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市场分析范例6篇

建筑节能市场分析

建筑节能市场分析范文1

1、中国商业建筑能耗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商业建筑的面积日趋增大,据统计目前已经建成大约2000多幢高级宾馆和写字楼,800多家大型商场,设有中央空调系统的建筑面积约1.5亿平方米。根据商业建筑的能耗调查统计,设有空调系统的商业建筑每年的能源消耗费用接近150元/平方米,现有商业建筑的每年的能源消耗费用就高达225亿元人民币。商业建筑消耗的能源主要用于空调、照明、热水供应以及其它动力设备等方面。表1显示了上海地区各种商业建筑能源消耗的各成分比例。其中空调能耗是商业建筑的能耗的主要部分,占总能耗的50~60%。

空调 照明 卫生热水 动力设备及其它 饭店 46.1 13.5 31 9.4 商场 40.5 33.7 10.7 15.2 写字楼 49.7 33.3 2.7 17 医院 30.3 13.9 41.8 14

空调能耗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补偿维护结构传热的能耗占40~50%,新风处理能耗占30~40%,空气、水输送能耗占25~30%。图1 显示了北京某著名商业建筑各设备(冷冻机、水泵、空调箱、照明、动力)电耗的积分图。该建筑的65%的电耗是空调系统。

2、中国商业建筑节能潜力

通过对中国商业建筑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商业建筑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中国商业建筑的能耗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商业建筑能耗。例如清华同方人环工程公司在1998年对北京市的十家营业较好的大商场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和统计,这些商场的全年运行能耗平均大约是188 kwh/m2.a,而气候条件大致相当的日本的同类建筑的平均全年能耗大约是135 kwh/m2.a,也就是说北京市的商场的能耗要比日本高出将近40%。

* 同类型的的商业建筑之间的能耗也有较大差别。图2显示了北京十家大型百货商场每平方米耗电量,从图中可看出耗电量最高的商场比耗电量最低的商场能耗高出将近50%。此外写字楼和旅馆类建筑的情况也是这样的。图3中北京16家星级旅馆的1997年的能耗状况,能耗最大的旅馆能耗费是能耗最小的旅馆能耗费的将近3倍。

* 通过对商业建筑的模拟分析发现,建筑的理想能耗与实际能耗有较大差别,主要是空调系统运行管理较差、缺乏空调自控系统、原有空调系统存在许多不合理设计等原因造成。通过对这些不合理成分的改造,能以较小的投入获得极大的节能效果。例如下图所示为北京某四星级饭店的水系统,从图中可看出,标准层加压泵后的阀后压力为1.12MPa,而加压泵前的阀前压力为1.15MPa,即经过加压泵后压力反而降低,主要原因是加压泵前后的阀门开度只有25%,这说明标准层加压泵是多余的,如果取消标准层加压泵,经估算每年可节电10%,约22万度电,节省运行费16.5万元。

* 近年来已有不少的节能改造项目竣工,这些改造项目都显示出较大的经济效益,说明商业建筑有巨大的节能潜力。例如北京双安商场的空调风系统的改造,通过充分利用春秋季室外新风为商场内供冷,从而减少了一个月的冷机运行时间,据统计每年可节省能耗费30万元左右。改造所需的40万元的投资一年时间就可以回收。此外在亮马河大厦,通过节能改造,一年可以节约运行费用300多万,所需的投资不到一年的时间即可回收。

上述分析表明,中外对比、同类建筑的对比、理论计算和实际测试的对比、商业建筑成功的改造实例都充分说明中国的商业建筑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商业建筑节能改造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3、中国商业建筑节能的途径和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的推广和合理利用是商业建筑节能的关键。适合中国商业建筑的节能的方法并不是建造一两幢新的商业建筑来展示新技术,而是通过一些投资小见效快的技术手段对现有商业建筑的改造和提高运行管理水平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就是说商业建筑的节能关键不在于以后新建的商业建筑,而在于对已有商业建筑的节能改造,这是商业建筑节能的重点所在。表2显示了不同节能改造技术的经济效果,从表中可以看出,通过改善维护结构来节能的经济效益是最低的。

改造投资 改造收益 投资回收年限 提高运行管理水平 1$ 10~20$ 1~2月 更换风机、水泵 1$ 0.8~1.0$ 1~1.2年 增加自动控制系统 1$ 0.3~0.5$ 2~3年 系统形式的全面更新 1$ 0.2~0.4$ 3~5年 建筑材料更换 1$ 0.1~0.05$ 5~10

建筑节能市场分析范文2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市场前景

1绿色建筑的内涵

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绿色建筑的理念,其中,绿色指的是在不损害基本的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又可以充分利用多种自然资源的建筑物,绿色建筑又能称为生态建筑。绿色建筑是一项建筑物的环境性能与建筑规则的衡量标准,主要是指在建筑的使用生命期限内能够实现资源的最高效利用,也就是说能够尽可能地节省资源(电、水、汽、材料等),尽可能不对自然环境起到破坏作用,进而为广大居民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活动、生活以及居住的场所,从而实现建筑、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2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

