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存在问题范例6篇

教学存在问题

教学存在问题范文1

“跨学科”是现代社会科技与文艺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潮流,当前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科内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科间的知识和能力的渗透,因此,在今天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学科教学当中。不难想象的是自从它在国内被提出,学者们无不持欢迎态度,现有的学术研究更是从各个方面研究它在各学科中的具体应用。跨学科教学固然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但是如果不加思索地应用到艺术教育当中去,那是相当危险的。本文对跨学科教学在艺术教育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的分析正是笔者的一些顾虑,希望能让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跨学科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一、“跨学科”概念辨析

“跨学科”在中国的兴起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几十年间,学者们研究了跨学科下各种教学模式与教学原则。以艺术为例,数字媒体艺术、综合类艺术、艺术学等跨学科教学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艺术教学。但是“跨学科”一词的概念非常模糊,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以及国家卫生研究院指出,“跨学科研究是团队或者个人整合来自多学科的信息、数据、技术、工具、视角、概念和理论,解决某一学科和研究领域内不能解决的问题。”①我国跨学科研究专家刘忠林则认为,“跨学科研究是科研主体在科学划分的基础上,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跨越不同研究领域而进行的一种科学创造活动,是解决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达到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②在已有的跨学科教学研究中,多数只是简单借用这个概念,并没有深入挖掘概念本身的意义。因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此,探讨跨学科教学法在艺术教育领域应用之前,我们有必要简单解释一下这个概念。

简单来说,跨学科教学就是几门学科结合或者交叉模式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核心应当是打破原有的学科教学习惯和教学思维方式,超越纯粹的学科教学目标,取而代之的是多学科共通的教学目标,在多学科的融合交叉教学中,建立各学科知识、能力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整合,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整体发展,也促使学生的单个学科学习能力的提升。③但这并不是“跨学科”概念的全部,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国外的研究学者通常将跨学科看作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各种程度学科合作的统称,从初级到高级通常分为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复杂学科(pluri—disciplinary)、交叉学科(cross—disciplinary)、互动学科(inter—disciplinary)和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五类。在学术研究中,很多中国学者往往没有搞清楚这五种不同程度的学科合作的区别,经常将它们混用,更有甚者,将英文单词pluri—disciplinary、cross—disciplinary、inter—disciplinary不做区别,统统译作“跨学科”,这明显是有问题的。

多学科:它是指在一个综合科目下,比如“艺术”“人文”等大科目,教授两门或两门以上专业。多学科教学过程并不追求彼此的合作或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只是在各自领域内进行教学。大多数传统学校采用的都是多学科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缺点在于,缺乏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只是对知识的简单累加。

复杂学科:在复杂学科教学模式下,各科目之间表现出一定的联接关系,但是在具体的概念表述上却并没有深入的联系,与多学科一样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国内不少跨学科教学尝试的结果最终还是没有走出复杂学科教学的模式。

交叉学科:交叉学科教学与前两种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之中有一门学科的概念处于支配和领导地位,学科间的互动是单方面的。

互动学科:国内的学术研究在使用“跨学科”概念时,实际上指的就是“互动学科”。国内通常将其译作“跨学科”,但在这里为了区别其他学科合作模式,笔者将其译作“互动学科”以更好地说明它与其他四种的不同之处。在互动学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之间呈现高度的合作性,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

超学科:整个教育系统内部所有科目之间多层次、全方面的合作与互动。目前来说,超学科教学的提出更像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它虽然是作为跨学科教学的终极形式存在,但实现的可能性并不大。

为了后文分析的方便,本文所使用的“跨学科”概念相当于“互动学科”概念,即形成一个共同理论框架的跨学科高度合作。

二、艺术教育跨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众所周知的是学科之间的合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和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学者就普遍建议,为了让跨学科教学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应该参与到所有学科当中,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备课量要大大增加。除此之外,跨学科教学也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教研室与教研室之间必须存在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但实际情况是学校的专业教师并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应对这个挑战,更有甚者,跨学科教学会削减各分支艺术学科的教学量。

