体深刻意识到,真正能够为其创造商业价值的核心资产是版权内容。在新媒体态势下,版权价值反而会更加凸显。因此,新媒体的竞争对于拥有大量素材资料和版权内容的电视媒体来说,是挑战,更是机会。而电视媒体应对这种变化就需要进行内部转型,关键是盘活内容资产,创造版权价值。

1.在新媒体态势下,传播渠道反而增多,影视版权价值更加凸显

(1)视频网站(WebTV)

现实运营中,所有视频网站主要的成本有两个:一是版权支出,二是带宽成本。电视媒体只要有优质的版权内容,就可以卖给视频网站,还能卖出好价钱。

(2)互联网电视(IPTV/OTT TV)

当下,有线网络和电信运营商主推IPTV,同时也加入了OTT战团,采用IPTV+OTT双战略。而作为传输方,电信和有线以前是没有内容储备的,怎么办?它们只能买版权。

(3)移动端视频(Video on Phone/Pad)

移动端视频(手机视频和平板电脑视频)的来源比较复杂,以前以用户上传的短视频为主。但是,如今有两个趋势:一是正版长视频增多,二是流量包月的正版视频服务出现。

(4)交通视频(Video on Board)

公交、地铁、航机媒体,前两者更像户外媒体,航机媒体暂按音像出版物对待。但是,随着4G时代的到来,以及航机环境下天地互联WiFi的出现,节目内容版权化也是趋势。

2.传统电视台通过内部转型,版权依然可以实现重大效益

(1)素材是有价的

传统电视台拥有的素材如果不被利用,就永远是素材本身,而一旦进行开发利用,其价值将不可估量,甚至会超过广告收入所带来的盈利。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最先在版权开发方面进行了尝试,2012年,中央电视台以音像资料馆为试点,试行台内素材的有偿使用,全台各频道、各栏目使用资料馆的素材,全部实行模拟计费,挂账运行,一年下来,全台挂账空转2.2亿元。这意味着什么?素材有价值,而且是一座巨大的宝藏。

(2)节目版权营销收益巨大

2012年央视纪录频道出品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爆电视、个人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四屏开花,国内版权收入超过1亿元,此外海外版权收入超过200万美元。国内版权收入加上海外版权收入,一部纪录片就为央视创造了1.1亿元左右的版权收入。2012年整个央视纪录频道的广告收入是3亿多元,一部好片子的版权收入抵得上一个频道全年广告收入的1/3,从中就可看到节目版权的价值。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电视台真的不能再只依赖广告了,应该重点向精品节目倾斜,从版权开发中挖潜。这是全新的节目战略,也是全新的经营战略。

(3)台网高度融合新模式

《星光大道》是中央电视台在台网融合上的一块“试验田”。该节目在央视及央视网双屏播出重点栏目,网络收视指标排名第一,月均网络收视时长超过100万小时。形成电视和网络双屏收视的双丰收效果。除此之外,央视网还利用电视新闻的素材和评论资源,通过网络化语言和编排方式,进行新媒体的二次加工,播出效果和营收也不错。

通过以上分析,对于电视的未来,笔者还是有充分的自信,或许现在情况还不是那么糟,而且未来也未必那么衰。自信从何而来?回答是:第一是版权,第二还是版权。

首先,论存量的版权资产,全国电视台守着一座巨大的金矿,这是新兴的互联网视频企业非常羡慕而自身不具备的。其次,电视媒体也不是束手待毙,自身一直在进行战略转型,通过台网融合等新模式,大台依然可以在互联网时代领航。综上所述,只要电视台从源头上打好基础,直面新媒体的竞争,内部狠抓版权,对外放手经营,完全可以昂首迎接版权内容产业的光明未来。

解决之道:构建全媒体、全产业链的媒资与版权管理流程

1.何谓全媒体

从内容上来讲,全媒体涵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内容;从终端上来讲,全媒体跨越图书、纸媒、网站、平板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电视机、个人电脑等所有传播介质;从商业模式上来讲,在全媒体环境下,产生了新的商业模式:首先,在这种模式下,内容本身可能就是商品,而不仅是传统的“免费内容+广告”的形式;其次,全媒体环境下会提供多重用户入口和流量导入,会引发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产生购买欲望及行为,比如观众在观看电视剧时,发现了某个演员戴的表比较好看,产生购买欲望,此时用户便可以直接在观影界面点击该表,进入付款页面,实现购买行为;第三,更强的社交和分享功能,比如湖南卫视的呼啦,通过互动及共享,实现用户与节目的互动,创造新的生产力。

