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范例6篇

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范文1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一、充分运用教科书中已有的史料

与以往教材相比,现在的历史教科书增加了很多史料。教科书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靠,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书。史料在教科书中的运用,其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多阅读材料,更重要的是让了学生掌握运用材料进行历史的分析,从而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增强认知。以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在史料的呈现上,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1.史料的直接引用。在用宋体字印刷的教材文字,使用了大量通俗易懂的史料,如历史人物的话语、历史事件的口号、史书记载等等。将史料与教材行文完全融合在一起,作为课文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在教科书中比比皆是。如《历史》七年级上册P74讲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直接引自《汉书董仲舒传》。2.开设史料阅读专栏。在课文中专门设立史料阅读专栏,作为学习课程的扩展内容。一般是使用文字、图片、表格等形式。这种运用史料的方法,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有些并不一定与教材内容有十分直接的联系,但却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种是安排在课文旁的阅读专栏,如《历史》七年级上册P64,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3.以史料来研习。在阅读提供史料的同时提出思考性、分析性的问题。把史料作为阅读的材料的同时,又作为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依据,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完成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如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P44,第8课辛亥革命:材料阅读“第十九条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弹劾之。”“第二十二条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读一读,说一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怎样来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的?它与封建君主专制有什么不同?”这样的设计,将史料阅读与对问题的思考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掌握史料研读的方法,加深对相关史实的理解。4.以史料来探究。用史料作为探究活动的设计材料,教师设计出探究性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并开展研讨、辨论等学生活动。例如,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可以利用本课课后材料来教学:通过阅读材料,你觉得唐太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吴兢《贞观政要》历史教科书记录着学生所需要的历史基础知识,以此传递着历史意识和观念,同时为学生学习历史、理解历史提供研讨活动的平台,使学生能够运用教科书进行深层的学习与探究活动。

二、从历史专业著作中查找史料

权威历史专著中一些典型的史料可为教学提供参考。例如在讲解《郑和下西洋》一课,多次引用《明史郑和传》的内容:……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寻找中外远洋航行的目的,认识中国远洋航行被废止,欧洲新航路开辟延续几个世纪的重要原因。

三、从学科论文中寻找史料

各种历史专业论文一般会集中就某个问题进行论述,它引用的史料也非常多,也可以用之作为教学资源。仍以《郑和下西洋》一课为例:“郑和是中国第一位航海英雄。他下西洋,......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柏杨先生“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相匹敌的。”——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授课者引用论文观点辅助教学,这样转引的史料会比较有针对性。

四、从网络中寻找史料

网络资源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史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很多的方便。网上有大量的学术资料、中国知网、百度文库、各类图书馆、博物馆都成为教师寻找史料的途径。在《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中涉及抗美援朝战争的内容,利用网络新闻扩充学生知识面。时事资料:2013、2014年韩国两次归还志愿军遗骸。通过时事资料认识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仍是中朝韩等国关注的重大问题。

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范文2

教师在教授初中历史时,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中的主导生活哲学,在新课程改革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必须注重历史方面的学习。在国家对于人才的标准判断中,会根据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学生的主要体现,这个已成为历史教育的重中之重。下面是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 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研究范文的相关材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新时代要求学生应根据历史教育培养文化独立和社会参与的学生,包括人文古迹、责任和实践创新的目标,对于学生的核心技能无疑具有领先的终身学习和学生的教育有积极的作用。

一、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习是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民主的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教育的进步,学习初中历史是中国五千年源于流传的文明的重要证明。通过教师教授历史教科书,可以发展学生关于爱国主义、民主的新思想。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要求学生学习历史相关知识,通过学习有关技巧以及学生的学习情感,达到两者的统一。义务教育的学习技能分为很多方面,包括观察、理解和解释能力。首先是关于历史感知能力,就是学生能够对历史的时间以及历史人物有所了解,同时还需要对历史的文明有所理解,对于时间也需要掌握。其次就是能够理解这种思考事物的能力,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人物和事物的作用,知道历史是怎样进行一个呈现,以及可能性阅读历史,在某些历史情境下想象历史场景。最后,学生能够通过历史信息获得解释这种历史能力,对特定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基础,还有对历史的处理能力,进一步扩大历史洞察力和分析技能的能力,能够流利地向他人提供历史陈述,以提高历史视角的技能。

