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护理问题和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神病人护理问题和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神病人护理问题和措施

精神病人护理问题和措施范文1

关键词:精神病人;康复期;失眠;护理

失眠是指从睡眠开始的入睡障碍和睡眠的维持障碍。失眠包括入睡困难,清晨觉醒过早,睡眠时间短,睡眠中断,白昼睡眠过多(1)。失眠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困扰,使人的生理节律紊乱,活动能力降低,严重影响康复。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精神病人急性症状控制后,他们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自卑感、行为退缩、残留症状、受到社会歧视、精神压力非常大,容易导致失眠(2)。遂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了解82例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失眠类型,失眠的相关因素,找出具有共性的问题,探索失眠发生的应对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康复期失眠病人。将精神症状控制,病精好转后仍有失眠者82例。男38例,女44例,平均年龄35.62±12.81,文化小学18例,初中36例,高中(中专)19例,大专以上9例。职业农民48例,工人4例,教师11例,学生2例,干部2例,自由职业4例,无业11例。平均病程4.82±3.36年,疾病诊断按CCMD—Ⅲ标准,诊断为精神分裂症43例,情感性精神障碍28例,癔症9例,脑类所致精神障碍2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并通过对20例病人预调查后进行修改,成为正式问卷,问卷分两个部分(1)一般资料。(2)康复期精神病人的睡眠状况,重点是失眠的类型及影响睡眠的因素。

2 结果

2.1 失眠类型

2.1.1 入睡困难

82例失眠者中有42例,从想要入睡到实际入睡所用时间超过1小时,占51.22%。

2.1.2 早醒

36例病人早晨觉醒比正常时提前2小时以上,醒后即不能再入睡占43.90%。

2.1.3 不能熟睡

有34例病人陈述有轻微的响声刺激便会醒来,一夜睡眠中醒来达2次以上,占41.46%。

2.1.4 睡眠时间缩短

虽然有充裕的时间,但一夜合计睡眠少于5小时有32例,占39.02%。

2.2 影响因素

影响睡眠的因素及排列顺序见表1。

3 康复期精神病人睡眠障碍的护理

3.1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入睡困难是康复期精神病人最常见的类型,就失眠分类而言,本组42例有入睡困难,超过一半以上,精神病人面对疾病的折磨,环境的变化出现入睡困难,针对这一点,我们首先努力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安全的睡眠环境和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睡前通风、控制室内温、湿度,工作人员做到四轻,病人床铺及设施整齐、干净,根据季节变化更换被褥。将兴奋躁动病人与恢复期病人分开,避免影响睡眠。在不影响治疗护理的前题下,尽量满足个人生活方式,尊重病人生活习惯,其次指导病人讲究睡眠卫生,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指导病人采取一些放松的措施、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通过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及相关知识的宣教,对他们睡眠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3.2 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患精神病后造成对家庭、社会的危害和经济负担加重,特别是那些病发时对家庭带来极大伤害的病人家属,对病人有显著的排斥,因此有时病人正常的需求都被家属拒绝,甚至还有恶语中伤。针对这些情况,当病人恢复自知力后及时辅以家庭干预,精神科工作人员要及时将疾病的有关常识向家属讲清楚,以求家属的理解,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家属要正确对待病人,善于化解矛盾,鼓励病人正确对待疾病。住院经费问题是许多病人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提示我们应站在病人角度合理安排其住院费用,让他们少一分担心,多一点放心。我院院领导非常重视病人住院费用问题。为提高病人的报销比处四处奔走,报销比例达70—75%。提供民政救助,困难患者有村上证明医院减免10%的住院费用,特别困难者还增加减免比例,这样可以尽量减轻经费问题带来的压力,使他们安心入睡。