在全媒体时代,内容本身就是商品。无论何种介质的媒体内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经过数字化的处理和碎片化的切割后,都有商品化的可能。商品化的第一步,是媒资管理。因为内容只有经过碎片化之后才能进行二次开发,而碎片化的本质就是媒资管理。媒资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化转储、上载、编目、切割、二次编目等。商品化的第二步,是版权管理。碎片化完成之后,不意味着立即能完成商品化。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有没有真实的市场需求,二是有没有真实的版权权利。前者是版权开发,后者就是版权管理。

综上所述,媒资管理和版权管理是内容实现商品化的基础性工作。

2.何谓全产业链

根据传媒娱乐业的一般规律,内容资源从源头生成到用户消费的产品生命周期,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个链条越长,跨越的媒体介质和传播渠道越多,媒体内容产生的边际效益越高。

理想化的产业链模型是从故事创意(剧本)开始,历经图书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影视作品、院线、电视、衍生品、互联网电视、音像制品、海外版权、演艺作品、主题公园等开发利用,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之后存入媒资库,然后再被调出来,进行二次版权开发,再来一个生命周期。将其版权价值挖掘到最大。从整个产业链来看,这个链条上真正流通的其实是媒体内容的版权,这才是核心。

3.全媒体、全产业链下的媒资与版权管理流程及其关键节点

(1)内容资产的来源和出口

全媒体、全产业链下的媒资与版权管理流程的起点,还是内容资产本身,但在全媒体环境下,这些内容资产来源多样化。主要表现形式有传统的文字、图片、音乐、电影、电视,以及近几年发展比较迅速并逐步形成规模的微电影、自制剧、网络视频等素材内容。流程的终点及出口,是这些内容资产被商品化后的终端呈现形式,在通过数字化、信息化、产业化后,被开发成电影、电视剧、音乐等产品,在网站、IPTV、OTT、手机等客户端上进行传播销售或转授权。

(2)媒体内容商品化三部曲:数字化、信息化和产业化

在全媒体环境下,内容是以数字化形式进行传播的,而且对传播内容的时效性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存储介质如胶片、磁带、开盘带等内容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的传播需求,所以必须数字化。另外,随着年代的久远,传统的内容存储方式会造成资料的损坏等问题,如磁带老化、音质受损且会占用大量的物理空间及支付高额的储存成本。所以,在全媒体环境下,内容商品化的第一步,是进行数字化。

在实际操作中,数字化只是基础。如果不对这些内容进行标注和编目等信息处理,想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就像大海捞针。所以,需要通过编目将其进行碎片化和信息化处理,而这个过程,就需要通过一整套的媒资系统来实现,软件加硬件,还要有人工服务。通过媒资系统进行编目后,检索到所需信息,没有版权同样不可行,因为媒资库中的内容都会涉及版权问题,没有版权授权将会带来侵权风险,引来版权诉讼、影响机构声誉等麻烦,而媒资内容的版权信息化,也需要通过版权管理系统及相应的版权合同清理、版权合同著录等版权服务来实现。

数字化和信息化之后,内容资产类似从工厂加工出的产品,必须实现商品化或者产业化。否则,不考虑如何进行出厂销售,产品同样是一堆废铁。因此,数字化及信息化后的内容资产,还要借助内容分发平台,通过重新拆分打包和版权谈判等方式,利用版权资产交易平台等手段,最终实现内容子站的销售和交易完成。

媒体内容商品化三部曲,实际上是原创内容从源头到上市以及二次开发利用的全过程。

首先,数字化的本质是对内容资产的转储。对传统的存储介质内容进行数字化的过程,本质就是对这些内容进行数字化转储的过程,数字化转储就是对包括开盘带、LP老唱片、盒式带、MD带、DAT带、CD等介质进行预处理,对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使其综合物理特性指标及电磁特性均可得到提升,延长保存寿命,做好数字化传播的准备。

其次,信息化的本质是媒资管理与版权管理。内容资产的信息化过程就是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及系统等工具,对内容进行全面的信息化管理,从内容素材的收集、入库、编目整理、、归档、检索等方面进行全过程控制和管理,实现节目内容管理传输的自动化、规范化和共享化。而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媒资管理及版权管理双管齐下。媒资管理主要通过对内容资料进行整备、转储、采集、编目等流程,实现对多媒体数据资料的存储、编目检索管理、资料查询等。而版权管理则是梳理媒资内容所涉及的各种权利人关系,分析各种合同约定,著录所有内容资产的版权信息并使之规范化、清晰化,为全媒体环境下在各种渠道和终端上进行版权开发利用做好准备。

第三,产业化的本质是内容分发,就是版权销售。产业化过程就是将媒资库中的沉默金矿进行开发输出的过程,在多种传播终端并存的全媒体环境下,应重点考虑如何将这些资产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划分及运作。媒体资产作为拥有版权的内容,拥有多种权利维度,需要利用专业的法务团队对这些权利进行研究拆分,通过全媒体内容分发平台进行分发及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