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职业范例6篇

新兴职业

新兴职业范文1

“轻松活”不简单

职业定义:一些酒店为了自身宣传,会聘请女性来担当酒店服务的体验者,以此为酒店挣得名气、打出品牌。

就业现状:在多个网站挂有这方面的招聘信息。一般而言,酒店试睡员必须要有丰富的旅游经验。业内人士介绍,酒店试睡员住店不能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在酒店里更不能明目张胆地拍照,要留意酒店里的各种细节,在逐一体验酒店服务后将各种感受和评估形成文字报告,这个职业对年龄学历工作经验等指标的要求不多。

职业“钱”景:薪酬根据试住酒店的次数而定,如果一个月试睡十家以上酒店,收入会过万,也可以做兼职。

点评:这一新兴职业并不像外界描述的那么轻松。“上班不打卡、酒店轮着住、月薪上万元”只是理想状态,实际上要做好这份工作并不简单,有兴趣的人要作好心理准备。

逗笑师:

最会哄孩子的摄影师

职业定义:能准确掌握宝宝的喜怒哀乐,已成为儿童摄影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逗笑师招收对象一般为幼师毕业,富有爱心和耐心,要懂得最基本的儿童心理学,知道儿童的喜好的人。

就业现状:逗笑师的年龄在18~30岁之间,有幼教工作经验。如果有爱心、懂摄影又有营销经验的话,这类人是最受欢迎的。幼儿逗笑师的工作并不好做,不仅要解决几个月到几岁不同年龄段的宝宝拍照姿势问题,更要根据宝宝父母提出的要求完成任务。有些父母更是会提出拍摄宝宝哭时的照片,这个时候更能体现幼儿逗笑师的功底,不能打,不能骂,更不能威胁,可见幼儿逗笑师是多么难做。

职业“钱”景:目前,有经验的逗笑师并不多,有时化妆、助理不得不业余兼职从事。有些早教中心也打算招聘这方面的人才。目前幼儿逗笑师月薪在3,000元左右。

点评:幼儿逗笑师不仅要有耐心,还要学习幼师专业,懂得儿童心理,年龄也有限制,优秀的幼儿逗笑师是各大影楼争抢的对象。

闻臭师:

要求多,工作环境严苛

职业定义:如果有人反映有臭气排放,但仪器测量结果是有害气体未超标。这种情况下,环境卫生监测部门就可以通过人嗅辨的方法进行测试,最后判定臭味是否超标。

就业现状:闻臭师要满足不吸烟、不喝酒,不能涂化妆品,不能穿刚刚涂完鞋油的皮鞋等条件,再经过特殊培训后,才能上岗。

职业“钱”景:该职业收入参照普通公务员标准,刚入行的应届毕业生月薪一般在两三千元左右。

点评:尽管待遇不菲,但是工作环境恶劣、危险,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不过规范操作和进行有效预防会将危害降到最低。

钟点秘书:

给白领“地头蛇”打零工

职业定义:钟点秘书与其他按小时收费的钟点工一样按时取酬,不同的是,钟点秘书能够高效履行一个秘书的所有职责,包括准备会议讲稿,提前安排日程事务等。

就业现状:钟点秘书在沿海城市比较多,其服务对象主要有几类:外地前来考察商务经营、项目投资的商人或政要人员,他们由于初来乍到,急需有经验和熟悉本地情况的秘书帮忙;前来开展短暂商务活动或召开小型资讯会的国外客商等。

钟点秘书的工作内容有很多分类,包括提供文案、商务谈判、组织策划等。不同类型的钟点秘书让顾客的选择更多,不同于专业的秘书,钟点秘书工作更加自由些。

职业“钱”景:他们不一定按钟点计酬,有时也按场次、天数计算,或者一次性收取报酬,月薪高的可以过万元。

新兴职业范文2

关键词:新兴职业;社会有机体论;行动合理化; AGIL模型

1 成因分析

1.1 涂尔干(Emile Durkheim)的社会分工论与集体意识视角解读

涂尔干认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密度和社会容量不断扩大,生活的集约化程度提高,由此导致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比率提高,人们的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得到加强,社会不断分化。而这一切,同时又构成了有机团结的基础[1]。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新职业、新领域应运而生,个体间的异质性不断增强,人们通过细化分工,合作劳动,共同满足整个社会的功能需求。