3.3 采取社会心理干预措施

恢复期精神病人的最大难题,在于社会功能的恢复,我国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相对滞后,精神病人得不到应有的关爱,甚至还受到不公正的歧视,致使许多病人无法触入社会生活,出现消极、悲观情绪,到致失眠,我院通过保山日报科普栏目、保山广播电台、168心理咨询电话、墙报、黑板报、节假日到市区街道,向社会广泛宣传精神卫生知识,向各级政府及社会各阶层不懈地宣传精神病防冶康复的重要性、消除偏见、关心精神病人,呼吁政府利用引导社会福利企业为精神病人提供尽可能多的职业康复机会,呼吁全社会理解尊重精神病人,使他们感到自己仍是社会的一员,从心理上走出疾病阴影,恢复健康心态,从而安心入睡。

3.4 健康教育的开展

为清除病人的紧张心理,及时了解病人睡眠情况及主观感觉,帮助分析影响睡眠的相关因素,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3)。我们结合整体护理工作,对病人进行疾病知识宣教,讲解失眠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以及精神因素不良生活作息对疾病的影响,指导病人合理用药,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使其正确认识疾病,以积极的心态接受冶疗,解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从而恢复正常睡眠。

4 讨论

精神病人病情缓解,自知力恢复后,大多不安心住院,同时又恐惧出院后受到歧视,有明显的无助和自卑,对前途丧失信心,并在以往冶疗过程中经过无数次失败,他们自感达不到亲朋、社会或自己的期望,心理经常伴有挫折感,个别病人对发病时的行为表现自责自罪,环境的改变,药物副反应都能使病人烦躁不安,因此出现失眠。为寻求较好的护理方法,我们对康复期失眠精神病人展开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住院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失眠与患者家庭、社会、医疗机构等因素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因此,第一要加强医疗机构自身的管理,认真落实医疗安全的各项措施,提高医护质量,在精神病人住院冶疗的全过程中都应密切观察,特别是对那些住院时间长,不安心住院,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家属探视后,情绪发生变化的病人,应进行重点监护,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在医疗制度,病房管理,要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安全、舒适的睡眠环境。第二、做好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全社会都应认识和尊重精神病人,努力协调好医、患、患者家属及社会四者之间的关系,对精神病人发病时病态的行为,要用医学的观点向家属解释,以求得家属对患者某些行为的谅解,积极配合治疗。第三、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精神卫生事业的支持,努力呼吁政府对精神卫生各项工作的重视,加大投入,不断改善精神病人住院环境,以利患者在治疗和恢复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失眼作为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对康复期精神病人的体力,精力及机体的康复均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通过对82例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失眠情况调查分析,使我们对本专科患者的失眠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对康复期精神病人失眠患者应仔细分析影响因素,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失眠患者的护理。

参考文献

[1]何晓明,李文涛,刘晶,等。睡眠障碍病人的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4):147

精神病人护理问题和措施范文2

【摘要】 目的 探讨精神病人饮食安全管理工作的方法。方法 回顾以往精神病人饮食安全管理的缺陷,分析影响精神病人饮食安全因素,归类划分饮食障碍类型,制定当前饮食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加以实施并持续改进。结果 实施两年来,没有发生一例饮食安全意外。结论 精神病人饮食安全管理工作模式是有效杜绝发生饮食安全意外的方法。

【关键词】 饮食;安全管理;工作模式

精神病人饮食安全是精神科护理的重点。由于精神症状和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饮食障碍,会引发饮食安全意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如何依法管理是当前护理研究的热点之一。[1]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病人会出现暴饮暴食、拒食、吞食;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吞咽困难、噎食,使病人的安全受到威胁,因此精神病人饮食安全管理应贯穿于医疗护理全过程,并列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2]我病区通过实施饮食安全管理工作模式,保证了精神病人的饮食安全,现将实施体会报告如下。

1 影响精神病人饮食安全因素分析

1.1 集体进餐时病人受幻觉妄想支配突然冲动伤人

集体进餐时兴奋病人受幻觉妄想支配突然冲动伤人的情况发生率较高,若不加限制,几乎每天都可以发生。我病区有66张床,日平均防冲动49人次,即75%的病人有随时发生冲动的可能。

