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经济业态范例6篇

新兴经济业态

新兴经济业态范文1

全面推广普通话文化,我们一定能为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滦平应有的贡献

 

指出:“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说好普通话,有利于人们深化交往交流交融。河北滦平是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普通话体验区和普通话语音采集地之一,被誉为“普通话之乡”。近年来,我们立足优势,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普通话特色小镇,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为重点,培育经济发展新业态,助力乡村振兴。

 

高起点谋划,强化统筹推进。我们以普通话文化为引领,制定《滦平县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滦平县打造普通话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工作方案》,确定普通话传播和体验基地建设框架,规划普通话文化乡村振兴特色培训小镇建设。集中精干力量,对接优质资源,与国内知名高校、中学、小学合作,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主抓、部门负责、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高效率推动,创新工作载体。抓传承,对普通话文化的直接见证者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抢救性保护,录制音像资料,收入普通话音像档案系统。抓常态,开展读书推普活动月,开展“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选拔赛、“普通话之乡——滦平”标识设计征集等主题活动。抓结合,将普通话培训融入职业教育。抓基地,加强普通话品牌培训基地建设,组建普通话语音数据库等。抓合作,加强与高校团体组织对接合作,北京师范大学等17所高校在滦平设立“留学生普通话实习基地”“普通话教学基地”。通过一系列举措,滦平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人士关注学习普通话。

 

高水平协同,助力乡村振兴。投资改造设施,完善服务体系,依托大屯普通话培训中心,把金沟屯镇、大屯镇和两间房镇打造成集文化展示、餐饮服务、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普通话文化小镇。选取金山岭长城、白草洼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周边200个农家院和50个商户作为普通话体验点,结合全域旅游,打造集农家游、采摘园、普通话体验一条街等形式于一体的文旅产业链。规划建设周台子普通话体验园,努力将其打造成普通话的传播小镇、体验小镇和培训小镇。把推广普通话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有助于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与国家战略相融、与乡村振兴衔接,大力推广普通话文化,滦平大有可为。用好“普通话之乡”招牌,加快建设普通话语言文字展示中心、普通话语言文字体验区、普通话推广及测试中心、语言文字培训中心、普通话高等研究院和普通话语音采集及实验中心。升级打造全国普通话培训基地,与高校、国际学校及播音主持机构等深入对接,建立合作办学机制,做大做强普通话体验、教育、培训产业。升级打造普通话文化小镇,依托独特风景、优良生态、特色产业、美丽乡村,打造语言历史文化及普通话体验相关产业,发展研学体验旅游,等等。

 

新兴经济业态范文2

江西是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江西属于欠发达省份,GDP在全国各省市长期处于中下游。“为这片红土地上的人民服务,固然是使命光荣,但责任也无比重大,我们有义务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2011年5月31日,鹿心社履新江西,“来到这片红色的土地,投身改革发展,倍感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

2012年两会,《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向鹿心社提出采访,这是他第一次以江西省长的身份参加两会,鹿心社婉拒了采访,“(我)还在学习,也在努力融入这片红色土地,成为一个真正的江西人,也许我们明年可以谈谈”。

2013年两会前,鹿心社微博寄语,“江西是革命老区、红色摇篮,不加快经济发展,我们对不起革命先烈;江西是生态大省、绿色家园,不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对不起子孙后代。”此后,鹿心社如约受访,谈微博,谈民生,也谈及他施政的红色老区。

建设绿色革命老区

《财经国家周刊》:两会期间你的一条微博很火,“江西是革命老区、红色摇篮,不加快经济发展,我们对不起革命先烈;江西是生态大省、绿色家园,不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对不起子孙后代。”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你的这两句话。

鹿心社:谢谢你关注我的微博(笑)。

我想表述两方面的意思。首先江西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籍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25万多,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每一里就有一位江西籍的烈士。加快发展改变革命老区面貌,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对革命先烈丰功伟绩的缅怀与回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另一方面,江西生态环境优良,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既是大自然的禀赋,也是江西几代人为之努力的结果,要倍加珍惜和保护。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做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绝不干“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事。

《财经国家周刊》:如你所说,加强生态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发现近些日子仍不断有水质污染的事件被曝光,中国的水生态令人担忧。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你打算怎么来保护它?

鹿心社:我想说的是,鄱阳湖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还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不仅是江西的重大责任,也是为全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作贡献。

实际上,我们一直在强化对鄱阳湖生态的保护,今年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大保护建设力度。一是大力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实施鄱阳湖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加大对“五河一湖”保护力度。大力推进“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完成植树造林230万亩以上。新增200个集镇、8000个村点,开展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抓好农村地区工矿污染、重金属污染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二是开展鄱阳湖生态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全面清查鄱阳湖区域内的污染物排放单位,整治鄱阳湖周边沿岸排污单位,对超标排污企业停产整治、限期整改,对整改仍不能达标排放的,予以关闭停产。实施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推进20个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实行循环化改造。三是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创建。支持环鄱阳湖区创建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支持工业园区创建为生态工业园。

加速江西跨越崛起

《财经国家周刊》:说到鄱阳湖,我们很想了解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务院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三年了,目前建设进展怎样?江西如何保持经济区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平衡?

鹿心社:应该这么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江西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以此为新起点,江西开始了促进经济与生态融合发展的全新探索。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我们紧紧围绕“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路子”的要求,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财经国家周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既有“生态”也有“经济”,江西会通过什么方式平衡经济区的经济建设以及生态补偿?

