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分类管理范例

资产分类管理

资产分类管理范文1

对比分析新旧会计制度的内容,固定资产管理规定的不同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价值认定标准的改变

在新制度中,“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而在旧制度中,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认定为“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较,可以认定为固定资产的资产价值提升了一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的单价逐步提高,1997年制定的固定资产价值标准已经无法很好地适应现在的社会。如果按照原有规定,不仅极大地扩大了固定资产的范围,增加了管理难度,也不利于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二)固定资产分类的调整

在新制度中,对固定资产的分类进行了调整。相比旧制度,新制度将原有的“房屋和建筑物”调整为“房屋及构筑物”;将“一般设备”调整为“通用设备”;将“图书”调整为“图书、档案”;将“其他固定资产”调整为“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专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两个分类没有改变。新制度对资产分类没有做出重大的调整,仅是对原有分类的微调。相比旧制度,新制度的分类,更加明确、具体、规范,更加有利于实际操作中的具体使用。目前各校在实际使用中通常采用教育部的《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编码手册》中的16类分类标准进行。该标准为2000年制度并颁布实施的,此次新标准按照六大类分类并结合16类分类标准对固定资产分类管理更加细化。更加明确、清晰的固定资产分类,可以使各高校采用统一分类标准,进而采用统一的折旧口径,增强数据的可比性。

(三)新增固定资产折旧

新制度中正式提出了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的问题,改变了旧制度下缺少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问题。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残值。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可以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规范管理。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等,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新制度中对固定资产管理最大的变化,也是最重要的变化。

二、新制度改变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重大意义

新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面。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全新领域,是在以往高校财务工作中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一)有利于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科研领域的不断改革,高校可以获得资金的渠道不断增加,增强了学校购置固定资产的能力。高校的固定资产数量持续不断的增长,固定资产存量及其庞大。固定资产随着日常的使用、闲置,都会不可避免的产生有形、无形的损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更新的时间缩短,部分技术含量较高的科技设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新一代产品推出以后,导致已购入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急剧下降。按照旧制度,固定资产只在登记时候,记录其原值,在报废阶段进行一次性清账处理。在此期间,不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使得账面资产的价值偏离于实际价值,会计信息长期处于不真实的状态。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可以较为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出各个时期内,固定资产的真实状况,可以有效的摸清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和期末净值,为固定资产的购置、处理等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有利于精确核算教育成本

在旧制度下,固定资产只在购置时进行会计核算,一次性计入教育事业支出等相关科目中。而固定资产在购置以后,会因多种原因导致实际价值变化,不进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会导致与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有所偏离。在固定资产购置的高峰年度,支出大幅度增加,而在低峰年度,则大幅度的减少。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通常较长,尤其是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长达几十年。在固定资产的存续期间,因使用等方式产生的价值的改变,是每一时刻都存在的,也是教育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会导致固定资产的支出记在某一年度,并仅作为该年度的教育成本,这样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也会导致学校教育的总成本和生均教育成本与实际偏离,不能较好地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等,不计提折旧”。可以使支出较为平均的分摊到各年,较为合理的反映了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是精确计算教育成本的基础之一。近些年,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合作办学等新的学生培养模式,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精确的计算合作办学成本,是开展此类项目的基础。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正式实施,将为更好的开展合作办学提供支持。

(三)有利于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在各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中,通常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这样可以较好的记录固定资产的信息。但是,由于不进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工作,各校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远没有高校财务管理严格。在管理制度方面,没有形成系统化、规范化、权责分明的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形成全过程管理体系。各部门、各院系都按照自身的需求进行固定资产的购置。同时各科研项目也按照项目所需采购固定资产。这样没有统筹的固定资产购置方式,导致了固定资产购置的重复率较高,也容易导致部分固定资产闲置,影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进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可以促进资产管理部门更加详细地了解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了解固定资产年度变化的情况。详细掌握现有固定资产状况,可以更好地审查各部门、各科研机构的固定资产购置计划。对于各类新增固定资产购置计划,可以首先考虑在部门之间调配闲置设施,进行统筹安排,然后才可以考虑购置新设备。这样就减少了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节约资金,同时也提升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对于各部门闲置的固定资产的调配,通过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实现闲置资产的部门间的转移,既减轻闲置固定资产管理方的管理压力,又可以有效减少固定资产的浪费。进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工作,会使高校的固定资产价值逐年降低,会促使其产生紧迫感,促使高校在做出购置固定资产的决策时更加谨慎。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与相关固定资产管理规定配合使用,可以强化对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的约束,促使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责任明确,减少固定资产的不必要减值与闲置,提高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也有利于高校开展固定资产有偿使用。高校在开放自身设施给其他科研机构使用时,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将成为制定使用费用的基础,在减少固定资产闲置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三、新旧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对接的途径

新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规定有很多改变,尤其是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方面,是从无到有,这就要求必须建立新旧制度对接的方式、方法,实现新旧制度间的无缝对接,使高校财务工作平稳地过渡到新制度,保证高校的正常运作。

(一)按照新制度价值分类标准规定重新确认固定资产明细

现在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较长时间,固定资产庞大,总的来说具有种类多、数量大、价值高低不均匀、使用分散、管理分散等特点。同时,固定资产的管理机构也涉及到众多的使用部门,管理与使用分离。这些特点,导致高校盘点固定资产存在较多困难。因此,在进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前,要彻底清查高校现有的各类固定资产,主要包含固定资产购置的相关信息、资产的使用情况、资产的磨损情况、资产的损坏情况、资产的报废情况等等。这些基础信息,是进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基础工作,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对于盘点清晰的固定资产,要按照新制度规定的价值进行重新认定固定资产范围,将不再属于固定资产范围的资产剔除,将现有的固定资产登记,录入系统。高校要综合利用现代的各项技术手段,例如物联网技术等,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同时也可以使用系统按照折旧方法进行自动折旧,降低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使之投入到更有需要的工作中去。

(二)按照新制度制定固定资产折旧范围、方法及其年限

按照新制度的规定“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等,不计提折旧”。也就是说,按照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将只有四大类(除动植物)需要进行固定资产折旧。在对高校固定资产盘点的基础上,确定本校需要折旧资产目录,是完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基础条件之一。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年限平均法,适用于那些在预计使用年限内,提供效用以及自身损耗速度都较为均衡的固定资产如房屋和构筑物、一般设备等。而工作量法则更加适用于那些损耗程度取决于工作量而非使用期间的固定资产,如精密仪器、精密机床、载客车、运货车等。不同的折旧方法,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度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要对不同固定资产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确定采用哪种折旧方法时,要极其审慎,并且一旦确定就不能更改。盘点过的固定资产,通过分类,可以按照类别确定不同的折旧方法进行。新制度没有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作出明确的规定,仅仅提出“省级财政部门可以会同主管部门制定计提折旧的具体办法”。也就是说固定资产的具体折旧年限,将作为配套方案,另行规定。一旦方案出台,固定资产折旧也就有了可以参照执行的依据,有利于各高校财务制度的统一。

(三)旧制度下补提,新制度下月提,完成账务对接

在全面盘点高校固定资产的基础上,对于2013年12月31日前所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当确定其状态。对于根据新规定已经达到折旧年限的固定资产要提足折旧,但应继续使用;对于还处于固定资产折旧期的资产,应当一次性提足本阶段的折旧。对于2014年1月1日以后仍登记在册的固定资产,应当根据已经确定折旧方法,按月提取折旧。此时,因折旧方法已经确定,利用系统即可以完成相应的工作,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将是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进行汇总。

四、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新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制度的要求规定,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水平。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流程