1. 2 电休克治疗前后进食、进水的危险

电休克治疗前病人进食、进水会导致治疗中发生窒息死亡,治疗后病人尚未完全清醒而仓促进食灰导致噎食。我病区 2年共有58例病人接受电休克治疗,总计624人次,其中8人次发生夜间偷食零食而中断治疗,即因此情况发生窒息的危险是1.55%。

1. 3 强迫鼻饲时,因病人不配合而易发生意外

病人受精神症状支配,持续拒食,在强迫鼻饲时有可能误插入气管而发生意外,两年来我病区共收治病人1580例,其中因拒食而鼻饲的158例,占住院人数10%。

1. 4 精神衰退病人有噎食、窒息、胃部急性扩张的危险

由于精神病人衰退存在不同程度自我管理缺陷,有随时噎食、窒息的危险。比如:吞食食物、甚至不加咀嚼的吞食骨肉鱼刺等。由于食欲亢进、不知饥饱,有胃部急性扩张的危险。

1. 5 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有导致病人噎食、晕倒的危险

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可以导致病人出现吞咽困难而发生噎食,741例中26例发生了明显的吞咽困难(3.5%)。90%接受氯丙嗪或氯氮平治疗的病人,会因无力、厌食、摄入不足,有发生低血压突然晕倒的危险 。

1. 6 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有发生高血糖后低血糖的危险

大部分精神病人缺乏主诉,病人有可能因为过量进食或进食不足发生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危险;同时血糖不稳有可引起精神症状波动,如不能及时正确判断与救治,甚至加用镇静药会导致病人昏迷甚至死亡。2011年1~12月共收治965例,其中合并糖尿病诊断的13例(1.35%)。

2 护理对策

2. 1 饮食障碍分型

根据影响精神病人饮食安全因素的具体情况,结合我院制定的精神病人饮食护理常规,提出精神科病人饮食障碍类型:环境干扰型;电休克治疗型;拒食型;暴饮暴食型(吞咽咀嚼障碍型;吞食鱼肉骨刺型;糖尿病自我管理缺陷型)。

2. 2 针对不同类型,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针对不同的类型,在护理中采用专人和集体看护,专人喂饭与鼻饲进食方式。我病区共有17名护士,包括护士长在内。护士长、主班护士及临床班护士随时评估每位病人的饮食障碍类型、饮食种类、护理方式并做好交班记录。对安静合作无精神障碍的病人,采取集体看护的方法,由巡回班护士来完成。集体进餐后安排个别进餐:对环境干扰型的病人,采取单独进食的方法,由工疗护士、主班护士、临床班护士看护。对电休克治疗型的病人,待其意识完全清醒后,采用集体进餐、专人看护的方法。对拒食喂饭型的病人,在集体进餐时,专人喂饭。对拒食鼻饲型的病人,根据医嘱,由3人完成鼻饲操作:即主班听诊、治疗班操作、临床班保护协助。禁止留置鼻饲管,必要时请主管医生参与指导。对暴饮暴食型病人,集体进餐时应限制饭量。对吞咽咀嚼障碍型病人,集体进餐时给予流食、半流或软食。对吞食鱼肉骨刺型病人,给予脱骨去刺的普食并集体看护。对合并糖尿病自我管理缺陷型病人,给予糖尿病饮食,集体进餐,专人看护。

2. 3 持续质量控制的措施

护士长每天早、午交班时听取各班护士对病人饮食管理汇总情况,控制当天饮食障碍病人护理质量,提出改进方法,主班负责在护理管理连续交班本上记录,内容包括姓名、影响饮食安全因素,饮食障碍类型,护士长不在时由主班负责。护士长每周四与主管医生共同讨论病人饮食安全问题,每周五早晨交班时向病房全体医生、护士宣布病人饮食安全措施。对特殊病人及时处理,随时质量控制,连续交班。