鹿心社:我们有一系列的条例和机制,确保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整体协调发展。

一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大。制定出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建立了“五河”及东江源头等生态补偿机制,大力推进“五河一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重大生态工程,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鄱阳湖水质持续保持良好。

二是经济保持快速发展。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产总值达到760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59%。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加快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

三是发展支撑能力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中的405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380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41%。三年共建成高速公路18条,建成开通7个铁路项目,环鄱阳湖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电力、天然气管网基本建成。

四是国家战略效应充分显现。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密切与国家部委(央企)的对接合作,共有61个国家部委(央企)与我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有力地促进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财经国家周刊》:在今年两会期间的江西团审议时,你多次谈到了“区域增长极”,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你所说的“区域增长极”,未来的江西将会形成一个怎样的区域发展格局?

鹿心社: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这是一个关乎江西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是通过局部的率先发展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全省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的战略举措。

围绕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江西提出了构筑“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

龙头昂起,就是打造由南昌核心增长极、九江沿江产业带、昌九工业走廊构成的核心增长区,昂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龙头。

两翼齐飞,就是优化沿沪昆线两翼区域生产力布局,积极支持赣东赣西经济板块发挥优势、壮大实力,形成特色鲜明、竞相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苏区振兴,就是大力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着力解决好突出民生问题,加快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赣南等革命老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绿色崛起,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低碳生态产业,加速江西崛起新跨越,真正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

战略新兴产业引导江西转型

《财经国家周刊》:你是江西的“福将”——你刚刚履新江西省长,江西就跻身万亿俱乐部。中国还有很多相对落后的省份在积极向万亿俱乐部靠拢,你怎么看江西GDP过万亿?你对当前的发展形势任务怎么看?

鹿心社:我觉得生产总值超万亿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台阶,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11年,江西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进入万亿元俱乐部,2012年生产总值达到12948.5亿,这标志着江西经济发展步入新的快速增长区间。

但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江西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欠发达省份地位尚未根本改变,加快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全省经济发展还存在结构不优、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非常艰巨。当前,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更为复杂,区域竞争更为激烈,“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形势更加严峻。我们将进一步立足江西省情,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紧紧抓住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历史性机遇,采取更加有效措施,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形成发展环境新优势,奋力推进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财经国家周刊》: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加速期和转型期,特别近年来江西非常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江西将如何通过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转型?

鹿心社: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这是一个共识,江西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后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延伸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推进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力地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2012年,我们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5%。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我认为后续江西要在三方面发力:

一是抓好产业基地建设。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重大项目集聚,加快建设以南昌、景德镇等为中心的航空制造产业基地,以鹰潭、上饶为中心的铜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以赣州、南昌为中心的钨和稀土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以吉安、宜春等为中心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以新余、九江等为中心的光伏产业基地,以宜春、赣州等为中心的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基地,以萍乡、宜春为中心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以抚州、鹰潭等为中心的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基地。

二是着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优选100项产业带动力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予以支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投放力度,推动产业经济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鼓励支持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通过多措并举,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江西的主导产业。

鹿心社简介

新兴经济业态范文3

【关键词】 东北振兴 中国制造2025 经济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识码】A

计划经济时代,东北曾经辉煌过,是中国的排头;向市场经济转轨后,东北落后了,变成了排尾。排头变排尾是什么原因?怎样根治落后? 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四个阶段

首先说一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由来和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四个阶段酿就了东北现象。

东北老工业基地起步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五、二五期间,建设了新中国的工业摇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企业群体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五、二五期间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项目,例如黑龙江的哈量集团、中国一重,吉林的一汽、吉化,辽宁的鞍钢、沈重等都是苏联援建的。第二部分企业是抗美援朝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南厂北迁,把河北、山东、辽宁的一些大企业迁移到黑龙江来,共迁移29家,例如哈轴厂是从辽宁的瓦房店轴承厂搬迁过来的。第三部分是东北三省自力更生建立的新企业,如黑龙江的大庆、龙涤、黑化等一批企业。

东北老工业基地成型于计划经济的年代。1962年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成立了中央六个地区局,其中东北局设立在沈阳,把老工业基地建出了规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东北以制造业、开采业为主,低价位开采资源,支援全国经济建设,牺牲了资源、搭上了廉价劳动力,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于改革开放年代。在改革开放期间,东北三省最后一个退出计划经济阵地,也是最后一个进入市场经济阵地,由排头变排尾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尽管东北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支持下,加快改革,也做了一些重要的调整,但因计划经济的旧身板没有得到彻底的改造,大型国企进入市场经济遇到了严重的不适应症,这些问题都是导致东北落后的原因。

东北老工业基地升级于二十一世纪的“东北振兴”战略。自2003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中央给了不少政策,辽吉黑三省从GDP总量到外贸总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始终没有改变落后的体制。所以,进入新常态后,东北三省首先表现出了经济增速下滑现象。

综上所述,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起步于一五、二五期间,成型于计划经济的年代,转型于改革开放年代,升级于二十一世纪的东北振兴。盘点历史可带来理性思考,把脉病因、对症下药,才能根治落后、全面振兴。 东北经济的“三个落后”和“四个短板”