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核心就是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建立一个完善的,可执行,可操作的管理制度,是加强管理的核心。只有管理制度建立起来,工作起来才有所依据。固定资产管理可以建立学校、学院、系三级管理体系。第一层级,建立学校主管领导领导下的国资管理部门总负责制;第二层级,在学院或者与之平级的各单位建立行政领导负责,专职人员管理的制度;第三层级在各系,或与之平级的研究所等机构,设立负责人领导,使用人负责的管理制度。三级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较好地分配各层级的责任。各使用人作为固定资产的直接受益人,有义务管理好、使用好固定资产。校级的国资管理部门主要是统筹管理学校的固定资产,对于重大的固定资产采购、维修等做出审核。同时,校级国资管理部门应该监督下级部门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对于闲置资产应及时做出调整,分配给有需要的部门。对于重大采购事项,也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购置,积极推动各机构互通有无,实现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二)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效率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对高校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目前,各校多采用管理系统集中管理固定资产,在固定资产上张贴条形码,利用条形码进行固定资产管理。该技术已经比较普及,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这种技术可以通过扫描标签的方式确定固定资产的信息,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条形码方式,最适合对不可移动固定资产的管理。可移动的固定资产,因其位置的不确定性,无法使用条形码追踪到,不便于管理。这时可以采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该技术由可存储信息的无线射频标签和读写器以及管理系统组成,一旦贴有标签的固定资产移动,即可被读写器识别,通过无线系统,通知相关管理人员。同时,在一定的范围内,还可以识别其所在的位置,便于管理人员及时有效地管控,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

五、结语

资产分类管理范文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核算体系

一、引言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不仅仅是其日常运行的基础,同样也是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之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既可以减少行政事业单位出现腐败的可能性,同时也可以保证我国国有资产健康有序的运行,对于市场发展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固定资产管理以来,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并且不断规范其工作方式,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都明显得到了提高,但是仍旧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相关管理理念

当前,我国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中,其管理理念十分淡薄,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其管理理念仍旧是传统的管理理念,没有在大数据时代下,根据市场的实际发展以及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做出理念的更新,这就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逐步下降。如果不对管理理念进行引导,就无法推进现代化改革,最终导致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降低。

2.核算体系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的核算体系不完善,也促使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逐步下降。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时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此才能适应固定资产管理的需求,但是随着我国针对会计行业的政策不断更新,会计核算方式也必须要不断变化,这对于核算工作而言,造成了非常消极的影响。想要在这一阶段下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效果,就必须要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做到账目核对有依据。如果缺乏依据作为支持,固定资产核算体系以及固定资产的核算效率都会不断下降。

3.固定资产分类混乱

在当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分类混乱,同样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将固定资产没有细分种类,仅仅按照大种类分为用具、构筑物陈列品,这种分类方式相对较为复杂,也就是说在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实际工作时,所需要的工作量较大,其出现工作失误的可能性也会随之较高。

三、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1.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理念

当前我国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着固有的传统管理理念,并没有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发展去改变自身的管理理念。传统的资产管理理念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必须要积极地探索当前社会发展中符合人们需求的管理方式。制定与市场发展相符合,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同时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感,才能够让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效果进一步提升。为了让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质量稳定上升,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培训活动,促使管理者的专业水平不断上升。无论是管理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或者是管理者针对这一问题的管理理念,都直接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想要取得更良好的管理效果,需要保证所有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责任意识不断地提升。在实际开展工作中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尽职尽责地完成相关管理任务,将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主动学习现代化管理方式。在大数据时代的当今,如果没有应用现代化管理方式,无法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建成信息化管理单位,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效果不断下降。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需要按照相关的审批环节,逐步完成各项任务,保证资金的合理配置,以及做到动态监督资产的使用效果,避免出现资产闲置或者资产被贪污等等不同的。消极情况出现,直接有效地提高我国国有资产的利用率。在这一形势下,如果不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就会促使行政事业单位逐步在市场中落后,无法发挥其独特优势,更难以强化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效果。要求部门小组的组长带头部门我国相关纪律监督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条文,让行政事业单位内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够意识到,开展固定资产管理不仅是帮助事业单位向上发展,也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符合我国相关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需要针对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培训,让其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如何应用在该部门中。

2.完善核算体系

行政单位内开展固定资产管理,不是某一独立部门就能完成的工作,需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加大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同时细分各部门管理职责。在管理资产中,一旦发现问题,需要快速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同时将问题记录在册,一旦发生同样问题,能够马上调出相关问题对策进行解决,在制定问题处理对策时,需要与其他部门共同协商,保证该处理效果能够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管理效果,还需要细分固定资产管理指标,根据不同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中的经营管理方式,制定相关指标,将该指标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为核算体系的优化提供基础。这同样也是最有力的依据。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对核算体系进行优化,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固定资产的积极意义,由于核算体系的不完善,经常会出现在账目核实中存在一定错误,使得该账目难以应用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中,甚至提高了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只有对核算体系进行优化,并且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才能为行政事业单位在做出决策时,提供数据支持,也能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在设立发展目标是走向正确的方向,使得行政事业单位所占据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还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合理的分类,提高分类效果,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不断提升,缩短固定资产在管理时所需要消耗的时间。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常常被分为不同的类型,只有将这些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进行逐一分类管理,才能保证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同时结合单位的财务状况,固定资产分类可以变得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将固定资产的分类不断推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工作的效率,并且为今后的管理工作奠定更良好的基础,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的固定资产过多,在管理时会给管理人员带来非常大的工作压力以及工作量,而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管理则可以减轻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再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时陷入混乱状态,优化固定资产的管理整体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固定资产的利用率。

3.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利用率,同样也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固定资产中最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如果行政事业单位难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利用率,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而言,就会造成消极影响。要求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必须要细分自己的工作职责,并且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与布置,定期核对账目,将工作落实到具体的环节,以及具体的工作人员,确保每一件事情都有相关的责任人负责,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快速地找到该责任人,进行问题解决。作为固定资产管理者,还需要定期对固定资产账务进行更新与管理,核对固定资产,分析固定资产中是否存在问题,提高固定资产的配置效率。与此同时,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者,必须要完善自我约束,加强对内部整体的控制力度,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各项不同环节在实际开展中,能够按照我国相关规范进行,降低由于规范行为不准确而出现的固定资产利用率下降这一问题,要求所有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必须一个人只能负责一个职位,避免出现一个人负责多个职位的情况,一旦一个人负责多个职位,就会出现随意处理固定资产的状态,使得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下降,同时也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出现小金库的现象,将固定资产变成私有财产,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也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同时也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中必须要避免的问题之一。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检查力度,充分的发挥出固定资产监督管理的作用,为行政事业单位日后的管理活动工作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在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固定思考管理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效,就必须要改变行政事业单位中所存在的问题,无论是体制机制的问题,或者是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存在的问题,都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解决。同时,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式进行完善,管理理念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以各个不同阶层的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相关的管理工作,做好政策的把握,使得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让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效果与日俱增,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也让行政事业单位做到可持续发展,提高资产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纪琳.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12):7-8.

资产分类管理范文3

关键词:新政府会计制度;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分析

2019年年初,新政府会计准则在国内全面施行,对高校固定资产提出了新要求———计提折旧。和之前的情况进行对比后不难发现,处在现行政府会计制度下,计提资产折旧以及摊销等方面均产生了很大变化,怎样帮助高校尽快适应政府会计制度且在此期间提升固定资产折旧管理水平,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视角下高校固定资产折旧管理的重要性

1.满足学校财政预算收支管理需求,并便于领导了解学校固定资产价值结构。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中,权责发生制被纳入其中,这就让高校固定资产折旧管理工作发生了新变化,这有益于深度优化高校财务管理机制,并且也相对满足了学校财政预算收支管理要求,使得学校固定资产折旧处理的后续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开展。高校固定资产折旧管理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固定资产管理效率。新政府会计制度在高校固定资产处理方面增设了新内容,这就会让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处理工作流程得以简化,相关条例更为清晰明了,如此就方便了高校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同时实现了对外透明,便于上级部门了解高校资产情况、负债情况以及资金使用情况等。