2.1经济效应评估体系分析

由于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能更好地节地、节能、节材、节水、保护自然环境、提升居住品质,因此,其受到了愈来愈多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欢迎,包含中国在内的日本、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相继颁布了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体系。但是,从当前出台的评价体系来说,其建立的方向主要是从绿色建筑设计方面出发来布置的,而广大投资者更在乎的是投效益和投资间的关系,在乎自己的投入是否可以获得理想的回报,在乎投资回收期限等问题。因此,为了强化广大投资者的信心,需要综合考虑绿色建筑的生命周期以及经济效益,在进行绿色建筑生命周期分析的前提下,拟编制一套公正、客观、高效的经济评价标准体系,在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标准体系和以往相关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合理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估指标体系。比如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减少绿色建筑的维护成本和运行成本,增加建设成本,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缩减成本指标,利用这个方式,从而提高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当然,要想降低维护成本和运行成本,还需要施工单位在施工前期就引起高度重视,例如装修工程和结构施工尽可能一次性施工完成,不拆除和破坏已有的建筑基本设施,在装修过程中要避免浪费材料和重复装修的情况,在铺设地基过程中,首先要认真研究建筑的地质状况,然后依据地质实际状况来选择适当的建筑材料,如此一来,就能节省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一般来说,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通常体现在节水、节地和节能上,其中,在节水部分,利用节水器具来减少绿色建筑的用水量是近些年来最为常见的方法;在节地部分,能够使用集约土地来建设绿色建筑,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可以充分使用工业废料,以利用和保护城市的土地资源;在节能部分,依据建设地区的自然环境,来充分考虑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条件,以降低照明和空调等使用。只有做好了这几个方面,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一定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2.2提升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对策分析

从建筑行业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其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对当前市场前景意识不足,既需要担心建设工程施工质量不达标、又需要担心债权债务不能及时还上;既意识不到建筑行业经济发展已经有了雄厚的现实依据,又意识不到建筑经济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和顽强的生命力;②建筑行业的市场环境不够完善,保护建筑行业合法财产方面的有关法规法律还不健全;建筑市场缺少公平竞争法律的大力支持;整个市场环境在营造建筑行业服务环境方面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③信用问题依然是当今建筑行业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障碍,经营方面上的短期行为以及较差的信用和施工技术,是导致建筑单位承揽建设工程困难的主要原因;④一些规模很小的建筑单位不能适应社会化生产的需求,通常表现为独裁式的决断模式和家庭继承模式以及经营规模较小,组织形式较为单一,其很难适应当前异常激烈的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环境。而要想提升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2.2.1创建优良的企业文化、提升建筑企业的综合素质

就目前而言,如今的市场已经是一个国际化市场,建筑单位要想守住自己的企业,同时还想在国际化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最主要的是提升单位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而要想立即改善被动的局面,积极大力有效地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战略性创新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既要可以引进人才,同时又能够留住,而如何走好选择人才、培育人才、善用人才并留住人才这条路就是建筑单位发展的重点因素,目前,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说到底也是专业人才的激烈竞争。建筑单位只有创建优良的企业内部文化,才能够吸引大批专业、优质的人才,再加上单位自身去寻找适应企业发展的创新性专业人才来共同创造优秀的建筑单位,有助于企业树立长期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已有发展目标的实现。

2.2.2把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用经济价值来量化

无可厚非,绿色建筑能够给广大居民创建一个优良的居住生活环境,那么怎样量化这种绿色建筑的经济价值呢?建筑施工单位不仅仅是单纯追求环保目标,也不是单纯追求整体的经济效益,而是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有效相合起来。如上文,建筑行业不是一味地降低绿色建筑的维护成本和运行成本,在建设成本方面是有所加大的,比如在利用打桩的基础设备时,相关人员花费一定的精力财力去研发对应的人工系统,在此时建设成本就肯定会有所加大,但是在此处加大的建设成本能够在后期施工过程中得到相应的补偿,从而提高了铺设地基工程的工作成效,避免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

3绿色建筑的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建筑工程建设过程所带来的必定是能源损耗的过程,以及污染环境的过程,所以,传统老式的高耗能发展方式必定会朝着高效的新型环保型发展方式转变,而发展绿色建筑就是完成这一转变的必经之路,也更符合当今建筑行业的市场发展潮流。

