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社会调查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社会调查论文

音乐教育社会调查探索

1研究过程与方法

首先,笔者对中国知网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登载的近3年(截止于2013年12月)我国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网络检索,逐篇阅读论文的“摘要”和“绪论”等包含有研究思路或研究方法的部分,下载了所有以社会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硕士学位论文;然后通过内容分析法选择了其中与音乐教育选题相关的23所高校的108篇硕士学位论文作为分析样本.论文“研究方法”维度的数据统计主要是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包括研究方法名称、数量、种类以及参考文献等信息,然后对所获数据进行建档、整理和统计,最后以这些统计资料为基础进行统计和逻辑分析.研究不仅对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而且,对反映研究者方法论立场的问题进行探讨,从宏观的方法学视角检视和讨论各篇样本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情况,力图清晰地描述出目前音乐教育社会调查研究类硕士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的现状和特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音乐教育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学态势.

2样本论文的方法学特征

2.1实现定量与定性资料收集方法的组合运用

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是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的标志性方法.然而,调查发现,只单独运用这两种方法收集调查资料的样本论文仅有10篇,而把定性资料收集技术同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组合起来进行运用的样本论文却有98篇(90.7%),其中,无结构式访问法(97篇,89.8%)和现场观察法(34篇,31.5%)是被组合运用频次最高的两种定性资料收集方法.说明样本论文在研究中试图通过对定性资料收集方法的组合运用,达到以定性资料来补充定量调查的结果,或把定性资料作为问卷调查的背景资料,实现两种资料的互相印证.暂且不论这两种研究预期能否实现,仅就研究方法运用而言,包容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混合方法研究正成为世界范围内研究方法论的发展方向,并且混合方法研究是教育研究的第三种范式.因此,在音乐教育研究方法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研究的背景下,样本论文对定量与定性资料收集方法的组合运用,不仅符合其母学科音乐学新的研究取向,也符合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发展方向,必然有利于音乐教育社会调查研究的发展和成熟.

2.2尝试运用多学科理论解决音乐教育实践问题

面对研究面越来越宽,研究问题越来越深的现状,保持音乐教育科学学术效力长久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运用多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工作.调查发现,明确表明了运用多学科理论进行研究的样本论文有34篇(31.5%).这些论文大胆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从多学科角度对同一音乐教育现象或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和研究,使得研究的论证更加全面、科学、深刻,提升了硕士学位论文的理论深度.然而,调查中也发现大部分使用了多学科理论进行研究的样本论文在分析深度、理论运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由于硕士研究生层次的研究者属于音乐学的初学者群体,他们对跨学科、多学科的理论应用尚处于尝试阶段,出现这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作为一种大胆的尝试,这为以后的研究者融合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进行音乐教育社会调查研究开辟了一条可供选择的路径,在研究方法论上的意义不言而喻.

阅读全文

远程教育行政管理实践教学的革新

1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毕业作业环节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没有结合开放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简单照搬普通高校实践教学模式

远程开放教育在生源结构、学习方式和教学形式等方面都有着与传统高等教育形式不同的许多特点。在生源结构上,传统高等教育的生源基本是高中毕业生经过全国统一考试和录取的未就业者,生源结构单一,学生学习基础在程度上也比较统一,而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则基本上是已在各行业工作的在职求学人员,生源结构相对复杂,学习基础和学识水则参差不齐;在学习方式和教学形式方面,传统高等教育基本实行全日制的脱产学习,教学采用组班学习及面授辅导为主要形式,而远程开放教育则实行业余学习方式,教学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面授辅导为辅”的形式。由于生源结构与教学形式的不同,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在形式、内容与标准等方面均应反映和体现其与传统教育不同的特点,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实践教学目标和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毕业作业环节没有起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的作用

