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行业新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石化行业新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石化行业新技术

石化行业新技术范文1

关键词:无线通信;石油石化;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无线专网

1.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国际市场油价的不断下跌,石油企业的盈利也普遍下降,埃克森美孚、壳牌、BP等世界级石油巨头企业纷纷宣布削减投资规模,斯伦贝谢、贝克休斯和哈里伯顿等世界三大油服公司则公布了总计1.7万人的裁员计划,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危险的警示了,为了稳定石油石化行业的利润,需要牢固树立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对油田企业来说,油价是其难以左右的,因此在面对油价持续下跌的市场时,提高技术水平,加大技术投入,以技术博利润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无线通信系统是石油石化项目弱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石油石化行业中,无线通信系统以结构化、模块化、集成化的方式来满足炼厂对生产监视和安全保卫的这两面的需求,而为了保障无线通信系统能够最大化的发挥其效果,就需要具备相应的成熟技术和可靠的备用设备的共同支持。

2.石油石化行业各种主流无线通信技术特点

近年来,石油石化行业发展迅速,由于石油石化行业具有占地面积广、工作人员多、工艺流程复杂的特点,是人所共知的危险行业,容易发生泄漏等紧急事件。为了进一步降低石油石化行业的危险性,构建一套安全、可靠且同时具备较强功能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就显得相当迫切与必要了,目前在石油石化行业广泛信用的主流无线通信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技术。伴随着石油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受井况、地层状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开发过程的工作难度也不断加大,特别是在测井时,现场应用中的一些常规的测井方法往往都具备较强的局限性,致使测井结果缺乏动态的生产资料(如图1所示)。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技术则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缺陷,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技术能够在常规的测试仪器无法工作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工作,攫取更多的动态资料。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技术指的就是在油井检泵期间将无线传输系统、测试仪器以及泵一同放入井中,一旦测试仪器捕获到了信息数据,那么单片机将会对这些数据进行编码,与此同时驱动电声转化器也会开始工作,发射出波脉冲信号,井口的探头将会对这些信号进行收集、整理与处理,从而来达到监控油井的目的。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技术的核心部件是其电声转换器。他的转换器需要满足易于辨别、发射声波强度大、脉冲宽度小、抗干扰能力强以及传输距离远等要求。在前文中笔者已经对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技术的运作原理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由于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技术的运作涉及道路数据的传输,所以在对数据进行编码的时候需要做到精确、简洁,同时为了支持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技术的运用,需要在里面安装具备高灵敏度的地面接收装置。总体来说,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技术弥补了常规测井过程中需要借助电缆之类的传播介质进行信息传播的这一不足,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技术将所采集的井下数据编译为二进制脉冲信号,并以油管作为传输媒介将信息传回到地面,从而达到油井信息无线实施传播的目的,在对油井实施监控的同时也能够为捕捉到更为精确的数据信息。第二种,无线专网技术。随着国际安全局势的日益动荡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各国政府日益重视安全问题和灾难求援工作,由于公共网络在安全性和可靠性上难以满足公共安全客户的需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安全网络和应急指挥系统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诉求,网络专用话发展倾向越来越明显,同时,LTE集群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宽带LTE将带来杀手级业务,成为集群技术的统一趋势;同时在部分发达国家已部署的LTE公共网络也会成为公共安全网络的补充。欧洲标准化组织ETSI/TCCA(TETRA与关键通信协会)、北美标准化组织APCO(AssociationofPublicSafetyCommunicationsOfficials)、4GLTE标准组织3GPP和国际电信联盟(ITU)都将LTE作为未来行业用户无线宽带的唯一演进技术。基于B-TrunC标准的LTE宽带集群专网在石油石化行业实现了规模应用,满足了各行业对集群和宽带数据业务应用的需求,提高了企业运行效率,保障了生产安全,起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石油石化行业的专网具有高风险性、高投入以及高技术性等的特点,一般的公网通信无论是在长距离的信息数据的传递还是在大范围的生产指挥调度方面,都有所不足,特别是那些在海洋或者距离城市较远区域的油田中,通信环境恶劣,通行质量差,公网更是难以正常运行。石油专网享有设综合性的数字信息平台,和完善的数字通信专网,以光纤和数字微波为主,能够满足多业务、高质量、高效、安全可靠等诸多需求,同时还能够满足大范围生产调度的要求,在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生产的安全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3.结论

综上所述,石油石化行业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面对石油市场萎靡不振的、石油石化行业利润持续下降、石油开采难度增大等问题,提升石油石化行业的技术水平是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无线通信技术是当今通信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技术能够在实现油井无线实施传播的同时捕捉到更为精确的数据信息,无线专网技术这两项技术则能够满足多业务、高质量、高效、安全可靠等诸多需求,同时还能够满足大范围生产调度的要求,为石油石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玉梅.WiMAX无线网络在油田数据传输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

[2]王培,李卫强,孙启虎.石油企业消防无线通信系统数字化应用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4,02:75.

