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范例6篇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范文1

【摘要】大学生作为宝贵的人才,是将来社会各个行业发展的主要人力资源。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大众化发展趋势及毕业生人数在不断的增加。各单位对招录的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求毕业生除了具备夯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之外,还要具备高度的道德素质水平,特别是优秀的职业道德水平。各事业单位考虑和聘用大学生的重要标准已经转化为大学生是否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水平,达到高度的职业道德品质。因此,要努力的培养适合于社会环境的有用人才,我们就必须充分地了解到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把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的认知,提升职业道德情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水品作为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不足

当前,大多数高校中的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德育工作中比较薄弱一个部分。许多高校的教育中有明显的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只重视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现在国内对于职业道德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内容很多,却仅仅是对具体的行业职业道德的探讨,对于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研究就比较少。即使近些年有学者在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领域做了初步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

1、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目标模糊

人的活动行为都是指向既定的目标,而教育所指的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以及归属,教育的目标对于教育的整个过程起到支配、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具有导向、激励、选择、协调与评价的功能。所以在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就会影响到职业道德教育所有活动的进展状况,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还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并且约束着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定位、课程形态、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考察评价等多个层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和当前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也是个性和共性的相互关系,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类,有着独有的内容及特点。

2、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观念落后

在国内,职业道德就是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应该遵守的规则,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以及传统习惯来保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平时社会道德在工作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但是这种特殊的、接近标准的定义有意无意的从道德的约束与规范出发,忽略了道德的批判、冒险及创新价值。这对职业道德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最终,我国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忽略了作为学习和工作的主体,即个人。当制约着道德问题时人对于能动性的发挥,更趋于对个人如何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培养。

3、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大学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总是零星出现,制度性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仅仅只是限定在两三个有传统的专业中,如师范、军事和医学,由这些专业拓展的职业活动进程,关系到社会整体的道德风气。经济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专业要求有较高水平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因不了解专业的专有职业道德或者没有深入学习而造成的工作问题,甚至是违法犯罪现象已经很常见。同时在许多开设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课程的大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仅仅把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当作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普通课程,老师在授课中谈论较浅,并没有突出其职业性;课程的设置以及相关内容的学时数很少。

二、改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措施

1、树立新的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观

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应是教育者在灌输给大学生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知识的同时,还要达到和学生之间内心相容以及情感共鸣的情理相容的教育观念,大学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体性,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素质观。这样就能使大学生自觉遵守职场中的职业道德素质标准。大学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最终提升整个社会的职业道德水平。因此,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大学生了解职业道德规范上,大学生必须做到能够自觉的履行职业道德的标准。

2、合理安排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修养的课程中,并没有专门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仅仅只是把目标限定在大学生大学期间可能面对的一般道德素质问题。这样就使大学生不可能接受到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规则。所以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修养的课程中应该专设一到两章来进行专有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设立专门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课程,就必须制定出专门的教学计划及大纲,让学生按规则完成任务。与此同时,还需要注重到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长效体制,从大一幵始直到毕业前都要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安排在显性课程当中。还要把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贯彻到学校所有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科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针对各专业的优势,找出适合教学科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结合点以及准确的切入点,充分的发挥出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功能。

3、在就业指导中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在就业导向的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所以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在就业指导中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提升,使其具备较高品质的道德素质。首先,要严格对大学生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指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及合理的规划职业,同时,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就是要把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实习基地、毕业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和毕业生就业基地三者协同设立。通过这样的就业指导,使学生能够得到真实的实际感受,塑造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规范意识与行为,让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深入人心,并有自己的感悟与信念。最终能够自觉的遵守职业道德,成为一名合格的就业者。

三、总结

加强与改进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从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必须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理论创新。同时还要注重实践开拓工作;另一方面则不能忽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新问题。因此,这需要整个社会的长期关注,我们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高校德育素质教育实效性、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高标准人才的高度上,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些问题并及时作出有效地改变。

参考文献: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朱妍洁.反思建构:我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2011,8-10;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范文2

[关键词]职业规划 大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庞美青(1979- ),女,山西晋中人,银川能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宁夏 银川 75010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68-02