新职业的兴起往往源自分散的个体行为,当从事同一新兴工作的群体不断壮大,内部集体意识萌生。这些有着共同利益诉求的个体便汇集到一起,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集体意识的驱动,使得新职业申请与认定工作日渐被人们关注,越来越多的新兴职业群体通过合法化的职业认定使群体职业身份得到肯定。整个申请过程并不简单,我们有理由相信职业群体内部的集体意识是促进新职业认定的重要因素。

1.2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社会有机体论视角解读

斯宾塞在他的《社会学原理》中提到,社会与有机体一样具有结构性、功能性和相互依赖性。在他看来,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和增长的现象是一个不断生长、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当有机体的规模或体积增大时,其结构也会随之扩大,结构会变得比较复杂和有所差异。结构上的分化同时也伴随着功能上的分化,使其机体具有差异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功能,维持着有机体整个系统结构的“生命”。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异质性不断增强,职业分化也随之更加细致。如原来的兽医这一职业,如今进一步分化为宠物医生、大型犬类医生、濒危动物急救医生等7种职业。新兴职业的兴起使得近百种原有职业分化出子职业、子岗位,这一现象也表明社会有机体组织的进一步明确分工,有利于提高机体运作效率,提高个体间依存度,推进社会有机体的进一步进化。

1.3 韦伯(Marx Weber)社会行动合理化理论视角解读

韦伯把社会行动分为理性行动和非理性行动,他认为目的的合理性或形式合理性是社会历史的运动方向,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2]。“理性人”的社会行动的唯一目标是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任何导向这一目标的、可量化的行动都是有效的。

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加大,原有职业内部竞争加剧,个体从原有职业的薪资报酬、情感体验、自我实现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同时比较开拓新职业、新领域可能面临的风险评估与机会成本流失。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促使这些“理性”的个体积极的投身新兴职业,获取更大利益。

2 影响分析

2.1 孔德(August comte)的社会静力学视角解读

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它是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秩序,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在孔德看来,社会秩序要依靠与其有关的劳动分工和经济合作。个人进行经济活动以满足自身的需要。然而随着劳动分工的出现,每个人在参加经济活动中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从而进行合作,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新的社会联系。劳动分工促进了工业发展,专业化的相应发展也促进了个人主义。同时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增加了。因此,高度发达的劳动分工造成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使一个复杂的社会有了稳定的秩序。[3]

现代社会,一方面,人们社会需求更加多样化,物质资源极大丰富,原有的简单社会分工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从事新兴工种的个体出现。这样的状态持续一段时间之后,这些个体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无论是从获取社会资源还是获得社会认可的角度考虑,他们决定建立建立,组成社会认可的职业群体,相互合作,这样的高度相关性使他们之间维持了稳定的联系。另一方面,现代人生存压力的加大与职业岗位稀缺之间的矛盾日渐明显,待业、失业人员数量增长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新兴职业的爆炸式增长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岗位选择,使更多的人在工作的过程中获得劳动报酬,并建立起社会联系。从以上两个角度综合来看,今年来新兴职业的爆炸式增长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2.2 齐美尔(Georg Simmel)的“群体参与网络”理论视角解读

“群体参与网络”是对群体参与模式怎样受社会分化而改变,以及这些改变对人们日常行为影响的社会学研究。社会分化的过程在互动模式上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新兴职业的崛起,社会进一步分化,导致人们能够加入的群体数目的增加。人们在择业的过程中面临更多的选择,社会结构网络的变化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 现代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AGIL模型视角解读

现代功能主义以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和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为代表,帕森斯建立了系统的宏观结构功能主义,从社会系统角度论述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任务和系统生存的先决条件,并提出行动的系统的四个基本功能。

用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去看待近年来新兴职业数量激增这一社会现象,就要用整体论的方法把它放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去研究。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探索新兴职业系统在社会整合和社会秩序中的功能,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新增职业在社会中具有社会化功能、政治功能和社会流动功能等。从微观角度寻求新兴职业团体和个体行动的内部结构之间的互动机制,可以看出这些新兴职业对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角色学习和关系整合具有重要的影响。