2.权责发生制确立后能真实反映高校相关成本。原有会计制度运行期间,高校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这是国内绝大多数院校都通用的一种会计制度。但处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其对高校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提出了诸多新要求和新准则。资产折旧和摊销方面的计提处理,会对学校财务会计报表以及财务报告等产生巨大影响。高校会计核算基于权责发生制去操作,便可有效处理收付实现制所带来的固定资产虚增矛盾。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新政府会计制度,可以全面反映固定资产全程消耗情况,便于财务人员第一时间了解单位固定资产实际剩余价值,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二、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折旧管理的新内容

1.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升。所谓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达到规定标准,使用期限大于1年,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提高了固定资产价值标准。该项制度的确立让高校固定资产会计处理工作变得更为规范。固定资产属于高校国有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固定资产折旧管理便是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其更能满足新时期高校发展需求和高校资产管理工作需求。

2.计提折旧发生变化。处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处理工作变得愈加具体化和规范化,主要表现在会计科目变更层面,计提折旧需设置为“累计折旧”和“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等科目。根据固定资产类别以及年限进行计提折旧时,需要编撰如下会计分录: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累计折旧累计折旧可根据固定资产类别进行科目细分,便于学校在后期固定资产折旧处理中全面清查账目,同时也会对固定资产消耗予以全面测量和准确预算,这些都会帮助学校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3.固定资产核算中引入折旧。折旧引入高校固定资产核算是为了便于后续折旧工作顺利开展。折旧工作开展过程中使用的是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新政府会计制度,这是对传统会计制度的革新,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权责发生制的作用。新政府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节点有三种详细规定:第一,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需要当月开始进行计提折旧。第二,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该月份无需计提折旧。第三,固定资产折旧提足之后,无论可否继续使用,都不能进行提取折旧操作。

4.关于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规定。新政府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会计处理做了详细规定,明确要求要保障每笔业务都要记录在册,便于后期进行统一化的固定资产折旧管理。新政府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会计处理工作提出了科目细化要求,这会帮助会计工作者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按照新制度,国内各大院校需要将固定资产进行合理划分,如房屋、建筑物、通用设备、专用器材等,在固定资产归类后去确定各类资产的折旧年限,一旦折旧年限确定,就不能随意变更。

5.关于固定资产盘盈计价的规定。针对资产盘点过程中出现的盘盈固定资产进行折旧会计处理时,首先是要明确该固定资产的市场价值,根据同类、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值去入账,当同类、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值无法确定时,一律根据名义金额入账。盘盈资产录入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后,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中的折旧要求进行折旧计提。

三、高校固定资产折旧管理现存问题阐述

1.无法有力反映出固定资产真实价值。当前时期,高校固定资产折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便是不能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真实价值。之所以出现此类情况,主要是因为原有高校会计制度应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还有就是与高校固定资产相关的科目划分没有做到位。具体而言,高校固定资产极有可能随着时间流逝、科技发展而贬值,而恰恰学校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就忽略了这一点,不去计提折旧,依旧坚持现金支付的模式去进行资产管理,那么固定资产的价值必然会被过度高估,最终造成高校固定资产实际价值和账面价值不符。再加上与固定资产相关的会计科目分类不细致,也会造成账面信息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情况。

2.使用年限的确定方法未能明确。高校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确定方法未能明确,这将会阻碍固定资产折旧管理工作进程。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传统会计制度下,关于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确定,一般情况下都会将固定资产使用性质、使用情况和使用环境等因素作为参考。归结来看,此类确定模式相对模糊,未能形成一个清晰化、固定化、常态化的体系和标准,最终必然会造成高校资产折旧管理工作开展期间不能全面掌握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因此就不能有效评估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3.固定资产范围太过宽泛。除了固定资产真实价值难以反映和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确定方法未明确这两项问题外,还有一个问题便是固定资产范围太过宽泛,学校进行固定资产入账的过程中需要对资产予以确认,根据固定资产定义,对于单价大于1000元的资产,学校都要将其纳入固定资产范畴,这就会造成固定资产范围过于宽泛,并且单价即使低于1000元的同类批量资产也被纳入固定资产项目中去执行统一化管理,这些情况的存在均增加了折旧管理工作的难度。

4.固定资产分类口径不一致。在高校固定资产分类中俗称的“财务六大类”是指财政部制定的《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固定资产十六大类”是指教育部《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及编码》。大多数高校财务采用“财务六大类”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记账,而资产管理部门则采用“固定资产十六大类”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管理。因此资产分类口径不一致,给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会造成财务部门和资产部门的固定资产分类总账不一致。

5.会计人员工作素养参差不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会计从业人员连年增加,但会计工作者素养参差不齐,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很多,但大多数人的工作素养不高,工作能力不足,一般都是为了获取从业资格去学习,工作经验匮乏,所以在参与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工作时发挥不出作用。少数会计从业者利欲熏心,很容易出现做假账的情况,并且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会计准则了解不深入,违法违规现象屡见不鲜,这将会对高校的经济效益、社会信誉造成严重影响。校内会计工作者缺少会计理论知识培训和会计实操技能培训,造成其知识结构不完整,很难在岗位上有所作为。某些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养偏低。会计工作者既要掌握管理知识,还要掌握会计知识,并且应及时更新自己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但恰恰一些会计工作者就没有做到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这就无法满足新政府会计制度下的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工作的要求,继而严重影响高校固定资产补提折旧和日常折旧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新政府会计制度视角下高校固定资产折旧方案分析

1.全面理解和掌握新政府会计制度。高校进行固定资产折旧管理时,需要根据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基础性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新政府会计制度内容,由此便可避免实际管理时和该制度脱节,如此方可有效提升高校固定资产折旧管理成效。若想全面掌握和理解新政府会计制度,务必要做好以下两点:第一,高校应从财务工作者和其他相关业务职员入手,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新政府会计制度。校内管理者可举办“新政府会计制度研讨会”等类似活动,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大家相互交流意见和看法,发表自己对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独到见解,如此便可让财会工作者对现在的政府会计制度了解得更为深入。在整个高校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工作中,财务工作者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校方要立足于实际,注重对财务工作者的培训,继而保障相关人员熟练掌握和应用新政府会计制度去开展会计工作,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最终达到学以致用、为高校谋发展的目标。另外,要严格规范财务工作者的工作行为,使其端正工作态度,细心、耐心地对待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工作。通过组织财务人员努力学习新政府会计制度,特别是有关固定资产折旧处理中的诸多新内容、新方向等,避免以后的工作中滋生问题,要全方位、多角度地保障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工作顺利开展。第二,要将现在的新政府会计制度真正融入高校固定资产折旧管理工作当中去,需结合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深度完善会计科目设置工作,在此基础上选取优化之后的会计科目去投入运行,如此方可让相关财务人员真正理解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内容。

2.优化高校会计监督体系。当务之急就是要认真审核原始凭证,基于此去优化高校会计监督体系,如此方可进一步提升高校固定资产折旧管理工作成效。完成原始凭证优质审核后,可有效规避缺乏原始凭证、原始凭证虚假所致的固定资产实际价值和账面价值不符情况。与此同时,通过构建正规化、标准化的高校会计监督体系,深度强化高校固定资产折旧管理工作质量,让固定资产折旧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若想建立起一个良好的高校会计监督结构体系,需要做到两点:首先,要对监督制度优化工作重视起来,如将固定资产折旧管理工作效率和最终的绩效考评制度相挂钩。其次,重视专业人员工作能力评定,对财会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如此便可循序渐进地提升高校固定资产折旧管理能力,让固定资产账面更加准确、更能说明问题。

3.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信息化建设。当前时期,随着国家对国内教育事业发展的不断重视,高校固定资产的数量多、价值高,少则上亿元,多则几十亿元。要对数额如此巨大的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就一定要使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系统创建过程中,系统应和上级部门之间完成无缝对接,方便主管部门全面掌握学校资产情况。还要和学校内部相应部门之间达成对接。以和财务对接为例,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部门完成对接后便可促进资产管理部门和校内财务部门双方进行实时对账,从而减少账账不符的现象出现;再如和学校的办公系统对接,各个教职工都可以看到名下器材设备等资产,主管部门也会看到该部门的现有资产情况及资产报废情况,以及当月该部门的折旧计提费用等。这样一来,不单单会让全校教职工对学校固定资产情况加以重视,提高资产管理意识,也会间接助力学校的固定资产折旧管理。

