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专题讲座范例6篇

教学专题讲座

教学专题讲座范文1

[关键词] 专题教学 多媒体技术 教学手段

专题讲座是党校主体班教育普遍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党校教育环境中,教师不得不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一天”的传统做法。如今在各级党校主体班次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已是普遍现象,它全方位、多角度地作用于学员的视觉、听觉,体现了党校在教学手段上的与时俱进。下面就自己尝试和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体会谈一点认识。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加强和改进专题教学的有效途径

多媒体技术作为专题教学中的辅助手段,有着过去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优势,对提高专题教学的效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一,多媒体手段能有效地增强专题教学的吸引力。从内容上讲,专题教学是科学性、系统性、专注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统一,具有浓厚的理性的、抽象的、思辨的色彩。从目的上看,专题教学要着力解决入耳、入脑的问题,使学员通过学习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专题教学的内容和目的,决定了在专题课中使用多媒体,有其独到的优势。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能够使课堂教学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互举。这些丰富的感性材料符合学员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第二,使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增大专题教学的信息量。当前,在专题教学中,学员对课堂信息量的要求越来越大,教师传递的信息量越大,学员学到的知识就越多,授课教师就越受学员的欢迎。多媒体可以成百上千倍地处理各种信息,节约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传统的教学手段大量运用语言进行各种信息传递,要把一个理论观点说清楚,教师在课堂上要用成倍的语言,而如果在课堂上将授课的内容、纲目、要点、声音、图片、动态影像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员,将可节省三倍以上的语言。教师在授课时节省语言就等于节省时间,这就可传授、传递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二、专题教学的多媒体教学,必须确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运用多媒体技术,并不是对书本上的内容简单地“复制”和“粘贴”,通过电脑“发送”给学员,也不是让鼠标取代粉笔,屏幕取代黑板,让学员的思维跟着电脑转。而应该确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结合教学专题本身的特点展开教学。

首先,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专题教学的多媒体应用中的主导作用更应肯定。专题教学十分注重说“理”,语言在专题教学中仍有其独特的魅力。在课堂教学组织中,教师需要把握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上的手势、表情和眼神,讲课过程中使用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教师和学员双方非语言的交流和沟通,都会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多媒体教学必须紧紧围绕专题教学的主题。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不仅仅是对教员讲解内容简单的重复和说明。教学中要紧紧抓住专题教学的主题,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和功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吸引力。专题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立足点,是帮助教员解决那些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仅靠语言一时难以说清、学员又难以听懂、难以弄通的问题,尽可能地运用线条、图表、图形、数据、动画、声音、图片和影像等媒体要素,把零碎的东西系统化、条理化,通过比较、分析、模拟、演示来剖析其逻辑结构和思路,揭示其内在的特点和规律,使教学中那些不易讲清或短时间说不明白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多媒体教学而一目了然,迎刃而解。

第三,多媒体教学中要避免电子声像图文的满堂“轰炸”。多媒体课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只是一个“附件”,在教学中只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不是代替教员的教学。如果整节课都被多媒体所左右,其目的不是让学员更好地挖掘知识内涵,而仅仅是在讲解多媒体课件,这就违背了教学的初衷和基本原则。一节课是否有必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插入多媒体课件内容的多少,时间的长短,要根据课程内容及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定。另外,评估一个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好坏,不仅仅是看它的画面内容多少,构图美观与否,关键是要看它是不是有几个抓住学员思维的精彩“片断”,在教学中有无让学员茅塞顿开、拍案叫绝之处,最终的课堂教学效果究竟如何。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是多媒体教学中需要始终把握的一个原则。

三、专题教学课多媒体教学要协调好内容构思与课件创作的关系

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学软件,即所谓课件实现的。从目前教员队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教员还要依靠专职教育技术人员的帮助来共同完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这就涉及到处理和协调多媒体课件内容构思与创作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一,专题教学教员与教育技术人员是编导与摄影、剪辑的关系。在整个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教员始终扮演着编剧与导演的角色,是专题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前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脚本,这个脚本体现了任课教员的教学目的和创意,也是教员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而作为多媒体教学课件具体制作的技术人员则充当着摄影师与剪辑的角色。所以作为编导的教员也要给技术人员“说戏”,在脚本的基础上恰当而准确地表现任课教员的授课艺术和教学目的,把任课教员的设想和构思体现在多媒体课件中。

第二,专题教学教员与教育技术人员要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在多媒体课件总体框架搭建完成后,后期制作也十分艰巨和复杂,其中大量的是教育技术人员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任课教员与技术人员要积极合作,加强交流和探讨。

第三,专题教学教员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掌握多媒体技术。若想制作一部适合本专业课程教学特点的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任课教员必须自己动手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以达到多媒体课件构思与创作的最佳结合,这就对政治理论教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对我们从事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员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们只有勇敢地迎接这一挑战,努力学习,大胆实践,才能抓住机遇,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张政诚,吕小定.计算机多媒体教材编制与应用.出版社.

[2]张小川等.多媒体实用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

[3]林筑英等.多媒体教学应用原理与开发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

[4]陈启祥.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

[5]查英青.科技创新与中国现代化(修订本).中共中央党校,2005.