综上,就“新兴职业爆炸式增长”这一现象的成因而言,按照涂尔干的理论,它是社会发展必然导致的进一步社会分工,同时也是集体意识觉醒带来的结果;按照斯宾塞的理论,这是社会有机体不断增强异质性,增加成员间相互依赖,推动社会有机体进一步进化的结果;按照韦伯的理论,这是现代“理性人”经过利益权衡与比较做出的理与选择。就这一现象的影响而言,按照孔德的观点,新兴职业爆炸式增长所带来的不断深化的社会分工与相互依赖、就业压力的缓解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社会秩序的维护,有利于社会保持静态的平衡;按照AGIL模型分析,这一现象在个体适应、发展目标的实现、社会整合以及模式维护方面都有其重要功能。

窥一斑而知全豹,特定的社会现象中蕴含着众多社会学原理,而这些原理又从不同方面使现象的原貌与本质得以呈现。对近年来新兴职业爆炸式增长这一现象的社会学解读远不止这些,例如,所有被认定的职业都会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审核,共分为5个等级,一级为最高等级,相当于副高职称,五级最低,相当于初级工,这样的层级划分与机械化的劳动分工也体现了韦伯科层制的思想等。社会现象总像是一面玲珑镜,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解读,神秘又朴实,或许,这也正是社会学理论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渠东译. 北京:三联书店,2000. 189-239页

新兴职业范文3

师”纳入职业培训序列,成为舆情行业的新兴职业。网络舆情分析师的职业认证和兴起,意味着国家和政府已经把网络舆情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升到极其重要的地位。网络舆情师的职业化之路将使舆情研究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深入化,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网络舆情分析师可以说是一专多能的“杂家”,因为网络舆情分析师应掌握六大基本技能:

网络信息挖掘能力。网络舆情分析师的首要任务,是从海量杂乱无章的网络信息中挖掘出可能演变成网络舆情的话题和热点,并及时参与讨论和观察,注意保存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动向和观点言论,为舆情抽样和分析工作积累重要的鲜活元素。

概括剖析能力。通过网络监测获得海量网络信息源后,需要对这些信息源进行分析和严判,从中提取出与事件相关的舆情信息,然后概括剖析舆情信息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情况,倾向性和发展态势等情况,以准确得到网络舆情选题的类型、标准、定位和途径。

抽样统计能力。网络舆情师一方面通过经验人工处理舆情信息,另一方面需要熟练使用一种或多种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完成网络舆情的抽样、统计、分析和模型制作,已达到更加科学准确的分析结果。

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是书面文字表达水平,主要表现在网络舆情报告编写过程中。另一方面是口语表达能力,如在沟通、辩论、说服和演讲等方面,能够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在舆情会商时,面对轻重缓急等各种局面均能灵活驾驭。

舆情走势预测能力。面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展中的各类舆情事件,网络舆情分析师需要对舆情事件的波及范围、时间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初步的总体性研判。

舆情对策研究能力。一般情况下,突发舆情事件一旦爆发,就应积极处置,并把握以人为本、高速高效、依法处理、慎用警力、党政相应五大原则。

新兴职业范文4

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

围绕培大做强优质粮油、特色蔬菜和淡水产品三大优势产业,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以资格认定管理为手段,以政策扶持为动力,以长效机制为保障,培育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建立一套与市情、与产业相匹配,有利于各类职业农民发展,相对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与扶持制度,为新型职业农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目标任务

2012年-2014年,实现三项目标:

1. 重点打造“1234”工程,即培养100名具有较高专业技能、较大生产规模和较强创业能力的管理型职业农民;200名懂政策、晓法规、思想活、能力强的经营型职业农民;300名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与责任意识强的服务型职业农民;400名懂技术、会管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生产型职业农民。

 

2.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的四种类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和管理办法。

3. 建立与市情、与产业相匹配的四类职业农民政策扶持体系,从环境、政策、制度上保障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健康发展。

三、实施步骤

2012年,制定管理型、经营型、服务型和生产型四类职业农民培育方案,启动试点工作。

2013年,全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研究与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认定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2014年,完善相关办法、扶持政策和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一套先进适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

四、培育方法

(一)教育培养

分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即分类遴选培训对象、分类制定培养计划、分类开展技能培训,对培训学员统一开展相关岗位职业技能鉴定。

