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基础知识范例6篇

资产管理基础知识

资产管理基础知识范文1

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基础,因此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分析日益成为企业制定未来竞争战略的主要依据之一【5-6】。通过实施知识管理,可有效提升组织知识创新能力,积累独特性的核心知识,创造一种隔离机制限制其他竞争性企业对竞争优势的侵蚀,使本组织的竞争优势得以持续【7】。然而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外对知识管理与可持续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的专门研究还很少,如何通过实施知识管理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至今尚未得以清晰的揭示。因此,研究知识管理与可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作用机理,无论对完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还是指导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企业知识管理生态位的内涵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生态位思想逐渐向经济管理领域渗透融合,把生态位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中研究物体之间的竞争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等问题的重要范畴【8】。企业间相互关系的本质是企业生态位的相互关系,体现企业的生存状态及竞争地位。Baum【9】认为企业生态位是企业在资源需求和发展能力方面的特性,是企业与环境互动匹配后所处的状态;颜爱民【11】界定企业生态位包括态和势两方面:“态”指企业的状态,是企业过去创建、发展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资源控制及其它无形影响力之和,“势”指企业对环境的现实和潜在影响能力,它决定企业的未来走向;万伦来【11】认为生态位体现了组织的生存、发展、竞争能力,用“态”表示生存维,“态”和“势”的界面表示发展维,“势”表示竞争维。薛晓芳【12】将知识生态位划分为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等四个维度。参考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将知识管理生态位界定为:组织以一定的知识基础、资源基础为支撑,通过组织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共享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而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活动。其中知识资源基础反映的是知识管理生态位的“态”属性,描述企业内部知识积累的程度和技术基础设施的完整性,是企业有效开展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能力反映的是知识管理生态位的“势”属性,描述企业通过有效的评估、使用和配置知识资源而形成的知识管理能力。

(1)知识资源基础。知识资源基础体现在扩大知识存量、更新技术资源基础设施和完善组织环境三个方面。具备充分的知识资源是进行知识管理的前提条件,通过内部积累和与外部知识源的合作是扩大知识存量的有效途径。完善网络数据基础平台、系统功能程序平台、组织业务管理平台,升级组织的技术基础设施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保障。设计良好的政策、管理、激励系统及部门分工等,形成促使员工高度参与的企业文化是推动知识管理的重要因素。

(2)知识管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知识获取、共享、应用和创新等四个方面能力的增强和提升。知识获取能力体现在组织员工通过智能检索,多途径、多模式、多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知识共享能力既包括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共享知识的能力,也包括与供应商、客户、战略联盟成员之间共享知识的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是指组织员工对获取、吸收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应用到工作流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是组织创造竞争优势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通过整合内外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以提升整个组织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3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分析

对于企业如何获得竞争优势特别是可持续竞争优势,有着不同的理论解释,其中产业结构学派和资源基础学派影响较大。以Porter【13】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学派坚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外生性,尤其强调市场结构不完全性的决定作用。但学者Lippman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内企业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的分散程度要大得多,这说明企业表现为超额利润的竞争优势并非来自外部市场力量,而是来自企业自身的某种因素。于是出现了以Bar⁃ney【14】和Teece【15】为代表的资源基础学派,该学派坚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性,提出异质性资源和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真正基础。资源基础学派尽管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但是经过众多学者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已在以下方面达成共识,即: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长期积累的异质性资源和能力,现有和潜在的竞争者在短期内无法形成,有些资源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形成,并与其他资源紧密结合在一起,甚至不可分离,因此难以模仿,从而形成可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因此,本文认为,可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因其独特的资源、知识和技能而在市场上持续获得高于平均盈利水平的市场表现。可持续竞争优势并不是特指或局限于企业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某种优势,而是指在动态环境下企业能够适应组织系统的演化,持续突破优势发展中的均衡态,并能够适时地实施相应的创造高度顾客价值的战略,而其他任何现有和潜在竞争者都无法同时成功的实施这些战略,而且也缺乏进行模仿或复制这些战略所带来的全部收益,就可以认为该企业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该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价值创造能力。通过持续获得高于市场平均盈利水平的表现为股东和客户创造现实和潜在的价值。②构筑模仿障碍的能力。构筑竞争优势的隔离机制是企业长期保持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因其异质性资源和能力形成高度专业化和差异化,增加了模仿的复杂性和障碍。③持续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了在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扩展性,而且创新的速度要快于或者同步于技术和市场环境变化的速度。

4知识管理生态位与可持续竞争

优势的内在关系模型当知识要素从其他生产要素中独立出来,并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时,企业的竞争优势本质上就体现为企业的知识竞争优势。知识竞争优势来源于知识资源基础的积累和知识管理能力两个维度。知识资源基础是从知识和资源支撑的实体性角度来说明企业知识、技术与技能的独特性和价值性;知识管理能力是从知识的过程性方面显示企业转移、共享、应用和创新知识从而使其物化成能为客户提供特定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两者的协调匹配和有机统一才有可能成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4.1知识管理生态位中“态”与“势”的关系

