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例6篇

更新时间:2023-03-22 23:05:48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1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仓储与配送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is a kind of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o explore knowledge.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is very suitable for warehousing and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courses which are required to constantly innovation on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The paper, taking warehousing and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teaching practice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in warehousing and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Key words: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warehousing and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application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物流业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在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人才匮乏的瓶颈制约,为了突破这一制约,我国很多普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基本知识,并将知识有效地转化成应用技能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最主要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适应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本文将探究式教学法运用到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一门较为实用的课程――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是对仓储与配送管理教学方法的有益探索,另外一方面希望通过这种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最终使学生获得主体发展。

1 探究式教学法的定义与教学过程

20世纪5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提出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开展的师生交互、教学相长的学习活动和教学过程[1]。施瓦布教授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科学家探究的过程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学生要像科学家一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形成健全的个性[2]。

探究式教学分为四个过程:①创建问题情景,提出关键问题。根据讲授的内容,创设情景,并依次提出关键问题。②自主探究。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实地调研共同探究解决途径。③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进行讨论,交流成果,最后对提出的问题给出合理解释。④实践探究。将课堂探究进一步深化,鼓励学生在实践生活中继续探究。

2 探究式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养成探究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这种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有:

2.1 教师的导演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导自演,一个人唱独角戏,以满堂灌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而探究式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整个教学中充当的更多是导演的作用,即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讨论以及归纳,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将角色扮演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围绕问题,从各自角度出发,通过讨论与沟通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最终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导演作用发挥的好坏密切相关,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自主发展。

2.2 学生的主动性

探究式教学法实际是一个积极学习的过程。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体验学习的乐趣。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非常直观的将结论与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整个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机械的记忆而不是活跃的思考,这样的结果势必会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低下,而探究式教学法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及推理等途径获取知识和探究的乐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手、脑、口全被充分调动起来,实现了学生主动性学习、反思性学习,而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2.3 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从传统的单向性、机械性以及被动性的交流方式转变为双向性、灵活性以及主动性的互动方式。探究式教学法强调的是提出问题、多向互动的师生互动方式。教师首先设置情景提出问题,接下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中师生互相交流沟通,共同探究解决途径,一方面培养学生协调合作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培养学生多种形式交流的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组织学生讨论并不断进行修正,从而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

3 探究式教学法在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中的运用

仓储与配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仓储与配送管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成技能。如果在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中采用自主探究性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本文通过对仓储与配送管理实践教学中的不断探索,建构了“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关键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实践探究”的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下面以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中的一节内容――配送中心作业流程为例,谈一谈探究式教学法在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中的实际运用。

3.1 创设情景,提出关键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法的第一个步骤,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置问题情景把学生引入主要阐述的主题。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对相关知识深入研究后,分析实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方案。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配送中心的基本作业流程,对进货、搬运、盘点、订单处理、拣选、补货、发货、配送各个作业流程有明确的认知,接下来运用探究教学法,提高学生物流配送的实战能力。

第一步创设情景,某企业2004年开展电商业务,目前已经成为了全国知名的电商企业,并在多个城市里建立了自有仓储配送中心的物流配送中心,为其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物流配送服务。一辆装有20吨货物的货车到达该电商企业在某市的配送中心仓库(附配送中心的库位情况图),该车上的货品有:洗涤用品、食品、化妆品、小家电等,且都不是标准包装,包装材料有纸箱、木箱、袋装,还有简单的透明薄膜。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是问题,接下来的探究活动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提出合理问题,如提出:根据货位情况图,本着节省库位的原则,规划出这批货物的合理储位;如卸货平台与仓库货架之间有200米距离,如何安排搬运设备并设计出高效的搬运路线;如何组织安排配送中心的盘点工作等问题,提出的问题一定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奠定基础。

3.2 自主探究

探究式教学法的第二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并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引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

这个过程学生可以在课外完成,以小组为单位来安排进货工作流程,并进行演示;根据给出的信息制定一份搬运路线图与搬运设备安排,再分配任务进行作业;制定一份合理规划货位储位的解决方案;制定详细的盘点计划;制作出拣货流程图,并进行模拟;根据库存和订单情况进行补货作业,并填写有关单据。

因为每组学生水平不同,效果不同,教师应该对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创新思路及意识应予以表扬。