原有的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专业毕业作业环节实践教学采取单一的“毕业(学术)论文”形式,严重脱离了专科层次学生实际,无法解决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关联性问题。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撰写学术论文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1)论文选题偏重理论性,淡化实践性。在行政管理专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面,80%以上的学生选择纯理论性的问题作为论文的选题,严重地脱离实际。由于论文选题偏重理论性,学生自己又缺乏相应的理论功底,只能从报刊杂志或网上下载,不少学生东拼西凑完成一篇论文应付了事。(2)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开放教育专科层次学生是成人业余学习,底子薄、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撰写毕业论文,需要一定的理论功底,以专科学生目前的学术素养和能力水平完成专业学术论文,学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无法驾驭。在多年的毕业作业实践环节验收中发现,专科学生毕业论文抄袭、请人、论文拼凑现象严重。(3)论文的逻辑结构不合理、语言表述不规范。不能按照序论、本论、结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框架来安排论文的逻辑结构,导致逻辑结构混乱;或用报告文学的语言、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代替论文的学术语言等等。有些论文连基本的要素如内容摘要、关键词、参考资料都没有,而参考资料列法不规范是最普遍的现象。当然,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除了学生基础较差的问题,还有为师生比严重失衡,论文写作指导不力的因素。开放教育实行试点以来,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的招生规模基本都是位列前茅,学生数量众多,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专业师资缺乏,从省校到各分校尤其是基层教学点,行政管理专业的老师很少,师生比例悬殊,导致学生难以得到有效的指导,论文写作很多时候靠学生自行探索,而学生本身知识水平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随便应付了事,使得实践教学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2探索适应远程开放教育和学习者特点的毕业作业实践教学

2.1调整毕业作业环节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阅读全文

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

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士学位评定的重要依据,也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市场营销专业是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针对当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实践性不强等问题,探讨如何通过改革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模式对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实践能力

市场营销专业以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路径,采取理论学习、软件模拟实践、实训、实习、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备较强的营销实践能力、实践创新及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教育部评估指标中“专业与课程建设”一级指标下面有“实践教学”这个二级指标,其中的观测点“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的要求:有50%以上的毕业论文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在整个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对滁州学院2015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了5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1份,分析该专业在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使用科学的工作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1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评估指标对毕业论文和综合训练的内涵给予了界定:指不同类型院校或专业在毕业前结合专业教育能力所进行的类似于毕业设计的综合教育环节。可见毕业论文工作应该是以强调各专业综合能力的训练为主要目标。[1]但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下滑明显,传统以学术论文为主的本科毕业论文更容易出现“假大空”的现象,也不利于学生学术道德水平的培养,与毕业论文的设计初衷相去甚远。

1.1论文满意度较低

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整体满意度比较低,“论文管理”中的“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回答率仅占38%,而在论文管理、论文选题、论文开题、答辩方式和答辩时间中“不太满意”和“非常满意”回答分别占到27%、28%、11%、16%和30%,见表1.

阅读全文

卫生事业实践形式探讨

作者:亓曙冬 黄萍 项燕谨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所谓服务学习是强调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将各类社会服务活动与课程相联系,使学生在服务中进行学习与发展[1]。进而培养学生的知识、品格与公民能力[2]。在此理念下,上海中医药大学卫管专业要求学生从大一开始,在学习了相应的课程之后必须进行社会实践,尤其是在学校实行的“三学期制”下,为卫管专业走进医院和社区,进行服务学习提供了条件。

1服务学习理念下社会实践的实施步骤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是高校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采用合适的社会实践模式可以大幅提高高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践中学生可以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实践已成为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学生从第一学年开始,每一学年分2个大学期(各15周)和1个小学期(10周),并在小学期中进行社会实践。在服务学习理念下,卫管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大一进医院,大二进社区,大四综合实习”的不同层次的运行模式,见表1。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的课程需要对医院、社区、企业有全面的了解。服务学习的教育价值依赖于高质量的实施。服务学习一般包括以下4个步骤:准备、服务、反思和评价[3]。卫管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按照其步骤,经过长时间的累计,形成了下列过程:岗前培训→初步确定课题名称→定题→问卷设计→问卷调查→问卷统计→课题汇报→评分这8阶段,以上8个阶段均包含在其中包含在服务学习的4个步骤,具体为:

1.1准备

“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准备中包含了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教师准备具体包括:①岗前培训,卫管专业第二学年的小学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有社会调查性质的课题。而社会调查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理论基础。为此,在学生实践之前,专业教师系统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社会调查,注重合理巧妙的引导,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应有的能力。②课题名称的初步确定,在实践前由专业教师根据实践点的实际初步罗列课题名称供学生参考。在选题、调查问卷的设计等方面均配备了专业教师进行辅导。

