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管理知识范例6篇

计算机管理知识

计算机管理知识范文1

关键词:知识管理;实验教学;计算机实验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其管理过程包括了知识的获取、存储、传播和开发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知识管理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通过网络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果组织与管理,实现知识表现途径和传播的多样化,保证教与学各用户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互通,从而来创新学习的自我组织行为及实施效果。实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而且与课堂理论教学相比,实验课程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同时它也为学生的研究能力、开拓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科学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较好的路径。因此,实验课程在学科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实验教学与知识管理基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各行业的普及,信息化也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教学方式、学习途径与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之发展的网络远程学习系统也成为了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网络学习系统的应用,改变了时空的局限,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高校扩展以来所面临的人员快速增长与教学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让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资源共享化和管理自动化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自上而下的向学生传播理论知识,并教会学生实验方法和手段。但在此过程,学生与教师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交流,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学到的通常是一些显性知识,即那些已经成文的或可以度量的、可以进行计算机处理的知识和信息。而对于存在于教师头脑中的各种经验、技能、诀窍等隐性知识却无从获得。知识管理是运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手段,将所学知识作为数字化资源进行存储,通过对知识的强化管理,来改变学习成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从而建立起知识共享和创新的知识系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在传统的网络学习系统中,学习通常是单向的,所提供的资源也是非常有限的,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需要求助的时候通常由于资源的不足而无法获取足够的学习指导,也缺乏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与其他学习进行有效的探讨。知识管理是从企业管理中发展起来的新兴理论,对知识的积累、共享、协作、交互、创新以及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等理念对解决课程学习中对知识的有效管理等问题有指导意义。对于计算机课程特别是程序语言的实验来讲,由于学习者缺乏基本的程序分析、编写、调试等经验,使得大部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迷茫,无从下手,找不到学习切入点。应该说,学生对程序语言的学习,通常是入门难、难入门,无法适应使用计算机思维而不是人的思维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将教师的知识和学习心得,以一种有效的途径传授给学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所需要解决的首要课题,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种解决思维。其目的就是要以恰当的方式把知识传送给恰当的人,实现信息的有效应用,充分发挥信息的价值。将知识管理与网络实验系统相结合,以此来研究一种优化的、对学生学习有足够帮助的实验辅助系统。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而在计算机教学实验中,知识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要想使得各种类型的知识在网络系统中得到有效传播,首先必须对知识进行数字化存储。同时,知识管理对网络实验系统的支持,对于运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等级考试过级率的目的。

二知识管理与实验教学的结合

(一)实验知识的编码和知识库建设。在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传授的就是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显性知识,对这部分知识进行管理,可极大提高知识传播效果。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书本、语言等方式来传播的知识,借助知识编码,将需要讲授的内容转化为知识,通过实验教学系统进行传递,使其便于学习、共享和交流,进而实现有序化、系统化的管理。在信息时代,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在知识管理模式下的实验教学系统中,知识库是实现知识编码和信息共享的重要前提。使用统一的数据结构来存储知识,通过知识库的建设,从而完成知识储存和信息共享的系统平台建设。在系统平台内,教师通过相关接口,将自己需要讲授的知识及时地存入知识库,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同时,在系统设计中,增加知识检索功能模块,以此来帮助学习者快速发现和获取学习资源。(二)实验项目演示平台研究,实现实验知识的综合转化。在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实验系统中,设计实验项目演示模块,将授课教师的编程技巧和方法,通过情景环境设计、案例分析等手段,实现显性知识文档化。学习者在新知识的学习,通常需要经历观察、模仿再到自我动手实践一系列过程。在观察和模仿的过程中,去学习自己不懂的知识,同时,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将老师的实验技能,通过聆听、操作等学习实践,将他人的知识变为自身的知识。(三)实验技能交流平台研究,以达到隐性知识的传递。隐性知识是教师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实践获得的技巧和经验,也是在学习程序设计等相关实验项目时学习者最为缺乏的。由于此方面知识的缺乏,从而也导致大部分学习者感觉迷茫,找不到切入点。很多时候都是我们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说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讲授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差的显性知识,同时,也要利用自己的经验和学习心得等隐性知识传递给学生,从而帮助学习者能够更快速的掌握所学内容。在本项目的研究中,通过对交流平台的研究,学习者通过论坛、在线答疑以及Blog等方法促进师生之间深层次的对话,以达到隐性知识的传递。通过实时交互,将学生的困惑和教师的心得进行及时的沟通,学习者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学习和借鉴教师的经验、技巧等以及学习者的学习心得。最后系统再借助于后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形成隐性知识库。