1. 分类遴选培训人员。管理型职业农民面向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经营型职业农民面向农产品经纪人、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等;服务型职业农民面向村组干部、农业企业和农业园区的技术骨干等,重点培育乡、村农技服务人员;生产型职业农民面向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特色产业专业村负责人和有志从事一产创业的农民等。

 

培养对象条件:年龄在50周岁以下,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农作物植保员培养对象的学历要求在高中以上学历,且有两年以上(含两年)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工作经历。

 

2. 分类制定培养计划。按照“学能成、成则用、用有为”培养目标,结合培育方向,分类制定培养计划,实行集中学习、生产实践、考试考核和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每个专业班集中培训时间15天以上。其中,管理型职业农民注重企业管理能力培养,专业设置为农业经营与管理,培训内容包括农村政策法规、农业企业创办与管理、农业项目编制与申报、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农产品储藏、加工与运输和农业信息技术等;经营型职业农民注重市场开拓能力培养,专业设置为农民经纪人,培训内容包括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信息技术、财会知识和农产品储藏、加工与运输等;服务型职业农民注重技术服务能力培养,专业设置为农作物植保员,培训内容包括农作物病虫草害测报与防治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农业机械维护与保养等;生产型职业农民注重生产操作能力培养,专业设置为高效种植、高效养殖,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农作物高效种养模式与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和农业机械维护与保养等。培训结束后,组织学员参加相关岗位的职业技能鉴定。其中,管理型与经营型职业农民鉴定工种为农民经纪人,服务型职业农民鉴定工种为农作物植保员,生产型职业农民鉴定工种为农艺工、蔬菜园艺工或淡水养殖工。

 

3. 分类开展技能培训。按照制定的培养计划,立足提升培训效果,对四类职业农民分类开展技能培训。其中,管理型与经营型职业农民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办班模式,每年的3月份组织学员集中培训,11月份按照学员产业类型,分类组织学员到与其产业相匹配的企业观摩学习,开拓学员的视野,增长学员的见识,更新学员的理念,提升学员的经营管理水平;服务型职业农民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班模式,在农作物病虫高发期的4月、8月份分段组织培训,组织学员到病虫测报基地实训,巩固学习的效果,做到现学现用;生产型职业农民按照产业类型,在农时关键季节到产业基地就地办班、就地实训,做到学有样板、看有现场、训有基地。培训结束后,安排师资与学员结对,组织师资定期回访,了解学员的生产状况和需求,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对有进一步提升需求的农民,系统开展中等涉农专业教育。

 

(二)认定管理

对取得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申请人分类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统一发放由兴化市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评审委员会验印的兴化市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

1. 制定认定标准。根据申请人从业类型,分类开展管理型职业农民、经营型职业农民、服务型职业农民和生产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

管理型职业农民:企业有农产品注册商标、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销售收入在200万元以上。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的土地流转或水面承包面积,种植业300亩以上、水面养殖100亩以上。

 

经营型职业农民:年销售各类农产品规模在50万公斤以上,利润10万元以上。

服务型职业农民:申请人有两年以上(含两年)在村委会、农业园区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单位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工作经历。

生产型职业农民:申请人的种养面积在50亩以上,单位面积产量或效益同比周边农户增幅5%以上。在农业企业、农业园区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业的产业工人须有两年以上的从业经历。

2. 组织资格认定。按照申请、审核和认定程序,符合条件的农民填报兴化市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申报表,连同申报附件材料一起,报兴化市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委员会审核,由市资格审定委员会组织相关人员逐项审核确认,对审核合格的农民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无异议后颁发兴化市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

 

3. 资格认定管理。一是依托已建成的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兴化工作站,让农民充分享受平台提供的一切资源和服务同时,通过GPS定位、工作交流、推广日志等系统强化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动态管理;二是对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农民每两年进行一次年检,对已不具备证书岗位资格的农民取消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对两年以上未年检或岗位类型调整的农民重新认定。

 

新兴职业范文5

职业教育的兴衰起落从来都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始终伴随着新旧教育思想的更替,反映了整个教育制度的进步与落后。

回顾20世纪中国职业教育的百年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中国新旧教育思想不断更替的过程。这一过程,既表现了中国教育制度不断进步的主流方面,也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中落后势力的陈腐与顽固。