3.1要走以科技为引导,低耗能的精细化设计发展

道路所谓低耗能就是要求建筑施工人员在工程整个施工环节中做减法,建立正确的施工观念,尽可能地避免浪费,同时还需要注意资金分配的科学性,把投资重点转移到提升绿色建筑节能要求和节约资源的施工技术上,使得绿色建筑工程工程造价增量减少,乃至在不增多的状态下达到绿色建筑的最终理念。在绿色建筑使用周期内持续维持低耗能,从选址、规划、策划、设计、建设、竣工验收、运营维护,最终到拆除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应该一直执行绿色建筑的低耗能理念。绿色建筑设计阶段在绿色建筑整个建设过程中一直都是最为关键的部分,特别是在当前国情下,绿色建筑设计对整个绿色建筑是否能够顺利进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巨大尺度,不合理的造型设计等都会增大绿色建筑的耗能,同时也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建筑设计人员需要改变并引进先进的设计理念,充分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多次推敲,使绿色建筑设计更加精细化。只有通过谨慎的定性研究和科学严谨的定量分析,才可以创造出适当的设计方案,科学定量分析是绿色建筑建设低耗能的重要保证,定性判断分析是绿色建筑的设计方向,只有这样多次推敲出来的设计方案才是最后可以使建筑工程达到绿色环保需要的重要保障。如此以来,怎样把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到整个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这就对建筑设计人员的设计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挑战。

3.2持续推广建筑节能概念,推动绿色建筑的市场发展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强化对建筑单位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加强对建筑的推广力度,大力鼓舞广大市民采用节能产品,并采用政府补贴的方法鼓舞广大消费者来消费,对于建筑单位而言,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倡导单位研发新型节能技术,并积极推广。在这个方面,建筑行业能够借鉴英国建筑行业的经验,例如为了能够使广大居民对绿色建筑有较为直观的概念,BRE设计了绿色建筑样板房来供居民参观,BRE建筑研发机构这是用最亲切最直观的展示方法让广大居民来体会到绿色建筑的便捷和益处,为广大居民创建出绿色生活的美好构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环保、生态节能以及综合经济效益都能显著提高的绿色建筑都是建筑企业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经过对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为绿色建筑的大力推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

参考文献

[1]蒋忠成.论结合低碳理念对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06:149.

[2]杨燕,吴小翔,韦保仁,惠善康.绿色建筑节能环境效益分析———以苏州市为例[J].江苏建筑,2014,01:103~106.

建筑节能市场分析范文3

中国建筑玻璃市场除平板玻璃外历来难以统计,尤其深加工玻璃,如钢化玻璃、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夹层玻璃、彩釉玻璃等的产销数量更是难以统计。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市场的发展趋势,因此不追求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而更重视采用同一统计方式采集多年数据的对比,并考虑到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从而得出建筑玻璃未来趋势走向...

详细内容:

中国建筑玻璃市场除平板玻璃外历来难以统计,尤其深加工玻璃,如钢化玻璃、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夹层玻璃、彩釉玻璃等的产销数量更是难以统计。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市场的发展趋势,因此不追求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而更重视采用同一统计方式采集多年数据的对比,并考虑到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从而得出建筑玻璃未来趋势走向,以期为从业者提供参考。

中国建筑玻璃的市场规模市场总容量估算:以每年竣工的建筑面积推算玻璃的使用量,玻璃使用面积按建筑面积的20%取值估算:

2003年新增建筑面积18亿m2,由此估算窗玻璃的使用面积约为3.6亿m2.另外以平板玻璃产出量推算统计:2003年用于建筑的玻璃原片面积约为5.2亿m2,其中含旧房改造的使用量,再考虑到中空玻璃等复合玻璃产品须用双倍的量,由此也可大致得出总容量约为3.6亿m2,基本与上述结果吻合。

近几年国内高档玻璃用量统计

受限于已有数据,仅能给出中空玻璃和单片镀膜玻璃较为准确的统计数据,若最终产品形式是镀膜中空玻璃,则分别统计镀膜玻璃和中空玻璃,以下是近5年来统计结果走势图。

统计结果显示,近5年来中空玻璃使用量的年均增长率大于40%,镀膜玻璃(含Low-E玻璃)使用量的年均增长率大于13%,今日焦点:

即中空玻璃的增长率远大于镀膜玻璃,由此可推测出透明中空玻璃或着色中空玻璃的使用量增长迅猛。

各档次玻璃用量分布

根据市场总容量及高档玻璃的使用量,经分析得出不同档次玻璃使用量的分布状况(见图)。

分析结果显示,高档玻璃的使用量仅占建筑玻璃使用总量的约3%,而中档玻璃的使用量也仅占建筑玻璃使用总量的12%,绝大多数建筑仍在大量使用节能性极差的低档玻璃。

2007年主要产品的市场需求量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并按保守的年增长率预测2007年的市场容量为:透明中空玻璃用量大于5000万m2,将主要用于民用住宅。由于受2005年7月1日颁布的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限制,除偏远地区和难以监控的区域外,公共建筑项目将限制使用这种玻璃。届时新增的镀膜玻璃(含Low-E玻璃)用量约600万m2,将主要用于公共建筑项目,部分将用于民用住宅建筑。这个用量将是4~5条大型镀膜玻璃生产线的产量。