石化行业新技术范文2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企业;精神文化;人才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内涵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它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

二、高新技术企业的文化

1.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特点

(1)冒险性。一个高新技术企业要想能承受高风险,赢得发展的高速度,就必须具有敢于冒险的文化环境,必须有理解冒险、支持冒险、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

(2)流动性。人才的流失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这是由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密集性和知识密集性所决定的。这种流动能让更有能力、精力更充沛的人才脱颖而出。一旦人才的运动形成了有序的自组织结构,就会产生极其巨大的自组织力量。

(3)群体性。高新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大科学的必然趋势,需要一个有序的人才群体来共同攻关。这种人才群体并不一定是某种固定的组织结构,也不与心理学中所讨论的非正式群体完全等同,它代表一种人才聚集、共生与发挥作用的方式。

2.精神文化是高新技术企业“看不见的企业方针”

(1)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具备适应现代化要求的知识素质。它不仅需要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而且还需要大批掌握现代科技新成果的技术精英,需要懂得现代化管理、适应信息社会的管理人材和智囊团。

(2)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具备适应时代精神的道德素质。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因为它是以现代化、社会化、高新技术化的大生产为依托,它的企业精神必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3)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社会物质产品的生产者与经营者,一方面,面对社会塑造着自己的形象,另一方面,它又吸收消化着社会的文化艺术营养,对社会精神消费提出自身的要求。

3.高新技术企业精神的培育

企业精神的培养需要多方面努力、多形式进行、长时期奋斗。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企业精神的培育时,要特别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企业家是企业精神的塑造者和表率。企业家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高决策者,他们在企业中的领导地位,决定了他们在企业精神的塑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家要注重塑造企业精神。

(2)追求鲜明的个性。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企业精神是时代风貌和发展主线在企业这个微观经营组织中的折射,因此,它不能超越时代和发展的主题,它将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聚焦点。但另一方面,不同的企业之间有不同的职工队伍,不同的发展经历,不同的地理环境,因此,企业精神又势必有自己的个性。企业的感召力来源于本企业的传统及特定的环境氛围。

(3)以人为本,提高整体素质。培植企业精神应当在企业中大力培植和强化共同的价值观念,使企业成为一个精诚合作、亲密无间的群体,造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人的素质,除了强调体能素质、智能素质以外,要特别强调职工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行为准则等素质的提高,促使职工努力为企业成长学技术、掌握过硬的开发和生产技能,真正使企业精神成为全体职工的共识。

三、高新技术企业的形象文化

所谓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核心就是企业通过对员工的教育和领导者的身体力行,树立起大家共同遵循的信念、目标和价值观,培植出全体员工同心协力共赴目标的企业精神。

高新技术企业的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亦是企业经营活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全面体现了企业的文化素质,综合反映了企业的经营哲学,形象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念。

1.高新技术企业最大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创新性。没有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就不可能在技术上居于制高点,就不可能占据前沿知识,独领市场,也就失去了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优势。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企业中营造不断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不断加强技术和机制的创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2.高新技术企业最关键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智力密集性。没有人才,没有科技人员的创业热情,高新技术企业就不可能长期保持活力。人才聚集和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企业发达的根本。

3.高新技术企业最明显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创业性。因此,企业的品牌建设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十分重要。品牌战略是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在市场定位中的提练和升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为传统产品的更新、换代或者全新产品上市,企业需要通过各种手段让消费者了解和认同,营造产品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4.高新技术企业最突出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开放性。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管理等的创新,必须不断吸收外界的先进技术、知识和智慧,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原创能力,打造自己的专利和核心技术。

参考文献:

[1]科技部编:中国高科技产业界定方法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2]王艳子: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型人才实施自助式薪酬模式的探索[J].经济论坛.2008,3.