其次,跨学科教学容易忽视一门学科的专业深度。过去的传统教育仅把语文和数学定为核心学科,把艺术课程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学科,但随着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综合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何谓“综合”?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四个“综合”,即单元内大综合、课内小综合、艺术类姊妹学科间综合和艺术与非艺术学科间综合。虽然综合艺术教育使用了跨学科教学方式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连接或综合为一体,期望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加强,但是相应的提供给深入学习一门学科的教学时间就减少了,虽然达到了专业的宽度,但无法达到专业的深度。值得注意的是,当投入学科建设的预算与资金减少的时候,极易出现的情况是将这些诸如音乐、美术、戏剧等各独立专业糅合成一门综合学科。

再次,跨学科教学的方式让艺术学科获得与其他学科互动的机会,但在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中,艺术门类却往往无法保持自己的学科独特性,出现研究重心的偏移,尤其是那些传统优势学科或者是获得了政府与学校大力建设的学科,如心理学与艺术领域交叉的心理学美学就是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不属于艺术学科。跨学科的艺术教育也就成了一个各学科对艺术领域嫁接的学术试验场,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学科领域。如果艺术专业无法保持自己的独有价值,只是为了整体教育的有用性,那么这样的艺术教育实际上是在倒退。因此,在跨学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意识到艺术作为一门学科的重要性,而不是为了跨学科去拼凑各种学科的文本。

最后,跨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这是学者们在谈论跨学科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的问题,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跨学科教学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自身的专业素质。在现有的四年制大学培养过程中,往往只能让学习者深入掌握一门专业,那我们如何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跨学科教学教师呢?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目前来说,可行的办法是提倡教师自主学习与钻研,因为当钻研一种艺术形式达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被吸引到其他艺术形式当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有效地带动学生的兴趣到其他学科领域。

教学存在问题范文2

【摘要】解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在大多数教师中,对待数学解题教学存在一些误区,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培养学生良好解题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关键词】数学;解题;教学

Mathematics problem solving teaching existence qu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

Li Zhijun

【Abstract】The problem solving is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important link, is raises the student ability the efficient path. However present in majority teachers, the treatment mathematics problem solving teaching has some erroneous zones, facing these questions, we should take the effective measures, raises the student good problem solving custom diligently, improves student’s mathematics quality unceasingly.

【Key words】Mathematics; Problem solving; Teaching

解题是达到数学教学目标中各项要求的基本保证。在教学中,解题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也是检验知识,运用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因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所以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1 数学教学中解题的作用

解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对数学理论知识教学的巩固和深化,而且是对数学理论知识的补充和延伸。解题在数学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四方面:

(1)从数学教学本身来看,解题是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通过解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加深与扩大对基础知识应用范围的认识,并学会熟练地运用基础知识。“任何理论的掌握,离开了实践便是不可能的。”数学的实践活动,主要的就是解题。

(2)从能力培养方面来看,解题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必须的技能和技巧。数学问题最重要的一类就是实际问题(应用性习题),对于实际问题可以通过构造数学模型的方法,转化为相应的数学问题来解决,实质上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各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也就逐步养成了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来看,解答习题的过程不仅是单纯的知识应用过程,而且是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因此,解题活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思维与解题过程的密切联系是公认的,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解题来实现的。因此,学生自己动手解答数学题目,并在解题过程中自觉而主动地探索各种数学问题,数学思维能力才可能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了,解题能力也就能相应得到提高。

(4)从教育的作用来看,解题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过程。通过解题,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精神、坚强意志和独立工作能力等优良品质。

2 数学解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忽视思维过程,片面追求题型。题型就是解题的模式,是学生达到熟练解题的第一步,适当地利用题型,可以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增加解题经验的积累,对提高解题能力是有价值的。但是,片面追求多种题型,似乎给学生概括的题型越多越好、越新越好,把解题方法与题型对号,什么样的题就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往往造成学生机械地识别题型,死套解法。随之而来的大量练习题、烦琐众多的题型,使学生疲于应付,数学思维受到窒息。事实上,识别题型、死套模式、反复练习是一种较低级的学习形式。