企业实行知识管理首先要了解自己现有的知识状况,建立知识库并对其进行维护更新以扩大知识存量,知识存量的增加来源于两个方面:挖掘内部知识的潜能和获取外部知识的合作。知识存量的扩大使知识产生作用的范围增大,而在内外部知识转化为知识存量的过程中,知识共享和创新能力发挥着关键作用。技术资源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支撑平台和物质载体。主要由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网络以及共享的技术平台和数据库等组成。良好的技术基础设施能在各个层面上与知识管理过程有机结合,形成开放式的体系结构和知识管理能力。包含了流程、组织结构、培训教育和激励在内的管理体系,是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载体,如果组织管理体系与知识管理的精神相违背,即使具备充分的知识资源和较强的技术条件,也难以有效的推进知识管理。因此,组织内尊重知识、鼓励知识共享的环境氛围,员工团队精神、企业荣誉感和职业道德等有利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也是有效推动知识管理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从生态位理论的角度可以看出,反映“态”属性的知识管理基础平台和反映“势”属性的知识管理能力是相互依存并相互促进的。它们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①知识管理基础平台是知识管理能力形成的前提和载体。只有拥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技术基础设施,并且具备良好的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后,才有可能形成知识管理能力。没有知识储备和技术基础设施的支撑,知识管理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②知识管理能力对知识体系的快速更新和技术基础设施的高效利用又起着促进作用。知识管理能力越强,组织知识沉淀和扩散的速度越快,技术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越高;反之,知识管理能力越弱,获得的知识越有限,技术基础设施的功能就越难以发挥。

4.2知识管理生态位对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路径

在企业已有知识转化为企业价值的过程中,隐性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内部化尤为重要,只有当隐性知识显性化,继而显性知识内部化之后,即组织将从内外部所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存量的时候,才能为组织成员所共享并运用这些知识到实际工作中去,知识才能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但是知识具有相对不易流动和“粘滞性”的特点,在知识扩散过程中很容易形成粘滞知识,使知识得不到充分的转移和共享,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不断提高组织的知识管理能力,完善企业所建立的组织记忆系统和传播网络等基础设施,才能使组织通过学习所吸收、积累的知识在组织成员间得到有效的激活和使用,使组织知识存量增加,知识产生作用的范围扩大,从而实现持续不断的为客户创造新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当已有的知识存量为客户提供了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那么这种价值创造能力随着增量知识的产生得以保持和增强,从而也使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持续或扩大。熊彼特认为,任何市场中都存在相对静止的阶段,此时具有优势产品、技术或组织能力的企业将获得正利润。当旧的优势源泉被破坏并代之以新源泉时,这种相对静止阶段将由于基础性“冲击”或“不连续”而发生中断。只有利用冲击创造机会,在下一个相对静止的时期继续获得正利润,才能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即企业应该在前一个竞争优势开始衰退之前,就着手构建另一个新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企业的创新过程开始于解决问题的新思想的出现,这种新思想往往来自于创新人员以外的信息或知识交流带来的启示,企业通过知识获取和辨识机制的筛选后,形成分类知识沉淀于组织之中,进而创新人员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获得来自于企业知识库的知识,并通过自身的选择、吸收与集成,有意识地寻找将新思想转化为创新目标的途径,在与创新团队成员经过思想、智慧的碰撞达成共识后,将新知识成功用于解决创新中遇到的问题,至此完成了整个创新过程。创新成果通过知识管理机制沉淀于组织之中,强化了知识创新能力。随着创新过程的反复,基于技术基础平台和知识管理能力的持续创新能力就可为企业构建起相互连接或继起的持续竞争优势。企业知识基础论认为企业的知识积累是企业获取超额收益和维持竞争优势的源泉,知识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赚取“李嘉图租金”和“张伯伦租金”,而且还可以通过不断知识创新,为企业创造出“熊彼特租金”。但是该观点依赖于一个关键的假设,即企业能够保护它的知识不被盗用或者被竞争者所模仿,显然积累具有难以模仿和排他性的知识就成为赚取租金、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而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则可以创造一种隔离机制和较高的模仿壁垒以限制其他竞争性企业对竞争优势的侵蚀。知识管理能力形成的过程通常涉及到核心知识、信息技术基础、管理方法和组织成员洞察力的高度集成,促使个人和团队的隐性知识得以群化,使组织整体思维变得越来越默契,从而形成组织独特的知识结构体系。这种知识结构体系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和过程的复杂性增加了“原因模糊(causalambiguity)”,形成一种有效地隔离机制来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不被竞争对手模仿或盗用,从而使组织的竞争优势得以持续。

5结语

资产管理基础知识范文2

知识资产管理概述

保罗・罗默教授在上世纪80 年代提出的经济增长四要素理论中认为,知识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要素。日本著名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 1995)也曾说:“在一个不确定性是惟一可确定因素的经济环境中,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无疑就是知识。”当今世界,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获胜,企业必须加强对知识资产的管理,重视知识资产的创造和运用,在企业经营模式中融入知识管理,同时进行创新,确立知识管理在企业的核心竞争战略中的地位。Peter Ferdinand Trucker (1988)提出了“知识人工”“知识社会”、“知识经济”。Hiroyuki Itami(1980)提出了“知识资本”(动态资本)和“不可见资产”等的概念和测量无形资产的必要性。Hirakata Takeuchi(1997)等以计量理论为基础的BSC和EVC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Stewart(1997)等认为知识是能产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资源,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应该重视对知识资产的管理以及知识资产评价模型。《连续性管理》一书的作者比兹利认为,企业必须有一个综合的体系,将关键的知识保存在企业里,以保证即将离职的员工将完整的接力棒传递给继任者。这个综合的体系就是知识资产的管理。国内学者如梅永红(2005)苗明杰(2003)等在知识资产的界定与内涵方面王众托(2004)等在基于信息技术学角度的知识管理方面隗斌贤(2000)等在知识资产计量方面进行了研究。李克华(2002)探讨了知识密集型企业的价值,提出了企业创新能力价值评价方法。袁娟、郑小静(2010)在《华为的知识资产管理能力建设》中提出知识资产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它涉及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公共关系、技术及信息等诸多专业管理领域。