三结论

知识管理在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归纳整理、存储以及共享利用,实现了将教师、学生和知识三者构成了一个动态的信息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时代环境下知识管理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技能,最大程度上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祖珉等.网络远程学习系统的应用现状与困惑[J].出国与就业,2009(9):76-77

[2]刘祖珉等.基于P2P的网络虚拟语音系统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10,26(12):135-136

[3]常淑娟.应用知识管理技术优化教育资源管理系统[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23(2):137-138

[4]李凌云.网络虚拟实验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4):111-114

[5]智勇.知识管理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2(10):21-25

[6]甘永成等.信息化教育中的知识管理[J].电化教育研究,2002(7):7-9

[7]李香林等.学校知识管理模型及关键技术[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22(5):103-106

[8]陈国松等.面向远程教育学习者的个人知识管理[J].天津电大学报,2008,8(2):15-17

计算机管理知识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纺织企业;应用

0引言

在我国纺织企业发展过程中,从百来人小企业到几千人的大中型企业,其管理方法、管理方式存在相似性,没有太大的差别,还是以原始的经营和生产管理理念为主,较注重其工作水平,而没有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来提升纺织企业与时俱进的效率。实际上,加强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在纺织企业的应用是重要的,可很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1纺织企业的管理问题

许多纺织企业内外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还是以传统的信息收集、传递和下达为准,这种以表格、卡片和传单的信息交流方式,不利于提升纺织企业管理的工作水平,还会降低管理工作的时效性,从而造成纺织企业在信息交流、沟通等方面缺乏准确性和及时性。随着管理内容数据的不断增多,需要通过分类和统计等多个管理方式,提升企业管理工作水平。目前一些企业缺乏对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应用认知,也没有通过优化信息管理和反馈环节等形式来加强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方式的应用,这不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生产和管理各个环节的资源、工作情况,部分企业的管理决策和相关工作制度的制定还是以管理者的经验为主,导致纺织企业在管理和发展中缺乏科学性。因为缺乏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企业也没有通过充分挖掘计算机网络知识、资金和技术等形式,构建统一和完善的纺织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体系,进而不利于相关数据更好地通过网络管理体系进行传递和分享,导致企业管理的工作效率难以提升[1]。此外,为推动纺织企业的全面管理和进步,还需要通过创建纺织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队伍等形式,不断将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服务工作落实到位。当前纺织企业还存在缺乏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和队伍建设的问题,也没有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内容、技术等形式,更好地提升纺织企业管理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以及文化水平,导致纺织企业的日常管理和生产经营等工作还停留在传统形式,这给企业的全面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不利于纺织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发展实现预期的目标,出现了纺织企业发展与时代和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工作脱节的问题[2]。

2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在纺织企业的应用价值

在纺织企业日常经营和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不仅有利于发挥计算机网络的辅助作用,还能提升纺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水平。通过挖掘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工作内容,也可以让企业更好地签定客户订单、销售合同,不断了解纺织企业在生产和发展中的实际情况。通过计算机也能快速地核算成本、制定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给企业的诸多工作带来很大便利。相关部门在结合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技术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也能达到信息快速传递、快速整合的目标。企业管理层可以结合计算机系统,及时查询、统计、分析和掌握各个车间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员工的工作状态等,做到心中有数,促进企业管理工作和计划的有效实施。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工作,能保证企业在生产与经营中的品质,转变传统落后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结合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技术和资源,为相关工作提供保障。还能通过电子商务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或者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进行有效的消费、交易和流通,这样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还能更好地与客户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促进产品竞争力提升,推动纺织企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通过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也能构建企业内部各部门、资源的联系网络,达到各个信息之间相互交流和共享的目的,大大地节约了员工之间的交流时间,让企业的工作更加顺利[3]。