[6] 吴迎春 .中国记者观察外国科普教育.中共中央党校,2005.

[7]万良春.新编领导科学教程(第四版).中共中央党校,2005.

教学专题讲座范文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eminar Teaching in

Automotive Design Course Teaching

ZHAO Hong, ZHANG Hongxin, CHEN Huanming, NIU Renqiang

(College of Mechanical & Electronic Engineering,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071)

Abstract Automotive design is important in automobil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 system. With actual curriculum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and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automotive design course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such as light weight theory practice, single teaching method, lack of necessary study depth caused by defects such as low efficiency of the classroom, the teaching effect is not ideal, the seminar teaching method was applied to the idea of teaching. The seminar teaching method was experienced in automotive design course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and had good course effects. This method is expected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eaching reform in automotive design.

Key words Automotive design; seminar teaching method;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1 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汽车设计”是全国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课程以培养汽车工程领域具有良好素养的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面向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介绍了汽车整车和主要总成包括传动系、转向系等)以及总成关键零部件设计的重要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基本方式方法,涉及实际工程设计中的型式选择,参数设计,设计方式,技术手段以及设计的程式规范等等,对于培养合格的汽车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研发人才,进而提高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我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这就使得对于“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2 现阶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汽车设计”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课程内容体系庞杂,加之新时期课程教学时间受压缩等因素,在现阶段的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进度快、课堂内容安排紧张,课程讲述过多局限于理论,缺乏必要的设计实践、单项模块知识内容学习深度不足、实际学习效果浮于表面等问题,这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对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重新进行深入思索,切实提出卓有成效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①

3 针对教学问题的专题讲座法的引出

“汽车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庞大、模块众多,而各模块又相对独立的,各个总成零部件的基础设计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相同,具有互通性的特点。②例如,现代汽车总成或者零部件的设计基本采用选型、结构定型、参数计算和CAD辅助设计、修改定型的过程,而这种设计理念和方法在整个机械工业设计的过程中已经是通用的设计流程和理念。

因此,如果能具体地针对课程教学内容中某一典型的总成或者零部件,结合企业中的实际工程设计案例,从整个设计工作开始,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带领学生针对某一模块进行详尽深入的设计学习,采用启发式提问、开放式思维、实践探究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讲解实际工程中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方法,就能够使得学生身临其境,集中学生学习的着力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既能够达到对某一专题深入熟悉、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也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还有效地解决了课程内容多和教学时间紧张的内在矛盾,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专题讲座法概述

4.1 专题讲座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专题讲座法,就是依据具体课程知识内容的系统架构和培养开拓性人才的要求,深入剖析并理清课程知识的联系脉络,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模块化划分,使之以主题的形式凸显某一知识模块的集中性,并对这一专题进行各种形式的详尽讲解,深化探讨,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4.2 专题讲座教学法的形式

针对不同的课程特点和具体的教学要求,专题讲座教学法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对于偏重理论的课程内容,可以对某一专题进行讲授式的专题讲座,邀请在某一领域具有深入见解的专家学者进行讲述式教学,使学生既能深层次又能高屋建瓴地理解所学的内容,还能使学生接触相关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可以采用研讨式专题讲座教学,使学生在专题讨论中各抒己见,交流看法,最终形成共识,领会专题内容。而对于工程实践性和设计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程内容,可以采用实践性专题讲座,具体说来,就是以某一专题为依托,让实际设计融入专题讲解中,先讲后做,边学边做,从而对某一专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针对“汽车设计”课程的特点,完全可以将上述三种专题讲座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教学方法效果的最佳化。

4.3 专题教学法的实施要点

首先,课程内容的划分要合理,专题重点突出。要在深入理解课程知识脉络和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课程章节和结构,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几大重点突出的专题,体现知识的模块化。其次,专题要结合专业前沿的最新动向。在保证专题体现本模块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方法的同时,结合当前实际中最新的趋势,体现时代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最后,专题要体现灵活的特点。所谓专题灵活,是指对于一个专业要能够采用多种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其中,在互动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4.4 专题讲座教学法的优点

由于专题讲座教学法兼顾了课程内容的共性和各模块的特点,不仅能够夯实学生的专业基本功,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使得学生既能在宏观层面把握学科的整体架构,又能在为微观层面上理清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向,更新了课程的知识体系,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具有显著的效果。

5 “汽车设计”课程教学中专题讲座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在实际的“汽车设计”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以下专题讲座的实际应用。

5.1 课程模块的划分

“汽车设计”课程主要介绍了汽车整车、主要总成和关键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与汽车这一机电产品模块化构成,各部件设计方法的类似的特点相对应,教材的编写也是按照共性和个性的内容编写。③因此,课程的专题划分也以此为参照,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汽车整体设计、总成设计和关键零部件设计三个大的方向,其中又将总成设依据汽车实际动力传递和驾驶要求划分为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轴、驱动桥、制动系等几个系列专题。在此基础上,将汽车设计过程中共性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关键零部件载荷的确定、主要元件结构分析,设计方法选用和最新技术应用等融入每个专题中,既能够强化基础,又有体现专题特点。