1.2服务

阅读全文

社会实践中培养魅力教师

一、开展实践活动砥砺师生品格

当代社会注重人才的能力,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19年前,我校首创南京生存训练活动,起因是学生受到家长和教师太多呵护,缺乏对社会、对历史、对祖国和民族的基本了解,缺乏应对真实社会生活突发事件的基本能力。我们希望通过生存训练,让学生“在集体中热爱集体.在生活中磨炼生活,在自然中探究自然,在社会中了解社会”。

近两年,我们看到了一些“90”后、“95”后学生群体的不良习性,他们重言轻行、偏激易冲动、多冷漠少热情。我们也看到了一些“85”后、"90”后教师群体的特点,他们与学生同乐、热情善良,但是缺乏理智与坚韧。

为了让新生代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为了砥砺新生代教师的品格与心智,我校组织师生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观察社会、分析社会,让教师在指导中学会思考、学会钻研;让学生在行走中体会社会的变化、了解社会的现状,让教师在过程中体会亦师亦友的快乐,在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增强自身专业水平和人格魅力。

二、指导学生撰写高水准的实践报告

从生存训练到江村行,再到西部行、井冈行,我校从关注学生需求、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出发,为学生提供自主开发、自主设计、自主选择、自主实施的空间,为学生搭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和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获得人格的发展。活动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启发、引导、修正,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博学智慧型教师的魅力所在。在近两年持续开展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中,我校学生们的沟通、合作、研究、论证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这都得益于我校教师在每一次活动中的精心指点,指导教师对每一份调查报告的用心辅导,专家学者们对每一篇论文的悉心点评。

在一次社会调査课题结题答辩会上,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对我校学生表现出的专业修养表示了肯定,她们这样评价我校学生的调查报告:找到了核心问题,观点清晰,分析有逻辑,基本满足研究要求;结合切身问题,开展了有现实意义的研究,并有多个交叉维度的分析,尝试解决社会问题,值得肯定;关心时事,并作了文献阅读和分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我想这是对学生的赞誉,更是对我校博雅智栽型教师团队的肯定。

阅读全文

建构主义视阈下公共管理论文

一、文献回顾及研究思路

1.研究现状

纵观以往文献,目前毕业论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观念层面的问题,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教师定位不准,投入不够;学生没有正确的态度。二是制度层面的问题,教学目标设置不切合实际;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教学环节烦琐,流于形式;缺乏合理的监督考核机制。三是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选题大而空,学生写作能力、文献检索能力、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缺乏,论文写作不规范等。基于上述问题,学者们探索并探讨了多元化模式教学和当前网络语境下毕业论文指导方式的变革路径。可见,既有研究对毕业论文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表象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对于我们认清毕业论文教学现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经过梳理发现相关文献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现有文献的研究路径呈现单一化趋势,要么仅从制度层面来谈其弊端,要么只就教学过程来谈其问题,少数文献能兼顾两方面来分析但因没有明确的厘清而陷入混为一谈的尴尬境地,均难以廊清毕业论文现状的全貌。

2.研究思路

为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考虑到毕业论文教学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主要为线下面对面授课方式),具有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特点,为解决目前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选题空泛、缺乏实践、内容空洞、缺乏创新等主要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精神,拟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念来探索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毕业论文教学的思路。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于欧美国家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理论重新界定了学习的含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学习和教学做出了新的解释,以这种理论为指导提出的设想,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在以下的研究中,拟以广东海洋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为例,通过近五年457篇毕业论文文本的分析,揭示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制度设计和现实问题,找出其机制弊端和人为影响因素,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使本科毕业论文发挥它应有的检验和考评作用。

二、现行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制度设计方面的问题

阅读全文

地理教师地理实践力构成探析

摘要:地理教师的地理实践力素养是培育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探讨地理教师地理实践力的内涵和构成具有重要意义。对地理教师地理实践力的内涵、构成进行分析,提出地理教师地理实践力由自身的地理实践力和在组织实践教学中的地理实践力两部分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地理教师地理实践力素养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地理教师;地理实践力;地理核心素养

培育地理核心素养是现阶段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地理教师作为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引导者,其地理实践力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水平,因此,关于地理教师地理实践力的内涵及构成的探讨将会极大地推动地理课程改革及地理实践力的落实。