3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在纺织企业的应用策略

3.1提升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应用认知

在纺织企业应用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系统和技术中,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原则,不是直接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工作和相关系统内容,而是通过提升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的认知,加强纺织企业信息化技术建设,让计算机的数据更加真实、完整和准确。在纺织企业管理中,可以构建针对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工作应用的管理体制、规章制度等,通过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规范纺织企业生产秩序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形式。在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方式应用中,还要推动管理工作的程序化、管理业务的标准化和生产经营工作的统一化发展,加强对数据资料的有效整合、分析与编辑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在纺织企业发展的作用发挥出来,不断提升纺织企业在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技术和资源等方面的应用水平。此外,纺织企业需要加大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和技术的建设力度,通过为其提供良好的软件硬件设备保障等形式,才能更好地挖掘计算机网络的知识服务资源和内容,不断为企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4]。

3.2构建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

所构建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还要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工作有效结合,并通过各项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之间共享、交流与整合等形式,达到相关信息和决策工作内容实时传递的目的。在开发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和系统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相关业务人员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培养,主动向业务人员介绍相关工作流程,也可以通过对业务人员进行计算机应用知识培训、技术培训等形式,让其更好地参与到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中,保证纺织企业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此外,在构建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时,还要明确各部门在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正确应用计算机网络知识、技术等形式,提升各部门在纺织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水平,这样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及时通过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和管理系统,了解企业在日常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并通过解决问题,重新制定发展计划等形式,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5]。

3.3创建纺织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队伍

在全面应用计算机网络知识内容和服务内容的过程中,需要创建纺织企业信息化管理队伍,并且通过构建一支由系统工程师、应用人员、程序设计员和硬件维护人员组成的信息化管理队伍,促进纺织企业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在创建队伍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所招聘的业务人员,不仅要有纺织企业的日常管理能力,还要具有丰富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技术,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到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的工作中。企业信息化管理队伍开发水平和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计算机管理系统开发的质量和应用效果,所以,可以通过加大对现有管理人员培训力度等形式,让员工了解更多与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等有关的知识内容,明确企业管理和服务系统的具体工作情况以及工作方式,更好地为纺织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在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网络知识的应用期间,纺织企业还要总体规划系统开发的方法和资源利用的原则,通过准确估计相关资源、计算机网络知识等形式,全面落实有关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工作。也可以制定分批配置设备和资金的投入计划,为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和相关技术的应用提供资金保障。

计算机管理知识范文3

一、对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没有针对性

在高职院校中财经管理类专业中,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是培养贴近社会人才需求的重要课程。现有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然而由于高职院校中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高低不均,利用此种方式会使得部分学生理解不了课堂内容。长此以往,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越落越多,从而使计算机课堂的教学内容难以顺利地成为学生们的知识储备,这与高职院校财经管理类专业培养出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不符。

(二)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差

由于学生们接受计算机课堂知识的学习能力有限,使得计算机课堂的教学形式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计算机技术在实际财经管理类行业中的应用,仅实现了计算机技术的基础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们与专业课内容结合不起来,让学生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三)计算机课程实用性不高

学生们在对计算机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与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衔接性。这就使得学生们学习知识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们吸收计算机知识的难度。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在高职教学内容接近尾声时,学生们在对计算机了解的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走向社会进行实习。许多进行完校外实习的学生们纷纷表示,计算机课程教授的计算机知识在实习的过程中都没有得到应用。其中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软件学习的时效性。随着财经管理行业中计算机软件的更新速度,高职院校所学的软件版本跟不上社会中行业软件更新的速度,这就使得学生们在进入社会的初期很难快速的投入工作状态。

二、对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对计算机课堂教学内容的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从小学阶段就已经陆陆续进入到学生们的教育体系中。这就使得学生们对计算机知识有着一定的储备量。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要根据学生们对计算机知识的储备情况来分阶段进行授课。例如,先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储备进行一次考核,以考核结果来分班。这样就可以针对计算机学习能力不一的同学,制定相应的计算计知识难度、教材内容,进而由浅入深的使知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们。计算机教师对于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们要以向导型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对“十进制”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可将教学内容导入实际,充分的将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体现出来。然而这一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要不断掌握和了解财经行业的走势,并将其以计算机的形式带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新鲜的资讯以及生动的教学语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们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主动性。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止于向学生传授教育内容,还要注重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高职院校如果有条件还可以不定期的开展一些计算机领域方面的知识讲座以及计算机技术最新动态,开展的一系列各式各样了解计算机行业的活动,能强化学生们对计算机使用的认知程度。