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心所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切入点。随着时代的进步,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经济文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因势利导地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在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其整体素质,成为当下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以及我国高校改革政策决策者关注的课题。本文谈笔者的一些粗浅看法,希望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和教育界关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共同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规定中都强调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以文化素质为基础,文化素质中又以人文素质为重点。人文素质着眼于人文方面的素质,从人文所蕴含的角度入手进行素质教育。所谓的人文指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的总和。可见,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为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自古以来,我国的先贤和教育家就十分重视人的人文素质,认为一个人没有好的人文素质,哪怕他的才能和知识多么完善,都势必会因之大打折扣,进而限制其后天成就。被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就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的起步点,而民国时期的大教育家、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更是直接认为教育之目的就是要使人养成健全的人格。现在很多大家都认识到这一点,主张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如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曾说:“没有科学技术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素质教育,人类将坠入科技带来的黑暗及社会灭亡的深渊!”不过,从哪个角度入手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如何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如何保证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取得应有的成绩,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笔者经过检索发现,近年来,有关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不少,专家学者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以及由此得出的研究成果非常多元,但从职业规划的角度入手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则非常少。与从其他角度研究相比较,从职业规划的角度入手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优点和价值如下:一是新时代新形势的需要。时代在不断进步,一些新的影响人才素质的元素,如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职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竞争化等开始出现,并在社会中日益突出其重大影响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应摆脱传统社会意义上的人文素质教育,而指向市场经济以及新的人才需求模式和竞争模式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需要。二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几十年的经济文化发展,我国社会已经初步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的社会阶段,传统只重视传授空洞的、说教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落伍,我国现阶段所需要的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不再是纯粹理想化的完美之人,而是能够适应发展需要的具备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素质的人才,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国民经济、市场需要、职业要求相连显得尤为迫切。三是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不能将之与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割裂开来,而应该着眼于其整个人生历程,作为培养大学生评价自我、规划自我、定位自我能力的主要手段,人文素质教育还要服务于大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以及人生规划,将之与其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相连,在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同时,最终实现个人事业的提升与个人自我建构的完善。可见,从职业规划的角度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意义重大。

二、基于职业规划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受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知识发展专业化的影响,近些年,我国大学生整体人文素质呈现弱化趋势,形势不容乐观,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有效地在大学生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必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许多高校已经开始逐渐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并明确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高的人文修养、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高人文素质的大学生。”可见,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必将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益补充。人文素质教育必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德行高尚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普遍意义上所讲的大学生人文素质一般包含三大方面内容:一是人文知识的丰富储备,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该具备政治法律知识、历史社会知识、文学艺术知识、哲学宗教知识、伦理道德知识等;人文知识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第一层次内容。二是人文方法的灵活运用。人文知识的背后是其内在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人文方法具有普遍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能够指导大学生在面对一些有关人生、社会问题时找到合理、恰当的解决途径,能否依照相应的人文方法思考和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处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二层次。三是人文精神的深层内化。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背后所凝练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由此而积淀出来的精神品格,如民族精神、文化精神、时代精神等属于这一层次,是人文素质的最为深层的内容属性,也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最根本目标指向。

由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直接关乎其未来的职业选择、就业途径以及由此而来的事业发展与规划,从职业规划的角度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实现目标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与职业规划相关的人文知识与技术的学习。除了普通人文知识的储备外,基于职业规划的出发点,大学生应围绕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储备相关的与专业关系紧密的人文知识,如自己未来所从事职业需要的法律知识、社交知识、语言知识等,以及基于自己所学专业的历史知识、伦理道德知识、职业规范知识和礼仪知识等,要做到既要精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要熟练掌握与专业相关的人文知识,使自己在未来的人才竞争市场上占有优势。二是与职业规划相关的人文方法与能力的培养。人文知识背后的人文方法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大学生除了掌握与职业相关联的人文知识外,更要学会掌握并熟练运用其中的人文方法为自己将来的职业和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要学会用其中的人文方法分析自己的短期职业规划、中期职业规划和长期职业规划,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于短期职业规划来说,要善于运用人文方法分析自己不久即将面临的就业市场、人才竞争以及初入工作岗位所要设定的职业定位和发展目标等;对于中期职业规划而言,要善于运用人文方法来分析自己所从事行业的种种特征与发展空间,能够合理规划自己中期的发展定位和理想目标,运用相应的人文方法处理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压力、困难和挫折,使自己的发展不至于偏离目标;对于长期职业规划而言,要善于运用人文方法将职业规划、事业规划和自己的个人理想、社会奉献充分结合,既要使职业和事业不至于偏废,又要在发展职业和事业的同时,最终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三是与职业规划相关的人文精神与涵养的积累。人文素质的培养说到底就是大学生个人内在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职业规划的角度看,相关人文精神的积累在内容上包括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良好的职业操守、良好的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价值取向以及在此基础而孕育出来的对于自己未来职业的远见和战略把握能力,有些大学生还应借此形成自己在本行业的领袖魅力与魄力。