一 清朝末年对各种力量为农、工、商、矿等实业所举办的实业学堂,通称实业教育。职业教育一词在我国首见于1904年时任山西农林学堂总办姚文栋所写的《添聘普通练习文》。(注: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第136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中国的职业教育与早期实业教育,多数学者认为就其基本功能及其教育思想演变过程而言,两者一脉相承,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将这两者仅仅看成是“正式改名”(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第520页)。因此一般都把实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早期阶段进行研究,从而普遍认为中国的职业教育发轫于1866年由左宗棠奏请并于1867年1月开学的福州马尾船政学堂。(注: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1981年,第23-24页)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于1912年和1913年(壬子、癸丑)制订新的学制体系,把实业学堂改名为实业学校,分甲、乙两种。但与实业学堂并无本质区别,发展仍然十分缓慢。1912年至1916年,两种实业学校总数从425所增加到525所,而学生数却从31736人减少到30029人。在此期间,教育界部分人士考察欧美各国的教育制度,越来越多的学者推崇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宣传西方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的教育制度。以黄炎培为代表的一大批职业教育先驱于1917年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为标志,开始进入大力宣传并努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新时期。同时,职业教育思想与平民教育思想及乡村教育思想汇合,形成了一股推进教育改革的思想洪流。黄炎培为首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也与陶行知为首的“中华教育改进社”以及晏阳初组织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分工合作,大力推进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使有关当局于1922年修订出包括职业教育的新学制。该学制以美国教育体制为主要范例,部分地吸纳欧洲的做法,规定在小学设职业预科,在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设职业科,同时允许在高中阶段独立地分设职业学校。至1925年,全国职业学校数从1921年的842所增加到1548所,达到了新中国建立以前的最高峰。然而由于内外因素的阻滞,职业教育又迅速沉寂,到1929年,全国的职业学校仅存194所。为此,职业教育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黄炎培先生认为“我们所希望,百分之七八十没有达到。”(注:《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二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第431页)从而率先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的主张,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决不能仅从职业学校,仅从教育界,甚至不能仅从农工商几个产业下功夫,而必须参与整个社会运动。

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教育、农林等部门相继制订了以《职业学校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的法规体系。职业学校从整个教育体系中重新分列出来,形成逐级分流的格局。遂后,抗日战争爆发,职业教育的发展遭遇新的困难,在此后的近20年时间里,就全国而言,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唯当时的解放区,围绕抗日战争需要所举办的职业教育,有较扎实有效的实施,其特点是面向工农大众,短期为主,灵活多样,力求实用,以应战时急需。

半个世纪过去,黄炎培、张謇、蔡元培、陶行知、陈嘉庚、陆费逵、顾树森、李梦鳞、江问渔、杨卫玉等一批职业教育先驱,为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的传播和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做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而且有过丰富的教育实践。然而由于社会环境过于恶劣,难有大的建树。截止1949年,全国仅有中等职业学校564所,学生77095人。 “文革”期间,全国各类职业教育遭受空前浩劫,学校停办,校舍被占,队伍失散,思想大乱。1969年,技工学校几乎被摧残殆尽,中等技术学校的学生数只剩3.2万人。“文革”后期,特别在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期间,职业教育曾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增长。1976年,技工学校达1267所,学生21.1万人;中等技术学校1461所,学生为38.6万人。但普通高中畸形发展,在校生多达1483.6万人。职业学校学生数仅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1543.4万人的3.87%。(注:根据教育部计划财务司《中国教育成就——1949-1983统计资料》转录或计算) 学校数 招生数 在校生数 专任教师数

(所) (万人) (万人) (万人) 2000年 2963 111.57 412.54 20.38 2000年 7655 150.39 414.56 28.18

技工学校 1980年 3305 33.13 70.04 6.14

2000年 3792 50.38 140.10 14.00 2000年 14410 312.34 967.20 62.56

增减(%) +279% +543% +270%

类型 学校数 毕业生数 在校生数 招生数

(所) (万人) (万人) (万人)专科 高职 161 4.14 23.42 47.84合计 1345 118.90 398.06 147.69

占整个高等

教育的比例 69.26% 68.50% 55.37% 53.62%

二 然而如果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考察,不难发现它在这百余年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虽然举步惟艰,却在缓慢的前进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着自己,愈来愈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说明它的存在确实是社会的客观需要而非主观愿望使然。