(二)创新计算机课堂的授课方式

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对计算机课堂所采用的教育模式多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授课。然而财经行业发展迅速,书本上学习的内容根本做不到时效性,这使得学生对财经管理类专业计算机课堂的教学内容没有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学生们对计算机技术不同的应用能力,选择相对应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机课是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工作核心,在此类课堂上由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教师提出与专业知识相关的问题。这种授课方式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锻炼了他们自行解决困难的能力。但在学生进行上机实践课程之前,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寻求答案的方式。真正做到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力,以案例为教学主导的教育模式。

例如在对C语言(数据库)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对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进行教授,可以以增加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在此过程中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又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就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的上机实验课。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带着问题以小组成员互相讨论的模式设计出一定数目的编程题库。其课题的完成时间灵活,可以在课上进行也可以在课下进行。这两部分的学习环节,都将纳入到学生们对计算机课堂的成绩考核范畴。这样的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模式是符合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的。此外,还应建设计算机教学的专用课堂,使理论学习与上机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一边学习一边操作的计算机教育设施。配备了相应的教学设施,给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提供学习场所,这种授课方式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使计算机教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人才资源投入社会建设。作为高职院校的技术类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证书是影响因素之一。而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又是现阶段社会紧缺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除了要专业知识过硬外,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高职院校内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证书等方式,来为自身的求职简历增加砝码。高职院校对于这一市场需求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并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

另外,可以对计算机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企业进行实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并调整自身的教育内容。这种产教结合的教育模式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高职院校人才的就业率。这是因为学生是根据社会财经行业对计算机知识需求的程度来进行学习的,可以说实现了供与求的双赢。

总结:

计算机管理知识范文4

一、大學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起始于80年代初期,主要是由于国际Appll和微软MS-DOS的创立,带动了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但是这个阶段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初级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学习计算机语言和微机原理,还有少数电类学科。至90年代,在奔腾系列芯片、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带动下,计算机基础教育逐渐被普及,进入到普及阶段,尤其是在Internet的出现,使计算机的网络技术应用和计算机技术逐渐被广泛的应用,直至21世纪初期,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无线接入技术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高潮。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一)管理过于粗放

虽然大学计算机课程出现在课程设置中,但是实际上大部分学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仅仅只给出了一个大概,其中的大部分环节并没有明确给出标准。正是由于课程的开发人员资格认定、课程设置原则等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课程设置也未采取相关的操作程序进行,导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专业设计不够严谨科学,甚至缺乏专业性,仅仅是依照国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计进行的,有的甚至只是国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缩减版。

(二)教师专业基础知识薄弱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知识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是目前最突出的两大问题。通过实际调查显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授课教师由于依然沿用传统的教育观念,因此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依然使用的是几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理论知识,无法跟随时代的潮流,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计算机学习很难产生兴趣,也无法了解到计算机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

(三)不够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践性

轻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践性是现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计算机课程中,教师只注重传授基础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给学生,而相关的计算机基础性操作却被严重忽视。但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关键,也是重点,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师更应该重视计算机的实践操作。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建议

(一)注重实践教学,顺应计算机发展

教育来自劳动时间,但是现阶段教育都处于脱离实践的一种状态,大部门的教育课程教师仅仅是利用单一的理论性知识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能学习到的也仅仅是老师灌输的间接性经验,把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简单的划分为了对知识的重复记忆和重复出现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逐渐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虽然间接性的学习积累性的知识是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不能忽略直接经验的学习,也就是实践。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是学生通过课程知识学习了解计算机的最佳途径也是基本途径,但是教学中若理论知识学习脱离了实践性的学习,那么学生所了解到的计算机知识也是狭隘的知识,计算机的发展也是片面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践教学是一种集实践与理论、自主与开放性的教育活动,它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学习,并且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也是通过实践得到的,作为教学的主要引导者,教师和学校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通过实践学习到与时代接轨的计算机知识。

(二)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实施的有效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也应该遵守这个教育规则,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该建立有效课堂教学,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实现平等民主的师生和谐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保证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作为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到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科学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对设计的问题情境、教学过程和练习等都要进行精心的安排,鼓励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实施的有效性。