3.3 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讨论交流是探究性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归纳整理,学生就自己所处的小组在整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并分析调研结果,对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小组之间的研讨也可以是全班范围的大辩论。最后对问题形成一个合理的解释,得出结论或规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要与学生自主探究应相结合,传授知识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3.4 实践探究

实践探究是对课堂探究的深化,也是对课堂探究的进一步巩固。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通过内化知识达到深化拓展的目的,并促进学生养成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

4 探究式教学法在仓储与配送管理应用时需注意的问题

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探究能力,但不可避免的,这种教学方法也存在耗时多、课堂纪律不好控制以及难以实施,结果难以控制等问题。为了充分发挥探究教学法在仓储与配送管理教学中的作用,在具体运用时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4.1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教师在探究式教学法作为引导者,在对仓储与配送管理相关知识深入研究后,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制定翔实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首先要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转化成问题情景,其次提出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及时的引导与修正。

4.2 保证充足的探究时间

探究的过程往往要经历资料搜集、实地调研、分析思考、总结报告、讨论交流等环节,这需要给学生安排足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来理解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并保质保量的完成整个探究过程。

4.3 确保教学效果

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正如一部影视作品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一样,教学效果最终也取决于教师的导演作用。在讨论交流的环节,既要保证课堂讨论的有序进行,又要保证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畅所欲言,围绕课程目标安排教学进度,制定教学计划,并建立健全考核制度从而能确保教学效果。

4.4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及管理过程具有全程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不能一味地、机械地将探究式教学法运用到每个知识模块上,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小 结

探究式教学法在仓储与配送管理的教学实践中有必要加以深入探索,教师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对该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重心展开积极的探索,并将此教学方法推广到其他课程当中,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妍. 试论探究式教学法在高校政治理论课中的探索[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147-150.

[2] 崔友兴,蔡林,陈瑞君. 问题教学法与探究教学法比较分析[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8):1-3.

[3] 何妍. 试论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公选课中的理论探索与实际操作[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6):82-83.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2

一 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基本上整堂课以老师为主。由于方法单一,久而久之,学生感到平淡,大脑易疲劳,听课注意力容易产生间断性分散。其结果必然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难以提高。《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进行科学的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只有进行化学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主的验证性模式,确立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才能达到改革创新的目的。

二 关于探究式学习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产生问题,然后借助教材、课外资料及互联网等手段,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学习方式着重在于引导学生去体会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得到训练,使学生能够适应高度信息化的未来社会。那么探究式学习有哪些特点呢?总的来说,有四个方面:(1)探究性。探究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人类正是在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中得到发展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探究,所以应把问题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由原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转向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2)参与性。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经常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会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一般来说,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都处在一种紧张、积极、活跃、兴奋的状态中。每一过程都倾注着学生的辛勤劳动,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辅导者。(3)实践性。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以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基本的方法,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到社会中去学习,增强面向社会的能力。为了使学生能通过自己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来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到最后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到社会上做调查研究,到有关高层次科研机构请教,也可以查阅资料,与老师和同学讨论,从而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活动,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4)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首先,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其次,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更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很大程度上是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的。再次,许多课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要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要求去权衡利弊,进行评价,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探究性学习更强调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可不拘一格,最终探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也完全不一样。最后,是时空的开放性。学生能走出书本和课堂,走向社会,采取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收集信息,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

三 化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模式

探究式教学以探究问题为载体,它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和教师设立的问题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对问题的探究和处理方法。

模式一:“问题模式”。(1)(课外)教师设置有关问题,学生分组查阅收集相关资料。(2)(上课)学生分组汇报收集材料、处理问题的情况。(3)师生讨论分析处理问题的可行方案。(4)对知识的整合,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

模式二:“自学模式”。(1)(上课)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相关内容。(2)学生在课堂上做针对性的练习,并随即提出有关问题。(3)师生或生生讨论分析问题的前因后果。(4)在教师指导下归纳总结,完成教学目的。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3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方法;国际会计;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81-02

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方法中教师是知识的直接输出者,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缺乏选择权。20世纪5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倡导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以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该教学方法认为在本质上学生学习过程应当与科学家研究过程是一致的。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通过“探究―创新”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时,教师负责预先选择好、设计好情景,为学生提供咨询、提醒、指导、引导等多项支持和服务,帮助学生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均发生了转变,教师由知识提供者、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则由知识接受者、输入者转变为探究者、发现者。为了分析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国际会计》课程中的应用现状及实施效果,针对已开课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5份,问卷回收率95%。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国际会计》课程中应用的紧迫性分析