关于知识资产的研究文献表明知识资产在国内外的学者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知识资产可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的经济利益,强化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知识资产管理被提到了企业战略管理中来。但是在国内外研究文献中把中小企业知识资产管理与中小企业融资相结合的不多,尤其在国内还存在很大的开拓空间。我国知识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周晔和胡汉辉等( 2005)在我国知识管理活动现状的调查中指出,现阶段我国处于知识管理的导入阶段,虽然企业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形式开展知识管理的活动,但大多数企业现有的知识管理活动仍是在传统管理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对知识的零散管理,尚未建立系统的管理机制,大大制约了知识效用的发挥。如何将中小企业知识资产管理与中小企业融资结合起来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这对探索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开辟了新的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知识资产管理的中小企业融资途径的构想

就目前而言,企业的知识资产在融资方面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积极利用知识资产融资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中小企业如何加快企业内部转变,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知识资产管理模式的构建和运用是中小企业的关键问题,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核心问题

中小企业知识资产管理及运用模式研究

实现知识资产管理及运用模式的关键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因此,首先以企业内部对知识的拥有和控制方式进行研究,根据知识的隐性和显性特征、作用等来确定知识资产的类别和保护的范畴,利用知识资产组合的连锁效应管理及运用模式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的经济利益,证明知识资产管理及运用模式是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增强竞争力的基础。其次,企业的生存、发展和扩充需要融通资金,获得资金需要外部金融机构的支持,因此以外部金融机构对知识资产管理及运用模式评价进行研究,让企业知识资产管理模式下企业的创造能力和创造过程所体现的未来价值得到金融机构的认可,以此来得到外部金融机构的融资。

中小企业知识资产管理及运用模式的评价研究

知识资产管理及运用模式的评价需要把握知识资产定性信息机制和知识资产评估技术的支持。在分析中小企业自身的特质与传统融资机制之间固有的矛盾的基础上。首先,把握知识资产管理定性信息机制框架。第一,由于供需之间的博弈关系,该框架通过中小金融机构的特征和优势,对本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产的构成要素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储备;第二,中小企业以融资为目的,通过把握定性信息机制提供知识资产管理定性信息,完成把握知识资产定性信息机制的框架。其次,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知识资产管理及运用模式进行评价,通过利用计量学的技术对知识资产的定性信息与企业的未来现金流进行因果关系的验证,在静态财务信息和动态非财务信息两种视点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评级、交易原则、案件审查等三个过程,完成知识资产管理及运用模式评价,根据综合审查的结果进行融资决策。

知识资产管理与中小企业融资耦合机制研究

实现知识资产管理与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耦合机制,关键在于知识服务体系的运行。从博弈过程的知识共享意愿和共享后企业的行为博弈两个角度出发,提出在知识服务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中小金融机构的权限设置案例库,通过以下三个路径,提高知识的服务速度、精度和认知自主性,促进知识资产管理与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耦合机制的形成。这三个路径为:

1、中小企业:融资申请提供知识资产管理的定性信息在静态和动态的视角下接受审查获得融资(进入权限设置案例库)。

2、中小金融机构:接受申请以静态和动态的视角审查(案例参考)提供资金(进入权限设置案例库)

资产管理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库 产品创新 客户管理 邓立治版权所有

随着知识经济的初显峥嵘,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已成为全球的发展战略。知识作为企业中一种新的资源这种观念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为了有效地利用好这一资源,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者最为关注的话题。

一、知识经济下的知识管理和企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将主要通过知识而不是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企业的知识将成为和人力、资金等并列的资源,并且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劳伦斯·普鲁萨柯(Laurence Prusak)指出:唯一能给一个组织带来竞争优势,唯一持续不变的就是知道什么,如何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以更快的速度获取新知识。所以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处于战略性地位,任何一个现代化企业都应该把它提升到战略角度来考虑。

(一)知识管理的现状

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考察和分析管理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和团体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知识管理的定义。比较有代表的有:“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Bassi,1997)。“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E.Maise,1998)。总之知识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能获取,共享知识。使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和信息以形成个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出新的知识。并支持、鼓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组织的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有三个,如图1所示,它们分别是外化、内化和认知过程。

(1)外化:外化包括一个强大的搜索、过滤与集成工具,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中获取对企业现在和未来有用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在用知识库储存起来,在用一个文件管理系统对储存的知识进行分类,并找出其间隐含的联系和关系。(2)内化:指发现知识库中与知识寻求者相关的知识,并把相关的知识呈现给知识需求者。知识的需求者根据这些知识再进行知识的创新,由此循环。(3)认知:认知是经由前几个功能交换得出的知识的运用,

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二)知识管理对现代化企业的重要性

知识管理对现代化企业来说非常重要,除了可以在企业内建立一种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传递的机制,来加强知识资源的管理外。还有以下几个直接的因素

人员流动特别是关键人员的流动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企业因此可能丧失一部分多年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方法;

员工相互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机会越来越少;

一些复杂的业务流程难以在短时间内被人所理解和接受;

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提升客户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客户对公司和品牌的忠诚度;

由于知识的不断产生,同时知识本身特别是一些专门的知识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员工有持续再学习的需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要求,迎接新的挑战;