2.2 忽视学生独立探索,片面强调教师示范。解题教学中的教师示范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仅仅是教师示范,没有在教师启发下学生独立探索新问题的训练和实践,学生难以掌握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一旦要他独立解决新问题,往往陷入长时间的尝试错误之中,甚至无法解题。

2.3 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片面强调解题的技能技巧。数学基础知识是解题的重要内容,但是常发现有的老师对基础知识方面还没有讲清楚,没有分析透彻数学概念、定理和法则中的条件和结论以及应用范围和应注意的问题等等,就急于讲例题,展示各种解题技巧,然后又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只能造成学生抓不住解决问题的本质、找不到解题的路径,更表达不清楚解题的具体思路。

3 对数学解题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3.1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解数学题应做到正确、合理、简便、完满、清楚。要按这些要求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对提高解题质量和解题能力都有很大的作用。

(1)提高解题的正确性。解题的正确性是指在解题过程中,运算、推理、作图和所得的结果都正确无误。要做到解题正确,首先要认真审题,其次是认真分析问题中各类数量的关系、位置关系,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并在解题过程中做到运算、推理、作图步步无错。如果上述各步都正确,所得结果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解题后再将结果验证复核也是必要的。因此,应该教给学生验证复核的方法。

(2)提高解题的合理性。解题合理是指列式、运算、推理、作图有充足理由,也就是说,解题的每一步都有真实命题和已知条件作为依据,而且遵循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因此,提高解题合理性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重视数学理论知识对解题的指导作用。

(3)做到解题简捷。解题简捷指采用比较简单快速的解题方法。要做到解题简捷,关键在于培养熟练技巧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已有的解题经验。

(4)做到解答完整。解答完整是指全面解决题目所提出的问题或求出全部结果,题目无解时也要说明理由,不合题意的解应当除去,需要检查的结果一定要检验,有参数的问题应根据参数的取值范围进行讨论,如果题目是研究的实际问题,要依据实际意义进行讨论等等。

一般而言,数学多数题目的解依数学表达式决定的,学生解题往往习惯于单纯从数学角度求出结果完事,忽视解题完整性这一要求,所以,在遇有这类题目,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注意解答的完整性,并布置一些有关题目。

(5)做到解题清楚。解题清楚是指解题有条理、表达清楚并符合一定格式。一般来说,解题的书写格式应以课本为标准,但也要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简详适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对学生作业的书写格式要有明确的要求,如果达不到要求要及时指出并要求改正。

3.2 教给学生积累解题经验

(1)带领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对于一些典型的题目,解完之后,从解题所联系到的数学知识、解题思维方法和技巧、解题的关键、解题过程中易犯的错误、解题之后得到的启示等方面进行小结,则可以发掘解题时的潜在信息,使学生充分吸收解题过程中的“营养成分”,有助于拓宽解题思路,寻觅解题途径,提高解题速度。

(2)让学生领悟解题规律。凡是有概括价值的题目,解完之后都可以做适当的概括,以从各个不同角度积累解题经验。在解题实践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领悟解题规律,归纳解题策略,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丰富联想。

(3)重要的题目适当延伸。为了发掘题目的潜在信息,充分发挥题目的教育作用,解题教学中可以改变原题的条件、结论、解题过程或方法,引伸出新题和新解法,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解题思维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发散思维、激发创造精神,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在解题教学中,教师要做出典范:教师要做到板书格式规范,步骤清楚、叙述简捷、推理清晰、整个解题过程完整而合理。更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解题教学必须抓住使学生明白解题的思维过程这一根本问题,让学生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从而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教学存在问题范文3

1.用教材教实际照本宣科

现行实验教材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对教师旧有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在听课时发现,有的教师由于第一次使用新课标教材,存在:一是忠于教材,坚持“以本为本”,照本宣科;二是依赖教材,而不能进行精“加工”;三是囿于教材,而不能突破教材束缚。