1.教学内容多,跳跃性强,授受式教学效果差。《国际会计》课程是我校会计专业(国际会计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其他会计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我校对该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掌握国际会计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会计所处理的特殊问题,能熟练地分析国际间会计处理的差异,以及国际会计协调的主要趋势。解决跨国公司所面临的诸如物价变动会计问题、企业合并与合营的会计问题、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外币交易及外币报表的折算等跨国公司所需处理的一些特殊会计问题。《国际会计》学习内容多,前章节连接不紧密,讲授和学习过程较难,通过对我校2011级会计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84.21%的学生认为应当改变目前单一的授受式教学方法,因此引入探究式及其他教学方法显得较为重要。

2.教学学时少,实践内容多,探究式教学效果好。按教学计划要求,本门课程3学分,56学时。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如下:国际会计的形成与发展(理论教学2学时),会计惯例和财务报表的国际比较(理论4学时),比较会计模式(理论6学时),国际会计协调化活动(理论3学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及国际会计准则(理论3学时),物价变动会计的基本模式(理论4学时,实验4学时,共计8学时),物价变动会计的国际展望(理论2学时),企业合并与合营的会计处理问题(理论4学时,实验2学时,共计6学时),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理论4学时,实验4学时,共计8学时),外币交易折算(理论4学时,实验3学时,共计7学时),外币报表折算(理论4学时,实验3学时,共计7学时)等11章。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该课程第六学期开课,授课对象为大三学生,要求具备自学能力和资料查询能力。调查问卷显示,4.21%的学生明确表示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是没兴趣的,71.58%的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般的。只有24.21%的学生是非常积极、主动学习该门课程的。71.58%的学生认为对该门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课程内容枯燥,抽象、晦涩难懂,没有学习先修课程《高级财务会计》,基础薄弱。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国际会计》课程中的应用

为提高教学质量,经过任课教师的几年教学实践的探索,确立了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其他教学方法相辅的教学方法体系。

1.设置分章节课堂探究式讨论话题。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理论指导下,任课教师分章节设立了课堂探究讨论话题。包括:(1)课程引入话题。会计人才是否达到了“供大于求”?(2)第1章讨论话题。你倾向于把国际会计定义为全球会计还是国别会计?你赞成把国际会计等同于跨国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的会计实务吗?(3)第2章讨论话题。你认为自创商誉能否在未来予以确认?你认为德国以4年为标准划分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其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能否全部采用定量指标,并作为一种单独的报表?(4)第3章讨论话题。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的经济、法律、文化与民族特征与这些国家会计模式特征是否有联系,若有,这种联系体现在?怎么理解“真实和公允”观点为英国会计模式基本特征,为什么会在这个国家形成?你认为英国会计模式能否成为沟通美国会计模式和欧洲大陆会计模式的桥梁吗?(5)第4章讨论话题。会计准则的协调化是否等同于会计准则的统一化?你认为会计准则的协调化的目的是什么?欧盟在推动会计协调化和趋同化的独特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6)第5章讨论话题。你认为资本保全与财产保全各自的侧重点在哪里?你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是否存在着矛盾之处?你认为重组后的IASC是否会成为“美英俱乐部”?(7)第6章讨论话题。通货膨胀严重的经济环境下,否定了会计四大假设中的哪个假设?货币计量假设的附带假设是什么?你认为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冲击体现在哪些方面?(8)第7章讨论话题。巴西的不变购买力会计模式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哪里?(9)第8章讨论话题。比较取得控制权的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特征。你认为权益结合法为何被废止?(10)第9章讨论话题。你对主体观将取代母公司观的趋势有什么看法?(11)第10章讨论话题。你认为“功能货币”是否等同于“记账本位币”?为什么“两项交易观”会取代“单一交易观”?(12)第11章讨论话题。你认为何外币报表折算的区分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是否会被淘汰?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项目法的贡献在哪里?有什么缺陷?时态法是对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概念上的改进还是程序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针对上述论题,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归纳总结,发表个人看法。问卷结果显示,对于有争议性或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话题,87.37%的学生赞同采用专题探究式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后提交报告,课堂上以不多于10分钟的时间,以多媒体课件为外在表现方式阐述小组学习后得出的结论。如在课程第一节课,抛出话题:会计人才是否达到了“供大于求”?目前欠缺的会计人才是什么类型的?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讨论发现,会计职业界匮乏的是高端人才,特别是掌握国际会计准则,精通国内会计准则,又懂得经济管理手段的高级人才。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引起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