东北经济落后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三个落后。一,思想观念落后。东北居民多是近现代由关内移民而来,三千年封建思想导致小农意识积累很深,缺少团队精神、缺乏合作意识。计划经济积累了东北人听话、照办、不会创新、不会开拓的特点。二,体制落后。东北经济管理体制是历史遗留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企业活得难,政府活得累。三,产业结构落后。计划经济留下的旧产业结构,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出了问题。实践证明,速度决定增长,结构决定发展。东北重化工企业比重太大,以黑龙江为例,一个大庆、四个煤城占黑龙江GDP60%。大庆油田减产降价,四大煤城量价齐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此,必须补长短板做强长板,才能打造东北经济升级版。

东北经济结构存在四个结构性短板,分别是:第一,国有企业多、比重高,非公经济比重低,和南方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大。如浙江民营经济达到了89%,体制活、发展快。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晚、比重低。东北的第一产业农业大而不强,第二产业工业结构欠优,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是46.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六个百分点,比广东低26个百分点。而美国服务业比重达到73.1%,主要靠现代服务业创造GDP,创造税收,创造就业。第三个短板是东北工业结构,传统制造业比重太大,高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低。为此,要打造以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点的新的经济格局,如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生物科技、环保产业、电动汽车、高端现代智能制造业。淘汰夕阳产业,发展朝阳产业,彻底改造产业结构,东北的发展才有希望。第四个短板是开发不合理,偏重于资源开发。开发资源是对的,但不能单一,比开发资源更重要的是市场营销,把好东西卖上好价钱。现在是守住资源要饭吃,市场开发不到位。浙江义乌注重市场开发,小商品做成了大市场,带来的是人流、物流、资金流。而东北三省往往只研究资源开发,不会市场开发。例如东北木材资源丰富,而全国性家具市场却在广州;东北三省都是粮食大省,而粮食期货市场却在郑州。东北没有定价权,被边缘化而落后。为此要抓住市场开发这块短板,用市场开发带动资源开发,在调结构上下大工夫、做大文章,才能凤凰涅重生发展。 “四个十年”东北抓住机遇加快振兴

机遇总是偏好有准备的人。东北发展前景出现了,四个十年叠加在一起,这四个十年互动互补,东北应善抓机遇加快发展。

第一个是东北振兴的十年。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意见涵盖激发市场活力、深化国企改革、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等内容。我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群要分类指导。“原”字号企业怎样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老”字号企业怎样改造升级,“新”字号企业怎样做大做强,民营企业要扶持做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做到三产三做:一产农业要做强。要做强农业,贵在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二产工业要做优。解决工业大省结构欠优问题,着力于传统制造业怎样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怎样做大做强。三产要做大,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晚、比重低的问题。东北要抓住第二次振兴的重大机遇,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第二个是经济新常态的十年。去年3月份提出我们国家进入发展新常态,新常态要新到2025年。新常态有四个特征:一是中速发展,二是深化改革,三是调整结构,四是创新驱动。我们要把握时代特征,应对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东北把握好第二次振兴是对新常态最好的应对。新常态的提出,是由过去粗放增长的高速度转向为理性增长的中速度,增长的空间是保七争八不低于六。东北要把握好主旋律,确定好发展的新思路。

第三个是龙江丝路带建设的十年。国务院批复了“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丝路带的建设也给黑龙江带来了拉动作用,培养了新的增长点。新丝路带分三步走,第一步为2014-2015年,是启动阶段,对俄贸易量要达到250亿元;第二步是2016-2020年,主要是攻坚阶段,要建成“一核四带一环一外”新格局;第三步2020-2025年是达标阶段,形成一个由开放带改革,用改革促发展、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的工作新思路。

第四个是“中国制造2025”行动十年。这个十年和东北振兴十年时间相吻合,会带来互动互补效应,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带来了新机遇新平台,这十年中国企业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用“互联网+”为老产业基地带来新发展,用“互联网+”把老产业改型升级,把新产业做大做强。东北老工业基地借助“中国制造2025”这个新行动,带来了“三化”的新导向。一是智能化,工业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实现智能化,工业的运营和管理实现智慧化,要由制造大省变成智造强省。二是服务化,制造业要服务化,这是一个新理念。老的企业关起门来搞生产,就产品研究产品,厂外的服务业关注不足。现在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我们提出了服务化,制造业的企业延长服务链,开发生产型服务业,包括科技、金融、商贸和售后服务业。三是绿色化,发展绿色经济很有前景,所以现在要发展生态工业和绿色制造,力求我们的工业也要绿色化、节能环保化。近日,到贵州考察,为中国经济提出了两条底线。一是发展,二是生态,以前是牺牲生态换取发展,现在经济步入新常态,要腾出时间、精力、财力来转方式、调结构,加强生态保护。 东北振兴要做好“加减乘除”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和总理分别分到东北的黑龙江和吉林代表团,表示对东北的重视、关爱和关心。对东北的振兴提出做“加减乘除”四大法则。四法的内涵是:“加法”加在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朝阳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减法”减在淘汰计划经济留下的落后产能和夕阳产业。“乘法”乘在创新驱动上,营造发展动力源。创新细化为四个创新:观念创新出活力,体制创新出动力,融资创新出财力,科技创新出竞争力。东北高校资源丰富,要利用哈工大等高校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把成果落地孵化转化。“除法”指通过深化改革,彻底根除计划经济留下的旧体制旧机制。东北振兴要以四法并重的叠加效应,加大力度以求全胜。

今年7月,在吉林召开座谈会,对东北振兴提出了“四个着力”的要求。一是着力破除计划经济留下的旧体制、旧机制。二是调整优化结构,让东北由原来的计划经济排头兵变成市场经济的排头兵。三是创业创新,为东北经济营造新动力源。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东北要有针对性和紧迫感,解决国企改革等一系列难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样东北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作者为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黑龙江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