教学建议:一是突出抓好备课,精心研究教材。教材作为教学资源的文本,教师要通过备课,吃透编写者的意图,吃透新教材的新变化,对教材进行精心“加工”,才能把自己的内在素质“外化”。对教材内容的加工要做到“五化”:教材内容的心理化(创设切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景,激发联想与创意);教材内容的问题化(把要学习的内容变成问题“链接”,启迪学生思维);教材内容的操作化(把教材呈现的“死”的知识变为种种“可操作”的“活”知识);教材内容的结构化(建构教材结构体系,“瞻前顾后”);教材内容的最优化(提炼精髓,优选策略,高效学习)。二是突出抓好教研,促进共同提高。通过组织“三课”―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等活动,扩大“三”课的影响,变个体优势为整体优势,实现脑力资源共享。三是加强知识储备,开发教材资源。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信息来源渠道广,要求教师及时“充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悉心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调整、补充、完善。

2.满堂问答看似主动参与

由于教师盲目追求“学生参与”教学,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偏差:一是低思维量的“假问题”充斥课堂,影响了教学重难点的解决;二是采用简单的“问答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展开。三是课堂气氛看似热热闹闹,实质是形式参与、被动参与、部分局部的参与。

教学建议:首先把握主动参与的要领,科学判断参与的实质。判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教学,应该看参与的主动性,看参与的深广度,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参与。“满堂问”使学生站起来发言,这仅是一种行为的参与。教师满堂灌不好,满堂问也不好。其次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巧妙的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尽可能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再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教师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真正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就有保证。

3.小组讨论替代合作学习

走进新课程实验的课堂,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进行所谓的合作学习。但是存在:一是讨论的内容选择不够恰当,导致讨论频率过高;二是讨论的任务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各行其是。三是讨论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讨论的价值意义不大,多数问题讨论的不深不透、不了了之。

教学建议:一要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小组或团体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据专家分析,合作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并完成个人所属的责任;小组成员之间能进行沟通并相互信任;以及能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二要熟练掌握合作学习的要领。①分组需合理: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确定好小组长,分配好小组内成员的任务,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②频率需适宜: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讨论,也不是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当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讨论,如可以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出现困难、意见不统一时进行。③讨论有价值:教师应围绕容易出现分歧、答案不唯一、方法不确定、个体难以完成等的内容确定讨论的问题,让学上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实现讨论的价值意义。④学生要三会:学会倾听,不随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进一步的解释;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发言,做总结性发言。⑤教师勤指导:合作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并不是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确定有价值的问题或需要教师讲析的问题等。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善于把握学生的学情。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学生有什么优缺,有什么兴趣爱好,处于什么精神状态,教师都要详细了解,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课堂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的新理念。爱学生,一切从尊重学生开始,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随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最需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步发展,以培养全面合格的建设人才。

2、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做到这点,教师关键要做好对学生的激发、引导、组织和监督工作,而不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却可以完全放任自流,不闻不问。

教学存在问题范文4

【P键词】小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教学创新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现代小学数学教育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教学重点也从考试能力培养向解决数学问题能力培养转化。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往往忽视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形式无法适应教育发展趋势

受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一直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过于注重学生应试成绩的提升,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并不重视,教学实践中,所有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基本都围绕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展开,在这种教育形势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调动,这对于正处于义务教育关键阶段的学生来讲,并不是良好的教育方式[1]。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素质教育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应试教育一直是小学教育的主旋律,多数小学数学教师都具有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很少会有教师将素质教育真正贯彻到教学实践中。

2.缺乏完善的现代教学体系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基本都是按照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来执行的,这就难免会使其出现一定的问题。具体来说,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制定者和教学计划的实施者一般并不属于统一层面的教师,数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以当前教学形式的发展和教学的整体目标为主要参照标准,在大纲的制定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实际特点和基础水平并不是主要的参考对象,因此,根据大纲制定的数学教学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水土不服现象[2]。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特点并不在教师教学计划的考虑范围之内,而教学计划制定和实施的主要目的确是为了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这种缺乏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解决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有效策略