2.撰写探究式实验报告。针对实践环节,专设实验报告,并在实验后提出思考题目。课程设置了五个实验项目,分别是:(1)物价变动会计的基本模式;(2)企业合并与合营的会计处理;(3)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4)外币交易折算的核算;(5)外币报表折算。要求学生做完报告后,对有关问题进行反思,做到举一反三。

3.提供课后研究专题。针对该课程提供的专题前沿信息,设置课后研究专题。要求学生针对这些专题查找文献,撰写论文,发表个人看法。主要研究专题包括:(1)中外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比较研究;(2)若干会计惯例的国际比较研究;(3)自创商誉的会计确认问题研究;(4)所得税会计研究;(5)中美养老金会计比较研究;(6)全面收益报告的应用与未来研究;(7)中外会计模式比较研究;(8)国际会计协调问题研究;(9)国际财务报告披露的相关问题研究;(10)中外财务报告披露的比较研究;(11)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12)企业盈余管理手段研究;(13)企业盈余质量分析;(14)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与会计特征研究;(15)物价变动与企业会计模式选择研究。问卷调查显示,64.21%的学生认为在该课程学习中,设置专题研究,小组讨论与教师讲授三者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93.68%的学生均选择了专题研究这种教学方法。

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以往该课程总成绩为平时成绩(作业及考勤)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在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后,为了加大对平时学习情况考核的力度,最终成绩组成为平时成绩(作业及考勤)20%+小论文20%+实验10%+考试50%。问卷调查显示,84.21%的学生认为应当改革目前单一的课程考核方式,赞同加大专题研讨报告或者小论文在课程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重。

三、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国际会计》课程中实施效果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1.58%的学生认为将该教学方法应用于《国际会计》课程的理论部分,提高了其自学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87.36%的学生认为将此教学方法应用于实践环节,上述能力也明显提高,收获较大,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在后续其他课程中也可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常勋,常亮.国际会计[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2]孙文刚.国际会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3]陆长平,姜锐,邓庆山.构建探究式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3,(06):76-78.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4

从上文所述的探究性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来看,涉及到各个层面,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但是,与高等教育专业学习中的探究性学习不同的是,由于中学教学课堂时间有限,每门功课时间的分配有限,而中学生在探究方面的综合能力也很难一下子达到学者们所理想的状态,也就是探究意识不强、探究能力有限。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不少探究性教学的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是由于课堂设计本身过于理想化造成的。

“微探究”课型是南京市教研室徐志伟老师近年倡导的一种高中语文课例研修的课型。所谓“微探究”课型当然也是探究式教学的课型,是在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原则和实践要求的框架之下提出的。所谓“微探究”的“微”,主要表现为根据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和规律,从问题的设置和生成、探究内容的呈现、目标达成的预期等几个方面提出的一些课堂设计的原则。本文尝试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史记〉选读》教学《论赞探微》为例,初步探讨“微探究”课型的一些课堂设计原则。二、 微探究课型的设计原则

1 问题域的确定——微观可控原则

正如余文森在《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育研究》2004年第11期)一文中所言,“问题”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所谓的探究。这或许也是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本质的不同之处。

虽然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也有问题的设计和生成,但不是问题探究,而是知识点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与注重知识点的课堂教学不同,探究性教学从知识点走向了“问题域”(参上引郝志军文)。所谓“问题域”是指提问的范围、问题之间的内在的关系和逻辑可能性空间。在“微探究”课型设计中,问题域的确定要遵循微观可控原则。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微观可控”首先表现为提问的范围要小。比如,在确定《〈史记〉选读》的探究课的问题范围时,选定教材选篇末尾的“论赞”作为探讨对象,就体现了横向的、相对微观的视角。所选五篇论赞分别是《屈原贾生列传》《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魏公子列传》《孔子世家》,课文都是学生已经在本学期学习过的,其中除了《廉颇蔺相如列传》《魏公子列传》这两篇论赞,其他的论赞均选入了课本选文中,文字障碍较少。问题范围小而具体,学生才可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文献、合作讨论等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或者达到相应层次的探究。反之,如果问题太大,则需要投入更长的研究时间和力量,只有专门研究人员才能胜任,中学课堂恐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