三、基于职业规划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

第一,高校领导者要转变教育观念,落实“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培养战略。在传统观念中,教育者常常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相关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培养。从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工作来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有统计资料表明,从大学生长期发展来看,真正能够在本专业领域一展拳脚、取得成功的都是那些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具备相关人文素质的学生。因此,各高校决策者在制定培养规划时,必须改变“重专业、轻人文”的教育观念,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不断提升学生的气质、人格和修养。

第二,如果说高校决策者改变观念是指挥棒的话,那么,课程调整、改进教学模式、丰富校园文化则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具体做法。一是调整课程设置。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原有学科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专业化,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学科间交叉渗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人文学科课程的设置,加强文理、文工(医、农)等课程的相互渗透,制定相应的机制,保证与专业相关联的人文学科课程所占比例适当。二是改进教学模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发展是教学改革的中心内容,要将职业发展的人文教育贯穿到专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中。在授课方式上,既要坚持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同时可以采取实践课、专题讲座、师生互动座谈以及借助网络、媒体等手段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三是丰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高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一种文化现象,浓厚的学风和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会使深处于其中的莘莘学子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素养的熏陶和思想政治水平得到提升,进而内化其身。因此,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重视并加大力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第三,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大学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落实者和受益者,应该积极参与提升自身人文素质的活动。如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参与相关的社会活动,了解其所要从事行业的文化特性,并在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方面进行充电,进而为自己将来能够顺利进入该行业和职业做好相应的准备。学校也可以通过引企业文化进校园、校企合作、邀请学生职业发展方面颇具代表性的企业来学校传授该行业的文化和精神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并在实践中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

第四,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要培养一批具备人文修养、德才兼备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从事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师要多读书,研究社会,与时俱进,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思想深度、文化水平和人生经验要高于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精神生活品位,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陈怡.素质教育:教育理念现代化的集中体现[J].中国高等教育,1999(10).

[2]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 提高人文素质[J].教育研究,1999(2).

[3]曹细玉.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范文3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21-02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直接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辅导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正确分析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现状和产生的原因,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全面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职业素质是人们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个体能力,它是由知识、技能、心理、道德等诸多要素所组成,它也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发挥作用。职业素质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情绪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等。经调查我们发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具有下列特点:

(一)职业价值期望不合理

在一项针对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调查中,73%的同学对自己目前的工资水平不满意,认为自己的劳动所得应该远远高于目前的薪金水平,愿意从基层做起的同学虽然达到了80%以上,但是却都认为不能忍受长期在一线服务。职业价值期望偏高,功利性偏强;职业评价存在盲目性,自我认知欠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社会需求;对自主创业存在偏见,害怕创业失败,创业热情不足等等都体现了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期望不够合理。

(二)职业道德水平欠缺

在对用人企业的了解中,我们发现,企业非常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但是许多学生的不尽如人意,他们大多数都没有敬业奉献的精神,受拜金主义影响,他们更看重的是工作的物质收入,对于工资的多少非常看重,而且平日里组织纪律涣散,随便请假,如果迟到没有处罚就会任意迟到早退,个人对工作任务内容和业务内涵不求甚解,没有刻苦学习和向前辈请教的意识,眼高手低,爱岗敬业和奉献意识差。

(三)职业技能水平不高

虽然大部分学生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和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专业知识水平远远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除了那些经过校企合作班的长期培训的毕业生以外,大部分学生还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职业技能的后期培养才能够真正达到岗位的要求,因此,毕业生们在岗位上的学习态度决定了他们能否在岗位上发展得更好,许多毕业生没有意识到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对工作采取的是应付的态度,对自己的岗位发展没有规划,对个人的能力水平过于自信,专业拓展面窄,学习能力弱、外语能力低、计算机能力不足、信息意识弱、同时伴随的还有相关的岗位适应能力不足,诸如不善交际、缺乏团队精神、不具备创新能力等。