为什么经历百余年的努力,职业教育仍然没有被教育的正规系统所完全接纳?这有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本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政治因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20世纪前半叶,政治黑暗,政府腐败,列强入侵,战乱不止,虽有一批仁人志士为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兴起而历尽艰难,奋斗不止,最终却成果有限。“文革”期间,一时的政治失误也曾给职业教育带来惨痛的损失。

经济因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是直接的,因为职业教育是适应机器大生产对劳动力的新需求而产生的教育类型。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教育是学术化的,因为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师徒或父子关系获得传承。随着工业生产的产生和发展,社会才提出批量培养工业劳动力的需求,而且在原来由“工匠”统揽一切的状况,逐步有了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分工,遂后又有工程设计人员、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分工,形成了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等不同的人才类型。由于培养这不同的人才类型需要有不同的课程体系,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类型。职业技术教育是专事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从而逐步地与传统的学术教育有所区别。

文化因素和教育因素是不可分割的。在教育普及程度很低的情况下,教育只能面向少数人,实施精英教育。在长期的精英教育制度下,逐步形成了鄙薄劳动、轻视实践、排斥大众的思想观念,并成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在这种思想文化指导下制订的教育制度、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阻碍着面向大众而又崇尚实务的职业教育的发展。

现在,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达到了大众型水平,可是精英教育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甚至还是我国教育系统当前的主流思潮。我国封建教育制度持续时间特别久远,传统教育思想中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许多精华被束之高阁,而“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思想却影响犹深,这也许是使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步履之艰难,远甚于普通教育”的历史原因。

三 首先是面向多数人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他们都是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务性人才,占从业人员的绝大多数。同时,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3条)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因此,大众性几乎是职业教育从产生的时候开始就具有的基本属性。然而并不是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就必定能够面向大众,关键之一是思想观念问题。而确立面向大众的教育观念是很不容易的,即使是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也完全自觉。例如现在人们都知道女性“半片天”,忽视女性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就根本谈不上职业教育的大众性。可是历史上解决这一问题是特别困难的,当年张之洞力主实业教育,但反对女学;张謇专为女子举办蚕桑讲习所,但响应者寥寥,无法成班;张謇竭力倡导女学,却不屑于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允许男女同校。真正解决男女平等问题还在新中国" 建立之后。说明新旧思想和价值观的更替是一个十分艰巨而长期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关乎民主、平等和惠及大众的事业,往往会倍受旧势力的阻碍。

其次是祟尚实用的问题。 就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而言,最大的困难也在贯彻实用的教学原则,它既要职业教育内部牢固的思想基础,又要有充裕的经费和设备支持。辛亥革命后,学界批判实业教育,其核心内容是说实业教育脱离实际;而到20世纪30年代初,学界总结轰轰烈烈的职业教育事业之所以很快衰落的内部原因,主要也在学非所用,分析失败的客观条件时,主要是缺乏实习和实训场所。新中国建立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虽然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以致时而走向极端,时而走回老路,总的趋势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的。问题是脱离实际的现象至今还严重地存在着。小学的劳作课和中学的生产劳动课程在多数学校已经名存实亡,劳动和技术至今未能成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各级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重视实用、注重能力的教学原则常常被批评为违背全面素质教育的狭隘的功利主义。殊不知强调实用与能力,与全面素质教育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它无非是在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强调了某个侧面。何况离开实际生产和生活,良好的素质又如何能够养成?普通教育一当脱离实际势必误人子弟、殃及大众,不讲实用的职业教育将不仅导致职业教育的衰败,而且将使整个教育脱离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由此可见,发展职业教育决不仅仅是职业教育的事,它的发展不仅有赖于职业教育自身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同时有待于普通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整个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要使“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注: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07页)。因此,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对职业教育的接纳、兼容程度,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水平和这个社会的思想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炎培教育文集》第1-4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 [3] 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4] 闻友信 杨金梅《职业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0年

[5] 李蔺田主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6] 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1981年