二、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引导学生让他们形成属于自己的学科素养,尤其是在历史学科这个方面。目前学生的核心技能状况有三个主要技能:个人发展、社会包容以及文化素养。其中,每种类型的素养都包含了很多数据。为了制定核心素养课程标准,需要将核心基础知识作为每门课程的标准,即将学生的传统基本技能转化为现有学科的核心素养。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时间链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时空概念和历史证据。历史这门学科是需要时间链进行串接的。历史的主要原因是古生的事情。如果历史事物无法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顺序,那么学生将很难学习。学生如果能够将历史事件刻画在自己的时间链上,时间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时间就像人的骨干,它是连接所有教材内容的最重要部分。第二个就是位置,因为事情在同一时间发生却在不同的地方。比如教师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这一个课时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墨子、孟子、庄子等代表任务罗列在时间链上,这样的一种罗列有助于学生的人物记忆。3.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实践。从历史的深刻角度出发来进行实践。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合适的情境,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鸦片战争》这一节课时,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回忆一下之前的时间表格,然后教师给学生播放虎门硝烟的视频,接着通过这个视频来问学生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英国要向我们中国走私鸦片,以及走私鸦片给我们中国带来的伤害。接着角色扮演,看林则徐是怎样采取措施来进行硝烟的。通过这样一些问题的探究,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白鸦片的危害。通过这样的历史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多采取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导入教学方法的时候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实践,学生也可以在这种教学情境当中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第四,情感互融,教育多元评价理论体系建设。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人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从历史教学中反映情感的融合,在目前历史实践理论平台架构的参考,以及课堂以外的最大化质量评估的细节,最终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理论,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科学的核心素养培养之路。借鉴历史的认识和解读,了解历史事件、故事的意义,提高对情感取向和理性知识含义的理解,使学生在经过特定的历史学习之后,在第一时间可以依据真实的历史数据以及具体的事实,见解和更好地理解历史中发生的一切,处理因果之间的联系,由于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客观地对历史问题进行相关处理。

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范文3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问题情境

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属于重要培养目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历史学科特征不可或缺的、相对稳定的最必要及最关键的共同素养,其主要包括历史价值观、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等一系列的内容。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实施情感体验、倡导合作探究、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教学目标等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

一、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单一的教学内容

目前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主要是以教材和教参为根据确定教学内容,而且机械地重复教材和教参,在课程资源方面存在着过于单一的问题。过于单一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在历史课程中学到的历史资料过于枯燥乏味和有限,不能够使学生对鲜活的历史产生真切的感受,因此很难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

2.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传授知识

很多历史教师在现有的评价体系导向作用下,只是关注如何将教学任务完成,因此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将应试性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比较重视,其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考试获得较高的分数或升学成绩。而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过多地采用了灌输历史知识的教学方法,最终导致历史教学过程变成了一个学生存储历史知识的过程。由于教师没有对具有发展性和价值性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也没有对历史知识进行充分利用,因此很难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核心素养。

3.过于狭小的历史教育开展空间

在学校的历史教育中课堂教学属于一种基本的组织形式,同时历史教育在课堂之外还具有观看历史博物馆、制作历史板报、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报告会等一系列其他的教育组织形式,利用上述课外历史教育形式也能够对学生的历史素养进行培养。然而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育中具有非常严重的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因此很多学生只能够在课堂中学习历史,导致历史教育具有非常狭小的课外开展空间,对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分不利。

4.家庭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历史教育能够很好地补充学校的历史教育,比如由家长带着学生游览各种历史文化古迹、观看各种历史影视作品,或者由其他家庭成员向学生讲述与历史有关的故事等。但是在杭城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学生的家长基本上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具有较低的文化程度,也不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因此很难使学生通过家庭教育获得丰富的历史情感、完备的历史学习能力以及大量的历史知识,最终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1.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

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发点就是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其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具有充分的认识,要对历史课程标准进行仔细研读,从而将历史核心素养的目标准确把握好。同时,在正式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要详细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然后以了解的情况为根据有针对性地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认知水平相适应。比如,在《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这一章节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时,教师不能够只是简单地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对秦汉大一统事实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历史价值观和时空观念,而是要将其设定为:通过对秦朝和西汉疆域图的运用将两个朝代疆域的四至明确下来;在对秦始皇为巩固国家政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汉武帝独尊儒术、开疆拓土等重要史实进行梳理和概括的基础上,对在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重要作用形成充分的认识。通过这一教学目标,除了能够使学生明确历史价值观和时空观念的指向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检测性和操作性。