5.2 专题讲座法的课堂实施

以汽车差速器设计的专题为例。 本专题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充分领会引入汽车差速器的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差速器应当满足的功能要求,熟悉典型的差速器的结构特点、组成原理和受力特点分析,进而掌握差速器设计的基本知识。

首先,进行了一次关于差速器知识的研讨式专题讲座,邀请了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给大家讲授了差速器一般知识的专题讲座,内容涉及为什么要引出汽车差速器,通过生动的图形图像向学生直观地讲解了汽车动力传递的一般流程以及差速器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这样学生在脑海中清晰地记住了差速器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理解了差速器中的行星齿轮、差速器壳、行星齿轮架和半轴齿轮等零部件如何配合工作实现差速器的差速功能。同时讲述了差速器的发展简史,使学生了解了差速器从发明逐步演化到现在的漫长历程,知道了对称锥齿轮式差速器、滑块凸轮式差速器、蜗轮式差速器和牙嵌式自由轮差速器等不同差速器的结构特点以及各自的优点和局限,加深了对差速器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差速器学习的积极性,为后续的差速器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接着,笔者带领学生以典型的普通对称式圆锥齿轮差速器为设计目标,并邀请了企业中的有多年设计经验的汽车工程师为指导老师,进行了一次典型差速器关键零部件的实际设计。指导老师假定实际工程要求的背景开始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了差速器型式的选择、圆锥齿轮差速器行星齿轮主要参数的设计,详细讲解了行星齿轮半径和齿数的选取等的选取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人人参与,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讲解问题,交流讨论,动手设计,不断修正,最终完成了自己的设计内容。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专题知识,而且还充分理解了课程学习和实际设计的差距,明白了实际工程设计的复杂性,有利于学生树立谦虚进取的学习态度和严格认真,精益求精的工程意识。④

最后,将类似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其它专题的教学,例如悬架设计专题,学生也能够触类旁通地很快学会了专题知识,达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学专题讲座范文3

以前我总以为我们是小学生,法离我们远着呢!直到那天听了大浦派出所的周所长给我们作的讲座才知道,法就在我们身边!

周所长和我们谈了许多事例,给我影响映象最深的是有两个同学因一件小事吵了起来,以致后来大打出手。甲同学一失手将乙同学推下了楼。两家人因此而闹上了法庭,双方都有各自的理由,乙同学的家长称对方是故意伤人,而甲同学的家长不承认,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正当防卫,双方争执不下。

同学们,你认为在这件事上谁对谁错呢?

其实,两人由于一时冲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他们都有错。同学间有矛盾那是正常的,可我们该怎样处理呢?是像上面两位同学这样,还是去告诉老师,让老师帮助解决呢?在这场悲剧中受害的又何尝只是甲同学,他不但给对方带来巨大的痛苦,同时也给自己的家庭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痛苦。

教学专题讲座范文4

1教学内容安排灵活

例如,对于无机化学基础知识部分采用传统教学法授课,按照教学进度进行;讲座式授课每次选择一个专题进行,如溶液专题(溶液、电解质溶液、胶体溶液),物质结构专题(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部分也采用传统教学法授课,讲座式授课也每次选择一个专题进行。讲座式授课每两周一次。

2讲座知识面广,深浅有度

讲座式教学在我校已经开展了两个学期,教师在教学前要准备大量资料。讲座内容要和教材相结合,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要有趣新颖,便于学生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讲座内容时,需要查阅大量资料,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讲座内容时代感强

讲座内容一般会涉及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知识和最新发展动向,学生会比较感兴趣,也会认真地学习。例如“,物质结构”这一章内容比较抽象,难理解,我们通过办讲座把医学前沿的相关知识与物质结构相结合,让学生主动认真地学习,从而拓宽其知识面。

4师生互动性强

教学专题讲座范文5

关键词:社区教育;学习;组织;市民大讲堂

一、背景与问题

社区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它是面对全体社区居民的教育。而社区居民具有年龄分布广、职业类别多、生存状况、生活理念与学习能力差别大的特点。社区居民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社区,但是又不具有严格意义上团队或组织的性质,因此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学习活动有自身的规律,也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搞好社区教育的学习活动,涉及到社区居民的有效组织问题。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的制约,逐步认清社区居民学习组织工作的基本规律,可以提高社区教育学习活动的效果,为今后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连云港社区大学创建于2012年3月25日,“市民大讲堂”(以下简称“讲堂”)是连云港社区大学开展社区教育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项目。之初的设想是:作为地市级的社区大学,必须精心打造一个面向广大市民的知识普及类型的讲座机制,即“市民大讲堂”,以便为全市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也为各级社区教育机构提供示范。连云港市全市人口约520万,社区大学所在的主城区海州区常住人口近100万,社区大学所在的新东社区就有居民3万人,举办讲堂活动是必要的和可行的。然而,在举办“讲堂”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开展这样的活动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诸如专家的邀请、听众的组织、程序的设计都需要下一番功夫,否则,就会“曲高和寡”甚至“门可罗雀”。就社区教育而言,定期开展讲堂活动、充分吸纳听众并且取得好的效果是较为复杂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将混沌的、无序的、无组织的市民组织起来,参与讲堂的学习活动,最终形成区域性的学习型组织。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社会教育的持续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基本概况与实施过程