2 .4 效果

实施精神病病人饮食安全管理工作两年来,没有一例因管理不当而引发的安全意外。

3 体会

3. 1 告知病人和家属饮食安全危险因素可避免纠纷

当病人被确定存在饮食安全危险因素时,护士与病人及家属及时进行有效沟通,使期了解存在的影响饮食安全因素和如何配合治疗护理。当病人需要被强迫进食时,应提前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在争取配合的情况下有些病人可自行进食而免去鼻饲的痛苦。护士不把鼻饲作为惩罚病人的手段,鼓励病人自主进食。比如:集体进餐时病人自由排队,自由选择座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选择饮食种类。在体现以人为本,维护病人尊严的同时,也避免了由于病人不理解而造成纠纷[3]。

3.2 认真、准确、及时做好护理记录

精神科护理记录具有专科的特点,当护士遵医嘱为病人鼻饲时,护士应明确记录鼻饲的原因、鼻饲的内容、鼻饲的量及效果。重点记录约束病人的原因、时间、部位、有无肢体的损伤。

环环相扣,注重细节是环节管理的原则。在医疗护理服务中,饮食安全管理的任何环节问题都可导致严重的后果。精神科饮食安全管理是对病人实施的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左月燃.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护理工作依法管理的认识与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47.

精神病人护理问题和措施范文3

[关键词]精神科;纠纷;安全问题;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b)-102-02

随着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执行和举证倒置原则的采用。医护人员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保证医疗安全。防范医患纠纷是当务之急。精神科的护理工作由于长期以来的特殊性,人们对精神病人既存在很大同情心,又存在偏见,很容易发生其他医院所没有的护患纠纷。

1潜在的护患纠纷

1.1未能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按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病人应该享有生命权、知情同意权、保密权、自、隐私权。对住院的精神病人,护士往往认为跟他们说不清道不明,在入院时有时未能将其病情、治疗风险、疾病预后等详细告知家属或告知不全而达不到效果,一旦发生意外则不能理解或否认已告知,而发生纠纷。

1.2不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精神病人比其他患者蕴含有更多的隐私,有的因为诊断、治疗护理的需要,把一些个人隐私如有关婚姻及性生活的内容告诉医护人员,而护士却在不适宜的场合谈论,未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侵犯了病人的隐私权和保密权。一旦泄露病人的隐私,可能对一些痊愈的病人产生严重的心理伤害,导致严重后果而产生纠纷。

1.3专科护理知识不足

忽视病人心理护理,缺乏整体护理知识,护理人员识别精神症状和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技巧缺乏,不知如何针对病情实施心理护理。在与精神病人接触时,很多护士由于言语粗暴、态度生硬而导致病人病情突变而发生意外。

1.4护理记录不规范、不完整

由于护士对护理记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专科表格设计不够完善,以及护理人员的专科记录水平不够等原因。对病人住院过程中出现的病情变化、处理经过、结果等多无记录。有的只着重对精神症状的记录,而忽视基础疾病和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的记录而导致医患纠纷。

1.5精神卫生工作的问题

观念上的滞后,也是引起纠纷的原因。除了精神科工作人员法律知识的缺乏外,病人的监护人对监护责任的认识缺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据沈均等的调查显示,住院精神病人因自伤、自杀等引起的问题,86%的精神病人家属认为医院应该负全部责任。

2对策

2.1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条例》等有关的法律、法规,依法行护,自觉维护护患双方权益,预防护患纠纷的发生。另外,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加强专科知识的学习,转变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态度,掌握危重病人抢救技术,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2.2认真履行告知义务,避免纠纷发生

在病人入院时医务人员即将病人的现状、诊断、治疗、用药、药物的副作用、所患疾病的转归、预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意外等如实、反复地向患者家属告知,征求其同意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在进行特殊治疗或参与科研、教学,对患者进行录音、录像以及病情不允许出院而家属强行坚持出院等情况,都应该在病历上让家属或患者签字,以便发生纠纷时有据可查。