我国建筑玻璃市场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以下因素可影响建筑玻璃市场的发展趋势:用户对舒适性的需求和对节能玻璃产品的认知;国家节能政策、标准和法规的支持;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所提供的购买力支持;高档玻璃产品价格降低至市场能普遍接受。

用户的需求趋向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建筑物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其要求和期望可归结为以下几点:节能性好-所用玻璃可节省暖气和空调的支出费用;舒适性强-所用玻璃具有良好的隔音性能、室内采光足够、夏季能隔除太阳辐射热、冬季能具有足够的保温性能;质量可靠-外观规整、性能稳定,并具有安全性;价格合理-价格合理、能够承受。对富裕者而言舒适性显得更为重要,但对普通大众而言价格低仍是极为重要的。

国家的节能政策

国家提出的建筑节能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新增建筑的1/3达到节能50%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新增建筑全部达到节能65%的目标。按2010年的目标计算,今后5年将新增节能建筑面积约30亿m2,涉及节能玻璃面积约6亿m2,平均每年新增节能玻璃约1.2亿m2,中空玻璃、Low-E玻璃的增长率将被拉高。由于政策因素而被拉高的中空玻璃未来使用量的趋势:

节能玻璃(中空)的高增长能否实现取决于政府的监督措施。建设部科技司副司长武勇提出:节能型建筑应利用现有组织机构,在设计审核、开工许可证、竣工验收证、销售许可证上把关,拟由专业机构评估,不合格的不予发证。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2006年年初在国务院新闻会上指出:不执行节能标准的建筑设计施工单位,将受到处罚甚至被清理出建筑市场,建设部将全程监督建筑过程。但目前监督实施细则尚未完善。

玻璃品种发展趋势分析

从现有使用品种分布推测未来的品种使用分布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各档次玻璃品种平均增长,显然这是政策所限制的;其二是在节能政策的引导下形成节能型增长。

按节能型增长模式,中空玻璃未来将会超常大幅度增长,具体玻璃品种的应用变化趋势是:单片透明玻璃,目前占有市场的80%,今后将被高一层次的玻璃品种替代;透明中空玻璃,年增长率超过40%,至2007年后增长率预计将超过60%,成为增长的主流产品,也是玻璃使用量再升级的基础;单片镀膜玻璃,被限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部分公共建筑物上使用,其使用量将逐年减少;热反射镀膜中空玻璃,在公共建筑领域将替代单片镀膜玻璃,今后仍将有所发展,但年增长率会逐步降低最终被Low-E中空玻璃所取代;Low-E中空玻璃,将成为公共建筑的首选、主流产品,随着制造成本的降低也将在民用住宅建筑替代透明中空玻璃、着色中空玻璃而被大量使用。

我国建筑玻璃发展的方向

我国建筑玻璃制造业的既有优势

中国的玻璃制造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深加工玻璃领域的技术进步更为明显,包括生产设备的引进更新,部分设备的国产化制造等,都为未来整个玻璃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浮法玻璃有125条生产线,生产能力巨大;中空玻璃已形成高、中档规模化生产格局;镀膜玻璃已有足够的产能空间满足市场的需求;此外,各种玻璃品种的生产配套齐全,生产用原辅材料基本可国产化。在技术方面,硬件有与国际同步的生产设备,软件有与国际相同的工艺技术水平,总体优势明显。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尽管具有总体的生产制造优势,但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突出的。首先,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高质量的产品可出口进入国际市场,低质量的产品甚至不符合国家标准;其次,规模化深加工产品都集中在公共建筑领域,整个行业对民用住宅节能玻璃市场的培育不够,骨干企业对住宅节能玻璃市场的投入不足;再次,高档建筑玻璃产品的出口数量有限,尚未形成出口规模。

建筑节能市场分析范文4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环保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210-01

1 引言现在绿色建筑中的大部分技术切入主题,

要有效地在城市推动绿色建筑在法定规划与建设管理方面的实施,就需要全面了解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获得设计标识的住宅与公建项目在设计过程中选用的技术路径。文章首先介绍我国在低碳城市与绿色建筑规划设计领域目前采用的技术体系,然后详细分析55 个已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内容与评估成果,其中包括30 个住宅项目和25 个公共建筑项目,涵盖一、二、三星级绿色建筑,分析它们的选择评价指标项,总结出绿色技术的基本应用情况。研究指出建设单位对不同指标的选择呈现明显差异性,不同指标达标率差异也很大,反映出市场对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经验、成本控制管理、成本的认知等方面都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建立一个整体高信息度和成熟的市场环境。