石化行业新技术范文3

    第一条 为了做好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以下简称重点项目)验收工作,促进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根据《##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认定和管理办法》和《##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规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高新办)负责重点项目的验收工作;重点项目承担单位所在市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地高新办)或项目组织申报部门负责重点项目验收材料的初审和验收申报工作。

    第三条 重点项目验收委员会由省高新办、行业主管部门、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等的有关人员和同行专家组成,一般5-7人。

    第四条 重点项目的验收标准和依据是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批准的《##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申报书》及其附件。若项目的投资总额和生产能力等指标确需调整,须经过省高新办批准。

    第五条 申请验收的重点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1、项目已按领导小组批准文件全部建成投产,生产能力已经达到申报时的计划指标;

    2、生产设备运行正常,生产工艺先进,可完成申报时预定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产品质量检测设备齐全,产品质量稳定,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4、安全生产措施完善;

    5、三废排放达标。

    第六条 重点项目承担单位申请验收时需提供以下材料:

    1、《##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验收审批书》;

    2、项目实施总结报告;

    3、项目贷款合同复印件;

    4、《##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申报书》;

    5、项目产品技术水平、质量水平评价证明;

    6、项目产品销售合同复印件;

    7、医药、食品、通讯产品、公共安全产品、计量设备等许可证制产品生产许可证复印件;

    8、项目验收月份前几个月财务报表;

    9、与项目有关的其它证明材料(环保、安全、奖励等)。

    第七条 重点项目验收程序如下:

    1、重点项目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提出申请并填报《##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验收审批书》相关材料,经所在市地高新办或项目组织申报部门初审合格后,报送省高新办;

    2、省高新办项目管理部对验收申报材料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

    3、省高新办派员与市地有关人员组成测试组,对符合验收条件的重点项目进行生产测试,出具生产测试考核报告;

    4、验收委员会按照领导小组批准的重点项目申报书和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条件对重点项目进行会议验收。经过听取企业汇报和考核组生产测试考核报告、查看生产线、审查材料、质疑、答辩和充分讨论后,验收委员会作出验收结论。 (1)

    第八条 验收结果经省高新办批准后生效。对验收合格者,颁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验收合格证》;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分别予以责成整改或取消重点项目资格的处理。验收结果及处理意见报告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第九条 省高新办要本着勤俭高效的原则搞好验收工作。为减化程序,减轻企业负担,对曾列入其他计划的重点项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验收工作可与其他部门合并进行。

    第十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如实填报验收材料,不得弄虚作假。违者一经发现,取消其重点项目资格,三年内不予安排新项目。

    第十一条 验收委员会成员在验收工作中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并对所作结论负责,不得徇私舞弊。违者取消其参加验收工作的资格,并予以通报批评。监督检查部要加强对验收工作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以保证验收工作的客观公正。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高新办负责解释和修订。

石化行业新技术范文4

关键词:都市型农业;服务体系;信息化专业;管理运行

中图法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Lan Bin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China)

Abstract: Urba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e gradually took shap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alents, technology,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by Beijing agriculture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al means of information runs through the periods before, while and afte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gardless of the configu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s in early production, or the digitization, intellectualization and precision in medium-term production, the means aims at standard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thus it needs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talents with both solid agricultural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perating and management to serv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technology.

Key words: urban agriculture; service system;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al

1引言

当前,农业结构面临着战略性的调整,农民的知识结构已难于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急待加强科学文化素质与提高技能。而农民居住分散,经营规模小,传统的农民培训与科技推广效率低、时效差、成本高;农村地域广,地形复杂,地面网络建设周期长,单纯的信息技术移植应用常导致信息传播无法延伸至“最后一公里”,在城乡之间形成了一道 “数字鸿沟”。那么,将信息服务传递到千家万户,打通服务与用户之间的最后通道的任务就变得艰巨了。

我校提出的以“立足北京,服务首都现代化,服务都市型郊区经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为实现首都的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知识化提供有效的人才与智力支持”为办学宗旨,以服务地方“三农”为己任,运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改造传统农业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2农业信息化服务智能技术研究

目前,广大农村在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带动下,积累了大量的数字化生产、经营、管理数据信息,智能化技术研究将为农业数据的深层次利用开辟新的发展空间。纵观当前智能化信息服务技术的研究,已经在众多领域的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推进了行业进步。但在农村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研究还比较少。由于农业生产经营环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将先进的智能技术与农村信息服务相结合,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当前急需探索和研究的方向。

2.1农业文本知识智能理解

文本信息智能理解主要以实现机器对信息的自动分析处理为目标,提供提问理解、搜寻、语义匹配、个性分析等智能服务。其通过对用户所能表达的自然语言描述问题进行理解,直接返回若干最准确的答案,而不是一大堆相关信息。农业文本知识智能理解主要研究农业文本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检索、分析理解、传递与应用中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知识信息的处理。包括对文本主题信息自动生成技术、本体技术、语义网格、知识关联、聚类技术等内容的研究应用。农行业的文本信息有着自身的专业特点和语言风格,因此,需充分考虑其个性化特点才能对农业文本进行准确全面的理解,从而提供最适宜的信息服务。