2.3完善护理规章制度,杜绝安全隐患

2.3.1严守护理操作规程

在既往的多数涉及精神病人的医患纠纷中,不论情况如何,医方总会败诉,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医院无过错情况缺乏有效判定标准。因此,精神病院按照法律法规、遵守各项诊疗护理操作规程提供给病人正确的服务是无过错的前提。

2.3.2加强病人管理制度

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不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订出更加具体、严格可行的医院规章制度,如“病人管理制度”,实践证明严格的管理会有相应的回报。我科设有外出病人请假本,避免了许多麻烦。

2.3.3完善安全防护设施

精神病房的设施应符合要求,医院承担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过错推定原则,意外发生后,医院应当有证据能证明其没有过错,医院应当使人们相信,在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方面,医院已经采取了必要的防备措施,证明意外的发生是医院所不能防止的,才有可能减免责任。

2.4设计完善的专科记录表格,规范护理记录

学习有关护理文件书写规范,提高护士对护理记录重要性的认识,护理观察要及时、准确,护理措施要具体落实到位。因此,科室应根据专科特点,设计出方便、实用的护理记录表格,以护理观察和具体的护理活动作为重点,及时、准确、真实、详尽地做好护理文书的记录。

2.5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

精神病人护理问题和措施范文4

【关键词】 精神科护理;护理纠纷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52-02

1 护患纠纷原因分析

1.1 未能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按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患者应该享有生命权、知情同意权、保密权、自、隐私权。住院的精神病患者是有损害行为倾向的高危人群,护士往往认为跟患者说不清楚,在入院时有时未能将病情、治疗风险、疾病预后等详细告知家属;加上精神病患者大多长期反复发病,很多家属将病人视为包袱,对告知内容不以为意,导致告知不全或达不到效果,一旦发生意外则不能理解或否认已告知,而发生纠纷。

1.2 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精神病患者因为诊断、治疗、护理的需要,把一些个人隐私如有关婚姻、恋爱以及性生活的内容告诉医护人员,而护士却在不适宜的场合谈论,根本未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和保密权。护士一旦泄露患者的隐私,可能使一些痊愈的患者产生严重的心理伤害而产生纠纷。

1.3 专科护理知识不足 护士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缺乏整体护理知识,精神科护理专科护理知识不足,识别精神症状和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缺乏、不知如何针对病情实施心理护理。在与患者接触时,不尊重患者,言语粗暴,态度生硬、甚至任意侮辱病人而导致患者及家属不满,引起纠纷。

1.4 护理记录不规范、不完整 由于护士对护理记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专科护理表格设计不够完善、以及护理人员的专科记录水平不够等原因,对患者住院过程中出现的病情变化、处理经过、结果等记录不全,或者同医生的病程记录雷同,未能充分体现护理过程,另外有的只着重对精神症状的记录,而忽视躯体疾病和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的记录而导致医患纠纷。

1.5 精神卫生工作的问题 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观念上的滞后也是引起纠纷的原因。患者的监护人对监护责任的认识缺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住院精神病人因自伤、自杀等引起的问题,86%的精神病人家属认为医院应该负全部责任。[2]

2 对 策

2.1 认真履行告知义务,避免纠纷发生 在患者入院时医务人员即将患者的现状、诊断、治疗、用药、药物的副作用、所患疾病的转归、预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意外等如实、反复地向患者及家属告知,征求其同意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在进行特殊治疗或参与科研、教学,对患者进行录音、录像以及病情不允许出院而家属强行坚持出院等情况,都应该在病历上让家属或患者签字,以便发生纠纷时有据可查。