2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

2.1 概况

我国引入绿色建筑的概念始于20 世纪90 年代,2001 年开始进行探索性了解、研究和推广应用,尤其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在政策和标准体系建设、技术研发、示范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为规模推广奠定了基础。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启动了“100 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与100 项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开展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到2012 年1 月初,全国共评出了353 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近3500 万m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总体还处于自愿发展的起步阶段,总体数量少,呈点状、分散态势,且地域发展不平衡,绿色建筑的发展存在南方快、北方慢,东部沿海快、西部地区慢等问题,与大规模推广绿色建筑的要求差距较大,可喜的是近两年各地绿色建筑发展呈现加快的趋势。

3 城市规划管理与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应用

本论文针对我国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获得设计标识的住宅与公建项目在设计过程中选用的技术路径,首先介绍我国在低碳城市与绿色建筑规划设计领域目前采用的技术体系,再指出需要分析市场中对设计技术选择的重要性。然后通过详细分析已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内容与评估成果,其中有住宅项目和公共建筑项目,涵盖一、二、三星级绿色建筑,分析它们选择评价指标和应用绿色技术的基本情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与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于2012 年进行了绿色建筑技术经济分析研究,本文部分内容即是根据其中有关目前我国绿色建筑项目的设计技术选择分析部分整理而成。

4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应用设计技术体系

目前主要在研究和推动的绿色建筑建设政策都强调关键技术手段的应用,在不同的分析和讨论中,提出的政策手段问题是以应该应用哪些技术手段为核心。这里指的技术手段包括在建筑规划设计中采用的绿色技术,主要是节能、能源供应、水资源、废物处理、室内外环境、建材、建筑管理等。本文首先把目前应用到绿色建筑建设的核心设计技术体系进行介绍。首先可以分析整个行业对低碳城市和绿色建筑建设技术使用范围的看法。从宏观市场角度来看,中国绿色科技(T h eChina Cleantech Initiative)于2009年发表的《中国绿色科技报告2009》描述了中国绿色市场的背景,并提供了一份绿色科技在行业板块的行业概述,其中包括中国绿色科技7 大行业板块:清洁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电力基础设施、绿色建筑、清洁交通运输、清洁工业和清洁水,其中绿色社区/ 建筑涉及的技术领域有5 类,具体应用技术共14 项。

目前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政策讨论主要集中在应用技术的问题上。仇保兴对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和政策导向有比较全面的阐述,他在论文中指出我国在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和生态城改造分级关键技术的政策方面,其框架包括的政策手段可分为:建筑节能、绿色交通、水生态、垃圾处理、城市绿化、城市规划6 大方面。

5 绿色建筑目前涉及的技术应用问题

以上针对住宅与公建绿色建筑项目的指标选项分析,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 - 2006)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指标选项分类,可以看到评价指标选项明显反映了项目在应用绿色技术上的基本差异性。具体的指标项组合选择决定于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设计团队对不同绿色设计技术的认知、市场上某类设计技术或设备的普遍度、建设单位对指标要求的了解、指标产生的对项目成本的影响等原因。从上述分解可以总结出我国目前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方面的几个问题:

不同的绿色建筑项目要达到某一星级水平的绿色建筑标识,具体选用的指标组合差异性反映了目前市场中对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经验、管理、成本控制的认知等方面都处在发展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整体成熟的市场环境。基于本研究指出的目前绿色建筑指标内有部分指标的达标率比较低,其原因是申报单位没有提供技术报告或资料。考虑在审阅申报时,引导申报单位提供足够的技术数据和报告(主要有关的指标包括:自然通风、可调节外遮阳、地下空间自然采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再生水、热岛效应等)。个别指标的要求比目前一般的常规或强制性标准规范要求设计标准明显要高,达标有一定难度(如更高的建筑总能耗节能水平、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高等)。

初步分析基本上指出应用率比较低的个别选项和技术都集中在“节能与能源利用”和“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两个重要的指标类内。这一问题对于我国通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手段整体能否达到实质高能源利用效率、高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和节水效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要提升绿色建筑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具体效果,建议下一步扩大研究项目数量,深入分析项目的申报技术资料,详细研究具体个别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选择和成本的关系,解决如何协助市场合理地应用综合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技术。同时,经济激励手段要具体定向,面向特定的技术屏障,通过提供合适和有技术针对性的经济激励手段(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使用技术未能普遍化,是建筑节能减排的主要阻力),鼓励建设单位提高节能减排目标。从产业领域,通过协助推动业界对技术和成本的认知与经验交流,提高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技术要求,特别是认知应用个别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设计与成本间的关系,推动市场发展,可以通过技术的市场化使成本下降。技术的推广和其经济性是分不开的,通过合适的推广、应用经验交流、有效率的经济激励手段都可以把应用率提高,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的产业化。