一、地理教师地理实践力的内涵

地理教师地理核心素养指的是地理教师在从事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具备的地理学科知识、能力、价值观以及地理学科教学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综合,地理教师核心素养与学生核心素养相一致,是经过地理学习后应具备能体现地理学科本质的最为关键的能力和素养。地理教师的地理核心素养包含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部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1],地理教师地理实践力的内涵与新课标中的要求一致,但较之对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要求而言,地理教师的地理实践力要求应包含“能够对学生的地理实践活动给予科学规范的指导”[2]。因此,地理教师地理实践力是指地理教师在地理实验、地理社会调查、地理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以及在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设计、组织、指导和评价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地理教师作为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指导者和教育者,其地理实践力水平应高于学生应达到的最高水平且能够在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中给予科学规范的指导。

二、地理教师地理实践力的构成

1.地理教师自身的地理实践力。(1)地理实践态度与意识地理实践态度与意识是地理教师对地理实践活动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与关注。地理实践意识体现了教师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将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联系起来的自觉性,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前提,而地理实践态度是对空间定位、获取信息、科学论证、分享交流活动的浓厚兴趣[3]。地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地理学习不仅要学会地理理论知识,而且要通过各种真实的地理实践活动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有赖于地理教师的具体落实,地理教师对地理实践力内涵、水平表现的理解是落实地理实践力培育的基础,地理教师要重视地理实践活动对于地理学习的作用,具备地理实践意识,从观念意识上深入理解地理实践力,认识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间接经验的被动接受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直接经验的获取。(2)地理实践品质地理实践品质是地理教师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的道德品质、创造力和意志力、独立性和坚韧性等良好品质。地理实践活动按照活动开展的形式可将其分为地理实验、地理社会调查和地理野外考察等。地理实验要求地理教师具备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社会调查要求地理教师能与不同类型的人相处、能够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学会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认识社会问题,从调查结果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野外考察要求地理教师具备坚韧的意志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地理教师在各种地理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实践品质,作为自身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着学生,不同程度地激发起学生对于地理实践活动和地理学习的热爱。(3)地理实践能力地理实践能力是地理教师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行动能力,以新课标所倡导的地理模拟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三种实践活动为基础,将地理实践能力分为地理实验能力、地理调查能力、地理考察能力。地理实验是根据实验的目的,利用各种地理器材和设备,获得地理知识或验证地理原理的过程。通过地理实验认识地理现象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在实验设计、实施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研究过程中,能够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地理教师要能够利用一定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设备,遵循科学的实验方法,将难以理解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清晰地表现出来。地理社会调查是以人文地理为调查内容的地理实践活动,包含范围十分广泛,如工农业生产及其布局、区域人口民族构成、城乡环境问题调查等。在地理社会调查中,地理教师会接触到从事不同生产活动、不同类型的人,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换位思考,从多角度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问题。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是理解人文地理的重要途径,如城市的学习者参与有关工农业的社会调查有利于理解工农业布局的区位条件,而农村的学习者进行城市布局、功能分区的社会调查有利于对城市模块的学习。因此,地理教师面对真实的社会情境时,要能够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分析,并撰写出合格的调查报告进行总结和汇报。由于受到时间、经费、安全性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学校组织的地理野外考察应以当地地理环境为基地,直接观察当地所特有的地理事象。与地理专家精心编制的地理教材活动相比,当地的地理资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地理教师在学生有情感的地理事象上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和家乡有关的地理知识,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针对家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谋划策,培养学生心系家乡、建设家乡、保卫家乡的使命感。鉴于此,地理教师要能够在野外环境中使用地形图、地质锤等地理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对地理环境进行描述和欣赏,对植被、水文等自然事物进行测量和取样,对过去和现在的人地关系进行评判和建议,根据掌握的地理知识规避途中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