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敏捷的反应和调整。

所以为了解决以上出现的情况,企业管理者引入知识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知识管理可以为企业管理者实现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储存,隐性知识集中在劳动者脑里。知识管理有助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社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实施良好知识管理的管理者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敏捷反应,明智地应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

二、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

(一)知识管理与企业知识库的建立

国外知识型企业大多十分重视组织和建设企业知识库,广泛采集与企业经营发展有关的各种经验和知识,经过分类编目,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存储和积累起来,成为企业知识共享和使用的必备基础结构,构成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企业知识资源的集散中心。而国内企业在这方面比较欠缺,所以对于现代化企业来说建立企业知识库对知识进行有序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企业的知识库内容可以非常丰富,这其中可以包括:(1)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重要性、人的工作实践和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因此,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是知识库的首选。(2)公司员工的各种经验和建议。员工解决各种难题的成功经验或方法建议,由专家评审小组进行审核,经筛选后存入知识库,并列出提供者姓名,以资鼓励其积极性。(3)公司各部门和各地分公司的内部资料。(4)公司客户的全部信息。由此可以了解客户的需求的新动态和其对产品的偏好。(5)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及合作伙伴的详细资料。这样可以为公司人员了解对手的动态提供一个平台。(6)公司内部研究人员的研究文献和研究报告。内容如此广泛而丰富的知识库通过企业内部网络系统为全体员工提供快捷和方便的服务,公司员工可以使用该系统查询和获取必要的知识和信息,也可在虚拟的公告板上相会,交流和讨论各种问题。

企业知识库对于企业的知识管理有莫大的帮助,这主要有:(1)企业知识库乃是这些企业信息库或数据库发展出来的高级形式,它正在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推动难以“言传”、只能“意会”和“身教”的隐性经验知识的文字化和编码化进程,从而实现更多知识的无障碍交流和共享。库藏也比一般信息库更广泛、更丰富。(2) 企业知识库的组建并发挥功能,正在加快和完善企业知识的采集和加工、积累和交流、共享和使用的有序过程。其中知识的分类、时事和新闻栏目的开设、生产方法的优选、成功商业经验和管理经验的报道以及员工建议和客户知识的进入知识库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3) 企业知识库的文化环境乃是其成功组建和持续发挥作用的基础性条件,企业文化和员工的精神状态乃是对知识库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企业艰苦创业和不断创业的文化氛围,员工积极进取和旺盛的求知欲望,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以及与合作伙伴共存共荣的品格风范等,都成为企业知识库成功实践的文化支持和力量源泉。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产品创新过程

知识管理在企业产品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并且渗透到了企业产品创新的各个过程。在这我们可以把产品创新过程分为四部分,即产生产品创新想法的过程、产品创新想法实现的过程、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过程和新产品知识的共享过程。

(1)产生产品创新想法的过程:产生产品创新的冲动需要一定的动因。而对产品喘息的意识和火花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在产生一个创新的想法之前,知识的内化过程已经发生,也就是指相关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已经发生。并且也就是在此基础上,个人通过对知识的获取、自身经验和与他人交流使产品得到创新。所以产品创新离不开知识的内化过程。 转贴于 (2)产品创新想法的实现过程:怎样才能是这个产品创新的想法获得实现呢?最重要的让有关部门和人员能理解这个想法所蕴涵的基本思路,这也是说要把这个个人的隐性知识进行外化成为一种明确的概念。这个概念可以是字面的描述、原型、试验等等,并由整个组织的人员对其实现。这样,想法就能够一步步得到证实并最终成为一种基于产品的发明。

(3)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过程:为成功实现产品商业化,首先要做的是要有一种整体方法将企业已有知识和伙伴知识有效的整合起来,这些知识的结合对于最终开发一个有市场价值的创新产品非常重要。其次,这些知识还需要跨越组织得到整合,因此也因能够实现和供应商、分销商、广告商等之间的知识交流, 进行市场研究、制定公司产品策略等,以使新产品的商品化能够得到有效的资源支撑,假如这种产品能被客户所接受而创造出经济价值,就将最终成为创新的产品,最终实现它的商业化过程。

(4)新产品知识的共享过程:在商业化后,总结出新产品的知识,并使这些知识继续提供给相关人员共享。这样,就可以为下一个产品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并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企业设立知识管理部门,建立知识经理制度

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必须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对其进行管理,才能提高其利用效果,充分发挥知识创造财富的巨大价值。目前,国外许多大型企业已经建立其以知识总监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为中心的知识管理体系,其地位居于行政总监CEO和信息总监CIO之间,是公司中最具有挑战性的职位,其主要任务是将知识资本化。具体职责应包括:首先,为组织建立一套知识管理的信息基础结构。它包含综合的技术基础结构,如技术支持环境的建立、知识管理工具的选择等;人力基础结构,如人力资源的发展机制、智力知识库的建立和维护等;环境基础结构,如连接于国际商业环境的知识网络和知识组织(团队)等。其次,为组织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CKO必须配合组织的高层管理团队出台一系列激励机制,促进以知识导向开展工作。通常,CKO此时会真切地感到来自组织多方面、多层次的挑战和压力。最后,为组织获得经济回报。CKO必须决定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更好地产生知识产品,以便帮助组织赚钱或者省钱。

资产管理基础知识范文4

一、知识经济下的知识管理和企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将主要通过知识而不是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企业的知识将成为和人力、资金等并列的资源,并且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劳伦斯·普鲁萨柯(Laurence Prusak)指出:唯一能给一个组织带来竞争优势,唯一持续不变的就是知道什么,如何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以更快的速度获取新知识。所以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处于战略性地位,任何一个现代化企业都应该把它提升到战略角度来考虑。