通过“论赞”来观照《史记》,角度算是“微观”了,但对于刚刚学习了几篇《史记》人物传记的高中生来说,“论赞”依然是个太大的话题。查阅相关资料,学术领域研究《史记》论赞的文章为数不少,有的论述其功用,有的研究其特点,有的分析其情感,有的考察其影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依据学段、学情,必须进一步限定“论赞”探究的问题方向。于是在课前布置的预习要求中,对问题的方向作了导向性的选择:

1 这些置于《史记》人物传记末尾的“太史公曰”通常被称作“论赞”,但“论”中有“情”。诵读《屈原贾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论赞,你能感受到这些文字背后透出的强烈的感情吗?

2 我们教学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出疑问,认为司马迁写的不是历史而更像小说,最多算野史。你能以《项羽本纪》《孔子世家》《魏公子列传》的论赞为例,从中找到信息来证明司马迁确实是以历史学家的求实态度来记录历史的吗?

3 司马迁的“论赞”对后世影响极大。有人赞美它,认为其与全书浑然一体,旨意深微。或明述作之旨,或褒贬人物,或纵论史事,或直抒胸臆,观点鲜明,构成了系统的史学理论。但也有人曾提出异议,认为司马迁的见解、情感都已经从他精彩的叙事中表现了出来,却又都照例写上一段“太史公曰”,纯属多余。请研读所选的论赞,谈谈自己的看法。

预习提示1是引导学生探究论赞中的情感,发现论赞的情感取向和文学感染力;提示2则引导学生通过论赞,发现司马迁的求实态度和实证精神,侧重于史学价值;提示3则是引导学生主要从写作角度来探讨论赞的是非。不但对问题的探讨方向作了限定,而且通过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探究的主要方向限定为通过论赞来探究《史记》的文学价值(“怨”——无韵之《离骚》)和史学价值(“实”——史家之绝唱),并留下更具开放性的对论赞本身的褒贬问题,把探究引向深入。这样,不但基本实现了问题域确定的微观可控,而且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然后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激发探究的持续的热情。

2 教学内容的呈现——“以偏概全”原则

探究式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与传统课堂也是不同的。所有的探究型课堂的设计,都应该努力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四个方面的转变:直接呈现走向间接呈现、全部呈现转向部分呈现、肯定呈现变为疑问呈现、当下呈现转向后继呈现(参上引郝志军文)。而对于“微探究”课型而言,除了其他方面的努力之外,重点就是要实现教学内容的部分呈现。“部分呈现”强调精选教学内容或关键信息,突出要点的内容呈现,其他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则由学生自己补充,以达到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效果,而不必面面俱到,讲究知识点的全面、系统。

《论赞探微》的教学内容,选择了五篇论赞,以此为例研究《史记》论赞,算是以点带面的指向。课堂处理可以随机应变,对于程度稍次的班级,只研讨三篇即可,不必求全。从教学内容看,其中两篇课本未选的篇目就是两篇文言文,属文言文教学,这显然不属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于是布置学生在课前完成,好在都已经学习过相应的传记,熟悉论赞所议所评的人事。《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都是复杂而丰富的,而本课重点探讨的内容——情感性(怨)和客观性(实)则都可以看做是《史记》文史价值的关键与核心,某种程度上切合鲁迅对史记的经典评价,算得上管中窥豹、“以偏概全”了。

在具体的课堂探究的过程中,“以偏概全”的原则也适用于学生对问题的选择和发表的见解。不必要求每个学生对所有问题都进行思考、探究,而是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小组分工。个别或者小组探究的问题或许是“点”,但是随着课堂探究的展开,则能够基本实现“以点带面”。

3 目标达成的预期——微中见大原则

尽管从本质上来说,探究式教学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才是实现整个教学方式变革的落脚点和归宿。但是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会学习的人,毕竟是长远的追求。就具体的一节课而言,预期的目标不可过于远大,以免架空,无法达成。