计算机管理知识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现状;工作过程;课程体系设计

1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

1.1专业教学目标设置不够明确

近些年来,虽然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教学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与探索,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以及教育目标模糊化的影响,使得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无法根据明确的专业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也无法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规划,使得课堂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不利于于学生信息数据的综合处理与分析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难以实现实用型人才的科学高效培养的教育目标。

1.2课程设置缺乏有效性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课程设置的实际效果,要从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课程内容的序化两个层面入手,实现理论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学校在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没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科学技术革新的趋势,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与调整,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这就使得现阶段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有效性与针对性。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在无法及时掌握新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难以在实际操作中深化自身的数据分析与信息管理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无法真正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使用需求。

2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路径与方式

2.1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目标的设置

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目标设定的过程中,教育部门与学校主管单位应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日常工作场景,着眼于管理工作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目标进行设置。一方面,不断进行教学目标的细化与实用化,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扩展课堂知识容量,使得学生在段时间内获取就业所需的各类专业知识,掌握信息分析、数据汇总以及管理的实用技能。另一方面为了全面增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在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以国维斯基的“最近区域理论”为指导,使得教学目标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中去,并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2.2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的科学设置

从相关调查机构公布的数据来看,绝大多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之中所从事的工作大多为信息系统的应用、维护管理与开发,在工作中会涉及到数据库管理、软件程序编写、操作系统升级维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针对专业自身的工作环境与技术要求,科学调节课程的内容,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针对性的补强,以此来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2.2.1在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设置的过程中,要根据现阶段信息管理专业岗位的知识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设置,在设置的过程中,要针对于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的学习与接收能力,将不同学科进行穿插讲授,例如将高等数学以及大学英语作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得学生能够在日后工作中之后,利用高等数学与大学英语的相关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与处理。进行专业课程的合理化设置,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目标为指导,以及现阶段企业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维护管理与开发,在工作中会涉及到数据库管理、软件程序编写、操作系统升级维护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客观要求。在不同的学期,不同的阶段,分别设置不同的学习课程,并根据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借助于这种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获取到新的知识,在丰富自身知识储备的同时,促进了学生本身专业技术能力的增强,更好地满足了不同办公环境下,对于学生信息数据处理能力要求。2.2.2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序化,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序化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一方面需要相关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梳理,进行教学过程的科学设计,由于计算机信息管理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各类办公应用软件的支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要加强办公数据相关内容的介绍与教授,课程模式以办公数据处理工作的相关内容为出发点,并将其进行科学分类,将教学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在不同的阶段介绍不同的应用程序的使用方式与办公软件的应用场景。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相关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相关技术的应用场景融合起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得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专业知识,增强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为了保证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实用型人才的客观需求,学校相关部门应努力构建起学生实践的机会,通过对工作环境的全真模拟,使得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确立学习的目标,实现自我教育。同时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及时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进行科学调整,以期进一步提升办学能力与教育水平。

3结语

本文从现阶段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出发,深入分析其在专业教学目标以及课程内容方面的不足,并以此为基础,将基于工作内容的课设置理念融入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探讨之中,期望借助于工作内容的加入,提升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处理与分析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高效的满足企业对于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客观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劲鸿.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4(4):34-36.

[2]金玲.基于CBE模式的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2014(20):425-425.

[3]高丽.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现状与改革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6,18(11):48-49.

[4]张海涛.关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决策与信息,2014(17):147-147.

计算机管理知识范文6

关键字:会计电算化问题对策

一、引言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基础将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领域的简称,运用会计软件代替手工做账来完成会计工作,实现了数据的自动化处理,优化了会计信息质量,大大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会计电算化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现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我国会计电算化最早在长春汽车制造厂试点,现已实现30多年的发展,从“初始的发展阶段”到实现电算化广泛推广后的“自发的发展阶段”,到实现电算化的制度化与组织化的“稳步阶段”,直至如今的“创新提高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通过不断地理论与实践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企业领导层对会计电算化缺乏全面认识。