6 结束语

实现绿色节能建筑的重要基础是绿色建筑设计。只有在建筑设计理念与设计策略上认真的专研,给住户创造一个健康、舒适、而又节能的环境, 这些内容才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之处。而新世纪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指导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 提高绿色建筑设计水平,推进节能与绿色建筑,通过节源节能,解决资源问题、缓解生态矛盾,实现绿色建筑和自然共同生存、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叶祖达,李宏军,宋凌.中国绿色建筑技术经济成本效益分析[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7

建筑节能市场分析范文5

关键词:建筑节能 外部经济 进化博弈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过去十几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但同时加剧了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从而迫使能源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我国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人口数量大规模的增长,住宅能耗将进一步提升,因此,民用建筑节能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国民用建筑节能工作一直发展缓慢。一方面,由于建筑节能技术研发起步较晚,技术应用研究环节薄弱,技术推广动力不足;另一方面,节能更多的还是依靠政府强制性制定限能标准以及业主和消费者的自发选择。这种主要靠行政标准指令对市场行为主体的约束,由于当前政策法令的整体体系不完善、监督工作不到位,导致强制规范约束市场的行为很难奏效。如何通过政府激励来促进建筑节能产业的良性发展是本文的研究课题。

一、节能建筑具有正外部性

节能建筑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体现在开发商在节能建筑改造的行为过程中,除了个人能享受一定的效益外,还使得拥有节能建筑以外的其他人也能享受其带来的节能效益,如资源消耗的减少以及周边环境的改善。这使得节能建筑的好处“外溢”到其他未向节能建筑付费的受益者,即节能建筑具有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

另外,由于建筑节能的市场失灵,节能建筑给主体带来的个人收益小于其行为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所以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调配达到社会最优。换句话说,节能建筑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制约了业主的自主供给量,所以需由政府介入引导。在该环节链上,应该以市场机制为主要手段进行建筑节能资源的供给配置,政府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通过有效的激励政策这一重要手段来推进我国民用建筑节能的发展。

建筑节能产业包括以下两部分:一是开发新节能建筑,二是改造既有建筑。

首先建造新节能建筑对开发商而言将会导致成本的增加,这增加的部分成本会通过房价的上涨最终由消费者来承担。可作为理性的消费者会选择处于价格劣势的节能建筑吗?这就意味着开发商存在一定的提价风险。目前我国房地产处于困局当中,市场格局分化现象严重,一二线城市聚集过多资源,集中需求上升导致供不应求,使得房价日益上涨;三四线城市需求有限,存积量严重,供过于求的现象导致不少城市出现房价下跌,使得三四线楼市面临较大风险。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大部分开发商更是不会轻易增加建筑成本,相应的,他们风险规避度也高于一二线城市,这就使得政府相同的激励力度在不同线城市将带来不同效益。另外,节能建筑相比非节能建筑在价格上存在劣势,使其很难在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导致节能市场上有效需求不足。所以开发商的投资决策更倾向于在能使其更快进行资金周转回收上的非节能建筑上,而对于节能建筑却缺乏一定的投资动力。

作为购房需求者,由于节能意识缺乏,节能建筑的需求富有弹性,需求量会随建筑价格上升而大幅度下降。因为多花成本购买节能建筑带来的效用,对他们而言低于现有情况下购买非节能建筑带来的效用,使得他们更多的还是选择替代作用强的非节能建筑。这反作用于开发商身上,就会在节能建筑决策上采取保守的行为来降低风险,所以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调解的节能开发缺乏自觉性。

二、新建节能建筑的博弈分析

目前,我国在节能建筑上仍处于初期阶段,消费者群体节能意识薄弱的现象普遍存在,意味着对消费者经济激励将耗费很大成本,所以现阶段应把开发商作为主要激励对象,对消费者以施行宣传教育加强节能意识为主。下面建立进化博弈模型来分析政府与开发商间的决策行为。

(一)基本假设

假设一:市场上只有节能和非节能建筑,政府和开发商只能在两种建筑里选择。

假设二:政府与开发商是作为个人与群体的博弈问题,且对开发商群体不做详细区分.