4.统一资产分类口径。高校应首先明确“十六大类”和“六大类”两种分类方法的对应关系,由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公司在管理系统中增加分类对应功能,在每月初计提上月固定资产折旧时由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自动生成两种分类的折旧金额。固定资产折旧数据提供给财务,财务同时按照分类对应关系进行财务会计分录处理,从而保证资产折旧分类口径一致。那么财务固定资产账与资产部门固定资产账在总账“账账相等”的同时,分类资产账也相等,提高了资产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5.奖惩折旧机制建立。学校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面的力度显著不足,所以学校主管部门需要及时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来不断提升学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动力。第一,需构建奖励机制。对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工作目标完成好的单位,可给予其一定奖励。第二,高校主管部门应考虑有贷款学校的融资水平,计提折旧会造成学校资产负债率上升,致使高校发展受阻,所以主管部门要给予高校一定的政策支持。第三,关于涉及高校资产存有量的考核指标,主管部门有必要进行一定调整,如此才能有效检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继而发挥出高校资产折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并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了事,而是为了学校自身发展而精心致力于固定资产折旧工作。

五、结束语

资产分类管理范文4

固定资产管理对于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单位来说至关重要,而其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方面又存在着数量多、环节多、覆盖面广等诸多特点。要加强管理工作就必须从规范化、精细化的角度出发,建立一整套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本文从当前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入手,谈谈如何有效加强管理工作质量,并提出若干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高速公路;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

前言

固定资产管理是现代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对于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单位来说更为重要。而面对管理难度大、管理方面多、涉及范围广的具体管理工作,我们更应该从细从严进行管理,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精细化。

一、精细化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加强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能够有效实现资金的合理化使用,缓解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其次,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能够有效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确保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的平稳健康。再次,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能够帮助管理单位塑造良好社会形象,方便其他工作开展,同时也有利于高速公路建设单位在社会融资方面的良好形象塑造。

二、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当前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较前些年有了明显进步,在制度建设及执行上也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随着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加强,我们仍然还是能够看到一些突出问题。例如在会计核算方面未能进行明确分类,核算工作笼统不细致,造成资产管理账实不符问题严重。其次固定资产的购置及使用也存在着许多不科学不经济的问题,购置盲目、建设重复,让原本就有限的资金被无用资产过多占用,阻碍了单位资金的管理及使用。再次在固定资产管理的环节控制上不够规范与精细化,存在着许多可能给单位带来经济损失及管理风险的漏洞隐患。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不仅直接制约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质量加强,同时对于其他工作的展开也具有消极影响。

三、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的思路

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不仅关系自身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更加关系着地区、市、省级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的质量与进度。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前文已经提及,而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也已经进行了简要分析与归纳。想要切实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实现管理的精细化与规范化,将固定资产的经济价值进一步发挥出来,笔者认为,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改进。

1、细化固定资产分类及核算。

固定资产管理精细化,首先就要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名录具体内容,实现精细化核算,为后续管理工作健康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对于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单位来说,固定资产首先应该分为路产、房产、非房产路面设施、机械电气设备及其他设备几个大类,并建立专门化的分类管理档案。在会计核算上,应该根据固定资产分类在固定资产核算科目以下再进行细分并建立明细核算科目,强化固定资产实物与账目的对应性,避免账实不符问题的出现。

2、有效建立长效分析机制建设。

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仅仅是对现有资产进行管理,同时也要科学管理资产的购置及回收等两个环节,从而实现管理工作的首尾相顾与规范化、精细化。在新增资产的购置环节之前,还应该对单位财务状况及固定资产购置的合理性与经济性进行认真分析,并建立市场分析长效机制,对所需资产的市场供给情况、市场价格、供应商信息(财务状况、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变动情况、历史订单完成及售后服务情况等)等建立专门的分析数据库,确保资产购置不仅适应单位自身,同时也能够实现在成本上的控制。

3、落实环节跟踪管理。

固定资产的环节跟踪管理是实现固定资产精细化的最重要一环,跟踪管理的具体内容应该跟随固定资产购置、运输、管理、报废回收的流程进行,并加强每一个关键点的把关控制力度。

3.1购置环节。

购置环节是固定资产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第一步,要严格审批购置申请并综合分析具体需求及所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价值,避免重复购置与浪费。同时,对于大型设备及昂贵器械的购置,要推行招投标制度,并组建涵盖财会人员、建设专家及经济分析师在内的综合团队进行把关,提升购置的实用性与经济性。

3.2中途运输环节。

许多固定资产的购置都需要经过长途运输,而在运输过程中因为人为或非人为原因造成的资产损坏、遗失等也让购置单位承担了更多的风险。为了合理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应该积极树立保险意识,为中途运输的固定资产购买运输险,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提升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质量。

3.3入库管理环节。

入库管理是承接购置、运输及后续使用管理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入库管理应该重视固定资产从数量、规格、价格、性能以及其他数据的复核工作,确保入库之前固定资产情况一切良好,为了加强入库复核工作的严肃性与严谨性,还应该坚持运输方、管理方、第三方监督人员的联合签字确认,避免在后续管理工作中如果出现遗留问题无法落实具体责任的问题。在固定资产入库管理时,还要对每一项固定资产进行一对一建档及管理,管理档案要如实记录资产的名称、规格、购置价格、使用范围、使用年限及管理责任人,方便日常管理及查阅资产信息。

3.4维修养护环节。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都会进行定期养护及维修,而我们应该重视日常养护,避免小问题演变为大问题,这样不仅会增加额外的维修费用,同时对于整个项目建设及使用质量也会造成严重影响。在维修养护环节,要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能及维修养护需要进行专人专岗设置,并在固定资产管理档案中落实维修人员,便于工作考核及查找疏漏、追究责任。

3.5报废回收及创收。

固定资产在使用一定时间后都会出现老化、过时等不再利于继续使用的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报废回收,而报废回收环节在很多时候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果管理及审核不严,就容易出现无故变卖、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在报废回收环节也要重复审核,避免不需要报废回收的固定资产被随意处置,同时,为了最大限度获取固定资产的剩余价值,我们还应该对需要报废回收的资产进行综合分析,对于无法再正常工作的做报废回收处理,对性能良好却不再适用于单位实际工作的应该采用融资租赁的形式让渡使用价值,为单位获得更多经济收益以补充其他方面的建设及管理资金缺口。

作者:许淑萍 单位:龙岩市公路建设管理处

参考文献

资产分类管理范文5

【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BIM);设备管理;编码分类;运维管理平台

1引言

建筑设备资产管理是实现现代建筑智能化设施运行的有效路径之一[1],随着当今建设项目工程规模的增加,设备种类及数量也骤增,探讨建筑设备资产有序组织进场及运维方案,合理处理区域覆盖范围内设备设施资产的优化与决策,涉及建筑运维的设备管理逐渐成为重点,但这方面的难点也较为突出,主要有:①企业设备管理负责人员的设备管理定期维护缺乏有效提醒,应定期按照维修要求进行设备维护;②设备管理过程中信息的查询及设备位置定位管理方法相对落后;③工业厂房设备维护信息分类编码缺乏规范性等。针对上述问题,国内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2-4],在城市道路及市政工程管理领域,采用信息编码维护结合计算机提示报警等方式,实现了工程设施的设备管理,但尚有部分工作有待解决,例如,如何科学对建筑工程设备进行分类,采用的分类标准是否合理等。随着数字化技术为众多传统行业赋能及升级,建筑行业已实现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于建设工程设计及施工阶段中,但在设备设施的运维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探索将BIM技术与设备资产管理相结合,BIM具有较好的设备物品属性和空间信息,则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资产分类编码和以BIM模型为底层镜像的数据载体,将建筑中的各类设备设施运营信息进行分类管理,更智能地将信息集成存储、信息管理和信息传递,使运维阶段建筑设备和资产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形象、直接。