(一)基本概况迄今为止,连云港社区大学的“讲堂”共计举办43期。时间从2012年的2月至2016年的12月,共计59个月,约每1.4个月举办1期。讲堂涉及的主题与期数如下:“艺术欣赏”(11期)“科学技术”(4期)“文学欣赏”(6期)“家庭教育”(7期)“健康养生”(10期)“历史社会”(3期)“财经”(2期)等7个专题,累计直接听众9500人,间接听众近3万人。在连云港社区大学校内报告厅举行的有32期,在各社区举行的有10期,到专业录播室录制播放的有1期,共有56名专家参加了讲堂的讲学活动。43期讲堂录制视频20BT,发放知识普及资料1万份。由连云港社区大学独立举办的有25期,与其他单位或行业合办的有18期。同步在《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做讲座宣传43次。如此长时间跨度的、面向普通市民的、定期举办的知识讲座在当地的历史上未曾有过,讲堂的形式、内容、效果受到了市民和政府部门的欢迎和充分肯定。

(二)基本构想与实施过程

1.明确讲堂的功能定位和操作流程作为地市级社区大学,需要充分考虑讲堂的定位与功能,以体现社区教育的特点和讲堂的风格。这就是要力求体现“贴近市民、雅俗共赏、立意高远、新颖生动、互助交流”的特征。让讲堂成为新知识的传播地、专家与市民的交流地、新生活的发祥地。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专家的遴选、活动流程的设计、信息传播方式上作精心安排。还需要对讲课专家作必要的要求与“辅导”,使得行业专家能够将深奥的问题讲得通俗易懂,使得“土专家”也能够提升讲座层次;在活动流程上,我们划定了一个月的“筹备期”、半个月的“宣传期”,一周的“准备期”,半日的“实施期”,后一周的“传播期”,即将讲堂的视频上传各大媒体,以扩大讲堂内容的受众面。

2.遴选讲堂专家,确定讲座内容无疑,讲堂的专家与内容的确定是最重要的工作。我们主要的方式是:制定计划,统筹安排。自社区大学开办起,每年初,社区教育处都要制定一份讲堂的年度工作计划,主要按照“艺术欣赏”“科学技术”“文学欣赏”“家庭教育”“健康养生”“历史社会”等6个专题进行设计,力求提前谋划、形式多样、按期举行。同时也预留了机动安排的时间。根据专家信息安排内容。一般而言,名气越高、水平越高的专家,越能吸引观众。然而,这样的专家不是随便就能邀请到的,因为这样的专家平时的工作安排较为紧张,邀请这些专家,在交通、食宿、讲座等费用也是比较高的。我们采用的策略是与当地其他高校、行业社团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外地来一名高水平的专家,可以在多所高校作讲座,当然也可以来社区大学作讲座;或者了解连云港地区在外地工作的专家回连探亲的时间,邀请他们在探亲期间开展讲座活动;或者了解在连云港举办的各种会议的专家信息,及时邀请讲堂专家。采取这样的策略之后,邀请专家讲学便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也降低了讲堂活动的成本。根据重要事件、节日安排内容。每年的重大节日、事件有许多,这些节日、事件往往也是公众、媒体关注的热点,在这样的时刻开展讲堂活动,相应的单位和市民就会比较积极。例如,在2013年世界“档案日”,与连云港市档案局合作举办《家庭档案与档案人生》的专题讲座;在2015年7月28日,与市地震局开展《地震的知识与防避》专题讲座活动;在2016年国庆前夕与地方文化馆一起举办《国庆之夜——新中国优秀声乐作品赏析》专题讲座;连云港中医药高职校几乎每年都要承办全国中医药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也举办中医药制作体验活动,讲堂及时组织市民前往学习体验,向专家咨询养生之道,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行业协会的需求安排内容,连云港地区有近百个行业协会,许多协会具有研究的性质,且汇集了许多行业的专家。这些行业协会大都有开展科学知识普及的职责与任务,需要举办经常性的讲座。但是,这些行业协会往往又缺少在媒体上进行宣传的经费,也缺少开展讲座活动的场地设施,他们非常希望与社区大学合作开展讲堂活动。此时,讲堂便顺势而为,积极配合,遴选专家,共同确定合作内容。利用当地丰富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安排内容。连云港地区有6所大专院校,许多学术造诣深厚的学科专家可以作为讲堂的专家库成员;连云港地区山海相拥、历史遗存丰富,具备了开展考察、探究、学习的广泛资源;例如核电站科普博物馆、震旦纪地质陈列馆、市美术馆、市博物馆、市民俗馆,这些场所资料丰富、图文并茂,是开展讲堂活动的极好场所;港口、矿山、盐场、军营、滩涂、企业、古建筑也有大量的供市民体验和探究的空间,这些资源都是开展讲堂活动的重要内容。