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在具体目标的指导下,利用一系列的分析、理解、归纳等各种方式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就是所谓的问题情境,其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趣味性、新颖性、启发性和针对性。利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将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充分地激发出来,并且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因此其是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比如,在针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下面的一个问题:自从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来,其很快就进入到了全胜时期,然而因为一件突发事件导致太平天国的命运被改变,并且使太平天国很快地走向灭亡,究竟这个事件是哪个事件呢?学生在这个悬念的激发下对这个问题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开始纷纷翻书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查找,并且在查阅之后提出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见解。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使得学生的历史思维得到了发展,并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3.对合作探究进行倡导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利用分工、合作、交流和讨论等活动实现价值观、态度、技能、知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并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等进行有效培养。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确定一个活动主题,然后组织学生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首先让学生以教师确定的活动主题为根据进行分组,并且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由各个小组利用各种渠道对与活动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搜集和处理;各小组在组内针对整理之后的资料展开交流和讨论,并且将本组的研究报告撰写出来;通过举办交流会的方式使各个小组对本组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并且对其他同学的质疑进行解答,然后对研究报告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通过这种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除了可以对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实施情感体验

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除了要使其习得各种知识和技能,还要使学生充分地体验习得过程中的各种感悟和情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渗入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比如,在历史教学中一些史实可能会非常枯燥,无法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起来,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抑扬顿挫的声调、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充沛的情感这种富有魅力的讲述法对枯燥的历史史实进行讲述,从而使学生在这种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要想使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和发展,广大的初中一线历史教师必须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并且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全面地渗透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地积累情感、形成技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可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优秀品格进行培养,并且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10).

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范文4

摘 要: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首先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学科核心素养。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在教授非本专业的内容时,往往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这严重制约了教师自身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也影响了学生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教学;结合教学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学科核心素养。结合个人的体会,我觉得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核心素养:

一、专深――精深足量学通史

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材,从内容编排看,七年级以地理知识为主,八、九年级基本以历史为主。而在这短短的三个学期多一点的时间里,我们会接触到几百万年来的中外历史。内容的时空跨度非常大,导致许多的历史知识被孤立地呈现给学生。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会有它的前因后果。如果不把他们加以联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难度会加大许多。因此,我们历史与社会教师只有通读历史,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才能不被教材所局限、所左右,才能尽可能地将真实的历史还原给学生。除了自己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之外,许多史学大家所著的通史都是值得我们阅读学习的:(1)钱穆先生所著的被誉为最具传统文人色彩的通史――《国史大纲》;(2)翦伯赞先生所著的《中国史纲要》;(3)吕思勉先生所著的《中国史通史》等。还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外国历史等,都是我们在教学之余应该加以阅读的。只有详细了解了各种历史知识之后,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旁征博引,把更丰富、更全面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广博――学科综合适多元

当今社会日益多元化,体现在我们的教材中则是学科知识的日益多元化,初中的历史与社会就综合了原来的地理、历史知识以及社会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必须广泛地猎取其他专业的知识。这样才能适应日益多元化的教材。比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一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这课中,就需要用到相关的地理知识。在讲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三 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这课时,在介绍南非的区域人文特色就需要相关的历史知识。再如,在讲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璀璨的科技与艺术》时,就同样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科技知识以及文学、宗教、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知识。这样,历史课才会变得生动、丰富、精彩。我们可以给学生分析王羲之《兰亭序》的书法特色,可以给学生分析顾恺之《洛神赋图》的艺术成就,也可以给学生分析云冈石窟大佛的艺术特点。学生也就会更加喜欢我们的课程。

《中庸・第二十章》就阐述了做学问应该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第一位就是“博学”。因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除了要钻研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尽可能广泛地了解文学、科学、艺术等非专业知识,不断使自己的知识多层化、多元化。这样才能在平时的授课中使不同专业的知识相互支撑、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才能在教学中具有更广阔的胸襟和更长远的目光,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和学生的专业学科核心素养。

三、日新――与时俱进求发展

社会在不断进步、变化,考古也在不断推进,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作为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师,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积极关心、了解历史与社会学术的发展。《历史教学》总编辑任世江先生曾经感叹现今的初中历史教师“由于考试等各种制度的束缚,使中学历史教师视课本为雷池,不敢越半步。久之成习,中学教师多数不关心学术发展”。这样会使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传授一些过时、失实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了解、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比如,我们应该多关注考古的发展。在讲述我国原始人类遗址时,就可以介绍我国2016年的考古成就:云南江川甘棠箐旧石器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目前最早的木制品。在讲述河姆渡遗址时也可以顺便介绍余杭良渚遗址近年发现的我国迄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这也是世界上目前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距今约5000年,比大禹治水还要早。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师要传学生以学科核心素养之道、授学生以真实历史之业、解学生以人生成长之惑。就应该精深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广博地学习非专业的知识、时常了解W术的发展情况,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范文5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历史分析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明确界定,“史料实证素养”是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从达成历史课程的总目标角度来讲,史料认证是核心方法,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1]。目前,我国高中生的史料认证意识都还很欠缺。因此,在实施高中历史教学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一、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