(四)职业心理素质弱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从业者顺利完成其所从事的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一些毕业生在访谈中反映,由于自己高考没有发挥好,而进入高职院校,在入校后常会悲观失望,缺乏自信心,耐挫力差、缺乏进取心,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和毅力,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拼搏进取精神。此外,有些学生不能正确把握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与学习相关的事都没有兴趣,生活中常常因为同学之间的一些小事而大动干戈,甚至激化矛盾。而表现在岗位中的就是,不能接受前辈的正确指导,不听取他人意见,工作中时常闹情绪,因为人际关系问题而不得不转换工作的人数越来越多。

二、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性格特点决定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行为习惯,大多数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还是源自于他多年来形成的性格,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关注,不合理的赏识教育过多,适时的惩罚教育太少,导致许多学生盲目自信,过于自大,认为自己能力强,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初入职场又不懂得尊重他人,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同时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对工作挑三拣四,不乐于奉献,敬业意识弱。

(二)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各式各样的不良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受炫富、拜金主义影响,许多人淡化了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勇担责任的价值观,更多的是追求不劳而获和各种物质利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碰撞时,私心太重;同时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不靠自己的努力就能成功的例子越来越多,让许多人丧失了立足于基层、靠个人打拼进而获得成功的信心,转而去追求所谓的捷径。

(三)家庭环境影响

家长是孩子最早也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孩子从小受父母的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社会和历史原因,有的学生的父母对社会不满意,对待工作,态度不端正、责任心差,给孩子造成了工作做和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的心理,当来到内部竞争非常激烈的外企时,许多人仍不转变这种态度,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工作态度,从而导致了适应不良,工作表现不佳,却又不知错在哪儿。

三、以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懂专业、会应用、有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任,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如何在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中注入新的理念和内容,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模式探索新理论,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已成为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将职业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开创职业素质教育新领域、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强大的教育主体和教育资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有利阵地,高职院校应该抓住这一阵地,积极探讨与此相关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新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品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高校的品德课堂是一个重要的学生道德水平培养阵地,随着社会多元价值观的不断冲击,越来越多的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发生了改变,盲目追求个人利益,无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的现象十分严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礼仪诚信、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等品质的培养,这些同时也是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因此将品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二)第二课堂学习与职业技能提升相促进

面对高职毕业生职业技能水平相对不足的情况,专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除了理想信念教育、礼仪道德教育,也应该将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纳入进来,以第二课堂为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吸引同学们专业学习的兴趣,例如通过专业技能大赛、各类学习型社团、专业讲座等形式,将第一课堂的内容巧妙地引进到第二课堂中来,让各色学生活动的主题不单是为了单纯的娱乐,更多的是寓学于乐。

(三)心理健康与职业心理素质相融合

在调查问卷以及访谈中,我们发现高职心理素质现状有待提高,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有50%以上的受访用人单位人事负责人反映面对目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一些大学生缺少足够心理准备,当遇到困难时没有能力合理解决,出现各种心理矛盾,产生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造成了高职学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困难。我们要提高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的心理教育认知水平,使他们在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关心和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引导或向心理咨询教师反映。第二,加强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情绪问题,针对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可以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指导解决,这样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心理和情绪方面存在的某些特殊问题。

(四)职业规划与职业价值观教育相引导

职业规划是一个人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一个描述和把握,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利于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盲目求高,贪恋物质的职业价值取向,可以开展“职业榜样在身边活动”,将往届优秀的毕业生或者和专业相关的优秀职业人士请到学校来,让同学近距离接触职业榜样,寻找差距,弥补不足,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尤其是辅导员要更好地引导学生作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样高职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身上的优势和劣势,基于这些特点,进行合理的自我培养,更有利于大家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五)社会实践与岗位实践相结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

1.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利平台,我们学生工作应该抓住这一有利阵地,进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公益性活动,到农村进行宣传服务,关爱孤老等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引导他们做一个善良的人,培养他们的善意公民意识。

2.社会实践中将所学进行检验

社会实践中,学生们有机会接触社会,接触和未来岗位可能相关的工作,在实践中,有机会向社会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团队协作意识,就积极推进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以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基地为先,让学生们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范文4

关键词:网络;犯罪;网络安全;素质教育

近年来,网络已经逐步渗透到我们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某种角度说,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普通大众特别是年轻一族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网络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犯罪活动也越来越多。大中专学生,作为当今网络的主要群体之一,也是今后社会网络使用的最重要群体,他们对网络安全的素质关系到未来网络安全的整体走势,可是目前大中专院校对网络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大中专学生网络安全素质整体偏低,这也给网络犯罪带来了可趁之机。