阅读全文

法学专业教学完善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有律师直言:“我们的法学教育的不成功正在于学生到律师所后不能很快承担律师所交办的业务,对律师行业和操作规程不甚了解,因为老师并没有教他们,从一个学生到一个律师的转变需要律师所的重新教育和培训,使本来应该由法学院完成的任务落在了律师所的头上,不仅加重了律师所的负担,也使培养出来的律师五花八门,进了什么样的律师所就会成为什么样的律师,选个什么样的师傅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徒弟,从而使中国律师界形成不了学院经典派的合格律师主流。”[1]目前我国法学实践教学的确不尽如人意,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以期引发对我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更深入的探讨。   一、我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1.毕业实习被消解。毕业实习一般被安排在大三暑期或大四上学期,但遗憾的是多数学生并未真正到有关单位实习,而是托亲友或其他途径到公安局、法院、检察院或律师事务所盖一个章,回学校后应付老师对毕业实习的要求,换取毕业实习学分,这种现象近年来日趋严重。主要原因是就业压力大,一部分学生希冀通过考研延缓就业或者为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复习考研,根本无暇毕业实习;另外一部分学生在大三后到处投简历、参加招聘会以及各地公务员招考的笔试、面试等;还有一部分学生为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在大三暑期多数备战司考,由于毕业实习机制固有的问题,学生为考研、司考、寻觅就业单位所累,毕业实习美其名曰实习,实则沦为“放羊式”的自选活动。更有甚者,极个别学生既不找工作、又不备考、也不去实习,随意找个单位写个毕业实习鉴定编造一个毕业实习报告、拿着一些积攒的发票来报销完事。毕业实习流于形式,未能很好地体现毕业实习的价值。   2.课程实习被虚化。   由于大学急剧扩招,造成实习基地、实习单位严重不足,目前已经难以找到能同时容纳整个班级或者小组集中实习的单位,自行联系课程实习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变得较高。   一方面,有的学生也许能找到实习单位,但对绝大多数的同学来说,联系一个实习单位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以学生联系为主的实习模式,增加了实习管理和监督的难度。集中实习有困难、分散实习存弊端,不少法学院鼓励小团队集中实习,对5人以上组团实习的学生学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实践中,学生只不过将课程实习鉴定等有关材料找实习单位盖章了事,应付学院对课程实习的要求。   3.模拟法庭不到位。模拟的案件大多选择简单案件,只是走完步骤,把在法庭上看到的程序演练一遍。对法庭开庭的内容、目标认识不足,使得模拟法庭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出现实法庭中的对抗和辩护,以至于模拟法庭在一些学校已经蜕化为“让外行人看稀奇”的戏剧化表演。而在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模拟法庭一般是法学院低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所有学生都要参加模拟法庭的训练,其课程是以较为复杂的案件为素材,组织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比赛,获取像律师那样处理、分析实际案件以及出庭辩论等经验和技巧,并且法官和律师往往亲临现场指导。   4.社会调查显形式。在寒假和暑假期间的社会调查,法学学生自行安排调查的选题,学院很少组织安排集体的项目。指导老师一般会就社会调查的方法给予一些提示,对调查的内容划出一个大致的范围;但在缺少基本的理论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学生单枪匹马地进行社会调查,即使很认真的学生做出实际的调查工作,撰写的调查报告也差强人意。学生回到学院上交调查报告、指导老师给出成绩,就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真假不辨的官样文章,也成为一种送学分的课目。   5.实习单位顾虑多。多数实习单位对管理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一定考虑,有的实习单位不愿意分出精力为实习生安排指导老师;还有的实习单位将实习生视为廉价劳动力,让法律实习生做强度较大、且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如要求每天订几本、十几本案卷。   此外,有的实习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纪律散漫,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不仅不能为用人单位创造效益,还经常给单位添麻烦;还有的实习生工作态度不端正,对工作漫不经心,利用便利条件上网聊天、打游戏等,有的甚至用单位的电话“煲粥”等。相当多的单位不愿意接纳实习学生,即使愿意也顾虑重重。   二、完善我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1.合理安排实践时间。   除课程实习在教学计划中配备合理时间外,毕业实习是否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周期是有待思考的问题,实践证明,大四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骨干课均已学完,是安排法学毕业实习的较佳时期;同时为更充分地利用假期社会实践和在校课程学习时间,我们将毕业实习时间调整在第7学期司法考试后(通常为每年11~12月)进行。   2.提供实践资金保障。法学教育的实践化,首先需要的是教师的认真态度、精力投入和奉献精神,但更需要法学教育主管部门和法学教育单位的资金支持,法学专业学生实习需要资金保障和教学时间方面的安排。