2建筑设备资产管理设备编码设计与实现

本文在综合目前相关研究的应用及实现背景的基础上,提出应用数字化技术(BIM、数字化平台、RFID等)实现建筑设备资产的管理提升,研究内容大致包含3个方面。①构建建筑设备指标评价模型,通过评价得出运维阶段需要重点维护的建筑设备。②建立统一的建筑设备信息分类及编码体系,实现编码规则,提供信息传递及检索路径。③选取典型案例,并搭建技术平台,包括BIM模型导入,RFID信息采集、分析、计算,用以验证本文提出的建筑设备资产管理实施路径。现代建筑设备从设计到运营阶段的种类多、专业性强、价值高、使用地点分散、资产更新维修频繁、资金比重大、运维管理难度大等特点,设备编码在设备资产管理中有着至关重要。建筑部品(包含建筑构、部件、设备、设施)是建筑工程项目的基本单元[5],将所选案例项目的建筑设备以建筑部品的形式进行分类,构成运维阶段资产管理的基本单元。将建筑信息模型以建筑部品的形式进行分类编码,建立统一的建筑设备信息分类及编码标准,提出“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筑设备信息分类及编码”,包括从设计到运维,建筑设备信息分类及编码体系的整体构建,完成基于BIM模型的建筑设备分类及编码,将建筑设备以建筑部品的形式进行分类及编码体系的构建,依据ISO12006-2标准体系,设计了建筑工程信息分类体系的构建过程及设备属性特征分类框架(见图1-2)

3建筑设备信息分类体系

通过分析ISO提供的模型,将建筑设备与建筑信息模型进行匹配整合,以建筑部品为特征的建筑设备信息分类模型(见图3)[6]。

4案例应用

选用天津生态城中福幼儿园为案例研究。该项目建筑面积约7300㎡,由天津生态城教育管理有限公司与深圳海丽达国际幼儿教育有限公司联合打造,定位为高端民办幼儿园。该园主体建筑共3层,将设12个教学班、学生规模为360人。经过设计阶段及施工阶段,形成BIM竣工模型,并由竣工模型转换为运维模型,通过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7]确定关键维护设备,收集运维阶段设备相关信息,与运维阶段资产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需由分散状态集中于基于BIM模型的资产管理平台。综合设计、施工、运维各个阶段的相关工作,基于BIM的建筑设备资产管理工作原理示意如图4所示,设备维护界面如图5-6所示。如图6所示,以空调室外机为例,设备维护按平台系统提示,需进行月度维护与检查,维检内容为检查通风系统和排风系统运行状况;检查空调机电设施并维护;检查导管、排气阀门、进出口可挠曲橡胶接头状况,测量电机绝缘等。

5结语

资产分类管理范文6

一、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体制不完善,职责不明确

在很多独立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很多资产账面不符的现象。在这些独立院校中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与有效,没有着明确的利、责、权的关系,导致着独立院校中很多固定资产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利用,造成了资产的闲置与浪费,有很多固定资产发生损毁、被盗的现象。使得教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日常的教务教学工作中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2.资产管理的意识淡薄

很多独立院校的管理者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较为淡薄,导致这一些固定资产利用效率低下、长时间闲置、重复购置的问题发生。相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很多管理者更加注重对固定资产采购的管理而较为忽视固定资产的使用管理。对于固定资产,很多固定资产的使用都是不需要核算成本的,这就导致着人们对固定资产缺乏成本的效益理念。对于各种不同的业务部门,都是从方便使用的基准出发,所追求的资产模式是小而全,这就造成了很多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很多固定资产的长久闲置,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浪费现象。

3.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在独立院校中虽然有一些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但是这些管理人员往往是任务重、待遇低,导致着这些人员难以稳定。在院系中很少有专职的管理人员,很多都是办公室人员兼职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这些人一般只对教学仪器与设备较为重视。有一些则是实验人员进行兼职管理,这些人员只是对实验设备比较清楚。还有一些是资料室的人员兼职管理,但是这些人一般都是只对固定资产的账面进行管理。这些人都是只能进行一般的管理内容,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与综合利用缺乏深入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而一般的管理人员很少有相关的管理知识和系统的培训学习,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难以得到创新。

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措施

1.提高固定资产管理者的思想认识

切实的提高对与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是管理行动的指南。要将独立院校的固定资产进行良好的管理必须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意识。首先要提高管理者的认识,强化管理。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仅要消除混乱、保证良好的效益,同时更要创造效益。所以必须对管理者的责任感与主动性都要不断的加强提高,使管理者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其次,要全面实行校领导负责制,管理者与使用者对固定资产负责,将相关责任落实到的个人,明确每项固定资产的负责人,使管理者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以强化管理的意识,这样才能有效的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是固定资产能够保值、增值,使其最大使用效益得以发挥。

2.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制

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与完善其体制是防止独立院校固定资产流失的有效手段,必须建立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独立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第一,独立院校必须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模式,建立起具有权威性的独立固定资产管理机构,为学校进行监督管理固定资产的工作,建立起购置、报账、验收、保管相互分离的不相容岗位。第二,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独立院校固定资产的数据库,使管理者能够全面的、完整的记录院校中的各种固定资产,利用校园网络,实施信息化管理,使得固定资产的变化能够准确的、及时的更新的信息数据库中,是各部门的管理实现信息共享,为学校的管理者提空依据。第三,建立定期的盘点与资产核销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盘点与核销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独立院校必须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严格的、可行的固定资产盘点制度,以及时的了解固定资产的情况,并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记录、报废、调出等手续,做到固定资产的账实相符。

3.完善和改进会计核算方法

对会计核算方法进行完善与改革,是发挥财务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中重要性有效办法。固定资产作为独立院校的重要资源,财务必须对其进行从使用消耗到报废全过程的监督,确保计量、报告的准确。所以在会计核算中要引入权责的制度,并且需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与企业是一样的,其固定资产在使用后,不管使用的强度、频度如何,都会使资产发生各种损耗,其价值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为了实际的反应出这种现象,就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这样才能建立起符合独立院校的内部资金循环与补偿价值的机制,实现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统一。所以要突出财会部门的重要地位,使其能够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发挥其自身的重要作用。

4.构建固定资产的专业管理团队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为实现有效管理,应指派专人管理固定资产使用及保管。这就需要独立学院应组建固定的专职管理队伍,并强化队伍组织培训,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及能力,并制定相应奖罚制度,充分调动团队的主动性,最终构建出一直具有过硬技能、纪律严明、作风良好的专业管理队伍,以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管理实效。

三、结束语

独立院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是否有效,直接地影响了独立院校的教务教学与科研工作。随着独立院校固定资产的不断增长,独立院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逐渐的显现了出来,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与探索。只要独立院校的管理者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大力度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进行改革,一定可以探索出一套可行的、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使独立院校的资产管理得以规范化、信息化、制度化,以便使独立院校的教务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够更好地进行。总而言之,独立学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善,还需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实现新突破。

作者:鲁丽 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第二篇

一、目前地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不完善,资产管理流于形式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应该涉及申请、审批、采购、入库、领用、调拨、清查、报废等环节,还应涉及维修、养护、交接等方面。目前地方高校对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按相关法规执行,除此之外固定资产采购及后续环节通常缺乏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或者虽有制度,但在实践中往往因为多头管理、人员缺失造成制度难以真正落实,资产管理流于形式。

2.缺乏专职管理人员,执业技能有待提高

很多高校要求各部门应当配备专门的资产管理人员,人员要相对稳定,流动时有必要的交接,负责本部门固定资产的出入库登记、实物清点、账实核对、报废申请等日常工作,但在实践中往往缺少专职人员,或者虽有兼职人员,但资产管理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人员流动比较大,资产管理缺乏连续性,管理员往往只对固定资产进行造册登记,而对其使用、维护、转让、出租、出借、清查、报废申请等环节缺少必要的监管,常常出现账实不符、账面虚高等现象。