3.听众的组织方式广而告之,吸引听众。确定了讲座专家、时间、地点后,便选择时间节点在当地日报、晚报、教育网站、“政府”、电台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宣传,扩大了社区教育的影响,也扩大了讲堂与专家的知晓度。这样的动员方式,适合名气大的专家莅临。对于一般的专家讲座,仅靠“广而告之”,市民参与的效果并不理想,需要借助其它的动员方式。行业动员,吸引听众。对于一些行业特点比较明显的讲座,在确定了讲座专家及时间地点后,在进行海报宣传的同时,利用民间相关的学会、协会进行组织发动,很有必要。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效果明显。许多志同道合的爱好者,通过微信群互相传递信息,能够起到很好的宣传动员作用。例如,讲堂在组织一次摄影讲座时,与当地的摄影家协会联系后,几乎所有的会员都按时参加了。行政动员,组织听众。行政力量在居民的动员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确定了讲座专家及时间地点后,与教育主管部门、社区学院、社区学习中心、居民学习点联系,动员社区居民前来学习,效果也不错。这种动员方式适合人人关注的民生类的讲座,例如健康养生、卫生保健等。但稍微专业一些的讲座,就不适合这样的群体和动员方式了。学校动员,组织听众。学校的学生是重要的学习群体,学生家长则是潜在的学习群体,学校希望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学校对于家长有着较强的号召力。在确定了讲座专家及时间地点后,与一些学校联系,根据内容动员学生或学生家长前来学习,效果很好。例如,在组织家庭教育类的讲座时,由一些学校安排学生家长前来学习,效果很好。一些特别知名的专家莅临时,学校的学生也会踊跃参加。例如。我们在安排上海天文台的专家讲座后,有多所中小学来电话,要求参加听讲座的活动。4.经费的筹措与使用长期举办讲堂活动,需要一笔专项的费用。主要用于专家的讲座费、差旅食宿费、宣传费、奖品费用等,专家的劳务费要根据专家的职称高低和实际讲座效果发放。讲堂活动的费用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财政专项、学校自筹经费、合作单位赞助。本着体现公益、服务居民的目的,各单位都给予了热情支持。

三、基本感受与经验体会

(一)“明星专家”在市民学习的组织中效应明显所谓“明星专家”指名气大、水平高的专家。这些“明星专家”能有效地吸引听众。例如,央视“百家讲坛”讲座专家莫砺锋、周建忠教授,学术造诣深厚、央视出镜率高,在居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邀请他们莅临讲堂自然是不愁听众人数的。这两位教授应邀来连分别在讲堂作了题为《唐宋诗词的阅读与研究》《屈原的人格魅力和中国端午情结》讲座,听者踊跃,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尽量邀请“明星专家”是讲堂的组织者应该着重要考虑的因素。

(二)“现实性”“思想性”强的讲座易受到市民的“热捧”越是能解决市民的实际问题、思想问题的讲座,越能受到听众的欢迎。如今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较多,许多问题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些问题的成因、解决途径是什么,市民普遍较为关心。如果安排专家来讲堂积极地回应群众关心的问题,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讲堂每年6月举办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总是能吸引许多的考生家长;“家庭教育智慧”的讲座,对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作用亦很大,这样的讲座对许多家长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三)大力开发“本土讲座专家群体”有较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实践证明,遴选讲堂的讲座专家未必要舍近求远,当地的一些专家也能讲得很好,且能受到听众的欢迎。因为这些专家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研究的专长也大都涉及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领域。这样的讲座只要主题突出、条理清晰、讲解生动,讲座就会受到听众的欢迎。例如连云港师专的陈留生教授在作《钱钟书与“围城”新解》的专题讲座时,联系身边与周围家庭在婚姻、情感方面的各种问题、矛盾、趣事,条分缕析,逐一解剖,幽默风趣,谈笑风生,使得听众获益多多,受到热烈欢迎;连云港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林祥田副主任作的《家庭食品安全的知识与措施》讲座,紧扣连云港食品安全的实际状况,对群众的食品安全指导的非常有效,也同样受欢迎;连云港市地震局吴鑫高级工程师作的《地震及其灾害的防治》讲座,分析了连云港地区地震灾害发生情况,科学地解释了连云港地区不易发生海啸的道理,也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四)讲堂的组织工作具有“派生性”所谓“派生性”是指在讲堂的组织过程中所形成的“副产品”及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而言,这种“派生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长期的讲堂组织工作,是培育讲座专家群体的过程;是培育听众群体的过程;是当地社区教育资源挖掘、利用、加工的过程。所谓“培育讲座专家群体”,是指要“锁定”一批擅长在讲堂作讲座的专家,经常邀请他们来讲堂做讲座,有利于他们加深对居民群体学习特点的体验和认识,不断提高他们在讲堂讲座的水平,为讲堂的长期举办准备充足的师资;所谓“培育听众群体的过程”,就是要积极鼓励和组织居民群众逐步走进讲堂,与知识为伍,与专家学者为伍,形成一个个“学知识,讲知识,用知识,研究知识”的居民群体,并且不断扩大;所谓“也是当地教育资源挖掘、利用、加工的过程”,是指社区大学要对当地的社区教育资源进行系统地规划和研究开发。有了这些工作做保障,讲堂的工作就可能实现可持续进步和发展。