所谓历史学科素养,是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中形成的具体品质和相关能力。作为历史学科素养的有机组成之一,史料实证素养通常是指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收集、分类和辨析的基础之上,合理运用客观真实的史料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再现的素养,是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2]。史料实证素养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史料收集能力、合理想象与再现的能力、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去伪存真的辨析能力、求真求实的证据意识、科学阐释的表达能力等七个方面。鉴于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性,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对相关史料进行搜集、甄别与选择,从而有助于更好地丰富高史历史课堂教学韵味,进而帮助学生科学的判断和解释历史问题。

二、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积极作用

(一)史料实证是史实确认的关键方法

在对史实求证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相关史料,只有真实的史料才可以使史实确认保持客观性和准确性。只有经过史料实证的历史材料才是客观、准确且系统化的,才可以有理有据地重现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学生正确的史料实证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最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求证思维[3]。例如,在开展《分封制》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合理引导学生收集和辨析相关的史料文本,进而综合各方面信息归纳出分封制的具体信息,从而使学生得以客观准确的恢复分封制的真实面貌。

(二)史料实证是史事理解与解释的基础方法

史事理解是学习者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历史真实事实进行恢复的认知过程,而史事解释则是在理解事实的基础之上,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客观评判的阐述过程。在史事的理解和解释过程中,运用史料实证这一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例如,教师在开展《百家争鸣》课堂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单调地向学生介绍各主流学派核心思想的话,肯定会由于枯燥乏味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各主流学派的经典论著,并且进行研读和归纳,然后再设计一场由学生扮演各主流学派核心人物的“稷下学宫百家论理”,进而引导学生比较历史人物、感悟历史智慧。

(三)史料实证是评价史事的重要基础

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研究真相、探究规律、辨明是非,以真正实现以史为鉴。因此,在史实确认、理解与解释之后,还应对其进行客观评价,而这些都需要以客观准确的历史史料为基础,这就使得史料实证已经成为史事能否得到客观、合理评价的重要基础。因此,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可以使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加深其对历史意义的理解,进而不断提升高中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史料实证意识

教师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者,需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广大高中一线历史教师必须主动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从内心真正树立起正确的史料实证教学观,进而有效提升学生运用史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4]。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更加强调通过传授基础知识以提升的学生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史料教学观,合理运用史料教学元素来满足高中历史教学实践需求,进而在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此外,高中历史教师在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过程中,还应主动打破教材限制,通过带领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搜集、整理、考证和辨伪,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史料实证以培养自身严谨的思维品质和思辨意识,最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史料证据意识。

(二)合理运用生动史料,激发史料实证兴趣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高中历史都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更加喜欢各种生动、新鲜的史料,教师必须合理运用各种生动史料来激发学生的史料实证兴趣。但是,由于高中历史本身容量相对有限,这就导致教材中的史料相对有限,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扩展和丰富史料。例如,教师在进行《梨园春秋》中关于京剧的教学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乾隆皇帝与京剧的故事,然后在多媒体上出示《弘历观剧图》,进而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戏迷”皇帝观看京剧表演时的盛大场景,同时再选择一段京剧名家选段在多媒体上进行播放,从而激发学生的史料实证兴趣,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鉴别史料,提高史料实证能力

分类收集、考证与鉴别史料是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基础内容,在运用史料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严谨的态度,以客观、真实的史料为支撑点和立足点,在课堂教学中对历史事件进行情景再现,从而使学生在教师创设教学情景中得以重回历史现场,更加深刻地体会和理解历史知识。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学生史料实证的过程中,必须教学学生学会对搜集到的各种史料开展分类、考证与鉴别,围绕某一历史问题建立起翔实可靠的史料数据库,从而为接下来的史料提取和史料实证提供便利。

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范文6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107-02

我国教育改革开展“核心素养”研究的时间其实并不长。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提出了“核心素养”的理念。2015年4月,《人民教育》首次提出了比较明确的定义。当前,以“学科素养”为代表的中小学课程标准也在加紧研制中。因此,Ω咧欣史学科素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以有效实现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目标,就很有必要。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和中学历史教学现状

根据2016年9月13日发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我国目前对核心素养的定义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来定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就此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教育DNA,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国家对学生发展的要求,是对素质教育内容的丰富与深化。