【参考文献】

新兴经济业态范文4

2014年一开始,新兴经济体遇冷,短短一个多月从股债市场流失的资金就超过了2013年全年,更多国家加入了货币贬值的行列。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困境与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有不少相似之处,因此,很多人判断类似于东亚金融危机的风暴正在新兴经济体头上集结。

东亚金融危机是一场区域性的危机,并在俄罗斯、巴西等国引起连锁反应。而当下人们所说的新兴经济体并不是一个地区性的概念,除了老牌的发达国家之外,那些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的国家都被列入了新兴经济体的行列,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5年来,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人们也逐渐习惯了这种高歌猛进的情势。当新兴经济体增长面临外部动力减弱和周期性衰退的双重压力之后,神话就破灭了,世界经济增长回归常态。

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挑战与其说类似于东亚金融危机,不如说是经济增长的回潮,有些国家将从增长的螺旋上甩出来,而少数国家有望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新兴经济体分化正在进行中。

谁是新兴经济体

新兴经济体一开始被称作新兴市场国家,是一个投资的概念,一些大型投资公司将具有投资前景的国家列为新兴市场国家,这并不是一个经济增长或者发展的概念,而是关乎投资与收益的概念,很多国家刚刚进入全球市场,资产升值的空间要远远大于成熟市场经济体。冷战结束之后,有30多亿人加入了市场经济体系之中,进而带来新一波经济增长的浪潮,新兴市场国家也就从投资概念变成经济增长的概念。

进入21世纪,新兴经济体集体发力,除了中国、印度等大的发展中国家之外,非洲、南美等地区也进入高速增长的轨道,年增长率超过5%的国家将近100个,远远超过成熟的欧美经济体的增速。这一轮增长并没有因为华尔街金融风暴而中断,相反,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发达经济体,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说法也就变得流行起来。甚至很多人乐观地估计,新兴经济体正在与发达经济体“脱钩”,所谓的脱钩就是新兴经济体有了独立自主增长的能力与空间,这也是对二战结束以来发展中国家长期的依附性增长的修正。经济快速增长期间容易滋生一些不切实际的乐观情绪,而这些乐观情绪让人们忽视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风险,一旦风向大转,增长势头逆转,由乐观骤然进入悲观,企业或者政府会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

2013年5月底,时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释放信号要改变美联储第三轮量化宽松,此消息一出,印度、印尼、土耳其、巴西、俄罗斯等一大批新兴经济体国家货币一改升值势头,调头贬值。为了维持本币币值,新兴经济体一方面不愿调高基准利率,另一方面卖出美元资产,买入本币资产。

美联储主席的一句话改变了全球的资金流向,新兴经济体在2013年6月集体面临“钱荒”的危机,之前人们津津乐道的“脱钩论”显得过于乐观和没有根据。美国以及美元依然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核心枢纽,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危机中的快速增长有赖于廉价美元的供给,宽松的信贷环境让企业和政府大量举债,因此,新兴经济体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债务基础之上的。当信贷环境和利率水平发生变化,债务经济就会难以为继,尤其是以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国际“基准利率”不断上升之后,全球会自动出现避险情绪,经济增长基础不牢固的国家将面临资本外逃的挑战。

美联储从2014年开始减少购债规模,新任美联储主席耶伦萧规曹随,坚持缩减购债的政策不变,她并不认为新兴经济体的波动会影响美国经济复苏。可以预见,2014年新兴经济体将过紧紧巴巴的日子,经济增速下滑也是难免的,新兴经济体集体飘红的日子已经不存在了。当潮水退去之后,裸泳者才会暴露在世人面前,而新兴经济体也会出现结构性的分化,外汇储备不足、举债过多、经济结构单一的国家将面临着危机的压力,从货币贬值延伸到贸易,直至实体经济领域,最终可能会引起社会与政治的动荡。

新兴经济体作为一个高歌猛进的标签已经慢慢褪色了,金砖四国的发明者吉姆・奥尼尔又提出一个新的概念“薄荷四国”(MINT),即墨西哥、印尼、尼日利亚和土耳其。从“金砖四国”到“薄荷四国”,经济增长的引领者只是少数国家,涵括几十个国家的新兴经济体本身就没有同质性,除了经济增速较快之外,共同点太少。这与发达经济体有很大不同,发达经济体的数量比较少,经济增长水平都比较高,在社会发展程度上也有很大的共同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预测报告认为,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将回归常态。何谓常态?就是经济增长由美国、欧洲及其他高收入国家来牵引,全球化的动力从新兴经济体转向发达经济体。2013年美国、日本、英国的对外出口都有较大幅度增加,发达经济体将再次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牵引动力。从另一方面说,常态意味着危机时代的终结,新兴经济体作为一个群体将在危机的考验下出现结构性分化,也许未来几年人们会逐渐淡忘新兴经济体这个概念,或者会赋予它新的含义。

经济增长波浪

新兴经济体面临的种种问题与其归咎于美联储的政策调整,不如说是世界经济增长潮起潮落的自然反应。世界经济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几十个国家集体崛起的现象,更引人关注的是很多国家经过一段时间经济增长之后重新跌落,拉美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经济增长的奇迹并不可能偏离经济规律的轨道,反倒是很多奇迹都会遭遇泡沫破灭的窘境。