本文以此为研究课题,从网络犯罪的主要表现入手,结合大中专院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提出加强大中专学生网络安全素质教育的相关建议和意见。

1、 网络犯罪的主要表现

1.1网络犯罪的概念及特征

网络犯罪是指一些不法之徒针对或者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的行为,网络犯罪的本质是危害网络安全,危害网络信息安全及秩序,为个人或特定团体谋取不当利益。

网络犯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犯罪成本低、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第二是网络犯罪隐蔽性强、认定复杂、取证困难;第三是网络犯罪危害面较广、社会影响非常恶劣。

1.2网络犯罪的主要表现

网络犯罪主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在计算机网络上实施的犯罪。主要包括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袭击网站和在线传播计算机病毒等。

第二类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主要包括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罪,网上非法交易,电子及色情、虚假广告等。

2、大中专学生网络安全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2.1大中专学生网络安全素质教育现状

当前各个大中专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特别是在一些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内容涉及面更广,部分学校专门开设了网络安全课程。

但是,约大多数学校,特别是文科类、综合类院校对于网络安全的教育仅仅是在现有的计算机教育课程中少量涵盖,内容单一,专业性不强。

2.2大中专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问题

总体来说,当前大中专学生网络安全素质教育基本情况是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受教育面少,学生网络安全休整素质偏低。综合分析,当前大中专院校网络安全教育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当前各个大中专院校,特别是职业学校以就业率为主要教学目标,如何能提高学生就业,学校教学的重点就如何调整。对于学生的网络安全素质教育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

二是现有网络安全教育内容较少。当前仅有的网络安全教育主要是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少量提及,没有形成专业的、科学的教育体系。

三是网络安全素质教育形式单一。网络安全素质教育应当更多的侧重与网络犯罪的具体表现,可是目前的网络安全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教学上,形式单一,没有可操作性。

3、加强职业学校大中专学生网络安全素质教育的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网络犯罪的现状,要切实提升大中专学生网络安全素质教育要从学校、学生、社会多方入手,群策群力,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要充分认识大中专学生网络安全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要充分认识大中专学生网络主体的客观性。当前网络犯罪的重要受害群体就是广大网民,其中大中专学生就是网民的重要群体之一。特别是五年、十年后,如今的大中专学生必然成为网络消费的主流群体。只有在现在加强大中专网络安全教育,不断提升大中专学生的网络安全整体素质,才能从根源上筑牢抵御网络犯罪的安全防线。

具体来说,首先职业学校应当将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问题纳入正常的教学内容当中,特别是针对计算机职业学校,更应当将此课程纳入教师的年终考核目标。要投入专门的人力、财力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切实提升学生的网络安全整体素质。其次,社会的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当总结网络犯罪的具体案例,提供给学校进行教学参考,发挥社会的积极作用。最后,大中专学生也应当充分认识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提升自我防范意识。

3.2要充分明确大中专学生网络安全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网络安全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大中专学生网络安全的素质,最终达到防止不法行为侵害的目的。从这一目标出发,要加强大中专学生的网络安全素质教育,根本问题就是要针对网络犯罪的特点,设定针对性的教育内容。

要分别针对计算机网络上的犯罪和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的犯罪设定相应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对于计算机网络犯罪,要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专业知识的教育,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认识,提升学生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的动手能力。对于利用计算机网络犯罪,要通过案例教学等形式多样的课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犯罪的具体内容,案例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要真正起到警示作用。

3.3要营造诚信经营的网络环境

网络犯罪的主因是网络行为诚信度的缺失,网络犯罪现象的逐日增加也给大中专学生造成了社会风气越来越差的不良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中专学生的健康成长。

要做好大中专学生的网络安全素质教育,除了要提升对网络安全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网络安全素质教育这两个内容外,还有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要营造诚信经营的网络环境。一方面积极宣传可靠、安全、可信的网络环境;加一方面要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特别是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惩处力度,要让那些不法之徒不敢实施网络犯罪。

职业学校大中专学生网络安全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专业性较高的系统学科,需要学校、社会和学生自己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网络安全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并实现防范网络犯罪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邢玉美,再谈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12期

[2]任丽平,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范文5

一、素质教育: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一)素质教育是国家战略

素质教育最早是针对基础教育领域的应试教育提出来的,1995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为保障素质教育在高校的顺利开展,成立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专门机构,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提高组织保障。1999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各类各级教育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成了各类教育改革的方向,初步具有了国家战略的性质。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素质教育不再是一个学校、一类教育的单方面的行为,已经成为了一种国家战略,成为了一种政府行为和国家行为。