(一)知识管理的现状

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考察和分析管理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和团体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知识管理的定义。比较有代表的有:“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Bassi,1997)。“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E.Maise,1998)。总之知识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能获取,共享知识。使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和信息以形成个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出新的知识。并支持、鼓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组织的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有三个,如图1所示,它们分别是外化、内化和认知过程。

(1)外化:外化包括一个强大的搜索、过滤与集成工具,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中获取对企业现在和未来有用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在用知识库储存起来,在用一个文件管理系统对储存的知识进行分类,并找出其间隐含的联系和关系。(2)内化:指发现知识库中与知识寻求者相关的知识,并把相关的知识呈现给知识需求者。知识的需求者根据这些知识再进行知识的创新,由此循环。(3)认知:认知是经由前几个功能交换得出的知识的运用,

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二)知识管理对现代化企业的重要性

知识管理对现代化企业来说非常重要,除了可以在企业内建立一种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传递的机制,来加强知识资源的管理外。还有以下几个直接的因素

人员流动特别是关键人员的流动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企业因此可能丧失一部分多年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方法;

员工相互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机会越来越少;

一些复杂的业务流程难以在短时间内被人所理解和接受;

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提升客户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客户对公司和品牌的忠诚度;

由于知识的不断产生,同时知识本身特别是一些专门的知识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员工有持续再学习的需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要求,迎接新的挑战;

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敏捷的反应和调整。

所以为了解决以上出现的情况,企业管理者引入知识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知识管理可以为企业管理者实现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储存,隐性知识集中在劳动者脑里。知识管理有助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社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实施良好知识管理的管理者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敏捷反应,明智地应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

二、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

(一)知识管理与企业知识库的建立

国外知识型企业大多十分重视组织和建设企业知识库,广泛采集与企业经营发展有关的各种经验和知识,经过分类编目,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存储和积累起来,成为企业知识共享和使用的必备基础结构,构成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企业知识资源的集散中心。而国内企业在这方面比较欠缺,所以对于现代化企业来说建立企业知识库对知识进行有序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企业的知识库内容可以非常丰富,这其中可以包括:(1)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重要性、人的工作实践和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因此,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是知识库的首选。(2)公司员工的各种经验和建议。员工解决各种难题的成功经验或方法建议,由专家评审小组进行审核,经筛选后存入知识库,并列出提供者姓名,以资鼓励其积极性。(3)公司各部门和各地分公司的内部资料。(4)公司客户的全部信息。由此可以了解客户的需求的新动态和其对产品的偏好。(5)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及合作伙伴的详细资料。这样可以为公司人员了解对手的动态提供一个平台。(6)公司内部研究人员的研究文献和研究报告。内容如此广泛而丰富的知识库通过企业内部网络系统为全体员工提供快捷和方便的服务,公司员工可以使用该系统查询和获取必要的知识和信息,也可在虚拟的公告板上相会,交流和讨论各种问题。

企业知识库对于企业的知识管理有莫大的帮助,这主要有:(1)企业知识库乃是这些企业信息库或数据库发展出来的高级形式,它正在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推动难以“言传”、只能“意会”和“身教”的隐性经验知识的文字化和编码化进程,从而实现更多知识的无障碍交流和共享。库藏也比一般信息库更广泛、更丰富。(2) 企业知识库的组建并发挥功能,正在加快和完善企业知识的采集和加工、积累和交流、共享和使用的有序过程。其中知识的分类、时事和新闻栏目的开设、生产方法的优选、成功商业经验和管理经验的报道以及员工建议和客户知识的进入知识库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3) 企业知识库的文化环境乃是其成功组建和持续发挥作用的基础性条件,企业文化和员工的精神状态乃是对知识库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企业艰苦创业和不断创业的文化氛围,员工积极进取和旺盛的求知欲望,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以及与合作伙伴共存共荣的品格风范等,都成为企业知识库成功实践的文化支持和力量源泉。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产品创新过程

知识管理在企业产品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并且渗透到 了企业产品创新的各个过程。在这我们可以把产品创新过程分为四部分,即产生产品创新想法的过程、产品创新想法实现的过程、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过程和新产品知识的共享过程。

(1)产生产品创新想法的过程:产生产品创新的冲动需要一定的动因。而对产品喘息的意识和火花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在产生一个创新的想法之前,知识的内化过程已经发生,也就是指相关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已经发生。并且也就是在此基础上,个人通过对知识的获取、自身经验和与他人交流使产品得到创新。所以产品创新离不开知识的内化过程。

(2)产品创新想法的实现过程:怎样才能是这个产品创新的想法获得实现呢?最重要的让有关部门和人员能理解这个想法所蕴涵的基本思路,这也是说要把这个个人的隐性知识进行外化成为一种明确的概念。这个概念可以是字面的描述、原型、试验等等,并由整个组织的人员对其实现。这样,想法就能够一步步得到证实并最终成为一种基于产品的发明。

(3)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过程:为成功实现产品商业化,首先要做的是要有一种整体方法将企业已有知识和伙伴知识有效的整合起来,这些知识的结合对于最终开发一个有市场价值的创新产品非常重要。其次,这些知识还需要跨越组织得到整合,因此也因能够实现和供应商、分销商、广告商等之间的知识交流, 进行市场研究、制定公司产品策略等,以使新产品的商品化能够得到有效的资源支撑,假如这种产品能被客户所接受而创造出经济价值,就将最终成为创新的产品,最终实现它的商业化过程。