[7] 历年《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兴职业范文6

【关键词】专业兴趣;创新能力;学习积极性

0 引言

随着经济技术快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近年来实现了迅猛发展,为大众教育奠定了基础。但同时职业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对于学习能力和自主性较差的高职学生,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毕业生就业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欢迎,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目前,很多院校在建立专业兴趣小组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尝试,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主要以高职土建施工类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在专业兴趣小组引领下,更有效地激发不同层次、不同背景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以点带面,带动一批学生参加各类专业兴趣小组,使学生能掌握一项或几项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才有可能提高。

1 职业院校学生现状

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学生的生源组成及生源质量也都发生了变化。目前高职院校的录取生源有普招入学、单招入学、注册制入学,而这些不同背景的学生,其专业基础差别较大。第一类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但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动力不足,竞争意识不强等问题;第二类学生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动手能力较好,但文化基础较薄弱。第三类学生理论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低下。不管是那类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的学生少之又少,而更多的是睡觉、玩手机,或做其他事情的。

学生的学习都是“被动的”、“机械的”学习,或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理论与实际脱节,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顺利毕业以及奖学金和荣誉。学生自身没有认识到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它是以后踏上工作岗位的“看家的本领”,是自己职业发展中重要的“吃饭的家伙”,是丢不得的。

2 专业兴趣小组的建立

兴趣小组的指导老师,分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也是一种“现代学徒制”的类似模式,但是由于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参与度低,加上资源、经费等因素,造成很多专业兴趣小组只是为了参加各种专业技能比赛而设立,在大赛期间导师集中指导,参加兴趣小组的人员也有限。这就要鼓励有专业专长的老师积极组建专业兴趣小组,吸引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兴趣小组中来,使学生在课外时间能相互帮助学习,从而达到主动探索学习过程,提高对专业实习的学习兴趣。

3 兴趣小组活动内容

组建专业兴趣小组,是提高学生诚信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可以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能以点带面促进学生整体技能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小组活动内容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培训课题,这样学生在拓展自身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接触到实际的工程项目,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以后踏上工作岗位作好准备,增强就业创业竞争力。

当有各类专业技能竞赛时,可以先在兴趣小组内部进行比赛选拔人员,这样使大家觉得只要通过努力都是有机会参加各类技能比赛的,在平时小组活动中,大家就会投入更多的时间,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达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4 兴趣小组激励措施

对兴趣小组的激励措施分指导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要积极鼓励专业教师组建专业兴趣小组,并能有计划地、切实有效地指导开展小组活动,制定考核评价体系。这样,指导老师的这部分工作可以作为平时上课的教学工作量,也可以作为额外的课时补贴。对于优秀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学校应给与一定的奖励,可以是金钱的,也可以是学分奖励。

5 兴趣小组建设成效

从十多年前第一个CAD兴趣小组建设开始,目前建筑工程学院有CAD、测量、力学、结构、工程造价、BIM等十多个专业兴趣小组。小组指导老师能结合工程实际,精心安排指导小组活动,活动内容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有益补充。近几年,各专业兴趣小组活动及学生参加各类别的专业技能比赛的成果是丰硕的。2008年,测量兴趣小组协助老师完成了新校区的测设工作,同时参与多个小区工程项目的测量工作;CAD兴趣小组参加历年的江苏省高职CAD比赛中都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力学兴趣小组成员参加2013年的江苏省力学竞赛获得特等奖和二等奖;结构兴趣小组成员参加2014年的全国“鲁班杯”建筑识图大赛获得特等奖和团体一等奖,参加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土木工程结构创新竞赛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工程造价兴趣小组参加2015年的江苏省高职院校“广联达杯”工程造价技能竞赛一等奖;BIM兴趣小组成员参加2016年全国高等院校BIM应用技能比赛常规赛和挑战赛获得三等奖;设计兴趣小组参加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建筑装饰综合技能”大赛特等奖。

在这些获奖学生中,目前有些已经毕业,他们都受到用人单位的亲耐,多家企业争抢。监理11的学生在校期间创办了土木协会,他本人通过自考拿到了本科毕业证,后又通过自身的努力考上了南京工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这在学生中都成为一种榜样,许多学生受到激睿纷纷参加各类兴趣小组,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

6 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要培养能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各项技能,能够直接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具有较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依托专业兴趣小组的有效开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也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段艳艳.依托专业兴趣小组促进高职优秀拔尖人才培养[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