(二)素质教育是提高高职人才质量的关键

高职教育培养的实际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过多的关注“技能型”,淡化甚至忽视“高素质”,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培养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换代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好时期。但与此同时,高职教育中经济化、实利化、工具化的倾向也愈加严重,在这种思想理念的引导下,不少高职院校教育培养出来了大批“技术精湛”的职业人才,但在个体存在价值和精神境界方面缺少了思想追求,成为了肉体化的生存个体,“技术精英”违章违纪甚至违法犯罪的事件时有发生,“高技低品”的人才窘状屡见不鲜。为此,各高职院校显然不能仅仅“授技于人”,还要“授教于心”,高职教育“要始终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将高校素质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结合起来”[1],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主题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与一般本科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职业型和应用型。为此,各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方面纷纷较大人、财、物的投入,提高专业教育覆盖面和时间比,想方设法办出特色。就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高职人才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而言,加强专业教育无可厚非,也十分必要。但就此认为,专业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主题,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办好专业、培养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人才就完成了高职教育的使命,显然有点片面和武断。素质教育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立足于人的发展,一个人的素质一旦形成,短期内很难改变,正如中国高教学会瞿振元指出的那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伴随着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的一种活动”[2],因此,素质教育具有典型的根基性、全局性和长远性。而高职教育中的专业教育,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技术教育”,我们知道,高职的专业教育具有枝节性、局部性和短暂性,无法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决不能把素质作为一种补充,而是应该将其视为主题并不断深化,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教育不断“迎来春天”。

(四)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

回顾高职教育最近30年发展,我们可以看出,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已经基本完成了“大兴土木式”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规模办学。着眼高职教育未来,规模扩张显然不再是其发展的方向,深化改革、实现内涵发展是目前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现实任务,内涵发展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方向。内涵发展的内容丰富,涵盖范围广泛,主要侧重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软实力”的打造,素质教育是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缺少了素质教育,高职教育无法真正实现内涵发展,高职教育也将偏离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为此,高职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实现育人与育能的统一,不断丰富高职教育的内涵,推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素质教育的理论要点

(一)思想素质,关注做人的高度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缺少了正确的思想,做人的许多必须和必备的品质就无从谈起。在人的素质体系中,思想素质居于主导和首要地位,它规定着其他素质的性质与方向,决定着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高度。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具有高尚的品德,真可谓有德有才是正品,德才兼备是佳品,德是最为重要的。思想素质关涉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做人的高度,思想素质是高职素质体系的首要内容。

(二)文化素质,关注做人的厚度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一直重视人才的技能,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转型,“有技无文”的培养模式束缚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有“一技之长”,还要有深厚“文化内涵”,文化素质已成为衡量人才高低的重要标准,这也是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3]文化素质与人们读了多少书、学了多少文化直接相关,读书使人懂得明理、修身,离开了一定的文化素质,人容易迷失方向和偏离轨道,正所谓无知无识、胆大妄为,直接影响到做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抛弃“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片面观点,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厚度,文化素质是高职素质体系不可或缺内容。

(三)职业素质,关注做人的深度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职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将来的谋生之道,是否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职业素质,直接影响到其做人、做事的深度,成为其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无论何时,高职素质教育决不能抛开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高职素质体系的主要内容。

(四)身体素质,关注做人的长度

无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进行什么样的教育都必须以身体素质为前提,离开了健康的身体,一切关乎人的活动都失去了基本对象条件。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自然不能忽视教育对象的身体素质,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身体,不仅对学生的成长关系重大,而且影响到其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时间长度和贡献度,是其做人长度的重要体现。因此,高职素质教育决不能轻视甚至忽视身体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是高职素质体系最基本的内容。

(五)心理素质,关注做人的宽度

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总会面临一些压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正确处理这些压力的关键因素。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有效手段,培养乐观豁达的心态,砥砺愈挫愈奋的精神,练就坚忍不拔的意志,发展强健丰满的人格,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使其以良好的心态对人对事,以积极的心态工作生活,悦纳自己,包容他人,热爱生活,客观思考,拥有更加和谐的人际氛围和更为宽广的人生道路,最终实现学生的健康成人。可以说,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做人宽度,心理素质自然应该是高职素质体系的重要内容。