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高歌猛进,其实是21世以来新一轮经济增长波浪的延伸,在这一轮增长中,大宗商品出口国获得较长时间的增长,弱势美元政策使包括石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直接拉动原料生产国的经济增长。而首要的需求方就是中国。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开启了长达十年的高速增长,同时中国也经历了一场工业化的高潮,中国对煤炭、石油、铁矿石的需求拉动拉美、非洲、澳大利亚等原材料生产国家和地区的增长,从而形成世界经济中的“中国周期”。中国经济从两位数下滑到7.7%的速度,首度跌破8%,这对于原材料出口国的增长来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加上美联储改变持续数年的货币扭曲政策,拉动新兴经济体增长的外部动力正在减弱,甚至逆转。

2013年下半年以来,新兴经济体的疲弱态势也代表着这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正处于下行状态,经济减速甚至经济衰退的危机正在叩响新兴经济体的大门。经济增长有起有落才是正常,经济低落期间正是改革与转型的良机,纵观世界的改革史,几乎所有的改革都源于压力倒逼。而经济周期的形成与产业变革息息相关,抓住世界产业变革契机的国家和公司就能立于潮头之上,成为新的引领者。

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增长既有赖于外部动力的牵引,也有内部工业化的驱动,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多数新兴经济体都没有越过中等收入阶段,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潜力巨大。但新兴经济体同样也面临着后发劣势,处于赶超状态意味着无法获得技术领先优势,而任何产业在初创阶段都会存在巨大的垄断租金,等到技术大规模扩散之后,利润水平自然会下降。形象地说,创新型的公司出售的是创意与技术,而当这种技术被大规模的商品化之后,商品就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利润被摊薄,因此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市场网络中处于下游状态。而随着生产的分解与服务业的转型,无论国家还是公司都需要在价值网络中寻求最佳的位置,维持创新的能力,显然,新兴经济体在这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劣势。

正因为新兴经济体无力定义和规范未来产业发展的潮流,就更容易受到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而几十亿人加入全球市场网络之中,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严重,产能过剩是通病,尤其是一些老旧厚重的产业更是如此。真正具有超额利润的产业集中于发达经济体,比如苹果手机,在最开始几年获得了巨额利润,随着三星以及中国手机厂商的跟进,苹果的超额利润被挤压,但后来者也只是依靠低价战略赢得了一席之地而已。

全球化已经打破了政治与经济的界限、国内与国际的区隔,国家的竞争最终要分解为企业之间的竞争,具有创新产业集群的国家自然就成为创新型国家。而如何打造一个国家的竞争力需要政府与企业不断对话,识别出新的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一个亲市场的政府是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要素,而很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却不拥有这样的政府,一旦经济增长下滑,失业率增加,社会震荡,进而引发政局不稳定,政府的产业政策无法一以贯之地执行下去。毋宁说,政府被利益集团或者大众绑架,一些无效的补贴不仅牺牲了本国的财政资源,还制造了通货膨胀,牺牲了市场效率。

经济增长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处于高速增长的社会或者国家往往会习以为常,形成较高的增长预期,恰恰是在过于乐观之中丧失了创新的机会,当一个新时代来临之后,增长周期遽然终结。大宗商品周期正在终结,与其追忆过去的美好时代,不如尽快融入到一个创新时代。

中国例外?

当人们论述新兴经济体的危机的时候,似乎需要加上一句限定语“除中国之外”。在24个主要国家货币中,除了人民币之外,其余兑美元都处于贬值之中,有些国家还出现暴跌的状态。人民币已经逼近破6的关口,预计2014年破6将是大概率的事件。从货币来说,人民币确实例外了,这是否说明中国经济可以继续一枝独秀呢?

经济总量巨大、宏观经济稳定都是中国例外的理由,但是中国增长是这一波新兴经济体增长的一部分,中国也受惠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红利,同样,中国经济增长也受益于宽松的信贷资源支持。从经济增长的周期而言,中国并不是一个例外。而中国现在有机会从即将到来的危机中脱身,关键还在于改革议程已经启动。

新兴经济业态范文5

[关键词]东北地区;振兴战略;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F207;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9-0044-04

东北地区由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赤峰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组成,土地面积共计126万平方公里。东北地区一直以工业著称,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工业基地的优势逐渐减弱,经济发展滞后、资源匮乏、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凸显。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首次将东北振兴问题上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东北地区工业的再制造以及经济的再发展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当中国梦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被提及的时候,东北振兴战略应以此为契机,探析东北振兴战略与中国梦间的必然联系,并将东北振兴战略与中国梦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将以“务实”为核心的“中国梦”定位于东北振兴战略的精神动力,为东北振兴战略的制定提供强大的精神保障。同时东北又通过经济、贸易、科技、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地区振兴支撑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这种发展将“中国梦”精神根植于东北振兴战略中,使“中国梦”精神在东北振兴中得到培养和弘扬,以“中国梦”为信念引领东北地区的经济繁荣、科技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解读东北振兴战略与中国梦