(五)讲堂的组织工作需要“调控”和“应变”在讲堂的组织过程中,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需要组织者善于平衡、及时调控。例如,雅俗共赏,作为讲堂的一种追求无可厚非,但是,要想真正做到,却有很大的难度。高雅一些,普通老百姓会觉得离自己的实际较远;通俗一些,又可能会降低讲堂的质量。这就要求组织者掌握好雅俗共赏的平衡点,相互兼顾。听众人数的多少,也是一个需要及时掌握和及时调控的问题。太少了,没有气氛;太多了,又可能坐不下。这就需要组织者准确研判听众流量,随机应变,制定多重应对方案。

四、反思与展望

(一)居民学习活动的组织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通过4年多的实践,我们深深地认识到,讲堂活动的成功与否,涉及“市民的学习积极性”“讲座专家的水平与内容”“讲座的活动方式”等三方面因素。三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组织者应该深入研究这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得每个因素都成为积极因素,并且相互促进。市民百姓具有学习新知识潜在的积极性,所谓潜在的积极性,是指可以激发、逐步培育,日趋成型的积极性。作为讲堂的组织者要将这种潜在的积极性看作学习活动的前提,并力争将其放大为显性的积极因素。还要看到一些专家学者和学有所长的市民到讲堂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积极性,许多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有宣传行业知识、开展知识普及的积极性,这些都是开展讲堂活动的积极因素。通过4年来的实践,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讲堂活动的开展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的表现在:一是信息社会知识传播渠道众多,讲堂的活动如果知识陈旧、方式呆板,就很难吸引居民;二是许多居民的生活压力大,学习还没有成为生活中的第一需要,没有形成听讲座的习惯与兴趣;三是真正能够做出雅俗共赏的讲座的专家还不多,讲堂甚至社区教育需要众多的能够作出雅俗共赏的讲座的专家。这些制约因素需要针对性地加以克服。

(二)讲堂活动是一个组织化的过程开展好讲堂活动,需要有效组织,这种组织过程需要与行业社团、主管部门、社区街道、宣传媒体密切配合。如果这种机制没能建立起来,单纯依靠媒体宣传是不够的。行业社团、教育主管部门、社区街道、宣传媒体是4个不同性质的组织机构,在讲堂的组织中可以起着不同的作用。一般而言,行业社团是具有普及、研究本行业知识的内在兴趣与共同爱好的成员所组成的群体,这个团体已经形成了内部的规章及其约束,因而对本团体的成员具有较大的号召力;主管部门的行政色彩较为明显,组织能力较强;社区街道需要依靠自身的威信的高低体现组织能力的高低;媒体的组织号召能力完全依据讲堂的专家名气与内容、方式而定。每一种组织渠道都有各自的长处与不足。通过实践,我们感觉通过行业社团开展组织活动,效果最好;而行政力量和社区的力量次之;单纯地依靠媒体宣传效果不确定性较大,只有当名人光临时,效果最好。对于每一个体,如果仅仅一次被组织是不够的,需要持续的组织、多次的活动,这样,是可以将混沌的社区居民转化为有组织的学习群体的。

(三)认清讲堂活动暨社区教育组织工作的本质讲堂活动的组织工作如此复杂,反映了社区教育组织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在这个方面,许多研究者进行了系统地探讨,有许多重要的观点值得借鉴。陈乃林先生认为:“培育民间社团,能丰富社区活动,增强社区的组织性,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有利于社区教育的发展。”“学习型组织建设是推动社区教育向内涵式发展的需要。”陈乃林的观点反映了讲堂活动或社区教育组织工作的本质特征,即只有将社区的民间社团(或行业社团)培育好、建设好,讲堂活动和社区教育的组织工作才能有效地开展起来;反之,一个区域内的讲堂活动持续开展,也有利于所在区域内各社区民间社团和社区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从这个视角看,地市级社区大学讲堂活动的持续性开展对于整个区域内的社区教育、终身教育而言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教学专题讲座范文6

【关键字】教育技术学学科困惑;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基于问题的参与式培训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4―0133―04

一 研究的背景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和规模是前所未有的。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促使教育技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并没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1]。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在就业中已经开始出现困难的局面,有相当部分本科生毕业后从事与教育技术专业不相关的工作[2]。究其原因,作者认为除了扩大招生等客观因素影响之外,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所具有的专业素质能力与学科要求相去甚远,所产生的局限也不容忽视。

研究表明,本科生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的困惑正是导致专业学习效果欠佳、专业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不了解学科定位、学科性质和技能要求;不了解专业的研究对象;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对学科专业发展和就业前景充满担忧和疑惑等[3]。因此如何有效解决本科生在学习期间的学科困惑,是教育技术工作者面临的又一大问题。很多研究人员对此做了探究,提出了不同的改进策略和方法。万力勇(2005)[3]提出了优化教育技术专业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构建合理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张媛(2005)[4]对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后,提出了修订课程目标、添加培训课程和管理课程的对策。徐红彩(2006)[2]针对就业问题,提出了改变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联系、减少扩招等策略。以上研究都是从宏观层面上着手,通过使用行政策略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各个方面提出修正性意见。这些方法策略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学科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实行周期较长,彻底实现困难较大,在短时间内效果甚微。因此面对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困惑有增无减的局面,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提出了基于问题的参与式培训系列讲座的方法,试图解决这一突出问题。