(六)创新创业素质,关注做人的强度

职业性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典型特征,创新创业是高职学生职业性直接表现。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是否具有创新创业素质,成为了高职学生能否立足社会并取得事业成功的关键。为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培植学生敢于创新创业的勇气和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意志;培养学生善于创新的智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成长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高职教育发展也遇到了“新常态”,高职素质教育必须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素质已经成为高职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

三、高职素质教育的思想文化诉求

(一)历史传承:思想文化素质教育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也就在此时,素质教育成为了中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众多学者、专家撰文讨论素质教育问题,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时教育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界影响最大的教育思潮。处于起步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素质教育强大的冲击波影响下,自然不能回避素质教育问题。诸多高职院校从建校之初就积极参与到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在校风校训、办学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按照素质教育要求进行设定。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和国务院从多个层面大力扶持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有了突飞猛进发展,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践证明,高等职业教育坚持思想文化教育是正确的,是必不可少的。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二)政策解读: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在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和执行国家教育方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思想诉求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提出,“我国的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高度重视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培养现代职业人才,对高职教育思想素质倾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些要求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也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强化思想文化教育,自然是高职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三)现实反思:高职教育的现状呼唤思想文化教育

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与此同时,一些突出的问题也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日益凸显出来。一是不少高职院校在工具理性的驱使下,过度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素质教育成了单向度的“技术教育”,思想文化教育严重缺位,素质教育的单一化、形式化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认可度,对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二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部分高职院校不顾实际走上了盲目扩张的道路,学校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学生的“精细化”培养上,而是在学生人数和学校规模扩张方面,盲目设置一些“热门专业”,校内专任教师身兼多个专业、多门课程教学工作,师资力量不足的聘请外校教师甚至是在校研究生担任“专业教师”。这样的专业设置以及教学运行,最终导致了规模扩张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之间关系的失衡,出现招生规模化、专业同质化、上课大班化、师生交流陌生化,“学生理想的教育、激情的激励、健全人格的塑造均告阙如”[3]。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注重自身思想素质的提升,职业院校常有“技高品低”的学生新闻事件进入大众视野,使人们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甚至高职教育产生了怀疑。面对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大发展时期,反思高职教育的现实,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思想素质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灵魂,高等职业教育绝不能培养“有才无德的危险品”,必须加强思想文化教育,这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四)学生发展:可持续职业能力的提升少不了思想文化素质

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文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学生通过三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实训,基本都能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拥有“一技之长”,成为一名“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但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仅仅拥有“高人一等”的“高技能”,没有“胜人一筹”的“高素质”尤其是思想素质,是远远无法胜任工作并取得良好职业发展的,也无法真正成为一名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各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和员工职级晋升时,除了关注其专业技能外,还要对其思想品质进行多维测评与考量,对那些思想偏激、缺乏政治热情甚至诋毁国家和政府的、道德修养有污点等思想素质存有“黑洞”的应聘者或员工,都是坚决实施“一票否决制”,思想过硬已经成了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首要标准。大量的案例已经证明,那些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发展迅速并成就自己事业的学生,往往不是那些当年学校只会“运斤成风”的“技术精英”,而是那些“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因为技术技能具有典型的操作性的特点,学生在大学里没有掌握好的技能在其毕业后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也能练就一身本领,而思想素质是诉诸于人的大脑和心灵的内在品质,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大学时期是学生思想素质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的提升。为此,从学生成长成才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提升的视角来思考高职素质问题,思想文化教育是高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五)品牌树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缺不了思想文化素质教育

随着百所高职院校示范性建设的开展以及验收的陆续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后示范”时期。内涵建设、品牌树立成了这一时期高职院校战略发展的方向。为此,各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革,积极牵头组建“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要素”为一体的政、校、企一体化高职教育集团。汇聚社会多方力量,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升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实现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在规模基础上,加强品牌建设,提升高职教育内涵,增强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学改革、证书认定、管理体制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国际化的竞争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际化高职教育品牌。因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和国际化合作办学的需要,大批量的国内外师生交流访问考察成了常态,在交流访问中,学生最先表露的并不是专业素质,而是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思想素质,学生的思想素质表现直接影响到访问者对学校的第一印象以及学校品牌的认可度,可以说,学生的思想素质是一个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和品牌知名度的第一表征,学生的内在思想素质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品牌树立的关键。除此之外,在未来的几十年内,高职教育生源结构将会发生巨大变化,正常的高中应届毕业生比例将大幅下降,非全日制学生和全日制超龄学生(如退伍军人)在高职教育的比重将逐步提高,据估算,到2020年,可能有60%左右的高职学生是超龄学生。非全日制学生和全日制超龄学生,有其特殊性,他们比正常全日制大学生大3-5岁甚至10多岁,社会阅历丰富,其思想素质表现对年轻的大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水平,这将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品牌树立的一项重点工作。为此,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将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品牌树立的重要内容,缺少了学生的高水平的思想素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品牌树立自然成了“天方夜谭”。