2.2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各种形式,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如《精神卫生法》及《刑法》,领会《精神卫生法》、《刑法》中涉及精神卫生的有关条款,依法行医,在工作中自觉履行法律责任,维护护患双方权益,尽可能地预防护患纠纷的发生。另外,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加强专科知识的学习,转变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态度,尊重患者人格,保护患者隐私;掌握危重病人抢救技术,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2.3 完善医院设施及医疗护理规章制度,杜绝安全隐患

2.3.1 完善安全防护设施 精神病房的设施应符合要求,医院承担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过错推定原则。意外发生后,医院应当有证据能证明其没有过错,医院应当使人们相信,在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方面,只有医院已经付出了合理的注意,并采取了必要的防备措施,证明意外的发生是医院所不能防止的,才有可能减免责任。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电子设备的普及,医院广泛应用电子眼,电子巡视设施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既能监督强化护理人员自觉履行护理规范,保持良好的岗位状态,按时巡视病人;又能在意外事件发生时提供保护性证据,使护理规范正真落到实处,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2.3.2 加强患者管理制度 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不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出更加具体、严格可行的医院规章制度。实践证明严格的管理会有相应的回报[3]。如制定了精神病人外出请假协议,告知家属带病人外出的条件(为直系亲属、经医生允许)、注意事项、所应承担的责任等。

2.3.3 严守护理操作规程 在既往的多数涉及精神病人的医患纠纷中,不论情况如何,医方总会败诉,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医院无过错情况缺乏有效判定标准[2]。因此,精神病院按照法律法规、遵守各项诊疗护理操作规程,提供给病人准确无误的医疗服务是无过错的前提。精神科的许多医疗护理常规是特有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是由于医护人员并未完全严格执行这些制度引起。因而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是十分必要的。

2.4 设计完善的专科记录表格,规范护理记录 学习有关护理文件书写规范,提高护士对护理记录重要性的认识。护理工作是否尽职尽责,除病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效果外,在记录上反映出来的就是护理观察是否及时、准确、护理措施具体落实是否到位。因此,应根据专科特点,设计出方便、实用的护理记录表格。以护理观察和具体的护理活动作为重点,及时、准确、真实、详尽地做好护理文书的记录。

2.5 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 长期以来,当住院精神病人发生意外后,出于同情病人,将一切责任都归于医院[4]。因此,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宣教:如印发有关疾病的健康教育资料;定期给患者和家属举办健康教育讲座,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定期下社区给患者及家属一些专业防病控病知识指导。利用有关新闻媒体(报纸、电视等)进行科学的宣传和正确的报导。

当前全民法律意识不断强化,精神科更是高风险病区,护士要学法、懂法,在护理行为中守法。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强化护理安全意识,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护理安全隐患,杜绝护理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沈均,陶荣芬.从7起精神医患案例浅析相关法规问题.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1):57.

[2] 罗小年.关于住院精神病人损害事件责任讨论的几个问题.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3):223.

精神病人护理问题和措施范文5

【关键词】精神病病人 危机状态 原因 护理

危机状态是指突然发生的,威胁人身生命安全或损坏物体的一种危急状态。对精神疾病患者危机状态的防范和护理是精神科护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现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住院精神病人发生的121例危机状态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121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45例;年龄16—63岁;诊断符合CCMD-3诊断标准,其中精神分裂症65例,躁狂状态21例,分裂科精神病15例,抑郁症12例,酒精信赖所致精神障碍8例。

1.2方法 查阅各科室及护理部2003年1月—2007年12月危机状态登记本,根据登记本上的病人资料再从病案室中抽取相关病人的病历121份进行分析,研究发生危机状态的原因与精神疾病症状因素、环境因素、病房管理因素、药物因素的关系,并探讨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 结果