假设三:政府和开发商群体都是有限理性决策主体,通过重复学习试错来调整到更好的策略。

(二)进化博弈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根据上述假设,博弈双方对应两种选择,其阶段博弈支付矩阵如下:

其中a1、a2分别为开发商选择开发非节能建筑和节能建筑所获得的销售利润,a3为开发商选择开发节能建筑所带来的自身社会效益如品牌效益的提高;a4为开发商选择开发节能建筑却未得到政府支持补贴所带来的负效益;a5为开发商在政府提倡节能政策时未达到节能标准带来的税收增加等负收益;b1、b2分别为政府选择持续现状和采取激励政策所获得经济收益;b3为政府采取经济激励带来的社会长期效益;b4为开发商开发节能建筑而政府未采取激励政策时所得的额外效益;u为政府采取的激励力度大小,x、y分别为开发商群体中选择开发节能建筑的比例以及政府采取激励政策的概率。

作为有限理性的决策主体,需要经过重复博弈使结果好于平均水平的策略被博弈方采用接受,以此来改变博弈群体中采用各种策略的比例,从而达到进化均衡。接下来用模拟动态方程模拟双方的博弈过程。其中开发商群体作为博弈方1,政府作为博弈方2。

首先分析博弈方1:

选择开发节能建筑的期望得益

政府决策方采取激励政策时应增强宣传力度,刺激消费者产生节能需求从而增加a2、a3;适当增大激励力度u,让开发商更多看到节能开发商机,从而选择投资节能建筑;另外,应注重提高政府的理性程度,避免短视只看到当前效益,增大对b3的期望值,降低对b4的期望值,加大力度推进节能政策。对开发商群体而言,应提高自身的理性水平,认识到长远发展节能的必要,抓住市场时机在政府激励力度下积极响应来扩大长远品牌效益a3,从而增加自身经济效益a2。

以上通过激励开发商群体开发新建建筑来达到节能目的,其次可通过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政府委托开发商来进行节能改造活动。在政府和开发商间建立一个合理的激励合同,相当于政府向业主支付一笔无利息贷款,来降低业主改造既有建筑的成本,使其获得一定收益,但政府提供的激励成本应小于其节能改造带来的社会效益。这个激励合同便作为约束双方行为的协调机制。但由于政府和业主这种委托关系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政府作为节能改造的委托人,在节能改造上处于获取信息劣势地位,所以增加了政府的监督审计成本。当业主有意隐藏行为时,政府很难充分了解既有建筑业主所付出的努力水平,这使得建筑业主和政府之间存在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应选择成本系数小、绝对风险规避度低的业主进行改造,因为随着开发商风险厌恶增大,改造成本也将增大,这就意味着同样的激励力度带来更低收益回报。此外,提高业主努力水平最重要的还是适当加大经济激励力度,来诱使开发商提高建筑能效。

三、结束语

由于建筑节能领域具有正外部性特点,所以不能仅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调节,而需通过政府宏观调控予以激励,通过建立进化博弈模型,分析政府与开发商间的决策行为,得出政府和开发商都应提高自身的理性水平,以节能的社会长远利益为重,政府需落实贯彻推行节能政策,开发商应加大投资获得更高的品牌效益,从而扩大自身节能效益。最后简述了在建筑改造节能工作上存在改进的缺陷,应适度加大激励力度,诱发业主提高建筑能效,并对政府激励对象进行有效区分来使得同样激励力度下成效最大。

参考文献:

[1] 向晌,任健.西方经济学界外部性理论研究介评[J].经济评论,2002(3):58- 62.

[2] Mario Menegatti, Filippo R ebessi. On the substitution between saving and prevention[J]. Mathematical Social Sciences,2011,62(3).

[3] Jinping Tian, Han Shi, X ing Li et al.. Measures and potentials of energy- saving in a Chinese fine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J]. Energy, 2012,46(1).

[4] Yuanda Cheng, Jianlei Niu, Naiping Gao. Stratified air distribution systems in a large lecture theatre: A numerical method to optimize thermal comfort and maximize energy saving[J]. Energy and Buildings,2012(55).

建筑节能市场分析范文6

【关键词】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可行性

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是当前适应建筑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步适应性需求,在将建筑施工企业按照专业化细分成若干专业化分工,这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社会经济对建筑行业专业化的客观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必然成为建筑行业更加精准化的施工需求,并得到全面完善和发展。

一、简要分析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与专业化分工的融合点

1、专业化融合的整体合力。在建筑行业的专业化施工管理中,通过一定的信息化操作,尤其在工期、质量、造价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效的缩短施工时间,减少施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这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施工管理的逐步融合并形成合力的伟大实践效果,是趋势。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建筑行业工程项目施工中来,可有效地、自动的、快速的进行信息处理,形成资源整合优势。

2、现代技术的全面提升。在建筑行业的现展中,融入现代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常规的设施工具和普通的通信手段,采取人工观测、手工操作等工作方式来处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工程建设管理的各类图表绘制、数据计算和文字编辑,进行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等控制等不能适应当前建筑行业专业化发展的需求[1]。现代新技术的加入,可改造传统的施工方式和施工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就不会出现扰乱建筑行业的行业秩序,避免在施工招标过程中体现出公平、公正、公开,减少人财物浪费,节约成本。