在这方面,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当考虑聚集资源,引领法学教育实践化的潮流,在学生实践观摩、教师实践进修等方面提供方便;启动全国性的模拟法庭,使之成为法学实践教育的标志。   3.细化实践教学流程。   (1)实习前的准备。第一,引导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学生的专业实习不仅是培养他们对法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还应磨炼他们如何融入团队、与周围的同事相处。因此赴实习单位前应叮嘱学生:做事多一点,嘴巴甜一点,行动快一点,说话轻一点,微笑露一点,脑筋活一点。要求学生每天都提前到办公室搞卫生、端茶、倒水,与同事和领导和睦相处,虚心请教,与他们坦诚交流,虚心学习,诚实做人。第二,指导学生了解单位情况。提醒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实习单位概况,熟悉实习单位的专业领域和业务,温习和激活可能用到的专业知识,为实习做专业知识的准备。第三,督促学生遵守单位纪律。在校学习期间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客观上使得一些同学比较散漫,而在实习单位往往实行较为严格的工作作息时间,因此在实习前要求同学在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实习单位交给的各项任务。第四,指导学生着装准备,虽然实习单位一般不对实习生的着装加以要求,但应引导学生着装得体,避免与实习单位的气氛格格不入。#p#分页标题#e#   (2)实习中的指导。第一,引导学生端正态度。许多同学在实习之初都被安排做最简单最外围的工作,如装订案卷、记笔录之类的看似简单却繁琐的工作。这时要指导同学们端正态度,耐心细致地去完成看似没有技术含量,却能通过完成工作总结经验,为下一步的实习打下基础。一位同学在实习日志中记载:“在每次整理案卷的时候,我都去看各种法律文件是怎么写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个案件应该适用什么法律的哪个条款,当事人各方的利益怎么去平衡,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等。最后整理完这些案件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学到了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那就是实践经验。”第二,引导学生享受过程。实习的工作可能是繁琐、枯燥的,整理装订卷宗又看似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实习的收获往往也不会立竿见影,却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需要引导同学们带着收获过程的心态完成任务,在收获过程中享受过程,从而忙碌的实习活动变成对专业知识运用的享受,另一位同学在实习日志中记载:“不管是整理卷宗还是阅读案例,都妙趣横生。在制作法律文书时的仔细认真,在完成分配任务时的耐心负责,以及无时无刻应接不暇的新鲜感与压迫感,有时候当人为了完成一件使命时所付出的努力在获得的成果面前就都不算什么了,这种忙碌的感觉真好!”   (3)实习后的总结。学生实习结束,专业老师的实习指导并没有结束,不仅要批阅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实习论文,给出实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应帮助学生梳理实习收获。通过实习,同学们找出自己的不足,哪些课程知识不够扎实,如何弥补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知识点查缺补漏,提高自己的能力。   4.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国外法学院对法学专业学生实习采取的是一种学生自主选择的模式,一味地强调集中实习并不利于实现实习目的,赋予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可以克服强行安排的弊端。如果实习单位的安排与学生的主观意向有差异,会挫伤学生主动投入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也妨碍了学生个体优势的发挥。同时,在招生规模的扩张速度远远超出了实习基地容纳能力的扩张速度的情形下,采取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的实习模式也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在专业实习中法学院扮演的是机会提供者的角色。   5.强化指导老师监管。指导老师应制定较为规范的指导流程,可借鉴国外法学院对学生实习的监管,通过加强学生的实习申请和实习效果评定等举措,要求学生提出计划详尽的书面申请,经同意后方可进行。在对学生申请的审核方面,着重于实习单位的选择和实习计划安排。建立指导日志、实习效果评定记载,将实习指导纳人教学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中。   6.扩大法律援助范围。目前法律援助人员缺乏,可以考虑在合理的时间内要求法学专业学生到相应地区进行法律援助活动。学生通过援助,不仅可以更好地实践专业知识,还能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方法与道理,学生得到了锻炼。在援助中收集大量的一手资料,了解实践中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写出调研报告,形成阶段性成果,与指导老师共同署名,取得双赢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毕业论文、学位论文也成雏形,不仅有理论研究,还有大量实证的数据加以支持,更有与律师的探讨成果。从我国法学实践教学的长远考虑,赋予法律援助学生“准律师”身份,对培养法律职业道德无疑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认真反思我国法学实践教学近十多年来的发展,应当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完善法学实践教学途径,对开创我国法学教育的未来有所裨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