121例中自杀行为51例,暴力行为32例,出走31例,噎食7例,其中由精神症状支配发生的73例,病房管理引致的32例,治疗因素引致的16例。

3 讨论

3.1原因分析

3.1.1精神疾病因素的原因 精神疾病的危机状态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躁狂状态的患者受幻觉妄想的支配,认为某人是来陷害自己的,伺机置他于死地,结果先发制人以攻击和伤害;有自杀观念的患者因医院防范严密,达不到目的而寻找机会离开医院后自杀;抑郁症病人在情绪低落影响下,产生无助无用感,觉得自己是社会和家庭的负担,生不如死,在此基础上产生自杀企图或行为。

3.1.2管理方面的原因

①精神病房大多采用封闭式管理,病人不能自由出入,生活单调。

②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离岗、忘记关门、丢掉钥匙等,给患者可乘之机。

③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生硬,给患者以劣性刺激。

④病房设施有漏洞或损坏未及时修补,造成患者外出、自杀等。

3.1.3治疗方面的因素

①对治疗感到恐惧和痛苦。

②大剂量抗精神异常药物导致副反应,让病人难以忍受或引起噎食。

③高效价药物或突然加药导致病人出现药源性焦虑不安,极度兴奋、冲动攻击行为。

3.2护理措施

3.2.1加强基础护理 对重症精神病人,新入院病人、有三防行为的病人,首先要了解其病史,掌握病情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对有暴力行为,幻觉、妄想症状丰富的病人应尽量避免触及其病理体验,适当组织病人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使其精力得到发泄。对不安心住院病人,应多关心体贴,使其尽快熟悉并适应住院环境。对有自杀、自伤企图的病人,护理人员要经常主动与其接触,了解其思想动态及心理活动,因势利导地做好心理护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对兴奋激动的病人,要耐心细致的护理,尽量减缓激动情绪。对有自杀观念和藏药企图的病人,要严格监视病人服药,杜绝病人积存药物集中吞服自杀。对有以上特殊行为的病人要安置于护理人员的视线范围内或在群体环境中活动,实行重点监护。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意外先兆,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

3.2.2 对年老体弱、药物不良反应严重的病人 做好饮食护理,注意观察病人的进食情况,进食时护理人员应在旁看护,不宜催促病人,嘱病人细嚼慢咽。

3.2.3改善住院环境 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安全、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改造现有铁门铁窗的病房设施,消除病人对住院的恐惧心理。

3.2.4增加病房的娱乐项目鼓励病人参加工娱疗活动,丰富住院生活,分散其注意力,使其安心配合治疗,促进病情早日康复,防止意外行为的发生。

3.3加强病房管理

3.3.1 加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平时要注重护理人员良好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养成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勤于思考问题及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避免用简单生硬的语言刺激病人;自觉遵守各项操作程序和规章制度,能及时发现病情及早妥善处理。减少因工作失误而发生意外事件。

3.3.2严格执行护理常规制度 病人外出活动返回病房时要认真清点人数,严防病人走失。要加强巡视护理,活动结束后应检查门窗是否关闭,有无病人躲藏。夜晚和清晨是意外事件多发时刻,护理人员必须精神集中,不得麻痹大意,以防意外事件发生[1]。

3.3.3加强安全管理 ①要经常检查病房的门窗、锁、瓷砖等设备,有损坏时要及时维修。②病房内的危险物品要严格管理,如有丢失要及时查找。③加强安全检查,严防危险物品带入病房。④病人外出活动须经医生或护理人员同意,并有护理人员陪同。⑤做好病人和家属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2]。