历史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它与现行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内容上一致。以“素养”取代“目标”,则更强调用历史和历史学的观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能力和心理品质,学科素养需要长期的教化和自主积累,比三维目标更具长期性和艰难性。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学科地位不如理科类学科,尤其是中学历史学科处境更为尴尬,唯有政府行政干预强制必修方可获得一息尚存,加之学校以及社会对教学成绩的压力,中学历史教师从事教学研究与创新活动的动力和兴趣不足,他们只抓知识的重现和记忆以应付考试,历史学科素养并未完全在教学中得以体现和落实。

二、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1. 引导学生建立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对自然、人类自己在时间长河中发展变化现象与本质的认识。正是这种特有的认识历史、继承历史、创造历史的能力,使人类自己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愚昧向文明进步。古今中外,众多的伟人莫不具有这个意识,如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因为他深知历史是公正的,作为历史匆匆过客的个人要把自己的美好品质留给后人。韩国在上个世纪中期就废汉字去中国化,甚至将中国人不怎么在意的火炕也进行了申遗,只为了使国人重视民族传统。而我国却拆除了历史建筑,实为遗憾,“没有历史的城市无法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拆除所有旧建筑之后再假装古老,只会像小丑一般可笑”。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必修二“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公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的一些基本要素,老师布置了一个探究题:如果你是一个资本家,要办一家茶厂,需要准备什么呢?学生回答非常踊跃:关注茶叶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提商茶叶品质,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对成品茶叶加强外包装,吸引顾客;学习外国的先进种茶技术,取长补短,要敢于与西方国家在WTO的框架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等。同学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然而仔细想一想,这个问题的设置其实脱离了主题。试问,那个时候有WTO吗?这节课脱离了轨道,俨然成了一节政治课,不仅历史味全无,就是教师原本要强调的“资本、原料、劳动力、技术、市场”五要素这一重要知识点也给冲淡了。

此类教学失败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极为不利:学生的基本知识结构因为没有时间概念而扭成团团麻丝。如有学生认为清军的北洋舰队沉没于黄海海战之时,清朝皇帝先退位然后中华民国才建立起来,也不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才颁布,当然就难于理解《临时约法》的“限袁”内容了。因此,历史意识的培养对教学的细节化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要准备得更精、更细。

2.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历史学的教学内容有过去性和不可重现性,如何把枯燥的内容灵动起来,引导学生走“近”历史并走“进”历史呢?教师可以科学、积极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促进学生由被动到主动,根本上改变“要我学”“学会”,达到“我要学”“会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问题情境的设置一定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学习历史的内驱力。教师可以设置悬念,假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解析。

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时,提到南京国民政府于1935年发起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这一知识点时,笔者问学生:设想你穿越到1930年,是当时那个叱咤风云的领袖,面临着日寇的步步入侵,工农武装割据,新军阀割据的复杂情势,可谓内忧外患,面对如此境况,你当如何把发展实业与抗日救国结合起来?当然是发展经济!这就如同当年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率一众越国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就为了打败吴国一样道理。笔者提出这个问题,借用了时下流行的“穿越”, 又联系了必修一“新民主革命”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去理解和感悟历史人物行为的合理性。学生的身份变成了当事者,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很好地达成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3. 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出”历史,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帮助学生实现情感意志的体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历史学科素养的最终目的。历史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的内化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情操陶冶的过程。我们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就是为了让学生亲近历史、走进历史,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但如果因此而深陷历史无法自拔则是完全错误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走出历史,得到个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和熏陶并升华。必须指出,在这个“走近――走进――走出”的全过程中,都必须“走心”,走心就是一个“情”字。

例如,教学必修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一课时,要突出讲授“实业楷模”和“工商巨擘”张謇这个历史人物的社会责任感。在我们讲完他的个人生平后,抛出一个问题:张謇为何放弃即将到手的高官厚禄,投入艰辛的创办实业的活动中去?是因为他将个人的命运与社会命运紧密相连。联系到现在国内有些企业为了利益而污染环境的可耻行为,更显其人生观与价值观之高洁,使学生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并萌发学习他的情绪,这样也就达到了比生硬枯燥的道德说教要好得多的效果,从而充分发挥了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思政课的说教素材是用“他山之石”,而历史学科则是充满了无数的德育素材。

中学历史学科的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实现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全面发挥历史学科站在德育教化制高点的优势,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更新教学观念和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勤于动脑,勇敢尝试,就一定能走出历史教学的困境,培养出具有较高历史学科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畅.实施核心素养需要直面的三个重要问题[J].历史教学,2016(6):28-32.

[2] 禹丽敏.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N].人民日报,201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