3.资产分类不一致,账账核对难度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及编码(第三版)》将学校固定资产分为16大类:(1)房屋及构筑物;(2)土地及植物;(3)仪器仪表;(4)机电设备;(5)电子设备;(6)印刷设备;(7)卫生医疗器械;(8)文体设备;(9)标本模型;(10)文物及陈列品;(11)图书;(12)工具、器具和量具;(13)家具;(14)行政办公设备;(15)被服装具;(16)牲畜。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将固定资产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归口分类管理部门通常采用的是前者,而财务部门采用的是后者。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造成高校固定资产在不同部门的账面反映不一致,账账核对困难,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

4.资产处置不及时,资产账面价值不实

因报废或毁损的固定资产应及时清理,核销资产账面价值,但很多地方高校的固定资产只增不减,一方面是出于本科教学评估的考虑,另一方面是出于贷款银行信用评级的考虑。许多地方高校建设新校区,老校区资产已处置但账面价值仍未核销。另外,有的地方高校常年不处置报废资产,很多早已无法使用的资产仍然挂在账上,造成账实不符,账面价值虚高。

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不管是学校高层管理者还是普通教职员工,都要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转变过去重资金轻实物、重购置轻管理的观念,将学校各类资金形成的资产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学校应将资产管理列入工作目标,不断进行相关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的培训和学习,强化管理意识,重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建立从上到下层层负责的管理机制,将资产管理工作职责细化,落实到人,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2.健全资产管理机构,实施统一归口管理

地方高校应当改变原有的分类归口管理模式,单独设置校级固定资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对全校各类资产、各个环节进行监管。同时应当建立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三级管理模式,并明确各自的职责。财务部门负责全校各类资产的价值核算。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实物管理,从采购、验收、维修和保养,到报废、毁损、处置全程参与,并及时和财务部门对账,保证资产从价值到实物的完整,同时负责制定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资产使用部门负有指导和监督职责。使用部门应当建立资产管理台账,做好入库、领用的登记,定期进行实物盘点,及时对账,对资产维修和保养提出计划,对确无使用价值的资产提出报废申请。

3.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管理

地方高校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制定、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资产购入制度。使用者提出资产购置申请,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可行性论证,对应纳入政府采购的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属于学校内部集中采购的要制定详细的采购计划,组织招投标,从制度和程序上规范资产采购。购入的资产要有验收制度,由专业技术人员、采购、保管、使用、财务、审计部门等人员共同验收,确保购入资产的数量和质量。其次,完善资产保管、使用制度。资产领用时要履行登记手续,人员变动时要有交接手续,确保设备到人,领用人对设备负有保管责任。部门间加强沟通,定期对账,确保账账相符。再次,制定维修保养制度。资产管理部门要利用学校资源,根据各教学系部专业特点指定技术人员,或聘用校外人员负责固定资产保修期外的日常维修和保养,减少重复购置,提高资产的利用率。

4.提高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目前地方高校固定资产不仅数量剧增,而且种类繁多,技术指标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学校建立和培养一支思想进步、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作风踏实、善于管理的队伍。要创造条件稳定队伍,保证资产管理的连续性,同时要不断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队伍的道德修养水平和执业能力。

5.统一资产核算口径,定期进行资产核对

教育部高教司的资产分类编码侧重于从物的属性进行区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侧重于从价值角度分类,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从实际出发,相互沟通,尽可能统一资产分类并据此设置账簿,对资产的变动进行登记,以便实现资产从实物到价值的一致分类,有利于资产账账核对。同时,要建立定期盘点制度,由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使用部门对资产进行实地盘点和财产清查,对盘盈的资产要及时入账,对盘亏的资产要区分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并监督落实,属于人为原因造成的损失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实行经济追偿,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6.及时处置报废资产,保证账实相符

资产处置是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当成立由专业技术人员、资产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审计人员组成的鉴定小组,制定资产处置程序,完善资产处置制度。固定资产的变卖、出租、出借、报废要严格履行程序,非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对处置的资产要进行评估,确认价格,以防低价处置。每年对申请报废的资产进行鉴定,提前报废的要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并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以便学校掌握资产的完好及使用情况,避免无正当理由提前报废,对确已失去使用价值或因技术原因淘汰闲置的资产要及时处置,避免账面价值虚高。

7.完善内部审计监督

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审计监督不仅是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责,更是资产管理的必然要求。高校固定资产的投入逐年大幅增加,在学校资产总额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确保资产保值增值是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审计部门应当对资产管理定期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应及时督促整改,以使资产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常规化。

作者:隋欣茹 单位:运城学院计划财务处

第三篇

一、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方面。固定资产的购置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造成了资金的流失,资源的浪费。

(二)固定资产的变动管理方面。固定资产信息变动或使用人员变动后没有及时进行相应的变更,固定资产移交或变更手续不健全,致使固定资产账实不符或信息不准确。

(三)固定资产的处置管理方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较弱,缺少资产的处置申报、评估及相关技术鉴定等手续,致使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随意乱丢、随意处置的现象,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和浪费。

(四)固定资产的共享管理方面。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固定资产的集中共享。大多数资产使用单位信息不沟通,不能够合理地组织安排闲置的固定资产,不能够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利用率,造成大量固定资产的闲置和浪费。

二、创新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思考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购置论证制度。高校应当贯彻“统一目录,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调剂”的原则,避免出现各部门自行采购、自行管理的现象。对于大型或者价值较高的设备以及批量设备的采购,高校应当建立严格的可行性论证以及对采购绩效进行考核制度,避免盲目采购。具体可以采取各部门上报采购计划,把办公用固定资产和教学科研用固定资产及其他固定资产纳入统一目录,然后通过校内外招标或者邀标等方式进行集中采购或者政府采购,以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

(二)建立校、院两级固定资产管理体制。高校各部门购置的固定资产,都属于国有资产,归学校统一管理,各使用部门负责具体管理,形成校、院两级管理模式。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代表学校监管各级各部门的资产,要建立论证、采购、验收、入库入账等规章制度,并把固定资产落实到各使用部门具体的使用人和存放地点。各使用部门分别设立一位资产管理员,对本部门的所有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管理,并定期向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反馈资产的使用情况。

(三)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在遵守《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高校应当建立固定资产预算、采购和验收制度,降低固定资产采购的随意性,使预算、采购更透明、更规范。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入库入账流程,并规范固定资产的调拨、报废等手续,防止随意变卖、低价处置固定资产等行为的发生。同时,设立固定资产管理奖励基金,以奖励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人员以及在具体资产管理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对管理意识不强、违法违规处置固定资产造成资产损失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的惩处。

(四)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结合新形势下资产管理体制及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完善的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对房屋土地、设备采购、设备管理、耗材管理等实行科学的、动态化的管理,在全校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以更好地为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服务,这对高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资产分类管理范文7

关键词:商业银行;对工信贷;信用风险

我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结合不同地方的政策与经济发展需求,对产业结构进行必要调整,在企业运营管理阶段,所面临的风险性问题种类呈现上升趋势。若企业自身缺乏债务清偿能力,这部分资金会直接转嫁到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操作风险

因内部程序缺乏完善性,人员与信息科技系统存在问题,以及外部事件的存在,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操作风险。对操作风险进行系统划分,其中所包含的因素有人员因素、内部流程、系统缺陷、外部事件等部分。在调查与审查贷款环节中,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处理业务时不按照操作流程所带来的风险。设计内部流程时存在的漏洞,所造成的风险。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贷款安全投放与回收所带来的风险。面对外部环境与外部事件时,由于采取的措施缺乏科学性,进而导致损失的风险。