参 考 文 献

精神病人护理问题和措施范文6

一、流浪精神病人救助中存在的问题

以我院为例,我院长期接受大量流浪精神病人,总结我院多年的救助经验,发现以下问题:(1)流浪精神病人情况复杂,因无法了解患者确切的个人、病史资料,从而无法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患者未知、复杂的情况也增加了医院救助过程中的危险性。(2)流浪精神病患者病种复杂,很多病人在患有各类精神疾病的同时还存在躯体疾病。共病增加了治疗难度与治疗费用。而且精神疾病本身需要较长期的治疗过程,流浪精神病人由于其“流浪”的特点导致其开销巨大,因医院资源有限,很多患者常稍有好转便草率出院,因而得不到彻底的治疗,导致病情易复发。(3)流浪精神病人出口不通畅,流浪病人出院标准并没有确切法律依据,目前我们的做法一般是在患者病情好转或治愈后出院通过救助站遣送回原籍。但政府却没有考虑到他们返回原籍之后的生存问题。被遣送回去的病人通常不被原来的家庭所接受,为了生计,很多病人遣返之后又重返流浪行列,从而引发新一轮流浪的现实问题。(4)找不到原地址的流浪精神病人,无法送回,长期滞留医院没有相关法律论据,原医疗机构的有限资源也无力长期收治大量病人。

二、原因分析:收治政策不健全,相关制度执行困难

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自愿救助的原则,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而对于无辨认行为能力的流浪重症精神病人而言,自愿救助毫无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病人配偶、父母、成年子女等都是病人的监护人。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应该承担监护义务,保护被监护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就流浪精神病人这一特殊群体,医院、民政、公安等部门不是其监护人,找寻其监护人又面临诸多困难,《精神卫生法》对于的精神病人权益保护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在这些无家可归、有家难归的流浪精神病人身上有所体现。

各地方制定的精神卫生发展规划、精神卫生发展意见、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实施方案当中,这些措施普遍存在收治条件、职责部门、救助标准、医疗及生活保障等方面标准不一,层次不清、职责范围不清等问题。

三、对策及建议

(一)安全有效的管理

1、入院时留取相关的资料。对一些特殊躯体情况如明显外伤、躯体畸形的患者都应在第一时间拍照存档,并在照片上标明住院号、在病历上贴上照片,以便于辨认。

2、做好病人随身物品的清点、登记工作。做好病人来院时的安全检查工作,查清其身上的随身物品,如身份证、首饰、钱等贵重物品,并在民警或其他护送者在场的情况下,做好详细的登记并进行双签名(护士、民警签名)。

3、详细填写护送入院相关人员资料。工作人员要认真填写医院制定的流浪精神病人入院登记表格,如派出所的单位名称、民警姓名及其警号、联系电话等,做好备案,以便查询。

4、详细记录、留取病人出院时的相关资料。患者病情好转后应及时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家庭住址、家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以便尽快与其家人联系。在家属接病人出院时,工作人员应把病人的随身物品交给家属,并向家属出示病人入院时的物品登记及双签名。工作人员应认真填写病人出院时的去向登记,弄清接病人出院的家属姓名、与病人的关系等,应认真查看接病人出院的人的身份证明,并且留下身份证明的复印件,。

5、完善护理文件记录,减少安全隐患。由于流浪精神病人无供史者、无(或暂时无)监护人,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一切情况只有靠医护人员的文书记录来反映。。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关爱流浪精神病人氛围

应发挥家庭保障的基础作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相关法规政策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宣传教育工作,预防精神病人因家庭成员不履行赡养、抚养、监护之责而流浪街头。对于拒不履行监护责任的,应提请司法部门依法处理,追究其法律责任。网络、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应广泛宣传宣传精神病防治、精神康复、流浪精神病人救治救助等相关知识,使人们知晓了解精神卫生相关知识,并引导人们将关注目光投向流浪精神病人这一弱势群体。

(三)建立流浪精神病人职业技能培训及就业安置基地,形成流浪精神病人长效救助机制

流浪精神病人接受救治救助后的出院安置问题,成为严重困扰民政精神病院和救助站资源利用和功能发挥的一个问题。通过在现有民政精神病院开设工疗站(农疗站),或建立专门的相应机构,为精神康复者提供工疗、农疗、娱疗以及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巩固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出院后能够顺利走入社会,适应生活,并且能够获得一些力所能及的职业技能。形成流浪精神病人长效的救助机制,避免了流浪精神病人安置无门而出现循环救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