2.2农业数据信息智能挖掘

主要研究以人工智能模型为基础的农业数据信息潜在规律发现,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环节提供智能决策及预测服务。研究将遗传算法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相结合,在一些复杂非线性系统数据的分析预测中开展了研究与应用。包括对应用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时间序列模型、灰色模型、支持向量回归等对线性、非线性因素进行分析,对不确定性事件建立专门的模型进行处理等。

3果树病虫害远程咨询诊断专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结合农村信息化主题,研究采用基于符号和规则的推理诊断模式并利用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和网络化的实现手段,开发果树病虫害远程咨询、诊断专家系统,对果树的病虫害特征、原因、传播途径、发病条件等作为诊断基本特征,通过推理机制得到诊断结果,提交给用户,实现基于Internet的果树病虫害远程咨询、诊断,能够在果树生长发育的全过程为农业种植农户和基层农科人员提供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该系统能够及时解决果树种植业中的问题,防止病虫害的蔓延,提高果实产量、为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提供重要的保障。

3.1果树病虫害远程诊断分析

本系统核心是基于知识库的专家系统,它既具有数据库管理和演绎能力,又提供专家推理判断等智能模块。该系统包含客户端的用户可以对果树病虫害专家远程咨询、诊断。病虫害信息的检索,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各种信息媒体于一体;服务器端的管理员具有对系统维护、知识获取与维护的功能。果树病虫害咨询、诊断专家系统要对病虫害进行准确地诊断,必须对病虫害诊断知识有系统而详细的结构划分及分析。

3.2系统果树病虫害知识获取与知识库建立

本系统主要是以现有果树病虫害科技信息作为系统的知识基础,选择领域专家正式出版的教材、图谱、视频等信息资源,围绕果树的种类及生长发育的阶段性、连续性进行特征库划分,对传统理论知识进行总结、提炼,通过编辑整理,组成相关知识库,将图片及视频资料构建成多媒体数据库。

3.3果树病虫害远程咨询诊断专家系统应用开发

在本系统中,推理建立知识库、特征库、数据库的基础上,从用户提供的已有事实推出新的结果。果树的部位、病斑/霉层颜色、形状、生长状况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因而在推理过程中以之作为条件对问题进行求解,系统采用正向推理的方法,其实际上就是完成对树结构分枝结点的搜索过程。研究服务于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政务、农市商务、农民教育、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智能化服务系统,为用户提供专业周到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3.4果树病虫害远程咨询诊断专家系统算法研究

在本系统中有较多的功能模块需要用到专用设计算法,例如病虫害诊断、特征库的创建、病害症状检。构建专家系统知识库,对系统推理机的实现提供支持。该知识库既包含专家知识,又包含了系统的推理规则,是本系统实现的基础,将利用专用算法来实现规则的添加、修改和删除。此外,推理机和专家系统知识库在本系统的研究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是决定本系统功能能否实现的关键,系统将采用“向导式”诊断推理算法与“关键词”检索等诊断算法分别来实现果树病虫害农作物的精确推理与非精确推理诊断。

4基于Web GIS的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当前,随着遥感、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应用软件的成熟,通过遥感手段可以及时采集到土地、水域、生物(林、草)资源和环境信息。据此,近年来国内许多地区在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方面都开展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和开发应用,总的来说项目的设计重点和研发进展不尽相同,各有侧重。

研究采用Web GIS技术、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整合构建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利用地理信息为载体,通过Interment在Web上为用户提供直观的农业资源的时空分布、动态分析区域农业资源状况,实现土地利用、土壤类型、气候、道路、水利、作物管理、农业社会经济等资源信息的交互查询和专题图的定制,实现真正的网络空间信息共享与跨平台应用。采用GPS接收机、传感器搭建信息获取实验平台,通过该平台获取农田位置信息、农田水分信息,使学生掌握GPS接收机、传感器设置,并能够使用GPS与土壤水分传感器结合来记录农田位置信息和水分信息,完成信息采集工作的实践训练。

建设数字农业模拟平台,建立实验室物联网模型,通过模拟农田环境的土壤类型、肥力等土壤信息,降雨、日照等气象信息以及农业生产动态等信息收集,利用信息分析系统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决定耕作的种类、方式,在模拟农田环境中根据不同地块的情况进行精耕细作,实现变量施肥、喷药、灌溉等生产过程,集合了农业灌溉、施肥、温室调控等几大领域的功能,为数字农业实训提供强大的技术原型支持。为农业资源的管理、规划和决策提供了快速、直观和有效的手段。

5结束语

北京市农业生产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中,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城乡差距依旧很大。因此,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经济收入的过程中,农民对市场信息的需求急为迫切。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智能技术,搭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果树病虫害远程咨询诊断专家系统、基于Web GIS的农业资源信息系统),使农民在信息服务平成信息交互,实现信息对等。在现代农业生产中,通过计算机技术、3S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生产模拟技术,发挥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生产管理的应用,实现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科学化、精确化和标准化水平。

都市型农业信息化服务技术体系集成方案,并通过推广,进行实践总结,研究提升都市型农业信息化的服务水平,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解决方案与有效模式,提升农村信息服务技术水平,增加农村信息服务效果显示度。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孙素芬.新形式下北京市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M].“第二届国际计算机及计算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论坛”论文集,2008.