(六)社会期待:思想文化过硬是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范文6

【关键词】高职高专;素质教育;实施

一、高职高专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因

(一)目前高职院校因为没有明确的素质教育课(除“思政课”外),实践上的素质教育队伍还没有形成。我院的素质教育队伍除思政老师外,还有许多也在为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但比较分散。

(二)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正在提上议事日程。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是一个漫长的道路,高职院校正在摸索针对不同的被教育群体实施怎样的教育手段。

(三)高职院校比较注重教学,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提高学生素质的方法就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现今素质教育者正在逐渐更新认识,单纯的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只是理论上的教育,学生素质的大幅提高应该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或者为达到一定的素质进行专门的训练练习。

(四)高职院校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尚处在起步阶段。

(五)教育工作者没有完全弄清楚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高职高专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

高职高专院校在推行素质教育时,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一)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创新意识教育共同组成系统的素质教育体系。

(二)高职院校的行政教育系统主要负责文化素质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创新意识教育三大项,党委教育系统负责非政治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大的项目。党政两个系统,都为教育、培养人才服务。高职院校要形成文化、职业能力和思想政治、人格品质教育两类教师队伍。

(三)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认真研究与讨论。主要内容是:提高身体素质教育,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社会道德与法制教育,职业道德与职业忠诚教育;吃苦教育,勤俭节约教育,毅力与衡心教育,做人处世教育,个人修养教育等。

(四)素质教育必须有具体的典型行为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情实境中有真实的体验与体会。如吃苦教育,就要设计出真实的苦事情让学生去做、去体验,不能只在课堂上讲道理。

(五)素质教育是让学生自主、自觉地实现其锻炼身体、锻炼意志、考验思想、考验战胜困难的能力,但不能因为素质教育出现有伤学生身体健康和带有生命危险的事情。校外、野外进行的生存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克服困难能力的实践教育活动,要防止危险发生,安全问题要做到万无一失。

(六)素质教育除有教育载体之外行全面素质教育之实。完善思想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探索,编写教材和实践指导书。

三、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

实施素质教育,要将素质教育与高等职业院校的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统一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要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融汇到专业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中去,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构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施途径体系。

(一)素质教育融入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通过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形成理想信念,加强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提升职业道德、伦理道德、政治道德等素养,塑就良好的心理素质。随着对素质教育认识的深入,其它课程也会逐渐进入课堂。

(二)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实践创新、独立思考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技能;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独立思考和获取新知识能力;增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还能获取专业技能及资格证书;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树立为成就未来的事业而终身学习的理念;为立志艰苦奋斗,为自主创业、适应职业变化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三)素质教育融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中。职业教育的全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的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环节都是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包含了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让学生做设计、展示作品、学科知识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等形式,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适应新环境处理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了视野,为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奠定了基础。

(四)素质教育融入对学生的管理中。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多样的校园活动培养校园文化,加强校园的人文氛围。培养对美的欣赏,提升了审美情趣和对美的创造能力,锻炼了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加大校园公德和行为规范的宣传力度,杜绝一切不文明的行为,通过思想情操的熏陶,让学生融入集体,融入校园,实现创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五)实施素质教育需优化校园人文环境。优美的环境,良好的秩序,深厚的文化底蕴,文明的行为,求真务实的校园风气。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不断把学生融入到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之中。

(六)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有益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益于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实训基地的实习,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理解消化理论以及综合运用能力提供了保障。

(七)加强师资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队伍的素质是人文素质体系的质量保证。素质教育要有效地内化到职业技能教育的知识体系之中,有效地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总之,高职教育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于人才培养的品牌特色。素质教育旨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建新型的适应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广大高职高专学生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服务社会需求的办学方向,培养具有一技之长、专力强的职业技术人才。以素质教育为人才培养特色,探究新时期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贯彻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必将向优质高等职业教育方向迈出一大步。

【参考文献】

[1]陆秀英.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探索[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4(3).

[2]魏亚.浅议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