1.强化自主学习,提升解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自主设计问题与课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课题与具体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攻克教学难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构建自己的学习路径,实现素质教学目标,最终提升学生自主设计问题、自主总结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举例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除法教学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要想提升除法问题解决能力,要强化教学引导。举例来说,开展整数除法教学时最为重要的就是引入“平均分”的概念,并且让学生掌握其中的道理。对于此,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教学案例,模仿“熊猫分竹笋”等经典的教学案例[3]。原来的案例课题是这样的: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5只熊猫,它们一起觅食,忽然找到了一些竹笋,数一数发现有35根,该如何分配才最公平呢?就此探讨,就能得出35÷5=7的结果。

2.优化课程评价,构建科学体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在课堂设计与教学方面入手,同时要构建新型的深度课堂评价体系,转变评价方式与评价模型,提升教学评价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通过合理的教学评价引导学生自主深入探究知识,构建自身知识体系[4]。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式,因此,要想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改革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强化改革和创新评价体系是首要问题。教师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数学评价模式,引入多元评价元素,实现反推作用,激励学生自主创新,深入探索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要创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攻克数学障碍,寻求有效的教学改革对策,提升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样教学模式,提升小学数学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升小学数学整体教学效率,为学生未来接受高等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龚清清.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存在问题及应对之策[J].考试周刊,2014(65):71-71.

[2]刘海燕.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存在问题剖析[J].考试周刊,2015(67):78-78,79.

教学存在问题范文5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存在问题 建议 重庆地区

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人本教育理念贯彻落实不到位。

人本教育教学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但遗憾的是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一线教师并没有对人本教育理念进行严格贯彻执行,对学生主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不强。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思维性,因此很多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常常会感觉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不高,被动学习者较多,主动学习者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诸多方面,关键一点是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不强,因此加强教学的趣味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数学教学与实际相互脱节。

数学教学只有和实际生活相融合,才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实用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但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学往往与生活实际相脱节,主要表现为:一是数学教学不接地气,即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度不高,数学在实际教学中常常表现得较为抽象,与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度不高。二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题目超出了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如一些怪题、难题等,效果适得其反。三是课外实践活动较少,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对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重要性的认知,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以重庆地区为例,很多学校的小学数学教学计划中并没有制定数学课外实践教学任务或虽已制定但得不到贯彻落实。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建议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因材施教,实行差异化教学。

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贯彻和落实十分重要,这不仅是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更是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求,因此,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行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是要掌握班级学生不同的特点,了解具体情况,在备课上下工夫,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案,实施分层教学。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自身修养,重庆九龙坡区扎实推进“品质课堂”建设就值得我们借鉴,笔者认为可仿效九龙坡区的做法,建立“小学数学品质课堂”服务体系。结合实际,制定“小学数学品质课堂”建设实施方案、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编印建设学习读本,成立研究组和学科指导小组,邀请聘任重庆地区数学专业的专家学者组建指导组,大力推进“小学数学品质课堂”建设。同时,分批开展培训活动,组建以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科教师共同体,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校际共同体,以及学校内部的师师、师生共同体。“三级”学习共同体定期开展关于数学教学学习的学术讲座、专题研讨、观摩学习等,不断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服务。

(二)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喜欢数学,了解数学,如:在讲解加减乘除法一章时,可以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如商场正在进行伊利酸奶特价销售活动——买一大瓶伊利酸奶可以半价再买一瓶。教师提问:买8瓶这样的特价酸奶,可以省多少钱?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让小学生感觉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大力开展数学实践教学活动。

组织开展数学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方面可以将数学教学“游戏化”,如:组织小学生开展关于数学方面的各种“小游戏”,利用小学生“天生好动”、喜欢游戏的特点,将数学知识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边玩边学,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能,更好地服务教学目标的实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更多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已成为每位数学教学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以上对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归纳,提出了实施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大力开展数学实践教学活动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的建议。

参考文献:

教学存在问题范文6

一、透析:小学数学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活动教学应突出“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的活动。事实上也因为老师对“活动”教学把握不准,因此出现了“问题”。根据课堂观察,这些问题主要涉及数学学习活动的准备、时间、组织、展示、评价等五个不足。