(二)道德风险

具有信息优势或者具有决策能力的一方,为获取更多利益采取不利于他人的方式,可能会对他人利益带来损失,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信贷业务的领导者与审批人,面对现阶段的决策结果,缺乏足够的经济能力对其负责,导致决策存在错误或者出现违规行为。信贷管理人员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为了迎合上意而发表意见,实现短期目标甚至允许违规行为的出现。经营层的经办人员在日常办公中,甚至利用制度的漏洞作假,由于信息缺乏真实性而直接影响管理层所制定的决策。

(三)信用风险

因债务人的信用评级、履约能力较低,甚至存在违约的情况,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也被称之为违约风险。对于借款人而言,当得到银行贷款之后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是贷款的使用权与归还应由借款人把控,面对借款人所参与的经营管理活动,银行无权干涉,更不能对其经营决策进行干预。由于借款人在经营方面存在的风险,会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的安全性,最终导致银行贷款风险。

(四)市场风险

因商品价格、股票价格、利率与汇率出现的不利变动,导致银行发生损失的风险,就是所谓的市场风险。例如,当贷款用于进出口商品时,若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下降,因贷款额出现的还款困难风险,企业的回笼资金也难以相抵扣,再加上受人民币或者外部波动的影响,若人民币出现贬值情况,导致企业购汇成本上涨的同时,还会降低企业还款能力所产生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内部控制的管理

面对管控风险的核心工作任务,商业银行贷款人员应明确具体需求,在平日的实践工作环节,信贷经营管理人员的匹配与资产质量的形式并不相符,在具体的实践环节过于注重形式要求,较为侧重于制度与规范的遵循,难以明确对工信贷相关业务的核心工作。若客户经理缺乏风险控制意识,在客户贷款之前对其进行调查时,所存在一定问题且尚未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则会导致更多失误的出现。若商业银行采取扁平化的管理方式,若出现人事变动,使得信贷业务接洽人员的更新速度较快,因员工的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但凡遇到特殊情况,则导致信贷业务无法正常开展。

(二)信贷业务的监督

客户在申请贷款之后,商业银行应做好各项跟进工作,将管理工作的作用落实到实处。部分基层的商业银行机构在观察各项信贷资产时,在工具的应用方面缺乏专业性,在对公风险客户的跟进与监督工作中,难以将其落实到实处。在总体业务贷款客户中,部分分支机构预警和根据尚未达到一半,直接加大商业银行的对公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现阶段我国已经步入到了现代化与科技化的发展阶段,基层银行应建立现代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将各项检查处理工作全面落实到位。为避免对公贷款的检查工作流于形式,只有保证信贷资金流向问题,全面落实抵押管理工作,从根本降低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

(三)客户选择与管理

在商业银行的运营阶段,对公客户在选择的过程中,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系统分析商业银行基本单位的情况,为完成每一阶段的业务要求,则会选择一些可达成考核标准的客户,客户的准入制度因此形同虚设,直接加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在经济新常态下,对公信贷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因商业银行的评测效果有限,再加上后续风险的迁移,为基层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压力。在商业银行的运营阶段中,无论是风险预测能力,还是风险预控敏感程度,都应给予高度重视,若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或者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均会导致各项风险问题的加剧。

三、强化对公信贷业务信用风险防范的策略

(一)加强开展基础管理工作

为提高客户风险意识水准,应进一步强化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系统分析不同种类产生信用风险的易爆点与传导路径,深入研究信贷管理工作后做到防患于未然。分析正在进行债务重组的债务人信用风险情况,应了解把握与及时跟进债务人的授信情况,对客户风险进行明确划分。另外,采取精细化的方式开展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借助相关信贷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明确企业的经营情况以及贷款使用情况,发现异常问题后制定实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贷款风险。

(二)实行动态分类管理方式

首先,根据风险的发生态势,提高信用风险防控能力,合理运用系统工具强化风险分级预警,对风险控制缓释进行分类管理,有效化解其中存在的隐患。其次,加强对信贷资产观察名单的管理,提高风险预估和化解处置能力,对重大信用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完善,最大限度减少对资产带来的损失。最后,结合实际经营情况,重点关注区域风险以及产能过剩行业,综合分析风险行业贷款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存在的潜在风险,提出解决措施确保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信贷业务流程管控

面对去产能相关行业大型客户的集中度风险,商业银行应用积极的态度应对,同时把握新的机遇应对新的风险,开展最佳的信贷营销工作,对不同行业或者领域的公司信贷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制定完善的客户退出计划。对客户授信投向进行优化,严格秉承信贷前尽职调查的要求,将各项尽职调查工作落实到位,做好贷款后的管理与调查工作,加强运用对公客户跟踪预警管理系统,将各项指标落实到实处,提高风险分类管理水平的同时降低资产分类偏离度。

四、结语

总之,为满足金融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需求,应提高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信用风险的管理,大数据能够有效识别客户的交易信息,结合实际情况提高自身风险控制能力,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与客户的需求,对风险管理方式进行完善与调整。除此之外,识别各项风险问题后,对目标客户进行正确引导,严格根据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做到把控风险与降低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严冬.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研究——以A商业银行为例[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21):70-73.

[2]宋念君.基于内部控制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知识经济,2018,(12):39-40.

[3]沈治寰.基于内部控制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商论,2017,(10):46-47.

[4]蔡美珠.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操作风险及防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03):65-70.

资产分类管理范文8

【关键词】资产管理;成本核算;电价改革;精益管理;提升效益;管理模式

一、输配电价改革对电网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

(一)会计核算模式须变革

输配电价改革从本质上改变了电网企业成本核算模式,《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要求:“电网企业应当按照输配电定价监管需要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按照电压等级、服务和用户类别准确记录和合理归集输配电的生产经营成本(费用)数据”,明确了输配电定价成本构成、归集办法及主要指标核定标准,体现了输配电成本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当前电网企业的会计核算模式,不能完全满足信息披露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资产分类、电压等级、业务活动等维度无法有效区分,无法按照电改监管要求以及内部管理需求对业务维度进行分解与细化,无法对业务端载体信息维度进行规范与细化。

(二)资产管理须加强

输配电价改革后,国家对电网企业的价格监督方式将由现行的核定购电售电两方价格、电网企业获得差价收入的间接监管,改为以电网资产为基础对输配电收入、成本和价格全方位直接监管的模式。在成本加收益的管理模式下,有效资产的核定将对电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各类型、各电压等级的资产也将决定各类输配电价的整体水平。输配电价改革要求公司加强固定资产价值与设备联动管理,保证账实相符,信息一致;要求电网企业进一步提升固定资产精益管理水平,明确区分有效资产与其他资产、存量资产及新增资产等,加强固定资产的分类管理;要求电网企业对有效资产、准许收入和准许成本的范围把控更加严格。固定资产折旧政策、逾龄资产管理、账卡物一致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颗粒度、资产更新策略等现行资产管理体系都需要适应新的监管要求。

(三)成本管理须强化

《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提出,电网企业必须按照电压等级、服务与用户类别准确记录和合理归集输配电的生存经营成本费用数据,要求电网企业改变目前的核算模式,需要在每个电压等级分配成本费用(折旧费和运行维护费)。同时,2017年《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电网经营行业》要求规范电网经营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办法,提出电网经营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应当以输配电服务为核算对象,按电压等级明确八类产品类别,提出电网经营产品的成本项目分类。目前各电网成本中心核算汇总的科目核算显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制度的相关规定。

二、电网企业成本核算现状分析

(一)电网企业资产复杂特殊

分类繁多而复杂。电网企业资产不仅包括处理输电线路、交直流变电设备、自动化控制设备、信息设备及仪器仪表、通信线路及设备、生产管理用工器具等生产资产设备,还包括非生产设备及器具、运输设备、房屋和建筑物等大型资产,种类繁多,构成复杂,对资产管理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高要求,资产分布广,范围大。电网企业的资产及固定资产地域分布相当广泛,涉及范围特别大,且地形地貌有着较大差别,这是电网企业的行业特点所决定的,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产的盘点工作,对资产进行有效的盘点具有非常大的难度。资产更新频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电网建设的投入力度在不断增大,相应的资产也在急剧增加,电网企业受用电负荷增加、技术进步更新、资产设备老化换代等因素的影响,需要根据生产情况对固定资产进行改扩建、维修,实物资产变动频繁,特别是损耗率较高的资产。价值比重大,管理层级多。电网企业资金、资产密集,固定资产一般占资产总额的70%以上的比重,实物资产管理部门众多,涉及的管理人员众多且能力素质参差不齐,电网企业资产管理涉及财务资产部、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及资产使用等各部门。