就本节论赞探究课而言,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方法、价值观层面的目标,都应该在具体、可操作的问题生成和探究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课例,微中见大,开放性地达成目标。比如,本课的知识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文言知识,通过比较阅读选择的几篇论赞,理解论赞的一般内容和手法,所谓“半瓣花上见人情,一滴水中看太阳”。而更重要的是,通过突破常规的对几篇传记的论赞的横向比较、探究,打开理解、鉴赏《史记》的另外一扇窗,从而得以一窥窗外无限风光。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5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81-02

Application of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in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ZHOU Lei, WANG Mulan, TANG Yudong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the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is introduced into the post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which is based on the full analysis of current postgraduate teaching situation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inquiry teaching. The combination of engi-

neering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teaching, the cultivation of personal

ability and teamwork,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ve ability are introduced to improv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of postgraduates.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inquiry teaching; applied talents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越来越迫切。自2009年9月起,教育部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也是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能照搬照抄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方法,如何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和评估其教学质量,是当今研究生教育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最突出的特点是将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紧密结合。但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体现职业能力?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研究生课堂教学。因此,其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研究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非常大的影响[1]。

2 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理论知识传授为重点,往往会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大都采用“填鸭式”教学、讨论型教学和论文型教学。

1)“填鸭式”教学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课做笔记,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讨论型教学是教师设定问题,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但在教师布置设定的问题和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后,部分学生不一定会自觉思考;

3)论文型教学,采用学期初布置任务、中期检查、期末上交论文的方式,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和监督机制,部分学生会应付完成,达不到预期效果[2-3]。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独立性和批判性。

3 探究式教学法

在硕士研究生学习过程中,课程学习至少占三分之一的时间。因此,课堂教学质量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思想为在教师的指导下,给出一些典型案例或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做实验和研究讨论等方式,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4]。探究式教学法将课堂教学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相结合,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实现学生由课堂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的转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W方法。

4 探究式教学法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为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研究生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课程教学对研究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教育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育的主要目的并非理论知识的传承,而是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应用,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才。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

据调查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中,教学方法评价最差[5]。当确定了教学目的,并有了相应的教学任务之后,就必须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否则,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就要落空。因此,教学方法对完成教?W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加有益于学校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6]。本文主要讨论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创新。

教学理念的变化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探究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和组织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提供学生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做实验和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究,再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总结。这样做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的变化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作为主体负责将理论知识传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很难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探究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一方面通过开设讨论课的形式,采用小组探讨、师生互动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根据问题去动手实验或查阅相关资料、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撰写研究报告或课堂交流汇报,分析各自研究成果。

考核方式的变化 合理的考核办法有利于检验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传统教学法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闭卷考试,侧重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需要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参与探究、如何探究、探究结果怎样等。考核方式多样化,可采用闭卷、开卷和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将学生出勤、课堂表现、讨论内容、综合性大作业和研究报告等按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从而鼓励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究式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自学;合作;实践;拓展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然而,探究式学习在我国毕竟尚处于探索阶段,它所需要的教育环境条件,特别对教师观念转变、理解水平的要求等等,不是课程标准本身就能解决得了的。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仍然显得十分缓慢,如何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我作了认真思考和课堂教学实践,认为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含义 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自主、合作地进行阅读,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的释疑尝试活动,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学习,这是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由灌输式变引导性的过程,通过自主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2. 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操作步骤 针对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主体性、问题性、合作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点,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探究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过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2.1 激趣导入 自学探究。激趣导入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起着引领的作用。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教师简短的导入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

自学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教学时要为学生自学探究提供不少于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

学生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因此,教师应相信学生自学探究能力,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权利,学生自学探究水平肯定会迅速提高。

2.2 释疑点拨 合作探究。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开始交给学生3-5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

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可根据需要确定选用哪一种更好。这三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最多不超过百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教师不要牵着学生鼻子走。

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以往组织课堂讨论,主题不明确,时间不充分,气氛不和谐,图形式走过场多,讨论探究效果很不理想,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一定要引以为鉴的。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2.3 归纳明理 实践探究。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实践探究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学科要求和特点决定,不必强求统一。

总之,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就要灵活利用。

2.4 激励评价 拓展探究。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这一步激励评价可先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再补充。

另外,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上网,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不断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就会培养出更多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3. 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定位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