(4)新产品知识的共享过程:在商业化后,总结出新产品的知识,并使这些知识继续提供给相关人员共享。这样,就可以为下一个产品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并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企业设立知识管理部门,建立知识经理制度

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必须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对其进行管理,才能提高其利用效果,充分发挥知识创造财富的巨大价值。目前,国外许多大型企业已经建立其以知识总监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为中心的知识管理体系,其地位居于行政总监CEO和信息总监CIO之间,是公司中最具有挑战性的职位,其主要任务是将知识资本化。具体职责应包括:首先,为组织建立一套知识管理的信息基础结构。它包含综合的技术基础结构,如技术支持环境的建立、知识管理工具的选择等;人力基础结构,如人力资源的发展机制、智力知识库的建立和维护等;环境基础结构,如连接于国际商业环境的知识网络和知识组织(团队)等。其次,为组织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CKO必须配合组织的高层管理团队出台一系列激励机制,促进以知识导向开展工作。通常,CKO此时会真切地感到来自组织多方面、多层次的挑战和压力。最后,为组织获得经济回报。CKO必须决定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更好地产生知识产品,以便帮助组织赚钱或者省钱。

(四)企业客户的知识管理

了解客户的知识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而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企业缺乏详细的客户资料。而在现代化的企业中我们因该不遗余力的去了解客户的知识,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并提高他们对本企业的忠诚度。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比如说:

(1)在销售人员接触顾客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其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将汇总到企业知识库中,这些信息经过信息提炼与数据挖掘过程形成关于顾客的知识,比如“青年人喜欢休闲服饰”、“学生喜欢购买音像制品”……然后,该知识库根据顾客的信息归纳出该顾客的购买倾向,生成顾客知识,并由此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而每次的个性化服务结果都会记入到顾客知识库中去。顾客知识库将尽量保持精简,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保持过旧的纪录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要及时更新并使顾客信息系统化,这样就能及时更换掉数据垃圾,为顾客以后的服务提供知识和信息,提高企业反映顾客需求的速度,缩短为顾客服务的时间,这样对客户的知识管理可以增加顾客服务的满意度。

(2)在对商、销售商的调查和反馈过程中,可以了解客户需求的最新动态。经过专门人员的处理和归纳可以使其系统化,并纳入企业的知识库中。这样为企业其他不太接触客户的部门人员了解客户和市场提供一个便捷的途径,使客户的知识得以共享。这样才能更好得发挥企业人员得主观能动性。

资产管理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知识产权证券化;信息披露

一、资产证券化发展热潮

资产证券化业务,是一种将未来能够稳定获得一定收益的资产经过筛选,并对其进行重新配置,构建一个完全能够支持证券化项目的资产池,以资产池在未来几年内产生的实际现金流进行偿还,运用信用担保、分级发行等手段提高证券化项目的信用质量和等级,最后成功发行以便于达到筹资目标的一种业务活动。近三年来,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发行量与发行金额逐步上升,2018年企业资产证券化新发行694单,总额超过954亿元。2019年,延续了快速增长的势头,新一轮发行的企业资产证券化1033单,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金额达到1108亿元。2020年共计发行1473单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总额达到1571亿元。我国逐渐向着知识产权强国迈进,国家和大中小企业更加重视知识产权的地位,走向了知识产权与金融相结合的发展道路。2017年,国务院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中明确指出并建议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企业融资证券试点项目,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在我国已经逐渐开始崭露头角。2018年12月,文科租赁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和奇艺世纪知识产权供应链ABS接连被国家批准公开批准发行。2019年8月,国务院正式明确提出“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这一新兴领域知识产权证券金融的重大战略发展导向。国家的各项政策指导方针无疑促进了基于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的企业发展道路,有助于企业探索更多的基于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的企业融资业务。作为一种国际创新型融资手段,知识产权证券化的顺利实施和持续发展更加深入有利于丰富和不断拓宽我国金融市场,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小企业创新知识产权也具有积极影响和重大意义。[1]

二、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概述

(一)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及存在问题目前由于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不断探索阶段,尽管已经成功发行了诸多优秀的资产证券化金融产品,但是国家相关行业政策、法律规定及技术准则、行业规范等制度尚未进一步实施完善,就金融证券信息披露方面的相关制度和法律规定来看,目前主要制度是以《证券法》为依据,同时参考其他国家有关金融证券机构发行公司资产证券化的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条款和法律规定,及其他需要参考上交所、深交所的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指引、《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信息披露指引》《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指引》等。[2]然而在实际业务中仍存在较多问题,不能很好的落实到知识产权证券化实务上。例如,《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第44条规定,若公司发生任何可能影响资产支持证券投资价值或其对市场交易价格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而可能造成重大投资风险的事件,管理人应当及时向持有者或持有该证券的其他合格机构投资者公开进行风险披露披露。[3]这样的规定很可能导致管理人不会将预测信息披露的过于细致和深入,以防止造成自己承担责任的风险,就会导致披露内容过于形式化。

(二)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与传统证券比较资产证券化的信息披露无法和传统证券信息披露一概而论。传统的对于证券风险信息披露重点主要是集中在证券发行主体,主要指的是其经营管理和相关各类风险因素的披露。[4]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信息披露实际上就是对基础资产的质量是否符合证券化要求,资产池在发行后是否具备可以持续的稳定收益,信用增级的可靠性以及是否能够适度进行增级,以及发行后对于后期资产管理,资金是否存在混同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披露。由于资产证券化业务和传统证券相比,交易结构更为复杂,在发行和存续期间参与主体较多,各种不确定的风险也相应增加,所以信息披露尤为重要。