2 基于问题的参与式培训系列讲座

参与式培训一直在教师培训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学习者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学习,最终达到学习者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以后学习工作中[5]。

基于问题的参与式培训,是将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参与式培训二者结合起来,其特点是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教师可以设置贴近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景,营造和谐、平等、对话、交流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刺激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间合作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6]。由此可见,基于问题的参与式培训的许多特点都可以为解决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困惑而服务。

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设计了针对我校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困惑的基于问题的参与式培训,历时5周,每周举行3小时,主讲人为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名为“走进教育技术学”的系列培训分为“感悟教育技术”、“初识教育技术”、“理解教育技术”、“学习教育技术”和“走进教育技术”五讲。培训中将参训的学生按照年级、性别和专业等因素进行异质性分组,培训教室的桌椅以鱼骨型分六个小组摆放,每组的学生以圆桌会议的形式围坐。整个培训通过创设专业文化情境,以学习小组和班级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方式,在高度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中,以理解、创建、分享和评价为主要学习活动,以案例、学习表单、概念图、EZClick课堂互动反馈系统、电子白板和电脑等为学习工具和支架。

二 研究的设计

1 数据来源

在系列讲座的前四讲中,学生在每次讲座后需要填写一份学习单,总结这一堂课的所学、所行、所思和所惑。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是前四次讲座的学习单以及针对数名本科生的深度访谈记录。

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使用了内容分析方法、深度访谈和统计分析等三种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是一种客观、系统、能对明确的传播内容进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Berelson,1952)[7]。而内容分析法的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的信息量和变化进行分析。这一特点很符合本研究的目的。因此作者在本研究中采用内容分析方法,使用QSR NVivo 7.0软件工具,针对四次学习单中的“所思”与“所惑”的信息,以教学时间为基本维度以学习单中的独立疑问句子为最小意义单元进行编码,以获得本科生在讲座过程学科认识与困惑的变化过程。

访谈法是通过访谈者与被访谈者的直接接触、直接交谈的方式,来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访谈者可根据研究目标,设计访谈内容提纲,获得被访者对其亲历事件的意义解释等深层内容。本研究中作者通过对数名参加培训的本科生进行个别访谈,以此来了解学生在讲座前后的变化的可能性原因,以及讲座对他们产生的具体影响。

统计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8]。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具有丰富的统计分析功能。本研究中,使用SPSS进行量表分析,完成对两位研究者的两组数据的信度分析。

3 编码依据的设计

对质性的材料进行内容分析的关键是要找到编码的依据。本研究采用了扎根理论的方法,自底向上的完成编码类目的界定。根据本研究的目的,作者认为应该从质性材料即学习单的话语中分析学习者认知的变化,主要关注的是学习者疑惑类型的变化和分析思考行为的变化。因此,在对学习单的话语进行分析界定之后,作者设计了以下编码类目。如表1所示。

表1中编码依据分成6大类,共9个小类,对本科生学科认识的认知深浅进行界定和区分。从第1类目到第3类目界定的是本科生提出困惑的类型。具体描述了“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由低到高表征困惑的认知层次类别。第4大类目属于认知的过渡类目,是描述本科生对讲座各方面的评价和建议。第5大类目和第6大类目是认知的高层次,界定了是否进行分析思考疑惑和解答疑惑的类别。

三 研究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1数据的信度和效度

作者以表1界定的类目作为内容分析的编码依据,对46名本科生四次讲座184份学习单进行了内容分析。本研究由两位作者背对背的完成编码,编码结果使用SPSS软件来检验研究的信度。由于不完全清楚两组数据的性质、分布特点,所以在进行效度检验前,先使用SPSS软件中的Explore探索分析功能对数据进行更为详尽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中的正态分布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在统计分析专业中,Sig值就是统计意义P值,P值大于0.05则认为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从表2中得知,两位作者完成的两组数据(Lv和Peng)的Sig值均为0.200>0.05,因此两组数据属于正态分布。

对于满足正态分布的数据,可以通过SPSS计算Person值来检验数据的效度。因此本研究中的两组数据进行Person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两位研究者即Peng和Lv自身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为1,而Peng和Lv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54。学者DeVellis(1991)认为,信度系数在0.80以上属于信度非常好的情况,由此可见本研究具有很高的信度。同时,本文研究的基于问题的参与式培训讲座的过程中,作者是讲座的助教,所以通过作者自己的参与和观察以及之后的访谈,能够比较好的保证本研究的效度。因此证明数据具有高可信度。

2 数据的分析

(1) 时间推移中同类目数据的变化

在QSR NVivo 7.0中编码后得出的各类目的数目和比例情况绘制的成柱状图,如图1所示。

观察图1中同类目在时间推移中的变化,可以发现数据有了显著的差异:

首先,“简单概念性疑惑”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显减少,后两讲中几乎为0。说明讲座中解决了大部分的“是什么”的简单概念性的疑惑。

其次,“试图解决问题”的比例在四讲中增长最明显,第四讲的比例大出第一讲两倍之多。从中反映出本科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行为增多,也就是自主思考问题的意识增强。

最后,“专家性回答”比例也大幅上升。说明在讲座中,学生不仅进行了更多的分析和思考疑惑,并学会使用专业术语,尝试性的给出了“专家性”的解答。

(2) 时间推移中大比例数据的变化

在本研究中,我们界定16.67%为临界值,比例大于16.67%为大比例,置为“1”;比例小于16.67%为小比例,置为“0”。便生成一个由“0”和“1”组成的临界值表格,如表4所示。

为了研究四次讲座中大比例的所在类目的变化,我们认为可以忽略比例小于临界值的类目在数据研究中的影响作F,主要关注大比例即值为“1”的类目。根据表4绘制出图2大比例移动图例。图2中的立柱表示四讲中每讲大比例类目。观察图2可发现,随着时间移动,每次讲座中大比例所在类目的分布在移动。第一讲中大比例类目主要在一、二、三类目的“认知低层次”中,属于概念性的疑惑。但是随着时间的进行,大比例所在类目向思考型移动。第二讲中比例集中在3、4、5类目中。到第三讲集中在3、5类目中。第四讲中,高比重集中在了思考性类目中,也就是5、6类目中。这体现了本科生认知由浅入深,从简单提出“是什么”的疑惑,逐步深入思考实际的应用性问题,并能尝试给出解答的变化过程。

(3)子类目中数据的变化

从子类目中观察。在类目5中设置了两个子级类目:“思考观点疑惑”、“思考并解决”。在内容分析中,子级类目的数据变化也较为明显。如表5所示。

表5中体现了思考疑惑观点与提出解决观点的变化:第一,从列上观察,思考观点疑惑5.1的比例在4次讲座中,不断的上升。思考并提出解决5.2的比例更是迅速增多。本科生分析思考意识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都有显著增强。第二,从5.1和5.2的类目同期数目比重上观察,在第一讲中,思考分析观点疑惑较多,但几乎没有提出可解决方法。比重为6。但是在之后的第二、三、四讲中,比重的数值明显的减少。到第二讲,比重由6变为了2,最后第四讲达到1.3。说明学生不仅分析思考的意识加大,而且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大大增强了。

3访谈结果

对学习单的分析数据证明了学生在讲座中的疑惑以及思考意识有了明显的改变,但学生对于基于问题的参与式培训讲座的主观感受是什么?变化收获有哪些?什么导致这些改变?针对这些问题对数名本科生进行深度的访谈。

从访谈中得知,在参加讲座之前,学生们对于本专业有很多相似的困惑:他们对于学科专业的了解几乎为零,最大的疑惑是课程设置。有位同学提到,他们了解本专业是通过学校设置的课程,但是现在课程设置杂乱,让他们不知道学科的重点是什么。还有同学提到,课程设置的面太宽,学得不深,没有突出特点,他们找不到学科的优势和学习的目标。因此许多同学为了就业都偏离本专业,向计算机专业或其他专业发展。但基于问题的参与式培训讲座抛开了课程的限制,给了他们关于本学科最直接的认识。

在谈到最大收获,大部分学生都表示最大的收获是对学科的理解。他们说道,讲座的整体内容促进了对学科的全方位理解,使他们有了归属感。同时他们也提到系列讲座中的某一讲对他们的帮助,如:案例分析使他们明白教育技术能做什么,学习方法和就业指导为他们指明方向等。在谈及改变时,还有同学表示他们本想转向其他专业,讲座使得他们重新回到教育技术中来。

对于这样的培训方式,学生们表示很喜欢,可以与同伴分享知识、共同思考。还表示,这样的讲座应“早一点,多办一点”。按年级来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

对于课程的设置问题学生们仍表示较大的困惑。虽然讲座给予的学习方法等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进行侧重点的学习,但是教育技术学本科生课程体系的问题还是亟待解决的。

四 研究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定量与定性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基于问题的参与式培训系列讲座对于解决本科生的学科专业困惑上有显著的效果,学生的疑惑由简单概念型的疑惑转变成实践应用型的疑惑,同时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意识增强了,并能在引导下主动思考问题,探讨争鸣,提出解决疑惑的方法。但作者在访谈中也发现了这样参与式培训系列讲座需要改进之处,如讲座内容过多,讲座时间太短不能很好的领会和吸收等。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会再加以改进。基于问题的参与式培训系列讲座的方法虽然作用范围较小,但是周期短、效果明显。因此可以在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培养中推行应用。

参考文献

[1] 沙景荣,王林,黄荣怀.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规范研究的导向作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4(9):22-25.

[2] 徐红彩.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61-64.

[3] 万力勇,刘清堂.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专业素质的调查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5(2):13-16.

[4] 张媛,陈晓慧.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有关专业态度若干问题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5(5):14-17.

[5] 陈向明.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66-71.

[6] 杨承印,宁红民.对基于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