(一)“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1.中国梦是强国梦,更是富民梦。中国梦是国家的梦、地区的梦也是人民的梦,国家富强、地区振兴与人民幸福之间彼此共振、共同促进圆梦。党和政府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最高价值取向与中国梦相吻合。一句“中国梦”道出了每个中国人的心声,因为,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梦,它贴近人民、贴近百姓的生活。“中国梦”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根本要求,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通过提高居民收入、逐渐缩小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中国梦的实现不能单纯依靠GDP的高速增长来衡量,中国梦需要的是GDP质量、人均GDP水平的提高,需要的是居民幸福指数、居民物价满意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提高,最终让更多人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2.中国梦是发展梦,更是创新梦。实现中国梦需要发展更需要创新,只有敢于做梦才能更好地圆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制造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仍以传统模式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为主,对知识、科技等中间需求不足,缺乏产品研发和销售策划能力,处于“微笑曲线”上占产业链价值很小部分的生产制造的低附加值环节。面对未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挑战,唯有自主研发、科技创新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关键在于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虽然近年来我国的专利数量不断增加,但专利质量和水平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的缺乏,导致一些高科技领域的核心技术只能从国外引进。因此,未来实现“中国梦”需要科技创新来保证,以核心技术的研发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3.中国梦是物质梦,更是文化梦。中国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因中国梦不仅是一个梦想,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而这些是建立在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提升。中国梦的实现不单纯指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在以文化软实力代表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今天,我们需要打造文化强国来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中国梦亦是文化梦。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梦既具有传统文化的内涵又被赋予了时代的内在魅力。从古时候的丝绸之路到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创办,它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向世界传播着中国文化,中国文化需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向世界诠释一个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最终以中国梦、文化梦,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4.中国梦是增长梦,更是生态梦。过去多年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了年均10%的增长速度,高速增长的背后,大多是以资源能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成为经济社会许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这种传统的能源消耗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今后的发展亟须调整能源战略,从转变资源开发方式开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完善的节能减排综合机制。在产品研发和应用中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积极推广洁净生产技术,开发清洁能源及相关产品,以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报告中也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将其融入到经济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提出努力建设最美中国的构想,是在用圆生态梦来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二)东北振兴战略与中国梦间的必然关系

1.中国梦是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精神动力。中国梦是中国人共同的希望和梦想,当每个中国人都有相同的追求和梦想,并为此产生共鸣,共同坚定信念时,中国梦便形成了一种民族的凝聚力和感召力[1]。中国梦将为东北地区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持,激励并鼓舞着东北人民的奋斗热情,为东北地区建设指引方向,并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东北地区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加快推进东北全面振兴的步伐。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本身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国梦”精神的传承,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都需要中国梦,尤其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调整、资源型城市转型、制造业的“再工业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这都使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尽显任重道远,更加需要中国梦以其创新思维在东北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导向和规范作用。

2.东北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东北振兴战略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统领性、全局性、长远性的谋略、方案和决策。在较长时期内,对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长远规划的作用,是实现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东北振兴战略是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助于加快推进东北地区振兴,又有助于完善全国区域发展战略,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2003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2009年国家为继续推动东北区域协调发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的战略决策,其中对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绿色经济及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战略规划[2]。通过发挥东北特有的区位优势,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努力打造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东北地区振兴与中国梦的评述

(一)东北实现地区振兴以及实现中国梦的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首先从自然区位的角度来看,东北地区资源优势突出,土地、草场、森林等自然资源为农业、畜牧业、林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丰富的石油、煤炭、铁矿等工业资源,又为化工、钢铁、机械、冶金等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由于东北地处中国版图的东北方,对内以华北为腹地,对外与朝鲜、俄罗斯、蒙古国、韩国、日本等国相邻,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和市场及作为东北亚地区开放的窗口来发展多边贸易。其次,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来看,东北地区拥有便利的水陆空交通运输网络,依托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四个中心城市形成了沈阳经济区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及长吉图经济区、哈大齐工业走廊几大经济板块,将东北的经济发展区域联接为一个有机整体,使东北具备了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独特优势,有力地支撑了东北地区振兴和国家经济发展[3]。

2.“再工业化”进程中的潜力优势显著。东北老工业基地曾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等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在国家工业体系的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10年来,依靠国家振兴的整体规划和财政货币政策的大力扶持,经济、科技实力明显增强。东北地区拥有中科院机构及其所属的研究所、公司数十家和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等院校,从而形成的科研优势、信息技术优势、人力资本优势、产业优势为推动东北地区的“再工业化”进程积蓄了巨大的潜能,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带动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环保、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使资源型城市通过产业链延伸而发展替代产业,保障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工业化”战略目标的实现,逐步成为我国新的增长区域[4]。

(二)东北实现地区振兴以及实现中国梦存在的问题

1.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东北地区因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成为我国资源型城市聚集的地区,资源优势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也使得东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受资源存储量逐渐下降,甚至枯竭的制约和影响,又由于过度重视工业发展而导致产业结构失衡。2012年我国三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0.09︰45.31︰44.6,东北三省平均为11.27︰51.89︰36.841,可以明显看出,我国东北地区第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过低。面对未来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由互动走向融合的发展趋势,而在东北制造业的构成中仍是以资源开发与低技术水平的加工制造业为主,高新技术制造业占比及发展水平不高,并且在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核心技术、工艺、设备依赖进口,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缺乏,使得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品加工的精细度过低,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同时东北地区的服务业比重偏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影响了东北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也制约了东北地区未来的经济增长和竞争能力。