电算化在我国的起步较晚,现我国70%左右的大中型企业已普及电算化,但是在我国小型企业中电算化的普及率只有百分之30。企业领导层对会计电算化认知层度低,即便企业已实现会计电算化,但企业引入会计电算化的目的仍是单纯用其代替手工帐,降低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企业管理层并未意识到建立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会计电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部分企业运用会计电算化仅用到了它的核算功能,而关于它处理、加工、分析、预测信息的管理功能却极少用到。正因为管理层的认知偏差导致会计在我国只实现了财务会计电算化而没有实现管理会计的电算化。

(二)缺乏会计电算化的复合型人才。

会计电算化是计算机与会计的集合,与传统手工会计相比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已发生重大变化,要求会计人员既要精通会计知识又要熟悉计算机知识还有管理学相关知识。我国企业自引入会计电算化,只是将传统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稍加培训就直接上岗。手工会计人员虽然对财务知识非常精通,但是计算机知识、管理知识知之甚少,导致财务软件仅被用到了一些很简单的初级业务处理功能,高级一些的财务数据加工等功能尚用不到,更谈不上对软件的维护。而软件的维护人员也仅仅是精通计算机知识,基本不懂财务知识,无法将计算机知识和财务知识相融合运用到软件中。现一些学校虽已开设电算化课程或电算化专业,但是教师教授的知识也是偏重于财务相关知识,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很好适应会计电算化工作。

(三)会计电算化的安全性有待提高。

一直以来财务软件开发公司都是将重点放在研发的财务软件对会计工作的适应度上,很少有公司将精力放在财务数据的安全性研究上。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旦一些关系企业机密的财务数据为有心人获取,势必造成恶劣影响。企业运用财务软件代替手工账后,会计信息以电子符号的形式存在于软件中。这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旦系统遭受病毒侵害,黑客攻击,硬件故障等导致的会计信息的丢失是无法挽回的。除此之外,会计人员可以不留痕迹的对会计数据进行掩饰性篡改或将会计信息泄露给第三方。厂家虽有对系统进行加密,但这种加密的目的是厂家为了防止系统遭盗版而做的,对会计信息起不到保密作用。

三、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中所遇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提高管理层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

会计电算化在会计领域无疑是一场技术上的革命,技术革命重在思想革命,会计电算化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务人员工作方式的变革,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必要举措。企业管理层只有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与企业的重要意义,才能够从思想上对会计电算化在本企业的推广与发展引起足够重视。企业管理层应当委派专人负责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工作,同时组织财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组织财务人员完成手工账与电算化的对接工作,合理安排电算化岗位,会计电算化并不是企业的一次性投入,对于后续发展如财务软件的更新换代,管理层也应当重点关注。

(二)进行电算化专门人才的培养。

会计电算化需要的人才应当是集会计、计算机、管理知识于一身的人才。现在企业电算化人员基本是由原传统会计人员转化而来,他们仅对会计知识非常娴熟,并不精通计算机,不能对财务数据进行精加工。所以我国会计复合型人才相当缺乏。国家、高校、企业应当承担起培养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的重担。国家对于会计人才的选拔中应当加入计算机与管理类知识进入考核范围,促使会计人员加强除财务知识以外的计算机、管理类知识的学习。学校在培养会计人才的时候,开设的课程应当综合考虑会计电算化岗位应具备的知识,这样学生工作后才能更好的适应岗位。企业承担对会计人才的继续教育,企业应当组织会计人员进行培训进修。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安全性。

造成会计电算化中会计信息安全受到威胁的因素很多,企业应当从源头入手来解决财务信息安全问题。首先企业在选择财务软件时要选择系统安全性高的软件;其次企业应该实行财务人员的授权管理并建立财务人员责任制,完善内部控制,让财务人员形成保密意识,妥善保管自己的用户密码,企业还可以加入一些其他的保护系统安全的限制性手段;最后,国家应该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有关的法律法规,我国目前仍未有一部专门规范会计电算化安全的法律法规。

结语

我国自引入会计电算化以来,带来了我国企业会计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将财务人员从传统会计的繁杂工作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必经步骤。但会计电算化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管理层认识不足、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缺乏,会计信息系统下财务数据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只有提高管理层的会计电算化觉悟、进行会计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会计信息系统保密性才能让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继续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张春岚.对我国会计电算化问题的思考[J].标准科学,2010(8)

[2]樊姗姗.目前我国电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