(二)成本管理不规范

成本项目设置不规范。《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要求,输配电成本包括折旧费和运行维护费,运行维护费包括材料费、修理费、职工薪酬与其他费用等。实际电网企业自2010年度起对过去输配电成本核算的成本项目设置加以改进,删除了材料费、修理费等相关成本项目,将检修运维的成本划分成自营材料费、外包材料费以及外包修理费等不同的项目。这造成了现有成本项目设置不规范。成本计算对象不完整。目前,电网企业成本核算中设有“输配电成本”科目,但没有按电压等级进行分类,而是直接计入产品成本中,与收入的核算不匹配,造成依据现有的成本核算体系,无法满足输配电价改革后的成本监审要求。无法满足多方变化的监管要求。监管机构监管要求的,对电网企业成本中心的会计成本核算和归集方法提出新的要求,同时监管机构对成本核算和归集的要求也出现不统一的状况。各类监管要求甚至监管要求的差异,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其他新的变化,都对电网企业成本中心的成本核算办法体系优化以及灵活的成本归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电网企业成本核算体系不完善

国网现有会计核算体系核算规则主要依据会计准则制定,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各类信息载体基本具备,但由于管理需求不明确,未能将经营管理需求充分纳入现有会计核算体系,各类信息载体的实际应用程度不足,维度信息较为单一,主要仍由会计科目记录价值信息,尚无法体现区域、业务活动、电压等级、资产类型等业务维度信息,这与新电改的监管要求财务信息披露体系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融资渠道主要有商业银行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国网公司企业债,内部资金市场融资,资金成本主要是融资的利息,商业银行项目贷款、部分国网公司企业债发生的资金成本可以按照建设项目进行归集,其他融资成本基本无法按照建设项目进行归集。在现有业务模式下,电网企业的成本项目构成大体包括购电费用、折旧费、电网检修运行费用、人力资源成本、营销费用、安全费用、科技开发费用以及其他管理费用等。新电改方案实施后,电网企业的核心业务是输配电,收取过网费,购电成本在电网企业成本费用中所占比重会大大减少,与固定资产相关的折旧费用、检修运行费用等所占比重上升,这将会成为电网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

三、电网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对策建议

(一)构建财务多维度信息反映体系

为了满足外部电力改革监管要求及信息披露,应界定输配售各环节的成本范围,明确输配电成本核算的维度和颗粒度,设计可实现的成本信息归集方法和路径,提升输配电成本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成本管理的精细化水平。电网企业及各成本中心应构建基于输配电价改革的财务多维信息反映体系。围绕电网企业收入、运营性支出、资本性支出、折旧、资金成本等核心业务进行分解与细化,基于业务的管理需求与财务信息反映的管理要求,构建按区域、电能类型、业务活动、电压等级、项目类型、资产类型、客户类型、员工类型等业务多维度的价值信息体系。构建多维信息指标体系,开展过程管理。依托多维度信息归集体系数据与对外监管控制要求,构建多维信息指标体系,通过敏感性数据分析模型、定性定量数据分析模型,满足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基于输配电价定价原则及监管要求,围绕“成本加收益”的输配电价机制的准许收入模式,从投资规模管理、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管理、成本、收益、价内税金等方面,构建多维度、多频道的过程控制指标,加强业务过程跟踪与管理,满足企业经营目标。健全信息披露体系,实现多维度多套报表体系。多维度多套报表体系是指基于业务活动,可按电压等级、资产类型明细进行会计要素核算的多维财务管理体系,支持公司法定财务报表、税务报表、监管报表和内部管理报表等各类报表的数据披露需求。依托财务多维信息归集体系与反映控制体系,按会计准则口径满足公司法定财务报表报告,税务报表按监管口径满足对外监管报告。

(二)强化公司资产全寿命管理能力

按照现行输配电价改革方案,政府以电网有效资产为基础核定输配电准许成本。电网现行资产能否有效认定为输配电相关资产,直接影响电网企业的输配电价核定水平和经营效益。电网企业各成本中心应重点加强以下工作:一是细化资产分类、精益管理。完善固定资产卡片信息,在固定资产卡片中增加监管资产和非监管资产、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定价折旧率和财务折旧率等标识,并区分存量和增量形成监管固定资产台账,对监管的输配电线路和变配电设备增加电压等级分类,满足监管要求。二是建立资产信息多维度实时管理体系。会同相关部门,按照输配电资产的功能、电压等级、供电区域等多维度开展资产统计分析,并研究建立资产组,为按电压等级、按用户类型等核算收入和成本奠定基础。三是加强固定资产账、卡、物协同管理,准确反映输配电资产。以实物ID为纽带,实现现场设备实物、PMS设备台账与ERP设备台账和固定资产卡片的关联统一,提高各系统资产信息的同步集成能力,实现设备新增、异动、退运处置等与财务资产成本管理的无缝对接,提升各类、各电压等级资产账、卡、物自动的同步集成效率,实时更新资产卡片信息,夯实资产管理基础。

(三)优化输配电成本费用核算办法

电力产品成本构成与电网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和经营过程相关,包括购电成本和输配电成本两大类。输配电成本主要是在输电环节,即从发电厂向供电区输送电力的主干渠道或不同电网之间互送电力所发生的各种耗费。输配电成本又可分为折旧费和运行维护费两类。其中运行维护费包括:材料费、修理费、职工薪酬及其他费用。研究细化输配电成本归集办法,逐步探讨实现由现行按成本属性分类的方式,改为按经济活动的成本归集方式,完善并优化成本归集和披露体系。细化按电压等级归集成本,分类计提折旧、分类核算检修运维成本;细化专项工程与共用网络的成本归集机制,加强分电压等级电量及线损统计分析,提高数据的准确度和及时性,研究跨省区输变电资产成本分摊与回收机制,研究电价交叉补贴分析框架及测算模型以及公司固定资产折旧等政策策略;优化现有的成本中心体系与项目体系,实现多维信息归集,建立业务与财务信息的关联关系,健全会计信息归集路径与规则,研究编制监管辅助报表,满足输配电价监管要求。提升新电改形势下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水平,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正确合理的输配电价水平。

(四)提升成本核算的信息化能力支撑

各类输配电价改革对电网公司各成本中心的财务核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能力和更多的时间要求,电网企业成本中心应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强对输配电成本信息化建设,帮助公司从业务前端采集成本数据进行多维成本分摊与分析,建立输配电成本多维报表反映体系,实现输配电成本的精细化管理,以更好地满足外部监管机构对电网经营企业的成本监管要求。输配电成本管理信息化建设应提升以下方面能力:一是数据采集,系统应基于数据集成技术,从前端各业务系统按指定维度采集输配电成本费用数据,形成业务多维信息及成本价值信息的成本归集池,为成本分摊做好数据储备。二是成本分摊模型,系统应通过灵活的输配电成本动因及分摊规则定义,支持按照成本数据流向,定义间接费用分摊路径,建立间接费用的分摊模型与标准,实现间接费用的自动分配,减少人工分摊带来的数据不准确及工作量大的问题。三是分析模型,系统应结合输配电成本分析主题定义成本分析模型,实现按组织、电压等级等维度,进行成本费用发生情况的排名分析、结构分析、趋势分析、同比/环比分析等全方位的成本分析与诊断,动态监控各单位成本费用发生情况,为管理决策提供财务分析数据。四是监管报告,系统应结合输配电成本监管要求定义成本监管报告格式,并与报表模块无缝集成,将成本数据推送至报表模块,生成满足监管要求的报表及报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