2.不够完善的市场体系导致东北地区外向化程度较低。东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发展观念和体制特征,使其在改革开放后期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东南沿海等发达省市,与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不同,东南沿海省市工业发展主要依靠民营经济拉动,而东北地区一直是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5]。尽管东北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体制机制创新取得很大成效,但国企改革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有待继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比重以及竞争力上与东南沿海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市场化程度过低,导致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缺乏活力。东北资源型城市,主要是在市场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下形成的,缺乏区域内部与外部合作机制的建立。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状,各城市也往往会各自为政。同时东北地区也没有充分利用与多国相邻的地理区位优势全面开展对外经济贸易,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也导致了东北地区经济外向化程度比较低,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高、进出口贸易规模都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东北地区这种内循环经济形式既不利于区域内外部劳动、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又阻碍了东北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资源能源消耗大且利用效率低使生态环境恶化严重。东北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依靠资源优势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拉动国民经济及地区经济的增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这一切都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改革开放前期,东北地区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批以钢铁、石油、化工、冶金、森林等资源为主的资源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产业[6]。以过去曾有“煤都”之称的抚顺市为例,如今煤炭资源已接近枯竭,而且矿区内的地面出现了变形、滑坡、地裂等地质灾害,采煤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留下了一个亚洲最大的人工挖掘的“西露天煤坑”。东北地区的土地、森林、水资源也遭受了过度开垦、砍伐和破坏,致使东北地区出现了水土流失、河流断流、沙尘暴等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的现象。再者由于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工业企业,大多技术水平落后、设备陈旧,不仅导致了资源能源的消耗高、利用效率低、废物排放量大,像矿石开采后的尾矿等排放物的处理能力较差,缺乏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的建立,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东北振兴与中国梦的战略选择

(一)积极推进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资源型城市可以依托现有的资源和技术,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经过多年资源开发所积累的资金、制造能力而形成的产业优势和科研优势,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来发展接续产业,化解资源枯竭城市的发展危机,实现资源枯竭城市经济的根本转型。首先,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新兴工业和以金融、信息、会展、房地产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增强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来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和工艺设计水平,发挥中心城市高技术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带。同时,政府应加大对资源开发企业在技术改造和潜力型产业培育上的扶持力度,建立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激励机制,提高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其次,可以借鉴德国的鲁尔、法国的洛林、英国的中部地区、日本的九州以及美国的“锈带”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重振的经验。最终以提高科技实力来推动东北地区“再工业化”进程,实现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这既为东北地区成为国家新的区域增长极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建设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做出贡献。

(二)联动沿海与内陆腹地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

沿海地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为代表的沿海经济区域的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对区域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东北地区可以借助临渤海、黄海的区位优势,联动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的格局,加强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逐步缩小地区间差异,促进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同时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抓住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契机,使东北资源开发型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与邻国加强在能源、资源等领域的开发和经济技术合作,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7]。与此同时,东北还要加快边境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的经济合作区建设。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使东北地区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振兴和发展,拓展了东北地区的发展空间,不仅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我国整体的发展战略也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有助于打造东北成为我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

(三)提高东北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态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东北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首先要加强资源型城市在矿区、森林草场、江河流域、土地等污染领域开展综合治理与保护,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加快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对各类工业园区进行严格的监控与管理,防治工业污染,加大对城市“三废”处理的重视,搞好城市的绿化工程。其次,加强对东北地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低碳环保为发展理念,淘汰过量消耗资源和产生大量废弃物的工艺和设备,大力开发和推广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清洁生产技术和节能产品,发展循环经济,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推动东北地区经济运行方式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最后,在加强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规范资源的勘查工作,探明未开发资源的储量和种类,规划好剩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资源的保障能力,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由生态型东北建设美丽中国,共筑“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刘云山.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J].党建,2013,(06).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R].国发〔2009〕33号.

[3]张虹等.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2.

[4]林若扬.科技对东北振兴的支撑与引领[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5,(09).

[5]王胜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合作[J].东北亚论坛,2004,(03).

新兴经济业态范文6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这是东北振兴打基础的阶段。今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了东北振兴战略的2.0版,即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地区的发展。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等背景下提出的。体现了大理念、大格局、大生态、大发展的重大的发展思路的转变。

(一)大理念:以科学的发展理念为先导,促进绿色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包括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在内的全局性的发展策略。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是以科学的五大发展理念为先导,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东北振兴问题,这本身就是融入了科学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大理念,是从发展战略上解决了指导思想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拥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还是全国的重点粮食主产区,拥有全国四大重点国有林区中的三个等等。所以,要站在五大发展理念的高度来研究新一轮的东北振兴战略。绿色发展是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是着重解决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之间的矛盾。所以,新一轮的东北振兴战略充分体现了这个大理念。

(二)大格局: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实现永续发展

如果说大理念是思想层面上的概念,那么大格局是一个时空范畴的概念。新一轮的东北振兴战略是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实践.振兴战略提出要形成“一个支撑带,五大基地”,即要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装备基地、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基地。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志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只有大格局,才能做到全面振兴,把新一轮的东北振兴放在大格局中考量,这本身就是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是从根本上促进东北地区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大生态: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

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生态的思想,这是一个怎么提都不过分但以前却没有强调的概念。因为发展生产力不可能离开外部自然环境系统。只有在大生态的资源约束下谈经济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协调的发展。

在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上,同志指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上述论断对于内蒙古国有林区的改革和发展融入到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依据这些思想理论进行的生态功能区划分、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生态红线的划定、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等是大生态背景下的综合发力。

(四)大发展:落实新理念探索新路径

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同志提出两个底线,一是发展的底线,二是生态的底线。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本身就是发展的一部分。同志将二者关系形象地比喻为“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山中有山,山中套山,富有哲理,寓意深刻。

所以,落实新理念,探索新路径,就要实现转型发展,提质增效,提升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活力和内生发展动力,真正实现东北地区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生态转型。