[2] 黎宏生,杨叔子等.基于B/S的远程诊断专家系统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3).

[3] 兰彬,张一. 农业信息化领域应用型IT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

[3] 张荣沂 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技能[J]. 交通科技与经济,2011,(2).

作者姓名:兰彬

工作单位:北京农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102206)

联系方式: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龙腾苑二区14号楼3单元301 室 (102208)

联系电话:13671195943

石化行业新技术范文5

[关键词]高技术企业 突破性创新 渐进性创新 SECI模型 知识转化

[分类号]F270

1 引言

R&D投入占销售额比重5%―10%的企业称为高技术企业,具有知识密集、智力密集、研究发展资金密集等特点,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科技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阵地,目前成为各国政府着力扶持发展的重点。高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及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因此企业创新能力形成的动力机制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作为创新成果产生的最基础性资源,知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为是一种战略性资产,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从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角度看,高技术企业通过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实现知识(技术)的静态积累(知识储备和维持)和动态积累(知识创新),促进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

当企业所面临的创新类型不同时,作为创新活动基础资源的知识,其转化机理必然有差异,相应的知识管理措施侧重点应有所区别。本文根据将创新分为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的分类方法,结合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化分析模型,探讨不同创新类型下的知识创造与转化机理,并对企业的知识管理提出相应建议。

2 理论基础

2.1 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的特点比较

自熊彼德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关于创新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同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创新强度不同,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渐进性创新建立在企业原有基础之上,对现有产品的改变较小,能充分发挥已有的技术潜能,并经常能强化现有的成熟型公司的优势,特别是强化已有企业的组织能力,对公司的技术能力、规模等要求较低。而突破性创新是一种建立在新的工程和科学原理之上的,具有一系列全新的性能特征的,能够开启新市场和潜在应用的一类创新。

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在创新目标、技术、技术轨道、不确定性、市场、创新流程、组织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如表1所示:

渐进性创新强调现有资源的持续利用,主流用户需求的充分满足,现有市场的深度开发,以维持或者加强市场中的已有地位。尽管有时技术上有较大改进,只要仍然属于同一技术轨道,满足主流用户需求,就依然属于渐进性创新。由于核心竞争力来自前一代成功技术的长期积累,市场占主导地位企业大多应用渐进性创新,用以保持及优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低。

突破性创新应用突破性技术,完全偏离上一代的技术轨道,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高,产品在某些方面具有的卓越性能,短期内只有少数激进用户能够接受,从长期来看,能够打破原有市场版图或是重新开辟新的市场。突破性创新通常发生在一些中小企业中,但是突破性创新的后期影响是巨大的,成熟的大企业往往会因为市场上出现的突破性创新被市场淘汰,如历史上晶体管的出现几乎击溃了所有电子管的生产企业。Jill Keyes认为,渐进性创新可以保持优势,但是很快会被突破性创新的漩涡所吞噬。

由于存在这些差异,使得不同的企业在面对不同的创新类型,或是有不同的创新战略时,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知识获取、积累及转化的机理存在着差异,相应的组织知识管理措施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2.2 SECI模型及其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极力倡导“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在企业实践中的价值逐渐凸现,也使得知识管理的研究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其中对知识创新过程研究最为透彻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是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广隆(1995年)在《论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一文中提出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

野中和竹内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它们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在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创造与共享传播,我们称为知识转化,又被称为“知识的螺旋”。组织中的知识通过4种形式的不断转化,最终实现知识的积累,内嵌于组织的知识结构之中,成为组织进行创新的动力。如图1所示:

在SECI模型中,第一阶段是“潜移默化”,又被称为群化、社会化,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主要通过个体的观察、模仿和无意识的自我完善,在默会的状态下达到知识共享的过程。第二阶段是“外部明示”,也被称为外化或外部化,通过一些显性化的沟通路径,如语言完成个体的隐性知识向个体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这一模式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第三阶段是“汇总组合”,也被称为融合或组合化,这一阶段要将外部明示的各种显性概念分类、重组并重新提炼成新的知识,与既存知识及信息结合在一起,进行系统化的整合,转换为集体“外显知识”。这一阶段完成从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的初步转化,从个体显性知识转化为组织显性知识,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起到重要作用。第四阶段是“内部升华”,组织内的成员通过对组织显性知识的吸收、消化,而后创新、积淀,完成组织显性知识向组织隐性知识的转化,使组织的知识系统得到更新,为组织的技术创新及核心竞争力的持续保持提供动力。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个人及组织两个层面之间交叉转化,通过隐性知识的流动创造新的知识,最终以组织显性知识的形态积累下来,组织的知识创新完成,积累到一定程度,组织的技术创新产生。

SECI模型很好地描述了组织中的知识由个人知识最终积淀为组织知识的转化过程,界定了知识产生的起点及终点,但是也存在着问题。它没有考虑到不同创新类型对企业内部知识转化循环的影响,如突破性创新会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影响,会彻底改变企业原有知识结构,使知识转化显示出断裂状态,而这些在SECI模型中并没有反映出来。

组织要想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很好地构建自身的持续竞争力,必须将知识的转化嵌入到组织的业务和管理流程中去,将知识最终转化为可应用的创新技术。由于知识的转化是通过隐性和显性两种状态之间的互相转化完成的,那么组织中知识管理所做的努力就在于:①努力改善业务流程,加速两种知识形态间的转化;②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共享,提高产品或技术创新的效率。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企业可以从相应的三个方面提高知识转化效率: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知识库的不断完善以及创新文化及激励环境的构建。

3 不同创新类型下的企业知识转化与管理

3.1 渐进性创新中的知识转化与管理

前已述及,渐进性创新的目标在于维持与加强企业当前的市场地位,讲求持续性的产品与技术的改进,

不确定性低,因此组织中知识的流动与转化体系如图2所示:

企业由外界获取产品或技术创新的社会知识,如用户的新需求。由于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时机不同,社会知识以隐性知识或显性知识的形态进入企业的知识转化过程中。例如,当知识是由组织中的个体从外界观察、模仿等无意识行为进入知识转化过程时,知识以隐性形态流入;当知识是以购买专利等编码化的知识进入知识转化过程时,知识以显性状态流入。进入组织的知识循环流程后,知识经过个人与组织之间、两种状态之间的互相转化,与知识库不断交换后,经过知识的不断积淀、酝酿与创新,知识创新最终以技术创新表现出来,以编码化知识进入组织知识库并嵌入运作流程中。技术创新产生的应用知识以显性状态在知识库中积淀,与个人的隐性知识进一步融合,进入下一轮的知识循环。

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能够帮助企业中知识流动及转化效率的提高。如强大的搜索工具能够帮助企业在网络或其他信息资源上及时找到所需相关信息,组织内部数据库管理系统或文件管理系统能够帮助管理者对所收集到的知识进行分类、收集及处理。知识库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知识库不一定是一个技术上实际存在的场所,也可以是以不同形式存在于组织中的知识载体,既可以是组织成员所掌握的知识,也可以是存在于组织的经验、数据库、操作规程甚至是组织文化中的知识。转化过程中的知识不断以显性知识或隐性知识形态与组织中的知识库进行知识交换。组织中的文化及创新激励为组织新知识的创造与转化提供环境,是组织中知识创新的基石。

组织中的知识在一系列转化过程中,需要创新激励为组织创新知识提供好的氛围,组织业务行为的配合,才能使组织中的知识转化顺畅有效地进行。一个组织的创新氛围能够将创新理念渗透给每个组织成员,保持一种不竭的创新动力,组织应当着意培养组织成员的创新积极性,不断从精神、物质等方面激励员工的创新行为。对于组织来说,只有将组织中存在的隐性知识编码化后转化为显性知识,知识才真正嵌入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并进一步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知识支持。因此,知识库可以使组织知识有效集中之后共享,为研究和开发人员提供了灵感来源。

以渐进性创新的特点来看,知识转化体系的重点在于知识的不断积累及更新,从而企业应当在知识积累的机制及知识更新的途径两方面做出努力。如一方面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对组织中的知识进行统一管理,制定组织知识存储及使用相应制度等;另一方面,可以引入现代化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与专业数据库,使知识的存储、应用、共享更加规范化,时效性也更强。最后,关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更迭,及时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知识转化过程中,无论在个人与个人之间,还是个人与组织之间,有效的信息传递工具能够最大程度地克服沟通中存在的障碍。除了现代化信息网络的建设,组织还应注重非正式沟通工具及场所的提供,员工间的非正式联系及群体沟通常常是创新灵感的重要来源。