(三)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特点及作用由于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是通过对基础资产评级和增级等方式手段,将流动性较差的知识产权未来的收益作为证券发行的基础,因此对于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披露,不止局限于表内所需要披露的信息,还更多的应该高度重视诸多表外信息披露。知识产权证券化信息披露涉及的内容繁多,主要包括:知识产权质量信息、财务信息、法律信息、证券化风险信息等,因此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披露的信息,应在财务信息的基础上,多收集并真实有效的披露非财务信息。信息披露对于知识产权证券化工作极其重要,首先,信息披露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投资者能够全面了解产品信息,提升投资信心,有助于证券化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也能够顺利融资;其次,识产权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特殊性,使得有关基础资产的信息披露变得尤为重要,重视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也能够有效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促进我国证券化健康发展。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信息披露有助于增加现金流预测结果的可靠性,有助于投资者和相关利益主体了解资产证券化交易风险信息。[5]知识产权证券化的风险评估较一般资产证券化更为复杂,因为其不具实物形态,使得判断难度提高。对无形资产适格性的筛选评估,以及判断未来能否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支付本息是证券化成功的关键。在信息披露时应着重对基础资产信息以及现金流情况详细披露,使得隐藏的风险降低,促进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投资者对证券化产品了解全面,使得投资信心增加,活跃资本市场,有利于企业筹资活动顺利进行。

三、知识产权证券化信息披露分类

(一)基础资产信息披露未来还款来源的稳定性取决于整个项目的基础性资产质量,是否能产生稳定的收入,因此对于知识产权的证券化而言,作为项目基础资产的知识产权就是判断整个项目投资风险的最重要方面。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特别之处也是亮点,就在于其中的基础资产属于无形资产,因此可以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盘活企业的无形资产,但这些无形资产往往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权力,并没有明确地具备任何实物的形态;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但它们所带来的收益多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商业价值对于投资者来说,存在着明显的预期性。知识产权无形性使得资产评估工作难度大,需结合知识产权类型、市场反应、用途等方面进行信用评级;专有性涉及到权利归属是否明确;地域性、时间性以及可复制性涉及知识产权和剩余保护期限、资产池行业地域分布等。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复杂,以及涉及到的法律限制较多,因此知识产权的信息对于基础资产的信息披露有较强的特殊性。1.基础资产质量披露作为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核心,基础资产信息披露是证券化风险信息披露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在信息披露时既需要全面具体地披露所有涉及到知识产权内容的关键信息,又需要充分注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具有无形性、专有性的基本特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信息披露工作应当高度重视对权利状态的披露,所属权问题往往是知识产权纠纷争议的焦点,如果在知识产权证券化期间,产生了诸如权利纠纷,涉及到法律诉讼,将会直接导致资金流的断裂。对于共同参与创造的知识产权,应事先确定好所属权,关于知识产权所属权确定性文件予以公证公开,避免以后产生所属权纷争,影响证券化工作的顺利进行。知识产权往往涉及多方位专业领域,就版权来说,涉及电影著作音乐游戏等,专利方面涉及科技创新以及独特的技术,商标涉及领域更广泛,投资者往往无法对众多领域了解全面,大多依赖于信息披露的结果来进行判断,因此全面具体真实可靠的信息披露尤为重要,将方便以及影响投资者对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作出判断。2.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的可复制性,导致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对资产池进行评级时应格外注意。在披露时注重知识产权技术领先性、成熟度等知识产权内在质量相关信息。为防止核心技术等机密被泄露,涉及专利技术等,在获取有关基础资产内容的信息披露内容,请专业机构对知识产权进行估价评级时,应注意对专利技术的保护,可以由证监会等公正独立没有利益牵扯的组织设立专门的评级机构,在企业进行知识产权证券化时,对知识产权价值进行评估评级。一方面可以保障企业的知识产权权利不被侵犯,保护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可以获取资产池的真实信息,有效对证券化信息披露进行监管。

(二)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资产证券化的成功主要是依靠其产品基础资产未来稳定的现金流,产品基础资产获取收益的结果,以及获得收益的整个过程是否稳定且风险足够低,将直接决定该项目是否为市场所认可。从资产到证券的融资原理就是将一组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按照某种模式分解为一组证券上的现金流,[6]因此能否产生稳定的现金流是证券化成功与否的关键。预测性信息是指通过主观分析来预测和估计一件事的未来可能结果。现金流预测信息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结合生成的结果,关于现金流预测说明信息的披露可以使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进行更加的客观、真实、具体化。同时,对现金流预测信息的披露,也符合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需求。关于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未来现金流,分两种形式,一种就是直接以某一个或多个专利、版权、商标的未来收入作为现金流,也就是对知识产权的所有权进行证券化;另一种是将自有知识产权授予他人使用,通过使用费产生的应收账款作为现金流进行证券化。目前发行的产品中多为后者。现金流预测信息将直接影响着资产池的信用评级,因此采集和披露与收益相关的信息也是工作重点。1.以知识产权直接收入作为未来现金流以未来的直接收入作为现金流的证券化,应注意知识产权所形成的收益现金流状况相关信息的披露,消费者的喜好、市场竞争程度、市场前景、市场供需状况、相关技术水平的发展都会对知识产权未来收益有所影响。相较于对许可使用费进行证券化,利用知识产权的所属权,以直接收益直接进行证券化受影响因素具有不确定性,高新技术企业利润水平的行业间差异明显,证券化风险较高,市场反应对于知识产权证券化有很大影响,能否达到预期市场效果决定了能否产生稳定的现金流。针对证券化的知识产权类别,对其进行市场地位分析、技术手段分析、可替代潜在替代技术或成果分析、可复制分析,对知识产权所属行业信息进行分析,对涉及以上的知识产权行业情况进行披露。目前我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尚不完善,因此对于专利技术、未公布的电影制作内容以及著作内容的应谨慎披露,避免泄露涉及知识产权关键信息,保障知识产权权利不被侵犯。2.以许可使用费作为未来现金流另一种常见的方式,企业将知识产权许可他人使用,以未来将要收取的使用费,且该应收账款稳定性佳,以此作为未来收益进行证券化。相较于前者,未来应收账款的现金流风险较低,受市场以及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较小。将债权作为基础资产进行证券化,可以看作是将未来产生可预见的稳定应收帐款提前变现,披露重点不再是市场因素和其他不确定性因素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影响,而是债务关系的相关披露。以知识产权许可使用费进行证券化的信息披露主要应着眼于债务人地域分布分布、债务人偿债能力判断、债权人履行合同风险等与应收账款收回风险有关的信息,向投资者真实传递所发行的证券化产品未来的现金流状况是否可能保持稳定。