1、活动准备不足。有的活动需要学生前一天准备好学具,但是往往会因为老师事先估计不足,当天检查发现不少学生因为有困难没有准备;或者课前老师没有检查学生的学具情况,到了课中用的时候才发现学生并没有准备好。另外,数学实验活动,由于课前老师没有先做,因此课中也会出现一些老师难以把握的情况。这些“课前准备的不足”,势必影响了数学活动教学的高效、正常开展。

2、活动时间不足。数学活动需要时间,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性的活动。而我们的老师,由于要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所以往往会终止学生正在进行的活动或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直接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显然,这样的活动是低效的。

3、活动组织不足。小学生乐于参与活动教学,但是由于老师忽视对活动的组织、参与和调控,数学活动往往会出现纪律松散、动手操作出现混乱的场面,甚至出现开小差、皮闹的现象。虽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但是小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仍然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点拨。

4、活动展示不足。活动不仅要关注活动的过程,也要关注活动结果的展示与反馈。而现在的数学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的课堂,能展示反馈的往往是那些学优生,学困生往往处于遗忘的角落。学困生也需要参与展示,他们的学习活动效果更应得到关注和反馈。

5、活动评价不足。评价的主体单一,数学活动评价的主体往往教师,学生很少参与评价;评价的方式单一,老师往往说“真棒”“把掌声送给他”等,缺乏有针对性地实质评价;不尊重错误的活动结果,往往采取漠视或批评的态度,其实错误的资源也是重要的资源,错误也需要尊重与分享。

二、破解:小学数学活动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小学数学活动教学存在问题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老师们只有从根源出发,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以负责的态度做好活动教学的各项准备,提高数学活动教学的组织、调控等能力,实践证明,这些就是破解小学数学活动教学存在问题的良策。

1、将数学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数学教师对数学新课程理念不是排斥、被动、消极,而是积极通过专项培训、网络、报刊杂志等途径领会新课程理念,特别要加强《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与内化,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转化为教学行为:落实“四基”,转化师生角色,改进学习方式和课堂评价方式,实现三维目标。事实上,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提升专业素养,才能增前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活动的能力,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开展好数学活动。

2、充分做好课前的活动教学准备。活动教学准备是否充分,关系到数学活动教学是否顺利进行。这里主要是指小黑板、挂图、课件、教具、学具等,而且要有一定的提前量。学生能准备的学具尽可能让学生或家长帮助准备,如果缺乏条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准备。实在有困难的老师可以采用变通、创新的方式解决,切不可因随意地弱化、放弃相关的教学准备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效果。另外,凡是要求学生做的实验、做的操作、做的观察、做的习题等,老师务必要先做,做到心中有数。

3、加强对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少老师开展的数学活动课堂比较“乱”,反映出有些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差,折射出老师平时的课堂教学缺乏严格要求与组织。即便是公开教学中,也会发现有些学生全然不顾教室内有听课老师,仍然会因为矛盾“打起来”或“吵起来”。特别表现在中低年级的学生,上课学习习惯养成较差。在课堂上,随便说话、做小动作、思想开小差、不听老师讲课等是最普遍的课堂问题行为,极大地影响了活动教学的效果。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倾听、表达、思考、合作等数学学习习惯表现的都不够成熟,需要老师持之以恒地引导与教育。

4、尊重学生的数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学生是有差异的,也正因为差异造就了数学活动过程与结果的精彩。事实上,学生们乐于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猜一猜、议一议等活动,掌握知识,发展技能,而这样的学习活动也必然是尝试性的,可能遇到困难,其结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无论如何,学生们需要的不是冷眼与批评,而是肯定与尊重,即便是失败,也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和鼓励。特别是那些学困生,更需要宽容和理解。在他们做错题目时,我们可以“等一等”,让他们再试一试;可以“引导点拨”,让他们豁然开朗,重新跃起,相信老师、同学们的尊重和宽容,能让那些学困生感受到温暖和关心,更能让他们树立自信,获取一份不竭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