3.2 突破性创新中的知识转化及管理

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由于在创新目标、创新流程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因此,在创新过程中发生知识转化的特征存在差异,从而企业在面对不同类型创新时应采取相应的知识管理措施。

如前所述,不同于渐进性创新,突破性创新最大特点在于其不连续性、在技术上运用新的完全不同的科学技术原理;市场上,常能开启全新的市场;用户为少数激进用户;组织结构向柔性化过渡。例如,当石英钟技术出现后,日本准确地抓住这一突破性创新技术,实现产业跨越,而瑞士的传统机械表业逐渐没落。这些不连续的巨大变化使组织必须及时更新原有知识结构,否则很容易被市场抛弃。因此,在突破性创新的产生过程中,知识的转化最显著特点为不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创新知识的来源、知识库的更新方式以及创新文化和激励的更新等方面。

当市场上出现突破性创新技术时,创新知识的来源有两种途径:①对于突破性技术的引领企业来说,创新知识来自于组织内部的开发成果,即在组织内部的知识循环中产生,但是偏离原有知识循环,以隐性知识形态进入新一层次的知识转化循环;②而对于市场上的技术追赶企业来说,创新知识来源于组织外部,以显性编码化知识形态进入组织知识转化系统,如购买专利等。而无论是引领企业还是追赶企业,当创新知识以及其后来外化表现为技术创新后,组织内原有的知识转化循环被抛弃,围绕着创新知识进入新一层次的转化循环。如图3所示:

此时技术基础、技术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组织在新的技术轨道上重新开始类似渐进性创新的知识转化循环,在逐渐积累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一轮的渐进性创新。由于创新知识的引入,原有知识转化循环与知识库之间的联系被切断,新一层次知识转化与知识库之间的联系被重新构建。

组织采用突破性创新技术的过程,实质上也是组织内知识转化体系的重构过程。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创新知识的发现、获取到应用,再到新的知识转化体系中的知识的顺畅流动、合理存储及充分分享,信息技术提供了方法、途径,促进了创新知识的应用转化。如:有效的沟通方法(远程视频会议),海量存储器的提供,即时消息的传递,等等。由于突破性创新技术的不连续性,使得组织内原有的知识库中绝大多数内容被淘汰,代之以新知识的相关内容,组织内新的知识转化循环构建在新的知识库基础之上。随着知识及其结构的变化,引发组织业务行为相应发生变化,则组织内的文化及创新激励也必然发生变化,由先前旧的知识转化体系下的文化及激励,转变为新体系中促进变革后组织创新的新的文化及激励氛围,并且将新的组织文化及创新氛围及时嵌入到组织业务行为中发挥作用。

正如美国计算机行业的几大巨头在其各自主导领域地位的巩固,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擅长在研究与开发实验室中取得突破性发现并将这些发现转化为突破性的产品。突破性创新技术产生于不同的技术轨道,要求企业顺应市场及技术的发展,及时构建新的知识转化管理体系,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转化。例如,为应对突破性创新的产生,在组织内部设立专门的职位或部门密切关注行业内相关技术知识的更新,及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将组织知识库的调整及更新制度化;当突破性创新产生时,灵活调整组织业务流程及组织结构;及时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组织沟通提供更好的平台及媒介;调整组织文化及激励措施,促进创新知识的转化。

石化行业新技术范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介绍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特别是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混合,而是融入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去,成为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并由此引发课程的变革,是信息技术主动的适应过程。它的最高目标是有效地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地贯彻课程目标,达到课程预期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在这方面国内有何克抗、李克东、南国农等教育技术专家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意义、原则、价值、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总体的论述;[2]章建成等对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进行了探究;[3]叶玲对信息技术与《导游学》的课程整合进行了探析;[4]路慧瑶从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进行了实践与探索;[5]邵娟娣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6]然而这些论述有些是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总体概述,有些是从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等进行的探索和思考,就从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整合的研究国内目前还很鲜见。我力图从地处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山学院的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整合谈几点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与实践情况。

2.相关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主体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兴趣爱好、个人能力、人格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和被规划者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该课程的基本框架和主干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认识工作世界、职业决策、求职简历制作与面试技巧四个方面。[7]信息技术与职业生涯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关于“认识的建构性原则”充分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观点。建构主义教学旨在促进学生学习,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它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多年来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极大的冲击。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高目标是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身就是要求变革人们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和主动学习观等,强调尊重教师和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反思性、合作性,要求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双重积极发展。因此,必须打破传统单一、封闭的教学方式,以多元目标体系(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其它方面的素质目标)为出发点,并努力达到多元目标体系的最优化。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社区,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而“建构主义”为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对于生活于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学校的教学活动更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此整合的过程以课前、课堂和课后为分界点。