二、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生态的现状

内蒙古国有林区集中于内蒙古东北部,包括森工重点国有林区和自治区地方政府管辖的岭南次生林区,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林集中连片区域,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居四大林区之首。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内有森林、草原、湿地三大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亚欧大陆森林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对维护东北松嫩平原地区和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平衡和农牧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这个区域地处祖国北疆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是我国重要的木材储备战略基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2亿立方米木材。无论是在过去为国家提供木材生产上用于生产建设上,还是现在以生态建设为主要任务的生态服务提供上,内蒙古国有林区都占有重要地位。

2000年,国家正式实施天保工程,内蒙古国有林区各林业局全部纳入实施单位范围,逐年减少区域内的商品材采伐量,同时对因采伐量减少而造成的富余人员进行分流、转岗或一次性安置。2008年,国家出台《全国生态功能区划》,规定内蒙古国有林区属限制开发区域,部分区域属禁止开发区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内蒙古国有林区的林业生产的主要任务是生态建设,为国家提供生态服务,尽管境内有丰富的矿藏资源,但无法进行大规模开发,工业等第二产业发展缓慢。2011年,天保工程第二期实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调减木材产量,内蒙古国有林区阿尔山、毕拉河等地区相继停伐。2015年3月31日,内蒙古国有林区在根河林业局举行停伐仪式,4月1日起,正式实施停伐。随后实施的棚户区改造、新林区建设、国有林区改革等对于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产业发展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长期以来重采轻育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大兴安岭国有林区采伐过量,接续产业发展不足,再加上长期以来国有林区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事企不分,企业负担过重,国有林区出现了可采森林资源枯竭、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林区面临区域经济的发展、森工企业面临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困难,职工面临生活的困难和个人发展的困境。

三、内蒙古国有林区改革要融入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

(一)打破传统的路径依赖,充分发挥国有林区生态功能

我国国有林区曾经被认为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国有林区改革的提出也由来已久,但是,改革的成效却不尽如人意。很大的原因是,以往的林业改革是封闭式的,是在林业这个单一范围内进行的,没有把它放在国家改革的大格局中去思考。2000年国有林区实施天保工程,大多数林业工人由“砍树人”变成种树人或护林人。但是,仅仅这一个变化,就会牵动社会方方面面的事情。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中发[2015]6号),提出坚持以发挥国有林区生态功能和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为导向。坚持生态为本、保护优先。尊重自然规律,实行山水林田湖统筹治理,重点保护好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确保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加、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生态功能持续增强。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林业发展模式也将由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以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

所以,在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中,要以改革创新的思路重新审视林区的综合改革问题。要落实生态建设主体责任,实现森林面积和木材蓄积“双增长”,持续提高国有林区对生态安全的贡献率。过去针对国有林区办社会,包袱沉重,严重制约的林区的发展问题,国家也采取了剥离其社会职能等措施,但是国有林区仍然承担着相当一部分社会职能,负担很重,原因之一是,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依靠国有林区本身是很难彻底解决的。如果仍旧把林区经济发展,剥离社会职能,安置富余职工等工作也交给国有林区,同样会回到以往的循环当中,改革不彻底,措施不到位,这就叫路径依赖。所以,一定要统筹规划,制度创新,分清楚哪些是国有林区要做的,哪些是地方政府要做的,目标是一定要让国有林区轻装上阵,以充满活力的发展机制去完成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培育的任务。

(二)深化国有林区改革

1.剥离―破除制约国有林区发展的体制机制。国有林区改革的关键在于有效的、彻底的剥离。国有林区改革要逐步推进国有林区政企、政事、事企、管办分开,要从国有林区剥离社会管理职能、划转企业经营职能和转变管理职能。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和监管体制,形成精简高效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机构。撤销内蒙古森工集团,将社会管理和企业经营职能移交当地政府。

2.转型―实现林区转型。林区转型是不同于林区产业转型的大概念,包括国有林区发展定位、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结构等转型。林业是全社会的林业,没有统筹协调,单凭林业一家之力,要说实现转型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规划,推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是不可能。因此,必须将转型发展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循环经济、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融合在一起。

国有林区要转变发展方式,以发挥生态功能为主要任务,可以撤并林场和经营所,生态移民出山,结合棚户区改造和“十个全覆盖工程”,进行新型林区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增强生态产品和林产品供给能力,努力实现资源增长、职工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3.民生―要大力发展民生林业。强化地方政府保护森林、改善民生的责任,民生林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仅仅从国有林区自身来看民生林业是不够的,应该上升到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国有林区发展,非常关注林区的民生问题,所以,在加大林区改革力度的同时实施了林区棚户区改造,并积极推进林区职工社会保障工作。在在国有林区进行了街巷硬化等大量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国有林区的生态功能和发展活力。

4.红线―划定并严守生态,严格实行责任制。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自然资产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出了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三条标准与要求,即“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如果官员在任期内,当地GDP能耗突破上限、生态质量突破底线、踏越红线,显然就属审计不合格,如果属于损害或破坏环境,更要被问责。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肃追责。对官员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表明党中央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给官员念环境“紧箍咒”,将有效终结少数地方唯GDP的经济发展观,强力敦促官员奉行生态环境至上的发展观,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碧水蓝天。

5.资源―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带。国有林区放下包袱,充分行使森林资源的管理监督职能,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提升森林质量,进一步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质量的“三增长”。使内蒙古国有林区成为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持久木材战略储备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