3、观念转变的意识更新。对于建筑行专业化分工来说,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转换,也要跟着时代节拍,但是,当前许多的企业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造成蛮目的管理,尤其是思想观念陈旧,不去开发新的信息化管理软件,没有达到工艺控制软件的应用水平,对项目上的工程预决算、施工进度、工程技术、工程成本、工程资料、人力、财务、材料、设备等缺乏计算机辅助管理,造成施工应用过程中的环节脱节,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2]。

二、深入简读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对企业发展与市场的重要性

1、改革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行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各种高层建筑、材料管理、暖通工程等多需要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而建筑行业的专业化分工更好能分解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适应更多的发展需求,并结合市场发展的趋势,在将建筑行业进行细化的同时,分解为若干单一化、标准化及专业化的建筑环节和操作内容,有利于发挥不同建筑主体的资源、技术优势,提高技术到位率、促进标准化建筑的有效形式,从而实现对建筑质量的整体把握,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建筑成本,提升监护行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效益,是市场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形式所趋。

2、综合型发展的形式表现。对于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是当前综合性建筑行业发展的形式表现之一,并逐渐成为实际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从原来单一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转变成为现在的集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化发展模式。并且在明确个专业分公司的职责情况下,将建筑行业的结构或者设备事务等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促进各专业的贡献,利益分配,相互间的责任分担,都有很正规的文字合同、协议,更好的实现综合性建筑行业专业发展的实现[3]。

三、全面探讨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的可行性研究

1、建筑行业的整体情景。从长远来看,未来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6%以上,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95%以上。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中心城市的发展预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起飞,也预示了建筑业更广阔的市场即将到来。据预测,2011年至2020年,中国建筑业将增长130%。其中,2018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占全球建筑业总产值的19.1%[4]。智能建筑市场前景广阔,在2020年前,中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至少是1.5万亿,我国建筑节能蓝图蕴含着对节能材料和技术数万亿元的商机。因此,对建筑行业的整体专业化分工有着必然的发展趋势。

2、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的调查摸底。通过在一定范围内对建筑行业中各企业业主、施工人员、材料销售人员、技术人员、设计人员等不同层次的建筑人员进行调查摸底,讨论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的可行性,并综合各种意见,从调查结果老看,共发出调查问卷356份,收回350份,从结果显示,89%的人员占城实施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并且细化建筑企业中的责任区分,实行专业化质量管理体系,并实现分工程度越细越好,并适应建筑行业的建筑成本和市场规模,进行各种专业化的分工。

3、专业化分工的实现途径。在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的实现上,可以采取全盘化的统一管理,设立总公司,建立专业性强、技术过硬、不同专业的模式,建筑企业脱胎行业部门经济体制下,建筑市场相对封闭和分割。随着企业向工程总承包和国际化发展,建筑企业基于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纷纷选择专业化、相关产业的多元化和非相关产业多元化发展路径[5]。研究表明,基于自身细分行业优势而发展的以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专业化公司和规模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公司在行业背景良好的基础上能持续成长。

4、行业竞争的专业化趋势。从建筑行业的盈利发展模式来看,专业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建筑行业盈利能力角度上来分析,按照传统的划分方法对建筑市场进行划分,大体可分为:房屋建筑市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铁路建设市场、水利水电建设市场等大的建设市场,以及更小的、专业性更强的化工建设市场、冶金建设市场、水泥建设市场、油田建设服务、轻工建设市场等市场[6]。从这些不同的建筑市场来看,都呈现出了建筑专业化的精细化管理越来越要求严格,致使建筑行业专业分工成为了各种建筑的客观需求,并彰显出应有的发展魅力。

5、整体的认知。由于过往发展中,建筑行业在组织机构、经营方式、服务功能上存在不少缺陷,存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国际、国内市场对工程总承包的发展需求以及企业的低层次竞争造成企业利润空间缩小,企业的发展壮大难以为继,直接影响到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等一些问题;提高建筑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建筑管理模式,在全面分析市场的新形势下,把握建筑行业的专业化分工[7]。

四、总结

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是一个系统、全面的运营方式,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新形势下,对于提升企业的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实现多元化的核心发展模式,并推进建筑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从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出发,分析建筑行业的现状,推进建筑行业的专业化分工融入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更好的推进建筑行业的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丁肖真;建筑设计行业专业化变革之我见;建筑设计管理;2005年03期

[2]钟碧颜;建筑工程造价文件编制质量的控制及措施;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3]刁玉国;从东电烟塔公司的发展看施工企业专业化的趋势;电力建设;1994年第02期

[4]张勇;建筑设计专业化与企业改革——探讨华森模式;建筑设计管理;2003年05期

[5]程峰;方勤;谈谈我国发展专业化施工企业的几点认识;安徽建筑;2001年第06期

[6]曹达明;低碳建筑行业的现状与发展;探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7期

[7]刘志君;董兵;兰丽吉林省建筑行业结构现状分析;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