3.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整合的探索性实践

从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点,对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整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

3.1以学生为本,创设情境,基于学校校园网的网络课程作相应的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的信息载体是网络课堂中电子教材所提供的多种媒体信息组合,它不是简单的信息混合使用,而是整合优化提升到新层次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演化出的现代教学媒体,它可以在更深层次上达到传统的教科书、教案、黑板、教具等项功能,兼有理论课、实验课和辅导等各种课程类型,从而实现虚拟教师、虚拟课堂的课程学习环境,信息电子化、媒体综合化、教学环境虚拟化是网络课程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教学前应以学生为本,创设情境,基于学校校园网的网络课程作周密的教学设计。上课前教师在校园网的网络课程上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在BBS区有关问题讨论,请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上网,搜寻自己所需资料,根据初步搜索情况,形成研究意向,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课题。学生最后以电子作品形式提交给老师,作为教师建立学习平台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师生、生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Blog、E-mail、QQ或MSN进行网上交流,也可以面对面地进行讨论,形成依托网络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学习社区。其后,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电子作业内容,结合课前网上交流情况,进行资源整合,为课堂教学作相应的教学设计。这样的点对点、点对面的信息反馈,加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协商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民主参与和自主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提供了新型的模式,也有利于教师关注个别,体现因材施教。这种新型的模式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便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了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这种自由开放、全体参与的教学模式,注重了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与个性发展空间的展示。只有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使课堂充满人文气息,实现技术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结合。

3.2利用多媒体教学,注重互动开放,积极开展课堂讨论。

多媒体教学能形象、生动、直观、动态地进行教学,教学信息量大,教学内容表现力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经过两年多的收集,我掌握了丰富的图片、视频和DVD等资料,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有了广泛的题材来源。另外,我还用DV和数码相机拍摄制作了学生的课堂和所邀嘉宾的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讲演实况及学校举行相关的讲座实况录像,这样在上课时就有了充分的资料,并且在需要时就可以随时在课堂上播放,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我根据学生提交的电子作品、师生、生生讨论的内容、教材及社会的现状需求提供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使教师知道了学生需要学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学就有了很强的目的性。在课堂上,我紧扣教材、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讲解理论的同时配上相应的视频教程,然后与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使学生感同身受。同时还对学生提交的电子作品进行“资源共享”,实现思维碰撞,深入研究讨论,并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和引发新问题。

3.3课后借助网络进行人机对话教学和利用Blog、E-mail、QQ或MSN的互动进行职业生涯咨询。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殊性,除了课前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之外,很多学生还需要通过相应的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人格测验、兴趣测试及职业生涯咨询等方面来充分、全面地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从而选择相应的职业目标。所以还需要借助网络进行人机对话教学和利用Blog、E-mail、QQ或MSN的互动进行职业生涯咨询。

人机对话是指在系统运行中,使用者与计算机系统之间通过终端屏幕或其他装置进行一系列交替的询问与回答。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人机对话教学,那么学生在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人格测验、兴趣测试等方面都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职业生涯咨询,它是咨询专家帮助个体制订生涯规划的有效手段,它实质上是通过自我认识,进而自我肯定,并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过程。进行职业生涯咨询,首先是咨询专家通过一些问卷和面谈了解影响个体职业发展的背景信息和早期成长经历,其次,在主客观信息相结合的基础上,帮助求职者明确自身的兴趣特点、价值观、优劣势,从而确定职业目标,并为达到职业目标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之后,咨询专家还会要求咨询者提供反馈,以形成一个互动式的咨询流程,最后去执行这样一个过程。在进行该活动的时候,咨询专家可以采用传统的现场咨询的方式,但是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信息技术媒体支持的咨询方式也已经与传统的现场咨询的方式并行了,现在的专家很多是通过QQ或MSN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职业咨询,借助音视频媒体制作的相关信息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当然,如果学生有相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E-mail与老师联系进行沟通和交流,老师也可以借助一些网络平台制作自己的Blog,写一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文章或是转载别人写的一些精华,学生有问题也可以留言以得到老师的解答。

4.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为师生创设了一个现代化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努力成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成为学生运用信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意义建构的促进者,真正把计算机及网络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学的媒体,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信息化、现代化,促使学生提高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培养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10-4-27./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08&Page=1.

[3]章建成,杨烨,张晓玲.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1):75.

[4]叶玲.信息技术与《导游学》的课程整合探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10):83.

[5]路慧瑶.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晋中学院学报,2006,(12):90.