(三)增信方式信息披露信用增级的原理在于提升证券的信用等级,将不可预见的风险转嫁到担保机构身上,从而减少证券亏损的可能性,降低投资人的投资风险,使得证券化产品更好销售,原始权益人能够顺利筹资。知识产权证券化往往通过担保标的划分优先级次级进行出售,在信息披露中应披露出以什么原理划分形成金融产品各个层级,以及各层级收益稳定性如何确定的。原始权益人和证券发行方的目的是证券化产品能够顺利发行,取得资本或受益,担保机构和其他的利益相关者的出发点不同,他们承担一部分风险,以收取担保费用作为收益。因此担保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不会为自己承担过多的风险。担保机构在审核过程中,不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共谋,而是处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视角,识别证券发行可能会带来的风险。因此担保增信的信息披露对于规范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流程具有巨大作用,可以防止证券化中各利益一致方共同伪造知识产权信息以及未来现金流稳定性,试图欺骗投资人违规发行证券的现象发生。(四)存续期信息披露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存续期一般为一到三年,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在其存续期内应该持续地进行信息披露,可以有效保障其后续工作的规范进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交易是以知识产权的价值作为基础进行的,因此在存续期,应对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供需情况、知识产权及其相关的产品或服务的国际国内市场情况、知识产权潜在的需求者状况、知识产权的维护情况、应收账款的收回情况、募集资金的用途等信息进行持续性的披露,由原始权益人在担保公司以及监管部门的审核下进行披露。[7]

四、总结

资产管理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创新

1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1.1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

知识经济中的知识主要指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提高竞争优势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谁拥有最先进的知识、最核心的技术,谁就能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成功的企业在于能不断造新的知识,并能迅速将新知识经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

在知识经济时代,投资将主要流向高新技术开发;无形资产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研发;绿色生产和人性化售后服务等方面。同时企业将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开发和教育,激励员工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2 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传统农业经济把土地作为第一生产要素,传统工业经济注重资本、设备、材料等生产要素,把知识、技术当作影响生产的外部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直接驱动力,成为生产的支柱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所有创新财富的生产要素中,知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起他生产要素都必须靠知识来更新,靠知识来装备。劳动力和金融资本只有在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挥其职能作用。通过知识对自然资源进行集约配置,对其它生产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组合,才能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

1.3 知识是利润分配的重要依据

在农业经济时代,主要实行按土地分配的制度。谁拥有土地多,谁就拥有更多财富。在工业经济时代,实行按资本分配的制度,资本家成为最富有的阶层。在知识经济时工与其说资本雇佣劳动,不如说劳动雇佣了资本,因为劳动的主本———人所拥有的知识才是生产的决定因素。因此,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首要资本。企业存在四类参与者:即生产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经营者决定如何生产;知识创造者决定生产方向;物质资本所有者提供资金。企业除付给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正常薪金外,还应将知识创造者创造的知识转化为资本,参与利润的分配,建立以知识为依据的分配制度。

1.4 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重要平台

知识经济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管理的工具将主要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主。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再向传统的按职能划分的金字塔型结构,将变为以扁平化为特征的信息网络系统。减少中层管理者、管理环节,降低管理成本。通过知识催生出的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网上交易、网上货币支付、网上宣传、推销、选购等功能,极大的提高了营运学率。

2 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创新要求

2.1 财务管理的观念创新

重视人才的开发、培养与提高是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均由人发起、操作和控制,其成败优势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智慧、操守、管理哲学以及人的努力程度。因此,在财务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已成为必然。企业要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提高员工对财务管理的参与意识,为培养企业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创新良好的环境,从而保证企业高效有序地开展财务活动。

2.2 财务管理的目标创新

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使得知识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知识的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应用,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使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向更高层次推进。原有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将转向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目标。其原因在于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非企业股东当事人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换性的特点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够兼顾企业内外各方面利益,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和谐统一。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的作用,它的实现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在最短时间内最佳组合运营的结果。

2.3 财务管理的内容创新

在新的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力资本、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作用不断加强。因此,现代企业要把知识资本作为对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战略资本来培育,同时,财务在运行资金时要有利于知识资本的培育,并将其作为最重要的理财战略,财务管理工作要有利于改善软资源环境与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资本的潜能,使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收益及市场价值的主要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